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8-02

随着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技术对手术室洁净条件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洁净手术室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1]。手术室级别越高,对出入手术室人员要求也越严格。我院于2006年3月开始启用洁净手术室,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经过5年的尝试,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1启用洁净手术室前人员培训

11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生培训组织全体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生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灌输新理念,学习洁净手术室的工作原理和环境要求,熟悉各级手术间手术适用情况。掌握工作人员规范的着装要求和手术室进出流程,组织大家观看多媒体,让培训更直观、形象、生动,便于加深印象。手术室工作人员既是预防医院感染措施的实施者,又是环节管理的操作者[2]。手术室护理人员还要掌握洁净手术室的操作和维护保养,掌握各种核心制度,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参观制度等。

12手术室护工培训洁净手术室同传统的手术室不同,对卫生清洁的要求非常严格,它是通过空调洁净技术控制尘埃含量,过滤细菌,达到无菌。我院属于县级医院,平日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时间长,加上护工都是聘用的,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较差,卫生知识严重匮乏,更别提无菌观念了。为了让她们更快、更好地进入岗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有专人负责实施、监督。根据员工实际文化水平,适时普及基本理论知识,增强无菌观念。让其了解消毒清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清洁、消毒、职业防护和相关规章制度。讲解其岗位的重要性,增强其荣誉感,树立其主人翁意识,从而努力工作。另外制作简单醒目的标示,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图,通过简洁的文字、形象的图解,易于理解记忆。将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及消毒技术规范等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位护工手中,人手一册,随看随学[3]。

2洁净手术室人员行为规范管理

21医护人员行为规范手术室内严格着装要求不仅是做好一切无菌技术的前提,更是一道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屏障[4]。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专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由洁净路线进入手术室。根据手术室安排表名单,严格控制手术室人数。参观人员提前通知手术室,听从手术室安排,服从手术室管理,由专人带领,严禁私自在手术间串行。术中空气细菌含量与手术时间长短、室内人员数,以及术间开门的次数有关[5]。因此,进入手术间后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尽量避免人员走动。手术开始后,实行房门管制,控制开门次数,从而减少空气细菌数量,保证手术室的洁净环境。手术结束后,进入污物通道不得原路返回,如有连台手术须重新更换着装,方能进入洁净区域,避免交叉感染。

22空调净化设备人员的行为管理设专人负责空调净化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制定管理规程和检测制度,定期对净化设备进行检测、清洁、消毒。回风口每周清洗,风道每半年清洗一次,初效过滤器每月更换,每天检查,如有破损及时更换。高效过滤器每2年更换,设计制定专项表格,做好相关记录,责任到人,实现可追溯性;保证空调净化设备安全,高效运转。每月进行空气采样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和处理。

23清洁工人的行为管理手术室的一切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后进行,必须在净化空调系统运行中湿式打扫。术中产生的垃圾分类放置,术后集中处理。感染手术用品应注明,做好标记,进行双消毒,并做好个人防护。术后手术间的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壁柜表面及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式清理,每周对吊灯、墙壁、地面等彻底清扫,每月再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清洁工具采用不掉纤维的织物,不得混用于不同的手术间,专室专用,以防交叉感染,用后的工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水洗净干燥待用。因工人清洁消毒工作在术后进行,多无人监督,是否到位难以从表面评判,而洁净手术室的卫生清扫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室到内环境达标与否[6]。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监督小组,由护士长、技术操作考核人员、护工、感染监控人员组成。制定监测制度,定期对手术室空气、墙壁、物体表面、清洁人员的手、清洁工具等做细菌培养。检查清洁、消毒效果与质量和对医疗垃圾处置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并记录在册。

3结果

我院自启用洁净手术室以来,经过严格人员培训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管理,更新了理念,增强了洁净手术室出入人员对洁净手术室的认知水平,大家均能积极参与和配合手术室管理,保证洁净手术室空调净化系统正常高效地运行,增强了净化效果,提高了手术质量。

4结论

科学的人员管理提高了洁净手术室的使用质量,保证了其优良手术环境,满足了各种手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宋烽,王建荣,主编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

[2]楼敏,阮爱娟,易丽萍洁净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22-1123

[3]郭君,刘晶星由传统手术室转入洁净手术室所涉人员的岗前培训[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5):505-507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53-02

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对患者病情的愈后有直接关系。目前, 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是国内控制术后感染的主要手段。然而,有些抗生素价格昂贵使患者难以承受,加之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大量应用抗生素不利于人类长久的健康。

2007-08~2009-11我们分别对两组阑尾炎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力求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术后抗感染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阑尾炎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15~54岁。入选标准:(1)以下腹疼痛为突出症状者;(2)经诊断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者;(3)须尽快手术切除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16~52岁;B组43例,其中男26,女17例,年龄15~54岁。按住院先后次序入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术前准备和阑尾炎术后常规护理,术前1d下腹部及会备皮,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增加护患沟通,减轻患者焦虑,使患者充分休息,术后去枕平卧位6~12h,禁食水6h,给予营养液静脉滴注,切口换药,术后1d鼓励、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刀口愈合。

1.2.2 特殊治疗及术后护理 A组患者术后不禁止探视和陪护,病房做好一般清洁工作;常规联合使用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甲硝唑液1周,广谱杀菌。B组术后2d谢绝探视,病房平均1~2例/间,由护工作好病室清洁工作,每日晨开窗通风换气,并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空气1次/d;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仅使用甲硝唑液静滴。

1.2.3观察记录 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天数、切口感染例数,拆线天数和住院总天数。体温测量方法:术后3d测体温每8h一次,即:8:00~16:00~20:00。3d后测体温1次/d,即:16:00。切口感染判断标准:术后2~3d体温升高,切口肿胀或跳痛,局部红肿,压痛等[1]。

2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良好的病室环境对于手术患者恢复的重要性清洁整齐是必须条件。(1)空气消毒: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有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2)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采用湿式清洁法,并且所有情节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干燥。其次,安静清洁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时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即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应激源,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如加上不加任何限制的躁声,即会给患者增添新的应激因素,使其产生多种潜在性危害或不良的生理,心理影响[2]。所以严格控制探视、陪护的人数和时间,不仅可以避免空气污浊而引起伤口感染,还可以大大减少躁声的来源,使患者充分休息,促进康复。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应用过度,会增加医院内微生物生态压力,加大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危险性[3]。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应在查清病因或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实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针对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肠道内的各种革兰性杆菌和厌氧菌)而使用甲硝唑液静滴,这种用药方法获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医院感染率为2.33%,和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感染率(2.27%)无显著性差异,既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养活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3.3 其他因素此外,提高护理质量,协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加强营养等对手术后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大作用。术后切口换药的质量与切口恢复有直接关系。由于此项操作直接接触易感部位,稍有不慎即可使细菌直接侵入切口处而引起感染。所以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只有从根源处养活易感因素,才能使控制感染达到最好的效果。手术后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一般为手术后第1天。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93-02

手术室是患者对患者行抢救的高危科室之一,承担着拯救患者生命的重任。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因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患者创伤曝露时间长等因素造成术中室内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应重视对手术室内的感染预防护理,并针对术中感染因素,提前做好术中预防,降低室内感染几率,提高护理质量。

1 手术室内感染的影响因素

1.1 手部清洁不彻底。手术过程中,由于病情紧急,医护人员进行手部清洁时,容易出现清洁方式不规范、清理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手部清洁不彻底,未达到无菌操作要求,容易造成术中二次感染。根据调查发展,医护人员手部清洁不彻底,已经成为手术室内患者导致患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外带物品未消毒。患者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需携带病例、CT片、患者病服等物品进手术室前均为进行消毒,降低了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手术期间,物品上的病菌感染患者创伤部位,提高了室内感染的机率。

1.3 皮肤准备不彻底。患者手术时前,应对手术区域的皮肤作彻底清洁处理。但是很多患者术前备皮方式不当,出现轻微损伤;有些忽视了术前的重要性,未对手术皮肤区域进行清洁处理,导致皮肤上残留大量的细菌。

1.4 室内温度设置不合理。患者行手术的过程中,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在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感冒的症状,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则会造成医生出汗的现象,若未及时对汗渍进行处理,导致其滴落在手术台或手术器械上,会对无菌器械造成污染。

1.5 手术室布局不合理。由于医院发展条件的限制,部分医院手术室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存在没有单独的手术通道、术后污染物处理不当、物品存放不当等方面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还污染无菌手术器械,导致患者术中很容易出现感染的症状。

2 手术室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定期组织培训。预防手术室内感染对提高患者治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应增增加培训频率,加强对新进职工的培训,普及手术室内感染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提高手术质量。同时,定期外派医护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更新室内感染预防理念,完善术前感染预防系统,让医院的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无菌手术的重要性。

2.2 净化室内空气。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影响患者患者术中的感染率,医院必须重视对手术室的清洁,净化室内空气,降低术中室内感染。每日采用消毒灵清理手术室地面、物品,并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紫外线消毒时,应注意隔日使用紫外线灯管,并使用酒精擦拭布灯管进行消毒处理。定期采集手术室内的空气进行细菌研究,使得手术室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

2.3 合理布局手术室。手术室属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之一,室内感染会降低手术成功率,甚至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应加大投资力度,布局不合理的手术室进行改造,按照手术室的设置标准,进行合理布局。设置污染物专用处理、医生通道、病患通道,进行洁污分流处理。将对手术间进行分类,一间无菌手术室仅设置一张手术台,避免手术中的交叉感染。

2.4 合理设置室内温度。进行手术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手术室温度。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先适当提高温度,避免清洁手术部位时,患者受凉。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的需求,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并及时擦拭医生的汗渍,避免其滴落在手术器械上。

2.5 无菌器械的处理。护士应掌握好手术所需的无菌器械的铺设时间,避免其曝露时间过程,出现细菌感染。铺设过程中,应避免手术室内的人员走动,并严格按照无菌器械的铺设要求进行铺设。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延长手术时间时,应将无菌巾覆盖在无菌器械上。同时,曝露时间超过四小时的无菌器械则不能予以使用。因此,手术过程中,应及时补给无菌器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6 无菌物品的合理存放。无菌物品是术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必须保证物品的合理存放,避免其受到污染。无菌物品应存放于干燥、通风、深度适中的环境中,避免堆放在地面上,定期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使用前,应查看无菌器械的使用期限、包装严重程度,对于无生产批号、包装袋破损等不合格的物品均不予以采用。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后应丢弃,禁止回收处理使用。

2.7 规范无菌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是预防室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操作的无菌性:第一,彻底进行手部清洁。医护人员在进行手部清洁的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清洁的要求,使用消毒液清洗,并保证清洗时间。进行手部清洁后用无菌毛巾擦拭手上的水分,避免穿手术衣时,水分残留在无菌手术衣上。第二,规范医护人员的手术衣穿脱。医生穿无菌衣前,应检查吴无菌手术以破损程度、大小等情况,若不符合无菌操作要求,应及时更换。第三,术中小安瓿药液的无菌使用。对患者敷用小安瓿药液时,应向使用消毒液对瓶颈的普利碎屑进行处理后,打开药瓶。使用前保证液体中无玻璃碎屑,再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使用。

3 结束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手术室内感染的预防管理。对此,医院必须重视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管理。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无菌操作章程,针对室内感染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处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室内感染几率,减少术后不适感,还能提高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郭嘉,钟郁鸿.加强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管理与效果[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2(20)

篇4

2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手卫生标准:Ⅰ、Ⅱ类≤5cfu/cm2、Ⅲ类<10cfu/cm2、Ⅳ类≤15cfu/cm2,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3]。定期监测手部带菌情况,同时还要进行手卫生效果的细菌监测并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应纳入到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解决手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并进行检查和指导,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

3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

要认真学习卫生部(现卫计委)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使医务人员充分地认识到不良的手卫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通过定期举办手卫生知识讲座、现场操作演示、发放便于携带的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手卫生知识,熟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指征和时间等。定期进行手卫生检查,对手卫生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提出整改意见,在洗手池上方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使医务人员养成正确洗手的良好习惯。

4正确使用手套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之前,要戴手套,戴手套前后要洗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又可保护医务人员自己,同时也可减少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的几率[4]。在检查不同患者之间或给同一患者进行清洁操作和非清洁操作之间都应更换手套,还要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一次性手套只能一次性使用,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手套虽然有屏障功能,但不能保证绝对没有穿透性。

篇5

1.2手的再污染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工作服两腋下或内边擦手,办公用品如病历夹、桌面、各种记录本等不注意清洁,污染严重,虽然洗手,接触也会造成再污染。

1.3领导重视不够大部分洗手设施没有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手卫生消耗材料(如洗手液,干手纸巾,快速手消毒液)与科室经济挂钩。医护人员配置不足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1.4手卫生误区用戴手套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不洗手。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污染,但是戴手套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手套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而且部分科室采取薄膜手套做防护手套。

2分析

2.1管理不到位管理者重视不够,培养力度差,造成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感染控制认识不足。对规范手卫生操作和手卫生依从性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监控。

2.2手卫生设施和产品配备不足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控制认识不足,造成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未采用非触式,而且数量不足,病室内无洗手设施。手卫生耗材参于科室经济核算,造成手卫生依从性高的科室耗材多,经济损失就越大,从而出现干手纸巾,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配备不足现象,直接影响规范手卫生和手卫生的依从性。

2.3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识不足,未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多数人认为,医疗物品污染才是患者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手就是清洁的,没有意识到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各类病菌的机会多,医务人员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而且,部分医护人员因担心洗手液使皮肤老化,粗糙不愿洗手或尽量减少洗手次数。

2.4医务人员配置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一名医生管二十多个患者的查房、开药、诊疗操作和危重患者的抢救与处理;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几十个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每次操作前后洗手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直接影响到手卫生的依从性。

2.5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多部分人员认为洗手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卫生,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到首位。

3手卫生对策

3.1加强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提高手卫生的遵守率:虽然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不是引起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要切断第一传播途径,医院领导必须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并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条件和设施,按要求配置护理人员,达到护患比例,张贴宣传资料,安装足够的非触式洗手设施,提供足够的手卫生用品,耗材有医院担负,能大大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2加强管理管理人员要不定时的到科室督查手卫生执行情况,指导规范手卫生操作,对于手卫生依从性差的科室提出批评,并与目标考核挂钩。

3.3提高认识加强培训和教育,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使医务人员意识到手是传播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明白手卫生是双向防护的重要措施,改变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防交叉感染的意识,从而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落实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医疗安全。

3.4手卫生方法的改进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2],不需要洗手设施,在床边也可获得,节约洗手时间,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5加强医院感染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自觉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下情况做到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就餐前[2]。从而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医院感染暴发。

总之,自从人们发现手是医院内病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后,对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日益重视,任何一项医疗方案的实施,都需要医务人员的参与,而治疗目的能否达到,则与他们的双手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有密切关系,因此,规范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防护的有效手段,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有着重要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