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考心理学的方法

考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考心理学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考心理学的方法

篇1

一.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目前病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现阶段病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选择多媒体课件,这也是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但很多时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教学中常常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长期下去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病理学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另一方面是站在学生认知规律层面出发,要求我们努力研究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特征能够转换成具体形象、语义或者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储存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这类具体形象、语义以及命题从本质上来说便是外部客体特征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大脑中的体现。从这方面而言,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探索新的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一)不断完善更新病理学教学内容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不断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要求便成为了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自身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水平以及合理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能够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国内外和病理学相关的专著与文献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本专业技术科研动向与发展方向,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清晰的了解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对于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拓展视野,培养其专业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应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重难点来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通常是以病例为中心科学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推理、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疾病的发生过程与规律,进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比如说在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下面这样一个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某一年轻男性建筑工人从高空跌落导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休克,入院后进行股静脉插管与椎板减压术。手术完成后第六天被动翻身时突然死亡。尸检报告中肺动脉主干被红白相间的条索状物阻塞,要求学生分析该患者的死因并解决相关病变。在整节课中我们根据此病例的问题讨论几乎包含了血液循环障碍这章的全部知识点,也贯穿了从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到猝死的病理过程,把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于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借助于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说在教学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师的口述与图示,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重点,若我们能够将其制作为多媒体视频动画同时配合讲解,便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2]。

另外,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建设了校园网,这也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创造了平台。我们能够借助于校园网来建立网络课堂,建立病理学课程BBS讨论板块等;另外还可以完善病理学资源数据库、搭建网络论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建设网络实验室能够摆脱空间的制约,让一些不能在教学中普及的实验得以实现,比如说细胞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组化等。

三.结语

总之,过去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而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应用也应当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刘德勇.新医学教学模式下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培训,2016,14:195.

[2]李佩琴,杨少芬.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1:1537-1539.

篇2

一、数学概念课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的学科体系,它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前提。数学概念包括定义、定理、法则,我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应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和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第三,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与其让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如何强调这些区别?

第四,概念术语之间,语句顺序及关键字的确切意义是什么?

第五,这个概念有没有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应用时如何处理这个等价转化?

第六,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进而说出概念的本质。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加以辨认、识别,即概念习题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换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另外,有些概念还要咬文嚼字地介绍给学生,如数轴的概念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的直线。在讲这个概念中教学时就应强调正方向的“正”不能丢,原点的“原”不能写成“园”,“单位长度”不能误写成“长度单位”。

二、数学解题课

数学习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包括计算题、解方程、函数题、代数式变形题和解答题。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反馈功能,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完善合理认识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是采用一般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了使解题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审题,即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掌握题目的数型特征,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即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

第二,探索,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在探索阶段,有时学生尚不会独立分析,需要教师的辅导,但切勿匆忙把解题思路全盘托出或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以记忆代替思考。而应分析关键环节,改变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想到这样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教师在讲解题型时不妨同时把所要讲的所有习题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观察、比较、审题、探索,寻找规律,然后由学生解答做题过程。由师或生或师生共同分析每一步注意事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提高例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第三,表述。如何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

第四,回顾。在解题以后回过头老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解题的每一步,发挥例题和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

三、数学命题课

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连接数和数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在进行命题教学时,我认为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在命题课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解,认真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要着重介绍命题的证明思路,想想条件和结论有无必然的联系和依赖性。通常易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假定结论成立,看其具备什么充分条件或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其能推出什么结论。另外在说明前要画好图形,看其形想其题,猜测与其条件的关系。

四、数学复习课

篇3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高,始终认为比较枯燥与复杂。高中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善以上现象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1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状况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目的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特别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传统的物理课堂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以书本案例和强制灌输为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教师重视对学生成绩波动却不在意学生自身对物理的兴趣与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物理的排斥心理以及积极性和参与性、创造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主要是教师自身思想意识上还未曾接受新课标的指示,比较安于现状,对教案的编排与教学素材的积累工作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依然由于准备工作的不充足造成教学方法的单一;最后是教师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课堂氛围的打造,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建立,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不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课堂氛围始终无法轻松、愉悦,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几乎为零,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2.1教学意识的转变

高中物理是高中基础的一门必修学科,教师想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结合以及对教学质量的创新就应当对教学意识作出转变,摒弃传统中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学生为根本教学目的,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受应试主义思想干扰严重的教学方法,不应该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主;其次是重视对教案的设计以及教学元素的积累,避免在课堂中只能根据课本内容以及案例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枯燥认识,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元素进行教学,真正的以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符合高中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工作;最后是充分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设,使得一切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想法与认知进行。

2.2生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实施情感策略,不仅响应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生活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与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是将抽象以及复杂的物理知识以形象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真正的让学生散发性思维得到引导。例如是在讲物体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生鸡蛋,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将鸡蛋握在手中,看是否能够被攥碎。学生在用尽力量也无法攥碎鸡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受力面积大的同时,压强就相应的更小,如果只是握在手中用手掌攥,鸡蛋不容易被攥碎,若是用手指攥碎就很容易,这也是因为受力面积小,而压强增大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很容易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受压力大小的影响以及与受力面积有关,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在后期中的运用能力和对物理的兴趣。

2.3合作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打造。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提问以及多陈述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与渴望被表扬的心态,例如是在教学“物体的形变”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形变是肉眼可以观察,哪些是无法进行观察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交流,并适当的引出如何对微小的形变进行观察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思维散发性的解放。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氛围也变得民主与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物理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对教学意识进行转变,真正的在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下对教案与教材元素进行积累与设计才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另外通过生活化教学与情景氛围的打造来实施合作教学非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

初中物理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课程,这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在对物理学科的理解上的学术见解,即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是一门测量的科学。但由于中考分数的压力,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在中考中能够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一般都会采取题海战术,即通过学生的大量做题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基于物理学科的基本规律,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理论课的课程安排自然会是占有绝对优势比例的授课方式,教师选择实验课的比例会非常的少。在当前中考的体制之下,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会有一个实验的项目参与到中考当中去,占有10分的比例,教师的物理实验一般都会按照这个体制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在九年级接近中考的时间里,考纲会对中考中所考察的实验进行规定,物理学科一般会有三个实验项目,物理教师会在九年级下学期对这三个实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能够在中考的实验考试中得到满分。这种比例的失调,对学生理解物理是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的网络教学措施比较落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初中学校的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铺设完毕,这就说明网络化教学的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来临。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教学的措施明显没有跟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步伐。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利用传统的板书模式进行教学,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来说,虽然传统的板书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点,但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来讲,互联网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此外,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只是采取了一个简单的PPT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一)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篇5

    3、讲究条理 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

    4、学会阅读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 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二`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便可产生应付瞬息万变的力量。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

    (1)松弛训练: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如果在工作、学习中遇到难题或必须完成的紧急任务,首先应该稳住自己的情绪,不必紧张,也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乱了方寸。进而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对困难作冷静的分析,制订出必要的应付方案。此时,还可做些松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去做,焦急紧张是无济于事的,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这样紧张会被驱散;而排解难题或完成任务时,成功又会成为良性刺激,使人的心理得以进一步松弛。

    生活中万一遭到不幸或遇有突然的变故,往往会迅速进入强烈的紧张状态。这时松弛的妙方是保持镇静。其实,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篇6

再次,从“古代优秀作品”这一特质层面解读,目标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活动中,可以从知人论世、咬文嚼字、品头论足三个维度建立古代诗歌教学的立体空间,有效推进课堂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文学批评)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先贤孟子的阐述最为简明:“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由此看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而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有意识、有序地进行引导,在持续的“背景简介”中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那么学生将在不断的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眼界和智慧。

当然,“背景简介”不一定放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完全可以在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中适时插入。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时,对李清照生平经历的简介完全可以在对“愁”字的品味中自然链接。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处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洞察作品所表现的情志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

二、咬文嚼字

古典诗歌创作很强调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树立品字意识,引导学生潜心吟咏玩味,品出关键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和卓然的意境。

谢冕先生说:“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通过咬文嚼字“泡”出诗的原味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1.宏观把握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宏观到微观是把握作品的一般思路,宏观地把握作品需要选好切入点,需要找到行文的线索,需要找到牵一线而动全篇的这“一线”。做到这样,再长的作品,也能迅速地整体感知,宏观把握。

2.微观研读中的“字斟句酌”

而在具体的评析论说过程中,更需要帮助学生搭建驻足欣赏的平台了。

三、品头论足

古代诗歌流传至今,经历了时光的淘洗,也经受了历代诗评者的品评玩味,留给我们许多或共识性的、或个性化的经典批评,这些诗词评论文字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文艺理论作品,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汲取、传承。而且如果善于运用,这些评论在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引航导路、画龙点睛的作用。

1.利用前人的批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讨论。

2.利用前人的评论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4-02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创新思维。学会创新思维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应为,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因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提升整个民族创新水平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人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1.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情感是影响人的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的情感,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生物自然的奥秘。

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关注和冲动,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目的、价值需求有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人的需要(不单指肉体的生理的需要,而且也包含精神、情感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兴趣的。凡是人感兴趣的、所欲的东西,总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与主体需要有一致性。可以肯定地说,兴趣是直接由学生学习需要驱使,间接由学习价值观推动而萌发的。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导入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前后联系导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联系生活导入。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1.3 运用媒体导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2.1 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2 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2.3 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3.1 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0-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科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将计算数学、信息科学和信科与计算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使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同时强调数学理论和信科与计算实现。本专业特色在于加强基础学科和专业理论的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及信科与计算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和信科与计算编程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信科与计算软件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掌握信息处理、信科与计算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基本方法,并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与经济金融领域具有新技术跟踪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从2000年以后,全国一共有350多个高等学校开设了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专业,而很多数学系也相应地更名成了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数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各领域中去。这个方向的培养目标是:(1)让学生学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能够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知识;(2)能够让学生初步熟练运用计算(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离散数学》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后来也就成为了信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但近年来,有关离散数学在信科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信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议论就一直不断,它的课时数也经常被缩减。当然,这种现象有各种客观原因,如学风浮躁、就业压力等。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离散数学教育,是摆在离散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学生甚至都不愿意去学。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们要在客观上来进行相关的改进,这样我们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而这也是根据目前这门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方法灵活多样等多种因素来考虑的,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他们所学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习在主观上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离散数学》是一门数学理论课,与信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没有什么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甚至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这篇文章就是结合笔者在讲授《离散数学》的实际经历,来探讨信息科学专业的《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体会。

一、教学方法

为了将《离散数学》的课堂打造成既有数学思想又贴和实际且生动有趣,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上的45分钟时间,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我们要主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科学设计课堂导入法。课堂导入是为教师讲授新知识做铺垫,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便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离散数学》每一部分内容基本都会有其问题背景,在信科与计算科学中都有对应的应用领域。如在讲授图论时,通常的做法是先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来引入。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像讲故事一样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如果只是一句话就引出七桥问题,恐怕很多同学在中学甚至小学的学习阶段中都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书和老师那里有所了解,这样缺乏新意。

2.尝试研究性的教学法。在我们平时的《离散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去主动地尝试一些研究性的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和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在《离散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具体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创设一些可以与现实相接轨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解决一些开放性的、较为困难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让学生开动大脑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3)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多多地鼓励学生来提问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一;(4)开展综合性的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关系传递闭包时,可与图论的最短路结合起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感觉,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巧用线索式教学法。《离散数学》概念、知识点多,内容抽象,逻辑性很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许多知识点还容易混淆。线索教学法将大量知识点梳理成多条互为支撑的知识点线索,使学生快速掌握课程脉络,变知识点的学习记忆为框架式的学习记忆。在《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知识点线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学中能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一方面教师恰当地使用线索教学法也能够把握《离散数学》中各个知识点并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讲解透彻,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理清知识点的线索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也有助于把知识加工成有联系的网状结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将生活中的趣味应用到教学之中。在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对于《离散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的历史趣味或者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启发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例如:悖论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兰姆赛问题、过河问题、一笔画问题、地图着色问题等。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必全面深入介绍,只要我们有侧重讲解一些问题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一定要有重点的突出我们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这对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关于这些问题的介绍我们可以分散到相关的章节中去完成,像这样轻松幽默的小故事既概括的介绍了我们的相关知识,又能够解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二、教学方式

由于信科专业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它在目标上更加明确,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注意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去掉抽象的数学推导过程,以应用为重要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开设实验课在进行《离散数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开设离散数学相关模型利用计算机的研究性、应用性的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编程能力,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体现《离散数学》的课程特色和教学特色。与离散数学相关的软件主要有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以Maple软件为例,Maple在处理图论等数学分支方面优于其他数学软件,其图论软件包networks具有强大的功能,除了可以进行最基本的作图外,它还可以用于图的计算(包括图的顶点、边以及相关的度数、邻接矩阵、最短路径问题等)和判断一个连通图是否有Euler环路和Hamilton路径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使学生能够集中全部注意力。通过实验分析统计发现,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有11%来自听觉,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其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

在介绍关于欧拉图的知识时,用演示文稿展示一个多重图,顶点代表城市的交叉路口,边代表城市的街道,假设要对街道进行洒水绿化,要求学生作为洒水车司机从某一街道出发,将所有街道都洒上水而不能重复,最后回到原地。给学生一段时间寻找路径后,用动画显示出寻找路径的过程,然后给出欧拉图的定义以及欧拉图的应用,从中让学生归纳欧拉图的性质以及欧拉图的判定。

参考文献:

[1]徐洁磐.应用型信科与计算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J].信科与计算教育,2010,(5):6-9.

[2]赵英豪,符蕴芳.研究性教学在离散数学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133-134.

[3]何忠秀.巧用线索教学法,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1):48-49.

[4]蒋桂莲.《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信科与计算,2010,(6):87-89.

[5]莫愿斌.凸显信科与计算专业特色的离散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信科与计算,2010,(14):111-113.

篇9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作文教学的要求不明确。 高考作文中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的表述,让很多高中生,甚至一些高中语文老师都认为是高考作文的标准放宽了,他们认为,既然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了,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没必要去强化文体训练了。因此有些高中语文老师根本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也学着高考作文的要求,只要不少于800字,除了诗歌以外,随便怎么写都行。殊不知,所谓“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与表达的机会,不是说考生可以随便写,胡乱写,更不是说不强调写作的问题要求。事实上,不确定的因素是对学生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可以确定几种立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种自己最拿手、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方案来进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的严格规范,要让学生在作文这一块上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又有写某种文体的特长,做到“一专多能”。

2. 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存在误区。有些高中语文老师,特别是教龄比较长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自认为指导学生作文有套路可循,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重复老师的“经验”,从而实现考试拿高分的目的,导致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作文目标的严重错位。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惯用的错误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结合课文套作文。有的教师以为借鉴就是套用,就是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和段落改头换面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其实,文贵创新:立意新、材料新、语言新。借鉴并不等于套用,一般说来,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它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材料,更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

(2)立意先行编作文。根据内容确定立意,还是根据立意再来寻找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些教师恐怕是不甚明了的。前几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是《遥望星空》,要求从星空联想到宇宙的无限、人生的短暂,应在有限的人生里多作贡献云云。为了不落俗套,某考生独辟蹊径,作者追忆幼年时遥望星空,可见星光灿烂、清晰可辨,而如今星空美景不再、尘埃飘浮,奉劝世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然而,阅卷者认为这篇作文不合题意,不能得高分。主题先行,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弊端,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写作应该从生活出发,应该根据生活提炼主题,这是写作的基本规律。立意先行,实际上就是逼学生去编造,就是逼学生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说假话。这几年,作文中的虚假现象非常严重,恐怕与作文教学中立意先行是分不开的。

(3)搜集材料搭作文。这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许多教师都清楚,写议论文要在立意上出新比较困难,追求论据的充分具体则相对容易做到。于是有的教师就很认真地搜集材料,特别是伟人轶事和名人名言,有的还分门别类,分爱国、立志、勤奋、节俭、情操、治学等十几类,每个下面都配以三五个具体材料。于是,搭积木式的议论文就大量地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本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只会用事例来证明观点,不会用理论来阐明观点;只会埋头寻找材料去证实,不会作理论上的深入剖析和挖掘,应该说,这是在培养一种畸形的写作能力。这种堆砌材料、像搭积木似的文章写作,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没有关系。

(4)为了考试背范文。教学生背范文,这早已是一些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了,有的教师亲自选择后印发给学生,认为考场作文不存在抄袭问题,雷同没关系,只要符合题意,就是好作文。由于作文可以背,还可能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就完全放松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和训练,对生活漠不关心,对新的事物熟视无睹,作文成了赌场上的骰子,关键在于运气好不好,背不背得着。应付考试背作文,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它不但严重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疯狂地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妨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3. 学生作文时问题突出。

(1)阅读量少,知识面窄。 这是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正是因为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书本和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简单机械,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太少的情况,导致学生因为知识的贫乏单一而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2)缺乏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当前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瓶颈。一项调查显示,有将近41.7%的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不愿意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看法的。这就是传统的课堂应试写作教学的结果。试想,一个对写作毫无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自觉地去进行写作知识积累?又怎么可能自觉地投入写作训练?

(3)生活经验少,缺乏实践机会。生活经验的欠缺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作为高中学生,其生活经验的来源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想在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小圈子里面,得到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摆脱由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的匮乏,而造成学生写作内容单调、重复等问题,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4)结构模式化,文章创新难。这是学生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由是传统的写作教学太注重写作理论而忽视了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自认为很高明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通过机械的模仿训练,来提高考试分数,从而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作文结构模式化,文章创新难。

二、新课标倡导的高中作文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有关“交流与表达”的部分共有九条,强调了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其作文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条对应于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即“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不同的是对高中生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的条件,对他们作文的思想深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才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重视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强调了表达中的责任意识,要求在陈述自己的看法时学会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即写作要考虑目的,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

3. 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是对书面表达的内容和结构形式的要求,也是对思维发展的要求,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科学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鼓励个性意识的张扬。“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两句话强调了写作中张扬个性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事实上,在以应试为目的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判断有个性和创意的作文时,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隐忧和担心,害怕这样写会铤而走险。教师的这种担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张扬。

三、高中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1. 教师要打破沉闷的传统教法,勇于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低劣的教学手段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要明白知识传授永远不如技能传授的道理,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要创新教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让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2. 改变学生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1)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品味人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发现人生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倡写“自我”,鼓励个性化,倡导独创性。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在她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她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名篇名著。阅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广泛阅读,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知识一方面来自课本,但决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为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应把合作探究法引入名著阅读,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从而改变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

(3)用好网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教师更要改变角色,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信息时代,网络上有大量及时、有用的信息,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取舍地从网络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篇10

(一)基本功不扎实。(二)歌曲准备匆忙、不够细致。(三)演唱的歌曲超出自己的程度和能力范围。(四)对场地环境不适应易产生恐惧。(五)心态的失衡也将导致心理恐惧。(六)考试看得过于严重,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七)前一个演唱者的影响,造成心理压力。(八)缺乏舞台经验会导致心理恐慌。(九)考前生病,过于疲劳。很多学生在演出或考试前,都会患有感冒或疲劳过度,这会严重影响演唱的情绪,甚至错过此次演唱机会。

二、有效解决心理恐惧的方法

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心情紧张是难免的。在演唱之前,有些紧张或者说是有些不安也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的紧张可以提起精神,增加歌唱的生气和艺术感,如果完全不感到紧张,台上台下的气氛一样,十分放松,往往可能达不到艺术表现的最好状态。但是,过度的紧张会造成演唱者的怯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怯台病的起因非常多,且防不胜防。其实,演唱前的心理准备是别人不能了解的,有些人因此而无法入睡,事实上重要的是通过休息把思想转移,松弛一下神经,这对声音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篇11

首先,班主任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是正常的,并告诉学生当这些情绪出现时,要及时找老师,老师会帮助他们解决。当学生找来时,班主任可以把积累的成功例子给学生讲讲。

班主任们自己也要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一手信息,另外通过班干部等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避免让学生的备考精力外泄。班主任还要告诫学生在最后阶段,关注学习数量,更要关注学习的质量,当思绪混乱时,可以停下来调整一下心境再去学习。每年都在班级设立专门心理调查员(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不公开的),平时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问题及时汇报,每周定期汇报。

在后期,班主任主要给学生梳理好以下七种心理问题。

一、复习心态要自信,坚定走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注重反思和学习质量,摆正态度,调节好情绪,坚持到底。

二、复习过程应扎实,尽量避免舌尖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告诫学生遇到此情况不要着急,先做下面的题,回过头再想,可能就出来了。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回归基础,在准、全、细、联上下功夫,真正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同时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推出相应的问题。

三、定好计划,高效充实,减少饱和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由于训练量的加大,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饱和现象。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给自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水增多了,就会溶解更多的盐。我们要不断帮助学生找到具体的突破点、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鼓励学生不断去突破自己,一定要把多练、苦练、乐练进行到底!

四、走进考场,应避免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长跑健将,在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正处于运动巅峰期的他却在两届奥运会上发挥失常而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学生也存在着平时小测、周测成绩很好,一到大的调研考试就不行的克拉克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肯定地告诉他这是可以避免的,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在“真”字和“实”字上下了功夫。

五、忽略对结果成败的关注,力求有稳定的瓦伦达心态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但由于一些同学的成绩起伏不定或多次不理想,出现了较为悲观的心理,每天想的不是如何全力以赴提高,而是如果高考考不好怎么办?题目做不对怎么办等等。

事实上,学生要想在关键时期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具有“瓦伦达心态”,就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赛事以外杂念所动的心理。班主任不仅要指导而且必须指导好学生,面对高考的临近,不要给自己过度加压,既不要考虑高考成功后的鲜花和掌声,也不要过于关注考试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保持一种稳定的瓦伦达心态,每天认真复习、认真做题,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按照自己的计划,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即可。即要把手头的事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六、眼光放远,防止出现“目的颤抖”

人做事都应该有目的,目的是引领人前行的,但如果将目的当成沙袋束缚在身上,每前进一步就会被巨大的牵累和莫名的恐惧所羁绊。说到底是一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心理。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体则有,具体则无”的心态,把眼光放远一些,才会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这样才能避免因过渡紧张而造成的失误。班主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树立正确的阶段目标。

学生一般来说都有一个高远目标,比如理想的大学,最后要达到多少名次和分数,但最后时期指导学生做好三次模拟考试具体阶段性目标很重要。最后三次目标应该一次比一次有梯度性,不能一下子定得过高,否则学生会有挫败感。正确的目标是让他们感觉到这段时间好好干,避免一些问题之后能达到。班主任可以统计好学生目前最好的名次,各科达到过的最高分数。告诉他们,通过努力比以往最好的情况进步就是成功。

七、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防止慌乱心理出现

篇12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语文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应该说,无论是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下面谈谈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考。

一、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渠道,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新课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艺术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显示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沁园春・雪》一词,我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联想诗中壮丽的图景、豪迈的情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挑动、感染和熏陶。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很多同学的自觉程度、兴趣程度、毅力强度等方面有待教师引导和培养。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方法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没有固定方法。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阅读渗透。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背景渗透。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可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13

以下三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课堂灌输是主要形式,仅辅以少量实践操作,导致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知识点多且庞杂,而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对操作系统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很难结合这些抽象理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枯燥。现在的计算机高校教材中,内容多数由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等五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概述、进程管理、存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课程讲授主要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与实际使用的Windows和Linux等操作系统脱节,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学与用之间缺乏联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性和抽象性强、系统性较差、更新速度快。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多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教学以教材为中心。部分老师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或者利用电子教案单纯播放理论知识课件,课题枯燥。

3.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环节薄弱。操作系统课程实践受到学时限制,实验内容单纯,形式呆板,并且与理论学习脱轨,主要以验证、仿真为主,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激发,不能充分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还有,学生缺乏自己动手设计或者分析具体操作系统案例的体验过程。课程设计环节的遗漏,使学生能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更少,这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会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和认识,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自主学习和专题讨论,以及加强实践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一、运用比喻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解理论、讲授知识点时,教师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抽象、晦涩,如果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采用比喻教学法,将空洞的内容结合实例,可以将内容讲得生动、浅显易懂,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喻教学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打比方,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类比,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定义和区别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提出了例子:铁路和航空网络售票系统,对任务的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属于实时系统。对于并发和并行的区别,学生也举出例子:不同的学生去上同一门课,学生之间是并行的,而学生同一学期中的不同课程学习之间的学习是并发的。把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入教学中做类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开放式自主学习,开展专题讨论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资源,如Internet、网络公开课,及时了解、跟踪操作系统发展的国际新动态和一些热点、前沿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指定可选的专题分类,例如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苹果IOS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的微软windows 8操作系统等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给定范围内自主选题或自由拟题,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3~5人为一组),通过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如网络、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书籍报刊等,确定专题后进行自主学习,并总结成研究性报告。再通过PPT(幻灯片,可以包括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中间穿插教师点评、学生提问等环节。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形成团队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学生报告也可以放在课程的网站中,供学生学习观摩,并可以成为教案素材。

同时,利用数据库、校园网等电子技术,创建基于Web的测试平台及习题库。这种开放式测试平台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弥补空缺的知识点。我们专业每年开展网站设计与软件设计大赛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库、VB语言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等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以原理、概念及算法等基础知识为主,必须设置与之配套的实验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操作系统功能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加深对相关算法、数据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抽象思维的具体实践,提高学生进行系统程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操作方面的创造力。国内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大致包括如下三种类型:设计操作系统,模拟实现操作系统,使用操作系统。按照实验的难度又分为:①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使用、配置等方面的了解,相应地分为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功能及操作系统的综合运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可选择的部分,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建议选择开源操作系统,如面向个人计算机的LINUX操作系统等。②应用型实验。相对于基础型实验,应用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模拟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操作系统算法,如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设备分配,进程间通信,多进程并发与调度等。学生自己操作模拟练习可以加深对于操作系统算法的理解。③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掌握现代主流操作系统,比如面向手机的ANDROID操作系统、面向个人计算机的LINUX操作系统等。学生要努力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尽力分析操作系统中的源代码和数据结构,并进行程序设计。此阶段实践环节难度较大,仅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模块设计方法与技巧。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