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和目的分析
1.1财政收入预测的基本思路
财政收入需要预测许多方面,但是在复杂的工作中要把握住预测的重重之重,抓住重点统筹全局要做到对财政收入预测必须要对财政收入的规律性和相关变量及偶发事件加以把握。财政收入来源于我们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经济性活动,通过纳税等相关手段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税收是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因此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大的方面和国家经济状况有关,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和税收体制、税收手段等有规律可循的因素相关联。把握与财政收入规律关系后,还要及时的预测其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确定因素。
1.2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分析
财政收入预测的目的一是体现财政收入的总量水平,其总量水平从根本上反映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财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政府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问题,通过财政收入总量的预测,可以及时的发现政府财政问题上的漏洞,适时的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二是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结构体现的是各项收入所占的比例,财政收入结构对于预测税收有较大的帮助,其能够较准确地做到未来税收的掌控,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调整税收,保证财政收入的来源;三是财政和经济的预测,财政收入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当政府各项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时,其经济措施就会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1.3财政收入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大多数时候,政府并非关注现时的财政收入,而是未来几年或相当一段时间后的财政收入水平,其他时候,政府可能需要了解当年甚至几个月内的财政收入情况,这便是财政收入的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问题,区分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很必要,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和短期之中的决定机制不同,与预测理论、方法及预测模型等机制关系很大。长期中,经济增长依靠的机制主要是经济自身的实际生产能力,而并非是短期中的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若是长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经济在长期之中的趋势性,考虑经济中内在的本质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因素,若是短期预测,需重点把握短期波动性并着重考虑现实经济中具体的、偶发的和突发性的影响因素。
1.4财政与经济关系预测
政府预测财政收入的目的并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基于财政本身,很多时候是因为财政收入和经济某些方面的关系,当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和判断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时,构建模型的关注点就不能局限在财政方面,还要关注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因素。
1.5财政风险系统评估
财政风险指的是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出乎意料变动的可能性。根据其定义表明财政风险既可以是消极的,即政府可能遭遇减少收入,增加支出,扩大损失;也可能是积极的,即政府可能获得意外收入增加、支出减少,或取得其他形式的利益。具体分为财政收入风险和财政支出风险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指财政收入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后者是指财政支出过程存在不利于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的可能性。同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过程带给人们的风险感受则更直接、更强烈。
2.财政收入预测的影响因素
2.1制度因素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税收又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之下,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经济发展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同样包含了许多方面,纳税的主体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制度变化而变化,当征税对象、税收种类和税率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对财政收入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总量逐步上升,财政收入占我国GDP比重也日益上升,这就决定了财政收入的预测要建立在不同制度的基础之上,在预测财政收入时要把体制的因素考虑在内。
2.2经济因素
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在各项制度都已经确定以后,影响财政预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加是建立在发达的经济之上的,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带动财政收入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的衡量主要看GDP总量,总量越大说明社会中的经济类型越丰富,丰富的经济类型使政府的经济来源不会过分依赖某一种经济产业。当一种经济产业受到影响时,其他的经济产业就会得到相应的补充,从而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侧面是企业盈利的增加,企业盈利的增加会带动投资者资金的融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中各个产业盈利增加的同时带动了税收的增加,所以经济因素是财政预测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快发展,财政收入也稳步上升,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增长的财政收入又保障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3.对财政支出的预测
在预测财政支出时,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十分关键,经济模型充分考虑到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区别。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具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可安排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财政收入进行合理的配置财政资源,其安排的去路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区别决定了财政支出不能根据财政收入来预测。考虑问题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结果,从主观意愿上考虑,财政收入不能够预测财政支出。但是从平衡收支的角度来说,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了以后的支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财政支出主要取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我国经济危机时,为了带动内需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行业的投入,这时财政支出是根据未来经济的需要来制定的。财政状况由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决定,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入,支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支出的合理到位,能够为经济带来活力。支出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缩影,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分析财政支出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绝对量分析或者是相对量分析,相比较而言,相对分析应用更加广泛,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财政状况,同时能够体现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大小。
4.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4.1经济因素
经济的繁荣会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地方上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增加。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就是GDP的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需要为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一个基础设施齐全的发展平台,在经济发展日趋成熟以后,政府的投资又逐步转向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的活动。在发达国家中,政府财政支出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这正是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财富会不断的增加,富裕宽松的生活条件时人们降低了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放在公益性的项目上,从而满足人们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活也发生了不同的认识,人们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对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政府就要增加财政支出满足人们生活中的质量。
4.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也据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确保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等,为了确保其职能范围的稳定,政府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财政支出,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和维持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医疗服务,加强教育力度,政府职能范围相对广泛,其财政支出就必然会有所增加;二是地方政府的效率会对财政支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工作效率高,勤俭工作的地方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都能够用到实处,铺张浪费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
4.3其他方面因素
除了经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水平等都会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此外,伴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劳动力和资本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自动流向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以便利用规模效应的优势,然而城市不仅是一个工业品生产集聚地,同样作为一个大量人口的中心,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必然会增加城市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郑鹏辉、单锐、陈静.时间序列分析在我国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2]冯润.分解预测法在财政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财政,2008(13)
1.引言
为了详细了解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各项情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影响因素、税收如何影响财政收入、重庆市不同类型企业所缴纳的税类差异。
2.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这里以重庆市的国有税收收入和地税税收收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三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用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它们对两种税收收入的影响情况。
选取的原始数据为从1996年到2014年的国有税收收入、地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的数据。
2.1国有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去掉,只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预算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设回归模型为:Y1=B0+B1X1+B2X2+u。
其中Y1代表国税税收收入;X1代表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重庆财政预算支出;X1代表商品零售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结果见表1。
由该结果可看出:
可决系数R2值为0.998,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97,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方程显著。F值为3364.187,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以上表格也反映出每个变量的t值和P值都表现为显著,说明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所以正确的模型形式为:Y=-398695.889+724.052X1+0.021X2。
2.2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设地税税收收入模型为:Y2=B0+B1X1+B2X2+B3X3+Ui。
商品零售价指数以及财政预算支出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地税税收收入做回归。
设模型为:Y=B0+B1X+ui(其中Y代表重庆地区地税税收收入,x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其分析结果见表2。
由该结果可知:
可决系数R2值为0.985,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84,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表明方程显著。该表反映出F值为1125.083,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从P值和f值看,地区生产总值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显著。因此,该回归模型的方程和变量均显著。
因此回归方程为:Y=-1388459.269+891.286X。
经济意义表现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说来地税税收收入增加891.286万元。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主要是受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
2.3综述
综上可知,国税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预算支出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次之,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收入影响非常小。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这两个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很小,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3.税收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分析重庆地区国民税收收入以及地税税收收入两种税收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税收收入对重庆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
以下对各种类型的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相关性,以了解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各种类型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
该表格体现了1996年-2014年间财政收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每种税收与其它类型的税收相关关系都比较强。其中也可以简单看出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两项税收属于国民税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三项税收同属于地税税收。这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的确存在差异。财政收入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系数比它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相关系数更强,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即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加明显。
4.税收类型与重庆市企业类型关系分析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具有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重庆市各个类型企业主要缴纳的哪种类型的地税,即了解缴纳的各类型地税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类型地税收入与企业类型进行分析。
4.1构成情况
4.1.1税收类型构成
由于在数据收集阶段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和屠宰税数据缺失,因此此处不将这两者纳入分析范围。最终确定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这几种。
4.1.2企业类型构成
根据统计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非内资企业(主要有: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以及乡镇企业)的税收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企业类型与税收在结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采用以上13种类型的税收作分析。
4.2对应分析
根据分析,可得因子平面图如图1(图中数字1~11分别表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
由该因子平面图可知:11种类型的企业之间距离不大,总的来看区别不大,但仍然可以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编号为2、3、4、5、6、8、10、11的样品,即政府从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企业收取的税收主要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其中对样品11(乡镇企业)收取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第二类:编号为7的样品,即内资企业中的其他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种类主要是耕地占用税。第三类:编号为1和9的样品,即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缴纳的税类主要是印花税、资源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
在最后分类结果中可看出车船税和烟叶税没有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距离较近。由于数据收集阶段车船税和烟叶税的部分数据已经缺失了,因此此处不对这两种类型的税收进行归类。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制度改革,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为了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保证社会公平,调节地区性差距,合理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转移支付是将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至下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来支付地方政府支出。俄罗斯与中国均于1994年开始贯彻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制度开始的时间相同,可是两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实施效果都存在不同之处。
一、中俄两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一)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转移支付的法律,但中国在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转移支付方法,基本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一般转移支付,是现行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主要参照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不限定使用方向,以地方政府为单位进行分配。第二,专项转移支付,指定补助的用途,地方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第三,税收返还,是每年从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的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
(二)俄罗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俄罗斯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中就已经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与支付方法,将转移支付上升到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其中,规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以固定的计算方法评估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使其能够以具体的指标来体现,根据各地方政府实际收支指标进行计算评估,中央政府给予各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以此来平衡地方政府间的预算保障水平。第二,以固定的计算方法或根据国家的政策需要对特别的援助对象进行评估,以补助的形式对地方专项支出进行拨款。第三,通过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借贷,弥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缺口。将转移支付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对政府转移支付过程的监管,使得各级政府预算各加透明化,强化各级政府的自律性。
二、中俄两国转移支付方式存在区别
俄罗斯是通过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或借款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中国是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关。俄罗斯属于联邦制国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数学者从国家政治结构角度去区分,认为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较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政治权利上更具有独立性,而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却常常被忽视。俄罗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特征在转移支付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除了所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外,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的拥有经营、收入和支出、盈余和赤字(亏损)及可以借贷的权力,当财政预算吃紧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紧密挂钩,一一对应,提高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不具有政权独立性,但是按照中国经济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属于行政单位是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可以从事经济活动。虽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的资格,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权利得到了限制,其只能发挥其政府职能,却很难像一个经济主体那样对政府财政进行经营。这种转移支付方式固定了中央向各地方政府的返还比例,地方政府无还款压力,只要达到返还条件即可获得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至于该笔补助的利用效率与税收返还的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质量低,或出现重复建设等浪费。
三、俄罗斯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
国家想有效发挥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效力,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中央政府拥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和较高的转移支付比例。2011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为103740亿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51306.15亿元,占前者49.46%,俄罗斯全国收入总额为20335.1亿卢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11211.3亿卢布,占前者55.13%;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56414.1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39899.96亿元,占前者70.73%,俄罗斯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11019.4亿卢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602.7亿卢布,占前者5.47%。以上数据表明,俄罗斯的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而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低于中国6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俄罗斯虽然中央财政收入比例较大,但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比例却非常小,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十分有限,财政权力过渡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受到限制,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加剧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促使其在税收环节对中央税收的截留现象的进一步泛滥。与之相反,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比例略小于地方政府收入比例,但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比例却高达70%以上,财政权力过渡下放到地方,尽管看起来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调节能力增强,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监管不力,不仅会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还会孳生腐败,扩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政权稳定。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支出监管机制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高强,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俄罗斯联邦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3-76.
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二)
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高一政治重点知识(三)
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汉语词典将税务定义为关于税收的工作。很明显,税务的范畴是依托于税收的范畴而界定的,因此,有必要先了解税收的范畴。下面是一组税收范畴的典型概括:定义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定义二: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入活动、调控活动、监督管理活动等。可以看出,定义一侧重于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我们称之为狭义税收;定义二则侧重将税收界定为参与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我们称之为广义税收。很显然二者的描述有很大区别,对税收范畴的理解尚有如此大的分歧,那么,以税收为依托而界定的税务范畴又怎么容易搞清楚呢?
二、税务与税收的区别与联系
(一)二者使用存在分歧的一个例证。先看下面一组概念:税务管理是国家以宪法、税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运动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全部活动和过程。税收管理是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运动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政府通过税收满足自身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一种活动,包括法制管理、征收、计划管理、税务行政管理等。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将此定义为税务管理。这两个概念似乎大同小异,只是第二个概念的范围稍微广了些。
(二)存在分歧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存在分歧的原因在于:下定义者是基于对税收范畴不同的理解而进行概念界定的。分析发现税务管理与狭义税收范畴,税收管理与广义税收范畴似乎是一组相对应依托的关系,狭义税收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根据税务是关于税收的工作的定义,则可得出税务就是组织财政收入的相关工作的结论,因此,在这种理解前提下,税务管理就等同于税收(狭义)管理。而广义税收范畴将税收界定为参与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入活动、调控活动、监督管理活动等。由此,税收管理的范畴除了包括对组织收入活动进行管理,还必须对调控、监督等活动进行管理。至此,可以看出广义的税收管理比税务管理(狭义税收管理)的范畴更加宽广。
(三)一个表象:税务涵盖的范围受制于税收概念的内涵。根据现有税务的概念,似乎税务涵盖的范围受制于税收概念的内涵,亦即对税务的理解受制于对税收内涵的把握,即若以狭义税收范畴为依托,税务的范畴就比较窄,若以广义税收范畴为依托,税务的范畴就比较宽泛。我们这只是错误前提下的逻辑表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三、税务与税收关系新认识
(一)对税务概念的新认识
1、税务的字面定义过于宽泛。有的定义表明,凡是与税收相关的工作都应该属于税务的范畴。事实上,税收相关工作的范围非常广,远非筹集财政收入那么狭隘,它还包括:税收的立法、税收收入的创造、税收收入的使用、税收调控经济、监督管理经济运行等活动,后面这些工作是不是都属于税务的范畴呢?
税务筹划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认为,税务筹划的开展以及研究真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税务筹划在西方国家几乎是家喻户晓,并且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税务筹划这一概念才被引入中国,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纳税人纳税观念转变和纳税意识逐步提高的体现。但是,税务筹划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理念上的痼疾和偏差以及方法上的不足,对它的涵义界定比较模糊,不同学者解释不一,在许多文献资料中经常将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两者混为一谈。对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的涵义进行辨析界定,有助于对税务筹划的进一步研究扫清障碍。
一、税务筹划的研究范畴
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国际税收辞典》对税务筹划定义为:“税务筹划是指通过纳税人经营活动或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美国W.B.梅格斯博士认为:“税务筹划是在纳税发生以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作出事先的安排,以达到尽量地少缴税,此过程即为税务筹划。”
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在《个人投资和税务筹划》中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指出,税收是依法强制课征的,而不是靠自愿捐献。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不过是空谈而已,人们合理又合法地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自己承担最小的税负,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税务筹划。
上述观点和认识都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基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有目的地策划和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款或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主动的、合法的、理性的行为选择。
盖地(2003)认为: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是两类不同的会计主体,为了与会计的称呼一致,纳税人的会计是“税务会计”,纳税人的筹划则应是“税务筹划”,而非“税收筹划”。但遗憾的是,盖地并没有进一步解释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的实质性区别,仅仅说明这两个名词存在差异是为了保持称呼的一致性。
范百顺(2006)指出:“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税务筹划”属于税务会计的研究范畴,而“税收筹划”则属于税收会计的研究范畴。其研究结论是从研究范畴方面指出了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的区别,基本理清了两者差异的方向,但是,并未指出两者差异的关键点。
刘建民(2002)认为: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是两个明确不同的主体,因此,纳税人的筹划称“税务筹划”,征管人的筹划称“税收筹划”较妥。其研究观点基本理清了两者存在差异的关键点是主体的不同。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税务筹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务筹划包括狭义的税务筹划和税收筹划。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够准确的,背离了税务筹划立足于纳税人这个主体的基本出发点,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是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税务筹划本身倒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税务筹划包含节税和避税行为,而狭义税务筹划仅指节税行为。从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税务筹划应该包括“合法但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以及“既合法又合理”的节税行为,对纳税人来说,无论是节税行为还是避税行为,都是通过筹划活动获取财务利益实现财务目标的理性选择。
二、税务筹划与税收筹划涵义之区别
(一)税务与税收涵义之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对“税务”所作的解释为:税务是关于税收的工作,即税收事务,或纳税事务。很显然税务是由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税务的主体是纳税人,税务从另一个层面讲是纳税人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据国家税法规定缴纳各种税款。事实上,纳税人是集权利与义务为一身的特殊群体。政府部门用于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金,只要纳税人依法缴纳了税金,便拥有了向政府部门索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权力;反之亦然。纳税人换取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消费权的代价便是缴纳税款。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对“税收”所作的解释为:税收是国家征税所得到的收入。税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筹集财政收入,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税收是政府聚财最重要的手段。
两者的区别在于,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是国家为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所付出的成本。而税务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税收法律法规缴纳税收的一种义务,是纳税人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时所支付的费用。税务因税收而产生,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征收税款的执行机构,是税收法律关系中与纳税人对立的主体,互有权利义务关系。
(二)税务会计与税收会计之区别
过去的财政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新的财政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不适应、不规范等问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今后必须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一)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
经过1998年以来的财政支出体制改革,我国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仍有较大距离。公共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是财政的主要职能和基本定位。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其主要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对全体公民一视同仁的规范的税收。二是财政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财政收入的组织机制和财政支出的安排机制,目前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财政的预算管理。三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监督。如预算的科学编制方法、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等。在这三个层次中,预算管理是核心。首先,财政的职能要通过预算的安排体现出来,即通过预算得以实现;其次,科学、细化、规范的预算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正常运行的基础;再次,预算是财政监督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预算不规范,不仅财政部门很难进行全程监督,也不可能形成社会其他有效监督机制。因此,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必须要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我国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方面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使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了核心和攻坚的阶段,即深化预算改革阶段。
财政预算规定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与结构,以及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担负的成本即税收数量。那么,每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以及社会负担的成本由谁来决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结构和类型又由谁来选择,即财政预算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如何解决。因此,今后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预算管理中引入公共决策和选择机制。比如在人大设立预算编制和审查委员会,专司预算的编制、审查和监督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建立广泛征求意见的机制;增加预算的透明度,扩大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社会监督,构建纳税人的意见反馈机制等。
财政支出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加强财政监督的依据,也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要细化预算的编制。目前的预算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人员工资和共用经费部分;二是活的部分,即专项经费部分;三是转移支付部分,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对于固定部分,关键是要引入绩效预算的办法,即财政供给与单位取得的成效挂钩,成效越大,财政支持越大,改变过去财政养人、养懒的做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引导作用。对于专项经费的预算,一定要细化到项目,把经费和项目挂钩,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对于转移支付支出,要按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的原则,规范转移支付,减少随意性。总之,要尽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细化预算编制,使预算尽可能的规范、合理和透明。
(二)按照财权、事权对等的原则,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以来,逐渐暴露出来的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基层财政越来越困难。
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五级财政,即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市、区)和乡(镇)。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划分了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收入范围,省以下的体制是各地仿照分税制体制自主安排的。在中央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背景下,省以下的体制安排自然带有层层集中财力的倾向。近年来的情况显示,现在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的结果是,财力逐步向上集中,但事权仍在基层,甚至呈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许多该财政承担的支出,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过去基本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民负担过重已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税费改革,这部分支出开始回归财政,基层财政的事权反而在扩大。因此,在这两个反方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县、乡财政困难的矛盾开始激化。2001年全国拖欠工资的县、乡占全国县、乡总数的 18.7%和 27. 1%,县级财政支出中工资支出高达61%。绝大部分县、乡的财政是捉襟见肘,仅仅能够应付“保工资、保运转”的支出,用于建设的财力非常有限,各方面的支出欠账越来越多。目前,在基层财政困难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以维持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但基层财政困难的程度。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形势变化而逐步显现的,因此转移支付较多采用的是一事一办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仅转移支付很不规范,基层财政预算难以安排,而且增加了基层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出现“你给钱我才办事”的被动局面。
分税制财政体制能够成功运行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级政府有自己的主体收入,用自己的财力办自己的事情。否则,地方政府就会逐步增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依赖不断增强和上移的必然结果,是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转化和变质为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自然消亡,地方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转化为“跑上”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解决基层财政的实际困难,核心是确立一级财政,就要使这级财政有能够基本满足自己需要的自主财力,在辅之少量的转移支付财力的情况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目前,我国的五级财政体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一是财政层次过多,影响了各级财政主体收入体系的形成。二是财政层次过多,影响了各级财政的事权划分和职责的确立。总之,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对称,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的又一基本要求。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一是中央财政的职责重大,如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尖端科技和高新产业,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江河湖泊的治理,等等,中央财政必须要有强大的财政调控能力。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符合中央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原则。另一个是县级财政的职责重大。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社会经济体制,“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结果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时,财政供给的公共产品主要是面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很少。因此,我国今后要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有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财政在供给公共产品方面要弥补历史的欠账和满足新的公共需求,如提供基础教育包括今后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等等,基层财政的任务是非常巨大的,时代赋予基层财政的责任和压力也是空前的。所以,完善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要增加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扩大税收分享中县级财政分享的比例,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大幅度增强县级财政的实力。
(三)按照公共财政和城乡一体原则,继续改革农村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遏制农村“三乱”现象的发生。从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确实实现了上述目标,减轻了农民负担,安徽省农民平均减负在25%以上,有效遏制了农村“三乱”现象。但是,现在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1958年左右形成的农村税收体系,农村仍然实行有别于城市的税收制度。
从税收负担看,目前农村居民普遍相对高于城市居民。如对城市居民普遍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均800元,假如一家三口仅一个人工作(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在3300元以下是不需要交税的,但农民现在的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3000元以下,却普遍都要交税。许多工商税都有起征点和免征额,如增值税、营业税等,但农业税没有,无论农业生产的成本多大,也无论农业生产的净收入是多少,都需要缴纳固定比例的农业税。目前,许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如城市居民的“低保”水平,尤其在很多贫困地区,但在城市享受照顾,而在农村确要纳税。因此,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税收负担是重的,也是不公平的,在税制上设置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待遇。
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出发,必须继续深化我国的农村税收制度改革。长远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协调的税收制度,将农业税改为体现农民纯收益的具有和城市个人所得税有大致相同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新型收益税。当前,“三农”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恢复乏力,已严重影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张。目前,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农村新的税制改革到位以前,建议目前免除一切农业税。现在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形势较好,而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下降到3.7%左右,并且农业税的征收成本很高,免除农业税对财政经济形势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于目前广大农民的休养生息和增加农民收入是非常关键的。
2、如何认识国民收入?
3、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4、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5、什么是财政?如何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6、财政的作用有哪些?
7、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税收:1、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特征?
2、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
3、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5、为什么要增收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什么意义?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
社会总产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总合。(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
社会总产值:用()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货币形态,价值形态)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所剩余的那部分净值。
学科内综合: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比较:①GNP、GDP与国民收入的异同:
②比较大小:
财政:国家的()和支出。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的主要环节。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可以分为()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国家()支出的财政资金。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关于国民收入
含义:高考资源网
国民收入的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财富,它标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水平的能力。
增加国民收入途径:只有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国民收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一部分用于消费。
用于积累部分:包括用于扩大()(主要内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贮备。
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
重庆市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支出属()消费;是国家履行()的职能。
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①、积累与消费具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②、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③、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④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注意: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国民收入的分配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思考:某国在某年预算中,用于积累的投入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八,实际上该国当年生产资料的实际生产能力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问:会产生什么结果?
答案: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现有企业生产资料短缺。
关于财政
国家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的分配关系。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它包括财政收入和()。
上海市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R&D)是财政投入,科技将会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这是重庆市实施“科教兴市”的体现,充分发挥资本资源的作用。
财政的巨大作用:①。(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空的手段之一)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数量、方向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获得财政收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思考:我国国家财政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18、关于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特征:()性、()性、()性。[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反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财政收入形式及其内容
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税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利
有无偿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不具有固定性
债
根本不具有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国家机关的
收费
具有固定性,但它以国家机关向付费者提供服务为前提,所以不具备强制性和无偿性
国际捐赠
具有无偿性,但又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
罚没收入
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对纳税人来说不具有固定性。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③、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违反税法的行为有些什么?
(1)李某是摩托车行老板,有一次他以5000元卖出一辆摩托车,但在开发票时把金额改为3500元。
问:李某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
(2)张某依法应该在2006年10月1日缴纳税款500元,但他直至2006年11月15日才到税务局缴纳税款。
问:张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到时他仍只需缴纳500元的税款吗?
(3)潮阳、普宁两市的一些工商管理部门为大批虚假出口企业办理工商登记,一些税务部门为虚假供货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共同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
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4)牛二开一个餐馆,从不交税,欠下税款8000多元,税务工作者上门收税,牛二就纠集一群流氓围攻、谩骂并打伤一名税务干部。结果是牛二被公安机关拘留,后经法院审理处4万元罚款,并处7年有期徒刑。
问:牛二围攻税务人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什么是纳税人?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
税种
征收对象
纳税人(单位和个人)
作用
增值税
增值额
17%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
避免重复征税,有利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营业税
营业额3%、5%、5-20%
我国境内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消费税
消费品或消费行为
P28
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抑制超前消费、避免过度消费而损害人民健康、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
税种
征税对象
纳税人
作用
企业所得税
纯收益额
33%
各种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
能使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额
在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人(无论居住何地)
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
某服装公司购进一批布料付出人民币23.4万元(其中布料售价为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该公司将布料加工成西装,出售给商场,售价为33万元。则该公司依法应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33×17%-3.4=5.61-3.4=
半年前,北京的陈某被日本一公司派来我国,出任中日合资企业外方代表,她的月薪是10000元,专利专让每月获得5000元的收入。而她热心教育事业,每月为教育捐款1000元。问她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10000+5000-1000)-2000=12000(此步算出应税收入)
我国税收的性质:()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收的作用:
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第三部分:易误要纠正:
1、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税收。
2、积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3、财政就是我国的财政收入。
4、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结余越多越好。
5、国民收入等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等于税收收入;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第四部分:挑战高考:
例题:材料一:浙江省绍兴市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4.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近两年来,江苏省扬州市财政共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安排1.2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财政对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内在联系?
(3)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二中怎样体现出来的
计算题答案:2.21(万元);
个人所得税:500×5%+(2000-500)×10%+(5000-2000)×15%+(12000-5000)×20%
财政管理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涉及的各类经济活动的管理,是国家经济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加强财政管理,将促进我国行政及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其中,内部控制作为各类组织基础管理的主要措施,明确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将促进各级财政管理的建设与实施,进而保障国家政策的落地,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一、内部控制对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一直领跑世界,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粗放型增长带来的经济质量与经济结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入中低速增长。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提出将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倒逼各项改革推进,促进经济稳步提升。财政管理作为国家宏观政策产生实效的基础,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将不断促进财政管理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2.提高国家财政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财政管理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各项行为的管理,财政收入支撑着国家机器运转,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财政支出则是政府部门得以运转的基础,并通过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国家各区域的均衡发展。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主要着眼于内控环境建设,通过流程梳理与风险评估,针对财政管理的风险点,实施控制活动,保障国家财政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3.促进国家财政引导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以“有形之手”发挥经济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税收政策是国家调节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通过对鼓励行业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国民经济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而财政管理内部控制通过政策效果的评估与监督,为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过程控制与管理,促进国家财政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顺利实施,得到有效保障。
二、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财政收入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税收内部控制建设,需在综合评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加强税务机关对纳税主体的辅导与服务,通过税收征管与稽查,保证财政收入实现与增长。二是费收内部控制建设,需在分析地区费收项目的环境下,加强政策宣贯,促进费收到位。三是财政收入预算内部控制建设,需按照预算法要求,建立预算实施办法,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2.财政支出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行政支出内部控制建设,需分别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建立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与办法,实施过程控制。二是转移支付内部控制建设,需对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建立标准与办法,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以保证转移支付政策有效。三是财政支出预算内部控制建设,根据预算法对财政支出的具体要求,结合各级政府及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财政支出预算,保障国家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
3.财政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建立财政会计系统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分别政府财政部门和各部门会计组织,建立会计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建立会计系统内部核算控制体系,分别经办人员、复核人员、审批人员,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审批流程,强化内部控制。三是建立财政会计审计监督管理,实施定期审计,对政府财政部门及各部门的会计组织进行定期审计,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三、加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结合各自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领导组织,保障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建立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制度体系,以财政预算为抓手,明确预算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变更、预算评价的全流程管理标准。三是加强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宣讲与培训,普及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与关键内容,提高政府机关全员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意识,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2.加强财政管理流程梳理与风险评估
一是分别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梳理财政管理流程,财政收入可区别税收收入、土地收入、水利费用、残疾人保障金费用等税费种类梳理流程,财政支出可区别日常支出、固定资产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等项目梳理流程。二是明确各流程的关键节点,如财政收入的征管节点、转移支付的效果评估节点,建立关键节点明细表。三是对各流程风险点进行评估,分别风险程度,明确风险级别,建立风险偏好政策,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加强财政管理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F811.4 文献标识码:B
日本是拥有三级政府的单一制国家,包括中央、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市町村(相当于我国的市、县),其中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为地方政府。每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比率大概为2比3,但税收收入的比率却是3比2,这种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使得日本政府间的财政转移制度成为中央财政计划和运营的重要内容。在日本,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主要有四种方式: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和地方特例交付金。
四种政府间财政转移的资金流程有所区别:国库支出金是从中央的一般会计(从上级政府的预算)直接进行交付;地方交付税和地方特例交付金是先从一般会计转移到转移支付税特别会计中,而地方让与税是作为目的税不经过国库,直接计入转移支付税特别会计,这三种财政转移都是通过转移支付税特别会计交付给地方。通常,地方需要的转移支付税额大于中央按照比例从国税中计提的额度,其差额通过中央提供的追加性全年支出和转移支付税特别会计借入的资金进行填补[1]。
四种方式的财政转移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比重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以2008年为例,一方面,来自中央的财政转移比重(包括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和地方特例交付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为30.7%,其中地方交付税最大,占16.7%,其次是国库支出金,占12.7%。另一方面,地方让与税和地方特例交付金总计1.3%,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本文介绍日本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侧重于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
一、地方交付税
地方交付税就是在不损害地方团体自主管理财产、处理事务以及实施行政权限的情况下,通过争取其财源的均衡化以及设定地方交付税的标准,保障地方行政有计划地运营,从而有利于实现地方自治的宗旨,并且强化地方团体的独立性。它是日本政府为了调整地方政府之间资金来源的差异性制定的财政调节制度。
(一)地方交付税设立的目的
地方交付税是在保障地方政府独立运营的前提下,谋求地方政府间资金收入的均衡性。本着地方自治的宗旨,强化地方政府独立性,中央政府保证必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并制定转移支付基准,保障地方行政的基本运营。地方交付税主要用于平衡和保障地方政府财源。
1.平衡各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政府作为最基础的行政机构,覆盖面很广,应保证其规模、职能、能力及运营的内容都能达到一定的均衡水平。但是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税收收入水平差距很大。中央政府通过地方交付税的支付,来缩小各地方的税收收入差距,调整地方政府间的收入不均衡。
2.保障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首先,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将国税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地方交付税,保证每年国家预算中支付的地方交付税总额。并且,在国家制定的地方财政计划中,确定了应配给地方的财政数额,以及国家为保证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其他必要的财政措施(如发行地方债等)。其次,通过核定地方政府的标准财政需要和标准财政收入,根据统一标准计算出每个地方政府能够得到的交付税的数额,为财源不足的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二)地方交付税的资金来源
地方交付税的资金数额是根据国税的一些税目按照一定的计提比率加总计算得出的,如表2所示。这个比率是法律规定的,因此当国税收入确定后,地方交付税的总额基本上也就确定了。此外,自2001年起,创设临时财政对策债制度,将原本应作为地方交付税转付给某地方政府的部分资金额度,改为让该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的方式取得资金补偿。
(三)地方交付税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地方交付税分为普通交付税(占交付税总额的94%)和特别交付税(占交付税总额的6%)两种。普通交付税是根据对各地方测算的标准财政需要额和标准财政收入的差额进行分配,但当标准财政需要额小于标准财政收入时,就不进行普通交付税的分配。特别交付税是针对特殊情况(如因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资金不足,所给予的转移支付,是对普通交付税的补充,主要用于普通交付税分配方案确定后发现标准财政收入明显过高估计产生的差额;在普通交付税分配额确定后发生灾害,出现特别财政支出需求;或因灾害导致的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减少等情形。 普通交付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
各地方政府的普通交付额=(标准财政需要额-标准财政收入额)=财源差额
标准财政需要额=单位费用(法定)×计量单位(国家人口调整等)×修正系数(雪天修正等)
1.标准财政需要额。
标准财政需要额=单位费用×计量单位×修正系数
单位费用:每计量单位的费用。(例如:建设1米的市级道路花费)
计量单位:该公共团体的需求状况(例如:需要延长市级道路100公里)
修正系数:包括分级补充修正(依据人口多少以及其他测定单位的数值划定等级标准,每一级对应不同的修正系数)、密度补充修正(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每公里道路对应的机动车数量以及其他类似指标)、形态补充修正(根据地方团体形态的不同分别测算该行政团体所需经费的平均单位数额)以及寒冷补充修正(针对寒冷降雪等情况的调整系数,例如:经常降雪地带由于必须采取对策因此需要额外的经费等)。
计算实际的标准财政需要额时,首先,分别计算出地方公共团体每个支出项目(道路费等),最后加总。
2.标准财政收入额。
标准财政收入额=标准税收收入额+一定比例的特别转移支付+地方转让税
标准税收收入额=预算额(根据标准税率计算的地方公共团体的法定税收等)×基准税率(都道府县、市町村均为75%)
上述预算额中,未计入标准财政收入额的部分称为留存收入,是中央对地方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奖励,并为防止标准财政需要额不能完全涵盖实际的财政支出而保留的财政收入。
标准税收收入额的计算基础因为政府部门的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道府县的收入项目包括:道府县税、事业税、地方消费税、不动产购置税、道府县香烟税、高尔夫球场利用税、机动车税、矿区税(资源税提成)固定资产税、机动车购置税、柴油交易税、市町村香烟税都道府县交付金、地方道路让与税、石油气体让与税、航空燃油让与税、都道府县交付金以及都道府县纳付金。市町村的收入项目包括:市町村税、固定资产税、微型机动车税、市町村香烟税、矿产税、特别土地保有税、事业所税、利息部分交付金、分红部分交付金、转让股票等所得部分交付金、地方消费税交付金、高尔夫球场利用税交付金、柴油交易税交付金、特别吨让与税、地方道路让与税、石油气体让与税、机动车养路让与税、航空燃油让与税、市町村交付金以及市町村纳付金。
(四)各团体职责及地方交付税运作程序
总务大臣需要致力于确切地把握各地方团体的财政状况,估算每一年度的交付税总额及支付给各地方团体的交付税数额。都道府县的知事(相当于省级行政长官)和市町村长(相当于市及市以下行政机关的长官)必须向总务大臣提交该地区的标准财政需要额和标准财政收入的资料、计算特别交付税的资料以及其他必要材料。
第一,总务大臣必须于每年的8月31日前,确定该年度应付的普通交付税数额。第二,为了充分反映地方团体的意见,保持制定过程的透明化,针对地方交付税的计算,创设了意见征求制度。地方团体可针对交付税额的计算方法,向总务大臣提出质疑和建议;总务大臣在收到意见时必须认真处理,并且将处理结果报告给地方财政审议会。第三,普通交付税的支付。普通交付税在每年的4月、6月、9月和11月分四次支付。第四,地方交付税的提前支付。由于大规模灾害等情况造成的特殊财政资金需求,可以允许交付税资金提前支付。
(五)地方交付税的监管
1.由上而下的监管。总务大臣对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所报的用于计算交付税数额的资料进行检查,都道府县检查区域内的市町村所报交付税计算材料,并向总务大臣报告。
2.由下而上的监管。地方团体可以就交付税数额的计算,经由都道府县的知事向总务大臣提出意见,总务大臣需认真处理该意见,并报告结果。涉及市町村的审查提议的,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转达。
在地方交付税的执行过程中,地方团体由于疏忽对团体的范围、内容等进行了错误计算,造成该地方行政水平下降时,相关行政机关可以向总务大臣提出请求,要求减少应交付给地方团体交付税的全部或一部分。总务大臣在听取地方团体的辩解后,除自然灾害等不得已事由,必须减少应当交付给该地方团体的交付税的全部或一部分。
(六)地方交付税存在的问题
1.交付税成为附加条件的财政收入。地方交付税不同于补助款,是没有限定用途的一般财政收入,但随着地方交付税的拨付,逐渐出现了巧立名目将本无限定用途的交付税资金变成有限定用途资金的现象。如竹下内阁的“故乡建设事业”,名义上全部市町村都可以额外得到一亿日元现金,但实际上是在计算地方交付税时采用的是增加一亿日元的标准财政需要额,这一措施把原本作为一般资金来源的交付税的用途诱导至“故乡建设事业”的特定事业上。
2.存在道德风险。地方交付税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地方团体间的财政调节问题。地方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人口规模,纵轴代表人均标准财政收入。通过分析现存的地方转移支付事例,可以看出标准财政需要额相对人均额和人口规模呈U字型,标准财政收入与人口规模成正比。按照现在的交付税制度,标准财政需要大于标准财政收入,其差额可能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得到补充,而标准财政收入大于需要的情况下是得不到交付税资金的,成为“不交付团体”,以此来调节地方团体间的财政资金差额。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针对“不交付团体”的资金补充,也就是说,如果把交付税作为财政调节制度,就有必要设置“逆向交付税”。现行制度上,没有针对“不交付团体”的财政调节规定,而财政需要小于财政收入情况的存在,有可能成为诱导“不交付团体”故意增加行政支出,以减少本团体的“损失”,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国库支出金
国库支出金又称国家财政拨款,是以实施中央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为目的而对地方政府进行的财政资金转移,是国家支付给地方团体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的统称。
(一)国库支出金设立的目的
1.确保公共服务的全国均等化水平。如义务教育等,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也是中央政府的责任,部分经费由中央政府承担,有助于确保全国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2.促进财政资金有重点、有计划地投人。对道路、河流、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通过提供经费,引导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的目标和规划有序发展。
3.援助遭受特殊困难的地方政府。如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政府,难以通过自身的平衡机制筹集灾后重建经费,最终会影响当地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中央通过专项财政补助,能够保证灾后重建工作尽快的实施与完成。
4.援助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财力薄弱或面临财政重建等特殊财政需要时,中央政府可通过提高补助率、利息补助等方式,对其进行财政援助,以确保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全运行。
5.奖励从事创新活动的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致力于那些中央政府急于从事却难以从事的活动,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的创新意识。
6.对地方政府受托承担中央事务的行为给予补助。对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工作,出于便利国民、提高效率等考虑而委托地方政府实施,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付[2]。
(二)国库支出金的类型
按照国库支出金的支出目的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国库负担金、国库补助金和国库委托金。
国库负担金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确保一定的行政水准,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于那些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部分费用,由国家承担的部分称为国库负担金。例如:“儿童辅助费”、“灾害救助事业费”需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拨款。
国库补助金是国家为了奖励从事特定工作以及为特定工作提供援助所给予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例如埋藏文化发掘调查补助金等。
国库委托金是与国家利害相关的,本应由国家承担的事权,为便于操作和执行,委托地方政府经营,国家将相关经费以委托的方式交付给地方政府。例如:委托地方政府从事的国民年金业务、国会议员的选举、国税调查等。
(三)国库支出金的监管
与地方交付税一样,国库支出金也是对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政府直接分配,但分配的资金中,都道府县所占份额较大。由于国库支出金是作为中央本级支出,是在指定用途的条件下对地方政府的资金转移,因而对其监督管理不仅地方负有职责,中央政府也负有重要职责。中央政府对国库支出金的监督管理类似于其他中央财政支出,主要由财务省监督、指导,由会计检查院进行审计。
中央政府的监督、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专款专用。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发现挪用则可收回资金或进行其他处理。其二是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监督。通过对申请报告内容真实性、资料真实性及支出进展、工程进度等进行调查、监督,保证国库支出金的有效使用。其中,对于地方政府故意虚报材料,或管理不善等造成的损失进行严厉的处罚,必要时可以暂停对其支付国库支出金[3]。
三、地方让与税和地方特例交付金
(一)地方让与税
地方让与税是一些原属于地方税的税源,因税制改革等原因而作为中央税加以课证,但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将该部分收入按照一定的标准返还给地方政府。目前,地方让与税主要包括地方道路税、石油天然气税、飞机燃料税、汽车重量税、特别吨位税和所得赠送税。这些税收根据相关的地方特性进行分配,如对石油天然气税,根据地方道路所占的份额,拿出该项税收收入的50%,分配给都道府县和政令指定城市;除飞机燃料税、特别吨位税的范围限定在机场、港口所在地外,其他四种让与税对象均为一般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政府,但是地方让与税的规模不大,在转移支付制度中只起辅助作用。
(二)地方特例交付金
地方特例交付金是为了填补始自1999年的持久减税,所造成的交付税财政资源不足,导致地方税下降而采用的制度。收入扣除使国税中的征税基础额减少的同时,也降低了地方税收,使得地方财政的标准收入额减少,造成中央向地方政府的交付税总额变相的增加,进一步造成了国库的严峻状态。为填补地方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增加地方债的发行以及增加转移支付税特别会计借款,除此之外,作为地方财源的填补,使用了国家从一般会计中筹措出的地方特例交付金。2003年,由于来自中央的国库支出金额减少,地方收入的减少也要通过地方特例交付金来填补。
四、日本转移支付制度经验借鉴
1.转移支付资金来源有保障。占日本转移支付资金比重最大的地方交付税,其资金来源同当年的税收收入直接挂钩,且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充分保证了资金来源的及时、充足。
2.日本地方以下税收分配明确,不仅都道府县有其明确的税收收入来源,市町村也有其固定税收收入,这充分保证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为转移支付资金的提取提供了财力保障。同时,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有利于更精确地计算本地区的地方交付税数额。
3.日本转移支付金计算科学、精细。地方交付税的计算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道府县和市町村分别上报,考虑到税基的不同,并有明确的计算科目和调整方法,这就更加符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时,修正系数的分类非常细致,不仅考虑到人口密度的不同,还对北方地区的降雪等生活问题设置了修正系数,使得资金的使用和扶持意图更明确。
4.民主化的监管模式。转移支付金的确定是地方和中央共同协商来完成,总务大臣的统筹使得地方政府受制于中央的领导,而赋予地方团体对资金的提取、使用等质疑权力,避免了中央的过度集权。
5.三级财政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得资金使用更有效率。较多的行政审批、划转层次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也不利于资金的及时划拨使用,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率。日本执行三级财政管理体制,由中央负责统筹规划及监管,都道府县进行上传下达,市町村负责申请和执行。中央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计算时,不仅根据都道府县的申报,还直接复核市町村的申报材料,更能反映基层政府的需求,提高审批和行政效率。中央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划拨是分两个会计进行的,地方交付税和国库支出金有的资金分别划拨到市町村和道府县,这直接避免了道府县对市町村资金的挪用,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现行的地方税体系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建立的,其后在收入划分方面虽有多次调整,但基本框架未变。1994年税改初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税收制度,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税改出台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了改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持续下降的局面,这次税改较多地考虑了增强中央可控财力,在地方税制的设计与建立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收入规模小、税源零星分散,调节经济的力度弱等,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财权上收、事权下移的趋势,导致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应建立完善地方税体系,既考虑中央的宏观调控效果,也要考虑地方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地方税应具有“地方”特点
地方税如果没有体现“地方”特点,就谈不上地方税。现行的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体系中,一些地方税有演化为共享税的趋势,共享税也不规范。地方税首先应突出“地方”特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地方税制在适应一般地区的普遍性安排的同时,还应有适应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特殊性制度安排。地方税应有区域特点,可以省或大区域为界。在统一税法的前提下,赋予地方相对灵活的税权。尤其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的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早已有原则性规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授权。但是,在实践领域进展不大。国家出台税收政策,当然应以全国的普遍情况为背景来设计,但也应尽可能照顾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适当考虑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利益和需求。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税收自主权不仅极少,而且与一般地区并无多大差别。在新一轮地方税改革中,希望在统一税法的前提下,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多一些相对灵活的税权,以便更好地发挥税收对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地方税制改革应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地方税制的改革完善要纳入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第一完善地方税的税种。现行地方税法规、政策有的滞后,不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形势,有的又过于超前,可操作性不强。税制改革要有阶段性目标,先从容易做的开始,逐步推进。当务之急是把现有的地方税种完善起来。地方税的法规条例有的还是上世纪50、80年代的,已不适应现状。第二拓宽地方税的税基,扩大地税规模。在时机成熟时开征一些新税种,如物业税、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等,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一些相对固定的政府收费项目,也可划归地税管理。以后各地地税系统的工作应是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税收,一是比较固定的行政收费。现在强调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而多头收费,各自为政,造成收费成本过高,征收不规范,管理相对人奉行十分不便。费改税改一批,而对近期不能改税的政府固定收费统一由地税部门收取,这是拓宽税基、扩大收入规模的重要途径。这不是为部门利益考虑,而是为了节约行政成本,优化行政服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各税种之间要协调
分税制后,现在税收收入按税种分别划分为中央、地方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按收入归属,理论上现有税种被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但现实中,各税种之间的衔接、协调仍有许多欠缺。在税基方面,一些税种有交叉;在一些具体规定上也有许多方面需要补充完善。如一个纳税人同时欠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时,应按什么顺序清缴(包括是先清欠税款,还是先清缴滞纳金)呢?现在没有明确,由各地执行把握。而当企业资金不足以同时缴纳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时,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就会发生冲突,国、地税系统之间就可能发生竞相对纳税人施压以求争先入库的矛盾。现在在一些税种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如对纳税人流转税的减免不能列入所得税扣除项目准予扣除,又构成应税所得计征所得税,使盈利纳税人实际上享受的流转税减免额少于批准额。另外,各税种的税目、税率之间也应协调配套。
五、税收优惠政策要与财政政策,特别是转移支付政策相配套
减免税优惠政策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长期看对税收的增长也是有利的。但减免税也影响了当期税收的增长,在一些贫困地区,财政支出压力大,减免税若没有相应的转移支付政策相配套,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如广西有一个市糖业是其支柱产业,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制糖企业所得税由33%降为18%,由于财政政策不配套,该市财政缺口很大,只好打报告要求延缓两年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广西一些贫困地区,财政十分艰难,地方政府呼吁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地方财政收入时要考虑地方的承受能力,与财政政策相配套。如取消农业税、屠宰税,调高营业税起征点,导致乡镇财政收入锐减,但乡镇党政机构改革滞后,人员没有相应精简,财政负担依旧,因财政转移支付跟不上,乡镇级党政机构缺乏稳定的财力支撑,一些乡镇财政举步维艰。
六、应很好地研究借鉴国外地方税法律政策和管理体系的优点
国外实行分税制,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一些方面完全可以洋为中用。如在大的原则方面,事权、财权和税权相匹配,给地方以一定的税收自主权,这一分税制的基本原则,就很有借鉴价值。税收自主权可因税种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现在的政策表面上看一视同仁,其实由于各地客观条件存在差异,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经济社会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也使我国税制的科学性、公平性受到影响。
七、关于当前地方税改革的几点具体设想
一是要合理确定地方税税种。科学合理地确立地方税税种,是实现分税制的核心,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税体系的前提,其实质是在保证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中央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的基础上,如何确保地方收入的稳定来源,保证地方政府与事权相适应的财力。第一,要稳定营业税征税范围,减少增值税改革对营业税的侵蚀,改变目前按部门、按行业划分收入的做法,将营业税收入全部划归地方,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此外,在费改税中应及时将部分收费项目纳入营业税的征税范围,扩大营业税税基。第二,将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乡建设税,改变现行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附征办法,改为按流转额确定税基,扩大征税范围,内外适用,凡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分内外一律征收。第三,将现行的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合并为财产税或物业税,对内对外统一征收。第四,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资源的税额标准,限制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以支持环保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广西可根据各市、县的资源使用情况列举增加非金属矿产品的征收品种等。第五,将现行印花税、契税合并为新的印花税,规范和扩大印花税征税范围,将新的《合同法》中列举的合同以及权属转移书据全部列入征税范围,对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权属转移书据提高税率。取消现行印花税轻税重罚的规定,强化征收管理。第六,将现行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使用税,对内对外统一征收。尽快开征燃油税,纳入车船使用税一并征收。
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属地征收,按率分享。建立以法人为纳税人、扣除项目规范统一、税负公平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税率、统一税基,取消不公平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应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归属的做法,实行属地征收,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享,以利于加强税收征管,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加快清费改税步伐,尽快改变费挤税、税费越位的现象,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清费立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把一些明显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如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改为征税。
四是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并确定为地方税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在有的国家中甚至已成为主要税种,为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同时,为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必要的资金,有必要开征环境保护税。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79
1 回顾历史,看税制变革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1994 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这次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现代化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成功地改变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范围,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所需求的税收及其征管体制。不可否认,分税制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和基础。但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同时使得地方政府的收入较之前下降,中央政府的收入提高,从此开始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的博弈。由于主体税种的缺乏,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自身财政收入的不足,逐渐开始依赖非税收入,陆续出台了一些可以提高财政收入的举措。这里主要取地方政府几次典型的行为进行分析。
1 1 虚开增值税发票
分税制推行伊始,地方曾为了逃避增值税而虚开增值税发票,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的风气,一度扰乱了经济秩序。
1 2 强化农业税的征收
1994年税制施行后,地方政府从工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下降。当时服务业不发达,营业税收入较少,地方迫于财政紧张,加之在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地方至此开始强化农业税的征收。具体措施为增加农业税税率和增加农业附加税。其后果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出走,农村农业设施大批荒废,对三农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力。最终,这种现象以中央2006年停止征收农业税作为结束。
1 3 强化计划生育罚款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个基本国策变成地方基本财政政策发生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当时执行计划生育产生的罚款收入占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头,计生委地位空前高涨,计生队伍迅速扩大。2002年,国家出台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将计划生育罚款政策写入了法律。然而,随着国民生育意愿下降,计划生育政策的财政职能逐渐丧失,计生支出已经大于了计生收入,计生委也最终被废除。
1 4 推进土地市场化
1994年财税体制的改革,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要求地方政府“找米下锅”,低价征地、高价出让能为地方政府带来充足的财政资源,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因而得以不断提升。可以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间接地改变了地方政府行为,最终的结果导致中国房价不断上升,成为了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2 制度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财政体制,统收统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分税制三次大的体制变迁。而我国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效率低、运行成本高,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财政的发展。从成本收益角度看,地方财政体制已具备强制性变迁的条件。我们可以依据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构造一个有效的地方财政体制,重新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的分配格局。作为又一次的制度创新,“营改增”有其收益,也有其供给成本。
2 1 收益
2 1 1 经济收益
一是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征收,使得服务业企业可以进行进项抵扣,实际上给企业减轻了税负,提高企业积极性。在这场中国两大主体税种的大转换中,不同链条上千千万万的企业将体会到不断传递的减税效果。二是进一步强化了税制中性。税制中性原则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提出,并一直遵守的重要原则。税制中性,就是指让税制尽量减少对市场产生的扭曲,保护市场的平等竞争。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具有明显中性的特征。扩大增值税的范围,也就减少了对市场造成的扭曲,从而有利于调控国家经济。三是解决了兼营、混合销售引起的征管难题。“营改增”实施后对全部课税对象都征收增值税,从而解决了混合销售、兼营给税收征管带来的困扰,可见它对税收征管具有积极的意义。
2 1 2 社会收益
一是有利于税收征管。首先是税种的减少,使得征管复杂性程度降低。这对降低征管成本即交易费用也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是抵扣链条更加完整,弥补了增值税的漏洞。二是带动财政体制改革。增值税和营业税有不同的共享和分税方式,国内增值税是按照比例分税,25%归地方,75%归中央;而营业税则是按照税目分税,铁道、中央金融企业的营业税归中央,其他的营业税归地方。财政体制是事权、财权与财力三要素组合构成基础性制度安排,“营改增”引发的改革效应,恐怕将涉及事权、财权与财力三要素的重新洗牌。
2 2 制度供给成本
2 2 1 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
即中央计划税制改革及新的税制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事前调查,验证,及推广所带来的费用等。
2 2 2 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
“营改增”实施后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收入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失去主要税源,继而出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中央政府为了消除这种阻力要付出一定代价。2012年10月25日财政部、国税总局、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铁路运输企业税收收入划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铁道部集中缴纳的铁路运输企业营业税(不含铁路建设基金营业税,下同)、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由中央收入调整为地方收入,铁道部集中缴纳的铁路建设基金营业税仍作为中央收入;铁道部集中缴纳的铁路运输企业所得税(含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由中央与地方按照60∶40的比例实行分享。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增加三大项收入,即铁路运输企业缴纳的全额营业税,附加于营业税上的全额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以及40%的企业所得税。这被看作是中央在调整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在“营改增”的关键时期减少阻力。
通过以上收益―成本分析可以看出,“营改增”带来的收益是明显的,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实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营改增也有亟需解决的问题。
3 “营改增”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第一,“营改增”直接导致地方税收总量下降。营业税在地税收入占比较大,营改增之后,当前的营业税将由地税收入变成国税收入。第二,“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将造成难以控管的局面。“营改增”后,地税收入中营业税将损失全部或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因随着“营改增” 变为国税征管。同时,随着主体税种的征收权转移,而随着主体税种附征的个人所得税和附加费、基金都将面临流失的风险,组织收入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正因为以上原因,地方政府必将采取措施,寻找新的创收点,考虑房产税的推进,遗产税的健全,资源税的改革,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解决地方财政问题。
4 地方政府未来行为与预计后果分析――以房产税试点改革为例
4 1 房产税的地位与作用
房地产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最为重要的地方税种。事实上,房地产税作用之所以如此突出,与其在财政分权中的地位有密切关系。房地产税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引导房地产资源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4 2 发挥房产税调控功能,同时满足地方财政收入需要
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增长,不仅仅是独霸居民购买力、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也可能是金融体系安全问题,更可能是整个经济体系稳定问题,最后还可能是政治问题。抑制房价的持续快速增长,变得非常重要,目前试行的房产税仍被认为是抑制房地产投机需求、进而平抑房价的重要手段。
4 3 未来房地产税制改革可能后果分析
目前,税收手段能是对房地产市场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税收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途径主要是三个:一是在房地产开发环节,通过规范相关税费,减轻企业的负担和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飙升;二是通过加大流转环节的税赋,增大炒房成本,压缩获利空间,达到抑制投机炒作的目标;三是改革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制,增加超标准的房地产保有成本,在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实名制基础上,对拥有标准内的住房和标准外的住房规定不同的税率。
针对两个房产税试点重庆和上海的房产税政策区别分析,不同的房产税政策也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上海和重庆于2011年成为房产税首批试点,两个试点城市类型不同,实施了完全不同的房产税模式。重庆征收范围包含已购住房,上海则只针对新购住房;并且免税面积的计算也有所区别,上海按人均60平方米,重庆则按家庭100平方米进行抵扣。
重庆市房产税改革对居民的福利产生扭曲。从总体上来看,房产税确实降低了试点城市的房价水平,但以牺牲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为代价,因为与他们需求直接对应的是小面积住房市场,而这些住房的价格在征收房产税之后反而上升更快。因此,重庆市房产税实质上降低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在地方政府征收房产税的具体办法,一是要考虑到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二是要考虑到对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田发 重构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
[2]孙园 我国税收管理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钟炜 我国地方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4):49-51
[4]李建民 关于构建地方税收体系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3(81):38-41,44
[5]韩婧 分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6]文政 基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财政支出事权划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杜雪君 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本课分为2个框题
1.税收及其种类
2.依法纳税
新课标要求
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具有重要作用;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税收、税收的基本特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2、理解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偷税等行为是违法的,可耻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第八课财政收入的组成,说明财政收入由哪四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财政收入由税、利、债、费四部分组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师引导: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税收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税收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9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
教师点拨:从税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税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交给国家的财富。请大家想一想,交给国家的税收财富有没有直接的补偿?国家凭什么让人们不得不交这部分财富?国家收取的这些财富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税收是没有直接补偿的,但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项职能,国家必须收取一部分社会财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强制收取这部分收入。(归纳出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
从税收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想到,税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税收的特点
(1)强制性。请大家想一想,没有政权力量作后盾,强制人们缴纳,能不能获得?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不能。
教师点评:强制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请看教材80页“相关链接”,了解一下我国税法的有关规定。
(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偿还纳税人,纳税人也不能提出回报要求。
(3)固定性。税收是无偿的、强制的,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国家征税之前必须依法律形式,规定好征税对象和税收数额之间的比例,不能随意变动、征收。当然,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税收政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税收的这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请大家阅读教材80页内容,看看能否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教师点评:无偿性要求必须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无偿性决定了必须具有固定性。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具体税收项目?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农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关税等等。根据税收的征税对象,目前我国的税收分为五大类,共20多种。请大家看教材80页“名词点击”,了解一下五大类税收的特点,看看它们都是针对什么对象征收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思考。
教师活动:在这些税收种类中,影响最大的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一下这两种税收。
1、增值税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其基本税率是17%。
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请大家看教材82页,增值税计算题,并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服装厂应缴纳的增值税=15000×17%-1445=1105元;或者=(15000-8500)×17%=1105元。织布厂缴纳的增值税由产品使用者──服装厂直接负担。由此可见,增值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产品销售价-原材料价)为征税对象的,它的直接负担者是下一环节的购买者。如织布厂的布的增值税由服装厂负担,服装厂的服装的增值税由百货商场负担。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缴税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环节企业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请大家看教材82-83页“相关链接”及有关图表,了解个人所得税有关征税项目、发展情况和计税办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发展迅速,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与增值税的计税方法不同,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的计税办法,就是个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纳税人个人收入越多,缴纳个人所得税越多。这一特点从教材83页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上可以看出。
教师点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办法是分段计算的,个人收入800元以内不计税,多余800元以上部分,按不同税率分段计税。请同学们计算教材所列题目。
学生活动:计算。应税所得额:4000元;不超过500元部分:25元;500-2000元部分:150元;2000-4000元部分:300元;累计所得税:475元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这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税收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税收的特点和种类,重点介绍乐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知道了它们的征税对象和计税方法。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意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基本特征
B.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C.国家和政府是赋税制度的产物
D.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
答案:D
[例2]国家决定,2004年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在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在于()
A.取消对农村经济的监督B.淡化税收对农村经济的调节
C.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解除国家计划对农业发展的束缚
答案:C
[例3]某机械厂从钢铁厂购进一批钢材价格30万元,加工成机器后售价45万元。这批机器应缴纳的增值税是()
A.5.1万元B.7.65万元C.2.55万元D.无法计算
答案:C
[例4]下列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它对调节个人收入有重要作用B、有正当收入的公民都应交个人所得税
C、公民的个人所得都在纳税范围D、实行累进税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答案A
课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