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篇1

基础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基础乐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其它音乐课程中(如钢琴课、声乐课等)相关技能的掌握,如果没有接受系统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形成制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做基础将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其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幼师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学前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音乐情感教育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充分肯定艺术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的地位,肯定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1]“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幼儿艺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但是许多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却取消了有关音乐技能、素质的面试,同时生源的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就目前形势看,在幼儿园阶段,由于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薄弱,音乐教育理念不够清晰,小学、中学阶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大部分很差。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节奏感,基本的恒拍都打不均匀,内心没有半点节奏的概念,视唱乐曲五音不准,几乎不会看五线谱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学习唱歌、舞蹈、钢琴等音乐技能产生了不小的困难,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教材建设不配套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采用的教材通常都没有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节奏韵律训练不足,传授音乐知识游戏化、趣味性不够,而且儿童歌曲谱例选取十分陈旧,且数量不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同样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做到两个“全面”:一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3]。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改编、优选教材,让所教内容适应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愉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 出 :“ 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4]在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与基础。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测验,由此成为乐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走的第一步,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空白点设计强化训练,安排一定的课时予以补习,直至全部达标,从而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不足,避免某些学生因为原来基础不好而听不懂乐理课的尴尬,帮助其克服学习乐理知识的畏难心理。

(二)突出教材实践性,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教师应紧贴地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与需要,增加有关节奏韵律练习、儿歌童谣、音乐谜语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学会演奏竖笛、口风琴、沙槌、木鱼、铃铛、响板、小木琴等幼儿园常见的小型乐器,以提高教学效益。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将一些音乐记号编成口诀,以使枯燥刻板的乐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将来运用。如可以把“倚音记号”形容为:“一个姑娘爱打扮,头上总有花来攀”;把前倚、后倚、复倚音之间的区别形容为:“唱时轻、音值短、不把风头抢”等。针对音程比较复杂难记,教师可以创编自然音程口诀表:“音程种类很好记,大小三六和二七,纯四纯五纯八一,增四减五莫忘记”。融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以及互动空间为一体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5]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合生动的音乐作品,开拓教学新手段

在过去传统的乐理教学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名为音乐理论课,但以理论说教为主,和具体发出声音的音乐没有多大联系,或者说很少联系,而实践证明,只有将有声的音乐片段融入到乐理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音响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以往空乏无力、缺乏感性认识支持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节奏”“节拍”章节时,教师可以用乐器模拟学生熟悉的圆舞曲和进行曲节奏,让他们来分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类型;还可以演奏经典乐曲或者流行歌曲,由学生根据音乐片段判断节拍类型,让学生在享受优美旋律的同时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牢固掌握有关节奏与节拍的知识。

(四)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学生将受益匪浅。

三、结论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应当学好乐理,掌握好乐理知识。因为她们要教育下一代――祖国的花朵,只有掌握好本领,才不会乱浇花乱施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用心用脑,不断挖掘自身的教育潜能,探索优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接受乐理、掌握乐理,让“教”与“学”齐头并进。

综合上述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乐理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必将陷入机械、死板、繁琐和枯燥的境地。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音乐“零基础”,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质量低下的乐理教学还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学生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从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出发,不宜生搬硬套。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因材施教,在感性化的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王郭颖,《学前音乐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综合英语 教学创新

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扩大了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英语专业作为独立学院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学生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综合英语》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低年级时期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结合几年来在独立学院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经历,分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的开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

1、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低下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第三批录取的本科生,他们入学英语平均成绩在及格线上下,比正规二本院校的学生低出30~50分。同时同一班级的学生还存在着英语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高考入学成绩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50分以上。这样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低下的情况,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长期处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于自己的信心不足,学习习惯较差。

1.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紧缺的情况,独立学院由于其性质,师资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由青年专职教师、来自“母体”大学的兼职教师、在读研究生构成。其中有丰富《综合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助教较多,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只占一部分。教师队伍不稳定。

1.3教学模式陈旧

受中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综合英语》课堂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成不变的课堂活动以及单一的教学工具都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们改变传统的一个老师加上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模式。

1.4教学大纲陈旧,教材较难,培养目标毫无特色

独立学院没有统一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很多正在实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从母体学校复制过来的,尽管有些学校尝试着凭经验操作,但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特色。(熊伶俐,2009)同时,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材也大多是适用于一本及二本学生的,没有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精读教材。如果不很好的去研究各种教材的难易程度只是随波逐流的选择教材就会造成拔苗助长的结果。没有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严重地制约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创新的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大纲制定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

2.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用合适的精读课教材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应制订切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熊伶俐,2009)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采用的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这套教材,这套教材(特别是三、四册)要求高,起点高,理论性和思辨性强,实用性和趣味性不足,教材内容不够新颖。而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趣味性、实用性、容易失去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因此,应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编写或选择一些既注重基础和知识性。又兼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或者可以同时选用几种教材。以其中的某些单元为主、其它单元为辅,并且尽量要能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适应,便于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选用学生既能看懂,也能学得进去,更能用得着的英语教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2.2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对于提高综合实用能力的要求。我们应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解释语言知识、语言难点为目的的“既非精读,也非泛读”的教学法,探索如何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好英语的内在因素。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好的氛围。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薄弱,自制力不强,容易丧失学习动力,但他们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思维开阔。根据以上特点,教学中可应用不同的方法。如:通过讨论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巩固常用句型,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对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多地给予正面评价,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03-04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 Course of Computer Ma-jo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ZHU Jun, CHEN Linlin, ZHU Xian, XIE Ling, SHUAI Huim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um-

marizes the disadvantages during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de-

pendent colleges. Thereafter, 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form methods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approach, assistant teaching measure and examin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mputer major; object-oriented C++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1 C++程序O计课程的地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为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我国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程序设计作为软件开发的基石,是开展软件开发工作的必备技能。因此,程序设计类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该类课程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C++和Java语言为主要代表)是与面向过程程序设计(以C语言为主要代表)完全不同的一种程序设计模式,是目前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1]。

C++又被称为“带类的C”,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具有数据结构丰富、应用面宽、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好、目标程序效率高等高级语言的优点,是众多程序设计语言中最有活力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逐步成为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掌握得好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更能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巧。

2 独立学院C++课程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是从普通高校衍生出来的、具有民办机制的本科院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发展趋势。计算机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开拓精神和解决计算机应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成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尽管大部分独立学院是以地方高等院校为母体,其区域定位、办学层次的定位等与母体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生源质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仍存有较大差异。与母体学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没有那么扎实,且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等方面要稍微欠缺,但是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往往并不比一本的学生差。

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的软件人才大赛(如微软创新杯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大赛)中取得许多优异的成绩。总的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实际的上机编程实践和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更感兴趣。

当前C++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因为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非常高的实践操作性,内容繁多、概念复杂、语法严格,所以学生在刚刚接触这门课程时通常会觉得难以理解,这给C++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本门课程大多数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是太强的情况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程序设计思维,独立编写能够正确运行的程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C++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忽略了课堂管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由于C++课程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经常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学生人数较多,座位也不固定,加之教师一般不认识所有学生,因此,一旦有个别学生缺课,教师很难发现,只能通过点名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这往往需要占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发生某个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任课教师往往不及时点名阻止,导致学生上课随意说话、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时有出现。

2)教材不够“精、细、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是连续两个学期分别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和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而由于C++语言是从C语言发展而来的,因此,C++教材的前半部分往往与C语言教材所讲的内容一致,教师经常是从后半部分开始讲,一本教材只用到一半的有效内容;由于教材篇幅和教学学时有限,大部分所选教材并不能真正在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上让学生理解透彻。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陈旧的教材内容往往落后于目前市场需求,与时代相脱节。

3)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C++教师仍采用课堂讲授、布置作业及实验这种“教本位”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等理论讲授上,采用“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例题讲解―习题”的教学思路,学生只有遇到上机时才有机会进入机房面对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多数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只会解决书本和试卷中的练习题,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动手编写较复杂的程序。此外,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轻视设计、编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工程经验的积累,导致学生不会融会贯通,程序调试能力差,对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不高。

4)传统的作业布置、提交和批改方式。C++课程的作业一般是程序编写类的题目,且作业一般通过纸质材料上交。对教师来说,批改作业是个既耗时又耗精力的事情,而且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足部分,只能通过叉或问号来体现,把作业发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不一定会去看,或者看了也不一定改。

5)片面的、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大多数情况下,C++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通过一张试卷来决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有两大弊端。

①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复习过程中只注重死记硬背,甚至连程序代码都是强记的,并没有真正理解程序的逻辑与结构,只会纸上谈兵。

②由于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重心偏向理论而不是实践,因此,有些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可能反而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突击”的学生好。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C++程序设计掌握的好坏程度。

3 C++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及收获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课堂管理。

1)固定座位,确保课堂井然有序。在第一节课上课前,提醒学生选择好座位,在座位固定之后让班长写好座位表,要求学生以后每节课都必须按照座位表上规定的位置入座。教师通过座位表,既可以一眼看出学生的到课情况,又避免了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点名。同时,该方法方便了教师提问某个具体的目标学生、及时点名制止某学生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

2)严格执行“手机入袋”制度。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课时往往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了手机,为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手机入袋”制度: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购买一个手机收纳袋,并为收纳袋上的每个小口袋写上学号;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将手机放入与自己学号对应的小口袋中,随后坐于固定的座位上。该方法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沉溺于手机的现象,提高了上课的专注力。

合理安排与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出最优化的教学内容,采取以下5个措施。

1)构建“多元化教材”模式。“多元化教材”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综合利用“课本+参考书+MSDN帮助文档+网络”获得知识和技能。该模式既能提升学生阅读中英文技术文档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最新的编程技术有所了解[2]。

其中,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在选择课本教材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把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尽早引入面向对象的概念,在学习之初就让学生接触到C++程序设计语言“封装性”的特点,并要求学生编写的所有程序都需要带有“封装”功能,从而尽快融入面向对象的世界中。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比较依赖教材,因此,所选择的教材必须重点突出,以讲基本原理为核心,既要涉及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初步知识[3],又要利于学生后期向Java程序设计思想过渡。

鉴于以上考虑,采用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版)作为课本教材,该书直接从C++对C的扩充开始讲起,其最大的特点是语法讲解翔实全面,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可以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4]。

2)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内容。在进行C++课程教学时,既要注重面向过程部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始终坚持把重点放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上。尽管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C++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的C语言,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对程序设计入门较慢,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对指针部分的知识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在组织和安排C++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安排4~6课时,通过讲解综合习题(以指针、函数、数组内容为主)甚至是学生C语言期末试卷,帮助他们对面向过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加强。在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之后,可开始引入类和对象的概念,重点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让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封装性”有切实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此外,C++的另外两个特性――“继承性”和“多态性”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让学生学会单一继承、多重继承的方法,理解“继承性”不仅能减少代码的冗余性,更可以使得一个庞大的系统变得条理清晰、便于管理;在讲授多态时,要让学生了解子对象、父对象的赋值兼容规则,并学会如何通过父类型的指针或引用调用子类型的成员方法,进而拓展到虚函数、虚基类等难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一些比较琐碎的语法,如友元、运算符重载等,教师可适当介绍,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只需让学生理解语法规则即可。

3)引入实际项目案例。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讲授C++程序设计的语法和思想时,不应光讲死板的理论和烦琐的语法,而应与时俱进,将实际开发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5]。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将语法概念融入实例中,结合实例讲解算法设计思路和编程思想;另一方面,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结合布置的实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引入实际项目案例的做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4)重视程序调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完程序代码之后,需经过编译、连接、运行三个步骤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能不经过任何调试就一气呵成地完成程序。而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忽略了程序调试能力的培养,初学者(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遇错后往往就手足无措甚至直接放弃。

一般来说,程序的错误有两种:编译错误和逻辑错误。其中,编译错误调试起来比较简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编译器的报错原因,并注重经验积累,初学时若在报错原因中遇到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或句子,可摘抄下来加深记忆;逻辑错误则比较难解决,教师应教会学生利用调试工具来解决问题,比如断点设置、单步调试,将动态执行过程分解为静态片断,推测错误来源。

5)编制校本作业。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后,课后应温故而知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联合C++课程组的其他教师共同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习题集,其中的题目大多数来源于历届期末考试的易错题以及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真题。在选择习题时,力求每道题目都具有针对性,希望通过作业做到“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反馈教学”。

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C++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战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进行以下改革。

1)讲练统一,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训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C++课程的理论教学通常在教室进行,教师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知识点,但PPT往往无法演示程序的编写、执行过程,学生只有课后才有机会去验证程序代码的正确性。在本次教改中,不管是上机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所有的授课工作都和上机实践一起全部放到实验室去完成。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再是光听不练,而是在讲语法规则的同时运行实例程序,并对程序进行现场修改、分析、调试,让学生参与理论内容的检验与实践。

2)双主教学模式。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主教学模式中,坚持“教师精讲、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的原则:教师仍然发挥教学的组织和主导作用,控制整个课堂进程,但不会自始至终处于中心地位,而是适当时候指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另一主角,做到自主学习。

3)以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组织到相应的任务中,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根据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主动构建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的学习体系。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任务的设计难度应适当,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从小任务逐渐过渡到大任务,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鼓励学生组队讨论,以培养学生项目开发和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工程经验。

4)引入“2W1H”教学方法。“2W1H”分别是指What、Why、How。“2W1H”教学方法是指让学生在清楚地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再去研究和实践“怎么做”。比如在介绍类的概念时,教师首先从身边的自然世界入手,让学生知道类是什么,为什么要对自然界中的万物进行归类,最后激发学生思考怎么做才能定义一个新的类,进而产生新的对象。“2W1H”教学方法对吸引学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并能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在线程序评测系统 教师通过借鉴ACM竞赛的Online Judge系统,开发出一个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在线程序评测系统,彻底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教师在该平台上出题时,仿照ACM命题的原则,每个任务都包含题目描述、输入样例和输出样例,并准备好解决问题的标准程序、测试数据和标准答案[6]。教师在上课前将每节课的作业先输入系统中,并设置好本次作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学生先自主查看本节课的授课任务和作业,在进入教室的时候就心中有数。

课后,学生在在线程序评测系统上查看、提交作业,该系统就像是一个实时电子裁判,在学生提交完程序代码的那一刻就能给出程序的正确性、运行时间、占用内存资源和输出格式的判断,从而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对错,并根据系统给出的评判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提交。在作业时间截止之后,教师查看系统给出的成绩排名,如图1所示。此外,该系统还能对每次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如图2所示。

在线程序评测系统的引入,一方面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在肯定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能找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优化现有考核方式 教改中实行新的考核制度,将C++课程最终的综合成绩确定为:平时成绩×20%+期末试卷成绩×40%+实验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出勤记录和学习态度;期末试卷主要侧重于语法概念的理解能力、读程序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的考查;上机实验考试则是利用在线程序评测系统考查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时间限定在90分钟以内,要求学生当场完成。这种综合的考查方式可以公平、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C++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

4 总结

诚然,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等因素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是一劳永逸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对C++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今后将不断寻求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永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C++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138-139.

[2]杜卿,陈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1):173-174.

[3]吴乃陵.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9-11,43.

篇4

一、当前现状

随着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群的逐步推进,一系列教学质量问题接踵而至,大多数独立学院对此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学习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群的相关课程时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不知如何应用,学习难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此类课程的教学情况存在如下问题:

⑴ 课时安排不合理。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汇编语言与机器硬件结合紧密,汇编语言编程涉及到存储器、寄存器、状态标志等,学生难以理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与微机原理及应用在硬件部分的内容在硬件部分相重叠。在实践应用中,C51应用非常广泛,由于课时量有限,讲解十分简略。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目前实验课程体系验证型实验过多,综合性、启发性实验不够,没有大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⑶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导下,学习成绩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确定的,因而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种评价体系不是以能力获得为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探索

2.1 实施方案

1、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课程群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将关课程内容进行删减、添加、资源共享,去掉重复的内容,搞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开发语言向C51倾斜,如今企业的开发一般都以C语言开发为主,在一些精确控制的地方用汇编语言,单片机教学应该以C语言教学为主,汇编为辅,同时兼顾两者的混合编程,这样即使学生容易学习,又适应企业软硬件开发的需求。2、在学习中引入网络资源并利用。通过实验课题引导学生慢慢地学习挖掘、吸收和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借鉴别人的成功方案和自己的方案相比^,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为进行软硬件设计打下基础,这样引导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学本身的过程。3、课程应强调实践性环节,增设“创新性训练”专业任选课,成立创新性训练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建立开放实验室,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以任务驱动法实施实践教学,让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开展创新性训练,从简单内容入手,由浅入深,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并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4、采用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时地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完成从选题、制定涉及方案、系统软硬件设计、购买元器件、制作硬件电路、调试检测到编写文档资料等开发设计全过程,使学生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今后能够独立进行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打下基础。5、采用科学合理全面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我们尝试了采用多种考试形式的结合,综合应用笔试、上机考试或实物课程设计等多种考试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实施目标

1、完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以纲领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手段等,是教师选编教材和实施教学的基础,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合理分配相关课程的授课学时,使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综合设计型创新实训使学生掌握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在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将课程内容融于教学中,通过对汇编语言的上机调试提高对单片机和微机系统的应用。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际能力。对于相关课程的考核,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也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4、开发适用于微机原理与单片机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素材。

篇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管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通过的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创新性。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管理学原理》就是为了提高资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开设。国内典型院校该专业都不同比率设有与管理学有关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作为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由于管理环境、条件、对象的不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单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资管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开课时间大多在低年级,而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因而出现简单地将传授经典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教授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现象。最后形成了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的结果,学完该课程后,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1.2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首先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业管理两大领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配套的管理学教材缺乏。其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特别是在新专业、新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下,教学内容就更显现出滞后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目前,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学过程中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讨论所学知识的时间。虽然各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都一直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理论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基于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只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从案例库中搜罗,并没有实际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精彩性、新颖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学生从中学校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更加不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种印证理论的形式,起不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机械化

《管理学原理》在资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在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则见仁见智,无标准化可言;而期末测试则采取的是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其中,客观题一般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般占到总分的70%~80%,主观题一般为分析论述、计算、案例分析题型,一般占到总分的20%~30%。闭卷考试的客观题型迫使学生必须以教材上的阐述方式为标准,通过机械式的记忆,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主观题如若考前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普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得分较低,难以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关心的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考什么,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各种理论和案例应用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训练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看似分数很高,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向学生讲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应用知识,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在岗位上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最大化的缩小课堂理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应综合考虑,在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和管理学课程兴趣的同时,体现课程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又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团队及个人的能力训练与展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将来作为知识工作者和职业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2.2 教学内容

由教材结构显示,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管理职能两大块,重点讲授管理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资管专业多领域、跨行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路线进行整合,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加强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与该章节理论内容有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前沿的缺陷,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管理学未来展望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新形势下解决管理问题、加强科学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探讨管理理论的应用,重点结合资管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管理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主题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企业兼职等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在在现实管理环境中,自主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讲座报告、商务演讲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师口述和学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练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高,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的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

2.3.2 举办讲座、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院从其他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务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的积极性

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进入所选定的单位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报告,最后将报告的内容演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任务是为伊犁地区基层培养合格的教师,社会的变革和体育领域变化不仅需要教学任务量的增长,而且更需要作出质的调整。近几年伊犁师范学院在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科与专业结构、专业内涵,重构课程体系,扩大选课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社会不断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边疆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目前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狭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按体育专业规定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选课而非选“科”,毕业后因受到专业限制择业空间非常有限。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面对现实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体育教师,解决好专业结构调整及课程设置的适应性问题,提倡一专多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发展学生个体最大运动技能的潜力”,主干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如田径、体操、球类等,对专业建设涉及的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院办学途径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上网查询法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体育社会化已成为体育发展的趋势。这为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为此许多新型的体育职业开始出现,如体育行政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保健员、人体运动表现艺术、体育新闻、运动医生、体育经纪人、体育推销管理员等。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要求多种专业及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尽快实现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专业观、人才观。专业设置跳出某一狭窄的范围,变专一转向综合扩大专业设置面,应充分利用体育专业所具有的现有优势,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改善专业布局,突出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体育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

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灵活多变地进行专业内的选修,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专业选择,允许学生随时改变,逐渐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

3.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既能胜任体育专业工作,又能兼顾其他体育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凭借自身特有的智能结构参与其他行业的竞争。

4.课程体系。按照一种新的组织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按综合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实行课程整合重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素质,形成了能够实现复合目标的基础课程群与专业课程群。

四、结论与建议

1.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门性体育人才为目的,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体育教育自身的发展。

2.充分利用体育专业现有优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体育类各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实行综合体育专业内的方向选修,是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从“单一”向“多元”过渡的有效措施。

3.体育教育专业应遵循“加强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素质”的课程体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改革思路。

4.教学方法科学得当,保证综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涉及课程、教材、师资、培养过程等许多问题,办好体育教育专业要做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建筑装饰有更高的要求,而市场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94年建筑业的体系划分由原来的“勘察设计业、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更改为“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装饰装修业”,据调查,行业年程产值估计在5500亿元左右。其中公共装修2500亿元,家庭装修3000亿元。建筑装饰业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家庭装修业也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6%并在快速发展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也提出新的要求,广大学生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接受有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趋势。

而目前,经过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的跟踪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仍然需要经过2年的再教育方能正式步入工作的正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高校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种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实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甚远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远远不能达到职业水平。

1.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建筑装饰设计与造型的基本原理,及房屋内外装饰工程施工图绘制与表现技能,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操作的初步技能。且能够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概预算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建专装饰工程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的课程之间本质上很难做到联系起来,学生过多的只是注重各门学科的考试内容,而忽略了课程之间体系的搭建及实际运用。

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多的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实践课程不多,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很少,这个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差。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也跟不上装饰市场的更新,对于市场的新材料及新技术更是感到陌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设想

1.建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科之间相互穿插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或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从简单到难,完整的经历一个装饰工程的工作过程,从识图—现场量房—绘制平面图(CAD)—资料收集,客户交流—功能分析—方案草图设计—风格定位—整体色调确定—材料的选择—细部构造。最后完整的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若干张效果图作为设计的标准。

将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展出,让学生小组进行答辩,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助学生将所学到的所有专业知识模块组合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考核上,一改往日的卷面成绩,将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三部分为依据,分别占30%、30%及40%,强调了实践设计能力的考查。

2.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构建并完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相交替,增加校内外实训时间、优化实训内容,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专业实践。

3.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为了能够使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切实符合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并且通过到建筑装饰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每隔1年根据新的反馈信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此,我们通过对六个学期进行了课程培养方案规划。

第一学期组织开展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在学习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同时,主要安排学生到建筑和室内装饰工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对已建建筑工程、在建建筑工程、在建装饰工程的参观和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四学期结合课程开展课程实训。学生在学习CAD、装饰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建筑装饰概预算、室内设计与表现、3D MAX、Photoshop等专业课的时候,在校内实训室和基地开展项目实训。

第五学期组织学生下企业(基地)进行8周的岗前综合实训,实习单位以校外签约基地为主,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学期安排1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同时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教学实践,通过邀请校外中级职称以上的高技术专业人才进行讲座交流,达到专业知识框架不断提升的目标。

3.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全真”实训基地,与本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完成的订单培养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期结束,学生毕业当年申报。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到位”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标准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在合作企业内建立的“厂中校”教学场所,企业在校内投资设立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使学生们能走出书本,走向施工现场,直面施工案例,体验项目过程的一个教学模式。积极与多家装饰设计、装饰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校内全真型实训基地,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完成项目。

篇8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为了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很有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1.“双语”的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则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而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 他/她可能:

A) 使用一种语言来读和写;而用另一种语言来听、说。

B) 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在工作单位使用另一种语言。

C) 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谈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感情。

2.“双语教学”的定义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可以具体地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还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用英语为例,包括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及用英语口授等形式。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更通俗地打个比喻,某个同胞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又可以用汉语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3.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沉浸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2)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刚进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3)保留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学生在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2]。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4.人们对双语及双语教学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双语”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双语简单地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2)将双语理解为“计算机语言”+“英语”。

(3)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

(4)将双语理解为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

(5)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

显然这些对“双语”望文生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的双语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于2004年对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作为材料类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可使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立整体与全貌的认识,了解现有材料的分类、特性、应用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把握高技术新型先进材料发展趋势。结合该课程的几年双语教学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1.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讲解材料学定义、性能、应用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穿插汉语讲解。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

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所占用的课时比从前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传授最多的知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该专业概述课程内容较多,为了保证讲课的质量,我们将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压缩。

2.英语教学改革与自学相结合

双语教学不但能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材料专业人才只有始终坚持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学科前沿。我们通过组织提纲,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文献,试写综述。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英文作业与论文。

3.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案

在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是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这正是在英语学习方面需要认知或习得之处。当然,鉴于大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任务还应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某种课堂讲座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启动其学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释放其学习潜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笔者认为,组织采用同一学科专业原版英语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

4.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可组织上同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教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以选择采用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教师仅凭多媒体的手段,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达的要求。多媒体的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多媒体的手段只有结合这些传统性的环节,课堂教与学才可能成功进行。单纯的外语课或专业课教学是如此,双语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

5.提供充实的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往往有些院校各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丰富,但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再用外语授课,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课程都是由有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同时很多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我国教育也日趋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适量开展学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学,以适应“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若能长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一定能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国外的最新动态,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69.

篇9

中图分类号:H191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1]。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土壤学可能将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性创新型大学”的理念,把环境科技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就是为了让本学院更好地以土壤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点,把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土壤学》的多年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经验,笔者认为面对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当代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以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自1985年建校开始,土壤学课程就是本校的重点建设课程,在其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验改革、实习内容安排以及授课方式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给我们人类来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土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土壤学的地位也日益显得十分重要。新的变化形式和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也不时地督促着我们对土壤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2]。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学生是当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源泉,他们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土壤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要认真的学习农业土壤研究最新成果(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肥力提高等),同时也要重点掌握它们的应用和推广技术等方面知识。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在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强调现代应用,突出前沿热点,各种学科交叉灌输”的原则,增加其适应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和设置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验和实习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上《土壤学》的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之前是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范围和目的有个初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

首先绪论的认真讲解和让学生养成上课之前必须预习的习惯。绪论是支撑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开端,它涵盖了整本书意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门。任课老师一定要详细的阐明《土壤学》在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所起到的作用,表明该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所涉及的知识对当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表达出这门课程对将来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和从事科研机构的学生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会大大的启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根据《土壤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讲解和阐述。例如,在上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章节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的课程之前,笔者会把班级想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5~6个人,分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分别搜集3~4个不同研究方法,做成PPT的形式,再派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小组再写出一个报告总结,作为本堂课的作业,算入平时的考核分数。另外例如对土壤中非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等学术研究性较强的内容,也采取上面类似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从主动学习土壤科学知识到被动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明确教学内容知识的现代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确立教学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学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目前社会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水平。针对土壤肥力的衰减和提高内容,我们常常利用常规的土壤化验分析来指导施肥进行讲解和分析。但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最新科研工作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最近科研动态热门的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一个学术成果较好的例子进行讲解,从实验的设计、样品的采集化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归纳总结进行一个完整的剖析,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从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所应用的方向,与现在农业科技结合的创新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

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实验和实习的合理组织安排对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3]。以前实验和实习不仅与课程内容脱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多是应付为主。这样就无法让实验课和土壤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融合,也不能保证让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合理的应用验证。

针对以前的情况,我们把实验、实习环节与土壤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在课堂的基础理论课之后,保证不脱节。同时实验课程组织安排分成“基础型”、“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组,每组4~5之人,并且每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及生产单位土壤资源分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写作等环节均让其学生参与并独立认真的完成。此外鼓励每个小组学生发表成功的小论文可以作为本组成员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的操作应用能力。最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果表明有很好的成效,学生也一致反映良好。

其次对于每次的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一份实习心得报告。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实习与土壤学知识和实验内容更好地融合,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了社会生产及一些科研单位项目的需求。

四、考核制度的适度改革

教师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学生土壤学课程成绩的科学和客观考核,会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土壤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总体上难度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本来就是主要考察其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其运用实验和实习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社会和科研单位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学的主动性,在土壤学考试课程中也应该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的技术能力的测试。学生课堂问题提问和讨论气氛的活跃性和平时学习过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以及其实验和实习过程表现和实验内容实习报告的质量程度,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平时松,考试严”的心里状态。

因此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包括基础理论测试,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等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课堂及其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其中考试占据考核分数的60%,实验实习能力考核占据30%,学生平时态度变现占据10%。这样综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实验实习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以后社会工作和科研态度都能有较好的体现。

五、总结

土壤学是各高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最基本的重要专业课,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科研学习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目前,面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一系列新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土壤学课程做出更新和改革,来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和时代的需求。合理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科学负责的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以后的社会和科研工作中。

参考文献:

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66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Basic Japanese of Japanese major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did a series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definite measures about execu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fter analysis, excepting for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t also showed some concrete improving measures o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personal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Japanese; New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全国现有的2000余所普通高校中,①共有400余所开设了日语专业(修刚,201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国内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理工类院校也逐年增多,而基础日语课程普遍被各高校视为学科基础课而重点培养,目前国内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面追求的目标总体来说一致,即均将其视为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体系特点使然,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与一贯重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文科体系齐全的传统文科类院校不同,易陷入过于强调语言技能、固守以语法为核心的传统教材体系、缺乏人文含量等窠臼,种种原因易致使W生语言学习后劲不足,影响进一步提高。因此,探究理工类院校中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1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总体来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依然大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目前普遍的问题与不足集中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在理工类院校这一大环境内,对积淀尚浅、远不如理工类传统学科发展成熟的日语专业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够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并充分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求这一问题有待深思。

(2)从学生的角度看,理工类院校区别于传统文科类院校的日语学习环境(包括师资、学术氛围、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学风等)使得学生不得不更紧迫地面对基础知识的获取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何在本课程上有效地统一这一问题。比如,如何摆脱传统的“句型式”学习法从而开拓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多途径、多方式地自主学习,是值得探究并尝试的。

山东理工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近年来注重专业日语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尤以全面修订2013级培养计划为开端。与此同时,基础日语教学也需要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打开新的局面,具体到教材的遴选与整合、国内外同等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参考,网络环境下海量教学资源的妥善取舍与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考核体系的完善与修正等,无一不需要反思与琢磨。

2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包括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基础知识,是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也是关乎高级阶段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人文背景深厚、日语综合技能较强、能熟练运用日语从事外事、对日文化交流、教育、经贸、旅游、科技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语言技能训练,要求其在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对日交流交际的实践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而基础日语课程的学习将成为这所有一切的基础,只有积跬步才能行千里,才能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各类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好基本功。正因如此重要,才恰恰使得基础日语的教学日渐趋于模式化、套路化,因为任何不当的调整或变动都将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因牵一发而动全身。笼统说来,很多理工类院校的日语专业上至教学大纲、下至课程设置,都几乎是参照已有成熟经验的文科类院校相关办法拟就,这无疑会造成理工类院校在教学上对于既定的模式更加亦步亦趋。

天津外国语学院院长修刚(2011:2)指出:“中国的日语教育同其他外语一样,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经历两个重要阶段后,迎来了第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由于培养的数量、教师等方面的原因,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其中读和译的能力格外受到重视。第二阶段主要置重点于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把运用日语进行交际作为日语学习的目标,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高。而现阶段是把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重点。”

并且,目前的现状是随着设置日语学科的院校的增加,“必然带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与增加不多、甚至减少的就业岗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日本经济的低迷和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影响着日语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间、学校间教学水平、学生质量的不均衡、专业教学的时间很难像过去那样充足等等,也都是巨大的挑战(修刚,2001:2)。”

在此背景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因其重要性,使得既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徘徊在改革的边沿,比如被较多采用的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这一满堂灌的模式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有选择的取舍采用,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想法也激励着广大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不断整理教学理念,促成教学模式的变革。

3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日语系所做出的四年实施规划为例探讨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实现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1)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并行的方式统筹整理各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包括已使用、使用中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不单一倚靠某一本书或某一套书,避免过于语法化或过于口语化的偏颇学习,及时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广泛取材,丰富课堂。

(2)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基础日语中涉及的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各知识点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学生建立覆盖力强、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自觉性。可分别按三个自然学期,在一、二年级中同时进行。

(3)丰富学生课堂内外的相关学习,加强学习内容的即时实践,依托海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语境。具体操作可视教学内容而灵活制定,随时补充,并在有效实行后做好回顾和总结,力求活用于同类课堂。本部分的内容依托在前面项目(1)、(2)的基础上,是其在实践中的活用,本着交叉进行的原则,故此执行时间可按学期和自然学年分3个阶段进行,以观后效。

(4)有针对性地对此前的作业模式、考核模式进行整改,适当增加主观内容的比重。同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不应忽视对具有思辨性的内容的吸收,避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更深层次内容时本专业学生仍停留在“这是桌子”、“那是椅子”的低幼语言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为高校本科专业的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已受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训练,逻辑记忆力在学习中已具有某种主导作用,而形象记忆力与儿童时代相比已退居次要地位,与此相应就必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肖书文:2005:58)。

(5)根据需要,酌情支持并组织相关教师的校内外研修等活印H缭诮彩谌毡纠褚鞘笨裳请相关资深外教师资对相关知识薄弱的基础日语任课教师进行先期培训,以图缩小文化隔膜带来的违和感。加强校际交流,避免因闭门造车而导致的学术体系老化等问题,且如若以讹传讹,必将贻害学生。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以学促教。本阶段内容的实施可根据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6)在加强国际认可的日语能力测试与国内认可的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宣传与推广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文科类院校经过多年积累,对各级能力考试已不再只是重视通过率等枯燥的数据,而是更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向运用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以学习日语为目的走向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从培养学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能力走向培养学生适应任何相关工作的能力。”(修刚,2001:2)“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有日语+ ,即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修刚,2001:5)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客观认识各类考试的作用,不以学生考级为目的,仅视作基础日语学习效果的一项客观评价参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在就业阶段的综合竞争力。适当程度以考促学,达到强化本课程基础性的目的。

(7)总结阶段。对前期实施的各项内容逐一重新检视、前后对比,统计数据、归纳经验,为指导今后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服务。

4 山东理工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具体举措

至此,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在理工类院校有计划地循序展开基础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尝试来完成。

在教学改革方面,整合基础日语教学资源,在兼顾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的前提下重新探索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分化、重整与衔接。

在教学效果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由课本知识走向课外相关知识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日语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团队方面,在巩固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做好师资力量的加强建设工作,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或短期研修等学习、科研活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合理取舍,在不失科学性客观性的前提下,丰富既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妥善利用网络资源,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将学生课上的语言活动与课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并用。不随意摒弃或偏废其中任意一种,好的传统要坚持,好的新方法也要积极吸收。在教学资源方面,借鉴各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对国内外基础日语阶段的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形成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特色学习资源。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跟进新信息,确保学习内容的鲜活准确,避免出现固守成规、照本宣科、知识陈腐的僵化课堂。

在课程考核方面,改革此前的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课堂、作业、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的配比,如可试行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照3:3:4的比例做起,循序渐进,提高日常学习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避免一部分学生出现习惯性临阵磨枪的消极学习态度。

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真正属于学生的参与环节。在妥善协调好课时不影响进度不偏离学习主旨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贵在参与、参与有得。如讲解茶道、花道时教师、学生均可亲身示范,真实、近距离地感知文化,讲解和服、日本料理时情同此理,在有限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生动而有益的无声语境。当然以上仅为例示,真实的课堂并不只拘泥于感官上的视与听。

在课程研究方面,定期组织相同或不同教学进度的教师灵活参与固定或不固定课题的讨论与研究,不定期组织基础日语的任课教师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M行沟通。鼓励并支持教师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将第一手的教学资料转化为理论为进一步指导好实践服务。

在课程管理方面,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好课程监控和评价,协调好跨课程的交叉内容衔接,既不能搞重复建设,也应避免学生厚专业主课轻专业辅课式的单一学习方式。根据授课内容酌情采取范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等新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能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5 结语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究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2012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及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已于2013年3月26-28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对于全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尤其对位于山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的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如何帮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把握这样的机遇,是许多同类高校面临的课题,本文所做的探讨,将会在今后的贯彻与实践中,及时修正,及时改良,及时总结,及时完善,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学新模式探究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将是笔者今后的新课题。

注释

① 教育部网站发展规划司公告: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

参考文献

[1] 井上敬子.日本Z教の役割D『学者趣肆つ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を考える[J].e科日本Z教育,2006.8:16-27.

[2] 梅田康子.学者の自律性を重した日本Z教育コ`スにおける教の役割D学部留学生にする自律学コ`ス展_の可能性を探る[J].言Zと文化,2005.12:59-77.

[3] 国H交流基金2012年度日本Z教育Cv{[R].2012.

[4] 陈潇.理工类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

[5] 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25.

[6] 李小俞.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9).

[7] 刘军.加强日语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思考与举措――以上海海洋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23.

[8] 彭广陆.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8-25.

[9] 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10] 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09-25.

[11] 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02-28.

[12] 肖书文.对现行日语基础语法教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设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9-01.

[13] 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0-25.

篇11

一、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的概念

所谓学年学分制,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而完全学分制则是以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二、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比较

在我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推进,而完全学分制改革成为越来越多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014年我院开始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把因材施教和因需供教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下面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的力资源管理专业在绩点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下的本科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时进行了详细比较。

1.课程结构比较

根据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级别的本科课程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课程数量由原来的65门逐渐减少至60门,且课程总学分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大类课、专业课三类调整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两类。专业课中的专业选修课新增了专业拓展类和升学就业类课程,说明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课、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等通识教育必修课调整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且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相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恰恰说明在实行完全学分制后,确实放宽了学生选课的限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而此类课程的分类也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沟通交流四类扩展为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类五类,说明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广度的培养。专业课、集中实践课的学分相对减少,各类实习的学分相应增加,则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与社会接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详情见表1。

2.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及学时比较

(1)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比较。2012级-2014级三个级别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集中分布在第1-7学期中,其中第1-2学期每学期设置19个教学周,3个实践周;第3-7学期,每学期设置1-15个教学周,1-4个实践周;第4、6、7三个学期,每学期分别设置2-8周的实习时间(2014级调整至第2、7两个学期安排实习)。可见学校统一安排与完全学分制下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没有明显差异。

(2)课程学时比较。根据比较,我们发现,三个级别的总学时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学时减少的同时,各类实习的学时在不断增加,说明学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多参与企业实习,提高实践技能。详情见表2(注:选修课不计算在内)。

三、分析完全学分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第一,完全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等自主选择课程的内容、授课教师及上课时间等,打破传统的固定课程、一课一师等限制,让学生自己把握感兴趣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完全学分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便于学生转专业、转系,或修读第二专业,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

第三,完全学分制以毕业总学分为基础,弹性学制,使得学生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完成学业,缩短修读年限,增加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2.缺点

第一,完全学分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能够对自己负责,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得到严格控制,故完全学分制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第二,由于完全学分制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宿舍划分,同一班级、宿舍内的学生课程不同,相互不熟悉,不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和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由于学生对所选课程、任课教师不够了解,盲目选课、跟风选课,出现有的课程选的人数过多,而有的课程“无人问津”的现象,导致教学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完全学分制改革既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全面多元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高校还要考虑各种因素,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12

“英美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现在为三年级上学期课程。这门课程对学生学习语言是否有所帮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何反应?笔者通过对所授课的西北师大知行学院2008级英语专业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最后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提出几种上好文化课的办法。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化中的语言”角度认知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反映,这可以从“语言中的文化”这个角度认知文化在语言中的地位。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修课,涵盖6个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该课程对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发挥着直接作用。

本文以文化课程本身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笔者讲授的《英美概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探讨了以下问题:1.学生如何看待文化课程与语言学习的关系?2.学生是否真正能够从中受益?3.学生喜爱哪些教学方法?

二、问卷调查的背景、对象和内容

《英美概况》是西北师大知行学院为英语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一门文化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共36个课时。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1)课程讲授;(2)分组讨论;(3)观看影视作品。

为检验自己一学期的教学成果,也为了解答引言中提到的三个问题,笔者在学期末对2008级英语专业的4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为:

1.在上此课程前,你认为有必要在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吗?

2.上完这门课程后,你觉得对你有何裨益?

3.在以下形式中,你最喜欢哪种上课方式?为什么?

(1)老师的讲解(2)观看影视材料(3)讨论(4)表演

4.你认为还可采用何种方式?

笔者发放了400份试卷,回收有效问卷386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对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92%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他们的理由大致可分为几种。

1.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才能够产生和传承。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

2.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使用所学习的语言结合文化进行有效的交际。要进行有效的交际就是在掌握一门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语言所传递的准确信息。

3.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差异,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学生对语言学习中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必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从英语语言测试要求来看,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人文知识的考查内容中加大了文化课程内容的分量。从历年的试卷中都有相关内容的考查点,如2006年TEM 8中有4道题涉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2010年TEM8中有3道题考查本课程内容,所以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可以有助于提高测试的成绩。

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和教学要求来看,目前全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依然遵循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在课程的设置的方向是“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差异,熟悉语言的文化内涵。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翻译、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上的学习。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在学完这门课程后,有以下几点收获。

词汇学习——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准确理解词汇,学习英语。如果只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再掌握些语法,而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的运用中是行不通的。如Parliament(议会)来自其字源动词“Parly”,意思就是讨论、谈判,学生就会理解议会就是讨论、议论和商量事务的地方。单词具有字面意义和涵义。字面意义就是基本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英语国家中,很多词汇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圣经等,表现出英语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

交际能力——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际功能。由于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往往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运用不恰当、不得体的现象,使交流受阻,从而影响沟通与合作。在学习中学生了解到虽然苏格兰属于英国的一部分,但不喜欢被称为English,而愿意被称为Scottish,其原因和英格兰及苏格兰的历史相关。

人文素养——英语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确认自己文化价值中与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学生通过英语教育形成文化自觉,做文化自觉人。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同时要学习别人文化的美,不要居高自大。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只能在创造人类新文明中获得新生。学生在外来文化冲击的浪潮中,汲取精华,弃其糟粕。

从调查中发现,在此课程学习中有90%的学生最喜欢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由于大多数学生还未能到国外去亲身体验异国文化,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就为课程构建了身临其境的文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给他们的联想留下广阔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更立体、更开放。69%的学生表示教师的讲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文化的兴趣,教师讲授语言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差异,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53%学生对分小组讨论表示可以让他们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讨论话题以供学生分组讨论时选用,发表各自的观点,交流意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从讨论中获益。

四、结论与启示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素养是语言学习者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发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但是要真正知道自己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该怎样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本民族语言文化与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培养文化意识的活动中不同文化的比较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以下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认真阅读课本,找出是否有跨文化的内容。比如,当阅读到亚瑟王发明的圆桌制度时,让学生联想到中国的方桌、八仙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2)找出书中涉及文化的内容并将其进行横向比较。文化常识往往是通过点滴积累得到的,如美国在争取独立建国的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的乾隆年间,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美国建国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为何能迅速超越拥有几千年文明成果的中国?

在教学方法上,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紧密结合:(1)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让学生研究英语语言的发展和英国早期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2)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边讲边看,如讲到英格兰历史上传奇人物亚瑟王和他的骑士内容时,观看电影《亚瑟王》,使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英格兰的地理、历史、人物。在讲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一问题时,可以观看电影《勇敢的心》,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战役,进一步了解苏格兰人的民族认同感。

除课堂教学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学习语言和文化。网络介入课程学习是大势所趋,网络资源既可以丰富教材,又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弥补课堂语言及教材的局限性。在利用网络资源基础上,笔者在外语系的自主学习中心上传了大量的与课程有关的纪录片、影视资料、电子图书,以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更充分地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认为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应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掌握,因此文化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深了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应该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和顺序,做到重点突出,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讲解和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师的讲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运用各种图片、照片、音乐和影视选段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再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使课本的知识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13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Han Shu-fa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Inner-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70)

Summary: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project cost professional wid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occupation skill requirements, need a batch of not only have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ut also has the analysis ques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cost professional courses must adapt with it, 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views are put forward of the " structure and structure "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

Key Wor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Mechanics and structur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Teaching reform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校大学生日益增多,同时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控,使工程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可选择余地也比较大,可应聘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物业公司等有关部门从事工程概预算、竣工结算等工作。

对造价专业而言,工程量清单报价已转向市场经济下的动态指导性管理。工程造价确定已不再是传统的定额取费模式,而是在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由施工企业自己编制施工定额,自主报价,这样就增加了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的难度。这就需要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这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为了适应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其培养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

目前,对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及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认为造价专业既不做设计,也不搞施工,只需会识图计算工程量即可,因而对《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要求不高,教学内容应力求简单;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不需要开设这门课程,只需要开设一门识图课即可,只要学生看懂了,会算量即可。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紧跟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设计改革的进程,培养优秀的造价从业人员,而一个优秀的工程造价人员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能解决工程中的一些突发问题,例如设计院的图纸出现了问题工程造价人员可以通过我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去发现它,这样才能适应建设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介绍建筑力学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以及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力学基础知识,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基本的建筑结构构件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实践中有关结构的问题;在培养学生力学与结构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好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力学与结构”,据统计,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力学与结构都比较头疼。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力学太抽象、太枯燥。好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将来可以拿来干什么。二、生源素质比较低。近几年大规模的扩招,致使一些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尤其是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在200-300分之间,因此其基础知识比较差,对于高中时期所学的像“正弦”、“矢量”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以至于来到大学以后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因此对所学的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三、课程学时少,实践教学缺失。课程安排为80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实践课程少。四、学生基础差异大。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是文、理兼收专业,生源中有一定比例的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的理科基础差,学习本课程有相当的难度,加上本课程连续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前面的内容没弄懂,后面的内容就难以继续学习,以至于好多文科生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对本专业的热爱。五、学生对本专业没兴趣。有些同学是高考时由于专业调节而选择了造价专业,抱着“以后也不做造价”的思想在上课,认为力学与结构对以后工作没有作用。带着这些想法去上课,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开始不想学,后来想学了却又听不懂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对目前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可以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一些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操作型、复合型的高职人才。

三、《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能够识读懂结构施工图,熟悉相应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今后的工程造价计量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1.1力学与结构相辅相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孤立教学。力学是为结构服务的,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重在应用,强调技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培养,所以力学里很多计算的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只需要讲授结构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够用即可。例如,结构中主要学习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其主要受力为弯矩和剪力,这就要求在力学的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弯矩和剪力这两个内力。在力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提一些以后学习的结构内容,在结构教学活动中回顾力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程,可以将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本课程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方法与构造要求;砌体结构主要介绍些材料的性能、受压构件的计算及混合结构墙、柱的构造。其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这门课中公式多、符号多,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对概念、构件的破坏过程理解不清,而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连贯性,如果学不好理解不透彻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课程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其有关构造规定要着重讲解,而对于材料的设计原理则作为一般了解内容;又如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讲授。所以在该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对理论计算部分可少讲,重点介绍清楚规范中的构造措施及其做法。

1.3增加“平法”识图教学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现在好多院校将“平法”识图这一内容放到《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完成。然而由于大部分院校《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是设置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之前完成的,学生对结构的内容不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完“平法”识图之后甚至不知道梁是什么结构构件,只是死记硬背了“平法”识图中的制图规则,不能灵活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中去。所以建议将“平法”识图教学内容放到建筑结构课程中,在学生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构造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之后再结合“平法”制图规则去识读施工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高职教育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启发、引导、讨论、自我发现下掌握知识。

2.1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现场观摩、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三维动画等手段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且更具有吸引力,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时,先进行现场参观认识,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学校的经验值得推广,我们将制作好的一些结构构件摆放到教学楼的连廊里,这样不论何时只要讲解到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随时带学生去参观,避免了实验室冲突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不同颜色区分各类钢筋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能根据图纸想象整个构件或结构的钢筋骨架图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2.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自评、互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学习一个新内容,可以提前给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授课完成后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还可以采用对比法、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去思考、总结和归纳。

三、结束语

随着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紧密结合工程造价人员的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文晓.类比方法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8):87~88.

[2]尹贻林.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模式[J].中国投资,2000,(5):38-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