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政科研经费管理

篇1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呈现项目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的特点。在科研项目经费来源中,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强有力地支撑众多科研项目的开展,这部分资金保障性强,管理较为严格,但在使用、监管和效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费预算安排不合理,经费支出不规范,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保证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认真思考。

1现状分析

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规范和导向下,政府、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经费管理主体普遍强化管理职能,更加重视经费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规范性和制度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1预算粗放,资金配置合理性差。

在立项过程中,经费由项目组成员自行安排申报,财务人员很少参与其中。核算不合理、不准确,没有做到细化支出,抱有“宁多勿少”的思想,多报经费、多列支出,造成资金浪费。预算编制粗放,随意性强,预算分类不规范,势必对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造成影响。有时还存在政府行政干预力度大于专家意见的情形,有些科技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左右项目经费的分配。

1.2协调失效,进程失控。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与财务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少,项目进展和财务支出分离,项目台账和会计帐表不对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缺乏对称性,不能有效控制项目进程。存在经费已用完而未结题;或是已结题,而经费未用完,长期挂账;还可能出现项目中期检查后突击花钱的问题。

1.3支出随意,信息失真。

擅自改变经费用途,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有的大部分支出用于报销出租车费、餐费等,真正用在科研项目上的经费较少,更有甚者,将项目经费用于个人、家庭的开支;项目外协费存在“以拨代支”现象,将这部分经费划出,脱离了财务监管。有的单位在编制项目决算时候弄虚作假,会计信息不真实。

1.4设备采购脱离监管。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相关科研设备时,不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办理,采购行为不规范,增加项目成本,甚至导致经费使用的合法性问题,此类现象在企业承担的项目中尤为突出。

1.5部分现行规定不利发展。

在现行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有工资性收入的不得领取人员费,而课题组成员中也不得发放劳务费等报酬。但是实际执行中,项目经费也开支了在职在研人员的部分工资或津贴补贴,此类现象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照章办事比较困难,如果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则会出现科研人员不愿参与课题研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2应对措施

2.1强化预算管理。

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组成员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经费预算,明确目标任务,逐层分解,明细项目支出,确保项目可操作性,做到科学、合理、详尽。科技管理部门严格把关,专家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明确支持方向,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落实相关规范和标准,避免项目重复安排和重复购置,提高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性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2.2规范预算执行。

充分认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严格执行预算,按照用款计划支出,专款专用,独立核算,项目组与财务人员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完善信息的对等性,避免报销的随意性、盲目性,有效控制项目进程。

2.3落实日常监管。

项目承担单位内部认真落实日常监管,严格执行监管制度,形成良性机制,实行项目全程动态监控,监督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和财务开支,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强化日常监督,认真落实总体规划、阶段工作和工作要求,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经费开支、绩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4严格执行政府采购。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科研设备的,不以采购主体定位,一律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程序办理,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可考虑在申报项目时,将设备费单独申报,提供相应设备型号、标准,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统一购置后随项目一并下发,可有效遏制设备重复购置,同时也能节约部分资金。

2.5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在管好、用好项目经费,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发挥资金的效益性。现行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人员费、劳务费等的规定缺乏灵活性,明显滞后于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文件,如《昆明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项目(课题)工资的概念。以技术成果、工作项目作为核算单位,由项目负责人对该项目完成的质量、完成时间、经费进行总体承包。项目组内人员的收入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贡献进行分配。结合实际,建议对相关经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尊重经济规律,注重经济效益,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昆明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

篇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外发达国家经过探索和实践并且行之有效的一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我国从2004开始在全国高校推广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高校的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以及高校全面快速的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科研实力已成为高校除教学水平之外又一综合实力的表现,科研经费的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高校应该深切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的意义是一方面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拨付程序和方式,从层层转拨、分散支付到国库直接支付,避免了在拨付过程中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每笔资金的支付数量、支付对象、付款用途等信息都能进行实进监测和核查。财政监督发生了从事后审计到事前和事中监督的转变,有利于管理和监督,有效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客观上促使高校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主要是影响了纵向课题经费的管理办法。原来课题经费是直接下达到高校基本户,经费下达较及时;支付程序简单,财务人员对原始票据审核、记账,然后依据复核后的记账凭证支付;财务处理灵活,各账户间通过划拨资金解决垫付资金问题,上级财政部门难于监督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由财政部门为高校开设零余额账户,高校需要使用财政资金时,必须按照审核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部门提出申请,审核同意后方可使用。将科研经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经费下拨滞后,垫付资金不能及时转回。大多高校科研项目在预算下达、经费到位前已经实施,做了前期大量调研准备工作,发生了支出。过去传统的分散支付方式,可以通过从其他账户划拨资金解决垫付资金问题,但现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规定,零余额账户不允许向本单位的其他任何账户划拨资金,造成高校已垫付资金累积在零余额账户中,而其他账户已垫付资金又不能归垫。如果不先从其他账户垫付,一些项目又因此要延期实施,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开展。另外,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后,课题经费将按照预算进度下达,当年度未使用完时,财政将会把剩余额度全部收回,以保证对财政资金的有力监督,而下一年度返还额度一般5、6月份才到,致使科研课题上半年不能有序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科研计划,制约了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

2、会计核算环节增加,付款时间延迟,支付程序变得复杂。会计人员对原始票据审核、记账,然后银行出纳填制支付申请书,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申请支付。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依据批复的用款计划对支付申请审核批准后,办理支付业务。支付时分两种方式,财政直接支付是直接向商品或劳务供应方付款,财政授权支付是将资金下拨给高校零余额账户,然后再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使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环节增加,付款时间延迟,支付程序较改革前变得复杂。

3、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集中性与国库集中支付项目支出须按进度的矛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前,高校到账户的是实拨资金,项目负责人随时有钱花。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要求高校必须编制分月用款计划,项目支出的用款计划按实施进度编制。但高校本身的一个特点是年度按学年来划分,科研经费用款高峰集中在各学期初和学期末,另外加上项目负责人喜欢累积报销费用,造成实际支出进度不同于用款计划进度。当大量科研项目经费集中使用或出现突发性的情况时,还可能造成用款额度不够的情况,虽然可以追加分月用款计划,但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繁琐,支付流程复杂,将会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

4、认识跟不上。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一般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工作繁忙,对财经等相关制度了解不多,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又是一项全新业务,项目负责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仍然跟不上。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仍然左右着项目负责人的行为和思想,项目负责人对科研课题的前瞻性认识不够,甚至仍然认为科研课题是自己争取过来的,属于自己的经费,想怎么花什么时候花都可以,随意性大;对科研经费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不够,造成预算编制、用款进度和资金结存都不太合理,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5、配套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系统还不完善。高校原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预决算管理办法等财经法规制度显得相对滞后,网络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首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严格执行预算,科研经费管理对财务核算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财务软件功能设置上还不尽完善,如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情况,对各项具体费用指标的控制,预算编制科目与财务记账的会计科目的匹配关系等等。其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缺少有效协调,尚未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平台。最后,有效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需依赖较先进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使财政、国库、银行、高校之间横向联网,保证资金的有效运作。目前虽然高校实现了网上传输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各高校也有自己的一套财务核算处理软件,但国库集中支付网络系统与财务核算软件还不能实现互相联通。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及措施

1、加大宣传,建立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需要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先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是 一项全新的工程,高校应做好各项宣传工作,转变项目负责人旧的观念,使其提高认识。高校应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充分考虑本校实际工作需要,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的问题,制定一整套规范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需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科研经费使用透明度增加,应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标准以及使用审批程序,做到有章可循,费用严格按预算执行,减少科研经费不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效益。

高校应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与上级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财政应充分考虑高校学年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就年初预算下达前基本户垫付的资金,在得到批准后,允许高校零余额账户向基本户转账;就高校核算的特殊性,允许零余额账户向二级独立核算单位、二级学院等转账;就追加用款计划,在下达用款计划额度时,把时效性放第一位。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国库支付流程,充分保证财政资金及时到位。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用款计划是以预算为依据的,没有预算就没有支出,因此新形势下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显的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国库支付改革需要的预算管理制度,不断细化和强化预算编制,财务和科研管理部门应当配合项目负责人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预算的执行。科研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就应按照预算规定的开支范围和项目进度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需要特别注意科研经费使用的前瞻性和计划性,避免发生“年初没有钱花,年末突击花钱”的局面,使支出进度与用款计划尽量相对应。

3、建立能够兼容国库支付信息系统的科研经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除了具备一个高水平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外,还必须完善已有的财务软件,搭建科研经费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一个能够兼容财政支付信息系统的较先进的科研经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方面加强财务软件功能的开发,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的开发设置,加强对各项具体费用指标的控制开发,能够实时统计各项指标当前已用多少金额,剩余多少金额,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查询、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但可以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将来类似的经费使用提供基础,编制科学的经费预算。另一方面,搭建科研经费管理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连接国库支付系统、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等高校相关部门,能够快速获取各自需要的完整、准确的科研信息资料,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高效化、透明化。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后,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切实做好业务培训工作,熟练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认真学习新形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就国库支付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总结、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总之,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严格预算执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其向着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科研经费管理[J].江苏科技信息,2009(5)

篇3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经费收入是指高校通过承接政府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收入和为企业、事业单位服务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的收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的高低,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几年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也有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部分学校科研经费没有预算、虚列预算或者不按照预算安排支出;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高校科研经费转拨行为不规范;科研经费报销混乱;科研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不恰当;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非常普遍等等。

(二)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从2004年审计署对18所重点高校的审计结果看,共发现13所高校共有17397个课题结题未结账,账面结余资金3.69亿元,仍滞留在各项目上未发挥效益,有的还在违规提取管理费、评估费等等。

(三)资产管理不善。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有的固定资产即使入账了,却公私不分。还有的科研负责人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购置的物品不是学校资产而是个人用品,与学校没有关系。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形成浪费和流失。

(四)尤其是横向课题存在问题较多,如:课题经费体外循环,存放在校外或校办企业代管;科技开发合同不规范,学校承担无限责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鉴定与业绩评估不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监督检查机制。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课题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高校社会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5年6月26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12条意见,教育部办公厅2005年12月15日转发了科学技术部《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8月21日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根据上述意见和通知的有关精神,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一)科研经费应纳入学校综合预算。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是横向渠道还是纵向渠道,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

(二)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首先高校要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日常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合理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1]

其次要强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支出范围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重点加强对项目管理费、劳务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项目自筹配套经费等支出的管理;规定科研经费的审批和报销程序;制定科研管理费及科研津贴提取的标准;明确科研结余经费的分配办法。其中,项目管理费可根据各类项目的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统一提取,统筹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办理,原则上,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它各项支出,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也不得超比例提取科研津贴。

再次,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2]

(三)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结题不结账是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我认为: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先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的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结题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项目经费的财务决算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处置。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不得留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性支出。

(四)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

(五)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体系

首先,高校应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

其次,高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项目经费的审计内容包括项目合同完成情况、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等三方面。高校还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指导和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对内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醒及督导项目负责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再次,高校要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教育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给予处罚。

篇4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到2009年高校的科研经费已达728亿元人民币。国家随着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对学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也逐渐加强。在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也为课题通过结题审计造成诸多困难。

一、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与国家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一致

财政部、科技部为规范各类财政资助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分别出台了《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2]65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财政补助的各类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支出科目和开支范围以及支出标准。但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鼓励科研人员多争取科研经费,在制定的内部管理条例时,往往会:(1)扩大开支范围,把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招待费和礼品等也纳入到课题的支出范围,甚至默许一些个人消费性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严重违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原则。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2)提高开支比例,如《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专家咨询费的开支标准,但在内部制度允许发放数额超出标准许多。(3)违规提取费用,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现有的管理文件,学校是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并明确表明“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有的学校在学校提取管理费的同时科研组所在的学院也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且比例要远高于规定的比例,也有的学校在提取管理费的同时,又提取了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费。

2、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预算执行困难

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预算有其严肃性,一经批准,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在《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预算的科学与否对科研是否能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发现有的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极其不科学的。如有个上百万元的科研课题,预算编制时,劳务费的安排只有5000元。而其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劳务费有50000多元,是预算的十几倍。按规定劳务费是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的,这为课题的结题带来很大的困难。造成科研预算不科学的原因有其客观因素,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课题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对预算编制足够重视,随意编制预算造成的。课题研究人员对财务管理一般不够专业,预算编制存在不足本不足为奇,只要多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多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是可以把预算编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但事实上在课题的申报过程中,既没有财务人员参与,也没有跟财务人员沟通。整个申报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都由课题组一手包办。甚至批准后的预算也没有报送到财务部门。科研经费预算的不科学就难以避免了。

3、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核算控制手段

《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了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项目和课题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列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开支范围,根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在总额控制的同时,各科目的分项支出也应在控制预算范围之内。但这些开支范围无论与现在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使用科目还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都不完全一致。由于财政部统一的财务报表里没有把科研支出单独列报,而是与教学事业支出合并作为事业支出合并列报。因此,高校为了编报的方便,普遍的做法是依照教学事业支出科目设置科研支出科目。这样给科研经费的支出归集造成许多麻烦。另一方面,高校实行的高等教育会计制度在会计年度末需进行收入支出冲转。而科研课题的研究往往会跨几个会计年度。造成课题的收入支出核算不连续,对控制课题经费科目支出造成困难。再者,学校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项目――科目支出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4、自筹经费确认及落实困难

(1)自筹经费确认困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于自筹经费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应提供出资证明及其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按以上规定自筹资金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货币。能提供出资证明的最有效证据无非是有银行提供的资金划拨单据,而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和课题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的管理规定,并不要求单位独立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没有独立开设专门的银行账户,银行不可能提供资金划拨单据。这使确认自由资金是否到位产生困难。

(2)自筹经费落实困难。一般来说自筹经费(配套经费)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课题申报的学校本身,二是与学校合作申报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如果有与学校合作的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话,自筹经费的落实可能会容易些,但只有学校独立申报的话,在当前学校连自身办学经费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要落实科研的自筹经费就会显得十分困难。虽然财政部、科技部出台的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科研项目必须要有自筹经费,但科研人员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明知困难还会承诺筹集一定数额的自筹经费。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一笔经费多次配套,形成一女多嫁的现象。

二、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1、认真梳理学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完善内部管理规定。做好与财政部、科技部的相关管理办法的接口工作。清理不符合规定的条款。保证财务部门在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时有正确的依据。

2、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科研人员应提高对科研预算重要性认识,在编制科研预算时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细化项目支出,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提高科研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不使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审核仅停留在票据的合法合规上。

3、调整科研经费核算的科目体系,可以在科研事业支出的总账科目下设置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和其它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使科研经费开支预算和预算执行在统计的口径上相统一,既便于统计也利于控制。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再按照报表口径进行调整。改革高等教育事业会计制度中的科研事业核算方法,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配合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的要求,在科研课题尚未完成时不对课题的收支进行结转,只有课题完成并经过科研经费审计验收之后进行课题经费收支结转及结账处理。改进电算化会计软件,使软件从单纯的项目总经费控制的粗旷形管理到项目科目余额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4、改资金的配套为资源的配套。现阶段学校经过大规模的发展后,普遍短缺的是货币资金,而不缺的是房屋(包括实验室)、设备等资源。高校承担科研任务的优势,除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无非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些资源。学校的资金主要的来源是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等非税资金的收入,无论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的收入都是对教育支出的补偿。按理这种收入也只能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但是学校为了提高影响力,在学校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在现阶段科研经费不允许开支人员经费的情况下,已经拿出了很大的一块资金补贴给教师作为工作量酬金。如果再要拿出资金来配套科研经费,一方面使学校原本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同时挤占了教学经费,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打乱学校的预算。对国家的资金也是一种浪费。改资金的配套为资源的配套,学校不需要为课题提供资金,只要提供科研所需的设备、房屋。一方面可以把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也可以使科研人员免除为解决配套经费问题过多分散精力,影响课题研究,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弄虚作假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5

1.1零余额账户的概念零余额账户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来,财政实行国库集中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制度下开设的一种账户,它包括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它与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设的国库单位账户相配合,构成财政资金支付过程的基本账户,财政资金的收入缴库和支出核拨均通过单一账户体系进行[1]。在这种单一账户支付体系下,财政对预算单位的预算拨款只是下达一个用款额度,并不是实拨资金,并且由银行监督管理。财政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付,财政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对实行直接支付方式的预算单位的支出,财政将直接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对实行财政授权方式的预算单位,财政将用款额度下达到单位在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中,预算单位在额度中申请支用。

1.2财政实行零余额账户政策的用意对财政而言,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通过国库单一银行账户体系来完成,这种支付制度的意义在于改变了原来分散支付下的预算资金拨付方式和程序,采用一种直接形式的拨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财政资金在拨付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提高了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单位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保证了从预算分配,资金使用,资金拨付,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的账户全过程都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剖析

2.1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及性质高校科研经费按来源渠道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指财政性拨款,按来源不同分为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归国留学基金、省(市)科委、各部委、厅、局级科研经费等。(2)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获批的科研项目经费,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或合同约定转拨到高校的项目经费。(3)高校自主预算安排的科研基金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协作等服务而获取的具有创收性质的资金收入等等。随着高校科技工作和社会各界科技合作的逐步增强,科研经费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已越来越高,并且形成了纵向科研经费专项化,横向科研经费多元化的新格局。

2.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失科研经费的取得往往要通过立项、申报、批准、项目下达、实施、结题等多个环节,时间跨度较长,一般都在一年或几年以上,伴随此过程的经费管理也要通过预算,批准预算,经费下达,支用,决算等多个步骤。就高校内部管理上来看涉及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二级学院(系)部门及课题组成员。很多高校还将科研成果与履职考核、教学考评、职称评定、绩效奖等挂钩,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如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这些部门按照各自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相互之间很少沟通配合,比如,科研部门不向财务部门提供完成的项目资料与信息,不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把管理和责任全部推向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也没有把考评情况及时反映给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也没有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管理缺乏统一性,制度没有约束力。

2.3科研经费编制不科学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重立项,轻预算,项目经费编制不科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管理,即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2]。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管理、结题、科研成果转化等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问题是课题负责人全权管理、指挥实施课题一切活动,包括项目经费的预算、支用等;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财务预算知识储备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楚、不重视,因此,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科研人员没有正确的经费预算,完全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的预测划分,审批机构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考察,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把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多少作为考核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师的重要指标,与关键岗、重点岗、职称评定等紧密相连。受利益驱使,科研人员想方设法争取项目,他们注重立项、申报,并不注重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审批单位在审批时主要注重上报人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前期研究成果、学术积累及项目名称等,并不重视上报项目的预算编制。

2.4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大,支出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审批实行项目组负责制,即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自行计划开支。而有的项目负责人认为科研项目的资金是自己通过课题申请争取到的,只要能够按照立项单位的要求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按照规定缴交各种税费和学校管理费用后(有的高校根本没有上交这些费用),其余资金就可以完全由个人支配,至于是否按照项目预算要求的范围和内容使用,则不是什么问题。因此,科研经费在使用上存在随意性,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支出存在不合理开支。由于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标准很难界定,学校对于用在人员经费、差旅费、招待费、礼品费等相关费用上的支出比例没有具体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在具体审核时不好把握,只要票据合法均予以报销,使得这部分费用在科研经费中的开支比重日益增加,而真正用于科研研发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等所占用的比例较低,致使支出结构不合理。此外,部分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开具一些不是用在科研项目方面的发票报销,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第二是项目结题不结账。高校科研经费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项目完工“结题不结账”,即科研项目完成后,已下达验收评估通知,但在项目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对项目资金超支还是结余没有结论,更有些项目组对原先预支的项目经费长期不到财务部门作结算处理,使项目经费长期处于预付款科目之下,造成学校资金结余虚增。导致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首先,课题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造成课题预算不准确,支出的弹性太大。为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提供了可能。其次,项目组对财务预支的科研经费使用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特别存在结余时更是长期拖着不来结账,形成结余资金长期挂账状态,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是资产不共享,使用效益不高。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项目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都归属于课题组成员或项目负责人。许多科研人员认为这些资产应该项目组独享或视为私有,项目结题后也不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固定资产仍然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甚至有些人员工作调动时,也不办理资产移交,物随人走。对这些资产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很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难以发挥其使用价值,效益不高。

3.零余额账户支付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近年来,国家财政推行了五大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零余额账户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财政实行单一账户支付体系制度开设的一种账户,规定实行授权支付的单位全部财政性资金的拨付都必须通过该账户进行,这种单一拨付账户对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的高校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对项目科研经费更为突出。

3.1支付程序繁琐复杂,审批环节增多按照单一账户管理的要求,平时财政只对高校经费下达一个用款额度给银行,不是实拨资金,并由银行在下达额度范围内先行垫付,然后再与财政国库清理结算。如此规定,高校在使用国库资金时,必须按照用款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局申请用款额度,经审核同意后,再按两种不同管理方式进行支付,一种是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单位用款由财政直接替单位向商品和劳务供应方支付款项,另一种是实行财政授权方式的单位用款由财政将用款额度下达到银行开设的高校零余额账户中。这样的支付程序变得繁琐复杂,增加了审批环节,延迟了付款时间,增加了管理难度。

3.2与项目经费管理要求脱节,使高校财务管理走入自相矛盾的“怪圈”实施零余额账户支付后,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或是授权支付方式,所支付或下达银行的资金均只是一个用款额度,不是实拨资金,并且规定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里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按照国家财经相关规定,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3]。然而,科研项目实施计划是按年度进行,有的项目需一年,有的跨几个年度,并且按项目进度使用资金,其操作过程也很复杂,如金额较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在使用时要通过项目认证、政府采购、招投标、审计、验收等多个环节,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很长时间,通常超过一年或几年。同时项目经费申请批准实施时间与项目经费批复下达时间相隔较长,一般项目申请批准时间是在上年的9月至10月份,而下达经费批复文件在当年的10月至12月份,时间间隔长达一年多。在这一期间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高校要按项目批准实施时间进行项目实施而无项目经费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是到年终下达的项目经费来不及支用而被注销(年终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结余按规定要注销,待下年申请后才能使用)的现象。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按财务管理规定,在项目未完成之前,又不能把所有项目经费支付给对方,并且由于种种原因(项目组织者长期不来结算,课题结题不结账等),部分资金只能作为预付处理,挂在预付款科目上,年终高校账务上没有形成事业支出。基于上述原因,实行零余额账户支付制度后,高校科研经费的结余数额越来越大,年终财务报表反映的是:一方面是基本支出出现入不敷出,事业基金出现赤字;另一方面高校的专项经费存在大量的经费结余而被注销,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走入自相矛盾的“怪圈”。

3.3项目经费下拨滞后,影响项目实施计划项目经费下拨具有滞后性。首先,项目计划批准实施时间与项目经费批复下达时间相隔一年多,造成实施计划批准后开展的很多工作没有资金支付,项目实施组也没有更多资金垫付,很多按进度需要完成的工作难以完成;其次,年终被注销的金额,下年度还要通过申请、审批、文件下发、资金下拨等多个环节,一般在下年五、六月份才到账,科研课题上半年将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3.4项目负责人对改革的不认识,产生对财务管理质疑科研项目负责人多数对账务管理知识不太了解,对财政实行的零余额账户支付制度改革认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上。他们认为财务就是应该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认为科研项目实施计划一旦批准实施,财政就应尽快下拨项目资金到学校账户上,学校财务部门对项目实施支出费用应立即支付,这样才能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这种观点从协调的角度看是对的,比如一台大型机器运转时各个零部件应协调工作才能使整个机器进入很好的工作状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但是,财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内部,学校外部,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学校财务部门不可能去决定学校外部的事,也不可能不按规章制度办理,然而,有的项目负责人根本不理解,认为财务部门工作没有做好,甚至认为是在刁难,对学校财务工作产生质疑。

4.创新适应零余额账户拨款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4.1加大对财政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高校大部分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了解较少,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不熟,特别科研项目人员对科研经费需要按专项资金管理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对经费具有审批权或被赋予了部分审批权的人员(包括学校领导,处,二级学院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要求也了解不多。由于这一现实的存在,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加深,造成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不理解在所难免。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财政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零余额账户体系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要求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相关人员对管理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既要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又要遵守财务相关制度的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质疑。

4.2建立适应财政改革的高校科研经费综合管理制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经费来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支出管理由粗放型到精细化,特别是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情况复杂,支出和使用管理不规范,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时间跨度较长,以及财政拨款体制改革给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带来了新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认真思考,制定适合高校多部门共同管理的、适应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能推动高校科研持续发展的综合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4.2.1明确管理职责职责分明是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中必须明确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相关人员的职责,才能保证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科研处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以及科研项目实施的管理过程,有责任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相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包括做好科研经费收支的核算工作,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宣传,解释相关财经法规,要求项目负责人按财经法规使用科研经费,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及时清理,反馈给科研处及项目负责人;纪检审计部门要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检查,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相关要求使用资金,特别对长期结题不结账,甚至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上级和学校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相关责任。

4.2.2完善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要协同配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并不断完善。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充分论证,核实项目成本,认真编制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应根据项目预算,保证项目开支的计划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在项目结题阶段要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题三个阶段中,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各负其责。立项阶段,相关部门(包括科研处、财务处、纪检审处、项目组)要对立项项目充分论证,既要重视项目立项,也要重视项目的预算,对立项项目的审核,不仅要强调项目申请人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金额,更要注意审核项目的预算编制。项目实施阶段,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纪检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以项目预算为依据,共同监督经费支出情况,发现不合理的支出及时纠正,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实施组要认真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并且接受相关监督检查。项目结题阶段,相关部门要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对科研经费使用实施有效监督,防止违规现象发生,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特别对长期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做出相应的惩处规定,保证项目经费结账工作的时效性和规范化。

篇6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高校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多,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广泛。经费数额也日益增加。高校应该做好这些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1]。但是,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机制并没有跟上经费的增长步伐。两者矛盾日益锐化。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发展。为了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管理意义重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2]。现阶段,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科研经费表中数据缺乏严肃性,只凭主观“经验”估算;高校也未认真对其进行审核;科研经费下来后,财务部门不清楚科研经费支出内容,无法全面控制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科研项目结束后,经费仍由主持人支配,常用于预算之外,导致经费流失。这些不规范现象造成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管理难,支出混乱,预算准确性差,成本难以核算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有效地控制项目支出,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3]。因此,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现状急需改变。

3.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观念不强

我国经济由旧的计划经济迈向新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的科研工作,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高,但高校对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观念转变速度很慢,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就给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不严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意识不强,从申报项目至项目结束,科研经费由始至终均做不到严格管理。由于成本效益意识淡薄,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偏重于科研经费的总量,对科研工作取得的经济效益的考量重视不够,或者造成科研成果的高成本,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管理不严格,科研经费支出预算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预算不准确,支出范围过大,报销失真等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3)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在支出后,虽然财务部门对支出做好记录管理,但由于缺乏监督部门,有些支出只是账面上的事,甚至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这大大改变了科研项目的初衷。对于此类问题,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科研经费支出预算内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各环节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无法真正保障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科学管理。

4.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关系到高校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进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请记住我站域名/ (1)增强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认识

任何单位及个人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其观念要正确。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也是如此。加强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学校各级领导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重要性。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宣传《预算法》,健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2)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篇7

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科研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研究

(一)高校科研经费收支状况

根据中国未来发展规划,国家财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仅2010年财政部共投资科研经费7000亿元,科技经费保持每年20%的增长分数。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211院校的科研经费已经整体达到学校所有经费的40%左右。据相关数据显示,科研经费中仅四成用于科学研究,其与费用用于基本管理与劳务支出。通过对科研经费支出状况的分析,若不采取相关措施,目前掌握大量经费的教授则可能会成为新的腐败群体。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科研经费投入比重的不断增加,科研腐败状况也日益显著,近些年来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领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关于科研经费腐败的状况,人们更多的会认为是责任的缺失而形成的。中国教育部与财政部在2005年就针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与执行不严格等状况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如何有效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等若干建议。之后广东省等省份教育厅也相继出台一些意见,深入推动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发展。由此可以发现,中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状况不规范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管理的相对粗放、经费应用的随意性等。

二、如何有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从现阶段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推动科研经费的科学发展,需要理性分析以提高经费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程度。

(一)重视绩效评价

现阶段,通常高校科研项目在结题时,课题负责人一般会举办成果论证会,邀请相关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关论证报告。这种论证报告会主要是行业内的熟人为了完成自身的课程结题手续而进行的报告会,因此一般很少有人贸然的对资金的使用范围、使用合理性及有效性等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工作者不能完全严谨的对评价机制进行分析,也无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2]。目前,虽然很多科学研究项目的评价已经引入了绩效管理评价机制,但很多科研项目的绩效报告是由相关领导直接指令相关部门为完成拨款而下达任务强迫完成的,因此这种评价不能对项目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只有对项目进行认真评价,才能使项目负责人感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与经费压力。

(二)重视专项结报

据国家审计署调查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初,有13所学校近1.73万个科研课题没有按照相关的程序与规定进行结账,累积资金共计3.23亿元人民币,使得大量的账面资金出现闲置状况。通过这一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均不规范,只结题不结账的状况还十分显著,为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率,需要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突出专项结报与限期结题结报。另外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还需要明确规定,超过多少项目未结题的人员不允许申请新的科研项目。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课题负责人都是自己针对项目结题的要求填写相关的支出项目金额,之后向财务部门报账,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讲课题负责人的责任转嫁给财务负责人。事实上财务部门负责人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对项目支出状况进行检查,因此也无法保证项目开支的真实性。要推动科研经费报账的科学性,就需要综合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与科技部门负责人形成统一审核的机制,推动科研经费报账的科学性发展,同时也增强科研人员的法制意识。

(三)重视齐抓共管

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由高校科技处负主要责任的,高校科研处负责人通常也是科研人员,因此在科研经费管理上也希望能够较少的受到财务部门及审计部门的管理与约束,同时也能有更多的实践来研究自己的课题,这样科研处负责人经常会将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安排教学秘书等进行相关管理。但由于具有经费的教师一般都是教授级别,因此二级科研经费的管理作用并不明显,在经费报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财务部门对科研工作的材料使用也难以做出真实的评价,导致财务监督与管理相当困难。因此在科研经费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强调齐抓共管,要求所有经费账目均需要经过科技处的审核,科技处应重视对科研经费项目的详细审查,以推动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高校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应将科研经费的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中,科研工作者应该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使用科研经费,接受审计部门及财政部门等的监督与管理。科研管理机构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做好科研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另外,从国家角度分析,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针对不同科研经费的需要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避免不同科研经费的管理混乱。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关于科学技术深入发展方案的实施,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将进行深入改革,另外通过问责机制社会舆论监督与管理机制、单位法人机制等一系列机制措施的形成,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国家应继续增加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提高科学精细化的程度,推动科研管理经费的科学使用,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篇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04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09- 05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增长迅速,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科研经费不断加大力度的投入,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复杂化,个别高校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如: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甚至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上述问题的出现除表明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在某些方面也亟须完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在当下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日趋严谨、预算执行进度要求愈加紧迫、绩效评价要求日益强化的形势下, 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符合高校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对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2011 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相继出台了多份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重要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然而,制度的修改进度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各主管部门的“通知”差异颇大,细节模糊笼统,在操作中容易混淆理解。《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别2012年、2013 年出台并相继实施,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却没有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更新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修订。

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简单,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大体可分为横向科研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两大类。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始终没有得到统一,以纵向科研经费为例,只有项目主管部门或地方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某些制度空缺的情况下亦是参照其他行政管理的一般措施执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高校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均采取按预算执行的管理方式,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缺少灵活的操作机制,使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同时,由于对横向科研经费很少有审计的要求,高校的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比较薄弱。

各个高校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所在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在高校内部往往也是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客观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中某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奖惩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有关经费使用的奖励制度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或者激励作用不明显,也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由此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与效率大打折扣。

2.2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1)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预算是为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编制的,申报科研经费时预算随意编制,结果因预算的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存在较大偏差。

(2)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编制方法,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非财务专业的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预算编制常识匮乏,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猜想,缺乏财务的专业性,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成本,很多预算未经过充分分析和考察,缺乏实际操作性。

篇9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收费不科学、流失严重

在高校科经费的收费方面并不科学,直接导致了高校资产的流失。由于高校对科研成果的管理需要一定的费用,国家对科研成果也会收取一定的税金等等,高校会直接向科研人员进行收取或者代收。有些科研人员为了不缴纳这些费用,会想各种办法去应对,例如科研人员自己争取得到的科研支持经费转移到校外单位,或者科研人员在校外自己接手科研项目,不入学校账户,却依然使用学校的科研设备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高校额无形资产流失,增加科研成本的同时还不能给高校带来科研成果的利益。

2.对科研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1)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购置的固定资产来看,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虽然在购买时有按照正常的固定资产购入程序入账登记,但是入库的时候缺乏正规专业的验收,而且使用的时候基本都是由课题负责人进行使用,也是由他们来进行保管和日常管理,等到科研项目完成后,这些固定资产没有统一收回管理,渐渐的就丢失或者损坏,导致科研固定资产利用率很低,流失率很高。

(2)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无形资产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科研过程,科研的过程就需要一笔可观的科研经费,形成后还需要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保护,例如对专利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对论文进行公开发表等等。很多高校因为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足或者对这些无形资产的重视没达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些已经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实施有效保护,就导致无形资产的浪费或者这些无形资产被盗取的情况。

3.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不合理

高校的预算编制一般是通过对上一年预算的执行分析,然后再对下一年的财政支出做重新的预算。预算管理中的预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负面影响。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进行的预算,并不是每项预算都一定能执行完,通过预算监督,这些没执行完的预算,财政到年末还是会收回,这些未执行完的预算势必影响到下一年的预算支出,有可能还会减少对下一年预算的财政支出。这样,高校会因为担心影响下一年的科研经费的缩减,所以,在未进行年末财政结算的时候,会增加各种不管是有需要还是根本不需要的业务增加科研经费,向本年度的预算贴近,这样就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

此外,科研项目经费的财政拨付不够及时。科研经费的财政拨付需要高校提供经费开支的项目申请,需要做很多前期调查工作,例如项目的可行性、项目所能带来的效益等等的调查。这些准备需要大量财力支持,而这些是需要高校现行垫付的。在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下,对高校的财政拨付都是实拨资金,高校进行垫付的时候,可以通过各账户间进行调整,保证资金周转。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就没办法进行各账户间的资金调整,一方面需要资金的项目没办法进行垫付,暂时不需要资金的项目又囤积资金,在年度预算结算的时候暂时未使用完的资金又被收归国库。这影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4.科研经费的监管体制不足

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的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高校在对外部的监督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且在跟高校外部的合作主体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财政、审计、资助主体、资助项目等等。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高校内部的监督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费管理跟项目管理不能有效配合。经费不能及时补给项目,或者项目对经费的需求过多。其二,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内部各部门相对分散独立,信息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有限,资源共享不足,同时也不能够达到统一全方位的监督。科研的经费监管机制第三个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如何使用科研经费不足上。就现在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的审核批准都未分开,没有经过专业或者缺乏实践的分析就审批的经费使用,这就有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出现一些不法的使用情况。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完善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合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制度,将每个部门需要承担的职责跟责任进行划分,每个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从项目负责人角度出发,项目负责人应该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办理各项入账以及支出登记跟手续,并且接受相关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跟检查,承担对科研经费合法有效使用的责任,以防科研经费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的保护,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这就需要规范对科研成果的收费制度,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坚决打击科研人员进行校外的私人的科研行为。对那些规范的对高校科研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制度,对那些有损高校科研成果以及对高校科研成果造成流失的科研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制度等等,来达到对科研成果的保护。

2.加强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

从设备的购置方面,要做好预算调查,调查清楚是否已经购置有此设备,或者购置的设备使用度多高,能否达到一定的预期效益,调查清楚后才可以将需要购置的设备加入预算内,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节约科研经费。当然,在购置回设备后,还需要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入库验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养护跟调度,使得科研设备能够共享跟得到妥善保管,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同时也要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只有这样,高校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才能有依有据的被有价值的引用,而且高校的科研无形资产会越来越多,被外引用的也会越来越多,将无形资产纳入财务管理当中,更加有利于对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和管理。

3.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

科研经费的监管机制要顺利有效的实施下去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预算,这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要合理制定项目预算,首先政府方面要对科研成本有着更为合理清晰的概念,这样才能未预算体系建立合理的标准跟依据。其次,在预算方面,要本着对本年预算执行的前提下同时为下一年预算编制提供重要合理依据,实行绩效预算。再者,对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要将科研工作人员与财务人员进行独立,再统一。独立完成各自工作,在统一进行信息整合,参与预算,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预算执行。所谓的预算执行,就是依据制定好的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的执行,经费的拨付以及经费拨付的监督管理。要执行预算,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在国家有关规定下,结合项目经费的使用,在进行监督,确保经费的使用合理、合法。另一种方法,是实行科研合同制,以合同的形式来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合同的约束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预算的执行。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要加强高校对外部合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财务部、审计署以及项目资助部门的协作。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也要明确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范围跟标准,使得高校科研项目有标准可依,同时也方便了财务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核算以及监督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从内部条件来看,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以及对内部科研经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就需要将高效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跟经费审批工作进行独立执行。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部门负责提供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标准以及范围,而经费审批的工作则交给专门的审批部门,这样,经过双重的把关,才能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投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科研经费的滥用。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科研经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其道德素养,用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促使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篇10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了主导性作用。它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和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而工业科学研究和开发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政府一直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视,对工业科研资金的投入更是逐年递增。对工业科研经费的实行有效地财务管理能够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工业的科学研究平稳高速地进行。因此工业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使其规范化。

一、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多元化,财务管理亦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管理的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以规范。项目负责人审批科研资金,但他们大多数人对于财务知识了解不多,而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情况也缺乏了解,造成了科研人员上报的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统计的开支情况有所出入,造成了账目语报表表不相符,使财务管理出现了混乱。

管理制度不能与现行的财政制度实现同步。工业科研单位执行的专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都是前几年颁布施行的,近年来财政制度和科技体制的不断进行改革,工业科研单位逐步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强化和细化支出项目。但是现在实行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对应的是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办法不易进行实际操作,在运用中也很难把握。目前大部分工业科研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一制度是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已经不能适应现行的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财务管理办法多样却缺乏统一性,加大了执行的难度。比如在支出这一项目上,有的项目预算统一,有的项目预算不统一,加上科研经费支出有它的随意性,这些都使执行难度变大。同时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也不算完备,缺乏及时有效地监督,这是我国科研机构普遍都存在的问题,这造成了超范围的支出造成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以及科研经费的浪费。由于财务人员一般不参加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即使所列支出项目中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财务人员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造成科研经费的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比如在科研经费的报销中,很多科研单位是只要有审批人员签字、经办人和相应的正规票据就能够报销,而不会过问资金究竟应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发挥了资金的最大效益。这使得许多科研资金去向成谜,科研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科研人员也可能会养成乱花钱,不节约的习惯,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失和浪费,是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准确的成本核算很难进行

科研经费要进行申报预算,在申报预算时要遵循“预算应与项目任务与目标相关""预算应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预算应经济合理,在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有些项目在预算申请时,大大的夸大了预算,本意是保证科研项目的稳定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预算的增加,科研人员可能会随意支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得项目预算不能规范准确的进行。有些项目支出时不按预算进行,随意的扩大支出的范围,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混乱。这些使得科研经费的预算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严重时造成经费缺乏,阻碍科研项目的进程。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工业科研单位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强。科研人员在争取科研经费时可能会花费不少精力,使得单位领导在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上不会给予太高的要求,同时有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花费很大力气争取的,自己拥有这笔资金的支配权,与他人无关,其他部门无权干涉。另外在经费下发时亦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使得成本核算不够规范准确。成本核算的不规范直接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准确的核算各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成本。在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上还存在一些漏洞,使一些人用虚假票据套取现金,甚至有的人将个人及家庭生活花费列入科研支出中,在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经费的支出成本,造成科研成本核算的不准确。

三、横向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落后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横向科研经费不断增加。横向科研经费的定义是:承接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科技咨询及其他涉及技术服务的项目,由企事业单位拨给的专项经费或合同经费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工业产品具有了很高的经济效益,这些使得工业科研中横向研究经费增加了许多,这种现象利弊并存,如果有效管理,能够发挥横向科研经费的作用,在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推动工业科研的发展。但是目前由于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政策依据,使得国家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却没有给国家带来相应的效益。这样社会投入虽然大幅度增加,工业科研经费的外部循环,却是造成了科研资金和资产的严重流失。

四、缺乏科研经费的财务监督管理

在科研单位有些时候是外行领导内行,单位领导认为只要是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支出都属于合理支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一切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让路,这些使得经费支出环境较为宽松。但是单位的审计工作相对滞后,对于财务支出事前事后的审查不够规范、严格,许多不合理的支出被批准,许多支出的资金不合理也不能及时查出,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在报销经费时也存在了违规现象。报销发票中所列的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同,总所周知在一些商场购物时,商家会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填写发票,但是财务管理部门对此却缺乏有效的监督。

我们认识到原因之后,有针对改革,使科研经费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篇11

201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亿元,增长8.9%;其中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支出998.6亿元,增长11.2%。虽然科研经费持续增长,但是科研经费管理却是百病丛生,“报账难”、“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绞尽脑汁做预算”、“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始终存在,严重影响正常的科研工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为此,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本文以A高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A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 A高校科研经费的组成情况

A高校为中西部地区省属重点高校,A高校科研经费历年排名全省前五。如表1所示,从2009年到2015年,A高校的科研经费总量增长了将近3倍。其中,财政科研经费的增长比较明显,财政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比例也是逐年增加,随着国家近年来大力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2014年和2015年的财政科研经费更是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

(二) A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科研经费包括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其中直接经费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协作测试加工费)等十几类支出科目。表2列出的是A高校2014年和2015年两年,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各支出科目占比的平均数,上述5项科目的支出加总均超过总支出的70%。其中,财政科研经费支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差旅费、委托业务费、劳务费、材料费、设备费;而横向科研经费支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务费、差旅费、接待费、委托业务费、材料费和设备费。其中材料费、设备费、委托业务费(协作测试加工费)最能体现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研究成果。

二、A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横向科研经费由于没有进行预算设置,支出较为随意,经费监管流于形式。比如横向科研经费大比例支出劳务费、差旅费,甚至出现7%的接待费,容易引起人们对横向科研的用途和科研成果产生质疑。

二是财政科研经费劳务费的支出比例很低,只有14.63%。长期以来,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文件都规定了财政科研经费中不得开支在职人员的劳务费,只能列支无收入人员的劳务费,而且还有比例的限制。这个规定的本身意图可能是为了限制无发票支出,但却是与科研活动本身的性质相违背的。科研活动主要是人的脑力活动,如何体现出科研人员的价值,应该增设人员绩效科目,这样科研人员不用再通过“凑发票”“虚开发票”“造假谖穹选崩词迪帧白陨淼募壑怠保而是名正言顺地获得科研劳动所应得的报酬。

三是设备费占比都相对较低,也反映出A高校科研设备的不足。科研设备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一部分,先进的科研设备是高效科研工作的必备前提。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新思路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绩效管理的精髓,人是组织中有灵魂的参与者,如何提高组织的绩效不能忽略了人的本质。科研工作者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没有科研工作者的专心致志地辛勤付出,就免谈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不应该成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途中的绊脚石,而应该顺应科研工作的规律;不能一味的强调预算的编制,而应该根据科研活动的发生允许适当合理的调整;不能让科研人员觉得财务报账的“门难进”“账难报”,而应该努力帮助科研人员解决报账难的问题,财务人员应该准确向科研人员传达科研规章制度的变化,特殊情况的解决办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给科研人员配备财务助理,争取让科研工作者把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中,而不是让科研工作者成为一名会计。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除了对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关注以外,更多地在于能帮助高校管理者掌握管理技巧,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开发内在潜能。

(二)加大激励

激励是管理者的主要领导功能,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如何激发科研工作者的事业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我们在绩效激励中下功夫。科研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而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意见》提高了间接费用比重,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5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1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有部门透露《意见》将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在核定的间接费用比例范围内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并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如此大尺度的放开绩效比例,等于是给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获得应得的成本补偿。

(三)注重考核

没有约束不等于没有监管,在放开科研经费限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绩效考核上想办法,出高招。首先,绩效考核应注意公正公平。绩效考核的过程和环节都应该对科研人员公开,包括绩效考核的内容、等级、考核方法、评价标准、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和职责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科研人员争上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绩效考核应践行差别化原则。不能笼统的把考核当成一个形式,而应该设定定量考核指标,比如论文的级别、数量、获奖数量、专利数量、实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考核,严格区分科研成果等级,对于不达标的科研项目应该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最后,绩效考核应定期化、制度化。现阶段,我们比较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而忽视科研项目的中途和后期的检查。绩效考核应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不止对科研经费的监控,科研成果更应该成为监控的重点。绩效考核形成一种制度后,定期化的绩效考核才能及时发现科研活动中的问题,促进科研事业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大额的科研经费投入中获得相当的科研产出,加强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或许是一个好措施。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大激励、注重考核可以更好地管理科研经费,使得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踏踏实实的搞科研,更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为高校“双一流”的目标而努力,为国家的科技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韩洁,等.让科研经费真正成为创新的“助推器”――详解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改革六大亮点[M].新华社,2016,1,8.

篇12

据统计,2015年全国用于研发的经费为1.4万亿元,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教育、企业研发等诸多领域。科研经费怎么花、谁来管、如何查,考验着科技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上的布局。科研经费怎样用得更好,更符合规律,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则是经费管理改革从政策到落地的关键。“十二五”以来,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不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整合布局、建立补偿机制、强化法人责任、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成为改革的关键词。本文仅就行政、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专项课题费申报、使用和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科研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申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虚列经费预算支出,以期达到多申请经费的目的。为多得经费,有的单位借机添置非本项目仪器设备设施等、多报参研人数、多报会议研讨数量、多报参考资料书籍费用、多报专家咨询费,人为扩大项目规模,存在冒报等问题;二是虚设项目、课题,骗取科研经费;三是虚报环节,如有的项目,根本不需要进行试验,却要申请中试费等支出。

 

(二)使用和管理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合理的预算;二是单位或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三是财务管理不严,没有实行专户核算,与其他资金混用,经费支出有白条列支、大额现金支付,无计划列支管理费,发票把关不严等现象;四是监管失控、转移科研经费,有的单位假借“联合开发”等名义,将课题费转至其下属公司,有的采取虚构经济事项签订合同转移课题费,有的将横向课题费转至课题负责人的关联私企,非法侵吞国有资产等。

 

(三)结余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为避税长期挂在“应付账款”上,成为经费结余的“资金蓄水池”;二是巧立支出名目,成为部分单位的“账内小金库”“提款机”;三是不分课题核算,成为不同课题或同一项目各建设期之间的“资金调节器”;四是作为科研人员的“奖金池”等。

 

(四)监管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费主管部门“以拨代核”,严重失管;项目经费、课题费长期不结题;审计监管不及时、不到位;经费使用单位贯彻制度不严,行政过度干预等。据某省科技厅的内部统计,2013年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 251项,按时结题的有564项,正常结题率为45.08%;2014年需完成的项目(课题)共1 150项,按时结题的只有145项,正常结题率仅为12.61%。2015年6月,该省科技厅对2001—2014年间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进行了清理,截至2015年5月31日,逾期未结题验收的项目(课题)共有3 102项,涉及科研经费约6.53亿元。

 

二、精准核算是解决科研经费各种乱象的有效手段

 

造成科研经费、课题费的各种乱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就财会角度而言,我们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办事,严格按会计制度、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做到课题分明、归类清楚、明细完整、依据充分。

 

(一)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1.收到上级单位下拨的科研经费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贷:合同预收款——某项目或课题

 

2.发生课题经费支出时,会计处理为:

 

借:科研成本——某项目或课题

 

贷:银行存款

 

3.年底确认支出及收入时,会计处理为:

 

(1)确认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某项目或课题

 

贷:科研成本——某项目或课题

 

(2)确认收入时:

 

借:合同预收款——某项目或课题

 

贷:科研收入——某项目或课题

 

同时:

 

借:科技收入——某项目或课题

 

贷:事业结余——某项目或课题

 

(3)结转结余:

 

借:事业结余——某项目或课题

 

贷:事业支出——某项目或课题

 

(二)企业的会计核算

 

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拨款项目完成形成的资产部分,从“专项应付款”科目转入资本公积;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经批准冲减专项应付款。

 

1.企业收到各级财政拨入的产品研究开发专项资金或拨款时,应先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2.企业发生科研经费支出时,按财政科技拨款、自筹科研经费分别进行核算:

 

(1)财政科技拨款部分。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实际发生时,应按与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同的方法进行归集,并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在“生产成本”科目下单列设置科目核算:

 

借: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贷:银行存款或相关科目

 

项目完成,经批准予以核销: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2)研发支出形成产品并按规定留给企业的部分,作为国家资助,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技术开发(或服务)——某项目

 

——某经费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3)如研发的支出将形成固定资产的,则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费用,待项目完成结转固定资产或经批准核销。

 

借:在建工程——某项目

 

贷:银行存款

 

项目完成后:

 

借:固定资产——某项目

 

贷:在建工程——某项目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或经批准核销(未形成固定资产):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在建工程——某项目

 

(4)专项经费用于购置研发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某项目

 

无形资产——某项目

 

贷:银行存款或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某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某项目

 

结题时,将剩余专款直接转入营业外收入,或按制度规定由拨款单位确定。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收到上级单位下拨的科研经费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专款——某课题

 

2.发生课题经费支出时,会计处理为:

 

借:专款支出——某课题

 

贷:银行存款

 

若为购置固定资产,需同时做: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在年底确认时,会计处理为:

 

借:拨入专款——某课题

 

贷:专款支出——某课题

 

结题时,将剩余专款直接转入事业基金,或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由拨款单位确定。

 

三、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自我监管意识是有力保障

 

(一)建立财政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经费,都需纳入财政监管体系。从科研经费立项着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的各责任主体进行跟踪考核,以专项审计方式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科研项目评审机制,国家一些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评审程序的设定、评审意见的采纳和公开等都应有科学的规定。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其他重要环节都要评估,入选的科研项目应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项目的开展和完成要评估,并且让社会各界有渠道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

 

国家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彻底从科研立项、经费审批、成果评审中剥离,仿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形式,成立相对独立、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的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行科技主管行政部门的工作。财政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内容应包括:科研人员的人数配备是否适当、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专业搭配是否合适、薪酬支付等是否经济;购置的设备、试验和实验材料是否为科研项目所必须,是否存在重复购置、超标准购置;大额设备的购置是否经过招投标或比价程序;各种业务费支出是否必要真实;请外单位协助研究等费用,房屋、仪器设备使用费和折旧费,支持科研项目的办公费和管理人员工资支出是否节约、有效等。

 

(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各单位应认真研究财政部颁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和银行清算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相适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并针对各个岗位设计科学、严谨、高效的操作流程,及时研究和处理试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应着眼于提高前瞻性、准确性、科学性。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的规范分类,建立多级预算科目体系,进一步细化编制内容,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支出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列示,合理、科学地确定年度内的每项支出。

 

此外,对国家纵向课题经费进行强制预算审查,使每一项预算都细化到“类、款、项”上,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横向科研项目也要求预算审查,从源头上杜绝经费申请的混乱状况。为加强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各单位财务人员应介入从课题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加强对课题从经费申报预算编制、经费管理规定到报表填制等各方面的研究,更好衔接经费申报预算和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财务部门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必须明确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要严格控制与课题研究不相关的支出。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依据项目的支出预算计划对财务支出状况进行管理监督,对支出超过预算计划的项目应严格审核,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财务部门应按照科研部门提供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计划,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项目。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制度

 

首先,各单位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本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其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各单位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合同规定的比例由本单位安排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本单位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再次,各单位要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单位科研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课题的有关信息。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对各类经费的财务管理

 

篇13

科研经费是知识生产、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般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也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科研经费也已成为科研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国家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形式下,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规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单位财务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修订相对滞后

科研经费的来源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各级,管理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一般中央出台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再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而近几年,政策变化频繁,地方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规章需要修订,而每一级经费管理部门在修订时,往往需要等待或者参考上一级的制度修订,这样制度修订交替过渡时间过长,在新旧制度存在改革性变化时,科研经费使用部门在制度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新旧政策交替期,制度修订的滞后会加大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矛盾及冲突。

(二)项目经费管理难度大

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次、多样性带来经费管理的复杂性。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家各部委、省级主管部门及地市的专项拨款。经费种类多种多样,有公益性行业项目、国债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专项资金等。由于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对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不同,且各类资金一般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结题、审计要求等各不相同,这给财务和科研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三)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一些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单个部门负责,各部门担负着自拟标准、自行执行、自我裁决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各方所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制约、配合和沟通,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四)预算编制不合理

虽然科研经费有简化预算、下放预算调剂的趋势,但并没有取消预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编制,编制过程中缺乏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和指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流程来规范项目的管理。即便财务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预算当中,也很难对材料用量、差旅次数等进行核定,仅能对价格或者费用标准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并且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过程,随着科研进展,技术研究路线或者技术指标很可能随时调整,经费的使用方向随时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预算编制不合理,为完成项目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很容易与预算相偏离。

(五)会计核算不统一规范

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一般根据经费管理办法确定,与政府收支分列科目的经济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财务人员对同类费用匹配经济分列科目时存在差异,或者虽一致但费用与经济分类科目的匹配不正确;此外,财务人员和项目组成员对费用的归类也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偏差。

(六)科研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已完成并通过验收课题的结余经费,有的经归口部门批准后,可留给依托单位,用于补助其他科研项目;有的按原渠道收回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但这两种情况执行起来都比较困难,导致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结余经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在目前,资金大部分通过国库零余额账户结算,国库对资金有使用进度、结余结转要求,项目结余资金在等待批准后再安排使用(尤其跨年度批复),往往又不符合国库资金使用进度的要求,可能影响到项目结余资金的结转,不利于科研经费存量资金的盘活。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分析

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国家虽然有放松科研经费管理的趋势,科研经费使用部门的自越大,管理的责任也就越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主动通过各种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加强炔靠刂疲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虽然很多专项资金都制定有各自的经费管理办法,但从整个农业科研单位来说,还涉及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合同管理、预算执行及调整、会计核算报销规定等一系列内部的管理,如有相应的制度或者规范的内部流程来指引相关工作,可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整个流程有据可依,标准统一,减少管理中“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中央有政策旨在扩大科研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权限,包括项目预算调剂自,劳务费分配管理自,间接费使用管理自,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自。下放给科研单位的权利越多,责任越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越重要。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明确、清晰、行之有效的制度是管理好科研经费的关键。

(2)科研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应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管理。项目管理一般实行法人管理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明确单位法人、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各方共同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且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管理混乱。

(3)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单位内部尽可能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指引,规范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减少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近年来,制度的修订更新较快,应加强财务人员对新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财经法规等的知识培训,与时俱进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对某些特殊的科学研究,财务人员可适当对科研基地进行考察,加强与科技人员的沟通,更好地了解科研的过程,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4)加强科研人员对财经法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宣传,使得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办法有所了解,促使科研人员更好的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从源头抓好经费的管理。尤其在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后,中央财政对科研经费管理部分权利的下放,更应该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白,下放经费管理权只是为了使经费管理更加灵活,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责任更重。虽下放权限,但是在遵守财经法规的同时,保证经费开支与项目相关、合理合规使用经费仍然是必须的。

(5)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科研管理过程的重要过程和节点都必须体现在信息系统上。虽然可以通过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的完善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但在科研经费的整个管理流程中,如果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这样就能使得整个项目的过程管理更加清晰、完整,也方便科研、财务人员统计分析数据,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反过来,完善的管理能更好的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6)农业科研单位应探索合理薪酬管理制度,搭建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合理保证公正、公平,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带有公益性质,同级财政部门保障的薪酬制度必然难以实现科研激励效果,也容易滋生科研人员腐败的心理。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逐步允许人员费、间接费用中列支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员费、间接经费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2,(11):448-449.

[2]刘肖玲.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时代经贸,2007,(11):68-69.

[3]王光艳,刘牧群.科技创新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效科技,2011,(4):31-33.

[4]王x明,刘红梅.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6,(7):2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