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4-02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展示,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能够为校园文化增添特色与内涵,使其更富有价值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以使师生感染到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文化熏陶,从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氛围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促使全校师生对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教育目标等达成共识,进而营造出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同时还能够激励全校师生自觉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奋斗。

(三)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就校园文化而言,其是物质、制度、行为、精神以及这四部分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有效地推动了人文、素质以及生态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品牌也随之形成。在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同时,其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凝结出一个非常独特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凝聚性、教育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正因该系统的建立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办学品位,而且也会逐渐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已经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各高职院校都迫切希望能够挑选到较为优秀的生源,也更加期望学生能够实现更高的就业率。从某个角度上说,学生选择学校、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主要看的是学校的信誉、声望、形象以及效率,等等。可以说,各高职院校间最本质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换言之,哪所学校具有先进、独特的文化,其就具备了优先选择权,同时也可以获得学生和社会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现状

(一)随意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存在随意性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时,基本都是临时决定、随时开展,并未制定系统的活动规划,很多活动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未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有些活动缺乏特定的目标和立场,跟风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活动的开展不具备任何意义。

(二)缺乏专门负责的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机构。有时候某一个活动的开展由多个临时部门共同负责,这就造成了责权不明的问题,而有时候一个完整的活动被多个部门分割,各部门只负责自己的活动,从而使得原本连续、完整的活动被切断了应有的联系,致使活动的开展变得孤立,导致活动的普及性大幅度降低。

(三)整体策划缺失

站在校园文化战略的角度上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应当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并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同时按照校园文化发展的某个方面或是整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谋划,以此来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指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上,整体策划缺失,过于注重形式、结果和数量,严重忽视了活动内容、过程以及质量。同时,由于整体策划缺失,加上有些学校在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时,除必须完成学期计划内的活动外,还需要应付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活动的开展连续不断,致使学生为了活动疲于奔命。此外,一些活动还具有强制性,如果学生不参加还会在考核中被扣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欠缺内涵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明显存在文化形态低层次化,这严重弱化了校园文化在教育和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技型的活动相对较少,而娱乐型的活动却过多;其二,高雅的文化活动较少,通俗的文化活动较多;其三,文化活动的开展过于重视物质,严重轻视精神文化培养;其四,重视显性文化,轻视隐性文化。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将物质文化建设当成重点来抓,但却严重缺乏对其内在精神意义的挖掘,对于隐性文化教育意义的探寻略显不足。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欠缺内涵。

(五)创新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当中,严重缺乏创新性。由于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更多的院校是在参照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创新动力的丧失,而且学校对于创新的活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致使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活动项目流失。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缺乏创新性,使得多数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导致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因缺乏应有的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趋向一致化。

三、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策略

(一)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

所谓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具体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中,将活动项目作为基本单位,借此来使校园内外的多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现阶段,整合资源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品牌活动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目标作为基础:其一,为大学生创建成长平台,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其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淡化行政组织行为,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三,坚持贯彻市场化运作方式,并对目标管理和竞争机制进行强化,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人员和技术。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做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调研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做好企业与学生需求方面的调研工作,这样能够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资源整合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活动量多质差的现状。通过对各专业职业能力的匹配分析,可以为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供条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做好活动开展的效果反馈调查工作。学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作为活动开展的导向,并致力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现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区域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并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三)优化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条件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仅靠学校团委以及学生会等部门来开展是不够的,其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予以配合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壮大。因此,应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辅导员,等等。其次,应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如争取政府资助、适当收费等。再次,学校应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对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完善,如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同时还应加强校内景观的建设,借此来充实文化标志。只有不断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的条件进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关的制度,对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宽严适度,如果过于宽松会影响执行效果,若是过于严格则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活动质量。应对活动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明确活动主体,严格活动秩序。

【参考文献】

[1]赵红深.院系活动文化的拓维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2]谢雯.浅谈高职院校二课堂活动创新与人文精神培养[J].广西轻工业,2010(3)

[3]潘秀秀.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建路径——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文化”系列活动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4]沈威.姜国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5]李新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探索[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4)

[6]冯晓艳.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2010(7)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55-02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高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渐多样,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局面,但不少高校也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看做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外活动,是一种副产品,无足轻重,教师根本不参与。长此以往,校园文化活动就会丧失其文化育人的作用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学生人格修养、优化知识结构内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应着重策划一些贴近时代、贴近高校育人目标和中心工作、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富有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大型主题文化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和长远规划,实施品牌战略,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塑造高尚品格、培养知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以湖南工学院计算机文化艺术节为例,着重论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战略设计、规划与文化育人新途径的建构。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设计理念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自学院升格开始举办,一年一届到现在已举办四届,从其开始之日起,就形成了它新颖的设计理念和长远构思。理念是高校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的基础,是活动发展的力量基点。高校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要形成文化品牌,其设计的理念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鲜明,特色突出。成功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自身就代表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创建出自己的特色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永恒追求。(2)形式优美,内涵丰富。在活动载体、活动宣传等形式上做足文章,加以美化艺术化,同时着重突出文化内涵的形成,二者有机结合,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就文化的包容性和弥散性来说,大学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大学校园所特有的精神意识环境和思想观念氛围。” [1](3)内容系统,构思长远。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需要成系统,大构思。成系统是一个横向整合,大构思是一个纵向延续。成系统就是要精心设计和策划活动内容,让同学有可供参与的选择空间,大构思就是要长远规划活动计划、实施育人步骤,保证活动的连续深入,体现长效性、可持续性,逐步深入学生人心。(4)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离不开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参与和教师的积极指导,学生的参与度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标志,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参与能力等特点逐步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人格、文化涵养和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积极帮助,师生互动,和谐共建。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战略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是不能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快餐文化更容易让人精神空虚。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战略规划。我院从学院升格为本科后,每年一届开始举办计算机文化艺术节,这是学院翻开新的一页后的历史重建。负责活动组织的计算机系借学院的发展突显计算机文化的发展历史,计划至少用十年的时间,来搭建计算机科学的文化底蕴,逐步深入,打造文化品牌。

1.探索阶段,立足校园,树立品牌意识。以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应用水平为主。前四届是我院实现专科向本科教育转变的过程,这一阶段是教师本科教育意识形成,学生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的重要过程,需要建章建制,规范运作,积累成果,产生品牌效应。通过设计广告设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系列大赛,开展丰富的计算机文化活动,建立品牌识别系统,建立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寻求校企合作共建等活动,营造“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文化氛围。

2.提高阶段,走向社会,宣传品牌战略。以科技创新,校企共建、校校联办为主。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在通过四年的基础建设后,用三年时间完善提高,这一过程主要是突出科技发明、技术创新,并将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渐近过程。活动多以科技博览会、工作室创业等方式出现。逐步推进校企共建、区校合作、校校联办,营造科研文化氛围。

3.成熟阶段,服务社会,打造品牌文化。以科技与艺术、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为主。在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发展战略、指导力量、干部队伍、活动品牌、运作模式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以后,再用三年时间或更长时间引导学生作品成果化,服务社会,形成文化品牌。通过相关合作平台,搭建学生实践基地,并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形成基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的育人长效机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要计算机文化艺术节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多端,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科技人文素质、培育求真务实精神的目的。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育人功能新途径的建构

校园文化核心重在培养精神,营造氛围。“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一种与时俱进、注重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一种求真务实,为科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精神。高校校园文化从外在看,是一种氛围。” [2] 学校的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计算机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普及了计算机文化知识、引导了IT文化时尚和信息技术潮流,形成了竞赛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作育人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目标。

1.以技能竞赛为途径,竞赛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技能竞赛。目前,这项活动的专业竞赛主要有广告设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竞赛项目,不局限于学院,国家也有相应的竞赛项目,由于上下途径通畅,保障了活动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学生参与踊跃。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竞赛,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和培训了优秀专业人才,提高了学生专业竞争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信心,达到了竞赛育人效果。

2.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科研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和专业团队、工作室,分配教研室和教师作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或科技开发,或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学精神,为科研育人提供队伍保障。

3.以校企共建为平台,实践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引入企业赞助与合作,学生成立相关技术工作室,进行科技志愿服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形成了基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的实践机制。为培育厚基础、重实践、精技术、强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能。

4.以前沿对话为依托,文化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通过邀请知名学者、权威专家和企业领军人物、成功人士来校就科技前沿研究、发展趋势、技术应用、企业文化、创业及成功经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讲座、交流,通过倡导网络文明风气、科技博览、文化教育普及,均可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5.以规范运作为模式,工作育人。计算机文化艺术节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实施,从宣传发动到总结提高,整个工作流程任务繁重,需要打造一个工作团队来不断对工作进行提炼和传承,基本可以实现学生干部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同时在活动中积极倡导社团组织或班团组织来承办某一具体活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面和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学生干部,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沉淀与传承的直接参与者和创造者。

主题活动的设计策划有如思想,可以指导行动,预测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只要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始终贴近广大学生,始终服务于社会发展建设,并在内部挖潜创新,提高层次,找准切入点,形成长效机制、打造精品并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会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冒荣.校园文化和大学的文化精神[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

[2]盛宏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On College Culture Brand Strategy and Means of Educating Students

HE Xin-hua1, HU Kai2

篇3

广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含有高校元素或高校文化内涵的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以及出自高校的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狭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主要指带有高校标识、高校元素或含有高校文化内涵的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以及艺术作品;有一种理解是专指精神产品, 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在文化产品之列。

(二)高校文化产品的功能

高校文化产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意义非凡,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播功能

依托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产品通过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在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大学历史、彰显大学特色、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还有可能促进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2、链接师生、校友以及外界与高校的感情纽带

高校文化产品是链接大学师生、历届校友与母校感情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和外界社会接轨甚至引领当地文化的一种特殊纽带。

高校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推广,可以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让其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并传播到世界。有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往往是高校办学理念、学术思想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浓缩或者释放,是师生员工感受大学精神文化、学风校风以及某个时代印记的综合体现,通过高校文化产品的持有、使用或者传播,可以提高本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身份表达的满足感。

3、学校对外形象管理的展示平台

高校文化用品的精髓是高校品牌的形象识别,又称形象管理或形象战略,通过高校文化用品可以传递高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以及视觉等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在提高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对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美誉度,塑造学校的总体形象。一份精美的感人的校园文化产品,有可能会激发世界各地优秀学子的向往,从而吸引更多地优质生源 ,为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纽带作用。

二、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总体概述

国外大学是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每一所国外大学都会积极地利用校园文化产品,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笔者在从事高校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委托老师和同学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高校,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并且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极具代表性。因此,在其设计理念与校园文化宗旨的结合和挖掘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很多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二)国外部分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美国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做得也属一流。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这些世界知名大学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全球品牌优势,将文化产品的开发衍生到师生员工、游客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用品、服装、文体用具等等,并通过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商业运营模式,不仅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也将自己的大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国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风格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追求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的特点,设计风格偏重醒目、简洁、明亮如图分别为Harva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校园文化产品店店铺实景图。

英国大学多是有悠久的历史,加上英国人对艺术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学校特色的文化产品无论从款式还是色调都极具艺术性,产品风格多以学校特色和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如剑桥大学里有康河中精美的石头、代表英国绅士的烟斗等。

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多是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并迎合日本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涵盖了生活的日常所需:服装、日用品和食品,设计风格多以简约、干净、环保为主,产品功能多体现实用性、舒适性,并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

(三)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发达国家名牌高校文化产品总体优势是:第一,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感强、产品品质信誉度高,管理规范,注重知识产品的保护;第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方面: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基本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商业模式;消费群体方面:师生员工对本校专属高校文化产品认可程度高,更多的是以生活必须品来消费,而不是只是作为纪念品或礼品;世界各地的游客则是因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仰慕之情”而购。

不足之处是与国内市场一样,同样无法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产品创新性不够、商业味道过重,相对普通品牌产品价格偏高等问题。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一)总体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产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成熟度也参差不齐。随着时展,各高校对本校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校文化产品功能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如何使国内高校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和弘扬高校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师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传播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市场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国内代表高校文化产品研究

笔者在从事校园文化产品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大量的消费群体访谈等方式,得出了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产品的发展程度与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国内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代表,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对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复旦大学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做的比较突出的代表,复旦大学卿云轩纪念品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后勤集团,是国内较早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销售的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卿云轩里文化产品类别非常丰富,涉及文具类 服装类、摆件类、徽章类、箱包类、文化类、钟表类、挂件类、杯壶类 、电子产品、日用品类、金银类 、毛绒玩具、票夹类以及定制产品等十几种类,除此之外还销售茶叶、矿泉水、粮油等食品,产品品种更是达上千种,价位从不足一元到上千元不等,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店内产品的设计风格偏重“英美”风,设计特点简约、醒目,以突出复旦大学的标识为主,文化产品的销售业绩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从学校层面非常重视文化产品的发展和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官方授权接待服务中心负责校园纪念品的经营与管理,并开设了专门的校园纪念品专卖店。近期,南开大学纪念品专卖店根据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顺利地完成了定位调整,在进行了店面终端品牌形象提升的同时,产品定位由过去礼品与纪念品的开发和制作开始转向校园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制作。目前该校的品牌文化店一跃成为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后起之秀,店内文化产品品类开始增多,设计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加注重“南开人”心血的融入,如本校终身教授范曾先生的衍生作品,环境学博士莫训强老师的《南开花事》,工学博士、当代书法家刘国栋先生的精品文化扇、南开寄语书签、学生原创的《听见南开》、《难以离开》明信片等,充分体现了南开精神、南开文化、南开人的感情以及产品的融合,体现了产品独特性和专属性,为高校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也各具特色,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优势分析:笔者在走访各高校文化产品店以及参加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文化产品展会调研发现,第一: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具有产地优势,国外大学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实质来源于中国;第二;近些年国内设计行业发展迅猛,产品的设计品味提升空间很大;第三,随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各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的认识程度逐步增高,消费群需求量大,市场发展空间大。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管理方面:相对国外,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力度仍显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市场混乱、准入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缺乏对高校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意识;第二,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落后,品质保障度不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比例偏少;第三,产品营销与推广方面:营销意识薄弱,品牌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购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部分师生员工的消费意识停留还停留在“礼品与纪念品”的需求,而不是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产品的研究,在总结其成功推广和销售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高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而高校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推广,是传承高校历史、宣传高校文化、弘扬高校精神、提升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打造优质的高校文化产品,对提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对高校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强监管力度。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明确高校文化产品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涉及的其他知识产权,同时明确经营管理的主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保障和创新发展。

2、坚持“校园文化为根”的策划原则。产品的设计与策划应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标识形象的相关规定,秉承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表达师生员工的情愫,逐步打造适合本校校情的、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产品;

3、根据校园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即:其一,对于那些实物化的,比较直观、单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资源,如钥匙扣、书签、笔筒等,适合就本身的应用功能在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性开发,同时在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创新,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观赏或珍藏功能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4、遵循针对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原则。即,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既有利于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价值,又易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篇4

二、活动目的

1.智慧丰富: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校领导、校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依据;同时,一定程度上扩展校园活动涉及面,拓宽我校学生第二课堂的视野。

2. 创意点燃大学生活:激励我校大学生对校园活动开展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创意的平台,更多征集创新型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提升我校学生创新能力。

3. 调研提升参与兴致: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喜好,发挥自身特长,提高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关注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宣传校学生会调研部组织文化,表达“为同学服务”的决心,争取同学们的支持,方便日后工作。

4. 校园活动与时俱进:通过调研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补充更新校园活动,营造活跃、时效的活动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体现时代特色及学生特点的优秀品牌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1月4日(周四)

四、活动内容

1.学生兴趣调研活动

调研对象: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各年级各院系同学。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与随机走访相结合,共拟发放问卷500份。

活动地点:河南大学大礼堂广场

2.创意方案征集活动

活动方式:1设立现场提议及网上提议点,同时收集创意方案交予相关活动组织者。

2设立意见箱,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

活动地点:1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十号楼前

2 河南大学各宿舍院门口

五、活动流程

1关 于 丰 富 校 园 活 动 的 调 研 活 动

2. 进行调研:11月4日—11月5日,全员出动。

3. 数据总结:11月5日当天。

4. 形成报告:11月6日—11月7日,11月7日晚上交报告,由部长审核修改。

5. 意见反馈:11月 8日

2.创 意 方 案 征 集 活 动

1. 意见征集:11月3日,挂好意见箱,设立现场提议及网上提议点。

2. 物资准备:10月30日—11月3日

3. 正式活动:11月4日10:00-17:00,全员。

其中,第一班负责活动前的物资搬运、放置;第三班负责活动后物资的整理、运回。

4. 活动后意见总汇、总结 :11月5日-11月8日。

5. 公开反馈:11月9日

六、活动预算

篇5

二、大学文化建设对高校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大学文化是大学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大学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学文化依附大学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跟随大学理念的变革而不断演进和传承。大学文化的发展是和高等学校的历史紧密结合的,一所学校的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既有宏观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大背景的综合影响,也有每所学校发展的特定地域、环境和关键人物的影响,每所大学都是一部独特的、连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独特的文化品格则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也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尽管各高校的大学文化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都可以分为大学文化的萌芽阶段、大学文化的发展阶段和大学文化建设繁荣阶段。作为学校重要的宣传媒介,校园广播电视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被动应对自觉记录主动策划”的发展演化过程。在大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内容都是高校广播电视媒体的内涵支撑,校园媒介文化的党性、先进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实质。因此高校广播电视节目的理念和内容仍然是占据首要位置,把握好高品味的大学文化内涵,对提升节目质量,提高受众认可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四、高校广播电视媒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研究1.创立广播电视特色文化品牌。从校园广播和电视两大媒体入手加强对栏目策划和设置的思考,研究节目设置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广播主要分为时事新闻类、国学经典赏析类以及结合学校的特色活动和感恩教育等进行专题报道;电视主要分三大类,分别是校史类专题、典型人物专题、以大型活动为载体的典型活动专题。注重深入挖掘题材,使栏目固定化、常态化。并使栏目策划贴近时代和生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思考,辨别真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发挥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功能。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向更加明显,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播电视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体现显得尤为重要。广播电视通过引导舆论导向起到辅助教育与教育塑造的功能。3.培养广播电视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大学的核心职能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广播电视台作为学校宣传单位之一,也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设立大学生记者团,让学生参与节目创作,使大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中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接收在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从而获得了对教育理念的深刻认同和主动实践。不仅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帮助学校完成综合素质的和品格行为的指导。通过视听媒体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校园文化才能够深入师生,同时,校园媒体在对校园文化的深入解释、评判和不断思考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使文化内涵得到师生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潜移默化中濡养大学精神,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向先进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篇6

(一)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

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具有无声、潜移默化、慢慢浸入、感化和润泽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比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应该说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育人财富。以积极进取、平等互助、服务奉献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能够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达到实践体验教育的目的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点,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成才发展需要。在实践体验中青年大学生被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打动和吸引,就会表现出自觉参与活动,达到参与活动主动性强、积极性高的良好局面;同样青年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不由得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能够锻炼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有利于学生把参与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先进的校园文化充溢着智慧的灵性和文化的光芒,睿智的教师和求知欲旺盛、具有青春活力和创新思维的青年大学生,相互激励,共同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又反过来激发师生无穷的想象力,激发师生的实践创造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特别是促使和增强师生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

二 我校共青团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高校共青团要努力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突显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职责,则要在实际工作与活动中应努力做到: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是方向,是工作的准则与动力。近几年,在实践探索中,我校共青团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我们在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工作,每年均组织全校性活动不下30余项,每项活动积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教育意义深刻,活动效果良好。同时,我们还按照工作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标:在团的思想建设上力求实现生动化、实效化,在团的文化建设上力求实现品牌化、特色化,在团的组织建设上力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在团的职能建设上力求实现长期化、项目化。

(二)赢得支持

有为才能有位。认真总结并思考高校共青团工作,我们深深感受到,共青团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教学主旋律、紧密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根本需要,只有赢得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并达到实效,取得成绩。在实践探索中,我校共青团开展工作就积极本着领导与老师关心、同学们喜爱并欢迎、共青团组织能为这一原则,从工作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都紧紧围绕这一原则。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各位校级领导均亲临指导并题词,各有关部门、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到场观看指导,教授、博士、教师担任评委,有关专家与社会名人(如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现场点评,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与效果,这些支持也大大促进了我们的工作。

(三)注重基层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的学生数大幅度增加,我校也不例外。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及时提出“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的思路,制定并实施了《共青团组织建设条例》和《团支部工作档案》,规范团的组织程序,加强团支部日常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修改完善并逐步实施《团总支工作职责及其考核细则》,将团费收缴、团关系接转、社团管理、团员发展、素质拓展等一些工作下移至团总支负责管理完成。并注意将工作完成情况与经费使用、团内评优奖惩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切实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团总支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团的工作在基层的顺利开展。

(四)富于创新

我们工作最大的体会是做好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这四个字对于共青团组织而言更显重要与必要。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喜好求新求变的青年学生,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就必须了解他们、掌握他们、贴近他们,用生动活泼、富于创意的工作形式与方式去吸引他们。近几年来我们在活动内容上增加的网页设计、课外制作等,在活动形式上采取短信、网络投票、现场互动等,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活动之所以广受青年学生欢迎,正是因为每次都有创新、新意和亮点。

(五)重视宣传

“宣传先行”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因为团组织的作用在于教育、引导、感染和带领,广泛宣传有利于营造教育引导的必要氛围,从而达到环境育人,推动主体教育工作的目的。我们每年均组织全校性活动不下30余项,对每项活动,我们均能积极做好前期宣传和筹备工作,如校园歌手大赛前我们用50张宣传页在校园内广泛张贴宣传参赛的每一位选手,扶贫济困捐助活动前我们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与重要作用,每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期间,我们大力宣传活动内容及有关规则要求,交响音乐会前我们大力宣传交响音乐知识……宣传为做好工作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证与舆论准备,使活动在开始之前就已经达到部分目的。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广泛的宣传,使广大师生深深感受到共青团无处不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无处不在。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建设新校区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常态化现象。新校区的运行一方面使高校的办学空间得以拓展、一方面使高校的办学资源得以优化重组,高校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高校新校区在运行当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新校区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包括历史传统、发展理念、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诸多要素的组合。在高校中,校园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校园人文景观是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传承高校传统、彰显高校发展理念、传播高校特色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当中,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突出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缺乏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

高校新校区的人文景观环境是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新校区一般是高校低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子而言,高校的人文景观环境能够使其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到高校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对高校学子产生影响。但在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中,一方面,具有特色人文景观环境相对缺乏,受制于资金成本和建设进度等各方面因素制约,高校新校区普遍缺乏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部分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缺乏,校区建筑环境仅能基本满足高校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新校区建筑环境中无从体现;另一方面,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具有趋同化态势,在我国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景观塑造缺乏高校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面临困难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是反映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1.新老校区文化活动交流渠道缺乏,因为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因素,新老校区之间相对独立开展各自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交流渠道;2.新校区缺乏有特色和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我国高校新校区中,普遍入住的低年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创性,而在高校文化活动传承方面着力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在新老校区之间的迁移,使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塑造受到制约;3.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效链接,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有效链接的方式和渠道,使新老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隔离;4.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制度规范和引导,在我国高校新校区中,每学期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对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制度性规定相对缺乏;5.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在高校新校区中,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高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机会增加,网络也成为学生的重要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使部分刚进入大学、缺乏正确辨识能力的学生沉迷网络,影响高校学子对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上文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

(一) 打造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

在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中,着力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塑造,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营造,把具有高校特色的传统、理念、精神等因素通过景观环境体现出来,可以有效传承高校的历史文化。高校新校区一般在地理位置上与老校区存在差异,在新校区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断层。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是衔接两个及多个校区之间重要的文化桥梁和纽带,具有高校标志性建筑特色的景观环境能够保留高校历史文化记忆,传承高校历史文化,丰富高校文化内涵,也是维系广大学子对母校情感的重要实物载体。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性规范尚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程序、时间、权限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制度规范,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对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考虑,进行顶层制度的设计和规范;2.加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倾斜,重点加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力度;3.增强对现有制度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调整不属合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4.把高校历史文化和高校特色的传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当中,使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制度保障,确保高校特色文化在新校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交流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完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构建以校园网络为主体的多元交流平台,引导校园文化方向;2.积极组建专门力量,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媒体中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3.利用传统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日常宣传,通过报纸、宣传栏、展板、条幅等各种传统方式对新校区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讲座、论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塑造品牌、实现校区文化活动对接

1.当前在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衔接链条断裂,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校园文化活动在新老校区相对独立进行,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影响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有待提升,存在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新老校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因而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新校区进行有效推广和延伸。使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的衔接和交流。

2.在高校新校区,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文明素养。对于高校新校区来说,应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具有高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笔者认为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增强校园活动品牌的思想引领作用,一个有思想内涵的活动品牌才能从众多活动中凸显其思想和教育价值;(2)一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创意的提炼、策划的构思、群体的讨论、反复验证、投入实践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优秀的品牌运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运作能力;(3)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优秀代表,要能够反映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因此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高校特色文化内涵。

三、小结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区的增加是促进高校发展的硬件条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如何在新老校区同时运行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建设也显得尤为必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链接新老校区的纽带和桥梁、是传承高校传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应从环境塑造、制度建设、平台构建、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四位一体的解决问题路径。

篇8

视觉识别系统将办学理念、文化素养的整合,对在校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追求,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就是为了统一校园的形象策划,涵盖着教学、育人、科研、管理各个方面,将各种规章制度穿插其中,体现着独特的大学文化,为师生的认知、规范、行为提供了范本,让学生养成好的品性,为良好校园环境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信息的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现代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校园文化素养不能是单一的,都呈现了多元化、还要与时俱进。为建设“广东一流,全国知名”的民办高校,更要开拓创新,对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外要塑造品牌效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推广并提高校园形象。

2品牌效应:校园形象的推广

篇9

回眸2016,从一开始,就有梦想。一句“同心筑梦”,让我们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全校师生一年来为了万载二小教育事业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毅力、智慧和汗水。2016年作为万载县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创新年,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突显本校特色和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学校以“清雅立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发展,用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学校育人品牌。

一、群策群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育人场所,而校园文化是展示学校魅力、突出环境育人的重要因素。万载县第二小学自搬迁到新校区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让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得到长足发展,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校园文化项目的打造与建设。

为了让校园文化不断创新,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育人的特色,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丁琼莹任组长,后勤负责人郭学斌与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林建华任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任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紧密围绕我校以“清雅立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开构思与设计,力求创新显特色。

2.不惜代价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虽然在2013年刚搬到新校舍来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并全面施工,让校园着上了浓厚文化氛围的彩装,但随着时间的侵蚀,有不少设施都陈旧脱落。学校乘着“校园文化创新年”这一活动之机,为了进一步校园文化建设上树立品牌,更好地在教育均衡发展国检上展示学校环境育人的魅力,2016年我校再次大投入地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创新建设。

3.环境文化与内在文化并进,深化校园文化主题。

为了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得到深化,在过去的一年,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方面采取了环境文化与内在文化双线并进的做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得校园文化突显环境育人之功效,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活动设计与校歌等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至善至美展示校园文化成果。

通过精心设计与构思,2016年里万载县第二小学校园文化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主题更突出了、育人氛围更浓了、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文化发展为了环境与活动育人并行的立体式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深入构建,学校特别注重借校园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培育。

1.绿色长廊为孩子展示环境育人之特色。

为了让校园环境文化主题突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特设计了一条绿色长廊,这一长廊不仅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好场所,更是学校打造“清雅立德”主题文化的特色之路。整个长廊集育人格言警句、学生作品、令人奋进的励志名言于一体。这条长廊的起点设于行政楼前广场,广场中有展示学校活动及办学特色的展板,有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字等安装于广场两侧墙体,使得一进校门就能体会到学校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思想。除了墙体的美化以外,在长廊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地面上也画上了孩子做游戏的各种图案,从而展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孩子在校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精美书屋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之阵地。

让学生懂得读书好的道理,知道读好书的重要性,学校特建造了两处精美的小书屋,并通过学生好书共享活动——各自提供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放进小书屋与全校学生共享和学校再购置一些适合小学生读的书充实到小书屋。这一个学期以来,在课间及放学后小书屋处就门庭若市,孩子们都喜爱到小书屋去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与此同时学校再设计了一个大型读书活动,把学校读书风气推向。

3.动听校歌为孩子树立立德爱校之思想。

在这校园文化创新年里,我校新谱写制作了学校校歌——追梦。校歌的创建,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再上一档次,还将校园文化向立体方向发展。再通过全校性校歌的推广学唱活动,对进一步强化校风、教风与学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效果显著。

4.纷呈活动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之平台。

在谱写校歌的同时,学校还请校园文化专业设计机构结合校园文化主题策划了一套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利用这个方案指导学校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开展。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这一育人根本要求,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展示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学生参加活动的精彩图片及相关优秀作品再次上墙展示,不仅让孩子在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还激发了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

三、再接再厉谱写校园文化新篇。

虽然说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与赞扬,但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还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

1.编辑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至今为止,我校还缺少一套具有我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结合全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三爱三淳”主题教育与学校特定的校园环境。对校本教材的内容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思与设想,计划将古城文化与学校“清雅立德”文化相结合,编写一套以古城文化为背景,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素材的校本教材。本套校本教材预计在2017年七月前定稿。

2.开设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要做到淳校风、淳师风、淳学风之“三淳”。认真用好校本教材、开设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计划利用2017年上学期编写出校本教材,在2017年下学期将开设与校本教材配套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三爱三淳”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篇10

目前,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近95%,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区域社会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区域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校园文化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是区域社会文化中的子文化。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文化既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又有着必然的共同诉求,文化互哺是推动双方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文化互哺的前提

文化特色就是文化生命力。地方高校要凝练文化特色,只有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文化,凸现地方文化特色,才有可能形成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在建设地方文化时,可以借助高校在文化人才、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来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

(一)地方高校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区域社会,高校的文化优势明显。一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能力,可以直接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调研、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例如湖州师院教师就在湖州丝绸文化、湖州诗词文化、湖州藏书文化、湖州民国史、南太湖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研究。二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培养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湖州师院现有历史学、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还为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浙江历史与文化等课程。三是文化环境优越。大学精神深入人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浓厚,学术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气息浓郁。例如湖州师院的沈左尧图书馆、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等为主构成的物质文化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本地文化特征与高校文化资源优势。

(二)区域社会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高校,区域社会文化优势突出。一是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物,构成一部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史。如湖州不仅是以湖笔文化、赵(孟頫)体字、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还是以陆羽、《茶经》、紫笋茶等为代表的茶文化胜地,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发源地。二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富有地域特色,拥有一批民间艺人。如湖州有获得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金奖的长兴百叶龙表演队,四代传人带领表演队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三是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有一批在当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湖州仅电视剧创作方面就涌现出了高锋、金一鸣等一批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编剧。四是一般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化市场,有的已形成文化产业,并拥有一批开展文化经营活动的人才。湖州的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都已建立专业市场,走上一条生产、经营、研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文化互哺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封闭性;而地方文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往往因受外力作用太大,引导乏力,容易出现水流平原的态势。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导向力等方面交叉存在的短板,使文化互哺成为两者各自补长短板的最佳办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局限性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高校的自觉引导中自成一体,但影响范围不大、影响力不够持久。主要原因有:一是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往往只注重一时一地的建设,缺乏文化品牌意识;二是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只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参与人群以学生为主,忽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传承等作用,忽视其作为学校软实力的作用;三是文化培育缺乏交叉发展,重视校内培育,忽视其与地方文化的交流。

(二)地方文化的局限性

相对于高校文化而言,地方文化在自由发展中自然生长,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文化往往较分散,甚至相互冲突,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没有一支稳定的群众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部门分割、零散孤立、雷同化、单一性等开发问题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产业链条非常短,导致文化资源最终很难形成产业优势,无法进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在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应与高校携手共进,促进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地方政府要利用好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势,引导校内文化向校外转移,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奋发向上的品质塑造学习型和文化型城市。

三、文化互哺的路径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哺存在着客观必然性。目标上的一致性是互哺的基础,互补和互惠是互哺的动力;文化服务是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校为地方提供文化服务则是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两者互哺的前提是沟通,文化服务是两者沟通的契合点,文化顺哺和反哺是两者互哺的主要路径。

(一)文化顺哺路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史及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地方剧种、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区域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一是区域社会将人文自然环境特色渗透到高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地方历史人物塑像、以地方名人为场馆命名等形式,将地方文化植根校园。也可以通过栽种特色植物、沿用建筑特色等形式,将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引入校园。二是区域社会的文化人才通过教学活动传播地方历史文化。可以聘请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为兼职教授,开设地方文化历史选修课程,让他们到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以邀请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进高校举办兴趣班,发现、培养一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接班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三是地方文化活动进高校。让大学生关注、了解地方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中来。

(二)文化反哺路径

高校要文化反哺区域社会,需要从专业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培训、文化发展研究三方面入手,来推进地方文化发展。一是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专业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优势,通过理工交叉和文理渗透,增设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大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加大社会文化人才的培训;加强在职文化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文化行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文化实践。三是要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开展文化项目研究。高校要联合校内的文化艺术院系和文化研究所力量,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对当地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决策咨询。四是要参与地方送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层次。

四、文化互哺的着力点

文化互哺不仅是取长补短式的补充,而且是共同促进式的哺育。它的路径是双向的。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它的着力点在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上。

(一)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整理和确认、保护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遗产传承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工作,要通过资源整合和有效策划,举办民间艺术节,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等,培育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农村文化事业有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三是做好新兴文化资源的扶持和开发工作,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对动漫、游戏等朝阳文化产业进行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业。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行业交叉发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集团。

(二)加大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在文化艺术类、旅游类专业学生中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地方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二是在管理专业中开设文化经营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管理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从事地方文化管理的人才,特别是经营性人才和经纪类人才,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在广告、新闻传播专业中加大地方媒体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现代传播技术运用能力,培育一批广告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组织民间手工艺者文化培训班,提高民间手工艺者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同步提高。

(三)加大地方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一是地方高校要组织师资力量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调研,创造性地规划区域文化产业,设计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地方政府要在高校内建立文化创业园,在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之间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创意文化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

(四)加大高校文化市场培育力度

一是要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二是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三是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五是要加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地方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2]

篇11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影响着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有效传播校园文化,可以达到教育师生、感化师生、服务师生的目的,对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校报承担着展现、传播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责任。如何定位高校校报的功能、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入手,探析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报的使命

1.1高校校报的定位和作用。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1]可以说,高校校报是联结高校管理者、师生、校友等的纽带,是传承大学昨天、今天、明天文化的桥梁,对学校工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报作为纸质媒介,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立足于校园、服务于师生,具有办报育人、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等功能[2],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发挥着倡导、宣传和谐发展理念,培育、弘扬和谐大学精神,引导、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3]等重要作用。

1.2传播校园文化意义重大。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能体现自身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是一所大学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4]有研究认为,大学的育人过程实质就是文化育人。[5]这是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含了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大学生存、延续、发展的支柱和根基所在,体现着大学的综合实力。

校园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因此,有效传播校园文化,不但能够促使大学里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健康形成,对大学生起到引导思想、熏陶情感和磨炼意志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展现一个全面、立体的大学形象。

1.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报的责任。

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校园文化便成为大学最鲜明最影响深远的形象要素,世界一流名校莫不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作为当前高校最主要的传媒平台,高校校报对校园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校报有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承担起展现、传播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责任。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它既受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影响,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经过传播逐步被大学人和社会大众所认同。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而校报又是校园内的主流媒体。因此,通过校报不但可以向广大师生和校外人士展现学校良好的形象、提升学校美誉度,校园文化本身为校报提供的报道资源也为扩大校报的影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众多研究认为,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它引导舆论、启迪心灵、熏陶品德的功能。[6]从办报实践看,如果将校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看作一个单向过程,只强调其推动、引导作用,往往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只有理清了校报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办报过程中充分发挥校报这一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高校校报和校园文化都具有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都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是启发智慧、增进智慧、健康身心、获取新知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最终的依托之一。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中指出:“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办报育人的方针是高校校报的首要功能,也是高校校报的立报之本。由此可见,高校校报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与高校校报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以育人为目的。因此,高校校报的宣传报道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引导大学生成才,又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策划重点选题,开展深度报道,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很好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同时,要打造精品、彰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2.2高校校报是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就内涵结构而言,校园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7]与之相应的,建设校园文化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作为当前高校最主要的传媒平台,校报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一工程中发挥作用,承担起展现、传播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责任。

2.2.1传承、弘扬大学精神,引导、推动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进步。校园文化深刻地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作为主观的大学人的精神轨迹与作为客观的大学组织的发展轨迹。高校校报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桥梁和重要载体,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宣传大学的发展理念,又要培育、弘扬大学精神,以引导、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步。

2.2.2传达管理者决定、决议,推动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高校校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师生行为规范等决定、决议及时地传达贯彻到基层的师生中,发挥着宣传动员、教育鼓舞和推动工作的良好作风,并使之变成师生的实际行动。

2.2.3展现校园景象,推进大学物质文化的建设。校园中有型的景观是承载校园文化与传统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校报及时跟踪报道主题广场、雕塑等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新闻事件,将反映、传播和弘扬学校历史传统的物质文化展现在师生面前,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

2.2.4挖掘、塑造和传播师生员工中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和突出成就,推动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大学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外在体现。高校校报对师生员工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等总结和提炼,策划相应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可以为广大师生日后的行为树立榜样。

2.3校园文化为提高校报影响力提供素材。

高校校报既要引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又要积极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报道师生取得的最新成就,反映学校的新风貌,展示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校报对和谐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报道,不但对校园文化进行了动态的展现,而且为报道内容的可读性、扩大校报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校报对学校“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三大节日的关注和系列报道,既丰富了报纸本身的信息量,又因贴近师生而引起读者关注;开办“校史钩沉”栏目,定期刊登介绍学校历史的文章,在帮助师生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熟悉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更好地传播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同时,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文化内涵。

3.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途径

如前所述,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因传播校园文化而提高自身影响力。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形式,促进校报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呢?我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报道以人为本、构筑读者群体思想文化表达平台、策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深度新闻报道、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等,都是深化校报基本职能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以人为本。

高校校报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的主阵地之一,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耳目喉舌,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起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学的本质和文化特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高校校报在引导、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为学校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高校校报的宣传报道还要以人为本。这是因为,高校师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高校校报的主要受众。在办报过程中,既要展现报纸的人文气质、文化品位,又要发挥文化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强人文关怀,使高校校报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推动者、创造者,要潜移默化地传播校园文化,引导读者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

3.2构筑读者群体思想文化表达平台。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部分。在这一点上,校报要广开言路,让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全体师生表达思想动态,阐述观点。如根据版面的性质设置言论栏目,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管理者立足全局,结合时政热点对校园形势进行评述、把握舆论导向,又有师生抒发在教学、学习、科研中的感悟,及时传播积极的思想动态和经验方法等。

《华东理工大学周报》除精心策划刊发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周五谈”栏目外,还设置有刊发具有大学生自身特色言论的“校园时评”栏目;《中国石油大学报》则有“本周评论”和“不吐不快”两个栏目相互呼应。类似栏目在校报中多有成功的应用,形式各异但目标统一,都在于深入校园文化的思想领域,构筑争鸣的平台,体现着校园文化互动的深度。

3.3策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深度新闻报道。

高校校报的受众群体相对集中,师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新闻报道策划较易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报采编人员可结合时政热点、学校的中心工作、有影响力的学生活动等具体事件,策划有针对性的、系列化的、有影响力的报道,强化校报宣传对受众的舆论引导功能。

3.4办报育人,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校报的办报主体也是人,校报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归根结底是人的互动。从当前各高校校报的体制结构上来看,通过办报的过程培养人才,通过培养的人才加强校报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是一条可行且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参与校报采编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记者自身的成长使其能够更好地报道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在校报工作之外,他们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活跃参与者,甚至创造者。学生记者作为学生的代表,作品与报道角度更贴近学生,而广大学生也对学生记者的文章更感兴趣、更信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校园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总的来说,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的良性互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各校校报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值得我们努力与期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

[2]张勤.试论高校校报的功能与特色[J].新闻知识,2005,(11):83-84.

[3]王淑芹.高校校报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4):91-92.

[4]谢和平.弘扬校园文化强化育人为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0,(8):23.

篇12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篇13

2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随着高校艺术社团参与的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需要在艺术社团管理中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社团的品牌建设,为其他类社团树立榜样,有切实的必要性。2.1有利于提升社团的认同感,促进校园文化活力。艺术社团的认同感是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不断积累而成的,通过社团的品牌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增加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中积极的精神文化因素。品牌建设可以使学生在文化认同中找寻到自己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力。2.2有利于推动社团持续发展,促进校园文化传承。艺术社团是高校里最活跃、最受欢迎的社团组织形式之一,可以促进社团内部“以老带新”发展方式的传承,强化一个系部、学院乃至一所学校对品牌社团的认同,保证社团的持续发展,避免出现“人走茶凉”的社团发展结局。强化艺术社团品牌建设在推动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会提高在校生与毕业生对母校的情感,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3有利于强化社团文化效应,促进校园文化育人。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校园文化典型代表的艺术社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高校、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所以,通过艺术社团的品牌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向社会各界展示高校学生的风采,展示校园文化建设,传播高校优秀的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强化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达到育人的目标。

3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高校的学生艺术社团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社团的数量还是参与社团的人数都成快速增长趋势,社团活动也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大学校园中,最经常见到的就是各种比赛、公益活动、沙龙等等的宣传海报,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团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只求量不求质的感觉,社团的品牌建设意识逐渐被淡化,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3.1数量多、种类杂,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很多高校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成员众多,校级、院级、系部级的艺术社团数量近百,参加人数成千上万。在众多学生艺术社团中,各社团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些参与人数多的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有模有样,有意义,对校园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动发展作用。但也有一些比较小的社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目标,基本上采取的是形式主义,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社团,只有个别人参与,因缺乏影响力,没有传承,最终成为“僵尸”社团,面临解散。3.2指导少、经费缺,社团发展传承力弱。在非艺术高校中,艺术社团的发展不光要有参与同学的热爱,有相关方面的艺术特长,更需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但在大多数高校中,团委、素质教育中心的老师只是对艺术社团进行目标上的指导与管理,缺少具体的指导,有些高校为社团聘请了专业指导老师,但由于社团排练时间多数都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两者时间上不能吻合,也就使社团指导聘书变得名存实亡。此外,几乎所有高校的艺术社团都面临着经费紧张这一问题,由于社团数量多,一些比较大的社团可以通过拉赞助来开展活动,一些比较小的社团因为没有赞助就会无法开展相关活动。所以,社团的品牌建设也就因为缺少专业老师指导与缺少经费而出现发展瓶颈。3.3活动多、学习少,学生素质提升不足。艺术社团的发展应该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但现在的很多高校艺术社团为了提高自身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频繁地开展各种乏味、缺少主题因素的活动,目的只为“哗众取宠”,博得大家的眼球,丢弃了社团的本质内容。这种只注重活动形式而缺乏活动内容的方式,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抑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团的品牌建设。

4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途径探索

针对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社会与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思想引领、社团干部培养、科学管理、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索艺术社团品牌建设与健康发展的有效、可行途径。4.1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建立学习型艺术社团。高校艺术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思想工作是高校艺术社团发展的方向性保障。首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社团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加强艺术社团的思想引领,为社团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其次,应注重艺术社团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对于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正确、科学的引导,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并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最后,应将艺术社团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团,发挥青年学生敢于创新的优势,利用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养成团队合作、团队学习、共同创造的学习型社团,并以此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建设。4.2实行科学管理模式,促进艺术社团规范化一个艺术社团的品牌建设、一个团队的成功经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要建立健全艺术社团的规章制度,规范合理完善的制度是社团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应强化制度建设来提升社团的发展动力;二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吸取教学、学工部门的先进管理理念,对社团活动应采取申报、批准、开展、检验等程序性的管理,以此来促进社团规范化发展;三要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艺术社团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四要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找准宣传渠道,强化“品牌”意识,加强重点品牌社团、精品活动、正能量、正面材料的宣传报道,提高社团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力,促进艺术社团品牌建设。4.3搭建社团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以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校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特点打造校企合作、政府合作、社区合作等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平台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又可以提高品牌社团的影响力,同时还能达到社团育人的目的,并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搭建长期合作有效的社团实践平台是品牌社团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提高大学生社团管体及品牌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做好开拓、创新,才可以使素质教育持续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及学生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盛火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