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服务概念

农业服务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服务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服务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065-03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描述、表达、组织和管理海量无序的知识资源,并有效进行知识共享和服务是知识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体(Ontology)作为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为知识和概念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组织方法。由于本体的支持,知识服务如搜索、积累和组织等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知识的发现、重用和共享变成现实。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领域知识是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力和生产效率的生产要素。因此,研究农业领域的本体知识建模,构建面向本体的农业知识库,完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合理发展的必要措施。

为加强农民和农技人员对农作物病虫害认识,有效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知识和信息的表示与共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知识表示方法有:基于模糊推理的知识表示方法[1]、基于产生式规则表示知识[2]和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提取方法[3]等。这些传统方法构建的知识库不仅具有很强的领域特性,而且在知识获得、表达、共享和重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随着本体论研究在农业信息管理领域的渗透,农业病虫害本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水稻病虫草害本体[4]、蔬菜病虫害知识库[5]、柑橘病虫害本体[6]、玉米病虫害[7]等,但大多数相关研究都存在领域的局限性。本文借助本体理论的思想,运用本体方法组织知识,选择枸杞病害和虫害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良好的枸杞病虫害领域本体库,为枸杞病虫害知识服务提供支持。

1本体与农业本体

本体论原是哲学领域中为研究存在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现在被用于信息科学中,其概念和内涵也随之改变和不断完善。在信息科学领域中本体论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语言和模型来进行领域知识表示和组织,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共享和服务的科学方法论。本体是通过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而构建的领域概念、关系和公理体系的集合,以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组织知识,促进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8]。农业本体是农业学科领域内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以机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和组织农业知识和模型。农业本体给农业领域提供了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农业知识高效可靠地获取、共享和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本体论研究在农业领域的渗透,本体在农业知识库构建、知识共享服务及智能检索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体构建

2.1本体模型

本体在结构上包含5个基本建模原语: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概念通常也被称为类,指任何事物,表示领域中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的名词集合,是知识领域内的标准与规范,为知识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基础,概念以层次关系加以组织;关系描述概念相互之间的交互关系,如继承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公理采取特定逻辑形式的断言(包括规则在内),表示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描述;实例代表元素,也就是概念中的具体例子,是整个本体的基础对象。本体是知识概念化的显式规范说明,它将知识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本体可以表示为一个五元组O=(V,C,R,A,X),其中,V表示论域中的术语集,C表示概念集,R表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具有自反性、无环性、有向性和传递性,A表示概念和关系的属性值集合,X表示公理集,是对概念和关系属性值的约束。

2.2本体构建原则

本体是一种先进的信息资源知识组织方法,本体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本体构建方法和规则,Gruber提出本体构建的5个原则,即本体的定义具备清晰性、完整性、一致性、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和最小编码相关性[9]。对于领域本体的构建,还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标准化建设原则、本体复用原则、协作原则和评建结合的原则。其中,标准化可以提高本体的共享性、防止和避免信息应用相互脱节;本体复用采用多层次继承方法,减少和避免本体的重复定义;协作原则要求众多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和IT人员协作参本体构建;评建结合原则要求在本体构建过程中检验本体是否完整,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需要不断接受评估和提高。

2.3本体构建方法和流程

随着本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多种本体构建方法,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XHEMICALS方法、SENSUS方法及七步法等[6,10]。本文借鉴本体构建相关方法,依据农业领域知识的特点,确定了农业领域本体构建的方法,其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思路如下:①构建本体之前,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领域本体框架,明确领域本体的应用目标和范畴;②通过专业相关书籍、文献资料、权威网站信息等途径获取领域知识,结合农业领域专家建议,对领域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到所需领域的概念和关系;③对领域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分析,将领域中的主要概念和关系列举出来,在农业领域专家指导下,确定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系;④基于前面划分的概念层次结构,使用本体构建工具对类、属性和实例等本体元素进行编码及形式化定义,实施本体构建;⑤本体建立后,领域内概念的定义是否清楚,关系是否明确,需要运用推理工具自动判断和检验,并对有逻辑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⑥本体创建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使用。3枸杞病虫害本体构建实现

3.1应用背景分析

枸杞病虫害本体是利用计算机语言规范枸杞病虫害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形成对枸杞病虫害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为进一步建立枸杞病虫害语义Web,开展枸杞病虫害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在枸杞病虫害本体的支持下,对枸杞病虫害知识的获取、搜索和使用等相关服务的效率大为改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重用和共享。

3.2知识及获取

在学习了很多相关枸杞病虫害书籍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枸杞病虫害领域专家建议,以宁夏地区常见的枸杞蚜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瘿螨等51种枸杞害虫和根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15种枸杞病害为研究对象,对枸杞病虫害领域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核心概念集合。

3.3本体知识建模

由于枸杞病虫害领域复杂的领域间关系,在本体构建过程中以枸杞为核心,综合考虑与其相关的枸杞病害类型、枸杞虫害、虫害体征、症状、危害部位、发生发展规律、病原、防治方法等要素,通过描述其领域中的类(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个体),构建完整的枸杞病虫害本体。

3.3.1本体类结构及层次模型建立

构建本体类层次结构模型是构建领域本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将枸杞病虫害本体分为5个一级类,分别是枸杞病害(Disease)、枸杞虫害(Pets)、危害部位(Part)、危害症状(Symptom)和防治方法(Prevention)。然后依据枸杞病虫害的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对概念作进一步细分。在Protégé环境中,将下位概念逐一添加到一级子类中,形成如图2所示的本体类层次结构。

3.3.2本体属性关系定义

定义本体属性是确定一个类内部以及类之间关系的过程,通过定义本体属性来建立概念间的关系是实现知识推理的基础。属性描述的是一个二元关系,Protégé中提供了3种类型的属性关系,即对象属性(Objectproperties)描述的是两个概念的实例间的关系,数据属性(Dataproperties)指某个类属于某一个数据类型,注释性属性(AnnotationProperties)是对概念属性的注释。在Protégé中定义属性时除了包括属性名称、描述信息、数据类型的定义外,还要确定定义域、值域、顶级属性、子属性、逆属性等约束信息。

通过分析整理,枸杞病虫害领域本体中所定义的主要对象属性如表1所示。比如,对象属性cause,定义域为枸杞病害,值域为病因,表示枸杞叶片病害由某病因引起,而病因是枸杞疾病的根源,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aused-by,这就是逆属性关系。类似的方法可以定义数据属性和注释性属性。使用Addsubproperty即可构建子属性,形成树状层次结构。

3.3.3本体实例添加

本体属性关系确定之后,就要进一步为类添加实例。类是实例的抽象归类和表示,实例是类的具体表现,一个类可以赋予多个实例,形成实例集。每个实例继承类中的特性,用属性值描述实例的特征。如“枸杞虫害”类中包含了很多害虫的实例,对于其中的“蝽类”就包含了7种虫害。在Protégé中选择individuals选项可以在相应的类中添加实例,同时为实例添加相关的属性及属性值。例如在类“蛾类”中添加枸杞蛀果蛾、枸杞卷梢蛾、枸杞鞘蛾、枸杞绢蛾和枸杞黑绢蛾5个具体实例,在每个具体的实例中可以添加它的属性内容。

3.3.4枸杞病虫害本体知识库

根据上述构建步骤,将枸杞病虫害作为研究对象,以诊断和防治为研究目标,抽取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属性及实例,构建了一个体系完善的枸杞病虫害本体库。构建好的枸杞病虫害本体的类结构如图3所示,共计37个本体

篇2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步入后工业时代,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1世纪初,全球服务业增长值占GDP比重63%,主要发达国家占到71%,多数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我国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业结构转换特征,认为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之后我国的服务业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步入快速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湖南衡阳市成为全省唯一入榜城市。本文拟综述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成果,为正确指导衡阳服务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的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

服务业概念的提出和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第三产业密切相关。因此要准确理解服务业,必须充分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最早在17世纪末(1690),威廉・配第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思想。此后,萨伊、西斯蒙第、李斯特、西尼尔以及马克思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范畴所涉及的经济规律。直到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埃伦・费希尔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第三产业”概念,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按照费希尔的观点,“第三产业”泛指旅游、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和政府活动等以提供非物质性产品为主的部门。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丰富了费希尔第三产业概念的内涵,在其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中,把国民经济结构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大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等;第二大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三大部门是服务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专业化服务和个人生活服务、政府行政、律师事务和服务军队等。我国依据《三次产业及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把第三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共十五类。

二、服务业的概念

篇3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条例,休闲农场是“经营休闲农业之场地”,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接待服务[1]。陈昭郎(1996)提出休闲农场应综合农业经营与服务业之特性,具备游憩、教育、社会、经济、环保及医疗功能[2]。休闲农场蕴涵台湾乡土特色,郑健雄(2002)认为此类乡土性餐旅服务业具有乡土教育、农业体验、生态与文化等观光农业的意涵[3]。郭笙如(2012)在对消费者选择休闲农场之消费价值的研究中指出“休闲农场要素包括运作中之农场环境、农业活动、观光旅游活动、接待设施”[4],意指休闲农场依托于农业与观光,即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农场主人运用农场环境或农业活动等资源,提供以农业为主题的接待服务,是一种以农村、农民与农业为根本,结合农业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休闲生活产业[5]。由此可将休闲农场定义为“以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农村生活为资源,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以及住宿接待设施,使之能达成休闲、学习与体验之目的的农业经营场所”。作为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产业,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早期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主,1984年台湾农业事务最高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议确立了“休闲农业”名称,并对台湾休闲农业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间,台湾农业委员会大力推动并督导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发展休闲农业计划(1990)》、《休闲农业管理办法(1992)》、《休闲农业辅导办法(1996)》、《休闲农业发展办法(1999)》等。其中,1990年农委会开始推动“休闲农业区”的概念,并于1996年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做出了区分:休闲农业区是指为供休闲农业使用的地区;休闲农场则是指经营休闲农业的场地[6]。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至今已吸纳200家会员农场。

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适应其所带来的冲击,台湾农业委员会将永续农业发展作为重要农业政策,提倡农业精致化,从早期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并存”迈向“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共荣”,传统农业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政府实行周休二日制,鼓励民众从事休闲旅游活动,带动地方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2003年学术界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之后台湾农业委员会设立休闲产业科,加强休闲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高台湾休闲农业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市场。2009年休闲农业被纳入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成为台湾地区六大新兴产业,以乐活农业作为发展主轴,打造新概念的休闲农场旅游产品。至2010年底,台湾地区从事休闲农业者总数达到1,971家,其中17.7%为休闲农场,在此基础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推行“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为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标准,也帮助中外游客更好地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让旅游更有保障。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农产业转型、农产业升级、休闲农业法制化、休闲农业服务化,列入国家重大农业发展政策,将一级农业结合二级加工业与三级服务业,带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发展。时至今日,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的观光主力产业。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现状

(一)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特点

2015年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网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已达314家,其中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的场家仅有50家,占登记总数的15.9%[7]。根据台湾网络地图,北台湾与中台湾地区农场分布较为密集,分别为北部69家,中部76家;东南地区农场则较为分散,南部30家,东部29家。台湾休闲农场以农为本,结合农业特色与创新力,发展成为独具台湾地区本土特色的行业。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主题式”体验经营

翁廷?y(2004)在研究台湾经营休闲农业之策略时曾指出台湾休闲农场主题定位不明,“多停滞于周末摆摊促销农产品的短期市场形态,缺乏卖点”[8]。而随着台湾农业转型,休闲农业发展蓬勃,现今休闲农场多采取主题式经营,业者根据其文化背景设定农场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形态的农业体验。如香格里拉农场的果园自由采摘、走马濑农场的牧草料理等,游客不仅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通过参与农场生活,收获了平日喧嚣都市里无法体验到的经历。

2、差异化发挥资源特色

陈昭郎(2015)认为“休闲农业的竞争优势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所谓的资源指的是农业、农村景观、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再加入高品质的服务,这就是休闲农场与其他休闲服务最需掌握的竞争优势”[9]。台湾至今拥有的休闲农场数量已超过三百有余,但却未出现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休闲农场善于利用其差异化的资源特色进行开发,并达到效益最大化。

3、着力于研发绿色产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台湾民众对于绿色元素的需求日益递增,除平日里采购生活饮食原材料时增加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节假日出游时对于休闲农场所提供的农产品是否为安心食材的要求也更高了。段兆麟(2007)曾提出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附合绿色饮食的潮流,以利游客维护身心灵的健康。因此,近几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纷纷以绿色为经营核心,加强内部职员对绿色饮食指标等相关政策的培训,对外则响应群众对于绿色饮食与健康的追求。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类型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休闲农场主题各异,学术界通过分类以呈现其经营形态,既有利于管理,亦可善加利用资源。郑健雄、陈昭郎(1996)基于资源论,以休闲农场的核心产品之自然或人为资源基础为主要区隔变量,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两个角度出发,将“农”作为主要经营形态对台湾休闲农场进行分类。随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休闲场所的经营形态也日渐丰富。结合台湾休闲农场的资源类型与经营形态,主要可分为乡村度假型、观光果园型、农牧体验型、生态教育型以及综合型四类休闲农场,消费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欲前往观光的农场。以下将通过个案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介绍。

1、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走马濑农场

乡村度假型休闲农场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而建设娱乐设施,依循“三农四生”原则呈现多样化的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与休闲场所。台南县农会经营的走马濑农场是全台第一座休闲农业主题乐园,占地面积120公顷,以热带景观为主题,饲有超过150种畜牧与野生动物。此外,农场设置“古农具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天然性。农场广植盘古拉牧草,以牧草生产为主,园内餐饮多以自种牧草为原材料进行加工与烹饪,作为走马濑农场的竞争优势,牧草料理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绿色享受。2013年走马濑农场游客人数总计875,326人次[10]。

2、观光果园型休闲农场: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观光果园型农场富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与景观,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与生产,开发程度较小,体验活动与农产资源结合良好,消费者可在农场开放的蔬果园中尝试采摘农作物并享受劳动的果实。以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为例,农场位于宜兰大元山麓海拔250米处,拥有广袤的原生态环境,装潢朴素。观光果园内依四季种植多种果树,游客可进入园中采摘果实与野菜食用或烹调。餐饮中心提供的料理均来源于农场在地食材,符合现今市场内的绿色餐饮潮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3、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清境农场

农牧体验型休闲农场以农牧体验为主要旅游产品,多具有较明显的牧场产业文化特质,同时满足游憩功能与生态保育双重需求,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鼓励游客参与动物饲养以及延伸产品的生产制作,发挥农场设施休闲化的特点,提供与众不同的农场感受。农牧型休闲农场位于台湾中部的清境农场占地共720公顷,规划有各具风情的六大步道,以马牛羊畜牧为主,通过开放蓄养过程参观、销售在地食材加工而成的料理,引导游客了解农牧产业,并结合园内动物表演,生动地展示了畜牧农场风情与牧场产业特色。清境农场是台湾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农场之一,2013年农场游客总人数为1,143.287人次,其中2月、7月及8月为游客人数最多的三个月,游客人数分别为122,607人次、124,152人次以及124,399人次[10]。

4、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生态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为游客展示自然界动植物及昆虫的成长历程,多为中小学户外教学场所,将丰富自然知识及参与农业体验相结合,帮助入园者在学习中成长。位于阳明山内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融合农村及生态元素,从自然、人文、科技面向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展现地方特色。同时提倡“以大自然为教室,请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当老师”的理念,致力于休闲农业概念的推广,注重生态保育,并配置相关设备教导青少年将自然资源运用于生活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5、综合型休闲农场:新光兆丰休闲农场

综合型休闲农场资源丰富,融合多类休闲农场特色,具有多元文化特质。以新光兆丰休闲农场为例,其坐落于花东纵谷,占地面积广达726公顷,结合自然景观、农林牧生态及娱乐资源,是全台最大的综合型休闲农场。农场草原广阔,采自然放养式饲养牛只,生产与加工乳制品。农场还分有观光果园、可爱动物园、沙漠植物区、欧式花园等多样化的自然、生态与人工造景园区。此外,度假区内以富含钙镁离子等健康元素的石材建造而成的温泉区也是兆丰农场的一大特点。园区整体规划有序,园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并获得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是为台湾地区综合型休闲农场代表。2013年前往新光兆丰休闲农场的游客总人数为222,774人次,由于农场客群主要为亲子旅游家庭以及公司集体旅游的上班族,台湾经济繁荣地区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而新光兆丰农场位于较偏远的东南地区,加之温泉优势,前往该农场的旅客多选择在休假时间较长的春节假日进行旅游活动,是以农场2月份游客人数最多,达37,676人次[10]。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发展趋势

台湾地区休闲农场成长时间尚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其一,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化、品牌化与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台湾休闲农场较为偏重资源利用,多为独资或合伙经营,忽视市场运作,而要实现规模化经营与国际化则不可避免要选择产业化道路,形成品牌化经营;其二,中远期规划部分较为薄弱,这也是目前台湾一些休闲农场出现文化内涵缺失、教育意义缺失等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不利于休闲农场实现长期可持续经营,同样也会在后期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其三,人才缺位,现今休闲农场工作人员大多为通才型劳力,涉猎的范围广而不精,缺乏管理人才及高科技农业人才,人力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其四,资源整合不完善,休闲农场的运营应涉及生产、创意、产品、营销、资金、电商等各大方面,但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经营者多为老农民,电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薄弱,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国际化与品牌化的野心。

虽然现今市场仍有以上弊端,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学者与经营者在休闲农场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存在以下趋势:

(一)开发手作产品,推广体验式旅游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顾问李益辉(2015)指出“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未来的大趋势”[11],体验经济的到来对休闲农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注游客的游憩体验,增强游客满意度,提高重游率和塑造口碑效应才是实现休闲农场可持续收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营业者结合“六级产业化”概念,根据自身农场的特点深度开发手作产品、加强游客对农产品的认知、获得“体验式”的感动旅游是现台湾地区休闲农场的发展大趋势。农产品的DIY体验满足了游客对于新鲜感、刺激感与参与感的需求,在结束农场旅游之后满载而归的不仅只是特产手伴,更多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流连忘返的回忆。

(二)提升服务质量,高效化品质认证

为实现农业转型,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委员会“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的重要政策,包括改善休闲农业环境、提高休闲农场服务品质及发展农业主题游程与强化行销等手段。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结合了农业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核心在于服务品质,为推动台湾休闲农业的永续发展,2010年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建立了“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确立了认证评鉴标准细则,同时从农场、餐饮、住宿三个方面纳入专家评鉴与暗访体验诊断,以达专业、公正、客观的标准。早期台湾地区休闲农场多为对外开放经营的私人果园,未在休闲农业协会通过登记,也没有参与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近年来在政府及公会的呼吁下,农场经营者逐渐理解了认证的重要性,通过认证即意味着休闲农场具备在地环境教育资源、积极维护产业与人文风貌、提供专门对口教育人员等重要元素,是提供民众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对农场业者有着监督与鼓励作用,推助农场的永续经营,为台湾地区休闲农场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套有效地检验标准。台湾地区通过认证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场现已超过了50家。

篇4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业作为高级生产业或现代生产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 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2.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益触角的空间需要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先进制造业或者工业的服务上,而对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实践领域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实践效果最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要想获得新的增长领域也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20],将利益触角从城市、工业延伸到农村和农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会形成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会由于产业耦合而给三次产业带来蝴蝶效应、规模效应和由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效应。

    3.改造传统农业有产业耦合的功能需要

    现代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是产业冲突走向产业耦合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耦合一般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也导致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淡化。现代产业耦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系内产业要素彼此影响、联系和联合,在本质上形成了更强的新型产业发展要素或者业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三次产业耦合的结果,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拓展和延伸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价值链,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有了农业现代服务业就让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次产业间耦合的功能需要。

    4.重塑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创新需要

    造成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绩效较差的原因,有中国工业化水平偏低和产业结构畸形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依赖的传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过多依赖于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传统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已成功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也应随之改变或创新。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就变成了旧路径依赖,根据马兰·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旧路径依赖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即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路径依赖都会依照已形成的技术路线实现规模模仿效应,而对新的技术形成排斥并固化制度实现的已有方式。要克服旧路径依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形成锁定效应,应确立现代服务业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改造作用。唯有如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才能获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径依赖所带来的比较优势 。

    四、实证分析

    上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机制与原理,本节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进行验证。我们选择中国农业总产值代表中国农业现代化或者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和因变量②,以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实践领域为相关维度,即以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现代农业信息等农业现代服务业为自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GAP为农业总产值,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产值;TAV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包含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渔用机动船、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动力;AFC为氮、磷、钾和复合肥等农用化肥施用量,EIA为能够实现有效灌溉面积,AL为农业贷款,即金融机构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贷款余额,AI为农业保险,即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获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MAI为现代农业信息,限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用18岁以上农民网名数量来衡量。

    (二)计量分析过程与结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做回归前需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5.0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我们对因变量GAP进行原始数据水平(level)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2.770571,均大于1%(-2.6453)、5%(-1.9530)和10%(-1.6218)的数值,对GAP进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检验后,发现结论和原始数据(level)水平下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是一样的,即不能通过GAP的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ADF Test Statistic的值为-6.291557均小于1%(-2.6522)、5%(-1.9540)和10%(-1.6223)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它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是平稳的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其次,对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unit root test)检验,发现了TAV、AFC、EIA、AL、AI、MAI等自变量都在无法通过level和1st differential下的无单位根的检验,即都是非平稳的。本文依次对这些变量进行了2st differential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中TAV、EIA和AL的ADF值均大于1%、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而AFC、AI和MAI的ADF值均大于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在二阶时,有95%的可能性是平稳的。

    虽然每个变量都不能在水平(level)和一阶差分(1st differential)条件下获得平稳性检验,但在二阶差分(2st differential)后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单阶同整特征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不同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在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我们使用OLS方法对我们建立的多元方程做整体回归分析,虽然F值=340.3280>(6,24)=2.43,即通过了F检验即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强,但我们发现,只有FAC和AL两个变量通过T检验,其他变量都没有通过,而且出现了TAV和MA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情形,这与实际的经济因果关系是相背离的。因此,在模型(1.1)中的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

    其次,我们计算各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均值和方差。结果是一些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尽管=0.9884,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度非常好,但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值基本上都不显著,也表明模型中解释变量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另外,做辅助回归模型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等,都得到了类似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

    3.逐步回归分析及结果

    首先,我们采用White(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减少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影响。另外,本文有32个观察值的样本,符合怀特检验为大样本检验的要求。

    其次,运用上述OLS法逐一求GAP对各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简单回归方程,并在综合考虑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本文6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业总产值(GAP)与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的线性关系最强,拟合效果最好,结果见表1。

    

    

    最后,将其他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逐一代入(1.2)方程,根据新增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大小,以及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见表2),经比较后剔除一些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后确定如下模型:

    

    通过比较值(见表2),我们发现加入了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另外,F值也有了较明显地增加。

    

    五、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结论

    1.控制变量TAV(农业机械总动力)、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TAV正相关性最为显著。三个控制变量两两组合和共同带入回归方程,其结果是AFC和EIA均未通过T检验,可见,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中,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传统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所以,本文最后只选择了TAV作为唯一的控制变量。

    2.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AI(农业保险)和MAI(现代农业信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相关性强弱依次为AL、MAI和AI等变量。

    3.在TAV为唯一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中,我们将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带入计量方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发现回归的系数显著,显著提高,假设得证即以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显著影响,即有较强地改造与服务传统农业的作用。但将AL、AI、MAI带入后,发现回归方程中MAI(现代农业信息)的T值为-2.403036,即未能通过T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信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或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作用并不显著,当前中国还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这与农民上网实际数量、目的和需求相吻合,同时,农业保险虽然在逐步回归中通过了相关检验,但回归系数很小,可见,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通过对控制变量(传统 的农业现代化要素)和解释变量(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素)对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及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控制变量TAV对因变量的影响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还需大力推荐与引植。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初展其锋芒,但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可阅,因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并未形成共识。应该说,本文是比较早的系统地研究了此问题,或许能为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做点前期推进研究工作。但本文认为,在以下两方面研究还是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差异性等问题。本文用的是全国数据来做计量分析,因此,需要进一步分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三个层次做实证研究,也许会得到更有益的计量结论。二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从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上,大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有效地形成新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篇5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