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容,当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不再需要过多外界刺激,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持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有很多可操作性切入点。比如,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时,上课之前,将标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贴在教室墙壁上,在地图上标出著名城市,在图边标上这些地点的经纬度。学生对世界各地著名城市比较感兴趣,愿意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并自主探究与之相关的地理事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应该立足于实际,将激发兴趣贯穿到教学活动全过程。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低估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学习,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学习的机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我总结。首先,学生要确立具体学习目标,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哪些地理知识了解即可,如中国民族政策;哪些知识必须深入理解,如地形雨的成因;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如重点地理数据和地理名称;哪些知识需要知道如何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气候类型。其次,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善于总结和调节。“学案导学”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前将教学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方案进行预习自学。上课时,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景,以案导学,组织讨论。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整理、总结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加强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统计图、景观图以及示意图;运用地理数据,探究地理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地理成因,解决地理问题;加强对地理图像作用的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思维。

二、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如何分组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小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设计科学灵活的分组方案。有研究证明:四人小组最灵活、最有效,便于调整小组成员,优化人员搭配,提高小组成员学习效率。在确定分组规模时,应该考虑分组给学生带来的作用,是否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实践证明,组的规模太小,如2-3人,能增强个体责任感,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组的规模太大,比如,6-7人,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增加了教师的控制难度。

(二)明确合作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职责,才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因此,确定合作目标、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讲述“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时,可以设计一个“北方好还是南方好”的辩论赛,每方都设置三个角色以供学生选择,即辩手、策划者和南(北)方人。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角色。比如,A同学担任辩手,即合作小组组长,协调本组学习活动,参与辩论,并主要发言。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课堂激烈讨论,了解了南方和北方的优势与不足。

(三)创立多种合作方式

灵活多变的合作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方式较多,比如,组间辩论、角色扮演、模拟试验、小组讨论、游戏、分工收集资料等。

(四)加强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如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则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由于学生个性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容易融入到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受阻。因此,教师需要合理指导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如何表达感谢;学生发言时应该语言流畅、清楚;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见解,学会质疑。

篇2

一、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达到愿意、乐意、会学、善学的效果,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会使用教材

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重视教材,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课本,做自学笔记,来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新课标要求等方面的考虑,学会使用教材。

2.学会使用地图

利用地图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地图,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经常读图、用图,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到需要时,大脑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示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由学生自己看图、读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后得到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激活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3.加强地理知识科学记忆

要掌握好地理知识,记忆是重要的一环,在地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发挥想象

很多时候,学生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使难以理解、枯燥的知识变得十分的有趣。如世界地理中一些国家地图:意大利酷似长筒靴,澳大利亚像个马鞍,法国像个六边形等,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联想加以记忆。

(2)对比记忆

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对比记忆,抓住它们之间的异同。

如讲中国的河流时,可将黄河与长江进行对比,可以从河流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海洋、干流长度、流域面积、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如下表:

(3)归纳记忆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会认为地理知识“散”、“乱”、“杂”,不知如何去归纳知识,像是没有规律可循。但如果学会抓住地理规律,学会归纳,也就是抓住了地理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归纳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组合,归纳出其规律内容。诠释这种学习方法最好的莫过于: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归纳后可得到以下几点: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其分布;年降水量800mm通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4.注意观察生活

地理学科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学习地理知识,既要了解书本内容,还要多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热爱生活,多学习观察我们身边的乡土地理。

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地理书籍,观看电视新闻等有关地理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3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

(4)学会分类。地图包括很多,下册地理每个大洲(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国家图是重点,考前在紧张,也要把重点地图复习一遍。

(5)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亚洲的季风气候问题,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②用图记忆: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能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在地图上形象的记忆。只要坚持下来半个学期,你就会觉得地理考试原来也很容易得分的。

二、教材的理解、利用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1)就地理这一科,我赞成在书上作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听课时,切记不能手懒,准备红蓝两色笔,将老师强调的一级重点红笔标记,引起重视。做学案时,不要忘记蓝笔划好课本。再就是简答题,地理简答题,课本答案很多不完整,老师上课讲解后同学们背过了,一定不要忘记把课本答案添加完整,因为我们不能保证一年后的学业水平考试你还能理解记住完整答案。

(2)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知识点,连线表示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这一点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还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去做,尤其是考前复习。例如;各分区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联系的有机整体,比记忆单一的知识点要简单得多,而且不易遗忘。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例如课上老师讲解了马六甲海峡对日本的重要性。其中考试考马六甲海峡对未来中国的重要性。要联想到中国工业的徐素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大增。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区域地理(大洲地区):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乞力马扎罗山。南亚知识要点可归结2海2河1洋+3地形区+1气候+4作物+1简答。

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篇4

1地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1探究式学习是一个整体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探究

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以及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

1.2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

2探究式学习的优点

2.1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每位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应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初中地理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2.2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获得知识,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

探究式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由于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讨论得出的答案,所以更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样他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会产生如此严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在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从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地理学习效率和能力。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现象的原因和事物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探究式学习构建的是一种开放的、促进自己发展的、创造能力的环境,提供了多条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精神。

3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地理课堂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指出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过去,不少教师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因此,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提高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合作者。依据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把探究式学习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属于课堂探究。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途径完成,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1探究性提问: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而且大多数提问的是记忆型的问题,

3.2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样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性讨论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让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恰当,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例如:在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在对比分析基础上,说明区域内存在着自然、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并根据材料讨论,归纳出主要地理差异,然后提出讨论题:请根据学过的内容,讨论时西北地区好还是青藏地区好,开展这种讨论题,事先要有充分准备,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了解西北和青藏的优势、劣势并存的客观性,这样的讨论学生比较感兴趣,收获颇多。

3.3探究性演示:

演示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探究途径,探究性演示应着眼于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它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引起学时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另外,探究性演示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探究式学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性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探究式学习主要强调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逐渐改进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能够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逐步培养发现地理问题和获取地理知识的整个过程。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现状

(一)地理教学课堂中灌输式教学影响深远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部分地理教师不能够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仍然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是否将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教学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完全忽略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常只注重学生的解题技巧,以及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完全忽略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探究及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能力与接受水平等。

(二)对于新课标的认知不够

现阶段,我国初中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一个层面而言,学生容易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考试范围为标准,考试的重点内容,教师就重点讲解,对于一些考试中相对较少的知识点,教师往往一笔带过。应用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常常不能自己独立思考,只是单纯跟随教师的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缺少一定的主动性,教师即使运用了探究式学习模式,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利用定位不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是灵活的、有意义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地理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式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方法,而不是仅限于学会知识。

三、优化地理教学课堂中对于探究式学习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积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式兴趣,创设积极的生活情境,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与探究。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授内容“地球与地球仪”教学时,首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准备好地球仪,上课时,教师可以提问,鼓励学生准确找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此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兴趣,逐渐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发现的欲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积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相应的分组谈论,使得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学到相关地理知识,全身心投身于地理学习当中。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合理化的指导,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以往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会了没有”,忽视学生“会不会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具或者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造利于探究的情境,方便学生学习。例如,在教学“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于多媒体播放有关海陆变迁的视频或者各种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海陆变迁这种现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学生继续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究,以此达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三)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单纯注重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而不关注学生会不会学习。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较为适宜的学习氛围,创设利于探究的教学情境,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海陆变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海陆变迁有关的各种视频或者放映与海陆变迁有关的图片等,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官上的认识;教师相应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是否关注过海陆变迁的新闻及是否了解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采用这种问题式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愿望,逐渐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理性知识的有效探究,进而达到推动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目的,逐渐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得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格个性。教师要积极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以此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及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