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33-01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效发展,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加以明确显得非常重要。从某个角度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的密切程度可以看做是点与面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体育竞技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运动训练,但进行运动训练还要基于对体育相关知识熟悉掌握的基础上,而熟悉了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所以,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加以掌控,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便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
现在的高校运动竞技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对高校运动员招生、选拔、及训练与管理上面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运动训练的发展。高校运动训练还存在学习与训练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缺乏合理性与平衡性。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学校忽视了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学校没有组织专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只是将特招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并且在教学策略及管理方法上也没有做任何改变,进而使得许多运动员跟不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进度,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练是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兼任,体育老师虽然有较为专业的专长,但在怎样教育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或缺乏实践的现象。缺乏专业性的运动指导训练老师是一个方面,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校缺乏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购买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强、针对性差的特点,在教学程序与内容的设置方面也缺乏新颖及实践性。还有就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达不到养成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目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体系也开始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末流位置分离出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另外,虽然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发展的趋势及改革的方面是正确的。只要合理兼顾与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就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运动训练及其体育教学的发展前景探析
(一)通过加强运动训练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表现,这是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就是自然素质。自然素质本质上就是身体素质,而且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来进行锻炼与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观念、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体育水平上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就要运用合理的运动训练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升。
(二)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并形成优势互补
要想使高校体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需对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一旦脱离了实际运动训练,就会缺少必要的实践与美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训练离开了体育教学的指导,也会让运动训练缺乏必要的方向性。所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必须做到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各自的特点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训练水平,培养综合性、全面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竞技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全面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要想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体育机制,大胆进行实践与创新。合理利用好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优势,让体育事业更为规范、合理,从而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通过俄罗斯学者的文章同样希望引起我国竞技科研人员和承担残疾人运动员训练任务的教练员们的共鸣,进一步提高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和保障的科学化程度,同时充分关注残疾人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姚颂平
摘 要:运动理论专家的著述揭示了构成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本质和结构的因素和特征。在既定时间内获得高水平运动成绩一直是竞技体育的主导,同时也确立了运动员们训练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然而,对于优秀运动员在适应运动的训练加强方面的研究却为数不多。体育科学将“有条件的”的健康人的体能训练确立为优先研究主题由来已久,但却将身体和精神健康疾病的问题归咎于医药、惩教教育学和福利官员。只有参照残疾运动员的功能性能力和病理学原理以具体和适当的方式结合各种训练和康复措施,才有可能在竞技体育中获得理想的身体素质发展、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及更多的精神力量。本研究旨在揭示有脊髓损伤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原则,而在研究中所发现的有脊髓损伤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具体训练原则属于本领域常规和特殊问题中的一个小而关键的部分;因此,本项研究的论证和结论将有助于选定深奥的科学和方法论的发展方向,并最终促进和解决残奥会游泳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运动训练;高级肢残运动员;游泳;肌肉生物电活性
中图分类号: G 808.1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5038504 文献标志码: A
竞技运动主要理论家们的著作[13]揭示了确定健全的高级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的内容和结构的因素特征。众所周知,在高成绩竞技运动中在预定期限内实现最高成绩的必要性起了主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特征[4]。
可是,针对高成绩残疾人竞技运动中完善运动员训练的研究至今仍比较欠缺。长期以来,竞技科学把“人为”的健全人的身体完善作为自己优先的研究对象,而把对于在健康方面、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方面有残疾的人们的关心看作是医学的特权,留给了矫正(译注:特殊)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保障工作者[5]。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身体素质达到要求的水平,掌握完善的技术,提高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只有把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与恢复性措施适宜地组合,并顾及到残疾运动员的功能可能性和现有的疾患才有可能。
1960年在罗马举行第1届残疾人奥运会以来游泳就是主要竞技项目之一。与奥运会一样,残疾运动员参加了自由泳、仰泳、蝶泳、蛙泳和混合泳所有单项的比赛。带疾患的和带肢残的残疾人群体范围很宽,并且不是同一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组运动员根据他们的功能可能性,而不是按残疾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的功能性分类导致属于不同组别的运动员(例如脑瘫、脊椎受伤)在某些单项,例如100 m自由泳比赛中被分在同一个功能组里。
可是在安排不同组别高级运动员的教学训练过程时,也必须解决与已有疾患有关,以及促进提高运动员机体代偿功能和适应可能性的局部辅任务。所有这些最终都将促进提高运动成绩和延长竞技寿命。
恢复性治疗和康复性措施的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截肢运动员取决于截肢原因和水平、运动能力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受损程度、在残肢的骨骼肌肉中发展的营养不良过程、心脏呼吸系统和代谢过程方面的本质性形态功能变化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等。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出现了机体适应性反应受到损害,身体工作能力出现下降[67]。
脑瘫运动员康复性措施的效果取决于肌肉紧张度的受损程度,这与强直性反射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有关。所有这些表明,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首先形成运动动作的模式。除了姿势强直反射以外,患有脑瘫运动员的运动受损还伴随动作灵活性受到限制,缺乏或减弱了平衡反应、运动协调性、动作和呼吸的协调性,减弱了动作感觉。例如,对手指直线动作的知觉出现走样,就与它们感受圆周动作和侧向动作一样。同样也遇到了智力和心理发育迟滞、各种疾患和疾病的综合征[8]。
现在游泳已被作为有效的手段来训练心脏呼吸系统、锻炼和使肌肉生物电活性、血液酶活性和神经体液调节恢复正常,增加需氧量、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保持正常等[6,8]。健康性游泳和竞技性游泳被广泛用于肢残人之中。可是文献中缺乏关于高级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其评价在提高运动成效和运动可能性方面效果的资料。
在竞技游泳中不断提高成绩水平要求探索能不断优化游泳运动员训练和促进提高比赛条件下最高成绩的各种手段。这些条件提出了更高程度实现运动潜力的必要性,不仅提高了对运动员训练程度水平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对赛前训练过程的要求。
1 研究目的
揭示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的特殊原则。
2 研究方法
分析归纳专业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心理学和教育学测试,神经肌肉描记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我们观察了21名肢残运动员,按照国际分类属于S58级,俄罗斯国家队队员或其后备队员中有3名功勋运动健将、3名国际运动健将,其余均为俄罗斯运动健将,年龄为17~25岁。
因为在残疾人高成绩竞技运动中对游泳问题的研究较少,所以对于我们很重要的是运动员如何评价在高强度训练负荷的背景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分析问卷调查资料表明,从事多年运动训练的平均年龄为(10.5±2.2)岁。实际上所有被调查者都是直接进入游泳运动,而未从事过其他竞技项目。
大约80.95%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开始时并没有为自己确立某个仅仅使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目标,而是确立成为著名运动员和取得成绩的目标。
90.47%的运动员指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有明确目标、忍耐力等心理素质。
71.42%的游泳运动员认为,在结束运动生涯后,对生活的适应将更容易,因为竞技运动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活。可是28.58%的运动员认为,他们将很难适应现实,因为运动生涯结束后的生活将极大地区别于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运动员认为,职业竞技运动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可是从小就脑瘫的游泳运动员组的54.55%,以及截肢和肢残组的10.0%运动员指出了在每天高强度训练负荷背景下的某些主观疲劳特点——精神萎靡、睡眠不佳、经常头痛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出现了消极状态,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结束从事游泳。他们没有认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已走到头,而是希望能继续向前。85.71%的运动员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准备结束运动生涯,要是健康不允许他们从事竞技运动的话。在所有列举的原因中主要原因是建立家庭和一份有前景的工作。
可以归纳一下,多年从事游泳毫无疑问不仅对肢残的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而且对他们形成个性心理特征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要是对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过程的方向和恢复性措施缺乏精确的计划,要是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功能状态缺乏关注的话,那么就会成为慢性疲劳和损害健康状态的原因。这一事实表明,教练员和医生必须及时对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作出修正,以便在每一种具体情况下恢复工作能力和更细致地分析高级游泳运动员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问题,从而揭示运动员的机体在专项中的潜在可能性和保持健康。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在最大程度上决定在专项竞技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主导性、决定性因素。确定这样的因素就为控制训练过程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并指明了应当完善训练程度的哪些成分,应当具优势地针对多年训练整个过程或仅针对某个阶段。
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基本原理之一,按我们的观点,在于必须揭示和顾及到决定运动员一般训练程度和专项训练程度水平的因素,评定这些因素对于在专项中获得最高成绩的意义。这些资料对于有科学依据地制订运动训练过程的计划是必需的,包括在运动训练各个方面之间分配局部性训练工作量、正确地安排训练作用系统、区别对待地计划安排负荷量和强度。
所以,在残疾人竞技运动中为高级游泳运动员安排训练要求进行专门的研究,既要揭示运动员某些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在保障比赛活动效果方面的作用,也要揭示这些参数在每一个训练阶段中在运动训练程度整个结构中的对比关系和相互联系。
残疾人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2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机体中稳定的病理性变化的水平和身体训练程度。在疾病和相关疾病的显著程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对身体训练程度和工作能力指标,由此对成绩指标的动态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我们特别现实的问题是揭示和顾及确定运动员一般训练程度和专项训练程度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评定它们对获得最高运动成绩的意义。
借助于因子分析划分出4个综合性指标,这些指标对样本总离差的贡献达到79.62%。研究训练程度的因子结构表明,对于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最具意义的是专项身体训练程度,其贡献达到29.78%(见表1)。
处于第2位的是一般身体训练程度(21.75%)。可是其中带最大因子负荷的是速度力量训练程度指标(立定跳远和30 m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综合地将其称为速度力量训练程度因子。
技术训练程度水平同样是主要因子之一(14.17%),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掌握游泳的技术方法,并顾及到肢残运动员机体的代偿可能性(0.83)。
身体发育因子不仅取决于护照年龄,而且取决于运动员的疾患,其贡献达到13.92%。
可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与从事高级游泳运动员训练的教练员的意见有区别,他们曾被作为专家进行了访谈。例如33.2%的教练员认为自己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子是技术训练程度,27.7%的教练员倾向于身体训练程度,22.2%的教练员认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不亚于上述因子。
这样一来,因子分析与教练员访谈的结果表明,有必要对合理安排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专门研究。
为了揭示和评价决定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比赛活动效果因素的意义,对反映运动员个性特征结构的指标综合进行了数理统计处理(见表2)。
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肢残游泳运动员的成绩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动机意志”因子(24.89%),这里带最大因子负荷的指标包括对竞技专项的兴趣、比赛动机;“心理稳定性”因子,由情感稳定性、自制力和较低的焦虑水平所组成,占据了第2位,该因子的贡献值为21.66%;“对事业态度”因子包含了竞技勤奋和有明确的目标,占据第3位,贡献值为15.33%;个性特征第4个重要因子是“守纪律性”(12.66%),由遵守比赛的纪律性和运动员具有批判性评价自己的可能性和行动的能力所组成。
这样一来,肢残游泳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首先与越来越高地表现这样一些个性特征相联系:对竞技专项的兴趣,竞技勤奋和有明确的目标,守纪律性和批判性评价自己的可能性和行动的能力,情感稳定性,自制力和较低的焦虑水平。
研究新的运动训练工艺不可能没有关于神经肌肉器官状态特点的知识。为了评定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的这一状态,我们使用了神经肌肉描记法。借助于双通道电神经肌肉描记仪并利用表面(皮肤上)电极来评定生物电活性。记录了斜方肌安静状态保持姿势时、紧张时和充分放松时的电活性,这一电活性可以判断神经调节肌肉收缩的特点和肌肉中进行的营养过程的特点。同步化(它反映了动态中振荡的平均幅度和频率)主要反映中枢调节,振荡的最大幅度的增长证明了肌肉组织中能量代谢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能量代谢既可能是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枢部分营养性影响的结果,也可能是肌肉血液传输的结果[9]。
在健康人肌肉随意放松时的肌电图上可以看到较弱的、低幅(10~15 μV以下)、高频的摆动,在肌肉随意收缩时则经常出现高幅摆动(1 000~3 000 μV以下),在保持姿势或其他肌群工作时反射性地提高紧张度,并伴随肌肉生物电位幅度不大(50~100 μV以下)的用力[10]。
在О·А·普莉亚尼施尼科娃,Р·М·戈罗德尼契夫等的著作中曾揭示了运动员在保障他保持姿势(躺、坐、站)时肌肉生物电活性,其特点是幅度上相对不大的动作电位和适中的脉冲频率。放电的幅度和频率值取决于保持各种姿势者的肌肉紧张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幅度平均为20~110 μV。
在静力性用力时,肌电图的幅度和频率值取决于用力值。最大值出现在肌肉最大紧张的时候。幅度可达到1.5 mV,而频率达到160次/s。
在肌肉充分放松的情况下记录生物电位是在完成可诊察的工作细则“最大程度放松一部分肌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候肌电图的幅度不超过4~8 μV,主要反映肌肉末端的活性[11]。
我们跟踪研究的运动员可以根据疾患类型和肌力减退的显著程度人为地分为2个组:11名运动员归于从小脑瘫组;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10名运动员归于另一组。
我们观察了属于从小脑瘫的高级游泳运动员组,发现安静时肌肉最大幅度值在14.30~1 107.00 μV范围内摆动。在随意肌肉收缩时该指标为10.00~1 078.00 μV,而在肌肉放松时为8.86~1 969.00 μV。看来这里极大的个体差异与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有关。
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姿势时,游泳运动员斜方肌最大幅度平均为(225.06±34.08)μV,在最大紧张时——(223.32±55.13)μV,而在放松时——(313.71±28.16)μV(如图1所示)。在肌肉随意紧张时较低的振荡幅度可能既与周边神经受损有关,也可能与脊髓前角的结构受损有关[10]。
注:第1组:从小脑瘫组的游泳运动员;第2组: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游泳运动员;健全运动员:О·А·普莉亚尼施尼科娃,Р·М·戈罗德尼契夫等(2005)的研究结果。
图 1 高级游泳运动员斜方肌生物电位最大幅度
由于从小患脑瘫与未发育成熟的脑有关,因此破坏了脑发育各个阶段的循序性。这首先导致高级整合中心没有能力对最简单的脑干反射机制产生抑制性影响。在必须放松的时候却出现提高了肌肉生物电位幅度的现象可以解释这一点。
在截肢、先天上肢缺失或发育不足的游泳运动员中发现,在安静状态下保持姿势时斜方肌生物电活性的最大幅度为3.35~766.00 μV。在肌肉随意收缩时为4.28~749.00 μV,而在肌肉放松时——5.98~754.00 μV。在安静时全组该指标平均值为(131.11±9.13)μV,在最大紧张时——(138.54±13.65)μV,而在放松时——(134.66±21.78)μV。
肢体缺失导致身体重心向尚存肢体的一侧或向较大的残肢一侧偏移。在上肢缺失的残疾人那里可以观察到改变了姿态、残肢肌肉出现萎缩,限制了肩关节的运动。除此之外,发现
血液循环系统出现变化——降低了血管的血液充盈和静脉血压,这导致激活了气压感受区和促进提高血管紧张度。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部位解除了抑制。由此可以观察到动脉压升高、心脏收缩频率加快等。类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破坏了神经肌肉传导性和肌肉中的营养过程,由此破坏了肌肉的血供。我们所获得的在肌肉收缩时肌肉生物电活性的资料也指出了这一点。
这样一来,运动电神经肌肉描记是研究骨骼肌中进行的生理学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可以用于建立和完善竞技健康工艺。
在对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观察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区别对待不同疾患运动员的必要性,顾及到他们的功能状态,在选择训练负荷时,也在选择恢复性措施时,按国际运动分类把他们划归到一定的功能等级。
4 结论
在研究过程中所揭示的高级肢残游泳运动员训练的特殊原则虽然是主要的,但仅仅是这一领域中各种一般性和局部性问题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提出并解决这些问题使得确定了深入科学和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吸引专家们的关注,最终有助于解决发展残疾人游泳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Verkhoshanky V.Programming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M].Moscow:Fizkulturai Sport,1985:175.
[2]Kuramshin F.High sports achievements as an object of system analysis[M].St.Petersburg:P.F.Lesgaft SPbSAPC,1996:151.
[3]Platonov N.The system of training athletes in Olympic sport.The general theory and its practical appendices[M].Kiev:Olimpiyskaya Literatura,2004:808.
[4]Rubin S.Olympic and year training cycles[C]//The theory and practice.Moscow:Sovetsky Sport,2004:136.
[5]Dudkin V.The sociomedical potential of adaptive sport:abstract[D].Volgograd,2006.
[6]Evseev P.Adaptive physical culture and fitness shape of the handicapped[M].St.Petersburg:SPbSAPC,1996:95.
[7]Kurdybaylo F.Swimming as a method of motor rehabilitation of the handicapped after amputation[J].Teoriyai Praktika Fizicheskoy Kultury,1998(1):5053.
[8]Mosunov F.Hydrorehabilitation / F.Mosunov // Adaptivnaya fizicheskaya[J].Kultura,2000(3):3638.
[9]Nikolaev G.Workshop on clinical electromyography[M].Ivanovo:Nauka,2003:264.
关键词 体育竞赛 心理障碍 障碍类型 训练对策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差异开始越来越小,体育竞赛中的竞争程度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心理因素在体育竞赛中所具备的影响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对于实力相当、水平相当的运动员来说,在体育竞赛中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美国格鲁伯就曾经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约为20%,生物力学因素约为80%,而高水平运动员则恰恰相反,心理因素的影响约占到了80%,而生物力学因素的影响约为20%”。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全面了解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和训练,以确保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就成为了现代体育运动训练领域所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和训练对策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一、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动机障碍
动机是推动个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障碍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这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是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对于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良好的状态的保持有着消极不利的影响。以羽毛球运动员为例,在羽毛球运动竞赛中,过高的动机水平容易使得运动员的机体兴奋程度过高,造成比赛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动作质量难以控制出现下降等问题。而如果动机水平过低,则会出现无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主动性低,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和心理能量,使得运动水平下降等问题,以至于影响最终的运动成绩。
(二)情绪障碍
情绪,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运动员的情绪障碍,通常指的就是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例如:过分的紧张和过分的焦虑均属于情绪障碍的范畴。实际上,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适度的紧张是有助于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的。但是如果对于比赛的胜败、观众的情绪以及比赛对手的情绪无法正确的对待或是估计,部分运动员就往往会出现过分紧张,甚至是焦虑的问题,以至于影响自身技战术的发挥,影响运动成绩。
(三)心理饱和障碍
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饱和障碍是影响其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充分发挥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但是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多数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运动员保持长时间的持续的高度的注意力水平和灵活的思维反应能力以及精细的感知能力。而要实现上述的要求,运动员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很容易出现疲劳的问题。如果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疲劳的状态长时间的得不到缓解,就极易导致心理饱和障碍的出现,从而使得运动员产生厌倦感,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四)激活障碍
通常来说,在比赛之前让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以及十足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等良性心理状态有利于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现场的环境,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但是如果在体育竞赛开始之前,因为过度训练、生理疲劳或者是心理准备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运动员对于竞赛表现出了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抑郁等激活不足的情况或是紧张、慌乱、亢奋等激活过度的情况,就会造成激活障碍,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激活障碍对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正常发挥均是消极不利的。
二、克服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克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首先,可采用转移注意力训练、注意力综合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以及提高睡眠质量等措施,来降低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能量过多消耗问题,使运动员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并在此基础之上,来促进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
其次,可采用模拟比赛训练、应激与焦虑控制训练、紧张情绪转移训练以及情绪对比训练等措施,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紧张情绪,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再次,可采用有针对性的赛前动员、结合赛前测验开展信心训练以及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等措施,来改变运动员对于竞赛的期望过高或是信心不足等非良性的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信心,确保运动员竞技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
最后,可采用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以及自我心理调整法和注意力集中训练、催眠法等等,来开展专门性的心理训练,以此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过度紧张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水平,稳定运动员的情绪,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0-01
一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内部动力。运动员都是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美好愿望参与田径训练活动的,渴望成功的动机给运动员以鼓舞、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田径训练当中。对于田径运动训练这一需要运动员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付出,但是最终的结果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来说,只有激发了强烈的运动动机,才能吸引成千上万有天赋的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训练与比赛之中。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训练努力程度,进而也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总计排在第一位的是为学校争光,说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训练动机也很直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社会价值。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爱好,这和教育学理论中的发展学生个性是一致的,初中生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些学生出于爱好就决定参加运动队,往往这样的运动员训练认真,也不怕苦,容易出成绩。排在后两位的是为了能特招入高中和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长远打算考虑不够,可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体会训练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二 运动员的训练量
适宜的训练量在初中业余田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训练量太少,训练的效果不太好,不容易出成绩。训练量过多,那么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承受不了,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的损伤,影响他们成绩的提高和今后田径生涯的发展。适宜的训练量还应兼顾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温岭市大部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早晨,在早餐和上午第一节课之前;二是在下午第四节课期间,这节课大部分学校都是自习课,训练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由表2可以看出,训练时间在1.5~2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占到了48.71%,其次是1~1.5小时的人数比例是31.73%也相对较高。训练量在1小时以内和2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8.12%和11.44%。由此可以得出温岭市初中课余田径训练量大部分在每天1~2小时,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合理的。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132-06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前期大量实验已经证实,预运动训练(Exercise preconditioning)能够对随后发生的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该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尽管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然而对其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受损是其主要后遗症之一,探讨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过程中运动相关核团微环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对于理解预运动训练的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纹状体(Striatum)是基底神经节最主要的核团之一,其神经元不仅参与随意运动的程序编制与执行,在调节运动方向、顺序、速度和幅度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运动可塑性如习惯形成和条件行为等方面也起着特殊作用[5]。贾杰等[6]研究发现,预运动训练可抑制随后发生的脑缺血过程中纹状体内谷氨酸(Glutamate,Glu)及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的过度释放,且使mGluR1 mRNA表达下调,两者共同作用对缺血过程中的兴奋性毒性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已知在纹状体内除Glu及Asp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外,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等)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文献资料已经证实,DA及5-HT等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纹状体缺血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7]。预运动训练是否通过调控缺血过程中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变化进而起到保护纹状体神经元的作用,目前尚未见到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采用微透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对预运动训练大鼠缺血过程中纹状体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观察,探讨预运动训练对纹状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预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实验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90±20) g,常规分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自然光照,动物房内温度20~23 ℃,相对湿度为40%~60%。适应性饲养2 d后,对大鼠进行适应性跑台运动,每天1次,速度10 m/min,15 min,连续3 d。第4天对大鼠运动能力进行检测,能够以10 m/min速度持续运动30 min的大鼠将被用于后续实验,否则将被剔除。筛选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微透析组(CM)、安静对照染色组(CS)、预运动训练微透析组(EM)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ES),每组均为10只。
1.2 微透析探针导轨植入
用于微透析研究的大鼠,采用水合氯醛麻醉后(350 mg/kg)置于立体定位仪上。将颅骨表面毛发清除后,沿正中切口暴露颅骨。依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8],在右侧纹状体(相对于前囟的坐标位置是:AP:0 mm,L:3.0 mm,H:3.4 mm)对应的颅骨位置打孔,以微推进器将探针导轨植入到目标位置,在微透析导轨周围钻3个小孔,每个小孔拧入一个不锈钢镙钉,牙科水泥固定。
1.3 预运动训练方案的实施
大鼠手术恢复1周后,安静对照微透析组及安静对照染色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预运动训练微透析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方案依据胡永善等[9]的文献进行实施: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速度为20 m/min,跑台坡度为0?,每天30 min,每周5 d,共4周。
1.4 局灶缺血模型的实施
4周预运动训练结束后,次日对所有大鼠实施大脑中动脉阻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其过程简述如下[10]:在颈部腹侧面沿中线开口,暴露右侧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将带有圆形尖端的4-0尼龙线栓,从颈外动脉残端插入后,沿颈内动脉管腔轻轻插入到距离颈内、颈外动脉分叉(20±1) mm的位置,即可到达大脑中动脉。缺血60 min后,将线栓轻轻拔出。
1.5 微透析样品的采集
pH值为7.4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用0.2 μm无菌过滤器过滤。将膜长度为4 mm的透析探针(MAB,瑞典)插入探针导轨,探针与人工脑脊液灌流系统直接相接。采样前开启透析灌流系统,调节恒流泵控制液体流速为2 μL/min。灌流平衡90 min后开始收集透析液,大鼠从局灶缺血手术前30 min到缺血手术过程中及再缺血再灌注120 min期间每隔15 min进行一次采样,每次采样30 μL,透析液经冷冻收集器收集后,置-20 ℃的冰箱中保存待测。
1.6 透析液中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DA、5-HT、NE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由库仑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系统完成(Model 5600A CoulArray Detector System,美国惠泽ESA公司)。色谱柱为HR-80 C18反相柱(80×4.6 mm I.D.,3 m,100 ?),检测器为电化学检测器(Model 5600A CoulArray Detector)。流动相配制方法为:一水合柠檬酸13.347 g,二水合柠檬酸三钠17.906 g,EDTA·2Na·2H2O 37.2 mg,八烷基磺酸钠(OSA) 117.15 mg,加入超纯水500 mL左右充分搅拌至溶解,再加入甲醇(色谱纯)100 mL,然后用超纯水定容至1 000 mL。调整pH为4.3。流动相可循环使用一周,但每天必须经0.22 m水系滤膜负压过滤兼脱气处理。仪器参数设置:流速为0.6 mL/min,电化学检测器的信号经记录仪处理后输入计算机,用专用软件(CoulArray for Wingdows?32 applycation software)记录并存储。
1.7 损伤面积的测量
安静对照染色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在缺血手术完成后将其皮肤缝合,恢复24 h后,测量其脑损伤面积。大鼠经过量麻醉后,实施心脏灌流手术,脑组织被取出后切成2 mm厚度的脑片,然后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4-triphenytetrazolium-chloride,TTC)进行染色。因损伤区脑组织无法着色(仍保持白色),正常脑组织被染成红色。对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测量大鼠右侧纹状体损伤面积(由Image-Pro Plus,Media Cybernetics,version 6.0软件完成),其损伤百分比即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计算公式为[10]:[对侧纹状体面积-(同侧纹状体面积-损伤面积)/对侧纹状体面积]×100%。
1.8 数据统计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个样品中各种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为避免微透析探针回收率差异,以每只大鼠安静状态下透析液中物质水平为基础值,使用不同时间段样品透析液物质水平与基础水平的比值来反映其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 ±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及分析
2.1 预运动训练对局灶缺血大鼠纹状体损伤面积的影响
如图1所示,安静对照染色组及预运动训练染色组大鼠纹状体损伤面积分别为(17.4±2.6)%及(9.8±2.2)%,统计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P
2.2 预运动训练对DA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运动训练组大鼠局灶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DA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再灌注期间,两组纹状体DA水平均维持在基础值以下,且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180 min两组DA水平分别为(77.5±18.4)%和(64.7±14.2)%)。除缺血15~45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A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两组最高值分别为(2 120.5±131.2)%和(1 560.8±126.3)%,P0.05)。二羟苯乙酸(DOPAC)为DA的代谢产物,对其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缺血过程中两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OPAC水平均快速下降,后逐渐上升(图2-B)。再灌注时,DOPAC快速上升,后又逐渐下降,但180 min时刻,两组胞外DOPAC仍高于安静水平。对两组变化情况进行进行对比发现,缺血15 min时,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DOPA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 预运动训练对5-HT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如图3所示,对照组与预运动训练组大鼠局灶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5-HT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在缺血30 min后达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再灌注期间,两组纹状体5-HT水平持续下降。缺血15~30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5-HT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2.4 预运动训练对NE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的影响
如图4所示,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两组大鼠纹状体胞外NE及其代谢产物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的变化与DA、5-HT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缺血15 min后纹状体胞外NE水平均先升高,后又逐渐下降(缺血15~45 min期间,预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胞外NE水平极显著(P
3 讨论
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在探讨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时,以往研究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预运动训练对心脑血管[11]或大脑皮层的作用上。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注意到纹状体微环境、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可能与预运动训练的缺血保护作用密切相关[6,9]。本实验对不同组别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24 h后纹状体损伤比例进行比较发现,预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纹状体损伤面积的比例(见图1),该结果一方面再次验证了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纹状体结构及功能改善对脑中风预后的积极影响。
已知DA及5-HT等多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纹状体缺血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7],本实验结果发现,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DA、5-HT及NE水平均出现快速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再灌注过程中,基本稳定在基线以下水平,该结果与以往报道结果[13-14]一致。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DA、5-HT及NE水平快速升高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缺血过程中纹状体胞外谷氨酸浓度会迅速上升[6,9,14],而Ohta等[15]研究结果显示,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升高会导致DA、5-HT及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大量释放。另外,缺血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自由基产生,自由基攻击神经元的脂质膜结构,使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该途径也可能是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泄漏的机制之一。在纹状体内,DA可与相应受体结合起到兴奋神经元的作用,虽然5-HT及NE与相应受体结构后可起到抑制神经元兴奋性作用,但由于3种神经递质中DA升高幅度最大(缺血15 min后,对照组DA水平可达基值的(2120.5±131.2)%),因此,3种神经递质的净作用仍表现为兴奋性作用。胞外累积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与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共同作用可导致细胞内的Ca2+超载,诱发神经元兴奋性毒性,该途径可能是导致纹状体神经元缺血死亡的重要步骤之一[16]。另外,细胞内单胺类递质向细胞外液大量释放后,还可被单胺类氧化酶氧化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生成氧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速纹状体细胞缺血死亡[17]。从图2-A、图3-A及图4-A中可以看出,预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缺血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DA、5-HT及NE的水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预运动训练降低了缺血过程中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谷氨酸的累积[6,9],进而减少了谷氨酸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释放的诱导作用。另一方面,资料显示,规律有氧运动可显著提高纹状体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18],本实验中,4周预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提高纹状体抗氧化酶的作用,提高了纹状体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了神经元脂质过氧化损伤,降低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向胞外的泄漏,进而起到了减少神经元细胞死亡的作用。
对于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DOPAC、5-HIAA及MHPG的变化,如图2-B、图3-B及图4-B所示,缺血过程中3种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均呈快速下降趋势,且预运动训练组各代谢产物下降幅度均不同程度小于对照组。缺血过程中纹状体细胞外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水平下降的详细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所需能量匮乏及酶活性下降所致[12],预运动训练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提示预运动训练组纹状体血液及能量供应优于对照组。而再灌注期间,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均呈快速上升既而缓慢下降趋势,该结果与以往报道一致[12-13]。再灌注期间,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的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能量物质供给及相关酶活性的恢复有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科学、合理的预运动训练是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纹状体作为预运动训练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靶标核团之一,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其胞外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预运动训练实现其保护功能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Moro M A,Almeida A,Bola?os J P,et al.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and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in stroke[J]. Free Radical Bio Med,2005,39(10):1291-1304.
[2] Rossi D J,Brady J D,Mohr C. Astrocyt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during brain ischemia[J]. Nat Neurosci,2007,10(11):1377-1386.
[3] Wang R Y,Yang Y R,Yu S M. Protective effects of treadmill training on infarction in rats[J]. Brain Res,2001,922(1):140-143.
[4] Ding Y H,Ding Y,Li J,et al.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 strengthens brain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in a rat stroke model[J]. Neurol Res,2006,28(2):184-189.
[5] 乔德才,侯莉娟,何德富. 运动疲劳对大鼠新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6):349-355.
[6] 贾杰,胡永善,吴毅,等. 预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内谷氨酸含量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4):443-446.
[7] Brouns R,Hemelrijck A V,Drinkenburg W H. Excitatory amino acids and monoaminergic neurotransmitter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 Neurochem Int,2010,56(8):865-870.
[8] Pax inos G,Watson C. The rat brain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M]. 3rd Edition,San Diego:Academic,1997:32-35.
[9] 胡永善,贾杰,吴毅,等. 预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效应[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9-593.
[10] Gao X,Zhang H,Takahashi T,et al. The Akt signaling pathway contributes to postconditioning’s protection against stroke;the prot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PK and PKC pathways[J]. J Neurochem,2008,105(3):943-955.
[11] 任绮,邓树勋,陈健文. 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对心脏抗相对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J]. 体育学刊,2012,19(3):135-139.
[12] Damsma G,Boisvert D P,Mudrick L A,et al. Effects of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and pargyline on ex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dopamine,serotonin,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the rat striatum as determined by in vivo microdialysis[J]. J Neurochem,1990,54(3):801-808.
[13] Baker A J,Zornow M H,Scheller M S,et al. Changes in ex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Glutamate,Aspartate,Glycine,Dopamine,Serotonin,and Dopamine metabolites after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a in the rabbit brain[J]. J Neurochem,1991,57(4):1370-1379.
[14] Dohmen C,Kumura E,Rosner G,et al. Extracellular correlates of glutamate toxicity in short-term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a direct in vivo comparison between white and gray matter[J]. Brain Res,2005,1037(1-2):43-51.
[15] Ohta K,Fukuuchi Y,Shimazu K,et al.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ceptors facilitate release of norepinephrine and 5-hydroxytryptamine as well as dopamine in the normal and ischemic striatum[J]. J Autonom Nerv Syst,1994,49(1):19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