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母猪的窝产仔数、断乳全窝重、年产仔胎次,是测定母猪繁殖力高低的三个重要指标。它们除了受到母猪品种、年龄、胎次、个体差异等不可调节的因素制约外,要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断乳全窝重、年产仔胎次,必须采取以下综合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1.选择优良猪种的杂种母猪
在选择长大后备母猪时,体形上应平直和微倾,腹部比较大且松驰,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较差。排列整齐均匀,一般在7对以上,饱满不能有瞎头、副等。外大小适中、下垂,外上翘的母猪繁殖性能一般较差,经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现象。保持正常体廓的母体(不肥不瘦)繁殖性能较好。瘦肉率过高的母猪,其繁殖性能方面都较差。
2.做好接产工作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在分娩过程中,要有人照顾,接产时保持环境安静,动作要迅速、及时。若有难产,通常用催产素肌肉注射。若30 min后仍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助产人员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助产工作。母猪产后应少喂饲料,同时连续3~5d适当补加食盐,1周内喂料量不宜增加太快,2周后开始正常饲喂。应注意检查哺乳母猪的,对发生炎的母猪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泌乳期母猪饲喂要遵循“少给勤添”的原则,一般每天喂3~4次。在泌乳期还要特别注意预防母猪便秘,母猪便秘可影响乳汁质量甚至造成仔猪下痢。产房管理是控制仔猪死亡的关键环节,一定要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产房工作是个细致的工作,需能吃若、有耐心、有技术的饲养员,对产房工人的要求相对来讲要高,还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3.及早控制常发疾病,确保母仔健康发育
产后恶露不尽,是母猪产后厌食或产后无乳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之一预防和及早控制产道炎症,是产仔母猪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具体做法为:产仔结束或开始排胎衣时,肌注长效青霉素120万IU2支/100kg体重,安痛定10ml~15ml,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催产素20IU~40IU。产后3日内母猪厌食或食欲不佳而又无恶露排出时,选用:①速效开胃增食灵5ml~10ml,复方胆汁A注射液10ml,分别肌肉注射,1日2次,连用3d;③复合VB注射液5ml,比塞可灵注射液5ml,混合1次肌注,1日2次,连用3d。如产后3d内仍有恶露现象时,可选用:①10%浓盐水清洗子宫,而后注入环丙沙星注射液10ml;②1%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子宫,排出冲洗液后注入抗生素药物。
早吃初乳,及时补铁,及早控制黄白痢疾初乳中蛋白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免疫力,只有吃到初乳后,才能获得免疫力。仔猪出生时,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6h后开始下降,12h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所以,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实践中,常常将仔猪身上、口中黏液擦拭干净,脐带消毒处理后,即辅助哺乳,要使每头新生仔猪都吃足初乳。对个别体质弱小力量微弱的仔猪,要先将其口中黏液掏净,身上胎液擦干,滴服50%温葡萄糖液10ml~15ml。然后置放35℃热源中烘热,待其精神状态良好后,再吃初乳。以后几天内都应人为协助吃足乳汁。固定,是实现仔猪均衡发育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仔猪打架争乳的有效措施。固定应当顺从仔猪意愿适当调整,仅对个别弱小仔猪定位,其他仔猪以不争食同一为宜。弱仔一般选择固定在前两三对上。
及时补铁,及早预防黄白痢3日龄时,要用含硒牲血素进行及时补铁。方法:在后股股内侧皮下注射1ml,可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及腹泻。如果场内有黄白痢威胁时,此时可同时肌注治菌磺(长效磺胺制剂,主要成分SMM、TMP)0.4m/头,3d后再注1次0.5ml/头,一般可安全渡过危险期。
适时补料及早补料是提高仔猪断乳重的一项有效措施,科学的补料时间应从7日龄开始,但需有耐心。逐头扒开口腔将料糊抹在舌根处,让其品味诱食,1日数次,待其有自食欲望时可将补料盛于补料糟内让其自由舔食。母猪于产前2天开始减食,至产仔当日,仅喂1/3平常料量。
4.科学安排母猪饮食,提高泌乳量
母猪泌乳量的高低,是饲料质量与饮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村养殖场户的调查表明,母猪产后粥样喂比干湿喂效果要好,日喂4次比日喂2次效果好。一般原则如下:产后第二日开始增料,至5日龄时给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过饱而伤胃,待其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风干料量应大于4.5kg,以不浪费饲料为原则,日喂3次~4次,要尽可能提高母猪采食量。泌乳高峰期,采食量最好达到6kg以上,断奶前2d~3d逐渐减少日喂量至3kg左右。泌乳期日粮中粗蛋白含量≥17%,赖氨酸≥0.85%,消化能≥3.2MJ/kg,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可提高乳脂率。
5.适时断乳,提高母猪年产窝数
收稿日期:2015—01—28
摘要:本文对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68头犊牛的饲养管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和分析了犊牛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规模化奶牛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犊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近年来,石河子地区从国外大量引入了荷斯坦高产奶牛,为本地区奶牛的养殖和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犊牛的培育越来越重视,而犊牛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奶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奶牛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0—2011年,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1~5月生产的368头荷斯坦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将犊牛常见多发疾病按各系统或各病类进行分类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如同一犊牛在不同时期患有不同疾病时,按不同病种登记。试验在统计和分析该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病率及治愈率等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2奶牛场饲养管理状况
2.1犊牛的饲养管理
处于犊牛阶段(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牛)的牛由于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机制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还较弱,因此,犊牛期的饲养是奶牛养殖的关键时期。
2.1.1初生犊牛
该奶牛场生产的荷斯坦犊牛均为自繁自育,犊牛出生后根据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了饲养管理。新生犊牛的护理方法:(1)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其口、鼻部的黏液,以避免黏液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造成犊牛窒息。犊牛被毛要用毛巾擦干,以免犊牛受凉。(2)断脐。如脐带未自然扯断,可在距离犊牛腹部约8cm处用两手卡紧脐带揉搓2min左右,然后在揉搓处远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断端用5%碘酊浸泡消毒[1]。(3)吃初乳。犊牛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哺饲初乳,初乳的喂量为1.5~2.0kg/头,初乳饲喂3d,3~4次/d,
2.1.2常乳期犊牛
犊牛出生3d后改为含有初乳的混合常乳进行饲喂,混合常乳饲喂量:0~5日龄5.0kg/d,6.0~20日龄6.0kg/d,21~30日龄4.5kg/d,31~45日龄3kg/d。哺乳次数前期2~3次/d,后期2次/d(2次饲喂之间一般间隔8h左右)。于犊牛7~10日龄时少量补饲苜蓿叶和犊牛饲料,随着犊牛采食量的增大,逐渐增加饲草料的数量和种类。对于生长发育不太良好的犊牛,可适当推迟断奶时间。
2.1.3断奶期犊牛
该牛场犊牛的断奶时间为60~75日龄,犊牛断奶后按体重的1%饲喂犊牛生长料,4月龄后饲喂育成牛饲料,自由添食添食砖,供给一定量的优质青干草和青贮饲草,保证犊牛有适当的运动和光照时间。在整个犊牛的饲养管理期间,圈舍温度保持在15℃以上,饮用水保持常温,断奶犊牛按月龄、断奶情况分群饲养管理。
经统计,被调查的386头犊牛的成活率在95.1%(351/368),6月龄体重达160kg以上者占95.5%(190/200)。
2.2犊牛常见病及防治
2.2.1主要疾病
对该牛场368头犊牛的常见病与防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疾病的发生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带疾病、肢蹄疾病的发病数量最多,总发病率为42.39%(156/368),其中:消化系统发病率38.5%(60/156),治愈率83.3%(58/60);呼吸系统发病率35.3%(55/156),治愈率94.5%(52/55);脐带疾病发病率11.5%(18/156),治愈率94.4%(17/18);肢蹄疾病发病率13.5%(21/156),治愈率71.2%(16/21)。犊牛发病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蹄疾病和脐带疾病。
2.2.2防治
2.2.2.1消化系统疾病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奶牛哺乳期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恰当,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致犊牛死亡。该类型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治疗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时,多采取抗菌消炎、防止脱水、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增强抗病能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对病犊牛的康复、减少死亡率和治愈率较为有效。
2.2.2.2呼吸系统疾病
犊牛肺炎是犊牛饲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肺炎的病因涉及到犊牛圈舍环境条件、饲养管理因素、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在治疗该类疾病时,首先要保持圈舍干燥,温度适合,防止刺激性气体进入呼吸道,并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进行持续治疗,同时辅以抗炎、止咳利痰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中应避免大量低渗液和等渗液的输液方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2.2.3脐带炎
脐带炎是犊牛出生后由于脐带断端遭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坏疽性炎症。在调查的156头犊牛中,有18头患有此病,患牛表现为脐部增大、脐孔皮肤红肿,触摸脐部,脐部皮肤发热,内容物坚实,引起犊牛的疼痛;有的脐部内容物有波动感,用针穿刺流出灰黄色腥臭或者带血的粘稠液体;有的脐部皮肤破溃,用手挤压流出恶臭气味的脓汁。大多数病例体温基本正常。脐带炎发病初期可在脐部周围涂擦5%碘酊,然后涂抹鱼石脂;对化脓破溃形成瘘管的病牛,挤净脓汁,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皮肤表面涂布碘酊,1次/日。
2.2.2.4肢蹄病
肢蹄病是指发生于蹄尖壁、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以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漫性炎症。调查的156头犊牛中21头患有肢蹄病,病牛不愿行走,喜卧,运动时出现跛行,关节屈曲不灵活、僵硬、关节肿大;有的腕关节下面可见黏液囊肿或已破溃,久治不愈。治疗肢蹄病可于肿胀关节部位逆毛涂布鱼石脂,并配合肌肉注射抗菌消炎药[2];对发生化脓、皮肤破溃形成蜂窝织炎的病牛,挤净脓汁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并放置浸有呋喃西林的引流沙布条,皮肤表面涂布碘酊即可,一般每隔2d处理1次。
3小结与讨论
初生犊牛各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养牛生产经济效益。因此,对犊牛的各项管理措施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定时、定量、定人、定温哺乳,使初生犊牛吃足初乳,并在7~10日龄开始补饲,60~75日龄适时断奶,可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快速发育。同时,保持圈舍环境的温暖干燥、通风透光,可降低哺乳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炎、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对断奶后的犊牛可按其体重的1%补饲犊牛生长料和育成牛饲料,供给足量的优质青干草和一定量青贮饲草,保证犊牛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有助于后备奶牛的培育和快速成长。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病率较高、致死性较强,属于多病因多病原的疾病,在防制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脐带炎和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圈舍潮湿、泥泞和地面坚硬所致,其发病率虽不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但对其的治疗却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化脓性脐带炎、关节黏液囊肿和蜂窝织炎的治疗,一般疗程可达数月,且多数久治不愈,有些病牛还会继发全身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在养殖生产中应予以重视。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课程充满了兴趣,便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现,促进综合能力更好地发展。其中,自主性学习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任务驱动法主要就是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合理地融入任务目标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分析问题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插入表格”部分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在wps文档中插入一个表格,这样便会让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让学生全面调查班级中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再让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并附上表格,这样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小组,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发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预留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的含义。例如,在学习“获取图片”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制作好的带有学校风光照片的windows屏幕保护演示给学生观看,这样便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搜集和制作屏保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图片的处理技术,并能够根据自己所想来制作精美的图片。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作品。
三、借助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规模化养猪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养猪场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是很多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养猪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扩大了养猪的规模,但是最后核算仍然存在亏损。分析其原因发现,规模化养猪与个体养猪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地理位置、经营管理、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同,生产水平也不尽相同。分析规模化养猪场的经营管理与生产情况可知,引起生产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生产与理论结合的不够紧密。对此,在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生产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提升规模化养猪的经济效益。
2规模化养猪场经营管理的措施
(1)加强防疫工作。规模化养猪场猪只的数量与密度都比较大。为了促使规模化养猪场快速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防疫计划,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若是在规模化养猪过程中缺乏科学的防疫措施与制度,病原入侵后将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疫病出现并大范围传播,造成严重的损失[1]。规模化养猪场需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结合当地猪病的实际流行状况,充分考虑到本场猪群的疾病状况与各类疫苗的性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防疫方案,这样才能够提升免疫程序的科学化水平,为规模化养猪场的稳定与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做好消毒工作。规模化养猪场应该做好消毒工作,这样有利于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切断,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发生。规模化养猪场在消毒上应保证“彻底、全程和全面”,不能出现空白,要不断完善消毒制度,这样才能够让“预防为主”的方针得到贯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传播在养猪场中的病原体,让其传播途径被切断,达到有效控制疫病蔓延的目的。规模化养猪场要选择适宜的消毒药物,要按时对场内外进行消毒,尤其是进出场人员与车辆,更需要将消毒做到位,避免疫病的入侵。只有选用最适宜的消毒药物与消毒方式,做好工具的消毒工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确保规模化养猪场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提升。(3)选用营养饲料。饲料是规模化养猪场的一个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会投入到饲料中,我们要结合猪只的品种和各生长期猪只的营养需求,确保饲料在营养上保持均衡,让各阶段猪只所需的营养得到满足,从而实现猪只健康育肥的目的。当病原菌入侵机体,机体为了抵抗疾病将消耗营养[2]。规模化养猪场不仅要维持日粮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还应该适当提升消化能力与蛋白质含量,这样有利于猪只抗病能力的提升。要禁止使用霉变饲料,这样会对规模化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是种猪饲料,应该做到新鲜且没有霉变。(4)合理调整生产。生猪市场的行情对规模化养猪场的最终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规模化养猪场业主需要全面了解生猪市场的行情,确保生猪能够适时出栏,当生猪市场价格低迷时,应该对上市猪的体重作出相应调整,要选择提前出栏的方式,避免因价格问题影响到规模化养猪场的效益。如果仔猪市场行情较好时,应该采取对仔猪进行销售的方式;若猪行情不好,苗猪价格也不高,则应选择肥猪出售的方式。规模化养猪场对生产进行调整时,应该始终根据消费者的习惯来进行调整,对于猪品种的选择也应该迎合消费者的习惯,从而让猪只销售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总之,规模化养猪场投入较大,若经营管理不善,将会带来严重的损失,难以实现预期的养殖效益。因此,在规模化养猪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外,还需要将经营管理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在改善养猪环境与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促进规模化养猪场的良性发展。
摘 要:在我国推出有关扶持养猪业发展政策的背景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养猪的创业致富之路。本文以四会农村地区的一家养猪场为研究对象,发现了该猪场存在筹资费用过高,饲料仓库存储不当和饲料转化率低,日常医药保健费用高,管理人员技术有限等成本问题,从而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积极寻找有效的的成本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养猪户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效益养猪理念。
关键词 :养猪场;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5-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俞嘉裕(1991-),女,汉,广东省肇庆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林晓丹(1993-),女,汉,广东省深圳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黄妙君(1993-),女,广东省潮汕市人,会计学专业本科在读大学生。
随着我国对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产出地之一,使得养猪业成为畜牧业中一个关键的部分。肇庆市四会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河流水网资源丰富。四会地区一般养猪场养猪年出栏数500-3 000头的养猪户有245户。四会地区已拥有广东省重点猪场6家,是广东生猪出栏数最多的县。2013年底,四会地区生猪饲养量216.3万头,生猪出栏量133.34余万头,存栏量82.89万头,存栏母猪12万头。其中,大部分养猪场普遍存在着养猪成本高的问题,其成本高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高,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等。本论文采用经济批量采购饲料,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养猪户的收入。
肇庆市四会地区养猪户数量较多,但是普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在广阔的生猪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对于如何控制养猪生产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为地养猪户提供成本控制方法。
一、四会万利养猪场发展现状
万利养猪场作为四会农村地区较为大型的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面积100多亩 ,员工共20余人,其中猪舍占地面积约为3300-3500平方米,猪舍建造分为四个功能区:生产区、饲料管理区、隔离区和生活区,其中生产区是猪场主要建筑区,其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而饲料管理区作为附属建筑区,包括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等,猪粪堆积处和病猪则放置隔离区,而生活区则是人员办公地方和居住地。
万利养猪场积极与周边同类养猪户进行养猪经验与技术交流,并寻求建立技术战略伙伴关系,定期聘请养猪专家到现场进行养殖技术讲授,以提高员工养殖和管理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万利初期的设备选型的投入,养猪品种定位,饲料商的选购,猪舍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以“以质取量”为经营目标,避免了与大型养猪场进行市场争夺的竞争。同时万利养猪场存在筹资费用过高,饲料仓库存储不当和饲料转化率低,日常医药保健费用高,管理人员技术有限等成本问题,如何控制成本问题成为提高养猪场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万利养猪场存在的成本问题
(一)筹资费用过高
由于生猪资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价值变动和市场状况会随着生猪生长周期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就给养猪户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是万利养猪场前期投资资金较大,而养猪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较慢,结构安排不合理,造成内部经营资金匮乏,使得流动资金短缺;另一方面,该猪场筹资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来源于老板的自有资金和抵押贷款向银行借入大量资金,即使自有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仍然存在资金回收效益不确定的风险。同时,万利猪场信用等级较低,所属养殖行业养殖时间较长,所面临经营风险又偏高,使得不仅受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而且借款资本成本率高。
此外,万利养猪场作为养殖行业,存在着一定的疫情风险,而近几年养猪行业出现“商热种冷”的现象,即商品生猪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由于种猪市场受饲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的影响,而经营资金有限又使得养猪户积极性不高,这就容易使得养猪户处于停产状态。所以由于筹资不合理,使得猪场必须定期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和填补一定的亏损额,这就增加了现金流出量,也就是后期所指的养猪成本的增加。
(二)饲料储存不当
饲料费用在养猪过程各项目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是指各猪群消耗的各种饲料。万利养猪场对饲料购入与出料没有一个详细的登记数据,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数目混乱,没有按照各种饲料类型建立账簿;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及时对仓库进行消毒和对购进的饲料进行就及时合理放置,导致鼠虫滋生,容易造成饲料发生霉变而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采购员在采购各种饲料前,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来统计该猪场实际需要饲料的总量,导致盲目采购,加之该季度处于夏季,天气高温炎热,导致饲料不易存放,也因为天气炎热导致猪种进食量下降,使得饲料总体需求量大大减少。
另外,通过饲料成本、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更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饲养技术,可以降低养猪户的养猪成本,达到效益化养殖。该猪场对仓库饲料进出量核算与记录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实行统一标准和建立相关会计账簿,对出料单和进料单进行记录,由于日常工作缺少了对仓库饲料进行成本核算,使得对仓库实际存储量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数目,也容易造成后购进的饲料先出料,导致了先入库的饲料因存放时间过长发生变质而造成浪费,从而增加了饲料采购成本。
(三)饲料转化率低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指标之一,而质量好的饲料价格较高,能给猪提供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在万利猪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饲料转化率低,使得养猪成本增加。
一方面,因为饲料费用支出是养猪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有效控制和降低饲料成本,这就使得饲料采购员购买了价格较低的三无保障饲料,而这些饲料营养价值得不到保障,甚至部分饲料保质期接近过期时间;同样地,由于饲养人员技术有限,在配制饲料配方时忽视不同猪群的实际采食量以及没有针对性放入不同分量的原材料进行饲料加工,而盲目进行加工和喂养,使得配方不准确,造成了饲料浪费。
另一方面,万利猪场管理人员忽视了外在环境对种猪进食量的影响,没有分析了环境成本、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夏天季节气温高,种猪进食量减少,而冬天寒冷干燥,这时维持种猪的能量明显增多,这就增加了猪的采食量。但是,该猪场喂养员却采用每天同等的饲养量方法进行投食,造成了夏天投料率过高,而冬天投料率却过低的现象发生,使得不能因时制宜地投料而降低了饲料转化率。
(四)猪场人员管理不善
万利猪场的人员在养猪过程中因饲料采购、喂养不当等方面管理不善,导致了饲料成本的增加,究其原因,与猪场周边同行业的猪场对比,发现该猪场的员工资以及津贴待遇较差,这就导致了人员工作态度较马虎,积极性不强。与此同时,猪场人员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了管理不善。据我实地考察数据统计,万利猪场有2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名场长,1名会计,1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2名,其余人员为猪场喂养员,从该猪场人员各岗位分布数量来看,基层工作人员居多,他们一般缺乏养猪的专业知识,纯粹是劳力劳动;而处于有专业管理水平的人员数量很少,特别缺乏具有养猪综合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从而因管理不善而增加了养猪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此外,养猪场管理人员没有对生猪进行阶段性的成本核算,对生产性种猪和商品猪没有进行会计核算,使得在成本归集中的统计数据混乱;此外会计人员没有建立完整的生猪原始数据登记制度,使得在保育仔猪、育成猪和后备猪的阶段,没有选择历史成本模式计量,也没有在育肥猪阶段按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熟低原则计量,导致了该猪场没有使用一套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控制,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措施进行相关成本控制。
三、解决的对策
(一)科学与多元化筹资措施
万利猪场在拟定筹资方案时,应当根据猪场的实际经营情况并结合年度的资金预算表,明确筹资的金额、用途和来源,对筹资费用的高低作出充分评估,并根据养猪经营所需资金和规模选择不同期限的筹资方案,科学合理筹资资金,从而充分利用筹资资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相关的财务费用。此外,该猪场属于国家重点资金扶持的养猪行业,所以,该猪场应当在遵守国家法律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进行社会扶持性融资,尽可能由有关政府出面担保贷款,或者进行无息低息贷款,从而降低筹资费用。同时,应积极主动探寻多种方式的筹资渠道,譬如,在固定资产设备方面,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杠杆租赁等方式租入设备,可定期向融资公司支付一定的租金来缓解资金压力,使得有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便更好地分散养猪场高筹资高费用的风险。
万利养猪场在科学与多元化筹资过程中可以进行筹资成本分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筹资方案,使得债务期限与养猪场投资生产经营回收期相配比,筹资费用与养猪收益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借款金额,从而有效控制筹资费用支出。
(二)制定有效的措施控制饲料成本
(1)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
饲料仓库要保持通风防潮,防腐避光,并落实对仓库进行全面消毒工作。饲料仓库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猪群所需的饲料数量和质量,因此,万利养猪场必须加强饲料储存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饲料入库质量控制。采购员应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障的饲料商,并在饲料入库前进行饲料检测,防止出现购进饲料有发霉变质的现象发生。
第二,建立完整的出入库饲料登记账簿。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控措施,按照猪场的相关手续定期对出入库饲料进行登记与盘点,做到账实相符。
第三,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对不同规格的饲料以及不同批次的饲料分开存放,并做好相关数据登记,避免了因饲料混放而导致饲料出入库数据不全,使得饲料员无法掌握有用数据进行饲料出库。
第四,加强仓库的盘点和消毒工作。仓库饲料要保持低温干燥,防止高温潮湿,同时注意防鼠防虫,定期进行仓库消毒。此外,仓库员应每周对仓库饲料进行盘点和检查,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第五,制定合理的饲料采购数量和批次。通过养猪场实际投放量和以往采购数量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合理的采购数量和批次。
(2)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控制措施
饲料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猪增重的速度,也是关系到养猪场的经济效益规模,所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成为了养猪场降低养殖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在选购饲料时,应避免购进三无保障的劣质饲料,保障购进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从而提高生猪的进食量。此外,饲养员要因时制宜地进行喂养,根据生猪实际进食量进行喂养。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的配料投放比例,严格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玉米、豆粕、麸皮等原材料进行合理配比,保证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同时,密切关注每一个猪舍生猪的进食量情况,如发现有生猪进食量发生异常,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救治,并适当减少投放量。
提高喂养员投放饲料的准确率,避免在投放过程中造成的饲料浪费。同时,应选择同等营养价值,价格偏低的饲料替代品,由于近几年玉米、麸皮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飞快,使得部分养猪场养殖积极性不高,所以,可购进残汤剩饭或者青菜类等作为饲料进行混合喂养,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三)加强人员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要养好猪,先养好人”,这是养猪场要获利的一个秘诀,所以必须要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发现人才,积极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岗位责任制,坚持按劳计酬进行工资发放,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考核办法,从而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管理能力,有效地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此外,定期聘请养殖专家到猪场进行授课,加强对员工队伍建设,通过熟悉和掌握标准化技术养殖,提高其饲养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进行以饲养管理技术、技术操作等作为上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加强横向交流,积极鼓励员工参加猪病交流会,从而提高人员的自身养猪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通过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进一步加强了整体人员技能队伍建设。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是养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其贯穿生产经营整个过程。成本支出是客观存在的,猪场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使得有效降低养猪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增加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南
京理科大学管理学院,2011.
[2] 乔琳雁.生猪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探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