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年级课外阅读方法

篇1

1、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新生,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我要就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较全面的了解,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

2、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发现我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简单提出对策。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对象、课外阅读的习惯;家长的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三、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谈话调查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工作之余你读书吗?

经常读 有时读 没时间 30.6% 53.4% 16% 这张表表明家长大多数有较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孩子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也许工作繁忙之故所致,有些家庭读书不能形成习惯。

2、你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吗?读多长时间?

调查显示,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读书问题。而且大多数家长能按老师要求给孩子有选择的读书。

根据我每天布置,约占98%的家长都能做到一起读,时间30分钟。

3、您孩子喜欢阅读吗?他平时看什么类型的书?

童话故事 漫画等画报 科普类 其他 78.7% 14.8% 6%   有97%的学生喜欢阅读。从这张调查表不难看出,童话故事类和漫画类的书籍最受学生欢迎,而科学类和古诗词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得较少。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读书,自主性不大。

4、从上面这张调查表很容易看出,一年级学生的学前识字量程度不一,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有限,阅读速度受到影响,独立阅读的能力欠佳。

5、阅读方法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随意翻翻过就算了,更多的家长较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少部分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五、几点建议

(一)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二)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尤其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责任重大,应想方设法,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学生出现阅读障碍而引发厌读情绪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本着推荐、自由选择的原则让其广泛阅读。阅读书籍的来源还可以是信息量大而丰富的网络世界。

篇2

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并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激发孩子阅读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对一年级孩子的重要工作。班级读书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开展的。

二、读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三、读书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

四、建立书香家庭:

1、让孩子闻到书的香甜,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

告诉孩子书是香甜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必须先点亮儿童阅读的心灯。让学生学会用眼睛阅读、用耳朵阅读、用嘴巴阅读、最终达到用心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为孩子建立小书柜,配合孩子的成长尽可能的充实相关图书。(选择以下图书)

先图书要有内容明确的画面,下方配有简单的一两句话,字要大一些的。不一定要有拼音。印刷一定要清楚,色彩要和谐。内容不确定,可随孩子们的喜好,自行选择,科普、童话、神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均可。

然后是儿歌、童谣、谜语、古诗,这都是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如果孩子喜欢卡通,家长要帮他们选择健康的内容,但不鼓励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让家长有法可寻。

向家长推荐好书,家长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教室的学习园地里经常介绍关于阅读方面的小知识,如阅读节的来历,阅读小贴士、保持阅读时的正确姿势等等。将读与说紧密结合,不赞成一年级的孩子做读书笔记,或带着其他任务,这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爱上阅读。

每天早读前5分钟,我为孩子们大声地朗读优美的篇章,或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五、建立书香班级:

1、每周一节阅读课,与学生一同阅读,把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特点的图书推荐给他们,与他们同看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

2、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来学校做故事妈妈故事爸爸,推广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在班级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开展绘本阅读。

4、一、二、三、五,4个早自习有指定的晨诵领读员带领孩子们背诵校本教材《小学生经典吟诵》。

5、充分利用图书室,班级学生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到图书阅读。今年全校重新统一制作借书卡,到图书室借自己最喜欢的书,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在教室里读。

六、评比汇报:

学期结束进行优秀书香家庭、超级小书虫等评选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篇3

通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读物推荐结构化呈现。开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之门,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畏惧阅读、喜欢阅读。二是阅读活动结构化架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识字、乐于阅读的积极性。三是主题交流日常化。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篇4

2.书籍选择比较杂乱。有些家里虽然有书,但多半是不适合小学生看的书籍,要么都是些农村家长喜欢看的武侠、言情等书,要么就是小孩子没有选择性的自己买的《走迷宫》《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类的漫画书。

3.在书籍上投入的资金很少。大部分家庭每年投资在买书上的钱屈指可数,有的家庭甚至一年也不买一本书。在他们眼里买书的钱就是浪费,还不如买一斤肉,一壶油划算。

4.看书时间限制。在许多农村家长眼里,看书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方法,他们觉得多做几题数学题,多抄几篇课文比看书要划算得多。

所以,如何指导城郊低段学生的阅读就成为重中之重。笔者就自己新接手的一个城郊班级,从一片空白的课外阅读如何转变为一个爱看书的班级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多管齐下,制订阅读计划,教会方法

(一)动员家长参与

低年级学生有好动的特点,自觉性还没有养成,认识的字还不多,电视往往是他们重要的消遣工具。因为电视图音结合,声情并茂,孩子容易接受,而书本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单调,就算绘本也毕竟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所以,我就在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找了一个班级中阅读量比较的多孩子的家长来班中介绍如何亲子阅读的经验。当这个家长生动地讲解了如何在自己家中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而孩子通过阅读促使其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时,在座的家长都纷纷说惭愧,表示回去一定要好好帮助孩子养成看书的好习惯。于是我顺水推舟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制订阅读计划。通过这次家长会,家长了解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也保证了孩子在家里的阅读时间。

(二)选好阅读书籍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们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并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所以选择好的书籍、选择适合的书籍非常重要。

1.教师要选择性地推荐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读物,选择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书籍。一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以绘本为主的课外读物,如《贝贝熊》系列丛书、《蚯蚓日记》等;也可以看一些注音读物,如《一年级的小豆豆》、《一年级的小朵朵》……二年级就可以以注音读物为主了,如《长袜子皮皮》、《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十万个为什么》注音版;也可以看一些沈石溪和杨红樱系列儿童小说。

2.选择的读物难度要略高于书本,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所以阅读的书籍可以稍微比书本难度大一点。如学习几首古诗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朗诵《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学习了几篇童话过后可以让学生去看《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郑渊沽童话》等等。

(三 )教会阅读好方法

张之洞曾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所以如何教会学生阅读,这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阅读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精读法。在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书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教学生精读其中的部分内容,直至会背诵。

2.略读法。如教学生在阅读《一年级小豆豆》《一年级小蜜瓜》之类的书籍时,指导学生只要记住大概内容,能讲清楚故事的大概就可以了。

3.泛读法。对于注音版的,适合一二年级的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只要了解大概人物和意思就行了。

二、兴趣引领,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许多孩子读课外书不是因为喜欢读,而是为了完成家长和老师的任务。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当孩子们把看书当成比看电视、玩电脑更加有趣的事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课外阅读了。如何引导学生喜欢看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课堂引领,悬念激趣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24-0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更重要的是,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明晰问题,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朗读,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做做好书推荐卡,说说喜欢的书籍等,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有的放矢,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发现提炼,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影响力进行延伸,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还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强化管理,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00-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课外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引入,设置悬念,激活阅读兴趣

一二年级的孩子生性好动,没有几分钟能端坐于课堂。为了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从故事入手,每天下午,总是选取精彩生动的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孩子们是很喜欢听故事的,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听得津津有味。但我却故弄玄虚,在他们听得入迷时却戛然而止了,每天的故事不是讲不完整,就是讲头留尾……一个个悬念,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看着孩子们那焦急的眼神,心中不由得为自己的小“阴谋”而得意。没有多久,班中就出现了一部分“嗜书如命”的小书迷,他们往往在听了故事后,迫不及待地向我打听故事的出处,回家后央求父母买来书,利用刚学会的拼音一字一字地读着,第二天,他们会神气活现地告诉我故事的全部内容,并在同学们的簇拥下讲述故事的结局……看着孩子们得意的样子,我心中暗自高兴。就这样,由点到面,班中孩子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小书迷越来越多了。

二、教会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低年级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切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单纯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大量实践证明,孩子的学习方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能力是否提高,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情绪意志等直接关联。因此,教师在指导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时要结合调试学生的心理因素,要培养孩子耐心、尽心、静心、精心地阅读态度。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汲取源头活水,开掘学生发自内心的对阅读的接纳与喜爱。

其次,教给孩子一些简单易做的阅读方法。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游览等,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第三,不断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默读。因为默读时视觉神经接受文字符号后,立即发送给大脑,进行直觉译码、理解,跳过了朗读时转化为口语再理解的过程,阅读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阅读课题、中心句段进行跳读,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目光如聚,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集中思想,聚焦质疑,快速寻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

三、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的是活动和游戏。为使这种课外阅读的风气持续下去,我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养成读书习惯,从而强化课外阅读。

1.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一年级上学期我们班要求读的是《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定期举行了古诗背诵大赛,每次都设了很多的奖项,大部分学生获得了奖项,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很多孩子可以当小老师,这让他们更有成就感,都能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背下来。在一年级下学期,我又利用下午上课前15分钟让学生读《弟子规》《三字经》,也定期举行比赛。所以老师和家长都比较重视,读古诗词的习惯坚持得很好。

2.举行讲故事比赛。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每次上课前5分钟,我轮流请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讲故事。许多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表现能力,所以这一活动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在这一环节中,孩子和家长都会去挑选适合孩子的故事,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积累,智力得到了开发,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篇7

小学生调查报告1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却是无限的。

 

课外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供给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小学生六年时光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至少、阅读面之窄令人着实不安。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丰富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本事和人文素养必将落空。

 

教学应立足于课内,引向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到达丰富教学资料,扩大学生阅读量,运用在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养成自觉、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作为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资料,它对学生自身本事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拓宽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我于x年6月年在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三年级作了一项关于课外阅读情景的问卷调查,又召集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旨在经过这一扇窗口了解本地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展开供给一些依据和参考。

 

这次调查我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兴趣、时量、资料、习惯、方式方法入手,共发出98份份调查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目前环境下小学生课外阅读乐观的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很大,可是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主观认识的端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供给了可行性。具体结果如下:

 

1、阅读目的较正确

 

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75。5 %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自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忙;23。5 %的学生选择一般;没有一名学生认为阅读对自我的成长没有帮忙或有负面影响。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74。5 %中生认为读课外书籍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我的语文本事; 1。0%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教师的任务,看一些书籍;还有9。2%的学生认为看课外书籍纯粹是为了消遣,15。3%的学生完全出于兴趣。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浓厚

 

28。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60。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强烈,有11。2%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较弱,对读课外书一点也没兴趣的学生没有。

 

45。9%的学生利用午休、放学后等这些边边角角的时光,阅读课外书籍。25。5%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和周日休息时光读书。21。4的学生是在放长假期间进行课外阅读,7。15%的学生随时都在读书。

 

3、阅读资料较为广泛

 

从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种类繁多,有中外名著类、小说类、科幻小说、自然科学类、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以及学习辅导资料等。多数学生兼爱几种,这反映了小学生的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学生们经过阅读这些读物,关注自然科学,了解科技发展等,对于他们的智慧、情操、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帮忙的。

 

4、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正确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支持的占77。6%;有时赞成有时反对的的占18。4%;家长不闻不问的占3。1%;反对的仅占到1。0%。家长虽然态度正确,但对课外阅读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保证课外阅读的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还缺少实践。

 

二、目前环境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减少

 

阅读量的减少主要表现为阅读时光量偏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措施后学生休闲时光增加,但用于阅读课外书刊的时光偏少,这是阅读时光的相对减少。学生除上学、做作业、做家务、休息时光外,平时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光在1-3小时(周六、周日倍增),但经常阅读书刊的学生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6。3%;半小时到一小时的的学生有70。4%;13。3 %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阅读,有4。1%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

 

 

小学生调查报告2

 

早饭其实很简单: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几片水果??。这样,就能让你一上午不忍饥挨饿、疲惫不堪,可是,在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的早餐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例如:有一些家长是由于工作太忙或其它的原因,不能为自我的孩子做早饭;有的家长则是天天给自我的孩子做早餐。对此,我对几位同学的家长进行了询问,家长对关于孩子的早餐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如下:(一)、做的家长的看法:

 

1、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应当多补充一些营养,所以,早餐是必须要吃的。

 

2、如果不吃早餐,上午,孩子就会感到很疲惫。我有的时候早上起晚了,吃不饱,一上午都会感到很饿,感到很乏力。

 

(二)、不做的家长的看法:

 

1、大多数家长持漠不关心、满不在乎的态度。觉得早餐是很微不足道的,吃不吃无所谓。

 

2、一小部分家长提出应当关心,可是,由于种种其它的原因而疏忽了这一环节。

 

3、还有的家长提出要立刻改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不吃早餐的人占少数,那么——你就错了。

 

经过调查,在我们五年级(5)班上,一共有33名同学,有一部分的人的早餐不够科学。其中,吃的一共有16人,在家或在小摊上吃的各有8人,吃的均以包子面包、牛奶、鸡蛋为主。不吃的有17人。具体情景如下:

 

由此可见,在众多的同学当中,不吃早饭的竟然占到了全班的多一半!这是家长偶然的一次忘了吗?根本不是,那是家长压根儿就没有在意这件事情。而在吃早饭的同学中,在小摊上吃得又占到了一半。大家要明白,小摊上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极其不卫生的,吃了对人体不但没有好处,还会造成危害。日复一日地吃,一不留神恐怕就会染上疾病。

 

据资料显示:按照我国学生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而我们(青少年)此刻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所以,早餐必须要吃一些有营养的食品。

 

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这样的基本原则,我们应当做到尽可能使营养早餐到达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经日本专家研究发现:如果平均下来,一餐约占三分之一的热量。早餐是高热量的,在吃完之后,燃烧脂肪的速度就会降低,再配合低热量的午、晚餐,脂肪就不容易囤积。而早餐不吃或吃得太简单的人,根本无法供给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精神也会比较差;等到午、晚餐的时光,脂肪消耗的本差,而又吃进高热量的食物,结果是吃进的热量比消耗的热量多。早饭是人们在午前进行活动、提高效率的重要能源。如果没有吃好早饭,摄取的营养不够充分,就会使人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以集中。

 

此外,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必须要都吃早餐。营养早餐中应当由粥面类、面点类、冷菜类这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二份瓜果以补充一些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最终,我祝全天下所有的小朋友们都能够幸福、欢乐、健康地成长!

 

 

 

小学生调查报告3

 

调查目的:

 

了解小学生关于识兴趣、本事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识兴趣和水平。

 

调查方法

 

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识兴趣、习惯和本事等方面调查问卷。

 

调查实施

 

(一)调查资料:

 

(1)小学生对识的基本态度。从动机、兴趣、技能等多个方面了解小学生对待识的基本态度和本事掌握状况。

 

(2)构成这种态度和本事的原因。根据调查反映情景进行研究、思考、分析,找出构成种种态度的原因。

 

(3)对现状的看法和提议。小结调查及分析状况,并依据此提出看法和提议,期望能够消除学生不认真的态度,提高本事。

 

(二)调查对象:一、二年级学生

 

(三)调查时光:x。5。 6——x。5。10

 

(三)调查方式:采用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调查中,发放、回收问卷80份,浏览教学作业50余本,听识课6节,就不一样对象召开座谈会3次。基本情景如下。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待识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问卷显示,厌恶识的约68%。

 

表现二:进取、喜欢的态度。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的约2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问卷显示,为识而识的约11%。

 

经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识的兴趣比较浓厚,也愿意经过多种方式自主识,且形式多种多样。二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为了识而识,兴趣明显下降,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恶的情绪。在一年级预习课文时,能进取主动的预习生,方法多样,识记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到了二年级由于识兴趣下降,识方法越来越单一,识本事也随之下降。相对于一年级时,识量有所降低。

 

表现为:

 

类型

 

识兴趣、方法

 

所占比率

 

自主识型

 

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

 

5%

 

天天雷同型

 

每一天采用相同的方法

 

35%

 

照猫画虎型

 

仿照其他同学的完成

 

36%

 

随意编造型

 

不查典,进行胡编乱造。

 

24%

 

由上表能够看出,学生中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占得比率较大,基本已经处于被动的识状态。

 

综上所是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意识是小学生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识的进取性和创造性。

 

二、消极心态之成因的分析

 

对消极心态的成因,在做了调查研究后,综合如下:

 

(一) 识教学方法的机械单一

 

在识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正确默写出生新词作为检测识效果的最终目标,所以将抄写、组词、默写等单一性的练习作为复习巩固的主要形式。教材中虽然有看图拼音识、在看图学句中识、归类识、随课文识等形式,可是师采用“集中识”的形式较多,而很少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即结合讲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生。识原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降低了学生识的兴趣,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过程使学习生时显得枯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够透彻,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造成学生运用词本事弱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学生识本事的培养欠缺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独立识的方法不多,本事不强,识的方法不够多样,学生思维只局限在几种简单的识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换部首,学生学习生的方法比较单一。

 

(三)教师教学理念的缺乏

 

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识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梦想。《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要认识常用汉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小学低年级语文,按目前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掌握455个生。到二年级,增加到1108个生,小学五年总识量为2615个。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尽快尽多地识,为进行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供给必要的条件。然而,目前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花费很多时光进行机械的抄写,少则一行,多则十遍几十遍,由于学生只是一味的抄写,在这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练习实效差。有些教师期望经过抄写让学生记,但往往学生在枯燥的抄写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写错,这些是教师应当在抄写前必须进行的指导。

 

调查后记及提议

篇8

⒈全面地了解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⒉根据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其产生原因。

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㈢调查方法

⒉个别谈话。这是本调查采用的补充手段,针对某些尚需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有选择地与有关学生谈话,以获取典型案例或验证某种调查结果。

㈣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柯桥小学1—6年级部分学生。

㈤调查步骤

⒈问卷调查。

⒉分析汇总调查结果。

⒊分年级个别谈话。

⒋分析结果,编写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数

年级 一个小时以上 半小时左右0小时

一年级 10%

20%

70%

二年级 20%

35%

45%

三年级 35%

45%

20%

四年级 40%

50%

10%

五年级 55%

45%

六年级 30%

篇9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2-03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这些名言警句向我们一一阐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明确提出了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书报、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语文学习方式的一种。笔者在120名学生中调查发现,90%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初步具备了阅读行为,但由于识字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重任,往往落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身上。不少教育专家、同行,在关于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相关课题上做过不少研究,收获了不少成果,笔者就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小学一年级新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总结了有延续性、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下面,结合学生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和具备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笔者从学生学情、教师策略、家庭策略三个方面试做论述。

一、初启阅读大门阶段(入学第一个月)

(一)分析学生学情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其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告别了幼儿园,一年级新生在新学期带着懵懂兴奋的心情踏入小学校门,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求知好奇的需求欲成为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引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然而,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要能够自由地阅读课外书,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本,往往只是在看图猜故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行为。

(二)实行“强制阅读”规范行为

阅读作为一种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必然会受到一定阅读动机的激发、维持和指向。阅读动机分为四个维度: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社会动机和自我效能动机。从课外阅读动机来看,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投入等重要原因所激发,外部动机是指由外在的刺激而引发。前面提到,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形成阅读文字的能力,他们的阅读动机主要靠外部刺激去引发,可塑性非常强,绝大部分具有顺从他人的行为特征。入学初,教师对新生进行“强制阅读”训练,这是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一种行动策略。教师应如何“强制”学生进行阅读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提出“五要”读书法,其中对于时间的要求是“天天读”。入学初,教师要求每个学生为班级图书角捐赠三到五本图书,供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解决书源的问题。每天,学生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自行到图书角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然后开始晨读。由于学生们认字并不多,笔者只要求他们会看图猜故事即可。在课堂上,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空闲时间里,也要阅读书籍,真正做到“天天读、时时读”。这个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能静心安坐,做到读书时不闲聊,不做别的事情,专心阅读15分钟(时间长了他们也坐不住),至于看什么书、怎样看,教师不做具体要求,而是重在养成学生时时看书的阅读习惯。教师也要身先垂范,和学生一起静心读书,以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绝大部分新生都能够初步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浓郁家庭氛围,言传身教

父母可以促进儿童发展成就动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保持对儿童较高的成就期望,并细心地评价他们的成就;二是介入儿童阅读成长的行为之中去。在阅读活动中,父母介入的一种方式是在家中为儿童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入学初期,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思想沟通工作,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儿童设立家庭图书角,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和氛围。图书角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书目最好挑选以拼音为主,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的图书,如绘本等。父母介入的另一种方式是读书给孩子听。入学初的第一个月,笔者要求家长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一个绘本故事,在读的过程尽量激发孩子与父母进行更多的口语交流。父母介入阅读活动,就是告诉孩子: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亲子间愉快的相互交往,激励儿童更多地去进行阅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最为关键的时间点,教师与家长要不怕繁琐,坚持不懈地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具备拼读能力阶段(入学第二、第三个月)

(一)学生学情分析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月的强制阅读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早、午、晚按时阅读的习惯。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拼音的学习,初步具备拼读汉语拼音的能力,能够逐步独立阅读拼音读本。

(二)“同伴合作共读”策略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集合了人的动机、认知、情感、社会的众多因素。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如果只是对其采取强制阅读措施,没有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容易使学生失去最初的新鲜感,产生敷衍阅读的行为。如笔者曾发现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只是坐在位置上干耗时间,完全没有用心地阅读。再者,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提到: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产生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认为群体中的每一员都有归属集体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关心与照顾。因此,同伴交往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具有维持阅读行为的功能。基于这一观点,结合本阶段学生的学情,笔者提出“同伴合作共读”的策略: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天两人轮流朗读带拼音的书籍。如第一天学生A读书给同桌B听,并把自己的疑问或者感受告V同桌B,B根据书的内容和A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后,B可以对A的读书态度、读书效果进行模糊评价(如评星级),如“同桌A读书态度不够认真”等,B把A的读书情况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及时对A进行辅导教育。第二天,两人交换读书任务。这样相互督促,避免学生读书时出现“人在心不在”或“有口无心”的问题。由于学生读书容易出现漏字、跳行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逐字逐行指读的方法,而对于个别阅读困难的学生,教师最好能手把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自己阅读书本。这样的阅读活动,满足了学生建立相互交往关系、融入团体的感情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学会“怎样去读书”,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拼音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活跃读书思维。

(三)家庭“亲子共读”的策略

家长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进行亲子共读,要求孩子读书给父母听,并请家长填写《家庭读书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日期、阅读书目、具体页码、阅读时间、问题和感悟、阅读评价(评星级)等内容。教师要定期检查《家庭读书记录表》,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实践证明,家庭亲子共读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成效。

三、具备自主阅读能力阶段(入学第四个月到学期结束)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语文课堂学习的深入,学生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其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与沉淀,学生开阔了眼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促使他们的阅读愿望比入学初期更为强烈。此时,学生对阅读的广度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更有趣的阅读材料。

(二)教师加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读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动机取向所决定。教师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持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部动机。在前两个学习阶段,教师着重从读书时间、读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到了第三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便可以顺势而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去读,使学生知道“读什么”会有意思。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读物相对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师可以推荐难易适中、内容健康的书目供学生或家长选择,如童话故事、探险小说、绘本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选择在学生之间传阅度较高的书籍,与全班学生共读,讨论该书的优缺点,教会学生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推荐相关书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观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动画作品后,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绘画版《西游记》,再与学生讨论影视、网络作品和书籍作品的优势与劣势,比较碎片化阅读和整篇(本)阅读的优势和劣势,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整本书。

(三)家庭拓宽阅读渠道

来自学校同伴和家庭的书籍往往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除学校的图书馆外,笔者提倡家长在假日带孩子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与孩子分享阅读的乐趣,图书馆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以及父母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态度,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这样的阅读活动,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范围,增大了阅读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四)学校创建阅读平台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121-02

荀子《劝学篇》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外阅读也一样,低年级儿童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良好阅读素养的起步阶段,如果抓住这个最佳时段,培养学生从小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段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起到了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

1.良好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阅读路上的第一引路人,父母的陪伴更是孩子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保障。为了让家长们科学地、有效地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我充分利用“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课题组的资源,让班上的家长加入该课题的QQ群,从而让家长们在专家的引领下科学地引导孩子在家进行课外阅读。

2.良好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创设班级书吧。在一年级入学不久,我就动员学生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登记标签,放在班级书吧里,课下传阅,使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看,拓宽学生的书源。书吧的书目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地以旧换新,让学生们有层次地进行阅读,提升课外阅读的高度。

保证每天匀称的阅读节奏。如何让低年段的学生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每天要有匀称的阅读节奏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校,我充分利用晨读20分钟和午读10分钟,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根据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家长进课堂活动,《弟子规》讲故事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儿童诗创作等多样化的活动,促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二、选择适当的读物,让学生爱读

适读性、可读性的书就是适合低年段学生读的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

1.根据低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为他们选择所喜好的读物。这期间,孩子对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

2.推荐读物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比如一年级的学生由读图到读绘本,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比较有代表性的读物让学生对比读,《不一样的爸爸》和《我的爸爸叫多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形成合力。到了二年级,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系列阅读,如《十四只老鼠》系列,让学生读完整套书籍,学生就会对故事情节及语言表达有较深刻的印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适当推荐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这就要求家校形成合力,定期到图书馆翻一翻或每3周一次“滚雪球”的搜网,将搜集到的阅读书目分享到QQ群里共享,扩大阅读面。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会读

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低年级儿童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抓住开读的最佳时段,培养学生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11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小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再纵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也都对小学生的阅读量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小学生每年要阅读若干本图书,像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要求学生年阅读量为三、四十本。可以说,阅读浪潮已经席卷全球。课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知道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大部分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的意识,况且他们的识字量小,再加上电视中生动有趣的动画,充满趣味的电脑游戏的冲击,导致孩子们无心阅读。所以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如何让他们达到课标要求?这是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困惑的事,也是最棘手的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谈谈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一、故事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十分自觉第开展课外阅读,并乐在其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可每天在上课时拿出五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读故事或大屏幕出示看绘本。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开动脑筋,创设阅读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三、家校合力,营造读书氛围。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且光依靠学校这点时间可以说远远达不到我们的阅读要求。所以,我们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可是,现在好多家长不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更别谈阅读的方法。为了转变家长的观念,首先在接新一年级的学期初就要召开家长会,会上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且使家长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为家长支招――怎样陪孩子阅读,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们意识到一年级是孩子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一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就会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努力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孩子阅读提高良好的环境,孩子在家庭中的阅读有了保障。

四、好书推荐,让阅读有标可寻。

通过家校合力,孩子对阅读有了兴趣。可是,现在图书市场也是良莠不齐,盗版、乱写滥画的图书也很多。而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反而课外阅读的兴趣降低。因而教师推荐好书就是此时首当其冲的事了。我们可以从绘本开始。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将其语言、情感、思想,毫不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孩子无形中能体验阅读的兴趣。而绘本的题材又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推荐:《小猪变形记》《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我有友情要出租》……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读着图文并茂的绘本时,他们其实已经迈上了课外阅读的第一步,阅读那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但由于绘本的价格相对较高,此时,我们还可以向孩子们推荐科普读物,如:《宇宙有多大》《奇异的植物》《可爱的动物》等等,鼓励他们探寻世界的奥秘。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儿童天性喜欢快乐和游戏,儿歌、猜谜、脑筋急转弯是他们的最爱,《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也应不失时机捧出。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老师适时地引导、推荐好书,家长和孩子就不会盲从地去书市选择,而是家长买书有了方向,孩子读书有了目标。

五、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任何人都希望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采用“识字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老师奖的读书星……同时,我们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等形式。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

篇12

要让一年级儿童尽快阅读,拼音是关键。因此,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让他们懂得拼音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只有学好拼音才能尽快读书。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重视拼音教学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借助色彩斑斓的图画,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记住拼音字母。通过游戏的形式,如编儿歌、唱儿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生对拼音的记忆难度。对字形容易混淆的字母采取动手变魔术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记忆。对前后鼻音采用“口形夸张法”领读,还注意将普通话与家乡方言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小讲好普通话。在学生学的方面,我特别重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记住字形,动脑想,编儿歌,记住音。通过这些形式,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顺利地过好拼音关。

二、运用拼音迅速进行课外阅读

在学生学完了拼音以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使拼音得以充分运用。我首先让学生选择带拼音的读物,开始教学生读简单的音节词,然后读简短的拼音句子,再引导读几句,最后让他们读几段。这样,让学生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地进行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呵护,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本学期,我们做到了每日一故事,每月一本书,还鼓励家长、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成长,真正实现了提前阅读的目标。

三、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指导

在阅读指导方面,我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我利用好每节课的剩余时间进行自由阅读,利用早午自习时间进行阅读。

四、充分挖掘阅读资源进行阅读

阅读中,除了读好同学们自定的课外读物,还在班级有组织地进行同学间交换阅读,尽量让阅读资源运用最大化。另外,我还借用同年级其他班级的阅读资源来丰富本班同学的精神生活。如,我们借了同年级其他班级的书:《三毛流浪记》《七个小矮人》《七个小淘气》等。因为是借来的书,同学们都很爱惜,课也特别好上。他们听课特别认真,除了能积极地讲出故事的情节,还能画出书中的景物、人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认真上好阅读交流课,让学生一吐为快

以前,我总认为一年级学生认不了几个字,哪有交流的能力。但是,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尝试了一次,效果竟出乎我的预料。交流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让我惊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读书的感受。有的发言,老师稍加指导,语句就能通顺,而且比较全面。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在《三毛流浪记》的交流课上,同学们真的理解得很好:有的说三毛很聪明,有的说三毛很勇敢,有的说三毛很善良。当我发现同学们有了交流的能力以后,我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对全班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六、采取“三多”机制,激发阅读兴趣

篇13

班级文化亦即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在班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我是怎样营造“和、安、书”的班级文化呢?下面我根据多年带班的经验对班上的文化一一解读,供同仁分享。

一、“和”的文化

和谐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一年级小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团体,他们刚刚离开幼儿园,踏入学校,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洗礼。对学校、老师、同学都感到陌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对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也很好奇。

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消除一年级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害怕感、陌生感。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次见面,首先,师生互相自我介绍,然后我对学生说:“郭老师,认识你们非常高兴,看!你们多可爱!以后我们可以做好朋友,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做游戏。在学校里,你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这个大朋友来帮忙,或者找你的小伙伴(同学)来帮忙;在座的同学都是你的好朋友,好帮手。因为同学是兄弟姐妹,会互相帮助。最后,我把我们是兄弟姐妹,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生活更愉快!”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学生跟我读两遍,这时,我观察到学生担心的神情没有了。

二、“安”的文化

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刻把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放在首位,常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安全教育的方法上,不宜一味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听而不闻。安全教育的形式要求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及时讲述校级发生的安全事情和电视新闻报道校园的安全事件,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安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安全,才能快乐地学习、生活。我还运用班级文化的熏陶,让墙壁“说话”,在班级的墙壁上写着:时时、处处、事事注意安全,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书”的文化

近几年,我校一直评为建设书香校园,倡导书香班级。语文课上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深知: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校园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也希望用读好书影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一)坚持每天给孩子们听故事

有许多学生自己不喜欢读书,却非常喜欢听别人读书。听着听着,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书籍。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来源于倾听。经常给孩子读书,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兴趣。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餐的时候,成了孩子们最企盼的时间,听故事的时间到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和他们聊起对故事的感受。有时到精彩处,我则卖个关子,(等明天再讲)让他们自己去猜测故事该如何发展,让想象自由想象。有的家长也反映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喜欢看课外书了,有的孩子则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许多知识。

(二)贴读书名言

学生每天一走进教室都会面对雪白的墙壁。如何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说好话”,也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细节。于是我把读书的名人名言贴在教室空白的墙壁上。如:“书香伴童年,智慧享一生”“书籍的家园,知识的海洋”“书是甜的,爱看书的孩子是最美的”等等。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浓浓的阅读氛围中。这些名人名言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时时提醒孩子们要重视阅读。试想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学生耳闻目染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三)充分利用班级“阅读天地”,构建班级图书库

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开家长会,我重点讲述了课外阅读对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分数赢得一时,阅读赢得一世。举了几个成功的事例,家长纷纷要求我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我趁热打铁,建议家长自行购买――小学各学段阅读书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