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特征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情境创设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者是需要构建哪些科学概念,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在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的起点,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问题中,使学生有机会在情境中能运用原有的知识来提出新问题并把问题解决,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都是有源可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求。例如,教学《动物的卵》:一进课堂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小动物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也引出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动物的卵。这样的教学设计简洁而有内容可挖,自然而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有效观察,构建科学概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在“生命世界”教材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通过抓住特征的观察、通过有比较的观察、通过有思维的观察、通过有记录的观察,来构建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概念。在此,仅以《动物的卵》一课的教学来谈谈笔者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动物的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
1.有序的观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要根据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形,后内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整体来观察这些蛋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它们都有壳,再从个体上来观察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大小也不同等。接着指导学生从外部到内部进行观察。蛋壳——蛋壳膜——气孔——气室——蛋白——蛋黄——胚进行有顺序地观察。
2.抓住特征的观察。观察时每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许多特征,因此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各种特征来进行有效地观察。首先是观察鸡蛋的外部特征,用了肉眼和借助工具两种观察方法,重点引导观察气孔;解剖一个熟鸡蛋来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重点观察气室;解剖一个生鸡蛋重点让学生观察胚,因为熟鸡蛋难以发现胚等等。
3.有比较的观察。对多种物体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进行比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鸟类的卵进行有比较的观察,从它们的相同点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它们的不同点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类的动物,它们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动物多样性的特点。
4.有思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只有感官的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察”,更要用脑去“观察”,不要只停留在学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大胆推测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有什么作用。
5.观察要有记录。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记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教会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认真填写记录卡,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究记录卡,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
一、概念分析法
本文所用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将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概念分析论观点Ⅲ与科学思维分析方法相结合。康德认为抽象的概念只有与现实相关联,才可能不是空洞的。他提出人的理性认识与客观事物是通过经验性的认识联系起来,可通过认识事物的起源、界限和范围,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组成成分。我们借助这一观点,从回顾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界限和范围人手,借助文献进行概念分析。参考科学思维分析法的定义将概念分析法界定为:把复杂的。概念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名称、历史、结构等)暂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与要素,逐个加以分析,呈现出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外延(组成成分),以精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为把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须追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一方面源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Renais8ance)运动,使人文主义的内涵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它的前身是哲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问题。用德国哲学家蒂里希的话来说,终极关怀就是“人类无限地追求那无限,也就是“人自始自终地、无条件地、极其虔诚而热情地对代表无限、永恒、自由之物地向往和追求”,蒂里希对无限、永恒、自由之物给出了解释,即哲学界所研究的人生目的与意义和新存在,与神学所研究的宗教和上帝。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受教会的束缚,对人的自由与平等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运动,主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即否定神权,提倡人权;扬弃神性,讴歌人性;反对禁欲,呼唤人情。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释来讲:”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也就是说:神的威信衰落,人的威信提升,终极关怀的对象由上帝转化为人自身。由此可见,只有解放人自身的思想,坚定人自觉的信念,人自主的尊严和自我的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人文的特色也才会突显出来。”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才具有人文关怀[7](humanisticconcem)的本质属性,也正如梁实秋先生在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里给出的”人文主义“3层含义[8]:①人文学科,古典文化之研究;②人文主义、人本主义;③人性、人情、人道。概括起来,此时人文关怀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其特征是具有人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具有”人权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爱“的人文或人道主义思想。
人文关怀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终极关怀的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如: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呼唤人性的慈善与崇高,去爱护自然以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与动植物,这时终极关怀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以”人与自然、与弱势人群关系和谐“充满着人道主义内涵的关怀特征;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虽具有了保护自然与动植物的理性意识,但人自身的非理性因素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仍然存在。
于是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开启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呼唤人性的自然情感,终极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以”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为本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人际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人性关怀。因此,无论神灵、人类社会,还是动植物、自然界,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万事万物的相依共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整体,并在相互关系中达到和谐相处,促使人全面完整的发展。
三、护理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现状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
现代护理学诞生于西方社会,虽然那时没有明确研究护理”关怀“(caring)的概念,但与护士、护理和护理职业等相关的英语里主要有3个基本词汇:nurse,肌rsery,nursing。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3个基本涵义:①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主要承担照顾儿童的工作(awomanwhotakescareofayoungchild);②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悉心关怀及其专业性和附属性,必须经过训练且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士,特别强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工作(apersonwhoisskiuedortminedtakesattentivec8l℃sfbfthesickorinfilm,esp.undertllesupenrisionofaphy8ician);③非血缘或法律关系的亲密关怀,担当、接受与分担父母般抚育与照顾的责任(affording,receiVingorsh耐ngnunureorparentalcaretlloughnotrelatebyb100dorlegalties)。3层含义中始终贯穿着护理学生命关怀的理念与行动(takecare.),并永恒不变、超越时空、超越历史及超越感性地渗透在护理的专业性、附属性及以强护弱的”母爱“情怀之中,体现出护理学一开始就是以”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为本、承担着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作用,因此,护理学的本质是护士对弱势人群的悉心关怀,我们可视为护理一词最为原始的定义。但这里没有提及”护士自身的生命价值“。
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此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Jean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humanca咖g)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她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她还将护理人文关怀的特征概括为情境性、关系性与专业性3个基本方面。
可见,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属性就在于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理论家kininger贝0以人的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提出了跨文化的护理理论,为实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搭建了坚实的系统框架。
3.2护理人文关怀的鉴别特征
护理人文关怀(humancaring)与哲学人文关怀(humanis—ticconcem)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人文关怀的共性,体现出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
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就英文语义来讲,主要区别在于“concem”与“caring”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
它们虽然都源于对他人的担忧与责任[,但它们所关怀的对象不同、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关怀者所具备的品质特征也不同。哲学人文关怀是把全人类的生存与福利状况放在首位,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志愿地关心处于某种不公正情境下的弱势群体的高尚行为;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将具体人所忧虑之事放在心上,与护理对象之间关系密切且经常接触,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家人的超越关系,是自愿地关心处于某种弱势状态下的个体需要,主动交流并伴随赋有同情心的专业。
护理人文关怀与普通伦理关怀(ethicalcaring)相比,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不同的是普通伦理关怀的关系双方是一种保持着社会距离的平等关系,而护理人文关怀则是一种超越距离的专业关系,护患之间虽是陌生人,却由于护理对象的相对弱势而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起具有责任意识的超越性关怀精神。另外,普通伦理关怀可以单独解决个体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护理人文关怀则必须从整体人的角度全面思考患者所处某种问题的根源,协调各种关系,如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共同达到个体希望的健康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护士与医生的关系已不是单纯的附属,而是相互监督共同维护患者整体健康利益的合作者。第三,护理人文关怀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护士必须是经过训练认识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与帮助人的人文关怀知识、技能与修养的专业人士。
护理人文关怀也不同于以往护理内涵中的生命关怀(caring),主要区别在于人(human)的特殊性:指护士能够用普通人这个比较中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既具有超越性的社会特征,又具有生物学的本性特征,尤其是人在生病时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弱点,护士应该具有一种职业特质,能够宽容并耐心地关怀他们,体现出护理职业最具人情昧的内涵;其次,护士能够用整体人这个社会性的概念来看待护理对象,从多个角度思考患者的处境及影响治疗的因素,最终效果要落实到以”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目标上,以及改善、促进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上。综上所述,护理人文关怀既具有与哲学人文关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弱势群体,又具有与普通伦理相似的特征,即关怀个体需要;既具有护理学起源时护患关系的超越特性、又具有医护关系的合作特性,同时又必须具有职业本身的专业特征。
四、护理人文关怀外延的研究现状
自护理理论家Madeleinekininger与Watson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以来,引起了其他学科人士及护理学者的争论,也引起了后继学者的研究兴趣,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探讨与完善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构成,就目前文献研究所得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4.1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
leininger是第一位研究关怀的护理理论家,在她的跨文化理论中集中体现了对护理对象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她在对日常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有别于己的群体里生活会反复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而护士却对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因素缺乏认识与理解,她因而产生忧虑并开始探索关怀与文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关怀体验,需要不同的关怀表达方式;我国学者张衍珍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不同的解释方式[15];学者黄秀娟也从护理病人的感受中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遇到问题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见,护士关怀患者要有文化敏感性,掌握不同患者的文化价值观与活动方式,才能为其提供合乎文化背景所需要的对患者和家庭都有益处的关怀表达方式、解释方式与处理方式,才能协助、支持与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改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健康状况,达到整体人的健康。总之,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帮助的基础,也是护士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4.2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这一观点是理论家Watson鉴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对生命健康与康复(healing)的感悟而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具体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体现。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尊严,都希望自身独特的价值与潜能被认可。那么,护士作为人文关怀者的目的和责任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帮助人在遭遇疾病痛苦而心情沮丧时认识到他的生命存在价值,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整体上的和谐,从而提高他的生存质量。实现这一理念,重要的就是护士具有职业道德体验:正如我国护理专家李小妹所言,“人文关怀是在特定的时间与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精神体验的一种道德法则,进入彼此的内心世界,人格得以升华。”王菊吾也深刻地阐述道“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倡导人类尊严为目的道德观念。”贾启艾概括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心患者的需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王斌全豫在文章中将人文关怀界定为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重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然而,拥有这一理念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具有:人道主义-利他的价值观念或职业道德观念;能鼓起患者生命的信心与希望;能协助患者恢复健康并获得自护能力;能促进患者生成“坚信自身生命具有存在价值”的精神力量。可见,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是患者从失望走向希望的力量源泉,也是护士专业素质的核心体现,更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的灵魂所在。
4.3表达护士的关爱情感
加拿大护理理论家RoachS认为人文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模式(C耐ngisthehumanmodeofbeing),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达方式。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痛苦境况时,就会自觉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联结,牵动着内心而主动自觉地关心他人,这种情感超过了关心自己。这一观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言”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的事例不谋而合,人有天赋的同情弱者的善性。我国护理学者刘玉馥也深有体会地讲”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给与患者的情感付出;学者马芳也曾阐述到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㈨。由此,人的本性中这种同情情感的表达也是护理人文关怀者必备的素质特征:Roach认为护士应具备5大素质,即同情(comp船sion)、良心(conscience)、责任(com—mitIrIent)、信心(co血dence)与胜任(competence)’圳,胜任中包括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英国护理理论家Brown还特别提出护士要分别具备个人与职业两种情感素质,并将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描述,体现在观察病情、展示知识、提供信息与实际帮助上;我国学者苏菊芬总结经验概括出护士的五心特征:即爱心、关心、耐心、细心与责任心汹]。由此,自然情感的表达是护理人文关怀行动产生的内在动力,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另外,Roach强调这种自然情感的本质还是来源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价值观的尊重。
4.4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
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护理理论家Benner和Wmbel,她们于1982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应对理论,核心思想体现在帮助患者提高人际应对能力,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跚。
关于这一点,也是Watson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特别强调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能量场,只有在人际互动中才能产生能量,当人际关系达到协调一致时,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双方价值才有实现的可能。
提出”人文关怀必须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中产生互动,建立起一种秉持尊重原则的护患关系。“然而,达到这种协调关系需要双方思想、行为及感情的融洽,尤其是作为人文关怀者的护士必须具备注意、关心与尊重的个性特征;Watson还着重说明护士要具有人际沟通的艺术:对自己及他人要有关怀敏感性;要能建立一种帮助信赖的关系;能促进与接受患者正性与负性情绪的表达;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协调是人文关怀的本质,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基础,是护士体现专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4.5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
美国护理理论家Boykin和Schoenhofer于1993年在她们的人文关怀理论中表述了这一中心思想,她们认为护士在实施关怀行动之前首先要努力了解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所需要的东西给予有目的的真诚帮助,让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患者在他需要某种帮助的时候恰倒好处地得到应有的支持、鼓励与肯定。究其原因,每个人对关怀的认识不同、需要不同,不理解他人需要的给予是达不到关怀效果的,有时会给人带来烦恼汹]。所以,给予一定是他所需要而又缺少的东西,才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另外,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考虑某一段时间的需要,要了解整体人的经历与体验,因此,关怀无时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在关怀(allpersonsarecaring)。这就要求护士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与护理对象的互动,尊重他们,主动交流㈣;学者Autllier提到护士要把自己关怀他人的思想展现出来(caringisaboutbeingpresent),如:一起分享彼此的认识、情感、经历、体验与时间等;学者FelgenJ啪1进一步说明人文关怀要在互动中实现,如维持患者的生存信念、了解患者的处境、和患者处在一起、帮助患者做事、提供一些信息等等。从上得知,只有满足个体需要的对称帮助,护理人文关怀才具有现实意义,护士专业素质才赋有了艺术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同,进而证实护士的职业价值。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作为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骨架,是学生进行生物学学习和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很多情况下学生由于对某些基本概念理解模糊,而给后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可见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呢?教师上网查阅有关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文献资料,阅读教育学理论书籍,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总结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因为"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学概念很多,至少有15个,所以本文就以其课堂教学为例分别描述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1、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掌握标志着学生对客观事物已有了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一般是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的。如果借助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基本特点,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因此,教师讲授概念,经常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察具体事物的机会,或者可以提醒学生动用已有的感性经验,以此增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思维过程从个别现象向一般规律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例如下:
1.1 讲授“性状”概念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以及行为特征。教师列举了水稻的高度、熟性、米粒淀粉糯性,人的肤色、眼色、身高、体重、体型。
1.2 讲授“相对性状”概念,学生观看了人类相对性状视频
有耳垂与无耳垂、双眼皮与单眼皮、大拇指能向背侧屈曲与不能屈曲、食指和无名指等长与食指比无名指短、有发际美人尖与无发际美人尖、手指嵌合时左拇指在上与右拇指在上、小拇指弯曲与小拇指不弯曲、惯用右手与惯有左手等等。观看视频后学生当堂观察自己的哪些性状是显性性状,哪些是隐性性状。
2.充分利用概念的字面含义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根据它们的特征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但所有的概念都需要以一定的字词来加以表述,而这些字词作为代表生物学事物的语言符号,它们往往都有着较丰富的含义,它们常常是相应概念内在含义的最生动、最直接的表露。
3、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而其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析概念,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能更好掌握一个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把它正确重组到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
4.运用变式训练
变式教学是在保持一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它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它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把握其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找出共同点,从而获得准确的认识。变式的好处就在于能够突出要点,使它更鲜明,便于学生掌握。纯合体和杂合体概念教学过程如下:
5.精选概念习题
教师要透过现象抓本质,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保证,要使学生成为练习的真正受益者。另外,通过评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精选概念习题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及时反馈。
6.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概念的运用既是学习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掌握的标志。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生产、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概念应用的问题情境,适当地进行概念应用的模拟练习,学生在运用中强化所学概念。
教师展示了人类手的惯用性遗传图解,要求学生写出部分遗传学基本概念实例: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学生根据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迅速作出了正确回答,在联系人自身运用中强化了所学概念。
7.比较分析概念间内在联系
核心概念能够体现学科的本质,代表了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可以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去看待和思考学科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塔型知识结构,更加便于提取和迁移,有利于实现理解科学的课程目标。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成为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基于核心概念的主要特征,从科学主题、学科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把本节的核心概念定为“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科学主题出发,“系统”是当代科学的重要观点,从系统角度开展本节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思维的经验,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实现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从学科的重要观念出发,“生命系统”是生物学科的重要观点,具有超越特定内容的迁移价值,能够成为分析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的通用模式;从教学内容结构出发,群落生命系统可以有效地把本节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从生命系统这个新的视角深入学科的本质。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视用好教材;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识特点;三是围绕“系统”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群落相关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是影响学生终生、可迁移的重要观念,是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概念);四是补充相关资料与生物学事实促进对群落概念与结构的深刻理解。(见图1)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模拟情境,初步认识群落的特征
教师呈现某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如何分析这个池塘生物群落?(2)假如池塘中大鱼大量减少,对池塘中其他生物数量将会有什么影响?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系统的高度认识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特征。
2.分析资料,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由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形成群落的基础,成为鉴别不同群落的最基本特征,所以认识和研究一个群落,一般是从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开始。
教师呈现研究人员对“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两个森林群落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请学生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主要差别。
在比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群落中物种数目和每种生物的数量不同、数量占优势的生物种类不同等等。
3.分析实例,解释现象,认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的生物间的关系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进行总结。
针对资料1“高斯的草履虫实验”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在“资料1”中,“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给出这个条件的意义是什么?(2)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是否可以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请试着给“种间竞争”下定义。
针对资料2“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说明了什么?数量波动的特点是什么?(2)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3)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精明的”捕食者大多不捕食正当繁殖年龄的被食者个体,更多地是捕食那些老弱病残个体,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何启示?
利用教材中“种间关系”图和学生共同分析寄生和互利共生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表1,总结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
4.拓展学习资源,深化对群落结构特征的理解
群落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充分说明群落系统中各种群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群落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形成了群落系统内部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决定着群落的功能,是研究群落的重要视角。
图2呈现的是2010年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群落结构剖面图,请分析群落垂直方面上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识图与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甜槠群落植物有明显的分化层次。学生通过分析表2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群落中的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请学生解释影响群落中的动物分层的因素。
总之,群落中不同生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表现为垂直空间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9-02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应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报偿”。作为教师不仅要找到可供选择的登山路线,引导学生在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和原理上艰苦求索,而且要明确攀登的目标,让他们体验和享受在付出艰辛劳动后获取真知的喜悦,这是最好的报酬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