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低碳经济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尊重场地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设计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场地,才能够将园林的内涵进行完美的呈现和诠释。园林场地属性跟该场地的地理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尊重场地的地域环境我们才能设计出一个得到广泛认可和具有一定归宿感的园林环境。在进行园林设计时我们要尽量保留原有场地上的设施和建筑物,在建材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生长的树种和植被,不断提升园林的乡域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
1.2尊重自然的规律
所谓的自然做功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园林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自然规律,保证园林建设工程的长久性和自然适应性。在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我们时刻关注园林建设的自然规律性,顺应自然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过程。自然做功的过程主要包括:在进行园林存、放水设施建设时,要对园林的水闸孔进行合理的放置,保证水流的顺畅性同时又能够保证水流在流动时不会对园林水利工程造成负面的影响,导致工程隐患。在设计过程中要模仿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周边植被种植;在进行河流形态设计时,不能盲目地对河流方向进行改变,尽量保留原有河道的形态;在进行河流取水时尽量利用河流的潮汐现象完成取水工程;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特点完成水体文化的设置;保留河岸植被和树木,运用原有的植被、树木资源完成水土净化等。
1.3做好景观异质的落实
在本次研究中,景观异质主要是强调,各个园林之间的差异性,让不同园林能够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形成多样化的园林风格,让人们在园林中能够感受到园林独有的文化气息,享受园林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我们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景观异质用因素,只要园林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就要在设计过程中将景观异质完全地表达出来。景观异质是园林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园林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1.4自然魅力在城市园林的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园林在城市化进程中就是要为城市营造一个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平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二、关于低碳园林设计方法的研究
2.1做好自然雨水的利用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届的水循环规律。由于城市的市政管网设施使得大量的雨水通过管网流失,而大量的园林用水都来自地下。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雨水的储蓄和利用,实现“就地滞洪蓄水”循环利用,建设区域雨水利用设施,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和园林灌溉用水需求。
2.2强化绿色园林的构筑
在进行园林构筑物设置时我们可以运用巧妙的构思达到增汇的效果。进行园林建筑物建设时我们通过地下、地上或者底层架空的设计原理,增加建筑物墙面和屋顶的立体化绿色面积,采用多种风格形式的建筑理念,给人们带来多种形式的视觉享受,构建园林独特的风格。同时运用这些方法,还可以使建筑物在冬夏季节达到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
2.3建设园林污水净化循环系统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借助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在对人工湿地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污水处理地合理地放置到湿地系统当中去,让城市污水排放到园林湿地系统中,运用湿地系统的自净功能,结合实地中的各种植物过滤城市污水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达到净化城市污水的目的,这样既节约了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又能够体现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
2.4加大园林建造材料的选用
我们在进行园林建筑材料选择时,我充分考虑到材料的环保性,尽量选择那些成本低、使用周期长、维护方便以及可循环使用的园林材料进行建设。材料的选择还要注重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损耗。在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的同时的尽量选用木材、植物性等低碳原料,降低钢材、玻璃等“高碳”建材,达到低碳建设的目的。
2.5提升植物增汇的使用效果
通过植物增加碳汇的方式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1)通过增加园林的绿地容积来增加碳汇。增加绿地容积率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增加园林的绿地面积、设立屋顶式花园、建设立体绿化的方法进行的。例如在墙面种植植被、种植园林走廊藤架植物、悬挂种植等。2)根据植物固碳能力大小的不同,经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扩大绿化带,种植多种观赏性植物,增强植物的固碳本领,营造低碳环保的美好家园。有关资料显示:一定数量的植物在不同时期固碳释氧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常绿灌木固碳释氧的能力高于落叶乔木;落叶乔木固碳释氧的能力比常绿乔木高;落叶灌的能力相对于前两者要弱点。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当中,同时发达国家向中国境内转移高污染产业,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工业社会已经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发展时代。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等是我们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它们已经严重阻碍到了人类发展乃至生存的脚步。
在此背景下,2003年以政府文件形式英国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重点的经济模式很快受到了普遍关注。[1]“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风靡全球。全人类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相对于我国而言,“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进程,更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能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2]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浅析
(一)开展低碳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环境及气候变化是我们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而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和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由“增长=发展”改变为“经济—生态—社会”三维系统,从而全面综合的研究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和谐共同发展。[3]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们为求发展而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致使全球环境变化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破坏环境行为,用来维持环境、大气的平衡,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一方面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短处进行定量考核,另一方面对低碳城市构建以及指导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借鉴。而且在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各个相关因素分析后,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就进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的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的发展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完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综合全面性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经济、能源、碳排放及环境的一种综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一个系统体系,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确保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标应当具有系统性强,包含信息量大,重复性小等特点,但要注意指标体系不应过于庞杂。
2.可操作可计量性原则。依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选取指标的基础,这些指标可在统计资料中取得,或者经过计算或推导现有数据资料可以得到,并且选取指标时选择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避免选择那些难以量化或者是搜集不到数据的指标。
3.可对比针对性原则。面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及人口等差异,衡量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应选取人均指标或相对指标,使其具备区域之间的可对比性。同时应选择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且能反映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这些指标应针对低碳理念,低碳经济特色,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应当区别开来。
4.动态性调整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动态变动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从而进行相应的实际变动,这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才会被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出来。指标不是静止不变的,虽然其使用在一段期间内大部分是静态的,但在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发展时也应做出合适的调节,适时的添加或删减指标,调整其权重也要随着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启示
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是我们所要解决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以对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实行。
对于指引现代社会构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等是通过对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行建立,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结构、各区域经济规模等进行量化等途径完成的。同时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可以使其与低碳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碳排放等状况,这样可以为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建议。之后在分析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得出重要部分,以便寻求出解决节能减排这个问题的契机。可以说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不同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径。
到目前为止,全面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多。差异性较大的这些指标体系包括现有的Tapio的脱钩指标来反映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当两者的增长速度或趋势不相同时,就称之为脱钩现象。[4]张学毅、王建敏从能源消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朱有志等构建了四个准则层1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外,[5]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但是他们都未对碳排放于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这样使得尚无统一认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为复杂。要在相当程度上消除现有指标的不足就必须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w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bert.gov.uk/files/filel0719.Pdf.
[2]杨金贵.2010,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J].经济视角,2010(4).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今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低碳的发展已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园林景观中的低碳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1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营造原则
1.1持久化原则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规划单位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勘察现场,合理利用资源,建设适宜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养护等环节方面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延长景观的使用周期。
1.2量化原则所谓量化原则,就是将低碳理念用数据量化,利用数据帮助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达到低碳目的。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按照低碳排放的要求,在充分考虑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之上,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保证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对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1.3施工与维护的低碳化原则低碳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单位要依据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大量挖掘土方的原则,减少机械使用,减少能耗。在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充分增加园林中的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
2 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园林景观主要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主要是指植物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是相对软质景观而定义的景观,主要是指用质地相对较硬的人工材料或者主要依靠人工材料而打造出的景观效果,主要包括园林建筑、园林中的道路、园林中的广场等。
2.1软质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2.1.1园林植物中低碳理念的体现为提高园林景观中绿地的固碳能力,要选择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种类,以扩大园林低碳绿地。据相关研究报道,垂柳、麻栎、乌桕、醉鱼草、火棘、木芙蓉、碧桃、锦带花、夹竹桃、金叶女贞、金钟花、广玉兰等植物固碳能力较强。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要求是:满足功能;场所不同,适宜的植物也不同;突出景观特色和风格;以植物的季相变化为依据等。为使园林景观满足低碳原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要以固碳能力不同的植物互补,以提高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合理配置原则:有研究报道,单位土地面积上供试植物类型的固碳释氧能力大小依次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所以在园林景观配置中,要增加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使用比例,并且合理搭配,以增加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和单位空间的绿色植被,进而改善冬季绿地景观。(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合理配置原则: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比较,前者的固碳能力明显高于后者,要选择固碳能力强且固碳周期长的速生树种,搭配种植慢生树种,既增加了固碳效益,又能使植物景观持久。(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合理配置原则:彩叶植物与常绿植物比较,前者的固碳释氧能力要比后者强很多。但由于许多彩叶植物和落叶植物存在秋冬季节都要落叶的问题,在秋冬两季失去固碳能力。所以,园林景观中要合理搭配种植常绿植物与彩叶、落叶植物,这样弥补了在秋冬两季失去固碳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了植物景观的四季皆宜。(4)幼龄树与老龄树的合理配置原则:幼龄树与老龄树比较,前者的固碳能力要高于后者。在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中,要合理搭配幼龄树与老龄树的种植,这样既能提高生态效益,也符合低碳原理。此外,还要注重古树名木的配置,因为它不仅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也能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其单株固碳能力也要高于普通树种。(5)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合理配置原则:乡土植物一般产于当地,或是起源于当地,这种植物在当地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演化过程,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非常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一部分乡土植物还具有非常高的固碳能力,所以,在园林景观的植物选择中,适当增加这一部分乡土植物,并搭配常规的园林植物,不但能提高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还可以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同时也为本土园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2.1.2水体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园林景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是水,水能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活泼。人们对园林景观中的亲水需求越来越多,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水体景观的效果,还要注重水体景观的生态性。水体景观设计中,水是最大的主体,在规划设计时,(1)考虑园林景观的选址,自然水源和地形是水体景观设计的基础,能靠近自然水源,以就地取材就能降低能源消耗。(2)以避免浪费为原则,杜绝过分追求水体景观的效果。(3)要有效控制水体景观中灯光和音乐等辅助设施的设计效果,避免能源浪费。(4)合理配置水体景观的水体植物,净化水体,降低水体景观的污染,增强水体景观效果。
2.2硬质景观中低碳理念的体现
2.2.1选择低碳园林材料
低碳材料是指使用周期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污染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选择低碳园林材料、循环利用低碳材料和研发与生产新型低碳材料是构建园林景观建筑、铺筑园林道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直接方法。比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使用木结构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2.2.2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所谓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再生并且能不断得到有效补充或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最能体现低碳理念。当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3在园林施工与养护环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
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工程质量不但要好,景观效果也要保持长久。要减少施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这样就能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还不至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良好的养护管理是长期保持景观效果的最好保证,在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变化的原理,使园林景观中植物的灌溉、修剪和施肥等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比如通过增加乔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3结语
低碳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能源结构、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人类只有发展低碳城市,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与生活环境。体现在园林景观上,那就是园林建设和园林运营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构建低碳园林,改善城市的生态与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的持久力,这体现在园林景观中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园林的规划、园林的设计与施工和园林的后期养护等,从清洁能源的使用与低能源的消耗和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要。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GIS(Gas Insulated Switchgear)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已被广泛采用于电网系统中。目前电网短路容量越来越大,对接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可靠、稳定的接地系统,是维持设备稳定运行、保证设备和人员安全的根本保障。伴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变电站一次设备二次保护对接地装置的要求不断提高,接地装置是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及其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设备,电力系统中对接地装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变电所接地系统直接关系到变电所的正常运行,更涉及到人身与设备的安全。然而由于接地网设计考虑不全面、施工不精细等原因,最近几年,发生了多起地网引起的事故,有的不仅烧毁了一次设备,而且还通过二次控制电缆窜入主控室,造成了事故扩大,故接地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GIS配电装置是由多个典型单元件连接起来的,每一个单元件之间都采用法兰对接,这种对接方式对于电气有时不能形成良好的通路,为了保证GIS可靠接地,首先要保证外壳电气联通,如果绝缘盘子是铝合金的,那么金属表面不打密封胶就可保证联通,如果外圈是树脂的,那就要在绝缘盘子连接的两侧加短接铜排。GIS设备在接地开关处加铜排接到底架上,底架的接地点从地基图上可以看到,一般在埋基点会留有底架的接地点,现场安装时底架的接地点直接与地基留出的接地点连接或在附近的位置焊接上。本文着重探讨连接变电站基础下方地网和GIS的接地线径的设计原则。
1 GIS的接地线及其连接要求
三相共箱式或分相式的GIS,其基座上的每一接地母线应采用分设其两端的接地线与发电厂或变电所的接地网连接,接地线应和GIS室内环形接地母线连接。当接地母线较长时,其中部宜另加接地线,并连接至接地网。接地线与GIS接地母线采用螺栓连接式,并应采取防腐蚀措施。当GIS露天布置或装设在室内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上时,其接地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专用接地端子与GIS接地母线的连接处,宜装设接地装置。
GIS室内应敷设环形接地母线,室内各种设备需接地的部分应以最短路径与环形接地母线连接,GIS布置于室内楼板上,其基座下的钢筋混凝地板中的钢筋应焊接成网,并和环形接地母线相连接。变电所电气装置地网之间的连接方式,应采取加强分流,装设集中接地装置,设备的接地点尽量远离避雷针接地引下线的入地点,避雷针接地引下线尽量远离电气设备等,并宜在靠近避雷针的发电机出口处装设一组旋转电机阀式避雷器。35kv及以下变电所的屋顶上,如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时,若为金属屋顶或屋顶上有金属结构,则将金属部分接地;若屋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则将其焊接成网状接地;若结构为非导电的屋顶时,则采用避雷带保护,该避雷带的网格为8~10m,每隔10~20m设引下线接地,以上接地引下线与主接地网连接,应在连接处加装集中接地装置。
设计接地线时须考虑下面两个方面:只通过故障电流的短时间通电容量和多点接地GIS中通过主回路正常电流引起大的感应电流流经部分的连续通电容量。
2 由短时间通电容量来决定接地线径
依据电力行业相关标准,规定了每个接地工程的最小线径,确保接地线的线径必须能使故障发生时的电流完全通过。一般来说,决定接地线径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
(1) 机械强度;
(2) 耐腐蚀性 ;
(3) 电流容量。
但是,当故障电流通过接地线时,若在电源侧的过电流断路器动作之前接地线就熔断的话,绝缘破坏的设备的外壳会持续流经电流,从而使GIS外壳处于带电状态,接地装置的作用失效。因此,在选定接地线的线径时应慎重考虑电流容量。
如上所述,接地线的线径应考虑到故障时通过的电流和故障持续时间,由(1)式算出并从标准接地线中选定。
A=I× ……(1)
A(mm2)接地线的截面积;
I(A):接地电流;
S(秒):故障持续时间(因电力公司及额定电压而异,通常为0.5~3秒);
t(℃):接地线的熔融温升(铜材为1000℃)。
另外,故障时通过的电流一般是1根线的接地电流,但最好还要考虑很少发生的异相接地。故障持续时间定为断路器动作之前的时间,最好再考虑一下后备保护时间。
根据《气体绝缘开关装置的标准化》规定的接地线尺寸标准如下所示。它的接地线尺寸是由短时间电流引起的温升决定的,根据电力系统的接地方式不同应予以区分。
72.5~126kV(电阻接地系统):100mm2
252~550kV(直接接地系统):200mm2
不过,应注意以下事宜:
(a)大电流时应考虑故障持续时间,最好用(1)式。
(b)关于架空送电线路的接地感应电流通电用接地线,应在考虑接地感应电流引起的温升的基础上决定尺寸。
3 由连续通电容量决定的接地线径
连续电流通过的接地线的温升,由(2)式算出接地线的温升,选定线径时应注意将接地线的温升控制在允许值内。
在有效接地系统中,GIS变电所电气设备接地线的截面,应按接地短路电 流进行稳定校验。钢接地线的短时温度不应超过400℃,铜接地线不应超过450℃,铝接地线不应超过300℃。当校验不直接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线的热稳定时,敷设在地上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150℃,敷设在地下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100℃。对于敷设在地上的接地线,当按70℃的允许载流量曲线选定接地线的截面时,流过接地线的计算电流应采用单项接地故障电流的60%;而对于敷设在地下的接地线,流过接地线的计算电流应采用单项接地故障电流的75%。
与架空送、配电线路相连的6~66kv高压电气设备接地线,还应按两相异地短路校验热稳定,接地线的短时温度与在有效接地系统中的要求一样。 接地线就是把工作电流或短路电流引向接地体的金属导体,其实对于交流地网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实流经接地线的电流并不大,所以交流地网的接地线通常不存在长期发热的问题。
4 应用实例
以我公司新开发的252kV GIS接地开关接地排设计为例说明本设计原则的适用性。
可得A=309mm2。实际设计时取350 mm2=50mm×7mm。在样机上安装该规格接地排,顺利通过接地开关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型式试验。验证了本设计原则的适用性。
5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电量迅速增大,GIS向着缩小型、紧凑型、无人值守型方向发展,这就对GIS的接地降阻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依据相关电力行业标准的规定,对GIS接地线径的设计原则进行简要阐述,并结合工程实际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有关GIS接地线径的设计原则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戴通令,刘阳. GIS一次设备接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电信息,2015,(3).
[2] 冯越琼. GIS接地问题的探讨[J]. 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6,(5).
随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规划中要把风景园林的建造,作为改善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低碳这一理念的兴起与环境日益的恶化有着密切关系。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以及传统化石能源日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推广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风景园林建设“低碳”的理想目标,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1低碳风景园林的概念界定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交通、住房等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必然引起环境的高碳和污染。园林建设在各种不同需要及追求下,需要利用不同的材料和优良的设计完成园林的建造。要达到我们所追求的低碳生活效果,低碳园林的建造应该遵循4点:(1)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量。(2)合理搭配园林相关植物,更好地发挥碳汇功能。(3)提高风景园林内部资源的重复利用率。(4)合理分配园林的维护费用,减少开支。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
2.1降低能源消耗
低碳风景园林建设中的能源消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风景园林的营造必定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如何使这种消耗降到最低,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首先,尽量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做好低碳环保工作,保护环境。其次,能源的选择使用会影响到后续的各项工作,使用一些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不仅环保而且经济,使用寿命长。再次,不能单纯地追求外观的“美、奇、特”,更重要的是功能性的设计和营造,既延长了园林寿命,又减少了园林改造资源的浪费。
2.2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改善环境的措施通常是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园林的营造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但要有所变通,毕竟园林的面积是有限的。丰富植物群落层次,这些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O2,有利于提高园林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建设一些适合个人运动健身的小型林荫道,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建康,而且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人文性。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控制碳排放量
在建造风景园林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机械方面的工具及相关材料,这些工具必然会消耗很多石化能源,碳排放的增加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会产生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就要求建造师能够较好地选择园林建造的场地,尽量避免或减少大机械工具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量。
3.2降低园林维护的碳成本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有优秀的建造师指引园林的营造,建造师应在建造前充分了解该地区的区域条件,设计的园林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可持续性、维持性。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风景园林,在维护上不仅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它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系统较好地维持调节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就减少了维护次数,降低了维护的碳成本。
3.3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Abstract: urban wetland park city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have very important soci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improve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keep the city good ecological conditions, creating comfortable elegant garden environment, 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in its form, plant configuration, waterfront space and environment art sketch and structures of landscape design also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湿地与城市湿地公园的界定
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闲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如调解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是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是人类资源的资源宝库。因此,它被赋予“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动物乐园”等。
什么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如下定义: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景观的一种典型,因其处在城市边缘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更易被人类接近,所以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审美、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休闲等价值。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年)对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有如下定位:“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中的湿地资源结合城市公园的相关功能,完成湿地与城市公园功能的协调,最终实现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总体目标,需遵循以下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2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一原则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强调在湿地景观营建中,有计划的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指增强整个湿地系统内各个部分的连通性并加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是指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因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功能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因此,在进行湿地规划之前要调查原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情况,充分理解原有场址的特点,利用原有的水源、植物、地形地势等基本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状况进行规划,才可以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
2.3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湿地原有的水文、生物、气候等各方面的资源,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对城市湿地资源需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保护、回收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在建设中使用高能效、生态型的资料和工艺手段,尽可能的使湿地资源保持在弹性范围以内,实现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近、长期负面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3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近年来,湿地公园设计迅速发展,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湿地公园设计是以不消耗资源为最大特点的开发和利用,着重发展非资源消耗型的旅游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等服务业,有着一定的开发利用空间。湿地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湿地公园设计的复杂性,并且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理论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湿地公园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湿地公园设计才能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3.1在形态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湿地公园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湿地公园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3.2在植物配置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3.3在水岸空间设计上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显示湿地公园设计的自然野趣。
3.4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
湿地公园设计中,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湿地公园设计人性化的特性。
湿地公园设计中,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湿地公园设计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4结束语
城市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湿地设计的时候要十分关注其生态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05—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地域性原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域性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独有性的特征,使用的是本地区独有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常常会包含着某一地区也有的性质、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内涵。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理念交融的程度越来越深,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不但在自身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也在互相的借鉴以及渗透中改变。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是体现其设计地域性的理性选择,是在当今的工艺、材料以及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一种值得提倡的先进理念。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多元化的外表下不断向前发展,其设计的理念和审美风格更加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受到了削弱,区域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有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发展的崭新趋势
伴随着崭新时代的来临,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日渐频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理念也在日益趋同。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材料上的不断应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更加趋于一致,加上交通的便利使得全球资源共享的程度日渐加深。总之,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选择已经从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技术和地区的阻碍,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可以从外在被仿制和重塑,使得地域材料的自然属性已经不再具有不可复制性。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赋予材料的内在精神气质并不会由于生产的规模化和流通的国家化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地域性料在空间中的表达并不单单依靠材料的外观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依靠材料本身长期在该地区存在所被赋予的精神上的需要、特殊的精神气质以及本地区文化性的认同,即是它的文化属性。人类不断地生产和创造赋予了材料本身以独有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不同都是材料中所能够体现出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来源,总之,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相同材料也具有不同的感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和心理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材料的地域性原则。
三、地域性材料的使用对环境艺术设计所传达的信息以及理念的传播
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各方面都是人们反应的重要来源。任何正常人都会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物、地、时等,会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的反应还是具有固有的规律性和一般特征。环境艺术设计中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是从材料的选择以及使用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状态。地域性材料的鲜明特征是地域性明显,材料本身便体现着内在的本区域文化特征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习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材料能让人切身的感受的地域性文化的存在,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在这种影响下空间参与者会对整个室内空间的认识产生改变,也会更加深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的地域性原则所反映的是文化内涵是根深蒂固的,是独一无二并且流传已久的,这种符号性以及独特性长期的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植入了人们的文化理念中,可以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唤起人们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认同,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地域性原则的理解。
四、结语
材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是整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整体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路,传达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任务。虽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材料选择地域性的重要性和其在体现设计文化中的重要性。设计人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理解环境艺术设计地域性原则内涵,并且在此理念指导下做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更加优秀的作品。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一词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鉴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关于低碳经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认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其核心,应把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庄贵阳)。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为基础,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低碳经济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低碳技术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核心要素分析时,应将其放在首位。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不仅包含能源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其反映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和潜力。技术因素也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技术因素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一个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也有可能采取后发优势,通过吸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从而在低碳技术上获得较高的起点。目前的低碳技术主要涉及传统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低碳经济,也应将消费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为现在或未来的消费活动为最终目的所有碳排放都与人们最终消费活动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异很大。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对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应建立一套系统要素进行量化标准。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优化发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因此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严格符合低碳经济的含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设置。各指标要概念准确,清晰明了,描述全面,从而有利于针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研究,并具有推广和应用型。
(2)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即为评价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状况。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经济指标有机联合起来。而且在设置过程中,也要坚持各指标层次性原则和同级指标互斥性原则,以期对各总体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使指标体系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定应该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强,指标相关数据要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尽大程度达到评价体系具有实际意义。
(4)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设置,既要体现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其对未来指标有先导作用。
(5)发展性原则。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各指标的设置也应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践进行动态修正,这也体现了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的方法论原则。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对诸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依据层次性原则,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即为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准则层则是依据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从而对目标层进行细分,而指标层则是对准则层各二级指标进行具有实际操做性的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经济发展 人均GDP、GDP增长率、环保产业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资源循环利用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资源禀赋 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空气环境质量
技术发展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废弃物利用率、、低碳农药化肥使用率、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率、低碳R&D经费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率、智能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社会发展 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交系统便捷程度、环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车比重、私家车年行程千米数、低碳意识认同度、节能建筑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指标体系设置以后,就要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收集,将研究指标的数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求出相对比率。对于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应采用类似于指标选取的德尔菲法。评价表格的格式如下(见表2)。
其中,对于负向指标正向化问题,通常采用取其倒数的方法计算指标层指数,最终得出研究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
运用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运用德尔菲法时,在专家的选择上,也要根据评价对象,决定是选择一定区域内的专家还是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专家。
(2)准则层指标的设计中,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础,其中,用经济发展来代替发展阶段要素,因为经济水平最能体现经济发展阶段;关于消费模式,用社会发展的诸项指标来替代消费模式要素,因为消费模式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密切联系。
(3)对于指标层的诸项指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权变的原则,依据评价的区域范围以及评价的具体用途不同,应进行各指标细化归类和增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对于标准值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标准,例如同类研究对象的标杆值、国家标准、平均水平等。
(5)对结果进行最终评价时,不仅要看到最终目标层的结果,还要看到影响目标层结果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形、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发展由粗犷型向节约型转变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一、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意义
(一)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大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诸多产业的层次才能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才能跨越种种国际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三)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得以转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我国实际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要特别注重结合国家的实际来解决。因此,我国的法治建设,特别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保护国家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主要是指各国强调的国家环境安全的利益。国家环境安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防止因为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而碳循环异常导致的水循环异常进而导致的旱涝灾害及水土流失问题是与气候变化关联最紧密的自然灾害,因此要特别关注。
(三)注意法制构建的协调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各种法律法规的协调,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使法制统一,这不仅方便适用、提高效率、节省法律资源,更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制构建的经济法思考
我们应当不断完善原有相关的经济立法体系。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与经济法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完善原有的经济法体系也是对低碳经济的法制构建的发展。经济法包含的法律部门广阔,涉及低碳经济的法律部门有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环境法、税法、公司法等。
(一)自然资源法
所谓自然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尚不完善。为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低碳,自然资源法律的完善势在必行。只有完善了自然资源法,我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趋于合理和科学,低碳经济的道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能源法
能源法是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它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或能源安全原则;节能高效综合利用原则;能源清洁利用原则或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能源国际合作原则。制定并完善能源法将大大推动我国能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推动低碳经济的开展和稳步前进。
(三)环境法
环境法的完善对于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至关重要。为了实现保护资源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我国政府运用包括经济经济的各种手段进行境保护的重大作用日益彰显,我国将征税和收费排污结合在一起,这构成了大气污染经济防治手段的主要内容。环境法德完善将从宏观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指导,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原则性的保护而不至于偏离“轨道”。
(四)税法
众所周知,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不仅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对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税收我们应在协调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碳税,建立一个以大气环境保护为目标,各种税种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税收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
(五)公司法
在公司法方面,应提高高碳企业市场准入的要求。比如,提高高碳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限制高碳企业的上市。而对低碳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放宽低碳企业的市场准入要求,降低其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降低对低碳企业上市的要求,鼓励低碳企业优先上市。
近代以来,各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大规模开发常规能源已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在这一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推崇。我国当前倡导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政策措施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尚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法律,许多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法规范,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
[2] 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3] 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6.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当前世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为通过低碳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低碳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其实质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优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本身是一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构建的发展方式。
陶瓷业可以说一直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矿石土地等相关资源,而污染问题又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在低碳减排的大军里,陶瓷行业的减排任务可谓任重道远,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承担着艰难的任务与使命。陶瓷行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如何构建陶瓷产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陶瓷产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1)以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减少碳排放,保证全球气温上升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以技术开发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低碳技术促进陶瓷企业和相关部门低排放和能源技术、CO2捕集与埋存技术等开发和推广,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科学实行监督、管理,促进制度创新,提高能源效率,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3)以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双赢为原则: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同步提高。
陶瓷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陶瓷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与反映,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陶瓷低碳经济的特殊影响来确定。具体来说,陶瓷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包括四个内容:(1)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性问题;(2)低碳经济是对于高污染、高排放、没有约束的碳密集的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3)低碳经济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目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CO2等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进行的自救行为。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历史上CO2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或者CO2的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证实了人均收入和CO2的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Grubb(2004)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CO2排放较高,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弱。Treffers(2005)等学者对德国GHG排放量的减少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Wara(2007)认为,清洁发展机制不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
(二)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文献主要是关于碳排放权分配问题。王伟中、陈滨(2002)等认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应当遵循人均排放权分配原则和效益原则。潘家华(2003)考虑到除了以国际公平为原则的碳排放权分配,发展中国家站在人文发展的角度,坚持人均排放权分配原则。何建坤、刘滨(2004)指出,碳排放权分配应坚持“一种产权、两次分配”原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碳排放权分配必须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原则,在公平原则和碳排放“产权”界定清楚的基础上,各个国家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排放权的二次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陈文颖、吴宗鑫(2005)等考虑到以“一个标准、两个趋同”的原则来进行碳排放权的分配。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公平问题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核心问题,考虑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无论是历史水平还是当前水平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当坚持人均分配原则,以保障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权益。
第二类文献主要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和对策。谢军安、郝东恒、谢雯(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架构发展低碳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韩雪梅、刘欢欢(2009)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凌芳(2009)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建议选取一定的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或者实践园区,让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进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孟德凯(2007)从中国利益出发,指出我国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汇三个方面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朱四海(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转换促进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低碳化;激励低碳技术研发以及建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和碳汇五个方面指出了多层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卢小祁(2009)认为,通过农村低碳化建设、城市低碳化运营以及工业低碳化发展是将南昌建设为绿色花园城市的新型途径。宋德勇、卢忠宝(2009)指出,目前各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为:低碳能源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消费政策,四种低碳经济政策都是以鼓励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的。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发展中均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应对能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渊源。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新变革。自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低碳经济的出现必然有着经济学原理作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下面将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低碳经济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总结:
1、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首先让人们联想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但要求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求体现到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它包括经济、生态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就是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资源环境产权理论。发展低碳经济与环境资源产权理论密不可分。“产权的建立实际上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对资源权利的界定、保护和行使,关键在于相互间的排他性。当资源的稀缺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建立排他性规则所费的成本低于可能带来的收益时,人们才有建立该资源产权的激励”。
3、排污权交易理论。《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三种履约机制即:联合履行、排放贸易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都是实现并且推动低碳经济的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环境管理政策,它将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优化配置”。
4、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有效配置缺乏效率。由于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没有反映环境的稀缺性,许多环境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零,纠正市场失灵的方向应该从经济组织的建立和政府的干预上入手。
5、政府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是指政府做出的决策影响了经济效率,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家低碳经济政策能够有较好的了解。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实践当中有必要从低碳所涉及的经济学内涵进行研究,以下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对低碳的经济学内涵进行了分析:
1、“脱钩”理论角度。将物理学当中的“脱钩”概念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之间的“解耦”关系的。评价低碳经济的主要标准不是单一的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也不是单一的看经济发展状况,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速度可以大于、等于以及小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后两者为理想状态)。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为CO2)之间关系不断从“耦合”到“脱钩”的过程。“脱钩”:是指用较少的物质消耗生产出较多的经济社会财富,它反映出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并非同步变化。脱钩指数用来衡量脱钩指标,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DRt为脱钩指数,EP为环境压力变量,DF为经济驱动力变量,它表示一段时间内环境压力变量的相对改变与相关经济驱动力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率。运用脱钩指标可以较好地检验某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找出造成脱钩的原因,从而为国家制定灵活的脱钩政策提供依据。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角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能够表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地遭到破坏,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态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人均GDP和环境保护呈倒“U”型关系。
3、科斯定理角度。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外部不经济导致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科斯定理入手。科斯定理指明:“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
4、国际经济学角度。国际经济合作是不同国家政府、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竞争与协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经济协作活动。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在国际相互依赖基础上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加强其在国际间的流动,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碳排放权全球内的最优化配置,最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行)
主要参考文献:
[1]World Bank,2003.Capacity Buil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Workshop Report).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3.
[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2006.1.27.
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离不开碳排放量的脱钩理论,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的降低这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哪个国家,通过建立相关的脱钩指标,都能够对这一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变化政策进行有效地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合理,是否低碳经济。而制定合理适用的脱钩政策则离不开对于导致脱钩的众多因素的合理分析和寻求。
我国的低碳产业联盟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为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同时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产业联盟指出为达到低碳经济可以采取一系列现代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可以通过产业转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及从整体环境制度上进行创新等。除了低碳产业联盟,CCICED等均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给出了一定的描述。国外研究也指出,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两者之间找到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则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既建立起低碳技术体系、能源体系以及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碳生产力,最终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保证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一)体系构建作用
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体系构建主要是为了对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全面、合理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根据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分析具体影响该区域低碳水平的因素,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措施来指导该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首先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对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同时能够对该区域未来的低碳发展进行较为客观的预测。其次,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从根本上分析和评估出影响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因素,能够有利于决策者根据实际是影响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决策和措施,指导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最后,通过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使决策者较为宏观地看到不同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低碳经济水平较为薄弱的区域发展,并借鉴低碳经济水平较好的区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
(二)构建基本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体系,其中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众多方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这就决定了对于该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综合系统原则、针对目标原则、动静态结合原则、主导可操原则、全面整体原则以及科学科比原则等。
(三)指标的选择
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一共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共三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综合评价指标,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四个内容,即碳排放指标、经济指标、环保指标以及能源指标,通过对二级指标的确定,能够为三级指标的确定指明一定的方向。比如,通过二级指标碳排放指标的确定,能够确定出相关的三级指标,包括居民生活碳排放率,碳强度,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碳排放率等。这些三级指标均为逆指标。其中居民生活碳排量与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即为居民生活碳排放率,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碳排放率分别为该产业碳排量与该产业的总产值比值。二级指标能源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出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的比例以及能源强度。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正指标,其余两项为逆指标。能源强度即能源消耗总量与GDP的比值。二级指标经济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出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以及人均GDP。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逆指标,其余三项均为正指标。GDP与人口数的比值即为人均GDP。二级指标环保指标的确定能够进一步确定相应的三级指标,包括城镇建成区绿化、湿地、森林的覆盖率,环保投资指数、三废治理投入产出值以及R&D经费投入强度。其中三废治理投入产出比为逆指标,其余各项均为正指标。
(四)评价方法选择
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尽量本着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最常用的评价指标确定方法包括Delphi法(德尔菲方法)、AHP法(层次分析法)、粗糙集方法、FAHP(模糊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MFA(物质流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每种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既有它的优势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用的方法。其中,聚类分析法是以距离为分隔依据将评价数据分为多种类别,通过多元化的统计方法,不断缩小同类评价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不断放大不同类别评价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从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别的评价指标进行类别内系统的、全面的、较为客观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比较。下面主要就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多个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从而针对各个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发展策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聚类分析法评估探讨
(一)聚类分析方法体系
聚类方法就目前而言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常见的包括非层次聚类、层次聚类以及智能聚类这三种聚类方法。层次聚类方法就是以距离作为评价的标准依据,通过对距离的定义以及计算,将不同范围内的距离段定为不同的评价类别,将各个评价结果归至不同的类别内,或者是先将全部的评价数据均归到一个类别内,然后在根据实际距离的远近和标准等将不同的数据分开类别进行统计。
(二)层次聚类法步骤
首先将评价的全部数据分别归为一类,将归为多类的数据依据距离相关定义,对距离进行定义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组间平均距离法、最短和最长距离法、离差平方和法等。不同的距离定义方法会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尽量保证不用类别间的相似样本。其次,进行数据的合并,即将对于定义出的距离最近的两类数据进行合并,这样原先的类别数量就减少了一个,在这种条件下,继续对新类别进行相关距离以及相似度的计算,进而形成一个跟之前距离矩阵不相同的新的距离矩阵。然后,按照这个步骤进一步对最接近的定义距离内的数据进行合并,且对形成的类别进一步进行相关距离以及相似度的计算,进而形成新的距离阵,以此类推,每一次新的类别都比前一次的数量要少1。直至最终所有的数据都合并为一个类别。最后,进行根据画出的谱系图进行相关的结果评价。
(三)方法应用探讨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AA13.0。通过对我国多个省区进分析,得出不同省区的低碳发展水平。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方法(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2)选择变量(分别将省区以及Fac_1、Fac_2…Fac_5导入到Label Case by框与变量框中);(3)选择统计量(间距选择Minkowski、聚类方法选择Ward’s Method、选择绘图为系统树状图、选择Zscore标准化。(4)选择解的范围;(5)输出并分析结果。
(四)最终策略分析
通过将我国多个省区划分为五类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各类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可以得知,从整体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同国外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从国家宏观调控着手,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低碳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我国低碳经济进展。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发展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中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制性手段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应该放眼于国际,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强与低碳经济强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同互通,拉近我国同国外低碳经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一同并肩作战,应对气候变化。另外,我国应该加强对企业排污的控制,通过调整市场体制和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降低企业排碳量。最后,我国还应该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低碳经济发展不是依靠个别人、个别部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全民参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低碳排放。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工业建设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取得这些成绩的代价就是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低碳经济,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切实落实低碳排放,从而保证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