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阅读心理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二)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三)人的发展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三)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学生阅读的场所,如班级组办“图书角”,实行“我捐两本、看书百本”活动;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室,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并购买适合学生的读物并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五)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实验班级。
(二)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三)固定时间,营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 整理、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尽量能得到家长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陪孩子一起感悟读书的真谛和快乐,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2 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3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中期汇报并调整前期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 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情况中缺乏英语课外阅读的动力,无法保持英语课外阅读的热情;笔者认为要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持续不断地阅读那些可理解性的文章,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笔者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探索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的对策。
二、英语课外阅读的i+1理论依据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能自动地提供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的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三、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对策研究及实践
1.通过指导学生在不同年级阅读不同层次的语言材料的阅读活动,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总会对所学的教材感兴趣,渴望得到与其相应的英语表达,而《初中生英语课标教材·阅读精华库》收录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六套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主要阅读语篇,全套共分六卷,分别对应于初一至初三的六个学期,每个单元所列的文章很好地契合了“i+1”的理论,即文章的内容都分别对应学生当前所学的,如针对牛津8A Unit Two School Life本书提供了除原文之外的6篇内容相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根据这一特点对这6篇文章分组做了安排。
通过学生的分组阅读,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学校生活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学校生活形成了有血有肉的认识,下文是一个学生阅读后所写的:According to the reading,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lives around the world.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ents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the things for themselves.They do not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t school or after school.They can do something they are willing to do.Even they can drive a car to school in the USA.That is very great.
根据克拉申的i+1理论,每个学生对源于自己身边的事物都具有可理解性。这样围绕同一话题提供的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同时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反过来,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又加深了对课本上内容的理解。
2.利用现代电影、电视等手段和大量的报纸杂志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突破语法和阅读数量的限制。
现代的中学生对于信息输入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而其中电影、电视是绝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播放以英文经典名著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学生会从电影中发掘这些名著的闪光点,这样会毫无疑问地激发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就有了想阅读这些名著的冲动。在英文经典名著的选择上,老师要适时地推荐,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系列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佳品,一年下来学生阅读过的英文名著有(1)魔法灰姑娘[超级推荐](安妮·海瑟薇主演)(2)贱女孩[超级推荐](林赛·罗汉主演)(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超级推荐](4)美人鱼[超级推荐](里面音乐也很好听)(5)舞出我人生[超级推荐](励志影片,刚出了第二部)(6)鲁滨孙漂流记[超级推荐]等。
这些平时的运用都是在克拉申的“i+1”的有趣、不受语法和阅读数量的限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激发了阅读兴趣。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趣又呈上升趋势,形成了稳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笔者通过一年多左右的时间将克拉申的i+1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从而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从阅读中找到了自信,学会了合作,提升了境界;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得到提高,有了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反过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对课堂知识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英语能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笔者二个班英语成绩的明显提高证明笔者的阅读教学的实践起了效果,相信在不断的完善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于现在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不仅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的载体,还是大众文化的具体体现。根据现在的我大学生对于大众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趋势,不难看出大众文化发展的形式以及具体的走向。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大众文化的掌握以及学习吸取没有明确的界定,不能准确的区分文化之间的区别,导致现在的大众文化发展的形式越来越不稳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借鉴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本文针对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取向之间的区分以及学习进行详细的探讨以及分析。
一、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课外阅读取向的现状
据数据统计,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在进行选取时,对于选取的动机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作为学生们的第一选择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升,从不断的学习中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但是其次的选择理由可能就只是为了进行娱乐消遣,消磨大学中的无聊时光,或是为了应对相应的考试;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选择时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能量,但是也有不在少数的学生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所以才进行课外的阅读,亦或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来获取考试的答案信息,并且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根据调查显示,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有三种类型的书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1.关于自身的道德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相关书籍,在调查中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精神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方面比较重视,并且,他们了解现在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很为自己以后的就业以及在社会上发展担忧。关于这方面的阅读的书籍非常的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文学名著、哲学类的书籍、历史类的书籍等,非常的受到现在的学生的追捧。现在的学生认为,阅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有利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的能力,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以及正确的自身价值的定位。2.对于现实描述相关的书籍,现在的经济形势瞬息多变,学生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了解主要的体现就是学生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方面。反应现在的脍炙人口的书籍,以及政治、经济、以及民生方面的书籍并且延伸到社会的相关的礼仪以及相处之道上。3.关于现在的网上比较火的一句话的方面,现在的学生对于心灵鸡汤似的书籍比较喜欢。因为现在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的压力,还有学生关于学习方面的压力等,学生对于这种心灵上的安慰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较受到欢迎。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发展以及生存感到非常的迷茫,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进行支持。但是虽然学生对于自己的需求以及阅读的范围看似明了,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正,以及在进行选择的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掌握。
二、改善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有效措施
1.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析,一定要以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理论依据。对于我国的教育形式以及学生的阅读分析等,社会主义价值观都具有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我国对于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对于文化的价值尺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现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对于经济的多元化以及价值观的多样化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导向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阅读的重要的核心观念,不仅能够比较深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还能影响学生对于社会的思想认识以及对于社会上生存的行为方式的确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的爱国主义的影响;2.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发展。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化阅读,对于最基本的核心观念就是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很多人可能认为阅读只是个人的问题,其实不然,不管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阅读,交流,都是掌握阅读的重要的方式。经常地进行阅读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掌握以及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通过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的沟通,并且深刻的掌握阅读的含义。促进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知识的掌握,通过讨论的形式来改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遇到的困惑。
3.注重对于经典的阅读。经典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就是因为经典有很多的值得人们借鉴以及学习的地方。经典文化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历程以及掌握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将经典的文化作为阅读文化的主体,将学生的灵魂以及精神进行升华。经典的文化是对历史发展的潮流的体现,是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的体现。课外阅读主要就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知识涵养以及综合素质。
结束语:
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讲述了在现在的大众文化的经济背景下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取向方面的分析。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本文力求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取向的探讨。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且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书籍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调查的局限性,可能一些观点的分析并不是很全面,对于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课外阅读取向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以及调查。
参考文献:
[1]张红艳.大学生阅读倾向及导读工作浅论[J].科技信息,
2008,(12).
[2]蒋广平.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及其导读当议[J].网络
财富,2008,(11).
[3]郭亚贞.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心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几组并区别对待,希望学生能在恰当的分层和合理的目标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育模式与掌握学习原则和持续进步原则之间是共通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教育目标(掌握学习原则)和每一个学生都独特地发展(持续进步原则)的教育取向。教师可以将部分未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并督促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简单的英语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持续进步原则认为,“每个学生为了完成他在有效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所有一切,应不断地向着新的学习任务前进。”所以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策略将部分已完全掌握基础知识、想要向着新目标前进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学会合理地选择课外读物,并积极大胆地参加英语课外阅读、演讲等竞赛。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
分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定分层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是尊重学生心理,淡化分层概念。分层教学虽然将学生分层,但其目的并非是要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研究表明,学生虽然个体存在客观差异,但与他们的智力(IQ)关联并不大,之所以在学习中有好、差之分,关键是因为学生在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生活环境、性格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在分组时要避开优、中、差的常用分类标准,从“认识”“情感”“技能”三个维度去分类,尽量淡化小组的界限。学生是敏感的,能够感受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教学方法的调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是适当分层控制,确定分层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对于能力薄弱的小组,教师可以暂时避开枯燥的书本知识,利用英语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给能力完全达标的小组制定一些更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公开一些小组选拔制度,以引起学生的奋斗欲望,在班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三、分层教学在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实践
笔者执教班级自英语教学初始年级(三年级)开始就实行课外阅读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最为困扰学生的英语阅读试题失分率一直低于年级平均水平,数十名学生在《时代英语报》发表过英语文章。下面,就以实际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分层策略。
在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查找、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能力薄弱的小组,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为他们准备了相对简单的英语课外读物(例如:Olivia系列,图文并茂,学生较容易理解),鼓励并指导他们查阅字典,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知识点进行记忆与应用。
Research on Cultivate Student' Outside Read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WU Ju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The outside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English teaching.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is the student on own initiativ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fter-class English reading, cultivate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us stimulates the English reading interest, help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the self-development,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 also has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English; outside rea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0 引言
随着国家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高中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课标对阅读目标和课外阅读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新课标还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外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意义正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理论依据
1.1 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并提出最优语言出入应符合“i+1”这一个条件,根据Krashen的输入说,教的主要任务便是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其中包括大量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i”,又包括新的知识“I”。阅读属于接受性技能,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并且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是从外到内的信息简单被动输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是建构中的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 自主学习
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而Littlewood(1996)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所谓愿望是指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动机和信心;所谓能力是既具备为自己的学习做出选择的知识,又具备能够执行自己选择的技能。
2 高中生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笔者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高中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做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共300人,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课外自主阅读的意识、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阅读量、阅读材料的渠道、阅读习惯。经统计,派发给学生的30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达到100%。从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如下:
2.1 课外自主阅读意识薄弱
非常喜欢进行课外阅读的仅占11.2%,喜欢的占30%,而不喜欢的占45.8%,还有13%根本不喜欢进行课外阅读。从数据上看,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意识薄弱,在对待自主学习的态度上处于消极被动。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性,对待课外阅读格有“要我读”的被动观点。
2.2 缺乏制订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
在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上,大多数学生(69.15%)从不制定阅读计划,约五分之一(21.22%)的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只有个别学生(9.63%)能坚持执行自己的阅读计划。可见大多数学生不能确立符合自己阅读的学习目标,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缺乏坚持。
2.3 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材料单一
被调查对象中有63%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仅限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训练,如与教材配套的《创新设计》、《优化设计》上的阅读训练。只有28%的学生会阅读一些中英文对照名著简易书籍、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72%的学生认为不知道哪些书对自己是适合的,不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课外阅读材料。
2.4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78.2%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习惯逐字逐句的方式进行阅读,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缺乏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会无意识地挠头、玩笔,甚至读出声的习惯;存在回读和重谈的现象,影响阅读速度;在阅读中遇到长句和难句就失去了阅读的信心和耐心,具有恐惧感。
3 培养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3.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自主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这里的“乐”可理解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的学生乐于接受并力求认识和了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习效果取得事半功倍。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积极主动的阅读态度,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形成阅读的自主意识。其次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于一体,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后,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浅易有趣的读物,浅易的读物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并有所收获,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其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视阅读为负担,而会主动快乐的进行阅读,变“苦读”为“乐读”。
3.2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策略,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懈怠和受外界视听之娱的干扰,使自己的精力有较的集中在阅读上,提高阅读效率,达到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制定阅读计划时,教师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制定的计划要具有个性化,不能是盲目照抄或照搬别人的计划,必须是合乎自身阅读能力现状情况的量身订做。其次,阅读计划是分阶段的,在时间上落实到学生本天、本周、本月上的具体阅读目标。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设定的阅读计划进行反思与调整,建立起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计划,避免阅读计划使用上的盲目性,随意性,使阅读计划不断完善。
3.3 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
目前,市场上的阅读材料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学生面对形形的阅读材料往往无所适从,教师应给予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材料选择上的指导:(1)根据自身的现有语言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难易适度的阅读材料,随着词汇量增加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再逐渐上升到阅读英文原版读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选材思想性强,内容健康、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感。这样的阅读材料有助于课内外知识的连接和扩课,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做到与时俱进;(3)题材选择应多样性和广泛性,且趣味性强,阅读材料题材多样性,如童话、人物传记、小说等内容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材,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4)可从报纸、杂志、英文小说或其简写本、网格英语资源上多渠道的收集课外阅读材料。
3.4 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氛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在教室的墙壁挂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名人名言。利用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园地”,学生可通过感想、佳句等形式定期进行佳作介绍。教室里设置“班级图书角”,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书籍丰富多彩,供学生自由选择,相互交流阅读,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就会受到感染。
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开展阅读研读会,和别人交流与分享在课外阅读中的心得体会,摘抄的名言佳句,讨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取长补短,提高阅读能力。开展短剧表演,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表达出来,通过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感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开展演讲比赛、读书知识比赛,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情况和理解程度,巩固课外阅读成果,通过比赛评比出个人及集体奖项,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增强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 结语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进行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课外阅读是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拓宽视眼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应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主性阅读。课外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并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Dickinson,L.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 23,1995:165-174.
[2]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1985: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