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

篇1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1.是从初中到高中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没转变

1.1从初中生物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一个质的飞跃。初中生物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把握,难。

1.2由于初中生物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抓中考成绩的提高,而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地学习,初二生物毕业会考后,初三没有开设生物学科,造成学生的知识脱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学生物难。

2.是学习方法不当

2.1由于初中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还用那套方法来学高中生物已经不行了,应该"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意思是知识点记死,但不是死记;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2有的同学说生物太难记了,备会了又忘了,一问他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初中学的知识之间主要是''纵向"的,高中学的是''横向"的,他们有一定的联系,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2.3有的同学不能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不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例如学生读书时要时时"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所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感到学生物难,要想突破这一难题,必需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换回优异的生物学习成绩。

3.教师要正确引导

要想使学生突破学生物难的问题,老师应从多方面引导

3.1学会"预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3.2学会"听课。在讲课时,要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让学生听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引导学生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3学会"用语言表达"。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课时多提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不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他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他找到出错的原因。课堂气氛一定不能死板应互动。

3.4学会"记忆"。每节课下来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整理,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3.5学会"思考"。其中绪论一课中提到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古语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上课时多引导同学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篇3

前言

作为一名初中《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我体会到:初中生命科学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人材,而是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命科学事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中,我会突出培养孩子以上方面的能力,注重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方法,只有精神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情感,才能成为学生所学习到的一种隐性的知识。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下,我就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我对《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舍得”的几点看法:

一、“舍得”在备课、备学生上花时间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但能成为教学的依赖,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这样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才会有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

例如:初二年级上半学期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各大组织的切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早在预备年级已讲解过,但如果教师不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几乎无法观察到装片内的细胞,并且大多是一些低级问题:高倍镜、低倍镜选用错误;有的甚至没有用物镜对准通光孔等;这些问题最后造成了课堂40分钟的浪费。因此,老师如何调节课堂,达到课堂增值的效果,教师可以先通过挂图回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功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让学生重温学过的操作技巧。并且两个一组协作观察装片,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初步激发学生的记忆,而且可以通过两人的协作纠错,巩固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加深记忆。这些都是基于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前的备课再细致,再充分都是必须的,教师要“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

二、“舍得”对课堂部分资源的放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都不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备课具有大量的资源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后的反思也都是一批不容小觑的资源。如何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多渠道落实,有时候就必须放弃一些资源的利用。

首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但切记不可面面俱到,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是关键。必须舍弃一些学生自己能自学的,领悟的,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多放一些时间在难点上,让学生去讨论,去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时候,书本上的“你知道吗”板块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胰岛的过程,并且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虽然只是前言,但却体现了科学史、科学方法和精神等较深层次的科学内涵。因此,让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整个过程,然后再讲解,学生就豁然开朗的理解了胰岛是产生胰岛素的场所,也正确区分了胰脏和胰岛,解决了本章的一个难点问题。虽然可能花了一些时间进行了两次学习,但是却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的发现之旅又功课了教学难点。

其次,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如果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加以取舍,那么常常会拖后了教学的后退。在这个问题上,我目前采取的就是放弃部分学生的提问,以前的我总是喜欢回答所有学生的提问,但我发现这样不可取,只要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挑选一些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就行了,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课后再与学生讨论,对课堂的效果也更好。

最后,课后反思要舍得花时间,要坚持,每节课课后用5分钟把课堂的感受闪光点或有待改进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对于学生的疑问或困惑在课后再去琢磨讲解的方法,2,3年之后必是一笔相当大的教学财富。

三、“舍得”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而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个广阔空间,课堂的效率并不仅仅在于抓紧课堂时间完全性的讲述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多少。

例如:在讲解膝跳反射实验时,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通常学生也在下面自己尝试着动手,姿势不规范,达不到效果,因为在这里我改用学生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来做演示实验,一位同学偏胖,膝跳的结果不明显,另一位同学偏瘦,膝跳的结果非常明显,在我请两位同学回位刚想解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就小声提到,是你太胖了,坐姿不正确。这一时就激发了我的灵感,确实,这位同学由于皮下脂肪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坐姿,肌肉紧张,没有发生膝跳反射,这很正常。通过这件事例,我认识到,课堂的一些问题,教师不需要很快的去答复学生,而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四、“舍得”在语言、行为上鼓励学生

篇4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建了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在国外运用得已相当广泛,这种模式刚传到国内就被国内的一些大公司、企业推广运用,并作为员工的必修课之一。而引入学校作为学习工具也是在近几年,因此如何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让生物课堂闪烁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物学知识,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思维导图制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的文献,但对很多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技能,必须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1.教师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

以故事的方式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建者英国托尼・博赞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结果这些问题学生脱颖而出,变成了学习的佼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为学习思维导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介绍思维导图在国内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影响,展示2011年高考苏州文科状元梁嘉莉的思维导图笔记,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一张大的白纸,主题写在白纸中央,注意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从中央向外引出分支。主要的分支一般不超过7个,近中央的分支较粗。

(3)每个分支上一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是动词和名词,不用句子。

(4)使用多种颜色、符号、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

(5)尽量发挥想象力,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和案例分析

1.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提

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内容需要记忆,生物学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揭示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进化顺序,对有关概念进行归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策略增进学生记忆,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引入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在分组讨论时,可要求各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各小组对问题的想法不同,通过协商合作统一思维导图,可使各自的认知得到完善和扩展。课程结束可用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预防艾滋病》,教学过程见下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共在两处采用了思维导图。

(1)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

头脑风暴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意义在于可以锻炼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创意,群体参与能够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而思维导图正是练习和记录头脑风暴的良好工具。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对艾滋病一词展开头脑风暴,获得了以下一幅思维导图。(见图1)

(2)分组制作思维导图

通过集体的智慧,将原先各自在头脑风暴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加以整合完善,并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用一张大纸来记录思考过程,每一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思维导图。(见图2)

2.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弥补缺憾、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地复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所以一张完整的丰富的思维导图就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复习,并可随时拿出查看,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加深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见图3)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1.教学模式的转换

思维导图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个体和群体参与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功的归属感,

符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

性强。

2.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互动中达到了教学相长。

(2)课程实施的新变化

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思维导图绘制也许是不完整、不美观的,但这些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所说:“不美才是最美!”

四、教学反思

在“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这一学习工具,我相信定能助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再是单纯的“备知识”,而是“备学生”,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校正在开展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课题,利用学校搭建的这一平台,学生和老师多使用,我相信定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幸福!

篇5

一、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以及生态工程必需的基础学科,是21世纪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热点问题,适时介绍一些现代生物科学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以及与他们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逐渐让学生树立为征服生物科学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生殖和发育》一章时渗透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克隆技术及其实际意义。在讲授《生物的遗传》时,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及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破解了人类10万个基因的全部30亿个遗传密码,绘制出人体全部基本图谱,再过不久,疾病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查出来,通过基因修正后,困扰人类的顽疾如各种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将被攻克。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多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通过生物高科技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生物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强,特别是《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对正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除了教材中的卫生保健知识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健康教育和生活小常识等。如《骨骼》内容可渗透怎样防止脊柱异常弯曲而导致驼背、鸡胸等症;《血液循环》可以渗透一些外伤出血的紧急护理知识,如简易包扎法、止血法等;《呼吸》一章可以渗透煤气中毒、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的急救常识;《传染病》一节可以渗透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团队活动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火灾的紧急对策、艾滋病的传播与防治、酗酒的危害、吸烟与健康、远离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体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思想。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生物技术为人类造福谋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片面地、不合理地进行高科技开发和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也会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工厂林立的大小烟囱虽然是工业发达的象征,但它冒出的黑烟却会污染空气,制造“酸雨”;城市快捷的小汽车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排放的尾气却能制造出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因肺炎、肺结核、流感、肺癌而死。

近年来,每到春季我国西北部的“沙尘暴”就是书中“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内容生动具体的教材,还有云南的大旱。由于人们肆意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实行破坏性耕作制度,使地表植被大量减少,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现在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正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渗透STS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个人与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会长期稳定地发展;如果人为地破坏了生物世界内在的协调性与和谐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STS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手段,除加强实验教学外,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各项生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创新。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采集制作过程中都能认真地观察、详细地记录、细心地操作,并能想办法去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而且逐步养成了他们科学、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另外,我们与劳技课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卉植物园和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各种生物劳技实践活动,如盐水选种、幼苗培育、人工授粉、花卉扦插压条繁殖等。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邻近的林果场、种植专业户、渔场、苗圃等单位去参观、调查,让学生了解生产新经验和新技术,使他们懂得科技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