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形态
2.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表现
(1)从众心理
中年级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诱因心理
中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题之一便是写作文。有很多同学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书。导致作文(诱因)――看书(结果)的恶性循环。
(3)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制性的让孩子大量的读书。教师也要求学生读书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
(4)猎奇心理
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出于兴趣,读物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得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
2.2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表现
(1)家庭环境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这些家庭家长学历偏低,居住环境、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只是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5)目标取向浅近。美国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指出:“学生的任何行为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要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6)教学方法单一。语文课的阅读本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课外材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
3 造成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3.1来自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3.2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悦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3.3纯功利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读后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4教学方法的单一,缺少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习惯于以讲代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问,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4 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1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1、课文引伸。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2、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活动激情。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4、巧设悬念。故事人人都爱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4.2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1、选读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2、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3、略读法。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4、读书笔记法。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4.3拓宽渠道,让学生多读。
1.讲故事,启动阅读内驱力。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谈感受,激发阅读内驱力。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情感上激起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1)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寻找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背诵与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学生读后,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笔记与感受。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持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25-03
作者简介:何亚琼(1972―),女,浙江余姚人,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浙江余姚市花园小学副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意义
1.传承文化精髓
人类几千年的知识积累都通过书籍来传播,读书是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因为传承了共同的文化,所以才有共同的思维、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了共同的经典,才有了对话的基础、精神的共鸣。
2.提高语文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爱读书的孩子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无疑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阅读出来的,大量的阅读对识字、阅读、写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丰富精神世界
我国知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在知识、能力层面,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的滋养。优秀的文学作品滋养着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养育一种心情,一种浪漫,一种从容,一种坚毅……人的底色就是在童年时期确定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指导无序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缺乏有效指导和系统引领。 即使有老师制定过计划,上过指导课,和学生就阅读内容及感受有过粗浅的交流,但还是局限于某一本书、某一节课,仅止于点上的有限指导。部分教师能设计读书知识检测,有摘记、读后感等物化成果,但缺乏总体规划。
2.涉猎肤浅
漫画、魔幻、卡通、通俗童书是孩子自发阅读流传的“畅销书”,虽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但屡禁不止。阅览室中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可文学书架却无人问津;带到教室里的课外书大多是漫画书,说起一些卡通人物,如数家珍;而看《读者》却只看其中的笑话和幽默故事。
3.迫于功利
家长为孩子买课外书往往也偏重于学习或写作指导类书籍,如《XX作文选》《XX学科全解》等学科辅导材料是家长们的首选。孩子和家长都希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获得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科成绩。
4.追逐潮流
学生的课外阅读似乎也有了“潮流”,孩子们在某一段时间总有他们“热读的图书”。流行往往跟正在热播的动画,跟媒体的炒作有关。走进书店,满眼的“乌龙院”“冒险小虎队”“马小跳系列”等。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快餐文化”时代的必然映射
进入快餐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使人的内心变得躁动不安,丧失了阅读纸质书籍的宁静心境。儿童更是如此,影像媒体的强力冲击削弱了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占据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忽视了文字阅读,难以潜心会文。如果不加以引导,这必将导致一代儿童对纸质阅读的错位与疏离。
2.成人对课外阅读的误识
在升学、应试的强力压迫下,孩子、家长、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作文选、教辅书被认定为“合法”读物,而其他书则都被视为“闲书”,从而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非常狭隘。很多成人出于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无视孩子的阅读兴趣,将本属于成人阅读范围的文学名著作品过早地摆放到儿童的书桌上,出现儿童阅读成人化的趋势。
3.优秀儿童读物匮乏
北欧的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儿童文学,让全国最优秀的作家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而中国对儿童图书的扶植力度不够,虽然有郑渊洁、梅子涵、曹文轩、黄佳蓓、沈石溪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诸多儿童文学作品,但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少年儿童对儿童读物的多样化需求。
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大人。”语文教师有一种责任,那就是:让孩子享受童年的阅读,为生命的成长着色,为人生的幸福奠基。
1.推荐学生“读好书”
(1)考虑孩子的年龄层次。朱永新教授在《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一文中说过,真正的好书,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丛书、经典。但是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因此,低中年级学生应以阅读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增加,可以增加阅读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作品感兴趣。此外,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军事、科学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引荐读物时可根据孩子的阅读需求有的放矢。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扩大知识面,广采博识,重视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能只凭个人喜好来选择书籍。
(2)考虑孩子的阅读兴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笔者推荐他们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热衷于侦探小说的,笔者引导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性格活泼的介绍给他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内敛沉静的则让他沉浸在曹文轩的美文小说中。而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转移和扩展。
(3)儿童文学是首选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50%的内容是儿童文学类,儿童文学是孩子自己的文学、自己的读物,其间有他们自己的心灵花园和趣味天地。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语言能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
绘本阅读――图画书是用图画直接讲故事的书,其中的图画就是书籍的“语言”。这类书很容易讨儿童的喜欢,因为当中不止有故事,还有颜色,还有神情,还有行为。从孩子喜欢上绘本开始,他一生的阅读兴趣就由此起步了。没有图画书的童年就像没有玩具的童年一样,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童话阅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过,童话是真的,要相信童话。因为它真实,所以它会流传。童话怎么是真实的呢?那分明都是想象的故事。可是它的美妙是真实的,它的美妙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它的诗意是真实的,诗意和情感在我们灵魂里产生的回响是真实的;它的哲学是真实的,哲学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一生成长的方向和影响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温暖和善良是真实的。
校园文学――如今,在小学校园里,《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皮皮鲁系列》已经成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作品,杨红缨、郑渊洁、黄蓓佳、郭敬明等作家也成了小学生的偶像。特别是杨红缨,其数部作品很得学生的心。这些校园作家的作品主角都是中小学生,书中描述校园里形形的事,作品语气诙谐幽默,语言活泼生动,一些语言成了小学生中的“新新语言”。校园文学能够投射出孩子张扬的个性,唤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2.指导学生“会读书”
班级读书会作为集体阅读的最佳形式,在指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建立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书目的选择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读书会进行互动交流时,其间有碰撞中的认同,互动中的融通,有对文本进行的引读、回读、赏读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 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话题。话题之间围绕一个主题,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的延伸与深化,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1]
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的导读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读过程:
(1)利用封面、封底、书脊、目录、评价等了解作品价值。
(2)导读前言,了解故事时代背景;导读封里,了解作者信息。
(3)师生共读经典章节,指导阅读方法,深入品读,交流心得。
(4)指导阅读“后记”,了解作品主旨。
(5)抒写阅读感受,激发后续阅读。
除此以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绘本阅读导读课,开启学生热爱阅读的大门。针对高年级学生也可以设计专题阅读会:走近诸葛亮、乡土文学专题赏读等,引导学生深刻阅读。
3.激发学生“好读书”
(1)营造氛围
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设立学生阅览室、图书走廊、班级书库等阅读场地,开放学生阅览室;成批购买计划中要导读的书,便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步阅读;利用中午、阅读课、活动课组织阅览;发动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庭中设立家庭书库,布置书房、书桌、书柜,定期评选书香家庭。
(2)建立机制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各年级设立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读物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读书会、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心得交流等。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初步形成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模式。学生把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倡导校园读书月活动,把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作为学校的惯例。
(3)活动推进
在孩子眼里,作家是神秘的人物。当学生爱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时,作家成了偶像,那么作家见面会就是一次隆重的相遇。如笔者所在学校曾举行过管家琪作家见面会,就让学生激情迸发,一时间,校园里刮起一股管家琪作品阅读潮。除此之外,在校园举行红领巾跳蚤书市、画插图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大众性读书活动,也是有力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举措。
(4)榜样示范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推评阅读先进典型,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发扬先进和榜样的作用。
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用学生喜欢的作家或人物形象给予命名,还可以用成功小读者的名字命名,如“董黄莹阅读日”“杨麒超阅读小组”等。对阅读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小组、个人以喜爱的儿童文学形象、出版社的名字命名,如“法布尔班”“夏洛班”“草房子同盟”“魔法悦读组”,一个班级或小组以一个儿童文学形象命名。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年第6期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转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1)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
朱永新教授在《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一文中说过,真正的好书,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丛书、经典。但是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相对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因此,低中年级学生应以阅读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增加,可以增加阅读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科普读物;而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作品感兴趣。此外,女学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学生则对史地、体育、军事、科学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引荐读物时可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的放矢。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扩大知识面,广采博识,重视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能只凭个人喜好来选择书籍。
(2)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于喜欢动物的学生,笔者推荐他们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热衷于侦探小说的,笔者引导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性格活泼的介绍给他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内敛沉静的则让他沉浸在曹文轩的美文小说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转移和扩展。
(3)儿童文学是首选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50%的内容是儿童文学类,儿童文学是学生自己的文学、自己的读物,其间有他们自己的心灵花园和趣味天地。他们的趣味、情感、想象力、语言能够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
绘本阅读——图画书是用图画直接讲故事的书,其中的图画就是书籍的“语言”。这类书很容易讨儿童的喜欢,因为当中不仅有故事,还有颜色,还有神情,还有行为。从学生喜欢上绘本开始,他一生的阅读兴趣就由此起步了。没有图画书的童年就像没有玩具的童年一样,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童话阅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说过,童话是真的,要相信童话。因为它真实,所以它会流传。童话怎么是真实的呢?那分明都是想象的故事。可是它的美妙是真实的,它的美妙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它的诗意是真实的,诗意和情感在我们灵魂里产生的回响是真实的;它的哲学是真实的,哲学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一生成长的方向和影响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温暖和善良是真实的。
2.指导学生“会读书”
班级读书会作为集体阅读的最佳形式,在指导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建立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书目的选择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读书会进行互动交流时,其间有碰撞中的认同,互动中的融通,有对文本进行的引读、回读、赏读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 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话题。话题之间围绕一个主题,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的延伸与深化,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
除此以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绘本阅读导读课,开启学生热爱阅读的大门。针对高年级学生也可以设计专题阅读会:走近诸葛亮、乡土文学专题赏读等,引导学生深刻阅读。
3.激发学生“好读书”
(1)营造氛围
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设立学生阅览室、图书走廊、班级书库等阅读场地,开放学生阅览室;成批购买计划中要导读的书,便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步阅读;利用中午、阅读课、活动课组织阅览;发动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庭中设立家庭书库,布置书房、书桌、书柜,定期评选书香家庭。
(2)建立机制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各年级设立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读物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读书会、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心得交流等。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初步形成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模式。学生把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倡导校园读书月活动,把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作为学校的惯例。
(3)活动推进
在学生眼里,作家是神秘的人物。当学生爱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时,作家成了偶像,那么作家见面会就是一次隆重的相遇。如笔者所在学校曾举行过管家琪作家见面会,让学生激情迸发,一时间,校园里刮起一股管家琪作品阅读潮。除此之外,在校园举行红领巾跳蚤书市、画插图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大众性读书活动,也是有力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举措。
(4)榜样示范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02-01
一、引言
课外阅读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较大的语言输入来源,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他的语言整体水平就会越高,也越能准确地驾驭这门语言。何其莘教授在《英语学习》2000年第4期中曾撰文论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用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现实是很多教师都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就必须做大量的练习题,于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密卷”“正卷”等教辅书,他们受困于无休止的练习,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发展思辨能力,更不要说培养语感了。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外语学习,变成了机械、枯燥乏味的苦役,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不佳。著名翻译家黄源深教授曾说过:“好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打钩练习’做出来的。”
从古至今,阅读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文化的重要途径与形式。中国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听”和“说”无疑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魄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读”“写”能力的培养必须逐渐受到重视。而大量的阅读又是“写”的基础。
二、阅读的作用
(一)培养语感
“语感”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的,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从前面的定义不难看出,语感的形成来源于包括听、说、读等在内的大量的语言实践。著名语言学家黄源深教授也曾说过:“读过相当数量文学作品的人,使用的语言,跟没有读或很少读的人是很不一样的。”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仅限于每周四节英语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大量地阅读英语作品,就能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教学实践证明,加强阅读,可以增强语感,而且读得越多,越能增强语感。
(二)提高写作能力
“读”和“写”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读得越多,写得越好。只有读得多才能写得好。一个单词从完全陌生的“生词”状态,到“再认”,最后到能够应用(说和写)的程度,需要一个反复接触的过程:英语作品读多了,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会在作品中用上很“高级”的词汇。
三、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1.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美国中小学一直推行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其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阅读,学生可以阅读他们喜欢的书籍,坚持数月,结果成绩斐然。我认为,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在最初阶段,教师可以规定阅读的时间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过渡到不规定时间而只规定内容,最终到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
2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适当摘抄所读内容,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名言。虽然教师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背记单词,但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记下了不少单词,不知不觉就扩大了词汇量。那些生动、地道的英语句子一旦牢记在心,写作时也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3.培养读思结合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二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他们阅读思考的习惯,指导他们边看边质疑,常问“为什么”。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在《朗读手册》里写道:“各项研究显示,在初中之前,孩子的听读能力要高于文字阅读能力,而孩子的思维水平已经发展到了能理解比较复杂文本的阶段,所以需要提前朗读一些经典作品给孩子。”对于听读水平、思维水平均超越阅读水平的小学生来说,我们要坚持做一个甘为孩子朗读的老师,让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倾听。
凤凰语文论坛的版主刘飞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听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刘老师边大声朗读边提问:“这是约瑟的家,爸爸妈妈住在楼上,约瑟的爸爸是个鞋匠。爷爷奶奶住在楼下,爷爷是干什么的呢?仔细看图,图画会说话哦!”“神奇的蓝色越来越小,意味着老鼠家里的布料越来越多。那颗纽扣上的布料又会被老鼠用来做什么呢?”伴随着老师的提问,学生不断猜想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事情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知道了图片会说话,做到了边听边想。此时,每个孩子都成了会思考、有办法的“爷爷”。刘飞老师这样让孩子在倾听与思考中去探索,帮助他们通过倾听、观察、想象、表达来主动参与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说,深化体验
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仍离不开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大声朗读能够让孩子亲近书本的话,那么中高年级的聊书活动,就能让孩子们提升阅读品质。
国内最早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蒋军晶老师,曾发表过一组题为《军晶聊童书》的文章。蒋老师认为,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说童话故事,中年级阶段可以指导学生表演童话故事,高年级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聊童话活动。例如,师生可以共同讨论这样的话题:为什么会出现《大豆老鼠和小豆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关于继母的故事?故事中的历险、魔法与其他角色如何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谁是英雄呢?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英雄特质?这些问题以“可爱有趣”的形象呈现,但思考却指向童话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此外,蒋老师还就不同体裁跟孩子们聊“幻想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等。正如蒋老师跟孩子们聊“童话故事”一样,教师在聊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书籍与自己的生活思考链接起来,还要敢于把学生引向作家的创作密码深处,让学生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感受的聊书活动中,尽心思考、尽兴讲述、尽情探讨,在分享“说”的过程中深化阅读体验。
三、指导记,内化积淀
“学理如积塔,学文如聚沙”。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积淀练好“童子功”。小学阶段正值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指导学生日有所诵,诵有所积。
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经典素读研究的陈琴老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方面很有见解。她总结了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她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韵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童谣、儿歌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孟子》,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读书籍。陈琴老师还规划好了学生们每天的素读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在小学阶段,像陈琴老师这样引领学生诵读汉语经典,且诵且行,那么,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孩子们的“童子功”就会引领他们走向积淀的渊博。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63-02
[作者简介] 蒙艳红(1978―),女,广西南宁人,专科,广西桂林市将军桥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小学高年段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丰富课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课外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并让课外阅读更有效呢?
一、培养阅读习惯是实现“有效课外阅读”的必要前提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要不断地重复同一行为才能养成。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为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所以教师适当的监督和检查对习惯的养成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和积累是需要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坚持不断地阅读,有意识地积累,才能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想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首先课内教师要有引导,同时也要争取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
(二)坚持监督检查
要求孩子在家阅读半小时,说是容易,但落实起来却很难。这时,教师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把阅读过程设计成一种作业,每天读书半小时同时要完成“读书日记”。读书日记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积累和我的感想或我的思考。要求越细,老师能了解的情况就越周全,监督就越有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
要求学生写阅读作业,老师要坚持批改并作出评价。在看学生作业的同时,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教师的鼓励是一种动力,教师的及时反馈能让学生的阅读充满期待。如果发现学生读书的页数增加了,教师应及时表扬;如果发现学生写的感受精彩,教师就读出来给大家分享。学生在教师的持续监督下能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实现“有效课外阅读”的持续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读书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了,才能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并将阅读变成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真正需要。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感觉阅读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和宣传标语布置教室,利用班级黑板报定期更新学生读书卡、阅读小报、读书感受,建设班级图书角等。这些措施都能为教室营造书香氛围,点燃学生读书的热情。教师还可利用每周阅读课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让大家讲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收获或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营造一种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阅读氛围。
(二)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教师可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如:如果学生课前背了成语,就进行“趣味成语接龙”的班会;如果学生回家看了好书就定期开展“好书推荐会”; 如果教师自己读完一本新书就制作读书卡向大家展示。教师还可定期选择一些主题让学生绘制阅读小报,如《名著专刊》《好词佳句汇刊》。教师还可组织家长带孩子们一起到新华书店举办活动,“相约书城,同游书海”。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能让学生动热情高涨,投入其中,维持阅读兴趣。
(三)进行多元的评价鼓励
多元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阶段性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日记上老师可给予等级评定;每周让学生自己回顾一周的读书情况并做自我评价;不定期让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反馈评价;定期评选“阅读之星”。这些措施都能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能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落实针对性指导是实现“有效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去读,而忽略了过程性的指导,导致阅读效率不高,阅读收效不明显。教师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体验的交流才能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高效。
(一)教给阅读方法
阅读得法,效率才高。读书方法很多,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教授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法。拿着长篇小说那样的大部头,笔者就教学生先看内容简介、目录和后面的书评以快速了解大意,阅读时采用略读。对于短小精美的文章笔者就教学生品读,点圈勾画,对重点分析、感悟,觉得值得积累的地方就写在摘抄本上。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心得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要让灵感的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或自己的意见、质疑。
(二)指导阅读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和体会,是对学生阅读经验的整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回顾,对阅读思考的再判断。如有些文章学生看懂了内容但体会不了文章主旨,有些文章像《哑巴学生》《一只手套》,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时如果教师给予指导,做出正确引领的和点拨,就能让阅读在交流指导中获得更高的效益。
(三)指导阅读活动
教师对每一次的阅读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让阅读活动更有效。学生不会制作读书卡,教师应指导;学生没写过读后感,教师就要拿着例文一步一步教;学生没掌握演讲稿的格式,教师就要讲。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网上看视频,学习别人是怎样开展阅读交流会的,然后在班级也举办阅读交流会。总之,阅读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会更显实效。
实现有效课外阅读,是要在问题中去思考,在实践中摸索的。只要坚持走下去,教师和学生都能因有效阅读而受益无穷。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阅读学习的最好的朋友。如果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切阅读困难因素迎刃而解。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阅读兴趣。
(一)多媒体“引”读。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拼音,识字量少,很难进行独立阅读,不过他们喜欢看精彩的动画片、内容丰富的少儿节目。多媒体优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很容易刺激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尝试了阅读与看动画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学完第三册《识字8》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空母舰、运载火箭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其它神话故事,让孩子们边听边看边认读屏幕上的字,有趣的画面,标准的诵读,使儿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识字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榜样“激”趣。“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染尤为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陶行知)孩子从小就有仰慕英雄,崇拜偶像,追逐伟人的心理特点。可见榜样的示范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与伟人相比的心理状态。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文人名士与书结缘的故事;不断赞赏班内阅读面广的学生,树立学生身旁的小榜样;让读书的动力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滋长。教师经常发现凡是擅于表达流畅的学生,他们大多有着见解丰富的特色,他们都拥有自觉阅读、阅读量大的好习惯,并且他们都是从很小就在大人们的熏陶与周围生活环境的感染下开始的;另一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弱,书面表达的内容单调数量少,他们大多不爱阅读,对课内文章没有兴趣,比较贪玩,学习习惯相比比较差,通常家长也不重视学生从小的阅读习惯,源于家长自身也缺少阅读。
二、拓宽渠道,丰富课外阅读内容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阅历浅,鉴别力差,因而教师就该发挥指导作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阅读资源,精挑细选,从材料的字数、长度、注音、图文、注解、内容等方面考虑,筛选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有益课外材料。
(一)就地取材。现在我们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些与语文教材配套的材料,如《小学语文同步阅读》,《小学生天地》和注音的童话、神话、寓言等。教师不能浪费这些阅读资源,要好好地利用。通常利用晨读、夜自修引导学生阅读。具体阅读中应提倡学生纵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把你认为是优美词语和句子划线,并说说你的理由,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利用别人还在找优美语句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背下来,这样不仅积累了词句,增加了词汇量,还保持了良好的读书气氛。阅读后教师作适当的指点,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日积月累,学生养成了对课外读物及时阅读的好习惯,学会了从阅读材料中淘宝。
(二)抛砖引玉。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书籍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对学生来说不很熟悉的或知道不全的东西是最感兴趣,这样书籍学生读起来很有新鲜感。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善于借助例子,课内带动课外,用课堂上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引用到课外阅读中,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启示与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与文章作品产生心灵的撞击,感情的激发,智慧的启迪,正如朱熹说:“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如学了《最大的“书”》一课,就向学生介绍一本科学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学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引导学生去阅读有关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了《找春天》一文,就介绍和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描写春天的佳词佳句和儿童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走上了正确的阅读轨道。
三、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会化难为行,就如同拥有一把开启阅读的钥匙,以后的阅读就自然水到渠成。低年级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吸取营养,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扩大知识面呢?这就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溶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历练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