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典艺术的特点

古典艺术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艺术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典艺术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南花鼓戏的语言特点

花鼓戏是以长沙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剧种。它以长沙语音为标准音,以长沙话为基础方言。长沙话中声母有23个,韵母41个,都多余普通话(普通话中分别有22个和39个)。长沙话的声母也叫“子音”,是一个字音的开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属于子音的性质,由于大部分子音是不颤动声带,因此,它发m的声音,大部分比较微弱,只是气流冲破发音部位阻碍时不同性质的声响。声母发音方法比较复杂,一般在发音时有三个阶段,即成阻: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阻住气流,要求成阻正确。如发唇音时,软腭上升,双唇紧闭;发舌音时,软腭上升,舌尖顶住上齿龈;持阻:阻碍持续阶段,要求持阻控制有力;除阻:解除阻碍,要求敏捷、干脆、有力。韵母即“母音”。它是一个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是音节中的主要成分,韵母在音节中往往充当字腹部分,韵母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振动而且通过口、咽、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因此声音十分响亮,同时可以任意延长。音色和共鸣的完美体现也是靠韵母的音乐化,语言和演唱的响度和达远也是韵母的作用。

1 咬字特点。字头就是字的开头声母,按我国传统音韵学术语称为“五音”的,是指声母发声的五个部位,即唇、舌、喉、牙、齿,声母在口腔中的咬字部位不同而分为八种:唇音、舌音、喉音、牙音、齿音、半翘舌、鼻音。而在完成整个字的咬吐过程中,口腔的咬字器官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传统的戏曲和曲艺,都强调字的“劲头”、“口力”,形象地比喻为“字在嘴里的劲头要像大猫叼小猫一样”。又提出咬字头的位置要高,要加强其适度性,在咬字的方法和部位准确性上要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2 吐字特点。字腹是指在唱字的韵母时,怎样运用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种基本口型,来找准吐字的着力点和部位,予以引长。从而使字唱得更加准确、清楚,按我国传统音韵学术语被成为“四呼”。字腹咏唱的时值占唱腔曲调的绝大部分,声音引长的部分主要是韵母在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刘海砍樵》的第一句,“我这里的”“这”字,就绝不能轻轻一带,就一定要用牙后根磕一下才能达到要求,同时咬完马上松掉,否则声音又会憋住,所以这就锻炼了演唱者口腔咬字吐字的能力与气息的协调配合。

二、花鼓戏的润腔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润腔,有时是一串音,有时是一个音上的装饰,正因为有这些丰富的经过润饰的唱腔,才构成了花鼓戏唱腔风格浓郁的特点,这也必能为民族唱法借鉴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即以科学发声法为基础。

1,上滑腔。这种润腔是表现情绪和风格必不可少的,花鼓戏的人声字比较多,为了入声字的装饰,非有上滑腔不可。另外,上滑腔有时用于有特点的唱腔装饰,有时是为了造成某个音的上扬效果。2,下滑腔。这种腔在花鼓戏打锣腔的“mi”音上用得比较多,是花鼓唱腔的特点之一。下滑腔在许多乐句尾腔中也经常使用,有了这种下滑腔,似乎有了句子的标点。如《小姑贤》中“尊一声妈妈我的娘”唱段,在“声”和“妈”的角音上,如果加上下滑音,就会非常动听,带上一点嗲的声音,表现一个少女在妈妈面前那种的神态。3,花舌腔。俗尘“打花舌”,是花鼓戏的一大技巧。如《放风筝》曲牌,长段的花舌腔,滑上去又滑下来,表现风筝在天上飘摇,忽上忽下,栩栩如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极有韵味。

除了以上几种润腔技巧外,还有触电腔、牙刷腔、上坡腔、下坡腔、哭腔、哈哈腔等等,在许多歌唱家的演唱时都有灵活巧妙的用到,可见润腔技法不论在戏曲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可行性。

三、湖南花鼓戏《洗菜心》的艺术特点

(一)《洗菜心》的音乐特点

1 四声音调典型的曲牌,这是湖南花鼓戏的普遍特征。全曲的旋律紧紧的围绕“la do mi sol”这四个音,并根据湘语系的六声特点(即阴平、阳平、上声、人声、阳去、阴去)不断变化音符的上下走向,而且《洗菜心》不断变化发展,传统版本常使用传统乐器大筒,间奏常使用微升sol,而且前奏、间奏和每一段落都明确终止在角音上,但现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使用伴奏乐器钢琴,间奏将微升sol音改成了本位sol,前奏和间奏终止在角音上,而段落终止在羽音上。

2 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它的曲式结构是简单的二句式结构。最常用的湖南花鼓戏《洗菜心》分三个段落,根据结束音的运用特点,每个段落都是两句加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句,例如第一段分为“奴在绣房中绣哇花绫哪”“忽听得我的妈妈娘叫奴一声,她叫妹子洗菜心哪”二句,变化重复句“嗦得儿衣子啷当,啷得儿嗦,她叫妹子洗菜心哪”二句等等。

3 湖南花鼓戏《洗菜心》旋律走向是以级进为主,也有小音程跨度的特点,同时也有大跨度的甩音,如“哪一位年少的哥哥捡了奴的戒箍子、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同时这种甩音也在体现一种语言的模仿,不影响南方的旋律特征。

4 “许他的烧酒大半斤”这句词更是体现了一种语言风格的模仿,它的用腔特点是每个音都往上扬,把每个字都有韵律的甩出去,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戏中女主人公对年少哥哥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湘妹子的泼辣性格和可爱之处。

(二)《洗菜心》的演唱技巧

1 发声与用声。学习《洗菜心》这首歌曲,练声方法极为重要,然而花鼓戏的发声和民族歌曲的发声还是有区别的:民族歌曲的演唱主要是讲究气息、声音的通畅,歌唱管道的打开与保持,混声歌唱,真声相对比较少些,声音要求要有垂直竖立之感,不是一味的追求亮;花鼓戏的发声方法还是采用传统民歌的发声方法,虽然气息也要求连贯,位置要求统一,音色要求明亮,声音咬字要求自然质朴,相对于民族歌曲花鼓戏更加本土化,趋向于“原生态”唱法。用声中真嗓较多,声音更靠前,咬字相对扁横些,口腔声音相对于多些。演唱《洗菜心》的前两字“奴在”,声母“n”要咬住的感觉和时间要比唱民族歌曲时要紧与长,而母音“u”一定要快而准地安放在咽腔,使之贴在后咽壁上,产生明亮而又圆润的声音,在这过程中明显的是先有字和位置再搭上气息走腔的。这样就得出民族戏曲的咬字运腔的特点:以字行腔而不是以腔行字。

2 咬字吐字。湖南花鼓戏和民歌在语言上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花鼓戏”以长沙话作为其舞台演唱语言,民歌则以普通话为主。演唱花鼓戏的咬字规则根据咬字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唇边音、牙根音、嘴里声、舌尖声、圆气声等,在上课时要反复强调要以字行腔,咬字头要准、有劲,而母音要进咽腔,最后归韵把明亮而又穿透的声音送出。在演唱《洗菜心》时,牙根劲和唇齿咬字的力度较大,湖南方言运用较多,例如“花绫”唱成“fa ling”,“忽听”唱成“fu ring”,“落花生”唱成“lo fa seng”,“戒箍子”唱成“gai gu zi”等字多按方言音调夸张地演唱,把湖南姑娘伶牙俐齿、泼辣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演唱效果更具有美感,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同时在单独练习吐字和咬字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奴、忽、她、小、丢、哪、许”都是要字头重些,音量上也突出加重些,在吐完字头后快的归韵到元音上,使发声运腔的线条统一、连贯。

3 共鸣的使用。在共鸣上,民歌因为采用胸腹式_呼吸法,胸腔、口腔、鼻腔、头腔都参与了共鸣,而湖南花鼓戏则以口腔和鼻腔共鸣为主,适当的参与了头腔共鸣,几乎没有胸腔共鸣,因此,花鼓戏的音色更细、更亮。在演唱《洗菜心》时,同样以头腔和鼻咽腔以及口咽腔共鸣为主。嘴唇的动作要微略小些,以保证音波从鼻咽腔进入咽腔以及头腔。笑肌、眼、鼻、眉处,即整个“面罩”部位要积极、兴奋地向上抬起打开。具体体现在第三个乐段“哪一位吔年少的哥哥喂捡了奴的戒箍子呀”,充分的打开头腔共鸣与鼻咽腔共鸣,使声音具有穿透、明亮、清晰、畅快之感。

篇2

一.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哲学观念与美学意识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模式。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为园林艺术生命的体现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仍旧遵循自然规律。

1.山水构架

没有哪一座古典园林不是山水园林,哪怕是人工的假山以及微小的盆池。秦汉宫苑运用蓬莱神话系列提供的仙海神山想象景观,在上林苑太液池中营建了象征海上仙山的瀛洲、蓬莱、方丈,开创了“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和以山水构建神仙氛围的经典模式。山水构架这一造园手法,对后世园林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思潮流行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寄情山水之中,或者也可以说二者互为因果,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舍内日趋成熟,其标志就是山水艺术的大新盛,造园艺术所采用的山水文学、诗画、园林等盛行。以至于“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民间营建山水园林竟成一时之尚。

2.自然布局

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时一般采用自然的、没有整体中轴线的、不对称式均衡的布局形式,给人以真山实水的空间感。

私家园林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式布局,山水环绕,“景到随机”,极具自然之致。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建筑的人工痕迹却被减至最低,其形态、选址、组合方式无不遵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园林中,景观构图的主题通常是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构成方式,动静结合相宜,园林建筑类型非常繁多,有亭、台、楼、阁、舫等众多形态不一的建筑形式,以合适不同的自然环境,在建筑选址上,园林建筑也是更一步融入自然之中。

3.曲线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阴柔的曲线美、自然柔和美,彰显着无欲无争的自然风韵。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常以建筑围合,而建筑平直的立面势必产生空间的生硬感,对比,中国造园师们自有一套娴熟的处理方法。通过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墙体虚实对比、屋顶立面高低 错落的形态,园林边界由此变得曲折有致、生趣盎然。此外贴墙而设的曲廊也能打破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

二.追求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含蓄的艺术心理审美偏向于平缓、延续、内敛的造景方式。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习惯以及园林建筑的造景艺术都追求着这样的一种唯美意境。它的含蓄,表现在它是深藏不露的壶中天地,表现在那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表现在那含蓄深远的环境意向。

1.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

园林的造景效果通常会采用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式进行空间组织,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运用在园林景观之中,有意识的在进入园区内的主景观之前安排若干的小空间,来产生强烈的空间视觉对比,从而突出主要景区让其凸显的更加自然、明朗、开阔。即使是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了突出主要的山水景观,也会常用到欲扬先抑的造园手法,如颐和园的入口处仁寿殿建筑群、避暑山庄主入口处的澹泊敬诚殿建筑群的处理,均是利用入口处规整、封闭的空间反衬主要苑林区自然、开敞的山水景致。

2.简约凝练的造园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是含蓄的,不仅表现在寓意的引而不发,也不仅表现在景致的藏而不露,更表现在构建景致时“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少盛多”的简约凝练的造园手法。

园林中不仅山水如此,建筑也能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其中,最有简约凝练写意特色的是一种看不出画舫形象一种意构的旱船,也无需水体的映衬,加上文字题名的启示,就可以产生 泛舟湖上轻松、悠扬的意境。这些凝练的手法无疑使园林写意风格发挥到极致。

3.含蓄深远的环境意象

园林的环境意向是人们游历园林时所获得的环境实际状况的心理描述,它有赖于园林景观元素本身的属性以及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取决于它们在人们以往生活经历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借花木倾注深沉的感情,以它们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使其成为精神寄托,这些植物被人赋予各种象征和比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营建丰富的景观意境。

三.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同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一样,以追求意境为本质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也因此而饮誉中外、经久不衰。意境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志。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时常用的写意手法如下:

1.园林布局的写意

关于园林布局的写意,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及中国园林的萌芽期。秦汉时期开创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通过山水布局营建神仙氛围,是中国园林最初的朦胧写意。而这种写意手法在历代皇家园林中运用非常广泛,如隋代的西苑、清代的颐和园等池中布岛的布局就是沿用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

2.园林景物的写意

园林中景物可分为实景和虚景。实景包括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中,通过对山石营建意境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掇山叠石最基本的是能营造宛若自然的山林氛围,山林因石而幽谷,当人与这般悠远的环境融为一体,便有放怀澄虑之感。此外,通过山石的形态、布局、构筑方式甚至题词命名,可形成各种意境。山水,山水,有山则有水。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体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写意创作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植物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内涵。造园师往往会借植物的人文含义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点明园林的意境。

3.园林装饰的写意

园林装饰的象征性的表达有几种常用的手法,以谐音寓意,如,蝙蝠,取其谐音为“福”,故园林中多有以蝙蝠组成的图案:蝙蝠、仙桃相组合,表示“幸福长寿”;五只蝙蝠环绕,表示“五福临门”。

借形寓意。《礼记・礼运》篇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即把这四种或传说中或现实中的动物视为瑞兽,并赋予它们吉祥的文化色彩。

所谓音、形交互寓意只指对一些类容复杂、含义多元的主题,往往采用谐音、借形结合使用的表达手法,以便能准确地全面体现其中的含义。

结 语

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及道家所注重的“道法自然”哲学观念与美学意识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是含蓄的,不仅表现在寓意的引而不发,也不仅表现在景致的藏而不露,还表现在一种彻底的自然式布局,山水环绕,“景到随机”,使园林的特殊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袁学汉,龚建毅.苏州园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 冯忠平.中国园林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建筑美学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学术概念,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并可以表达为一套明晰的逻辑性概念系统、犹如几何学体系,而且它与客观世界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而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语言符号与事物是完全对应的,在客体方面是“言不尽物”、在主体方面是“言不尽意”,语言只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心灵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事物和思想本身。

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形式美学基于哲学世界观,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整个自然和宇宙生成和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自上而下地剖析美和艺术的形式规律,具有思辨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也必然是纯粹的、抽象的、确定性的。而中国形式美学由于是建基于审美的艺术经验之上,其思维方式也必然是从审美主体的意向出发,对美和艺术进行经验的感悟,并通过浑整的、具象的概念进行意会性的表达,因而作为经验形态的中国形式美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主体性。

就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情到理性,那么中国人则是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哲学、艺术、生活美的理论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体系,而其核心都统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气、道、阴阳虚实、情理、言、象、意等。

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观念与东方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的空间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宇宙是天地万物之总称,它是概括天、地、人以及万物的时空综合体。我国的多种哲学思想和流派都将宇宙看作是两个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早在殷周时代,中国哲学家就在《易经》中把“变”看作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他们从自然现象的日光向背、昼夜递承中建立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认为世上万物来源于变化,而变化是对立的阴阳两极互相作用的结果。《老子》说:“阴阳合德,而刚柔合体”,意即万物万象都存在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连接、转化、渗透、融合或统一之中。然而,这种统一是对立的统一、变化的统一,故具有无限的运动性,周而复始。这种事物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谐共存的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国空间概念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历史悠久的中国具有众多的哲学流派,它们基本上能兼容共存。下面从道家、儒家和佛家来谈:

道家:始于先秦的道家对宇宙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它认为空间不是事物实体的属性,但存在于万物之中。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规定性的“无”,同具有一定形态的实体事物的“有”相互作用着的、是连续运动着的统一体。这里的“有”与“无”其实是上述阴阳对立、变化、统一、空间范畴的进一步发展。道家创始人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继承了《易经》的学说。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认为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那不为人所看见的力量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孔子也讲“道”,但他的道是“中庸”。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上与下、左与右,如果只看其中之一都是错误的。主张“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无可无不可”(《论事。微子》)的中立而不倚的思想,并赞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孔子的哲学是入世的,认为“道”是成功之本,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佛教:佛教自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不久就圆满地同中国文化进行了同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在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宇宙空间意识。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空”在佛教中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而是指宇宙中那个同人们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的“色”相对、不能为人们感觉器官所感知与认识的另一方面而言的“空”与“色”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的共存与相互转化。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都强调相互对立的两极在更高层次的时空结构中相互转化,不仅考虑到今世,还要考虑到前世与来世。

由上可知,空间在中国,不论是从宗教的精神世界到自然界的物质世界都把它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力量和谐共存的动态的统一体。阴阳,有无,虚实,大小,左右,色空,刚柔……等等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渗透、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动的关系之中。正是这个独特的空间意识,使中国的空间概念具有不可度量性、相对性、模糊性、广义性和无限性;只有通过人们的体验沉思,通过人们的审美感受方能领悟其真谛,达到与宇审同一的最高境界。

二、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美学艺术特征与设计手法

江南古典园林的主要空间美学特征是意境的追求,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下面将江南园林的典型造园手法总结如下:

1) 藏与露

西方人喜欢直率的表达对事物的态度,而中国人则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含蓄表达,显而不露。苏州园林空间受诗情画意影响明显,其空间中景观的组合不喜欢浅显的显露,而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华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所谓“藏”就是遮挡,挡与露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通过这对矛盾的强化,获得了一种含蓄的意境,在本可一览无余的有限视线中创造出超越有限距离或是无限的进深效果。苏州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处的曲桥向东南与“远香堂”隔岸相望,其后的“绣绮亭”“玲珑馆”“海棠春鸣”均在绿树丛中隐约显露其身姿。

2)疏与密

疏与密的关系,在江南园林中反映出园林空间景观要素的经营位置及在空间中集合的密集度。空间要素集合过密对视觉刺激的元素太多易造成紧张、郁闷感,而过疏则显空间平淡无奇。只有疏密有致才能使人随着空间的逐级递进产生弛和张的节奏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时写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造型艺术更讲此法,中国书法绘画有:“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苏州园林是空间造型艺术,因而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面也毫不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

江南园林空间的排列均以散点式布局为其特点,这种空间组合表现为无定式,因而更需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唯其如此才能在无法中见有法,无序中产生节奏。江南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建筑、山石、植物、水体以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如苏州拙政园和环秀山庄则为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门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体形态丰满,其随步移景移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象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问泉亭” 嶙次节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南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可谓疏可走马之处。(图1、2 )。

3)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即抽象又概括的范畴。从空间理论来说,苏州园林空间是一个完整三维形态,包括园林构成要素这些实体,也包括产生在这些实体要素之间的虚体,即负的形态。苏州园林中虚与实的对立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虑,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来求得的。苏州园林空间特征是:“山令人静、泉令人清”。这种石古、山静和水远、泉清正反映山石水体在空间中各自的表情特征。实体的力度和表情对虚空间的影响往往体现出空间的一种意境之美。(图3 )

4) 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

苏州园林空间为了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追求“庭园深深,深几许?” 深邃的空间境界,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所谓藏与露、虚与实,从某种意义程度上讲都不外是为了求得含蓄、幽深所采取的手段。而利用空间的渗透也可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如果园林空间无围透关系的处理,一目可穷尽园内所有景色,则视觉很易判断出空间的实际大小。但如果隔着一个层次看,空间给人的感觉则要深远得多,如隔着很多层次去看,则会造成一种更为强烈的视错觉,使空间具有不可穷尽的深远感。

5)多重空间的渗透

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但彼此又有所因借,空间上相互渗透,形成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隔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楷把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而又以曲折游廊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批把,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其有分有合,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空间意境深远。(图4)

6) 横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沿墙的游廊之中,而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自狮子林立雪堂前院与复廊修竹阁一带景色,廊的西部侧墙上一连开了六个六角漏窗,透过这些窗洞摄取外部空间的图像,随着视点的移动时隔时透,步移景移的感觉分外强烈。又如,留园的入口即曲折狭长,又幽暗封闭,然而,由于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而且各洞口无论在距离、形状、大小和通透程度上都不相同,不仅大大降低了单调沉闷的空气气氛,还使人们透过这一列富有变化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图5)

三.总结

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一体化地高度融合,归根到底是要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应当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称“心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园林艺术的意境感染力还综合源于游赏者的全部感官,具体包括:视觉:园林中除了形、色之外,还有文学、绘画又多了一层三度空间,于是就有了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听觉:自然界的声音如松涛之声、雨打芭蕉、泉瀑飞溅之声等,以及蝉、蛙、鸟等的鸣叫,还有古刹钟鼓、塔铃之声等。嗅觉:所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气味。园林是一个真实的境域,人在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在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中引发多种感受。

篇4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三、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五、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

[1] [2] 

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六、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文章屋在线:wzk.co

    

篇5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

何谓“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第一部用文字记录流传在民间的歌曲诗歌总集,很早就将诗歌与音乐进行了结合,但是由于歌曲大都是即兴演唱,没有很好的记谱方法,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没有将音乐旋律很好地记录下来,只留下诗歌。然而,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大规模的涌入,艺术歌曲在中国近代也得到了复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将中国的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进行交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分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古代的琴歌和唐宋的词调音乐,比如《高山》、《流水》、《霓裳羽衣曲》等。另一类是近代以来,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的传统作曲方式相结合谱写出的带有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比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刘雪庵的《红豆词》等等,而本文所研究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是20世纪30-40年代,著名作曲家刘雪庵先生根据《红楼梦》中贾宝玉所唱《红豆》的歌词进行作曲,采用了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传统的五声调式相融合谱写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