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因素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 财务战略的概念及内容
财务战略是主要涉及财务性质的战略,因此是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战略。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战略问题,并以此与其他性质的战略相区别。财务战略主要考虑财务领域全局的、长期发展方向问题,并以此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区别。
财务管理可以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两大部分,相应地,财务战略也可以分为筹资战略和资金管理战略。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筹资来源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等。资金管理涉及的实物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是由经营战略而非财务职能指导的。资金管理只是通过建议、评价、计划和控制等手段,促进经营活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资金管理的战略主要考虑如何建立和维待有利于创造价值的资金管理体系。股东价值是由企业长期的现金创造能力决定的,而现金创造能力又是由企业对各种因素(包括资金因素)进行管理的方式决定的。本文使用的财务战略概念姑且为狭义的财务战略概念,即仅指筹资战略
二、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按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一号――组织架构》的有关内容,公司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所有者(股东)、法人及其法人代表(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其要旨在于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因此,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者关系是否协调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结构优劣的标志。
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聘任到好的总经理为核心所组成的经营者阶层,能在制定公司战略决策时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得到建设性的建议和忠告。在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经理人员能够以股东长远利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为决策依据,而不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依据。董事会能够认真研究公司的重大发展战略和战略发展计划,审批资金预算、借贷、增股、扩股、发行新股、发行公司债券等财务活动,制定和公布股息、红利分配政策并通过这些决策活动为股东闷的长远经济利益着想;能够有效地对经营者业绩做出评价,监督和约束经营者行为,支持经理人员地合理经营决策,并有权撤换不称职地经理人员。股东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踢票”的方式行使对公司决策的最终控制权。相反,若公司治理结构较差,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如经理人员在职消费,经营决策的短期行为,盲目投资,抵制债务融资,与外部人勾结侵吞公司资产等。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监督不力,甄选和撤换经理人员制度不结合理,甚至与经理人员勾结损害股东利益。
可见,公司制定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需要经营者和董事会一道进行规划和决策。一旦这些战略目标和决策确定后,就需要经营者负责具体的、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经营者与董事会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公司战略的最有力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战略的制度基础,更毫无疑问是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度基础。我们在进行财务战略选择时,必须考虑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重要内部环境因素。
狭义的财务战略就是资金筹集战略,可以归结为债务融资战略和权益融资战略。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理性经济人由于双方目标函数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这两种战略的选择上也可能出现较大分歧。
从所有者角度分析,他们可能会处于以下原因考虑而偏向于债务融资。其一,债务能够降低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成本,面对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资产组合的多元化,证券交易系统的全球化和电子化,股票也衍生大量权益与风险搭配得更加灵活得新式证券。这些新式证券在提高权益与风险搭配的同时也促使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更加分散,股票的集中度越来越低,经营者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收购少部分股票完全控制公司。“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的约束大大弱化,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债务融资要求公司到期偿还利息和本金,否则公司形象受到损害,甚至又破产的危险。而公司可能受到的这些打击会危及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债务融资对经营者来说可以称作是一个“硬约束”,它迫使经营者必须努力工作,提高资产收益率,减少挥霍浪费,保证足够的现金供应,降低经营风险,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破产的概率。经营者地这些行为无疑是符合所有者的目标的,因此有助于降低成本。其二,进行债务融资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效用,即由于负债成本固定不变,息税前利润的增加能带来更多的每股收益的增长。其三,债务的信号作用,即举债经营有助于增强债权人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从而对公司的权益价值有积极的影响。其四,债务的税收优势,即举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优惠,可以降低公司资产投资所要求的回报临界线。其五,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比权益融资低,而且用于经营规模的资金,如果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则时间周期太长,如果通过发行股票财务,则限制条件过多且手续复杂,容易贻误市场营销机会。
参考文献:
财务案件的诉讼会计支持存在着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论界近年来也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Niamh Brennan,John Hennessy在其专著《法务会计》中也详细地分析了诉讼支持服务的领域并细化到每一章节,逐个章节对各个领域中诉讼支持业务进行了讨论;文山东(2004)就法务会计的现存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法务会计的社会地位问题、法务会计的法律体系问题、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问题和法务会计的人才供给问题;谭立(2005)和钱瑛深入研究了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黎仁华编写的《法务会计概论》是我国首本较为系统地介绍法务会计的专著,书中设有专门章节就法务会计的支持加以论述,并给予了制定法务会计诉讼支持规范的一些建议。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初步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简单提出了影响会计支持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对这些影响会计诉讼支持的因素进行足够的质证和分析,没有针对是否就这些因素、这些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影响诉讼支持的效果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文章在这种前提下,针对上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的会计支持在财务案件诉讼中运用问题成因进行质评,探究影响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的因素是否是问题成因中的因素,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怎样,影响效果如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这些因素的相关调查结果进行量化整理分析,希望通过得出的结论,对会计诉讼支持问题的改进有所帮助。
一、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分类
根据对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问题原因的分析,现将影响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的因素归纳如表1所示。
二、调查样本选择
由于我国目前真正专职的法务会计人员几乎没有,大多是从业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充当这一角色,而且也具有法务会计的一些实质特征,调查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黑龙江省以及北京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上市公司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问卷形式采取的是无记名形式,由纸质问卷及其网络传输两种方式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对问卷进行筛选后随机选取100份进行研究。
三、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调查和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调查两部分。
(一)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
财务案件的诉讼会计支持其实是一个比较难于量化的概念,会计支持程度的大小,根据实际进行过法务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经验判断是比较主要的,由于主观判断难于量化的问题,本次研究为了具有直观的量化结果,将问卷的选项重要程度进行五个等级的划分: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并且将这五个等级进行分值上的量化,分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以此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值量化。
(二)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影响效果调查
对于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效果,同样是比较难于量化的概念,因此采取与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调查相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将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五个等级划分:非常好、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并将这五个等级进行分值上的量化,分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以此将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分值量化。
四、调查结果
论文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及其数学软件Matlab的层次分析法两种方式对回收的问卷数据重要性及其影响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先对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重要性及其影响效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得到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影响效果具体得分,也可以得出其重要程度的排序。
从表2可以看出,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分别是:准则规范实际操作基本程序和方法(4.1852)、标准撰写报告格式要求(4.0370)和准则规范法务会计诉讼支持能力(4.0370);法务会计理论体系(4.0300)、诉讼会计支持法律责任的明确(4.0000)、统一的法务会计机构(3.7037)、法务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机制(3.5926)。
财务案件诉讼会计支持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的排列分别是:准则规范实际操作基本程序和方法(4.1111)、法务会计理论体系(3.9259)、诉讼会计支持法律责任的明确(3.9250)、准则规范法务会计诉讼支持能力(3.9167);标准撰写报告格式要求(3.8148)、统一的法务会计机构(3.6667)、法务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机制(3.5185)。
(二)调查结果层次分析
对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能够更清晰直观地看出每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大小及其影响效果的好坏程度,了解其权重大小对于以后逐步有计划和重点地提升诉讼会计支持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其明显的特征是,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人们往往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则重视不够。因此,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由于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一般而言,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即随着其时间的变化,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如一些不利的非财务因素持续性存在,会使一些当前或短期看来没有问题的财务状况成为财务状况问题。也有一些非财务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它们一般是一些重大事项,如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企业财务的质量状况骤然恶化,甚至功败垂成。
作为分析者应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既不能无视其影响,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其影响。如当某一行业整体出现经营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应抓住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此时,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超级秘书网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十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一、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现状
近年来,由于投资者的关注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公司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投资者所需要的信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信息的愿意披露程度明显下降,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公允价值、分部信息以及未来信息等方面的信息。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披露的信息多为历史信息,其中缺少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关于企业风险和报酬相关的财务信息。由于企业对财务信息披露的态度与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迫切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造成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供需矛盾的产生。笔者对这种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两者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担忧大幅度地披露自身财务信息可能会对企业自身利益造成损害,可能会引发自身商业机密泄露、披露成本增加以及丧失竞争优势和地位等问题的发生。初次之外,由于财务信息是难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因此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因素较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就可能造成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产生质疑。
二、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信息披露质量,发现影响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因素是很多的,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企业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企业本身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各种外部环境因素作用
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造成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动调节两个方面,具体包含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等。其中技术因素就是主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水平;经济因素就是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汇率、利率的调整以及物价调整等;社会因素就是指社会普遍的教育水平和人们的综合素养水平;政治因素主要考虑到军事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等等。公司管理者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做出的决策,都会受到以上的这些因素变化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缺乏正确的信息披露态度
关于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工作执行,长期以来都是由证监会或高等院校的学者参与完成的,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这个环节中基本是出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对于这一制度的执行是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的,为了实现对利益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其目的在于达到自身所期望的收益水平。影响财务信息披露的公司因素主要就是公司对财务信息披露的态度问题。越来越高的投资者信息需求使得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成本增加,为了顾全公司自身的效益、竞争地位以及声誉等问题,公司在披露财务信息时往往会慎重权衡利弊,进而做出自发披露、少披露或者不披露的决策。
三、促进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完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体制
为了使公司财务信息达到客观、即使、透明和充分的要求,为了消除财务信息披露壁垒,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是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企业目前表现的情况来看,建立完善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大致包含一下几个重要方面,有会计准则、审计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法规。
(二)对企业财务信息采取由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的计量方式
当前我国公司在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时主要还是采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述的,这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定量化的要求,而且定性化的表述也可能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笔者认为采取定量化的信息计量方式对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是极为重要的,广大公司应该尽量使用数据、图表以及财务指标等方式表达,为投资者提供直观准确的关于企业未来生存以及成长发展的企业财务信息。
(三)重视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
对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提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加强监督,我国相关的执行机构应当多多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对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方面的督导工作。第二,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建立和完善。给予独立董事进行有效履行相关法规的特权,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第三,对公司的外部监督审计以及约束进行适当的加强。要想真正地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除了对公司内部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政治和完善,还应当注重对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加强和完善。
(四)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的权利,各公司以及会计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极大的关于诚信理念的挑战。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工作,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对公司会计人员的培育应当要以诚信作为核心培育内容,依靠立法和制度的约束建立起强大合理的社会诚信体系失信处罚机制,从而对诚信者应得到的回报提供保证,让财务披露工作中的失信者受到相应的处罚。第二,通过使用社会舆论的强大监督作用,对诚信者进行褒奖,对失信者进行谴责,加大财务披露活动中失信者的成本,为诚实守信行为品德的弘扬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企业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 影响因素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个影响因素
(一)完善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指的是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标准,该标准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标准。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企业具体完善的内控制度,该制度所覆盖的范围越广,其内控效果则越好;针对某项业务的制度规定越详细,其内控效果越好。而这里所说的内控效果,是应当包括制度效果和实际效果在内的整体的内控效果,制度效果是理论层面上的内控效果,一般由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决定,实际效果则是指根据内控制度,所得到的内部控制的实际收效,由制度效果和实际效果共同组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影响着内控有效性的因素,一方面,就是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一个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内控的有效性,两者是呈正比的关系,内控制度越完善,对经营范围规范的越广,越详细,内控有效性就越高;而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的员工素质。
(二)员工素质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员工素质指的是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对本职工作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员工的价值取向,业务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员工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者和执行者,更是践行内控制度的监督者,因此,员工素质对于内部控制的影响,是最不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员工素质也是决定企业内控制度完善水平的关键因素。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人的控制,而实施控制的目的,也在于对人的控制,因此来说,员工素质的好坏,与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关系也是成正比的增强趋势。由于企业中的人,是出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自然人,必然会存在各种利益,物质等方面的欲望,这将会使企业内控失去其有效性;而如果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在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对自身的要求较严格,则内部控制必然会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三)对资产的保护
在企业中,如果不能对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会导致资产的丢失,非法接触资产,是导致资产丢失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对空白单据的疏忽管理则是造成对资产非法接触的最大的可能。因此,限制以及加强对非法接触资产的控制,是保护企业资产最为有效的办法。一般可以财务资产的权利证明,或者进行设定密码等方法进行限制。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对空白票据的有效控制,则可能通过盗用空白支票而导致支票的非法签发,实现有些不法之徒,不用接触现金也可以将现金取走的目的。可见,最资产的非法接触很容易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也是直接破坏企业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资产的非法接触进行限制的方法很多,不仅仅需要对资产本身进行保护,还应当对资产的取得和运行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对票据做好连续编号,同时加强票据的管理工作。总的来说,保护资产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对资产的接触。
(四)企业的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指的是在现代企业中的一种制度,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便各方面的利益利害关系人能够在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约,以实现企业在效益分配上的公平和统一。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应当是以董事会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管理作为对象,所建立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这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重要。企业如果具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其管理层必然有足够的动力去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来协调员工素质与内控制度的关系,以此来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同时,健全的治理结构,也是使企业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关键,是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障。
二、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协调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企业经营的业务,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协调,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因此,首先在外部环境建设中,应当加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银行,证监会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另外,在企业内部建设中,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保证内控制度建立的基础。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系统以及物力资源系统的建设,对管理人员的权限进行分散,以避免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使内部控制失去其公正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企业各种管理体制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趋于完善。
(二)加强员工素质建设
员工素质首先体现在其职业道德上,因此,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道德教育,是加强员工素质的基础,只有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企业的管理层首先就要重视起内部控制的建设,才能引导其他员工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如果从理论上来讲,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也正是员工素质管理的关键所在,有些管理者无视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随意的,认为的控制,导致企业内控失去其应用的效力。因此,在进行员工素质建设时,应当首先加强领导对内控制度的自觉执行意识,我国很多企业往往由于领导者不能自觉执行内部控制,而导致内控的失效,导致内控形容虚设,毫无意义。
(三)加强对资产的保护
企业资产主要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通常容易被非法接触的资产,则是流动资产,也就是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存款在内的货币资金的总称,而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货币资金利用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货币资金的保护,第一,应当在企业的财务部门实行岗位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需要注意的是出纳人员不能见人稽核会计;第二,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和清查,这种突击式的检查,能够给财务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和公正的对待本职工作,实现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如今,企业的治理结构域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相互适应的,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基础,越是实现企业经济目标的一个保障。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实现,选择最优的运营手段。如果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就成了无源之水,通过完善的治理结构,保证企业财务控制工作的顺利运行,通过财务控制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才能充分发挥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企业的治理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完善的治理结构下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工作,必然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财务控制的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建设,并且不断完善,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国庚.对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2]刘杰,傅奇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06).
[3]林斌,李万福,王林坚,舒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国外内部控制实证文献评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庄树贞.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多层次核算企业的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4).
[5]刘新.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表外融资的定义
表外融资的概念是建立在融资概念基础之上的,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范畴包括通过财政拨款、各种信用渠道、企业自身积累、投资者投入等方式形成或扩大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而通过信用方式获取企业所需资金的活动属于狭义融资的范畴。表外融资与信用融资方式密切相关,属于狭义的融资范畴。国内外有关表外融资的文献中,对于表外融资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描述特点型。英国会计学家迈克·戴维斯(Mike Davies)等人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为:“表外融资是指在现有的法律规定和会计惯例之下,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进行了融资而又避免将其融资行为的部分甚或全部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上”。
2.列举方式型。高盛财经词典(英汉对照)中对表外融资下的定义是“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是公司筹集资金的一种方法,与贷款、债务或股票等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法不同,这些融资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例子包括合资企业、研发合作等。”
3.突出实质型。美国会计学者利布斯顿(Samuel Laibstain)等人在对表外融资所下的定义中指出“表外融资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没有将成本的发生和对现金或其它资产的拥有、控制或使用等而产生的相关负债报告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术语”。
从以上中外学者关于表外融资的各种定义出发,总结出本文所采用的表外融资定义,即表外融资是指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其形成的投资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和记录,而造成的费用和收益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二、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1.长期租赁形势下的表外融资。新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租赁情况下都具有表外融资产生的潜在条件。融资租赁从经济实质上是转移了一项和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会计处理要求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现值资本化,确认租赁资产和相应的负债,是一种表内的融资方式。经营租赁是出租方将自己的设备租给承租方以收取租金,承租方租入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但在资产负债表中不需要计入资产与负债。新会计准则规定,经营租赁并没有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认为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对于承租人来说,融资租赁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负债权益比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等等。因此他们会绞尽脑汁地设计租赁合同,使融资租赁变为经营租赁,以获取表外融资的好处。
对于出租人来说,则是如何避免经营租赁,使得租赁合同符合融资租赁的条件,因为他们不愿意将租赁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未实现的租赁收益。因此,租赁双方合伙精心设计双方满意的合同,拟定出出租方为融资租赁而承租方为经营租赁的契约进行表外融资活动。
2.销售形式下的表外融资。企业几种特殊形式的销售活动促使表外融资的形成,如售后租回、售后回购等。
售后租回是指卖主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处租回。售后租回既是一种特殊的销售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租赁方式。一方面,企业租回的设备是自己出售的产品,使得企业同时获得流动资金和长期资本,是一种一举两得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出售方对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并不要求实物资产的转移,只需要订立出售和租赁合同即可,因此,在整个售后租回的过程中,企业并不间断对租赁资产的使用。售后租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当企业将其认定为经营租赁时,可以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售后租回的融资行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售后回购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同意日后再将产品购回的销售方式。售后回购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抵押贷款。企业出售产品使得购买方以拥有所有权的形式获得产品的质押权从而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融资行为也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3.或有负债形式下的表外融资。(1)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准资产”,有时企业出于安全的考虑或对资金的急需而将应收账款出售(转让)。从本质上看,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应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的担保借款。出售所得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负债,而应收账款应予保留。这样,如果账款收不回来,贷款人有权向出售人追索。但实务中卖方需要对出售的账款承担一部分的风险,故会计处理上视应收账款为商品出售,资产负债表内的应收账款和负债均不列示,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2)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出售。企业在出售不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无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将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转移给了金融机构,因此企业没有任何的偿还义务,我们不妨假设此时的贴现率为A,企业在出售带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和带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时,由于风险并没有完全转移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此时的贴现率B要大于A。假设企业的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面值为N,则企业由于追索权的存在而获得的融资额为N(B-A),企业在债务人不能够偿还债务时(假设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比例为a),则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债务人,则其负债为N(1-a),与N(B—A)并不一定相等。而在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要求对企业出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贴现的追索权可能产生的债务N(1—a)在资产负债表内披露,这就形成了由或有负债形成的表外融资。
4.资产证券化形式下的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融资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出售给中介机构(SPV),中介机构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发起人获得出售资产的资金;然后中介机构以该项目的未来收益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起人实际拥有项目资产控制权。项目的服务人(一般为发起人本身)负责定期向原始债务人收取本金和利息,存入SPV的账户。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发起人不仅实际控制着项目,而且承担了偿还债务的义务,其实质是发起人以项目资产为抵押,获得中介机构的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由于融资项目的资产是以出售的形式将所有权转移给中介机构,而按照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介机构的财务报表是不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从而形成表外融资。
三、表外融资对财务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表外融资的为企业经营者,他们的经营情况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反应出来。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使用表外融资进行筹资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
1.降低负债权益比率,增加新的融资渠道。企业负债权益比率一般被企业用来衡量偿债能力,该指标决定企业是否有资格取得长期借款。由于表外融资的负债不在报表中列示,从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负债小于企业实际的负债,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为企业再度举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升财务杠杆作用,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财务杠杆就是当企业预计的总投资收益率大于融资成本率时,企业负债比率越大,即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就越高。如果表外融资的成本率低于预计投资收益率,这时表外融资方式就会使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提高,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以是企业表现出较低的负债权益比率,从而加大企业的财务弹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
3.使企业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表现良好。由于企业需要为构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借款支付利息,按规定可计入资产价值的这部分利息得以资本化,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资产。不能资本化的长期负债的利息支出记入当期损益,成为企业的一项固定费用。通过表外融资,可使报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固定费用额小于实际数,由报表数字计算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就优于实际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固定费用利润率,实际上夸大了企业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53-02
一、信贷决策中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企业非财务因素是指那些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不一定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的各种因素。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经营者、债权人和投资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
在银行信贷决策中,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在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时,人们习惯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但是,财务分析主要是对借款人的历史还款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且其基础是建立在持续、稳定经营的会计假设之上的。事实上,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受其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对于非财务信息进行定性分析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增强定量分析预测的可靠性,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更加全面、客观的预测和动态评估。
2.判断借款人的信用。一笔贷款能否按期偿还,概括地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二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不良贷款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借款人没有还款能力,而是借款人“有钱不还”,或者是银行缺乏对贷款的严格监督和催收,甚至是银行在法律上已经失去了对贷款的所有权。所以,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既要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要分析借款人的信用。而借款人的信用如何在财务报表上基本没有体现,必须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
3.洞悉市场,拓展业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中知情者信息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或者说,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所以,要掌握这些信息,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必须深入市场,熟练掌握和灵活利用各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获取渠道,善于在信贷调查中收集和甄别信贷申请人的信息。通过对非财务因素的收集、监测、分析和利用,银行能逐步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对建立健康信贷文化和促进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信贷决策中应重点分析的非财务因素
影响企业发展的非财务因素非常广泛,要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时对信贷企业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有一般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重点分析信贷企业的非财务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是影响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属于企业不可控因素,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在的行业是否能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进而影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属于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在政策有效期内发展条件优越,风险相对较小;属于国家允许发展的行业,一般市场竞争比较充分,风险程度适中;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行业,往往发展空间较小,风险程度偏高;国家明令禁止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如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行业风险极高。如果产业政策中存在较大的保护成分,则应注意保护期限的长短。
2.产品市场。产品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企业提供的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信贷企业产品市场的分析具体要从市场份额、销售能力、销售前景等方面进行。(1)市场份额。包括两个指标:绝对市场占有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相结合,就能清楚掌握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了。(2)渠道建设。包括企业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分销渠道,销售渠道是否畅通,销售是否集中等。一般地,企业销售范围越广,客户越分散,风险相对就越小,如果企业把所有销售都集中在一二家客户,那么,其潜在风险就非常大。(3)客户满意程度。即企业产品是否满足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欲望和要求。只有当客户对购买经历完全满足或特别满足时,企业才能获得更强烈的顾客忠诚。
3.技术与创新能力。技术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保障不断完善的今天,是否拥有独立的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至关重要。谁拥有先进的技术,谁就是市场竞争的主动者。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看现状,还要分析发展趋势。要掌握企业现有技术在同业中的位置,企业科研技术力量,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等。在调查中可设计一些相关指标,如创新产品销售比率、研究开发费用率、研究开发产品投入产出率、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技术开发人员比率等。
4.信用状况。企业信誉对产品的销售影响重大,对贷款质量的意义也毋庸置疑。即使经营再好的企业,如果赖账不还,也将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企业的信誉状况,可以从企业的还款记录,包括对其他银行、供应商等债权人的还款记录以及经营中对合约、纳税等履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5.担保情况。担保是偿还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对于担保的分析主要分析担保的形式、担保率、是否存在重复担保、抵(质)押物是否符合《担保法》的规定、抵(质)押物是否足值、抵押物是否购买保险等。担保形式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三种,一般说来,抵押比保证更可靠,质押比抵押更可靠。担保率当然是越低越好,但不能将企业的全部资产做抵押。
6.重大或有因素和未决因素。这类因素的特点是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但是一旦发生,就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在分析这类因素时要充分了解事件的性质、涉及的金额、发生的条件以及发生的概率,据此判断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这类因素主要有:(1)重大法律纠纷、未结诉讼。如果存在,要充分调查事件的经过、进程,充分预计事件的结局与后果。(2)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导致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发生剧烈变化,因为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无须支付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一般也无须进行实物交割,具有高杠杆性和高风险性。(3)其他重大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如已经取得的银行授信额度、大额对外担保、大额票据贴现等。
7.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未来的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等。特别关注新产品的开发是否符合人们未来物质文化提高所需的,能够减少自然资源消耗或能弥补自然资源消耗的,而不是那些只有科技概念并无市场前景的,或只是能够降低成本偷换概念冒用他人品牌的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及未来是否有投资者所希望的潜在的获利空间和能够承受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面临的障碍与对策
应该说,对信贷企业进行非财务分析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在分析方法、分析程序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这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其一,成本问题。非财务因素分析牵涉到信贷企业的方方面面,收集渠道多种多样,许多信息来自企业外部,许多信息需要多方收集后印证核实。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商业银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聘请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负责信息搜集,也需要较高的成本。其二,主观随意性大,可靠性差。为了便于把握,多数非财务指标力图使信息量化,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客观成熟的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许多非财务指标的量化尚无公认的规则可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满意度的量化。还有许多非财务指标无法量化,全凭信贷人员主观判断。其三,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对于财务因素分析,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对信贷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非财务因素分析的复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从国家政策到行业规范,从企业管理到专业技术,从市场营销到财务会计最好无所不知;非财务信息收集渠道的多样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勤奋敬业精神和商业间谍般的谋略;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犀利的眼光和高度的职业敏感。但就目前而言,各商业银行真正符合条件的信贷人员少而又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中国社会征信系统的雏形是人民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施的纸制“贷款证”制度,规定每个信贷企业到人民银行办理一本“贷款证”,各商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后再在该证上登记,以实现信息互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贷款卡”取代了“贷款证”,企业的基本信息、贷款情况已经能在各商业银行之间联网查询。但是信息过于简单,而且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需要。只有建立全面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才能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成本,促进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其次,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尽早建立规范公认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在积极努力,也出了不少成果,但还没有形成权威,达成一致。再次,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采取培训、考核、引进等一系列措施,淘汰不合格人员,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敢.“逆向选择”风险与非财务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5).
关键词 :财务透明化 监督 制约因素
财务透明化的含义是:有关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所有能够造成财务变动的所有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投资者。同时这种传达并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而是能够让投资的决策者,通过企业财务的表面信息,触及企业财务的本质状况,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财务透明度是反应市场决策者获得企业财务信息程度的评判标准。市场上企业财务透明度高时,可以有效地帮助投资决策者作出最正确的决策[1]。
财务透明度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就是指:财务信息被及时披露、财务工作本身的透明程度和财务信息实现透明化的过程。在满足决策的有用性前提下,财务信息还要有公平、完整、可比性,能够及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满足这些条件的财务报告,就能够实现很高的财务透明度。但是财务透明度的实现过程中,也有很多制约因素。
1、制约因素
1.1 岗位设置和指责的分工不细化
在进行财务透明化工作的过程中,财务部门的针对性岗位往往只有一个,因而流于表面难以起到实际作用,导致财务透明化的工作岗位很容易与其他岗位混淆,这种现状在目前的企业中很普遍。同时,对于每一个岗位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建立清晰具体的财务工作范围,很多岗位之间的分工充满重叠而不明确,甚至在权力上也有交叉的问题。又由于企业对财务透明化工作很不重视,从而极易导致信息的透明度出现较差现象,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也将变得十分混乱。另外,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分工也不明确,这也给财务信息实现透明化造成很大隐患。
1.2 执行刚性不足
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透明化工作管理的进程中,财务部门并没有按照确定的指标开展各类的工作,甚至随意性很高随意添加删除财务条款的现象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的财务进行透明化管理的权威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同时财务信息透明化的工作普遍缺少相应的管理条例,财务的管理随意性大,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透明化工作时,往往会减少企业自身的信息披露,甚至于大量企业的领导阶层对于透明化的重要性理解存在缺失,造成财务透明化工作没有严格的规定,进而导致财务透明化无法实现。
1.3 监督力度低
很多的企业的观念里,财务透明化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各个部门甚至审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参与度都比较低,即使是参与进去也是以被动参与为主。至于能否真正实现财务的透明化,大家的关注力度普遍比较低,没有建立针对财务透明化的审计部门,导致财务随意调整的现象没有预警,更没有控制,这就导致财务浪费的现象屡禁不止。此外部分企业虽然有针对财务透明化的审计部门,但却没有完善的审计制度,各个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方向,就算审计部门发现了财务透明化过程中的问题,也往往不会进行特殊的处理,自然很难建立完善的财务透明化管理体系。
1.4 透明化管理考核制度流于表面
财务透明化的考核机制可以衡量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企业通常情况下并不特别重视,而是对预算的收支情有独钟,从而导致财务透明化管理的完整考核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迟迟不能形成。甚至连明确可实施的赏罚机制都不能设立,投机取巧、破坏规定和工作效率低下的财务工作负责人缺乏绩效的问责机制,使得赏罚机制的指导作用无从发挥。本质上没有监督的财务透明化工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透明化过程,因此企业资金的效益大大降低[1]。
2、财务透明度实现的总体目标
2.1 保护投资者
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低,容易引起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始终因信息不全处于投资的劣势。财务透明的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投资者的信息劣势。企业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具备高透明度的财务信息,才能让投资者的决策正确有效。因此,企业进行财务工作透明化的进程,是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透明度高的财务信息可以让市场的投资者更加平等的获得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2 提高市场效率
通常,市场效率对利益信息能够普遍接触的程度。具体来看,只有投资产品的价格能够根据每个投资者所获得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反应,才能被称作是有效的。财务透明化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着非常基础性的保障,因此,提升财务的透明程度能够大幅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而对市场效率的提高,对资本市场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成为了财务工作的目标之一。财务透明度的提升也意味着信息获得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可以获得更多低成本的金融资源。这几年,很多学者开始对财务透明度为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很多学者越来越发现,低财务透明度很难吸引国际资本,因此提升财务透明度势在必行。
2.3 企业管理结构的完善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完善,是财务透明化管理实现的重要保障。所以,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的管理结构十分必要。企业每年要向投资者融资,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极低。企业获得的利润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资本,而无法做到市场独立。这就导致很多财务人员为股东所操控,不能提供准确信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就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股东进行违规操作的成本。这种方法已经在西方国际普遍采用并证明是可靠的[3]。
3、结束语
实施财务透明化管理对于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财务透明化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破除财务透明化的种种障碍,把财务透明化同企业的综合效益融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兵.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及其实现途径[J].财会通讯,2009,26:5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财务运行过程中的相对安全,尽可能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财务操作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加强对于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进行。
一、制度性因素
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也不相同。在我国,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制度的确实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1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确实导致企业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作为风险控制的约束性因素,必然使得财务风险控制无从下手或者缺乏必要的依据,从而导致财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不利于财务人员及企业的监督管理。
2 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监督机制无法运行,从而严重影响财务运行安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缺乏必要的引擎支援以及后备力量约束,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确实或者无法运行。监督系统的消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处于混乱状态,各种财务运行风险相应增加,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增高,发生财务运行事故比例增大。
3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和财务透明度降低,进而影响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度。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使得财务整体管理数据的可信性降低,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风控监督,财务数据的透明度也大大降低。进而导致整个企业财务系统数据失真,影响企业的外部信誉度,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降低,阻碍企业发展。
建立符合企业状况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要求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内部监督机制将有利的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及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层及企业决策层不断提升自身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认识和对于其基本知识的了解。
二、人员素质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强弱,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可以保证企业在财务运作过程中尽量规避及方案财务风险的发生,保障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转秩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再加之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使得整体上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尤其是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财务运行风险性的增加。
1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使得企业在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威胁,其中资金运行威胁尤为严重。财务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便利,中饱私囊,严重威胁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由于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导致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及财务数据准确性降低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使得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
2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无法有效执行财务风险控制监督流程。由于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企业财务人员没有有意识的去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缺乏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导致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乏力的状况,这就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隐形风险。
3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进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其专业水平必然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中财务问题的处理以及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带来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需要企业在进行财务人员配置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内部培养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财务人员成长机制,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强对于高水平财务人员的引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引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建立企业自身的财务人员梯队,保障财务人员的供给质量。
建立财务人员内部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符合企业要求和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而提升整体财务人员素质水准。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日常风险防控培训和引导,树立其对于风险防控工具的利用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专门督导人员,及时提醒和纠正其工作失误及问题,提升财务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控制意识。
三、结语
注:由于各家公司原因不止一种,我们是根据各个公司披露的各种原因进行累计,分别用各种原因除以总家数计算的比例。
从表1可见,我国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比较复杂。下面笔者主要从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内部因素入手,对发生财务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财务因素和治理结构因素。
一、财务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分析
我们在分析困境公司财务特征时发现,困境公司与正常公司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报表项目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特别处理办法决定的,即特别处理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另一方面,也反映困境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差,财务因素是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内部因素。从表1统计结果我们看到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因素包括资产质量差,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度,结构失衡;主营业务缺乏竞争力、收益质量差和重大项目投资失败等。
(一)资产质量差,结构不合理
资产质量对于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表1可见,困境公司资产质量差主要表现在货币资金短缺、应收款项多、存货质量差和固定资产老化等。
1.货币资金短缺
货币资金短缺是指公司所拥有的资金量少于维持公司正常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公司在经营中出现资金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看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原始资金投入不足,日常经营主要靠贷款维持,如果公司再快速扩张,会使有限的资金更加缺乏,进而发生资金流转困难。二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某个环节资金周转受阻,如发生大量存货积压、应收账款增加等。三是经营亏损。当公司发生亏损尤其是亏损额大于公司的折旧提取额和摊销费用时,直接结果是导致公司的流动资金逐渐减少,引起资金短缺。总之,货币资金短缺涉及多种原因,且对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影响大,我们将其结合在其他方面论述。
2.应收款项多
长期以来,企业之间由于相互拖欠货款而形成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的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形成公司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部原因。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需要大量销售产品,于是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普遍缺乏诚信情况下,很多公司故意拖欠账款。二是内部原因。从企业自身情况看,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账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殊不知只有取得现金的收入才是真正的销售实现。应收账款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入,是引发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很多上市公司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的状况。应收账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逾期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风险上。二是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多,不仅是货款大量被客户占用,可能发生坏账损失风险,而且按照现行税法规定,无论公司销售是否收到现金,只要收入实现,均需要缴纳税金,因此一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损失的不仅仅是货款本身,还包括为客户垫付的税金,这样更加重了公司的财务负担。
3.存货质量差
存货积压过多,不仅占用大量生产资金,而且增加了公司的储存成本和管理费用。若存货管理不当或陈旧过时,则会大大降低存货的变现率,很容易使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4.固定资产老化
固定资产成新率是指公司拥有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一般来说,新公司或经过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的老公司,固定资产成新率就高,相反,老公司或固定资产更新的规模不大,则固定资产成新率就低。固定资产成新率低,说明公司生产规模有限,产品更新较慢,竞争力不足。困境公司的表现验证了这一点。
5.资产结构不合理
分析发现,困境公司的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运营效率低。流动资金,尤其是流动性较弱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的比重过大,致使流动比率偏高和速动比率偏低,与此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很低。
(二)负债过度,结构失衡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分布结构决定负债结构。
适度负债,公司可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过度负债则会使公司的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发生支付危机。偏高的负债一方面会弱化公司的支付能力,蕴含危机;另一方面,一旦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故障,或实际现金流量与预期净流量相差较大,影响即期债务偿付,必然会出现财务困境。负债过度易引发财务困境,其原因主要有:
1.债务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负债结构,一般是指能够反映公司经营业务特征和合理资金成本的资金来源结构。这种负债结构,使公司有能力承受经营及财务风险。合理的负债结构应该满足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能够保证公司债务的按期偿还;使公司的筹资成本最低。
不合理的资金结构,会降低公司盈利能力、加大财务风险。如果公司把通过举债筹集的短期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就会降低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造成短期偿债困难。一旦出现短期债务集中偿付,就会发生财务困境,香港百富勤公司破产就是典型案例。
2.负债比例过高
上市公司的负债比例过高,会使财务杠杆产生负效应,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公司进行负债经营必须保证生产经营所获取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偿债困难。过度负债还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加大了偿债压力;同时还会影响公司信誉和再筹资能力,一旦资金周转不畅,就会引发财务困境。郑百文的财务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主营业务缺乏竞争力、收益质量差
目前,无论是中央企业整合还是中小企业发展,都强调突出主营业务。上市公司培育出一个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业务后,才能考虑是否需要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否则,多元化投资的直接后果就是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失去公司原来的竞争优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可能会致使公司主营业务萎缩。如国家调整了对酒类的税收,对白酒按量征收消费税,仅此一项就使酒业公司税费增加不少。
收益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公司的未来发展。收益质量与利润结构、收入来源、成本控制和经营现金流密切相关。困境公司收益质量低,在利润结构中表现为经常性收益少,一次性收益多。从构成利润的两个会计要素看表现为主营业务收入低、成本费用高。
为什么困境公司会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主业核心产品缺乏竞争力,使公司销售规模越来越小,成本上升,致使产品毛利率下降。如ST飞彩,原来是一家以农用车及配件生产加工为主业的公司,但在其主要产品销售日益萎缩,库存上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成本增幅,致使公司利润下滑。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时发现,多数ST类公司主营业务竞争能力差、主营业务利润率低,债务负担重,逾期贷款多,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治理结构因素对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影响分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治理结构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大股东占用资金、股权结构、对外担保和关联交易等方面分析治理结构对困境公司的影响。
(一)大股东占用资金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使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的动机很多,但资金占用对上市公司的危害以及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侵害也显而易见。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占用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存在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在原来的发行制度下,上市公司大都是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改制形成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大股东)为了支持公司上市,将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剥离后注入到上市公司,而将大量不良资产甚至可以说是包袱留给了集团公司。结果是,股份公司上市了,而母公司却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基本丧失了独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部分上市公司改制设立时销体系不完善,“三分开”、“两独立”不够彻底,或是由于较为特殊的销售体制(如电力公司),导致上市公司缺乏独立性,不得不与大股东及关联方发生大量的关联交易。二是虽然在证券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其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情况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更为突出。
无论被大股东占用的资金多少,都会对上市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会影响到公司投资项目的实施、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业务开展;重者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导致公司亏损,甚至退市。其主要影响包括:
第一,对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占用资金首先会影响到公司投资项目的实施,在资产负债表上通常表现为应收款项的增加和货币资金的减少。而正常的公司在募股资金使用上均表现为长期投资或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购建。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通常是计划投资扩大主营业务产能和开拓新业务,以保持公司的增长动力,这也是能够被推荐审核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重要依据。所以如果这部分资金被他人占用,公司的发展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第二,对上市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如ST中燕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阐述: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对公司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业务经营活动,报告期内公司没有新增募集资金,亦无对外投资情况,前期募集资金延期使用至本期。
第三,公司财务状况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会计报表上表现为,其他应收款占应收款总额的比例极大、主营业务严重萎缩、期间费用吞食了利润,甚至形成巨额亏损。如果股权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满足不了大股东的使用,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贷款来满足其需求。这加大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使上市公司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二)股权过分集中,形成“一股独大”
我国上市公司一个普遍特点是“一股独大”,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大股东行为缺少有效制约,容易出现股东干预日常决策,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国家所有权的行使缺乏妥善措施,上市公司往往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偏向。控股股东占用资金情况严重的公司中,ST公司占相当大的比重。控股股东的大量资金占用,已成为导致公司成为ST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关联交易频繁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发生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在经营往来中发生的关联交易主要有关联购销、资产交易、资金占用和信用担保等。
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却不相吻合。在关联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客观上可能给公司带来正负两个方面影响。从上述大股东占用资金等情况分析,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误区。众所周知,建立证券市场是为公司开辟一条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公司间的正常购并行为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但是,一些公司认为“上市”的目的就是“圈钱”,因此不惜代价争取“上市”。一旦成功上市,不是努力有效利用好募集来的资金,而是研究政策,利用关联交易,搞利润策划、报表重组,想方设法保持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功能。二是制度缺欠。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短,发展快,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许多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这给一些公司提供了利用制度缺欠的机会。三是利益驱动、关联交易频繁。
(四)担保过重
担保作为公司的一种正常经营行为,但是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因为曾为其他组织提供担保而陷入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担保的对象多为关联公司。
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某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发生非理性担保行为的绝大多数是“一股独大”的公司,这就给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者提供了条件,增大了发生非理性担保的可能性;二是提供担保的公司缺少对担保决策的分析能力;三是目前公司融资渠道匮乏。除了上市、发行债券和贷款外,公司的其他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况且目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向银行贷款仍为公司主要融资渠道。
总之,尽管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财务状况差和治理结构不合理这两个因素。财务因素是直接因素,治理结构因素是诱发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两个原因相互作用。
三、对策
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对相关利益者影响广泛,针对财务困境发生的原因,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股权分置改革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使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
(二)实施强制交替审计
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同一公司提供顾问与审计服务而可能会引起的利益冲突,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也是安然事件和科龙风波得出的结论之一。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有必要建立强制交替任用主审会计师制度。
(三)限制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活动应遵循商业原则,但是事实相反。上市公司在关联方之间发生大量相互担保和资金融通行为,既威胁着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也加大了企业运营风险。因此,需要规定对关联交易的限制措施。
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之一是取得财务协同效应,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提高集团市场竞争力。因此,如何选择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保证集团整体优势的发挥,其次还要考虑企业集团的内外在环境,以及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财务的财务控制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集团是由各个独立的法人企业组成,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具有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同时,企业集团又是依靠产权关系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共同的财务目标。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本着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又要兼顾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事实上是如何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比较
企业集团控制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反映到财务上,即企业集团对成员企业融资决策权和投决策权的限制和控制。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所谓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就是由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统一行使集团所有企业的财务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重大财务事项,如重大融资和重大投资,拥有直接决策权。为了保证母公司财务决策权的行使,母公司还拥有对子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权,以及财务经理任免权,通常要向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经理。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实现集团统一的财务目标;充分展示集团内部一体化的管理优势,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统一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采取避税措施及防范财务风险等。但是,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下,可能会存在信息获取不充分,而导致母公司决策低效甚至失误,同时也抑制了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下,集团决策层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财务素质和能力,并且要有及时和充分地获取子公司财务信息的条件和手段。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与集权型财务模式对应的,是基于分权思想产生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经营和财务活动,而且子公对重大的财务事项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策快捷,易于捕捉商业机会,增加创利;可以避免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
但是,分权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企业财务目标不协调的致命缺陷,成员单位为了追求各自的财务目标从而偏离集团整体财务目标。而且由于各成员单位有较大的财务决策权,不利于母公司对集团资源的统一调配,无法取得集团财务协同效应。资源分散,资金成本高,而且难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子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因此,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只适合于在企业集团某一发展阶段采用。
三、制约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选择的因素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企业集团究竟应采用哪种财务控制模式, 主要取决于企业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集团的财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等内部环境,同时还受企业集团所在国的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制约。
(一)企业集团外部约束因素
1.政治和法制因素
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首先受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的制约。例如,《公司法》和税法强调企业的边界要清晰,前者强调法人法人财产权,后者强调法人所得税;我国金融法规也强调企业之间的边界要清晰,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开展融资活动。但是,证券监管法规强调企业集团成员企业财务的一体化,要求集团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政府主张企业通过并购,节约交易成本,发挥财务协同效应。
2.文化因素
一国的文化环境也会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受本国文化特征与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集团公司往往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西方国家个人意识强烈,其集团公司常常采取分权型模式。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文化环境看,比较适合于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表现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成员企业的利益必须服从集团整体利益,反映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上,则是集中决策。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具有更为浓深厚的文化基础,更具有文化上的优势。
3.信用因素
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水平也会约束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由于诚信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经济环境下,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集团公司会倾向于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反之,则会倾向于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4. 市场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集团的形成经过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前后花费了100多年的时间,是市场经济自然发育的结果。而我国企业集团的产生借助的是行政手段,是在行政干预下形成的。由于缺少了市场磨合和利益驱动,这样的企业集团必然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为此,企业集团对各个成员企业采取集权的财务管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国的公司并购,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并购只是近年来才有的事情,从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算起,也不过十多年的历史。因此,我国企业集团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集团规模还是财务管理能力,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尚未得到集团成员企业的普遍认同,各成员企业在资源配置和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有必要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依靠强制性手段,快速实现企业集团财务整合。
(二)企业集团内部约束因素
1.产权因素
集团公司按照母公司持股比例可以划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三大类型,与此对应,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可以被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母公司所实施的财务控制方法是不同的。母公司处于企业集团的核心,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中枢,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者财务管理的决策者。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处于企业集团的紧密层,母公司可以利用产权关系对这些核心层企业实施全面的财务控制,包括委派财务经理,直接参与财务决策等。参股子公司处于企业集团的松散层,母公司无法对其实施直接的财务控制,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影响其财务决策,包括委派股权代表进入成员企业董事会或者监事会。
2.组织架构因素
目前,用事业部或职能管理单元替代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由于事业部或职能管理单元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只是企业集团内部的一个利润中心,即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但没有融资和投资决策权。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特点比较适合于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3.信息化因素
目前,随着管理型财务软件开发技术的日趋成熟,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已经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不少企业集团开通了局域网,开展了网上财务,实现了财务信息的适时传输。信息化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加快了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借助于互联网,集团公司的集权控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母公司可以快速、便捷并且低成本地收集子公司财务信息,及时与子公司进行沟通,有效地解决了集权型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成本、信息迟滞等问题,提高了母公司财务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可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集团公司统一的核算制度、统一的报告制度和统一的管理制度提供了保证,为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不管是集权财务管理模式,还是分权财务管理模式,都有利也有弊,究竟选择哪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取决于企业企业集团的产权特征和组织架构、信息化水平等内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企业集团所在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信用水平和文化特征等外在因素。从总体上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以说,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代表了未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一)变量选择
本文中的变量处于公司层面和区域层面两个层面。
1.公司层面
以公司的财务风险为公司层面的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彭中文等(2014)选择样本企业的Z-score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Z=1.2x1+1.4x2+3.3x3+0.6x4+0.99x5。
其中,x1=资产营运资本率=营运资本/总资产×100%,x2=资产留存收益率=留存收益/总资产×100%,x3=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100%,x4=债务权益市价率=股票总市值/债务总额×100%,x5=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100%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三方面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2.区域层面
本文中区域发展变量选取劳动参与率、投资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依存度和城市化水平。其中,劳动参与率为三次产业分的年底就业人数与年底总人口比;投资水平为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工业化水平是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该地区GDP的比;对外依存度是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与该地区GDP的比;城市化水平是非农人口占各地区人口比。
(二)数据来源
取深、沪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共149家,采用2006―2014年9年的数据为研究区间,数据全部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的数据处理。一是剔除2006年前未上市的公司,二是剔除2006年之后重组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公司,三是剔除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剔除数据后共有10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选取34个省市作为区域层面的研究对象,剔除没有数据的省市及不存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省市,最后剩余21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与企业层面的数据相同,采用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区间,区域层面的数据来源于各个省市的统计局中的地区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统计性描述
因为考察了区域和企业两个层面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的分析思想,利用R语言进行编程实现。
在进行实证之前,使用正态标准化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各数据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之后,计算出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见表1。其中,X1代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代表资产增长率,X3代表资产负债率,X5代表劳动参与率,X6代表投资水平,X7代表工业化水平,X8代表对外依存度,X9代表城市化水平。
观察表1第一层变量各个数据值,可发现第一层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比较小;通过对第一层自变量进行kappa检验表明,kappa值等于1.459,小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观察表1第二层变量各个数据值,可发现其中有变量之间(比如X8和X9)的相关性系数超过了0.7,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第二层变量进行kappa检验表明,kappa值等于11.516 37,大于10但小于100,说明第二层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由此,下文的数据分析对第二层面的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每次放入一个变量,检验该变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直接影响。
(二)零模型检验
本文研究的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区域因素分析,主要研究了影响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区域因素。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受到企业层面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区域层面因素的影响。首先需要验证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差异,使用R语言的零模型进行检验。即在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没有放入任何企业或者区域层面的变量,以此来检验第二层截距项的残差变异是否显著,分析检验模式如下:
LEVEL1:Z=β0j+εij
LEVEL2:β0j=γ00+μ0j
式中,Z?榉康夭?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Z值。
零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Z(μ0j=1.45884,P
经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各变量的ICCI,见表3。企业Z值有19.39126%的变异来自区域因素之间的差异,即区域因素可以解释企业Z值19.39126%的方差。
(三)全模型检验
通过零模型的检验,发现不同地区的企业所表现的财务风险存在显著差异,以Z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由表1可知,第二层面的5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故模型在回归的过程中采用多步回归,逐个放入回归变量,以避免多重共线性带来的问题。
一、某集团成员企业专户资金的现状
从某集团2013年全年的统计结果看,专户资金占集团银行存款总数的月均占比约为15%,且在年底有上升的趋势,专户资金已成为影响该集团资金集中度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某集团成员企业的专用账户主要分为六大类:住房公积金专户、税款专户、社保类专户、固定资产贷款专户、票据单证保证金专户和其他专户。后三类专户资金占总专户资金的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票据单证保证金专户中资金量占比较大的有: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担保公司客户保证金、保函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信用证保证金等;其他专户中资金量占比较大的有: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煤炭企业的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资金、财政专户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的托管资金、工程承包企业的工程共管账户资金、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等。
二、影响资金归集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对某集团成员企业专户的具体分析,包括专户开立的具体用途、开立专户的政策依据、该专户能否在财务公司开立、专户资金能否进行归集等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影响财务公司资金归集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二是成员企业自身业务特点限制;三是财务公司业务开展的限制。以资金量占比较大且具有行业共性的专户为切入点,对以上三方面的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
1.证监会、深交所对“上市公司资金”的存放规定
证监会《上市公司与集团财务公司关联交易情况调研问卷》的附件《关于上市公司与集团财务公司关联交易的要求》中第二条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将募集资金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第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总资产金额的5%且不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货币资金总额的50%,上市公司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占其银行存款的最高比例不得超过上一年度上市公司从集团财务公司取得的贷款占上市公司贷款总额的比例”。虽然上述规定并没有以文件的形式正式下发,但是对于财务公司归集上市公司的资金额度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37号――涉及财务公司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第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本所《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第六章的相关规定专户存储募集资金,不得将募集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深交所上述规定中明确提出了不得将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
2.证监会对“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的监管政策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期货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属于客户所有,除应客户要求支付可用资金等情形外,严禁挪作他用”。《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第七十条规定:“期货公司应当在依法批准的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开立期货保证金账户”;第七十一条规定:“客户保证金应当全额存放在期货保证金账户和期货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内,严禁在期货保证金账户和期货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之外存放客户保证金”。《期货经纪公司保证金封闭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期货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在结算银行开设保证金专用账户,专用于保证金的存放”。
期货保证金结算银行需得到中国证监会和银监会的审批,目前仅有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五大商业银行获得期货保证金银行存管资格,财务公司尚不具备期货保证金银行存管资格。根据上述相关政策,期货公司客户保证金不能存放在财务公司。
3.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贷款资金归集的影响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贷款人应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第二十五条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中国银监会关于2011年第三季度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87号文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对企业集团不折不扣地执行受托支付有关规定,不得委托财务公司进行受托支付;固定资产贷款自主支付资金不得进入企业集团资金池进行统筹调配;流动资金自主支付部分(即单笔受托支付1000万元以下部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对客户及其业务知悉情况和实际风险控制能力,决定是否允许借款人将其归入企业集团资金池”。
根据上述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委托财务公司进行受托支付,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发放的固贷资金不得进入企业集团资金池,流贷资金自主支付部分要由放款银行决定是否可以将其归入集团资金池,由此可见,企业的贷款专户资金绝大部分不能归入财务公司。
4.财政部对“财政专户”开立和资金使用的限制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意见的通知》[2012]17号文明确规定:“一、严格控制财政专户设置……禁止在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二、强化财政专户资金管理……禁止将财政专户资金借出周转使用,禁止违反规定改变财政专户资金用途”。
根据上述规定,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禁止开设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禁止借出周转使用。因此,企业的财政专户资金不能归集到财务公司。
(二)成员企业自身业务特点限制
1.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业务时对客户保证金的存放限制
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为银行的贷款客户提供担保时,要收取贷款客户的保证金,作为反担保措施。该保证金归贷款客户所有,由担保公司收取后统一存放,待贷款合同履行完毕后须退还给贷款客户。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双方的业务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风险防控和保证存款增长,商业银行要求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客户保证金必须存放在贷款银行。因此,担保公司收取的客户保证金存放在财务公司的难度很大。
2.产业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对托管资金的监管限制
产业投资基金,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企业重组和基础设施等实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委托管理的运作模式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托管银行三方签订资产托管协议,将托管资金交付托管银行进行管理。三方签订的托管协议中一般规定:“托管银行须安全保管所托管基金的全部资产,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进行托管资金的划拨,监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作;托管协议的期限为基金公司的续存期”。因此,在托管协议有效期内,托管资金须由托管银行按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进行划拨,不能归入财务公司。
(三)财务公司业务开展的限制
1.保函和银行承兑业务市场认可度不高、可解付的保证金有限
集团内的财务公司对于集团外部企业来说,其信誉度和市场认可度一般要远低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出具的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集团外部企业接受度不高。集团成员企业仍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出具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并按照银行要求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待保函和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保证金才能解付。因此,财务公司仅通过开展单一传统的保函和银行承兑业务来减少成员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保证金、进而将解付资金归入集团资金池的可操作性不大。
2.在不具备开展国际信用证业务的条件下、不能解付信用证保证金
财务公司要开展国际信用证业务,首先要加入“全世界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成为其成员,然后申请“银行国际代码”(Swift Code),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接口系统,最重要的是财务公司开出的信用证必须得有海外的金融机构认可。另外,在对异地企业开立信用证时,还可能会遇到当地外管局的某些政策限制。因此,在财务公司尚未具备开展国际信用证业务(直开信用证)的条件下,不能通过开展国际信用证业务来间接地解付成员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
三、推进资金归集工作的建议
(一)财务公司应不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助推资金归集
针对“保函保证金、银承保证金、信用证保证金、保理保证金”等保证金的解付、归集问题,财务公司应通过产品创新的手段,满足成员企业的需求,降低成员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进而减少企业在银行的业务保证金,将释放出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财务公司产品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财务公司自主创新保函、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等业务,满足成员企业需求;二是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创新,开展“保函保兑”、“银行承兑汇票保兑”、“代开国际信用证”等业务,通过商业银行对财务公司出具的保函、银承等业务的承兑(即商业银行增信、追加保证),提高了财务公司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
(二)集团上下要从战略高度推进资金归集
集团以财务公司为载体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是指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在集团战略的指导下,将集团所掌控的企业可动用闲置资金资源纳入集团财务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拨,以加强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资金集中管理是国资委的要求,是集团管控的要求。
建议集团总部层面,一是要加大对成员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审计力度,增加考核分值比重;二是要改进考核方式,从仅考核单位,改为既考核单位也考核个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三是在全面推进各成员企业资金集中的基础上,要适时提高资金归集率考核要求。建议成员企业,积极配合推进资金归集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无政策限制的可归集资金尽快办理授权归集手续,达到集团资金归集率的考核要求。
(三)建议财务公司协会开展专项研究并与监管部门沟通,取得资金归集方面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