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

篇1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1.是从初中到高中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没转变

1.1从初中生物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一个质的飞跃。初中生物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把握,难。

1.2由于初中生物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抓中考成绩的提高,而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地学习,初二生物毕业会考后,初三没有开设生物学科,造成学生的知识脱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学生物难。

2.是学习方法不当

2.1由于初中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还用那套方法来学高中生物已经不行了,应该"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意思是知识点记死,但不是死记;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2有的同学说生物太难记了,备会了又忘了,一问他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初中学的知识之间主要是''纵向"的,高中学的是''横向"的,他们有一定的联系,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2.3有的同学不能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不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例如学生读书时要时时"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所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感到学生物难,要想突破这一难题,必需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换回优异的生物学习成绩。

3.教师要正确引导

要想使学生突破学生物难的问题,老师应从多方面引导

3.1学会"预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3.2学会"听课。在讲课时,要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让学生听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引导学生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3学会"用语言表达"。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课时多提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不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他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他找到出错的原因。课堂气氛一定不能死板应互动。

3.4学会"记忆"。每节课下来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整理,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3.5学会"思考"。其中绪论一课中提到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古语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上课时多引导同学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篇3

前言

作为一名初中《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我体会到:初中生命科学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人材,而是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命科学事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中,我会突出培养孩子以上方面的能力,注重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方法,只有精神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情感,才能成为学生所学习到的一种隐性的知识。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下,我就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我对《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舍得”的几点看法:

一、“舍得”在备课、备学生上花时间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但能成为教学的依赖,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这样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才会有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

例如:初二年级上半学期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各大组织的切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早在预备年级已讲解过,但如果教师不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几乎无法观察到装片内的细胞,并且大多是一些低级问题:高倍镜、低倍镜选用错误;有的甚至没有用物镜对准通光孔等;这些问题最后造成了课堂40分钟的浪费。因此,老师如何调节课堂,达到课堂增值的效果,教师可以先通过挂图回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功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让学生重温学过的操作技巧。并且两个一组协作观察装片,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初步激发学生的记忆,而且可以通过两人的协作纠错,巩固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加深记忆。这些都是基于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前的备课再细致,再充分都是必须的,教师要“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

二、“舍得”对课堂部分资源的放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都不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备课具有大量的资源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后的反思也都是一批不容小觑的资源。如何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多渠道落实,有时候就必须放弃一些资源的利用。

首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但切记不可面面俱到,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是关键。必须舍弃一些学生自己能自学的,领悟的,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多放一些时间在难点上,让学生去讨论,去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时候,书本上的“你知道吗”板块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胰岛的过程,并且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虽然只是前言,但却体现了科学史、科学方法和精神等较深层次的科学内涵。因此,让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整个过程,然后再讲解,学生就豁然开朗的理解了胰岛是产生胰岛素的场所,也正确区分了胰脏和胰岛,解决了本章的一个难点问题。虽然可能花了一些时间进行了两次学习,但是却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的发现之旅又功课了教学难点。

其次,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如果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加以取舍,那么常常会拖后了教学的后退。在这个问题上,我目前采取的就是放弃部分学生的提问,以前的我总是喜欢回答所有学生的提问,但我发现这样不可取,只要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挑选一些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就行了,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课后再与学生讨论,对课堂的效果也更好。

最后,课后反思要舍得花时间,要坚持,每节课课后用5分钟把课堂的感受闪光点或有待改进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对于学生的疑问或困惑在课后再去琢磨讲解的方法,2,3年之后必是一笔相当大的教学财富。

三、“舍得”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而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个广阔空间,课堂的效率并不仅仅在于抓紧课堂时间完全性的讲述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多少。

例如:在讲解膝跳反射实验时,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通常学生也在下面自己尝试着动手,姿势不规范,达不到效果,因为在这里我改用学生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来做演示实验,一位同学偏胖,膝跳的结果不明显,另一位同学偏瘦,膝跳的结果非常明显,在我请两位同学回位刚想解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就小声提到,是你太胖了,坐姿不正确。这一时就激发了我的灵感,确实,这位同学由于皮下脂肪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坐姿,肌肉紧张,没有发生膝跳反射,这很正常。通过这件事例,我认识到,课堂的一些问题,教师不需要很快的去答复学生,而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四、“舍得”在语言、行为上鼓励学生

篇4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建了思维导图学习模式,在国外运用得已相当广泛,这种模式刚传到国内就被国内的一些大公司、企业推广运用,并作为员工的必修课之一。而引入学校作为学习工具也是在近几年,因此如何很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让生物课堂闪烁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生物学知识,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思维导图制作技能的教学策略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介绍思维导图的文献,但对很多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到,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技能,必须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1.教师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

以故事的方式介绍思维导图的创建者英国托尼・博赞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结果这些问题学生脱颖而出,变成了学习的佼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兴趣,为学习思维导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后介绍思维导图在国内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对学生学习的实际影响,展示2011年高考苏州文科状元梁嘉莉的思维导图笔记,使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学习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一张大的白纸,主题写在白纸中央,注意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从中央向外引出分支。主要的分支一般不超过7个,近中央的分支较粗。

(3)每个分支上一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是动词和名词,不用句子。

(4)使用多种颜色、符号、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

(5)尽量发挥想象力,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和案例分析

1.新授课教学策略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提

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内容需要记忆,生物学概念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揭示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生物的分类原则和进化顺序,对有关概念进行归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策略增进学生记忆,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课程引入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在分组讨论时,可要求各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各小组对问题的想法不同,通过协商合作统一思维导图,可使各自的认知得到完善和扩展。课程结束可用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预防艾滋病》,教学过程见下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共在两处采用了思维导图。

(1)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

头脑风暴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意义在于可以锻炼发散性思维,获得更多的创意,群体参与能够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而思维导图正是练习和记录头脑风暴的良好工具。在本课中,学生通过对艾滋病一词展开头脑风暴,获得了以下一幅思维导图。(见图1)

(2)分组制作思维导图

通过集体的智慧,将原先各自在头脑风暴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加以整合完善,并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用一张大纸来记录思考过程,每一组推举一位代表展示思维导图。(见图2)

2.复习课教学策略

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弥补缺憾、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地复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有时复习内容较多,学生很难快速掌握,所以一张完整的丰富的思维导图就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复习,并可随时拿出查看,一目了然!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将不同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加深了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案例: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见图3)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生物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1.教学模式的转换

思维导图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个体和群体参与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找到了集体荣誉感和成功的归属感,

符合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

性强。

2.教学观念的转变

(1)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互动中达到了教学相长。

(2)课程实施的新变化

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过程,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思维导图绘制也许是不完整、不美观的,但这些都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所说:“不美才是最美!”

四、教学反思

在“思维导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这一学习工具,我相信定能助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再是单纯的“备知识”,而是“备学生”,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校正在开展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课题,利用学校搭建的这一平台,学生和老师多使用,我相信定能收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幸福!

篇5

一、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以及生态工程必需的基础学科,是21世纪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热点问题,适时介绍一些现代生物科学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以及与他们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逐渐让学生树立为征服生物科学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比如在讲授《生殖和发育》一章时渗透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克隆技术及其实际意义。在讲授《生物的遗传》时,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及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破解了人类10万个基因的全部30亿个遗传密码,绘制出人体全部基本图谱,再过不久,疾病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像查字典一样查出来,通过基因修正后,困扰人类的顽疾如各种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将被攻克。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生物教师多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通过生物高科技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生物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强,特别是《人体生理卫生》部分对正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除了教材中的卫生保健知识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健康教育和生活小常识等。如《骨骼》内容可渗透怎样防止脊柱异常弯曲而导致驼背、鸡胸等症;《血液循环》可以渗透一些外伤出血的紧急护理知识,如简易包扎法、止血法等;《呼吸》一章可以渗透煤气中毒、触电、溺水等意外事故的急救常识;《传染病》一节可以渗透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团队活动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火灾的紧急对策、艾滋病的传播与防治、酗酒的危害、吸烟与健康、远离等。通过这些讲座,使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吸烟、不喝酒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体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思想。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生物技术为人类造福谋利,但是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片面地、不合理地进行高科技开发和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也会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消极的影响。工厂林立的大小烟囱虽然是工业发达的象征,但它冒出的黑烟却会污染空气,制造“酸雨”;城市快捷的小汽车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排放的尾气却能制造出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因肺炎、肺结核、流感、肺癌而死。

近年来,每到春季我国西北部的“沙尘暴”就是书中“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内容生动具体的教材,还有云南的大旱。由于人们肆意开发土地、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实行破坏性耕作制度,使地表植被大量减少,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现在国家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正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渗透STS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个人与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整个社会才会长期稳定地发展;如果人为地破坏了生物世界内在的协调性与和谐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STS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手段,除加强实验教学外,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各项生物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创新。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采集制作过程中都能认真地观察、详细地记录、细心地操作,并能想办法去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而且逐步养成了他们科学、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另外,我们与劳技课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卉植物园和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各种生物劳技实践活动,如盐水选种、幼苗培育、人工授粉、花卉扦插压条繁殖等。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邻近的林果场、种植专业户、渔场、苗圃等单位去参观、调查,让学生了解生产新经验和新技术,使他们懂得科技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篇6

长期备课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积累和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修养(包括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而短期备课则是指熟悉和分析本课教材,熟悉学生,书写教学设计,准备教具等等。

教师一堂课的成功,绝不是指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准备。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个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学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例子是很感人的,也发人深省。教师要是上好课,取得教学成功,非一日之功。

备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依赖于量变。古代荀子在《观学篇》中就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它形象阐述了量变的意义,从知识的角度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积跬步”“积细流”作为自己短期备课的先导。

我们从步入工作岗位开始,就应注意对知识的点滴积累。例如作文摘卡、读书笔记、知识剪报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教学内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如果这样长期积累下去,若干年后,我们就会深深体会到积累给我们备课带来的好处。

二、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把握备课的每一环节

备课既要对课标“心中有数”,还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既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还要备怎么考和练。备课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知识的堆砌,应该看到当代科学正向整体化趋势发展。各科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生物教师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生物学专业知识学习上,只要是对分析和理解教材有益的,都要去学习或理解。如哲学、心理学、科学史、医学、生态学、人才学等等。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衔接,教高中生物课时,应注意联系初中教材的有关知识,教初中生物时,应该注意小学自然课中的有关知识。备课的整体性就是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各部分知识的机械总和,而是各部分知识的有关结合。

一般人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师越有知识,教学就越有成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往往还取决于教师阐述知识的方法是否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理解水平。因此,备课中还须考虑学生整体性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道德水准不同,品行也各有差异。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特别是后进生的情况,可以克服教师的急躁、冒进情绪。多注意对差生的辅导,注重因材施教。教师教学中赢得了差生的尊重和信任,也就赢得了全班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就是一种整体效应。

备课中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只要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已有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备课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教师不仅要正确地握知识,还要正确地把握传授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的考虑他所讲知识将在学生的脑海里得到怎么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的方法”。

三、 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内容“新、趣、活”成分

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生物科历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在初中还被认为考查科目,甚至有人认为生物课是“副课”。因而,一些教师也认为生物教学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当然也就认为生物教材上没有多少思想教育内容可找。其实,生物教学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待开发利用,关键是教师是否重视,是否在备课中把思想性原则贯穿到课堂讲授之中。

教材处理适当增加“新”的成分,是指教师应注意传授与教材相关的最新新闻,最新成果。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时,向学生介绍了当代基因研究的发展: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1998年,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组建赛莱拉遗传信息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同年12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2000年4月6日,美国赛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志愿者的完整遗传密码,6月26日,中、美、日、德、法、英等六国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2月12日,6国科学家和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8-02

曾经有一个比喻:让一个人每天都吞下15克的盐,这个人会觉得太咸,不愿意坚持下去,但是每天将15克的盐放在精美的汤里面,这个人会很乐于把汤喝下去。把盐放入汤里,人就从排斥盐变成乐于接受盐。那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如果知识点是盐,学生常常会感觉到知识点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那么把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经懂得的知识,再去慢慢了解知识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把生物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能强化知识点的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点,还能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情感问题、生活态度问题与价值目标的问题。

1 生物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情景化

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讲台上面,学生在底下听课记笔记,学生感觉与知识有一段很大的距离,那么,把生物的知识带到学生身边去,是让学生愿意接触生物学学习的一个方法。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这个是学生已知的,足够了解的,以这个情景为启发点,教师再引入知识点,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好奇心,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的接触新知识。

在设置有生活情景的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愿意主动融入环境中,然后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或者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而教学的手段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融入到生活的环境中,这样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成为具体的转变。而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的知识点,生活环境是怎样,怎样与教材的知识点接合,引入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学生难以被调动,最后就会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例如:在讲授《生物和环境》这一章节时,我们可引用语文课文中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说,桔子种植在淮南成为桔,种植在淮北成为枳。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中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外形虽然相同,但是味道却大不一样。同样是桔子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变成两个不同的品种呢?”由此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水推舟地引出“生物的变异”这个知识点。

2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情节化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点和自己本身、和自己生活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生物学有多大用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生物学中的知识面,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原本不理解的难题。把生活中的现像融入到生物学知识中,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周围,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和直观感,因此学生不仅更了解自己周围的大自然,也会更懂得怎样珍惜大自然中的生物。

例如:学生都知道,在太阳正毒辣的时候,躲在树荫底下比在太阳底下更凉爽,教师可以引入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水份在被蒸发的时候热量也会被带走。还可以举例衣服上被泼了牛奶,用普通的洗衣粉洗不太干净,而用加酶的洗衣粉则会连污渍都洗掉,来引入酶有催化的效果。还例如在腌制蔬菜的时候,把盐加入蔬菜里,蔬菜会渗出水来,由这个例子讲述盐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吸水率的知识点。以上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了解的知识点,通过这些例子讲解,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随时随地蕴含着生物学的知识,也能知道所学的生物知识都能运用到生活中。

将生活化的情节带入教学内容中,其教学目的是把原本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可以直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讲述学生已经了解的历史学知识、科学常识等等。这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而且能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思考。

3 将课后的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背知识点,学生感到疲倦乏味,但是,如果生物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学生不仅能把掌握到的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来,亦不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会觉得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做课后的作业是一种乐趣。同时学生在做实践作业中,自己对实践中引发出来的问题自己去思考,从而引出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的火花也会被点燃。

例如:在讲述《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个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污染现象,以及这些污染产生的原因,然后探究这些原因对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生物被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学生在观察与写作业后,相互交流,最后还可以将学生研究出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还可以上送环保部门,这样学生便会感觉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价值、有意义,便会更乐于思考并参与实践活动。

课后作业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后,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身边的生活当中找出问题,然后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找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问题,学生在思考、实验与验证问题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

4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意义

4.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课,而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同生活一个环境中的人,学生与教师有着共同的体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学生会更乐于了解自己的生活、更乐于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知识。

4.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

在传统教学当中,课堂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后,学生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生物学知识更感兴趣,学生从被动地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变得有强烈的好奇心,会想了解身边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会想主动探索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最后愿意自己动手得到结果,在这个教学目的中,掌握知识点不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最后一定会水道渠成得到成果,而中间思索的过程、实践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

4.3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

以前的传统教学中,知识点是冷冰冰的真理,学生面对的仅仅是一个个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探索,要引导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探索的伙伴。学生面对的是教师,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那都是一个个会在生活中出现的,活生生的生物,或者活生生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感觉到生活、生命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知识也在他们自己的身边。

总之,生物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生物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语)。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伸向生活是新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本人姓陈,名叫学生,虎年生人,籍贯北京。

西城某小,六年三班,学习委员,三好学生。

尊敬老师,品行端正,热爱祖国,讲究卫生。

痴迷科学,探求新知,读书思考,融会贯通。

数学英语,成绩突出,作文周记,活泼清灵。

合唱比赛,屡次获奖,绘画评选,意外成功。

短跑跳远,数一数二,网球篮球,有输有赢。

小学生涯,行将结束,升学志愿,一五六中!

老师好!我叫陈学生,是西城区某小6年级(3)班的学生,也是班学习委员和校级三好学生。在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学习好、随和、挺有人缘的伙伴;在老师眼里,我是个聪明灵气、活泼开朗、学习上很有潜力但有些调皮的学生;在父母眼里,我则是个“天资良好但功夫不够,学习主动但成绩起伏,兴趣广泛但特长分散,性情阳光但天真过头,习惯尚好但自理偏弱”(爸爸给我的评语)的孩子。

照我自己说,跟周围的同学们相比,我最大的优势是在科学知识素养方面,我是个“科学知识特长生”。我从小就特别痴迷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电视节目。这些年来,从天文到宇宙学,从地质到生命科学,从物理到化学,我阅读了大量的科普书籍和杂志。《科学世界》和《环球科学》是我无言的老师。那些神奇的科学图像,清晰的科学思想,缜密的科学分析,大胆的科学假设,严密的科学论证,引发了我强烈和持久的兴趣,也让我爱从科学的立场和角度,用科学的概念和语言来理解整个世界,讨论各种问题。我从对科学的爱好中,尝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深入思考的快乐,由似懂非懂走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快乐。我也希望能一直保持对科学的热爱,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将来做一名科学工作者。

当然,我还有其它的爱好和特长。比如绘画,我2009年参加西城区比赛获了一等奖,学校老师都觉得意外。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常趴在桌子上一口气画两三个小时,用画笔来表现自己幻想的世界。3年级时参加过一期绘画班,只学过一些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我真正下功夫参赛并获奖的是一个团队的项目——合唱,4年级时我们的大兴区少年宫合唱队先后得了北京市一等奖和香港国际合唱节银奖,我都是中声部的主力之一。体育方面,上5年级以前,我曾是北小运动会 60米短跑、800米长跑的双料亚军和立定跳远的冠军。这两年在什刹海体校,我先后学打网球和篮球。去年暑假,我徒步登上了五岳独尊的泰山顶峰。

我人生的小学阶段已经接近尾声,再过几个月我就是初中生了。上那个中学呢?老师说,我会被推优,妈妈说,我可以算特长生。上学期我来156中上过周末培训班,觉得校园整洁,老师亲切,妈妈看宣传栏后说学校势头不错,爸爸说离家不远,所以全家一同首选156中。

但,我能如愿上156中学吗?156中学的老师能选择我吗?我相信:能!谢谢。

学习经历

2004-2006,北京市xx学校小学部,小组长,英语课代表

2006-2008,北京小学xx分校,班委,语文课代表

2008-2010,北京市西城区xx小学,学习委员

所获荣誉

2008年4月,北京小学xx分校春运会60米短跑及800米长跑(4年级组)第二名

2008年4月,北京小学xx分校春运会立定跳远(4年级组)第一名

2008年5月,北京市合唱节(小学-校外组)一等奖(xx区少年合唱队)

2008年7月,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12岁以下组)银奖(xx少年宫童星合唱团)

2008年12月,西城区xx小学数学口算比赛满分第二名

2008年12月,西城区xx小学英语百词比赛满分第二名

2009年9月,2008-200年度第二学期三好学生

2009年10月,参加首都庆祝6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荣誉证书

2009年11月,西城区中小学生书画影美比赛小学5-6年级组绘画一等奖

2012年3月,北京市第十三届学生艺术节合唱展演三等奖

课外学习和特长发展

主动自觉地学习各门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早期坚持收看CCTV-10《探索-发现》栏目和BBC宇宙-地球-生命类专题电视片,4年级后逐渐从视频节目转向图文或纯文本阅读。除几套科普丛书外,每周日泛读《新京报》新知周刊和地球周刊,每月精读《科学世界》(日本Newton的中文版)、《环球科学》(ScientificAmerican的中文版)中的封面故事和专题文章。此外,能够上网查询相关背景知识和陌生术语(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对大爆炸宇宙学、恒星演化和重元素的诞生、寒武纪生命爆发、DNA双螺旋结构与复制机制、喀斯特地貌形成、碳的化学、虚数世界、内燃机改进与涡轮增压技术等专题有一定的理解和清晰的记忆。不过,在这方面与家人的讨论较多,与同学的交流较少。另外,虽然注意对相关书籍和杂志的有序保管和随时翻查,但几乎从未做过笔记。

随父母游历过杭州、厦门、三亚、西安、太原、济南、衡山、五台山、泰山、秦岭及香港和日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其中,09年暑假爬泰山,领先父母两个多小时自行登顶,是一次综合的锻炼和难忘的纪念。

参加过的文体特长班:XX少年宫合唱团、围棋班;XX小区绘画班、游泳班;什刹海体校网球班、篮球班。

思想品德和生活习惯

爱祖国,爱科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正义感。积极进取,善于思考,乐于助人。经学校选拔和训练,参加了国庆60周年庆典天安门前的游行活动,圆满完成任务。

从小自己单独睡觉,自己定时起床。讲究卫生,坚持早晚两次刷牙,餐前洗手,睡前洗澡,周末剪指甲。平时自己洗袜子、背心、裤衩,自己整理床被,自己保管图书、玩具。睡前坚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珍惜粮食,基本上不挑食,在家吃饭时爱听音乐或评书。周末常跟父母一起打扫卫生或洗碗,偶尔帮助做饭。贪玩儿,做事凭兴趣,吃苦精神不够,动作较慢。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有待加强。每周日跟父母一起开家庭例会,总结一周得失,交流一周感想。曾经记日记或周记,但坚持的不好。

最爱读的书籍和杂志

《宇宙与人》,《太空知识百科全书》,《新天文观测手册》,《可怕的科学》(丛书),《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丛书),《素数的音乐》,《数学演绎》,《数学聊斋》,《数学志异》,《Newton科学世界》(杂志),《环球科学》(杂志),《新京报》(地球周刊/新知周刊)

家庭环境

篇9

一、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1、选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会和一定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的。而探究性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知识的情景,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呼吸作用那节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要将整个过程彻底理解,许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延长保存时间呢?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

2、选取学生身边的生物作为探究对象

拓展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转变学生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而且在观念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在学生生物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探究活动时,教师并没有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粗糙的纸和玻璃板,当时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学生领到蚯蚓后就开始进行观察活动,他们一下子就将教室中、书包里能利用的材料几乎都用上了,令人始料未及,虽然学生选用的材料有些对比性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忽略了对照实验,但我却从学生的行动中敏锐地发觉到:这些学生在缺乏实验材料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创造性地、灵活地利用了身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包书的塑料封皮、光滑的纸和即时弄皱的纸、文具盒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东西,不属于正规的实验材料,而成为容易被忽略的资源,但正是这些触手可及的“亲密”资源,降低了活动的成本和难度,缩短了学生与探究活动的距离,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及的,不仅增强了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我立刻就称赞学生具有丰富的相象力和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并再次强调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学生们立刻着手进行改进,使学生对这次观察实验有了层次丰满的体验,并在实验全程的设计和操作中,发展了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许多学者知识渊博,但方法不当,使许多研究没有形成优秀成果。我国的中学生理论知识可以得满分,但实践操作难以评说,最主要的问题是方法欠缺。因此,明日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比单纯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生物新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新要求,显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分析概括法、简单推理法、比较综合法等。

2、穿插生物科学史的内容

许多科学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果用它们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是再好不过的。如1953年米勒把NH3、H2O、和HCN等放入烧瓶,放电七天七夜,最后在溶液中发现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从何而来?这就为生命起源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悬念。在科学史教学中还可创设一种“矛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前,先介绍当时在学术界流行的关于遗传的概念,即融合遗传理论,认为两种不同的性状在杂交后被融合到一起,不再分开。这样,生物的性状就不可能有显隐性之分,也不可能有分离现象。但早期的植物杂交实验者已经发现植物性状有显隐性和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敏锐地发现了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对立,一开始就提出要解决性状如何传递的问题。孟德尔是如何做的呢?这样引入课题,就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矛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教学铺垫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1、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在这一节里,有一个探究活动内容即鸟适行的特点,我把这一节的学习内容事先制作成网页,上课前,把各种鸟类标本摆放在学习桌上,把与本节课实验有关的仪器用品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围绕鸟为什么会飞这一活动主题,把学习内容分成六个活动课题组,即外行组、运动组、呼吸组、消化组、排泄组、生殖组。各组学生组成是自由组合,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只见学生有的在观察鸟的标本(看鸟的羽毛、体形、爪等)、有的在电脑上查资料作笔记(鸟的迁徙、鸟的种类等)、有的在讨论(鸟在飞行时怎样呼吸),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

2、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新教材中,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过死的规定,由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例如:笔者曾尝试上了这样一节课: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本节通过人类在环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多样性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在初中第一册生物学教材开篇中,都会有这样的内容:介绍各种形形的生物。当老师在课上引用自然界中各种珍惜动、植物来解释这一现象时,不妨引申出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进一步讲解埋下伏笔。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情,其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会有所差别。例如:可以出示各式各样的环境图片、珍惜动植物图片,或者让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生物,会发现,种类太多了。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事实上,照方抓药的实验,也未必有多少探究的味道,何况受时间、条件限制,有些知识点不宜或者很难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甚至有些探究活动在中学实验室没有条件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学生懂得的道理要比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篇10

1.科学教学的现状

1.1发展现状尽管我国初中的科学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但是实际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应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脱离学生的亲身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机械学习,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从高考的3+2模式到后来的3+X不能不说是在科学考试中的一种进步,但是以往教学中的弊端仍然客观存在。

1.2科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我国政府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目标,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即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科学素质的培育是教育的整体行为和系统工程,它需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并在这一观念和目标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使教育在整体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科学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理解科学的具体目标。

1.3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系统一点看,科学观问题的研究经历了静态结构观——动态发展观——合理进步观的变化过程。逻辑经验主义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从理性的视角出发对科学给予静态的描述,其次以归纳法为基本方法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说明,最后用规律学和客观的数据对经验进行了有效论证。科学教育是向着真理的方向迈进,对科学的研究者主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人格还是价值观,无论是心态还是创新思维,这些都成了现代科学教育必须承载的几个重要方面。

2.初中科学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2.1教师教学准备无新意我所说的新是指在对学生能更加深入学习这个方面的新,以往老师们都是单纯的专注于课本章节,实验流程,却很少去关心如何能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掌控。能力可以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这都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细节能有所创造都是智慧的火花。老师的备课首先应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是如何将实验和重难点相结合,再次是课外的资料收集和家庭小实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是引导学生如何在课堂教学和实验中发问,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促进探索,只有乐于探索,学生才会把教学中的知识牢固记忆。

2.2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由于

2.2.1情感上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都认为科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时常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只重视分数,对于学生对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倾向给予一定程度的压制,使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上往往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失去了对科学学科的热爱。传统教学对语、数、外的重视导致了学生对待科学学科往往表现出漫不经心、可有可无的态度,偏科的问题十分普遍。

2.2.2方法上的问题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上,往往只专注于公式、题型、客观数据的研究,忽视了着重于实践的设计、实验、交流等。多数学生迷信于“题海战术”的威力,上科学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思考而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不能从中得到启发,不能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思维日益枯竭。课下只忙于做题,丢掉复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对所做题目进行理性思考,自己不能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不能优化解题方法,不能系统的掌握所学内容。

2.2.3动力上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对科学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不仅偏科,甚至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上出现了畏难的情绪。特别是化学、物理等,往往一段时间上在学习上的低估就会导致学生在整个科目上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那些本来喜欢科学,觉得科学很有趣的初中生,刚到初二就知难而退了,从原来的喜欢科学到害怕“科学”。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是学生丧失动力的根源。作为教师,应该是帮学生克服困难,而不能因为学生对科学科目表现出厌倦也同样厌倦起来。

3.科学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

3.1原则研究

3.1.1启发促进目的教师如何利用提问来开导学生的思维,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思维的方向跟解决问题的方向一致才能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课堂的提问应尽量带有伏笔,让学生积极独立的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互动。

3.1.2兴趣细分层次因人而异是层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同的学生他的兴趣不同,不同的学生他的思维水平也不同,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是教师突破难点时所设计问题的关键。往往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启发,不但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求到持续的不竭动力,教师如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充满趣味的问题往往具有吸引学生积极探究的魅力。同时,对于学生对科学学科接受能力的不同,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对问题的正确回答中找到信心。

3.1.3发散性和探索性创造性的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往往是因为问题的发散和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微妙的联系,把各种小的细节纠结在一起,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宏观方法和微观思路,通过灵活独立的思维过程,在探讨中,最终得到有效的方式。

3.2科学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口头表述能力,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同时熟悉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基本的理解能力,公式一般都有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变形,能够对公式的含义和范围的重新定义;归纳和实际应用能力,归纳与公式有关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利用公式进行判断、推理和计算,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最后是实验的自主设计,这要求学生对公式和实验流程的整体把握,不但是学生统筹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展示平台。

3.3.1方法的初探

3.3.1从图形到语言科学离不开图形,图形实际上就是一种简便的语言。机械设计,电磁学中复杂电路设计,地质科学中的地形图、气象图,生命科学中的人体系统图、各种植物或动物的结构图等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图形语言是一种重要策略,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缜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流动以及知识的互相关联,把人的整个自然思维过程跃然于平面。在初中科学课里,学生们会接触到许多有用的图表,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电路图、光路图、力臂图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是结合图形所给的条件,根据理解和记忆将不完整的生物图、地质地理图等填涂完整。例如,在有关电路的习题时,串联、并联或是混联的关系错综交叉难以分辨,但是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连接特点便一目了然。

3.3.2自发性实验和关键技能的训练实验课的教学训练是发展学生实验能力重要保障,但不仅仅是让学生操作流于形式而已。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学生实验能力低,并不是所有能力低,从统计值表上就可以看出学生一些基本技能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如视觉控制能力、动觉控制能力,问题在于许多关键性技能水平相当低。初学科学的初中学生不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缺乏对所学的科学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就像大多学生知道细胞质是流动的,但是在实验中却不愿意去实际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应该让学生实事求是地现场记录或文字描述,不能随意更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错了就错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为什么出现偏差。实验报告应只提出格式等要求,让学生撰写,给学生一个广泛展示的空间,锻炼学生实验记录速度和描述能力,造就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和促使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实验前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关键程序等,这样可使学生由强烈的好奇心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心智发展和技能水平的协调进步。

3.3.3“耐心”教育科学知识的特点其实就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随着知识点的增多,科学题目越发综合化。一旦学生的初始方法不对头,便容易因起学生内心烦躁,最后头绪越来越乱。因此,对学生在解题技巧上的耐心教育就十分重要。拿到道题以后,是从条件出发或者从结论入手。从结论到过程的推论,从已知的条件发觉未知的条件;把未知的条件和推论相结合,找到突破口和融合点。实际上这正是考验学生平日里有没有认真去积累和耐心的总结记忆,一个不急不燥的习惯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3.3.4跟踪帮助“没有永远的老师,只有永远的朋友。”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共同进步的互相学习的。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甚至生活、工作、心理上都应尽到最大能力来帮助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科学上的严谨态度会影响到学生,而在于学生沟通上的平等互助不但能及时的改正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教师既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学生在科学学科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在课下,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应该跟踪学生的兴趣走向、研究动向,及时地提出观点和建议,使学生不但能摆脱困扰,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4科学学科学习的人性化研究人性有弱点,科学家是人,因而也不例外。疏忽、偏见,甚至蓄意的伪造都可能带来谬误。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探索自然的漫途中去芜存菁,获得卓越的发展,正是得益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谦虚和理性的态度,要真正的将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适应当代人性化教学的需要,把人文主义的教学手段引入科学学科的学习中。

4.1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教育需要学生具有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科学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特点,并能据此进行判断;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并关心其发展。很多时候,学生因为社会上不良观念的影响,主观上认为“学好数、理、化,走便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已经过时,远离了学术走近了金钱。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学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成为了推进科学教育的必要手段。

4.2科学学科人文主义化一提到科学学科,学生往往就会想到纷繁的数字、复杂的模型、单调的公式等等,很少有一种人文上的感性认识。费尔巴哈认为,世界上除了自然以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最高表现。他说:新哲学(指他本人的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类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自然主义则试图用自然原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如用自然规律、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种族特点等来解释社会发展。恩格斯曾指出:这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在这里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对于学生的人格进步和研究世界的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从人文主义唯物主义发展观科学的深入研究。

在当代科学学科的面更广,随着学生自主能力的增强,层次也更加深入。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老师更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突出问题,用更科学的方法探寻科学教学的新方式。

参考资料: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