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网络教育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简介:李晓庆(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刘晓燕(1962-),女,辽宁绥中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新专业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GBC121201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10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90-01
目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和应用,但却没有统一的定义。高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丰富,才可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1]然而,如果高校教师一直身处校园之内,重复讲授书本上相同的内容就不可能与时俱进,更无法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时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将学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网络培训对于教师培养的意义
培训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向来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教师丰富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扩大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等等。但是这些往往需要一定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于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平时的课程较多,很难抽出集中的时间进行外出培训或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零散的时间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并且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革命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行业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特别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师拥有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快地把握专业领域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跟上专业知识的更替步伐。
世纪之初的教育正在向“终身化”方向发展。[3]网络作为信息的天然载体,必将通过其在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功能来回应信息化潮流。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网络培训为参加培训的辅导人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由于网络培训具有诸多优势,许多时间不充裕或喜欢自由、自主学习的考生较多的选择网络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使网校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4]国外,网络培训由于网络硬件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已经进入普遍网络教育的时期。随着国内网络硬件条件的逐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提高,未来的网络培训、网络教育将成为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接触到的学习渠道。
二、网络培训及其模式
网络培训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与快速学习的方法,又称为E-Learning、在线培训、网络学院、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等。E-Learning[5]的“E”代表电子化学习、高效率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化学习、拓展化学习、延伸化学习、便捷化学习、增强化学习等多重含义。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重要。使用网络远程教学,教师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学习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时间灵活、方式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目前网络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6]
1.网络远程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是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培训模式之一。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有效进行资源共享,通常情况下是一方授课,多方学习,对于教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性小,对于上课的模式也没有太多要求,形式比较灵活,还可以为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一个多人共享的平台。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往往有硬件要求,特别是学习方需要有配置较高的多媒体教室,否则课堂效果会受到影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网络培训,则更应注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2.网络视频工作会议
高校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需求,经常会安排工作会议或教学观摩,由于被培训的教师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将参与培训者全部集中起来召开会议需要合理确定会期,还要集中安排学习及食宿,花销巨大,劳民伤财。而网络视频工作会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会者可以直接就地利用网络参会,不必再长途跋涉抵达会议举行地点,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时间和经费。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小范围的教学讨论和观摩,当培训人数较多时,视频及语音交流相对困难,优势不明显。
3.学术交流
传统的学术交流会议要求与会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参会,同样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外,学术交流只能在与会期间进行,平时很难进行交流,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极为不利。而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平台,培训者可以随时提问或回答各种专业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或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三、网络培训的优点
1.最大化利用资源
“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充分交流、互换经验,在提高、丰富自己的同时,也能提高、促进彼此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
2.自主化学习
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进行自主化学习,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交互化学习
教与学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增加了双方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为教学双方提供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为适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相互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可以建立强大的数据交互平台,数据库中可以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学习系统,跟踪记录个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储存学习资料等多种信息。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每位学员的学习计划,提出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总结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网络培训作为众多培训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方便教师自行组织学习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全方面实现教学平台讨论,方便学习形式的交互和教学形式的个性化设置。通过形式精彩纷呈的网络培训,高校教师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网络培训,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培训必将成为教师培训的必要环节,同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凤英.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魏杨.浅议高职学院教师挂职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J].现代阅读,2012,(9).
[3]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唐玉光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基础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教学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反思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等。教学能力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体现是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再强,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专业教师,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无法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学能力低下的体现。
妨碍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比如:(1)当前活跃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许多都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他们大都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但是却往往欠缺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较薄弱,导致教学能力较弱;(2)高校招人越来越趋近“博士化”,他们多数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但是不重视校内教师培训,缺乏虚心的态度;(3)不少高校青年教师缺乏教育学背景,在直接从高校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过渡中,因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往往因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4)学校对青年教师授课没有硬性指标;(5)高等院校在办学上“重科研、轻教学”,教师把多数时间投入到科研领域,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6)在教育教学观念上,部分高校忽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或者对高校教师发展培训提供的经费不足,或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单一,约束和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90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与现任的高校教师自己的求学经历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多媒体、开放课程、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的出现,全球化网络课堂袭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潮流的风行,促使高等学校专业教师需要及时跟上步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增加自身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学生、甚至社会大众服务。
二、教师网上教学培训实践
教育部及各高校针对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而出台的政策和培训一直在进行,目前已有多种基于提高教学能力而进行的高校教师培训。粗略统计一下,目前高等院校教师培训与发展的形式主要有国内外进修、国内外访问学者、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形式。在这些形式中,网络培训以其灵活自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实时交流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追捧。同时,面对教师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学校以及院系要组织大规模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教师专业培训,既满足了需求,又显得尤其重要。2007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提出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创新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新体系。随后,经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中心推荐,分3批逐步建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省市级分中心。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2013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组织教师参加了9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专题培训。先后共有155人通过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培训模式学习了“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大学卓越教学系列――学习心理及其教学实践应用”、“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教师嗓音训练及保健”等9个专题内容。这些培训及时而又便捷地满足了教师们职业生涯发展的迫切需求,使他们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等理论知识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专题内容涉及大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教师参与的,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以下3类:(1)教育心理学方面,如“学习心理及其教学实践应用”等;(2)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如“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大学教学法”、“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等等;(3)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如“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导”、“教师嗓音训练及保健”,等等。
三、网络培训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这些培训非常有针对性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公开课”、“微课”、“MOOC”等崭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习新方法、新技能。正如有一位参训教师在学习心得里写道的那样,“对于我这样渴望在教学中最大化和最佳化的应用信息技术,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应用、怎么起步、哪里入手的人而言,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实在太有必要了,既让我从宏观上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必要性、前景和方向,又从微观上通过案例传递了最新的如何进行深度融合、哪些工具可以利用。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我们不具备深厚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背景,推荐的都是简单、操作性非常强的工具。”同时,专业培训也使参训教师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教学观摩体验。一位电信类专业教师在培训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清华大学华成英教授讲授的‘模拟电子技术’高屋建瓴、睿智幽默,从科研、实践、定性、定量等多角度讲解,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想必学生也不再将‘模电’称之为‘魔电’了。” “职业素养与教师发展系列”专题培训,将培训重心由关注教学转移至关注教师个人,积极引导青年教师重视自身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及职业发展问题,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加强教师身心健康的指导,确保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状况。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对校园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人们开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如何应用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能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高校教师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中去。当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都在自行探索,培训的方式各有不同,培训质量与效果也参差不齐,并在培训的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笔者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
在教育技术层面上,高校教师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年龄结构和教育技术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高校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具有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有的则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从技术学习的角度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学习难度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较容易接受计算机技术,掌握也更快,而年龄较大的则在技术学习方面相对较慢,特别是有些老教师,由于思维定型,很难接受新技术的思维方式,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二)普遍重视科研和学历进修,对教育技术接触不多。高校教师的工作包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始终是教师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成就的象征,因此,教师们自我支配的时间多用于做科研、修学历、评职称,而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就很少,不知道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平时的教学中。
(三)教育技术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基于知识背景和任教学科的不同,高校教师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高等学校普通专业教师,即非教育技术专业出身,只具有很少的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类培训的教师。第二类是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相关领域教师,他们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等工作。
如前所述,由于高校教师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教育技术的培训的需求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要平衡这些差异,不仅需要灵活多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而且需要在培训方式上有所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真正适合高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网络化方式,不仅适合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而且有利于适应当代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充分有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笔者选择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示范。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web的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在线交互、测试与考试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系统,包含了管理、资源、交流、答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一)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指导教师可将培训的课程根据受训教师的需求进行有机的设置,按照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具有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交流平台和评价体系等。受训教师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层次的培训内容,并与自己相同层次需求的教师交流学习,通过该层次的测试与考试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完整的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指导教师、受训教师的网络管理。就指导教师而言,该平台的一门课程中设置一名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可以添加若干名课程的辅助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多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培训课程中不同的内容的管理与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对于受训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师可根据受训教师按照学习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一组受训教师的情况趋于相似,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指导。
(三)多样的交流版块为指导教师和受训教师搭建交互平台。该平台中开设了五种交流版块,分别是:讨论版块,该版块中的讨论分为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两种;Blog版块,指导教师和受训教师均可以在自己的博客进行学习心得和体会的展示与讨论;聊天版块,这是一种同步交流的版块,实现师生、生生同步互动;邮件版块,参加课程学习的教师与学生在系统中都拥有一个平台内的邮箱,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进行互动;答疑版块,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教师进行回复,可实现同步和异步答疑。
(四)完善的任务功能,实现指导教师在线布置作业与测试等。受训教师在线完成作业和测试,并能及时查看自己的成绩,实现对培训学习的评价。
网络教学平台以其强大的功能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带来了传统培训无法超越的优势:首先,它是基于web的表现形式,受训教师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的约束,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随时参与学习。其次,受训教师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学习,直到掌握所学内容。最后,强大的交流平台为指导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之间创建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受训教师不仅可以向指导教师提出问题,还可以与其他受训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率。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育技术培训
(一)开设指导课。指导课是网络培训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指导教师集中受训教师,面对面地对如何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学习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受训教师进行注册,使受训教师能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顺利进行学习。
(二)设置培训课程内容。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依据培训对象对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及综合能力等需求来分类的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学与知识管理、课程论与教学评价、网络课程开发等内容;选修课是针对受训教师的个人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包括:Spss软件使用、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图像的采集与制作、教学视频的采集与制作、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技术前沿讲座等。由于受训教师的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不断与受训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其需求后,不断更新调整选修课的内容,以满足所有受训教师的要求,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三)实现对受训教师的在线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受训教师登录并进入培训课程后,其信息将被记录进平台数据库,可以由指导教师在线对这些受训教师进行管理,并可根据受训教师所选课程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在同一组的受训教师所学课程内容、完成作业、讨论话题、答疑指导等都是一样的。这样,不仅方便受训教师讨论同一话题,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而且方便指导教师对课程和学员进行评价。
(四)搭建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中拥有几种交流的平台,如前文提到的是讨论、Blog、聊天室、邮箱、答疑等。这些交流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聊天室除外)。交流的内容由指导教师或受训教师提出,再由受训教师交流或指导教师解答,这样不仅能使受训教师间协作交流,而且能让在线或离线指导教师完成辅导工作。
(五)通过任务完成对学习的评价。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使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布置课后异步作业或测试,还可以布置同步测试,并且指导教师可以对这些作业或测试进行在线批改,生成成绩供受训教师查看。同时指导教师也可提供标准答案,设置作业或测试为自评,这样受训教师在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将自动生成成绩,完成自我评价。
(六)设置多名指导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课程中可以设置多个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培训工作,这些指导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版块进行同步教学指导或异步辅导答疑。
四、结语
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网络培训和网络学习的工具,为受训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培训成效。当然,任何一种工具都不是万能的,应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指导教师不仅在构成上要求多元化,在素质上也有很高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技巧,这对于很多培训而言是成功的保障,当然也是很难满足的条件。再者如对培训环境的要求较高,创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对培训组织单位的要求比较高。当某些条件受到限制的时候,培训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加以改进和克服。
参考文献:
[1]纪爱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12).
中图分类号:G434
如今,网络的的普及与渗透已经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个领域都开始了自身网络信息化的构建,高校也是一样。在高校的信息化构建个过程当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应当着重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
一、1 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建,所以在此仅谈一谈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不足之处:第一,一味的追求数量,忽略了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单单注重教育资源的建设,没有予以同比例的教育资源管理力度,造成了分类和组织方面的混乱;第三,在资源的建设上花了力气,但是却没有真正挖掘出教育资源的价值,使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了面子工程;第四,在共享与知识产权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2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和共享机制完善
(一)2.1 构建相应的管理协调结构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就高校自身内部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来说,应当明确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对相关的院、系进行整合与协调。将眼界放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取各院、系之所长,开发出自主的教育资源,通过统筹的任务分配,由各个专业块进行自身所长的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提高资源的质量,防止教育资源重复或是空白。
(二)2.2 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
在建设资源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的建设开发管理模式:
第一,校际间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由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有关的高校资源的建设任务,并明确开发者知识产权,下达资源有偿征集的详细内容及办法和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资源质量要求,其他高校可以通过购买或交流的形式来使用相关资源。
第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确定每年度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所需经费数量,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各高校组织学科教师进行立项,经过资源建设专家组审核、评定后,划拨经费给项目开发者,在项目开发过程和资源开发完成后,资源建设专家组要进行中期检查和资源建设完成后的评审验收,最后对成熟的教育资源分类入库管理,再出版发行。
第三,高校与软件开发公司及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作模式,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各间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在管理协调部门的调控、组织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积极引进等多种方法,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组织体系。
(三)2.3 建立各级资源中心和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分别建立城域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库系统、高等院校资源库系统,并将三者整合成为一个等级性的体系组织,由下一级上上一级提供教育资源信息或是请求相关服务,上一级负责整理下一级提供的资源信息,并根据实际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功能。其实这种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尝试,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情来进行相关的建设,比如美国的Ohi-oLink、国家教育资源门户网以及英国的NGFL教育资源门户网,均可作为我们借鉴的对象。
(四)2.4 完善相关的共享保障机制
第一,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网络性的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效益,但这一切的获益,都是以教育资源开发、制作者的付出为基础。在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制作之前,需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一番培训,而培训所需的软硬条件都是需要投入的,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高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与物质开支的时候,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考虑到经济性与分配性,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而决定的。在通过网络对教育资源进行共享的时候,要能够使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到均衡的控制,就需要利用者向开发者缴付相应的费用或是交换使用,有偿的进行共享,保护双方的利益。此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者,还应当不断的对教育资源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对相关资源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并通知,让使用者能够了解到其所关注的教育资源的发展与变化动态。
第二,要遵循一个统一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规范,用一致的标准来约束各个高校的资源构建,提高资源信息的可移植性以及跨平台利用率,使资源的开发成本得到控制,进一步增强资源建设的共享性、流通性与通用性,这是实现网络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一大保障。当前,我国的教育部对这个问题已经提高了重视力度,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指导比如《学习对象元数据》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标准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自身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当中,遵循这些规则。
第三,提高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这是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关键途径。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用户对资源的信息反馈平台,由用户对资源进行评价,这一方面能够增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联系,使开发者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用户对开发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第四,搞好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与有效性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资源的开发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样能够保证他们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与安全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通过软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网络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通过社会道德意识来进行保护;其次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进行保护;最后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保护。
三、3 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是高校自身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优、缺并存,所以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加大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措施,提高网络教育资源质量。
(本文为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50-55..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各领域的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而网络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领域必然涵盖其中,加之各种体育信息已成为网络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形成的网络环境,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简单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对健身和课外体育运动提出更高更的理论指导需求。对高校体育课运动项目,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与教学资源日趋紧张,教学资源水平、数量、规模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解决这种状况,体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从我国高校教学的当前情况来看,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构建体育远程网络教育网站,是实现大众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从而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师单一的利用示范、视觉、声音来传递信息改变为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来传输更多形式的体育信息。把教学活动变为包括视频、音频、静止图象、文本、动画内容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来进行信息传达。体育远程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点播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
江西省属于中部六省之一,具体到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状况而言,处于中间偏低的层次,既具有我国发达地区的某些特征,同时也与偏远落后地区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研究江西省体育网络教育状况,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对全国普通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共有高校本专科高校84所。根据网络调查显示,84所普通高校网站中建有体育网页的高校有19所,而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只有2所。
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有独立体育网页的有19所,占江西省84所高校的22.6%;落后于江苏省35.1%[1]开通率7.7%,山西省35.59%[2]开通率8.19%,与陕西省22.9%[3]开通率较接近相差0.3%,比全国高校体育29.58%低6.98%;另据调查,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只有2所高校(华东交大、赣南师范学院),占全省有独立体育网络高校的10.5%,其所用的网络教育平台均是天空教室网络教育系统。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在建有独立体育网页的高校中,其主要的内容分布在师资队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而建设有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除了上述几个内容外,还增加了体育课件、电子教案、交流讨论、视频点播的栏目。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建设情况与分析
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模式从教育方式模式、技术支撑模式和管理支持模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
1.在教育方式模式方面
调查的84所普通高校中,拥有远程实时授课模式的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华东交通大学2所高校,而采用按需点播自学模式的教育模式在省内高校中还未出现。
在具体的网络课程教学时,采用集体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讲授型模式的学校为无,而采用小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和写作学习模式更受广大师生欢迎。
2.在技术支撑模式方面
84所普通高校中,在硬件建设方面19所高校有独立的体育网页,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还采用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辅助教学;在软件建设方面,教学课件大多采用PPT,视频动画较少且需要下载不可在线浏览。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在体育网络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双向交互性方面只单纯依靠BBS留言系统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师生交互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可以看出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各高校在独立建设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也相当有限。
3.在管理支持模式方面
由于江西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大多只是服务于本校的师生,其管理模式不同于网络教育的“多对一”模式,而是采用“一对多”的模式,即各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本校的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在平台上注册,使用网络平台功能。系统管理员赋予教师更多的管理权限如上传课程介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验指导、课程规划、考核方法等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相关资源信息,并通过BBS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解答疑惑,辅助自学。
(三)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功能现状与分析
对江西省仅有的2所拥有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台互动教学功能、答疑功能起到的效果不明显,教师虽然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信息,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较少;网络课件/课程生成工具对体育教师制作体育网络课件倒是有很大帮助;现有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库存储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案例、文档等自建的较少,主要来自于网络公司提供的内容,各高校只是使用单位,并没有实际管理功能,只有简单的权限分配、资源使用功能。
在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设计调查中,针对教师和学生模块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发放的问卷中,有89%的学生有使用网络学习的习惯且每天都使用网络查询资料,但每天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体育教师只有70%,这样是跟体育教师更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进行教学有关;在网络课程的功能方面调研方面,教师中选择科研资源、教学素材、学生监管功能的较多,而学生中选择的体育理论信息、视频演示、自我评测、答疑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师生双方对网络课程功能需求各有不同,教师中85%的人选择了学习进度监管,而答疑指导是学生中选择较多的占到了87%,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更希望通过网络课件来获得教师的解疑和指导,从而解决学习训练中的困惑和难题。
二、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以公体课为主,仍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认识不深,认为作用不大。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由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自己想学习的体育内容,以自学为主,配合课堂练习和网络上实时与非实时答疑交流,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如何组织这种网络体育教学还经验不足,且由于自身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参与性也不强,
各高校采购体育类教学资源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体育训练器材,网络资源也较少,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找不到更多的教学资源。
(二)主管领导不够重视
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江西省对于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这块并没有很明确的发展定位和监管措施。另一个方面各高校的主管领导对网络教育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误区,教育理念还仅仅停留在改善面授课的教学效果上。
(三)专门性体育师资匮乏
一方面在由于高校采用的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方面都是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设计,从而使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的体育教师,虽然很快的上手,但模式化程度较高,灵活及互动方面都显得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既懂体育教学又懂网络技术的专门性师资,对于网络教学的支持服务、监控管理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支持服务的团队建设不足
完善的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所有体育教师全力参与,还需要相应的技术部门、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团队,长期依靠购置公司定制的模块的网络教育平台,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高校体育网络平台一般都是由掌握网络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体育教师,专职或兼管网络平台的维护及建设,没有相互促进交流的团队,完全凭借个人意识。对于“一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没有支持服务团队建设保障,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江西省体育高校体育网络教育改进策略
结合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原因,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转变思维、紧跟发展趋势
从现在进行的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中可以看出,教育网络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国家中小学教育远程教育培训计划涉及到中小学教学所有学科,其中也包括体育,高校的教育发展也必将朝此方面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看清这种发展方向,转变思维方式,加大相关网络硬件的建设投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二)综合规划、统一标准、系统建设
根据各高校在体育办学方面的特色,由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各高校体育师资、教学资源、体育专项及网络建设等方面情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成立相应的教学中心组,如公体课教学中心组、篮球教学中心组、健美操教学中心组等,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组织团队为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由于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的参与,可以提供质量更高的网络课程内容,提供更专业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指导意见,从而,改善学生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效果。
(三)功能开放、加强交流、不断完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在学生的眼中网络教育技术是新颖生动的,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欲望。如在教排球进攻配合时,通过观看设计的排球进攻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运用,利用动画、图像、声音来表现排球进攻配合时的跑动、站位等,形象有效地展现了排球进攻时的移动路线、动作方法、动作要点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此项技术。
综上所述,江西省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基于国内外体育网络教育的技术标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及思想的学习,综合规划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搭建体育网络教学系统,建立统一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平台功能,加强互动交流,完善管理制度,完善资源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兰.江苏普通高校体育网页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9.
我国在1994年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之一,同时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拉开了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已形成一个比较整体的格局,许多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方法,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的网络思想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使网络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坚实阵地。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开放性程度极高,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娱乐、学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政治辨别力不高、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有限,面对网上各种不良信息,必然会引起对于正确价值观念的迷失和完美生活追求的困惑,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要让广大学生自觉抵制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只能依靠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和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
网络上存储的信息量比较大,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网络的表现形式多元化,网络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出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视频氛围,能够使大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同时网络具有极强的共享性,将网络用于思想教育能够使各种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突破思想教育对象的范围限制,从而扩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2.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大学生则更多地也更有兴趣地在网上主动获得信息。但是其中一部分信息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所用,而另外一部分却和高校思想教育的理念相悖。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和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导致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上产生了思想波动,加大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个主流媒体,相比传统的媒体,具有虚拟化、高速化、交互性、全球性、容量无限性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大大强化了网络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如何利用网络这种特殊传媒,充分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回答,才能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目前,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普遍接纳了网络作为信息沟通、交流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再仅仅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约束,而是要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努力提高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分析与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自我管理主体,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建设,首先要有一支既精通思想教育工作又充分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来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政治过硬、思想解放、心理素质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培训和心理教育培训来加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同时,在知识结构上,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高科技工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活动。因此,必须让每一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切实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知识,便于他们在思想教育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而且可以有效占用大学生大量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分散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减少他们上网的时间,把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积极进取,如果高校多举办一些诸如科技创新、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以建设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学术科技文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公寓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融合在一起,那么,对大学生积极健康思想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4.构建安全、有效的网络监控机制。
加强网络监管,尽量消除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对于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和监控管理办法,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二要推动立法强化监管,通过网络立法,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约束他们的网上言行,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三要技术防范强化监管,适当使用部分监控软件,筑起信息防火墙,通过内部系统的规划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不健康的网站进行封堵,净化网络空间,在做好技术监控的同时,对个别用户进行特别监控,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网络监控体系。
5.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已初具规模,接受和参与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建立一系列具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对于党和国家及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对于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质量地完成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网络思想教育的制度建设,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才能保证网络内容的先进有效、网络信息的准确传递、网络管理的安全可靠。在工作机制上,要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利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等。确立明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利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所以,我们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特点,定期组织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察学习、交流取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成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群体。因此,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是保证思想教育网络阵地的重要手段。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适应新情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优势,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趋利避害,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组织编写.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3]陈思坤.浅析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1.1网络教育定义及其特征
1.1.1网络教育定义
1.1.2网络教育的定位
1.1.3网络教育的特点
1.1.4网络教育的组织
1.1.5网络教育行业结构
1.2网络教育的模式
1.2.1网络教育的主要模式
1.2.2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1.2.3远程教育的运营模式
1.2.4网络教育市场的几种主要业务模式
1.3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师生角色及其交互关系
1.3.1网络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主体——教师
1.3.2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学生
1.3.3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互主体性关系
1.3.4网络教育重构师生关系
1.3.5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互策略
1.4网络教育经济性和教育性
1.4.1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1.4.2网络教育的经济意义
1.4.3网络教育的教育性
第二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发展状况
2.12008-2009年世界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2.1.1世界网络教育体系特点分析
2.1.2欧洲跨国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及发展
2.1.3美国网上教学发展喜忧并存
2.1.4美国网络教育方式与途径
2.1.5日本网络教育开始走红
2.22008-2009年中国远程教育网络化发展分析
2.2.1网络远程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2.2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况
2.2.3中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络
2.2.4中国远程教育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2.2.5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析
2.2.6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2.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发展环境
2.3.1中国网络教育体系的特点
2.3.2网络教育标准化状况
2.3.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准入状况
2.3.4中国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态度
2.3.5中国对网络教育中数字化版权的保护
2.4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2.4.1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4.2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概述
2.4.3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迅速
2.4.4中国网络教育服务产业步入发展拐点
2.52008-2009年中国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分析
2.5.1中国网络课程及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
2.5.2网游与教育的结合是网络教育资源最有生命力的开发方向
2.5.3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中的认识问题
2.5.4网络课程类教育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2.62008-2009年网络教育与教育业分析
2.6.1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
2.6.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比较
2.6.3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动及共存
2.6.4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整合性探析
2.6.5现代教育的网络化远程化趋势分析
第三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运行深度剖析
3.1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综述
3.1.1中国网民参加网络教育的情况
3.1.2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状况
3.1.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开始快速增长
3.1.4中国网络教育迈进服务时代
3.22008-2009年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市场现状分析
3.2.1网络大学文凭越来越受到青睐
3.2.2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市场年产值过亿
3.2.3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3.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消费者分析
3.3.1中国网络市场及消费者使用状况
3.3.2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3.3.3网络教育更受男性用户青睐
3.3.4网络教育参加者对市场不满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细分市场运行分析—高等网络4.1高等网络教育发展概述
4.1.1网络高等教育的优势
4.1.2发展高等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4.1.3网络高等教育致力于资源公平化
4.22008-2009年国外高等网络教育发展及启示分析
4.2.1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概况
4.2.2美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
4.2.3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发展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借鉴意义分析
4.2.4国外高校网上教学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解析
4.32008-2009年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4.3.1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学校发展状况
4.3.2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学生年龄段分布
4.3.3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4.3.4高等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3.5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尚为成为主流
4.3.6面向网络高等教育的信息素质教育
4.42008-2009年中国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分析
4.4.1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
4.4.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管理措施的加强
4.4.3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4.52008-2009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网络教育分析
4.5.1网络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4.5.2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4.5.3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教育的环境模式分析
4.5.4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化教育环境建设基本原则
4.5.5高等职业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
第五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细分市场运行分析—中小学网络教育
5.1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现状和运用
5.1.1中小学网络资源现状
5.1.2中小学教育获取网络资源途径
5.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存储和使用
5.2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发展状况
5.2.1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定位
5.2.2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状况
5.2.3中小学网络教育占网络教育融资比重最大
5.2.4中小学网络教育亟欲解决的问题
5.2.5中小学网络教育开展的建议
5.2.6对中小学生教育网建设的思考
5.32008-2009年中国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发展分析
5.3.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综述
5.3.2中央和地方巨资投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5.3.3当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5.3.4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
5.42008-2009年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5.4.1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5.4.2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
5.4.3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正确引导
5.4.4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提高思想素质
第六章2008-2009年中国其他细分领域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6.12008-2009年中国企业E-LEARNING网络教育分析
6.1.1E-learning的发展和应用
6.1.2企业E-learning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6.1.3中国企业E-learning实施策略分析
6.1.4企业E-learning发展趋势分析
6.22008-2009年中国职业与认证培训网络教育分析
6.2.1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6.2.2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特征
6.2.3职业及认证培训网络教育市场发展趋势
6.32008-2009年中国幼儿及学前网络教育分析
6.3.1基本服务模式
6.3.2信息时代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
6.3.3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建议
6.3.4幼儿和学前网络教育发展趋势特征
6.3.5产业发展障碍因素
第七章2008-2009年中国主要开展网络学校的高校分析运行分析
7.1东北财大网络教育学院
7.1.1环境管理标准
7.1.2设备管理标准
7.1.3物料管理标准
7.1.4人员管理标准
7.1.5服务及培训标准
7.1.6业务操作标准
7.1.7质量管理标准
7.2北大在线网络教育
7.2.1教学管理平台的特点及其体系结构
7.2.2北大在线网络教育管理平台使用者角色及其功能
7.2.3网络课件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开发原则
7.2.4网络课件的制作流程
7.2.5北大在线网络教育的发展
7.2.6北大在线立足服务谋发展
7.3其他学校的网络教育
7.3.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7.3.2西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3华东师大网院
7.3.4武汉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5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6中国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7.3.7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7.3.8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八章2008-2009年中国区域网络教育运行分析
8.12008-2009年中国上海市的网络教育分析
8.1.1上海教育培训市场高度应用网络
8.1.2上海网络教育向社区进军
8.1.3上海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培训“新农民”
8.1.4上海高考网络补习市场机遇涌现
8.1.5上海网络教育发展的前景
8.22008-2009年中国中国西部的网络教育分析
8.2.1网络教育在西部落根
8.2.2中国西部高等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8.2.3中国西部数字化网络教学的发展问题分析
8.2.4中国发展西部现在远程教育的前景和难点
8.32008-2009年中国其他省市的网络教育分析
8.3.1北京市农村远程教育简介
8.3.2广东省农村网络教育的概况
8.3.3沈阳强化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
8.3.4江苏省用网络教育培训上万名教师
第九章2008-2009年中国教育产业运行形势分析
9.12008-2009年中国中国教育发展现状
9.1.1中国教育业的跨越式发展
9.1.2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又好又快
9.1.3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
9.1.4中国教育业教育经费比例问题解析
9.1.5中国教育市场将趋向细分
9.22008-2009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分析
9.2.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9.2.2中国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9.2.3努力构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9.32008-200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分析
9.3.1教育信息化全面解析
9.3.2十七大精神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9.3.3教育信息化应重视教育设备的完善
9.3.4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解析
9.42008-2009年中国民办教育运行分析
9.4.1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解析
9.4.2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目标
9.4.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特征
9.4.4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对策解析
9.4.5民办教育的前景分析
第十章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0.1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0.1.1中国网络教育体系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10.1.2中国网络教育市场政策和资源分配存在挑战
10.1.3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10.2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对策
10.2.1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主要对策
10.2.2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建议
10.2.3发展完善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对策
10.2.4网络教育实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10.3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从“信息传递”走向“知识建构”探讨
10.3.1对“信息传递”式网络教育的反思
10.3.2实施“知识建构”的网络教育策略
10.3.3构建积极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10.4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4.1当前网络教育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0.4.2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的意义
10.4.3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应着重提高教育质量
10.4.4网络教育学院办学定位的终极取向
10.5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的创新教育功能及其对策
10.5.1创新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10.5.2网络教育具有独特有效的创新教育功能
10.5.3强化网络教育的创新教育功能的若干对策
10.62008-2009年中国网络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
10.6.1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0.6.2网络带来不良影响的原因
10.6.3必须主动迎接网络教育的新挑战
10.6.4加大青少年的上网引导与教育
第十一章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潜力及风险防范分析
11.1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机会分析
11.1.1中国网络教育将迎来第二次浪潮
11.1.2金融危机给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11.1.3网络教育投资的渠道价值浅析
11.2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预测分析
11.2.1教育行业迎来IPO和并购高峰
11.2.2中国教育业两年引资逾七成
11.2.3网络教学投资成行业热点
11.2.4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融资情况
11.32009-2013年中国远程教育的投资特性分析
11.3.1远程教育的产业价值链分析
11.3.2远程教育产业运营成本和收益
11.3.3产业投资领域的热门
11.4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投资建议
11.4.1注重市场调研
11.4.2市场细分及差异化战略
11.4.3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融合
11.4.4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第十二章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和趋势
12.1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前景
12.1.1中国网络教育前景看好
12.1.2网络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12.1.3我国网络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
12.1.4网络教育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12.1.5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12.22009-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发展趋势
12.2.1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2.2.2中国网络教育呈现的三个发展趋势
12.2.3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2.2.4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2.2.5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12.2.6远程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表:200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
图表:2008年中国城镇人员从业状况
图表:2008年中国就业与人才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年龄结构分析
图表:2008年中国学历结构分析
图表:网络教育市场结构
图表:网络教育多元化主体分析
图表: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划分及定义
图表: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系统分类
图表:远程教育的运营模式
图表: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别
图表:2007年中国网民网络教育参加情况
图表:中国网民规模和年增长率
图表:不同上网方式网民规模
图表:各种网络功能的使用率
图表:各类学生的网民普及率
图表:中国网站数量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和韩国家庭计算机拥有情况对比
图表:2004-2012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图表:不同性别的用户对网络教育的喜好程度
图表:中国网络教育参加者对市场不满的主要原因
图表:中国高等网络教育参加者的年龄段分布
图表:教学资源素材内容的分类
图表:中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
图表:美国儿童上网的主要目的
图表:企业希望使用E-learning进行训练的项目
图表:北大在线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图表:北大在线基本型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构架
图表:北大在线分布式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构架
图表:北大在线课件的制作流程
图表:2002-2008年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入学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巩固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仪器设备值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实验仪器达标比例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图书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图表:2002-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初中教师学历、职称情况
图表:2000-2010年年均所需建设性投放缺口
图表:现阶段中国民办教育在不同地区可达的最高比例
图表:中国网络教育发展示意图
图表:中国上网的青少年对共青团系统网站的关注
图表:远程教育的成本构成及比例
电大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具有传统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五大办学优势,决定了其在培养人才、服务广西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差别化的教育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实行的是开放教育,生源开放,任何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报读;办学开放,电大可以在任何地方设点办学,报读者可以不出工厂大门或社区就近学习;合作开放,电大可以广泛与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联合办学,满足不同的专业学习需求等等。
二是低成本的办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因而可以通过规模办学降低成本,办学效益较高。其学费只相当于普通高校学费的1/5左右,相当于高职学费的1/10左右,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学习深造。
三是资源共享的系统优势。电大并非是一所孤立的传统高等院校,它向上可以整合中央电大和全国68所重点高校网络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横向可以联合44所省级电大协同办学,通过资源共享,能够及时高效开设广西发展急需却又欠缺甚至空白的专业。
四是适应性强的教学优势。电大远程教育可以根据企业等用户需求,“量身定做”学科专业和培训项目,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能够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小众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是在职培养的属地优势。电大在各市县广泛分布有教学点,服务延伸性好,学习者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电大还可以深入到企业办学,在职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企业培育产业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服务。
二、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产业和相关人才的新需求,做大人才增量;服务于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知识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优化人才存量;服务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终身学习新需求,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拓展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领域。
一是细分人才市场,找准远程教育服务的切入点。电大在以下人才教育培训层面更具有优势:数以万计的农村干部在职学历教育,可通过拓展“一村一名大学生”等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干部的学历提升教育;数十万计的北部湾人才学历教育,可通过整合中央电大或有关省电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快开展相关学历教育;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技能教育培训,可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甚至通过深入到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点办学来加快培养产业工人。
二是创新服务平台,突出开放教育深入社区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创新办学机制和网络教育平台,在强化中心城市办学辐射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办学模式,送学送教上门。
三是完善系统功能,强化资源整合与学习支持的办学保障。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整合中央电大和有关省级电大电大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广西发展需要设置针对性的专业和培训项目。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主式学习方式,涵盖了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它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在中国最为稀缺的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因此网络教育首先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取得突破。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开展网络教育试点工作之后,到2003年已有68所高等院校获准开展网上远程教育,覆盖了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和研究生课程教育。但网络教育在欣欣向荣的表面之下,涌动着令人担忧的暗流,这些暗流已经或正在或将要产生负面效应,对此原因已有一些论者进行了分析,其中不乏卓见,然而我们总觉得,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因素必须引起注意,这就是“路径依赖”。正是存在着路径依赖,不仅严重阻碍了人们去拓展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发展途径,而且也极大地压缩了网络教育的市场空间。
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系统中,一旦一个制度或规则被系统所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来规范系统的发展与演进,从而导致其不易被其他潜在的、异质的甚至更优的系统所取代。鉴于技术和制度是进化的,路径依赖的定义也是在进化的。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致使某事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或技术的变迁过程,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继续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而事物发展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抽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指出的,“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网络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制度变迁一样,存在着种种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而非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似乎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涂抹,极尽想象,随意挥洒。我国网络教育的形成与变迁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目前,网络教育的既定发展路径,对该教育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一方面,网络教育现成体制形成以后,它就为自身的延续和变化提供了源泉。它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信念模式和权力模式,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且,这种体系和制度的运行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它有一个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或者说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教育制度,阻碍选择新的发展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同时,涉及网络教育的有关各方对它已经“习惯”而产生依赖,因为沿着原有的网络教育路径前进,总比另辟蹊径来得方便一些,并且风险也小。这种“习惯”势力也阻碍着网络教育制度的变迁。
人们一般认为,路径依赖有三种不同的程度:一级路径依赖是指路径依赖仅是决策的持久性或耐力的形成要素,与效率无关,不花费成本人们不会离开最初选择的路径,这条路径不一定是最优的,但却是最实际的;二级路径依赖是指人们在没有良好信息的情况下决策,当初做出选择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所选路径的缺陷,最终会后悔这种选择,但要改变它,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三级路径依赖是指有关无效选择的良好信息是具备的,但由于没有办法与别人协调,集体选择更有效率的替代物,缺乏效率的技术仍然被采用。至于网络教育,我们认为其路径依赖不太符合上述三种不同的程度,它属于“另类级”路径依赖,即在当时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下,也许是最有效的选择(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权宜之计),但在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已经变化的现在,需要重新作出选择。当然这种看法,还仅仅是初步的,有待于深入研究和阐述。
二、网络教育所依赖的路径
对于网络教育来说,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它所依赖的路径不止一条。我们认为,网络教育的路径依赖主要可以从下列几方面予以分析:
1.技术路径依赖
网络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诞生的,目前所指的网络教育就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met的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因此,网络教育有着比别的教育模式更明显的技术依赖。比如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和在线学习等学习形式,如果没有网络等技术就无法进行。但网络毕竟是一种技术,它不是万能的,网络教育仅仅依赖于网络也是令人担忧的。也就是说,网络教育对Intemet技术的路径依赖,可能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的用户(学习者和教师等)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已经积累起来一种强大的依赖性,他们习惯了在Windows操作界面上、通过Intemet运用各种软件来搜索、处理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一旦要转换到另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原来拥有的操作经验就完全用不上,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在新的操作界面上运用新的网络、新的软件,这相对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学习成本”。于是在这种情势的推使下,即便用户明知其他网络系统对网络教育来说更好,却仍然还是保持着对目前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忠诚。
2.制度路径依赖
制度路径依赖是路径依赖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西方学者已逐渐把路径依赖研究的重心由技术变迁转向了制度变迁。制度的相互依赖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事实:“我们赖以到达今天的制度的过程是相关的,并限制着未来的选择。”网络教育路径依赖的主要方面,也是网络教育制度路径依赖。网络教育制度路径依赖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按照先发展国家网络教育模式作为我国网络教育的范式。从国际网络教育发展来看,先发展国家网络教育制度的范本作用,后发展国家在建立网络教育制度时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移植西方网络教育制度的道路。如果只是模仿发达国 家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是一种路径依赖的发展模式,最终可能永远是学习而难以超越。因为不同的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在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简单地照搬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不仅会陷入理论误区,还会导致政策失败。我国虽在口头上强调创新,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模仿式的制度路径依赖相当明显。
网络教育制度路径依赖的另一个表现,是沿袭传统教育的制度。具体来看,一种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一样过分偏重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几乎成了网络高等教育绝对的“主业”,而非学历教育培训所涉及的学员仅占极少的比例,至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参与学习型组织或社区的构建等内容丰富的网络教育项日,几乎是无人(机构)问津。另一种是网络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不太顾及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有意或无意地无视网络教育技术、环境等条件和学习者的要求,在如何探索适应网络教育教学新模式方面比较消极,一定程度上继续沿用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不变地搬到网络课堂的教学中去,就是明显的实例。
3.文化路径依赖
文化依赖对网络教育的影响来说是隐性的。我们知道,每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承,它对学校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学校中的组织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组织文化常常隐含在组织成员内心的深处和思维模式中,被组织成员有意与无意地接受,并自觉与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对学校组织成员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网络教育往往由原来的学校机构在实施,比如网络高等教育就几乎由普通高校在实施。而高校在从事网络教育时,会不知不觉将高校原有文化渗透到网络教育,而且大学文化愈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愈被强调,网络高等教育对大学文化的路径依赖愈强烈,从而制约了网络教育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们的行为选择,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与调整。网络教育应当尽可能淡化其“校园”色彩,努力摆脱其学校“血统”及“路径依赖”的狭隘影响,超越学校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以网络内在的网络文化为基础,构建一种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组织文化,同时为异质文化的存在提供一定的空间。网络学习型社会的组织文化倡导一种有利于网络成员学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认为文化本身就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是与网络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从而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组织记忆的产物,而是不断学习的产物。
4.思维路径依赖
在参与人主观认知上的原因造成的路径依赖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网络教育实施者的思维依赖以及在该思维指导的行为依赖。思维路径依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行政思维和行为的路径依赖。它本是指行政部门成员之间只讲理性关系不讲情感原则的制度安排,造成了行政部门的僵化,缺乏适应性;行政人员循规蹈矩,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而这种由行政权力运行的规则,又经过行政人员对规则的依赖和尊崇心理和行为得到强化。网络教育是新生事物,但参与该教育的人却是具有行政思维和行为的路径依赖的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师生。思维路径依赖将降低网络教育办学和管理的效率,从而降低网络教育运行的效率;同样思维路径依赖制约着师生们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扼杀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具体分析,网络教育中思维和行为的路径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思维路线的沿袭。在网络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人员往往习惯于依照由原来的路径进行思维,这虽对于统揽全局有利,也比较方便,却缺乏对网络教育变化情况的适应。第二,认知的模式化。网络教育人员在认知过程中遵循了一定的定势,包括自己所受传统教育认知的定势和传统教育工作经历认知的定势,而影响其对网络教育这种新模式的接受。第三,按常规办事的习性。不管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早己习惯了组班面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尤其从学生一方来说,对教师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对于网络教育的自主学习比较陌生,教师也不完全放心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在短时间内要完成教师学生中心地位的相互转换存在一定的困难。
5.理论路径依赖
理论也会对网络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路径依赖。“网络”无国界,“网络教育”也已呈现为一种“世界现象”。就此而言,国外的“网络教育”理论与经验无疑会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但就本文所关切的我国网络教育发展问题看,在认识上,国民教育体系乃是我们谈论该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宏观背景或论域,因此没有进行消化的关于网络教育的来自于国外的理论,就可能产生一种理论的路径依赖,解决不了我国网络教育的实际问题。网络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着认知局限(价值)和取向偏误,而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在解读国外理论上进人了误区,未能对我国网络教育体系这一宏观层次上恰当地把握网络教育实践的定位及角色。
另一种是带有“我国特色”的理论路径依赖,这就是偏执于“大学教育”或“高等教育大众化”之类带有浓重“大学”或“高校”色彩的谈论网络教育方式,带着明显的狭隘性与偏误:一方面,它几乎完全遮蔽了人们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从服务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建构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社会”等这些含义更广泛也更全面的宏观角度出发,去思考网络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它又会诱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高校网络教育狭隘地看作是大学教育以“网络版的”方式向校园外的某种延展或外推,而看不到“网络教育”在当代背景下给“教学”和“学习”带来的质的变化,等等。而且这种理论路径依赖因为带有“我国特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网络教育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网络教育发展路径的重新定位
各国在网络教育发展进程中,其所依赖的具体路径可能是不同的,但教育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却是相同的。前文说过,由于历史传统和习惯的巨大力量,以及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得网络教育系统沿着历史形成的原有路径走下去比另辟蹊径要“方便”并且风险也小,所以,路径依赖具有两重性:沿着某条路径,网络教育的变迁可能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即制度有利于发展,发展又巩固和完善了制度;也可能因为一些错误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严重的话,制度变迁也可能被“锁定”(lock―in)在某条低效率的路径中而难以跳出来,形成发展中的障碍,除非有强大的外力作用。
路径依赖还具有不可预测性、多重均衡、锁定、潜在非效率的特点。多重均衡,即系统演进的结果不是单 一的,而是存在多种选择的方案,在系统演进之前对结果进行预测是不可能的;锁定,即一旦偶然性因素使某一方案被采纳,收益递增机制便会阻止它受外部因素的干扰或被其他方案替代;潜在非效率,即由于收益递增机制和其他因素阻止人们对其他方案的利用开发和动态认识,从而使陷入闭锁状态的方案并非最优。路径依赖使事件锁定在多重均衡结果中的一种,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结果,则是无法预测的,这种结果可能是非效率或低效率的。鉴于路径依赖的这种性质,我们不应该用“事后诸葛亮”态度来责备或抱怨当时对网络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但既然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路径有缺陷,我们在新的视野里推进网络教育时,应当具有重新选择和建立新的发展路径的权利。网络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应走出路径依赖。
尽管路径依赖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似乎是不能避免的,但它改变不了整个网络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既不能无视路径依赖的存在,也不能夸大它的影响。改变物理上的惯性需要有外力,同样,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我们需要用新的力量,为转入新的发展路径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或者说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首要的一个外力,是“思想力”,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为转入新的发展路径,首先不管是网络教育的领导还是教师或是管理人员,都要深刻认识网络教育的路径依赖的存在,以及打破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理解走出路径依赖对网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教育模式,要认识到网络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现代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谁走在前面,谁就争得了发展的先机。在思考网络教育“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这类问题时,才能自觉克服“普通教育”这一“血统(论)”的偏狭影响与“路径依赖”,从而走向对其网络教育定位和角色的更恰当的理解
另一个重要的外力是“行动力”,就是多元的调控力量和手段。网络教育要打破路径依赖,就应多元化发展。而多元化发展是受调控力量和手段制约的,有了多元的调控力量和手段,才会有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技术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因此,“多元化路径”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如何形成多元的经费投入渠道和多元的调控力量和手段。与“单一化路径”处在对称态的另一条发展路径就是“多元化路径”。这条路径的“多元性”特征也具体表现为经费投入渠道的多元性、调控力量和手段的多元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从我国国情出发来观察,无论在经费投入渠道上还是调控力量和手段上,除了政府这一“元”和学校(如普通高校)这
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应该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分类管理,强化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动员各方参与,研究制订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政策,即:
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1-0151-02
互联网的出现引领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信息服务,并且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教育培训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依托数字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采取多种媒体资源和手段相结合,形成的适应学员个别化学习的信息化教育形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它不受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1]。但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产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发展将大大加大延伸现有学校或单位的教育功能,优化资源利用,扩大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需求,对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和顺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但是,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网络的很多安全隐患也被带到了服务器、网络机房与教室:黑客的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传播、有用数据的泄漏或丢失、非法用户的未授权访问、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得不到保障等都极大地破坏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开展。归结起来,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很多黑客入侵的先导,是目前威胁网络安全的祸首。它的侵入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网络系统瘫痪,重要数据无法访问甚至丢失。
1.2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失误
如网络管理人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不合理地设定资源访问控制,一些资源就有可能被偶然或故意地破坏;学员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过于简单或容易破译,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3]。
1.3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网络上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以发现和攻击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缺陷为乐趣,是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就是纯粹的信息破坏,这样的网络侵犯者被称为积极侵犯者;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种仅窃听而不破坏网络传输信息的侵犯者被称为消极侵犯者。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重要数据的泄漏[2]。
因此,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种种威胁,应该充分认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所以网络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网络危险无处不在,这需要我们随时保持警惕,不断学习网络技术,与之进行长期斗争。
2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案
2.1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心理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破坏。具体而言,网络安全要做到保护个人隐私,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保证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在远程教育培训中网络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无小事”,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员、教师、学员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相应的学习,提高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而目前由于教学网络中的服务器开放程度很高,基本没有访问限制,由此导致服务器被攻击、侵入、丢失重要数据文件、邮件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
2.1.2网络安全投入资金不足,相应配套设施缺乏
由于很多学校或者单位用于网络建设的经费不足,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在网络应用建设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没有比较系统的投入,根本无法抵挡现今网络上五花八门的病毒攻击,尽管如此也要保证24 h提供各种文字、声音、视频等服务,网络服务器处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简陋的安全体系基本没有有效的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4]。
2.1.3内部网络管理混乱
一般来讲,大多数学校或单位都会安排特定的网络教室或者通过办公室计算机接入远程教育培训网,供学员和教职工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员由于没有条件上网而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教辅资料的矛盾。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软件和监控、日志系统,绝大多数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上网用户的身份无法唯一识别;另外,有些机房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安装了还原卡,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漏洞,无法按照安全部门的要求保留上机和上网日志;更有甚者绕开统一管理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相应的解决方法
2.2.1设计安全的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来讲远程教育培训网的结构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将E-mail、Web、FTP等应用服务器连接在内部网络(以下简称内网)上,在拓扑结构上,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策略,将服务器群通过交换机与防火墙的DMZ区接入Internet,构筑服务器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内网通过虚拟局域网的划分(VLAN),减少广播流量,释放带宽给用户应用;并且含有敏感数据的用户组可与网络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降低泄露重要信息的可能性。
2.2.2配备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
一般来讲,在内部网络和外网接口处配置统一的网络安全控制和监管设备即可将绝大多数外部攻击拒之门外。另外,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由于需要传输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对网络带宽的需求也很大,广大学员用户也需要高带宽、高速度的服务,因此配置安全设备既要考虑到功能,同时也必须考虑性能,将配置安全设备后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5]。
3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体系的实现
3.1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程网络教育成为传统教育最有力的补充,也成为了当今各大院校或单位积极建设推进的教育方式,但随着教育网络应用的扩大,其安全风险也变得更加严重和复杂,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会给求知者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在考虑安全系统功能之前,应针对远程教育培训的网络应用系统特点,详细地分析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确定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威胁,一般应考虑以下的安全问题:
3.1.1如何预防病毒
一旦染上病毒,轻则使各种服务器运行速度变慢,重则感染整个网络,使网络系统崩溃停止,所有的服务器数据遭到破坏,造成极大的损失。
3.1.2未经授权的访问
一些不拥有访问权限的人访问一些重要的信息,甚至进行恶意更改,例如修改网站的主页、查看并修改财务数据、修改考生的成绩、档案等。
3.1.3信息泄密
用户口令泄密、邮件内容泄密、网上考试的考题泄密等。
3.1.4网络服务无法使用
比如拒绝服务攻击使网络主机崩溃;大量的垃圾邮件使邮件服务器无法正常工作;网络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导致黑客轻易地入侵等。
3.2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其中的一些解决方案:
3.2.1安全管理体系
大多数的外部安全问题是由内部管理不善、配置不当和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引起的。因此,建立组织的部门的网络安全体系是解决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应采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方法,形成完善的安全体系,才不会遗漏任何威胁因素,避免安全漏洞和隐患。以下将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对高校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系作进一步论述。
管理方面。从全局管理角度来看,要制订全局的安全管理策略,从用户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统一的用户角色划分策略。
从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资源的分布配置和统一的资源目录管理。从技术管理角度来看,要实现安全的配置和管理。但是,安全的网络系统首先必须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保障。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体系等。
技术方面。除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我们要注意使用的安全产品在技术上是否成熟、有效,在使用安全产品时还应该采取合理的安全策略,以规避系统安全风险,减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的安全策略和防范措施包括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系统自身安全,安全审计,数据保护和网络数据备份。
3.2.2身份认证机制
在远程教育培训环境中,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所谓信息安全,即未经授权的信息不会被浏览;未经授权,信息不会被篡改或破坏。所以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安全体系的基础。较为常用的身份认证技术是基于静态口令的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的特点是简单、易用,在一定的安全程度上可以进行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也可以通过数字矩阵、USB-KEY或者手机短信模式进行身份认证。
3.2.3实施访问控制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的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教师用户、学习者用户以及管理员,不同用户所能见到的内容、所拥有的权限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障信息不被越权访问,应加强访问控制工作,按用户类别进行注册,记录用户相关信息。同时,对系统中的资源也应进行分类,实行多级管理。
3.2.4注意防范“病毒”入侵
当前Internet已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为了丰富教学系统的资源从网上下载一些软件又在所难免,因此身处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应建立多层次的“病毒”防范体系,采取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定时运行杀毒软件查找“病毒”,重点防范要害部位,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等措施。
4结束语
高等远程教育培训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资源和操作平台的保障,我们必须对网络安全提高警惕,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加强技术学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将越来越强健。我们相信,随着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安全意识的提高,并对它深入地进行研究,远程教育培训必将给我们的学习带来越来越美好的明天,使我们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增强校园网络的安全[J].教育信息化,2004(6).
[2]王蕊.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6(6).
中国西部地区一般是指西南五省区市和西北五省区以及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6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9%,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新疆人口为19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共有47个民族成份[1]。
又如,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现有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为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2]。
尽管中国政府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中,不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又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这些决定和构想对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推动和提高作用,但医疗卫生工作条件较差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现状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改善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不仅对于中国医疗卫生总体水平的提高,会有直接作用,而且也会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尚处于发展中和暂时落后的国家,也有一定可借鉴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跨越式”改变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现状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医学远程教育。
2远程教育
2.1远程教育的特点
2.1.1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
2.1.2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体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它能及时反馈和调整学习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
2.1.3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可使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与传统班级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相比,它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1.4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
它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授课,让更多的人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效益。远程教育的这些特点,能够针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有效普及和提高当地医疗卫生工作者及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这也正是他们了解国内和世界前沿学科动态的理想方式。
2.2远程教育的开展方式
2.2.1网络教育(学历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近几年分批在全国比较知名的高校中已批准67所高校和中央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进行网络教育。这68所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中,有13家院校提供医学远程教育,涉及基础医学、中医、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共工程、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十余个医学相关专业[3]。他们的教学方式或采用“地网”,或采用“天网+地网”形式,主要的学习功能模块有实时授课、网络点播、在线答疑、电子留言,网络作业、资源连接等。学历层次包括专科,专升本。
2.2.2医学网站(非学历教育)除教育部批准的试点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提供的学历教育外,另有好医生网、37℃网等网站在非学历医学远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好医生网站是卫生部批准的医学专业信息网站,是药监局批准的经营性医药网站,也是目前卫生部批准的国内第一家可以进行网上远程医学教育,并有权授予国家一类继续教育学分的医学教育网站。该网站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学术阵容做后盾,开设医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如:继续教育,卫星远程教育,考试辅导,岗位教育等;医院科教领域的信息管理技术,如: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专家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医药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如:DIS,Online-Training,SMS等。其中卫星第一频道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为主要内容;第二频道侧重国内著名医院的手术直播和手术点评;第三频道主要内容为执业医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通过网站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学习和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还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满足医务人员业务考核及职称晋升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550万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以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4]。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和学术性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的网站也开展着有关医疗卫生教育或继续教育工作。
2.2.3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远程会诊是一种两地或多地医生交互式共享病人诊断信息,特别是放射学图像、超声图像、病理检查、心电图、血压等多种报告的分析诊断过程。最终诊断报告由本地医生提出,异地专家只是提供参考意见,以协助本地医生作出正确诊断。
远程会诊包括:治疗方案会诊、手术方案会诊、明确临床诊断会诊等。远程诊断是在分享医学影像及其他各种诊断信息的基础上,最终诊断报告由远在异地的专家签署。它涉及到图像的数据采集、压缩、传送、解压缩、处理和显示等各个技术环节。远程诊断:包括病理诊断、放射学诊断、皮肤病诊断、超声诊断、内镜诊断等。在开展医学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较传统的方式也起着很大作用。比如,通过播放光盘和收看有线电视来获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对医学远程教育思考
3.1转变观念,提高对远程教育的再认识
20世纪后期以来,知识的增长呈现爆炸趋势,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是多种渠道的,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也是学习理念的一次革命。虽然,远程教育的开展在我国时间并不很长,但以其灵活性、普及性、终身性和共享性的明显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中国西部,由于其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实施远程教育,对这里的人们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进而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时展的必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早行动早受益;行动范围越大,受益面积越广。而且要将这种对远程教育的认识,通过方案规划,经费投入,人员培养等环节加以落实。
3.2共享资源与标准化
3.2.1资源共享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资源建设与开发无疑是项基础性工作。在资源建设中往往存在资源较少,即“有路无车和有车无货”的问题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现在西部地区已建起许多网站,但实用内容较少,有的甚至仅是一个简单的网页,没有可连接的实际内容;有的则是内容和水平较差,是一种低层次重复。这种形式的网站是对资金,时间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必须要花大的精力和投入加强资源建设。在共享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时,还应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印刷资料和电子光盘资料一并加强建设和共享。
3.2.2标准化我国目前远程医疗尚无统一制式,信息传输存在着通讯信道不同、应用软硬件不一致、设备不兼容等问题。为共享资源,我们需要有一个国家统一的并力求于国际接轨的标准以推动远程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3.3建立并完善远程医学教育中的法规远程医学中的法律、法规涉及到远程医学能否长期有效开展的问题。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医疗信息可能涉及司法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现行的法律规定要求使用“书面的”、“签字的”或“原始的”资料才具有法律效力,而对电子病历、电子医疗文书、电子文档、电子签名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中,既有从国家宪法和部门法的高度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约束,也有直接约束计算机安全、国际互联网安全的法规,还有对信息内容、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授权审批的规定。但是,目前尚未见到有针对企业级或部门级的局域网管理法规,更没有信息化医院从业自律和他律的法规性规定。
3.4加强对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
3.4.1卫生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在《卫生部关于印发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写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卫生服务的需求,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终生教育体制,以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指出,“远程医学教育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使广大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得知识的一种全新教育手段,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于采用远程教育开展医学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卫生部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规范管理,在一些具体条款上也做了相应规定。如要求“远程医学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审核批准的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等教学项目或课程。”在管理上要求“远程医学教育实行行业管理。由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实施。卫生部负责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管理,远程医学教育规化的制定,远程医学教育制度的督导和检查;负责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卫星网络、计算机网站的资格进行审批和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统筹规划下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远程医学教育规化、实施细则,协调、督导和检查远程医学教育工作。负责审批和管理当地开展远程医学教育的教学站。”
另外还规定了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和学分的批准程序及授予标准。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开展远程医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3.4.2教育部对规范管理的要求为规范管理,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主要有:《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的通知》。
这些文件不仅有对开展远程教育的构想、条件,还有对教学环节中的质量监控,学籍及证书管理以及评估等问题的规定,它对于加强和规范远程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