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的基本要素

网络的基本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的基本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的基本要素

篇1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wwW.133229.cOM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转贴于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1)构造适合于搜索引擎检索的信息源

信息源被搜索引擎收录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基础,这也是网站建设之所以成为网络营销基础的原因,企业网站中的各种信息是搜索引擎检索的基础。由于用户通过检索之后还要来到信息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这个信息源的构建不能只是站在搜索引擎友好的角度,应该包含用户友好,这就是我们在建立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中所强调的,网站优化不仅仅是搜索引擎优化,而是包含三个方面:即对用户、对搜索引擎、对网站管理维护的优化。

(2)创造网站/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的机会

网站建设完成并到互联网上并不意味着自然可以达到搜索引擎营销的目的,无论网站设计多么精美,如果不能被搜索引擎收录,用户便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发现这些网站中的信息,当然就不能实现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因此,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是网络营销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步骤。

(3)让网站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靠前位置

网站/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仅仅被搜索引擎收录还不够,还需要让企业信息出现在搜索结果中靠前的位置,这就是搜索引擎优化所期望的结果,因为搜索引擎收录的信息通常都很多,当用户输入某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会反馈大量的结果,如果企业信息出现的位置靠后,被用户发现的机会就大为降低,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

(4)以搜索结果中有限的信息获得用户关注

通过对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检索结果都含有丰富的信息,用户通常并不能点击浏览检索结果中的所有信息,需要对搜索结果进行判断,从中筛选一些相关性最强,最能引起用户关注的信息进行点击,进入相应网页之后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做到这一点,需要针对每个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5)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方便

篇4

本文分别探讨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要素及措施以及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内容和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措施

1、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要素

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分为三点:

首先是计算机网络管理对象。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对象中又可分为网络节点设备,从组网的不同的层次看设备有DSLAM、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但是在当今,我们也将UPS电源、服务器、硬件防火墙也列为被管理的对象。

其次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它主要是有很多的网络软件系统组成,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的软件公司都在倾向于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网络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及安全管理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最后是网络管理协议。由于网络管理缺少交互性以及同一性,网络管理协议的引入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措施

(1)、定期检测升级。处于对网络服务器的安全,定期检测升级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的漏洞进行定期的监测以及定期的对信息网络安全设备和系统、应用软件升级。

(2)、定期的进行数据备份。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进行数据备份是很重要的,针对于有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预防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3)、增强网络防范措施。要设立防火墙增加入侵的检测设备,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和畅通,主要就是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入手,来加强防范措施。在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和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同时,加强防范保密认识,严格按照计算机的保密制度来执行,杜绝泄密事故现象的发生。

(4)、定期认真自查,迅速整改。通过定期的对计算机网络的和信息安全的自查,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认真的整改。一定要将责任落实,在自查的过程中还要细致,采用防范的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整改,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内容和措施

1、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内容

(1)、保证网络运行正常。网络管理员再做计算机网络维护的过程中,要做到:通过采用监控软件,来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监控,监控的主要对象是对传输通道、出口流量、核心路由器、交换机、接入设备、专线用户、日志服务器等。在监控的过程中,发现故障的隐患要及时的排查然后采取解决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运行正常。

(2)、管理维护网络设备,网络管理员要熟悉网络设备硬件的组成和性能以及数据的配置,网络设备硬件的组成主要是由路由器和交换机组成。在维护工作的过程中,要经常的调整数据路由,排除故障。

(3)、备份文件,在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备份文件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4)、资源管理维护,对于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管理维护主要是路由器端口、用户接入端口等、数据资源、IP地址、磁盘空间等进行维护和管理,对这些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以及做好维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5)、确保内网质量安全,做好对计算机网络内网的维护工作,是建立测速服务器是很好的解决手段,测速服务器主要就是当计算机网络质量和指标降低的时候,通过测试服务器可以判断内网是否存在问题。

(6)、掌握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配置、安全情况、监督网络通信情况,这是一个重要值得考虑的问题,也是保证设备运行安全的因素。

2、计算机网络维护措施

第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同时还要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新,主要内容包括:对机房的进出管理人员制度、对安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的制度、应急事故的发生处理制度、保密制度的管理等等。

第二,高度重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要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信息工作视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强化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维护规定制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安全防范的意识,做好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将安全防范意识纳入每日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

第三,建立防范网络攻击技术措施。保护好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防范措施,那么。防范的措施主要包括:扫描攻击防范;后门攻击防范;WEB攻击防范;DDoS攻击防范;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范。他们都是经过扫描软件与入侵检测系统进行防范,针对于可能发生网络安全隐患的因素及时的采取防范的措施。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认识

1.1本科教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本”是草木之根的意思,根在草木整个生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草木成长的内因。显然,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本”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一个人的认识和思维方法问题。映射到教学中,也就是要落实两点:①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其所有能力的基础,是本质能力。②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模式。因为系统化思维模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来源)和本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以及逐步建立其持续创新的科学研究能力。具体而言,按照认知科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前者要培养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学习方法,实现认识论在学习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即解决如何学习的问题。图1是该方法的直观视图。对于后者,就是要培养基于联系的系统化思维方法,实现知识点到知识线,知识线到知识面,知识面到知识体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持续创新。图2是其直观视图。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3直观表述,也就是说,前者是局部微观的“本”,后者是整体宏观的“本”。

针对本科教学,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从人的生理角度讲,大学本科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能力形成的重要和主要阶段。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生产特殊产品的本科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关键的作用。

1.2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显然是本科教学的一个特例,因此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应该是本科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它就是本科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直接投影。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学习方法投影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挖掘“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应用模式,建立面向模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实现系统化思维模式教学思想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直接投影,建立面向“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系统化思维教学的教学体系。最终,解决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图4直观表述了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和内涵。

2思考

2.1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学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等)。教材要素体现的是教学的静态属性,教学过程要素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属性,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师要素和学生要素的互动作用。通过互动作用,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个要素中,教师要素是本质要素,它直接驱动教学过程要素,或者直接决定教材要素、并由教材(间接)驱动教学过程要素。如图5所示。

2.2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认为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教材体系设计缺乏多维性和认知性

教材体系的多维性是指教材内容、教材习题、自学内容和实验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关系。考虑到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之间的矛盾,主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延伸或拓展性的内容可以放到相应习题、自学内容和实验中。目前,已有的一些教材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国外的教材对习题设计考虑比较多,而对实验考虑相对较少。国内教材比较强调实验,但实验的设计与教材的关系相对松散。教材体系的认知性是指教材一体化设计必须建立在面向系统化思维培养的基点上,强调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一体化设计的逻辑体系必须符合认知规律特性。目前,教材设计的多维逻辑松散性没有形成围绕系统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弱化了系统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材内容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支持

主教材内容的设计没有考虑元认知能力培养问题,太多地注重知识的逻辑组织,而忽略了面向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内容的逻辑组织。也就是说,没有重视技术和原理背后的思维教学,强调了静态型知识,而弱化了动态型知识。由此,也就自然地影响了系统化思维的培养。

(3) 教材写作风格缺乏演绎与归纳的统一

演绎和归纳是人类认知的两种基本方法,演绎一般对应于间接经验的获取,归纳一般对应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对于知识的学习,人类大部分是基于教材和书本获得,即

基于演绎的间接获取。然而,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概念的理解和消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果采用归纳式介绍,再引入演绎式体系,则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采用问题驱动的抛锚式教学策略为先,然后引入演绎式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要比单纯的演绎式策略好。目前,大部分教材都采用演绎式写作结构,由于教材直接驱动了教学过程,因此,受制于教材的问题,一般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现就存在演绎与归纳的不统一问题。该问题直接导致了较差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常用的教材(部分)及其面向“本”的教学特性分析如表1所示。

(4) 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演绎能力弱化

教材是静态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设计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关系是一个M:N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对一本教材的个性化演绎能力。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其创造性特性主要体现在如何针对教材的内容,不断构建和创造面向学生自身主动建构其知识的各种环境,包括案例选择、交互问题、表述思路、拓展延伸话题、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结等等。从而帮助学生的主动建构。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与教材同步提供PPT的做法是一个严重制约教师创造性的障碍,这也间接地弱化了系统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教师自身教学理论基础的匮乏,导致其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运用的弱化,进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5) 实验教学缺乏开放性

目前,尽管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但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即所谓的应用型、技能型实验,缺乏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和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准备得太充分,学生不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失去了对实验过程中的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了目前教学达不到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本”的目标。

2.3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有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基本理念

基本教学理念体现了对本科教学的认识程度,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它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建立。尽管基本教学理念是抽象的,但它可以通过教材、教学设计等具体表现出来。根据上述认识,应该建立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教学体系。比如,对于各种协议的教学,不仅仅是解析其原理,更重要的是解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诞生这种协议?该协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要理解协议的动态性(面向思维)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理解协议的静态性(面向工作原理)的知识。同时,对于协议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使用和剖析,而是要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协议设计机制的改造和分析。再者,应该将多个协议联合起来,从多个协议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机制中寻找和挖掘一些设计模式,并且从某种协议的发展历程中领会其进化的本质。从而,由此可以学会人类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持续创新能力的目标。

(2) 建立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基本教学理念,在战术层面上应该建立基于模式及其建构的教学模式。所谓模式,在此是指知识应用模式。知识应用模式是一种隐性知识,相对于一般的显性知识而言,它一般存在于个体的意识里。按照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知识应用模式在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对于该知识的教学一般由个体自身领会。教学的层次是局限于知识及其关系平面,如图6所示。针对本科教学,应该重点突出隐性知识的教学,使教学层次覆盖两个平面。比如,树型管理结构与DNS问题、组播(树)问题,IP连接端口和实际主机地址之间的映射问题(NAT、虚拟主机),路由协议与P2P结构问题,等等。

(3) 采用多维体系设计方法

基于面向系统化思维教学的基本理念,实现教材的多维体系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自学内容、习题以及实验教材的体系设计应该统一在基本理念基础上,多个维度形成逻辑上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多个维度的逻辑并列。比如,针对网络的发展,教材内容给出从单机局域网或广域网互联网Overlay网络的思维变迁及相关原理,自学内容给出典型网络的细节内容及其思维本质,习题部分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比如IP地址与二进制)、以及建立面向模式的思维方法(比如连接与非连接),实验部分除安排基

本实验外,给出一些开放型实验(比如给出应用场景,要求设计方案并分析)。

(4) 采用抛锚法和支架法并重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时刻注意问题驱动方法的设计,围绕着一个知识或概念,可以从一个问题或情景开始,然后,再给出另一个相似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抽象出概念和方法、原理,最后解析概念和方法、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其他相似问题,实现从具体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的认识思维过程的教学。比如,对于IP地址的理解,可以从互联网的本质,即网络互联时如何标识一个连接端点这一问题着手,得出IP地址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然后再解析针对不同的网络规模,地址分类问题。接着将地址匮乏问题引入,由此介绍子网概念、子网掩码概念、NAT概念等。使学生理解概念和具体问题解决的关系,以便充分理解概念。而不是直接按演绎式方法,直接告诉学生IP地址的构成和分类,让学生死记它。更进一步,通过开放实验,给出一个应用场景,让学生设计和运用子网和子网掩码概念,巩固概念的理解。

(5) 增加开放性实验

面向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的比例应该大大加强。也就是说,要强调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实验应有的结论和现象,知道如何去验证该结论。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并注意观察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在此基础上,在将实验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过程。

(6) 深层应用网络教学

针对教师要素问题,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本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能力不可能达到同一种水平和要求。另一方面,受重科研轻教学思路的影响,教师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因此,通过网络教学手段,建立网络虚拟教学研究中心,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共享名家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是一种比较可行比较经济的方法。更进一步,将各名家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教学设计,建立面向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动态增长型知识库,可以有效地弥补现实条件的制约带来的问题。

3总结

本文针对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论述了其内涵和本质,剖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应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的核心在于强调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对“本”的内涵的演绎,也就是说,面向学生的未来,如何“传道”,而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尽管本文主要针对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但其论述的思想和方法,对其他本科课程的教学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军. 计算机语言课程中的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分析及创新能力培养[J]. 东南大学学报(社哲版•高等教育研究),2001,(02):18-22.

[2] 沈军等. 教学模式与模式教学[J]. 东南大学学报”(社哲版•高等教育研究),2002,(02):22-26.

[3] Larry L. Peterson, Bruce S. Davic著. 叶新铭,贾波等译.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1)确定有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如论坛斑竹和BLOG主人及圈主,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服务和联系。整体来说:传播人分两类,一类是网络化所特有的一类网络内行:斑竹、编辑、BLOG主等;这些传播人掌握着一些网络热点内容和展示,他们甚至是网络化社会的风向标,营销经理们应该创建一个工作计划,和适合自己宣传的站点编辑以及论坛斑竹定时联系,因为这群人天天接触网民,了解网民习惯和爱好;在我营销工作中,很多编辑朋友给过我营销工作上很大的帮助,他们甚至能预测一个文字连接内容如何改几个字将增加多少关注,所以咨询一些专业的编辑,能帮助我们把握整个营销活动中各个细节。不要小看这些细节,他很可能能让整个活动效果提升20%以上。斑竹之于网络社区,就象是我们社会里的热点人物,他们不光是社区管理员,他们的观点被一帮人所关注,是相对拥有人格魅力的角色。所以充分与这两类人沟通,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将使活动传播传递的更快更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喜欢召开斑竹讨论会的原因。

2)设计具有较高传播性的(传播体),或是较高谈论价值的信息内容、或是幽默性的可传播性强的内容,如果我们针对的某个行业或某个职业的人群,如果能提供出与受众群体职业相关的幽默内容,将会得到在同行中的广泛传播,相当精准。关键的是,我们的内容是否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体现了产品的特征,人家是否看得明白;第二,是否有传播欲望,传播对象是否是我们的准人群。

3)传播细节关注:将我们的创意传播体提供给某些人以产生意见带头人,或社会团体中有影响力的人,如某些兴趣团体的领头人,这些人有时候在网络上各个兴趣团体都已经拥有自己的圈子,很容易找到。但让他们参与是有艺术的,如果是金钱的引诱,肯定达不到什么很好的效果。只有他们愿意主动分享的,才是被传播者也愿意分享的。有的甚至还为用户把自己的视频内容转发到百度帖吧制作了专门的代码。企业如果能在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充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充分把握网络环境和网络人群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营销的威力。

基本方式

口头传递

最普遍的口头传递病毒营销方式是“告诉一个朋友”或“推荐给朋友”,这也是大部分网站使用的方法。对这种方法,各种网站的使用率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娱乐网站,“告诉一个朋友”的使用率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其它大型内容网站,这种方法是不够的。使用率主要取决于所推荐内容的类型和用户群特点。但这种病毒营销可以低成本并快速执行,其效果还可以通过引入竞赛和幸运抽签得以增强。

传递下去

对大部分email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每当我们收到有趣的图片或很酷的Flash游戏的附件,我们通常把它发给朋友。而他们也顺次把该附件发给他们的联系者。这种滚雪球效果可以轻松创建起一个分销渠道,在几小时之内,到达成百上千的人们那里,而起始不过是一封电子邮件。

这里要谈到如何实施“传递下去”的病毒营销:用Flash创建一个有趣的游戏,按地址薄中的地址把它发出去。Flash中要包括你的网站地址及邀请人们点击你的网站。同时,要让该游戏在你的网站上也可以下载。接下来就等着看它如何象病毒一般扩散出去。

要成功地实施“传递下去”的病毒营销,你必须创建一些人们想和其他人分享的东西,比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有趣的图形和小小的应用程序等。

以服务为基础

最成功的以服务为基础的病毒营销先驱是Hotmail。一开始他们很少促销活动,但在它们发出的每封邮件底端都使用一个收尾线,该收尾线包括一个短小的玩笑以及他们的网址。公司由此获得显著发展。现在设想一下每天发出去的email的数量,以及这些email如何帮助Hotmail获得更多用户——这些用户又导致更多的email发出去。下一个例子是Blue Mountain的网络问候卡。当有人发出一封Blue Mountain的网络问候卡,接收者必须去Blue Mountain的网站才能收看,这就带来另一个发贺卡的潜在用户,而这个用户会又发出更多贺卡。

再举一个例子:BraveNet网络服务商。BraveNet为用户提供一些诸如访客登记、论坛、在线调查和email表格的工具。当人们在一个会员网站上使用BraveNet的访客登记时,就会看见BraveNet的广告,邀请他们注册BraveNet获得服务。

还有是微软的i‘m Initiative慈善计划,每位MSN用户(必须使用的是Windows Live Messenger 8.1版本以上)只要在自己的呢称前输入指定的九家慈善组织的代码,如*sierra(地球环境协会),那么自己的呢称前就会出现“I’m”小旗帜,乍一看就让人以为是:I‘m XXX,一点都也不突兀。每次MSN用户使用i''''m进行交谈时候,微软都将把这次活动的广告收入中的一部分捐赠给由这名客户自己选择的参与i’m活动的组织。

病毒营销的六个基本要素:

美国著名的电子商务顾问Ralph F. Wilson博士将一个有效的病毒性营销战略归纳为六项基本要素,一个病毒性营销战略不一定要包含所有要素,但是,包含的要素越多,营销效果可能越好。

这六个基本要素是: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提供无须努力地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3)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篇7

经过多年研究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定不足,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两种设计路线,改良式和革命式,这种两种方式会使得互联网发展缓慢、破坏设计原则以及难以达到实际部署,因此,利用可演进的思路来设计新一代互联网体系,保证具有比较稳定的设计原则和核心,有效改变约束扩展互联网的要素,以便于可以充分满足实际需求,注重分析设计原则,可演进化定义以及演进关键问题,提出合理的评估模型和分析模型。

1 可演进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概述

1.1 结构演进当中的关键性问题

1.1.1 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是否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随着不断发展互联网结构,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出现云计算、社会网络、P2P等技术,不断调整和协议添加互联网技术,以便于满足实际需求,对移动性、安全性,有限地址的问题,利用新的协议,如,NAT、CIDR等相关技术来迎接挑战,是否具备相应的发展潜力?由于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很多目标,不断改革设计,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以往的设计原则,但是也不能实际解决问题,还造成很多管理问题,由此可见,想要完全改变结构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适当继承和发扬以往的传统设计原则,

(1)从经济角度来说,如果重新建设新的互联网结构会损失一定经济性,不能充分符合实际情况;

(2)现阶段目标和互联网设计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以此,需要充分分析设计互联网结构的扩展性、高性能、安全性、实时性、易管理、移动性、经济性等,为了保证可以持续发展互联网结构,需要创新革命式思路,改革结构的原则性和系统性。

1.1.2 怎样在保证目前互联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革命性创新

为了可以有效创新互联网的需求和应用,解决互联网目前“腰围越来越粗,越来越差的可塑性”危机,需要解放设计思想,保障可持续发展结构,不仅需要遵循目前存在的核心设计结构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借鉴和总结革命式创新理念,不仅仅只是进行补丁的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基于革命式的发展理念的实际规范,需要考虑结构的开放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还需要具备互联网的优势,保证在设计互联网结构的基础原则上,改革设计基本要素,IPv6是一种革命性创新的重要方式。

1.2 互联网体系可演进定义

想要发展互联网结构,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需要合理分析以下条件;

(1)为了保障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现有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发展互联网结构,在目前互联网中新的协议可以保证提高部署特性,以便于可以稳定过渡新一代互联网结构。

(2)为了保障可以在多维评价上展现互联网结构的实际变化,以此来满足互联网应用新设计的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也即是想要稳定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结构,需要进一步改革网络结构的创新性。

(3)对于目前面向对象服务的网络结构体系,在设计和发展的时候,不但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所以,为了保证在互联网结构中可以稳定发展技术以及保护原有应用,支持新技术和应用,需要完全符合现有的互联网体系,在交错以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演进设计方式,以此,即合理提出如下定义:

定义:可演进性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就是说通过改变约束互联网扩展的要素来改变互联网结构体系,从而确保可以符合新的扩展指标空间实际特性。

可以把结构分为功能协议层、基本元素、核心层,基本要素就是在相应约束条件基础上,合理修改协议,如,命名地址的方式、IP协议、传输方式等;核心层实际上就是在设计网络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互联网结构;功能协议层实际上就是应用协议,例如,P2P、HTTP协议等。互联网可扩展性就是在具有相对稳定的设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随着不断变化网络需求,改变性能、功能、规模等指标。

1.3 设计原则

发展互联网结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固有缺陷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机制、IP地址有限、可扩展性、缺少防范攻击能力等,互联网多媒体、移动性、信息管理、即时通信、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等需要更高要求的性能和结构,所以,需要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在设计互联网结构的时候,需要充分分析以下两种需求:

(1)可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结构体系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2)可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结构体系需要满足一定的经济可行性。有机结合可演进性定义,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演化核稳定性。在演进互联网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对稳定的原则和机制,依据实际经验可以发现,不能把端到端原则和无连接分组确定为实际的演化核,确定演化核组成的时候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估模型。

(2)最优性。在能够充分符合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设计约束和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优化整体性能。

(3)模块性。在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清晰的连接不同功能模块,避免出现过度耦合的问题,保障可以充分符合实际性能和功能需求。

2 互联网体系结构可演进性评估

2.1 评估模型的构建

演进化互联网结构体系可以不断提高实际需求。在分析可扩展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建立了多维可扩展定义,以此,提出一种多种约束几次沪上的互联网平阿基多位可扩展性的数学方式,并且有机结合互联网的服务性、规模性和性能的可扩展问题。从应用方面来说,分析可演进性互联网结构体系评估模型,普及互联网的根本原因就是部署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

2.1.1 服务适应性

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力,叫做互联网结构体系服务适应性,对于不同用户来说,具有不相同的应用需求或者数据比例,因此,需要建立具有通用性的互联网服务结构适应性评估模型:

2.1.2 经济适应性

互联网设计体系结构的时候,存在的经济适应性与部署应用出现的开销具有很大关系,包括提高网络设备管理水平、升级目前网络设备、开发新设备等,记为Cdep,除了部署网络结构体系以外,结构体系整体经济适应性还与部署以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息息相关,记为Cmt,经济适应性互联网结构体系模型是:

Ceconomic=Cmt+Cdep

综合分析互联网结构的经济适应性模型以及服务适应性模型,建立应用适应能力的2ACT评估模型:

其中β和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节互联网的经济适应性和应用适应性,不仅可评估不同演进化互联网结构体系,还可以适当评估互联网技术。

2.2 模型分析

在演进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会出现多种体系结构的现象,例如同时存在IPv6和IPv4,在分析和应用多结构并存的模式的时候,假设并存n个结构体系,从用户效用方面分析,可以发现部署网络结构比例的变化情况,随着不断改变网络规模,分析用户效用,对于不同用户存在的相同用户效用,实施不相同的评价,以此,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模型分析。

所有问题涉及的用户数目记为userall,n个网络需要参考用户的比例为:

使用网络net的用户没有效用是:

每月支付的实际费用为:

以此建立了微分方程和用户效用基础上的模型分析框架,然后合理计算出相应数值。融合三网分析模型,三网融合就是说有机结合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我那个,达到共享资源、三网互通互联的作用,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语音、数据等服务,在三网融合的前提下,具体计算用户效用,得到三网融合演化模型,在分析模型时候,输入的是典型 参数,在t时刻广播网、电信网、互联网所占有的用户实际比例记为x1(t)、x2(t)、x3(t),下图是实际演化结果,从(0.602,0.002,0.302)逐渐演化到(0.914,0.001,0.001)。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演进化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时候,需要分析相应关键问题,设计原则,建设模型,然后分析三网融合以后数据结果表明,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需要相关部增加资金的投入,降低构建网络体系的开销,这种方式的分析过程,是在微分方程基础上建立的网络演化模型,除了使用微分方式进行分析互联网模型,还可以利用其数学方式来分析演化互联网机构的问题,如,Mean Field。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林嵩,徐恪等.可演进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计算机学报,2012,35(6):1094-1108.

[2]王福强.新一代互联网与河北存储发展的研究[C].//河北省计算机学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电子政务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协会2011年联合学术年会(河北省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1-4.

[3]黄勇军,朱永庆.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技术浅析[J].电信科学,2013,29(4):1-6.

[4]董平,杨冬,秦雅娟等.新一代互联网移动管理机制研究[J].电子学报,2011,36(10):1916-1922.

[5]林闯.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专辑前言[J].计算机学报,2010,32(3):357-358.

篇8

经过多年研究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定不足,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两种设计路线,改良式和革命式,这种两种方式会使得互联网发展缓慢、破坏设计原则以及难以达到实际部署,因此,利用可演进的思路来设计新一代互联网体系,保证具有比较稳定的设计原则和核心,有效改变约束扩展互联网的要素,以便于可以充分满足实际需求,注重分析设计原则,可演进化定义以及演进关键问题,提出合理的评估模型和分析模型。

1可演进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概述

1.1结构演进当中的关键性问题

1.1.1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是否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随着不断发展互联网结构,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出现云计算、社会网络、P2P等技术,不断调整和协议添加互联网技术,以便于满足实际需求,对移动性、安全性,有限地址的问题,利用新的协议,如,NAT、CIDR等相关技术来迎接挑战,是否具备相应的发展潜力?由于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很多目标,不断改革设计,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以往的设计原则,但是也不能实际解决问题,还造成很多管理问题,由此可见,想要完全改变结构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适当继承和发扬以往的传统设计原则,(1)从经济角度来说,如果重新建设新的互联网结构会损失一定经济性,不能充分符合实际情况;(2)现阶段目标和互联网设计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以此,需要充分分析设计互联网结构的扩展性、高性能、安全性、实时性、易管理、移动性、经济性等,为了保证可以持续发展互联网结构,需要创新革命式思路,改革结构的原则性和系统性。1.1.2怎样在保证目前互联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革命性创新为了可以有效创新互联网的需求和应用,解决互联网目前“腰围越来越粗,越来越差的可塑性”危机,需要解放设计思想,保障可持续发展结构,不仅需要遵循目前存在的核心设计结构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借鉴和总结革命式创新理念,不仅仅只是进行补丁的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基于革命式的发展理念的实际规范,需要考虑结构的开放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还需要具备互联网的优势,保证在设计互联网结构的基础原则上,改革设计基本要素,IPv6是一种革命性创新的重要方式。

1.2互联网体系可演进定义

想要发展互联网结构,经过分析可以发现,需要合理分析以下条件;(1)为了保障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现有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发展互联网结构,在目前互联网中新的协议可以保证提高部署特性,以便于可以稳定过渡新一代互联网结构。(2)为了保障可以在多维评价上展现互联网结构的实际变化,以此来满足互联网应用新设计的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也即是想要稳定可持续发展互联网结构,需要进一步改革网络结构的创新性。(3)对于目前面向对象服务的网络结构体系,在设计和发展的时候,不但需要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保证在互联网结构中可以稳定发展技术以及保护原有应用,支持新技术和应用,需要完全符合现有的互联网体系,在交错以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演进设计方式,以此,即合理提出如下定义:定义:可演进性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就是说通过改变约束互联网扩展的要素来改变互联网结构体系,从而确保可以符合新的扩展指标空间实际特性。可以把结构分为功能协议层、基本元素、核心层,基本要素就是在相应约束条件基础上,合理修改协议,如,命名地址的方式、IP协议、传输方式等;核心层实际上就是在设计网络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稳定发展互联网结构;功能协议层实际上就是应用协议,例如,P2P、HTTP协议等。互联网可扩展性就是在具有相对稳定的设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随着不断变化网络需求,改变性能、功能、规模等指标。

1.3设计原则

发展互联网结构体系主要原因就是固有缺陷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机制、IP地址有限、可扩展性、缺少防范攻击能力等,互联网多媒体、移动性、信息管理、即时通信、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等需要更高要求的性能和结构,所以,需要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在设计互联网结构的时候,需要充分分析以下两种需求:(1)可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结构体系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可行性;(2)可演进化新一代互联网结构体系需要满足一定的经济可行性。有机结合可演进性定义,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演化核稳定性。在演进互联网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对稳定的原则和机制,依据实际经验可以发现,不能把端到端原则和无连接分组确定为实际的演化核,确定演化核组成的时候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估模型。(2)最优性。在能够充分符合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设计约束和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优化整体性能。(3)模块性。在设计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清晰的连接不同功能模块,避免出现过度耦合的问题,保障可以充分符合实际性能和功能需求。

2互联网体系结构可演进性评估

2.1评估模型的构建

演进化互联网结构体系可以不断提高实际需求。在分析可扩展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建立了多维可扩展定义,以此,提出一种多种约束几次沪上的互联网平阿基多位可扩展性的数学方式,并且有机结合互联网的服务性、规模性和性能的可扩展问题。从应用方面来说,分析可演进性互联网结构体系评估模型,普及互联网的根本原因就是部署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2.1.1服务适应性影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能力,叫做互联网结构体系服务适应性,对于不同用户来说,具有不相同的应用需求或者数据比例,因此,需要建立具有通用性的互联网服务结构适应性评估模型:2.1.2经济适应性互联网设计体系结构的时候,存在的经济适应性与部署应用出现的开销具有很大关系,包括提高网络设备管理水平、升级目前网络设备、开发新设备等,记为Cdep,除了部署网络结构体系以外,结构体系整体经济适应性还与部署以后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息息相关,记为Cmt,经济适应性互联网结构体系模型是:其中β和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调节互联网的经济适应性和应用适应性,不仅可评估不同演进化互联网结构体系,还可以适当评估互联网技术。

2.2模型分析

在演进互联网结构体系的时候,会出现多种体系结构的现象,例如同时存在IPv6和IPv4,在分析和应用多结构并存的模式的时候,假设并存n个结构体系,从用户效用方面分析,可以发现部署网络结构比例的变化情况,随着不断改变网络规模,分析用户效用,对于不同用户存在的相同用户效用,实施不相同的评价,以此,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模型分析。模型分析框架,然后合理计算出相应数值。融合三网分析模型,三网融合就是说有机结合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我那个,达到共享资源、三网互通互联的作用,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语音、数据等服务,在三网融合的前提下,具体计算用户效用,得到三网融合演化模型,在分析模型时候,输入的是典型参数,在t时刻广播网、电信网、互联网所占有的用户实际比例记为x1(t)、x2(t)、x3(t),下图是实际演化结果,从(0.602,0.002,0.302)逐渐演化到(0.914,0.001,0.001)。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演进化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时候,需要分析相应关键问题,设计原则,建设模型,然后分析三网融合以后数据结果表明,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需要相关部增加资金的投入,降低构建网络体系的开销,这种方式的分析过程,是在微分方程基础上建立的网络演化模型,除了使用微分方式进行分析互联网模型,还可以利用其数学方式来分析演化互联网机构的问题,如,MeanField。

参考文献

[1]吴建平,林嵩,徐恪等.可演进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进展[J].计算机学报,2012,35(6):1094-1108.

[2]王福强.新一代互联网与河北存储发展的研究[C].//河北省计算机学会、电子学会、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电子政务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协会2011年联合学术年会(河北省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1-4.

[3]黄勇军,朱永庆.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技术浅析[J].电信科学,2013,29(4):1-6.

[4]董平,杨冬,秦雅娟等.新一代互联网移动管理机制研究[J].电子学报,2011,36(10):1916-1922.

[5]林闯.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专辑前言[J].计算机学报,2010,32(3):357-358.

[6]王伟.聚焦新一代互联网网络——NetLogicMicrosystems突破性多核处理器助力中国互联网网络迅速发展[J].电子技术应用,2010(10):5.

篇9

[分类号]G354

1 引言

读图时代,网络图像资源海量递增,图像检索需求空前旺盛。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图像检索服务,对用户图像检索需求表达行为以及与检索系统交互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必要,而图像检索提问式则是一个恰当的研究切入点。当前有一些围绕图像检索提问式的实证研究,在图像检索提问式的一般语言特征、提问要素组成以及修饰行为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参见笔者前期的相关研究。但是,对基于中文的图像检索提问式的特征还了解甚少,国内还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基于此,为了解真实情境中的图像检索需求表达和演进,本文设计了网络图像检索的受控用户实验来采集用户进行图像搜索任务时的检索提问式及其变化序列,围绕图像检索中提问式特征进行小规模实证研究。

本次用户实验于2010年4月进行,随机选择了某大学的若干个大学生为起点,通过他们发展各自的同学或老乡,最终征集了30名日常生活中有网络图像搜索体验的大学生被试,其专业分布广泛,男女皆有,基本符合实验要求。笔者基于某大学的网络实验室环境,布置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图像检索任务,要求被试尽快而准确地完成任务,不限定每个搜索任务时间,搜索过程利用屏幕录像专家全程录制成视频。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进行了10分钟的关于视频软件使用的培训;我们帮助并确保每个被试正确设置了相应技术参数和保存路径;清空IE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和收藏夹,以避免受前一位搜索者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数据分析阶段,人工对视频样本逐个进行内容分析,按时间点序列采集其中所有提问式,共采集被试在完成不同图像搜索任务过程中的图像提问式648个,作为提问式分析的样本。很多被试在构造图像提问式时,利用了图像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搜索或输入提示词功能;这些智能化输入词汇,正是由一个汇集用户群体智慧的图像搜索的历史词汇的语义网络所提供,能够反映真实用户群体的提问式构造特征。因此,无论是被试自行构造,还是在搜索引擎系统引导下生成图像提问式,都成为用户图像提问式构造的研究样本。

2 图像检索提问式的构造特征

借鉴赖茂生、屈鹏等人“网络用户搜索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实验研究”的相关研究思路,从三个方面考察图像检索提问式的构造:①构造依据,指选择哪些图像需求描述要素来表达图像检索需求;②构造目的,即检索提问式是否明确,考察用户的图像检索需求和检索目标的清晰程度;③构造途径,指提问式是通过何种方式生成的,如自行构造、高级搜索生成、相关搜索生成等不同途径。

2.1 提问式构造的依据

根据Jrgensen和Cunningham等对图像描述要素的划分,本研究考察6类基本要素在图像提问式构造中的运用情况,即:图像元数据(metadata)、图像内容(content)、图像风格形式(genre/style)、视觉特征、图像抽象概念、情感。其中,图像元数据参照艺术品描述类目CDWA(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的核心元素,重点考察其中4个子项,即大小、技术、主题、来源;图像内容分为对象、情节、关系、地点、时间5个子项;视觉特征分为颜色、形状、纹理3个子项。

实验中,6类基本要素在图像提问式中的出现频率分布情况统计。648个提问式中统计到的要素出现频次为1092次,平均每个提问式中包含约1.7个要素(169.5%),这表明用户在构造图像检索提问式时,倾向于组合多个要素来表达,例如:“夜晚的月亮”,包括时间和内容两个描述要素;“矢量图运动排球”中包括技术、事件情节和对象三个要素。具体地,43%的提问式基于单一要素;57%的提问式包含2个以上的图像描述要素。

就要素分布而言,图像内容要素在图像需求表达时占绝对优势地位,平均每个提问式中至少包含1个图像内容要素(108.0%),亦即用户在表达图像需求时一定会涉及图像所包含的对象、事件情节、地点等要素;24.4%的图像提问式中会包含图像元数据;17.9%的提问式中会包含有抽象概念;13.9%的图像查询请求会针对图像形式/类型提出具体要求;用户更多地就高层语义开始检索提问,图像低层特征运用并不多。各种要素子类出现的频率分布。

首先,用户在描述图像检索需求时,优先选择的要素依次是对象、事件情节、抽象概念、图像形式/类型、地点、主题、技术、颜色等,这些是用户构造图像提问式的主要依据。其次,图像所含对象(人与物件)在图像需求表达中具有绝对优势,在66.7%的提问式中均会出现,比例远高于其他要素,这与Jorgensen的研究结论一致0。Choi和Rasmussen基于Shatford模型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图像数据库的查询提问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大多数图像内容优先采用人物、物件、事件或环境(包含地点或时间)等来描述。

2.2提问式构造的目的

正如J6rgenen等研究所指出的,“虽然用户倾向于不断调整提问式,但他们其实不清楚如何去调整以及如何控制这一调整过程”。本研究也观察到这一现象:用户在提问式构造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提问式的调整频繁发生,实验中,被试在每个图像搜索过程中平均需提交图像提问请求7.3次,最多的提问式调整次数达32次之多。被试在每个检索入口提交查询请求的平均次数为4.4次,最多达19次。Goodrum和Spink对搜索引擎EXCITE的33 149个图像查询请求的研究结果是,用户进行一次图像搜索平均提交3.36个查询请求。显然,中文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请求的次数更多;与朱明泉等对文本搜索的结果(每个引擎上提交请求的平均次数是2.17次)相比,图像检索过程中尝试图像请求的次数是文本请求次数的3倍之多。

篇10

关键词:XBRL;连续审计;审计模式;构建要素

Key words: XBRL;continuous audit;audit mode;building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2-02

0 引言

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一系列XBRL技术标准的,XBRL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日渐紧密,基于该环境,本文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与被审客户之间的实时有效连接,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生成的基于XBRL的数据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连续监控,随时对企业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取实时审计证据,对审计报告随时更新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模式。

1 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

连续审计概念框架是连续审计模式的基础,只有在明确连续审计概念框架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分析连续审计模式所需要的构建要素,才能实现新型连续审计模式的构建。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分以下七个组成部分。

1.1 网络服务器 专用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报告系统。对接特殊服务器使得内部审计师和审计单位连接起来,使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核查相关的数据库就可以监视和控制被审计单位专用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审计后产生的报告置于单位内部审计师的特殊服务器里,为被授权的第三方提供审核的数据材料。

1.2 审计环境 被审计单位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监控设备持续不断的运作产生的信息流组成连续审计环境。这些信息流将会被会计系统进行具备时效性的,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也是随着时间的更近进行更新的。

1.3 审计业务约定 连续审计业务约定是连续审计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业务约定的相关条件和款项主要取决于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传统审计部分和连续审计技术两个方面。

1.4 审计信息系统 连续审计的实际采用完全取决于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是否可靠,也就是说审计系统是否是完整的,安全的,有效的,以及可维修护理的。

1.5 安全信息传输 得到授权特定信息传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够保证私密信息不外漏并保持其完整性。确保服务认定水平的图章或标签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整理随时更新的审计报告电子版来生成。

1.6 长青报告 长青报告是指只要特定的第三方有需要,连续审计环境殊服务器可随时生成审计报告供其使用。访问服务器的时间内审计报告完全是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连续审计报告提供三个层次的保证类型,根据重要性程度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要求而定。

2 传统连续审计模式比较分析

篇11

网络时代的来临正在重新定义很多常识与规则,之所以网络时代能有这样的颠覆势能,是因为人类最重要的共识框架――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悄悄发生改变。

人是时间的动物,因为时间的意识出现,人生和事物都有了始终。最初的时间是自然时间,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机械时间出现,钟表让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有了一份理性的面对;今天,互联网的数字时间统一了世界,地球成为一个村落,时间已没有了空间地域的差异和滴答流逝的感伤,时间蜕变为纯粹物理世界中的数字。

人类生存共时性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在理论上瞬间可以抵达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从自然时间到机械时间,再到今天的数字时间,传统媒体生存所依赖的信息时间差逐步消失,媒体的信息先发优势被消解。

再看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已经繁衍演化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直接,网络不仅是现实社会的重要补充,其实网络空间已经就是现实的重心,网络与现实的一体化现象让遥远辽阔的空间变成了一片共同的领域。

共时性加上共域性,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已经让信息的交流传播变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地球成为平面,没有信息高地让传统媒体悠然地鸟瞰世界。甚至,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之下,很多情况下信息愈来愈飞沫化,在信息泛滥的年代,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屏蔽以及如何选择信息。

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人类财富增长的核心要素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设备过渡到了知识和信息;没想到的是,随着人类对信息沟通的“过度追求”催生了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又迅速开始过剩,茫然之中我们又掉进了网络社会。

篇12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过去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积累的概念观念和理论总结,也是会计各项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工过去的实体会计方式而言,会计基本假设是正确无误的,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必须要有实际存在的实体企业作为主体,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出现在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企业,对于这些虚拟企业的会计行为就要应用代替原本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产生的相对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也即在企业一段时间内继续以既定方式经营为前提,来核算财产计价和各类财务情况。然而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产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暂时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需要消失而即刻解体消失。难以用持续经营假设加以核算。旧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适用工虚拟企业的财务核算。

可以在旧的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存续期和清算价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衡量。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习惯工按照时间和公司经营方式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期间。在过去的情况下,公司的交易过程会计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而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交易与会计行为从被动变为实时,旧的会计方法意义消失。对于新的会计行为而言,应当立足于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实时加以记录。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会计行为的单位。这个假设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在网络时代的虚拟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偏向虚拟的数字货币和信息交易,传统的货币计价难以对新型的交易价值进行衡量。旧的货币计量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2.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旧的会计要素分为财务状况基本要素和经营状况基本要素,用这些要素来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对于新的网络化的经营情况而言,这些要素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类情况,在衡量中会产生错误。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和要素来反映新时代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素能够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所服务。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是以权利和责任作为基准衡量交易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现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为的发生。优势是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然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交易的过程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意义。相比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更适合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衡量方法。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也即按照财产成本产生的价格计为价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变动。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续经营假设。然而对于虚拟公司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虚拟公司资产,不足以正确反映虚拟公司各项资产诸如金融工具,虚拟货币等的价值变动,对于虚拟公司的资产衡量,一般使用实时计价的方式。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用纸笔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电子商务下的会计更多的采取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重点,各类地产设备等同定资产相比,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电子办公,直接能够发送报告结果,更为便利明确。

4.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子银行和虚拟结算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交付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离对于会计效果不再影响,会计可以毫无阻碍对远处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岗位发生变化,一些岗位变的不再需要人员,一些新的岗位产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的素质与能力。

5.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篇13

一、引言

从审计的角度,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在网络审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应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企业风险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其基本的要素之一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为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或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尽管如此,风险评估在网络审计、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中的运用却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所有特定风险和网络审计风险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评估中应关注的风险范围、风险评估的目的、内容、程序及实施流程等内容展开,将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深化对网络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解。

二、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审计风险要素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又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财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在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仍然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要素,但其具体内容直接受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特定风险的影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数据与职责过于集中化。由于手工系统中的职责分工、互相牵制等控制措施都被归并到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去了,这些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无疑会增加数据纵和破坏的风险。(2)系统程序易于被非法调用甚至遭到篡改。由于计算机系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非专业人员难以察觉计算机舞弊的线索,这加大了数据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如经过批准的系统使用人员滥用系统,或者说,企业对接近信息缺乏控制使得重要的数据或程序被盗窃等。(3)错误程序的风险,例如程序中的差错反复和差错级联、数据处理不合逻辑、甚至是程序本身存在错误等。(4)信息系统缺乏应用的审计接口,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采集或获取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从而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工作。(5)网络系统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风险,如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硬件设备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故障,或者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物理工作环境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能带来影响等。相对应地,网络审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指系统环境风险,即财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它可分为硬件环境风险和软件环境风险。控制风险包括系统控制风险和财务数据风险,其中,系统控制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财务数据风险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包括审计软件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目的无论在网络审计还是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只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程序,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与其他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尽管如此,两者所关注的风险范围则有所不同。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要求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由于网络审计的审计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两类,因此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应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与该两类审计对象相关的风险。(1)对于与企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信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运行环境两方面出发进行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是指该信息系统从产生到完成乃至进入维护的各个阶段及其活动,无论是在早期的线性开发模型中还是在更为复杂的螺旋式等模型中,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大都包括规划和启动、设计开发或采购、集成实现、运行和维护、废弃等五个基本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该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构成该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是指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所依托的物理和管理平台。具体可将其分为五个层面:物理层,即信息系统运行所必备的机房、设备、办公场所、系统线路及相关环境;网络层,即信息系统所需的网络架构的安全情况、网络设备的漏洞情况、网络设备配置的缺陷情况等;系统层,即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情况、配置的缺陷情况;应用层,即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的漏洞情况、安全功能缺陷情况;管理层,即被审计单位在该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组织、策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情况。(2)对于与企业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信息的安全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相关财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针对企业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或网络技术对有关账户、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或披露而言。网络审计中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传统审CtT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性质、法律及监管环境、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对财务信息错报可能的影响。信息安全风险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针对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或一定的网络平台来存储、传输、披露相关财务信息而言。在审计过程中,审eta员应当主要关注相关财务信息被盗用、非法攻击或篡改及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两类风险并非完全分离的,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三)风险评估内容 广泛意义的风险评估是指考虑潜在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由于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两者在风险评估的内容上也是存在区别的。总的来说,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比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更广泛和深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

险》,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内容。为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了解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及被审it@位的内部控制等。在网络审计中。为了识别和评估上文所述的两类风险,审计人员除了从以上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外,还应该关注其他相关的潜在事件及其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l临的威胁或存在的脆弱点。其中,威胁是指对信息系统及财务信息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它可能是一些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专业技能不足或恶意篡改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一些如灰尘、火灾或通讯线路故障等环境因素。脆弱点是指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它是系统或网络财务信息本身固有的,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软件及信息等各方面的弱点。一般来说,脆弱点本身不会带来损失或信息错报,威胁却总是要利用网络、系统的弱点来成功地引起破坏。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审计申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并分析威胁发生的可能性;(2)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脆弱点,并分析脆弱点的严重程度;(3)根据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脆弱点发生的严重程度,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5)若被审计单位存在风险防范或化解措施,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还应该考虑相应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四)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程序,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程序同样适用于网络审计中的风险评估。但在具体运用时网络审计中更加注重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与信息系统及网络技术使用相关的事项。在实施询问程序时,审计人员的询问对象围绕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大致分为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或信息编制人员)、系统使用人员(或信息的内部使用人员)、系统或网络技术顾问及其他外部相关人员(如律师)等五类,分别从不同角度了解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威胁和脆弱点。在实施分析程序时,除了研究财务数据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非财务数据可能的异常趋势外,审计人员应格外关注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特性情况,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分析比较。实施观察和检查时,除执行常规程序外,审计人员应注意观察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和检查信息系统文档。除此之外,针对特定系统或网络技术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还需要实施一些特定的程序。技术方面如IOS取样分析、渗透测试、工具扫描、安全策略分析等;管理方面如风险问卷调查、风险顾问访谈、风险策略分析、文档审核等。其中,IDS取样分析是指通过在核心网络采样监听通信数据方式,获取网络中存在的攻击和蠕虫行为,并对通信流量进行分析;渗透测试是指在获取用户授权后,通过真实模拟黑客使用的工具、方法来进行实际漏洞发现和利用的安全测试方法;工具扫描是指通过评估工具软件或专用安全评估系统自动获取评估对象的脆弱性信息,包括主机扫描、网络扫描、数据库扫描等,用于分析系统、应用、网络设备存在的常见漏洞。风险问卷调查与风险顾问访谈要求审计人员分别采用问卷和面谈的方式向有关主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使用时关键是要明确问卷或访谈的对象情况风险策略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设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企业相关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文档审核是一种事前评价方法,属于前置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文档测试和设计文档测试。这些特定程序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选择合适的程序。

三、网络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风险评估的目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角度,在系统分析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损失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和整改措施,将企业面临或遭遇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信息安全。而网络审计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向企业提供的一项鉴证服务,其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和评价潜在事件对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两者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不一样。从评估所应关注的风险范围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需要考虑与信息系统和信息相关的风险。但是,具体的关注边界则是不一样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评估企业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它要求评估人员关注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包括实体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软件安全风险、运行安全风险等。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而不是与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根据评估实施者的不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形式包括自评估和他评估。自评估是由组织自身对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他评估通常是由组织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自评估和他评估都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因此。对审计人员而言,受托执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当归属于管理咨询类,即属于非鉴证业务,与网络审计严格区分开来。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中,它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要素和相关属性,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并充分考虑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其他属性。其中,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脆弱性、威胁、风险和安全措施;相关属性包括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在此基础上的风险计算过程是:(1)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赋值;(2)对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