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村环境卫生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篇1

Pick to: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present new look,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ities at the same tim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improved, but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see, the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reatly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rur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not onl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main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s made the important elaboration,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rrent rural environment made some discussion.

Key words: rural sanit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国务院于2011年12月15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通知中申明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着重强调了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其中涉及到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农村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水平以及改善重点区域农村环境质量。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

(一)农村垃圾呈现杂乱多的现象

农村垃圾主要包括村民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柴草秸秆、建筑工程垃圾,所含成分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陈年垃圾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只要到农村走走,就不难发现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长期堆积在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大片生活垃圾暴露堆放,既污染水源,又有碍村容整洁,这些垃圾和污水,很大部分经风吹或雨水冲刷,最终污染了塘河,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

(二)河流污染存在日趋严重的趋势

在农村的水网地带,很难找到几条没有被污染、水流清澈的河流。主要表现在:企业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引起水质严重恶化;陈旧陋习导致河道污染,由于人们对水环境的观念淡薄,河道成为人们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了;河道泥砂沉淀淤积严重、河道综合功能日益退化,许多河面已经是淤泥长年露底可见,百多米宽的河面仅只显出一条很窄的流水道,以往成群的鱼、鸭等早已无踪影。

(三)大气污染破坏程度日益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越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较其它污染治理而言,人们似乎对此又束手无策。主要表现在一些设在农村里的工厂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服务业等上,特别是皮革行业锅炉燃烧,它们配套的除尘脱硫设施比较落后,有的根本没有除尘设施,甚至有的企业使用皮革废角料、废木料做燃料,致使锅炉冒黑烟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周边的大气环境受到污染。

(四)畜禽养殖业生态污染加重

我国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散养着猪、鸡、鸭等,由于养殖的分散性和特殊性,点多面广,难以集中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日益加重,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产生的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往往随意堆放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池塘和沟渠,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农村政策的制定需要从解决问题出发,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指向上也比较清楚,目的就是要防止和减轻农村环境的各种污染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但是,如果缺乏针对农村环保问题的原因和以当地人为中心来制定解决方案,农村环境保护的解决就没有可操作性,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本也将非常高昂。

笔者认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在思路和政策制定上必须包括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的居家环境。同时,以村为主体,综合各部门的资源,通过新农村建设体系来进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环保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要将环保宣传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广大农村,弄清农民在环保问题上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整合多方力量,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自觉性。要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的环保培训,让他们从较深层面学习环保知识,成为农村环保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开展宣传培训,加强督促教育,提升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现象的发生。应尽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散养,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行生态养殖,发展规模养殖小区针对畜禽养殖业

大力推行生态养殖,减少畜禽散养,形成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向小区聚集,加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将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制成肥料,以畜禽粪便——有机肥料——农业产业园区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基地。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适时控制养殖规模,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对新建、改建规模养殖点严格设施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可以逐步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和垃圾处理体系,较大的村镇可考虑建设污水治理工程;离城市较近的村可建设排污管道直通污水处理厂,防止污水到处横流。各村除了设置专门倾倒垃圾的垃圾池,必须保证垃圾清运要定期定时搬运清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奖励等相关配套制度,在各建制镇周边以及交通便利的村庄逐步推广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篇2

1 基本情况

全县人口数337220人,其中农村人口数272918人;全县农村总户数76422户;全县总镇(乡)数11个;总行政村数114个;总自然村数604个;全县外来流动人口数4243人;外出流动人口数11084人。农民年人均收入2291元;全县CDP171513万元;财政总收入4721万元。全县“十五”期间新建水厂12座,全部国债投资建设。全县集中式供水厂13个,覆盖村45个,饮用水人口61030人,分散式供水覆盖村92个,饮用人口241529人。

2 环境卫生现状情况

(1)改厕、粪便处理。全县卫生厕所38100户,其中三格化式池厕所226002户,调查100户居户有厕户25户;无厕户75户。

(2)垃圾处理情况。调查10个行政村100户居户,80户的农户垃圾随意丢弃,没有进行填埋楚烧,仅20户直接利用作为农家肥。垃圾来源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养殖专业垃圾。

(3)污水排放情况。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80%的农户污水随意排放,以排入坑塘为主。

3 饮用水水质情况

(1)全县设10个监测点,采水样30份,其中深井水6份;浅井水24份,全县监测点人口数28765人。

篇3

目前广西南宁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薄膜产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这一切不但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容小觑,政府和社会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农村生态问题;(2)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生态主要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灭绝等问题;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治理农村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以上两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图所示。

2.广西南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取得的初步成绩

南宁市目前重点推进辖区生态村镇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县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目前已有将近20个行政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江南区吴圩镇坛白村、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和白山镇合作村等行政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厅的初步验收。

(1)实施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工程,重点对河流、道路、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

(2)加快六县六城区公益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土地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3%。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八尺江、凤凰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黄泥沟)、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治理等项目。

(4)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间,广西南宁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425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25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

(5)开展农村饮水水源区森林保护小区区划,并界定实施保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2.2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科学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知识、基本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一般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导致水体受污染,另外农村地区的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容易造成“脏乱差”等现象。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立法空白,加上个别政府部门及其领导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普遍不严。

(4)农村地区发展理念错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砍伐森林资源、破坏植被、过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新农村、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5)乡村企业与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6)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南宁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野生动植物锐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

3.1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资模式

要想把生态环境治理好,首先应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南宁市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要确保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向生态农业投资。

3.2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南宁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管理主体、管护人员、资金来源和规章制度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让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3.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减少污染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这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大量无机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宁市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力倡导机械化耕作,推广成熟的农业可以,以此减轻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使老百姓从中获益。

3.4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村和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性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清除农村工业污染物,恢复农村建设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南宁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对一些不适用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改,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添加农村生(下转第418页)(上接第319页)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够让农民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实惠,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制建设等)和技术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宁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相信在这样氛围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将永久保留,南宁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03:125-131.

[2]张雅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7-80.

篇4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二者均是相对私人而言,无法划分出严格的分界线。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生产或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提供物质化或非物质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公共利益目标的行为总称。从政治层面理解,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公共职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服务;从经济层面理解,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部门供给会出现低效率,需要政府引导,以保障公共服务的平等性。

农村公共服务是按照产业发展、地理位置等来划分的一种公共服务类型,与城市公共服务相对应。农村公共服务是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农业生产或农民生活的需要,由政府及其他主体通过各种机制方式,提供的物质化或非物质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农村居民和农业从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套保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的总和。这一服务体系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这个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居民或农业从业者;二是这个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农村医疗保障、农村教育、农村环境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本文将重点讨论农村环境卫生这一大类。

二、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1、农民自身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实际上,很多农民文化知识储备少,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手丢弃、农药化肥使用等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污染环境,只有企业的污水、垃圾等污染才是真正的污染。大多农民缺乏环境保护的相关习惯,环境社会监督意识差,环境保护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而农民更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的收入、缩小和城市居民的差距以及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没有环境保护意识,无法做出环境保护行为,这一情况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2、农村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基于城市环境而创制的,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环境卫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的特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目前很多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在农村的环保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在乡村,环境卫生问题主要是由于村居建设缺乏规划、农民生活生产垃圾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一些乡镇企业污染导致。因此,应尽快根据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3、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是政府,长期处于供给主体的垄断地位,这种供给模式受到地方政府服务质量影响较重,根据调查显示地方政府供给农村环境卫生服务存在严重缺位现象。首先,单一的供给主体造成筹集资金狭窄,过度依赖财政拨款,供给积极性不高,无法高效运用市场资金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严重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其次,作为农村环境卫生服务的提供方的乡镇政府,大多存在从事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的问题,无法真实了解农民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往往以“包办”的形式过于笼统地提供一些简单的农村环境卫生服务,针对性不强且效率低下。

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

纵观我国环境监管部门的设立,不难发现,职能部门最底层是县级环保局,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基本没有环境监管部门;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机构致力农村环境的数量十分少,设置在农村基层的几乎没有,这就形成了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和保护的空白区。环境管理组织匮乏,缺乏专业环境保护组织,监管教育力量严重不足,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使得大部分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5、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财政体制下,政府财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和省市政府,县乡政府财政普遍短缺,申请农村环境保护经费往往受审批手续繁琐,造成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能力较弱。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乡镇政府没有其他财政来源,使得资金问题更加突出。当供给资金出现供需矛盾时,地方政府无法有效生产和供给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甚至将应由其提供的公共产品,交由村民集资的方式解决,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此外,个别地方还存在官员为了自己的政治业绩将财政投入到见效快的其他项目或者工程上,造成了农村环境资金短缺。

三、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1、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意识

受传统观念影响,广大农民为改变自身生活质量,更重视经济收入,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是环保意识缺乏的重要表现。因此,应把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走上科学生产道路,做到文明生活、科学种田,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中。发挥基层政府宣传作用,就地开展环保知识讲堂、健康讲座、科学种植养殖培训班等培训,打造公共环境卫生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服务的内生机制。

2、构建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法制体系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构建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法制体系。首先,要避开城市主导的影响,充分考虑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特点、农民的生活需求以及农业发展现状。其次,要加紧农村专项法律的创制,例如《农村环境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等,完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法制体系,为监管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各地还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农民生活水平,制定适合地方的相关条例,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共同发力为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体系支撑。最后,要变环境执法为环境服务。环保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意识到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尤其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摒弃强制执法的观念。

3、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包括承担供给职责和付费义务的地方政府,也包括直接对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提供主体,二者既可以合一,亦可以分离。因此,在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中,具有混合性质的公共产品既能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主体供给。对于这类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推进,打破政府垄断,发挥两者竞争,让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进来,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主体供应的局面。引入市场供给主体,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又能满足农民的选择性需求,进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4、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目前环保部门的设置,县一级环保单位是最底层的环保部门,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监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使环保监管部门向农村下沉,建立和完善独立且专门的乡镇环保监管机构或促使区县环保部门在乡镇增设派驻机构,填补农村环境监管空白区域,落实监管职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监管缺位的问题。同时,应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区县成立环境治理办,乡镇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和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站,专门处理农村公共环境卫生保护事宜,形成区县、乡(镇)、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5、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

建立上级政府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职责相匹配。完善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变以往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投资比重偏低的状况,缓解农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资金困境,保障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有利于稳定农村地方政府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也有利于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确保农村环境设施以及环境保护所需人力购买的资金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关系到城乡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三农”问题的破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必须从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服务资金、监管体制、供给机制入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真正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项目编号:YCLT20144009。)

【参考文献】

[1] 高韧、吴春梅: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激励研究[J].经济问题,2009(1).

[2] 胡薇: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86-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为了解高碑店市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定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现将我市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按上一年人均纯收入分层,随机抽取我市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个村,每个村抽取5户,共100户农村居民,开展环境卫生学调查。

12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户一般情况、家庭饮用水、家庭厕所粪便处理、家庭垃圾污水处理、庭院室内卫生、厨房卫生等。

13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规范本次调查方法和标准。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调查户一般情况

211调查户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户分布在20个村,20个村总户数5739户,调查100户,占总户数的174%;农村居民调查户人数在2-11人之间,户主年龄在28-76岁之间,全部为男户主。20个村总人口34413人,其调查户家庭人口451人,占总人口131%;常住人口数422人,外出务工人数29人,外出务工占调查人口的643%。所有调查户99户为汉族,1户少数民族。户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700%;小学和高中以上的分别占18%和13%。

212家庭年纯收入及来源100户农村居民中,家庭年纯收入在05-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05-09万元的有25家,家庭纯收入以10-20万元之间的户为主,占4600%。其中有4户家庭收入在50-80万元之间。家庭收入来源有6种情况,以农业收入为主,占56%;农业和外出务混合收入的户占25%。调查户上一年不同经济来源收入统计,收入在10万-30万元以上的,各收入来源之间没有差异的分别为x2=191,P>005;x2=268,P>005,见表1。

213调查户不同家庭人口上一年医药费支出情况调查,每户2-3口人,支出医药费02万元以上的占4595%;4-6口人的占5882%;7口人以上的占6000%,见表2。

22调查户饮用水调查户饮用水源均为井水,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方式2种。集中式供水38户,占调查的3800%;分散式供水62户,占调查的6200%。集中式供水户用水量在3-10t之间,分散式供水因未安装水表,其用水量在3t左右。

从饮水习惯看87%的家庭均喝开水,仅有600%的家庭喝生水,另有700%家庭饮用桶装水。

23个人卫生习惯及家庭卫生状况经调查有9300%的家庭能做到饭前洗手,至于便后洗手限于农村条件很难做到,尤其是下地干活很难实现饭后洗手。家庭庭院及室内卫生干净的分别占3800%和4300%;家庭卫生状况一般的在半数以上,差的占极少数,见表3。

24调查户垃圾及污水垃圾来源有生活、养殖、餐厨等;家庭产生垃圾量5公斤/日及以上的占4600%;处理方式有随意丢弃占2700%;定点收集占7300%。家庭污水来源有生活、养殖2种情况;排放方式有8000%随意排放,排入坑塘的占4000%,而排入管道的仅有800%。

25调查户厕所及粪便处理情况调查户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有3100%为非卫生厕所。有关厕所位置、厕内清洁程度、是否有臭味和苍蝇及有无粪便暴露等情况,见表4。

3讨论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住条件明显改善,但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却不被重视[2]。

本次我市农村居民100户环境卫生现状调查表明,农村居民户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纯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占5600%,但外出务工也是家庭经济收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饮用水源均为井水。自家浅井水供水不排除农村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饮用水安全尚得不到保障。

农村居民厕所有5700%是卫生厕所(包括水冲式、双瓮漏斗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等);非卫生厕所31户,占调查的3100%;无害化厕所粪便处理方式11户,占1100%,低于全国31%的普及率。垃圾来源中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随意丢弃27户,占2700%。家庭污水来源中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中,随意排放80户,占8000%。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中庭院、室内、厨房卫生一般情况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厕所超过七成以上设置在户外,厕所造价相当低廉,部分厕所已使用了几代人,厕所环境卫生差,调查时发现粪暴露,苍蝇飞窜。随意丢弃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现象普遍[4];庭院室内厨房卫生状况一般情况占相当高的比例,农村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尚需得到改善[5]。

经调查可以看出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一般,环境卫生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碑店市地处平原,人口54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二是高碑店市在“十一五”期间由国家资金投入用于无害化厕所改建总资金投入的不足,根本无法保障农村居民厕所改建所需的经费。三是乡村经济落后及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四是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大部分家庭收入仅靠农业、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调查发现25户家庭全年经济收入不足万元,而有5300%的家庭全年支出医药费在2000元以上,因病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8500%的户主仅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环境卫生意识淡漠或环境卫生知识缺乏,长期养成使用不卫生厕所和乱倒垃圾、污水,导致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条件[6]。解决农村集中供水、污水排放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当务之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居民充分意识到环境卫生是决定生活质量妤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晓亮,潘彦利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环卫科技网,2011-09

[2]陈国良淮河流域部分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胡运清,彭柳明,滕波,等溧阳市部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年02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