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小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此次研究对象为长沙市部分在职教师,总共为50人,其中男性教师为24人,女性教师为26人;其中年龄小于30的有7个人、占14%,年龄在30-39之间的有24个、占48%,年龄在40-49之间的有14个人、占28%,年龄大于50的有5个、占10%;职称是正高的有5人、占10%,副高有10人、占20%,中级有31人、占62%,初级有4人、占8%;本科学历的有9人、占18%,硕士有35人、占70%,博士有6人、占12%。
(二)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完全了解亚健康状况,42%的人听说过亚健康但不能正确描述,18%的教师还不知道亚健康。这表明长沙市高校大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亚健康状况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中呈现重度亚健康状态的有8%,中度亚健康状态的有18%,轻度亚健康状态的有50%,24%的人是完全健康的状态。(见表1)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蓝毓营在《广西高校教师亚健康的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广西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7%,本研究发现长沙市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6%,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
(三)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问题职称间的分布
亚健康的发生率与职称也有一定关系,副高和中级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高与初级、初级的亚健康发生率又低于正高,这种现象可能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造成的,中级和副高比初级、正高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大。(见表2)
初级和中级教师的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由此可见,青年高校教师已然成为亚健康的“主力军”,这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现代亚健康多发人群在20-45岁之间是基本相符合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亚健康高发人群正在年轻化,另一方面说明职称对教师的重要性。
(四)长沙市高校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对比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调查分析所知,学历在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25%、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40%;硕士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57%、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67%;博士阶段体育教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均为50%。(见表4)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不科学,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不均衡、睡得太晚、烟酒等不良习惯。
2、30~49岁是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教师是亚健康的“主力军”如果不重视亚健康的问题,将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亚健康的主要人群。
3、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对长沙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亚健康的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职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压力。
(二)建议
1、心理健康普查广泛面对高校教师实施,使教师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的,应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恰当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高校相关行政部门应该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改善教师生存条件,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3、合理膳食,注意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注意酸碱平衡、粗细平衡、颜色平衡、味觉平衡、生熟平衡,改善机体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燕子.山西医科大学教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0;1-11
Students attempt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an Ying
【Abstract】Ministry of Education, "Several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to a variety of way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actively create a harmonious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ng people, equal treatment of students, shortening and students "pitch". Since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Pour really love to promote students' feelings of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ry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当今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承担起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下面谈谈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
1.创设和谐育人的外部环境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校园的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激发小学生的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在和谐校园环境,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快乐成长。
2.平等对待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距”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和蔼的面孔、用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教师要特别善于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距离”。
3.真诚相待,理解学生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而应该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一、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心身素质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关照好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照自身的心身健康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锻炼。
学习,不能仅仅靠教育局、学校安排的继续教育科目,应付差事地学习。要善于自学,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和疑难困惑的学习。一次,在进修学校所专家讲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竟不知道或者没听说过“皮格马利翁现象”或者“罗森塔尔效应,”难怪我们的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批评、罚站等方法。
欣闻邢台市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将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开展专项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登记证书制度。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自学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报考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希望我的学习和进步会带给我的学生快乐。我坚信学生会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师生共同营造幸福课堂。
二、发掘小学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1.巧妙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环境保障。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在课堂导入方式上,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动画片。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看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阅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再如,上作文课,教师嘴中念念有词:“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擦倒学生我,笑死一头牛。”然后带领学生回味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再发动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情入景,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角色扮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将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角色扮演带来的角色体验能促进学生理解感受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情境、活动中,从而真切体会到课文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角色扮演会促使学生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演出或说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小狮子的情感反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起学生“从小应该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样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3.从心理健康教育技术角度引导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拒绝说教。语文课堂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回避了道德说教的痕迹,使思想教育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稳定性差,容易激动和爆发。他们一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一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理解了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安排学生给同学写谢意卡和歉意卡。对曾经得到的帮助,写谢意卡,对自己冒犯别人的事情,写歉意卡,然后送出卡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4.发动学生自己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换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自行调研、查找、访问、浏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例如,针对目前广告、电视等媒体的谐音字泛滥的情况,学生对滥用谐音广告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发出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倡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68-01
一、背景
2009年,课题组对临泽县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作为家长、教育者就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以免问题严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双亲心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入学适应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存在着厌学、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适应不良现象,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加之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苦闷感,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学习比较吃力,或是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当然了,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1、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
我们开设了团体辅导课,以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三足的游戏,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为此,我们还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
2、“双亲心育”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双亲心育”就是力求让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程度,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中图分类号】R2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38-01
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核病教育工作的成效,本研究选择昌吉市开展结核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掌握结核病患者及普通人群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更好的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5月―2011年7月,在昌吉州疾控中心预防门诊收集昌吉市856名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男601人,女255人;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随机选择801名非结核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533人,女278人。
1.2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以“知情同意书”告知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情况、心理及行为习惯、知识知晓、饮食情况等。
1.3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知晓率描述研究对象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状况;用构成比描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于两组研究对象对结核病知识、营养知识、慢病知识等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肺结核患者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1.31,对照组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8.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2.2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肺结核患者和对照组对人体所需要的五类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知晓率分别是7.5%和29.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五谷杂粮的知晓率和蔬菜、水果中富含哪类营养素的知晓率分别是65.6%和47.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6.1%和59.1%)(p<0.01);对哪种蔬菜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知晓率和精白米面中哪种营养素丢失最多的知晓率仅为18.5%和9.1%,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如何吃比较有营养问题的知晓率最高,分别是80.1%和89.2%,两组间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肺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81.5%,对照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78.1%,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
研究对象中,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主要症状的知晓率仅为34.5%,明显低于对照组(40.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对肺结核检查有无免费政策的知晓率为81.8%,略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患了肺结核除遵医嘱治疗外还应注意的问题的知晓率分别是37.6%和49.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能否治愈的知晓率和肺结核能否不吃药自愈的知晓率分别为85.6%和81.4%,明显高于对照组(74.1%和68.2%)(p<0.01)。
3讨论
肺结核知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普及知识的手段,还是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之一。通过信息传递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和控制结核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现患者的就诊率和发现率,达到提高督导管理率及治疗率的目的[1]。为此,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也提出了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2]。本次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组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结核患者对营养与健康知识掌握不足,不注重自我保健,从而可能影响肺结核的康复。
肺结核患者对于其中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结核病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饮食及营养知识仍未引起肺结核患者重视,没有认识到营养干预对于结核病防治和健康的益处。同时,肺结核患者对于结核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对于慢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只关注肺结核病本身,而不注重对于相关疾病的了解,不能主动获取相关疾病信息。
本次研究显示,虽然研究对象对于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达到国家[3]规划目标,但是仍存在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对于营养知识和相关慢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更不乐观,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普及结核病相关知识,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诊断率和治愈率,从而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