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

篇1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二轮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一直是历史教师在一轮复习后思考的问题。2010年以来,广东开始实行3+X,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的新高考模式。受这种模式影响,历史学科不仅题量大大减少,而且在高考试题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历史学科考查不同的特点。

首先,侧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运用与材料解析紧密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三方面:一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点),历史概念包括的要素有时间、空间、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表现、过程)、评价(性质、作用、影响或特点)。二是对历史线索或发展过程的考查(线)。三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面)。

其次,能力考查侧重文字材料。由知识为立意转变为能力为立意是新高考的特点,体现在选择题中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材料,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能力测试里侧重于文字资料的考查。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无法在实验室中再现,所以考查历史主要靠材料,但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考查的重点都是文字资料。

最后,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

针对新高考的三大特点,我们在历史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将历史知识结构化

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知识点能记住,但真正做题的时候又用不上,思路不够开阔,答题也不够全面。这种困惑跟我们的教材体例及一轮复习方法不无关系。教材分模块分专题的编排往往割裂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所以学生答题的时候往往顾此失彼,答题思路过于狭窄,拿不到高分。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犹如一堆由不同颜色组成的沙子,杂乱无章。因此,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即历史主干知识导图。这就要求突破一轮复习时的专题模块复习法,将同一时期的史实联系起来,这便是通史复习模式。

二、提升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的题量少,分值大,风险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但仍然不能拿高分。

选择题分为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材料情境、历史概念、组合型、因果型、比较型、反猜型、图表型等几种类型。从题干看,材料型(尤其是史论推理型)、概念型(提供历史现象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较难;从题支看,排列型(时间跨度小的易混)、组合型(题支对的但与题干无关的难排除)较难。近几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倾向于重点考要时间、主要概念、图表信息、史学探究。对于时间型选择题,复习时重点掌握时间和阶段特征。而概念型选择题,重在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图表型选择题,重在完整把握图表信息。对于探究型选择题,重在尊重情景,史论一致,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选择题要想拿高分,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概念是基础。(2)审题是关键。(3)精选精练精评。

学生解答材料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题不准、概括分析材料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或脱离材料答题、答题不规范等。审题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除教师在讲解试题时多渗透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外,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感悟也很关键。由于高考侧重文字资料的考查,因此,学生解读材料,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语文功底也是重要因素,如概括材料中心思想、文言文阅读等能力,教师可选择典型例题给学生精练精讲。答题规范则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强化。

三、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试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体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但历史学科不是给政治学科做注解的,考试是从历史的角度考的。

高考倾向于隐形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切入点千变万化。因为即使能猜到热点问题,也猜不到切入点。所以,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猜题,而应全面复习。加上现在历史教材内容已精简不少,所以不应有划重点的思想,最多是找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相同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唯有全面复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2

高考临近阶段,一些学生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这样做高考时会吃亏的,现在高考虽然说是选拔性考试,但毕竟大学教育逐步普及,命题难度在降低。因而要提醒学生们: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好,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指主干知识。请记住,基础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历史概念”把握好

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也可称为专业术语,是经过专家学者多年锤炼和研究的结果,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这些重要历史概念,不仅要记忆准确,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高考。如轮番而治就是轮流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意思;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不是全民民主等。

三、“文字材料”是亮点

新课标高考的一大特点是“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多个版本教材。这就给高考命题带来一个现实的问题:要做到高考的公平、公正,就要超越各个版本的具体表述,超越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提供新材料、设置一个新的不同于课本表述的知识情境,提供一个考查知识的新平台。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不仅有利于高考命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克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材料的经典性、时代性、趣味性,让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感悟历史,融入历史,在追根溯源中升华自己。考生要注意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回答。

四、“图片信息”需强化

图片是形象化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其直观、简洁的特点,很容易考查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些年这样的试题大量出现。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仔细观察图片,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比如图片的时间、地点甚至图片下方的一些文字信息等。

五、“思想观念”要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许多新的史学观念和思想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如2007年海南单科18题对战场的正面评价;2009年广东理基64题对的正面评价;2007年广东单科29题考查了现代化史观等。适当了解一些史学发展新动态是必要的,有高校教师参加的高考试题命制,其最新研究的成果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高考题中。

六、“分析比较”考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上的很多事件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再认识。如2009年福建文综第38题,对李贽和布鲁诺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对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的了解。两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挑战正统,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等。但两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却是相去甚远,其原因在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巨大差异。李贽生活的明清时期,中国专制制度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李贽思想不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布鲁诺生活的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科技不断发展,所以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回答比较类的问题,关键是找准比较点。

七、“社会生活”是“新宠”

新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往的注重政治经济史转向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现历史的全貌,有关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衣食住行等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的“大雅之堂”。这种变化对高考的影响即刻就显示出来,命题专家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试题贴近学生实际,所考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种类型的题目,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要注意材料信息和教材内容的有机关联。

八、“客观评价”是关键

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近代中国民众与西方教会和传教士的矛盾与斗争。近代某些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打着传教的名义,成为西方国家侵华的急先锋,他们和当地地痞流氓相勾结,鱼肉百姓,导致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出现了“教案”,后来发展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的方便,在中国办学校、开医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类似的试题考过不少,以后还会涉及,考生应注意。

九、“热点问题”抓得牢

篇3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转贴于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篇4

【中图分类号】G634.51

自从2004年实行新课标改革,先后在16个省份进行分省命题试点。有文综卷,有单科卷。新课程卷在选修模块的命题处理上也各有特点。由于分省命题各省份的质量不一,而且成本比较高。到今年,原来16个命题的省份,其中11个省份自动申请退出,还剩5个省份,就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也就是说,明年将会有6个命题中心,1个是国家的,就是从原来的‘1+16’变成了‘1+5’。”对于使用全国卷的我们山西省来说,文综之一的历史这个学科有哪些特点又如何备考呢?

一、高考历史考查特点

1.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现在,高考试题都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但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是很明确的:备考要立足于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答题技巧很熟练,也难得高分。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

2.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不难看出,高考历史的命题特点为:突出能力立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能力与思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c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能力考查的目标专注于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材料中的问题,而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描述或阐述。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今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1.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抓好主干知识复习

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

2.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

篇5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一直都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历史教师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评价的选拔功能,甚至将选拔功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学校甚至学生本人都过分看重高考分数,他们认为高考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高考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学科评价功能越来越现实,这样的状态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行。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高考功能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历史学科评价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根据上述的总要求可以分为三个标准。

1.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在知识范围和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的。新课程评价的内容更多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的认识。对于历史学科,历史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中才具有意义。“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新课程能力的评价标准。从新课程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高考考出来的分数。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课程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新课程提倡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在生活中的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新课程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的要求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做到探索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3.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只有建立爱国主义情怀的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自我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的发展,才能创新思维。

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是最基础的,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是一个过渡性的标准,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性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标准是指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感受历史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把学生塑造成独立的、赋予创新思维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新课程历史学科高考的评价

1.历史史观整合试题。给出一段历史材料,让考生分析哪一种观点符合历史材料,从历史史观的角度命题。

2.凸显材料处理能力。2008年起,全国高考试卷多为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目通过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且要用历史的角度历史的语言来全面回答,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着重考查能力的趋势。

3.隐性涉及热点问题。高考热点问题其实就是我国的时事政治、社会现实。将国内外的热点要闻列入考试大纲,提供背景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新课程的高考中越来越重视以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倡导和谐社会。

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新课程对于主知识的考查也是十分突出的。主干知识的历史事件是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特征,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整体性,考查学生基本历史常识的理解能力。

5.抽查边角知识。边角知识是指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高考中一般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但是在很多高考卷中仍会出现,这部分主要考查教师向学生提醒的内容。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高考功能评价要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高考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刘小曼.开放式考试在历史科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2]庞丽娟.研究性学习中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篇6

1.高考试题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新课改下,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这就意味着,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依托,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依托,紧紧围绕着课标,实现三维目标。而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

命题虽然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但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还是后面的主观题,都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些材料有的是以教材作为切入点,有的完全脱离教材,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甚至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材料所考查的知识,仅仅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如2009年宁夏高考试题选择题的第26题中“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以教材中的“均田制”为切入点,但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封建土地所有制耕作方式”进行迁移。

2.虽说是“要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但对纯知识的考查较少,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与其他课改地区的试题相比,宁夏卷试题的难度还是明显偏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且都不易得分。选择题偏难,如28题总觉得和历史关系不大,也不知如何下手。主观题阅读量大不说,甚至是超纲,如主观题的四个选修题中,44和47两个题都是超纲的。

3.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选择题25题中的“公天下”的理解,如28题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等。如果理解不好,就会作出错误判断。

4.不回避热点。如出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索马里海盗、新能源、人大选举法等热点问题。且对周年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如2010年是年70周年等。这些热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5.加强同高校知识的衔接,体现了高校选择人才的标准。这有可能也与命题者有关,高考命题者大部分是高校教授,所以在命题时难免有所倾向。但毫无疑问,对我们的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6.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往往作为材料题取材的重点。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向和目标。

7.注重对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的考查。如加强对什么是直接史料、什么是间接史料,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等。

二、加强高考复习策略

1.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新史料、新观点,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2.在夯实教材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考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由于新课改是以课标为基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找好“交并集”,即对四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对“交集”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对于“并集”部分适当地加以取舍。

4.打乱教材板块的结构模式,按照通史的顺序重新梳理教材,并将必修1、必修2、必修3加以整合,梳理好三册必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基本的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5.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时事的变化不断加入热点问题,如3月4日至3月14日的两会问题,无疑是今年的热点,在两会中代表们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提案,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都可引入我们的课堂,加以讨论,甚至可以和历史中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另外不要忽视周年问题,如2011年是100周年纪念,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将以各自极其重要的方式加以庆祝,可以此为切入点,可设计出关于近代中国求民主、关于、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等重要的问题。

6.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抓大放小,总结规律,同时加大练习,向40分钟要效率。

篇7

关注变化

近三年命题特点,很挑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前三年的中高考命题反映社会热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考查能力趋强,考查的梯度更加明显,注重区分度,更能体现中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在答题上,考生如果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原话作答,已不能得高分。这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又要懂得结合实际生活,用探究的眼光去组织答题,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面是否广泛是一个挑战。如去年考查的网络购物,以及结合奥运会志愿者谈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问题都是热点问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从2009年的命题来看,选择题的难度加大,双向选择题较多,对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的要求更高,主观题更加开放,提问的角度很灵活,这对考生的审题要求很高,答题方向要对,内容要细化,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要求更高了。另外,考生要适当关注图表题。

抓住热点

关注热点和反映公平公正的问题。无论高考试题如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会回归到教材当中,因此,打好基础是关键。在审题时,要注重抓关键词,要明白出题人的意图,知道设问分几个角度,需要用哪个模块的知识作答,如果在提问中没有指明,就要从设问的关键词去判断,千万不要犯方向性错误。建议考生多做往年的高考题,注重关注热点,如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今年颁布的《选举法》等热点,注重民生和反映社会公平、公正的热点问题。

注重结合

往年考生在辨析题上失分较多,主要是思维能力不强,找不准答题点,看问题不全面。如试题中呈现的是文化生活的材料,但设问却要求用哲学或政治生活的观点作答,部分考生审题不清,以为文化生活的材料要用文化生活的观点作答,导致判断失误而失分,十分可惜。建议考生在复习时要加强记忆理解能力的训练,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尤其要重视平时训练和考试中错漏较高的错题,找出复习的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还要关注时事热点,注重知识点和热点相结合的能力训练。

 

2017高三政治备考策略相关文章:

1.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主要策略

2.2017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的六点建议

3.2017高考政治考点解读

4.2017年高三备考策略 高三备考建议

5.关于2017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备考复习方法

6.2017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8

从历年的高考大纲,验证高考过后的逐年试题,我们得出一个不争的结论:学好课本,课堂上讲好课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课本知识的纵横相交叉的知识点、连接点,是学好历史,考好历史的基础。为了以后的教学工作,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新课程的新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好高中历史紧扣课本探索新知识的重要性。

1. 高考试题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新课改下,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这就意味着,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依托,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依托,紧紧围绕着课标,实现三维目标。而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完全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表现在:

命题虽然以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但无论是选择题的题干,还是后面的主观题,都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些材料有的是以教材作为切入点,有的完全脱离教材,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甚至逻辑推理能力。这些材料所考察的知识,仅仅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如2009年宁夏高考试题选择题的第26题中“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就是以教材中的“均田制”为切入点,但又高于教材,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封建土地所有制耕作方式”进行迁移。

2. 注重基础知识考察,中等难度题为主

但对纯知识的考察较少,更多的是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与其他课改地区的试题相比,宁夏卷试题的难度还是明显偏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且都不易得分。选择题偏难,如28题总觉得和历史关系不大,也不知如何下手。主观题阅读量大不说,甚至是超纲,如主观题的四个选修题中,44和47两个题都是超纲的。

3.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

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选择题25题中的“公天下”的理解,如28题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含义等。如果理解不好,就会作出错误判断。尤其是28题,更是难解。

4. 不回避热点

如出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索马里海盗、新能源、人大选举法等热点问题。而且对周年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如2010年是年70周年,如2010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0周年等等。这些热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5. 加强同高校知识的衔接,体现了高校选择人才的标准

这有可能也与命题者有关,高考命题者大部分是高校教授,所以在命题时难免有所倾向。但毫无疑问,对我们的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6. 突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往往作为材料题取材的重点。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向和目标。

7. 注重对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的考察

如加强对什么是直接史料、什么是间接史料,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历史研究方法的考察等等。

针对上述高考试题的特点,加强复习策略:

(1)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新史料,新观点,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解题能力、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

(2) 在夯实教材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在的高考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3) 由于新课改是以课标为基准,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找好“交并集”,即对四个版本的教材加以整合,对“交集”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对于“并集”部分适当的加以取舍。

(4) 打乱教材板块的结构模式,按照通史的顺序重新梳理教材,并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加以整合,梳理好三册必修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基本的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5)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事的变化不断加入热点问题,如3月4日至3月14日的“两会”问题,无疑是今年的热点。在“两会”中,代表们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建议,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涉及到民生的重大问题,都可以引入我们的课堂,加以讨论,甚至可以和历史中的相似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如3月11日日本的大地震问题,可以涉及到核问题,环境问题,地质问题等。另外,不要忽视周年问题,如今年是100周年纪念,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都将以各自极其重要的方式加以庆祝,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热点,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设计出关于近代中国求民主、关于、关于两岸关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等等重要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53-02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所占分值、题量等同往年试题基本保持一致。从考查的学科内容来看,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所占分值稍高,政治常识所占分值稍低。哲学常识分值为36分(比上年减少2分);经济常识分值为35分(比上年增加1分);政治常识分值为29分(比上年增加1分)。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突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政策,以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试题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时代性、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冷热结合,继续突出能力立意。

1 试题特点

1.1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题全部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没有偏题怪题

1.2 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

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关注现实和重大热点问题。试题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特点。试题除第24题为纯理论知识的考查和第38题(5)所涉及的材料为文言文以外,其余所选材料都紧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如第25题的材料为“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第26题的材料为银行发放贷款要收取利息,第27题的材料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第28题为关于互联网的材料,化29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材料,第30题是关于创新的材料,第31——32题是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2012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相关材料,第35题为反倾销的相关材料,第38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紧紧围绕“三农问题”,第39题材料三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等。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突出能力立意

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全国卷政治试题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第38题(1)和第39题(6),强调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第38题(1)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第39题(6)要求学生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理在书中,答案在书外,如果学生仅仅死记硬背了课本的基础知识,不关注生活,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道题目是无论如何都答不好的。

1.4 加强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融合

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第39题(5),所给材料出自《史记》,要求学生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道题把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

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这是今年高考的最在亮点。自从实行政史地三科综合以来,多数年份政史地三科只是拼凑在一块,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而今年的39题(5)巧妙地把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考查,必将在以后的新高考有所体现。

2 对今后备考的几点启示

虽然201 3年全国各地都要实行新高考,但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对201 3年高考仍具有关导向作用。通过以上对2012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的分析,对201 3年高考备考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2.1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侧重于综合能力考查的高考试题,只能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其测试的内容并未脱离高中学生所具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或是在提供新情景的条件下,考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无论怎样说能力始终建立在基础之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走出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相对立的误区,不能忽视基础知识,而是应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书为本,回归教材,精心指导学生学会按考点进行知识整理,形成关于每个考点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每一个考点及其与其他考点之间的联系。

2.2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每次模拟考试结束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总结时,总认为自己没有好好背诵,而学得好的学生也往往谦虚地说背得还不够。他们也知道历史还要理解,但是提起历史课他们的思维定势就是背诵,而且背会还容易忘记,这使部分学生对历史复习会很无奈,使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而不能提升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解决知识的死角

在高三复习中学生存在对知识点的分析不透彻、不准确的情况,历史教材是历史学习最主要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准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挖掘教材中的隐形知识。并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和注释,并辅之以可行的试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3.注重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按照教材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炒冷饭”,而要注意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历史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对相似或者同类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如在复习中国的产生时,可将其作为专题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解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进程,并且和中国的近代化相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链接当今社会热点和焦点

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并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历史课教学要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以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注意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

5.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考动向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92—01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考试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适应这种要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目标,使其切实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稳扎稳打,逐步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并将教材章节目录烂熟于胸,真正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切忌模棱两可和死记硬背。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1.大胆取舍复习内容,合理构建复习专题。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取舍复习内容,力求活化,要把握主干知识,尤其是能贯通古今中外的知识内容,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明传承等,以及易于同政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内容,如,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区域集团化等。应当引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史实与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以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干知识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要求,帮助学生构建复习专题;“将大化小”,多注意“宽度”,少强调“深度”,“多挖沟”,“少挖井”,加强对史实的分析与归纳。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大有益处。

2.注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史学理论和具体的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其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应当把有关的史学理论知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及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的思想有机地渗透到历史复习过程中去,注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能够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及启蒙运动与儒家思想的比较等。

篇12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篇13

一、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

(一)以主干知识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目前高考阅卷普遍是采点不采意的办法,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能力立意”是永恒不变的高考原则。新课程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辨别;“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

(二)转变史学观念,充满时代气息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通过试题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试卷充满时代气息。历史学科的本质功能有两个,一是资政,二是修身。历史要发挥史鉴的社会功能,它总是要考查社会热点,新课改尤其如此。

(三)渗透人文价值观,凸显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引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地域色彩不断凸显,题目要确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命题指导思想,命制的试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能够根据本省教育、教学和考生实际以及当年招生计划结构和生源结构情况,把握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针对本省教育、教学的特点,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查.在试题的内容和选材上能体现出当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题型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的界限已经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本质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重视史料作用,考查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的解读能力,发展趋势是让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回归史料。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历史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坚持以下总体策略:落实好课标和考纲的区别与联系;贯穿好新的史学观念教学与练习;认真研究新高考材料与时政;按规律进行教学创新,注重实效性。

(一)调整历史复习方法,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教学法

教学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教学法

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

用新的史学观念统筹复习内容,比把历史内容分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同时要用全新的学习观念贯穿整个历史复习过程,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争取从课本单调的内容中解脱出来,从新整理属于自己的课本;把握细节内容,杜绝浮于表面;最后要积极关注热点,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针对历史新课程高考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将有效信息提炼成完整、准确、合理的观点。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现象和事实。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全面、客观、清晰地叙述历史事物、现象的能力。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观点、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它是教学系统的深层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环节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多个影响因素。改革必须坚持观念的不断更新,发挥教学内容优化的核心作用,正确推动教学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一种“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学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其次,教师要富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传统和权威教学方法,要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最后,要坚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资质以及学习习惯不同,改变“填鸭式”、“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方式,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那学生从死记硬背和题海中摆脱出来,必须不断革新历史教学方法,探索试题规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