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经济形势

银行经济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银行经济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银行经济形势

篇1

一、经济下行形式下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体现

(一)“短存长贷”的现象普遍存在

股市、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房价的不断看涨,很多客户手中的闲散资金也吸引到了银行的手中,这就导致了活期存款成为了储蓄存款的主要趋势,中长期存款的比例在不断的降低。大量的客户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对投资房地产、新型产业、产业升级、公共事业等长期性投资有着较强的欲望,但是由于自身资金的不足,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需要银行信贷来支持,这样就导致了长期信贷比例得到不断攀升。从上述两种情况来看,“短存长贷”的现象在银行中是普遍存在的,当市场预计失败或者是投资失误的现象出现时,银行信贷就很容易变成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带来很大风险。

(二)信贷质量受到宏观政策的巨大影响

我国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对一些投资过热或者是投资效益不大的产业进行了禁止,并对一些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进行了遏制,以免发生投资过热或者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银行的政策性风险也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断提高,由于大量信贷资源的不断集中,使得银行的信贷风险更加突出,信贷资源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也不断加大。

(三)较高的贷款集中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趋势是:垄断行业、发达一线城市、大型客户等方向发展,同时贷款的集中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在贷款集中度不断加强的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些优质客户在贷款集中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多家银行的授信,取得多方贷款,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贷款冲动也得到了提升,这就很容易出现在发放贷款时缺乏调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发生,使商业银行要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经济下行形式下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经济下行形式下影响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的原因

自身经营策略是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自身的经营体制不能的到科学的完善,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不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缺乏了一些风险意识,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在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缺乏对风险的评估,当出现经济下行的情况时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一部分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不能及时的了解自身的信贷情况,不完善的信贷风险应对机制是导致商业银行陷入信贷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当经济下行形势出现时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信贷风险。

(二)客观因素的原因

商业银行可以说是国家机关的一种形式,并不具备独立的发展产权,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是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国家政策的失误也是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之一。有的时候国家为扶持一些国有企业,会出台一些政策让银行无法收回放出的贷款,这样就导致了银行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三、经济下行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经济下行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如何对经济下行形势下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主要可以采用以下防范措施:

(一)认清经济下行经济形势,提高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的形式下要防范信贷风险,第一树立风险和危机意识,不能一味的乐观下去,虽然一部分的商业银行没有受到经济下行经济形势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信贷风险不存在,风险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发生的时间是有先后的;第二要树立积极应对、化解风险的思想,不能对发生的信贷风险视而不见,要认识到信贷风险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严格贯彻防范信贷风险的制度;第三要树立长远和整体观念,在进行信贷风险排查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端正思想,避免发生短期的行为,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银行信贷质量,促进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运用精细化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可以在以下工作上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在授信授权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行长、分管行长等多级别、多层次的转授权体系,为了提高信贷业务效率,要减少信贷决策层次;其次要对信贷决策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定期对已审批的信贷业务的风险情况和授信执行情况进行统计、预测、分析和报告,并对其的运作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在信贷业务中的经验教训;第三要对贷后风险防控机制进行精细化管理,要第一时间反应客户的信用风险,对发生的不良银行信贷风险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三)进行信贷体制改革,优化信贷业务流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作业的时候会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要做好信贷业务的审批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信贷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完善信贷调查作业机制,对信贷业务进行理顺,进一步加快信贷业务网上推广度,尽快实现网上作业的单轨运行,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更可以提高银行信贷工作的工作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形势下为了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积极的找出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化解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水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2

营销投入该如何进行管理或投放,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的是,你的市场机会在哪里,否则,就无法确定该不该投,该投多少,或投的值得不值得。

而要评估你的市场机会,首先要明确或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经营定位。长期计划体制下的银行业,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定位,一律是全方位经营,随着近几年银行业的发展和开放,银行定位差异化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有全面发展但偏重公金业务的;有定位做最佳零售银行的;也有发力财富管理,抢占高端客户的银行等等。一些银行把差异化的定位,上升为银行整体经营战略考量;一些银行则坚持全面发展之下的差异化错位经营,总体来说,开始越来越显示出独有的经营实力和活力,这是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与客户在共同需要中的自我选择和调整。只有差异化经营,才能快人一步,才能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通俗的说,得先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能干什么,才能去把握机会。而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银行更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的或加强巩固,或修正调整自身的定位,为寻找相应的市场机会或迎接经济的复苏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而为这方面的调整所做出的营销投入,绝对是值得的。

其次,找准目标人群,洞悉目标人群的需求或变化。银行从最初的来者不拒到现在有意识的选择客户,甚至是设置门槛过滤客户,逐步体现的就是一个选择自己目标人群的过程,虽然相当一部分银行仍然被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毕竟银行也是企业,必须对资方,对股东负责,目标人群与银行自身的差异化定位一脉相承。不确定的经济形势,让常规的人群划分似乎变得不在那么适用。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带来的心理变化,随之改变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成为银行在衡量自己的目标人群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营销界,普遍的共识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根据消费意识和行为变化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紧急刹车型”,“苦恼仍有耐心型”,“小康型”,“活在当下型”等。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再来大致分析银行自身的目标人群在当前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会属于哪种类型。就招商银行信用卡为例,从招行的目标人群来看,公务员、教师、白领等收入中上的优质人群,无疑是其主要的基础目标人群,这一类人又大多属于“苦恼仍有耐心型”,和 “活在当下型”,他们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准,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仍然对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招行信用卡的当家产品之一“车购易”品牌来说,目前的消费环境,正是其大力推出的好时机,因为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消费者来说,分期买车,既可以满足拥有爱车,提高生活品质,又可以通过分期,减轻资金压力,无疑符合主流目标人群的消费心理需求,大受欢迎就不奇怪了,而且此时推出,更能够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良好认识和印象。

根据目标人群消费心理的变化,针对性的进行促销或系列营销活动,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一味的因为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判定自身的目标人群都将保守消费,因而直接削减投入,显然将失去更好的推广和发展的机会。犹如危难之际见真情一样的道理,一味的退守型的保守营销,将会更快的失去客户。同样的例子,在保险行业得到最好的应证。有数据显示,09年一季度,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显著增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种不可预期的未来风险,以及由于挂钩证券市场的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的颓势,以及消费者对此类型产品的信心锐减,导致消费者客观上需要从保险产品上寻找稳定增值和风险保障,洞察到这样心理变化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在08年底即提前布局,以09年一季度开门红宣传投入为支撑,推动队伍精心组织各种营销活动,从而顺利实现开门红,业务增长显著。

再者,评估自身的市场机会,还要考量现有产品组合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部分银行在金融产品线方面已经初步具备良好的研发优势,一个金融产品的推出,必然应该首先是依据市场或客户的需求而推出,必须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针对特定客户群,还必须有系列产品满足多种需要,如针对公金客户的产品组合;针对私人高端客户的产品组合等等。推出哪一类产品组合,前提当然是符合自身的经营定位,符合自身的目标人群定位,这样的产品就具有竞争力,就值得加以大量的投入。如今年上半年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推出的相关产品,就非常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这块蛋糕,也许风险要比那些只专注于大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大,但利润也相应的较高,只要银行在风险控制上面把握好,同样是新的利润增长点。毕竟大型企业竞争也大,而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容量也大,谁先进入,并持续的进行投入,谁就可能占得先机,并形成特色品牌。

在科学分析现有目标人群的需求以及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经营定位,做出相应调整,推出满足特定形势下特定需求的金融产品,这样的银行,面临的市场机会自然要更多更好,一旦通过科学评估,发觉市场机会,毫不犹豫的进行营销投入,越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越是对自身营销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验,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银行要学会摒弃计划体制下的被动营销,只有确立自己独立独特系统的营销能力,才能持久的发展。

调整而不是削减营销费用

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任何一个决策者,都很容易做出削减营销费用的决定,因为这几乎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当前经济形势下,也许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味的保守经营,更容易丧失机会。因为现在的金融消费需求,不是被抑制,而是没有被满足。所以需要银行的经营者去发现,去调动,去引导。不夸张的说,只要人类不停止经济活动,就不会停止对金融的需求。更何况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良性增长的周期,远没有到衰退的程度。

仍然以信用卡为例,信用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银行还停留在跑马圈地,远未达良好的赢利状态。宏观的原因不多讲,具体到持卡用户来说,单人刷卡频率和刷卡金额,就是大多数发卡行急需提高的指标之一。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对于持卡人来说,要吸引其提高刷卡频率和刷卡金额,必须的促销投入和优惠措施,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于是我们看到,08年下半年到09年上半年,部分银行明显增加了对信用卡营销费用的投入,大力以餐饮、娱乐消费为切入点,通过打折、优惠等形式,吸引持卡人开卡、用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越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信用卡越来越体现出独有的优势,此是不做大力推广,何时推广?而且此时将营销费用适当调整,在这方面进行重点推广,更有事半功倍的好处。而金融消费的特点是,对于一个客户来讲,重要的是有一个纽带或载体,让客户与银行发生联系,然后顺藤摸瓜,开展多种服务或产品的推广。

所以说,当前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经营决策者要清醒的认识到,营销投入不应该是简单的削减,而是科学的调整,将有限的投入放到最值得,最应该投入的产品上面,以点带面,加强和巩固一贯品牌主张,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找准合适的时机进行营销投入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04-02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其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有较强内在风险特性。对于银行来讲,风险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未来不能够确定的对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产生影响的事项其发生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发复杂。全面认识风险特征,建立和完善符合银行管理实际的,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识别经营中风险因素,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行黑龙江省分行风险评估现状

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依靠存贷款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由于长期以来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银行的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范信用风险。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构和相应的管理体制,工作流程缺乏完整性,制度缺乏全面性,由于监管及市场的推动各种新业务也在不断推出,针对新业务的风险管理也远远不够,这些都将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大的风险隐患。

1.风险评估趋于形式。为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有效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评估也有相关制度要求。但对分行来讲,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评估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结合本行的经营管理特点,有预见性和针对性进行风险评估工作,从根本上讲,风险防范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分行的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分行管理层和治理层风险意识有待加强,风险评估人员工作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对于防控风险工作经验缺失,所以对于风险评估工作未能良好的运转,发挥效用。分行应该有效改善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2.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银行实施风险控制的一个基础,也是有效实施其内部控制的一个保障,直接影响着银行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营目标的实现。一般包括组织机构设置、管理风格和经营哲学、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在分行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的氛围支撑,所以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这也是控制风险失败的原因之一。

3.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风险评估是指银行应该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相关的各种风险,确定合理应对方案和策略。分行中虽然形成了风险评估的机制,但是没能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形成严格体系。评价标准没有同一,风险评估体系不完整,有效性低。对于风险识别和分析主要凭经验,在关键控制点上有疏忽,这样在实际运营中必定加大了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4.监管人员素质不匹配。银行业监管特别是银行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熟练掌握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金融银行财会原理、各类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等,而且要掌握现代办公机具的运用技术、了解中外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办法等。对此,目前监管人员普遍达不到上述要求。

二、工行黑龙江省分行经营中的风险识别

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工作,工行黑龙江省分行要对其面临的风险来源,特点,性质进行识别,结合分行经营中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访谈、调查、分析、参考专业机构风险事件、征求专家意见等方法,分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方面进风险识别。

1.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一般是分行无法控制的风险。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风险,行业政策法规风险,市场价格变动风险,行业竞争风险等。(1)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国内金融业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等因素变化,以及国际金融业经济形势、利率变动等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银行业面临的不利经济环境,而给银行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2)行业政策法规风险。行业政策法规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家在宏观或微观方面政策调整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银行没有及时跟踪、研究和应对而导致的经营成本提高,正常业务经营受阻,而给银行经营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3)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市场价格变动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价值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一旦市场价格发生任何变动,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就会立即发生变动。而在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由尤为重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几乎全部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利率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这些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这不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更会对商业银行的价值产生影响,因此,在市场风险中,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尤为敏感。(4)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竞争风险主要表现在同行业的竞争,是指由于行业或区域内竞争加剧,银行自身竞争策略欠合理,引起的银行客户流失,存贷款利差缩小,投资报酬率降低,降低银行总收益的可能性。

2.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风险,是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识别的内部风险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信用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客户管理风险等。(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专业队伍不能满足经营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不健全,关键岗位人员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人才储备不足而给银行经营目标实现带来的不确定性。(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方违约,或者借款人由于信用等级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进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也存在于其他表内,表外业务中。(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效的内部流程、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而造成银行损失的风险。(4)客户管理风险。客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对客户结构分析不够精准,客户关系管理不够详尽,客户需求状况不清楚等,可能导致客户对银行信任度改变,而给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工行黑龙江省分行风险成因素分析

对工行黑龙江省分行风险成因分析,主要从诱发风险的因素,以及风险的影响结果两个方面进行。

四、结论

综上分析,工行黑龙江省分行要结合经营的实际情况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及分析结果,对其重要程度进行判定,针对每个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对银行战略方向、财务目标、声誉、运营、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评估,把所有风险进行排序,判断重要程度和风险等级,才能有针对性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有效进行风险防控和及时应对,保证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

[2] 李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规范化经营[J].经济问题探索,2010(4)

[3] 张宇.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0(1)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9)-0089-05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篇5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

篇6

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吸收存款和提供贷款为主,银行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主要从事这种间接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特点。银行业务范围选择的就是银行在间接融资业务外是否还提供其他多样化的业务的问题。这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深化水平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从宏观上决定了对金融体系功能的需求,而金融深化水平则从微观上决定了不同金融机构满足这种功能需求的能力。这都影响到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空间,从而决定了银行业务范围的合理取向。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选择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业务范围选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金融体系的功能的要求而体现出来的。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一般地说,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为新主导产业形成阶段、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主导产业成熟阶段与新旧主导产业交替阶段,这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于金融体系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

金融的功能主要可以归纳为资金的创造与资源的配置两大功能。从的角度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金融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而与此同时,直接融资或者间接融资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是不同的,从而使得在不同情况下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占优的局面。在新主导产业形成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对金融的资金创造功能的需求是主要的,商业银行由于具有放大资金规模的功能,在资金创造功能的提供方面具有优势,从而这一阶段往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经济赶超阶段以银行为主导局面的形成。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成熟,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渐被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实现经济增长所取代,从而对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的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尤其是在主导产业成熟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大部分是来自于自身的积累,金融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在市场上的重组整合过程。而在配置方面,金融市场的能力要强于银行,从而在金融体系中出现了由银行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化的过程。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决定了对金融体系的需求的变化,导致了银行传统业务地位的变化。同时,金融体系的深化水平也影响到银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这进一步影响了银行的业务范围选择。

(二)金融深化水平对银行业务范围选择的影响

金融体系的深化水平决定了银行发挥上述金融功能的效率,而随着金融体系的深化,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空间逐渐在缩小。这主要是因为随着金融深化,银行在传统业务方面的优势逐渐的减少,劣势逐渐增多。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流动性金融工具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聚集小额资金和分散化投资可以很好的防止由于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风险,提高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通过市场融资可能出现的交易成本。但另一方面,银行在发挥这些优势时,也是存在成本的:首先是组织成本;其次,银行的规模并不能无限扩大;第三,银行由于是集合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再贷出去,在资产和负债方面存在着不对称,这使银行天然具有内在虚弱性,面临着挤兑的危险。可以看出,比较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与劣势,实际上主要是比较通过市场来实现金融功能而存在的外部交易成本与银行存在的内部交易成本。这在不同的金融深化水平下是变化的。

在金融体系不发达的时候,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要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在资金的创造方面,由于市场不够成熟,所需要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除了少数大规模的融资活动外,大部分资金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随着资金需求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体系的成熟,金融市场提供资金的成本是在下降的,银行的这种优势逐步消失。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市场越发达,信息的透明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而银行则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须受到组织成本的制约。因此,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在缩小的。

(三)新的经济形态对银行业务范围选择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体系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作为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对于资金的创造有大量的需求。其次是由于新产业的高特征,对于降低风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也是同样重要的。

在资金创造功能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非常高,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资金的需求规模是巨大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发达也使得市场提供资金的成本大大下降了,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丧失了过去在新主导产业形成时期在资金创造方面的优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美国的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高度繁荣,而不是银行融资的繁荣的重要原因。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新产业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比较严重,银行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并不能比市场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也不具有优势。可以看到,在的新经济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传统业务的空间在缩小,这必然要求银行拓展其业务范围。

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与整合

(一)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

首先,在新的经济形态下,银行传统的业务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市场再成熟,也是存在着交易成本的,总体上的效率提高并不表示在所有领域都可以取代传统银行业务的功能,由银行提供资金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小,企业发展的前景不确定的领域,银行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形式的资金提供被称为关系融资。此外,企业的日常的流动性资金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也仍然是通过银行来满足的。更重要的是,银行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资产的证券化又使得传统业务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持和拓展,通过证券化技术的运用,银行可以降低自身提供资金的交易成本,从而避免了传统业务受到过度的挤压。

其次,传统业务能够提供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银行需要开拓新的业务。从目前的趋势看,商业银行主要开拓的是两个方面的业务:提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其中根据产品和服务针对的客户群,又可以分为零售业务(指向广大中小客户提供具有标准化,规则简单统一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和批发业务(指针对大客户提供的专门的服务,根据客户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和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也即“量身定做”)两类。商业银行向这些业务领域拓展的方式与表现是不同的。

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相比,由于掌握大量的客户的信息,具有信息优势。由于拥有庞大的营业,具有成本和网点优势,而一些大的银行由于在客户中长久形成的信誉,也是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拓展方面非常的容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经向一个金融超级市场方向,银行同时可以提供包括存款、基金、证券、保险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拓展是没有障碍的,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和存款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定金融需求,不存在冲突,而在批发业务方面,银行的业务拓展主要是在传统的属于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域,为大的客户提供融资、证券发行、并购、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实际上就是引起广泛探讨的分业与合业的核心。在过去之所以不允许银行介入投资银行业务,是因为银行的介入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银行不能顺利承销证券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通过欺诈的手段向其存款客户推销。但是现在这种风险却减小了,关键就在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更重要的是,由于金融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信誉对于银行的生存非常重要,这制约了银行的行为,而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的好处就相对突出了。通过介入投行业务领域,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与企业建立起更为“广泛”和长期的联系。这种银企关系的加强使银行通过观察企业与更多种金融工具有关的行为,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银行能够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以多种业务形式而不仅仅是贷款的形式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管,在设计金融合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施加更多的,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同样,商业银行在和企业接触中获得的信息有利于银行向非银行业务领域拓展,这是信息的横截面优势。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可以拓展的另一种业务,在前面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中,银行也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那实际上是代客理财的含义,银行提供的产品是由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只是一个中介。本文所指的是指银行通过直接发行基金等产品,将汇集来的资金用于多元化的投资的业务,并不限定于面向银行的传统客户。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整合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后,还需要整合这些业务。因为从事不同业务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整合,银行经营的范围太广,超过了自身的能力,随着业务间相关性降低,风险反而加大,利润下降。

传统银行业务主要是面向市场的,产品统一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向零售业务拓展没有太多问题,银行保险的大力发展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是面向客户的,针对具体的客户设计具体的方案。这是截然不同的能力。能否将两种能力有效的组合起来是银行能否向批发业务拓展的关键。一般认为,投资银行和银行业务之间的收益相关关系与银行规模有很大关系。一些者通过考察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假设性兼并,对商业银行向投行业务扩展的风险效应进行了,发现商业银行与区域性投行兼并往往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与较大投行的兼并则会增加新组织的倒闭风险。现实的情况也表明如果在商业银行内部同时成立投行部门,往往是不成功的。同样,资产管理业务所需要的能力和银行零售、批发业务也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将产品、服务进行组合和向市场推销的能力;前者则需要专业的投资技能。从现实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内部发起设立基金来进行投资管理的,其经营业绩往往都不是很好,在全美的十大业绩优良的基金中,只有花旗银行管理的基金人选,其他大银行的都业绩平平,这说明了将资产管理业务整合进银行业务范围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业务的整合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全能化和专业化。全能化是指银行全面介入上述的业务领域,由于业务能力之间存在的冲突,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集团化来实现的,也就是成立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集团,在这个集团之下分别有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提供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零售业务中,规模和范围经济是非常明显的,银行在市场上信誉越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越大,而在市场上银行的规模往往是实力和信誉的象征。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并购,巨型银行的出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则被整合在金融集团下,而不是放在银行内部,银行成为金融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际上大的银行往往都是某一个金融集团的组成部分,就是集团化的典型表现。

专业化指商业银行专门致力于某一方面业务的发展,许多银行越来越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或业务的开发,成为整个金融产品服务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一些银行专门从事证券化业务,专门提供关系融资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提供这种服务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从而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盈利。这些银行往往是那些规模不大,向全能化方向发展没有可能的银行。正是金融体系的深化使得专业化的服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的组织形式能够灵活多样,对市场快速反应,这方面未必是大银行占优势,那些集中在某些业务环节上进行专业化运作的银行也是获取优势的一个。

两种方向是互相促进的,大规模的银行也需要某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某些业务,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金融产品的分拆过程已推动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和分工。大银行在契约的基础上将金融产品的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承担。通过这样的分拆和分包,小银行可以获得他们本来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银行的发展也使业务的空间拓展,资金效率提高,有利于大银行进一步发展规模。毫无疑问的是,中型银行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三)新的经济形态对银行业务拓展与整合的影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影响外,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整合还受到一些新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的提高使银行的内部组织成本下降,使银行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银行的组织形式向虚拟化、网络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拓展了银行传统意义上的边界,提高了银行竞争的能力。

篇7

作者:殷杰,祁大为

由于经济学不能提供对事件的具体预测[1],而经济学家主要支持的却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准则[2],因此,这导致了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之间的矛盾。有关经济学知识如何构成及其获取方式的探讨,直接关系到这门学科的认知地位和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在经济学方法论的近期研究中,经济学修辞学和经济学批判实在论的研究在化解上述困境方面有所贡献,然而也形成了新的矛盾。经济学修辞学的代表麦克洛斯基(DeirdreMcCloskey)认为,因为波普尔传统在科学哲学中根深蒂固,所以由其所形成的方法论不能合理地解释那些实践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她主张回到“实践”,尤其是要关注经济学家的实践带给方法论的启示。经济学批判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劳森(TonyLawson)认为,方法论者专注于认识论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经济学理论的本体论意义,即这些理论忽视了关于社会经济现实本质的预设[3]52。劳森主张要找寻经济学理论的本体论前提,并对经济实在的本质进行概念化,也就是要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构成加以探讨。在面对经济学方法论究竟应该是“理论导向”还是“实践导向”这一问题上,科学隐喻作为一种说明框架逐渐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方法论者的关注。此外,“模型”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在经济学理论建构和实践中有着频繁的运用。本质上说,经济学隐喻和经济学模型在实在性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甚至一致性。因此,针对上述两个“导向”的争论,本文跳出传统方法论的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争论的态度,在探讨模型这一经济学研究对象本质的基础上,采用隐喻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化解经济学的困境和方法论的分歧,进而说明隐喻分析方法不仅是更新经济学方法论的可行方案,而且还深深“扎根”于“实在性”之中。

一、作为理论建构和实践工具的经济学隐喻

在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三大转向过程中,传统上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进入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此后,隐喻在哲学上的价值也逐渐体现在了认知的内在性、本质性的本体论层面;认知功能实现的认识论层面;以及跨学科、跨视域的方法论研究层面。与此同时,经济学方法论也发生了两个研究路径上的转向,分别是以仔细探查经济学家实践而不是专注科学哲学“教义”的经济学修辞学,以及旨在修正波普尔理论对经济学理论影响下对本体预设忽略的经济学批判实在论[3]51。两个理论分别在经济学研究者的话语实践,以及经济学假设的、未被观察到的经济实体(economicentities)和机制进行概念化的研究对象投入认识的过程中都着重强调了隐喻分析方法。传统上仅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由此进入了哲学基础的阐发以及寻找其本体论意义的活动中,这对于经济学理论建构和实践的实在性分析,乃至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语用学为经济学隐喻分析提供了基础。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写道: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4]。而经济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语言为媒介并辅以假设、图示以及数学符号等的系统表征。传统上作为“手段”的经济学隐喻,其“目的性”也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越发凸显,尤其是有关类比、模型、寓言以及语用上的语境转换带给隐喻意义方面的探讨,给予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强烈的“指引”意味。根据格赖斯(PaulGrice)标准二分法,在我们得到语义含义(semanticmeaning)后,通过“语用推理”(pragmaticinference)推导出语义的语用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其一,语用学强调在语法和语言意义研究过程中语境因素的作用,通过设定语用学讨论语言交往过程的普遍性前提,事实上是构造言语可能理解的先决条件,以反思该设定的有效性,进而对言语行为的规则提出质疑或展开辩护。其二,要让指称词所指有意义也须借助语用学的语境理论。在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过程中,隐喻与指称相互作用确保了意义的必然性,由此,“所言”进入到了“所含”,经济学隐喻就此到达了语用层面。

我们都知道,语用学研究的是语境对话语解释的影响[5]51,经济学则研究人类针对价值交换和彼此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某种规律性进行解释的尝试,语言的运用为这一切提供了交流机制。另外,经济学试图将社会制度解释为某些函数的最优化过程中所衍生的常规性[5]6,隐喻的使用无疑会使这种尝试成为可能,并且有效。

其次,经济学隐喻是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可行方式。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研究对象客观实在的样态往往超出主体所有可能经验观察的范围,这使得经济学语言在指称或表征一些特殊概念方面常常陷入某种困境。有鉴于此,隐喻的理论建构功能越来越被经济学方法论者所重视。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长期活跃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构建及使用过程中。其一,隐喻被视为发现新知识的工具。隐喻方法对于经济学理论未确定的解释和证实对象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指引”,为确定的解释和证实对象提供了明确的借鉴,针对新理论意义的探讨也因此获得了可能。其二,经济学隐喻为经济学理论赋予意义。隐喻的解释力涵盖了所有其他相关的比喻,通过对众所周知事物的描述,把已知事物的现有洞察和语词用作新的,已转变的经济学语境中的理论描述,进而形成了对新理论的建构。其三,隐喻深深扎根于经济学理论的描述和评价过程。在经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具备隐喻特质的联系定义了经济学概念。与此同时,隐喻将我们的关注点从承载者(基体)转移到了隐喻本身,经济学隐喻中的“联系”定义了知识,由于持续性“联系”的变化,达成了不同的结构、组织、技术或者其他有关经济学的认知,新理论由此形成。

最后,经济学隐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实践”指的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通常由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观点、理论、研究策略、测量技巧、说明假设和对象描述等组成[2]96。上述的每一种实践方式都与隐喻密不可分,甚至还需要借助于假设和隐喻建模来展开相应的说明。实际上,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借助于一事物对另一事物进行诠释或理解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隐喻的存在方式已不局限于修辞手法或语言游戏,事实上隐喻已经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的有效方法,甚至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概念系统的“加工厂”。进一步来说,隐喻的存在方式已渐变为,如何使用经济学语言来描述经济实在“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经济学隐喻的实践价值具体体现为:其一,隐喻为经济学实践提供了话语媒介。由于实践经济学家无法做出对研究对象的全称判断,也不可能做出经济世界与经济语言完全一致的描述,通常经济学家采用的策略是将经济世界和与之相应的语言置于约定的定义之下,运用隐喻的“连接”,将二者的相似点和一致性设置成为衔接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使经济学话语的逼真度逐渐接近经济世界的本质。其二,隐喻化解了经济学实践与理论间的冲突。理论化并非经济学本质,理论之外的实践也并非缺少意义。经济学实践和经济学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即便是搁置了理论优位视角,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发现经济学理论系统内以及实践与理论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乃至冲突。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相互作用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相互作用”已经达到了具体概念的“门口”,但它还属于“本质”论中的“反思范畴”,尚未达到对立统一的认识———“概念”(“具体概念”)[6]。这也就是说,在试图找寻经济学实践与理论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发现,经济学所用的概念往往存在问题。要么是概念过于抽象不明确,要么是它们在经验中的适用范围缺乏明确界定。隐喻允许我们依据一个经验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领域,这表明理解是依据经验的整个领域,而不是孤立的概念[7],而概念化经验的方式正是隐喻功能的实践价值所在。

通过审视经济学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概念作为经济学实践与理论的本质性存在,其精神内涵是借助于隐喻来实现其具体表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喻本身就是经济学概念的“精神”。另一方面,从实在性角度来讲,隐喻作为科学说明的重要方式,其为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之间提供了意义转换的媒介,同时,隐喻还是由科学共同体约定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特征具有洞察力的描述,以及对社会世界实在性的结构表征,而科学思考的特征是模型的使用[8]。事实上,模型可以利用隐喻,均衡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如果把模型应用于理解社会实在,模型本身也就成了隐喻[9]。因为,模型在本质上是要排除掉干扰因素,把变量用可衡量的值隐喻地表达出来,并依据隐喻的非定义性固化指称模式(non-definitionalmodeofreference-fixing)来构造模型变量变动本质的可捕捉的前提,在经济学模型建构过程中这种隐喻的使用尤其凸显了其实在属性的重要性。

二、经济学模型的隐喻实在性

作为经济学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模型一直是经济学家与经济世界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经济学模型实在性的探讨也关系到其自身合理性存在的前提。通常来讲,经济学家仅仅把模型视为诸如启发式的工具、理论的解释或预测的方式。然而,随着有关经济学模型事实和虚构对立关系研究的深入,其讨论的实在性指向日益明显。

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来讲,模型的运用早已司空见惯。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方法论者对各类模型的评价不尽相同,但模型与建模作为经济学中具有主导地位的认知方式,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事[10]。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建模做的工作就是从一个截然不同的学科或建模传统中选择一些新的隐喻元素,将它们做一系列改进并应用在经济学家现有的理论框架上。因为,一个足够好的经济学模型能够做出准确的进程简化,还可以通过使用少量的因果性箭头而获得大量的知识[11]。

由于模型的工具属性早已在经济学共同体中获得认同,因此,针对经济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解释,进而对经济学模型展开基于隐喻实在性的说明,这对于澄清经济学隐喻和模型的关系,揭示经济学模型的实在本质就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

1.经济学模型的实在性

经济学刻画的是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及其对这种关系内在结构实在性的表征。而经济学模型的本质属性就是为描述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以及为描述这种关系的内在结构提供一种途径,一种可能。那么,一个恰当的经济学模型就应该具有描述真实与虚构联系的可信性、本体论承诺下的信念、表征抽象的经济要素等特征。本质上讲,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其他事物的模型。经济学模型成立的核心问题体现在,建构所获得的经济实在在多大程度上与含有虚构成分的模型相一致,也就是模型实在性的说明问题。

首先,经济学模型描述的是某些事件的可信状态。经济学模型的可信性来自模型中假设之间以及模型与真实世界因果结构之间的指称一致性[11]12。因为,经济学模型是一种与真实世界并行不悖的抽象概念,而且模型世界要比真实世界单纯得多。模型世界的建构过程是从真实世界出发,去除干扰因素,并指称真实世界与之对应的指称物的这样一个过程。尽管模型描述的与事实有出入,但却是可以置信的世界。这种可信性使得我们的研究从模型世界归纳推论进而来到了真实世界。

其次,经济学模型的本体论信念(ontologicalconvictions)具有实在性。在一个社会中,一个信念只有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或社会群体(socialpartyorgroup),它才有存在的前提[3]3,在经济学共同体内也是如此。在经济学领域,熊彼特最早使用了“洞察力”一词来描述经济主体的信念实在性,这是经济学中本体论信念的早期形式。众所周知,经济人这一概念有着长期的、变化的历史。在历史上经济人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认知或更多其他的能力、以及对他人采取的态度等等[11]19,信念的实在性伴随着“经济人”这一术语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本体论信念作为经济行动者(economicactors)的本质属性就有了经济学建模的可能基础。本体论信念通常表现为有关本体的世界观,例如,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假如我相信决策是经济人做出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原则作为建模的基本信念。假如模型中存在消费者偏好,市场失灵等不确定性的变量,那么我们就会采用与之不同的建模策略。最后,模型是经济实在结构抽象的表征。抽象,意思是用单方面或片面的方式看待某一事物,这种方式在经济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目的是使一个具体实体(entity)某个部分或方面的特点更加鲜明,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实体。在建模过程中,当抽象被巧妙地运用时,它能够让我们接近或理解一个结构化的、动态的、整体的实在。[1]231劳森认为,关注一个经济学对象的某些特征而忽略其他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抽象化过程。当然,选择一个关注点会带来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分析观点、概括水平,以及与二者都有联系的时空延展问题等。

在经济世界中,虽然模型具有实在性,而且还可能帮助我们把研究对象看得更加通透,但是,它们仍然会留下一些盲点,因此,我们不应只靠一套模型来理解未可知的未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克服这个问题呢?经济学隐喻中的新隐喻向我们暗示了理解实在的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可以使我们摆脱看待隐喻和模型问题的惯有思路[9]106。

2.经济学隐喻与模型的同构实在性

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所强调的模型的清晰化、精确性、客观性和形式化等特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恰当的经济学模型应该依据事实来进行建构,把通过分离出现实中关键的因果联系作为目的。由于科学思考的特征是使用模型[12],还因为经济世界不仅是由经验中直接给出的事件构成,还包括尚未被观察到的或者也许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实体、结构和机制等等,基于此两点,经济学隐喻的本体实在性在经济学建模过程中就被日益清晰地阐发出来。

按照罗姆·哈瑞(RomHarré)的思路,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来描述一个模型:模型主体(modelsubject),即模型表征了什么;原型领域(modelsource),即这个模型的基础(basis)。模型来源于主体之间的关系,可被用于区分两种类型的模型:拥有相同主体和来源的模型为同胚模型(homeomorphicmodels),而主体和来源不同的模型为变形模型(Paramorphicmodels),批判实在论认为变形模型对于科学具有根本性的作用[8]497。科学通常使用的是变形模型,因为理论构建的任务通常是更好地说明我们尚未充分理解的事物,而不是为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实体或事态构造模型。

回到经济学领域,变形模型利用我们对于模型来源的理解来启发人们做出存在的假设,去思考那些可能解释主体行为的各种推定实体(putativeentities)、关系和因果机制。也就是说,变形模型提供了尚未被人们观察到的推定实体、联系和机制,并把它们作为存在的侯选答案,这激励着经济学研究者从复杂的研究中确定那些假设的实体是否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变形模型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因果框架,还提供了进行说明所需的理论术语和假设实体。

经济学隐喻在这种变形模型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其一,关于经济学模型的说明离不开隐喻。如果从一个经济学对象或事态与其他对象或事态的相似程度来看待这个对象或事态,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假设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经济学模型。经济学隐喻与模型的这种密切的联系在于隐喻的说明需要建立在底层模型(underlyingmodel)之上;当我们在隐喻的基础上讨论事物时,我们就有了一个经济学模型,因为隐喻意味着受众(audience)会用其他事物来理解当下谈论的经济学领域中的事物。也就是说,经济学隐喻暗示了一个模型,而经济学家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尝试说明他们的研究对象。换句话说,当我们在模型基础上说话时,我们就是在用隐喻的方式说话,因为我们使用了体现经济学模型来源的术语来谈论模型主体。其二,模型的反身性依赖于经济学隐喻的运用。个体的经济学知识会反馈到他们的经济行为中,而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知识也会反馈到经济政策的建议中,这就使得经济学具备了反身性特征,这种特征是自然科学所不具备的。最近的文献关注的就是这种反身性特点带给经济学的各种操演(performativity),特别是在金融模型的语境中[10]50。经济学的各种基于模型的研究策略虽然与自然科学研究策略颇为相似,但同时经济学也与其他社会科学在解释学特征方面有着一致性。由于经济学部分上是基于日常概念的,而作为经济学研究主体的我们却或多或少地对于各种经济学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先在的理解。另一方面,经济学隐喻提供了一个模型,经济学家可以利用这个模型理解和建构他的研究主体。隐喻在经济学建模中的任务就是确定我们观察到的行为中那些未知的实体和机制,这时,隐喻的作用在于它并未去重新命名模型中通过其他的常规方式可以确认的部分,而是通过提出新的解释性范畴和假设新的实体和机制等来促进经济学家对模型的研究。由此,我们对模型的认识就成了对隐喻的认识,反之亦然。

科学思考是通过模型来进行论证的,模型的应用借助于一种外部事实和一种想象事件或一个尚待解答的问题。由于经济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难由准确、清晰的科学话语来表达,因此,经济学对存在的表达不得不向具有模仿功能的隐喻求助。从模型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看,隐喻就是典型的科学思考方式,经济学家用经济学模型来理解或说明经济世界的事实,隐喻描述在有关事实的展开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故事的呈现方式,这正是典型的隐喻实在性存在的一种体现。因为故事既不“仅仅是启发式的”,也不“恰好是修辞的”,而是把模型贴上标签在使用过程中来发现模型本身的基本组成部分,隐喻“故事”式的呈现方式让理论经济学研究者把研究聚焦在具有描述性的模型上。这种描述方式使得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真实经济世界的描述,而非“理想的”模型[11]178,这同时也是隐喻实在性存在的一个典型说明。

三、经济学隐喻实在性的本质

经济学修辞学和经济学批判实在论都将隐喻视为分析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方法,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来探讨经济学隐喻的本质,经济学修辞学认为:经济学就是漂浮在隐喻之上的[13],经济学批判实在论则主张“类比和隐喻的逻辑”[8]487。那么,从探讨经济学方法论的合理性角度来讲,更好的方法论应该能使我们用一种明确的方式确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本质。该本质应尽可能地独立于经济学理论对各种研究对象想当然的表征,从而被当作社会实在的一部分来看待[1]45。因为,在社会实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主体成为了核心概念,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具层次化的本体论图景[2]92,在经济学方法论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将经济学隐喻进行实在性分析,对经济学本身乃至经济学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

1.经济学隐喻的指称实在性

语言与世界的一致性关系是社会实在研究的主流方向,并且研究通常聚焦在符合论真理观基础上的语言与存在实体相对应的指称问题。经济学批判实在论在主张类比和隐喻逻辑的同时也强调了这种指称的趋同性,由此,隐喻的指称问题就成为了有关经济学隐喻实在性问题探讨的核心部分之一。

首先,“指称”是一种经济学研究者的实践。通过隐喻指称,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方式,将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共同熟悉的某个事物上面。同时,指称也要受到特定语境中说出一个话语的说话者的影响,而不是受到个别的词汇术语(词根)本身的影响[8]488。经济学术语同样包括“涵义”(sense)和“外延”(denotation)。一个词根的“涵义”就是它的字典定义。“外延”指的是词根与它在经济世界中所指谓的事物,也就是指谓实体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货币银行学的语境中,词根“流通”指谓的是货币流通。其次,指称是经济学隐喻获得意义的途经。根据术语学(terminology)对隐喻本质的描述,由隐喻构成的理论术语用来指称研究路线、重要意义、操作规程(protocols)等。术语的意义能够为经济学家指出指称所特有的认知路径,由此,隐喻指称就成了术语获得意义的可靠方式。例如,“机会成本”是相较于传统“会计成本”而提出的决策分析术语。“会计成本”指称的仅是可还原为单位货币的计算,而机会成本则指称做出某一决策而放弃其他若干可能收益中最大的那一个,同时还指称了“机会成本”的成立前提,即资源稀缺、资源的多用途、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以及资源可自由流动。显然,“机会成本”的指称涵义与经济世界的本质对应的更合理。这样的例子还有“挤出效应”、“边际效应”、“木桶原理”等等。这些例子反映出隐喻在指称上能够适应经济世界的因果结构这样一个互动、辩证的过程,也体现了隐喻对指称物指称上的成功。另外,我们发现了隐喻在经济学术语的使用中具有了指称连续性的特点,这是经济学隐喻指称意义更进一步的说明。最后,指称是经济学隐喻分析的前提。在经济学家尚未对理论的指称物形成最终描述的时候,隐喻此时作为一种非定义性固化指称的模式在发挥着作用。进一步来说,一个指称表达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是这并不妨碍受众去挑选出指称表达所指称的指称物。在经济学共同体认为指称与指称物发生了较大的偏离(无论正负),也就是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时,隐喻指称所提供的认知路径以及指称仍然能够得以维系,这就是指称实在性的本质特征。例如,对“资本”一词的理解离不开“资本增值”这一语境。如果我们要说明资本是否有增值属性是一个开放的问题,那么,现在假设资本持有者通过使用“血液流动”这个由隐喻构成的理论术语而试图去获得资本运行机制的指称路径,这里“血液流动”指称的就是类似于资本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的一种假想的机制。我们的隐喻获得了这样一种指称实在性的观点,并可以解释资本持有者投入到资本保值和增值的经济活动当中,于是经济学家就会得出下面的结论:资本流动就是血液流动。“流动”这个术语的意义是在人体血液循环这个语境中得到的,它促使经济学家尝试去用这个词来指称资本运行中的一个假想的部分或方面,并使我们对指称物实在本质的理解得到了强化。

2.经济学隐喻的结构实在性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中还是在社会科学中,隐喻的价值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结构实在论的主张,隐喻原则将文化内在的深层结构转换为一种浅层结构,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恰恰是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的。而从本体论出发,如果知识是可能的,那么科学家的语言和概念结构必须与世界的因果结构相适应[8]491。在经济学领域,隐喻在结构化非经验对象,也就是说在解释不能被还原为经验事件的经济学对象过程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更体现为一种人们对经济学对象进行认知与思维的,本质性的实在结构。

首先,经济学隐喻是认知结构上的极简表达。由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多样性和异质性等特点,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无法对经济世界全部知识进行有效的描述,因此,根据“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准则,隐喻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奥卡姆剃刀”的本质属性,其一般句法形式是“S是P”的主谓结构。例如“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效率就是金钱”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隐喻陈述句。无限多样的经济世界由此通过意义映射的连接,使经济学概念成为可认识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其次,经济学隐喻结构的“能指”本质。“能指”是语言符号单位“音响形象”指称的替代,能指并不代表“音响形象”发出的实质性的声音,也不是一个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声音在我们意识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迹[14]。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心理印迹的形成依赖意识中的联想关系,通过联想关系,经济学语言展示了其社会性这一内在特征。因为经济学语言离不开社会现实,经济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同样离不开主体意识和主体意向性,隐喻在经济学语言与社会实在之间架起了桥梁,其内在结构的张力在经济学语言与社会实在之间反复作用,意识中的这种心理印迹所表征的内容因此就与经济事实无限接近了。再次,经济学隐喻塑造了“因果”机制视域外的可描述性结构。实证主义经济学提倡用符合根本性的因果力或机制的方式对经济学现象进行描述和分类,而经济学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均是动态和变化的,那么,“在世界的连接处断开世界”这种实证主义认知策略便不可能实现经济学的可靠描述。由于隐喻非定义性(non-definitional)结构的存在,在面对经济学研究中诸如理论的重大变革或重构,以及面对实践中新观察或者新现象出现的情况下,运用对指称物的指称,经济学描述依然可以实现,并且能够使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术语的指称涵义得到改善。最后,经济学隐喻的语言结构与施喻者和受众的语境同构。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在特定的语境(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语境)中展开,并且科学研究的结论也需要在语境限定的范围内进行理解[2]3。在经济学中,隐喻的表达与接受必须基于特定的共同语境,施喻者在语境中表达某一隐喻,受众在这种语境结构中调整语词的内涵,选择描述对象某一属性的相关度,从而在描述对象内涵的选择与遗弃中建构认知背景,以理解此隐喻。脱离了这种语境,我们则无法理解经济学隐喻的所指为何。由此来看,经济学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词汇的替代,即一个词取代另一个词,还是“一种相互的借用和思想的互动,语境之间的交换”[8]495。

篇8

科技银行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科技银行又被称为风险银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伴随高风险,同时科技银行主要为风险投资和它的投资对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较之一般的商业银行,科技银行具有下列较为明显的特点:(1)专业性。通常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为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研单位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旨在为技术引进或者研发、新产品试验以及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提供服务;(2)政策性。因为科技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目的,它往往享有一定的政策特权,例如科技银行可以放宽贷款条件,创新利率收益方式等等。在规定业务范围内,科技银行可以专门针对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模式;(3)商业性。尽管科技银行具有政策银行的相关特性,但由于其商业化经营模式使其更接近于普通意义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把盈利目标摆在很高位置。科技银行一般有着和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经营模式,并且力图使这种收益稳定而可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兼具专业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科技银行,将成为破解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的密钥。[1]

一、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结果

美国高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1993年,就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兴起之际,当时在硅谷开设的商业银行虽有350家之多,其中就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此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投资获得融资。而对于风险投资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投资而非金融,因此其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通常表现在创业企业贷款融资的困难,也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再融资面临的困难,特别是那种以公司制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硅谷银行当时的决策者正是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局限,同时又洞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融资市场的空白,决定区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把目标客户定在那些新创的、同时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其它商业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贷款的中小企业身上。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创新,终于成功创建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业务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科技金融,并据此产生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因此,硅谷银行创立的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是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举冲破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间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资,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客户的企业基金提取部分资金。虽然创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或者股票的销售,但科技银行会从客户的企业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未来的创业资本,从而减少募集资金金额及募集所需费用。而后科技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重新投入创业企业。如果采用股权投资,科技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证的方式以便在退出中获利。美国的科技银行在投资中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获得高于市场借贷的利率,另一方面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得到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权证,从而提高收益,同时减少风险。

(二)进一步模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间的界限

“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直接投资到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风险投资基金;在产生回报以后,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科技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由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由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给科技银行,其中创业企业不会和科技银行有投资方面的联系(不包括科技银行对投资的创业企业开展投资以外的银行业务)。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始终是科技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科技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通常它会将营业网点设在风险投资基金附近。[2]

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解析

从运营特征以及服务领域而言,风险银行能够全面体现科技银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对象不同;二是贷款原则不同:商业银行主要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这几个原则发放贷款,而一般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构建自身的风险管理架构。科技银行又与风险投资不同,风险投资通常以股权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并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退出。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最后,在监管方面,科技银行需要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Ⅱ》中关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投资的监管相对不多。总的来说,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要为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科技银行通常给与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贷款融资或者直接投资方式。其中的贷款融资,科技银行明确将其市场定位为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一般只考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科技银行就决定退出。科技银行通常是在风险投资进入之后才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风险投资完成首轮或第二轮投资,然后科技银行开始跟进,对那些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股权再融资,意味着科技银行的贷款终于能够得到偿还。科技银行贷款利率通常比市场利率要高出2-3%,有的甚至高达5%。对于直接投资来说,科技银行进行直接投资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为直接参与方式,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成为企业参股股东或合伙人,但其持股比例一般低于风险投资持有比例;第二种为间接参与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基金中的基金,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

(二)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有着不确定性,在研发产品还未商业成功之前,通常商业银行难以评估企业科技成果的相关价值以及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银企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高科技融资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科技银行通常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方法:(1)通过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持续风险监控。通常科技银行只向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筛选客户,从而避免了授信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科技银行间接地利用风险投资对贷款进行例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风险;(2)仅参与熟悉的相关领域。科技银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的背景或工作经验,同时在该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从而使得科技银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3)重点关注贷款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同时缺少可以抵押的物品。科技银行通常不太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但十分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况,通常要求贷款企业以及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在科技银行开户,以此加强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控。同时也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账户中必须留有规定数量的现金,以防范风险;(4)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通常科技银行要求企业在贷款合同中需要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这样即使企业破产清算也可以将信贷损失减少到最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科技银行的自身利益。[3]

三、科技银行是破解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密钥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出生到成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进入创业后期和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资金压力空前加大。创业者们虽然真实地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源性资金支持。虽然有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进入,但是有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却产生顾虑,由于引入外来投资使股权稀释,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造成企业发展背离创业者的初衷,因此不愿意希望过多权益资本介入,更希望引入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但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刚投放市场阶段,企业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及资产方面都很小,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的突出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快,缺乏资金,从而使一些处于创业后期或者成长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目前在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那些科技支行不同,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具有专业化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它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机制创新,从而使科技银行创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相应资产结构,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新管理制度。我国科技银行选择经营模式,既不能参照政策性银行的老路,应该以市场机制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能局限于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要进行制度创新:(1)应该以民间投资为主,结合市场主体进行股权设计,当地政府投入要以引导为主;(2)进行机制创新,对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贷款的同时允许部分实行债转股,使科技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价值增长机会。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给与科技银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者风险补偿,引导科技银行开展一些高风险项目;(3)进行制度设计,从经营体制、业务内容、担保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设计上都应该保证专业性、盈利性以及风险可控性,包括聘请行业科技和经济专家为企业把握方向、与风险投资、担保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等。(4)应该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园区内进行运作,因为这样科技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5)建立一支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目前科技银行相关经营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同。[4]

四、我国促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障碍

针对我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许多专家希望成立科技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通过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试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引进、研发以及新产品推广等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业务提供服务。那么,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能否得到复制?目前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还面临许多障碍:

(一)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欠发达

科技银行实际上是建立在风险投资高度发达这一基础上的,依托风险投资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科技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社区银行转变而来,科技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是已经完成首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就是说,拥有风险投资基金是获得科技银行贷款的条件之一。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科技银行还投资其他项目。可见,与风险投资相伴相生恰恰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科技银行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还可与贷款企业商讨债转股,甚至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5]而我国风险投资还欠发达,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解决,科技银行已经承担的高风险难以得到充分的风险补偿,导致科技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

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成为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在中国复制的最主要障碍。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抱怨商业银行程序多、贷款审批慢、抵押条件高、时间长,往往贷款通过批准却错过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机;而商业银行却觉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财务状况不清晰、贷款额度难掌握、担保措施难落实等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科技创新成功率普遍不高,决定了对其贷款时面临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差小三大主要障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显得极为显眼,这也是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经营危机时,商业银行往往对其惜贷的主要原因。[6]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未实施

全能银行制,尤其是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金融服务,实行全能银行制是确保科技银行业务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混业经营使得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好项目的超额利润弥补差项目的损失,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和盈利,达到既发展自身业务,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的。如果提供贷款,不进行投资,科技银行就难以能保证盈利,很难持续经营。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使得科技银行无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建立。要使科技银行能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应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混业经营。

五、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经验,为科技型重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普遍成立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普遍引入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按照企业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以及贷款目标收益等条件,同时考虑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相关因素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很难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大力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我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必须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实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业务新模式,使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取银行贷款。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如果能够用于质押贷款,或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或者业主信用当作反担保,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产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贷款的核心质物,而且担保方式需要灵活处理;二是政府提供专项贴息以便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科技贷款期限与额度设计要最大程度符合企业融资需要;四是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全方位金融组合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政策扶持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服务资源,尽力为科技银行的业务开展和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未来科技银行应该致力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通过发展科技贷款业务,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今后,我国政府要建立科技融资金融体系、引入贴息机制,同时启动科技融资培训工程和相关机构展开合作。[7]

(二)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承担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信用担保体系能够解决科技银行对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以及专门技术的研发,从而降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使其可对以前回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给与更大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国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统计信息较窄的问题,征信系统对企业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并不采用征信系统的评价信息,而是单独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这既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8]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才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天的缺陷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克服,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征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推动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统一信息标准,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社会信用信息准确性。三是努力规范征信市场。通过政府推动,从而使征信机构由政府主导转为半官方半民间机构,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征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最终使国内征信市场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我国科技银行业务模式可借鉴桥隧模式

美国科技银行的成功关键在于银行与风险投资的紧密关系。为降低信用风险,其客户必须是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此外,科技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要求以专利权益作抵押担保。如果无法还贷,公司的专利权益将归科技银行所有;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在技术专利被拍卖后,所得资金要先归还科技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业因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相关限制,直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桥隧模式十分接近。所谓桥隧模式是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中引进第四方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或上下游企业;第四方机构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由第四方机构购买企业股权,通过为企业注入现金流,从而偿付银行贷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规避了企业破产清算,最大可能地维持企业的潜在价值。例如当时处于初创期的杭州动漫企业-丰泽科技,因为无抵押物和现金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中新力合通过引入第四方机构-红鼎创投,同时约定通过中新力合与红鼎创投进行共同担保,使丰泽科技能够向商业银行融资100万;此外,红鼎创投按照合同获得丰泽科技10%的期权份额,丰泽科技的股权质押给另一方中新力合。可见,我国科技银行经营可以参照桥隧模式。[9]

作者:陈游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磊.科技银行:破解科企融资坚冰的密钥[J].时代金融,2012,(10).

[2]乐隐.硅谷银行模式渐行渐近[J].中国科技财富,2009,(3).

[3]徐苏江.美国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N].上海金融报,2013-05-15.

[4]王婷.张朝晖等,建设科技银行,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N].中国证券报,2012-03-04.

[5]赵策.放开信贷,科技银行路漫漫[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4-11.

[6]裘伟廷.试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4,(12).

篇9

上任伊始,×××勤跑市场、深入调研,多方面收集信息,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周边金融环境,做到对客户需求和同业情况心中有数。为了打造网点核心竞争力,她积极探索基层网点发展的新路子,确定了狠抓核心竞争力项目推广、做好某股份公司优质客户维护两项工作思路。在她上任之前,网点没有建立完善的优质客户档案,对原有优质客户的关系维护也比较粗糙。她带领其他客户经理加班加点,对网点数百名优质客户的资料进行了细分和归类,率先建立了17种资料的记录登记簿,并实现“项目”档案从手工操作转入由个人营销系统进行精细化管理,使普通客户的引导分流和优质客户的识别、推介、营销和维护做到有的放矢,完成了核心竞争了项目的推广。在她的带领下,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使网点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存款增长和人均增幅居桂林分行前五位,并使分理处成为桂林分行惟一被评为“优秀”核心竞争力项目推广的网点。在区行组织的多次检查中受到好评,他们的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做法被作为典型在广西分行推广。

在对网点周围储源、同业竞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研后,×××确定了争取优质客户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营销高新产业中优质个人客户。这些客户是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重点,面对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她明白如不敢为人先,机会就会转瞬即逝。在日常的业务营销过程中,她以钉子的精神、执着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尊重客户,体贴客户,使很多客户倍受感动。客户生日时,会收到她的祝福;客户遇到麻烦时,可以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日积月累,她与很多客户成了朋友,这些朋友也成了三里店分理处的忠实客户。

迎难而上负重奋进

×××即是首席客户经理,又是三里店分理处的主任。她坚信“只有建立一个真诚、团结、勇于拼搏,能打硬仗的团队,才能无往不胜”。面对分理处近年来存款均呈下降趋势,网点员工情绪低落的情况,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态度决定一切,在这关键时刻,绝不能让大家丧失信心”。决心下定,她带领客户经理,寻找新的市场,把触角延伸到辖区之外,远在郊区的工业区和市政项目都留下他们奔波的身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用一星期时间揽存1000多万元,遏止了存款下降,为分理处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提升服务水平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凭着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带领分理处员工争创先进,帮助大家坚定理想信念,根据青年人多的特点,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核心,确立了“以服务创效益,以服务为荣誉”的工作方针,营造争优创先氛围,在全体员工中掀起“学业务、比技能”的热潮,激发员工自觉提高业务技能积极性。在她抓业务促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她紧密围绕网点的中心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青年文明号创建机制,制定明确的创建规划,开展了富有实效的创建活动,制定了优质文明服务管理办法,以工商银行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标准为准则,无论在会班还是日常工作中,都要求员工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语言艺术做得更好。在她的领导和网点员工的努力下,分理处被评为广西分行级“青年文明号”和总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这些成绩和荣誉印证了她的信念——“天道酬勤”。

篇10

同志认真学习银行业务操作流程、相关制度、企业财务知识、资本市场知识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技巧,使自己熟练掌握岗位业务知识与技能,业务能力达到本行一流水平,是业务标兵。他注重文明礼仪,自觉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严格执行银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规范标准,自始至终为客户提供文明服务,有着良好的公众形象和较高的群众认可度。

二、严格要求,为客户提供真情服务

同志模范遵守银行各项规章制度,对自己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合规合法做好各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客户,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客户。他每日坚持新开户客户建档率达到100%,并发送当日新开户客户联系方式至分行客户中心,对新开户客户在开户7日内进行一次回访,落实客户专属服务,向客户适时推介“增盈”、“慧盈”基金定投等特色产品。同志始终树立客户至上的思想,勤动手、勤动腿、勤动脑,把兄弟情、朋友谊注入工作中,逢年过节,都要给其名下的300多位理财客户发送祝福短信,让客户感受到深深的情谊,增强了银行对客户的凝聚力。

三、勤奋工作,取得显著工作成绩

同志立足自身岗位实际,充分发挥银行业务顾问的作用,细致入微为客户做好服务工作,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客户的满意作为工作的追求目标,获得了客户由衷的赞许。同志业务技能高,帮助客户解决各类问题,赢得客户的信任,为银行争取了一大批忠诚客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3年,他累计新增对公客户5个、个人客户211个,一般性存款余额2500余万元,日均余额2200余万元,新增储蓄存款1000余万元。截止2014年7月,累计销售“增盈”系列产品(含天天理财)5000余万元,“创盈”系列产品1700余万元。

篇11

显性市场(explicitmarkets)与隐性市场(implicitmarkets)的概念是杰弗瑞·威廉姆斯(JefferyWilliams)在其博士论文《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theeconomicfunctionoffuturesmarkets)中首次提出的,但威廉姆斯对这两个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一般来讲,显性市场是具有现实的、有组织的交易场所进行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或销售,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通过直接定价机制发现;与之相对应,隐性市场是没有现实的、有组织的正式交易场所进行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或销售,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只能以间接机制来发现。

一、显、隐性市场的关系及证明

威廉姆斯认为,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性市场必然隐含着一个隐性市场。然而他并没有对这一论断进行论证。

威廉姆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是被广泛认可的,通常的一个例子是纺纱市场。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市场提供纺纱服务,纺纱服务的价格也不能直接发现,即纺纱市场是一个隐性市场,它被隐含在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这两个显性市场之中。但是,可以通过在棉花市场销售棉花,再在棉纱市场购买棉纱,二者价差即为纺纱市场的价格。

遗憾的是,对于威廉姆斯这一论断的一般性证明尚不能完成,这里也仅仅是以期权市场为例加以特殊化证明。

二、隐性市场显性化

西方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机制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这里隐含的一个条件是每种商品的价格是明确的,即每个市场都是显性的。

20世纪70年代期权市场的显性化被认为是隐性市场显性化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旨在降低交易成本、回避风险的隐性期权市场普遍存在,但是,正是由于其是隐性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也层出不穷,比如暗箱操作问题、柜台交易问题等。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期权市场为其服务,另一方面隐性的期权市场又弊端重重。于是,迫切需要一个规范的、显性的期权市场的出现。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成立正式标志着期权市场的显性化。期权市场显性化以后,各种金融产品期权纷纷出现,如股指期权、利率期权等,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那么,是不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一定要使每个隐性市场都显性化呢?回答是否定的,隐性市场显现化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充要条件,下面以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例进行说明。

1.由分工的高度演进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分工演进是金融产品创新这一现象背后的基本推动力,决定了社会在某个时期对某种金融产品的需求,当技术和制度条件的约束不构成金融产品创新的障碍时,新的金融产品就会出现。斯密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而杨格(Young)认为分工不但依赖市场范围,而且市场范围也依赖分工水平。市场范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从地区性市场—越洋贸易—全球市场的逐步扩张,相对应地,金融产品也按照从货币—基础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顺序逐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必须是在分工高度化发展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通过全球化过程中的进一步社会分工细化增进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从而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现代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以后才可能出现,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后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也必然会出现。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显现化的充要条件。

2.政府的金融管制。在市场经济中,制度起源于人们的交易行为,制约着交易行为。制度随着交易活动的发展而演进。金融产品创新依赖于制度环境,与人们对于市场交易规则的需求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反之,不适当的制度安排则会阻碍金融产品的创新。政府的金融管制主要是对金融交易的价格和数额直接和间接的进行控制,对信贷、利率、国际资本流动、汇率、金融服务业准入和私营金融机构的管制。默顿指出,金融产品创新与代表创新外在环境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政府行为能缓解或加剧这种冲突,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管制严重影响金融产品创新。政府的管制往往导致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了避开政府现有的金融管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就在政府管制的缝隙中应运而生了。但是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以后,由于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存在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运行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政府不得不针对这种新的衍生品制订各种新的制度来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政府管制促生了金融衍生产品,而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以后又催生了新的政府管制。

三、隐性市场显性化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市场不断诞生,这里既有新产品的出现所导致的新市场出现,也有原来的一些隐性市场的显性化,比如二手房交易市场、一些借贷市场等。那么,是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使所有的隐性市场都显性化呢?笔者认为要视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定。如果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于某隐性市场显性化要求很高的交易成本,而保持该市场的隐性又不影响交易的话,那么这样的隐性市场就没有显性化的必要;但是,若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某市场的非显性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其显性化的成本不高的话,那么这样的隐性市场就应该尽快使其显性化。比如我国的二手房交易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可以认为是隐性的,因为那时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还不够高,二手房的供求都不充分,偶尔的二手房交易由双方在私下里就能完成,若专门搞一个显性的市场来完成的话,反而只是加大了其交易成本。但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90年代后二手房交易频率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市场以便于其发展,这样,一个显性的二手房交易市场迅速在各大城市应运而生,既规范了二手房交易,也繁荣了房地产交易市场,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对于一些隐性市场的显性化是否有必要,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尚有哪些隐性市场亟待显性化而还没有显性化等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否显性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显性化后对经济的贡献与其交易成本的大小比较。若其贡献大于其交易成本,就应该显性化;否则就不应该显性化,至少时机尚不成熟。(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国华.隐性市场显性化理论研究研究—以衍生品市场为例[J].财贸经济.2008(02)

[2]易健雄.论隐性市场行为及其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1)

篇12

前三季度全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589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快于全国9.2个百分点,增速继续居全国首位。全年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100亿元,增长17.5%左右,比上年同期和年度计划目标分别高出0.3和4.5个百分点。

从工业生产走势看,在经历了从去年9月份的最高点持续下滑到今年2月份见底后,我区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回升。

前三季度,工业生产总体上呈企稳回升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84.62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前7个月、前8个月增速分别加快0.8个、1个和0.4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22%左右,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

从同定资产投资看,呈现高开低走、渐趋平稳态势,但总体投资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今年一季度,全区完成同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47.8%,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980.3亿元,增长35.4%,快于全国同期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1.57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25.58亿元,同比增长30.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53.14亿元,同比增长39.7%。在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同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900亿元左右。预计全年同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在7500亿元左右,增长35%左右,比上年同期提高近8个百分点。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我区消费需求已呈止跌回稳、逐步上升态势,城乡市场销售较旺。

今年前三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2015.1亿元,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86.9亿元,同比增长19.2%:县及县以下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8.2亿元,同比增长21.7%。分行业看,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83.8亿元,同比增长19.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5.5亿元,同比增长21.1%:汽车类增速最为突出,实现零售额141亿元,同比增长34%。从月度运行情况看,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呈现逐月稳步提高的态势。其中3月份累计增长16.7%,6月份增长18.2%,9月份增长19.5%。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左右,总量达到2850亿元左右。

从财政和城乡居民三项收入看,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收入增长的结构和可持续性存在很大压力。

今年以来,我区经济企稳回升带动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亿元,同比增长26.7%,高于全国21.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60亿元,增长37.9%,总量居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增幅连续9个月居全国第一位。但财政收入结构还不尽合理,非税收入总量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35.6%,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4个百分点,增量占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60.3%,存在着用非税收入弥补税收歉收的现象,收入质量有所下降。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380亿元左右,增长25%左右,比上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左右,

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10元,增长11.4%,其中工资性收人8484元,转移性收入2639元,表明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但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都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0元,增长11%左右,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5114元,增长11.5%,其中家庭经营收入3753元,工资性收入764元,农牧民家庭经营收人主要来自农牧业,按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估算,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左右,今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较好,转移性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劳务收入增长比上年略有提高,预计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20元,增长10%左右。

从金融运行情况看,信贷增速较快攀升,各项金融指标明显放大。

前三季度,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967亿元,增长31.5%,超过全国增速13.1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254亿元,新增贷款1746亿元,已超额完成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全年新增1500亿元的目标,超过去年全年增量868亿元,同时贷款新增额超过存款新增额96亿元,贷款增速42%,增幅比去年高近27个百分点,超过存款增速10个百分点。在全部贷款增加额中,短期贷款增加592亿元,占到全部贷款新增额的34%:中长期贷款增加1126亿元,占到全部贷款新增额的64%,中长期贷款的大幅增加有效满足了全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为我区实现全年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10年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我区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历史性新台阶的关键年。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世界各主要国家和经济组织积极救市措施的实施,美欧日等经济体出现改善迹象,新兴经济体明显复苏。从国内环境看,今年全国经济逐步回升并持续向好,明年国家将在有效防控通胀预期下,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性,说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也有利于我区经济发展。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复苏乏力,新的经济模式没有形成,我国经济的复苏基础还不太牢同,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较多,我们必须看到,明年我区经济运行还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从保增长方面看。尽管增长的趋势较为稳固,但仍有企业投资意愿和信心不足、企业效益提高缓慢等压力

一是企业受盈利预期不明显、生产订单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的意愿和信心就会发生动摇。从今年看,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在以政府项目牵头拉动第一波投资之后,能否及时有效调动大量社会投资,提高企业投资信心,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明年我区经济继续向好、增强内生动力的关键

二是工业企业效益下滑风险依然存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促进我区整体经济回稳向好面临的主要任务,明年我区工业经济将面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主要工业

品价格仍有可能在低位徘徊。再考虑到企业消化今年为保增长而增加的库存,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使得企业现有资金主要用于维持生产,而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比重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制约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从惠民生方面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水平以及社会保障能力的难度加大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单一结构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速仍将滞后于全区GDP、财政收入增速。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看,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工资性以外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一直没有大的提高,而城镇居民工资增长却长期在低位徘徊,从农牧民收入看,70%以上的收入仍然依赖农牧业,即土地和草场收入,增收渠道也主要依靠农牧业增收来保证,而目前我区的粮食单产已达500斤,受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制约,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全区牲畜头数牧业的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空间非常小。二是受就业结构性矛盾制约和影响,全区就业压力仍然巨大。三是我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宽、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高、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依然是影响我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滞后、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和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将影响我区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缓慢,首先矿产资源开采业整体对地方贡献作用比较小。主要表现在地方在矿产资源转化增值中受益较小、与区外煤炭省市相比较税费比较低和存在部分利益外流现象。其次是利益分配在各相关体之间存在很大矛盾。主要表现在当地政府和中央企业、企业与居民以及资源开采地政府之间。第三是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对非法开采资源的监督存在漏洞、对矿业权配置中条件执行方面的监督不完善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政策不统一三个方面。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我区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关注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区传统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另一方面,风电设备、多晶硅、煤化工等产业出现全同池围内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在这种趋势下,作为我区新兴产业的风电设备、多晶硅、煤化工等相关生产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密集上马,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在低价持续甚至继续下跌的情况下,与国内外厂商相比竞争力相对弱的我区企业,市场恶性竞争将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面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我区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总体发展依然缓慢,我区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3年以来持续下降,已由2003年的41.9%下降到2009年前三季度的35.2%,增长速度自2004年达到22%的高点以来,一直处于下滑区间,2009年前三季度有所回升,增长14.7%。从2003到2008年,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2.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由2003年的7.57下降刮2008年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释放民间投头,2010年我区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预计GDP增速可达17%以上。

(一)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我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

将“保增长”与“惠民生”并列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区经济运行的基础不稳固与民生状况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同样突出。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仅需要保持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协调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商的关系,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经济增长新活力,最终是要把发展和改革的成果,以及振兴经济的措施不是让一部分人先收获或先富起来,而是要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并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各个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更关键的是把保增长、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引导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而只见总量增长却忽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一是继续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二是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素质。依托我区铝加工、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加快承接铝深加工产品、铜、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品项目。围绕建设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承接煤炭生产设备、发电设备与风力发电机制造、汽车及配件、化工机械及农牧机械装备配套等项目。依托稀土资源,建设集稀土研发、生产、应用和推广于一体的世界稀土新材料基地,重点引进稀土研究、开发科研机构(公司)和专利技术、工艺,承接高性能技术成熟的稀土永磁、稀土发光、稀土储氢、稀土催化材料项目等,围绕建设服务于电力和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的“大电子”制造基地,重点承接一批发电、输变电配套设备和电器开关设施、仪器、仪表等项目以及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等硅产业项目等。

(三)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惠民生的长期任务来抓

广开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一是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牧民向农牧产品深加工业转移,带动工资性收入的提高。二是强力推进农村牧区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在全区全面实施“企村对口帮带”工程组织企业与嘎查、村开展结对帮带活动,加快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发展与其相配套的教育、信息、商贸、物流等新型第三产业,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业收入。三是扩大惠农惠牧、惠土地惠草场、惠粮惠畜的补贴范围,构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政策保障机制。自治区财政支农支牧投入的增量要占到年度新增财力的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的增量要确保高于上年,并实行政府土地出让金50%用于农村牧区,设立现代特色农牧业专项基金,提高对特色产牧业的补巾标准,加大对设施农业

的补贴,免除对牧区建没项目配套资金,四是加大自治区财政向牧区倾斜的力度,出台肉类、奶业、绒毛等主要畜产品储帑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增加对肉牛、肉羊这两种草原主要畜牧品种的保险补贴,出台长期的退牧还草政策,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内容和实施范围,建立以直补为基础的牧民收入补偿制度。

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改进和完善各类企业职工工资稳定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立劳动定额标准符理体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二是加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挂钩机制,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倍增计划”。三足鼓励和引导城镇居民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创业增收的主渠道,积极投资发展文化、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业,发展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为发展重点,努力拓宽城镇就业渠道,一是对就业量较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地区,实行价格补贴和财政补贴政策,减轻这些行业和地区的就业压力,二是减免企业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用,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对自主创业者提供财政优惠政策,除安排创业扶持费用及长期低息贷款用于创业资金外,在税收方而实行更为优出政策。加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力度要把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技能型劳务输出产业,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把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展到所有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重点解决低收入对象、弱势群体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推进大学生参保工作,2010年内力争达到全覆盖,认真落实政府补贴政策,2010年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盟市级统筹和农牧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工作,逐步使医疗保险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将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无业人员、农民工等各类人员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牧民的参保面,2010年力争做到使低收入农牧民有低保、被征地(草场)农(牧)民有社保、老年农牧民有养保、纯农业居民有农保、就业农牧民有城保。

(四)将推进民间融资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作为下阶段改革的重点突破口

加快民间融资改革。一是研究制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清理各种限制民间投资的政策法规,推进公共事业领域及相关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非禁止性领域和扩大投资经营范围。二是加快培育中小金融机构。对符合基本条件申报小额贷款公司的,给予快述审批,扩大小额贷款的数量、大力发展投资公司或私募基金,三是改组改造非金融机构,加快民营银行建设步伐。

篇13

(一)新常态经济的概念

新常态经济是区别于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旧经济形态,是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导向的全新经济形态。新常态经济不再只注重价格机制,而是以价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走向,将中国经济全面调整为可持续发展并全面适应社会的市场经济体系。新常态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阶段,是经济的“挫折”期,也是未来经济良好发展的转折期。

(二)新常态经济的表现

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长点发生改变,新旧增长点的更替致使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新常态”本身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结构发生微妙的、潜在的调整。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投资证券化将成为新常态经济的三大特征。在这个经济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驱动力及模式的转换中,审视自身,明确方向,寻找转型思路,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中国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经济的行动者。

二、新常态经济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变动因素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要面对异常严苛的经济环境,受金融市场以及行业竞争的冲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条件逐渐示弱。外部环境、利率市场、行业竞争、客户终端行为的改变,都将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故而,一定要认清当前局势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结合城商行的独特优势,适应新常态,为未来的经济环境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一)外部环境之变

外部宏观环境不断缩紧,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原有的结构被逐渐打破。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国家采用政策的微观调控驱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资本流动性被进一步限制,金融流向趋于透明规范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而蓬勃发展的城商行,必须快速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以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为主要业务的形式,提高其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信用优势,主动出击,积极转型,以全面进入经济调整的转折期。2015年5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公布,为我国城市商业行的未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强化对其经营行为的监督,城商行需加强对监管机制的建设,以在未来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利率市场之变

在经济环境的驱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已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利率调控开始以市场为基本导向。利率市场化致使储户将存款逐渐转变成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被大规模分流成为市场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城商行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巨大,加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速,致使资金成本不断上涨,利润差逐渐收窄,导致城商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会承受巨大的经营压力。如果在吸收存款方面没有具备优势的金融产品,城商行将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风险。

(三)行业竞争之变

随着融资脱媒的加快和市场准入的放宽,金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大中型商业银行将加大在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市场份额中分得一杯羹。城市商业银行目前还普遍依赖于单一的信贷业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产品的创新明显处于劣势,在同业产品的竞争下,城商行的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非金融机构开始涌入银行服务的大军,进一步增强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城商行可谓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

(四)终端行为之变

近年来,金融的流通、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资金活动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终端从银行网点逐渐转至移动平台。客户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存取款服务,而是更加在意服务的便捷及效率,选择导向从价格逐渐转至品牌和服务。客户行为终端的改变使金融行业的竞争从产品范畴升级至服务范畴,同时,客户的优越程度与其对银行服务水平的注重程度成正比。虽然城商行已全面认识到客户的终端行为之变,也在不断提升品牌服务,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思维,但客户仍然不会轻易对其投入高度信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将是城商行发展的必修课。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趋势

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化变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全面清晰的进行自我认知,依托城商行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特性,制定完善的变革机制,使产品迎合市场、服务迎合客户,在变革的激流中,勇于进取,寻找潜在的商业蓝海。

(一)发展战略差异化

面对新常态经济的炎炽考验,城商行必须依照区域市场的不同境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产品、服务的差异化,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要充分明确城商行在区域内的各自定位,承担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责任,以创新的产品开辟差异化的道路,以持续的服务和思路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实现战略差异化的过程中,城商行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机制能否应对战略转型可能带来的预估风险。要适时、严谨的进行差异化的改革。城商行的差异化改革要一切围绕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需求及服务为主要目的,要衡量自身的资源优势基础与服务体系的协同性,综合评测银行自身与可实现目标的匹配性,以避免因改革而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

(二)沟通方式灵活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客户与银行间的沟通方式再不是单一的“客户主动需求,银行被动服务”的过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另客户获得的银行服务不再只停留在物理网点,而是随着服务的精细化逐渐演变至各个领域。

城市商业银行想在金融市场中赢得优质客户,就必须要结合领先的技术及服务思维,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建立与客户间的有效沟通。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平台的形式,帮助客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支付问题,进而掌握客户的支付活动及消费习惯,在强化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契入点,以优质的产品及细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直接赢取客户的充分信任,进而产生获得的可持续的服务机会。

(三)企业业务中间化

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渐加速,城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无法再依赖于存贷款利差,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的变革。在经营环境的改革下,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旧盈利模式的局限性,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努力创新,推出中间业务产品,以使中间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拓宽银行的盈利渠道。

基于城商行的独特优势,金融市场的变革反而对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产生了促进作用。一方面,区域金融服务需求较大,地方企业需要重组、融资、理财、技术孵化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城商行可以利用这一趋势,大力发展风险低而收益高的投行业务。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成为政府扶持的重要对象,在现阶段内,中小微企业仍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城商行可以依靠其对融资的需求,抓住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利契机,以摆脱市场困境。

(四)银行业务的社区化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消费型经济逐渐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因此银行零售业务的占比也逐渐加大,发展零售银行成为大势所趋。而城市商业银行因其地缘性的绝对优势,在落地零售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发展社区银行业务将是最佳选择。

城商行可充分利用其地域性的优势,积极发展资金占用小、网点规模简单、操作设置灵活的社区银行,以便民服务为基础,依托对当地的熟悉,深入针对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来设置服务窗口,进行细化、便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另外由于城商行更加熟悉当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发展社区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可将风险控制到最小,既能为本地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经营成本及风险。通过银行业务的社区化实现多渠道的资金吸引,进而不断完善自身体系,推行业务创新。

四、城市商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