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
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如,绘画。受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推崇的是意境而非写实。因此他们并不是写生作画,往往是游览了名川大山之后凭借自己的记忆绘画,借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心情。如果说中国画家重写意,那么西方画家则偏写实,看重的是技艺和逻辑。继承了西方设计美学的精华,他们的绘画一种是强调反映物或人在光影下自然逼真的写实画,一种是表现极强逻辑思维的抽象画。同样的设计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园林建造受到诗歌绘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因此它们通常被设计的曲折含蓄,着重考虑景观在情感上给人的感受,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界。而西方的园林则过于强调结构、对称、比例,且多会采用轴线对称,以此表现强烈的节奏和逻辑感。
不止这些,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2]。
中国古代灯具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灯具有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内涵。它们不仅仅是用作照明,更多的时候起到装饰的效果。所以古代的灯具也必须要符合设计美学标准,兼具功能和形式两方面才算得上是优秀的灯具。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成型的灯具出现。那个时期的灯具,受传统设计美学理论的影响,除了少量仿生、象形造型的铜灯以外,大多数灯具造型类似陶制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后来,由于青铜的发现、铸造技术的提高,灯具和其他器具一样,在美学价值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更多的新材料被运用到灯具的制作中,于是出现了大量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美造型的灯具[3]。自那以后,灯具广为流传和发展。灯具的功能也随之完善,造型和装饰也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标准、符合设计美学的规律。
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1]。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
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如,绘画。受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推崇的是意境而非写实。因此他们并不是写生作画,往往是游览了名川大山之后凭借自己的记忆绘画,借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心情。如果说中国画家重写意,那么西方画家则偏写实,看重的是技艺和逻辑。继承了西方设计美学的精华,他们的绘画一种是强调反映物或人在光影下自然逼真的写实画,一种是表现极强逻辑思维的抽象画。同样的设计思想在园林建造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园林建造受到诗歌绘画的影响,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因此它们通常被设计的曲折含蓄,着重考虑景观在情感上给人的感受,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界。而西方的园林则过于强调结构、对称、比例,且多会采用轴线对称,以此表现强烈的节奏和逻辑感。
不止这些,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新石器时代。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载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2]。
中国古代灯具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灯具有了更广泛的作用和内涵。它们不仅仅是用作照明,更多的时候起到装饰的效果。所以古代的灯具也必须要符合设计美学标准,兼具功能和形式两方面才算得上是优秀的灯具。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成型的灯具出现。那个时期的灯具,受传统设计美学理论的影响,除了少量仿生、象形造型的铜灯以外,大多数灯具造型类似陶制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后来,由于青铜的发现、铸造技术的提高,灯具和其他器具一样,在美学价值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唐宋时期,更多的新材料被运用到灯具的制作中,于是出现了大量兼具实用功能和精美造型的灯具[3]。自那以后,灯具广为流传和发展。灯具的功能也随之完善,造型和装饰也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标准、符合设计美学的规律。
中国古代灯具能够反映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是设计美学体系发展的很好见证, 其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和观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的设计美学思想包括很多内容,尤以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为代表。在营造灯具造型之美这方面,古代造物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便是模仿自然形态。因此古代的灯具通常是通过具体的形状来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精神境界,通过虚与实、意与境的相互结合,使灯具本身具有较高的情思和理趣,从而表达人们内心祈求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望。如图1的十五连盏灯,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由青铜制成,以造型独特闻名于世。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十分动荡,艺术家们的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希望更好的描述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这样一款造型的灯具应运而生。该灯为树形,中间一树干直立于灯盘之上作为灯柱,前后各有十五个灯盏,灯的底座上刻着镂空的龙,底座靠近中心刻着两个小人。在灯架上也分别设计了玩耍嬉闹的猴子和小鸟。从远处看,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造型的设计上,生动又富有情趣,灯盘的重复也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可以看出它倾注了当时人们最高的智慧——借助有形的物体传达无形的思想,表达了造物者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而数字十五在文脉底蕴中也是蕴含着生命以及美好的向往的意思[4]。这件艺术品不仅在造型上构思巧妙,在功能和工艺的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灯盘高低错落,灯光可均匀地射向周围四方,使照明功能更加完备。在制作中,将工艺、雕刻等技术集于一身,手工精细,灯具连接处也吻合牢固。十五连盏灯将古代设计美学精华反映的淋漓尽致,在设计美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作为典型的例子和代表。
当然,设计美学的内涵在其它灯具中也有非常显著的体现。以功能之美为代表,中国古代传统灯具的功能美学讲究“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强调器物是为人所用的,器物最本质的目的是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相当于现在设计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例如图2的汉代长信宫灯。这款灯具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该灯集各种美学内涵于一身,堪称“中华第一灯”。在造型美学上打破了传统青铜器具给人的笨重感觉,以宫女一手执灯为造型,含蓄温婉,整个形态极其优美自然。它在设计时比较注重概念,没有刻意追求严格的结构,将形象的东西抽象化,寓情于物,给人更加随和舒适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境界,与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意境相吻合。在功能美学方面,除了基本的照明以外,还加入了蓄烟功能。设计原理是灯火的烟可积聚于器身内腔,然后从袖口排出,减少灯油的污染而保持空气清洁。其在功能方面做出的跨越,为以后的灯具设计提供了方向。它的制作工艺也是相当精湛。《考工记》中记载一个好的器物应该是“材有美,工有巧”的,就是说传统设计美学包括了材料的品质加上完美的技艺。从这件灯具高超工艺中就可看出造物者的审美观念。长信宫灯是通体鎏金的铜灯,整体由六个部分——头部、身躯、灯座、灯盘、右臂、灯罩组成,浇铸后合在一起。表面打磨得非常光亮,细腻,宫女的神态以及衣服袖子上的褶皱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把工巧美学的内涵表现到极致。
说到工艺之美,还有一件作品值得一提,便是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主要是因为其表面精巧绝伦的花饰。烛台通体绘有青花,色泽鲜艳,釉面也是青白色,莹润、干净。烛台的烛插和座壁都绘有蕉叶纹,且纹理间通过线条粗细变化来表现层次。将青花瓷的端庄典雅以及高超烧制工艺在烛台中完美体现出来。而制作为八角,是借数字“八”来寄托祥和富贵的愿望、心意。
纵观这些优秀的灯具设计,它们造型独特、工艺巧妙、寓意深刻,每一个都承载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美学理念。可以说,这些灯具在设计美学的影响下,既将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还把古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其设计美学理念合理科学,不仅对当时器物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现代设计绝佳的灵感源泉。因此对中国古代设计美学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能够让我们对古代的设计理论和美学规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启发现代设计,用现在的设计语言来诠释传统,把传统应用到当代产品设计中[5]。在分析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同时,发掘中国古代的美学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符号的抄袭、形式的模仿,我们要深入剖析传统设计文化及表达方式,了解其美学内涵和设计语义,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童友军,李道兵.论设计美学产生背景及原因 [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83-85.
[2]王强.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观 [J].包装工程,2009,(11):152-15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9-002
近年来,“以人为本”、“将课堂教学中心还给学生”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关注,然而围绕这些理念的教学探索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了解和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学习差异之间的联系而展开。因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施教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学习风格作为构成学习者因素的重要环节与学习者的生理、认知、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对其的研究属于个体差异的范畴。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195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赛伦首次提出来的。学习风格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个别化要素,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1]。对于学习风格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我国谭顶良先生在其著作《学习风格论》中给出的“学习风格”的定义为: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总体来说:任何个体在感知、组织和记忆信息时都有自己偏爱的方式,这些方式是随着学习者在信息获得过程中自发地逐渐地形成的。学习风格的偏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行为。下面将通过对学习风格的分析,为汉语教学提供相应的策略。
1.视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和相应策略
视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指学习者依赖于视觉,并能通过视觉方式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通过用眼阅读书籍、板书上的内容等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这类学生一般善于快速阅读,但也对接受口头信息相对困难,容易错过教师口授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画图表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当地通过反复抄写、圈点勾画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强化听记、复述等训练。
2.听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听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是指学习者偏爱听、说活动。如大声朗读、讨论、辩论、配合音乐或声音效果发言等。比起视觉,他们倾向于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在他们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声朗读或一边读一边蠕动嘴唇;或者一边听歌一边做作业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鼓励学生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多出声的背诵需要记忆的东西。
3.动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动觉偏爱型的人喜爱操作性强的活动,通过动手和体验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在静坐听讲的状态下容易走神和厌倦,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效果欠佳。老师应给此类学生创造更多体检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实习实验等,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注意记录信息、倾听他人发言。
4.合作偏爱型的人是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努力程度往往被周围的人鼓励或别的暗示(比如奖惩条件)所决定;他们喜欢交往,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注重人情味,乐意在集体环境中学习,在集体中较为顺从,更愿意和他人一起学习或配合他人的观点。教师在尽量为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侧重小组学习形式的同时,也应刺激其展示个性和独立思维的欲望。
5.独立偏爱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不受或很少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惯于单独学习,个人研究、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相互交往中,他们不易被个人感情所左右,也不受群体压力的影响。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鼓励其尝试接受与他人良性互动。
6.冲动偏爱型学生往往根据部分信息或粗略思考就急于做出反应,对题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不全、不深,往往以直觉式的、顿悟式的方式在脑中冒出一个答案,缺乏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因此难以对答案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虽然学习速度较快,但学习不够扎实并容易出错,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任务时,成绩较好。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播和启发,同时,教师还要让他们以反思型学生为榜样,不断地练习冷静思考。
7.沉思偏爱型学生面临某一学习情境并出现许多相似答案,但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他们不急于作答,而是对问题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深入思考后才给出答案。他们喜欢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他们反应速度较慢,但准确率较高。教师也应适当鼓励其直觉和灵感捕捉和表达,强化果断发言、不畏错误的行动力培养。
8.整体偏爱型学生倾向于把问题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全面地看问题,在同一时间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依据对主题综合的、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
9.分析偏爱型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范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片段来学习,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整体策略和分析策略单纯使用时都有其缺陷。如整体性学习在寻找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时,由于不能合适地运用证据而表现出盲目无序的现象;分析性学习则由于不能有效地运用类比和寻找问题间的联系而变得缺乏远见。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哪种策略更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或任务,灵活选择适合的学习风格。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制定学习策略
当今的课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偏爱的学习风格。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进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理论上,教师应做到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营造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听说练习,读写练习,体验学习型活动等等。
以下是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内职班一次汉语会话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较清楚地体现基于学生学习风格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特点:
授课设计教师:阚丁丁、左晓丽
授课教师:左晓丽
教学内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第四课《他住在哪》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13日下午五、六节课。
教学对象:微机(疆)1401班全体学生。2014年2月开始时,作者已对全校内职班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输入维度中,听觉型汉语学习风格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动觉型,最后是视觉型。在加工方式维度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总体属于整体型。信息输出维度中,冲动型的学习风格高于沉思型。信息加工氛围维度中,合作型的学习风格多于独立型。[3]2014年10月该新生班(共24人)入校后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结果与以上基本一致。
设计理念:让各种学习风格偏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展现自己的优势风格。
教学目标:(1)掌握和恰当运用关键词汇、短语。(2)初步了解学校行政楼各主要办公室的位置和工作人员,(3)培养仔细倾听大胆表达的口语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印好需要学生填写的行政楼空白平面图表。事前联系好各办公室值班人员。
课堂活动环节安排: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风格特点,制定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叶顺丽,吴飒.国内学习风格述评[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8):31-35
[2]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16L不锈钢更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及增殖,并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凋亡率。
[关键词] 含铜不锈钢; 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 增殖; 细胞凋亡
[中图分类号] R 783.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05 在正畸治疗中,支抗控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是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微种植体的支抗作用
是通过种植钉与骨界面的组织学机械锁结和骨结合,从而抵抗一定限度内的矫治力[2]。在种植体愈合过程
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早于成骨活动的开始[3]。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调节因子具有调控成骨细胞趋化、增殖及分化的功能[4]。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受生物材料自身性能的影响[5]。因此,不同种植材料很可能会影响种植体-骨界面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含铜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预防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的发生[6-7]。本实验旨在观察含铜不锈钢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增殖及凋亡情况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株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由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提供。
1.1.2 实验材料 316L不锈钢为医用级不锈钢,成分:Cr18%,Ni12%,其余为Fe。含铜不锈钢(316L-
Cu),成分:Cr18%,Ni12%,Cu4%,其余为Fe,材料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提供。
1.1.3 主要试剂和设备 DMEM、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胰蛋白酶(Sigma公司,美国),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有限公司),吖啶橙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北京宝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荧光倒置显微镜(Nikon公司,日本),流式细胞仪(BD公司,美国),
自动酶标检测仪(Tecan公司,奥地利)。
1.2 方法
1.2.1 试件的制备 将含铜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制备成两种规格试件。一种为直径10 mm、厚2 mm,各15片,用于黏附实验和增殖活性检测;另一种为直径25 mm、厚2 mm,各5片,用于制备浸提液。上述材料经超声清洗、干燥,高温高压(33 MPa、121 ℃)灭
菌处理后备用。
1.2.2 浸提液的制备 将直径25 mm、厚2 mm的两种不锈钢材料置于6孔培养板中,按试件表面积与培养液之比为3 cm2·mL-1加入DMEM培养液,置于37 ℃培养箱内,浸泡72 h后收集浸提液。
1.2.3 黏附和增殖活性检测 将直径10 mm、厚2 mm的两种不锈钢试件置于无菌24孔板中。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血管内皮细胞,制备成密度为每毫升2×104个的细胞悬液,接种到各材料表面,静置3 h后,从各孔板侧壁缓慢加入DMEM培养基1 mL。标准条件下分别培养1、2、3 d后,将两种材料各取出2片,PBS冲洗3次,95%乙醇固定10 min,晾干,加入0.1 mg·mL-1吖啶橙染液,0.1 mol·L-1氯化钙分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不同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随机选取上、下、左、右、中5个视野拍照并计数。用MTT法检测两种材料表面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在培养1、2、3 d后,分别取出两种不锈钢材料各3片,PBS冲洗后,置于一预先加入DMEM培养液的新24孔板内。每孔加入5 mg·mL-1的MTT试剂80 μL,继续培养4 h后,弃培养基,每孔加入450 μL DMSO,37 ℃下静置2 h,待蓝紫色结晶物彻底溶解后,振荡10 min。将每孔中的液体按每孔150 μL吸入96孔板中,用酶标仪读取吸光度值(A值)(波长490 nm),实验重复3次。
1.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将浓度为每毫升2×105个的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3块6孔板中,分别设计为含铜不锈钢组、316L不锈钢组和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浸提液置换孔板中的培养液,对照组用新培养液置换,继续培养24 h。用0.25%胰酶消化细胞,1 000 r·min-1下离心后重悬,制成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Annexin V-FITC和PI,避光反应15 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对黏附在材料表面的细胞数及增殖活性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细胞凋亡率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图1)。在培养1、2 d后,含铜不锈钢组材料表面黏附的内皮细胞数明显多于316L不锈钢组(P0.05)(图2)。
2.2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培养1、2 d时,含铜不锈钢组A值高于316L不锈钢组(P0.05)(图3)。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各组细胞均以正常细胞为主,凋亡细胞在各组间分布不均。316L不锈钢组早期凋亡的血管内皮细胞多于含铜不锈钢组和对照组(图4)。
2.4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316L不锈钢组、含铜不锈钢组、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3%±0.35%、1.96%±0.18%、1.45%±0.15%。经统计学分析,两种不锈钢组与对照组相
比,细胞凋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种不锈钢组相比,细胞凋亡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Fig 2 The numbers of endothelial cells on two kinds of materials
surface
Fig 3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on two kinds of materials
surface
3 讨论
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应用中较传统支抗方式相比,具有稳定、舒适、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等优点,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口内强支抗。目前使用的微种植体材料,一般为纯钛、钛合金及不锈钢种植体。钛的生物相容性较好,骨结合能力强,但其材质较脆,易折断。不锈钢与钛相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强度,穿透能力强,可抵抗一定程度的旋转力,降低种植体折断的风险。但在临床应用中,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而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已成为微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8]。本实验中应用的
含铜不锈钢是一种集结构与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含铜不锈钢在体内会释放微量的铜离子,经证明能有效地杀灭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常见致病菌[7],因此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微种植体材料。
种植体植入后起初被凝血块包绕,随后成骨细胞分化并参与骨形成[9]。骨形成是骨内微环境中血管
内皮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10]。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发
生因子能促发丝裂原反应,在骨结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11]。同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素-1
可结合成骨细胞膜上存在的相应受体,从而刺激骨形成[12]。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可通过旁
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其骨吸收功能[13]。
以上结果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调节因子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均具有调控作用。此外,种植体的愈合过程必须依赖充分的血供,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新生血管为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运输提供通道。因此,血管内皮细胞为种植体界面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基础。
血管内皮细胞在种植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直接影响到其增殖、分化以及在种植体-骨界面愈合中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比较血管内皮细胞在两种不锈钢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其原理为:吖啶橙能与活细胞中双螺旋DNA结合,形成发绿色荧光的复合物。在共培养1、2 d后,含铜不锈钢组表面黏附的内皮细胞多于316L不锈钢组。Barbucci等[14]等研究表明:含有Cu2+的透明质酸复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黏附具有促进作用。此外,MTT检测结果也显示,含铜不锈钢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316L不锈钢组。分析原因可能是含铜不锈钢富铜相中的铜以Cu2+形式溶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15]。
增殖和凋亡两者的动态平衡维持着组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合金材料由于成分、金相等差异,在析出金属离子的种类上有所不同,对黏附其表面细胞的影响也各有差别[16]。Annexin V作为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灵敏指标之一,其原理为:细胞凋亡早期,细胞膜中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由脂膜内侧翻向外侧。Annexin V能与外侧的PS特异性结合,标记早期凋亡的细胞。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发现,316L不锈钢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含铜不锈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实验仅从细胞水平研究含铜不锈钢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而析出的Cu2+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则有待于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扬. 正畸治疗中支抗的控制与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口腔科
杂志, 2008, 1(4):208-211.
Zhang Yang. Control of anchorag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J]. Chin J Pract Stomatol, 2008, 1(4):208-
211.
[2] 吴晶, 白玉兴, 王邦康, 等. 微型支抗种植钉愈合期骨结合状态
的组织学观察[J]. 北京口腔医学, 2005, 13(4):228-230.
Wu Jing, Bai Yuxing, Wang Bangkang, et al. Histological observa-
tion of osseointegration during mini-screw implant healing[J]. Bei-
jing J Stomatol, 2005, 13(4):228-230.
[3] Hankenson KD, Dishowitz M, Gray C, et al. Angiogenesis in bone
regeneration[J]. Injury, 2011, 42(6):556-561.
[4] Collin-Osdoby P, Nickols GA, Osdoby P. Bone cell function, regu-
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 role for nitric oxide[J]. J Cell Bio-
chem, 1995, 57(3):399-408.
[5] Barron M, Franklin L, Woodall J Jr, et al. Comparison of osteo-
conductive materials on MG63 osteoblast cell function[J]. Biomed
Sci Instrum, 2007, 43:248-253.
[6] 薛楠, 张丹, 张扬, 等. 抗菌不锈钢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研究[J].
口腔医学, 2010, 30(12):712-715.
Xue Nan, Zhang Dan, Zhang Yang, et al. Cytotoxicity evaluation
of antibiotic stainless material[J]. Stomatology, 2010, 30(12):712-
715.
[7] 杨伟超, 南黎, 李慧, 等. 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性能研究[J]. 微
生物学杂志, 2009, 29(3):1-5.
Yang Weichao, Nan Li, Li Hui, et al. Antibiotic properties of cop-
per containing antibiotic stainless steels[J]. J Microbiology, 2009,
29(3):1-5.
[8] 胡赟, 郑雷蕾, 唐甜, 等. 正畸微种植体周围炎对骨结合界面影
响的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1):17-20, 26.
Hu Yun, Zheng Leilei, Tang Tian, et al. Influence of the peri-
implantitis to the microscrew-bone interface[J]. West China J Sto-
matol, 2011, 29(1):17-20, 26.
[9] Franchi M, Fini M, Martini D, et al. Biological fixation of endos-
seous implants[J]. Micron, 2005, 36(7/8):665-671.
[10] Collin-Osdoby P.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bone bio-
logy[J]. J Cell Biochem, 1994, 55(3):304-309.
[11] Masi L, Brandi ML. Physiopathological basis of bone turnover[J].
Q J Nucl Med, 2001, 45(1):2-6.
[12] Mentaverri R, Kamel S, Wattel A, et al. Regulation of bone re-
sorption and osteoclast survival by nitric oxide: Possible involve-
ment of NMDA-receptor[J]. J Cell Biochem, 2003, 88(6):1145-
1156.
[13] MacIntyre I, Zaidi M, Alam AS, et al. Osteoclastic inhibition: An
action of nitric oxide not mediated by cyclic GMP[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1, 88(7):2936-2940.
[14] Barbucci R, Magnani A, Lamponi S, et al. Cu(Ⅱ) and Zn(Ⅱ)
complexes with hyaluronic acid and its sulphated derivative. Effect
on the motilit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J Inorg Biochem,
2000, 81(4):229-237.
[15] 南黎, 刘永前, 吕曼祺, 等. 抗菌不锈钢中的富铜析出相的杀菌
作用研究[J]. 世界钢铁, 2009(2):49-51.
Nan Li, Liu Yongqian, Lü Manqi, et al. Study on killing bacteria
by cu-rich precipitates in an antibacterial stainless steel[J]. World
Iron Steel, 2009(2):49-51.
[16] Schedle A, Samorapoompichit P, Rausch-Fan XH, et al. Response
of L-929 fibroblasts,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and human tissue
mast cells to various metal cations[J]. J Dent Res, 1995, 74(8):
1513-1520.
[17] Harris AN, Hinojosa BR, Chavious MD, et al. Beyond platinum: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针灸疗法; 内皮素/血液; 通督调神固本;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具有多系统、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本课题组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总结出“通督调神固本”之法,选取精而少的穴位(百会、大椎、脾俞、肾俞)治疗VD,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1],并通过对氧自由基、脑神经递质及脑细胞超微结构等的观察加以证实[1-4]。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内皮素(endothelin,ET)不仅可促使脑缺血的进一步加重,并通过脑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直接影响参与VD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5-6]。本文观察了“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治疗对痴呆大鼠血浆ET含量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探讨针灸治疗VD和对脑细胞保护作用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SPF级)48只,体质量180~22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许可证号:SCXK(粤)2003-0001;使用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编号:0011136〕。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假手术对照组,其他40只均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法[7]复制VD模型。术后7d存活并无肢体残疾的大鼠25只,将其随机分为电针组9只、西药组8只和模型组8只。假手术组8只全部存活。实验动物均按常规饲养。
1.2 主要仪器
SDQ-30双极射频电凝器(上海手术器械厂);Morris水迷宫(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G6805-1型治疗仪(中国青岛华声仪器厂);1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天一针灸器械有限公司);SN-695B型放免γ测量仪(上海核仪器一厂)。
1.3 治疗方法
电针组采用28号25mm毫针,参考《实验针灸学》[8]取穴,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顶骨正中)斜刺10mm,大椎穴(第7颈椎下)、脾俞穴(第12胸椎下两旁肋间)和肾俞穴(第2腰椎下两旁)各直刺5mm,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1mA),每天电针1次,留针20min;西药组给予尼莫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156),按12mg/kg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按20mL/kg灌胃,每日1次。各组均连续治疗15d。假手术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治疗。
1.4 检测方法
1.4.1 行为学观测 治疗结束后开始水迷宫检测[9]。水迷宫内水深41cm,水温22℃~26℃。在水池壁标明4个入水点,由此将水池等分为4个象限(E,S,W,N),任选一象限正中放置平台,没于水下1cm,水面覆盖塑料泡沫。①定位航行试验:将受试大鼠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由E,S,W,N4个入水点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2min内寻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如果大鼠在2min内找到平台,记录其实际逃避潜伏期;如果在2min内未找到平台,由试验者将其引上平台并停留10s,逃避潜伏期记为2min。历时6d,每天1次。②空间探索试验(spatial probetest):定位航行试验结束后撤出平台,然后任选一相同入水点将大鼠放入水中,测其2min内跨原平台及其他3个象限相应平台位置的次数。
1.4.2 血浆ET含量测定 各组大鼠于水迷宫检测后取样,眼眶采血,每mL加入0.3mol/L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Na2+)2μL和抑肽酶500kU,4℃温度下立即离心,3 5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低温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核医学中心测试,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放免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放免所提供,批号:05112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各组对大鼠学习巩固和再现能力的影响
结果见表1、表2。表1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性延长(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可显著性缩短逃避潜伏期(P<0.01),与假手术组水平相仿(P>0.05)。表2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相应平台次数显著性多于其他3个象限(P<0.01)。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与其他3个象限的跨越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比较,模型组显著性少于假手术组(P<0.01),而电针组、西药组跨越原平台象限次数显著性增加(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模型组大鼠学习获取能力较差,电针和尼莫通均可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巩固和再现能力。
2.2 各组对大鼠血浆ET含量的影响
表3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西药组、电针组可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比较(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escape latency in various groups(略)
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②P<0.01,与模型组比较
表2 各组大鼠跨越原平台及其他3个象限相应平台位置的次数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rats passing through the platform in the original and other 3 platform quadrants
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②P<0.01,与模型组比较;③P<0.01,与同组原平台象限比较
表3 各组大鼠血浆ET含量比较(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plasma ET content in various groups
统计方法:方差分析;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②P<0.01,与模型组比较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呆病”范畴。《医林改错》指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即“百会”,百会为“三阳五会”,位居巅顶,针刺此穴可醒脑益智、开窍醒神。“大椎”乃“诸阳之会”,为手足三阳经之脉气交会的集中点。督脉为阳脉之海,入属于脑,故电针此二穴,可达疏通气血、通调督脉、醒脑开窍、益智复聪之功,称为“通督调神”。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虚、痰、瘀”相互转化,即肾虚、痰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痰热瘀血为标[10]。历代医家也十分强调精、气、血不足以及肾虚髓空在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选择针灸治疗,在选取督脉之“百会”、“大椎”的基础上,配肾俞、脾俞,称之为“通督调神固本”。肾俞调补肾虚,脾俞健脾化痰,针刺此二穴既补先天之肾虚,又健后天之脾弱。诸穴合用,既养血活血,又行气化瘀,从而养血生精、藏精生髓、填髓充脑、安神健脑,使脑髓得以荣养而复聪。
ET是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也是一种神经介质。在急性脑血管病中,患者血浆ET含量明显升高。ET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维持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灌注压,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5]。但ET使血管持续性收缩,加重脑缺血,并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钙超载,产生自由基,进一步加重脑损害[11]。众多研究表明,ET在病理情况下是一种有害介质,其升高只能使病情恶化,而无助于病变的恢复和修复[12-13]。因此,拮抗ET的产生,有利于VD的治疗和康复。本研究观察发现,VD大鼠血浆ET显著性升高,而经电针治疗后,ET含量显著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其作用与尼莫通相仿。
本实验研究表明,以“通督调神固本”为法则的电针疗法,可调节VD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血浆ET含量,拮抗ET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从而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赖新生,莫飞智,马朝笃,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9,3(24):192.
[2]赖新生,王黎.电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3,4(28):245.
[3]王黎,赖新生,雷娓娓.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8:497.
[4]赖新生,王黎,江雪华,等.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SOD和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1(22):47.
[5]高唱,王景周,王琳,等.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的临床价值[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2,4(11):407.
[6]闵连秋,宋利春,刘兴仁,等.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危重病学急救医学,1998,10(4):222.
[7]Yan Bing,He Lilei,Xu Nenggui,et al.Influence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ies and ultrastructure of gray type I synapse in CA3 sector of the hippocampus in vascular dementia ra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10(39):42.
[8]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7.
[9]Morris R.Developments of a water-maze procedure for studying spatial learning in the rat[J].J Neurosci Methods,1984,11(1):47.
[10]王永炎,张伯礼.血管性痴呆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