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走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0
一、2003―2006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双稳健”
(一)政策实施背景
从1993年6月以来,针对1992年前后的过热经济状态,中国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此轮适度从紧的政策使得商品价格从1995年逐年回落, 1997年商品零售价格只上升0.8%,居民消费价格只上升2.8 %。
进入2003年,中国政策保持着以积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然而,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最突出的是投资过热和粮食供不应求问题。
图1 2000-2006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实施措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针对国内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等问题,2003――2008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双稳健”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2003年6一9月,国家采取了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等多项措施;2004年4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较大幅度调高电解铝、房地产、钢铁和水泥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对一些行业和方面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暂停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审批;公布对“铁本事件”的严肃查处。3.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明显回升。
(三)政策效果
事实表明,此次的宏观调控对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其同某个局部利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为维护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其由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做出判断和决策,会与某利益集团的利益存在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四、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政策实施背景
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总体经济形势趋于严峻。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出口占GDP比率约为40%,外贸依存度约为70%。世界经济衰退使得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冲击,“中国制造”遭受重创,我国出现了企业倒闭和失业潮,同时股市跳水,对外金融投资出现亏损,投资信心下降。我国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大幅度降至2008年的9.6%,2009年更是降低到了9.2%。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
(1)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4000亿拉动内需);从中央到地方都发行国债、地方债。(2)动用资金开发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加强对落后地方的援建。(3)通过劳动法的调整等减少企业负担。(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5)产业振兴计划。(6)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
2.宽松的货币政策
(1)2008年7月份开始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2)2008年9、10、11、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2008年10月27日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三)政策效果
此轮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导致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引起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五、2010下半年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紧缩性政策
(一)适度紧缩性政策
一、2007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调控目标分析
1.经济增长高出预期,工业生产增速加快。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其中,夏粮面积2660万公顷,早稻面积605万公顷,秋粮面积7345万公顷。(见图表1)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在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长期因素,也有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电力和资金供应较为宽松的短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等问题在工业领域的反映。
从主要行业看,纺织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9.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5%。从主要产品看,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49,493万吨、4604万吨和7012亿千瓦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5%和15.5%;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0,852万吨、11,470万吨和12,634万吨,分别增长19.7%、22.3%和26.2%;水泥产量24182万吨,增长14.5%;汽车产量225万辆,增长22.3%,其中轿车121万辆,增长32.1%。(见图表2)
2.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今年以来,价格走势延续了去年年底的高增长态势,单月增幅呈扩大趋势,1月份CPI同比增长2.2%,2月份升至2.7%,3月份进一步升至3.3%,不但超过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的预定目标,而且创下了2005年3月份以来的历史新高。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比上年第四季度增幅高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有些项目的较快上涨值得关注:一是食品价格上涨6.2%,其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因饲料运输、劳动力成本等费用提高,上涨15.1%,蛋上涨24.1%,鲜果上涨6.2%;二是居住类价格上涨3.8%,主要是因原材料涨价导致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5.6%;水、电、燃气分别上涨5.1%、3.4%、3.7%;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说物业管理费等也在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因食品价格上涨1.5%的翘尾因素,1季度新上涨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2.7%,增速明显低于1月份的3.3%和去年12月的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3.7%,继续2004年10月份以来的下滑趋势,而且已接近2003年1月份3.2%的增长水平。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1%。
3.就业工作进展平稳。2007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7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的30%,就业情况好于往年。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2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34%。此外,今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4.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增加79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其中,由于热钱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季度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23亿美元,另外有734亿美元的非正常资金流入,特别是三月份,新增外汇储备447亿美元中70.77%是非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入。尽管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经常项下的非贸易账户以及资本项下的证券账户进入,但根据经验数据,这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汇是看好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经济前景等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并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如果这种增长形势发展下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不容乐观,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会积累风险甚至危机。
(二)三大需求分析
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主要是外贸顺差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投资增长有所反弹,使得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增长25.3%(3月份增长26.8%),回落4.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2982亿元,增长16.7%。从产业分布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9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6381亿元,增长27.0%;第三产业投资8064亿元,增长24.0%。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4.1%;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增长22.6%;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7.0%;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增长41.2%;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2.7%;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54.8%。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都得到了明显控制,新开工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9%,但由于目前在建规模依然很大,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足以维持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项目都以较快速度施工,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见图表3)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高涨、证券市场活跃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88亿元,同比增长14.9%,尤其是正常年份一般3月份增速会出现下降,但今年3月份增长15.3%,比前两个月还提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扩大居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4.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27.2%和25.8%。其中,粮油类增长30.4%,肉禽蛋类增长32.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5%,日用品类增长2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0%,家具类增长37.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3%,化妆品类增长24.8%,金银珠宝类增长37.9%,通讯器材类增长10.6%,汽车类增长3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消费增长速度的继续稳步提升,主要与流动性过剩有关,也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升有关。在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提高是经济运行的良性趋势。
3.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迅速扩大。2007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2056.5亿美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升而进口增速回落,导致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外贸顺差达到464.4亿美元,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是三大需求中增速最快的。利用外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297家,同比增长4.3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6%,增幅同比提高5.16个百分点。(见图表4)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
2007年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11784亿元,增收248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8764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亏损企业额同比下降12.4%。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新增利润前5大行业为钢铁、电力、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加工炼焦业,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8.4%。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原油价格的下降在成本上为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国内外消费增长在需求上为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创造了条件。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农民收入增幅为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四)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
3月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加快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1%,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33个百分点。今年1~3月累计净投放现金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3.6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88个百分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25%,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5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1.18个百分点。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
同时,银行间市场利率有所下降。今年3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74%,比上月低0.9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62%,比上月低1.15个百分点。针对今年前几个月信贷的高增长和物价的走高,央行在货币市场上加强了回收流动性的力度,一季度在货币市场上共收回资金7903亿元,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上调,资金回收超过万亿元。但是,货币市场利率未被拉高,尤其是加息后利率又回落至原来的低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此轮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有限,需要在“微量、小步、频调”的方针指导下,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见图表5)
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未有改观,解决流动性过剩异常艰巨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得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过快的压力一直存在,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虽然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不仅如此,周转较快、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加快,3月末较上年同期增长19.8%。由于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银行贷款增长出现了反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可见,我国今年一季度货币信贷扩张并无舒缓,尤其是信贷增幅大幅上升,超过去年超高增长的同期水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超过广义货币(M2),创下2000年4月份以来的次高纪录。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年人民币贷款仍将保持旺盛需求,贸易顺差扩大的趋势也不会因为三月份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仍然存在。适当的流动性是维持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但是一旦超出合理的界限,则可能会对金融、经济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助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上升等几个方面。目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二)资产价格上涨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风险加大
在人民银行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在经过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07年又不断突破前期高点,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均创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高达478.59万户,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308.35万的新增A股开户数,其中3月新增A股开户数即高达253.5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亦高达374.42万,其中3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49.72万户。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元和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元;截至3月末,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达到了8661亿元,存量保证金达到8050亿元,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从资金入市速度和A股动态市盈率变化看,A股市场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还在加强,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加大。资产价格的风险也体现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季度城镇房地产投资完成3543.8亿元,同比增长26.9%;住宅投资完成2764.4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上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一季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8.8%,涨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但是,一季度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住宅降幅明显。一季度,我市商品房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均较大幅度下降,现房销售面积为87.2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为235.4万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同期下降51.8%和28.6%。其中,住宅现房销售面积61.5万平方米,下降59.3%;住宅期房销售面积179.6万平方米,下降40.8%。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目前供给中大户型还占有较高比例,与广大中小户型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房地产开发与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导致房地产结构性过剩,面临一定风险。
(三)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007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工业增长加快带动的,特别是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9.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个百分点拉大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其中,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它们是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对象。一季度,这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长18.2%,比工业用电量增速快1.4个百分点;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发电量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反映了增长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一季度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2.1%,原煤产量增长14.8%;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原煤产量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必将会使得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带来双重压力,使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很大困难。
(四)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受市场销售看好、行业利润大增的驱动,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效果较差。今年一季度,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六大高耗能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出现投资大幅反弹走势。这三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3.5%,比去年同期加快15.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高达56.5%,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28.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高达43.8%,比去年同期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0.8个百分点。此外,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15%,比去年全年加快3.9个百分点,增速基本反弹到了去年同期(15.8%)的水平。除这些高耗能行业之外,还有一些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大幅反弹走势,导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31.7%,比去年全年反弹了2.3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一些本应加快发展的服务业,投资反倒呈现走低趋势。两相比较,投资结构不仅没有在调整中得到优化,反而出现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背道而驰的苗头。从发展趋势看,率先反弹的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还将带动与之相关行业的投资走高。这种走势不仅使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投资增速逐步回落的局面发生逆转,而且潜藏着使整体投资增长再次加速的风险。
三、2007二季度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一)GDP增长略有下滑
2007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较好。
1.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将继续持续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1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和2008年均将增长4.9%。这一预测与该组织去年9月的估计相同。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率今年降到2.2%,比6个月前的估计下降了0.7%,但明年可望回升到2.8%;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均将增长2.3%,增速低于去年的2.6%,增速略有放慢主要是由于货币和财政紧缩效应以及外部需求有所下降;预计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2.3%和1.9%,而去年增速为2.2%;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8.8%和8.4%,增速低于去年的9.4%。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有:住房市场形势恶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更急剧地降温;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导致风险资产减少;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随石油价格飙升而死灰复燃;全球失衡可能无序调整。
2.国内经济增长环境良好。一是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销售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增长势头进一步明显加快,加上证券市场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居民消费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五一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商务部最新监测显示,5月1日至7日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亿元,比2006年“五一”黄金周增长15.5%,其中餐饮业增长17%。初步预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由于居民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占有比例最大,消费增长的加快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明显降低。2、3月份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这主要是受企业预期4月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影响,4月份以后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外贸出口趋于正常。但从2006年外贸顺差的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二季度外贸顺差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几乎增加了将近1倍,因此,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基数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将会使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增幅明显缩小。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会对部分行业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在2006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考虑到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滞,2007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也会加大。此外,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又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也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预计二季度外贸出口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2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受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影响,二季度进口增长将有所加快,上半年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988亿美元,增长60.8%,增幅较一季度明显缩小。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略回升。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去年下半年,我国投资水平已经出现了高速回落的迹象,今年初的效果也较为明显,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这并不能令人放心。目前,国家抑制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节源”,即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给及缩减项目数量等方法,而事实上人们的投资冲动并没有减小。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加之奥运会临近,人们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变得更高,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热情的高涨,这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宏观调控解决。另外,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也会成为刺激社会投资欲望的重要因素。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并不能排除投资水弹的可能。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略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基数较大的影响,使得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除了前述外贸指标的情况之外,上年一季度GDP增长10.4%,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7.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0.9%,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但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8.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上年二季度几项主要指标基数都明显增大,这会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些影响。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11%,增幅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微降0.1个百分点。
(二)消费价格涨幅有所提高
2007年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左右,高于上年同期1.3%的水平,也略高于一季度2.7%的水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底以来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净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植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翘尾因素导致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高于一季度。根据笔者的估算,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各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6年的影响大约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会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粮油食品价格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银行家的判断与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四、对策建议
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经济增长趋热的势头有所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范围扩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加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入手,实施微调政策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步伐,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从今年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的情况来看,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没有对调节国际收支起到较为预期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汇市场的调节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一揽子货币中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适当加快人民币对欧元等货币的升值步伐,争取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适当加大。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
(二)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抑制外贸顺差的增长,应该在增加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多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加大先进设备的进口规模,用先进设备来淘汰落后产能,既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又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建立节能减排的价格体制机制
应该适度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抓紧研究出台燃油税政策, 适当提高资源税率,油气资源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尽快完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财税机制。要从价格机制上理顺资源类产品进出口关系,形成利于进口、抑制出口的比价关系。可通过调整资源类产品价格,加大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调整国内外资源的配置,避免出现由于价格不合理导致的资源类产品国内紧缺、出口增长的不协调局面。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鼓励原来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国内资质良好的企业回到国内市场发行股票,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抓紧时间,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为优质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五)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
一、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有哪些因素推动了消费增长?一是政策因素,它还会成为一种动力而继续支持消费增长。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控宏观政策的重点工作,依旧是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继续完善节能产品、汽车及家电的消费政策。
(2)有哪些因素抑制了消费增长?一是国家近期内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它会减缓和住房有关的建材和家具的增长速度。二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房价的大幅增长,相应的会制约已购房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三是国家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局部地区消费能力的下降,同时也使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低,实际收入减少。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加大。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引发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增长,也进一步增强了物价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二是由于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低温、西南地区干旱,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大幅降低。三是原材料及生产资料购入价格的提高,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四是在一些沿海地区,例如珠三角,尽管“招工难”问题已经通过提高工资而得到解决,但相应的也会提升劳动力的成本。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将导致我国成本推动型物价的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从过去强劲的复苏转变为现在稳定的复苏,但依然存在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且通胀和下行的风险并存,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强,投资驱动模式作用减弱。在短期内,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经济、消费及进出口三个方面来带动。
二、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1、调整财政货币政策、预防通货膨胀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时要面临经济下滑和价格上升两种压力,现在的焦点问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基本上代替了经济下行的压力。目前的状况,造成了财政货币政策陷入无法选择的境地。
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们过去的政策目标是稳增长,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即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中间的目标是调结构。这样的一种背景,需要我们及时的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经济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可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需求,应对国内的内需不足的现状。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而央行近期降息27个基点,正是政策宽松信号。
2、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支出结构
我们财政政策必须把握四大投资支柱,一是民生的投资,二是结构调整的投资,三是创新的投资;四是三农的投资。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对农场品生产供应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体系。水利设施方面,包括农村的灌溉设施和水库,已经遭到严重的损毁。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方面,都有明显的先兆。所以为调动农村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机制和价格保障机制,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措施。
3、改革税制、推动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并非是单一的减税,在税收上存在着有增有减,但总量上是在减少。目前我们的消费呈现升级的趋势,前一阶段消费升级主要是依靠政策扩大消费,而我们下一步的政策目标是推动消费升级,将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同时建立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在财政体制改革上,应该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给地方正常的融资渠道,以便于地方政府控制土地价格,使房价得到有效打压。
结语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即要适度、适时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在经济稳步运行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健康的经济体制,以迎接未来不断出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俭贵.劳动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经济学家,2002.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23-04
过去半年多来,由于我国政府应对全球危机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实,所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性变化。最近,高盛公司、瑞士银行、摩根士丹利等一些海外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高盛公司将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从6%上调到了8.3%,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甚至将达到10.9%。但是,2009年前4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运行虽然已经触底,但整体回升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经济仍在低位运行。在国际经济依然低迷的背景下,未来几个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可能尚难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将可能经历锯齿型的发展。因此,有关宏观政策应作进一步调整。
一、经济运行的走势:V型还是锯齿型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程度的加深和蔓延,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实现率先复苏充满了期待。关于中国经济运行的走势,人们在经历了L型、W型、V型等争论以后,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倾向认为可能是V型。理由是,从2008年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应对外部金融危机的措施得力,成效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1-4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比2008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提高6.5和8.7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9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7.5%。二是工业生产逐步企稳。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1-4月为5.5%;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5个月回升,已由2008年11月的38%上升到4月份的53.5%;用电量和发电量降幅减少,4月份全国用电量同比减少3.5%,而1-2月用电量下降的幅度是4.4%。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强,产业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总体增速虽然较低,但恢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强,生物生化制品、通信交换设备、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等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四是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市场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
但是,能否就此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V型轨道?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因为,从2009年前4个月的情况看,经济基本面虽然似乎“触底”,但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使得“反弹”动力不足,未来经济运行还难以乐观。
一是通货紧缩压力与流动性充裕并存。2009年2月份以来,CPI连续出现负增长,PPI负值还在继续加深,标志着中国全面通缩的压力还在加大。与此同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十分宽裕,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其中3月份M2同比增长高达21.3%。二是银行信贷超常扩张与企业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并存。前4个月,中国银行业信贷投放达到了5.17万亿元,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投放量,也超额完成了2009年年初制定的5万亿的目标。但是,当前企业的投资欲望并不强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严重不足,投资增速仍在下滑。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相当一部分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三是政府投资加大与财政收入下滑并存。一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持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我国财政支出同比大增34.8%,而财政收入同比下降8.3%,财政收支矛盾开始显现。四是资产市场企稳与实体经济依旧低迷并存。尽管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回暖的迹象,但实体经济仍然困难,库存压力很大,经营效益仍在下滑。比如,2009年4月我国发电量增速仍然维持负增长状态,并且降幅比3月份还大,这说明工业生产恢复并没有先前预期的那么乐观。再如,工业产成品存货绝对规模仍高达1.98万亿元,对工业生产和效益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再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目前闲置的产能不仅包括需要淘汰的落后、低端产能,更包括为出口服务的先进、高端产能。由此可见,未来国内企业自主投资依然低迷。五是内需扩大面临较大压力。从经济内在规律和中国历次经济周期变化看,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存在大约一年的滞后关系。同时,工业增速放缓和消费回落的滞后期大约为4-6个月。若这些规律继续有效,那么对2009年的消费增长将构成较大压力,消费增速进一步下滑的概率很大。六是外需持续疲弱,贸易顺差明显下滑。目前,尽管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疲弱的外需仍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反弹的最大因素。
上述问题,都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其一,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出口需求,有赖于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复苏,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二,内需的真正启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逐步解决。其三,投资增长以及投资效率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社会信心的全面恢复,需要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大举进入,显然这也需要时间。其四,中国经济经过了长达6年的高速增长后,积累了不少结构性矛盾,需要利用市场出清机制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这种调整包括产能调整和总需求结构调整,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市场出清过程,期间必然会出现利润下降、亏损面增加,以及企业的关闭、破产、并购与重组。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间投资是否有效启动;二是中小企业是否摆脱了生存和发展困境;三是潜在消费是否转变为现实消费;四是经济是否向好发展。从目前的情况观察,这四个方面目前还不太明显。由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在本次危机中可能不是V型轨迹,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W型,在很大程度上将可能经历一种波浪式的“锯齿”型发展轨迹。当然,我们期望能够通过适度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振荡的波峰与波谷不要太大,并尽可能缩短整个振荡周期。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与重点
在应对这场全球经济衰退中,我们看到了各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选择和启动了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也隐藏着若干风险。其一,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能够拿出来的钱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需要靠银行贷款。在中央4万亿和地方政府20万亿的投资大单中,政府能够提供的只是给予企业的少量投资补贴,绝大多数依赖企业投资。而企业的投资又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笔者担心,近期这种投资和贷款的“突飞猛进”有可能使既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受到影响。
其二,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不能阻止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属于短期政策,它只能在短期内通过增加总需求,防止经济过度下滑,但不能从根本上使经济从低谷走向复苏。这一点,日本1990年代的教训值得注意。笔者认为,如果整体经济的运行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经济很容易出现“二次衰退”。因为,在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因市场压力减轻,政府部门和企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将减弱,它们更多的选择是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是调整结构。这样,一旦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递减,经济就会陷入“二次衰退”。
因此,我们应该在财政政策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投向,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民生和消费性质。消费比重过低、对外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过高,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扶持经济转型中的特殊作用。为此,财政开支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财政开支应该是民生型、福利型而不是生产型的;二是财政开支的方向应该是消费型而不是生产型的;三是财政开支的方向应该是促进社会和谐。基于以上原则,笔者建议:一是要从根本上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二是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各级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财权,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由不同级次的政府分工合作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的基本公共卫生、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收益的外部性很强,可以由中央政府提供;农村的水利灌溉系统、农田改造、农村道路(省级公路、县级公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等准公共产品可以由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混合供给。
其次,应提升公共财政赤字比率,扩大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空间。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公共财政应该从传统的“综合平衡”理念,转变为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新思维,从以扩大财政收入维系财政收支平衡为目标,转到以全面支持国民经济长期建康、快速发展为核心。日本野村证券经济学家辜朝明认为,为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在企业恢复借贷之前不应过多考虑财政赤字的问题。过分担忧财政赤字,反而会使复苏的过程充满反复。国内学者李稻葵也认为,当前实行赤字财政必要而且合理。
第三,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地方债券发行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目前地方债由财政部,也由财政部代为办理偿还手续。而且,只有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具备通过中央地方债券的资格,地级市、县级市都禁止发行地方债券。笔者认为,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未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权可以转移给省级地方政府。当然,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来规范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绩效与代价
目前经济好转的迹象使得近期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必要性降低,但决策部门考虑到经济反弹的基础尚未稳固,立即出台针对信贷扩张力度较大的调控措施也不可能。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延续。
理论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短期政策。而且,对于当前的衰退,其政策效应不如财政政策。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如果货币政策运用不当,那么,将加大未来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延长结构调整时间。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应实施灵活的货币政策。(1)货币当局应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20%之内,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2)要围绕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振兴规划,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在信贷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3)加强窗口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4)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需求政策的调整:内需扩大与外需增长并举
反思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除了微观层面的银行家贪婪、监管者行为失当、中介机构欺诈等原因外,宏观层面的全球经济失衡(美国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和新兴经济体的顺差,以及美国与其它经济体消费、投资的不平衡)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中国和严重的出口导向型亚洲国家、新兴市场国家,都需要确立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降低对外国需求的依赖。
从中国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方面看,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一思路。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目前开始有所显现,未来可能进一步显著。
从近期的情况看,消费保持了良好态势。2009年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内需的扩大,我们不应过于乐观。因为,中国人储蓄倾向浓郁的传统文化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特别是在危机时期。尤其是,由于缺少一个社会福利网,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短期内也难以提高。因此,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内,笔者对内需的扩大持谨慎态度。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外需的增长。那么,外需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引擎?
最新出口数据表明,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疲弱的外需仍是制约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最大因素。2009年4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2.6%,降幅比上月加深5.5个百分点。但据海关总署分析,按工作日平均计算,4月份出口环比增长6.9%,这是继上月后单月出口再次环比增长。尽管出口连续出现环比增长,并不意味着外需萎缩的情况出现逆转。值得关注的是: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额一半以上。4月份,加工贸易进口同比下降27.4%,这意味着未来3-6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形势仍不乐观。而机电产品又占出口的六成。4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2.2%,降幅比上月加深3.4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上半年出口同比降幅会在20%左右。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增加了中国稳定外需的困难。流感疫情造成的心理恐慌,也有可能对外贸造成不利影响。从最近各国公布的数据看,欧美经济难言好转。2009年5月4日,欧盟委员会预计欧盟27国和欧元区经济在2009年将萎缩4%。同时,把2009年欧盟经济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分别由1月份的增长0.5%和0.4%统一下调至萎缩0.1%。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其经济增长预期的进一步下调使得中国对欧盟出口更不容乐观。最近,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2009年4月份制造业指数升至40.1,高于3月份的36.3;金融领域的数据有所缓和,固定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化,高收益证券交投有所回暖;整体建筑支出在3月份也出现了0.3%的增长。然而,美国经济增长目前依然没能摆脱美联储“直升机撒钱”效应的催化。欧美这两个中国最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衰退的持续,不可避免给中国出口增长带来沉重的包袱。因此,外需的调整可能会持续数年而不仅仅是几个月,沿海省份尤其如此。外部需求的持续萎缩,日益加剧了中国外向型产业的困难。这些企业持续经营困难,不仅影响上下游企业生产与投资,而且由此造成就业人数减少、居民收入下降,进而对未来消费增长产生制约。因此,在需求政策上,短期内我们必须兼顾内需扩大与外需增长。从长期看,必须将内需培养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笔者建议:
一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从藏富于国转变为藏富于民。数据显示,从1998-2007年,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7.5%上升到24.2%,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从68.1%下降至57%。在外需不旺,需要大力启动内需的现实下,政府必须让利于民。如何让利于民?一个重要选择是收入分配机制向居民倾斜,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基于刺激消费这一目的,收入分配首先应该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人群,分配给穷人比分配给富人更能刺激消费,也更能增加一个国家的整体福利。
二是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提高抗御外部危机冲击的能力。在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的情况下,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近一段时间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预计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地化解中外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纠纷。(1)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最终实现出口产品以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保证我国出口产品平等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2)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3)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中图分类号] F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09-04
[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袁海霞(1981-),女,河南许昌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经济周期的调整中完成了“去库存化”,伴随着经济回暖,“补库存”或者“再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欧美贸易伙伴大国处于不同程度回补库存阶段,其补库存过程对稳定我国出口市场、经济恢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库存变化与经济增长
库存变化反映了市场需求预期和企业生产状况,也反映了宏观经济景气的变化。宏观经济中的库存意为国民账户体系中在现期或者前期生产的销售或使用而储备的物质所组成的生产资料。
库存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美国经济学家的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由库存变动引起的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即“基钦周期”。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梅兹勒(Lloyd Metzler)提出存货周期模型,用来分析解释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从宏观来看,库存的周期性变动尤其是工业企业存货调整的周期性特征更为明显,处于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时,存货变化的幅度会更大。从微观上看,库存变动对商业周期起着引领作用。因为库存调整主要是对未来需求预期的反映,是需求变化的结果而非起因。如果企业预期到市场需求将扩张,那么就会及时补充库存;如果预期市场需求行将减弱,那么就会适当压缩库存。因而库存水平通常都被视为滞后经济指标,用来预测商业周期的转折点。
二、“后危机”时期全球库存变化趋势及对中国影响
(一)美国企业库存处于底部区域,企业补库存或将在2010年上半年持续
根据历史经验,美国库存变动大约滞后经济增长3~6个月,如图1所示。美国在2009年3季度GDP见底,2009年4季度开始库存增长周期逐渐展开。
企业库存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大幅回升。从需求来看,生产、批发和零售等三个环节的销售额均处于持续回升过程中,表明美国制造业需求稳步回升(见图2)。2月份制造业总销售额环比增长0.3%,达到1.04万亿美元,为2008 年10月份以来新高。制造业库存销售比为1.27,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正常水平,这意味着随着需求的继续恢复,企业将会继续补充库存。美国的私人消费支出于2009年6月探底回升,同时美国的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第3季度也出现环比回暖,随后美国企业的库存随之形成重建与积累。
2009年四季度“补库存”拉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在5.6%的GDP增长中,库存投资拉动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8%。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轮企业回补库存的时间可能会持续4~5 个季度,即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三或者第四季度,由于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库存对GDP 做出显著正面贡献的时间至少可以持续到2010年第二季度,回补库存给GDP 增长带来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见图3)。
(二)欧盟2010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
自2009 年10 月以来欧盟制造业新订单增长较快,但零售销售增长相对缓慢,反映了企业存在一定的补库存需求,但幅度还会比较有限。欧洲委员会零售贸易信心指标显示德国、法国库存数量短期已摆脱了前期大幅萎缩的状况,开始回升;根据历史规律,欧盟库存变动周期大概滞后美国2~3个月,预计欧盟企业在2010 年二季度开始补库存的可能性较大(见图4)。
(三)日本有望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库存回补
自2008年底以来日本企业库存大幅萎缩,现在处于历史低位,但触底回升的态势比较明显,2009年12月库存同比下降至阶段低点-17.6%之后,降幅逐步收窄。根据历史经验,日本库存变动大概滞后美国6个月,因此日本企业有可能在2010年二、三季度开始补库存。但此次衰退中,日本企业库存萎缩不如美国严重,也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经济时期,因此企业补库存的上升空间相对将比较有限(见图5)。
三、我国库存变化的特征及走势
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库存与经济增长滞后期相对缩短,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库存变动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增长下滑,需求下降的影响下,库存随之快速下降;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回升,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随着需求回暖而进入回补库存阶段。
(一)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调整一致性趋势增强
从1996年一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同比变动(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 与第二产业产值及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来看,企业库存调整与经济调整一致性增强。2003年以前,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第二产业增速和经济周期变动平均滞后3个季度。从2003年一季度至2010一季度,企业库存的调整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的调整滞后期相对缩减,平均为1~2个季度。企业库存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呈现相同趋势。企业库存调整相对经济调整的滞后期有所缩短说明,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见图6)。
(二)库存变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从理论上讲,库存变动取决于未来需求、储存成本、物价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而需求变动尤其是近期需求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需求一般带有季节性变动,受春节停工和需求快速扩大的影响,每年一季度工业企业库存都会大幅度下降(见图7)。随后库存快速增加,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占当季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上升到年度内最高水平。此后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存货增加额及其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递减,进入下年一季度后存货再度大幅度减少。
同时,随着经济波动企业库存调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阶段,库存增加额及存货增加占比均趋于下降;在经济恢复上升趋势的初期,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存货增加额趋于上升,但库存增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较小,如2000年~2003年各季度存货增加占比相对稳定;在经济周期性上升阶段后期(经济扩张阶段),工业企业库存增加额的波动幅度会不断扩大,如年度库存增加的年度最高水平,从2004年二季度的1,537.1亿元增加到2008年三季度的3,736.4亿元。同时,每年一季度库存增加及其占比的变动幅度也明显加大,分别从2004年一季度的255.7亿元和3.27%下降到2008年一季度的-899亿元和-1.38%。
(三)“后危机”时期需求回暖,企业完成去库存化进入库存回补过程
按照经济复苏的逻辑,当经济从一次大的需求冲击后止跌回稳,随着需求的缓慢恢复,经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从需求端看,首先是库存调整,企业从“去库存”到“补库存”,从供给端看,企业开工增加,设备利用率增加;在库存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开始发现,经过一轮调整,产能由于技术折旧或经济折旧难以满足新需求,于是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或扩大产能。随着需求的进一步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历库存调整、开工增加、更新或扩大产能的过程,经济迈入新一轮成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出口下滑、需求萎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企业随即展开了大规模、剧烈的“去库存化”(如图6所示)。2009年5月彻底完成库存消化,全国工业企业库存同比下降0.76%,为199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随着经济触底回升,需求回暖,工业生产加速回升,企业开始了补库存过程。2009年5月以后,企业库存增速逐步增加,2010年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累计达到19,733亿元,同比增长5.19%,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同时企业利润强劲,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稳步回升的态势。
如图8所示,我国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库存处于触底回升阶段,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这些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同时也将增加对电子信息、物流业等行业的生产需求。预计这种正面影响将会持续全年。
四、“后危机”时期库存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库存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需在2010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变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贸易伙伴大国的补库存将影响对中国外需的判断,从而关系到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和政策预期。发达国家补库存过程是稳定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稳定出口总规模的重要的积极因素。譬如日本企业的补库存至少将在2010 年2~3 季度带动纺织服装类,机电、音响设备及零附件类出口的增长。但是,在欧美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体消费和投资低迷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后期库存变动幅度将受到制约,出现反复也是有可能的。这些将阻碍中国出口复苏,加剧出口月度数据的波动。同时欧元区债务危机风险上升(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欧元区经济复苏晚于美国及滞后于美国的政策转向预期等因素使其货币面临下行压力,将加剧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特别是欧元区货币的上行压力;这些因素都将使对汇率敏感的出口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给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带来不确定性。
(二)国内补库存显示需求进一步回暖,宏观经济稳步回升态势进一步显现
如前文分析,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虽并未达到危机前的库存水平和增速,但在需求回暖、环境向好的带动下保持了2009年5月以后的连续正增长,企业利润强劲。同时2010年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7%,已持续14个月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已走向稳定较快增长的轨道。在PMI的指数构成中,产品库存指数下降,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升,显示需求有由平稳阶段开始转入旺盛阶段的趋势。需求端的快速回暖以及近期需求预期的积极判断,将加快企业的补库存行为;而宏观经济景气的回升,工业生产活动的回暖,市场交易的活跃也会增加对国内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需求,带动相关行业继续向好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回升。根据历史经验,我国企业的库存变动滞后经济增长大约1~2个季度,从库存周期来看,工业企业的再库存或者补库存行为应该会持续全年,但是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逐渐减弱。
[注释]
①经济周期采用季度数据,先经过季节调整,除去H-P滤波得出的长期趋势和随机影响因素得来。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5、8、11月的数据,第二产业为季度数据。
②企业库存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大部分,但原材料存货统计部门并不统计,因此本文采用产成品存货来分析库存变动。
[参考文献]
[1]易 纲,吴任昊.论库存与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0(5):5-9.
[2]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10-17.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经济走势及市场预期的变化
2016年的经济开局可谓是跌宕起伏,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或许可以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从1月至3月中上旬的看弱,到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乐观,又到当前的谨慎。
第一阶段:1月至3月中上旬。对于这一阶段经济形势的看弱,是因为主要经济数据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值,而且显著低于市场预期。2016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低于市场预期(Wind资讯统计的市场预测均值)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低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3月下旬至5月上旬。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8%,结束了2015年以来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并且3、4月份房地产市场、钢材市场均表现活跃,1―3月财政支出也有显著增加。另外,3月份整体经济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且均高于市场预期,强化了市场对于经济企稳的判断。
第三阶段:5月中旬至今。5月,市场对于我国经济走势的讨论增多,加上4月份宏观数据整体走弱,使得更多人对经济形势持谨慎态度,资本市场也受预期影响产生了波动。
对于当前经济,各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物价走势。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各界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也出现了波动,先是产生通缩预期。1月份,在低基数效应下,CPI同比增速为1.8%,继续停留在“1时代”。2月份 ,CPI同比增长2.3%,高于市场预期0.5个百分点。3、4月份CPI均保持在“2时代”,加上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以及PPI同比增速快速反弹,各界对通缩的担忧也发生了转变,转为担心可能发生通胀,并会因此掣肘我国出台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笔者认为,2015年以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不排除调结构、去产能的影响。对于走弱的经济,我国并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从今年一季度来看,财政、货币方面的数据均给市场带来了一些“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市场产生一定波动。
对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更需关注其中潜藏的风险。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现象有所凸显,推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维持了投资增速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对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拉动GDP同比增长0.6%,对冲了因为金融业增速下滑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但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表现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如果没有稳增长政策的刺激,我国经济下行幅度或许更大。但从1―3月的经济状况来看,稳增长的刺激作用似乎存在与调结构、去产能相悖的痕迹,比如3、4月份钢材、汽车市场的异常繁荣与去产能似乎存在明显矛盾。
4月份,经济数据全面回调。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加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信贷规模收缩较大。4月财政存款大幅增加,由于不统计在M2中,拉低了4月M2的同比增速。从实体经济来看,工业、消费、投资、进出口需求同比增速出现全面下滑。随着前期钢材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以及各界对政府稳增长预期的增强,3月份高耗能、高投资行业出现死灰复燃迹象,对3月经济数据的全面上行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月投资增速略有下滑,存在明显的政府投资减速迹象。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上涨0.5个百分点。从民间投资来看,1―4月同比增长5.2%,较1―3月回落0.5个百分点,1―3月较1―2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工业领域来看,3月生铁、粗钢、钢材、原煤生产分别较1―2月上涨9.2、8.6、5.4、1.9个百分点,分别较4月份下滑4.2、2.5、2.8、6.5个百分点,高投资、高耗能、产能过剩的“黑色系”对3、4月份的工业生产影响较大,与3、4月份投资增速变化也存在些许的巧合。在财政支出方面,1―4月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0%,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财政政策状态,但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出现了显著回调。
2016年年初以来,个别地方政府在执行“稳增长”政策方面出现了偏差,有投机现象。有的因为GDP的压力出现了继续依靠房地产、钢铁产业等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苗头。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不必过于谨慎。首先,经济增速放缓不等于政府不作为、不刺激;抑制产能过剩不等于不生产、不投入。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就需要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及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充电桩建设,也不是仅依靠一两个大型企业就可以实现在全国布网的工程,这种投资仍需依靠政府。其次,对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要保持信心和理性,适当的预警也有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物价走势预测
当前形势下,对我国物价走势判断的难度在加大。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对CPI的统计口径进行了一些调整,再叠加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季度CPI同比增速出现大幅上涨,进一步增加了各界对于通胀的预期。
(一)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笔者分析,从2016年1月起,CPI的统计口径发生了以下几方面变化:一是食品权重显著变小,食品占比由之前的0.3下调到0.2。二是将原来的“烟酒”项和“食品”类合并为“食品烟酒”类。三是食品部分所包含的分项和权重略有调整,但对于整体CPI走势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对于非食品部分,除了对各项权重进行相应调整外,还将部分服务类价格与其他商品类价格合并为“其他用品和服务”类。
由于权重调整,今年公布的CPI数据存在与2015年数据不可比的情况。对此,笔者用2015年的权重重新估算了今年1―4月的CPI数据。根据估算,1―4月CPI同比增速分别为2.2%、3.3%、3.1%、2.9%,分别比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同比增速高出0.4、1.0、0.7和0.6个百分点,分别高出2015年同期1.4、1.9、1.7和1.4个百分点(见图1)。
(二)今年通胀压力分析
虽然从可比口径看,2016年1―4月CPI同比增速更快,但这并不构成2016年形成通胀的充分条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2015年存在低基数效应
受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带来供给冲击,以及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的影响,2015年前4个月的CPI环比增速低于2002―2015年同期均值,由此形成了一定的低基数效应。正由于这样,从同比角度来看,2016年的CPI同比增速在一定范围内高于2015年属于正常波动。
2.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的影响
季节性因素、天气因素叠加猪周期,导致2月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拉高了2月以后各月CPI数据的基数。当时各界对通胀形势的担忧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2月份CPI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8%上涨到2.3%,上升了0.5个百分点;二是各界认为猪肉价格上涨会推动CPI同比增速继续上行(当时猪肉价格恰逢上涨小高峰时期)。而现在来看,当时的担心是多虑了。2月份是春节所在月,受节日因素影响,商品价格普遍存在环比上涨的情况。另外,2月中旬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冷空气侵袭,对蔬菜价格影响较大,致使春节过后蔬菜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直至3月中旬后蔬菜价格才见回落。4月蔬菜价格进一步回落,随着夏季的来临,预计今后蔬菜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再有就是猪周期,由于前期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供给减少。同时受季节因素影响,作为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猪肉的供给成本。由于国内玉米储备充足,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恢复能力增强,预计猪肉价格仅存在有限的上涨空间。笔者通过对农业部网站公布的每日农产品价格指数跟踪,发现5月份猪肉价格涨幅收窄,出现价格回落的迹象。
3.核心CPI并未显著上涨
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1―4月核心CPI来看,并未出现显著上涨,因此今年的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季节性因素所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存在价格普遍性、持续性上涨的基础。3、4月份可比口径下CPI同比增速的回落,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三)对当前形势下物价走势的预测
基于前述分析,笔者对于今年的物价走势有如下判断:一是今年CPI同比增速不会太低。2月份CPI环比增速大幅上涨,预计将拉高全年CPI同比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以上。二是今年不存在价格大规模普遍上涨的基础。从CPI构成中占比较大的非食品价格来看,受当前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去产能、调结构或将波及就业形势的影响,需求端非食品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以供给侧改革为主,但也要适度扩大需求。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保持需求端的适度扩张。无论从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还是从供给侧改革来说,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空间,需要适度的需求扩张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
当前我国面临的两大现实压力。一是就业问题,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65万人,较2015年增加1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毕业生,预计2016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青年需要就业。再加上去产能、调结构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失业群体,2016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二是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一番”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2015年11月,总理在韩国首尔的演讲中指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就需要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需求侧没有拓展的空间,那么供给侧改革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是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不需大幅扩张,主要是防止进一步加大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三是将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供给侧管理的手段。在财政政策方面,可通过精准定向调节的方式实施,比如通过政策倾斜,减少企业税费、减少创新型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活力;通过抬高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门槛,引导、培养企业的创新观念。
四是尽量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比如通过简政放权来降低制度性成本;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打破投资准入障碍;加强产权保护等。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17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43-03
一、我国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逻辑推导
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国内学者研究颇多。刘迎秋(2002)得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20年前后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次高增长阶段”的观点。陈佳贵和黄群慧(2009)得出2005年以后我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步入中期后半段的结论。刘迎秋(2009)指出未来1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向工业现代化迅速过渡的国民经济较高增长阶段的结论。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过渡这一阶段。
确定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是关乎我国经济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郭庆旺和贾俊雪(2004)运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得出1978―2002年我国年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估算为9.56%,并认为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的轴心。刘树成等(2005)运用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法也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得出“未来5―8年的中期内,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把握在9%,适度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的区间”的结论。沈利生(1999)借鉴克莱因使用的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分析法,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变通,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及其变动趋势做出估计,得出1999―201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1%的结论。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小,一般不超过1个百分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偏冷、国民就业和福利蒙受较大损失;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10%,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源供给紧张,国民福利也会遭受损害。因此,把9%作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如10―15年)国民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率的轴心符合我国实际,把9%±1%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的目标区间,±1%作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正常波动范围。
二、与经济均衡目标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区间
市场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市场交易过程反映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反映出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一旦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的矛盾就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如果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交易活动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不仅无法实现实体经济的交易关系,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的供求关系本身也会发生断裂,或者表现为通货膨胀,或者表现为通货紧缩。
图①。通过对图1的观察,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在曲线BA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大,通货膨胀率变动较小,而此间经济增幅很大。这表明国民福利的改进程度大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国民损失,存在国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第二,在曲线的B点左侧和AC段区间,曲线斜率较小,通货膨胀率变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此间国民福利的改进小于国民福利的损失。第三,在C点之后,曲线斜率为负数,这表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国民福利会因此而损失越来越严重。从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改进的角度看,曲线AB区间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目标区间。因为在该区间内,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代价最小、国民福利改进的程度最大。
由此,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确定上图所示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一般度量通货膨胀率有3个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了更加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反映同期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服务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率,它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与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之差得出。为此,我们构建如下理论模型:
GDP-GDP-1=C+GDPD+GDPDe+(t) (1)
其中,GDP代表GDP增长率,GDP-1代表滞后1期的GDP,GDP-GDP-1表示通货膨胀变动导致的GDP增长率的波动,用GDP表示;GDPD代表同期通货膨胀率,GDPDe为同期内预期的GDPD;(t)为随机误差项,代表影响GDP增长率波动的其他因子。
在现实经济中,当期通货膨胀常常是前期通货膨胀的延续,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很合理的。假定民众对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的,那么本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常常是上期已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GDPDe=GDPD-1。由此,(1)式可以变换为:
GDP=C+GDPD+GDPD-1+(t)(2)
选取1978―2008年度数据为处理对象,为消除价格波动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对GDP进行指数平滑调整。所有数据来自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1978―2008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做WLS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GDP=0.8198+0.1030GDPD-0.2561GDPD-1(3)
(18.9205)(5.6220) (-13.4455)
该模型各项回归结果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当总体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平稳,即GDP=GDP-1时,且无加速通货膨胀预期实现,即GDPD=GDPD-1时,通过公式(3)可以算出一个GDP平减指数阈值GDPD',大约为5.4%。这个值大致对应图1的A点。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操作应当留有必要余地的原则,把6%作为我国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适度通货膨胀的控制上限,这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图1中B点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即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常理上我们认为零通货膨胀率作为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可能是合适的,但实际上零通货膨胀率在经济运行中并非合理。首先,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难免引发通货紧缩;其次,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名义利率过低,使经济在衰退期的货币政策失灵;最后,由于工资刚性的存在,零或过低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经济衰退期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进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国外已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伯南克等(1999)通过总结德国、瑞士、瑞典、西班牙、英联邦、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和伊朗等国家的实际经验,得出这些国家的一般通货膨胀率目标是1%―3%的结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构成、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因而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应该与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相关。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通货膨胀率接近或明显低于2%的年份,我国经济运行波动幅度较大,有些年份甚至陷入经济衰退。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3%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适度通货膨胀率的下限符合我国实际。
综合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3%―6%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也就是说,该区间是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目标9%相适应的通货膨胀区间。
三、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与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货币的稳定供给。学术界经常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指标来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供给及其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但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就提出了“货币供给增长倍数”,这对研究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关系十分重要。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由费雪方程推导得出的:
M+V=P+Y (4)
对公式(4)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对时间t求导:
m+v=p+y(5)
得出货币供给增长率是:
m=(p+y)-v (6)
“货币供给增长倍数”也就相应为:
mx/y=p/y+y/y-v/y (7)
式中,M为货币供给,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Y为产出;小写字母分别代表相应指标的增长率,下标x代表货币供给类别,mx/y就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1是M0和活期存款之和;M2是M1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总和。M1是狭义货币量,M2是广义货币量,M2-M1是准货币。
我们常用M1/M2来衡量货币供给的流动性。这对关于在不同经济增长率下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M1/M2代表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比值趋于增大,即现实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例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表明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增强,经济有趋热的倾向;反之,当M1/M2的比值趋于减小,即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准货币比重上升,货币供给量的流动性减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表明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经济有趋冷的倾向。
借鉴刘迎秋(2009)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出1978―2008年中国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区间(见下表1):
从表1可知,要保证我国经济在未来稳定持续运行,即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的均衡目标增长率时,m1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1.892,可以得出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7.0%;m2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是2.177,可以得出m2的最优供给增长率为19.6%。
四、政策涵义
从适度通货膨胀率区间与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得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处于9%这一均衡稳定目标时,即宏观经济实现均衡稳定增长时,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低于或明显低于3%时,此时需要更多的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来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或明显高于6%时,此时需要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力度,使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发展水平;若同时期内的通货膨胀率大体处于3%―6%时,就可以初步认定此间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无需对宏观运行过程实施更多的外部干预,可通过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和更大发展。
通过判断M1/M2比值的变化,对在经济景气循环中(即经济运行总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选取哪一种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折射出M1和M2的宏观景气循环政策信号效应存在差异。大量经验表明,M1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扩大和景气循环趋于高涨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10.0%的情况。这时,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2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2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59倍。而M2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大都是经济波动幅度趋于收敛和景气循环趋于衰退或者经济景气循环仍未走出低谷的年份。对应表1的情况,就是当GDP年均增长率为8.0%的情况。同上,应该选择逆向的宏观调控方式,即应更多的用M1的增长倍数来评估当期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高低和总量的多少。此时的货币政策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保证M1的增长率是当期GDP增长率的2.004倍。
总体来讲,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从逻辑层面来讲,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与我国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相适应的适度通货膨胀率和最优货币供给增长倍数,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宏观政策的科学选择和有效实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刘迎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与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2009,(09):15-26.
[2] 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家贵等.中国工业化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05):31-39.
[5]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10-21.
[6] 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3-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论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增长的货币支持边界[J].经济研究,1995,(01):11-19.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对世界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交通运输方面,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经济总量,而且将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改变,提高运输效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管理和运输组织发生重大变革,使客货运输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发生巨大飞跃;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为交通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转化为电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燃油类交通工具将逐步被电动型交通工具所替代;欧美由于债务危机和失业率居高难下,内需不足,经济复苏放缓,进出口大幅减少,而这些国家的进口占我国出口很大份额,国际贸易运输海运比重较大,因而,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减少影响我国货运增幅减小,而道路运输比重相对提高;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印度、老挝、缅甸、越南、朝鲜等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较快,从2011年经济增长的情况看,俄罗斯4.3%,蒙古国9%,印度8.4%,老挝8.6%,缅甸5.8%,越南5.9%,增速均高于发达经济体。因而,国际贸易回升较快。周边国家与我国贸易加大,将扩大我国道路运输总量。
中国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恢复较快增长,但受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下降及其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周期交替的影响,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呈小幅回落态势。全年GDP增速将回调到8.7%左右,比2011年减小0.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54万亿元。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明显放慢。2012年消费增长相比2011年继续放慢,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8%,实际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出口增长明显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20%左右,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
预计“十二五”时期比“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预计“十二五”时期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速相应下降,2015年相对2010年分别增长56%、45%,总量分别为23432.5亿人公里、62915.1亿吨公里。
在产业增长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应较高;在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道路客运的比重相对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预计“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6:47。预计2015年道路货运周转量比重下降到2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30.6%);道路客运周转量比重上升到5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53.8%)。
“十二五”时期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保持在2.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5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因而城市客运总量比农村客运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道路空间开拓的有限性,公交车客运和轨道交通客运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工作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推动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关键是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提出的节能减排新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从能源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我们要率先发展太空太阳能产业。
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取向:开征和调节资源税,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开征环境税,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进出口手续中增加环保闸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是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十二五”时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取向,在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降低国家财税增长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企业分配格局中,缩小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职工分配比重;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科学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取向,实施优先保证五项“人人享有”的保障政策,即免费的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少量收费的基本卫生保健、适当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安排。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实施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后几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9年以来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有利于解决周期性的矛盾,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对冲不合理的货币增量,更要通过加息,使基准存款实际利率转负为正,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把握好协调抑制通胀与稳定出口经济增长的关系。
2012年,考虑到物价“居高难下”和经济减速的双重压力,应当实施适度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经验,m2的中性增速等于经济增速加通胀率再加2—3个百分点:一是货币供应量应保持在15%左右;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2个百分点),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小微企业给予融资便利;对于房地产、“两高一资”等行业严控贷款规模。四是适度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全年宜控制在8.5万亿元左右。
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理顺财政收入来源机制,一是将国有资本预算与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考虑;二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支持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出;三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的支出;四是保证收入分配改革中各项必要的补贴支出。
2012年,财政政策取向应当是对于“稳增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提高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具体政策措施是将财政赤字目标由上年的9000亿元提高到1.3万亿元左右,并将其中的4000亿元作为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重点用于保障房建设。因为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2011年分别为6.8万亿元、8.3万亿元和10.4万亿元;从负债规模看,这三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总负债规模分别为15.04万亿元、17.47万亿元和20.10万亿元,当年名义GDP的比例分别为44.1%、43.9%和42.8%,远低于60%;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低于3%,因而我们还有举债空间。
改革和完善价格体系联动机制
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化。一是规范农产品生产价格合理提升,抑制中间流通环节过高的附加值。二是抑制农资产品及其他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避免占有利用的暴利性。四是规范运输价格随燃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定价机制(运价+浮动燃油价格)。五是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物价补贴。
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推进交通运输方式转变。建立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基金,对于在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客货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给予财政支持;对于购置先进技术设备降低购置税率。以促进管理智能化、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
鼓励和支持更新交通运输工具,对于购置新能源交通车辆(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降低购置税。鼓励和支持能源使用方式更新,对于使用新能源(电能、燃气、生物燃料)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促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轨道交通),限制私家车和单位公车扩张。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运营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加财政补贴,以逐步降低公共客运票价。对于单位和私人购置乘用车提高购置税,提高停车车位费。去年全国财政对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补贴420亿元;北京财政补贴公交和地铁100多亿元。货运无补贴。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城市公交向周边乡村延伸、建立乡村客运站网,给予资金补贴,减免税费。
趋势一:A股市场总体上仍将保持活跃,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加快,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形成持续冲击。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不断被打破,也为资本市场发展逐步扫清了各种体制。今年1-9月份,国内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4779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的14.19%;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比增长74.0%,其中,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2580.7亿元。股票融资与短期融资券两项合计占新增贷款的21.9%,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呈加速发展之势。就基本面分析而言,2008年我国股市总体上将继续保持活跃。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市场重要一环的公司债券市场,将是我国未来几年直接融资市场下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今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可以预期,2008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包括股市、债市在内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仅将持续分流银行存款、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并且,还将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市场分流优质客户、尤其是大型公司客户,冲击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趋势二: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快于2007年。加快汇率体制改革、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地浮动,最终建立基于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体制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加,汇率问题已经成为贸易伙伴关注的焦点,由此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长远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低汇率带来的出口“红利”逐渐被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负面作用所抵消。此外,为消解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降息,美元处于降息通道,而人民币在可预见的未来短期内仍将处在升息通道,利率走势的一抑一扬反向运行,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范围、人民币在可控的范围内加速升值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汇率体制改革和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家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的调控逐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同时,2-3年的过渡期也使我国外贸企业对于幅度更大的汇率浮动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加快汇率体制改革的条件逐步具备。因此,未来两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将持续扩大,人民币有加速升值的趋势。预计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幅度将大于2007年。
趋势三: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环境与资源压力持续加大以及通胀压力抬头仍然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变化,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经济发展历史阶段自身规律的制约以及体制性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过热,环境与资源压力加大,通胀显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由此引起资金流动性调节压力持续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上述问题仍然是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必须要继续给予高度关注并着力予以克服的主要矛盾。
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自春节后,开始陷入一种温吞水的状态。一开始市场普遍还是持乐观态度,觉得市场的萎靡不振是因为春节后大益有一段没有新品的“空窗期”所致。当时市场上弥漫的依旧是乐观情绪,茶山上传来的依旧是2014年春茶采收空前热烈,老班章、易武、南糯、冰岛、昔归等名山产区的古树茶、大树茶毛茶价格又突破历史新高等信息。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大益1401批次易武正山后,市场预期并不如之前所预料到的那么好。跟着大益2012~2013年的许多产品开始呈现降价趋势,下关、合和昌等品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与2007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崩盘相比,更多的人把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出现新茶跌价称之为市场调整。犹如股市一般,牛市过后总会经历一番调整。所以,大部分人也将2014年称之为普洱茶市场调整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诸如大益英雄骏马、1401易武等新茶价格大幅下跌,包括前面两三年的大部分明星产品如金大益、龙印、早春乔木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同时,大益作为中国普洱茶界的龙头企业,其产生的牵连效应是巨大的,其他很多品牌的茶品也出现了下跌的态势。所以,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调整”两字可以概括的,或许用“深度调整”来形容更为合适。如果从市场大势来看,其实与2007年相比,并没有乐观太多,只是如今市场容量远远大于2007年,所以市场上的茶商、茶企、投资者没有如2007年那么如末日般的感觉。而时间进入2015年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普洱茶成交量持续低迷,2012~2013年普洱茶市场整体火爆,导致2010~2013年的许多普洱新茶价格高企,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部分新茶比2005~2006年中生代茶还贵的情况。以2012年大益布朗为例,该茶直接价格仍然在千元左右,比许多2005~2006年的茶还贵。
反观中国经济,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下行。使得市场上再度出现“现金为王”的理念,很多人选择持有现金而不是其他。对于普洱茶商、投资者来说,情况也是如此。许多投资者在2014年4月份左右把自己手中大部分普洱茶出售换取现金,甚至部分品种的茶品因此亏本也在所不惜。
到了2015年,原本预期的经济回暖并没有出现,虽然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整体稳定,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容乐观。无论是直接融资量还是职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都一直低位运行,反倒是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股市重启牛市,到了2015年6月初,上证指数达到5166点后,开始经历过山车行情,2个多月时间跌去2000多点,至今在3000点上下徘徊。
在这样一种宏观层面上,单纯的对中国普洱茶市场保持乐观态度似乎是不可行的。原因如下:
1、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影响普洱茶市场信心,使得许多茶商、投资者持币观望;
2、2012~2013年度中国普洱茶市场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使得原材料价格大涨;
3、普洱茶企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因原材料价格大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4、本轮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中,许多茶商同样把资金投入股市,而经历了两个多月的下跌,资金被套牢在股市中。
所以,基本上2015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是进入深度调整的模式,所以,笔者需要做的,是从中理出一些头绪,看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普洱茶市场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趋势。
产品革命
长期以来,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茶商又或者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但是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陈年优质生茶的价格往往是陈年优质熟茶的一倍甚至数倍。
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成生茶而非熟茶。熟茶相比生成,其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损耗都高于生茶,而市场价格上面,熟茶又低于生茶。因此,愿意使用高级原料,知名产区原料来生产熟茶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喝普洱多年的消费者都会发现,相比生茶,要找寻到一款优质的熟茶,其难度及稀缺性远远高于寻找到一款优质生茶。
长期以来,虽然市场贵生不贵熟,厂家生产熟茶的技术也是良莠不齐,但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属性其实依然得到众多厂家的重视。在整个云南,很多厂家如大益、龙润、润元昌等都在进行熟茶的技术研发。
以大益为例,大益目前已经研发出HEMA技术,涵盖生熟茶,并且于2013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熟茶――丹青。丹青的主打概念是轻发酵以及后期转化。根据大益官方宣传资料,丹青相比传统熟茶,在发酵度上精确控制,使得其后发酵空间较大。
就笔者看来,本轮熟茶技术革新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快速消费上面。无论生茶也好,熟茶也好,最终都是需要品饮。而熟茶如今已经脱离其设计初衷,熟茶最初就是为了快速消费而被创造出来。在广大的消费市场,熟茶也确实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存在。只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市场相对低端,普洱茶的高端市场依旧主要集中在生茶。
如果熟茶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厂家需要在技术研发这领域转变思路。熟茶需要从口感上进行变化,首先,看是否能够通过现代的生物科技手段来真正解决熟茶口感问题;其次,通过技术手段研发出可以模拟诸如五年陈、十年陈、十五年陈的优质陈年生茶口感的熟茶出来,然后根据模拟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口感的茶来进行差异化定价。
如果这个技术研发成功,那么熟茶的高端快消市场才能说完全打开。
普洱茶市场长期以来贵生不贵熟的观念导致两个结果:1、厂家基本不愿意使用优质毛茶来生产熟茶;2、消费者认为熟茶是低端产品。
在这两个结果的导向下,一样产生了两个结果:1、市场上的优质熟茶稀缺;2、喝茶人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熟茶。
所以,普洱生产厂家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思路,让整个市场摒弃熟茶是低端产品的观念,同时慢慢改变贵生不贵熟的产品。幸运的是,进入2015年以来,已经有许多茶厂意识到熟茶的快消品属性,在2015年大力推广熟茶,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要看2015年中秋―国庆这一传统茶叶热销期间的表现。
说完熟茶,再来说说生茶,由于最近两三年,高端普洱茶品牌迭出,使得市场上的天价新普洱生茶比比皆是。但问题就在于普洱茶的价值更多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因为其越陈越香的特质带来价值随时间沉淀而增长的趋势。但是,天价新茶实则是透支了其未来若干年的陈化价值。
因此,对于普洱茶企来说,重视熟茶、对新生茶合理定价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事情。盲目的出天价新茶,只会使得与市场渐行渐远。
在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会维持在低位运行的状态。目前应该说没有任何既往经验可供中国参考,唯有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基础工业才是出路。如果按照中国历史来看,现阶段不过是全盛来临之际的一个曲折,而通往大国崛起之路,中国依然惯性十足。
而这两年中国普洱茶市场的深度调整未必是坏事。首先,2012~2013年那种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得到了遏制;其次,茶企、茶商、投资者有机会深度盘点前面几年的所得;茶企有机会进行产品调整、渠道调整。
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刁\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的概念规划、是概念规划在微观层次实践中的一次尝试,它将概念规划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1国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1概念知伐j的社会功能
概念规划的特证在于规划内容的概念性、规划性质的研究性、规划方案的框架性、规划功能的战略性与方向性,解决的是诸如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模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及生态网络构建等有关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概念规划有着其它类型的规划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分析视角的全局性,即从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着眼,将规划研究对象置于区域的大背景中,系统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现在、未来可能}7竞争优势,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进行方向性把握。
(2)所指问题的根本性,即所针对、研究的问题大多是牵涉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具体层面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划入其它类型的规划的管辖范围
c3)对策方案的框架性,即概念规划仅指出城市朱来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原则与可取的发展方向、模式、路径,提供总体的发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导引、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 为此、概念规划强调理论依据的正确性与权威性、演绎推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思维理念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方案成果的思辩性与可比r一生。一个好的概念规划、其新思维、新理念、新视焦、新方法等往往可使规划文本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此概念规划也往住成为一本解读历史、审视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参考书
概念规划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其不仅仅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同样也适用于相对微观的规划对象。例如、城市中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乃至于某条街道,也同样适用概念规划的方法、思维、理念等,它们通过概念规划可明确其功能定位,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赋予传统意义上“感性,,占主导的‘物质性,,规划以更多理性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规划从宏观走向微观的历史性选择显然不是东施效肇式的无病。
1。2栩沦澎吠}j微观化的社会意义
面对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的某一组成要素(如开发区、街区等)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它们都在谋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与战术。因而在概念规划的功能得到社会认可后,这种规划手段和方法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被运用、推广与演绎的可能。至少,概念规划为突破物质性规划重感觉轻思维、重形态轻机理、重局部轻整体等的种种局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而概念规划自身的功能优势使其在向微观层次发展时首先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显而易见的社会意义。
2. 合与衔接的尝试
囚此,概念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论证广州路能否成为科技街及成为什么样的科技街j显然。这样的规划要求是传统物质性规划难以胜任的。
3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基本思路
广州路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隶属鼓楼区,东起中山路路口,西至虎踞路路口,与上海路、宁海路、拉萨路、虎踞关交汇,全长2 .6 km是南京市东西向的重要通道。规划范围为沿路进深约60 m~150 m的街c,总用地面积约76万m=(图1)
为了满足委托方的要求,概念规划首先对广州路发展条件进行解读与p,j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定位从产业、空间布局、用地、文化、生态、景观等方面提出综合发展可能性及_其策略引导。
3 .1区域背景分析
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长三角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及南京‘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则为广州路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与10年前不同的是,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南京已经在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然而,分散的科技园模式使得南京缺少“聚核”不完整的产业链与低端的产业结构不能引导南京的科技产业向更高水平跃进。而珠江路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科技一条街”,所扮演的只是电子产品集散地及大卖场的尾色。囚此广州路科技街的战略定位必须超越珠江路的发展模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南京中心区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空问载体,广州路应在此新的跨越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核心焦色。
3 .2区位与资源条件
3 .2,1优势
广州路紧邻南京市正在开成并处于快速
发展中的中央商务区—新街口地区且与其关系正日益从单纯的地域空间联系演化为功能联系。目前广州路与新街口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且受到新街口的辐射效应,并反哺”于新街口商圈,因此广州路有可能融入新街口的中央商务区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路东接珠江路—二者一起构成南京东西向交通的次干道。交通的对接也延伸、促进了二者在功能、产业等方面的对接.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为已有一定科技发展基础的广州路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打造强势科技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条件。
西连河西新城一河西新城作为南京朱来新cbd的所在地使与之相连的广州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将给广州路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河西开发的溢出效应也将使广州路西端的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北倚“科技群”—广州路北侧.n线聚集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并且科技型、知识型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且高校、科研单位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
绝佳的区位资源条件昭示着广州路科技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实际上,广州路两侧用地越来越多地受科技商ftjjn和生物医药等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就是一个朗显的信号吃图2)。
3 .2 .2不利条件
墨菲指数法分析表朋、目前厂州路正好处于新街口cbd的边缘地带依据核心一边缘理论,由于cbd的强力聚集作用,该区域内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会集聚于cbd核l’区域.而边缘地带则因与cbd的垂直差距而丧失应有的发展条件、这将使其考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厂州路的科技、历史、又化、生态、环境等资源在缺三引力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有欢的整台1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虽具备雄厚的科研实为,但失多已将自己的科研行为囿于校园内.几平与外界没石什么联系,产、学、研无法实现良1生互动、严重制约丁已有“资源.,潜力的发挥和效益实现.进而造成潜在的“资源,,浪费.刀而使广州路处在cbd的阴影区中。
然而,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lv区也在扩容,而且中央商务区的功能也随着城市性质与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以高科技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南京的中央商务区中也应该为其准备足够的空间。)}近几年南京市建设重心的发展看,商务劝能区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因此规划主动呼应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变化,将广州路融才、到cbo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阴影区将有可能成为后发优势最明显的‘朝阳区”。
3 .3功能定位与布局
基于上述分析,规划将广州路的功能定位为;以科技商务为主,集科技孵化、科技展示、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具有高栩支文化与高品质生态、人文环境的特色街区,成为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景观一条街c图3,图4〕
这样的功能定位能否实现取决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能否得到实际的演绎为此,规划根据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提出将广州路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
c1)工t高科技产业区即中山路一上海路段。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同时考虑接受相邻珠江路的‘溢出效应”,将其功能定位为i下高科技研发、商贸与展示区,以实现与珠江路的产业链接.形成‘。链”式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吃刃科技商务中心区,即上海路拉萨路段、以其现有的设施条件与核心地段的区位,拟规划建设成科技街的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科技街的中,服务功能、彰显科技街的开象、
(3)生物医药产业区,即拉萨路虎踞路段凭借该地段医院密集、生态环境良好的优}>拟培育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区并以此为基础努为实现3个功能区段的对接与整台,真正打造成为一条功能完整内涵独特、品质高雅、环境宜人的现代化高科技街、闭基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
4 .1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
根据功能定位,广州路科技街应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为此规划要求根据科技街三大功能分区进行用地置换,以便有尽可能多的空间资源实现科技关联产业的集群布局。考虑到软件开发企业与生物科技企业在土地利用上集约性高的特殊性,广州路的用地结构应引入工作单元组台模式.采用垂直式的空间布局,使企业集群发展获得更具体的指导
4 .2引入紧国菏区模式的城市经营
目前在广州路的用地结构中.科技用地比例很小.而居住用地吃二、三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门面房用地比重很大l台计约占l}0/n)甚至还有占很大比重的闲置用地吃约占6.5%)、还与科技街的功能要求明显不符,由此也导致其有限的空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对此.规划坚持丁功能导向的城伟经营理念,弓尹、了“紧凑街区”的用地模式对用地结构进行丁较大的调整,按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全面提高丁建筑的高度与容斗率,提出丁厂州路科技街“上夭(提高建筑高度)入地心开发地下空i动、退居心住)进科(技)、退商(业)进绿(化)”的紧奏街区模式.以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c图5一图8)、
4.3强调不半吱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科技街不单纯是科技产业的空间载体,更需要创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科技文化基质作为核心支撑,因此广州路不仅应有科技街的‘开”、更应有科技街的‘·神”、广州路沿线分布着我国清末文学巨擎曹雪芹的故居、二战时期留下的拉贝故居、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龚贤的故居、为纪念我国唐代名臣和杰出书法家颜真卿而建的颜鲁公祠等历史又化遗存,这些都为科技街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为此,广州路需要将这些历史文化素材融入到科技街的空间、景观组织中,使现代科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有利于构建富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技街区〕
4.4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瞥台
广州路科技街的环境容量有限,因此为了营造适宜的精品环境。必负引入生态竞争的规划理念—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基质,对广州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与整体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规划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容量测评指标体系,借助空间管治的手段控制整冶开发力度与强度,对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绿色当量等按区段的功能要求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同时,为了弱化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考虑到高地价导致的高容积率、高覆盖率的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环境的损害,规划鼓励对地面绿化与街区小广场实行“城市补贴’政策,同时对广州路沿线分布着的清凉山、鸡笼山、五台山、乌龙潭等亲绿”“亲水”空间进行开敞式的系统梳理,为提升科技街环境容量保留不可或缺的生态基质
4,5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
优美的街区景观是彰显科技文化的外在要求,因此在分析南京城市中心区cbd建筑广州路科技街概念规划的缘起一般源于特殊特殊的积累成就一般。广少}{路是一补一般意义上的“特殊、’。
广州路的特殊性在于其在10多年前的规划中就被定位为‘科技街”。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为了加速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决定将3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御道街、珠江路和广州路规划建设成‘南京科技一条街’,作为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窗口当时3条道路的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然而1a多年之后的一今夭珠江路已经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市道路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拥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美誉的、电子科技一条街”,在整i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厂市场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广州路就相1[l见拙了。因此,如何整台广州路的空(司资源与科技资源就成为打造科技街战略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委托方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来说对南京布‘广州路科技一条街进行规划整治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实施性物质规划可做成一个控制性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直接做成一个城市设计以便付诸实施。然而,委托方却要求先做一个战略性的概念规划,以对广州路科技街进行全面的科学定位尔后再做实施性修建规划。事实证明、委托方的深谋远虑在将概念规划直接推向物质规划领域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次难得的具有挑战性的规划机遇—对微观层次的概念规划与实施性物质规划的契景观与城市天际线的基础上,根据广州路自身已有的景观特色,围绕“三段、四个要素、六{、重要节点”的功ul.与景观要求,规划将其定位为“南京新世纪标志性的特色景观街区”。由此规划对道路绿化、建筑风格与建筑界面、标志性建筑的位置,体量、广告、,{、品、色*:等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要求强调‘轻吸盈)、透叱明)、淡交雅)”的整体建筑风格、同时根据科技功、员的生活、工作特点。注意增加、‘灰空间”与公共交流空间以保持街区景观与城市中心区景观及街区内不同劝能区段景观的协调与纸一、连续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