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形象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篇1

摘 要:在激烈地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若想长期存活,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利于创造企业名牌产品,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者应重视什么是企业形象以及良好企业形象所给企业带来价值和意义,注重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方式,以确保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形象;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03-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李娅(1979-),女,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在当前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竞争技术和优势,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给社会、群众留下的印象,企业形象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个企业为了发展,都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而在企业形象上的树立和改进上相对较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强企业形象的树立。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

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者或者领导者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以及经营方式等,对企业整体印象的建立。它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部形象主要是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等内在表现,而外在形象主要是由产品、文化、媒介、服务等多种外在形象构成,也是消费者对企业整体产生的认识和评价。通过消费者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状态和知名度。若想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靠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需要公关人员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宣传推广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加强他们对企业的产品的熟知,加深他们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良好企业形象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国际上一些知名的企业,例如三棱、松下等,他们之所以在市场上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良好的企业的形象。但如果不重视企业形象,就算产品再好,服务再优秀,也难于立足于市场竞争中,甚至会不堪一击。可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1. 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企业向公众、向社会讲诚信、讲信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只有讲诚信、讲道德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由此可知,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建立起消费者的精神信仰,使得企业能获取消费者的大力支持。

2.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产品赢得市场

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那么也就是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打开了一条销路,创造了一种消费信心,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会为企业的产品赢得一定的市场,将企业形象树立好,企业的产品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而然也会接受营销人员的推销和介绍。就算企业犯了错误,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会得到消费者的谅解。因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技巧,而且也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3.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也起文化构建的核心。在当前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多元竞争时代,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形象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与“消费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一个过程。通过企业形象的良好素质,企业获得资金也更容易,进而有效扩大市场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4.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创造企业名牌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品牌化,越来越重视对名牌产品的追求。他们主要关注的不是产品的价值,而是更注重身份地位、品味。名牌产品就是产品质优的证明,人的身份地位、品味的象征,也反映出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所付出一切努力。因此,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名牌产品提供有利条件,是企业无形的财富。

5.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主要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促使员工主动将自身的言行与企业形象联系起来,进而使他们愿意献身于企业,对企业产生责任感。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员工提供用武之地,使员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价值。总之,企业形象好了,可以有效将企业内部员工凝聚起来,使员工热爱工作,热爱企业,从而就提高工作效率。

三、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方式

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还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反之,则影响公众对企业形象的感知,还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企业形象塑造需要建立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在现代的市场舞台上,出现质量问题的悲剧天天上演。例如三鹿奶粉,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丢掉了至关重要的“诚信”形象;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做的月饼事件臭名远扬,彻底身败名裂。还有很多企业历经数十年在市场拼杀才获取一席之位,但是由于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的教训足够惨痛。作为现代企业应该重审一下什么是“质量”。一个企业若想长期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来塑造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像海尔集团,用铁锤砸掉了质量不过关的冰箱,从而赢得社会公众对海尔的信赖和支持,塑造“真诚到永远”的企业形象。

2.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就是时刻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而不是做表面工作,切实能为顾客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进而赢得顾客的支持和信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愿浪费太多时间在吃饭上,更多时候注重效率。而麦当劳就抓住人这一心理特点,总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特别帮助,经常会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明确标注“5米远有麦当劳快餐服务”。有的还装有通话器,便于顾客报上自己需要的食物,待到分店时,付款交货,再继续赶路。这样周到的服务,节约了顾客的时间,从而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也为麦当劳的形象加了多彩的一笔。

3. 塑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大的帮助。[3]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企业内部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4] 使企业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热爱企业,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联系起来。例如,海尔的企业文化“真诚到永远”,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这些企业文化把对客户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获取利润的前提。从而得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根据市场经济要求来明确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4. 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企业员工的素质与企业的形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以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可以对企业的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提升企业产品的形象。加强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自信心、归属感、责任心,提升员工在企业的进取心。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员工凝聚、团结在一起,使其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提升和发展。企业可以在对员工畸形职业培训的同时,组织一些活动,使企业员工参与其中,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文艺汇演等,提高员工的自信心,通过各种团队性质的比赛,增强员工的团结协作力和凝聚力,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进而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

5. 运用动画元素来塑造企业形象

一个好的动画宣传片,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通过动画宣传,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广大消费对产品和服务产生信赖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尔公司所投资拍摄的《海尔兄弟》,该部动画片,深受儿童的喜爱。特别是兄弟二人的各种生活经历,主要向公众展示了海尔企业文化,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人们铭记在心,并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好评。不仅提升了海尔企业形象,而且使人潜移默化地乐意接受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海尔将来开发新产品夯实了基础。市场的发展,促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强,而随着企业间经济市场的竞争,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都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影响因素。企业形象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环境优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信任和支持,所以需要在当前的经济市场中,加强企业形象的树立。本文针对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提出了几点意见,希望对企业形象的建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伟. 企业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商业研究,2010,(12):27-28.

篇2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培育强势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战略性领先的关键。品牌推广的目的就是要向消费者正确传达品牌内涵,即品牌所要带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从而和消费者达成心理共鸣,让消费者认可品牌文化和内涵,最终接受品牌。

一、食品企业如何打造品牌形象

基于食品行业文化的特征,提炼富有激情的企业文化,用以感染并号召全体员工,打造企业强大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品牌就是运用营销手段来塑造品牌形象。品牌打造的好,就是品牌形象塑造的出色。严谨的说,品牌形象的打造有一个模式三条途径,这个模式就是“整合品牌营销”模式,三条途径就是导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品牌推广运营系统”和“品牌管理控制系统”。只要按照这个模式运行,品牌形象就一定能够树立起来。

(一)如何建立品质形象

品质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建立品质形象并不简单到只是提高一下产品的质量,关键是要建立起“良好品质”的印象。品质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了就说好”的层面上,要做到“看了就说好”才行。所以说,品质形象要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的改善才能满足打造品牌的要求。

(二)如何建立价格形象

我们常用产品零售价格的高低来形容其价格形象,认为高价格就是好形象,价格低就是坏形象,这的确有失公允。应该说,价格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在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我们才有高低之别。品质形象和品牌形象又是价格形象的基础。那些以成本定价者太保守,以利润定价者太感性,因此,“品质/价格”和“品牌/价格”的定价模式才更合乎打造品牌形象的一些需要。

(三)如何建立广告形象

我们要建立广告形象,企业有二条可控制因素和一条不可控制因素。可控制的因素:一是选择大媒体做广告,二是进行大投入做广告。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是广告质量,包括创意和制作水平。简而言之,建立广告形象需要“二大一高”,即“大媒体、大投入、高水平”。媒体大、形象就大;投入大,形象就强;水平高,形象就好。

(四)如何建立顾客形象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营销理论诞生,那就是美国人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论”。自那时起,产品就不再是为大众服务的了,而是为一部分人享有的。这一部分人就产生了特定的“顾客形象”。你可以想一想坐“奔驰”汽车的都是些什么人;穿“耐克”鞋的属于哪一类;谁才会常常喝“茅台”酒。没错,品牌的管理者就应理所当然的使品牌为这些人服务。但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动用价格杠杆。我们若想招徕大多数人的生意,就放低价格门坎。如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就设置价格障碍。价格自然会把人群区隔开来。顾客的形象也来自于他自己的支出水平。

(五)如何建立企业形象

品牌是隶属于一个市场主体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是息息相关的。建立企业形象,可从“有形的建设和无形的建设”入手。前者指的是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后者指的是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但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打造。建立企业形象,关键还是在于更多地进行媒体的宣传报道。当然,这些媒体消息必须是有利于企业的。如果缺乏媒体的支撑和传播,企业的形象就不可能转化为市场的形象。企业的形象终究还是要得到市场和社会的承认的。

二、什么是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公众对品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印象,是公众对品牌感知、理解和联想的总和。例如北京红星二锅头塑造了一种物美价廉、大众化、贴近老百姓的品牌形象,给消费者以亲切、自然之感,贵州茅台由于自身品质和历史文化悠久的特色,被定为国宴

用酒,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优质高档白酒。

(一)品牌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为企业的品牌战略服务的,是企业长期、正确经营的结果。

品牌形象设计是企业自身的,企业品牌形象的感知者是消费者。品牌形象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是企业发展的奠基石。完善的企业品牌形象必须通过完整、正确的品牌设计来具体体现,告知企业的客户“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这就是品牌设计的最重要的目的。

(二)品牌形象的构成内容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深深的吸引着消费者。品牌形象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构成:第一方面是有形的内容,第二方面是无形的内容。

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又称为“品牌的功能性”。从消费和用户角度讲,“品牌的功能性”就是品牌产品或服务能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能力。例如,洗衣机具有减轻家庭负担的能力;照相机具有留住人们美好的瞬间的能力等。品牌形象的这一有形内容是最基本的,是生成形象的基础。品牌形象的有形内容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动能性满足与品牌形象紧紧联系起来,使人们一接触品牌,便可以马上将其功能性特征与品牌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感性的认识。

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指品牌的独特魅力,是营销者赋予品牌的,并为消费者感知,接受的个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要求不仅包括了商品本身的功能等有形表现,也把要求转向商品带来的无形感受与精神寄托。在这里品牌形象的无形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显示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心理等个性化要求。

三、品牌形象对食品企业的影响力

食品企业推广的是产品,是一种有形的资产,食品企业为了第一时间吸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亲睐,尤其是要注意到商标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此来进一步获得好感,从而接受该品牌。一个好的食品企业其品牌形象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品牌形象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她的魅力,却很少有人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食品企业需要突出的正式品牌形象和产品的推广。品牌至少应该包含有商标、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三个内容,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确保了使用这一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务必然出产的是精品,为开拓市场带来好处。

纵观品牌发展史,成功的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赢在品牌上,品牌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创立知名品牌是企业的至高追求,出名是企业的内驱力,但是如何出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知晓。所以说品牌形象不单是食品企业的关键,更是所有企业的关键。企业的形象就好比人的品行,品行好则受人关注、喜爱、那么同样食品企业吸引消费者就需要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并刺激购买欲望。让他们接受。品牌形象中最初、最明显呈现给消费者的无疑是该企业产品的标识能否吸引眼球。通过商标图案和色彩对顾客的刺激,比品牌的名称更具体,更强烈,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 倪勇 周小儒.企业形象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

[2] 宿春礼.市场推广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

[3] 陈婷.试论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的商标战略.民风报,2008年第09期

[4]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5] 王邵强.标志设计创意观.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1

[6] 【美】伊查克・迈迪恩.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7] 成朝晖.平面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8.

篇3

长期以来,思想教育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众多的企业在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更加重视对物质上的投入,包括对资金、设备等一些硬件设备的投入。当然,这些物质条件的投入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必要的,如果欠缺这些过硬的物质条件,企业的竞争力可能就会被大大的削弱。这样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会受到冲击,我们所说的重视思想教育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要求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对各种物质条件的投入。而是要求企业在进行物质投入的同时应该意识到思想教育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并且充分的利用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打造企业发展的良好人文氛围,这样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健全和更加科学,这是我们提倡思想教育应用于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

一、思想教育有利于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劳动。企业在实现自身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反馈和发展,企业和员工是并存的关系。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努力,员工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企业的发展得以展现和确认,脱离了员工谈企业和脱离了企业谈员工,都是不科学的,都是没有必要的。企业和员工必须放置于一个整体的结构内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才有各自独立的价值意义。企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受益的必然是员工个体。因为员工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对象。而当前,我国的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是层次不齐,特别是我国长期是外国代工企业的聚集地,劳动力市场的密集使得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都不高。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思想深度,引导他们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的承担,能够使企业的员工更加有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其实是一个提升自我意识、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当前我国的众多企业中普遍缺乏的就是对员工个体价值的认同。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员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鼓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在企业中,员工个体素质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通过提升员工个体的素质来加强企业综合实力的建设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极为重视的一项科学方法。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员工的自身素质,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思想教育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贯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力求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追求来引导员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们的对象都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员工,让员工在同样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通过对员工进行疏通引导、典型教育、个别教育等方法引导员工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个人修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属于“软”性管理方式,即主要从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层面出发,都是运用一定的价值观、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作为导向,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努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提供导向和保证。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鉴于这一具体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等形式使企业员工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与地位

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对员工的素质进行改善、对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作用于企业发展的整体大局的把握。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组织,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除了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和进步以外,还需要密切的关注外部条件的调整和变化,充分的把握机遇,实现自己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能够让那个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注重对企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身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之中,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危机的充分准备,对危机有所认识才能有所准备,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准备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在危机真正来临时更好的应对,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思想教育工作,从这个层面来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是生死存亡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intrinsic value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its rol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importance of reputation management in delivering corporate value and competitiveness within General Motors (GM), Inc. Particula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declared bankruptcy of GM in June 2009. This report will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facing General Motors and the changes within the American automotive industry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eing General Motors’ largest market, this paper will focus solely on GM’s American market. This paper will also delineate the necessary strategic tools and tactic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in various scenarios. Due to the length of this report, this paper will not attempt to cover trust, ethic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great detail, even though these topics are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reputation

The Financial Value of Reputation

Until reputation is threatened,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traditionally overlooked it as an important financial indicator for businesses (Fombrun & Van Riel, 2006). However, in today’s world, high demands for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no longer allow organizations to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reputation management (Oliver, 2007, p.56). Reput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that allows the company to better manage the expectations and needs of its stakeholders, creating differentiation and barriers against its competitors. Reputation is the intellectu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 of stakeholders when judging if the performance and actions of an organization fulfill with their personal needs and interests (Schreiber, 2008).

The concept of reputation is fluid and abstract, yet very powerful. People will have certain opinions about a company without actually having direct interactions with it. An organization’s reputation is derived from its behaviors,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Most of this reputation is formed outside of the org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ubjective impressions” (L’Etang, 2008, p.49). Since reputation is externally perceived, it is usually not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company itself (Fombrun & Van Riel, 2006). Reputation is not static. It is constantly affected by the organization’s actions and the actions of others around it.

Brown (1998) notes “poor reputation signals to investors that disaster lurks and that when it strikes, those companies will not have the necessary public support they need to weather the storm” (p.279, cited in Schreiber, 2008). Reputation is often difficult to imitate because, though received externally, it “derives from unique internal features” of a company. Usually built on history, reputation is usually developed over time. More than half of the British population believes that “old established companies make the best products and all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is is a universal truth” while 40% report to “never buy products made by companies of which they have not heard” (Haywood, 2002: 176). Because of the often asymmetric of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stakeholders, potential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often look to a company’s reputation when deciding to engage with a certain company. “A strong corporate reputation suggests that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 being offered by the firm are of higher quality and that the firm is responsible and will treat its customers well” (Schreiber, 2008). Therefore game theorists conclude that reputation is functionally important, since it generates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the company that provide stabilization between a company and its publics (Dowling, 2006).

“Organizational market value has been moving from tangible to intangible assets.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Ernst & Young (2003), between 80-85% of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S & P 500 was comprised of intangible assets versus only 15% from tangible asset.” “Intangible asse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achiev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they are valuable, rare, difficult or costly to imitate, substitute and transfer” (Schreiber, 2008). The 4-Part Model of Sharemarket Valuation shows that not only do corporate reputations affect corporate value, but it can also “impact the drivers of corporate value” (Dowling, 2006, p.135).

Companies with better reputation tend to have longer profitability periods than their competitors with less established reputations. When handled correctly, a good corporate reputation will become a vital part of the company’s intrinsic value, which will be factored into its share price” (Dowling, 2006, p.141.)Fombrun and Van Riel (2004) concluded that companies with solid reputation tend to outperform companies with poor reputation on various financial measures.

The Rise and Fall of General Motors

Since its initial establishment in 1908, General Motors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the world’s leader in automobile sales.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company’s success started to decline quickly. This was partly due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mpetitors in the global car industry, with the rising powers of European and especially Japanese automakers. But mainly, the fall of General Motors is due to internal issues mismanagement. As of June 1st 2009, General Motors officially filed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 protection. This action protects GM from creditors' demands for payments and from any type of lawsuits while it restructures its finances. GM’s bankruptcy is the largest manufacturing filing in U.S. history. The new GM is 60% owned by U.S. taxpayers and 40% owned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Why is Reputation Important to GM

GM’s Advantages

As previously mentioned, history plays a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reputation (Mahon, 2002 cited in Schreiber, 2009). It i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 and experiences of company and its stakeholders over time. Similar to Coombs and Holladay’s concept of the Halo Effect, Wartick (1992) concludes from his empirical research that even when presented with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bout a company, it is difficult to alter the reputation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s (cited in Fombrun & Van Riel, 2004; Schreiber, 2008).

In the case of General Motors, the public may have lost some of their trust and respect for the top management at GM, but they are empathetic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GM and its workers. Fortunate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many remain optimistic about the strength of General Motors as a company. 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history of GM. As one of the earliest pioneers of modern day automobile, General Motors is not only an American company, but also a part of the American history.

One of the major strengths GM hold over its other financially struggling American competitors is its history and reputation of making quality American cars. Srivastava et al. (1997) find that when dealing with companies with similar financial statuses, stakeholders perceive a company’s reputation to be the deciding factor in its overall performance (cited in Schreiber, 2008). Though GM should have managed its issues decades ago and prevented its bankruptcy, this is a chance for the company to switch gear and restructure itself. Just like the companies new PR campaign states, GM must “reinvent” itself and emerge again as the industry’s innovator and leader.

GM’s Organizational Value and Reputation during Change Management

Reputation often holds particular value 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chreiber, 2008). During times of change, reputation management is even more crucial.

A company’s culture can affect employe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while corporate identity can influence how employees interpret and reac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Fombrun & Van Riel, 2004). Organization identities can be affected by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L’Etang, 2008). An organization’s identity (Albert and Whetten, 1985) and behaviors (Jonker and Schumaker, 2005) are shaped foremost by its values (Schreiber, 2008). Organizations with unified corporate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effectiv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Corporate reputation derives from “the sense-making experiences” of its employees (Fombrun & Van Riel, 2004, p.8). Its corporate culture and identity shape its business practices,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numerous other aspects (Fombrun & Van Riel, 2004). From owning nearly twenty brands globally, General Motors is in the process of downsizing to keeping only four of its best selling makes. With the closing of a tremendous number of plants and dealerships, GM is looking to cut 20,000 more jobs tha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it has already laid off over the past decade.

Good leadership not only drives company success, it also inspires its employees to reach its goals (Schreiber, 2008). During the turmoil of GM’s massive structural change, the CEO and managing board must provide its key stakeholders with clear directions, visions, and complete transparency.

Rebuilding GM’s Reputation

“Mechanisms for raising capital based on intangibles already exist, including securitization, lending, licensing and outright sale” (Schreiber, 2008). Several studies (McGuire et al., 1988; Solomon & Hansen, 1985) show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R, reputation, and a company’s overall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fulfill its first and foremost CSR objective, General Motors must become profitable again. Therefore a sales and promotional route of discounting automobiles to drive short-term sales, though maybe be used as a tactic, is deemed to be shortsighted.

When judg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pany, stakeholders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what a company stands for (Schreiber, 2008). In order to optimize corporate value and rebuild its reputation, General Motors’ CEO and managing board must have a clear establishment of what GM stands for. Analogous to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case study, like Shell, GM is also a powerful compan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story. Through the nature of the two crises are different, GM and Shell does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GM has made the correct choice in utilizing a PR-led campaign that sends strong message of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o rebuild it reputation. Through its brand new website and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s, GM has humanize itself by sincerely apologizing for its past mistakes and demonstrating its desire to restart and its willingness to serve its customers.

Trust

Companies must achieve sustained financial performance by being profitable and also being perceived as good by its stakeholders (Dowling, 2006). L’Etang writes that good reputation comes from trust, reliability,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2008: 50). Another perspective would be that good reputation breeds reli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According to an industry study conducted in the UK by MORI, seven out of ten people in the general public believe that “a company that has a good reputation would not sell poor quality products” (Haywood, 2002, p.175-176).

Summary

“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Albert Einstein, cited in Dowling, 2006, p.142). As president and CEO of APCO Worldwide, Margery Kraus (2003) stated that: “non-financial factors such as management quality, governance, brand equity, ethical leadership,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le marketi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vital. These non-financial factors, taken as a whole and blended with business performance, constitute ‘corporate reputation’ (Schreiber, 2008).

Not all companies are capable of maintain good reputation over time. Once an organization’s reputation is damaged, it must rebuild itself. The recovery period often requires more effort. “It takes time for a reputation to coalesce in observers’ minds” (Fombrun & Van Riel, 2004, p.5). In the case of General Motors, with its current PR campaign, new CEO and business strategy, it is on its way to rebuilding its reputation. It will not be easy and not much can be done to alleviate the time and energy required for this great task. But GM should prevail, with the correct CSR plan, keeping in mind that the fundamental business of GM is to make cars: safe and efficient cars that are sustainable and reliable. GM’s new message, according to CFO Ray Young: "We will fix GM once and for all".

Bibliography

Fombrun, C. and Van Riel, C. (2004) The Reputational Landscape. Journal of Reputation Review, 1(1,2), pp.5-12.

Haywood, R. (2002). Manage your reputation. 2nd edition. London: Kogan Page.

Henderson, T. and Williams, J. (2002) “Shell”. In Moss, D. and DeSanto, B. (eds), Public relations cas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Pp. 10-26.

Kitchen P. and Daly F. (2002) Internal communication during change management.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l Journal, 7(1), pp. 46-53.

L’Etang, J. (2008). Public relations: concept, practice, and critique. London: Sage.

篇5

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1.1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价值体系的建设。该价值体系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整套关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准则。该价值观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二是为企业普遍接受。企业文化包含的元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指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娱乐这些表面的东西,还包括企业精神、思想道德和企业形象这些内在的方面。企业文化不应被视为一种制度或者战略,而应被当作某种理想和信念,且得到很好的坚持与表达。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建设,应将其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领域。

1.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针对自身经济效益和企业员工素质而展开的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鼓舞全体员工为企业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而努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

2.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彼此间的竞争,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是技术与管理的竞争,更是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的竞争。大量事实表明,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其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发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应该正确把握它们的联系。它们的相似之处如下:一、对象相同。二者都是做人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二、方向一致。二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三、途径相通。二者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各自采用的途径基本上是相通的;四、环境相似。二者都是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开展的。企业应根据它们的特点,确定各自的重点,谋求二者的共同、高效开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将会给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带来重大的影响,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发展、转变、和谐”的客观需要。

3.1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丰富

企业员工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其中又以思想道德素质最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先进文化的吸收、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先进生产力的开拓,从而帮助企业及员工树立信念、明确使命、努力奋斗、创造财富。企业文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其更加具体、更加实在、更加具有生命力。

3.2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避免采用灌输的方法,而应采用以文载道、以文化心的方法,让员工自发地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沟通机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

3.3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含量的提高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企业的稳定发展放在第一位,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员工。企业精神和员工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选择并坚持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才能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含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解决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矛盾的解决

企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精神面貌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表现出来更加明显的独立性、多样性以及自主性,导致传统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不合时宜,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企业文化的激励、凝聚以及示范作用,很好地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矛盾,从而将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包括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二者的统一与结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丰富、方法(形式)的创新、文化含量的提高以及矛盾的解决,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体、更加实际,效果也更加理想。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4.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日趋完善,提出了以人为本、同国际接轨的理念。企业管理中,经济行政与思想政治工作已经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基层,了解企业员工的所想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能够不断强化他们对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及竞争力。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了解企业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促使他们为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努力。

4.2完善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指的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提炼、总结出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包括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民主制度等。企业制度不仅要稳定、权威,而且能为员工普遍接受。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是企业长期总结的产物,不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短时间内能够一力解决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平衡好社会、企业、员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

4.3强化员工价值观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也是如此,表现出了自我化、功利化、短期化的一面。有鉴于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二、建立并完善价值冲突预警机制;三、紧随时代步伐,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预防、控制、消除偏激思想。

4.4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团队

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一支优秀团队的支持。团队能将价值观、人生观接近的员工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彼此间能够坦诚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汇集巨大的力量。团队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职代会”、“青年文明号”、“职工之家”等现有的机构以及组织形式,将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除此之外,该团队还应该发挥企业上下沟通的桥梁作用,让员工能够及时地、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让领导能够及时地、准确地听取到员工的心声,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

5.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从而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谢艳.浅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关系[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2) .

[2] 黄朝华.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意义[J]. 知识经济. 2011(07) .

[3] 钟建刚.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 今传媒. 2012(04) .

[4] 康庄.浅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 企业导报. 2012(03) .

篇6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企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职工人员也不断增多,企业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企业的继续发展也是一个挑战,如果对这些潜在问题不好好处理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危机。在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中,面对新的问题和矛盾,要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不断迎接工作。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宣传,从“人的思想”这个方面出发,解决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问题。

1 企业政治思想是企业品牌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形态也随之不断改变,尤其是价值观、道德观等层面的变化。如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增加,有时候会过度要求物质层面上的拥有,会做出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而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中,政治思想工作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企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企业政治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人员的思想道德、遵循党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更加齐心协力、令企业内部更加稳定、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稳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如今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不断发展,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对职工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职工的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标准,还需要职工的思想素质达到一定深度,企业对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越来越重视。再具体而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为了调节职工的思想形态,纠正其不良之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团结企业内部力量、增强职工的责任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令企业继续有机发展。

2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协调企业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企业内部职工的竞争也随之变得激烈,经常会因为利益矛盾和冲突发生各种各样利益纠纷问题,具体而言,职工之间的酬薪奖金、社保、福利等待遇和受重用程度不一样,经常会发生利益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着之间发生。这种纠纷问题不仅会触及到职工切身的利益,而且会损害企业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在企业工作的每一个职工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发挥一技之长,得到企业的重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励。但是,不是每一个职工都能如愿,因为从事不同的岗位,做不同技术难度的工作,有些职工可能只是做着简单的加工程序工作,技术难度不高,所以得到的薪酬相对较低;而有些职工是从事技术开发岗位的,技术难度较高,因而得到得薪酬就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下有些职工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嫉妒怨恨受重用的职工,虽然这只是很个别的情况,但如果放任这种心理在企业内部蔓延下去,效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企业管理上要积极采取措消除职工的不良的心态,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不仅要在物质分配和奖励上做到相对公平,还需要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企业内部,对职工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不是什么都要以自身利益为先,要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要顾全企业的整体利益,不可以因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每个职工都应该要清楚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只有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个人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此外,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还能帮助职工消除心理的不愉快,鼓励他们多学习更多的技能,拼搏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回报,因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运作的效率,提高利润收入。

3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利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深入

在如今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也随之加强,每一间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形成之后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不断深化和深入人心,长期积淀而成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企业品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团体意识等,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一般企业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求实创新、强调集体主义等。在塑造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时,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必不可缺的渠道的之一。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可以让职工明白所在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明白自身在企业的价值和职责,提高职工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做工也是无形中向职工灌输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从而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加职工的集体主义、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它将企业职工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让他们将现实工作与思想工作相融合,让他们朝着一个目标,同一个愿望奋斗,通过增加企业单位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效益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和福利。然而实际情况是企业职工因为不同部门里分工不同,不同工作的操作技术实施的复杂度不同而最后相应的待遇自然不同而产生不平衡的心里问题,此时的企业高层更要正确引导职工的思考方式,稳定情绪,让他们换个角度思考,消除职工的内心误差。在开展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时,企业高层引导职工站在企业级的高度而不是基层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同时,也要同职工换位思考,多关心,多鼓励他们。企业高层和职工相互尊重、理解,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从而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助于企业协调利益矛盾关系

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仅仅有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倘若这些关系没处理好,这种触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暴露出来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管理上的时效性。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若是单纯运用物质利益或是分配调节是不够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这时正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可以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他们的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让他们知道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只有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自身利益和价值才会随之增长。由此观之,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对于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 结语

由此可见,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经营必不可缺的环节,它在企业管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做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有利于提高职工的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贪婪思想的腐蚀,有利于调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深入,为企业发展和扩大提供强大的动力。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篇8

成功的品牌宣传既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还要靠广泛的媒体宣传和广告来打响知名度。期望短期内树立好企业品牌是不现实的。国际知名的电子公司奥美的观点里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形象的建立,就如同鸟儿筑巢一样,从我们随手撷去的稻草杂物建立而成。别小看了这些稻草杂物般的细枝末梢,正是它们奠定了一个企业形象的坚实基础。”所以说,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是长期的工程。在创品牌过程中,媒体宣传是企业树立企业品牌所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1.宣传工作决定企业发展层次

1.1加强媒体宣传是是凝聚企业人心的重要渠道

领导层的决策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达到广为人知,以达到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目的。要形成企业在社会良好美誉度有多重的因素,但是对外宣传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可以将举办的重大活动,出现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出去,还可以将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之于众,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1.2媒体宣传及广告创意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成败

媒体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在受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所以,我认为,对于媒体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媒体的作用是告知性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会有好的品牌的。故,对于品牌而言,企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每件事情做好,对得起消费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市场的宗旨是“为用户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必须具有“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3加强媒体宣传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主要手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品牌效应”的作用日益突显,譬如,一提起汽车我们会自然想到奔驰、宝马、奥迪;提起电视我们会想到海尔、康佳、长虹;提起空调我们会想到格力、海尔、科隆等等,这就是凝聚在产品中的品牌效应。今天的企业要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双重竞争,要争夺国内和国际双重的客户资源,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社会信誉来赢得社会和广大客户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树立的品牌来赢得更多的客户,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必须发挥企业的宣传作用。

1.4对企业而言,媒体宣传是工具和手段

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认可,媒体是企业向市场和消费者传递质量信息的管道和工具。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树立了好的品牌就为企业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因此,企业的品牌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在市场上赢得好的口碑,通过媒体宣传产生好的社会影响之后,才能更好地以此为推动力产生经济效益。

2.改进宣传的内容,创新宣传的方式,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1有了产品,必须注重宣传

知名经济学家潘石屹的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宣传做到位了,好的产品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够有目标群体的人前来检验和使用,而销售作为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最终的目标,在潘石屹眼里不过是成功宣传之后自然而然地坐地收钱。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己,就会有用。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有根有底的产品总比买杂牌子的产品安全可靠一些。媒体宣传要会“使巧劲”。耍猴的如果要想让大家都听见,光凭自己的嗓子喊恐怕效果不太理想。既然有了锣,为什么不用呢?对产品的宣传来讲,这个“锣”就是媒体。

2.2建立健全宣传机制

外宣工作事关企业形象,关系到社会和外界对企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因此,必须完善宣传报道工作的奖惩机制,定期召开对外宣传总结会,建立定期不定期和媒体联系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要给予奖励,反之对工作不主动或者报道失实造成负面影响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应加强对重大事件宣传的管理,建立健全快速审核稿件制度,既保证宣传的时效性,又切实加强对稿件的审查把关,坚持“一个口子,一种声音”的原则,对外宣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口径。确保重大新闻按管理规定进行报道不能有丝毫闪失。

2.3善于利用多种宣传渠道

企业的对外宣传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还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善于借助不同媒体的力量,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积极利用好行业内外一切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媒介资源。(如,烟草行业的第一门户网站――烟草在线。)把企业内部的一切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独特创意,值得学习推广借鉴的科技信息、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工作经验、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闻)等及时对外进行宣传报道。

2.4借力使力,尽力与高端形象发生关系

品牌在塑造初期之时,品牌资产还相对比较微小,直接赞助或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投入巨资,因此,企业在实施品牌公关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巧妙的借力使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的形象高度。聪明的企业公关人会时刻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将之想办法与企业品牌联系起来,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例如,2008年奥运会,本来中小型企业与奥运丝毫搭不上关系,也不可能投入巨大的资本去赞助奥运活动,但通过策划可以组织一些企业内部的支持奥运专题,响应大众的奥运热情,开发几款有关奥运的概念产品等等,巧借奥运名目组织公司内部体育活动,这些统统通过企业网站传达出去,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若有需要,还可以再借助其它媒体进行。

2.5明确职能划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外宣传也要明确职责划分,确定宣传任务的主管部门,将宣传任务在企业内部分解,制定宣传长期规划和宣传奖惩制度等等。严格实行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应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一般而言,办公室主管企业的外宣工作。办公室是企业日常运转的中轴,主管外宣工作的好处在于容易从宏观上把握宣传方向和宣传特点,紧紧围绕宣传主题,突出宣传效果,统一宣传口径。所以,办公室主管外宣工作必须加强力量,明确专人负责,并对内宣工作肩负一定的指导职能。

2.6时时以记者的眼光挖掘企业新闻热点

篇9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用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和思想问题,不断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营造社会和谐氛围的角度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抑制消极作用,发扬积极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做好社会转型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要切实创新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和艺术。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认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理论联系企业发展的实际、联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实际和联系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才能把科学理论变为企业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使企业干部职工形成自觉的认识和行为,才能使企业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坚信理论的正确性。在当前,就是要在企业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典型示范,树立榜样。每个人都有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只要我们注意引导,用典型示范,人们就会向先进人物学习,像先进人物那样去做。要树立先进典型,就要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第三,要以行为感染人。教育者首先应受教育,只有教育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以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才能心悦诚服,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经济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把生产搞上去。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企业的中心任务。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指导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只强调“政治”,把“经济”二字忘掉。我们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高度结合,紧密跟上改革的步伐,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企业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做到与企业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立场与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接受,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步调相一致,做到协调发展。其次着力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才能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在增强服务观念上创新。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企业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面对的时代、形势及服务对象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是一种挑战。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观念、素质和能力三者都需要提高,但首要的是在于提高认识,适应形势,尽快转变观念。“服务的观念”就是现阶段亟须转变的观念之一。市场经营存在“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贯彻“服务”二字。广大企业员工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对象,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市场”和“用户”,我们应以不断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为己任。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始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平和的心态,站在企业发展和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立场上,尽其所能为企业干部职工提供服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企业干部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对企业干部职工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为大家服好务,从服务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篇10

煤矿政工工作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出发点,解决煤矿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使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与时俱进,把政治思想工作与煤矿企业的各项工作相结合,提高煤矿企业竞争力,促进煤矿企业的改革深化,为实现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可靠的政治思想保障。

1.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现状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职工认识片面煤矿企业生产人员的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劳动,而煤矿企业的传统观念都是重生产效益轻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企业甚至把政工部门当做是“冷衙门”,形同虚设,也只有在应付上级检查时发挥效能。

(2)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现在大部分煤矿企业的政工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也相对单调,仍然以读报纸、学习文件精神或者领导讲话为主要的政治学习形式。对这种形式的工作煤矿企业员工早已不感兴趣。

(3)煤矿政工工作缺乏主动性,目前煤矿企业的政工工作大多缺乏主动性,基本都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工作,或者在煤矿企业出现问题时才重视政工工作,被动开展的政工工作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也体现不出政工工作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煤矿企业的政工工作大多是流于形式,没能主动解决基层员工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导致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员利益脱节。

(4)煤矿政工工作专业水平不足,目前部分政工干部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够丰富, 对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但又必备的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法律知识、教育科学知识都比较匮乏。当然这原因是复杂的,由于多年来大环境的影响,政工人员的来源很多是初、高中毕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科学精神,法制意识。

2.加强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途径

(1)首先应该加强政工人员的教育,树立明确的目标政工队伍建设要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内容, 实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己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构建和谐煤矿企业迫切需要用法律法规手段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和关系, 对各种管理进行进一步规范,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诚信友爱融会协调”,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

(2)应该加强政工工作的创新意识。

在长期的实践中, 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套优良作风和方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传统的做法不完全适应了, 过去一些曾经灵验的方法也不再见效了,这都需要不断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积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融为一体, 既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3)加强政工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加强政工干部的培训、进修。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政工干部己有知识必然会变得陈旧过时, 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政工干部须不断学习进修。这是改变政工干部知识水平的好办法,通过培训,使工干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的新知识,尽快符合时代的求。通过培训,可以保证政工干部素质的稳定和提高。这里特别要加强对政工干部进行管理,并且必须明确这种管理要比一般群众的管理更加严格。

(4)正确处理矛盾冲突。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心理焦虑因素增多, 行为非理性化倾向明显, 一些地区和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往往潜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意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 往往会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而引发,使之爆发出来。特别是在煤矿企业这点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如何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是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会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人民内部矛盾也才能因此得到有效化解。

(5)切实维护职工利益,以职工利益为出发点。

实现人民的希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保证。认真解决职工在各种关系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可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把党的关怀和行政的帮助,落实到实现职工的合法权益上,落实到为职工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上,为职工说话办事,力所能及地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3.增强政治敏感性、着力提高维护企业稳定的能力

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要正确处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与党委会、工会和职工代表的关系,确立动委书记负总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工作格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的改革创新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员工利益上的变革,所以煤矿企业政工队伍应增强政治敏感性,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配合企业领导和各级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突出矛盾、突发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目前,企业的改革发展正处於关键阶段。

4.结束语

煤矿企业因人员多、流动大、素质低、成分杂,表现得较为突出。所以如何协调好职工群众内部矛盾,是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贴近职工找载体,服务职工解疑难,充分考虑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合理诉求,加强舆论引导,出台防范措施,认真解决职工在各种关系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把党的关怀和行政的帮助,落实到实现职工的合法权益上,落实到为职工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上,政工工作才会得到职工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职工内部矛盾也才能因此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篇11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理论上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济体制的变革,强烈要求企业的用人观随之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的概念,忽视人力资源的做用,企业中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与其他职工,只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人员的安排是国家的事,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对这种安排是否合理不去考虑,因此在经济转型中,很多企业面对市场束手无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人才观,人力资源观,对企业的用人观的转变形成了良好的指导,企业配备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设置自己的人力资源库,都要紧贴市场,站在市场前沿,符合市场要求。国企要在经济转型中摆脱困境,首先要转变用人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适应性,前瞻性,流动性。

企业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首先要有适应性。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要求国企的用人观也随之转变,过去国企的用人观大多是看以往的工作表面,看过去的业绩,人才的提拔与任用大多是向“后看”,很少考虑是否能适应市场变化及面对新的市场能否有创新,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市场,就是要改变向“后看”的选拔人才的观念,树立向“前看”的建立人力资源机制的理念,根据市场要求制定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制度。选拔人才,过去的业绩是参考,重点考查对未来的市场适应能力,不拘一格的选人才,就能使企业很快的适应市场,走出摆脱困境发展壮大之路。

撑握市场规律,前瞻性的配置人力资源。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就是要求企业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上充分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其一,对市场变化人力资源的策略需有前瞻性,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样是有规律的。市场是变化的,企业的人才策略一定要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很好的研究市场,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方向,由静态的适应市场转变为动态的适应市场,动态的适应,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人才策略的前瞻与主动,就能避免让市场牵着走、处处被动,使国企不断补充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使企业具备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二,企业需根据市场变化对知识及观念的更新,做出前瞻性的安排。市场变化往往伴随着知识与观念的更新,人力资源策略的前瞻性,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知识与观念更新的前瞻性,为此企业要很好的预测市场观念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企业人才用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武装自己,吐故纳新,就能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动态前瞻,就能够使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的流动性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人才流动就是要根据市场变化引入人才与输出人才,这两者是辩证统一,人才只进不出,就会使企业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甚至无事生非,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人才只输出,不引进,就会造成人才缺失,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搞好人才的流动,需要树立大的人才市场观,要放眼社会,要有天下才者唯我用的雄心,把自己的人才库建到社会上。用人应不分内外,积极在社会这个大的人才市场上选聘本企业所需人才,利用这个市场上的人才知识排优解难。企业还可把富余人才档案放入人才市场,来促进人才流动,企业人才流出不能只看做是减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有所用,才智有用武之地,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建立合理的、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对企业及全社会效益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科学的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还要注意人才资源的团队精神。当今市场变化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企业在市场上遇到的问题,许多都需要方方面面人才联合攻关,过去是团结力量大,现在是联合力量强,团队精神就是人才资源优势的联合,是一种强强联合,它可以极大的节约人力资源的成本,更高层次的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二、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资本资源的市场配置

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完善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市场在不同时期对企业资源的配置有不同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本资源的配置是国家的事,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支配权,资本的配置与效用和企业的生存无直接联系,因此对企业来说研究资本资源配置无实际意义,多多为善。市场经济则不然,政企分开,政府从企业的管理者变为政策制定者,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资本资源的优劣,资本资源是否适应市场需要,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中得以生存,不对路的资源再多,也只能增加企业的负担,成为绊脚石。纵观市场,凡是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抓住了商机,实现了资本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企业资源的配置。失败的企业大多没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被市场以亮黄牌,亮红牌,这一点对不少企业教训深刻。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2(c)-060-02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除了资金、成本管理之外,还有往来账项管理。但从实际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来看,企业对往来账项的重视依然不足,未能将其与资金、成本、实物、资产间的密切关联网络构建成体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疏忽往来账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可观利润带来了一些影响或阻碍。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全面化的管理视角展开全面管理,以此增加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突显往来账项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在企业运行中,资金的流出、流入即是来往账项,一般划分为应收类、应付类;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从原因看,只要存在与客户的交易,就可造成往来账项;从目前对往来账项的管理来看,各企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对往来账项的认识不足;从价值来看,通过对往来账项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资金回收,增加经营利润,提升资金利用率。然而事实上,因企业业务交易往来频繁,会造成账项繁杂的情况,所以,出错率高,比如在赊账、欠账等现象中,企业就因对往来账项管理没有慎重考虑,结果造成了资金周转问题与利用率低的问题,因而未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目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往来账项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说明

首先,通过往来账项可以完善企业资金链。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中,往来账项表现出流动性非常强的特点,可以以一种资金流转的方式,促成企业、客户、供应商间的交易实现。从企业层面看,所获资金归于应收账款,反映了企业实际业务的发生情况,同时也是对其的限制,比如在资金的多少上有一定的适度范围,并不是想获得多少就能获取多少;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企业资金提供偿付能力的有效保障。其次,通过往来账项可以更好的达到管理资产的目的。因为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之中,业务种类繁多,所以要求往来账款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在对其整理、清查之时,只以报表形式反映其大致情况,盘存方法很难适应这种流动性,因此,易出现清查纰漏,可直接造成企业资产管理的非精准性,因而,增加清查力度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资产的能力。最后,通过往来账项可以反映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利润操控是实现往来账项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可以填补企业资金需求,但在经营效果方面,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虚假现象,即以虚构的经营效果阻碍企业的长久利益;若能增加对往来账项的有效管理,则可以有效地规避此类现象,真实地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增加规划的科学性,提高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并促进内部考核制度更完善地发展。

2往来账项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问题表现在管理意识与领导两个方面。比如,对往来账项的作用、重要性、价值认识不足,造成了管理意识薄弱,加上领导者的重视度不足,盲目地以直接获取利益为单一发展路线,导致了财务管理方面的不全面,未能将资金管理、来往账项之间的关系与互相影响及作用进行有利的权衡。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往来账项的管理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重视不够,也造成了内控管理方面的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未能达到对资金往来账项的有效管控,也未能通过它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在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专业知识差、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自身专业性方面,基础性知识不全面,分工较差、责任心不强,导致了账目核对方面精准性不足、弄虚作假等现象。对资金流动的精准性、企业经济发展的长远性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所以,很难胜任当前往来账项的管理工作。最后,在管理体系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在合理化的财务管理中,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其保障,然而,事实情况是,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制度中,对往来账项管理制度的设置并未完善,往往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的混乱。可以说,由于具体制度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管理中的不准确、非真实,加上监管未能全面展开,力度自然缺乏,更加重了阻碍因素,所以会引发后期资金流转中的异常情况,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对往来业务的对账不及时、设定虚假报表等,也是当前反映出来的问题,因为在企业、客户的实际交易中,对账不及时,对往来账项清点盘查的累积,久而久之,问题越多,工作量越大,加上繁复的往来账项,容易出现清查错误与漏洞。为了弥补这些缺失,一些负责人员就会设定虚假报表或账目来蒙混过关,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隐患。

3管理措施

(1)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重视往来账项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对它的管理意识,从而建立起资金、成本、效益、往来账项之间的关系,促成其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一切集中于对企业根本利益为目标的核心之上。另一方面,不仅是企业负责人,所有与往来账项存在交集的部门、管理者、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这种管理意识,以此提升对项目账项的共同认知、统一重视,构成财务管理的内在一致,各司其职,增加监督,从而建立起对往来账项的完善化管理体系。另外,需要对操作、不合理使用往来账项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整顿、控制,从而规范往来账项信息记录的真实性、精准性与有效性。(2)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说明,对专业素质进行培养,比如,在财务管理中,最基本的专业要求需要满足编制凭证、财务审核、登记来往明细、负责往来账项管理等能力。企业需要对往来账项管理人员进行计划性的合理安排,比如,让专业能力强的人才进行管理工作,对能力较差者,统一组织培训,并增加制度约束,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工作流程更为清晰。(3)需要从体系构建、规章制度上进行完善。一方面,在加强了对往来账项管理的意识之后,需要通过制度、流程、管理体系、监督措施来增加对内容的规范、对工作环节的设置等。比如,先从战略上进行一个统一的体系构建,将往来账项管理、资金、成本、效益等统筹规划于企业财务管理之中。然后,细致安排,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增加对账项管理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让管理的内容具体化、明确化,无论是经办人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最好采用权责分离的方式,增加互相监督的力度,以此保证在往来账项中的信息真实、记录及时、反映有效,从而增加可控性,这样才可以利用内部监控制度达到对往来账项的风险评估、增加信用评价、避免资金无端流失。另外,需要将管理体系制度、监督机制、奖惩机制、评估机制等进行系统化设置,增加互相的关联性、对应性,从而实现对往来账项的全面管理,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从而达到对虚假设定信息、账目行为的防范。

4结语

总之,企业需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促进往来账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对往来账项的内涵进行清晰地界定、了解、分析,然后对其重要性、作用与价值进行说明,最主要的是在当前情况下,厘清导致企业管理中对其不重视的各个相关因素,比如,管理意识薄弱、重视不足、管理者素质偏低、管理体系与制度存在缺漏或不健全,以及不及时对账与虚假设定等,都是目前需要探讨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真抓实干,对往来账项的财务管理采取对应的强化措施,以此真正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4(8).

篇13

关键词 企业 宣传思想 工作

一、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目的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大局、明确责任目标,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新方式、新途径,使宣传思想工作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推动、促进企业发展。

(一)宣传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

宣传思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能不能做好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关键看宣传是否到位、思想是否统一。要以人文本,让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之中,让每个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当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宣传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必要手段

宣传思想工作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力保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企业的执行力存在亟待加强的现象,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执行起来打了折扣,落不到实处,甚至流于形式,这往往是企业的宣传引导出了问题。因此,要遵守好各种规章制度就必须要求执行者充分领会和把握,并转化为执行能力,企业的员工是实现企业决策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是决策成败的关键。

(三)宣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办法,不事先进行政策宣传,不讲出实行的好处,显然是不容易被员工认同的,更不能推行下去,或者无疾而终。要善于总结和宣传,这是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要提高对工作的宣传意识,把工作的成果宣传出去。要善于抓住先进的典型,把他们的好的成果公之于众,发扬光大。

(四)宣传是发展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被员工广泛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宣传企业“核心理念”、宣传企业精神、宣传爱岗敬业、忠诚敬业,宣传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这些正是我们应当共同认知的正向企业文化。我们宣传企业“人才理念”,事业聚才、加压促才、规划育才、纪律助才、待遇留才,就是要员工认同人才理念的正向激励作用,就是要树立员工自主学习、岗位晋升的正确导向,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说,宣传思想工作是进行正向引导的关键,是发展健康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国有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出色的宣传思想工作,能使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占领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用正向的舆论引导,让正确思想、理性思维、企业发展的正能量成为主流。在具体工作上,要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积极主动、导向正确、求真务实、富有成效,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加强思想意识教育

要引导员工在企业发展、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尤其在国企并购重组的利好形势下,对固有的工作、生活模式和一些惯性思维的改变要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

(二)强化爱岗敬业教育

企业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岗位是员工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教育员工珍爱岗位从我做起,自觉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立足岗位成才。,强化企业文化,真正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信念与愿景。

(三)深入开展法制教育

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加强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教育。要教育企业员工遵纪守法,大力倡导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积极有序的行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并善于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宣传思想工作有很多作用,主要是:武装头脑、解疑释惑、疏通引导、鼓舞激励。同时宣传思想工作还具有几个特性:政治性、导向性、科学性、实践性、群众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发挥好这些作用和特性,一定要注意一些问题,以便更加扎实的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一)要注重事前策划和经常性

要结合企业特点,如野外施工企业,大部分员工都在施工生产第一线,而且特别分散,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准确把握员工的思想脉搏,抓住思想和行为苗头,主动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前做好宣传和思想工作的预案,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