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积累

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积累

篇1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1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多重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标》(2011年版)中强调: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量达到4000万字以上。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深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小有着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他的主动思考能力强,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然而,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却常常无法做到很好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别注重培养学生从小的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靠家长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小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很容易受其家里人影响的。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家长做好自身,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哪怕家长自己不读书,至少也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既能增加亲子感情,又能让自己和孩子多长点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其实更加重要。“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学校教育永远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因此,学校及教师要设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重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趁着孩子还没有定型,家长要赶紧行动培养孩子爱学习、爱读书。

三、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

既然,课外阅读是一件这么重要,且益处多多的事。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肯定都希望孩子从小学开始,甚至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很多人就想问,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究竟要读哪些书,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既然要读课外书,那我们就选最好的、最经典的书来读。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可以为学生选取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中西方文化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内在修为。教师可以有计划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学经典。我所说的经典国学,指的是《易经》《黄帝内经》《老子》《孝经》《孙子兵法》《难经》《诗经》《孟子》《庄子》等。此外,当然还有启蒙国学,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等。

国学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就是因为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宇宙万物,包含了华夏几千年人们的智慧结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流传了几千年,它经久不衰,越传越广。

四、国学经典要怎么读

选择了最好的课外书还不够,还需要最科学、最合理、最简单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赖国全老师提出的“137累积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和其他书籍,通过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学习效果。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性。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遵守生活多样性。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七日复。如:从周一到周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学生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

如此,学生在1个月,就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启蒙国学完整地读完了7遍。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五、137累积法是否真的有效

下面是一位家长运用137积累法指导孩子诵读经典的案例:

“我和我的孩子每天读经典,用的是137累积法。刚开始读经典时,孩子20个月大,我放经典音频,我跟着读,她一边听一边玩,第4天时,我读上句,她有2次都能接下句。已经很不错了。我就每天坚持着读一遍,读3样。

当孩子25个月时,能够顺溜的背诵三字经的前面50个字左右,且发音还比较标准。340字的大易诗,每句5个字,只要我说出第一个字,她就能接下去……”

接下来,是一位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亲身体会:

“我去年亲自带着班上一位学生读经典。每天中午或者放学后,我和她一起读半小时经典,我们用的是137教育累积法,手指指读,听同步音频跟读,每天读一遍,读3本不同的经典,每本经典读10分钟左右。同样的内容读7天,再换新内容。

到了读经第二周时,同学和老师都发现:这位同学,无论是上课情况,背诵课文,还是家庭作业,或者是考试等方面,她都在不断的进步。

以前上课从来不发言的,老师点名提问她,都不知道老师问什么。到后来,渐渐变得活跃,经常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她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期末复习阶段,每天都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每次的单元考试,她的成绩排名,也在慢慢的上升。从最初的倒数第3,到倒数第9,再到正数第22名,到最终的正数第15名。

读经典,让她内心更加自信了,听课也有劲了;读经典让她认识了更多课堂上没有学过的汉字,她觉得语文没有那么难学了;读经典锻炼了她的记忆力,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83-01

1.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2.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1.1阅读多方面的作品。专看文学书,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先生的告诫。然而,"专攻文学书"恰是一些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拿我教过的学生来说,一般情况下班级里成绩好的同学都注重书本知识,上课学、课间学、活动课还是在学,看来看去还是那些书,那些资料。

2.1.2阅读多个人的作品。鲁迅曾说"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学生的崇拜心理较强,整天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其他的书一概不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到学习了《再寄小读者》,引导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引导学生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引导学生读现代作家贾平凹的同一题目的作品等等。

2.1.3阅读多种体裁的作品。由于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平时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书刊。

2.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平时在课堂上讲到名著节选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课后借阅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了解全书的大概,不仅有利于对所学文章的理解 ,而且可以训练学生怎么样读经典的部分,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就锻炼出来了。

3.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激励语言的积累。在此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3.2应用阅读中的积累,搭建"读"与"写"的桥梁。丰富的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能量"。要使阅读得到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所以教师有必要要求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的同时还要及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后感等记录下来。

3.2.1写自己的读书体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

3.2.2运用积累,发挥想象,串词成文。学生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如一次在交流"日积月累"本时,我发现"迫不及待、"无可奈何""饥饿""这些词的摘录率极高。想象让学生的思绪飞扬,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又使情节变得具体、生动,像给文章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增添了许多生趣。

3.2.3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即从习作的内容到习作的形式,主张多一些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

课外阅读把学生带进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学生又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童话"。我在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从而指导写作这条路上尝到了甜头。但两者之间如何才能更加优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69-01

在语文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独立阅读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以及阅读经验,逐步形成语感。同时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等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一、积极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课外阅读,实际上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所以,在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作为教师,首要的的一点,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课内,而不应该为了课外阅读而漫无边际地将阅读范围扩大,淡化阅读的针对性。毕竟学生阅读的精力有限,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其次,在对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内阅读的学习目标,有机地延伸到课外。另外,也应该将课内中所运用的阅读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促使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书籍

课外书籍浩如烟海,如果让学生盲目地东找一本,西找一本,或者为了消遣、猎奇,追求刺激,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外阅读,其功用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选择。在遵循延伸课堂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知识性强,文学艺术性高,健康有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籍来读。比如《红岩》《钢铁是怎炼成的》《安徒生童话选》以及四大名著等等,还可以引导初中学生读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学习。

三、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精读

在书籍选定以后,就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阶段。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逐字逐句地读,而且要反反复复地读,但不贪多,只要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则是毫无益处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注重对知识积累的指导

课外阅读,让学生跟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而积累是阅读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积累的问题。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毕竟学生的语感来自于学生长期不断的阅读积累。一个人,他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头脑里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在课外阅读中,教师指导好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建立各种各样的笔记,对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雅词、成语、佳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名言哲理、等进行分门别类地积累,达到“积沙成塔”的目的,以便在运用的时候,左右逢源。

五、在课外阅读中加强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中,不论课外还是课内阅读,语感培养是阅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目标。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加强对语感的积累。而语感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目标。所以在课外阅读中,特别是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这些独立阅读中,进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语感,同时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篇5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强化对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通过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达到“小学六年级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

2.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扩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写摘记和读书心得等良好阅读习惯。

5.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活动主题

品读经典,做书香少年。

四、实施办法

(一)精心选择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诗词、国学经典、经典名句、经典名著等,同时要注重成语的积累。各校要认真落实《市小学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推荐内容(试行)》的阅读要求,成语的积累由各校自行选取。除此之外,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论证,根据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水平,自选健康向上、质量较高、适合学生阅读背诵的内容。

(二)保证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学生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以确保活动的有序实施。一是有效利用每天晨读、午读、下午放学前第七节课、校本课、语文机动课等,保证每周在校课外积累与阅读时间总量不少于40分钟;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增大阅读量,扩大阅读面;三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零星时间分散阅读;四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在语文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引领学生自主阅读;五是利用学校图书室开放时间,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读书。

(三)加强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各校要注重对学生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注重教授阅读方法,切实提高课外积累与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一是各班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和学生读书计划;二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好词佳句,或写读书心得(一年级因书写受限,可以写一句话或填词句,以阅读与指导为主);三是每两周至少上1节语文课外积累与阅读指导课(指导教师要有简要指导教案),时间可灵活掌握,但每节课应不少于15分钟;四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授方法,指导自读,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四)开展多种活动推进课外积累与阅读。各学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是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竞赛等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交流读后感、撰写读书笔记、诵读优秀美文、好书推荐、好书漂流等活动;三是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之星”、读书笔记展评等评选活动,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适当表彰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效果明显的教师。

五、保障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