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风控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金融机构面临本身面临的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构成了融资活动的主体。但此类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着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规范不完善等弊端,金融机构很难从这类企业中获取详细而完整的金融信息,增加了风险产生的因素。此外,中小企业客户资源较少,且客户的变动性很大,这就导致企业在经营中过分受到客户资源的限制,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最后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低下,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会因为资金周转不便导致不能按既定合约时间还款,进而引发金融信用风险。
(二)质押物存在的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违约是造成物流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最要因素。虽然物流企业手中握有中小企业提供的质押货物,但质押物本身也存在着风险,倘若有的融资企业利用虚假质押物恶意骗取银行贷款,会对物流金融信用产生严重的打击。而即使质押物真实存在,一旦风险发生,质押物变现数值可能与预计产生很大偏差,也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
(三)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讲,融资企业对自身的收支状况、偿债能力、融资情况有着清晰的把握,但金融机构却无法对其财务状况做全面的评估,这就导致了信息间的不对称。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伴随了贷款的全过程,在事前阶段,融资企业可能采取欺骗的方式获取贷款,而金融机构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在事中阶段,融资机构不遵守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定,把贷款用于其他投资之中,出现投资失败而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使金融机构蒙受损失;在事后阶段,物流企业对抵押物价值估计不准,导致信息不对称再次发生。不论是哪一阶段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都会造成双方的行为产生偏差,增加了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强化对质押货物信用风险控制
质押物是联系银行、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之间的桥梁,在整个物流金融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强化对质质押物的管理也就成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对质押物的风险控制主要要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所示:
在质押物风险控制的业务准入阶段和合约设计阶段,需重点考虑质押物的法律风险。物流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众多,质押物的所有权随着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之中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为此,在业务准入阶段要做好对借款企业、物流企业和抵押物三者的筛选,尽可能选择那些信誉较好的借款企业和物流企业,并对抵押物要做充分的调查;在合约签订阶段,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并确保抵押物的合法性。
在质押物的执行过程管控阶段,着重做好质押物变现风险控制和监管风险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所谓质押物的变现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对质押物进行变现之时,有可能出现质押物价值缩水或质押物无法变现的状况。银行针对这一风险控制要做好以下方面:首先,银行在选择质押物时要尽量选择那些价格变动幅度较小、市场流通性强的物品;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跟进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提前制定质押物风险应对方案,以便于风险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解决;最后,银行要对企业的质押物变现能力设置科学的质押率,从源头减少风险事故发生。
质押物在出入库时要经过物流公司的审核,而质押物变现的工作也主要有物流公司承担,为此,质押物监管风险控制的核心在于对物流公司的监管。银行在选择物流公司时要选择与那些仓储管理系统完善、管理手段先进、有质押物监管经验的公司进行合作。
(二)建立物流金融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要从源头抓起,建立物流金融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具体的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金融信用风险预警数据库。预警库要对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状况等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分析企业的信用情况,提高预警的客观性。
其次,优化数据库的预警功能。在建立客观而全面的数据统计库的基础上,提升数据库的预警功能。一是要做好与其他数据库之间的对接工作,规范统计的标准,促进各部门数据之间的无界转换,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及时更新数据库资源,提升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最后,完善预警数据库的评估系统。在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之下,定性的分析具体指标,估算风险等级以及融资企业的风险状况。风险问题发生前要提示有关单位风险应对方案,风险事故处理中监督和跟进各单位的风险应对进程,而在风险事故处理后要及时的总结各单位风险应对的经验。
(三)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物流金融涉及到了银行、中小企业和物流公司三方,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三者互相配合。
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连接着银行和中小企业,它为银行提供了中小企业质押物的基本信息。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勾结,套取银行贷款,会造成严重的信用风险。为此银行首先应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数据有一个系统的评估。指派专业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不定期的对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抽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对于弄虚作假的物流公司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必要时中止双方协议,提前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其次,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和优化,确保各项信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
当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还不完善,很多信用数据大多保存在政府手中,并未完全的公开。为了确保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本身主动提供相关的信用数据,保证交易双方信息的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必要时要强制开发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尽可能的为银行和相关评定机构提供便利。
(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
中小企业在法律主体上是第一还款人,为此物流金融信用风险控制应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防治放在重要位置。
一是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格审查。为了降低信用风险,银行要做好如下的资格审查:主要领导经营能力审查、企业经营现状审查、法人代表品质审查、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信用记录审查等。
二是采取多种担保方式。质押物易损害、价格变化幅度大、价值难以估算,导致担保能力下降。为此,银行应探索多渠道的担保方式,如除了要求企业有质押物担保外还应有个体担保或群体担保等。
三是银行要强化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具体的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与其他中介机构进行联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出具严格的审查报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银行报表审计系统的作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把握其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
所谓的仓单质押模式,即是仓单进行融资运作的一种方式。其中,仓单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同一接受借款企业的委托,将其拥有的货物作为抵押物存储与仓库中,之后向借款企业出具证明存货状况的存单。存货人以及仓单持有人能够对货物进行提取、转让等操作,使得仓单成为了一种有价证券。
2.仓单质押模式存在的风险
(1)质押物本身的风险。主要是考虑到质押物在存储的时间段内因为价格、自身质量可能出现价格下跌、质量下降等风险,导致其价值降低,给物流企业带来风险。
(2)借贷企业的信用风险。借贷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经营状况、经营潜力等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整个金融模式的风险。
(3)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当企业存在技术设备不完善、操作失误等问题时,会给质押物带来损坏的风险。
二、融通仓业务模式
1.运作流程
融通仓模式属于仓单质押的一种延伸方式,和一种延伸业务模式,也是一种物流和资金流集成的创新服务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物流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资信额度,让物流企业能够根据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对应的质押贷款业务。即代表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以及仓储管理协议,实现申请贷款与质物仓储同时经营。
2.融通仓业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
(1)物流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在为融资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物流企业自身的风险范围增加,主要包括与金融机构的沟通风险、质押物监管风险。
(2)借贷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借贷企业的经营能力稳定状况,这将直接影响其偿债能力。
(3)质押物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品种选择的合理性、质押物是否需要投保以及质押物的市场价格等因素。
三、保税仓业务模式
1.运作流程
在保税仓业务模式中,主要包括四个主体: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生产制造商与经销商。在该模式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为了避免商品跌价的风险,经销商会向银行提交对应的保证金,并接收银行开具的承兑汇票,并转交给制造商;当制造商收到汇票后,将向指定物流企业仓库发送对应的产品,然后转为仓单质押,物流企业再根据银行的要求分批次给经销商进行商品发放。
2.保税仓业务模式存在的风险
首先,融资企业的资信问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风险之一,若其质押的商品是非法拥有,或者在提货时将好的货物提走而剩下损坏货物,或是使用损坏货物替代好的货物,将直接造成物流企业风险增加;其次,随着时间的延续,质押物的价值的稳定性与质量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物流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再次,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能力以及履约行为等也是物流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
四、物流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1.质押物风险的控制措施
首先,要合理选择质押物。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于做质押,企业应该选择市场需求大、应用范围广、价值易确定、保值稳定以及流动性好的商品作为质押物品。同时,还要兼顾易存储性;其次,保证质押物的合法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银行可以与物流企业达成协议,要求由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合法性进行审核、融资企业提供对应的证明、运输单、购买合同、货权发票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保证质押物合法性;最后,使用风险转移措施,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散。例如,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针对质押物市场价格变动而签订协议,实现借贷方与物流企业自身的风险共担。
2.融资企业资信风险控制措施
首先要对融资企业的资信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在融资的过程中,通过协议的方式要求融资企业定期总结财务状况报表,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情况以及偿债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为物流企业提供客观的判断依据;其次,充分调查融资企业的信用记录,对借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并在持续的合作过程中考察其履约行为能力。或者在其行业内部调查其实际口碑情况,衡量企业的信誉以及道德水准;针对企业开展发展潜力评估,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市场占有份额、利润率以及销售增长率等情况分析融资企业的偿债履约能力,形成科学的发展潜力评估报告,为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
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人才储备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存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冲动,经营管理层往往被利润冲昏了头脑,不顾市场形势的变化,盲目增资扩股,扩大法经营规模。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内部风险控制措施的弱化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而金融机构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加大了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主要是懂金融、通法律、了解相关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控制人员严重匮乏,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风险控制和管理人才基础薄弱,风险控制人才储备的不足使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同时,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缺乏长远的、科学的规划,致使一些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因此,遴选和培训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具有风险控制理论功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是实现国有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金融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风险控制人才的竞争,大力培训懂金融、通法律、了解相关经济知识的复合型风险控制人员,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管理人员队伍是每一个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复合型风险控制人才的培训,要创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理念,金融机构管理层要将风险控制理念的更新和学习放到重要的地位,专门组织风险控制人员认真学习发展成熟的、先进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风险控制理论,不断提高风险控制理论水平,从风险控制理论上深刻领会资金运作中的精髓,用成熟的风险控制理论知道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实践。同时,加强对相关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多种合法的风险控制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进行管理和运营。金融机构还要结合本机构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围绕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及时研究和调整符合金融机构发展及优化风险控制人才结构的风险控制人才培训体系,为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安全和资产的增值提供合格的风险控制人才。
(二)建立健全相对独立、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
建立健全相对独立、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风险控制机构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组织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首先,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同其他业务部门要分工负责,职责明确,要充实精干人员到风险控制部门,以确保金融机构相对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其次,风险控制部门要有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和合作,在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过程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控制部门如果不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就无法对来自各个层面的风险做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切实的风险控制方案。因此,为了提高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有必要对金融机构资金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类,在风险控制部门内部设置相应的部门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的风险控制,这些部门之间要保持统一的管理和领导,在集中的基础上进行分工负责,分工不能排斥集中管理,集中管理要有利于分工协作,合作进行风险控制。第三,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是对金融机构整个运营全过程的控制,风险控制要伴随着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始终,金融机构的一切业务活动及资金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对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都要相应设置风险控制措施,落实风险控制责任,进行全面的、诸环节的风险控制,确保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第四,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要符合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资金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活动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风险控制措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个目标,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要在此基础上尽最大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不确定性,减少主业务活动的失败率,确保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第五,要实现风险控制措施在整个金融机构的资源共享。金融机构要疏通风险控制部门同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同经营管理层、风险控制部门同法定代表人、风险控制部门同监事会、风险控制部门同股东会的沟通渠道,让这些部门和人员充分了解每一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实的意义和必要性,加深这些部门和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理解,便于加强沟通和联系,实现金融机构各部门的资源共享。第六,要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切实执行,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树立风险控制措施的绝对权威,由于其他业务部门可能存在的业务任务的压力,业务部门希望自己经手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获得顺利通过,而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就是做好风险控制,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否决,风险控制部门对业务的全面介入势必会引起其他部门及人员的不满,如不树立风险控制部门的权威,风险控制措施很难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组织制度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度是关键。因此,金融机构要在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制上狠下功夫,无论是金融机构的议事规则、信用评级,还是每一项业务活动、抵押措施的采取、法律手段的采用等都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流程。首先是要建立风险控制架构,采用科学、规范的风险控制模式。其次,是针对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结合每一个业务部门的工作,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如:风险控制部门工作规则、董事会听取风险控制部门工作汇报制度、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等,有效避免金融机构内设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第三,改变传统的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将风险控制延伸到金融机构各个部门,同时,实现风险控制的纵向管理,以便排除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阻力,使每一项风险控制措施得到彻底落实。第四,金融机构要实现风险控制基础上的流程管理,每一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都要健全相应的工作流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出适合金融机构特点的风险控制措施,不断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庄颖.论加强银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
[2] 冯永慧.金融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 朱佳钦.浅谈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08).
[4] 陈颖,王建红.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11(07).
[5] 张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2011(19).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平稳过度,GDP由高速增长走向中高速。与之同时和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银行业务规模增长放缓,贷款增速降低,负债成本有所增加,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金融风险问题更为严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认识金融风险、积极主动的预防和应对风险是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银行金融风险及风险现状
金融风险是描述经济活动中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有关从而产生的风险,也就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金融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其金融风险管理也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金融风险在以下几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体现:一个是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往来中形成的不良贷款金额和比例都是非常高的,甚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商业银行自身要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来对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三是财务风险。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财务方面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随时的可能性,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业务维系能力下降,存在过高的资产负债率等问题。四是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因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经济形势的恶化带来的利率变动,国内政策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或者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等等。总之,长期的银行业务实践表明,金融风险控制与银行自身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商业银行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如此众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约束于可控范围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商业谋发展谋稳定的前提。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构建
(一)系统目标的构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为构建设计良好稳固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目标,这个系统目标就是要充分利用既有的信息资源,并在充分的进行资源交换与分享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基于网络的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为现代商业银行搭建出一个数据和知识共享的协同平台,使得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知识交换与共享。另外,还要建立以分类金融为基础的管理单元,构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与分析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为管理层提供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金融系统分析机制和工具,从而实现对银行金融风险进行预警与控制的目的,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业务运行中有可能遇到的损失。
(二)系统架构的构建
毋庸置疑,现代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其核心业务高度融合,同时又能契合于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源、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组成。首先,知识管理平台是为了实现银行金融信息与金融知识的咨询和管理,其次,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对业务运行中各种金融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先将运行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优化。最后,综合业务系统能够使银行管理层高效的对风险进行测量,分析和解决,最终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一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涉及经济的许多工业领域,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等,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很容易地变为不可挽回的风险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对于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模拟,能够有效预测各种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业务状况,从而为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供针对性措施。二是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多种学科。所以,有必要在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建立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机制。该共享机制应能够监控管理银行资金的循环流动全过程,实现金融知识与信息的多部门多领域的统一管理。三是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要求是在金融风险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对现代商业银行金融管理的趋势进行综合考量,最终构建一个能够融合风险识别、计量与控制的综合性金融风险业务管理系统。
(三)风险识别系统的构建
风险识别系统要求从三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一是宏观经济指标。用于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二是泡沫风险指标,主要用于反映风险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三是全球主要经济指标。全球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考量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受国外经济变化的影响程度。风险计量系统是运用经济计量原理对于风险识别系统中识别出来的风险指标进行科学的计量与计算,分析经济变量的危险性。首先,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识别指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分析。其次,金融行业的风险计量,主要是对于各监管的主要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进行风险计量。另外,对于国际上的风险冲击进行风险计量,这要求充分考虑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政策以及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风险控制系统是用来提供各种风险控制的措施与管理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的概率以及程度,为商业银行提供保驾护航,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提供科学的风险控制预案。
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要不断深化和强化金融体制的创新力度,紧密跟随与研究国际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竞争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市场竞争能力;银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要做到有目标、有顺序,力求稳定,资本市场的开放尤其如此,要避免发展过早过急,从而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二)金融监管力度要加强
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强化综合监管,尽快健全监管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一是加强金融业内部约束,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定期检查成员单位的业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等,做好风险的预防和应对;三是规范金融业务的运营,创建一个规范高效的金融环境;四是做好风险预警以及应对措施,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提高呆账准备金比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借鉴先进监管经验,规避道德风险
向全球先进的金融体系看齐,制定完善的、综合的、前瞻性的监管手段。监管政策的覆盖范围要大,应涵盖境内外有管辖权的金融机构;监管的内容要考虑是否会对全球化金融经济形成负面影响,尽量要规避这种负面问题;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而言,其规则和手段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具体的监管法规以及各项会计、审计制度也要力求国际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教育,夯实和强化风险教育考核体系。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尤其是金融系统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的教育,在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社会内普遍开展金融的知识、理论以及政策的学习,提醒人们积极树立金融风险意识,防范金融风险。
五、结束语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必须做好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这不仅是商业银行自身的任务,也是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的课题。要重视金融分析理论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实现对银行资金流通的全方位监管,从而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林建生.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及其政府监管探讨[J].商. 2012(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金融业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的矛盾,这使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居高不下。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发生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1.法制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
会计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许多金融案件都是由于银行内部存在风险所导致的。由于法制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不少银行的会计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的依照内部控制制度处理会计信息,致使会信息资料不真实,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许多工作人员错误的理解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认为内控是对员工的不信任,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因而,他们从思想上抵触银行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严格执行意识。这种认识偏差违背内控机制事前控制的特点,为银行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全或存在漏洞是管理效率低下以及不法分子作案得逞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的内控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制度贯彻不力、制度不完整和运行机制失调三个方面。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还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同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极大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率。目前,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遇到具体问题原则性讲得少。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的银行系统在前几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内部控制环境的背景。一些金融机构无法适应新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缺乏统一的考虑,影响了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3.内控制度跟不上金融电算化的发展速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现在的金融犯罪的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化和业务全球化使金融业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并由此伴生的风险日益加剧。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导致了银行金融风险的增加。银行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脆弱性,这些脆弱性被特定的威胁利用就会产生金融风险。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建立股份制经营的相关机构只是股份制经营的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实现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内容。作为经营机制内容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内控体系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步内容和要求。
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对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各方进行真实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到位,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和约束股份制经营管理中的董事会、股东和经理等方面的关系,即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委托下的各方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和协调。在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通过完善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的企业信息得以充分批露,从而会引导银行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银监会的监管深度、频度、广度加深,有利于提升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商业银行资本资源效率。
三、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
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银行吸收存款是责任,企业需要资金,也是责任,这些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其中还包括企业的结算功能,包括其他投融资功能。银行有责任保障社会存款的安全,这也是随着我们银行的诞生存在的责任,银行要为吸收的存款安全负责。银行管理人员要通过组织员工学习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时传达案防内控工作要求和精神;通过下发案例通报、观看警示片、组织参观等方式,扎实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集中学习、案防知识教育,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制度的生存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把已经过时的东西剔除掉,适时吸纳有用的、新鲜的、切合实际的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重视制度建设,进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我们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落实到银行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构筑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我们要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制度,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按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与银行各部门业务工作紧密联系、层层相扣的内部控制体系,为银行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3.设置科学的控制点,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的薄弱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员因素,例如: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雇员流失、违反用工法等等;第二,内部流程,例如: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报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等等。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要对于以上这些银行业务工作的薄弱点进行控制,并且对金融领域案件发生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点进行研究,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对关键和人员的监督约束,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构建金融安全屏障
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监管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当前,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调试、运行、维修等全部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监管,主要是在监管工作中,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取得的被监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及早发现可疑线索,达到降低案发率的效果。
第一,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
第二,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第三,电脑仅是银行会计业务的辅助手段,记账、信息报送等都是以手工为主,管理信贷风险主要依靠下级层层上报数据,管理难、检查难、漏洞多。我们要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水平,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促使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群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索.中国总会计师.2010(1).
三、认真落实资金票款安全局长负责制,实行储汇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xx县邮政局金融资金安全责任书》。成立有专门的案件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认真执行人员排查制度,全面施行轮换岗计划。建立了举报制度,每个职工均发有举报卡。
四、严格按照省局和州局的要求的频次和内容开展储汇稽查工作,采取突击检查、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和资金安全隐患进行追踪整改、督促落实。
五、认真按照《关于印发%26lt;xx州邮政金融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26gt;的通知》(x邮金管〔**〕105号)和《xx州邮政金融内控制度评价、现场处罚标准及打分表》要求,积极开展邮政金融内控评价活动。在开展内控评价的同时,对中间业务管理、网点三级权限管理、电子稽查和智能令牌管理、支票印鉴分管、出纳库存现金、银行账户、大额权限审批、特殊业务处理、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金库“五大制度”、押运钞管理、营销排查等高风险环节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及时排除资金安全隐患,确保储汇资金安全。
拿来主义不可取
欧美的P2P网贷主流风控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化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手段,从而完成点对点的安全交易。之所以美国可以用这个方法制约Peer-2-Peer借贷两边的“Peer”,是因为这种方法,在他们国家,可以起到制约作用。美国的信用记录是集成式的、开放式的、网络化的,用一个人的社会安全号可以查到婚姻、家庭、房产、治安、保险、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信用卡消费等非常全面的资料,也就有了全面判断个人信用基础。如果一个人在网络借贷中出现逾期,网络借贷平台可以把这条逾期记录写入这个人的信用数据库中,违约成本是很高的。在美国个人信用数据是开放式的,所有人都可以查到,一旦出现信用违约会影响违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应聘、入学、社会福利、申请信用卡,甚至对象看了这个信用记录也会重新考虑是不是要结婚。这样借款人在准备赖账时不得不慎重考虑。
中国的P2P网贷主流风控模式是通过民间担保控制风险和审核,继而使借贷交易通过互联网撮合完成。首先说下,我们为什么不用西方互联网化的风控模式?在中国还没有像西方那样完备的信用体系,央行有征信报告,也仅仅是信用卡违约记录,除了金融机构,不但一般的机构不能看,网贷公司也没有办法把违约人的信息写入央行的征信系统。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无法根据信用系统为借款人评级,如果不还钱对他没有任何坏处的话,借款人为什么要还钱?因此,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西方P2P模式里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有效进行风控审核这个重要命题,如果直接“拿来主义”采用欧美P2P模式,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已经有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数据,开始自发性的做征信系统,或者通过社区互动来产生信用级别。基于此,目前在国内也形成了一批信用派。但是对于大数据,看着很好,如果应用的话,短期内都不好实现。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大数据技术处理能力暂时还跟不上。总归,相对于西方征信系统,信用借款的充分条件目前在中国还不成熟。安心贷目前正在尝试很少量的做,主要目的是积累数据和总结经验。
立体化的风控措施
说起风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有人认为异常简单,简单的和大街上摆摊办张信用卡一样的简单。有人认为复杂,复杂到整个风控流程大大小小的环节走下来,外界人看来犹如无永远无法走出的迷宫一样。安心贷就是如此,上面所提到安心贷不愿意扩张-奇怪的黑马。但在风控封面安心贷更是一个宁愿丢失订单,也不愿放松风控措施的平台,更不会因为领导的指示而更改风控措施。为什么要这个复杂和严格呢?首先,根据中国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潜在可能的几个方面:目前中国尚无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模式创新风险;系统安全风险;市场风险;其他风险。
安心贷是如何做这五大风险体系预防的呢?
针对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安心贷在监管文件没有正式出台之前,会严格相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参考依据来进行风控。并严守监管层提出的相关红线,明确交易主体并建立风险储备金形式的担保措施。杜绝类似庞氏骗局的风险,安心贷平台仅仅作为交易平台的出现,投资者和标均有双方人员自行操作。
创新模式风险――P2P网贷模式这个舶来品大家搜熟知,当然到中国后其模式已经如万花筒一样的千变万化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大部分因为与金融市场环境不相适应,与客户具体需求不相契合而遭遇失败。国内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模仿国外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时,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发生扭曲和异化,无法取得如国外同类企业一样的商业成就。虽然都提出有所谓的创新成分,但是其创新成分的风险不言而喻。
系统安全风险――安心贷的系统平台全部依托自己的技术团队研发而成,并且目前已经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达成战略合作,交易的电子合同、核心环节均需要专门的的数字证书来进行匹配。而且这项应用是中国目前98%的银行体系来应用的。对此,安心贷的在信息技术安全方面还和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合作全面建立信息安全预防体系。
市场风险方面――首先安心贷不做高利率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更是安心贷这么多年来所积累的风控强项优势。
其他风险方面――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内部风险等系列问题在安心贷都可以说几乎不予存在的。安心贷能够多年来稳健的发展下去,就是依托这些风控优势来做的背后依托。
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推动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能够裂变式的发展到现在。创新的同时需要依托风控的全面考虑、风控的同时需要依托自身的各种因素。安心贷就是这样拥有者及其严格的风控措施的平台。安心贷为此特别建立“安心保障计划”此计划是安心贷为了维护投资理财人士的资金安全而设置的专项机制。
做强不做大
随着美国P2P网站LedingClub即将上市的消息传来,这一消息引发中国P2P的无限遐想。对于正在走上市流程的安心贷来说,更是让人振奋。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2年6个月]
公 司:XX公司
行 业:金融
职 位:风险控制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金融学
学 校:上海交通大学
自我评价
有扎实的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熟知风险控制、规避措施;有审核各类融资项目的丰富经验,能对项目进行独立全面的尽职调查;能够独立提出风险化解手段或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和风控措施;能够指导风控专员完成项目风险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并采取有效措施;有较强的研究、分析能力,能研究分析融资行业相关的法规政策、并及时更新、完善负责行业的风险控制制度及规范。具备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金融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风险控制经理
工作经验
2010/7—2013/1:XX公司[2年6个月]
所属行业: 金融
业务部 风险控制经理
1.构建公司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能为公司各类投资项目提供风险控制管理;
2.根据公司投资项目的要求,完成风险分析、现场核查,对股权投资过程进行跟踪和风险控制,并能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3.完成投资项目定期风险报告的编制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完成股权投资可行性报告;
4.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指导、协助领导层控制项目风险;
5.积累了一定的金融行业资源,能与融资企业及各金融机构建立并维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够构建和疏通银企操作平台,拓展业务渠道;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6—2010/6:XX有限公司[3年]
所属行业: 金融
业务部 风险控制专员
1.协助风控经理定期撰写或编辑行业预警、行业指引和宏观经济周期分析,为业务部门操作提供参考;
2.独立评估审核贷款项目和担保项目,确保资料真实、合规、完整;
3.完成贷款和担保项目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相关工作;
4.参与贷款业务的流程优化、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
5.协助风控经理定期对项目经理等进行风险控制的培训工作,提升业务人员防控风险的技能。
教育经历
2003/9—2007/6 上海交通大学 金融学 本科
证书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而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将银行风向管理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新型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对于这种管理模式来说,对银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下面我们简要阐述银行金融创新在金融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银行金融创新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危机无法有效预防
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创新管控机制,对于正要发生的风险或者已经发生的风险不能完全规避。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银行在发展历程中只注重拓宽经营范围,不能有效实施银行的内部控制。一些银行认为风险的管控会阻碍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利益与风险控制间选择了利益。过多地看中银行的信用贷款风险,忽视了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三)风险的调和与管控方式简单
银行在全方位发展业务时,金融风险无法有效规避。在纷繁芜杂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环境下,老旧的风险管理方式已经对其无法适应,在风险管控上中国缺乏独到的管控手段。
(四)无法有效评定风险
评定体制的缺乏使风险评定不够合理和科学,无法对风险进行量化考评,银行缺乏评定体系,积累的技术材料很少。
二、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取得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改善金融创新的模式
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源动力。世界金融市场变幻莫测,银行要与时俱进,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紧跟时代步伐,不能由于担心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对金融创新采取冷处理的态度,那样只能被市场淘汰。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已经成为了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它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既定方式。如此可以让银行将风险转移到证券交易市场,将信贷风险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只有对金融用具进行科学利用,才能将银行管理风险降到最低,增加企业的利益;金融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梳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尺度,不能在不清楚风险带来的损失的状况下进行无目的的金融创新,另外,对于不熟知的区域投资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
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要依据现实工作的需求,对金融创新和银行的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细化职位职责,明确责任的归属来对金融创新下的银行风险管理进行有效规避。金融创新在银行中的运用,要做到效率高,就必须要求银行员工按照相关标准工作;不一样的工作内容在遭遇相同的风险的时候应该注意管理的一致性。相关事务可以进行原始记录,使以后金融创新下的工作和经营活动有据可依。监督机构对评定成果进行核实,并反馈给银行的董事会或者管理机构,使科学的提议被采纳,让其单一性和资深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三)风险策略的完善和考评
完善的风险策略需要合理的管控结构作为支撑,银行通过对管控机构进行权限的定位,例如股份持有人、理事会要有效合作,打造一个权利平台,完成评定体系的建立。股份持有人要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把关,合理化地制定发展战略,避免管理层和职工做出错误的决定,给银行带来损失。对于银行的管理风险来讲,股东持有者可以将风险管理意识传达给企业的每一个人,将职工的考核和风险的管控相结合,调动经营成本,准备好资金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银行风险。这也是金融创新下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重要措施。
(四)完善动态评定机制
现在是信息时代,银行可以对科技信息进行合理运用,保证平时的工作有序进行,而电子化管理银行,财会信息的准确程度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财会讯息利用的效率和可靠性。银行在金融创新下的风险管理工作也离不开电子化,显而易见,建立完善的动态评定机制,可以对金融风险起到预先报警的作用。在银行金融创新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风险的管控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及时对风险的变化采取措施,才能在风险产生前做到“未雨绸缪”。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下管理好银行风险,才能促成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使银行在合理享受金融创新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中国的银行必须对金融创新进行深入研究,不间断地拓展经营区域,使银行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坤雄.从金融创新角度分析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2,(11):25-26.
[2] 李雪梅.基于金融创新的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7):53.
一、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它依托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互联网金融凭借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收益高等特点迅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由于目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网络征信系统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逐渐暴露。众多P2P网贷平台的“跑路”,个人存贷款信息的泄露,给人们敲醒警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逐步放大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作为传统金融主导的商业银行如何在参与网络金融竞争的同时,建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固有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是企业、个人进行存、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大量业务需要人为操作,所以面临经营操作风险;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面临投资失败、放贷不能收回的信用风险。利率、汇率的不断变动,给商业银行兑换业务带来很大不确定。但是,这些风险通过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贷审批、提取准备金等措施,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历经百年的发展,对固有风险应对措施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金融将商业银行推到风口浪尖
互联网渗透到金融领域,将互联网的自身不足带入了金融机构,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
1.法律、法规的不完备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予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出台。互联网金融很多领域的监督目前处于真空状态。但是,中国网民的发展成几何倍数增长,互联网金融领域问题不断爆发。为了适应互联网迅猛网站,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有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柜面操作,电子银行业务操作人不用通过身份识别而进行大宗支付、快速融资等业务,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控等措施,给非法洗钱、融资提供了机会。
2.客户信息泄露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托的是互联网,大量客户的存款、贷款、消费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大量信息被泄露,就可能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转、危机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各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银、金融产品超市、电商”的一拖三的金融电商,只有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才能防范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防止支付宝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重演。
3.高额利益诱惑下的信用安全
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服务,交易双方根本不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交易。谁未交易双方的信誉作担保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线下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销售网上理财产品,其高回报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托管的银行无法为理财产品提供信用担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无人保证。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机构主要分为风险、资本管理部门、独立的审计部门、内控评审部门,各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风险管理的内部流程包括环境评估、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几十年发展,针对线下交易,已相对完备。
(二)互联网+时代,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切实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防范信息泄露、降低支付风险。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投入资金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不仅用于研发、创新、维护自身的电商平台,还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技术创新中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风险的识别、控制,做好客户信息、交易记录的保密存储,防范黑客攻击网站、阻止病毒侵染数据,提高信用卡盗刷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
传统的风险管理虽然比较完备,单过程冗长,不适应当下互联网金融的便捷的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依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资产状况、客户需求、企业发展目标、电商平台发展情况等确定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在风险识别环节,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前已发生的各类金融风险事件、以及各类潜在风险为基础,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图分解符、专家意见法、筛选-监测-诊断法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积极防范。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应强调以事前防范及事中控制为主,对存在高风险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控,评估风险大小、是否在可控范围内。风险控制、评价是指在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时,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发生的风险,并及时作出经验总结。
四、小结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各家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措施交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网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聪聪.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区域金融研究,2015(1).
邮储银行基层审计是在原有业务稽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储汇专业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以业务制度为准绳,以现场检查为手段,检查方式及手段单一,检查覆盖面相对狭小,信息化程度和效率较低,而且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及实践的考验,与商业银行的审计理念及审计实践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与当前邮政金融改革及邮储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的需求之间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原有作为储汇部门稽查仅局限于业务条线的检查及指导,查错纠弊是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以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测控评价为主线,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另外,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有关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以内控优先的风险防控理念在基层邮储行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内控的措施、方法手段、内控测试体系、校正机制和剩余风险如何化解消除等问题还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监督控制管理中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在邮储银行基层尚未形成。
二、如何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有效促进邮储银行基层风险管理的建议
邮政金融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一直按照邮政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与现代金融企业相比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面临邮政金融新的改革形势,作为基层管理者首先在思想上要有客观理性和正面积极的认识,既要看到这种体制的优势,也要善于找出与邮政金融改革发展不匹配的环节,这样才能立足实践,解决问题。从内部审计的定义来说,它是由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管理,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主要是监督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而银行的内部审计又区别于一般企业内部审计,它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相比较来说,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注重财务监督审计相比,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更加宽泛,关注的切入点更多,管控的对象更加多元,内部审计的质量要求也相应要高。那么,如何针对邮政金融基层开展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督导职能,强化风险管控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解决好基层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问题,要做到角色到位不缺位,不越位,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从目前基层实际情况来看,审计更多的扮演着检查监督和纠改督办的职能,市县分支机构的审计更多侧重的是对网点的业务审计和对管理机构的合规性履职检查,以案件防控和综合治理为中心,以减少资金案件为目标,这为当前邮政金融的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发挥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是邮政金融改革初期所必需要做到的。但随着邮政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转型,内部审计的功能性作用仍需与时俱进,只有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确认、监督和咨询、评价等服务功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的不足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管理建议,进而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效化解风险,应对风险,达到以风险为导向,促进企业提高效益、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邮政金融特色的内控制度和内控评价体系,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和邮政金融内控建设中找到结合点,准确定位,通过梳理和细化审计类型,丰富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质量,来完善和提高审计效能,更好的强化邮政金融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借助内部审计助推全面风险管理。按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是按照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通过各种风险分析、监测手段,查找风险点,并采取对应措施来减轻或转嫁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分析性复核等手段进行不间断动态优化,这些措施需要贯穿在企业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全面、全员、全流程、立体多功能的全面风险管理。按照银行业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控要求,邮储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三道防线”建设,审计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应独立发挥监督和评价功能,通过审计后评估,不断优化“三道防线”防控运行机制效能,助推风险防控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从客观、全局性的角度把握和管控风险,防止由于制度执行失效,从业人员道德扭曲,系统运行失灵等风险的侵蚀而造成企业价值损失。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辩证关系
1.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具有统一的关系。金融创新以转移和分散风险为目的,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同时,风险管控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金融创新产生的负面作用,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再次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具有对立的关系。金融创新产生了新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将一种产品风险扩大为整个行业风险,增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风险管控体系的效用。同时,风险管控体系的规制作用,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的效率。
2.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是动态博弈关系。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以维护安全,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在相互依存中,不断扬弃,共同发展。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逃避风险管控的规制,致使原有的风险管控体系不同程度失效,于是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不得不推出新的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规制。商业银行为了追逐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势必又将从事金融创新,多重博弈后,成功的金融创新将是总体上的金融发展收益加上可控制的风险水平和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金融创新。
3.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体现了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的关系,具有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特点。相互补充一方面体现在金融安全是金融效率的基础。因为没有安全的金融体系,金融效率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金融安全。有效的金融市场促使信息传导更充分,市场结构更合理,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转移能力更强,金融体系更为安全。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之间的替代性表现为,偏重金融效率的提高,而放松金融风险管控可能会破坏金融安全;偏重金融安全,过度的风险管控可能会降低金融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项目很多,但基本上是对传统业务的组合和改进,真正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消费特点、风险偏好和融合先进技术的创新产品缺乏。其次,金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一家银行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很快被其他银行效仿。再次,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受市场环境、人力资源、运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缺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发。
2.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大量模仿和引进国外金融创新模式,注重短期规模效应,对金融创新背后的风险定价机制和管理措施分析不够,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一套针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控制体系。
3.金融创新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一是金融市场立法不完善。目前,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进行规范的法律仍然是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缺乏对新产品、新工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界定和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二是金融管制较为严格。在市场准入、信贷规模、业务范围等各方面都存在严格的金融管制。三是信息技术水平落后,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四是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过分偏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缺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
三、几点思考
1.以“三个重视”建立健全金融创新机制。一是要重视组织机构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金融创新的市场调查、创新建议、可行性分析、创新活动过程监督,负责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二是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的资源投入,培养和吸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金融创新人才,打造专业的金融创新团队,夯实研发基础,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工作。三是要重视奖惩体系建设,为金融创新创造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具体的奖惩办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目标、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减少和避免金融创新的盲目性,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
发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必须进行投资,通过投资来获取利润,利润越大,越有利于发电企业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多缺乏理性地认识,盲目的跟风,看到有利可图的事业就进行投资,没有对其进行前期的考察和后期的调研,往往导致投资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于发电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要着力谋求企业发展的利润最大化,在注重发展主业,做强做大老本行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产品的投资,大力发展多种产业,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比如电厂的副产品,之前的废灰废渣,可作为生产砖瓦的原料等;依托主业进行磨煤机衬板的生产等等。甚至有的发电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但是在进行投资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通过对产品市场的调查分析以及产品后期的服务等方面来决定投资与否,通过对产品的潜在价值分析和公司的财务承担能力来决定是否追加投资。在日常的投资活动中,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总结投资经验,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式。另外,发电企业还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投资制度,完善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地投资办法,为之后的企业投资奠定基础,为企业发展谋求最大利润。
(二)资本回收策略不科学
发电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多产,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一次性贷款的多少取决于发电企业的商业信用,信用越高,一次性贷款金额越大。我们知道,发电企业的销售利润与商业信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谋求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购买者并不能进行直接消费,而企业为了带动本身的发展,只能通过赊账来进行产品销售。而在赊账的过程中,企业对客户的信用度并不了解,所以在后期的收账过程中会带来诸多问题,有些账目甚至会成为死账收不回来,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也严重影响日常资金流动带来影响,还款日期到的时候,企业如果依旧能没有回笼资金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偿还贷款,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商业信用,给企业的日后发展带来影响。如何更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企业进行赊账是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但是选择错了赊账客户只会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进行赊账过程中要严格考察客户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否具备还钱能力等。对于那些有能力偿还货款的客户可以给予赊账,但是对于那些无力偿还货款的账户就不应该赊账给他。同时,企业在进行赊账时还要选择还要有选择的进行,不能盲目的将所有产品都进行赊账处理,应当选择部分产品,这样也有利于企业定期的收回货款。
二、发电企业应对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加强发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信息的收集
未来信息对于发电企业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要重视对未来预测信息的披露工作。发电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在作出财务报告时,除了要对前期的工作进行财务总结同时提出前期财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还要着重加强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应当十分详细地对企业未来经营和发展信息做出披露。通过对市场变动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变化方向来预测未来市场产品需要的方向和数量,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生产中所需要的大致成本,以及产品的开发可能性等。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当充分配合市场部的工作,通过对市场的整个调研来对财务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向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参考性更高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的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二)编制衍生金融工具财务报告
在最终形成的财务报告中,不仅要包含总结和预测还要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纳入进去。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的报酬与风险转移和价值变动、潜在风险等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保证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还要经常的变动财务的编制方法和结构,避免一成不变下造成的财务结构错误以及管理者的审美疲劳,导致之后的在审阅报表的时候有了着重性而忽视了其他数据的现象。同时衍生金融工具还能够适应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过程。另外,衍生金融工具还有利于完善财务报表的整体内容,将普通报表所不能涵盖的数据全部财会研究涵盖进去,例如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交易中支出的保证金和期权费等数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