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篇1

培养人才,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工程,事关重大,只有打好坚实的德育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爱国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心理品质,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小学德育工作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选班主任,发挥他们的身传言教作用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们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年级同志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r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讲究以身作则,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践证明,以身作则是思想品德德育工作中的一条规律。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应该成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

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要重视课堂内的常规训练。

每学年入学的新生,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年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结合《三字歌》的贯彻落实,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方面,要学会倾听,当别人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要听得仔细,听得认真,还要尊重别人,有意见举手说。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

2.要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

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因为这会使部分儿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我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结果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日的那天。当值日时,值日生要带领全班晨读,搞好班级卫生工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3.要建立学生一日常规。

为了使小学生行为规范,我根据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我首先通过校信通,对家长讲解评价手册家评部分的要求和评法,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我还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主要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活动中,我班开展了给妈妈、爸爸献上一张感恩卡;当爸妈的小助手等活动,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同时,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教室后墙上设立了“比比谁最棒”的评比,通过评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篇2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学校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我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学校德育工作,那么,学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学校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还必须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学校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首先,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5+2≤的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5天,结果在家和社会2天的时间里,有时在学校受到的不是被强化,而是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学校、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篇3

随着我国各种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完善的核心内容,人才是立国之本,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而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德育的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建设研究,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有用的信息。

1当今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思想的现状

当前高中院校的学生的德育表现大致如下:

1.1大部分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达标,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多学生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心,经常做损人利己的事,对待家长、老师没有应当有的尊敬之意,把别人对自己的作为当成应当的,没有回报之心,甚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等。

1.2大部分学生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很多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够负担起自己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公德素质很差,而且对待事物的认知与现实脱节,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在校求学以功利为目的,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等。

1.3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行为标准,自由散漫,不能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给周围的人带来伤害等。

2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2.1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脱节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已经严重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德育教育总是小题大做,没有充实的教育内容,在教育工作中,总是以号召、说教的形式进行教育,没有良好的划分出道德思想和道德现实之间的本质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学校的教育体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都得到了充分的改革,所以在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不要盲目守旧,应当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体系。

2.2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缺乏创新理念

在以往的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有“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思想道德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同时也会进行相应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榜样的人格示范进行学生的引导的教学方式,还有通过集体事件的影响和舆论的引导的教学方法等。在以往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方法已经不太适合目前的学生,所以在此我们要继承那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时,也要进行创新改革,对德育工作的教学体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2.3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的师资有问题

随着我国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人才的需求越加庞大,在此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对德育工作没有相应的重视,师资力量的配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课堂的数量不足、教师的队伍不稳、教师的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学生德育的发展等。

3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的缺陷应当做出的措施

3.1改革德育工作内容

随着我国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改革德育工作的教育内容,要不断的创新完善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教学要适当的补充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教学内容,并且要以学生现阶段的身心需求进行相应的德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快速接纳、掌握所学的内容。

3.1.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当前全球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此进行学生的德育时,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爱护校园、团结学生,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要加强学生完成已经决定的目标的毅力和相应完成目标的能力,最后要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完全认同团队合作,自觉的执行自己的团队任务,这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教学目标之一。

3.1.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就要教会学生能够尊重别人,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在现实社会中,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懂得和别人和谐相处,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能够尊重他人这个教学目标出发,使学生提高和他人接触、沟通、合作的能力。

3.1.3培养学生秩序意识

在当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公民,就要具有最基本的意识,就是秩序的意识,也就是遵纪守法、维护功德的意识,在高职院校中,要自觉地维护校园的秩序,遵守校纪校规。所以在此要使学生能够养成秩序意识很重要,使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够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道德规范、遵守国际惯例和行为规范等。

3.1.4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在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团队合作的核心要素。感恩就是要学生能够懂得珍惜、责任这两个词,要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由来是父母给的生命、自己的成长是社会给的培养、自己的知识是老师给的教育,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使学生能够抱着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老师,面对父母,面对他人等。

3.2创新高职院校的德育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教育方法的创新时,要结合学生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联系,避免形式教学的出现。在进行德育的工作中,要根据德育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的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了解所学内容。同时学校也要对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增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自由灵活的学习教学内容。

3.3加强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使德育的教育工作得到应用的重视,所以在此学校要认真的对此配备合适的师资力量。在此学校要认真的选择出德才皆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德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使德育的教育工作受到真正的重视,将德育的教育队伍真正的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规划中,同时也要将学校的各种教学途径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发挥出德育师资的应该有的教学能力等。

4结束语

人才的教育很重要,人才的德育教育更加重要,在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要明白,一个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的人才才能够对社会负责,才能够真正的对自己负责,才能够为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篇4

学校团委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主阵地,而德育工作贯穿团委工作始终。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也提出了亟待完成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团委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越显重要。下面就本人多年实践工作中得出的经验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1 团委德育工作的意义

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可以说,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团委德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德育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身为团委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深刻认识年轻性、活动性等特点,才能努力形成中职学校团委德育工作的特色。

2 中职学校团委工作特点

中职学校与高中学校不同,是以就业为目的职业教育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团委德育工作,主要是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搭建展现中职生活跃思维特点的舞台,以培养中职生的自信心。因此,学校团委德育工作的关键是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不能让学生丧志,要与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

3 凸显学校团委德育工作特色的方法

3.1 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新的时代,必定会为我们的德育活动增加不少内容,增添不少有效进行德育工作的机遇。而要真正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形势的变化、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氛围中,我校团委开展的“欢庆十”的文艺汇演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活动非常成功。这样,既活跃了校园气氛,又将德育工作进行了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而然。

3.2 德育工作需实事求是、结合校本教育

学校团委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团委现有设备条件;结合本校德育工作基础。学校的办学特色决定团委德育工作,是团委德育工作的灵魂。同时,团委德育工作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可以启发和促进学校办学的长远发展。除学校办学特色外,团委现有设备条件,如;团校教室、会议室的设置,文化器材的配备等肯定是团委德育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另外,有一支优秀的素质过硬的团干队伍,对于做好团委德育工作往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团委会的设置带动广播站的播音工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再者,形成团委德育工作特色也离不开学校团委德育工作基础。可以说,特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学校长期保存的德育工作档案,比如说:活动前的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后的总结、上报材料等。对于纵向上把握学校团委德育工作的特点,借鉴经验,总结教训,能起到启发思维、进一步提高团委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找到通向学校团委德育工作特色的捷径。

3.3 团委德育工作要系统化、整体化

团委德育工作的系统化、整体化即指学校团委的基础建设体系(包括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团干部建设等),团委活动体系(包括常规性活动。如:团干培训,年度团籍注册,青年节、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全国助残日、雷锋纪念日等活动。偶发性活动。如:“创建文明县城”等的宣传及预防等。)团委评价建议体系(包括团委基础建设,活动建设体系的信息反馈及考评等)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整体推进,滚动开发。

3.4 团委德育工作应以人为本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德育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德育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德育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中职院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学校要做好德育教育,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中职院校学生的家庭也不例外。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生惯养,不让其分担家务,致使学生怕苦怕累。此外,缺失家庭教育也是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未能及时疏导解决,致使学生心理不健康,道德素质低下。

2.学生自身

中职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较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不求上进,自暴自弃,使得自身素质越来越差。

3.学校教育

一些中职院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存在区别对待优生和差生的现象。有的中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但是课程内容大而空,针对性不强,不以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为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老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队伍不优秀,学校不重视教学效果,走过场现象严重。

4.社会影响

如今,网络上流传海量的负能量信息,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逐渐堕落,不爱学习,而是沉溺于虚拟网络,热衷于破坏美好事物,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中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并培养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增加德育课的课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但是光有数量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德育课的效果,为此,要致力于提高德育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引进优秀教学人才,选择骨干教师任教。此外,班主任要做好引导工作。

(2)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发扬正能量的主题讲座,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举行各类竞赛,营造良好的气氛,宣扬校园文化,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组织、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感受服务他人的乐趣,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3)重视学生的管理及自我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班级评比、考核工作,将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重要评比内容,奖惩分明。加大学生自我管理力度,让学生管理学生,严格要求自身,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水平。

(4)抓好学习,转变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大教师道德素质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进而以身垂范,做好表率,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

2.加强中职学生德育,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协助

家校互动,让家长明确德育工作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关心学生冷暖,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社会媒体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努力营造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中职学生德育,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配合

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禁止在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四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如今,我国高中还没有得到普及,大部分初中生毕业之后都去了中职院校,因此,中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定要竭力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坚持把德育工作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继新.中职学生思政教育中关于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篇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准新的立足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只有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感受传递到学生的身上,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所以,想要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打破以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工作局面,开放管理的策略,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教育管理产生质的飞跃。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和促进人才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是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和宽松的交流空间,还可以让学校内每一处都充满着书卷气息,体现一种文化的追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陶冶师生的心灵,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并且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推进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开拓创新,重点是狠抓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办几件实事;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最近,团中央专门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也将要召开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意见。下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团和省委的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省学校团队组织中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以实际行动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下半年,团省委的工作打算是:开展二项活动,搞好三项服务,加强四项建设。

1、开展二项重点活动。一是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活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命名建立第二批“民族精神代代传”体验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开展“百万少年看安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光辉历史、灿烂文化、秀美山川以及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从爱家乡做起,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实施“未成年人成长计划”,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引导未成年人从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做起,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学校做合作共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帮人律己的“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小卫士”,在队组织做自动向上的“小主人”。

2、搞好三项具体服务。一是帮助贫困未成年人完成学业。依托希望工程,继续深化全省共青团爱心助学行动,力争完成为2万名未成年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经济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有效支持的目标。二是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未成年人参与,联合社会力量,以节庆专题活动为依托,大力实施全省青少年文化工程。结合建国、建队55周年,重点办好大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少先队文化艺术节、“欢乐年华”宫协系列活动等重点文化活动。继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办好团队报刊和精品网站,引导未成年人体验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甄别时尚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文化。三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两法一条例”,年底以前,完成《安徽省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的调研起草任务。积极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深入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3、加强四项基本建设。一是加强中学团队组织建设。进一步把中学团队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各级特色示范学校考评体系;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学团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的管理规范,健全省、市、县三级考评管理体系;推动基层少先队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加快少工委构成社会化步伐;推广预备团员制、团队一体化和社区团队建设试点经验,加强团队衔接,填补工作真空,从组织上和工作上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员、全程覆盖。二是加强辅导员和团队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省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聘任办法》,制定中学团队干部聘任、考核、管理制度,确保中学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干部以上条件配备,确保优秀辅导员和学校团队干部享受同级优秀教师待遇。完善培训网络,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优秀团

队工作者和少先队专家赴基层和农村巡讲,三年内将农村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团队工作者轮训一遍。壮大志愿辅导员队伍和少先队工作专家队伍,加强团队教育创新研究,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有阵地,以签约承诺的方式,命名和建立各级各类团队组织教育基地,为团队组织和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减免费用。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增加财政投入,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青少年宫等团属活动阵地建设,五年内基本消灭空白市、空白县。坚持社会化发展、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和协调社会资源,援建一批青年中心和少先队标准化队室。四是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能靠共青团唱“独角戏”,也不能靠团教两家唱“二人转”,必须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奏响“交响乐”。省委已经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在团内逐级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吸收了省直17个厅局的负责同志担任了省少工委委员,与省教育厅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认真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狠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添砖加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服务大局、务求实效,进一步做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同学们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去年以来,我省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和充分就业,使其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青团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成员,团省委的工作职责和分工是:(1)牵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安徽基层计划;(2)牵头组织实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创业导师团,为毕业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服务;(3)完成省就业工作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

根据这些明确的职责和要求,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与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1、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要通过组织形势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和农村基层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要树立一批投身西部大开发、投身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建设、自主创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长成才的毕业生先进典型,宣传一批支持子女正确择业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家长的优秀事迹。及时了解掌握毕业生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毕业生排忧解难,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发挥团组织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按照团省委、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训练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篇8

根据国家、省、市、区对有关图书馆(室)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硬件”建设达到标准化、信息化。

二、完善组织机制

建立副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负责协调上下关系,筹集资金等重大事宜。即使在学校主要领导新旧交替之际,也能使学校充分重视图书馆工作,确保工作能及时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序、畅通。

三、建立参与机制,引入激励机制

将平时学校图书馆的各种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融入学校内部考核的管理工作之中,学校采取定人、定时、定任务的方法,对照标准的办法,层层落实,切实抓好每月一次的过程考核和每学期一次的终端考核,对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实绩进行综合评估,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挂钩。

四、规范管理,服务水平专业化

21世纪是教育的全新时代,更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规模与效益统一,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规范各项操作程序。管理人员要管理出效益,关键在于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要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尤为注重。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行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全心全意、热情周到的工作作风,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和蔼诚恳,笑脸相迎,具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进取心及自信乐观,公正,相容等心理品质。作为图书馆管理者一定要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在为教育教学服务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甘当师生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和攀登教育教学质量高峰的垫脚石。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严格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雄厚扎实的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情报学、信息学,掌握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与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为了加强和充实管理队伍,使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多送图书、阅览管理人员参加图书分类、编目专业等各种培训,使每位图书管理人员都能充分掌握新形势下的图书分类和编目管理。平时,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和相互间的业务探讨,经常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体会文章,并且鼓励到有关刊物发表。

六、开展多种活动

1.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做好新书、新报刊出借阅读之前的导读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新书架,利用学校校园网、黑板报、宣传窗推荐新书籍,介绍新报刊。

2.积极开设阅读指导课,辅导学生自觉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与习惯。做好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内容介绍、工具书的作用、图书的选择和怎样读书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介绍,例如,给学生介绍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新走向”“阅读的理解、记忆和方法”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检索和利用文献知识及阅读书刊、资料的能力,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还可以在年级中开设语文、英语阅读等指导课,集中辅导、阅读,引导并帮助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选读反映时代感强的中外经典名著等读物。

3.开展集体借阅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4.在集体借阅时间之外,还要做好个别借阅工作,它是日常借阅的补充,学生如有需求,图书馆应随时向他们敞开借阅的大门,因为图书馆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生通过阅读探究新知识的重要场所。

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图书馆的馆舍、设施、管理等优越条件,积极配合学校校长室、政教处、团委等部门工作,利用学校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频道、黑板报、宣传窗、剪报、图片、图书等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多主题地开展各种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教育主题要鲜明突出,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八、配合新课程辅助学校教学

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与各学科有关的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并提供给老师参考使用。

篇9

作者简介:施书(1982-),男,江台人,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学院学员旅。(天津30016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4-02

一、当今军队院校基层学员队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为适应世界军革的趋势,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军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也必然要求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因此,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新军革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使之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军队院校的学员队教学管理,在某些方面还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顺应军队现代化树立的要求,不能顺应新时期院校教育革新和开展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管理任务,效果不一。片面追求显性成果的多少,不讲究学员素质提升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学员队教学管理进程中,对学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都没有过多关注。

在军校里,很多学员在军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学习状况不够理想,出现了不刻苦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等一系列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部分人想着进入了军校就像进入了保险柜,毕业以后有工作,待遇还不错,就认为学习不重要,只要顺利毕业就行。因此,如何建立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变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已成为当前基层学员队建设工作中需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二、教学管理中学员是主体,机制是关键

管理和教学的统一与交融是我党我军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揭示了对人实施管理的本质和特点。分析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学员自身未发挥主体作用

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军校学员也不例外。但如今许多学员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逃学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多样化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各种积极的、消极的价值观不断产生,强烈冲击着以往的价值观。尤其是来源于地方高中的军校学员,受这些价值观的影响更为严重,军校的严格治理并不能完全阻隔社会给军校内部带来的影响。积极的价值观固然会对学员的学习动力起到促进作用,但消极的价值观更能导致学员的认知偏差,使他们的爱好集中于一些无聊的甚至消极负面的事物上。

(2)复杂的情感。社会的发展已经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了人们的精神日益紧张,情绪更加复杂,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日渐增多。军校学员本身已经历十二年的学习,经受了各种小考大考的压力,如此长久的紧张状态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情感,情绪往往易波动,甚至产生巨大的起伏。这其中既有理想中的军校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也有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还有日常生活中各种琐事对心情的影响,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军校本身的治理制度,使得很多好学的学员不能很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产生怨言以及消极、排斥的心理,这种状况也对他们的情绪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认知水平。认识偏差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当军校学员对自身的评价是积极的时候,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反之则减弱。尽管这种判定是主观方面的,但是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会鼓励学员为了一个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完成可能在消极自我评价下无法完成的任务。若学员的认知水平不高,对自身的评价不客观、不准确,则容易出现要么将自己评价过低,最终丧失学习的动力,要么总是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总是由于自己的好高骛远处处受挫,反过来也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的影响最终会使学员的学习动力下降。

2.管理机制不科学

教学管理工作是基层学员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管理工作在培养学员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观念,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以及在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学员队管理过严过死,气氛压抑;队干部对学员了解不够;队干部在对学员的违纪现象等问题的处理上方法过于简单;还有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与现实需要不太合拍等,归根到底,是管理机制的不科学,没能做到以人为本,没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一种管理机制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时,结果往往不甚理想,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建立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改变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建立人性化管理和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1.人性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学员队管理者要想抓出实效,抓出特色,带出一流的学员队,就必须在管理的科学性上下功夫,要以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依法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是将“利用人”的工具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理性相结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讲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护人、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渗透于管理实践中,切实关心学员疾苦,关注学员利益。把“为学员服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2.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美国管理学大师孔茨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在组织内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那么在学员队如何发挥好这一职能呢?关键是队干部要充分信任学员,确实把学员当作学员队建设的主人公,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员参与学员队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多组织学员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一些倾向性问题的讨论,通过自我教育、典型教育达到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增强动力的目的,这样既加强了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又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是对学员人格的尊重,有利于挖掘学员的潜在能量,实现主体精神的弘扬。管理的最高形式是注重素质教育,构建管理新形式,就是要以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充分发扬学员的民益,完成学员队全体的自我组织和管理。

同时,还要看到,人性化管理对学员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把自己由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管理的组织者和引路人,为学员队的人性化管理定向、引路和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基层学员队对学员实行机械化管理,忽略了和学员的情感沟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下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当代基层学员队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管理者深入到学员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困难,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议、集体活动等,和学员融合在一起,加强相互交流,形成一种双向主动的沟通机制。

3.正确处理人性化管理与军事化管理的关系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提倡人性化管理,尊重和关爱学员,讲平等、讲民主,关注他们的心理反应和需求。但人性化管理绝非放任自流、恣意妄为,军校学员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军官,祖国国防事业的继承人,按照军队院校的特点和学员毕业任职的需要,学员队还应坚持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学员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技能,培养他们令行禁止、顽强拼搏的作风。

四、采用积极的鼓励手段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

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注入学员队教学管理之中,如活水冲开了阻石,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但仅靠这个是不够的,还需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来解放学员的思想,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积极的鼓励手段就是个好的方法。

所谓鼓励是指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利用某些事务对于人的吸引力,调动人们的活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过程。把鼓励概念引入教学管理中,就有了新的含义。在发扬人性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军校学员队运用恰当的鼓励手段可以激起学员的内在动力,发挥更大的能动性,从而取得行之有效的任务效果。

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鼓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鼓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鼓励机制是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

在大学教育中采用鼓励机制,能使学员的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挥。实施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针对军校特点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式。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环境进行鼓励

人是环境的产物,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与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良好的鼓励环境能促使一个人健康成长。古时候“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在教学管理中,采用鼓励性语言对学员进行鼓励

不轻易否定学员的能力,这样会给学员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员做得不够好,鼓励性的语言也无疑会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学员实施情感鼓励

学员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学员正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对情感敏感并渴望得到情感,特别是真情和友情。在教育学员时,要抓住时机,巧妙鼓励学员。应和学员建立真诚的情意,把学员队建设成一个大家庭,温暖每一位学员,培养学员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4.利用榜样的作用进行鼓励

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员的鼓励作用不可低估。而榜样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标兵、优秀学员、好人好事等等,干部平时应多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合理利用归属鼓励

每个远离父母的学员都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能感受到在集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加倍努力。要善于通过这种形式,使每一位学员都融入到集体之中,使他们在学员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量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6.充分利用竞争鼓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有所提高。培养学员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寻找优势,确立新的标准,明确努力方向,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

篇10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alternativeapproachto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wWW.133229.Com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篇11

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质量普遍教低,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方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以至于许多学生在中职学校中还是每日浑浑噩噩。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成为中职院校开展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之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不仅是学生在学校的必修课还是学生需要一生努力方向。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矛盾

在学生人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影响很大。当前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对学生的教育多是交给老一辈的长辈或者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甚至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亏欠因此在物质条件方面则不断的满足孩子,造就了不好的学生思想偏激,在生活中不遵守社会准则甚至是一再的扰乱社会准则,而家长则是一再的放任不管,不加以制止。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频发,无形中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加大了困难的力度、增添了障碍。

2.学校育人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中表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在中职学校周围,充斥着很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如网吧、KTV等,这些场所对于学校加强德育工作而言有着巨大的阻碍性,而且网吧中所传递出的信息使得学生接触暴力的机会增加,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开始堕落,行为上缺少自我约束力。这些都橹兄把校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和成效增加了负担。

3.教师重教学而忽视德育工作

在中职院校教师团队中包含着大量的青年教师,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经验欠缺往往业务水平不高,因此通常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大多数年轻教师会片面的认为工作中应该把教学工作做好,其他问题就都好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年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德育工作的动力以及在教学内容中很少渗透德育内容。从而很容易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深入的推进,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4.学校教育方式单一且僵化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对于学校的评价对集中在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上,以及学校的就业率上。这些社会评价学校很容易让学校在开展工作中将价值取向更多的倾向于升学率和就业率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学校的育德工作的展开和推进。这样就会出现学校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德育工作和流程不完善。中职学校一味的遵循原有的德育工作方式,而忽略了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所发生的改变以及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另外,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还突出表现在学校对加强学生个性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方面的认识不足,而空洞的说教方式和无力的德育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径

1.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无论在何时何地,德育工作都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职学校就应该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德育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育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首先,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更新时代道德风尚内容。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道德和道德风尚,因此在21世纪社会大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而且,在德育工作中还需要以学生为本,不断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这样才能够在德育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从学科知识上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成果,还需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并且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加入到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2.创新德育工作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沟通正逐步被信息化取代,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在传统的工作平台方面进行创新。不仅需要转变德育工作意识和思想,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并且和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阵地,通过学生工作来弘扬时代精神,并且在文化传播中宣传好人好事。中职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在文化创建和传播的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报纸、校园广播等不同的文化传播阵地来进行校园文化和道德内容的传播和弘扬。在通过学校内部文化传播阵地的帮助,德育工作可以充分的在学生中间开展,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的内容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并让其逐渐成为中职校园文化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朱文平,朱金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创新的几点思考[J].德育美育,2016,11:273.

篇12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29

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高校不同方面工作的共同配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学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教育影响作用重大、灵活空间也很大的工作,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是关键和基础的一环,既具有自身的教育、管理优势,也需要面对相当大的困难与阻碍。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服务渠道,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是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目标。

1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结构为目标,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的融合心理、情感、意志、道德以及人的整体水平培养的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表现,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1.1学生主体观念认识不足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群体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与需求引得大学生们盲目追求高新科技,一味偏信、偏重科学教育,忽视、冷落人文教育与品德、精神培育,以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忙于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用于扩展知识面、开拓综合技能或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教育,其包含的内容、容纳的环节丰富而复杂,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足、不完善之处,大学生却凭借对素质教育实质内涵的一知半解,对面临的各项事物持批判怀疑态度,甚至常有逆反、抵触情绪或言行。

1.2素质教育实施存在误区

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强调在当前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由来已久,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以特色教育代素质教育,即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甚至过度要求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缺乏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第二,让素质教育变免试教育,将素质教育直接与应试教育对立,片面认为加强考试以及严格考评手段是加大学生负担的措施,不利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降低考核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第三,把素质教育当临时任务,为应付领导检查,表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际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或者简单借助课外文体活动、音乐体育竞赛等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偏离素质教育的真正宗旨。

无论是学生自身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还是素质教育实施中出现的误区,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人才产出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考虑三大影响因素:原有教育体制的“以学为学”、“一学只学”等问题的沉积;人才就业市场不完善、个人主义、功利化等社会消极因素的负面冲击;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意识存在差别对其行为的正反面作用。

2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2.1通过素质教育目标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工作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包括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服务指导、课外活动、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工作。受教育与管理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学生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连接学校与学生两大主体,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和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在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旨在通过高等教育平台提升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与格调,对此,高校学生工作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

素质教育要求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任务,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更明确、更坚定,任务也更紧迫、更艰巨。学生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而成为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丰富型工作;学生工作不仅要能够全面运用激励和强化手段,更要融合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协调,有效激活学生主体的深层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创造性的契合,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2从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素质教育推进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的是使培养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其要以学生群体和个体为主要工作对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组织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而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心理实际为基础,经后天启发、诱导、激励或教育等在社会实践中养成,且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人的身心素质再生产、再创造,这与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丝丝相扣。

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推进素质教育重在把握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全面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抓成才教育和就业指导;坚定地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切学生工作的重点,注重引导并发挥学生落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的能动性;坚持以“诚”、“爱”、“信”、“实”为载体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3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

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工作的点多、面广、线长、任重、责大等特点越来越突出,学生工作需要担负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工作始终不变,新的形势新的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3.1两条主线,完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主导,德育工作是中心,能力培养工作是重点,高校学生工作实行学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为主要指导、监督者,院系为主要实行者,高校学生工作者上接学校各部门,下联学生群体,在学校、学生,教师、学生间形成输出、实施、反馈、再输出的完整学生工作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拥有完整的学生工作体系,还需要在把握两条主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该体系,即建立以服务学生为本的一方统一领导组织,上下多方联动管理的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以引导学生为主的过程、结果双重控制,教师、学生双向测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有效领导忌多支“指挥棒”,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将领导、指挥集中在一方,统一管理是保证学生工作高效处理的关键;同样,一方领导,多方配合才是最有利组合,在管理有统一协调、组织的情况下,更需要集中上下多方联动将“指挥棒”的功效发挥到最远、最广、最深入的范围和层面,确保工作的真正落实。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保证有效实施的要求下必须有严格、科学的考评方能强化,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标准,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发展、转变情况如何,设定定性、定量检测和监控;一方面施教者是否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实际的作为是什么,树立显性评价尺度和标准。

3.2两种转变,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在完善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下,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学生工作的任务是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合格毕业生,使培养的大学生基本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工作不仅要重视所有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工作需要完全与教学工作融合,需要为学生从学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有必要变单一约束教育模式为多样引导服务模式,变单一的集中管理模式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模式。

行为管理是标,思想教育是本,目标管理是主,过程控制是辅,素质教育需要的是学生由内而外的全面发展,单纯地约束限制学生的行为只能起到基础管理,难以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自我管理与个性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两大基本原则,需要学生充分的参与与自我协调,学生工作以引导教育为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变行为管理为思想教育是必然要求。同样,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要求学生工作的管理不能拘泥于单模块操作,由完全的“批处理”控制,学生工作必须创造性地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将整体集中与个例分散管理结合起来实行,从容应对学生工作的复杂与多变。

3.3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一项社会活动,只有过程,没有结束,素质教育作为人对教育期望的一种,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建设生活的教育,是提供并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的教育。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坚持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依托四项提高展开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程。

一是对学生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成败。总结历年思政工作经验教训,通过丰富的课堂教育和活动教育,带领学生在深入学习思想道德理论基础上,真正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做事先做人,根据社会经济新形势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修身”,在继承传统美德基础上,深刻认识、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精髓;三是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素质;四是广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和思想创新是时代的核心精神,在对学生强化思想和道德教育基础上,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三个方面获得协调、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驭.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王磊.论班级的主导性教育管理与主体性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2(3)

篇13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资格、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的认定,贯穿于整个学校的运行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增多等等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需求,传统理念和技术限制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一、学籍管理工作的意义

学籍是指学生经过入学考试合格正式录取,按照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报到注册后取得的学生资格。学籍管理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实施培养过程的管理。它包括新生入学信息电子注册和档案处理、学生选课、课程考核到成绩记载、学籍异动处理、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资格审核、毕业生电子图像信息采集和证书发放,学历电子信息注册等多项工作一系列环节的管理。学籍管理既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终点,它贯穿于学校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学籍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我校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具体举措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学籍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稳定的一个保障,因此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2008年,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使学校从学年制向学年学分制过度,学校将原《九江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与《九江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二者实行合并,制定了新的《九江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它的出台既规定了高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办事依据,使我校的学籍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管理

随着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证书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使用已全面推开,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应及时更新完善学校的学籍管理模式。为此,学校引进的大型教务管理软件――正方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的各项基本信息数据,如学生班级数、在校生人数等均能进行实时查询,利用网络的“实时”、“共享”功能,使校内各教学单位之间的信息实行共享。这样将学生学籍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不仅查找方便、数据统计准确,而且这样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学籍管理人员的重复性劳动。同时对选课、登录成绩、学籍异动等进行网络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3.改革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二级管理

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鉴于目前我校办学的规模的扩大,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达3.6万人,学校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即学籍管理工作从以教务处集中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各教学单位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务处设置学籍管理科,二级学院指定专人管理学籍,充分发挥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使二级管理落到实处。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新经验,拓展新的工作途径,充实新的工作内容,使我校学籍管理工作为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管理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的服务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管理层次。

4.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能否做好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既关系到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大局。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执行者,要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要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因此,高校应经常组织学籍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研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才能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观念创新带动学籍管理工作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的思考

1.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

每学年伊始,新生入学注册后就必须熟知该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等,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因此在校内要加大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比如可以通过布告栏、校园广播、网上查询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了解《学生手册》中的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让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处分制度、毕业条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申诉制度等都有一个清晰地了解。只有让每位师生都了解学籍管理制度及政策,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2.规范学籍处理程序

学籍处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牵涉到学生、家长及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不安全的因素出现,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对休学期满未复学、留级、结业、退学等学生提出预警机制,当学生休学期满达到复学期限时、当学生的学业成绩偏离培养目标时、当学生拿到结业证书时、当学生因长期不在校面临退学时,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出通知告知学生本人,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如期顺利完成学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