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40: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篇2

引言

考虑到股票价格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股市的发展状况,研究在一定市场规模下的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对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我国的利率及货币供给量等的货币政策是否对股票市场有重要影响等,这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如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进行分析研究。

一、检验方法介绍

(一)ADF检验

ADF检验将DF检验从AR(1)扩展到AR(P)的形式,即:

若拒绝零假设,则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若接受零假设,则时间序列式非平稳的。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在多变量的协整分析中,较常用的方法是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两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检验协整关系的个数;第二步就是做统计推断。

在第一步中,运用了矩阵代数的知识。设γ代表Π的秩,这一步可以用以下形式描述:

首先考虑H00。如果原假设不能被拒绝,那么我们得到结论,不能拒绝系统内的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相反,如果这个原假设被拒绝,则暗示系统内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在拒绝H00的情况下,接下来继续检验H01。如果H01不能被拒绝,则得出结论,γ=1。相反,如果H01被拒绝,那么接下来继续检验H02依次来推。

在第二步中,Johansen提出以下两个统计量,

其中, 指的是矩阵Π的特征根的估计值,T是有效的样本大小。Trace统计量中的“Trace”就是矩阵的迹,而“Maximal Eigenvalue”的意思是“最大特征根值”。如果统计量 或者 显著不为0,则拒绝对应的原假设H0,r。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用来检验某个变量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另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当期值有影响。

考虑一个含2个变量的VAR(p)模型,即:

基于以上系统,如果上式中y2,t-j的系数都为0,则我们说y2t不是y1t的因果关系,即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应的原假设是:

备择假设是这些系数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四)脉冲响应函数

单位残差脉冲响应函数,衡量的是变量序列在残差变化一个单位后受到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的VMA(∞)形式:

这个表现形式暗示着下列关系式:

对应的单个变量的形式可以写成:

其中刻画了第j个随机扰动因素(εjt)在时期t发生一个单位变化对VAR模型中第i个变量在时间t+h对(yi,t+h)的影响情况。

二、变量与样本的选择

(一)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拆借利率R、工业增加值IP来作为宏观经济变量的研究对象。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Z来代表股票价格指数。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期间取2008年第1月至2012年7月,共55个月。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金融年鉴》、东方财富网。

三、实证分析

为了减少数据的剧烈波动,先对各变量数据就行对数化处理。处理后的各变量符号分别为:LNM2(广义货币供应量)、LNIP(工业增加值)、LNR(银行间拆借利率)、LNSZ(上证指数)。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如果对变量直接回归,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4个变量分别作ADF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ADF检验结果

注:DLNSZ表示SZ的一阶差分,其他类同

由表1可知,序列LNSZ、LNM2、LNR、LNIP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4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4个序列的一阶差分的ADF值都小于相应的1%和5%临界值,因而都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由以上分析可知,各变量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方法检验SZ、M2、IP、R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如表2:

从而得Johansen检验的标准化的方程为:

LNSZ=LNSZ-0.114690LNR+0.332469LNM2-0.341592LNIP+ξ

由上式可知,上证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根据上面的长期均衡关系,上证指数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呈正相关关系,这都与前面的讨论相一致。而此式显示上证指数与工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前文的讨论不一致,具体原因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LNSZ、LNM2、LNIP、LN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注:以上检验中结论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做出的检验滞后阶为2。

由表4可知,至少在97%的置信水平下,LNR是LNSZ的格兰杰原因,即可以认为利率是引起股价指数变动的一个直接原因;而至少在90%和84%的置信水平下,LNM2和LNIP不是LNSZ的格兰杰原因,即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工业增加值不是股价指数变动的直接原因。

(四)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稳定性要求所有单位根都在单位圆之内。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是稳定的。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图2给出了变量间冲击的影响。横轴代表追溯期数,这里为10;纵轴表示因变量对个变量的响应大小。实线表示响应函数曲线,两条虚线代表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由上面3图可以看出,股票价格指数受到工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冲击后,股价指数上升,第2个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缩小,在第6个月趋于平稳;股价指数受到利率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冲击后,先逐渐变小,在第6个月达到最小值,然后逐步回升;股价指数受到货币供给量一个单位正向标准差冲击后,先逐渐变大,第2个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变小,第3月后趋于平稳。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股票价格指数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如下:

1.我国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率与股票价格指数是负相关关系。并且利率是引起股价变动的一个原因。再者,利率的变动对股价指数的影响是较为长久的。

2.货币供应量和工业增加值与股票价格指数是正相关关系,但它们不是引起股价指数变动的直接原因。而且它们只会引起股价指数的短期波动。

(二)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作为管理层应该努力消除各种不良因素。

一是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楚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二是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

三是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程健晖.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价格行为影响探讨[J].财经界,2009(5)45-46.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nalyzing Chinese balance of payments condition and studying the relation to influence mutually of macroeconomic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It makes use of the lately- define index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rate of balance of payments,the rat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nd the rate of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conomy to analyze equilibrium in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otherwise,then inquiries into and puts forward the standpoint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of the low level and the equilibria for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conomy should be carried out when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period.

Key Words:balance of payments,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policy,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6-0030-04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成为中外焦点。国际收支作为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调控。

一、国际收支平衡的度量方法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根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而言的,是指相对的、动态的、区间性的、适度而又可维持的平衡概念。

度量国际收支平衡的指标主要有3个:

国际收支差率(k)=(近12月)国际收支(经常、资本)差额(A)/(近12月)国际收支总额。这项指标反映国际收支差额偏离程度,是各种涉及国际收支及其差额因素综合的结果,它的变化并不随经济发展而国际收支总规模变化而变化,差额变化但总规模也变化而差率可能不变,此时平衡状态其实没有变化;差额不变但总规模变化时差率却变化,此时应该说平衡状态发生了变化(如两头在外、自相平衡的出口加工贸易只是影响差率而非影响差额);顺差大并不能说明热钱流入,顺差变大、总规模未相应扩大甚至减少时差率将明显上升,在贸易、投资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可能有热钱大量流入,进而可能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即使是国际收支顺差情形)热钱大量流出也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在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国际收支顺差大、差率也高、并非一定是国际收支失衡,虽然加大进口或加大对外投资就能控制顺差、直接干预国际收支,但现实往往是相对扩大总规模以调节差率、保持顺差、维护相对平衡。因而差率比差额更能反映国际收支相对平衡状况和汇率承受的相对压力。将国际收支差率分为四个区:逆差率区(下沿为历史最低)、低顺差率区、中顺差率区、高顺差率区(上沿为历史最高),一般情况下,都应该处于中、低顺差区,当国际收支差率上升到历史高位或下降到历史低位,就可能存在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汇率升值时,国际收支差率高就存在收汇贬值风险,应调低顺差率;反之,可调高顺差率;在经济周期的峰谷区和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收支差率应维持在低、中顺差率区或朝此方向调控。

外汇储备率=外汇储备/(近12月)国际收支(经常、资本)支出额。这项指标反映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中全部付汇需要的对比关系,其值过高则外汇储备机会成本高、风险大;过低则对外付汇能力不强。因而是研究对外付汇能力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有效指标。当外汇储备率较高时,国际收支差率在中、低顺差区的选择余地较大,反之国际收支差率应相对偏高一点。要避免出现尤其是持续出现逆差率区+低外汇储备率或高顺差率区+高外汇储备率的情形。在汇率升值情况下,应适当降低外汇储备率和国际收支顺差率以减少风险。

外经比率(j)=国际收支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反映对外经济与整体经济的比例,反映国际收支总量的相对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和内外经济相互协调程度。它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在图像上波动比较吻合,但后者未包含资本项目。外经比率值过高说明内外经济缺乏匀称、相互失衡,一旦外部条件变化受到的冲击将很大且外部风险容易传入国内。衡量外经比率高、低只能根据各国国情及其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一般情况下它的变化应该是较为平缓的、渐进的,只有当内外经济环境、内外经济结构和相互比例、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发生激烈变化(如国内、外经济、金融危机)或经过较大的调节时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出现拐点。

如下图,中国1993年以来国际收支的低顺差率区为0至0.04,中顺差率区为0.04至0.08,0.08以上为高顺差率区。2007年国际收支差率处于近十年来最高水平为0.103、2008年0.098也接近次高(1997年中国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影响前后数据的可比性),并已连续六年基本处于高顺差率区,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已经凸现、汇率承受升值压力。我国外汇储备率一直处于总体上升趋势,2008年为最高水平,表明外汇储备机会成本高、风险大。我国外经比率(已用年末汇率折算)在1993年至2002年均维持在0.456至0.67之间,自2003年0.84逐年较快递增至2007年1.26(2008年预计在1.03左右),表明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风险较大,内外经济逐渐缺乏对称、相互失衡,所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因美元资产风险的损失巨大。综合这些指标和人民币汇率(中国2005年汇改以后的汇率数据具有参考价值)持续升值情况,表明2007年我国明显存在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和外汇储备风险问题,2008年各项指标多已出现拐点或(如外汇储备率)将要出现拐点。出现这种相对数指标的拐点正是两个相比指标变化速度快慢的逆转。

未来中国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演化,实施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基于对形势的预判。如何由国际收支“纠过偏”转向“防逆转”,需要我们反思和明确宏观经济调控思路。

二、关于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

(一)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相互影响的关系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存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重大问题,这四个目标既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把内外经济结合起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恒等式“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是一个反映内外经济的关系式。我们还可从资金供求来看外汇收支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关系,货币供给来自两大资金创造机制:一是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外汇放款等来创造;一是基础货币通过央行直接购买的外汇储备来实现。

在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中,国际收支是一国国内经济情况的对外反映,国际收支失衡是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失衡的综合结果。根据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法,在内需不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实行经济快速增长、扩大就业,就会表现为大量的贸易顺差并伴随资金净流入,持续大量顺差和资金流动性过剩就将促进国内通货膨胀,最终要在无通胀下充分就业和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就有困难。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收支平衡的结构理论,国际收支失衡也可能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单一、老化、落后等引起,从而影响外部失衡,需要改善经济结构才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通过改变生产结构和产品性质,由此增加出口增长率、减少进口收入弹性,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如果一国的外部均衡难以实现,反过来也会影响内部均衡的目标。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失衡、剧烈动荡,会通过贸易、投资影响国内经济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现运用新定义的指标建立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式。根据国际收支差率k、外经比率j的定义和国民收入Y=价格P*经济总量Q,我们有:

A*h=j*k*P*Q

其中:A为国际收支差额,h为汇率。因此我们有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关系式:

dA+dh=dj+dk+dP+dQ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如dQ>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如国际收支差率0.098由高顺差率区到中顺差率区即-59.2%

由此可知:①必须首先明确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②货币政策仍然是当前宏观调控的关键;③国际收支差率变化空间大,说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影响巨大且弹性空间大;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出现拐点时期国际收支差率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极其重要;④对外经比率影响大的是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贸易也对国际收支差率影响极大,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这是总量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的根本转换点。

(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遵循“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的思路来进行,国际收支平衡通常被放在最后的位置而被忽视,在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目标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国际收支平衡”这项目标以求得其他目标的实现。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基本上也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对于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以下的认识:一是反周期、反危机是长期调控原则,因为经济日益全球化、虚拟化和政治化加剧动荡和危机;二是防通胀是长期的任务,因为有竞争压力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外充裕的资金推动;三是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是长期的需要,否则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缺乏长期的基础条件;四是储备资源是长期的战略,因为资源日益减少而资源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五是扩大内需是长期的趋向,因为应该在激烈竞争中摆脱外需的制约,同时正如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将会逐渐形成消费水平提高而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趋势。六是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每一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不仅需要应对危机减少风险损失的政策措施和经过反思纠正失误、消除祸根,而且还往往伴随着一场深度的产业转换、结构调整、技术革新。这次空前的危机也不例外。这些是我们制订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和进行政策搭配的依据。

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是根据反周期、防危机、防通胀的调控原则和扩内需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控制国际收支差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约束下内外均衡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宏观调控所追求的长期目标是相对稳定的,长期目标是制订短期目标和进行当前政策搭配的依据。针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短(中)期目标是:“保平衡,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防通胀”。其中“保平衡”就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情况下保经济平稳,实现包含国际收支平衡在内的内外均衡。

(三)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搭配

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和资本项目管制且市场体系不健全,对于复杂多变的形势、多政策目标及其多约束条件,我们需要科学地搞好五个结合:一是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的结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目标应体现“抗风险、自消化、抓机遇”的特征,长期目标则体现“稳起步、大变革、快增长”的特征,在政策实施中应有机结合起来,相机抉择,保持政策的前瞻性,从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可能向好的、也可能向坏的方面演变,从容迎接金融危机可能引领全球和中国进入新的大变革时代。二是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结合。即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的结合,目前要把国际收支平衡放在首位,使国际收支差率控制在中、低顺差率区;通过内外政策的搭配,化解内外均衡的冲突。三是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的结合。虽然总量控制是当务之急、结构调整是缓慢过程,但目前就应着力结构调整、产业转换及其技术革新,由被动的需求结构变化到主动的需求结构调整、由需求结构转变到供给结构的调整。四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结合。要使地方和中央的目标一致,企业、银行、政府的目标一致,防止地方、企业只求增长、不顾宏观利益和长期效益的倾向,对进出口、引进外资、信贷、物价等各方面不可偏颇和各行其是。五是外汇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调控国际收支差率和外汇储备率,外汇政策是重要方面,但其作用主要在外汇兑换环节,因此,其他政策如贸易、外资、外债等前位环节的政策也是重要的,应该配合实施。

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

由于稳定出口和增长、鼓励个人消费均需要低税,而来自普遍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挫的股市和萧条的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税收减少,宽松的财政政策是难以为继的,赤字政策在危机时期是风险很大的。因此财政除了对十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先扶持的主导产业投入外,应主要用于民生、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促进内部循环。鉴于国内外资金面十分宽松而经济增幅难于很快提升,防止滞胀是当前金融危机时期的重要问题。因而实施货币政策要审慎、由偏松到偏紧,关键在于保持信贷投放的有效性,将其重点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切不可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当世界金融危机见底和消除后才可能实施平衡节余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在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同时,对内实施适度投资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实行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即国际收支总规模较小的平衡,这在其他经济总量指标仍然相对较高、尤其是外汇储备较大的情况下是有利而安全的,这是防范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可能继续深化而带来进一步冲击的策略性措施。2007年我国外经比率即国际收支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26较高,这种经济增长的依存度过高是有风险的。为此,需要转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出口加工贸易为重的格局(并能减缓国际收支差率过快下滑而有利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正因如此,只能通过国内(实体)投资和(个人)消费来弥补。因此当务之急还是重点扩大消费,提高基础性的消费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以促进农村消费;把扩大消费相关的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增进对此投资。

(三)实行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合,促进内外均衡

必须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一些落后的、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进出口商品、利用外资项目、对外投资的结构,通过高效能的出口和进口及其相对平衡来促进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支持科技研发、技术革新来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和完善产业链,着力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加工产品的出口;通过扩大进口来支持这些产业发展和促进内需扩大的相关产业发展,并不断促进进出口平衡。需要组织积极的对外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并以此带动劳务输出、促进就业)促进资本项目相对平衡和弥补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实现以投资收益顺差不断增加来弥补贸易顺差的不断减少。

(四)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对外汇坚持必要的管制性调控政策,对贸易实行必要的扶持性和保护性政策

继续树立外汇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防止投机性资金的冲击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结合平衡要求战略性地组织对外进行有价值的实业投资,对人民币走向世界不必急于求成,处处体现我国经济利益和安全原则。在贸易政策方面,继续实施出口退税的补贴措施,增加对出口企业的扶持以避免出口过快下滑,但对资源类出口实行限额;不断加大对重要物资(如石油、黄金、资源、能源)的进口,通过进口来支持扩大内需所进行的产业转换和结构调整,运用一定的进口配额和限额手段换取出口贸易障碍的和解、防止进口对民族经济的冲击。这既是通过加强外汇收支管理以调节国际收支,又是适时主动地减少一定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降低国际收支差率、外汇储备率、外经比率,是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轻外汇储备风险、实现内外均衡的。

(五)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

汇率、利率和价格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都是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汇率、内外资金利率差、价格差,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无论在短期还是中长期,均需要保持汇率、利率和物价稳定。尤其是近两年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汇率对进出口和国际收支调节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大,但汇率继续升值在当前对企业进出口、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利。实施稳定的汇率、利率和价格政策也是稳定我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业、稳定资金而避免大量出逃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4

1.1高级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地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博士进行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西方国家常常作为一年级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程,或结合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作为具有良好数学与经济学背景的高年级本科生课程[1]。在当前的中国,各个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安排并不一致。由于讲授该课程对师资水平和生源水平均存在较高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为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条件一般的学校也尽量将这门课程作为博士学位课的主要内容,而未对该课程引起重视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则未开设这门课程。相比东部地区高校而言,部分西部地区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和准备还略为不足。

1.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多数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中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许多经济学热点内容也能从中找到模型来解释和衍生,当前的各类经济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也常常能见到该课程包含的经济模型与知识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能使西部地区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的内容,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能尽快理解其中心思想和关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够运用更深入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方法和更前沿的数学方法演绎与证明经济学命题,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型建立、经济学分析、数学推导以及之后的实证分析。

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由于国内外经济学类排名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往往十分强调理论模型的严格推导与证明,因此学生在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进行理论和系统的学习之后,会对当前较新和流行的经济问题、理论模型与数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容易在较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应学术论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设和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挑战,能够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学习和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更多高级宏观经济学内容,了解更多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与主张,掌握更前沿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对经济学的其他方向进行研究时或许也能触类旁通,有所裨益。

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西部地区不少高校逐渐向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开课与授课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由于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存在着优势积累[2],经济专业排名靠前的名校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高校(考研地区划分的A区)的考研分数线总体而言高过西部地区高校(主要在考研地区划分的B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西部地区经济类研究生生源对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能还较为欠缺。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教师常常会为了照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调低授课难度,降低讲课速度,并适当回顾复习一些初级、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这导致了高级宏观经济学本身授课课时和难度的欠缺。

2.2缺乏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是高级宏观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的数学工具主要有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硕士研究生在修习此课时往往会因为相应数学知识不熟悉而难以理解课程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多数高校经济系专业的本科阶段在开设课程时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在大一、大二就讲授完毕。虽然学生在考研时会重新复习这三门课,但在大一大二的本科学习中可能由于不知道考研科目设置而对上述数学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时一知半解,做习题时草草了事,对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同时,在大三、大四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可能因为未开设或未选修经济数学方法、随机过程、金融数学等与经济联系度较高的数学课程而导致数学基础薄弱,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教育时面对复杂的数学工具很难理解和掌握。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师资力量缺乏[3]。讲授该课程需要较深厚的经济学沉淀和数学功底,同时由于许多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都是英文文献,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予以支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常见。②存在人才缺口。许多能力很强的教师或博士均由于待遇、福利和机遇等原因选择了东部地区高校就业,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不足。③现有教师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经济学和数学的前沿问题,若未一直关注该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则很容易造成知识更新速度较缓,讲授课程内容陈旧、不适用等现象。④授课方式。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数学推导,若不注意授课方式和讲课风格,则容易让听课学生有艰深枯燥之感,难以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3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3.1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前置课程知识欠缺以及基础薄弱,针对性的对策有:①各高校经济专业应该在本科教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引起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在大三、大四阶段广泛开设经济数学方法、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数学方法等专业选修课,并在大一、大二阶段向学生强调经济学学习和考研科目中数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级宏观经济学和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尽量拥有系统的经济学和数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各高校经济专业在对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应该实际调查选课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做好课程衔接,最好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先为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4],并适当地增开与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应的数学课程,如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同时,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的能力,应该配套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③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配套课程之后能真正达到课程要求,应该在出勤、课堂表现、习题和考试上适当严格要求,该课程中大量的模型推导必然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推导和记忆。适当选取考试的方式和考试的难度,使学生在有动力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背负太大压力。④学生在学习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掌握了其中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后,下一步必然是通过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方式来体现出学习到的知识。若缺乏相关培训而导致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写作方式不规范,则很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开设科研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配套课程与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非常重要。

3.2从教师的角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引进缺口和自身知识更新,针对性的对策有:①设法增强师资力量,引进相关人才,扩充师资队伍。注意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讲授条件(即经济学、数学和英语均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为此可以适当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培养专业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原有教师结构知识储备落后,要积极地提高原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②形成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团队,吸纳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加入团队,设法增强团队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5]。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学习新知识,一个良好的研究团队能使团队中成员对相关知识有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共同讨论和研究也能使人受益匪浅。③针对教师知识更新速度问题,西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派出相关教师与人才赴外学习深造,与国内外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不足。同时应该尽量保证学校外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更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学科最新前沿理论提供有力保障。④教师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应该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力争讲课能够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知识点要落到实处,模型推导应该根据学生能力来决定详尽程度,布置数量和难度适当的习题并及时讲解,保证学生尽量掌握重要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娓娓而谈或环环相扣的授课风格往往能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MERD.Advancedmacroeconomics[M].4thed.NewYork:McGraw-Hill,2012.

[2]席鸿建.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3):147-149.

[3]张凌,冯宗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54-56.

[4]俞炜华,胡春田.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46-49.

篇5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