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中的化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元素不少,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适时、适当地将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一、学习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他追求科学坚韧、忘我的精神。在疾病折磨着他时,他手里都拿着书,始终觉得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的光荣”;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介绍原子学说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等。学习这些科学伟人的故事,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坚韧不拔,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二、学习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研究碱、石碱的性质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化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推动了中国化工工业的发展。科学家的这些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理想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提高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生活事件,让学生学会珍视生命
由于媒体的迅速便捷,学生很容易获得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信息,将这些信息作为化学教学的资源,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比如重庆的氯气泄漏事件和硫化氢泄漏事件,从分析氯气、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密度、状态、气味、溶解度等等),介绍其化学性质(毒性、酸性等),让学生研究处理方案。
又如在学习氢键时,可以提出:“生命分子中的氢键――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的观点,然后再加以诠释。生命体内许多大分子中存在氢键。氢键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生理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生物的遗传基因本质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碱基顺序,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DNA大分子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配对的。DNA分子中的氢键在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复制等遗传机制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生命就会更加珍惜。
四、关注化学中的人体健康知识,提高生命的质量
化学贴近人类的生活,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关注的人体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健康知识。如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1、问题提出及其生命教育的内涵
1.1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命。生命教育源于死亡教育,兴起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上世纪20年代,有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死亡教育”,而上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问题,并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纷纷跟进,并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和协会,推广和普及生命教育,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生命教育随后展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开端。到本世纪初,生命教育在我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界的注意,并在各地逐渐地展开。2003年,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在北京市积极推广生命教育运动,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生命教育的大型讲座、引起各界强烈反响。上海于2004年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005年3月14日正式公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云南省委省教育厅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三生教育”试点,从2009年秋季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三生教育”。2007年成立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和“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专家委员”。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因此,追求生命价值,体现教育对人的生命发展的关注,强调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虽然各级政府对生命教育非常重视,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青少年群体暴力事件、吸毒事件、溺水、交通安全事件,乃至自杀事件,已频繁地见诸报端、电视、广播中。世界卫生组织称,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中国自杀人数占全球的26%,而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由此可见,加强生命教育不能懈怠。我们教育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以生命教育的推行来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综合性的解决。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师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化学教师的义务,也是化学教师的责任。
1.2 生命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杰·唐纳·华特士最早于1968年在其著作《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中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感悟人生的意义。”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由此可见,国内外有关生命教育的表述,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力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2、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范畴
2.1 尊重生命存在
从化学的视域看,人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铁等元素组成。因此,首先应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不要伤害他人;热爱自己的生命,保护好自己人生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化学实验要正确操作,注意化学药品、有毒气体的防护。其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生命教育中让青少年意识到,人不仅仅是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更属于家人。尊重自己的生命存在,不轻言自杀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对亲朋好友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通过化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保护好环境是就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将绿色化学思想与现代公民意识结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生存观。第三,要让中学生明白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化学的奥秘、努力践行,既是自己的责任,又是对自己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第四,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特别是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更应该加强教育,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生命质量
人类总是在追求物质如何更加丰富,生活如何更加幸福美好,如何张扬生命活力,而学校教育追求生命如何更好发展。
2.2.1 减少疾病
长期以来,化学给学生和世人的印象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偏向于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训练和机械的记忆。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我们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应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应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化学课堂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流动,实现动态生成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课堂才充满鲜活与生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点燃高中化学课堂生命的火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切换教师角色,营造多维互动的课堂
“多维”是指改革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出现;“互动”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堂里发生的资源在适度张力作用下分享经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互助合作,自由表达,彼此分享经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过程应既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认知水平、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创新意识的体现过程,又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他们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解。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主导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呵护生命的天性,在课堂的教学中更应审时度势地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营造一个让学生敢想、敢说的课堂氛围,使教
与学实现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放大课堂的教育功能,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创设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心里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因此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开场白”,以扣人心弦、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导入新课,找准教学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使化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进取、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实施问题管理,适当引导和点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整个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提问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
点。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并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得到了充分重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就会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大。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以情境的创设、学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勇于在课堂教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
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搭建轻松快乐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发现生活,而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以“生活情境”为基础,引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利用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激发学生去探索,形成“我要学”的氛围,并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去解决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开辟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学生亲自实验,探索化学知识,既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能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就能把课堂引入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设一个赋予生活的学习平台,使得每个生命个体在快乐学习中快乐成长。
总之,化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点燃化学课堂中生命的火花。我们应努力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自然发展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们每天都会与人打交道,在学校里有同学、老师,在家里有父母、亲戚,社会上有朋友及各行各业的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怎样以礼待人、妥善处事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街上遇到了熟悉的人,也许你们交情并不深,不便于开口说些什么,那就微笑吧。虽然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也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和朴实。在学校里看到了老师、同学,试着微笑着向他们问声好,也许你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会带给他人一天的温暖。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突然遇到了急刹车,由于自己没有抓牢扶手,一下就撞到了别人身上,这时你愿意看到一张写满讨厌和责备的冷漠的脸,还是愿意看到一张表示宽容和谅解的微笑的脸?相信每个人都期待着后者,因为这样的微笑其实在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而这时的你,也只需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其实,不管你是撞人者,还是被撞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彼此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道歉或原谅的意思。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我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友善。会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不讲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
我想告诉大家,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就可以燎原。
同学们,加油吧!让我们成为新一代的“文明大使”,成为文明小学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樊家峪小学
樊卓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樊家峪小学五年级的樊卓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颂中华美德、做文明学生》,话题很老,但不过时。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们每天都会与人打交道,在学校里有同学、老师,在家里有父母、亲戚,社会上有朋友及各行各业的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怎样以礼待人、妥善处事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街上遇到了熟悉的人,也许你们交情并不深,不便于开口说些什么,那就微笑吧。虽然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也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和朴实。在学校里看到了老师、同学,试着微笑着向他们问声好,也许你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会带给他人一天的温暖。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突然遇到了急刹车,由于自己没有抓牢扶手,一下就撞到了别人身上,这时你愿意看到一张写满讨厌和责备的冷漠的脸,还是愿意看到一张表示宽容和谅解的微笑的脸?相信每个人都期待着后者,因为这样的微笑其实在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而这时的你,也只需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其实,不管你是撞人者,还是被撞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彼此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道歉或原谅的意思。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我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友善。会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不讲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
我想告诉大家,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就可以燎原。
同学们,加油吧!让我们成为新一代的“文明大使”,成为文明小学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樊家峪小学
樊卓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樊家峪小学五年级的樊卓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颂中华美德、做文明学生》,话题很老,但不过时。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们每天都会与人打交道,在学校里有同学、老师,在家里有父母、亲戚,社会上有朋友及各行各业的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怎样以礼待人、妥善处事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街上遇到了熟悉的人,也许你们交情并不深,不便于开口说些什么,那就微笑吧。虽然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也能让人感到你的真诚和朴实。在学校里看到了老师、同学,试着微笑着向他们问声好,也许你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会带给他人一天的温暖。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突然遇到了急刹车,由于自己没有抓牢扶手,一下就撞到了别人身上,这时你愿意看到一张写满讨厌和责备的冷漠的脸,还是愿意看到一张表示宽容和谅解的微笑的脸?相信每个人都期待着后者,因为这样的微笑其实在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而这时的你,也只需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其实,不管你是撞人者,还是被撞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彼此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道歉或原谅的意思。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我们会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友善。会微笑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不讲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
我想告诉大家,一份文明
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就可以燎原。
同学们,加油吧!让我们成为新一代的“文明大使”,成为文明小学生!
初中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对生命中情感态度的正确认识。教师要开展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具体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从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技巧,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感悟生命。
一、生命化教学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
一切生命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生命化教学更要以寓教学于生活实际为理念。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教学模式都停留在传统、单一及枯燥的层面上,只注重知识的硬性教学,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新课改以来,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来说,可谓上了新的台阶,不仅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政治课程知识架构的枯燥印象早已深入学生骨髓,要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时,可以以学生经常听到的广告语引入,如关于关爱狗的广告语:“在你的生命中有许多朋友,而对于狗狗来说,你是他的全世界。”教师继续说:“在座的同学家里有的会养狗、养猫、养花草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他们都是较低等的生命种类,然而,他们也是地球上的生命,同我们一样有着生命的权利,我们需要关爱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破坏他们,就等于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用较为感性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动植物,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
教师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为课程讲解的开始,使得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处理生命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的解决办法。生活实际是生命感悟的基础和前提,生命的感悟是生活实际的升华。
二、生命化教学要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初中政治课在新课改出台后,面对诸多尴尬,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而教师要抛掉以往的主体身份,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多年来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低下,大部分学生“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思想,这对生命化教学是十分不利的。想要进行有效的生命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自由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教授树立法制观念时,教师根据初中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生分配小组,让学生查找有关青少年勇于维权的事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表演的形式为其他同学展示。教会学生: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又不可采用非法过激手段进行报复,而要勇于拿出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的力量保护自己。
让学生在展示表演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明确法律的概念及实用性;明确遵守法律的义务的必要性,并勇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做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这是生命化教学中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情感体现。
三、生命化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政治课程枯燥乏味的概念很难动摇,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有效地同学生所熟悉的事物靠拢,激发学生的感官共鸣。
例如,在教授保护环境时,教师切忌枯燥地讲授“如何保护环境”“学生应该保护环境”“不能随地乱扔纸屑”等,人们总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教师可以在进入教室,走上讲台前,随手在地上扔一张废纸,在讲课过程中,随手扔个粉笔头等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提问:“在刚才,老师都做了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们积极指出。
这就是一种情趣,教师在提问的同时,已经利用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接下来讲解环境保护做了铺垫,使得课堂教学中充满生命力。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摆脱固有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政治课堂充满生命力。政治教师可谓心灵的净化者,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在思想上成为学生们的榜样,有一颗纯净的思想者的教育心灵,能够充满热情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能够用积极的心态丰富学生的生活,将每一个学生看成一个饱满的生命体,去润泽他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对于人员安排,有的整体创意,有的安排道具,有的查资料,有的画画,分工合作意识很强。每个学生快乐地参与,在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汇报时同学们适时地给予鼓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智慧。
联系实际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的价值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满、深刻。在作业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将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
在学习“水质的简易测定和不同水质对水生小动物的影响”后,课后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南翔镇一些河道的水质情况,通过采集水样,对河道水质进行简单理化指标的测定,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后发现部分河道水质黑臭,生活在河里的一些生物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工厂废弃物的排放、河道的不通畅、生活污水的排放等,最后学生撰写了一份相关的水质报告。在课堂交流汇报时,学生提出了“保护环境,让南翔的水更清”的倡议,并探讨了该如何投入到整治河道黑臭的行列中去,课后把学生的倡议书通过学校橱窗向全校师生展示,向相关部门递交了水质报告,反映了情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创境留疑型作业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初中生命科学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出发,联系生活、社会热点等提出问题。
基层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单位,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免费向学生家长宣传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取得家长们的认同和理解,使之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交流,使学生家长明白:学生的成长不一定要考大学,学习几门实用技术,或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特长一样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的,比如一些世界名人、成功人士并没有上过或上完大学。
二、全面掌握学生社会与心理状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全校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启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质,使他们明白个人的禀赋是属于他个人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培养他们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实现班级的自主、开放管理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把大部分管理权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对他们多一些肯定和引导,少一些否定和贬低,告诉他们在工作中不要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总结并改正,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织活动小组
学生可以组织创意小组,搞创造发明;可以组织读书学习小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组织体育爱好小组,不断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小组,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等等。可以举行各种主题的辩论会,还可以根据在实践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发表个人的感想和意见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这些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让他们明白要实现这些目标,自己要付出多少的辛勤和努力,通过以上各种自主组织的这些活动,使学生们自主定位、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和空间,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生命化教育落到实处,使生命化教育在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发展和进步。
保尔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动辄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几句争吵就拔刀相向,因为教师、家长的几句批评就跳楼自杀。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对于每一位花季少年来说,要学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再版,这就意味着生命无法重演,要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更要善待别人的生命。
当学习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中蕴含着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笔者和学生一起来到野外观看飘飞的柳絮。当看到柳树为了播送种子,靠风力吹动白色的大团大团纤维,哪怕是只有一颗种子能够发芽,仍然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学生由刚开始漫不经心的表情慢慢变得严肃起来,他们在那铺天盖地的飘洒中,感到别样的震撼和对生命的珍视,那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对生命的敬畏。
当学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下,小瓜苗要破土而出。在强大的威胁面前,小飞蛾垂死挣扎,不放弃一丝求生欲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我们相信:这些小小的芽儿,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二、感恩生命,关爱生命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自己也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了家长的关心,社会的关爱。他们不懂感恩,缺乏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冷漠、自私。所以当笔者在讲解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就引导学生从杨绛和老王身上体味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杨绛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就瞧不起身份卑微的老王,在自己身心饱受摧残的境遇下还反省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而老王在生命垂危之时不忘报恩。笔者趁热打铁对学生说:“请想想在你生命中有哪些人需要感恩呢?”有的学生写的是从小带大自己的爷爷奶奶,有的写的是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还有的写的是在患难之中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朋友……笔者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感恩他人,关爱他人。
三、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温室里,不能直面挫折,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怨自艾,缺乏面对困难应有的勇气。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时,感受杜小康从一个油麻地里家境最殷实的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放鸭娃,并且在放鸭的过程中完成了生命的质变,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孩子。为了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加坚强的杜小康,笔者领着学生阅读原著《草房子》。当学生读到昔日最有优越感的杜小康竟然在油麻地的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学校文化涵盖着: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些方面做研讨。
一、凸显学校文化之精神文化—— 做好“爱的生命教育”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一种激励和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的建设应以培育学校价值观为核心,以实现共同愿景和体现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为目标。“爱的生命教育”是我校精神文化的核心,通过精神、物质、人三大载体,引领学校全体师生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精神载体——形成独特的生命教育思想。我校将办学理念确定为“以爱育爱”,将办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诚信之德、好学之功、多才多艺的未来人才”,将办学特色确定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实施爱的生命教育”。
物质载体——创造承载生命教育文化的物质“符号“。学校文化形象是精神文化的外显体现。师生共同创作了体现“以爱育爱”教育理念的校歌《爱的放飞》。
人的载体——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生命的觉醒。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涵养,才能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情感融汇情感、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唤醒生命,才能获得学生的发展。我校教师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念。
以“爱的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师生共同实现学校教育“育人目标”和真正价值,学校共同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舒展的状态,趋向明亮与辉煌。
二、建构学校文化之物质文化——把“尊重生命”做到位
马克思指出,环境和自然是“人化”的产物,人是通过创造、建构环境和自然,并把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到其中,来确证自己,并直观自身,触动心灵。进行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浸润人的情致,濡染人的品格,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其成为精神象征,潜移默化的对师生进行品性的熏陶和塑造,使人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校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以“尊重生命”为核心,从孩子的特性和视野出发,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特性,结合我校楼群错落有致、色彩明快、充满现代气息的特点,确定了“自然-恬静-和谐”的物质文化建设主旋律,使校园处处充满灵动的生命力。
三、打造学校文化之行为文化——全力塑造“爱的情感”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的动态体现,是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假如没有了行为文化,那么学校文化就象雕塑,缺少了生机。当学校中的每个成员逐渐达到共同接受、认同并遵守学校的价值观时,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办学思想才真正内化为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
在我校打造行为文化的过程之中,以“爱的情感”为核心,注重行为主体中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家校文化的融合,构建一个爱的家园,使每一个行为主体都得到生命的尊重与发展。
(一)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核心
教师文化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方向。我校教师是从13所学校抽调来的优秀力量,每个人身上都带有原学校深刻的印迹,为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精英团队,我们将“和谐发展”确立为教师文化的核心。
(二)个性彰显的学生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标志性领域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最显著也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成、享用的一整套价值理念、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学生身上散发的文化气息甚至能标志一所学校的文化。我校将学生文化的核心定位于“个性彰显”,即尊重学生生命的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发现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三)携手共进的家校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的方法途径,创建携手共进的家校文化,对整个学校文化的打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10.008
“中华美学精神”语义
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提法,指示了一个深远重大的方向。这一方向要求学术界创造性参与诠释,而不能是对这一提法重复性的表态附议。
对这一概念的语义分析与诠释是相关研究的第一步。
“美学”是指审美理论及其学科。尽管英文aesthetics可以兼指理论学科的“美学”与活动经验的“审美”,但汉语以两个词区分二者更为确切。一个需要指出的问题是,英文aesthetics的语用模糊性已经影响到汉语“审美”与“美学”原本清晰的语义,从而导致汉语美学界自身长期以来对这两个概念的混用①。倡导“中华美学精神”的本意,应该是指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审美活动”的精神(具有民族国家传统风格的审美情趣、审美习俗、审美风貌、审美境界),而非指作为专业学科的“美学理论精神”(可以将这一概念引申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感悟、品评、伦理教化诸特性)。诚然,“审美活动”这一美学对象包含着审美意识经由思想观念而理论化亦即美学化部分,从而,一个时代的美学理论思想不仅承袭美学理论思想观念史谱系的演变,也在根本上植根于本时代的生活世界而融入本时代的审美活动精神。从而,“中华审美精神”是比“中华美学精神”更完整更丰富的概念。
建议以“中华审美精神”替换“中华美学精神”表述。这也是这一提法的本来意思,即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文化精神。 审美精神是华夏文明赖以确立的重要文化维度
“中华”作为民族国家有严格的内涵与外延。但作为文化概念,如何理解绵延流长且丰富多样而又高度统一概括的“中华审美精神”?
我们首先面临的是丰富多样的地域审美精神:
从空间范围看,云南的审美风格毋宁更接近于印度与南亚审美精神,藏区及蒙地审美风格也与内陆迥异。以此类推,皆然。“中华审美精神”能否指以汉族地域文化为主流的审美风尚?
从时间流变来看,深入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的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已与世界审美文化衔接。透过旅游文化刺激强化所自觉渲染的本土审美道具风格表演,却透露出那些民族青年趋同的现代性:手机文化、开放交往(从京腔台湾腔到英语腔)、市场算计、快节奏理性……但这些恰恰不是“中华审美精神”本意。“中华”这一限定词,正欲在现代化与现代性所覆盖的全球化深处,寻求地域民族文化的个性自主之根。
现当代中国人是否还存在有“中华审美精神”?这是倡导“中华审美精神”的内在基础,也是一个至深的前沿课题。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能量变化的学科,生命物质和生命过程的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生命研究与化学研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教育不仅仅是化学科学文化知识的传输,也是在传递对世界、生命价值的认知过程,生命价值的体现也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有价值事物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以生命意识教育就是主要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其他存在的生命。
一、结合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化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是作为化学教育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如果把生命意识仅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那是远远还不够的,生命意识毕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展现的现象,特别是对人的生命,不仅是作为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而鲜活存在的,更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最终意义而存在的理念。而化学发展史却有很多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化学家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在传授原子论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著名的原子论创始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他深信“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并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他治学的座右铭,最终可以自学成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育进行意志品质的思想教育,让人们可以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充分运用化学教育进行生命意识 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可以透视出对生命意识的教育,利用化学与生命相关的丰富资源让人们认识生命和对生命的理解。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两个方面。存在意识是人对生命存在的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价值意识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化学中涉及生命知识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这些内容与生命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教授氯气相关知识的时候,结合录像播放氯气泄漏所引起的人员伤亡以及对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氯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再如:在制造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铜与硝酸、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这些气体容易污染教室和实验室的空气,也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这也需要让学生做到不留多余污染物,并且一定要把残余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通过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进行化学的妥善处理,以便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通过对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可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活和对生命意识的正确认识。
三、化学教育中透视着生命意识教育的情感维度
化学教育与生命意识的情感态度,可以激发人们探索化学与生命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化学的知识与原理来认知生命的规律、实施对生命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情感态度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探索把化学原理与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度,并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形成良好的保护生命的意识。反之,负面的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通过了解生命意识的复杂结构,体会生命的珍贵与脆弱,才会欣赏出生命的美丽,从而养成对生活情感的积极态度,升华对生命的美好憧憬。
总之,化学教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具,它还是要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怀的基础上的。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生命的价值与教育统一起来,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关于生命意识的问题,实现对生命的保护,促使心灵完善,达到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荪萸.化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课程与教学论,200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人的整体生命活动,受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发展需要,教育不仅要关注生命的发展,而且要基于生命的需求。与其说教育是一种知识的学习与累积的过程,不如说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表达方式,是个体生命意义的彰显和倡扬。
由此,叶澜提出,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以上观念,以生命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尝试将生命性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把两者有效地结合,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打造化学教学新内涵,提升化学课程的内在品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已有研究理论深入认识了生命性课堂,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以后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生命性课堂的特点
1.1 生命性课堂的理解
生命性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性,使课堂生动起来,实现师生之间多方面的交流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均能感受到生命的完善,对知识的学习是从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中来获取,对课堂充满智慧的探险,知识的传授与接收如同生命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效。
1.2 生命性课堂的构成因素及特点
(1)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知识记忆和复制的场所,而成为充满生命律动,使课堂活力焕发、自然舒展的寓所,学习就是建构人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2)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观念已不再适用,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关怀。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为学生、社会奉献的活动,同时也是建立自己的生命家园,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 。当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既引领学生生命发展,同时又是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的享受过程,教学不仅是为人的活动,也是为己的活动,课堂才是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并不枯燥的课堂。
(3)对于知识而言,其本身是富有生命意味的,是生命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受个体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主观性和不断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这应该是当今课堂教学知识观的核心理念。用这种理念去研究课堂教学,我们就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从宏观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这样一种过程。
(4)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而言,社会和时代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生命性的,在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人才,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过程,而应该成为让教师和学生拥有创造力、观察力和发现探索能力的一个过程。
2 化学学科的生命性和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材中物质的形态、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等都能给予生命以美的召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改革。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无论是从化学知识的发展还是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化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化学是具有生命性的一个学科。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特点,寻求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营造一种焕发生命活力的氛围,尝试把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的生命性有效结合,将成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求的新的理论视角,以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同时,也为化学教学过程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为化学教与学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化学课程实施的质量。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因此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生命性课堂,使学生不仅要学化学知识而且要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层次。使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生命发展,同时又是教师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和创造的过程。
3 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具体策略
3.1 实验教学
生命性课堂围绕一个“活”字,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构建生命性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策略。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使课堂活起来,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实验”、“讲实验”的现状,教师应多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实验原理,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动手验证实验结果,让知识从无到有,还原知识的生命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多感官参与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扮演讲授者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3.2 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都是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投入,化被动为主动,自我学习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
3.3 新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
(1)构建学生层面的“1+1+1”学习模式(即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学习+小组间竞争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
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关键问题——即抛出的“锚”,采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各组组员分工合作完成所学课题;学习完成后,每个学生除了独立完成学习报告以外,还要求各小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中要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解答,教师对小组的总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并在小组间进行综合对比评议,小组间良性的竞争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开放式教学可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前的自我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式学习小组,每组4~6名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准备。教师创设问题并由学生完成。
通过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前面所学内容,课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托教材内容深入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相互讨论,也可在指定时间段与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准备情况并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代表抽签,当场回答所抽中的问题,展示小组准备情况。指导教师和另外几个小组代表分别给回答问题的小组打分,当所有小组回答完所有问题后,由指导教师统一进行点评,并展开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完成教师规定的所学课程的相关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讨论和拓展。
学生完成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定,但在总结中要解决教师规定的若干问题。此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2)确立“1+3” 综合对比评价体系(1指教师评价,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为了给学生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构建了“1+3”综合对比评价体系,“1”指教师评价,“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前对学习的准备情况,在学习中对教材的掌控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学习验后对整个学习的总结能力以及自学设计能力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既能避免指导老师由于其主观性给学生评价所带来的偏差,也能体现评价并不仅仅是以学习结果为标准,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能力培养,主动深入研究,并通过给别人评价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 总结
生命性课堂将成为体现教育生命观的载体,它使得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教—学”关系,而是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包含了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课堂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将化学学科作为生命性课堂构建的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及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几种策略,有利于获得构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为以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周立群为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0159)
参考文献
[1] 叶进.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M].湖南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2007(8):103-105.
[2] 刘济良.走向人文化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5-7.
[3]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62-63.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7.
[5] 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2009(4):10-20.
[6] 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2004(4):79-80.
[7] 徐月新.新课程视域中化学教学的生命关怀[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2):7-9.
[8] 谢利民.课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7):19-23.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2004(1):49-53.
一、名词化介绍和相关讨论
名词化是英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许多语言学家都从自己的理解去定义它。为了更好的理解名词化的内涵,这篇文章介绍了相关的名词化定义。
相对较早的名词化定义是出自夸克教授。在他的《英语语法大全》一书中,名词化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分句结构有系统的对应关系,就叫做名词化”。即名词和动词以及形容词在形态学上是相关联的。例如:“we went on”和“our continuation”,名词“our continuation”和“we went on”相对应。中心名词“continuation”在形态学上和动词“went on”相关。
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他作品《语法原理》中指出,名词化是指词性的迁移,句法层面的变化亦可通过名词化实现。他还认为名词化也会引起语义的变化。比如:形容词“white”和名词形式的“whiteness”在意思上不一致的。虽然比起使用更形象化的动词,使用名词更能清楚,精确的表达,但语言会更加抽象和深奥,一些充满生命气息的元素会在使用名词化的过程中消失,语言呈现静态。名词化可能更好的服务于哲学,但对于每天的日常生活而言,它却刚刚相反,因为它把简单的思想隐藏于博大高深的智慧外衣下。试着比较下列句子:
(1)John is in love with Mary because of her inheritance of money.
(2)John loves Mary because she inherited money.
第二个句子更易于理解,第一个句子使用名词化结构表达的,增加了词汇密度和阅读困难。
马修斯认为:名词化是一个过程,任何一种词性如动词或形容词等演变而来,能充当名词词组的名词或句法单位。名词化的词汇构成过程分为两种:复合类和派生类。例如: bookcase, fingerprint, sunburn, textbook, realization, contribution。虽然英语名词化并不总是有规律可循,但复合词在不同实词间有一系列的关系,而派生词更加强调词干和词缀。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法对名词化进行分类,阐述了动名词和派生名词间的不同以及试图发现名词化形成的规则。然而,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观点,没有清晰的名词化规则。乔姆斯基认为名词化是不规则的以及名词化表达和动词表达间的关系在形态和语义上是变化的。比如“laughter”,“ter”可能是唯一的名词后缀,将动词转换成名词;这样的“rule”没有语言生产力,因此不能成为规则。
功能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韩礼德认为名词化就是指任何元素或任何元素组在小句中发挥了名词的功能,包括句子、名词化形容词、动名词等等。相比于前面两个定义,韩礼德将名词化定义的更广,将句子加入其中。例如:“seeing is believing”和“his acknowledgment of the problem”。从功能学派的定义来看,名词化在语段中是主要单位。
功能系统语法更加系统地研究了名词化,因为它包括了语篇功能,功能学派强调名词化是英语正式文章和语用域的一个可辨别的符号。
二、大学生写作中的名词化
目前,中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写作。名词化在几个方面服务于写作:衔接、客观、替代、简洁和生动,对中国大学生来说,学会使用名词化对写作非常重要。
基于刘国辉教授对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六级的调查,大学生写作中名词化的使用比率与他们的写作得分成正比。大多数学生使用派生类词汇,很少使用动名词形式。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便会获得较高分数,这反映了: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或多或少能反映他们英语水平。
调查也显示出有些学生在写作中多次使用名词化导致得分也不理想。那也是名词化造成的一个问题。英语中的名词比动词占优势,名词指的是名词化。这种优势能避免许多不得当的表达方式,用来表达复杂的想法。但使用大量的名词也会增加相应的介词,缺少有活力的动词,写作显得没有活力,导致泛滥成灾。
三、分析英语写作不地道的两种可能原因
平卡姆认为,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使用这样的动词,比如“make”、“have”、“take”、“do”,用更具体的方法表达事情。由于缺乏形态上的改变,比如中文词缀虚化,一个中文的抽象名词和形容词以及动词有同样的形式。也很难区分是否一个中文名词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因此,中文写作中使用更多的动词。
除此之外,从汉字的形状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全面和具体的思维。比如“门”(在英文里相当于“door”),这个汉字立刻让人们想起了门的图像。中国汉字引导人们的表征思考,而西方单词激发人们思想的线性连结。汉字和英语之间的不同可能是影响中国大学生写作的一个因素。
综上分析,如果教师们更加关注名词化,引导学生在他们写作中合适使用名词化词、短语以及句子,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写作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