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供应管理

土地供应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地供应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地供应管理

篇1

徐绍史部长最近明确批示:“加快推进系统运行,争取上半年实现监测监管系统提取数据与纸质数据的统一,最迟在三季度实现通过系统提取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数据直接用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我省这项工作开展的不是太理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次,必须痛下决心迎头赶上,否则“冻结”建设用地审批将直接影响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刚才大家的发言,不同程度提到土地利用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不好的客观原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应找一找主观原因,我们究竟重视程度怎么样?我们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监测与监管系统建设是一个技术性强、协调面广、关联度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凡是领导高度重视的地区,工作推进就比较快,比如*、合肥等。

下一步,各地应加强“两个结合”,认真做好土地利用监测与监管系统的运用工作。

一是把系统的运行与整个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要实现土地出让的电子合同取代纸制合同,接着是计划指标分配、用地预审、用地审批和土地登记等工作要同系统运行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监测监管系统成果,增强开展工作主动性,如果没进行土地供应信息的录入就视为批而未用,它将会影响到计划的分配。下一步,省厅还要通过各地供地和用地情况实行差别化的计划管理,通过掌握监测监管中批而未供情况,来把握土地审批的节奏;通过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推进节地考核;通过将电子合同号列为登记的必备要件等,从根本上解决系统运行和日常工作流程两张皮的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把系统运行与严惩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对于系统运行不理想、数据质量较差的市,我们将比照国土资源部的做法,约谈政府和市局相关领导,在规定时间内还不能整改的,暂停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大家回去以后要转达省厅意思,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将系统运行由外在的要求变为市、县国土管理部门的内在需求,变“要我用”为“我要用”,确保三季度实现监测监管系统提取数据与纸质数据的统一,实现通过系统提取全省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数据直接用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确保三季度土地供应情况数据全覆盖,系统赋予的电子合同(包括划拔决定书和出让合同)全部取代纸制合同。

篇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al system, each area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had beginning the resolution of electron. The department of land management as electrical development’s basic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today’s resolution. How to manage the land resource in the fastest 、earliest 、best 、efficient way has become the most concerning question in millions landsman’s he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adastral map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电子地籍图就是将地籍图矢量化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宗地图的总和,地籍图是以宗地为基本单位的图件,却具有宗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通过对宗地图的矢量和汇总,将一个大范围地区的所有宗地图信息汇总于一张地形图之上,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宗地信息库,也就是形成了完整的电子地籍图。

一、电子地籍图产生的原因

首先,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信息大时代的推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致力于提高本国本行业的科技含量及电子技术水平的大环境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资源的土地,也不能再维持传统的管理方法,为适应新环境下的新要求、解决土地管理工作中新问题,土地信息的电子化已成为制约土地管理工作的瓶颈。土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革刻不容缓。

其次,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土地管理地籍工作的要求。随着山西各地开发程度的提高,闲置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权属纠纷和侵权纠纷的数量成倍增长,土地纠纷案件中,权属纠纷占土地纠纷总数的七成以上,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利人为个人)的占土地纠纷总数的半数以上。由此可见,土地纠纷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权属混乱,地籍登记与管理的工作中由于缺少快捷的查询方式,致使土地信息不能准确、及时汇总,登记部门的申请审核工作也形同虚设,因而导致多起同宗地重复登记发证、土地登记宗地地块重叠的土地纠纷的发生。

第三,电子地籍图的产生是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错误的根本途径。在日常的土地登记及地籍管理工作中,电子地籍图不仅能够缩短登记审查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也可以将登记信息的资料最快速的以数字形式进行更新和保存,为核发证书和地籍管理工作的现势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字化管理的宗地信息,不仅为日常地籍登记工作提供准确的现势性依据,而且也为地籍资料的查询和索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土地管理工作尤其是地籍管理工作中,电子地籍图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提高工作准确率和效率的关键。

另外,在原始宗地图与地籍图无法满足快速查询的要求的同时,国土资源信息的共享已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地球村观点的提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公开查询等都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产业化、电子化、共享化、高度信息化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电子地图的制作和编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民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便成为数字化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电子地籍图是数字化地图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电子地籍图的编制及应用

(一)电子地籍图的编制

电子地籍图就是一个地区所有宗地的汇总信息,将土地登记的所有信息汇总到一张电子地图上,以便于能够及时的对辖区范围内的宗地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

电子地籍图的编绘是以外业权属调查的结果,及权属调查的宗地草图为底图进行制作的;以全区的电子版标准分幅地形图或现状图为基础;通过配准等工序将宗地草图上反映的宗地信息准确及时的反映到地形图或现状图上。其中须注意的是:地形图或现状图的现势性对于宗地图的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影响很大,即地形图和现状图的准确性对宗地展绘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子地籍图的初始编绘一般由有技术能力和现势的电子地图数据资源的单位完成;为保证地籍图的现势性,国土部门应定期将土地登记申请及审核信息反馈给制图单位(间隔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一季一次),则可保证在更新后办理土地登记工作的准确性。

(二)电子地籍图的应用

1、电子地籍图在土地管理系统内的应用

首先,土地管理系统中对电子地籍图应用最广泛的工作便是土地登记工作。土地登记工作中从土地申请到土地审核发证都离不开电子地籍图的帮助。传统的土地登记工作中地籍二底图作为土地登记工作的长期保存的原始资料,起着查询和历史缩影的作用,通过对地籍二底图的查询来审核土地登记申请的合法、合理性,来确保土地登记工作的准确,减少土地登记工作的失误,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电子地籍图作为电子版的地籍二底图,相对于原始地籍二底来说,查询更加快捷、方便,使地籍资料的查询时间大大缩短;查询时间的缩短将直接缩短土地登记申请与审核的时间,确保了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准确。

其次,电子地籍图对国土资源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也起了较强的索引作用。电子地籍图对于土地使用中各项税费的征收起到了索引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各项税费的征收都以土地行政管理机关的登记为准,由各乡镇土地管理所下达征税及收费命令,于是在日税及收费管理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重复征收、漏收、少收甚至多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会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而且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而电子地籍图在税费征收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规范土地各项使用税费的征收机制,而且可以将土地税费征收工作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到实处,做到群众监督,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另外,电子地籍图在国家土地储备、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规划与整理等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中也起了重要的参考信用。电子地籍图形成的快捷的宗地信息查询系统为不同位置、不同需要的土地提供完整的属性信息,为国家各项国土管理工作提供现势的、准确的数据,提高了国土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2、电子地籍图在其它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电子地籍图地国家其它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最主要体现在金融、房地产、公路、水利等建设行业。

在金融行业中,信贷业务与土地权属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信贷业务大部分是以不动产(即土地使用权或房地产)抵押为保障。而电子地籍图及其查询系统的产生将金融信贷业务规范化、透明化,规划了金融尤其是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是有效的减少金融机构信贷资本流失的途径之一。同时,土地权属信息的电子化和公开查询,也为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篇3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还认识不到社会转型时各类潜在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和危险性,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出现偏差或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理念不正确。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责任主体不清晰、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基础薄弱、反应能力跟不上要求、工作机制不适应等。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结构全面分化,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和真空,全球化的影响,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矛盾与摩擦增加和社会冲突加剧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天灾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加速工业化带来的事故风险几率加大,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矛盾,既有天灾也有“人祸”。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方面造成有形资源的损失,发展计划的打断,投资环境的影响,必然导致政府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受到影响。为了处置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必然要把资源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发展从长期战略规划转移到满足眼前所需。另一方面,如果事件处置不当,则可能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重视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地方政府既担负着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要对当前所处“转型期”历史阶段有足够认识,科学判断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不断创新管理职能,实现角色转型。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管理一条腿短的问题。转变更为广泛的发展视野,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纳入”。一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发展的阶段特点,相应制订应急管理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应急机制体制、应急平台、应急储备、应急力量等各方面建设,做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要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权责。要以法定形式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纳入政府及部门常规管理,做到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责权统一,常备不懈。三要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地方党委、政府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确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做到功过赏罚分明。四要纳入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强化各级干部及公众的法制意识,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建设及普法工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公民法制意识。五要纳入文化建设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安全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安康的先进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参与水平,不断凝聚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六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把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做为民生之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应急硬件设施及应急反应网络建设,建立应急专门的危机基金及滚动风险保障金储备。积极倡导在市场机制下调动一切潜在的社会资源,提升保障水平。

二、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仍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和困难。主要表现为:1、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政府各部门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于层层审批,普遍存在办事手续烦琐,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管理交叉等弊端。一旦遇到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目前在责任管理上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而很多有执法权或有较多资源的管理部门又是条条管理,使一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某些部门的有效调控。特别是在应对极端事件等复杂局面,必然会影响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2、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级管理、分灾种进行管理的模式,至今没有大的改变。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表面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于缺乏有机的集成,导致信息通道不畅,资源不能共享,难于形成应对总体合力。由于缺乏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和有效的监督体系,易产生监管上的空档和“真空”地带,甚至有些部门忘责失职,使本来可以防范在萌芽状态的小矛盾、小隐患积累成大事件、大事故。3、政府成员分工无法明晰。由于部门设置的原因,政府成员分工上存在交叉,一件事往往有几个领导分管,出现突发事件时,现在比较普遍的是对一些专门事件成立非常设性或临时性机构应对,问题解决后自动解散。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缺乏专业性、权威性、长远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打破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以上问题在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事故善后处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重新审视并不断建立健全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和处置管理体制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主要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完善指挥决策和执行机制。一要合理确定领导分工。要打破政府日常业务分工,整合党委、政府交叉分工。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四大类型,分别确定领导担负突发事件的具体指挥决策。二要设立常设综合监督协调部门。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直接受党政主管领导,监督专门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日常应急工作。有权协调辖区内各种救援力量资源,整合各专门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并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最终建立起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综合平台体系。三要加强专门应急处置和救援力量建设。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特殊作用,明确其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条管专业部门“双重管理”模式,做到责权一致,达到地方政府总揽全局之效。四要整合部门资源。要打破“小而全”的应急资源储备模式,运用工业化手段,平时储备“零部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就地组装”,达到部门资源发挥最大化,同时需要在市场机制下调动一切潜在的社会资源。

2、完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要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全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工作,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制定可操作预案。提前设想事件可能爆发的方式、规模,并且拟订出多套应急方案,事件一旦发生,可以立即根据实际情况优选方案。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二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要不断把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并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方案以应对随时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和预警。适时对社会运

行状况发出信号,并确定具有高度权威的“级别戒备状态”。

3、完善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在危机状态下,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都要求决策者必须在特别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而且机会稍纵即逝。一要有畅通快捷的反应体系。应急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极端紧迫的情况下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决策者再依靠这些信息迅速找到应对事件的根本和要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件扩大。二要有高效的指挥体系。在事件发生时。要有指挥机构,统一负责应急管理,包括采取预警提示、启动应急计划、提供紧急救援、实际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害程度、向公众报告危机状况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措施。三要有监测体系,及时跟踪掌握事态发展新情况;要有动员体系,把潜在应对能力迅速变为现实能力。四要有责任追究机制。从行政层面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大行政处分和问责的力度,提醒各级官员必须如履薄冰。认真履行职责。还需注意的是,在事件过后,要重视评估和修复工作,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故或事件发生。

4、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对公众的有效传播沟通十分重要。“谣言止于智者”。有效进行信息的预防、、引导和批驳,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既可以矫正视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提高政府公信力,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级。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政府不要在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应快速、频繁地信息。并且要始终忠于事实,反复强调组织的立场与观点。要告诉公众,党和政府关心所发生的事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来处理危机。设法使受危机影响的公众站在党和政府一边,确保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市场经济下”,各级政府应更加留心媒体上传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善于与媒体沟通,善于与媒体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监督、鼓励和推动作用。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要始终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超过家庭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户是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流转期限、流转收益等由流转双方自主协商确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挠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地,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截留、扣缴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

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引导,又要坚决禁止不顾客观条件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土地,严禁行政干预。

4.坚持管理、服务、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宣传、信息咨询、综合服务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签订、登记,及时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规范有序。

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

一)按照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求,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限期解决好两田制机动地超标、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等问题,按照四到户标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位,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微机化、网络化、信息化。

二)农民可以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自行协商流转,也可以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集中流转。受让方可以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养专营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组织和个人。集中流转、连片开发过程中,对少数不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承包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用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愿意流转的农户承包土地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机动地进行调换解决,妥善平衡互换双方利益。

三)允许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农户可以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将集体土地与村(组)集体资产统一量化,实行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终止时入股土地应退还承包户。

四)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和四荒地等,要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招标、拍卖、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承包方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再流转。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流转收益,应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确定,可以现金或货物兑现。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收益分配提倡保底分红。

三、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专营企业或其他工商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各种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其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予以支持。

鼓励各类人才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支持专业种养大户或外出务工经商回乡创业者带头创办规模化农场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各界人士利用技术、资金、项目等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事农业合作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事农业经营;鼓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利用技术承包、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成绩显著的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予以优先考虑。

三)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对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进行投入。对受让面积较大,流转期限较长的经营主体,符合相关条件的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建设项目,享受国家惠农政策。

四)委托发包方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统一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新增连片土地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且流转手续规范,有条件的市县可对土地流出户给予适当补助。农村金融机构可把受让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主体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参保对象,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可对其保费给予一定的补助。

五)对经营农田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可允许其按照不超过经营土地面积的0.5%用于建设生产管理辅简易设施,其性质按临时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期满后自行复垦。畜牧规模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四、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全部转让的农户,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认定,参加就业培训、接受岗位推介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被征地农户同等待遇。

二)严禁借股份合作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等名义进行违法集资,侵害农民利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期内,因不可抗力导致受让方无法继续经营的土地应归还原承包方耕种。以个人名义承租承包土地受让人在履约期内死亡的可以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继续经营受让土地,直至合同期满。继承人放弃经营的土地应当归还原承包方。但死者个人在经营期间应得的个人收益,由其继承人继承。

三)受让方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除原流转合同另有约定外,可在不超过原流转合同约定期限内依法再流转。受让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流转的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书面同意。

四)国家各项惠农补贴依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协商,协商结果在流转合同中明确约定。

五)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流转双方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报发包方备案,需要公证的应到公证机关依法办理公证手续。实行委托流转的应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签名盖章。未经承包方书面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代替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合同文本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格式,县级合同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六)做好流转土地的质量监测,防止受让方采取掠夺式经营,以保护耕地质量,维护原承包农户的利益。

五、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制定并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规政策,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作用,顺势而发,有序推进。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各级农村土地承包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要承担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审查、备案、登记、管理、相关奖励和项目申报工作。

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依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纳入政府为民全程服务的内容,依法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登记、流转委托信息、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处、法规政策咨询等服务。年前,各市、县(区)要全面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形成比较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大厅,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篇5

土地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确保土地利用率可以更好的提高城市交通通畅度,并且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娱乐质量和居住条件。所以在一个城市中,对于土地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是必要的。在对于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引进测绘技术,更好的提高了土地测绘数据准确率,并且,测绘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技术,对于统计学、线性模式等专业都有涉及,提高了测绘质量,将其应用于土地工程管理工作中,确保了土地开发规范性。

1 常用的测绘技术

1.1 遥感技术(RS)及其优点

遥感技术在工程测绘的使用中,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绘对象,只需要在遥感平台进行操作就可以达到测绘的目的。只要确保测绘对象可以将电磁波反射到遥感平台,遥感平台就可以通过反射电磁波来分析出测绘对象的数据。当接收到电磁波后,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判别和计算,从而实现对于测绘对象的全面数据测量。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可以测量的范围极广,并且可以有效地而较少测量时间,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图像分辨率也很高,对于测绘队形的数据分析准确性很高。其在天气、环境监测中应用很多。

1.2 GIS测绘技术及其优势

GIS测绘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测绘技术,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都有应用。在测绘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空间数据采集的方式,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方面度有很大优势。并且GIS测绘技术更加适用于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

GIS测绘技术所测量的对象并不是实体,主要是对于地理空间定位、空间遥感以及空间图形等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通过对于这些虚拟对象的分析过程,可以更好的对于测绘区域的内部空间信息进行了解,确定更加准确的规划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环境评估以及灾害评估等方面,对于提高城市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1.3 GPS测绘技术

GPS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应用GPS技术进行测绘工作,可以实现对于检测对象的三维监控,对于建立三维模型优势极高。现有的GPS测绘技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地面控制、用户接受和空间监测三个部分。空中监测系统主要是应用卫星来对于检测对象进行全天候监控和三维画面收集工作;地面控制主要是对于实现对于检测对象地面的控制工作;用户接受系统由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等部分组成,主要是为了将空间监测获取的信息传输给用户,来进行分析工作。

相较于其他的测绘技术,GPS测绘技术在检测时间上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实现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监控,并且数据测量的精度很高,覆盖面也很广,技术使用更加简单,并且检测准确率很高,应用GPS测绘技术进行测绘更加简单、便捷。现在主要应用于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测绘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增加城市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只有对于城市土地进行更好的规划,才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不造成影响,更加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对于环境也能更好的减轻压力。所以如果可以在土地工程管理中更好的利用测绘技术,对于土地信息进行收集,就可以更好的完成土地规划工作,确保土地利用率,保证土地开发的合理性。

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绘测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

土地更新调查是指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实际利用和更新情况的客观调查,土地更新调查以土地实际调查为基础,并以测绘技术为手段。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与更新的实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土地更新数据和土地利用图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标。随着全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就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调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影像资料,并据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图件;其次对土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评估土地影像数据,实现对土地影像数据的分析和综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实时更新调查监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GPS实现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GIS技术实现对获取的地理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处理。

2.2 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重点工作。土地规划设计过程设计各种各样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质量及价值等。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设计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时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能保证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为今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再利用GIS实现对搜集到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建立土地规划设计数据库,做好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

2.3 绘测技术在土地勘测与界定中的应用

在土地勘测与界定工作中,绘测技术根据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土地进行准确的勘测和界定,测出土地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位置。根据当前国家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测工作分为四步,即土地外业测量、土地外业调查、土地内业整理及土地资料归档。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外业测量,实现对土地的准确定位,并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传送至数据流动站,最终实现土地位置的三维定位。另外,在具体的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中,通过GIS技术和其他数据库技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和界定的准确性,促进土地勘测和界定工作的发展。

2.4 测绘技术动态监控应用

在我国的土地资源测绘过程中,测绘技术实现了对土地使用的动态监控,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测绘技术通过GPS、GIS及RS集成技术对土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对我国土地资源走势进行精确把握,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效果。测绘技术在动态监控的过程中,通过使用GPS密度定位技术,提高了对土地资源测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将土地资源信息化处理,对土地资源进行透视管理和可视化图像分析。测绘技术将土地数据资源进行及时更新,进行动态图像把握,使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大幅提高。

3 结论

测绘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提高管理质量上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土地规划的方式发生了变革,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提高,提高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且对于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也进行了加强。虽然测绘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还不成熟,但是相信随着其在土地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也会越来越好,会成为土地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U6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31-01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与保持耕地面积红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耕地,就必须对土地进行更加规范的科学管理。土地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 但从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是对土地的使用、维护及土地商品的等价交换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 业务管理过程中的计算机自动化及各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土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土地管理的业务工作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开发整理等, 都应用了GIS 技术. 较有名的软件比如MapGIS ,ArcGIS , Surpermap 等等.由于土地具有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及时态信息等等,GIS 及软件的发展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平台。

目前, 多数土地方面的业务工作, 基本上还停留在GIS的初级应用上, 比如利用GIS软件采集数据、制作地图、属性管理、可视化输出等基本功能, 而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型等功能却很少在土地业务工作中使用.GIS在土地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 正在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技术支持.全国正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部分业务, 大多数都是在打印的图纸上进行分析规划,该方式工作效率、准确度都较低, 而且不够严谨科学。如何改变土地业务工作目前的现状,充分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为土地部门服务,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结合土地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融入土地管理工作, 并通过实践, 寻找土地管理工作理想的工作路线、方法。

1 概述

在土地的科学管理中, 应用GIS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时、准确地采集土地管理的信息数据。目前常用的土地信息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有原始数据采集和地图数据采集。原始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基于数字全站仪、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等地面仪器的野外数据采集。地图数据采集则主要是地图数字化, 包括扫描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利用先进技术的数据采集, 主要有基于GPS 的数据采集、基于卫星遥感(RS)技术的数据采集和数字摄影测量(DPS)等。以上这些技术构成了GIS 数据采集的主要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进步, 将使空间数据采集更具时效性, 能够更加准确地实时获取高精度的土地管理信息数据。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整个地理数据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GIS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非常强大.大部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都包括子集提取、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三维表面分析等.ArcGIS 9中空间处理多达几百种, 而ArcGIS 9 .2软件还具有多维时态分析功能, 这些功能根据土地业务工作的需求既能单独使用, 又可以相互交叉使用, 为我们的土地业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GIS的空间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例如山地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资源分析评价等等, 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空间分析的范畴, 可见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及其发展潜力使得GIS必将会广泛、深入地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3 GIS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GIS最大的功能为空间分析功能,其步骤主要概括为:明确分析目的和评价准则准备分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操作进行结果分析解释、评价结果(如有必要, 返回初始位置重来) 结果输出(地图、表格和文档).以下根据田坎系数的测算工作实例, 详细说明GIS在土地管理工作的空间分析功能。

我国开展了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田坎系数的测算就是其工作中的主要部分。比如根据坡度图, 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 填入属性表。其对工作方法要求较高,如果直接叠加图层, 人工判读来检查, 全市几万个样方区, 工作量巨大,难以保障任务的如期完成。如果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极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工作流程可概括为:①明确目的(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录入属性表)②收集资料(样方区所涉及的坡度图:若无,则收集dem,利用ArcGIS的坡度分析工具生成坡度图或dem;样方区)③分析资料(坡度图的格式为shp, 1:1万标准分幅;样方区的格式:shp和mapgis,数据分层)④确定软件(数据格式基本上都是shp,arcgis软件分析功能强大,这里以Arcgis软件为主,mapgis软件为辅)⑤空间分析:转换格式mapgis为shp;利用arctoolbox工具中的append合并所涉及样方区的标准分幅的坡度图并形成一个图层;使用merge合并样方区图层,生成新的一个图层;使用arctoolbox工具中Spatial Jion功能,将样方区图层作为目标图层,坡度图作为空间位置关联的图层,选择一对以的关联方式和相交的匹配方式,这样就能把相交面积最大的坡度属性值赋给样方区图层。⑥结果分析(打开样方区图层,查看属性表,表中和坡度图相交的样方区图层属性值关联上坡度图的属性,得到了需要的结果。)⑦提交成果(整理样方区图层冗余字段,任务完成,成果提交。)

4 结语

本项工作选用ArcGIS软件的Spatial Jion功能, 快速地完成了该项工作, 过程简单明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该项工作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资料, 明确目的, 熟悉ArcGIS的arctoo lbox工具, 这样选择需要的空间分析工具, 辅助完成工作.如果不熟悉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 只能使用人工办法, 逐一比对,录入数据, 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准确, 也浪费时间.GIS的空间分析还可以帮助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 利用现状图、坡度图、农用地分等图叠加, 选定最优质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如坡度坡向分析、高程分析等)对地域进行分析, 最后运用GIS叠置分析, 进行功能区的划定等.GIS对于土地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可以应用到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多数土地管理工作者不熟知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需要加强对GIS等信息技术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GIS的空间技术, 同时也可以将GIS专业人员引入到土地管理工作中, 与土地管理工作者进行沟通合作, 共同努力完成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市场调差,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6034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百分之五十六。距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数十年中城市建设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建筑设施需建设在软土地基之上,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水平对构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及使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概况

软土是一种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天然孔隙比大于等于1、抗剪强度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黏土、泥炭、泥炭质土等。大多数软土成因为沉积相。由于软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变形量大、压缩性高、压缩稳定所需时间长、侧向变形大的特点,给工程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作为市政工程施工的主要病害,软土地基在工程中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1)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在静载荷或动载荷的作用下,发生局部或整体破坏影响构筑物功能实现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2)软土地基的沉降量超出设计范围,这将会将致市政工程使用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在发生不均匀沉降情况下会使路面裂缝及地下管线断裂等情况产生。(3)由于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当地下水浮力超出地下建筑自身重量时会引起建筑物的结构破坏,这种情况在埋深较大的筏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上尤为明显。(4)由于软土地侧向变形大的特点,降水施工中如控制不合理,将导致土体出现侧移现象,进而影响到施工区域建筑物与地下管线的质量。

2 市政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的运用

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主要是想达到控制沉降、变形和增加强度、抗滑力的目的。根据加固原理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可分为:强夯法、灌入固化物法、排水固结法等方法。

2.1 强夯法

本方法为选用重锤从相应高度下落对土层进行夯击,达到土质快速固结的方法,也叫动力固结法。其工作原理为:通过起吊机械,将重锤(10~40t)提升至(10~40m)高,然后让重锤自由下落,在夯击力与冲击波的影响下,对土层进行夯实作业,通常用来处理砂性土、非饱和黏性土及杂填土的软岩地基。在非饱和黏性土地基常用不间断夯击或分遍间歇夯击的方式施工。夯实次数、深度可以利用现场试验的方式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如夯实能量为100kN・m~200kN・m,夯实有效深度可控制在3~6m之间。

强夯法施工流程:施工场地清理与平整场地高程测量及施工夯点位置标注起重机就位放置夯锤于夯点夯前锤顶高程测量起吊夯锤脱钩装置开启吊钩放下锤顶高程测量完成夯点夯击作业。如在测量时发现坑底偏移现象,必须对坑底进行平整作业,避免夯锤施工误差的产生。

2.2 粉喷桩法

粉喷桩法属于灌入固化物法的一种,往往应用于饱和软黏土加固施工中。其工作原理为:将加固料通过压缩空气送到软土中并与软土搅拌充分混合,通过固化剂与软土之间的相应反应,硬结软土,确保地基的整体性和强度。常用的固化剂主要材料为水泥、石灰等。

其施工流程:(1)桩机就位:测量粉喷桩位置,架设粉喷桩机械,确保其安装稳定性。通过技术手段矫正水平度和垂直度,确保桩机定位准确。(2)钻进:启动空压机,将双螺旋搅拌头钻进至桩底设计标高,钻头原地旋转,不能停钻。(3)加入固化剂并搅拌:钻机反向转动,启动送灰机后开始输送固化剂,当固化剂到达喷灰口时钻头开始提升。提升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对调速电机进行调节。在提升作业时添加固化剂、搅拌工作同时进行以确保充分搅拌软土与固化材料充分混合。(4)复搅及复喷:钻机正转下钻复搅,反转提钻复喷,达到设计重复数次。(5)停机:钻头提升至桩顶标高下0.5m时,停止发送器孔内喷射粉料作业,原位搅拌2min,充分利用管内余灰喷搅,钻头提离地面0.2m。完成成桩作业。

为保证作业安全,本桩孔作业完毕后,应等待全部管道压力消除,钻机主电机停机后进行移位,在新桩孔位置重复以上流程,直至设计范围内地基处理完毕。

2.3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的原理是:在载荷的影响下,通过竖向和横向的排水通道,缓慢地将土体内孔隙水除去,降低土体孔隙比例, 达到固结地基和提升地基强度的目的。本方法常用于饱和软弱土层地基处理中。排水固结法可以较好的解决沉降和稳定问题,所以应用比较广泛。但由于一般的泥炭土质软弱土层渗透性较低,排水效果不理想,不适用该技术。在选用排水固结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应先对其作业原理、应用环境进行分析。在施工中为提升土体固结的速度, 可将排水设施增设到天然土层内,将排水长度大大降低,以达到快速固结、缩短工期的目的。以袋装砂井施工为例,其施工流程如下: 场地清理及放样―砂井就位与压管―填砂袋―成井检查与补砂。

3 市政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1)在采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时,填筑料应当混合均匀并对其含水量进行有效控制。当填料水分不符合规定时,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分层虚铺厚度应根据选用的夯压机械进进行确定,各层的碾压次数要达到设计规定。通过严格施工的质量控制可以效控制软土地基的含水率,提升地基承载能力。(2)在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时,应当控制施工速度和加载速率。加载速度和加载间隔可以通过现场加载试验进行确定,通过对加载速度和加载间隔的控制可以掌握地基沉降规律并避免塑流挤出现象。(3)质量控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施工人员素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政工程软基处理施工中,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东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软土地基实例分析

深圳新周公路位于珠三角地区,软土基层厚度为7米,根据设计采用深层搅拌桩,所以沉降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在新区路段,软土基层厚度为3米,对此部分的沉降量进行了观测统计,K2+331部位的沉降量为0.723米,K2+631部位的沉降量为0.637,K2+990部位的沉降量为0.563,K3+200部位的沉降量为0.652,数据可见,沉降量均匀且稳定。

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地处松花江平原中游地带,位于北纬45度38分至45度52分,东经126度28分至126度36分。在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塑料排水板对软土进行处理,以便合理的控制软土沉降的速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对沉降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如下:在K48+100左时的沉降量为151,在K48+100中时沉降量为172,在K48+右时的沉降量为82.3,在K48+920左时软土地基沉降量为72,在K48+920中时沉降量为89,K48+920右时沉降量为64。观测结果可见,软土地基的沉降量大约为1.8米,且与温度的变化有相互联系。在的沉降观测对东北地区的软土地基沉降具有以下几点特点:沉降不均匀、变形大、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较长。由于受到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因素,道路的稳定性、安全性及使用性会大大的降低。

5 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取得的效益及意义

随着对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已取得了不少的经验,通过不断完善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在施工工艺方面、施工机械器具方面、施工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各施工单位因地制宜发展了一系列的对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给市政工程带来了良好的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了诸多的经济效益,为市政工程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奠定下了丰富的经验。

在市政工程的道路施工阶段,常常会遇到条件差的地基,如软土地基,软土地基在实际施工时容易出现破坏和失稳现象,无非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它具有含水率高、透水性差、抗剪前强度低等特征。在路基的施工中,由于沉降不均匀会引起失稳现象,严重时会导致路基整体的坍塌,极大的危害到了道路的安全,因此,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环节,通过处理必须使其稳定性和使用性满足要求,从而保证道路使用时减少甚至排除沉降的可能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6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对市政工程建设提出新要求,软基处理技术作为市政工程地基处理的重要方式,软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市政工程功能的实现,所以施工单位需高度重视软土地基的处理。在软土地基施工中,要充分进行地质调查,明确软土的类型和特性,选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和施工工艺,严格质量管控,确保软土地基处理后合乎设计规范以提高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龙翔,童华炜,王梦恕,佟春丽.广州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1).

[2]于志敏,李本林,管吉磊.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的计算及其分析[J].东北市政工程学报,2005(07).

[3]王中立,李有才,潘伟聪.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分析方式[J].高速公路工程,2008(07).

篇8

本文中主要以某工程的施工为例,在开展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地下室预应力施工以混凝土的浇筑为主要对象,并且对其进行板、梁的施工控制,其中预应力筋通常都选用直径为15.3mm的最为适合,并且同时配有高压油泵以及液压挤压机等相关的施工设备,在一切准备得当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工程的施工建设,对此,本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加以讨论,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大这一施工工艺的优势以及劣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的工程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重要的施工经验加以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以及进一步的反思。

1 施工难点

该地下室工程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有粘结的预应力梁加以重视,这是施工中的第一个难点。经常会受到外界因素或是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漏浆的问题,造型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所选用的波纹管接头长度不足造成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其进行缠裹的处理,并使用胶带将其包扎好,尤其是要重视接头处的处理,这是防止渗漏的关键,所以对接头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接头管的长度约为250mm,包裹在波纹管的外部,施工人员的施工技巧在这一环节中也具有直接影响。

如果出现了漏浆的现象,那么就要做到及时的处理,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部件为能够进行张拉的梁,并且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重点是检查排气孔的设置,是否能够顺畅的从排气孔排出气体,然后对漏浆的位置进行清洗,保证表面的清洁程度。在完成混凝土浇筑的两个小时后,拉动张拉方式的预应力筋,每拉动一次的时间间隔为半小时,随着时间的延续,由最初的半个小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延长,直至每隔一小时再抽动一次。

对于有粘结梁的排气孔,在对其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如果是单跨梁,那么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在锚固端加以固定,并且同时设置排气孔以及泌水管,泌水管主要是用来作为备用,如果是多跨梁,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在跨度的最高点进行设置,同样是设置一个排气孔进行排气,同时设置一个备用的泌水管,将排水管与备用泌水管超出梁面的部分使用胶带进行绑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异物出现在排气管中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防止异物堵塞排气管,灌浆的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在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因为设置了混凝土后浇带,所以在后浇带的施工中,需要对其进行补浇,使预应力梁能够达到理想的张拉效果,同时,在波纹管以及预应力筋的保护上,施工人员也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这两个部件是经常容易出现损坏的部分,如果不能加强对其的施工保护,就极容易对施工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得跨张拉能够有效的进行,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上述的几点问题加以重视,是保护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工程质量全方位提升的基础环节。

2 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施工

2.1 预应力板、梁施工流程

在对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遵循以下几个施工步骤展开的。首先进行放线以及编束的施工,这是一般工程施工中必经的一个环节,然后对梁板底模进行支设,同时对梁底进行起拱处理,对其标高进行严格的校正,以此降低误差的产生。随着施工的进行,要将钢筋绑扎在一起,对板下的预应力梁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将预应力梁的具置标注出来,以方便施工以及对钢筋的绑扎,波纹管的敷设以及固定工序是在钢筋绑扎完成之后进行的,其后还要进行对张拉端的固定以及梁板的安装工序等,这是一个系统的施工过程,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不允许出现差错,否则就会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所以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施工的管理以及对关键部分的控制,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施工效果。

2.2 预应力筋铺放施工工艺

对模板支撑系统的要求:模板和支撑要有较大的刚度和有效合理的传力系统,支设牢靠;梁张拉前必须拆除梁侧模,因此梁侧模的设置及其支撑应满足提前拆除梁侧模的要求。

准备端模: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在合端模前在预应力筋穿出位置处打孔,留孔尺寸同锚垫板尺寸。

架立筋制作:根据本工程预应力筋索形图中曲形失高的要求施工,梁定位架立筋采用X10钢筋点焊于梁箍筋上,问距不大于1000mm。无粘结钢绞线采用“几”字形支架钢筋焊接于板底非预应力钢筋上,无粘结钢筋穿入相应的位置,无粘结钢铰线走向应平行,防止互相扭绞,然后将其理顺,使之平顺、流畅、过渡白然,最后用扎丝绑扎于支架上。如怀疑无粘结钢绞线有破损的可能时,应及时检查用水密性胶带进行修补。

预应力筋的铺放工作:在梁钢筋骨架及板面非预应力底筋绑扎完毕后,再进行梁、板预应力筋的铺放工作。在梁端部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预应力体系选配,并按施工图纸要求定位预埋,如带有灌浆孔的喇叭管、垫板、穴模及附件等。安装锚垫板时,应保证标高轴线位置正确,要求垫板与钢绞线垂直,垫板位置同设计曲线重合,固定在柱或梁上。焊接支架钢筋,其位置及高度见施工详图。将波纹管安装就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铺放,波纹管可直接绑扎在支架钢筋上。其中反弯点要求严格控制,垂直偏差不超过10mm,水平偏差不超过20mm,其他各点应当平滑连接,白然过渡,保证尺寸和曲线形状;波纹管、喇叭管定位要准确。横向位置一定要沿中心线或对称于中心线,不准打S弯。连接接头的管径应比波纹管管道直径大一号尺寸,接头管长不低于25cm,两端分别全部拧入接头内,用胶带将接口密封好,在各接头处都要用胶带密封,不得漏浆。在铺放中和铺放后及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禁碰扁或损坏波纹管,严禁在波纹管上用气焊。预应力梁在铺完波纹管后即将预应力筋穿入波纹管中。排气孔设置:单跨梁在锚固端设置一个排气孔和一个备用泌水管。多跨梁还应在每跨的支座处加放泌水管。露出梁面的排气孔和泌水管端头用胶带仔细缠裹好,防止异物掉入排气管内造成堵塞。

结束语

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对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板、梁的施工工艺加以重视,以此实现更加稳定与安全的施工效果,为工程的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一)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及土地更新调查,就是为查清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通过测绘工程的实施能够来获取的土地数据,然后和已经确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原始信息数据与整合后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进行更新,为以后土地管理及利用提供依据。

(二)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的应用不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土地管理的信息,还对土地规划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土地规划的设计工作是土地进行建设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每一块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才能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土地用途。

(三)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不仅能够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而且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指的就是测绘工作人员对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外业调查、信息整理汇总、外业测量和土地信息数据的储存这几个方面。

二、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与土地测绘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方案与规划的制定必须以土地测绘为基础

土地资源的管理开发,必须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标土地的地形、范围等相关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测绘技术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方案制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是建立在土地测绘基础上的。

(二)土地测绘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在土地资源管理开发的过程中应用土地测绘技术,对于土地数据精确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如没有先进的测绘技术作为依据的话,那么土地测绘工作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而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效率和数据信息的精确度。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土地测绘技术的优势,才能促进土地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有效提升。

(三)土地测绘推动了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效率的提升

精确的土地测绘数据是土地资源管理方案制定和规划审批的基础。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测绘数据出现偏差的话,那么将会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测绘工程的应用分析

对于3S的技术来说,在日后的土地管理中,也是存在着比较频繁的一个利用,因为这项技术也是作为土地管理的时候具有着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目前,gps也是作为其他信息的一个根源,并且遥感影像也是作为其参照物,在计算机中通过利用GIS平台可以直接地绘画出相应的图形,之后可以完成每一个具体地方的信息标准,这样能够有效地去完成土地查询的任务,同时也是可以将药膏数据利用数字化软件去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一)GIS技术

所谓的GIS技术,也是称之为地理信息的技术,目前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这项技术也是把每一种关于地理数据都做出了相应的排序,进而使其可以形成图形编辑和数据库管理等集体的概括计算机系统,这项技术最开始的时候便是直接应用到了土地管理和开发等系统之中,进而可以构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土地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首要任务便是需要对土地的数据做出相应的统计,或者是对各个方面的任务进行管理,使其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依据提供出相应的参考。

(二)GPS技术

篇10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按照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依法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个人或经济组织,以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让渡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受让方主要是农户,也可以是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流转后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流转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自愿流转原则。承包方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对象、方式和期限。受让方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流转。流转过程中,承包方与受让方依据承包合同平等协商约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二)依法流转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规范操作,完备手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发包方要依法依规,公正地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得借流转的名义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发包方、承包方都不得干预受让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让方不得破坏地力、不得损害生产设施。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发包方、承包方、受让方都应当诚信守法,不得单方面毁约。

(三)有偿流转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是有偿的。土地流转收益的项目、标准、方式以及相关事宜由承包方与受让方协商约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流转当事人应得的收益。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出租。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受让方履行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二)转包。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超过一年的代耕也视同转包。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受让方履行转包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

(三)入股。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入股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四)互换。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转让。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转让期内由受让方履行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和手续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除一年以内代耕形式外,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签订流转合同(文本格式由省农业厅统一规定),并及时报告乡镇财经所。

(一)承包方自主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流转双方当事人依据承包合同,协商流转方式(转让、互换方式除外)、流转时间、流转价格以及流转收益支付方式等,根据协商结果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和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2、发包方及乡镇财经所收到流转合同后,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其改正;

3、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流转其承包土地的,应向发包方递交由户主签字或盖章的委托流转申请书;

2、发包方讨论是否接受委托,并将讨论结果在15日内通知承包方;

3、决定接受委托的,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流转委托书,载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委托双方签字盖章;

4、发包方在接受委托后三个月内,将流转农户、待流转地块等基本情况以适当形式向村内外公告;

5、愿意承接流转土地的,在公告的有效期内提交承接流转土地的申请;

6、公告期限结束后,发包方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及时召集已提交承接流转土地申请且具备承接资格的受让方磋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受让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7、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三)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承包方向发包方递交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互换申请;

2、发包方同意转让或互换的,应及时向乡镇财经所报告,不同意的,应当于7日内向承包方书面说明理由;

3、征得发包方同意后,原承包方可与受让方协商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者互换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发包方、乡镇财经所各执一份;

4、办理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或注销、换发等手续;

5、流转当事人可以向乡镇财经所申请合同鉴证。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再流转的,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1、通过以出租、转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再流转的,首先需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然后根据再流转双方商定的流转方式(不含转让、互换方式),按以上相应程序实施;

2、通过以互换、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依法登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流转程序按相应流转方式实施。

四、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地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

(一)全面清理并规范已经发生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各地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已经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手续不完备、合同条款不齐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显失公正的流转合同,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双方重新签订合同;流转补偿不到位的要按合同落实到位。有下列行为的流转应限期整改和规范:发包方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包方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不含国营农场)、抵顶欠款等为由强行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转让、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方未经原承包方同意实施土地经营权再流转的;流转一方当事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订流转合同的;承包方与受让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者利益的;受让方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受让方拒不履行流转合同约定义务的等等。

(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

各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日常规范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健全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规范流转;建立健全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流转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维护其完整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电子档案,为全省联网打好基础。

(三)切实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

篇11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我国经济发展倡导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国外发展的经济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也相对落后,要获得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就要积极克服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管理的发展。

1.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下,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式[1]。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经济模式,也是人们工业文明发展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创新技术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主要是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效率,它来源于传统的供应链,但又比传统的供应链先进,将“绿色”和“环保意识”引入整个供应链,使企业能够达到绿色制造的目的。绿色供应链以强大的理论和供应链的管理技术为基础,会涉及多个供应商、生产厂。主要的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的获取、加工等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具有极高的资源效率。

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域有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智能电网等,绿色供应链管理则一直将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融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在企业的生产中实施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等一系列的绿色供应管理,使绿色供应链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消耗降[2]。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是为了应对现阶段的气候变化,保证能源的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具有以下特点。

2.1优化能源利用,寻找绿色能源。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低碳经济,而我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资源的配置出现错位,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能源的优化,以及充分利用,努力寻求低碳能源,而低碳能源是指高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一些能源,具体包括可再生的能源、核能以及部分的清洁煤,而可再生能源又包括太阳能、风力能生物质能等。

2.2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创新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度的创新,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控制碳的排放量,保持生态平衡[3]。基于这样的发展,无论发展怎样的技术能源,都必须以低碳技术为主。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技术的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改善环境、控制能源消耗的关键。

3.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现代社会中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在全新的理念中,从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开始,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在低碳经济下寻求企业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的领导用发展的眼光来统筹企业管理。要做好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就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采用合理的方法对个部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协调平衡混合部门的发展,在公平的基础上注重效率的不断要提高。要让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4]。

另外,要积极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筹建企业的信息传输网络,对基础性的网络信息设计进行优化,利用企业的信息化网络推动各个企业之间信息的传播,利用信息化的建设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政府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有效的管理下加强监管,对相关的法规进行完善。首先对绿色环保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让企业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对于宣传的内容,一方面要宣传市场营销的理念,也要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培养其绿色消费的意识。为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要完善政府监管的体系,从各个方面听取意见,接受舆论的监督。其次,要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的惩罚,为绿色发展模式的运用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也可以建立产品质量检测的监督体系,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共同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要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就要进行绿色生产,达到节能、减污、降耗的目标。根据生产的过程,制定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将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使具体的运输方式也能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目的。另外,也要积极建设综合运输系统,对交通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优化运输的路线,采用一些低排放的运输方式。要鼓励发展,并使用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新型的运输方式,发展货运信息的服务网络,提高运输效率[5]。这些技术创新,都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措施。

3.4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低碳生产。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不同的企业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利益,但是可以进行积极的战略合作,将各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领域普及环保意识,能积极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利用这样的企业合作平台,使不同的企业共享技术创新的信息和成果,促进低碳生产。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倡导低碳经济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绿色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低碳科技的意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优化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政府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低碳生产,共同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钱宇.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途径[J].中国水运,2010,03:24-25.

[2] 田慧丽.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浅析[J].企业研究,2013,02:13-14.

篇12

前言

某工程为6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6924m2。设计采用静压施工PTC550~70 预应力管桩,设计要求桩端进入⑤ 层( 粉质粘土 )≥2000mm, 单桩极限承载力2100kN,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1050kN。总桩数为190 根。

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场地上部主要为填土,中部为海相沉积的粘性土层,下部为陆相沉积物。各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1 杂填土  灰褐色、灰黄色,夹有少量碎砖、石子,层厚0.6~1.1m; ①2素填土 灰褐色、灰黄色,主要为粘性土的耕植土,含大量植物根茎和有机质,局部含少量碎砖、石子等,厚0 .5~0 .7m; ②粉质粘土  灰黄色,软塑,局部流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有机质和腐殖质,层顶高程为0. 41~1. 23m,层厚0. 6~1 .1m; ④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有机质和腐殖质,见少量贝壳碎屑,层顶高程为 - 0.33~0.33m,层厚7.5~9.3m; ⑤1 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微层状~层状,层顶高程为- 9.39~ - 7.53m,层厚0.9~6.0m; ⑤2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硬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微层状~层状,层顶高程为 - 12.45~ - 8.47m,层厚 3.0~6.5 m;⑤3 粘土 灰黄色、灰色,可塑,局部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层顶高程为 -15.54~- 13.47m,层厚0.8~3.8m; ⑤4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硬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微层状~层状,层间局部夹有少量粉土,层顶高程为 - 19.25~ - 15.27m,层厚7.2~12.4m; ⑥粉质粘土 灰色、黄褐色,软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高程为 -27.99~- 25.53m,层厚1.9~3.2m; ⑦粉质粘土  灰黄色、黄褐色,可塑,局部硬塑,稍有光泽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夹有少量钙质结核,微层状~层状,层顶高程为- 30.79~- 27.53m。

2  工程施工概况

工程桩为预应力管桩,采用静力法压桩,施工压桩力为1 050kN。施工路线,由北向南往返,从东向西逐排推进。

打桩工程在 1 个月内结束,平均每天压桩 6~7根。压桩深度以设计桩顶标高控制为主。土方开挖采用 YW﹣100 挖掘机,由中间开始,从北向南反铲挖土,挖土深度小于1.5m,未放坡,且一次性开挖至设计标高。两天后发现局部有斜桩,马上停止挖土,在基坑东南两面用松木桩支护。改变挖土顺序,从东往西分层开挖,预留20~30cm人工开挖。基础开挖结束后发现大批工程桩倾斜,对全部190 根基桩进行低应变动测,其中Ⅰ、Ⅱ类桩99 根,占52.11 %, Ⅲ类桩83 根,占43.68 %,Ⅳ类桩8 根,占4.21 %。另外,工程桩倾斜、偏位、断裂问题、。

3  基桩偏位,断裂处理的原理及施工方法

工程桩倾斜会降低基桩承载力,同时使桩身产生初始弯矩。将倾斜桩纠偏扶直,使基桩恢复承载力,消除初始弯矩,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办法。桩身断裂会在断裂处产生横向变形,破坏桩的整体性,降低承载力。应对桩身裂缝部位进行加固,保持桩身整体工作特性。

3.1  倾斜桩纠偏

根据桩在土体中的理论变形有 3 种情况: ①上节桩桩身弯折; ②上节桩倾斜; ③整桩倾斜。该桩基工程桩长21m,由10m(上节) ,11m(下节)两节桩联结而成。根据地质情况分析,下节桩下部大都嵌于⑤4粉质粘土层,上端嵌于 ⑤2粉质粘土,基坑挖土偏载不可能影响下节桩的位移,所以整桩倾斜可以排除。上节桩下端少量嵌于⑤1粉质粘土层,上部桩身大部分处在④淤泥质粘土层中,侧向约束小,出现①和②变形均有可能,特别是预应力管桩截面惯性矩小(外径550mm,壁厚70mm) ,出现上节桩桩身弯折变形的可能性较大。低应变动测证实上述分析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桩身裂缝位置绝大部分在基坑面以下 5~8m,最浅在3.4m处,最深在9.4m处。桩的倾斜发生在 ④淤泥质土层中,一个外力使桩上部倾斜 反之 ,借助反方向的另一个外力使倾斜桩复,位也是可能的。

淤泥质粘土压缩性强,孔隙比大,含水量高,④淤泥质粘土层的液性指数IL =1.483 >1 ,土体呈流塑状态。该状态下的粘性土,其原状结构一经扰动破坏,强度即降低。利用软土的这一工程特性,在现场选择反力支点,架设水平施力工具(通常为 50kN或80kN手动倒链) ,将倾斜桩多次循环往复拉放,使土层在循环应力作用下产生扰动而减少桩复位的阻力,同时结合应力释放孔,将倾斜桩纠正扶直。

纠偏步骤和方法: ①确定纠偏桩的先后顺序,架设工作平台与机器设备,并设计运输路线; ②沿纠偏方向清理地面和地下障碍物(浅层石块) ; ③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低应变动测资料,在需要纠偏桩的前侧打应力释放孔,直径300mm,以减少纠偏阻力; ④用前方远端2 或3根正常桩作锚桩,纠偏后方1 根倾斜桩; ⑤拉动水平施力工具,使倾斜桩桩顶向正位方向位移,控制施力速度和大小,待位移达到 30~50mm 即可放松施力工具,让 桩回弹,基本稳定后再次拉动施具,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倾斜桩扶直; ⑥最后一次拉动施力工具不放松或加临时支撑 恒定水平力, 24h并在纠偏桩周围空隙中填入密实的中粗砂 以,保持桩位稳定。

3.2断裂桩的补强

工程桩倾斜会降低基桩承载力,同时使桩身产生初始弯矩。将倾斜桩纠偏扶直,使基桩恢复承载力,消除初始弯矩,是较为理想的处理办法。桩身断裂会在断裂处产生横向变形,破坏桩的整体性,降低承载力。应对桩身裂缝部位进行加固,保持桩身整体工作特性。

3.1  倾斜桩纠偏

根据参考文献,桩在土体中的理论变形根据动测报告,对倾斜的工程桩,将其扶直后,在桩芯用钢筋混凝土补强;对于直桩(倾斜度小于 1 %)的断裂处直接补强。

补强步骤: ①钻桩芯至上下节桩焊接面下2m(即12m) ,清洗桩芯,抽干桩内水;②插放钢筋笼,浇注 C40 微膨胀混凝土,做桩内补强;③混凝土浇注3d 后,撤除施加的水平力,观测桩位反弹量。

4 纠偏、补强效果检测

为了检测纠偏扶直后桩的承载力,该工程抽检了 根纠偏扶直后的桩,对其进行静载荷试验,这2 根桩均为Ⅲ类桩,原倾斜度分别为 4 %和 8 %,断裂深度分别为7.8m和7.5m。纠偏后倾斜度

5  结语

为尽量减少软土地基中工程桩施工发生偏移、倾斜、弯折和断裂等问题,对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提出如下

建议:

篇13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籍管理与GIS技术

地籍管理可以说是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于地籍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地籍管理的所有数据和其他的数据一样和空间时间等因素有关,同时也会伴随着这些数据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提到了一种新的技术GIS技术,GIS技术分为动态的以及静态的,这种技术的巨大优越性对于地籍管理的帮助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

二、相关技术的概括总结

1、GIS技术

GIS技术是以庞大的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作为基本基础的,主要使用的是地理模型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些提供比较多的空间以及动态的相关地理信息,同时还为相关的地理研究以及相关决策进行服务的一套大型的计算机技术系统。主要的是作为对于地理空间等数据进行储存、管理以及分析等的系统工具,在现代的许多行业中都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所以目前来说这种技术非常受人们的青睐,传统的GIS技术主要是静态的或者是准静态的,静态的系统模式只是考虑被描述的相关对象的一些空间的主要特性,在存储的时候忽视了这些数据本身存在的时间的特性,所以当这些数据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由于新旧数据是不会自动更新和存储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数据的流失,所以这种方式的技术在使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而我们文章讲到的这种时态GIS技术目前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能够有效的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同时排出了前者的缺陷,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管理以及分析,能够对新旧数据进行有效的更新以及存储分析。

2、工作流技术

首先工作流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两个或者是以上的人进行的连续的完成某一个业务工作量的工作流转。工作流技术起初是用于办公自动化的研究工作中,

2、工作流,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连续地以串行或并行的

方式去完成某一业务,也就是业务在多个或者单位之间的流转。1993年工作流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成立了一个工作流管理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已经开始逐渐的进入到一个相对比成熟的发展阶段,工作流技术就是一个能够比较完整的或者说是能够进行自动执行功能的先进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根据一些系列过程中弧线的信息以及任务等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传递以及相应的执行。

三、时态GI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这和普通的数据库大致是一样的,设计步骤主要有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主要的设计步骤如下:现实世界 概念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1、概念设计

对于概念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就是实体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实体具体的就是指空间以及相关属性实体,对于地籍管理的结合设计常见的空间方面的实体就是有点、线以及面的实体控制,同时每一种不同的实体也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实体类型也有相关联的地方,主要的联系体现在空间属性上的联系、空间上的关系、从属关系、属性以及北京之间的联系。

2、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的设计主要的讲到空间地籍数据的分析,这类数据主要的非为两种,一种是和这种数据属性有着密关系的相关数据,比如说宗地数据,另一种是非宗地的相关的空间数据,同时由于这类数据有时候还可以作为背景所以就会有少量的属性方面的数据,主要的就是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查询工作。

3、物理模型设计

对于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的就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过程。

四、地籍管理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的是体现在执行过程、方式、执行者以及过程的监督,执行的过程蛀牙的就是从结构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构成定义,执行方法上主要的是强调之心的规则,执行者主要的人以及电脑,最后进行相应的监督,同时系统还可以进行修改重做等。主要过程中能够对相应的关系形成网络,一个相关图形的流程进行定义或者是形成整个的流程图,主要的实现方法就是首先基于相关地理信息文件的工作流系统,之后是消息的系统工作流以及基于WEB的工作流,通过这三种技术系统的相互配合是吸纳消息的传递、安全的管理、数据库一会相关文档的管理等的多功能一体化的整体的开发管理过程。

五、具体的应用步骤

1、图形数据的输入.

这里主要考虑的就是数据的生产者等和系统能够进行相关存储的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GIS技术能够根据得到的图形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形成具体的图纸,然后利用具体的软件尽心相应的分析处理存储等操作。

2、属性数据的输入

这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对于主要的相关数据的输入储存,主要的使用批量输入,另一个是在日常的地籍管理过程中对于漏洞的出现进行补充输入,通过比较专业的健全的方法进行录入管理。

3、数据的查询以及分析

完成上面两个环节之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查询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上面两个方法,图形以及属性数据的查询。对于相应数据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缓冲区的分析。条件分析以及统计分析。

4、数据的导出

上面讲到的是数据的输入过程,如果需要查询相关数据的同时还要相关数据的文案,这就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导出操作,这里的输出主要的就是完成某种审批和查询工作,可以进行打印报表等的形式进行索引导出。

六、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填补了传统方法的多种不足,对于这种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保证地籍系统的有效管理以及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运用,所以在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必须大力的推广这种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亚灯.基于ARCGIS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张炜.基于时态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8).

[3]罗学年,潘正风.地籍信息系统中的时态问题研究明[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1(1):11-21.

[4]王华敏,陈继祥,于雷易.基于基态修正模型的地籍时空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信息工程2008,28(3):9.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