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古代文化常识教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篇1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篇2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篇3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需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全体师生共同谋划,出勤出力,校园环境布置焕然一新。

今天,当你跨进校门,映入你眼帘的常常是教学楼上悬挂的经典诗句与名言;当你走过教室长廊,吸引你眼球的一定是每个教室门口墙上的“每周一诗”,稚嫩的书法加上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你既领略到古诗文固有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满腔热情和他们充满创造力的智慧。当你走进一间间教室,在那里你或许就能和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相遇,看到他们的身影,读到他们的故事,听到他们在吟诗……在这样的氛围里,上课读古诗文,下课谈古诗文,教研议古诗文,也就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让育人的无形文化寓于众多的有形活动之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估量的。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古诗文诵读”,缘于它的文学特点,我们把它归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但是作为拓展型课程,在教学上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读为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诸如音读、形读、情读和意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以培养兴趣、诱发自信、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为宗旨,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型课程领域开辟一块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新天地。

作为拓展型课程内容之一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我们主张学科之间有机整合,即在强调学科性教学特点的前提下,注意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例如:古诗文与美术在创作的意境上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有时会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古诗文本身就含有律动之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则更为活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古诗文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中包含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常识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

三、与读书活动相结合。

读书活动是我校的特色工作之一,精心打造充满书香的校园,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著作,感悟经典著作之内涵。每年的文化艺术节,学校都要进行经典文化学习的汇报活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其中,有诵读活动,有吟唱活动,有版报展示,歌舞演唱,情景剧和小品等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儿童智能发展呈多元性的规律,它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在“古诗文诵读”专题活动中我们关注教师课改意识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古诗文诵读课程目标,组织各类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编辑教材、撰写教案、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撰写教案,我们又以讲课、咨询、对话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等请专家解读教材,以加深教师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敦促教师在备课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研究所备古诗文作者的个性特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古汉语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找准教学切入口,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年级设计出不同的教案。

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实战”中接受培训,得到锻炼,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篇4

1 要有“胆气”

不少年轻的新教师在走上讲台初期心理压力过大,顾虑重重,从而导致“晕台现象”。这除了客观上的经验不足外,还源于主观上的“四怕”:一怕年纪轻,压不住课堂;二怕资历浅,服不了学生;三怕经验少,过不了难关;四怕水平差,讲错了内容。正是因为这些存在于主观头脑中的“怕字”,使得一些年轻新教师登台之初显失自信,进而走入怯场的心理沼泽。

要解决这“四怕”,一要赋予自己应有的自信。从生理禀赋分析,年轻教师处于人生朝阳时期,血气方刚、活力充沛,思想解放、思维敏捷,具有极强的成就动机和表现欲望。从文化基础看,现在的年轻教师都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丰厚的信息储备,理解能力强,学习后劲足。从话语能力看,现在的年轻教师大多能言善辩,语言应对能力强,特别是那些在大学参加过竞赛或组织过活动的年轻教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综合实力。这些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应该成为年轻教师战胜怯场情绪、增强临场自信的心理支撑。二要赋予自己一定的宽容。一个年轻的新教师初登讲台就想一鸣惊人、语惊四座,讲得比专家教授还好,是不切实际的。要理性地对待自己讲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不因一时挫折而自乱方寸,不因偶然失误而耿耿于怀。学会包容失误、宽容失败,做到赢得起,也输得起。三要赋予自己必要的超越。很多年轻教师登上讲台后之所以情绪紧张,很大程度是因为过分留心和在意听课学生的评价和反应,当有领导、督导或专家听课时这种反应往往更激烈。从这种情况看,年轻教师必须从“虚拟恐惧”中解脱出来,转换一种视角来看听课者。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听课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学会用俯视的目光看听课者,把他们当成自己精彩表演的欣赏者。相信只要自己“演”得好,就能赢得他们的笑脸和掌声。

2 要养“才气”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堂引人入胜、享有好评的讲课,不仅需要授课者有清晰的讲话脉络、严谨的逻辑思维,更需要授课者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丰富的知识容量、适当的讲授难度和高超的讲授技巧。一要广积累。古代大儒荀况在《劝学》篇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这句名言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年轻教师要想在履新的讲台上尽展才A、赢得听课者,必须做大知识“蛋糕”,扩大信息容量。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年轻教师必须高度关注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新技术的储备和积累,做到广采博览,兼容并蓄,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二要勤修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年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讲课效果,还必须通晓讲话和讲课的基本常识,修研语言的表达艺术,研练讲课的方法技巧。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用心领悟自己讲课的得失,扬长避短,修正不足。

3 要接“地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年轻教师登上讲台后,除了按照教案上的内容“照本宣科”之外,往往感到无话可说,不知从哪里引课,不知从哪里破题,不知从何处入境,也不知从何处收尾?有的知识点即使讲了,也讲不到点子上,要么不着边际,要么不得要领。细究起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研究教、学双方的要求和需求,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接“地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主动走进工作,适应岗位,尽快熟悉和掌握从事本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时间“积累自我”,努力使自己的讲课多一点“专业特色”和“实在内容”,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另一方面要自觉走近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体察他们的思想脉搏,感知他们的所思所虑、所需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准备有针对性,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接上“地气”。

4 要练“语气”

篇5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等角度设置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初入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整体上是被动的,尽管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但预习的手段主要是浏览,没有真正把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积极质疑等带入预习中。由于预习时缺少积极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听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知识也比较浅近,许多语文学习的要点,如语法知识、逻辑知识、阅读方法等被淡化,再加上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如无法独立阅读一些略有难度的文章,作文中经常出现语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有写作的习惯。

二、研究学习实际,重视课堂实践

要使学生改变已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课堂这个最主要的阵地合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利用学案引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以学定教,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语文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学习目的;二是教材的背景介绍;三是质疑,让学生在预习时充分思考,提出疑问;四是教学的部分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处理过程;五是巩固训练;六是资料链接,拓展阅读。学案的印制、保存、修改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源,如作家生平、作品评价等。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前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制作PPT课件,让课堂教学的容量得以扩大;二是利用影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三是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及时展示给所有学习者。

利用网络空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会在论坛或博客中上传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中阅读,其中包括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教案、编写的训练题目、教师撰写的文章等;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站上阅读课外读物,拓展阅读范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提炼知识,撰写阅读体会,或模仿写作。

开展多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著或其他资料中的一句有意义的话,范围包括中外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谈论立志、人生、学习等方面的名言,要讲清话语的含义、适用范围等;推荐一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与现代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故事,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介绍成语或古诗,讲清成语的语义、出处,用成语说一段主题鲜明的话语,讲解古诗时,要有作者简介,有诗歌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意境、运用的手法等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些活动能够逐步教会学生调动自我学习的意识,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语言,从而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必须阅读有关书籍报刊,或查找网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最新的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如何利用素材。学生在推荐上述内容时,可通过PPT作重点介绍。

三、网络素材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为改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素材比较陈旧的现状,我们广泛阅读传统文本,搜集网络信息,根据教材的模块设计,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内容。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向学生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让学生词读鉴赏文章,学习鉴赏方法,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向学生推荐网络上有关唐诗宋词鉴赏的网页、博客或其他素材,引导学生对传统阅读材料中的观点与网络文章中的观点加以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在网站中大量阅读名家的散文作品。在积累成语时,指导学生了解成语约定俗成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这些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语境的需要,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四、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QQ群、个人博客或微博,实现网上互动,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解决远距离沟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利用这些信息手段,教师将最新的语文学习资料上传,让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撰写博文,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撰写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告诉教师,以迅速地解决相关的、口]题。

五、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悦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了多种语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活动中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将生活中所得作为书本学习的基础,活动结束后,师生将活动情况发至网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开设名著学习等方面的讲座,在讲座中穿插适当的课件或视频,给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学习唐诗时,组织学生分组备课,由授课代表组织全组成员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修改,形成教案,制作课件,再经过试讲,授课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后将课堂实录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上课或听课的感受。彳刍=此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光盘的刻录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撑。可以向学生推荐网易、搜狐网上的公开课视频,让学生观看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专家开设的“古希腊文明”等国际课程的讲座以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篇6

古代汉语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增进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能力为目的,为日后中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一直沿袭综合性大学的一般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大都有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本位的倾向,着重讲授古代语言文化知识,教学实践中多是采用串讲文本、讲解语言知识点、辅助练习等方式,讲授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受到较大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渐入人心,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与市场需求接轨,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定位,从生源现实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对人才的新需求,在保持课程基础性、人文性的同时,更加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渠道,完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特色。

一、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学生本位发展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李延平,2000),地方高师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学生本位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通过创设、调控、利用教学条件,灵活运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索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专业素质。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学生本位”理念,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特点展开教学。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大都来自地区市县、农村乃至偏僻的山区,他们意志品质良好,勤奋好学,但知识基础与视野有限;感情丰富,但不够稳定,易于执拗倔强乃至莽撞冲动;自觉性、自制性相对较强,但毅力不够坚强,容易“朝三暮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他们学习针对性较强,目标比较明确。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成才要求,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重要一环。

1.教学应尽量贴近现代社会、贴近学生。例如,文选《庄子・不龟手之药》内容为:“宋人有个家族世代靠漂洗衣物为生,为了防止皮肤冻裂,制作了防冻药。有个人听说有这种药就去花重金购买,购买之后卖给了遭受越国入侵的吴国。由于吴越战争在冬天,士兵容易冻手,因此吴王花了更多的钱购买了此药,也因此打败了越国。”在讲解这篇文选时,我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成功的商业人士都是能够发现某件物品的特殊价值,然后利用其特殊价值去创造财富。如一般人都知道花能够改善环境,但是有位小伙子转变思维,开了首家用花做菜肴的饭店,并因此创造了大量财富。学生听到当今社会的传奇故事,兴趣大增,并因此认为“书中果真有黄金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到老子时,围绕老子故里是在安徽涡阳,离学生就学地阜阳很近,有的学生甚至就是涡阳人。我着重讲解老子的生平活动,以及老子所处环境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由于讲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听起来十分认真,而且印象也非常深刻。

2.采用竞赛式教学。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胜之心强烈,如何利用他们的好胜之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竞赛式教学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在每学期当中,可以拿出2―3次课,让学生掌控课堂,教师点评。如,教师提供一个课题,让学生自主组队,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学习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探究学习。组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教案(文章)撰写之后,让每个团队派出一名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完了之后,学生可以发问,然后教师点评,最终评出优胜者。这种竞赛式教学,让学生在查找资料、撰写教案(文章)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而学生经过积极的参与,对古代文化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的教学手段,它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手段,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电影片段、视频图像,学生的记忆要深刻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而电影片段、视频图像走进古代汉语课堂,也让课堂活泼起来,一改过去的“一潭死水”,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坚持“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个“实用性”既包括针对中学教学的实用,又包括对所授内容的重新整合,提高效率。

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学语文教材经过改革后,文言文的比重大大增加,大概占据整个课程的40%,可以说,文言文教学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举足轻重,而古代汉语教学对中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侧重于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篇章。如中学八年级课本有《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礼记》,古代汉语中有与此相同的文章《大同》。那么,我们在讲解《大同》时,不但要讲解与此相关的知识,而且要联系中学教学的特点进行讲解。这样,今天的学生,明天的中学教师,就不会在今后教学中手忙脚乱。

注重“实用性”还应该对所授内容“减负”,提高教学效率。古代汉语包括内容十分丰富,仅通论部分就有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还包括文选和常用词)在短短的108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教师追求“面面俱到”,其结果就是“面面不到”。在108课时内,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负”是较好的途径。所谓“减负”就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联系紧密,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延续,因此,古代汉语内容与现代汉语内容多有重合,如:文字部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都有“六书”;语法部分,都有数词、量词、代词,等等,并且很多与现代汉语差别不是很大。而判断句、否定句等和现代汉语联系紧密,有的现代汉语还在使用。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而与现代汉语相似或差别不大的部分,应整合在一起,并且联系现代汉语知识讲授。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的异同。

(三)提高辅导答疑的质量。

辅导答疑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能够检查教学效果,弥补课堂教学不足。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师生交流有稀疏化倾向,改进教师辅导答疑方式与渠道,能有效促进教师更多地听取学生意见,增进师生情谊,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

坚持“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必须提高辅导答疑的质量,改变以往注重给结论、改答案、释疑解惑的做法,更多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辅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为此,首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如我校古代汉语精品课程网站设有专门窗口,保证教师能够随时辅导,提高了答疑的即时性与深刻性,此外,师生面对面的答疑与互动也非常必要,我们每两周集中辅导一次,集中回答学生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次,答疑等方式应有新的转化,由传统的“生问师答”变为“师生交流”,变“教师完全主导答案”为“师生讨论、学生自主发现结论”。最后,应鼓励同学相互学习,每两周组织一次小班讨论,由学生选定研讨论题,讨论交流,在研讨中教师不再扮演裁判的角色,而是一个优秀的观众,只在最需要鼓励和支持,以及必要的引导之时,教师才发表自己意见以供学生参考。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能力本位”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转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职业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和学会发展的人,成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和变化的高技能人才”。[5]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职业去向为基础教育岗位,教学过程必须坚持“能力本位”为目标。古代汉语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内容,而且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培养他们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分析解决未来教学问题的职业能力。

(一)坚持能力本位,确保能力培养,必须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以能力养成为目的积极进行教材二度创作。地方高师院校主要采用王力(1962)、郭锡良(1990)、许嘉璐(1992)等先生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体例精良、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过去几十年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未能适应高校课程改革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工程”,要求高校实行教育改革,压缩课时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时间也大大减少,只有部分院校保持原来的周课时4节,开设两学期,许多高校压缩为周学时3节,开设两学期,甚至有极少数高校压缩为只有50多个课时。而现行的几本古代汉语教材没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而调整。二是未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以上古代汉语教材多是十几年前编写的,虽然也经过多次修订、增补,但最新成果吸纳有限。三是不能很好地和中学语文教学相衔节。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文言文的比重和难度都有所增加,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如此就要求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开展教学创造,积极开展教材二度创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二度创作,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修改。教材是根据制定的教学大纲标准编写的系统性教学用书,是师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平台,是教学工作进行的基本依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人认为教材的创新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过去,古代汉语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教师教学难免照本宣科,如此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材的二度创作(教材创新)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从传统的“照本宣科”中“逃离”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能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必须夯实知识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包括文字、词汇、语法、训诂、音韵、修辞、句读、诗词格律等,内容涉及到古代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文化、历史、地理、哲学等。古代汉语教科书一般都比较注重专业的基础性,如:对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诗词格律、词汇、修辞等通论知识的专门章节的编写,但其工具性特点还需进一步充实。这就需要主讲教师积极增补相应的内容,如教材通论中有“古代汉语工具书的特点及其使用”章节,讲解了基本工具书的使用。然而,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并非仅仅指向工具书的介绍和使用。古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应该指的是此门课程的实践性,即能够使用本门课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去向大多是中学教师,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就体现在与中学教学相关问题的解决方面。

此外,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之一,其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其纳入整个语言学教学体系中。语言学科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古代汉语作为语言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只有纳入到整个语言学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它的特点和规律。传统的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未能很好地将古代汉语纳入整个语言学体系,因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古代汉语,往往采取记诵的方式,对语言现象一知半解,为此,教材的二度创作应注重与语言学其他课程的联系,如现代汉语、方言等联系。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现代汉语是从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代汉语又是继承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存在共同点,古代汉语教材的二度创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点,以今溯古,古今贯通,这样必能活化古代汉语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学生方言母语特点,注重加强与方言的联系。如讲到“音韵学基础”中“古音的声调”章节时,学生无法了解“平上去入”,仅凭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借用江淮方言、徽州方言等语音现象辅助教学,引导方言区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特征自学,加深理解,帮助其他同学互相提高,教学效果大为改善。

(二)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激活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师授生听”,强制灌输,形式单一,学生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长期被抑制,学生的“能力”就是会工整地记录笔记,成为记笔记的工具。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要夯实知识基础,达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必须激活教学方法。

1.将师生互动交流变为“常态”。古人云“教学相长”,师生的互动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唱的是“独角戏”,学生是“看戏”者,“演员”喜欢“看戏”者看着,不喜欢“看戏”者睡着或者自娱自乐着。缺少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知识本位”居于“学生本位”之上,其结果是“伤害”了学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本位”也不能实现。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的古代汉语教学必须突出“学生本位”、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将师生互动交流变为“常态”。师生互动交流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懂得接受学生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围绕学生实施教学,积极组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增进同伴交流、同伴教育,努力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独角戏”变为“大合唱”,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主要依靠“一手、一口”,即口授、手写,方式单一,效果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科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都应用到教学之中。古代汉语的教学应依据讲授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将多种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形成互补,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3.采用联系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多采取联系的教学方式,如古今对照联系法[6]等,将古代汉语知识和现代汉语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古今对照,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又能了解现代汉语的来源。联系的教学方式,能够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实践渠道多元化。

地方高师院校古代汉语教学要以“能力本位”为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实践渠道多元化。古代汉语课程之所以被认为难学,以致学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少老师在讲授中只重视文本知识,将理论和实践完全脱离。而将所学知识用诸实践,实践渠道多元化,就会改变这种状态。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课后作业布置形式多元化。课后作业是将所学知识用诸实践的主要形式,传统教学作业布置形式单一,无法真正起到实践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形式必须多元化,如:组织学生成立“古诗社”,运用所学“诗词格律”知识欣赏或者创作古诗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文言文家书创作大赛,让学生使用文言文创作家书,使学生在创作的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同时又掌握古代书信的基本格式及古代的敬谦辞;组织古代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教学活动形式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中学联系,安排学生到中学听讲文言文课程讲授,分析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展开中学文言文教学探讨;带领学生游览文化圣地,在旅游中讲述圣人的生平事迹,如带领学生参观曹操故里,讲述曹操的生平及其丰功伟绩,这种教学实践,远比课堂讲授教学效果好。多渠道的教学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寓教于乐”,必定能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达到“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薄守生,赖慧玲.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6]任晓彤.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7]梁忠东.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4).

[8]洪韩.从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J].教育参考,2008,(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汉语言文学是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其主要是为了研究我国传统的古代诗词、文学作品、成语、典故等一些具有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语言常识,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是起到很重要的奠定基础作用的。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满足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这时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显得极为重要。以下本文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新时期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探讨如何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学科种类划分上来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属于一门人文学科而非自然学科,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非常强大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流传下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不足的,教学思维较为固定和守旧,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大概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缺乏应有的互动,有趣的人文课程变得刻板地抄录笔记,无法激发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1.2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1.3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2、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若还是一味沿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汉语

文学教学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在当前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着手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点,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其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和转变当前教学模式的方法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2.1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做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生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2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

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为此,在转变教学模式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将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需求转化成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辅助教学来使学生更加全面与客观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这样才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3、结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来讲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门学科,为了在保持我国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将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改革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篇8

1.1 语文教材与语文考题不一致。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语文教材与高考题目不能结合起来。我们老师改变不了二者的不一致,但我们得想办法让二者一致,这就是所说的“题在课外,能力在课内”。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材教学生解题的能力,训练他们解题需要的思维。

1.2 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任何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都有继承性,不论好坏、对错。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受着自己老师的影响,大学的和中学的。

1.3 教学过程(环节)缺乏科学性。课前预习,我们老师是否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或者说学生预习了没有?如果没有充分阅读,对文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课上讲解得再多,再清楚,对学生来说也是收获不大,下课就会忘了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再者,“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通过你的讲解学生能理解,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是不科学的。第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里也有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如果学生根据他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达到理解,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的;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了。因为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了学生才理解,他是记忆不住的。就语文这一科来说,学生不理解的不多,但理解了考试时仍不会的则很多。理解应与记忆结合,那样教学过程才科学。

2 树立“双自主”理念,做好常规教学中三个环节的工作

2.1 备课:备课之前要了解高考对知识能力有哪些具体要求:字的音形义,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属知识;语句含义的解释,重要信息的把握提取,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属分析概括能力;把握文中形象特点,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属鉴赏能力。对这些内容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然就不能自觉地或者叫不能主动地使“双自主”有明确的目的。

篇9

课前三研:研读定方向(研读考纲,把握走向;研读试题,整合教材)、研判理学情(研究学情,理清思路;判断情境,预设问题)、研讨找方法(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

怎样做到研读定方向呢,首先要研读考纲,把握走向。在研读2016年的考试大纲后,感到没有太大的变化。高考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变。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依然作为重要内容,教学的方向不变: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2014年、2015年以及变化的考点应该不会再变,比如: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近义成语辨析题,排序题改为选填句子以及文言实词改显性考查为隐性考查等等。历年高考题依然作为训练的载体,能力考查的方式不变:即各类文本的阅读,单位时间内的限定性、指向性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以前的备考经验可以借鉴,学情数据可以参考,重难点及处理方法可以借用,总之不必摸着石头过河。其次是研读试题,整合教材。高考试题是研究的标本,通过研究找规律、找变化,看答题的角度看知识的运用,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主要分两部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阅读与表达合并在一起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是吸纳,表达是释放;丰富的吸纳是以理解为前提的,顺畅的表达需要丰富的吸纳做基础。二轮复习中避免重资料轻教材的误区,重温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熟悉基础题型。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怎样做到研判理学情呢?研究学情,理清方向;判断情境,预设问题。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高效地突破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最重要的备课环节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和误区;二轮复习中不能忽视“学情”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讲清”的基本层面,要达到“弄懂”的最终目标,所以课前根据“学情”预设学生的问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尤为重要。

怎样做到研讨找方法呢?专题专人,主备主讲;集体修定,创新方法。一轮复习中集体备课要有专题性,每个专题有主备人,主讲人,集体修定后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法。针对高三后期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阅读功利性强,粗略浏览便匆匆答题,错误率升高,通过研讨找方法回归真正的阅读,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七嘴八舌”的机会,给学生反思修正的时间,提出再次阅读的要求,把阅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走一次返程路,学生学会命题,题干与答案俱全。从拟题角度要强化陷阱意识,从答题角度要强化规范意识。

课后三时:随时反馈,审视问题,看清误区;按时反思,查找漏洞,弥补不足;及时返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

一是随时反馈。在学生感到自己陷于题海、视野狭隘、积累空虚,一筹莫展之际,老师要审视问题,看清误区,随时反馈,设计考试问题反馈表,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制定方案,反复训练。最佳的教案是最有效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最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方法是对作业和试卷的详批细改和具有针对性的讲评。

二是按时反思。做到查找漏洞,弥补不足。教学中要“三讲三不讲”,“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迁移、思路)。“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符合考纲要求、思维怪诞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三是及时返还。做到制定方案,反复训练。要避免三个误区:重内容轻学生,重资料轻教材,重技巧轻阅读、表达。给老师的建议:教师体验答题过程,体验答案的“来龙去脉”,讲评注重讲答题思维及心理过程,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方能跳出题海,经过做题方能精选试题。

课上三实:唯实情、悟实质、求实效。

第一,唯实情。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答案,只尊重实际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二,悟实质。语文即生活,生活思维即答题思维,语文试卷的追求之一是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理念。语文试卷的答题思维就是生活思维的浓缩与升格,所以深入思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对生活产生理性的认识,把生活思维迁移到答题思维上,就会由繁入简,由难变易。首先应该体悟语文试题考察的实质,王大绩说语文试卷中“小阅读”选择题目实际是“脑筋急转弯”,历年高考作文题考察的实质主题都挂靠在“过去――现在――未来”这条轴线上体现“传统与时尚”的思想碰撞。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考查实质就是对学生检索和加工能力的考察。检索即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加工即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达到题目要求的过程。领悟了实质训练就有了重心。其次如果学生答题思维进入误区,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领其走出困境,能起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效果,如语言运用题: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妈妈做的红烧肉。每次还未做完,我们便都眼巴巴地望着那锅,闻着那肉香的味道, 。

①等着妈妈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

②那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便在热切的等待中被妈妈盛出来端到桌上。

③等着妈妈从锅里盛出来端到桌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

④等着那从锅里把香气四溢的红烧肉盛出来端到桌上的妈妈。

根据句式一致性,“望着锅,闻着味道”是动宾结构,排除选项①②;根据句子表述的中心意思“红烧肉”应该排除选项④,最恰当的选项显然是③。但有的学生会认为④等着妈妈也很好,等着妈妈就是等她端上红烧肉,和③没什么区别,陷入思维困境。此时引导其用生活思维来思考:“小孩子的眼睛是盯着妈妈还是盯着红烧肉?”便会豁然开朗。最后,在写作中,生活是源泉,学生要善于书写生活。对生活深入细致的感受,深刻的思考,对生活产生自己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冲刺阶段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表达学生对生活的发现,返璞归真,事半功倍。

篇10

2.造成民族音乐缺失的原因

2.1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忽视

音乐教师承担着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授工作。现在很多音乐教师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高。音乐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技能技法,如和声、曲式分析、钢琴弹唱、即兴伴奏、作曲理论等专业技能,这些既完善了教师的综合技能,又对教师熟悉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重视和熟练,对西方音乐的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教师们在学校就读期间肯定接触过类似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等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则从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存在民族音乐“土”、“过时”、“不实用”、“与潮流脱轨”等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

2.2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排斥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多学生的爱好里有“音乐”。这个“音乐”一词,基本上是指通俗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或者更多的外来音乐,而爱好民族音乐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有同学认为他们不可理喻。一谈到某流行歌手学生们都群情激奋,可是一说到民族音乐,学生们便会表现得很消极而避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呢?就现在的学生看来,民族音乐那种缠绵婉转、注重内涵的音乐模式是非常“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拗口的曲调夹杂着一点方言,缓慢的节奏合上“毫无激情”的旋律,酷似一位日薄西山的老人。高中生们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那种躁动和对异性的朦胧情感他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一“慢板怕”的旋律。在这些激情四射和习惯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情感的高中生面前,民族音乐显然没有其发挥作用的舞台。

2.3社会及家长的错误概念

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类考级与比赛活动,考级的本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但这种原本有益的活动被一些家长变为了儿女与他人攀比的资本或者证明自己“教育成果”的手段,只学到一点技术,而掌握不了内涵。而在这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中.又有为数不少的人觉得学习西洋乐器比学习民族乐器“有品位”、“有内涵”,时时摆出一副学习民族乐器丢人、老土的态度,这种“去民族化”的做法更是对民族音乐的误解。殊不知,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家长对民族音乐的误解势必会让孩子受到影响。

3.对中国民族音乐在课堂中改良方法的探究

3.1中国民族音乐的实用性指导思想和要点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从这条指导思想中识到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如果缺乏这民族传统音乐,对整个音乐审美活动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中国的传统音乐.讲究一种“意境”,强调一种“精神”,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相互结合,音乐表现的委婉、简约、适度。对学习者也是一种内涵的培养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素养的提高。中国民族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本身应该是重点学习内容.应该置于优先讲授的地位。在不断讲究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是“掌握了西方音乐或流行音乐的特征”就是掌握了音乐的全部,就是素质的提升。而应该把我们自己世代相传的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只有在立足于民族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才较为妥当。不然怎么解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句众所周知的话?难道让我们的学生在对自己民族音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崇拜西方音乐或者流行音乐?

3.2中国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具体分类

由于民族音乐的分类方式及种类的复杂多样,故此处使用约定俗成的分类方式,不做具体的阐述。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掌握民族音乐的分类情况。按照体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与戏曲、仪式性音乐。按照风格色彩:汉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大体可分为以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北方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南方两大片:少数民族音乐特性极强,不易归类.大致可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与东南等四大片。按历史时期分类,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在此不作介绍)现行的教材中其实已经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较为规整的划分.教师用书中也添加了许多背景资料和拓展资料。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根据现有资料去做比较细致的分析和备课工作。

3.3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篇11

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认为,人是哲学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哲学的宗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强调“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去把握。探索人的奥秘要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并按着人的存在方式理解和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理解,人首先是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存在。但同时,人作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他们改造世界的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这样,人便作为自然生命的异化力量而存在,它使人的活动变成异化劳动,使人的生活对象化的变成类生活,并生成人的类本质,从而异于其他动物的生命状态。这说明,人不仅“自然的”存在着,而且“社会的”存在着;不仅有自然的生命状态,而且有超自然的生命状态;不仅有有限的生命,而且有无限的生命;不仅有自然本性,而且有社会本性。而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本质,也就必然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从哲学的人本高度反观教育的主体价值,我认为课程改革、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必须促进参加者的全面发展,必须有效实现人的社会化。

首先,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首要追求,为此,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的创设要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其次,教育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强调“生本教育”并不是单纯发展学生。事实上,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学生也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的,离开了教师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实现,离开了教师工作的自主能动性、离开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教育的“乌托邦”。

再次,教育要促进管理者全面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不单纯是学生的事,也不单纯是教师的事,甚至不单纯是一个学校的事。因此,只有促进管理者、评价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家长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实现人的社会化,才能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二、有效文化传承: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从哲学视域看,文化无论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还是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都有历史的传承性。而教育就是人类传承文明的方式。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人类以“超验”形式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依哲学对人类活动的把握,人的现实活动无非包括两大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根源上讲,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生成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又在深化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开拓改造世界的前景。这种不断发展着的世界和不断发展着的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矛盾和人类追求的永恒愿景,彰显着人类不断提高的主体能力和永恒面对的认识课题。在破解这一难题的历程中,人类找到了把通过实践业已创造的人类文明传播下去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和主体能力的方法,那就是教育!

教育作为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和开发民智的活动,以其目的性、计划性、高效性为历代推崇,也标志着人类不同于其他生命世界的独特个性。它不断延展着人类渴望发展的意志,也不断扩大着人类与其他生命世界的差距。

以哲学的形上视角探讨教育活动的形下价值,我认为,教育活动只有成为师生双方的共同愿景,课堂生活只有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乐园,学习活动只有成为参加者头脑风暴、体验成功的过程,才能因激发参加者的积极性而调动参加者的全部智能,才能因课堂高效、发展全面而完成传承文化、播撒文明的使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将这一观点转换成哲学语言就是――教育旨在实现主体的价值化。人并非天然具有社会品格,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培育和生成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才能融入社会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而完成由生物个体向社会成员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文化结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思想模式,而是一个自我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价值系统。与此相联系,教学只有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师生有效的成长空间,才能完成主体的价值化过程。因此,教育才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自我的不断超越,才能以坚毅的品格、拓荒者的面貌和推动者的英姿完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把教育的形上价值转化为可操作的形下活动,要求课堂生活必须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全员性、探究性,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锻造心智,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三、坚持“三贴近”:课程改革的实践特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过程的知识客体不是原生事物,而是人类实践经验的价值化形式――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不是按自己的意志、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以知识客体为媒介,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操作,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改造认识主体的主观世界的目的。这种特殊性一方面决定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不是面对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另一方面又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和论证中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思维的品质,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现教学相长: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思孟学派编著的《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教育法则――“教学相长”,强调教师以教为学,不断进步。

随着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发展,专家学者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也作了引申,认为它揭示了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进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笔者认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育发展的真谛,是教学活动应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因为:

1.“教学相长”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而人的社会化又因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过程,与此相联系,教学只有实现“相长”才能使广大师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品格养成方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教师在自身成长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不是失落感;才能使学生在有效学习和自我成长中获得成功的欢乐,教育才真正成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可以说,教学只有实现“相长”才能给师生和社会一份可信的期待。

2.“教学相长”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传统的教学把备课看成是教师钻研教材、整理知识逻辑的活动,把上课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讲授课本知识成了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教师的教学主旨,学生成为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群众演员或听众,他们缺少生成和展现才能的机会,更因缺少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而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品格。这样的教学无法达到师生和谐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没有从人本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不能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理解师生教与学的全面“相长”是教育发展的真谛。

从人本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课堂教学,它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只有实现“相长”才有利于实现参与者的个体生命价值。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付出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对他而言,不只是为学生的成长所作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所以,每一位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应以教为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应“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应积极投身教学的改革,使每节课都能实现生命满足的愿望。同样的道理,学生只有认识到课堂学习对自己生命的成长意义,才能以主人(学习的主人)的姿态倾全部精力于课堂,才能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才能在多维的互动关系中达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品格的目标,才能以强烈的求知渴望感染和启迪教师,激发教师的灵感,从而使课堂弥漫着和谐的空气,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学相长”源于教与学的矛盾运动

“让课堂充满阳光,促师生和谐成长”应成为现代教育的理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师生之间互相埋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与此相联系,一方面是教师由知识分子嬗变成“常识分子”,一方面是学生由听讲变成“逃课”。这些令人惋惜的事实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不容轻视的道理:教育并非在每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都天然具有“相长”的品质。教学实现“相长”是以师生之间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并使之正态发展为条件的。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实现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如果在价值观上认同这一点,就能在学习的征途上倾注全部精力、克服重重困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课堂的学习生活。这种学习的自主意识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是学生“知不足”而“能自反”的内在基础,而且通过课堂积极创新的思维,给教师以启迪、激活教师的灵感。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以教为学”,因而,它又构成教师“知困”而“能自强”的外因条件。这些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必须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接受,我们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收获劳动的果实,体验成功的欢乐。

其次,“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具有不成熟性,不应在自然状态下成长,而应在教育中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工作目标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小学作文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处于应试教育模式,语文教育作为国学第一学科孤立存在着,存在着诸多弊端。语文教师以遵守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主,在内容上更多地以教材为核心,从而拓展其知识面。对于小学作文而言,普通存在着认知程度低、学生兴趣冷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老思想老题目缺乏创新性等缺陷。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致使他们一提到作文便感到“诚惶诚恐”,害怕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甚至是坐立不安,这种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蔓延着,并且呈现恶性循环的状态。

就小学作文本身而言,长时间地停留在其“文学性”的特点上,体裁往往为记叙文,这也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文。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使得古代学子更多的是对“四书五经”的学习,这种传统的儒学思想教育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到了近代时期,我国语文教育更为注重“唐诗宋词”的学习,这种诗词学习也让很多学生自幼便会背唐诗,有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便能诵读唐诗三百首或是自编几首打油诗。而当迈入学校的大门后,思维模式受到学校固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存在着原地踏步的学习状态,甚至写作能力会逐步退化,这与老师们的教学引导息息相关。大多数的老师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整体教育水平和宏观的教学任务,便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也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领域受到局限,影响了其主观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刘半农先生曾对我国封建语文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批评:“现在学校中的生徒,往往有读书数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这是谁害他的?是谁造的孽?”①可见,小学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而小学作文处于学生作文形态的萌芽阶段,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此改革小学作文教育才能使得学生奠定良好的作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说,小学作文改革事关重大,对于改革的方向、目标、手段、方式等问题上便尤为重要,这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语文水平。

2 体裁不限、注重实用

小学作文的改革是一项宏伟繁杂的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包括教材整改、课文内容修改、义务教育的培养方案等等,还包括着相应单位的实施程度,例如教师授课方式、知识拓展、学校政策、第二课堂等,只有学校以及有关教育部门多方面的结合和努力,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当然,对于时下小学作文本身而言,最根本的方法应坚持以“体裁不限,注重实用”为原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懂得生活常识,提高生活技能。

首先,教学方式上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创新教学方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能激发学生潜能,对作文而言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兴趣培养上,可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在作文完成过程中,可适当采取诗歌、散文等文体,或以体裁不限为范围,拓宽文体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表达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在作文的完成过程中,也可利用到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资源,让学生们主动去关注这些媒介语言,提高其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通过这些媒介载体来提高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进而丰富语言能力,更好地去完成写作。而在作文过程中,家长也应当起到监督、培养、指导等作用,这对学生的初级写作也有着必要的帮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种体裁不限的要求,可以较为全面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掘学生不同文体领域的特长,从而遵循学生的学习动机,配合学生的兴趣发展。

其次,加强对作文实用性的学习,对日常应用文、实用文的学习。当前,我国教育界一直处于“重文轻笔”的现状,始终热衷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关注,这包括教材选文的文学性、教师思想的文学性、教育方案的文学性等特点,使得学生盲目地学习文学作品,而连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实用文写作都不会写,造成了只会写文学作品,实用文一概不知的局面。前文中刘半农先生的话语十分让人警醒,学生连日常的书信、请假条等实用文体都无法完成,这种教育怪状真是让人担忧,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竟然连日常的生活技能都不能保证,实乃贻笑大方。

曾在报纸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某校学生由于身体不适,并向老师提出请假要求,而为履行学校有关程序,在办理请假手续中,学生不会写“请假条”,对称呼、内容、落款日期等格式一概不知,只是简单写道:“老师,我身体难受,想回家”。这种请假条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小学作文教育的诸多问题,而这种局面也非学生的责任,而有很多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日常实用文没有言传身教,教导学生这门实用课程,没有充分利用到学生作文课的这个平台。另一方面,学校所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这种以教材为轴,文学作品纵贯始终的语文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只是会写记叙文,对日常生活来进行描述,成为最初级阶段的文学作品。其题目也都为传统的“我最难忘的人”“我最难忘的事”“我的爸爸”……这些遗留下来的作文题目很难有所突破,缺乏创新性,使得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繁文缛节的作文题目,而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文却不能掌握,连基本的格式都不知道。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用性文的重视程度,重新规划作文文体比例,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从根本上丰富文体体裁,并能重视日常实用文的重要性。

最后,提高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改革措施的提出和完善都离不开有关教育部门的合理规范和宏观指导。学校应及时提出有效可行的政策和意见,并能监督教师教学开展情况,督促教师丰富课堂教案,丰富教学内容等。学校更应当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空间,积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在课外文化中体验真知,丰富学识。例如学习应该开展“手拉手互助联谊活动”,加强市县小学和农村小学的书信往来活动,小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个互帮互助的平台,打开心扉,进而学习“书信”这种实用性文体。并能定期开展联欢活动,通过文艺活动开展中,对活动策划方案、邀请函、节目单等相应文体进行学习,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有利于学生们在客观环境中获得真知,提高实用性文的学习和了解,进而提高生存技能,为以后的日常生活所需提供帮助。

篇13

而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下面我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战场,教师要明白每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吸收知识并有所思考和创造。而教学目标并非针对所有学生,而是有分层性的

目标。

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针对B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A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的理解来探讨理解本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如下:本次齐鲁之战中谁是侵犯者?理由是什么?这是给B层的学生设置的,B层学生能较快找到“齐师伐我”这句话,因为“伐”已分析过可解释为“侵犯”,而“我”是指鲁国,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两个“未可”的原因留给B层的学生回答,而最后一个“未可”后,曹刿为何要“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呢?一些B层的学生和A层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那么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A层学生有了争执,这正是我要引起他们探讨的地方。有学生质疑如果齐军假装这样逃跑的呢,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大家开始真正探讨起来,在学生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我适时抓住“轼”的解释进而将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进来,原来春秋时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体积大不说,而且车上配备的人员精细,加上当时武器的限制,双方在斗争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形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两辆战车的车辙交乱的话,那么必定是相互伤害惨重了。以上决定了那时的军队作战十分讲求阵势和队形,那么“辄乱”佯装逃跑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教学目标达成了,而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由于分层教学设置的问题能够考虑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稳步提高。

三、作业分层

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主要分为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启发了他们学习思考的动力。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在预习《曹刿论战》时,我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来安排分层预习作业。B层学生主要是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朗读全文,了解文学常识(口头)。同时我画出了四句重要句子及其中重要实词让学生试着解释,不会的用红笔勾出。在授课之前,我检查了B层学生的预习本,从而归纳出几个共同的错误点和疑问点,那么在课堂上对于错误点重点分析,对于疑问点也做到胸中有数了。而A层学生的预习作业则是在B层口头作业之外,再完成一个整体感知和质疑的任务,即概括本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语句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中的。结果表明A层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疑问,尤其是针对文中

“其”一词多义的现象提出较多的看法;内容上少部分学生就是针对“辄乱、旗靡”提出自己的不解。这说明预习作业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中一些规律和疑点,而且会探索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文化时代背景。这项作业可以帮助我及时调整原有的教案,甚至有时可以补充我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分层预习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前主动进入文本思考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侧重巩固和拓展知识了。在《曹刿论战》一文学习后,结合课堂学习效果,给B层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一张小试卷,内容为重要字词解释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A层学生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是到课外查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两个战例来,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小试卷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如果单纯统一作业,那么只能满足B层学生的需要。而这个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一个特点,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B层的学生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A层的学生以激励竞争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创造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