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专业分析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学专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学专业分析

篇1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8-03

就当前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课程来说,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片面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而忽略其能力的发展,或是选取的学科内容过分强调专业性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或是在进行课程组织时强调学科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个过程的感知。同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往往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教师一味地钻研教材本身,却忽视了课堂、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过多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依赖教师讲授等,这些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经管专业组织开展了有关《经济学》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老生版和新生版,主要针对已经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大二学生和还未学习这门课程的刚进校的新生,参与调查的学生有288位大一新生和234位大二老生,我们对新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对日常经济现象的关注及对该课程的学习期望,对老生的调查主要侧重于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

一、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现状调查

在发放的234份老生版问卷中,我们从学习感受、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件的使用、考核方式以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调查。

1.学生学习感受。有80.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别,有41.5%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经济学》,也有51.7%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53.8%的学生认为学习《经济学》很困难,45.7%的学生认为当前《经济学》教学质量一般,42.3%的学生认为很好。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觉最大的难处在于知识量太大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在实际生活的用处,有42.3%的学生认为很有用,其他学生则认为一般或无用。有31.2%的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是认真听,62.8%只是偶尔听一下。有56%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中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没有得到体现,其原因有个人本身并不关心经济、老师不给机会、不屑于表达。

2.课堂教学方式。在被问到“你的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和同学互动的状况如何”时,21.4%的学生选择了“从不互动,老师一个人讲”,61.1%选择的是“偶尔互动”,17.5%则是“经常互动”。71.8%的学生更喜欢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课堂。如果上课被提问,有45.3%的学生认为“回答出来很有成就感”,28.2%的学生认为“太突然,答不出来很没面子”,20.1%的认为“碰运气”,还有6.4%的学生则选择了“直接不会,无所谓”。在我们调查学生对教师上课的首要要求中,53.4%的学生期望能“充满激情,讲课动听”,41%的学生希望能“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还有5.6%的学生选择了“考试让过关,其他不重要”。在课堂管理方面,有57.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严格管理,其他的则认为老师可以随学生自愿。

3.课堂教学内容。在被问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在哪里,有118人选择了“案例”,这一比例约占50.4%;95人选择了“视频”,也占到40.6%;10人选择了“试题”,约占4.3%;11人选择了“理论”,仅占4.7%。75.2%的学生对热点经济问题和重大经济问题偶尔关心一下,6%的学生从不关心,仅有18.8%的学生经常关心。尽管大部分学生不太关心社会经济事件,但是我们调查中也发现有75.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53.8%的学生反映除了上课,平时基本不看教材,43.2%的学生认为自己主要是从网络获取经济学相关知识的,15.8%的学生选择了“从实际生活经验获取”,38.9%的学生认为是从课堂获取的,剩余学生则认为还有其他途径。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查反映,目前的课堂大部分老师采用了以PPT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同时也有61.5%的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比用黑板强,不过也有21%的学生反映播放快了看不清楚,剩下的则觉得两者没有区别。关于经济学课程中采用的课件内容,有128人认为应更加丰富些,以便在课余时间增加知识,这一比例约占54.7%;72人认为其逻辑性特征应当更加明确,便于理解,这一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8%;还有34人认为可以简明一些,方便课余学习,约占14.5%。

5.师生交流及考核方式。据了解,54.7%的学生认为只要平时认真听课,考试不难,21.8%的学生认为很难有很多不及格,其他则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考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这门课程的主要考试方式还是以平时表现加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实践训练的内容则考察的较少。在我们了解学生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时发现,65.8%的学生课后从不和老师交流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沟通渠道中,他们比较倾向网上聊天工具。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研究课程改革,笔者对所在学校经管类各专业的288名新生在进校初期进行了与《经济学》课程相关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期望的调查。

1.学习兴趣的了解。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53.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并乐于学习的,112位学生认为自身兴趣一般,只是随便选的,这一数据约占38.9%;还有22位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约占7.6%。69.4%的学生平时会偶尔看报或网络新闻,仅12.2%的学生会经常看,其余学生则认为没兴趣不会看。39.3%的学生平时最关心时事政治,仅有12.5%的学生会关心财经动态,其他学生则最关心娱乐八卦等其他内容。作为财经专业的学生,约有21.8%的人不清楚中央电视台的财经频道,约75.7%的学生平时很少看类似《经济半小时》、《市场分析室》、《经济调查》、《经济与法》、《消费主张》、《财经郎眼》等经济类节目。但是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约77.3%的学生今后还是希望能从事财经类的工作。

2.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期望。在调查中有94.4%的学生肯定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53.8%的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还有33%的同学希望能了解到社会经济动态和理财知识,其他学生则选择了“希望学到经济理论知识”。

在我们了解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模式时,有69.2%的学生希望是“教师讲解理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方式。假设在《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手实践,学生会持何态度?约39.2%的学生选择了“很欢迎,非常愿意参与”,53.5%选择了“欢迎,可以参与”;17人选择了“无所谓,轮到就参加”,约占5.9%;还有4人选择了“反对,太麻烦”,也占到了总人数的1.4%。

三、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难点

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这门课程的改革需要已经被很多一线老师意识到,但是普遍存在着以下困难。

1.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从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来看,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学内容与我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脱节,这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显然是相违背的。在教学课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教师仅仅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较难将社会和人文的双重因素融入教学内容。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只有将理论、实践、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合理选取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2.关于《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作为经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经济学》中的实践实训其实应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纵观当前《经济学》中的实践教学,其课时安排相对于理论课而言是比较少的。从已开始的少量实践教学来看,整个课堂也表现为教师占据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任务仅仅局限于观察和模仿。其中一方面有教师经验、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存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结果使得实践教学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存在明显的弊端,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3.关于《经济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师资结构来看,基本都是我国经济专业的各类高校毕业生。在从事教学之前,他们并没有过多地深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的经历,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解也大多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只能从课本本身进行适量的扩充,很难做到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妥善结合,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改善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策略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经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理念出发,明确《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先进的经济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改善课程的教学现状,对于整体教学流程进行优化与完善。

1.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的教研成果,它主要强调的是对于专业性案例的剖析和理论决策的探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高职经管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当中,其形成并不依赖于基本的读书理论,而是以独特的案例分析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主要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力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同时,这一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合理选择案例教学的相关材料,恰当组织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最后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科学评价。

2.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开放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是开放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和体会,而且还能互相鼓励消除部分学生的课堂孤独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固然重要,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内涵。然而,就当前的市场竞争来看,对于人才的需求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学校既可以积极加快经济学实验室建设的步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第一线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可以将所学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了解当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初步的规划与谋算。

4.发挥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用于课堂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扩展了经济学的课程安排,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它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重视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所在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基础的灌输,而应该从本质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就业趋势,抓住每一个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也应做到和谐融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此外,对于学生的就业困惑也应及时疏导,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具体的沟通方式主要有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邮件互发或是微博、论坛等。总之,教师应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上的难题,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高职经管专业经济学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究其原因,不仅有客观方面的环境制约,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不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同时对于人才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复合人才,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关于《经济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了解市场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对该课程进行系统改革。

篇3

经济学作为系统的学科门类,理论与应用的经济学是其最为主要的两个一级学科,经济运行及发展规律、各领域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二者的关系以及非经济活动中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各项内容,均包括在此学科门类中。经济学专业的人才与社会、市场、职业之间的距离更为接近,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经济学的人才,与此同时,经济学人才要想真正地在职业中获得深入的发展,又面临着缺乏专业实践与应用技能的问题。所以,近年来,经济学专业的相关教育人员开始着重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实践体系。

一、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理念

1.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中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引导人才了解社会、亲身经历职场生活,并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实践能力与技术,作为其主要的目的。因此,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以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学基础,谨遵本科教育规律,使学生为自身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坚实地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中要重点凸显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运用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详细地列出其必要意义与重要教学地位,进行全方位地应用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与创业的必要能力。

2.紧跟市场需求导向

应用型的人才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运用理论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的专业性人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市场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还必须加强立足于现在、未来的市场、职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过去经济专业人才供需、就业与发展状况等,重点培养面向经济市场、一线职业以及基层工作的人才,致力于体现市场导向在人才发展中的核心导向作用。

3.注重学生本位教育

教育工作者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的目标能否取得成功,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自身,学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理解、领会、掌握、灵活运用及创新研究,都直接决定了应用型学生的素质。因此,构建教学实践体系,还必须强调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起追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学生的整体性及个性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并努力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

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措施

教育工作者在经济学专业中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缺乏实践技能,难以顺利就业并获得良好发展的问题作为其立足点,通过构建此种教育体系,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兼具理论与技能的双师型的人才。因此,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措施出发:

1.努力扩充教学方式

教育改革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大幅度变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均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工具,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开始成为激活课堂生机的关键要素,为改进教学的现状提供了众多帮助。因此,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方式加以扩充。

(1)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例,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立体化、直观性等优势,且可以尽可能地突破空间界限,实现多种经济知识的衔接,并在处理与展示各种图表以及数据时更为清晰、精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将多媒体引入实践教学,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与教育的深度,或者鼓励学生自主编写多媒体教学的程序,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

(2)从案例教学方面来讲,经济学专业中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活动之间更为接近,很多抽象的数据与图表均需要在具体案例中展现并加以验证,教师应通过构筑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关心,且与市场需求与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案例,来进行知识讲解,并在讲解中组织学生展开自有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2.重点构筑第二课堂

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为校内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还体现为在教学中通过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与经济性较强的企业联手打造学生实习课堂,引导学生自主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总体来讲,就是为培养人才构建第二课堂,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使用学分制,要求学生定期参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活动,以帮助他们更近距离地与职业相接触,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陷。或者,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点,允许他们去自主调研,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了解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经济学专业教育人员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构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心的实践教育体系,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他们实现对于理论与技能的双重把握,是保证他们更为顺利地走向职业,并在职业中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在新时期,强化推动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杨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就业为导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篇4

讨价还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许多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专业零售市场上,如电子(北京中关村)、服装家纺(北京动物园、大红门)、家居家装(北京十里河)等专业市场,在售商品通常并不明码标价,或者虽然标价却留有还价余地,从而导致买卖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行为。卖家虚标价格不符合价格法规定,而且讨价还价对交易双方都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分歧较大时甚至严重影响交易的进度与效率。但现实中为何仍然有部分商家不愿承诺“明码实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为分析该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一、价格歧视的实现条件与类型

价格歧视是一个经济学的中性概念,“歧视”之意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并无任何感彩。经典的价格歧视概念是指垄断者对同一消费者或不同消费者,以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同一商品。但在现实中,价格歧视现象并不局限于垄断市场。如果卖者能满足: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有能力对买者进行区分,能排除买者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三个条件,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都能实现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每一单位的商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商品,购买相同数量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卖者对不同的市场或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

零售业进出壁垒很低,不易形成垄断市场结构,但由于区位、声誉、服务、信息不完全以及消费者主观偏好等原因,某零售商提高价格并不会失去全部的顾客,换句话说,该零售商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势力。而消费者由于主观心理作用,对同一商品的效用评价并不相同,因此对其最大支付意愿也不相同。再加上消费者基本上是购买自用,数量有限,个人之间交易成本高昂等原因,并不容易出现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这就为零售商通过讨价还价来获取消费者的最大支付意愿并以此价格出售创造了条件,也就是前述的第一种价格歧视类型。

二、价格歧视模型构建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讨价还价过程中一级价格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实现条件。假设某零售商面对一个潜在的消费者,他的效用函数为 u(x)+y。其中x表示消费者对某商品的消费数量,y表示消费者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消费者对数量x的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以r(x)来表示,即r(x)・u(x),意味着在这个价格消费者消费或不消费这种商品刚好无差异,有时我们也把r(x)称为保留价格。我们设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为p(x),这是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函数,可用来表示为吸引消费者选择x单位的商品,零售商提供的价格p必须是多少。我们再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m,由此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用下式表示:

■u(x)+y(1)

s.t.px+y=m

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使其变成非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u(x)+m-px (2)

令其一阶导数为零,可得

p=u?准(x)(3)

这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的边际支付意愿即商品的销售价格等于其边际效用,也就是说要想使消费者选择数量为x的商品,零售商提供的价格必须为p=p(x)=u?准(x)。

为简单起见,我们还假定该零售商出售的每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常数c,则其成本函数为c(x)=cgx。

三、利用讨价还价实施价格歧视的原因

在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零售商通过与消费者的讨价还价,总是把每个单位的商品按可能索要的最高价格出售。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零售商把某个固定数量的商品按“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出售,即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假设某零售商提供给消费者某一价格和数量的组合 (r?鄢,x?鄢)。价格r?鄢是“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要么支付r?鄢以消费数量为x?鄢的商品,要么没有商品可消费,由此我们得到该零售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r(x)-cx

s.t.u(x)3 r(x)(4)

约束条件表示消费者必须从数量为x的商品消费中得到非负的剩余。由于零售商希望r尽可能大,所以此约束将作为一个等式得以满足。将等式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并令其一阶导数为零可得

u?准(x?鄢)=c(5)

则消费者对均衡数量为x?鄢的商品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价格为

r?鄢=u(x?鄢)(6)

由式(5)和式(6)可知,一级价格歧视下,零售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数量x?鄢是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此时的供给等于需求,且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数量相同,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实现了最大化,区别在于此时零售商得到了市场上的全部剩余。如图1(a)所示,图中的阴影面积A即消费者剩余,被零售商完全占有并转化为超额利润,其与下方的散点矩形面积B共同构成了对 x?鄢数量商品的保留价格r(x?鄢)。图1(b)是零售商没有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形,此时零售商将按照MC=MR的原则来确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数量x?准,与(a)相比,均衡数量小于实施价格歧视策略的数量,零售商获得的超额利润也比较小,如(b)中的阴影面积A所示。

因此,尽可能地占有消费者剩余并将其转化为超额利润是零售商不愿明码标价,而愿意和单个消费者展开讨价还价的重要原因。

四、利用讨价还价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

零售商利用讨价还价来获取消费者对商品的保留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当然也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买卖交易中的讨价还价是一件颇为耗时的事情,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对时间机会成本较高的消费者如企业高管和白领阶层来说,花费太长时间讨价还价是很不划算的,因此他们一般对价格不太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高;而时间机会成本较低的消费者如家庭主妇和退休者则可能货比三家,与零售商反复议价,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低。正是基于时间机会成本的不同,经验丰富的零售商利用讨价还价策略,来试探和获取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信息。

还以单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例,假设消费者用于购买某商品讨价还价的时间分别为t,则用于工作的时间为12-t(扣除正常的12小时生理需要时间――如睡觉、吃饭等)。w为消费者面对的工资率,m是消费者的非劳动收入,D(t)为消费者与零售商讨价还价获得的总折扣额,显然它是时间t的增函数。按照常识和经验,一般情况下刚开始讨价还价时可以获得的折扣力度较大,而随后获得的折扣力度越来越小,即边际折扣D?准(t)=MD是t的减函数。我们进一步假设零售商向消费者开出的合理上限价格为p,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u(x)+y(7)

s.t.[px・D(t)]+y=m+w(12-t)

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将其变成非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u(x)+m+w(12-t)・[px・D(t)](8)

该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w=D?准(t?鄢)(9)

这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应使其讨价还价所获得的边际折扣等于其工作所面对的工资率。由于D?准(t)是个减函数,当消费者的工资率较高时,他应该用较少的时间来讨价还价,反之则应该用较多的时间来讨价还价。

在图2中,消费者工作的工资率是w,这是用于讨价还价的时间机会成本,讨价还价的边际折扣为MD=D?准(t),当wD?准(t?鄢)时(如t?鄢的右边)消费者由于讨价还价造成的工资边际损失大于所获得的折扣的边际增加,此时消费者减少讨价还价的时间是合理的。随着讨价还价时间的减少,其边际折扣增加,而工资率不变,直到w=D?准(t?鄢),此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显然,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工资率 (时间机会成本)上升(下降)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讨价还价时间t?鄢也相应的减少(增加),消费者愿意花费在讨价还价上时间的长短通常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因此可以间接地反映消费者对商品保留价格的高低。

五、结论

如果零售商由于区位、声誉、服务和消费者偏好等原因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同时有能力对消费者进行区分,并且排除消费者者低买高卖的套利行为,就可以在商品定价中通过实施价格歧视策略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些专业零售市场上,零售商不愿意“明码实价”的原因是通过讨价还价行为可以推断出消费者对商品的最大支付意愿――保留价格,以此价格销售可以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讨价还价行为之所以能间接发现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是因为消费者的时间机会成本不同。时间机会成本高的消费者通常对价格不太敏感,对商品的保留价格较高,反之则较低。这正好可以被经验丰富的零售商用来试探和获取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信息。

(注: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北京家纺产品消费行为及品牌认知研究(项目编号:AJ20

14-14);北京服装学院14年精品课程-JPKC-1205-西方经济学(项目编号:131001000117/005)。)

【参考文献】

[1] 冯斗斛:生活中经济学的价格歧视[N].深圳特区报,2012-

02-14.

[2] 哈尔・瓦里安著,周洪等译: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 陈凡、韦鸿:价格歧视定义的经济学认知和规范[J].价格月刊,2012(11).

篇5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编写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论-文-网]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

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五)完善双语师资认证制度,严格双语教学准入。

我们认为,申请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已用汉语主讲有关课程两轮以上;能熟练阅读外文版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教师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担哪种形式双语教学任务申请;教研室审定教师条件,报系(部)审核;教学系(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要求的教师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评议小组听申请教师试讲并给出评定意见,符合要求者报主管校长批准;取得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资格证书,并具有优先参加校内各种评选和评优活动;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在完成一(或二)轮双语教学任务后,才可申请高层次教学形式资格的认定。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何志勇,陈伟,张秀华。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7)。

篇6

一、引言

在现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干什么都离不开信息。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防军事,每一样都需要信息才能完成。信息是一个名词,围绕着它有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处理加工、信息的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等等的一系列环节。所以在现代社会信息就如同一个核心细胞,其他细胞的工作都是围绕它展开进行的。我们对信息一定要敏感而精准。

二、何为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最初是由麦肯锡公司所提出来的,它在物理、生物、化学、金融、通讯行业出现并存在已经有一段时日,但它真正为人们所熟知认识却是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总是用它来表述现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海量、共享的时代。现如今一个决策的出台不再是凭借昔日的经验和感觉,而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就表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信息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商业、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信息已经成为主宰。这就是大数据时代,也是信息的年代。

三、统计学专业基本概况

统计学,从名称来看貌似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实不然,它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它最早始于希腊雅典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统计学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搜索、整理、分析、描述,以达到窥测所测对象的本质的目的,它是预测对象未来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运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家王见定的研究已经说明了数理统计学永远打不败社会统计学,所以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将是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共存与互补共同前行的模式。

目前作为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学科,统计学专业主要有一般统计、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它所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在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业型精英类人才。

四、如何很好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

首先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統计学的技术手段是,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数据,它的目的是预测、推断检测对象的本质,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学性学科。从它的使用广度上来看,它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统计学的“势力”非常大。

而统计学所依赖的基础则是数据,传统的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实验数据、调查数据以及各种途径收集到的第二次数据。但是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后人们发现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经常会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误差,这对样本的客观性是一个根本上的影响,同时样本选取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很难适应统计学的飞速发展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数据的出现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大数据的产生和统计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另一面来看大数据的出现也是统计学中的核心环节实现,也就是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检测对象的任何数据都能应用到统计过程中,打破了数据采集处理的局限性,再加上精准、合理的统计处理方法,使得统计结果将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同时大数据、统计学、云计算技术三者的强强联合,预计未来的统计学势必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大数据将对未来产生深刻影响,目前可以预见的统计学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以下两个关键的点:第一点是在数据中科学性将和数据本身形成联盟。数据科学独立门户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势不可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学也将乘浪前行迎来新的发展的奇迹。对于数据平台,也将实现跨领域共享,最终将数据的共享扩展到企业层面,成为未来产业的一员。第二点则是数据的管理处理的竞争力大大增强,数据管理成为企业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乎财务表现。数据资产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这个理念会逐步深入人心。之后,企业对于数据管理便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企业就会将数据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战略性规划与运用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管理效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届时,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将会有大作为,每一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统计学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大好,大数据、云计算、统计学三者则是珠联璧合,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技术又会迎来新的浪潮,并且是一浪高过一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结束语

本文就大数据,统计学二者的定义、概念首先做了介绍。其次是对统计学和大数据包括云计算在内的联合后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合理的分析与预测。数据时代已经起航,我们每一个人万万不可落后,我们要追赶信息技术的时代潮流,乘风破浪,迎难而上。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增砖添瓦,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 薛艳.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0-111. 

[2] 周茂袁.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05-106. 

篇7

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利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应服务于构建和拓展本专业学科体系,以满足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要求。很多经贸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知识体系,或脱胎于国外的相关学科,或反映国外最新实践和惯例规则的要求,采用英文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经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掌握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基础理论和惯例规则,能灵活分析和解决多变市场环境下商务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双语教学实施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过分强调语言而忽视实际学科教育的需要是不可取的。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经贸工作的涉外性质决定了教学中外语应用要反映实践的需要,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最终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目前,动手能力差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弱,是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国际经贸专业如果不能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结果来调整专业课教学,那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基于实践平台的双语教学应是未来专业发展的重点。

二、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双语授课实践看,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准及英语应用水平,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以及应用英语机会的多少,学生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双语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目前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授经贸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师,既要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这是保证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国早期不重视外语教育,这导致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外语习得属于晚期浸入式,其后续外语学习机会也有不确定性,他们的外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这与双语教师应在各种场合都能近乎同样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听、说、读、写和思维的“平衡双语人”[3]8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商务谈判、外贸合同条款的磋商和签订、信用证下的审证和制单、争议处理和索赔等实际操作问题,如果教师没有相关贸易实际工作的经验,条框化地讲解教材和国际惯例规则,易使教学环节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同时会使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和案例的理解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实践

环境在国际经贸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大部分课程的设置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比如商务交流、商务合同与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实践环节越丰富,越有利于双语教学效果的达成。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实践环节一直相对薄弱。目前,经贸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都包含实验教学环节,意图让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但是,教学软件更多是模拟外贸环境,侧重从流程和参与贸易角色的角度辅助学生理解书本内容,这和贸易实战存在不小差距。校内的商务仿真实验替代不了真正的贸易企业实习,而由于种种原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缺少对贸易工作直观感性的认识,就很难意识到外语在课程教学和贸易实践中的重要性,很难激发对双语课程的学习热情,更谈不上利用实践环节强化对贸易专业知识的应用了。

(三)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双语课程的开设,一般由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提出申请,在符合学校开设双语课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再由学校进行统一的考评认定。某课程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多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决定的,而不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所做的统一规划,这不利于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延续性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四)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双语教学中,外语是讲授学科知识的媒介,如果学生外语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就谈不上有积极的响应,进而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于大学生生源范围遍及全国,学生基础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大班授课中常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的现象,这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双语授课的认可。据调查,大多数自认为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都对双语授课持否定态度,他们的考评成绩也不理想。所以,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差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三、国际经贸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路

(一)对双语师资力量进行“事前干预”,择优选拔双语课教师

对双语师资力量进行“事前干预”,体现在对拟开课教师的语言能力筛选和培训上。学校要优先选择有国外学位和访问研修经历的教师任课,对其他有意开设双语课的教师要进行不少于一个学期的脱产英语培训,然后根据培训考核结果确定其能否胜任双语教学。同时,学校要建立双语课教学奖励机制,如提高双语教师的计酬课程系数,鼓励教师出国研修外语等,以切实提高双语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此外,学校要建立长效稳定的双语师资培育机制。国际经贸专业的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应该定期到外贸、银行等对口单位进行实践,避免教学内容老化或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

(二)加强实践课教学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实践环节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越有利于双语教学效果的实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从实验室软件仿真模拟到校外实习或参观,逐步将学生引入实际工作环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验室的商务仿真系统不能代替校外的专业实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至少应该邀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定期给学生开设讲座。

(三)合理设置双语课程体系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双语课程的开设不应是孤立的,应从课程体系的高度系统规划。根据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科平台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这些课程依次分布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双语课程在第四学期以后开设,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前半学期开设双语国际商务、商务交流、商务合同与谈判等课程,第五学期后半学期逐步在具有一定难度并能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平台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粮食期货实盘操作、国际物流学、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课程)中有选择地开设双语课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从课程考核和学生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良好。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26-02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性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大大简化了统计的运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从市场调查到企业管理再到银行、保险和证券,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渗透着统计的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扎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帮助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对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推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学期刚学完统计学的国贸、会计、公管、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及物流等6个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10个班,共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别是国贸60人,会计85人,公管50人,市营29人,农林28人,物流35人。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课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园网问卷上传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项目包括:统计学考试成绩、对统计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自我认知、课堂授课方式评价、授课内容建议以及考核方式建议等。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份录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 果

1.教学效果

样本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1),平均成绩为77.65±8.65分。

在有效样本数据中,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占87.1%,能够独立进行列联分析的占68.8%,能够独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占64.6%,能够独立进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处理。

2.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影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课堂讲授的学时设置、选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学时设置。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的学时数均为72学时,均为理论课。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

选用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第四版)》,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指数等。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大部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感到满意,43.2%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较多,36.4%的学生感觉内容适中,2.3%的学生认为还可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更喜欢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的授课方案由“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应用统计方法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统计思维的训练和统计方法的掌握。9.7%的学生表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授课过程应多联系实际,从应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来介绍统计知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深刻了解“统计是一门方法,一种工具”这一重要思想,并拥有掌握数据处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热情和迫切希望。有关进度安排,54.3%的学生认为授课进度合理,32%学生认为应该适度缩减描述统计部分的授课时间,而适度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授课学时。13.7%的学生认为有关统计软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讲解速度也偏快。

课堂管理。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23.8%的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律,授课教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严格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勤或思想开小差的一个主要诱因。

3.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等6类。调查结果显示,7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情况,23.3%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反映。关于考试题型, 34.2%的学生认为可以去除简答题,而56.4%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减少简答题的数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容易考查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无法测试和体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7.5%的学生建议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给出几则案例,写明分析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测试题目,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测试。87.9%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水平。

三、讨 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1.改革考试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指挥棒,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应用是根本。就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统计学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用其去解决经济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应该着重测试和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水平。

改革构想如下: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思考回答问题的得10分。课堂表现分成五档,每档之间的差距为2分。分值档级按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发言次数评定。第二,期中考试占4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以客观题为主。第三,期末考试占5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设定为2~3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出4~5个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自由抽题并对选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2.改革教学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个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没有开设实验课程,72个学时均为理论讲授,虽有多媒体的协助,但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加上大学教育的松散化,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不足。第二,目前统计学的整体教学内容较基础,应用的空间有限。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的应用面最广,然而我们的讲授也仅限于一个总体参数(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列联分析。这些内容基础,但在实际场合,往往变量较多,问题较复杂,所以很难直接应用。第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往往要用统计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呈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长,增加实验上机的学时;减少描述统计等简单内容的讲授时间,增加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适度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一种方法。该种模式内容完整、逻辑性强,但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与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理应遵循这样的程序,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整理形成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应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让学生在探求与摸索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威力”,自觉地对统计方法进行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类似的社会实践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达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统计用统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作为主要任务。高校法学教育、研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肩负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

一、高校法学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适合”的人才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法学专业的人才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不可少。高校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情况,培养更多、更适合、更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结合现实,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实法学教育对法学人才的培养上是分层次的,既有应用型的、也有研究型的。研究型即学术型,以培养法律教学和法学研究人才为目标;应用型即以培养实务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法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且法学教育已建立了完整的学术型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培养梯队,因此本科、专科法学教育应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既懂法律又有其他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一专多能”,单一的学术型法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传统学术型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下,法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实践脱节,使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也表现在学生对新领域的知识如商业谈判、证券金融、国际贸易等了解不够。

(二)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关系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表现在课程科目数量和科目上合理,还表现在应按照学习规律设置课程。关于课程数量,应该既让学生有一定自由支配时间,又让其有一定学习压力。关于学习科目,应设置法学基础课、应用基础课、选修课及专题讲座。法学基础课主要为法学入门科目,应强调民商事法律的学习;应用基础课应强调法律实践应用型科目,如证据学、法律心理学、法律诊所课等;选修课应包括法学边缘应用型科目,如物流法、房地产法、法律经济学等;专题讲座应安排前沿性理论的报告。课程安排的顺序应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三)加强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的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关系到课程质量,讲授的内容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让学生容易吸收。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法律具体化,加深了对成文法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弥补成文法教科书的不足,易于学生吸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推理能力。

2、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法学教育是指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职业技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们面对的问题和在现实过程中遇到的情景相类似,学生们通过进入的角色来解决问题,在努力判断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务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社会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法学作为应用性学科要重视社会实习,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切实锻炼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法学专业学生系统的社会实习不容易落实,有的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找到对口的部门进行长期实习,有的学校迫于就业压力,将实习期放任学生自由实习兼顾求职。为了改善社会实习的质量,将社会实习的意义落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政府应加大干预力度,协助高校实现学生实习工作。由于社会实践涉及到很多部门,缺乏权威部门的介入肯定不行。地方政府应协助高校做好学生实习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要求对口单位有义务及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2、明确实习的业务领域和时间。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应当放宽领域的限制,学生可以到公、检、法等单位实习,也可以到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顾问性质的实习。社会实习期间至少一学期,并且应至少在两个不同业务领域进行轮换实习。

3、重视实习成效。社会实习结束后,应统一检测学生实习结果,可以考虑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业务领域选择作答。

二、高校法学研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高校法学研究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这既是法学研究的职责,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法学研究要强化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从地方经济社会与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将地方法制发展中的问题视为学校法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的发展。

(二)引导法学研究内容向经济建设倾斜。高校法学研究机构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引导教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法学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教师等科研人员对地方性法律问题的研究,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尤其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高校法学研究办成当地法制建设的“智囊团”。

现阶段高校法学研究成果呈现“相对”的丰富:一方面高校大量法学研究成果闲置;另一方面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急需法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制度建议。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法学研究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法学研究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实际需求,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执行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服务。

(三)加强科研与地方的现实联系。高校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加强理论部门与实务部门的交流联系,从实务中找课题,使课题成果转化为实务。加强学术交流可以活跃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所以,高校法学研究要积极推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要加强司法实务部门与学校法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1、组织、选派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从事具体操作性工作,开展法制培训和法制讲座,通过司法实务,发现和分析司法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拓宽研究领域,找准研究对象,提高研究能力;2、学校联合司法实务部门召开专题学术理论研讨会或专题论坛,就地方司法、执法理论与实务热点问题、疑难问题开展研讨,发挥各自优势,使二者合作共赢;3、建设完善法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反馈系统,畅通学校与立法部门、司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渠道,通过各种形式推介高校法学研究成果,使更多的成果从理论形式上升到制度操作。

三、高校法律援助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现实保障

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是国家对经济困难和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我国目前各地均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由律师专职从事法律援助。随着社会对法律援助需求的日益扩大,仅由专职律师援助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需要社会力量作为补充。为弥补政府法律援助资源的不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应当建立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有利于高校与地方双方的发展,一方面高校为地方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地方解决大量的法律问题,有利于地方稳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及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还要从以下方面完善:

(一)修改教学计划,将法律援助纳入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为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应将法律援助写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计算学分,对教师计算工作量。学生必须办理一定数量的案件才能毕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法律援助能否发挥其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法律援助案件的指导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较强的办案能力。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既是教师,又是律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整合现有教学手段,发挥法律援助效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有限,因此单靠法律援助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不可取的。应将现有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挑选有典型意义的案件进行援助,同时充分利用模拟法庭的教学设施,动员法院到学校现场开庭,变“模拟”法庭为真实法庭。

(四)保障经费投入,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高校法律援助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使这一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法律援助基地的建设,保证其经费投入,使法律援助基地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服务于地方,地方政府应支持援助工作,适当向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高校法学专业办学中均遇到一定困难,法学专业只有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符合经济发展要求,服务于地方经济,才能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篇10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就业前景。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天气预报到最后的股票起落,都充斥着数学的描述和分析,以甘肃省为例,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需求名列前茅,由于数学人才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所以就业前景也很被看好。随着我国教育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以及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日益壮大的毕业生队伍的就业问题以显得格外严峻,教育部曾在多次重大场合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力人才资源中属于较高一层,就业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配备的最高环节,大学生就业问题以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其就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紧密联系,与它依托相近专业选择的比较多,所以,报考该专业的和其他专业的回旋余地也会比较多,需要重新择业改行的也会更多,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就业。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很扎实的数学功底,同时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就业现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市场就业趋势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就业工作仍然需要根据学校的类别和专业的需求不同,一方面技术的专业正在慢慢走俏,另一个方面是基础专业,比如,汉语、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人才相对比较紧缺,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预测,我国高中教师的缺口就达到了120万人,对于数学基础学科的教师需求量也很大,全国37个大中城市人才市场统计分析,数学教师非常抢手,根据《教育文摘周报》进行披露,北京市所需要的毕业生大概是5万人,所以使其需求量最多。毕业生是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需求,未来对于数学专业人才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多,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数学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未来就业前景也不被看好。

三、现代各行各业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和三维动画制作,都需要有数学知识,同时工商管理、通信工程、化工制药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专业的数学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严密的逻辑思维则来源于扎实的数学功底。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数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所以数学专业知识也得广泛的应用。根据相关专家分析,我国未来人才就业就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导致就业专业化和职业化;另外一个方面是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需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的变换需要各种基础专业知识作为重要的依托,然后进行相应的转换。有关专家对IT行业进行表明,以数学专业和相关专业作为重要的依托,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转换。有关IT行业250名成功人士进行抽查,以数学专业和相关专业为依托的职业再选择人数占了90%,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其他专业联系非常紧密的,则需要以它为依托相近的专业进行比较,所以报考该专业比起其他专业,其回旋的余地也很大,重新择业改行也相对比较容易,可以实现更好地就业。

四、数学与应用数学案例分析.比如,以保险精算师为例,我们需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熟练地运用各种各样的现代数学方法,对未来变化作出一个科学的预判,同时还需要有坚实的经济理论方面的基础,对于法律、税务制度和财务会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尤其是对风险要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处理风险的能力,由于普通的精算人员要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精算师,则需要花上5~7年的时间。保险精算师目前的薪酬水平,在国外平均年薪是需要10万美元,而国内月薪是在一万元以上,所以四年以后,随着人们对于保险认识的不断加强,保险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根据预测,年收入是在15万。以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的薄先生为例,它是国内通过北美精算学会考试的唯一一个,当年一些学生考精算师,是因为想从考研的失利当中找到自信,薄先生用三年的时间通过精算师的考试,可以说这样的速度对于精算师资格认证来说非常快的,一般来说通过精算师的认证都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而且也有一大批没有通过考试的例子。

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就业需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就业和自己创造的岗位能力与自身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为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项学生来说,在今后的择业和创业的过程中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只有迎合现代人才的模式和现代的人才观,才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就现在的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来看,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看,通过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就业者的现状进行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项的特殊性,虽然数学专项学生的今后发展之路仍然非常宽广。其中,一些经济环境相对良好的大中小城市,都可以为综合性院校的专项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宽广的创业舞台,所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对于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要想通过数学与应用数学来开创自己的美好事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习中创新,不断地吸引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随着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普通中学师资来源正在慢慢打破行业的界线,只有拓宽师资的力量,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经成为教育人事制度最重要的办法,这样无疑给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生提高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的教育内容正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所以其教学手段也慢慢变得现代化,所以对于数学教师的要求不仅要表现在数量上,同时还需要在质量上有所提高。由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教师传统模式,并能适应现代教育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高需求,综合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优势,所以报考综合院校的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可以保证未来就业,也有利于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中国高校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城镇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27-37.

[2]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82-89

[3]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11.

篇11

一、引言

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应用型大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发展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针对各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简称CAD来谈。它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一门重要技术,利用计算机快速的数值计算和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来辅助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工程绘图和数据管理。如今已经延伸到艺术等各行各业,如电影、动画、广告、娱乐和多媒体仿真等。同时它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是表达室内外建筑装饰结构、材料的图样和装饰工程施工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应用”二字切实贯穿,也就成为各应用型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侧重点难统一自上世纪60年代CAD软件诞生以来,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以及电子工业的大公司中应用发展,现已将范围涉及到各设计领域,每一个领域在应用CAD软件时其使用的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样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CAD课程的教学中也会选择贴切本专业实际应用的内容讲授。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讲授内容上会因为诸多因素出现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统一,有的侧重于居室室内设计、有的侧重于景观设计、有的侧重于三维设计等。如何将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统一,我们应从其讲授内容与本专业的贴合度考虑,只有紧密地与本专业应用发展密切结合的,与该专业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高度匹配的才是我们应重点讲授内容。前面提到因涉及的专业不同,CAD软件在应用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CAD软件属于基础性的辅助设计,是后续课程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酒店设计等的制图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根据专业定位划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AutoCAD软件的基本知识、使用操作和绘图方法,提高学生施工设计图纸的速度和质量,并能将该软件技术较熟练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制图。2.教材用书和应用型练习目前,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教材版本众多,而且每种教材涉及的内容范围过广,针对应用型大学环境艺术专业的CAD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根据个人的授课经历,针对应用型高校环艺专业编著的专业教材,应筛选专业实践操作内容充实,基础命令工具讲授简洁明了的教材。最好能图文并茂,给学生的视觉感强于文字表述,便于使用。相对于教材用书来说,现阶段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授CAD软件的应用类习题集也是少之又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授课经验收集整理对应的应用类习题集,这样的习题集往往知识点单一、陈旧,同时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不利于在本专业中稳定、持续地应用和推广下去。3.教学实训CAD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般包括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两个主要环节。在CAD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单一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基础命令工具和软件操作原理讲授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与机房实训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此外,在上机实训指导环节,学生人数的增多也使课堂上的“一对一”辅导难以现实。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考

1.结合应用型练习讲授基础操作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始往往都是理论知识,CAD专业课程也是如此,二维绘图命令、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等知识点较多,又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在以往的CAD教材中针对这些知识点的讲授较繁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需要老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再讲授、操作。此外,由于基础绘图和编辑工具包含的操作命令过多,学生经常容易遗忘以往讲授的知识点,同时还不能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绘图中。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基础操作环节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练习,在传统讲授每一个基础命令操作步骤后,结合讲授的操作内容,选择相应的应用型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这样既可以用实践操作带动理论知识的巩固,也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体验如何将各种基础操作灵活运用到实际制图设计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2.强化CAD软件制图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能力,同时也要做到软件制图的规范。CAD专业课程与后续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针对环艺专业低年级学生讲授该课程时会出现相关知识点的断代情况。知识点不衔接的问题也是导致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CAD软件制图中不能规范制图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目前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如在室内制图中的天棚图设计,在讲授这一环节时要增加室内天棚的材料和室内天棚的施工工艺介绍。只有将制图时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点进行引入讲解,使他们从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上有更深刻地理解,才能绘制出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3.改进课程考核方式CAD专业课程的成绩评价一般是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主要包含了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考核两大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70%。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与其他专业不同,一直采用的是结课作业考核的形式。因此,学生的期末作业绝大部分不是在授课课时中完成的,这使教师无法有效、真实地了解学生作业的制作过程。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可适当加强平时作业(也就是应用型练习)的过程监控,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一完成应用型练习并进行考核。同时,调整教学课时的安排,让学生的期末作业在课堂上进行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了解和指导。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5-01

不难发现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专业经济类基础性理论,特别是基础性原则理论是十分抽象的,学生一般对于这方面的实践经历又极其匮乏,使得在上这些内容时教师讲授的枯燥乏味而学生听的无法理解,课程的效率值低下。因此,要想将抽象的专业经济类知识通透、具体的讲授出来,便于学生认识、理解与应用,就显得异常重要,就当前而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模式。此篇文章将从案例教学的起源解述该方法的优点,进一步分析经济类实际教学具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对于案例教学法,牵涉到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即: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托弗.哥伦布斯.兰代尔教授)。其实在兰代尔教授正式使用案例教学模式之前,其主打教学方法是利用讲述、理解、背诵与练习相配合“Dwight Method”(即:德维特方式)来进行这些方面的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锻炼和测试学者的背诵与记忆能力,不能够达到培养学者的实践技能,而案例教学模式则有这样的作用。

兰代尔教授教学模式转变之后,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在他的课程学习当中,坚持不懈的要求学者阅读相关的原案例,针对这些原案例发生的背景环境的不同给出合理的经历总结,并且收集了相当多的相关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使得课程效率值大大提高,以此证明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当前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方式。兰代尔教授坚信,若是法律家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步步深入了解其核心的原理或原则,再利用具体的法律判断推理其发展过程,如此对最终的结果的理解与学习将简单的多。单一的让学者从极少数案例中总结出普遍性原理并不容易,为此兰代尔教授采取的对策是运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抓住案件的核心,围绕其结果结合当时的背景环境进行合理的推导,对案例中的争论点进行重点教学,再与相似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让学者在课堂中围绕案例涉及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回答教授提出的问题,为以后学者遇到这类问题培养其解决方式。

当然就现今而言,许多教师在利用兰代尔教授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将其进行完善,有针对性的选择那些富有争论并容易混淆只有细微差异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案例作用其一是为了加深学者对易混淆原则的辨别,其次是认为一些原则性规定存在一定的出入,是学者值得关注的地方,而法律自身存在的冲突也要求学者要灵活理解应用其法律原则。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最为突出的特点即为围绕案例的核心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在探讨中理解、学习、掌握其基本的经济法律原则。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步步深入式的提问,使得学者在理解基本的经济类法律事实的基础之上,明白案例争论点产生的原由以及法官判决的依据进而推演出案件的各个重要环节,并找到案例之中暗含的法律原则。事实上,在这所有的环节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便是让学者能够如律师般思考问题,事物往往不止一面,学会从多个角度探讨分析问题。

三、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视专业的差异性与教学受众的特别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经济类专业同法律类专业的差异性,虽然在很多方面经济类与法律类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课程内容还是不能以偏概全,将相同的案例教学内容当做“万能”。于学者而言,鉴于这样的案例分析和本专业的关联性相对较小,并且枯燥的课程内容也使得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更要吸收新的教学素材,重视学者主动性与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于理论知识之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讲授的力度,致力于达到“透彻”的目的,提高学者的课堂讨论参与度,避免冷场的发生。

(2)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断层

对于经济法而言是非常重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的,注重实践性,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本的理论讲述,这样的方式极易造成“纸上谈兵”的效果,与此同时,经济专业的学者一般在开课之前可谓没有任何直接性的接触法律类课程,仅依赖于一周两三节课来学习广泛深奥的经济法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课程。

(3)课堂讲授的案例陈旧且单一

其实在案例教学模式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课程的案例选择,选择具有典型性并贴近实际生活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理解与体会将更加全面,也方便学者在遇到问题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

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彻于经济类教学当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相似,很多教师直接将法学专业体系应用于经济类专业中,比如《经济法概论》的内容十分广阔包含了十几种法律,这些内容从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因此,因材施教的贯彻是极其必要的。

(2)合理分配基础理论的讲授同案例教学的时间

基础理论的讲授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而案例教学的进行是基础理论的加深与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的设计为重点来进行拓展,因此代表性案例的讲解不仅需要透彻的分析更需要学者的主动参与,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到应用上去,简化实际案例内容,掌控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积极收集新型案例

结合如今的现实情况,关注经济生活当中的热点话题,与时俱进的更新课堂讲解案例,比如在讲解“公司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联系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归真堂”上市事例,便可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衔接,应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减少“空洞”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者理解度的有力手段,教导学生要因时因地而变,灵活看待法律原则性问题,培养学者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丽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J].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篇13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当前我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人才数量匮乏,人才质量也欠缺。因此,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中职学校情况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3~2017年各类学校招生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由674.8万人次逐年降低至582.4万人次。生源困境严重限制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导致中职学校越办越少[1]。研究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加强其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从“谋生存”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职业技能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并提出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政策措施”。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研究职业技能内涵的发展,行为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职业行为,即更加关心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可测量的、操作性的、明确的职业行为;认知主义将职业技能内涵界定为职业认知,应理解并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人本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行为表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的心理表征,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2]职业技能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将职业技能界定为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能力的综合。[2]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

职业技能是学生未来就业必备的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严格贯彻职业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实践技能、社会技能、个性技能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宏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重视职业技能教学的开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知识和能力并重,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基于职业基础知识,需要通过职业实践课程的反复锻炼来不断积累。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凸显技能课程是职业技能最主要的载体。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虽然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但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显示出“轻技能、重文化”的问题。如有的学校设置的技能课程只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技能操作内容,并不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习得和熟练程度,学生并没有从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甚至,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确定职业技能指导用书,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顺利走上计算机专业相关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

(二)职业技能培养在校企合作中融合不够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为了使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在岗位上学习、在企业中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能培养上融合不够:第一,由于对产业情况缺乏了解,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专业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学了很多抽象的知识和技术,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二,学校实践、实训设施陈旧,跟不上企业中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发展的需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会面对一些实际困难,但企业师傅教学指导能力不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效率较低。

(三)职业技能教学在教师发展中不受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部分教师比较欠缺企业实践经验,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的中职学校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与当前产业和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首先,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实践技能较欠缺,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企业相关岗位要求脱节;其次,中职学校学生活动多、课程杂,教师一学期往往需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研一门课程,致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最后,职业教育教研体系还不完善,各专业教指委及教研员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地区缺乏有效的计算机专业教研活动,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