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宏观经济状况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judge the world, the methods of macro 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ment method, the macroeconomic judge.

Key word: securities market macroeconomic group composite index judge method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绪论

如今,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已成常态,其影响范围已经扩大至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波动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而,正确掌握全球宏观经济的状况显得十分必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状况,有利于政府机构采取及时、相应的政策,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波动,减少其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现行的宏观经济判断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经济学原理的经济指标方法,基本上都是以一国为单位,各自监测,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其经济指标的制定标准和统计时间亦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对宏观经济监测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因而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判断当前的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但是,被称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证券市场因为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维度,客观上为观察和监控经济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直观的指标,并且由于证券市场运行机理的特点,其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也优于绝大多数的宏观经济指标。基于传统宏观经济判断方法的缺陷及证券市场的独特优越性,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判断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方法――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2 群体证券综合指数判断方法

此方法就是在全球股市中选取若干比较重要的证券指数,作为一个评价群体,并对群体样本指标月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月数据平均化,得到群体证券综合评价指数作为评价全球经济状况的指标。步骤如下:

2.1群体样本数据统计整理

选取世界比较重要的证券市场指数,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指数、金融时报指数、加拿大指数、法兰克福指数、瑞士SSMI指数、澳洲综合指数、深证指数及巴黎政商指数等共计9个指数作为群体样本,研究时间为:2007.05――2011.10。由于数据繁多,篇幅有限,在此只列出深证指数(公式中的A)、道琼斯工业指数(公式中的B)及日经指数(公式中的C)三个证券指数,所截取时间区间为2007.05――2008.05。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先将数据标准化,然后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标准化后的数据,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并且具有可比性。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经济指标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其公式为:(公式1)利用公式1将每一个经济指标的月数据标准化之后,得:

2.4判断分析

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在EXCE中可以生成一条平滑的连续曲线,由曲线的走势,可以分析出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即上升、平稳或衰退。当曲线处于30%线以下,说明全球经济处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恶化;当曲线处于30%与50%线之间,说明全球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当曲线处于50%与80线,全球经济运行良好;当曲线位于80%线之上,则说明全球经济过热,存在泡沫风险。

根据证券群体综合指数生成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经济变化趋势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10――2009.0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下行通道,预示着世界经济也处于下跌趋势,全球经济逐步进入全面衰退。其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开始向全球范围蔓延,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步入衰退;在2009.02――2009.12时间区间,证券群体综合指数处于上行通道,说明全球经济开始上涨。回顾这段时间: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逐步回暖,经济开始复苏,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通道;在2009.12――2010.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平稳阶段,整体经济状况平稳。

(2)从经济状况角度定性分析。在2007.05――2007.12时间区间,全球经济状况处于高位,经济过热普遍存在,泡沫风险已经显现。从2007.10起,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泡沫逐渐破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2008.11――2009.04时间区间,全球经济处于严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处于最艰难时期。在2009.05――2011.11时间区间,全球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整体水平疲软,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

3结论及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76-04

1 引 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首先影响了中国的宏观经济,使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下降。其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使很多老百姓缩减开支。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帮助政府找出策略,从消费者信心入手,刺激消费,正确引导我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2 研究现状

国内对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的研究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一,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构建。王金明,程建华和杨晓光用我国1997年1月—2006年5月的月度经济数据,探讨建设SW型先行景气指数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利用一致指标计算的SW景气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基于预测的SW型先行景气指数有较好的预警性质,而基于先行指标的SW型先行景气指数存在着不稳定、表现力差的特点。文斌以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结合北京实际情况,通过构造基准循环、“提取”先行指标、编制指数、返回检验等步骤,对北京先行经济指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陈磊和高铁梅利用Stock-Waston型景气指数以及各种短期预测模型,对当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吴桂珍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制了监测和预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景气指数。

第二,对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构建及预测。陈敏,宋永发和邢燕婷通过实地调研,构建并计算了大连住宅市场潜在需求信心指数,以量化消费者购房信心,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孙红英对GM(1,N)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动量项G,以2006—2009年以来消费者月度信心指数为基础,对2010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了预测。

第三,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或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其他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张道德和俞林基于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之间的相关性。魏瑾瑞,方匡南,谢邦昌和朱建平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时间维度分析和横截面结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CP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之间的互动关系。李雪梅通过对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一些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各项指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之间的关系。丁浩,张朋程和李伟娟基于1999年1月—2011年7月布伦特原油月平均价格和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之间的关系。赵磊利用2006—2009年4年的数据,对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和各经济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CI对CPI和失业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CPI存在单向引导关系,但对其他经济变量预测和引导功能不明显。王英照,赵金楼和刘家国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我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3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关系的实证分析31 变量指标的选择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定量描述,本文选取国家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996年=100)为变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预警指数、一致指数(1996年=100)、先行指数 (1996年=100)和滞后指数 (1996年=100)。其中,一致指数是反映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由工业生产、就业、社会需求(投资、消费、外贸)、社会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等4个方面合成;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滞后指数是由落后于一致指数的滞后指标合成得到,它主要用于对经济循环的峰与谷的一种确认;预警指数是把经济运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在对消费者信心的研究上,本文选取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定量评价。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当前经济景气状况和消费者信心的关系,所以最终选取我国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1996年=100)、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为变量,分别用EPI、CSI、CEI和CCI来表示。

3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本文是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我国经济景气状况与消费者信心关系进行的研究。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份全面爆发。因此,本文选取2008年9月—2011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利用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共有40个样本点。本文所需要的经济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都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因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1996年=100)、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容易受到季节波动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剔除这些数据的季节波动因素。本文用EVIEWS 60软件,运用X-12-ARIMA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剔除数据的季节波动因素,使得数据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宏观经济状况和消费者信心,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表示为EPI_SA、CSI_SA、CEI_SA和CCI_SA。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和熨平数据的波动性,本文还对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用LNEPI _SA 、LNCSI _SA、LNCEI _SA、LNCCI _SA表示。

33 平稳性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就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本文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篇3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6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14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778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5.5%、7.1%、3.8%、2.9%、2.1%、1.9%、1.6%、1.2%和0.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13.1%和5.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3.9%和48.2%;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9%,有限责任公司占47.9%,股份有限公司占17.8%,私营企业占1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2%,股份合作企业占4.6%,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和全球经济的企稳回暖,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企业订货情况良好,库存正常,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出口初步回暖,盈利情况持续好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状况回升尤为明显;企业未来订货上升,盈利预期看好,投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初步启动,用工计划回升,尤其是中等技术人员需求上升,企业经营前景进一步向好,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为乐观。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本上升、负担过重和缺乏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希望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大创新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60.7%,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3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20.7个和25.3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3.9%;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4%。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71.2%,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8.2%,认为“过热”的占3.6%,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一季度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9.3个和12.1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2.6%;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6%,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6%。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热度有所上升,但整体不存在过热现象。

2、经济增长预期乐观

关于“对2010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2.8%,预计在7.8%之间的占19.4%,预计在8%以上的占77.8%,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9%,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经济的回暖和预期的乐观也增加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关于“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88.1%,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表示“不太有信心”的占11.2%,表示“没有信心”的占0.7%。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信心有所回升。

在信心回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的压力也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6.3%,比2009年和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1.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61.9%,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0.1%,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17%。

二、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1%,认为“一般”的占42.3%,认为“不佳”的占6.7%,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好于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中小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明显增加。

分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个百分点

以内。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90.8%,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回升。

2、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库存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企业订货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市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2.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九成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食品和橡胶行业订货相对较差,三成左右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4.8%和5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42.9和42.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83个和86.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目前企业产销两旺。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显示,销售量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医药、化纤、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汽车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2010年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4%,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多16.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显著,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销售价格下滑明显,认为“上升”的比重要低于认为“下降”的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6.2%,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1.9%。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库存处于正常水平。

从不同行业看,橡胶行业目前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20%,相对较高;而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10%。

企业产销两旺带来了盈利的好转。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占58.4%,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4.5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要好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企业盈利状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企业的盈利程度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61.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持平”的企业占21.9%,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16.5%。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盈利程度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3、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用工及投资计划回升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9.4%认为“不变”,3.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23.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对二季度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7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对二季度预期较差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橡胶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季度盈利状况的好转也反映出企业对经营前景的乐观预期。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69.4%,比一季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2.9%,预计亏损的仅占7.7%。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0.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订货“增加”,53.9%预计“持平”,5.4%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预计“减少”的比预计“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纺织、汽车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带动了企业用工计划的增长。关于企业目前的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40.7%,“持平”的占46.3%,“减少”的占14%,“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6.7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分别多27.4个和27.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

的多34.6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9.4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关于对企业二季度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4,6%,预计“持平”的占60,6%,预计“减少”的占4,8%,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回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用工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民营企业用工增长较为显著。将对缓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53.7%的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4.1%“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5.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此外,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8.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这表明民间投资已被初步带动,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企业的投资信心要普遍好于制造业企业。具体来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造纸、医药、橡胶、钢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也相对较好,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投资计划增长比较显著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等行业,而投资计划下降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等行业。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2.9%,其中“小幅增长”的占27.4%,“大幅增长”的占5.5%;认为“持平”的占49.9%;认为下降的占17.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4.4%,“小幅下降”的占12.8%。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5.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明显回升,企业投资需求回暖。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医药、塑料、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上升的同时,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3.2%,其中“小幅上升”的占31.2%,“大幅上升”的占12%;认为“持平”的占47.8%;认为下降的占9%,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5%,“小幅下降”的占7.5%。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4、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回暖,企业的出口情况有所好转。在本次调查企业中,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调查结果显示,54.3%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其中8.7%“大幅增长”,45.6%“小幅增长”:27%“持平”,18.7%下降,其中13%“小幅下降”,5.7%“大幅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6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增长的比下降的少个62.8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医药、塑料、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和造纸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内。

在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回升的同时,出口价格温和上涨。调查结果显示,2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其中1.3%“大幅上升”,26.7%“小幅上升”;52.7%“持平”,19.3%下降,其中16.7%“小幅下降”,2.6%“大幅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化纤、钢铁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化工、医药、橡胶、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三、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房地产价格偏高,预期未来仍将上涨。

本次调查截止于2010年4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目前房价的总体水平,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房价“过高”,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46.7%认为“较高”,14.1%认为“正常”,1.2%认为“较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地区房价“过高”,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2.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42.2%认为会“上涨10%以上”,35%认为会“上涨5.10%”,15%认为会“上涨5%以内”;6%认为会“持

平”,1.8%认为会“下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物业税》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专家提出尽快出台物业税”这一观点,2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反对”,42.6%认为“可能有效,无所谓”,21.1%认为“非常有效,予以支持”。

2、成本上升、负担过重、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49.9%)和“缺乏人才”(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36.60)、“缺乏创新能力”(26.7%)、“招工困难”(21.8%)、“难以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方向”(14.9%)、“资源、环境约束较大”(14.1%)、“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13.6%)、“行业发展前景不明”(13.1%)、“国内需求不足”(11.5%)、“国际经济环境恶化”(10.8%)等。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明显提高,选择“资金紧张”的比重明显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2.6%的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7.2%“持平”,0.2%“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92.4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6.8%的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11.5%“持平”,1.7%“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5.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6.1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篇4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5%、7%、4.6%、4.9%、1.3%、2.2%、1.7%、1.3%和1.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5%、13.5%和7.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9.3%、49.2%和41.5%;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8.1%,有限责任公司占47.5%,股份有限公司占15.2%,私营企业占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1%,股份合作企业占4.9%,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及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金融危机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企业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库存上升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调查同时发现,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心态相对稳定,对企业未来发展保持信心;调查显示,企业的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房地产行业的回稳对整个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调查还显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开拓国内市场和引进人才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这也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作用。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整体判断

1、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保持谨慎,外资企业担忧较多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17.4%,认为“一般”的占41.6%,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41%,比2008年增加了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2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相对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7.7%,担忧程度更大。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6.3%,比2008年减少23.4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3.9%;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56.3%,比2008年提高2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保持谨慎。

2、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不同类型企业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部分企业一季度经营困难相对较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分行业看,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不佳”的企业比重超过40%。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73.7%,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企业生产状况正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25.6%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这也表明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

当问及“2009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1.7%,认为“比较多”的占26.8%,合计比重比2008年有所下降;认为“比较少”的占52.2%,认为“非常少”的占11.6%,认为“不清楚”的占7.7%。

调查表明,目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全球需求急剧萎缩的影响首当其冲,目前困难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一定作用,汽车行业的探底回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有待释放。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具体挑战与转机

1、需求不足给企业经营带来一系列挑战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53.6%)、“资金紧张”(49.8%)、“缺乏人才”(39.6%)、“国内需求不足”(37.7%)。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缺乏人才”的选择比重都有所下降,这表明成本、资金、

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有所减小;而“国内需求不足”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选择比重分别从19.6%和16.7%上升到37.7%和32.7%,排名也上升到第四位和第六位,这表明需求下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从产销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为15.2%和1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少40.1和43.8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呈现出产销下滑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8.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行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60.6%,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24%。调查表明,受到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企业库存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金属制品等,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食品、医药、塑料、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20%。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7%,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3.3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造纸、化工、化纤、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显著,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1.6%,比200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36.2%,比2008年上升1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盈利企业占42.8%,好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虽然一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二季度或有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48.6%,比一季度提高了7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7.6%,预计“亏损”的占23.8%,比一季度下降12.4个百分点。

外需的下降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次调查企业中,约一半(48.5%)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1%,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9.4%,认为“大幅增长”的占1.6%认为“持平”的占15.2%认为下降的占73.8%,其中“大幅下降”的占39%,“小幅下降”的占34.8%。认为出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2.8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5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汽车等,其认为出口数量“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在产品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产品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认为2009年一季度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6%,认为“持平”的占28.6%,认为“下降”的占67.8%,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包括:纺织、造纸、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其产品出口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7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季度用工人数“减少”的占30.2%,比2008年提高6.2个百分点;用工人数“持平”的占52.5%,“增加”的占17.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企业用工数量基本平稳,略有下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用工减少的企业占32.7%,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用工减少的超过30%,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减少的占41.5%,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企业二季度的用工计划看,调查结果显示,用工净增加0.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用工在二季度将略有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东部企业用工净减少5.8和1.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在4个百分点以上;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减少2.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则是用工净增加;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净减少分别为9.9和4.9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用工净增加2.4个百分点。

2、企业成本压力和资金紧张有所缓解,为企业发展带来转机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2.2%,比认为“下降”的多36.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下降60.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1.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4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62.9个百分点,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70.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调查表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下降相对较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原材料成本,调查显示,认为目前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比认为“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

占49.2%,比2008年减少7.3个百分点,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这表明,随着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也是企业应收账款趋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0.4%,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4.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紧张”的占42%,明显低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39.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调查表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对缓解东部地区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滑给目前企业经营带来一定困难,不过企业用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转机。

三、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

1、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关于二季度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4.3%,认为“不变”的占60.9%,认为会“恶化”的占14.8%,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9.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尽管当前形势比较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的担忧程度更大,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7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这表明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受危机影响相对于东部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9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少7.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乐观的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非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5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等行业,其认为“恶化”的比重要高于认为“好转”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预计二季度经营状况“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7.1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逐渐回稳的趋势。

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34.8%,认为“高于正常”的占4.8%,两者的合计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4.1个百分点;认为“低于正常”的占60.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的变化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原材料(含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增加”的企业占13%,“持平”的占31.4%,“减少”的占55.6%,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42.6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原材料采购数量下滑较多的行业包括:服装、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其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调查表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数量出现明显的下滑,这意味着对上游行业如采掘、钢铁、化工等拉动作用将产生一定影响。

关于企业二季度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减少”的占55.1%,认为“持平”的占31.4%,认为会“增加”的占13.5%,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41.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下期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认为“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2、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投资计划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1.3%,表示“减少”的占40.3%,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少9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表示“增加”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9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都是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这表明投资向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8.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少1.7个百分点,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调查表明,目前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效果明显,而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有待进一步启动。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减少比较多的行业有:服装、钢铁、有色金属、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计划投资“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夏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好。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12.4%,其中“小幅增长”的占9.5%,“大幅增长”的占2.9%;认为“持平”的占37.5%:认为下降的占50.1%,其中“大幅下降”的占20.6%,“小幅下降”的占29.5%。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出现下滑,企业投资需求趋紧。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型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5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食品、纺织、塑料、非金属制品和专用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价格也明显下跌。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6.5%,其中“小幅增长”的占5.8%,“大幅增长”的占0.7%;认为“持平”的占43.3%:认为下降的占50.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9.5%,“小幅下降”的占40.7%。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下跌较多的包括:纺织、化工、化纤、塑料、非金属制品、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33.9%,预计在7-8%之间的占54.6%,预计在8%以上的占11.6%,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7%,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5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还问及“您认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回升”,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年一季度”的企业经营者占0.7%,选择“今年二季度”的占5.1%,选择“今年三季度”的占21.1%,选择“今年四季度”的占20.1%,选择“明年”的占43.1%,选择“后年及以后”的占9.9%。调查表明,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触底回升。

关于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7.7%,认为“正常”的占27.3%,认为“较低”或“过低”的仅占5%。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仍处在相对较高的价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或“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占72%,比其他地区高8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对2009年企业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54.2%,其中认为“下降10%以上”的占9%,认为“下降5~10%”的占25,2%,认为“下降5%以内”的占20%;认为“持平”的占32.6%;认为上涨的占13.2%,其中认为“上涨5%以内”的占7.3%,认为“上涨5%以上”的占5.9%。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认为房价将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62.6%,要高于其他地区。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房价下行空间不大。

3、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前景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危机。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您认为今年贵企业应着重采取哪些措施”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13个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增加创新投入”(63.7%)、“开拓国内市场”(53.7%)和“引进人才”(51.9%)。调查表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将加强成本意识、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的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2009年以来企业培训、出差、休假和奖金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增加”的企业占41.7%,比“减少”的多26.9个百分点;出差“增加”的占24.6%,比“减少”的少9.4个百分点;休假“增加”的占19.9%,比“减少”的多1.3个百分点;奖金“增加”的企业占13.4%,比“减少”的少2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面对当前的形势,不少企业都选择了增加培训、减少出差和奖金的方式应对危机。

篇5

但由于成立时间相对于欧美等成熟国家股市较短。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引起各方对其广泛争论。本文将从股市运行机制出发,定量分析评价中国股市十二年来成长质量,并为提升我国股市质量献计献策。

二、中国股市十二年来成长质量分析

判断股市的质量应以是否基于经济因素运行,是否优化配置资源,是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标准。以此为基准,以下将从宏观经济状况、新股发行规模与股票指数的关系来分析我国股市的成长质量。

1宏观经济状况与股指的关系

股市行情与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理论上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市可较好的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素有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之称。

而纵观我国股市十二年来股指与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却呈现一种同向异动的特点,即宏观经济与股指总的趋势都是上升的,但具体在各年份,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变化趋势相反(见图1)。具体地说,这十二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年GDP增长率都在7%以上,而上证综指由91年初的100多点上升到目前的1500多点,说明两者总体增长趋势一致。而另一方面,在各年份上股指却与GDP增长趋势偏离。92--95年度,GDP增长率分别为14.2%、13.5%、12.6%、10.5%,增长幅度较大。反观这几年股指的变化,92、93年股指持续走高,但94、95年却急剧下跌。当然,这一阶段为我国股市初期发展阶段,股指与宏观经济状况相背离也许是必然的,但在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至今)这种异动现象依然存在。2001年度GDP增长率为7.3%,2002年为8%,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在这种大环境下,2002股指理应再创新高,然而,股指不升反降,年平均上证综指由1956点跌至1561点。上述分析说明,经济因素并未完全成为股市运行的主导因素,股市并未完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图1)注:数据资料来源于中经信息网、巨潮网

2.新股发行规模与股指的关系

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个逐步扩容的过程。理论上讲,在资金供应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扩容会增加总市值,从而推动股指的上升;反之,若资金供应跟不上扩容的速度,造成供大于求,就会引起股指下跌。

对照我国历年年平均上证综指与新股的发行额度(见图2),我们发现,从1991年至2002年底,股指的涨跌与新股发行额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股指上涨的年份新股发行额较大,股指下跌的年份发行额较小,两者相关系数达0.9193。这看似完美合理,实则存在较大问题。将十二年来两者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分析,说明:新股发行额度与市场需求总的来说不相适应,与市场承受能力不能同步匹配。而且资金的供应跟不上扩容的速度,扩容并不能使股指连续上涨。一方面,新股发行额度小时,市场供小于求,股票成为稀缺资源,导致股指上升;另一方面,股指上升造成市场繁荣,资金供应充沛,从而增大股票的供给,而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后,则会导致股指下跌。下跌之后,则发行额度再度变小,再一次推动股指上升,如此反复循环,使股市处于不平稳的发展状态,股价波动剧烈。在图2中其运行轨迹清晰可辨。

3综合评价

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股市成长质量不高,表现为宏观经济状况和股市行情相关度较低而与新股发行额相关度较高,市场化程度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股市运作不是基于经济因素运行。而如果一个市场基于的经济因素过少,则难以谈得上公平、公正、公开,因为对于非经济因素,并非普通市场参与者所能知道和把握的,而谁能最先知晓,谁就能提前一步获得投机收益,助长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正性,弱化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在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管理层为了使股市稳定运行,针对股市中出现的问题,常常出台政策进行直接干预。主要表现在:通过控制新股发行额度及其他政策,直接调控股市的运行。而管理层的这种直接干预政策使系统风险增大,造成投资者重视“政策面”轻视“基本面”,热衷于投机炒作。因而,股价的涨跌与上市公司的业绩相关性不强,股市行情与宏观经济状况难以相符,也就不难理解。

(图2)注:数据资抖来源于中经信息网、巨潮网

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而股市并非完全基于经济因素运行,政策因素是影响股市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我国股市质量的对策

自2002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主要是缘于股市质量低、信誉差,股市投机盛行,系统风险较大,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更难以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而如果管理层不在股市的运作机制上作出变革,仅是想方设法在向股市内引资―亡做文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会起到太大的效果。正如华尔街稳健派投资者所说:只要中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能够令我们信服,而不是继续玩掩耳盗铃的假面舞会,钱不是问题。因此,从股市的长远发展考虑,应从如何提升股市的市场化上想办法。所以,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提高股市质量。

第一、依据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变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2001年《证券法》的出台,使得监管的范围、对象、方法等有了明确的定义。这要求管理层要改变管理思维,一方面,时刻要以该法为准绳,不能再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行事;另一方面,监管时要依法从严监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再做失信于市场的做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