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篇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国签订贸易协议,我国还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最终和别的很多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统一制定特别的对内和对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消除国家之间由于国别不同而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是一种成员国有区别的减少或者消除贸易壁垒的政策。

二、相关背景界定

中国加入WTO己十多年,这十几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当然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历诸多磕碰与摩擦,中国在坚守游戏规则中成熟,凭借对全球贸易的深度参与,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进程,发声已具魄力。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自行建立新的自由贸易规则避开中国已经逐渐熟悉的WTO,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势必有重大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主导的趋势。很多国家都通过加入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与同盟国互惠互利,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已经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更是应该跟随全球潮流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应对的策略

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因为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而且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贸易协议,与同盟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应该制定各种策略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毕竟签订贸易协议只是我国应对困难的第一步,我们还需继续面对签订贸易协议之后的挑战,所以我国应有一个清晰地战略去应对后来的挑战和困难,具体地应对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种情况展开分析。

(一)借助国际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改革开放

我国首先应该借助高级的贸易来推动国内的改革。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明显增长,同时也加速了改革的步伐,由此可见经济推动了我国改革的进程。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会对改革开放起到促进作用,其实经济和改革是互相促进的。目前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挑战,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方式和政策来对促进我国进一步改革。首先我们可以依据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发展趋势做出调整,增加贸易协议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规划,制定出更高级的国际贸易规则,这样一个更加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有助于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和欧盟、美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持续发展

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整体经济雄厚、实力强大、经济发达、生产及消费能力强、人均消费水平高,与他们合作我国市场的销路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我国还应该学习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的市场体制建设。推动中欧、中美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在与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组织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机会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更深一步层次的发展与合作,这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无疑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战略模式。

(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积极面对

TIIP贸易协议自从出现便在全球引起了注意力,主要是它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WTO不再像是以往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了,它的主导作用不像以前那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将全球贸易的谈判战场由以往的多边转到了区域以及双边,这些国家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贸易规则使得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多边贸易体系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毕竟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多国发展,很多国家都乐意加入这样的组织,这样必然就会产生多边贸易,我们应该积极应对TTIP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

(四)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积极应对

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而有能力去影响各种贸易政策的制定。于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制定了新的规则和标准,这新规则和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自贸协议。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形下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这样的高门槛我国很难跨过。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限制,我们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改革创新,同样还应该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沟通和交流,与国际贸易协定所规定的接轨。积极面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努力达到目标,从而与那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

(五)打造“上海自贸区”和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

为了应对多边贸易体系高标准的挑战,实现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全面接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力推进涉及金融、贸易、行政、法规、投资等多项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战略,将其打造成为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综合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将其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也是我们和周边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所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这三个国家GDP加起来可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且在亚洲这三个国家经济实力也非常强大,再加上这三个国家离的很近利用邻国的交通便利的优势,让生产要素和商品在这三个国家之间流通,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得到高效的配置,从而生产效率可以得到大力的提升。

(六)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还不能深入地进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在对新的规则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之中还是不能够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目前的确发展很快,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加入了,但是我国的话语权还是不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时我国提出贸易新规则,会受到很多国家的非议。我国作为经济增长率位长期居全球首位的国家,必须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力。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的强势主要在于我国始终秉承互利互惠,有利共赢的原则,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与赞许。通过这样我国增加了很多贸易伙伴,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亚洲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乐意和我国合作。我国非常乐意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合作中与别国分享自己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我国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得到很多国家的信任,从而在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制定中话语权得到提升。

(七)变被动应对为战略主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贸易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我们都是随着这个浪潮去发展、去变化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试图去积极搭建我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我们经济的速度增长的这么快,我们应该是有这个能力去在这个潮流和趋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够像往常一样,待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那时候再去寻找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步发展变化为一个主动地角色,在贸易规则中制定新的战略,把握好新的机遇,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无论任何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方式战略去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三、结论与思考

篇2

一、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但是总结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一层本质的含义,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并逐渐形成全球的经济统一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包括有三个阶段: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始阶段,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一直到冷战结束;生产的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世界贸易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与生产全球化一道催生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的大循环当中,对外贸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形成了世界货币,并且资本也在国际上加快流动,先进的通信工具与发达的交易网络将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联接为一个整体。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内在原因,即: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得一国的市场无法容纳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于是对利润的要求,迫使商品走向世界市场,从此由贸易全球化开始,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企业的逐利行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不断的新市场是企业低成本高利润运作的良好途径。各个国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一种结构性的市场失灵,但是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内部化的优势,将产品在地成本的国家生产,在高利润的国家售卖。这就促进了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加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国家,为了获得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互补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按照各个组成国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与干预深度,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几个部分。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获得飞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原因。分别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要求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走向联合;竞争的加剧,促使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进行贸易保护。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制度性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属于功能性一体化。具体地: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相邻并且经济结构相近的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含有政治因素在内。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超越了的概念,不含有政治因素。因此,经济全球的政府干预程度最低,这也决定了其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那样的政府间的相互协作。

2)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带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区域一体化则是由政府出面商定的,是从上而下的一种政治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企业主体在协定框架内的向心运动。因此,经济全球化又是功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制度性一体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也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及产业结构相似理论等。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则来源于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等。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从本质上来说,区域化是区域主义的表现形式,全球化则是多边主义的表现形式。区域化行为认可或者默认“歧视原则”;而全球化则倡导“非歧视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冲突的。区域化的核心在于强调区域的利益,通过区域间的各个国家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建立对区域外的一致壁垒,增强了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对抗能力。因此,不论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及内部协调机制来看,还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化的影响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这种客观的机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冲突。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正如矛盾的双方,既有不相容之处,亦有共容之处。这共容之处就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是两者的目标和方向却是十分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的跨国界配置,最终都将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由单个国家向多国家的融合。

由于世界上国家众多,绝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一体化,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通过地域上相近、制度上相似国家和地区的首先联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由分散的国家组成一个大经济体的可能性极小,但是由几大区域经济体来进化成经济全球化就相对容易一些。譬如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最终将形成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逐渐扩展。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提供了范例和模式,这也会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形式?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在这其中,尤其是欧盟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为真正全球化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线。

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首先是在各经济区域实现的。正是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实际的、超出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本质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不同的只是区域范围大小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以世贸组织所提倡的经济全球化和众多区域组织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都是促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即将世界经济打造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国际间经济分工,并将世界经济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一个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实行生产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不断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生产和金融的一体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也努力在整个世界贸易中追求好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内的贸易只占三个成员国贸易总额的40%,所以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歧视性”规则,但是其仍然加速了世界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

并且,区域经济组织还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导,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将会得到更多的限制,其积极的作用将会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也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经济形态走向更高级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田素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3]薛誉华.区域化:全球化的阻力[J].世界经济, 2003, (2): 51-55.

[4]赵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及联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9).

篇3

30天前我做过一个小测验,请10位同事在一分钟内写出自己认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名称。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中,几乎所有人都写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7个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名单中,有人写的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那些高楼林立、豪车遍地中东地区国家,也有人写的是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这些经济总量居于全球前十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从中也启发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国家才能被称之为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和组成

从现实状况看,没有任何一个国际组织能够明确回答“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是什么?”。可以说直到现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为人普遍接受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定义。而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时,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通常的做法是把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参数。

但现实是低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并不对等。简单的以GNI或GDP无法全面反映一国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例如,沙特阿拉伯等盛产石油国家人均收入虽然很高,但却不是发达国家。然而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以色列虽不富裕,但他们却是发达国家。

关于发展中国家到底有哪些?我认同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5年10月于《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数据。《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国家分类将世界分为两大组: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此数据由全球189个经济体的数据共同组成。IMF把这些经济体分为37个发达经济体和152个发展中经济体。安圭拉岛、古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特塞拉特岛不是并非IMF会员国,因而其经济活动不受该组织的监测。由于数据的局限,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组别的合成数据中不包含索马里。

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由简・丁伯根于1965年首次提出。与经济一体化相近的词有全球化、国际化,他们各有不同解释。“国际化”一词的由来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43年,温德尔・威尔基所著的《一个世界》中有所提及。而“全球化”则是由西奥多.莱维特于1985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最早提到。

国际化是指以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反映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和有限开放的国民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走向高度开放的途径和结果。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一体化则是世界各国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由国别差异带来的制度障碍逐步被消除的过程。

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国际化都是同一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环节。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需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地区和国家要求的产品,从而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制度的形成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30年中,全球商品和商业服务贸易以每年近7%的速度增长,并在2011年分别达到18万亿和4万亿美元,是同期全世界GDP平均年增长速度的2倍。截至2013年1月,已向关贸总协定或世贸组织通报的RTA总数达到546个,较2012年1月增加35个。

耐克公司在美国本土有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其产品生产厂家则分布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而沃尔玛在世界各地有超过4000家分店,通过卫星网络进行动态管理,每周接待并服务1亿人次,平均每年为9200万户家庭送货服务 15次。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年度调查,2011年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的增速都明显高于母公司的业绩增长。

以上这些说明,作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区域、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与突出。由于非常重视拓展海外业务,多年来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一直保持总体上升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的空间距离日渐缩短,信息传播的时间差逐渐消失,相互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速提升,“一国经济”也已走向“世界经济”,“全球相互依附”的经济格局日益形成,而这种“依附”更多的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有利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本国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好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首先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更多的,这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吸引了56%的企业海外投资,高于上年52%,这个比例是金融危机发生前的两倍。中国吸引外国投资达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国。2015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1360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约6%,达到历史新高。其次是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实现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多,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有的国家甚至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作为中国高铁最关键的技术创新――高速动车组技术,最早均有与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经历。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1.9万公里,相当于日本及欧洲的总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项目规模最大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在高铁关键技术、建设成本、时效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岗位,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存在,外企大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雇佣大量当地劳动力,减轻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跨国公司海外分支雇佣人数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906.5万人,这相当于解决了当年全部泰国人和阿联酋人的就业(2011年泰国人口总数6388万,阿联酋 506万)。此外,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培育了本国的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和整体科技研发水平,提升了工业化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培育了跨国公司,提升了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获得更大利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大于美国官方公布的3.91万亿美元,正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5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45万亿元,其中出口1.41万亿元,进口1.04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仍居于世界第一位。

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不但发达国家从经济一体化中受益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着国家行使的范围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国家“信息边疆”,信息已逐渐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控制极为有限。这一点在斯诺登爆料的美国“棱镜”秘密监控项目中体现的尤为充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同样遭受很多负面影响。现行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条约、协定和惯例。为发展本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的不得不向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求助,而提供的援助往往附加了种种条件,发展中国家有时被迫主动让出经济管理权限,造成本国的经济活动受限于发达国家的控制。

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其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加剧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不利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来生产了大部分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却充当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基地,一些落后的甚至淘汰的产业源源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际分工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作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基地,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将污染物有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掩埋,使一些国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风险和威胁。首当其冲的是金融领域,来自世界各处的巨额游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大背景促动下,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加速自由流动,加深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也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大量游资针对性的侵入与逃离,诱发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如同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次,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威胁进一步加深。目前世界上3.5万家跨国公司,绝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跨国公司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实行产业转移和产品升级,始终保持霸主和“头羊”地位,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则处于底层次,具有单一性和从属性,一些行业已受到跨国公司所控制。

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体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二是经济一体化还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收受支配地位。三是在盈利模式中,发达国家靠核心技术和资金盈利,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与地租盈利,导致发达国家更发达,落后国家更落后。四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加之金融领域过度创新,时常引发金融危机,但是全球一体化使得危机一体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五是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许多区域性组织在这些年纷纷诞生。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现实,是趋势。如今已不再是讨论要不要融入经济一体化趋势中的问题,而应该是日和融入,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其坐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吞噬自我,不如主动作为、提前谋划、勇敢面对机遇与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发展中国家要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站在更高的地点上,吸引、利用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技术及工艺、生产组织方式及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成果,主动吸收与创新提升本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

第二,加快推动国内的改革和建设,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国内经济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渐培育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主动适应国际竞争。同时应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发展时序,切忌急于求成。如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应在建立合理汇率制度,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制,构筑多重金融防线,避免泡沫产生,适度引入外资等方面发力。

第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在保护民族产业的同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不但要积累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也要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调整的契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本国经济自主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四,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本国教育,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外经营环境和国际商业规划的人才队伍。注重自主创新型人才挖掘与培养,注重整体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提高,注重人力资本的续存,为本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第五,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提高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应加速本国民族工业的整合优化,将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并充足,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本国的“企业航母”,凸显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国际视野配置和整合资本、人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资源,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第六,加快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企业与产业的成长,以及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增加税收。通过整合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并吸引外国投资者。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多数国家在采取积极措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又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相互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地理等方面的相似性,彼此开放市场,强化贸易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简.丁伯根.国际经济一体化[M].第3版,爱思唯尔出版公司,阿姆斯特丹,1965年

[2]俞正.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9年,杂志

[3]姜浩峰.中国高铁技术是山寨货[J].新民周刊,第814期,2014年,期刊

篇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篇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篇6

一、前言

全球的经济化既可以加速国家内部市场的发展,又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从而优势发展;另一个方面,全球的经济化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使得他们可以向国际舞台冲刺,从而拓展出国际市场。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了全球经济化给我国的市场营销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这样才可以很好的迎接全球经济化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化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跨国的公司在其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那么全球的经济化到底对我国的企业有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球的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为我们国家更好的使用国家内部资源和国际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吸引国外的资金来流动我国不使用的资金和使我们国家的资源能够更好的使用,使得我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外的跨国企业对我们国家进行各个方向的投资,给我们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还有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和产品,这加快了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国际的分工进一步加深,这使得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机会进一步的加大,也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增加了机会,带动了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飞速发展。

(四)促进调整我国企业结构。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逐渐在全球渗透,它使得服务、技术和商品在全球扩散,成功的为吸引人才、人力资源开拓了新的道路。

(五)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能力。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大型的跨国企业已经开始结成同盟,共同发展,这使得我国的企业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得我国的企业向大型的跨国企业看齐,推进我国企业的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全球经济化下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

世界在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水平随之提高,全球经济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的到来使市场的竞争越发的激烈,巨大的变化也在市场环境中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以前市场营销一般只注重商品在短时间之内的销量,注重商品的畅销度,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从此逐渐形成注重和客户的长期合作,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整合市场营销的资源和努力培养市场营销的合作关系。

(二)服务营销。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各个跨国企业强强联合,他们的存活秘诀不纯粹是优质的产品,而是企业销售员工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机会,并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关系营销。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和对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以便双方都能持续、长远的发展,所以在这个环境下CRM(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了当今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之一。

(四)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方式是一种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的利益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营销模式,这个模式正好对应了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我国企业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手段,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利益。

四、我国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应对全球经济化的策略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营销已经成为攻占市场的主要策略,它的具体策略分为以下的几点:

(一)改变营销观念。我们要把原来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成为全球的市场营销的观念,把全球的市场当成企业的目标市场,把全球的资源当成企业的资源供应地,现在正是我国的企业改革市场营销观念的最好时机。

(二)正确的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可以用来决定我国企业的市场目标,它分为好几个原则。可衡性原则具体是指细分出来的市场所需求的量是足够的而且可以估量的,可进入性原则表示自己本身特有的竞争优势或者竞争的对手非常弱,最后这个原则是企业营销的最后目的,可盈利性原则。

(三)进行正确的定位。市场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定位,根据新“4P”原则,市场的定位要做好:人员(PEOPLE),项目(PROGRAM), 流程(PROCESS),绩效(PERFORMANCE)。这四点的定位的做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销售业绩。什么产品对什么客户,我国人口众多,各个消费阶级都有,企业的销售是处于什么阶级,就该给客户介绍怎么样的产品,或普通或中产或奢侈,不能进行越级销售,否则产品很难销售出去。正确的对价格进行定位更是有助于产品的销售,高价格等于品质良好,低价格等于品质较差。要知道人们相对于买价格低廉的东西,更喜欢占便宜,所以定位价格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这几个法则包括附加值定价,化整为省定价,差异化定价,特价定价,高开低走定价,捆绑定价。我国企业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定位,即渠道。Intel Inside计划使得一个品牌木马屠城得到了成功;IBM渠道,成就了微软。我国的企业若要发展壮大,渠道整合是必经之路。

五、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总结

在全球经济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市场营销理念、组织、方式、策略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我国企业得到巨大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努力认真的做好科学的市场营销活动,这样就能更好的迎接未来将要来临的更加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7

正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一样,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也是合同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这些成果在全球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均发挥了作用。而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要想更好地为经济全球化服务,必须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修订和更新现有国际统一合同法

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运动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数不胜数,而且这些成果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国际经济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宝贵法律财富。然而,目前已有的国际统一合同法并非都能满足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是存在着内容过于陈旧或过时的规定,存在着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够严密、不够合理的规定。所以有志于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国际组织、法学专家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国际统一合同法的数量,同时也应重视国际统一合同法的质量。

如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之所以能够得到各国的广泛承认并被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们普遍采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制订者总是能够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修订更新,使其较好地适应各个时期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当今影响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自1936公布以来,国际商会分别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

我们从国际商会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频繁修改以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可以领悟到对现有国际统一合同法做及时修订和更新的重要性。

实际上,目前已有的国际统一合同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而且有的已影响了国际商事交易。下面我们以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例,来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书面形式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第十三条仅指出书面形式“包括电报和电传。”并未对“书面”含义加以界定。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新的贸易手段,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书面”并未包括电子数据这种形式在内。因此《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书面”的规定毫无疑问有过时的倾向。

2.关于适用对象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其仅适用于国际贸易中有形贸易合同。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内涵已突破传统理论范畴,已将无形贸易包括在内。《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这项规定不可必免地使一些很重要的交易类型,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转让等被排除在该公约之外,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

3.公约中含有含糊的用语,同样易留下日后争议的隐患。如公约以营业地为标准来决定销售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遗憾的是公约没有给营业地下定义,尽管公约起草过程中表示永久性的企业是必须的,货栈和卖方所都不算营业地。由于各国代表对营业地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的意见是由裁判机关考虑可以界定营业地的相关因素(如组织权限、营业活动情况),在个案的基础上确定营业地。但是,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方或双方都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时,这个营业地标准就会引起麻烦。公约第十条第1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地……以此表明哪一个营业地应被用来确定一项交易的国际性。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含糊不清,“营业地指与合同和履行合同关系最密切的那个营业地”。这样,在有一个营业地与合同的签订关系比较密切而另一个营业地则与履行合同义务关系比较密切,关于哪个营业地是相应的营业地,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第十条第1款的后一句“但书”又限定了在从多个营业地进行选择时可用的事实,范围定在当事方都了解的事实基础上,才能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这就要求谨慎的当事人在合同内明确说明他们认为各方的哪一个营业地与合同有最密切的关系,以解决可能的指代不明问题。

这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存在的几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加以修订或更新,那么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国际社会的实践无疑会大大地加强。

二、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多元化形式并存

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发展将是一个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多元化形式并存的过程。

1.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形式仍然需要走多元化形式并存的道路。从以往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基本上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这些多元化的形式包括:(1)通过国际条约进行统一与协调。这是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2)通过制定统一法、示范法,引导各国合同法立法采用统一的标准。(3)通过形成国际贸易惯例使商法规范获得国际统一。(4)通过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实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5)通过适用一般法律原则实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6)通过各国国内民商法立法的趋同化来达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形式均程度不同地起到了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应该继续坚持多元化形式并存来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既然“经济全球化是资源打破国家之间的界限在全球市场上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因此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也不应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制度选择过程,通过多元化的制度选择可以保证国际统一合同法的质量,从而使国际统一合同法更好地为经济全球化服务。

2.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是一个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的过程。“冲突法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法律冲突,确定涉外民商事关系应予适用的准据法,这也是冲突法所要解决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传统上因各国合同法律制度不同而解决国际商事交易的办法是:各国的合同法原则上都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国际商事合同的当事人协议选择确定调整彼此间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准据法。如果合同当事人各方未就合同的准据法作出协议选择,则由受理合同争议的法院或仲裁庭根据有关冲突法规则来决定合同应适用的准据法为何国法律。但是由于各国冲突法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因此使得订立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无法保证交易当事人所希望的“彼此间的交易合同关系确立在一种统一明确的法律基础之上,并能够相对清楚、准确地预见各自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统一各国合同法之外,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还需对各国多样性的冲突法加以统一。因为一旦统一了各国的冲突法,就会无论发生国际商事争议的当事人在哪个国家提讼或仲裁,都可以保证所指引解决该商事合同争议的准据法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

三、重视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及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惯例,又称为国际商务惯例、国际经贸惯例,是指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自发形成的、为某一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的)、某一行业的人们所普遍遵守,并由此产生相应的义务感与合理期望的任意规范。

国际贸易惯例之所以能够起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特点。这种普遍适用性特点的形成,一是来自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二是来自于各国民商法对国际贸易惯例的态度。

1.国际贸易惯例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来源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1)国际贸易惯例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不受政府机关的控制和制约,它的成文化一般也是由商业自治团体自发地编纂而成的,这使它有别于依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内法以及依靠各国之间的相互谈判、妥协而达成的国际条约。也正是这种非性大大增强了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适用性。

(2)国际贸易惯例是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人们所普遍遵守和接受的,偶然的实践不能成为国际贸易惯例,这是国际贸易惯例的客观特征。这里的普遍遵守和接受并不要求人人都已经理解和接受,而只要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和接受即可,就可以推定其他人理应知道这种惯例的存在。

(3)国际贸易惯例必须能使人们产生必须遵照此惯例办理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观特征。“心理因素对于判断惯例的存在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经常性做法而没有相应的心理确信是不能构成国际贸易惯例的。

(4)国际贸易惯例具有任意性,没有强制适用力。只有在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同意采用时,才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地加以排除,则不能将国际贸易惯例强加给当事人。

2.国际贸易惯例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来源于各国民商法对国际贸易惯例的态度。通常各国民商法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均确认商事合同当事人有选择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自由,一旦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适用某项惯例,该项惯例内容对合同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根据一些国家的国内法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即使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适用某项国际贸易惯例,法院或仲裁庭有权按照有关的贸易惯例来解释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内容和处理有关合同争议。

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惯例形成后,往往会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会被国际社会所普遍适用,使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起到了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所以在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要多注意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利用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具有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作用的效果来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与发展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促使各成员国的经济活动逐步走向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90年代,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洗礼,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与大小不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关。

有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只会起阻碍作用。持此种观点的人以欧洲一体化为例,认为欧洲一体化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小生态,小气候,他们可以跟美国抗衡,可以跟美国搞贸易制裁,按前面所说的,他们现在没有发现太多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区域仍是相对封闭的,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阻碍,因此对合同法的国际统一化也必然是一种阻碍。其实不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各成员国之间实行经济联合,并且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遵守相同的贸易法规,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内部实现合同法统一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又会通过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促进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1)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上可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观点,一般都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产生的根源和动机归结为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的确,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一些以与外部对抗为目标的区域集团,这类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确损害全球市场统一性,阻碍经济法律全球化。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却日益多样化。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市场开放无法取得进展的产物。另有一些国家是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消除主要贸易伙伴对自己的贸易壁垒。还有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提高国际多边谈判的交涉能力,从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总之,促成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来归纳其动因。相反,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由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体验到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好处,更会积极促进经济由区域一体化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推进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进程。

(2)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目标的一致性上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商品和生产各要素在区域里自由流动,这种贸易自由化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因为经济全球化要求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从这个角度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行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发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发展必然会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3)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非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非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方面,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多大,其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优势互补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都是有局限性的。任何区域性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从地区外寻找必要的资源和市场作补充,否则就不能发展。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内部合作,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与地区外的交往,因此决定了它们必须是开放性的,会不断争取新成员的加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区域内自由化成果多边化。这是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外进行多边谈判的动力和必然性所在。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会阻碍多边协议的达成,同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不会阻碍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发展,相反会促进。

篇8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2、对我国外贸引资的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三、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张燕生,毕吉耀,关秀丽,张一,张哲人.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1

篇9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方面的因素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广泛地实行市场化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消除了与以市场经济为本质特点的世界经济的差距;二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政策上减少了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干预。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世界经济在空间概念上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中,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20世纪末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本身既是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表现,又是经济全球化逐步推动的结果,同时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欧洲和亚洲一共有30多个国家,占全人类1/4的人口,卷入了这场壮观的变革。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谓的转型国家。

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即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实践中传统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日益暴露,东欧国家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之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正是改革的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作用,开始把体制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之中。经济转轨是一个制度重新设计的过程,转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的能力。由于转轨的途径和步伐各有不同,转轨的方式有好几种。其中,有的国家只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内进行改革,如中国;有的国家则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如俄罗斯。转轨是一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基于国家控制产权的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意味着实质性的改变和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这是一个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另一次尝试。所以,对转型国家而言,转轨取得最终成功的机会就在于恰当的制度设计能否有效运行。如果对制度安排没有足够的关心,自由化和私有化就无法带来社会预期的经济的效益;如果对实现新体制没有明确的规划,或者对新体制的运作一无所知,就无从谈起及时完好地实现转型。因此,转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成功完成制度的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至关转型国家改革成败的关键,好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表现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

谈及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会有很多诸如原因、影响因素、机制及其路径依赖等问题吸引我们的视线。但这里,笔者想另辟蹊径,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讨其对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互动关系。

经济全球化促进制度安排的借鉴与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指全球所有国家都被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始点可视为15世纪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甚至更早。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少有国家仍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现代世界经济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趋加强,以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生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现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越广越深的国家,它的增长就越会按照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发展。由于转轨经济完全可以以一种追赶型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所以它们应该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在这种背景下,显然,经济系统的开放性成为了引发其制度变迁的诱因之一。越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就越有可能通过与其他经济系统的交流来获取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的知识,从而扩大可供其选择的制度集合。事实上,如同通过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降低独立开发新技术的成本一样,通过借鉴别国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经验,也可以大大节约一国用于制度设计与创新的研究费用,大大降低其对不成熟制度安排的试验成本。对于转型国家来说,新的制度设置必须建立在计划经济中并不存在的新组织的基础上(因为那时不需要它们)。经济转轨不但呼唤新的法律体系和经济制度,而且需要对新的行为模式加以学习。企业、银行、公务员和政府官僚,甚至一般家庭,都必须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并尽快学会新的模式。所以,笔者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以及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阶段表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为各个转型国家的经济开放和制度借鉴提供了非常之良好的契机。

首先,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表现之一,又是经济全球化推而广之的结果,此外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转型国家之所以会在20世纪末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除了中央计划经济本身的一些弊端导致国家经济效率极低,国民生活水准下降,从而从内部产生制度变革的要求之外,某些转型国家突破冷战时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限制,开始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恢复经济往来,从而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了其制度效率也不无关系。

其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扩展对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现状的一种客观描述,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渗透,未来的最终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则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些集团以其显著的经济成效吸引着各一体化组织外围的转型国家,因此,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是转型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绝好机遇,同时一体化组织制度趋同的要求,无形当中也为各个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可选择的模式。

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在转轨经济体中,有许多国家正在与更多的发达国家开展各种交往活动,转型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积极性很高。对于某些东欧国家来说,为了转轨的成功,他们期望加入欧盟。这当然是一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整个经济和政治转型中最令人鼓舞的努力。如果能够顺利地加入欧盟组织,那么欧盟的经济制度就会对这些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加入欧盟的期望,成为了中、东欧转型国家努力进行政治和经济体系转轨的动力之一。到1996年,已有10个转型国家——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开始与欧盟进行合作。加入欧盟的先决条件包括具备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存在民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合理管理公共事务等等。为了实现加入的目的,它们必须加快制度框架的改革以达到欧盟的要求,因此,在努力加入欧盟的过程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会以欧盟的制度安排为路径,逐步与之趋同。

1997年的马德里峰会,捷克、匈牙利、波兰被正式邀请在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个关于成员国资格的重要决定是由美国参议院于1998年4月30日做出的。虽然北约成员国资格只是严格的政治决定,比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获得容易得多,但是,加入北约将有利于这3个国家加快与欧盟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有助于加强外界对这些国家经济状况的信心,并加强外资的进入。

相似的努力,亚洲的转型国家也在进行着。这一地区的目标集团首先是东盟。越南在1995年成为东盟的成员国,老挝则于1997年加入东盟。柬埔寨的加入因为1997年夏天的政治动乱而被拖延了。东盟成员国资格对这些转型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考虑到它们与其他东盟发达成员国的巨大发展差距时更是如此。区域一体化是唯一可以使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保持比富裕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小经济差距的方式。这取决于,第一,是否东盟扩张的过程有利于转型国家市场改革的进程,并且最终使其真正转型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否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可以使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越南已经可以观察到这种态势,价格和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某些自由的监管都有利于资本市场和外商直接投资,所有这些都因为加入东盟而得以催化加强。不过,东盟成员国资格并不要求政治和制度方面的条件,这些都可以在加入之后的适当时刻按集团所建议或期望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样,就有时间来支持转型国家所进行的必要的改革与调整,这可能会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在转转型国家之间很可能会产生某些以国际合作和经济增长为宗旨的新区域组织。在苏联解体和经互会解体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新地区之间的重新一体化。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正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为了占据发展优势,纷纷寻求国际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由此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中国加入WTO成立以来,如何在WTO框架下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从时间上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益凸显的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广义上包括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对而言,后者较之前者范围要小,但也更加反映了地区间日渐紧密的经济依赖和协作。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任何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都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一部分,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从概念上来看,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地理障碍,以立足经济发展为重点,消除因国境、国别限制而造成的经济发展障碍。很显然,经济一体化是其最终目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管理、组织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同时也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从根本上来看,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国家地区间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不平衡是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另一个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各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致使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发展中国家难以发挥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开始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此外,地区利益的保持和追求也是促进各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二、WTO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解析

WTO和经济区域一体化都是伴随着国家间关系的日益紧密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而出现的新概念,两者都以全球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为构想,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WTO体制的必要补充

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实现了生产、加工、经销的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以金融市场为代表的全球性一体化资本市场亦初步形成。然而,随着WTO成员国日渐众多,WTO体制下在推动多边合作中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因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谈判中经济利益很难达成一致,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国家另辟蹊径,通过协调区域关系、建立起立足于区域发展的一体化组织,从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同时也补充了WTO体制在处理不同区域和国家间经济合作关系的不足。

(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受到WTO的监管

“WTO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形成。WTO认为,关税同盟是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关税区,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自由贸易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集团,相互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从上述内容来看,无论是采取关税同盟,还是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家、地区间自由协定的签订,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WTO并不限制国家、地区间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必须在WTO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为此,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了一些限制和规定,例如,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立的条件,WTO曾作出如下规定:“不论是自由贸易区还是关税同盟,任何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同时,关税同盟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同盟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自由贸易区成员对未参加同盟的第三方的贸易所实现的限制,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时各成员间所实行的一般限制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监管力度,WTO专门成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以便加强对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审议和系统监督。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WTO的监管,必须在WTO体制和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中国在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博弈策略选择

(一)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顺应潮流,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或维护相关利益。”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也有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于2001年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组织成立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参与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从这些成果来看,

虽然我国的对外区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很多时候是国际形势所迫下的无奈选择。事实证明,在经济发展潮流不可阻挡的情势下,主动转变发展思路、顺应社会潮流,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因而,无论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都是必然的选择。

(二)积极推动以亚洲为核心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涉及到不同地域、国家间的利益,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其最终实现需要长期、复杂的谈判过程,所以,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应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原则,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对我国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巩固的是立足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组织,鉴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初见成效,而且中国与东盟各国及日、韩有着地缘优势,文化背景也极为相似,在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互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因此,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同日、韩两国的经贸磋商,促进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我国未来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三)深化国内改革和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参与程度越高,就会相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在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会有经济发达国家参与进来,其贸易自由化程度必然高于我国,这也就会造成对我国产品和企业的严重冲击。在WTO体制下,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就必然要求我国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减小关税设置和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企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很大损失。为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快改革开放力度,并加强企业的危机意识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引导和建议,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21世纪仍是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体制并行发展、交互作用的世纪。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面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我国无论是出于本国发展需要,还是经济发展潮流的波及,都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尧.服务贸易自由化区域路径与中国的选择[D].厦门大学,2009:7-8.

篇12

关键词:现状;战略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

Key words: 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positioning;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04-01

1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崛起。我国也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努力探索区域合作的模式,并逐步形成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

纵观历史,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根据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可以从中发现四个一体化的经济模式:第一,中日韩与东盟的双边合作;第二,东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三,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双边合作;第四,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机制。当前我国采取了区域、次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经济合作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建构的情况来看,中国正立足于亚太的同时,构建自己的多元模式框架,实现由单一重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转变。

2当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战略上的内敛性。区域经济合作近年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贸易与投资“内敛”趋势。中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周边优先、重要地区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着眼于全球市场发展多元化战略,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从而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布局的总体协调。

2.2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带有盲目性。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在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压力下被动应变的结果。目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尽管在战术层面有考虑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整体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2.3 传统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规模效应有限。当前我国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关系。此外当前我国的产业通常成本递增快,合理经济规模小,无法形成一再分享规模效益的协议分工,因此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

2.4 中国与东盟的多边博弈性决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FTA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及与其覆盖的产品范围成正比,但区域合作的成员主体越多,谈判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我国在与东盟的FTA谈判是在同时面对10个谈判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决定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会繁冗复杂。如果我国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谈判策略,达成协定的可能性将会非常渺小。

3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定位

3.1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中国应充分利用我国是东亚最大进口商的优势,主动与中东、中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有关合作伙伴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方法。保证我国长期稳定的资源和能源供应,为我国生产的商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弹性。

3.2 中国应力争东亚地区的领导权。早在1962年日本学者就已提出了“雁型发展模式”,用以解释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增长和贸易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模式中,日本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该模式中的雁阵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分工。该种分工具有“依附性分工”的特点即一种由底层向上层高度依附的寄生性分工,这就决定了处于高层分工国家的经济好坏将决定整个东亚地区发展的状况。由先发优势的意义不难看出一旦中国认同该种区域内分工模式,就意味着失去先发优势。因此,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加大与日本的差距,在战略选择上要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以及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3.3 以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开展以我国为主导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中国应加快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重点,并以此为起点全面开展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经济全面合作的格局构建基础条件,在完善紧密经贸安排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港澳的经贸合作;在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下实现“三通”,进而探讨两岸进一步开展合作的方式方法。力争在2011年左右,形成一个以中国为首能与美洲和欧洲相平衡的区域经贸合作板块。

3.4 大力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东北亚区域作为东亚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其中区域内中、日、韩经济发达互补性,要积极促进在投资、技术、贸易等方面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或中韩、中日双边经济合作的正式磋商。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加快这一协议的实质性进程,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协定形成牵制和互动效果,可同时推进与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

参考文献:

[1]王铮.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措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0-241,260.

[2]高振京力.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2(2):63-66.

[3]肖长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及战略深化[J].特区经济,2007(3).

[4]于培伟.关于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27):9-11.

篇13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东亚地区作为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区域内较大的经济体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具备了进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的基础,而且东南亚的很多国家还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的轨道当中,将东南亚拉入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是能够加强和丰富区域内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好地进行资源要素的配置,形成有机联动的协作发展共同体。原有的经济发展合作组织,是很多的松散的框架体系,并不具备法律约束效力。因此,如果进行货币化的合作,必将使得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更高的阶段。对比来说,西欧等国也是在具体条约框架体系之上建立的欧盟组织,发行的欧元货币,因此,进行东亚货比一体化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二)目的和意义

对比西欧,欧盟的建立与欧元的推广,大大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加快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东亚货币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融合,提升的重大理论设想,是保障地区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货币政策最优化的必然选择。目前东亚金融合作发展较为缓慢。不仅缺乏有效的区域监督机制,而且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也亟待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各国政府间的协调互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东亚货币合作至今在理论界和东亚各经济体中仍然存在争议,大部分观点认为东亚货币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而极少部分的经济学家仍悲观的认为亚洲单一货币只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幻想”,所以东亚货币合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东亚经济合作尤其是货币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对东亚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综合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东亚地区有十分密切的经济关系

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加上东南亚十国,区域内的贸易体系十分发达,各自都是相互之间的贸易前几位的国家。因此,具有货币一体化的动力基础。而且,区域内距离较短,消费,投资,出口等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协调供给,如果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东亚地区是能够避免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的。所以,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制度是有意义的。

2.东亚地区经济体发展程度相似

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由于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体量,是远超区域内的其他国家的,每个国家都是在全球经济体GDP排名中排在前二十的国家之一。而且,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密切,经济合作的协议也更多,经济合作的程度也相对比较深入,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合作体系。而区域内的其他国家,如东南亚十国,是新兴的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程度也十分相似,都是依赖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吸引外资的进入,来发展本国经济。相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东南亚的发展程度要略低。因此,如果东亚范围内进行货币合作,双方可以形成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形态,相对富裕的国家可以出口技术,资本等要素,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推动双方福利的增加,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政治因素

1.区域内因素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对政治关系的依赖并不是很强。但是,横亘在东亚诸国之间的政治历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政治矛盾的激化,会对经济合作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如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日本至今未正式道歉,战争赔偿问题等。现实政治上,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一触即发的痛点,双方至今未形成有效合理的管控机制,并且各方态度坚定,协调困难度高。如韩日之间的独岛问题,也是韩国与日本之间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区域内的政治历史问题,是阻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现实路障。进行更深一步的经济关系的合作,必须要合理谨慎的处理这些问题。

2.区域外因素

最重要的是美国因素。中国近几十年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流砥柱,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也开始了多方外交的路线,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与日韩,东南亚等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另一方面,日韩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亚洲的重要盟友,至今,美国对两国仍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如果要与其进行深度经济合作,与美国的关系将会是现实政治考量中的重中之重,稍不留意,美国就极有可能利用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亲密关系,进行危害区域经济安全的活动。因此,对美国的关系必须要有良好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3.文化因素

东亚各国在古代就统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区域内各国至今仍然共享同一套价值体系与传统精神。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似度要远高于其他方面,文化的相似性,文明的一致性,价值观的向性,是区域内进行合作的巨大推动力,这也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推动经济货币合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三、结论

在当今各国经济复苏乏力,仍有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风险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比较为脆弱,并且日益深化的开放经济趋势,使得金融风险一旦失控,金融危机就会迅速波及到所有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是不能独自应对大规模的金融冲击和系统风险的,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消费联系日益紧密,是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的,是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在此基础上加快加快发展。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既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