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小常识

健康教育小常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小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小常识

篇1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此次研究对象为长沙市部分在职教师,总共为50人,其中男性教师为24人,女性教师为26人;其中年龄小于30的有7个人、占14%,年龄在30-39之间的有24个、占48%,年龄在40-49之间的有14个人、占28%,年龄大于50的有5个、占10%;职称是正高的有5人、占10%,副高有10人、占20%,中级有31人、占62%,初级有4人、占8%;本科学历的有9人、占18%,硕士有35人、占70%,博士有6人、占12%。

(二)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完全了解亚健康状况,42%的人听说过亚健康但不能正确描述,18%的教师还不知道亚健康。这表明长沙市高校大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亚健康状况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中呈现重度亚健康状态的有8%,中度亚健康状态的有18%,轻度亚健康状态的有50%,24%的人是完全健康的状态。(见表1)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蓝毓营在《广西高校教师亚健康的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广西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7%,本研究发现长沙市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6%,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

(三)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问题职称间的分布

亚健康的发生率与职称也有一定关系,副高和中级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高与初级、初级的亚健康发生率又低于正高,这种现象可能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造成的,中级和副高比初级、正高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大。(见表2)

初级和中级教师的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由此可见,青年高校教师已然成为亚健康的“主力军”,这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现代亚健康多发人群在20-45岁之间是基本相符合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亚健康高发人群正在年轻化,另一方面说明职称对教师的重要性。

(四)长沙市高校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对比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调查分析所知,学历在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25%、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40%;硕士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57%、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67%;博士阶段体育教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均为50%。(见表4)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不科学,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不均衡、睡得太晚、烟酒等不良习惯。

2、30~49岁是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教师是亚健康的“主力军”如果不重视亚健康的问题,将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亚健康的主要人群。

3、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对长沙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亚健康的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职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压力。

(二)建议

1、心理健康普查广泛面对高校教师实施,使教师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的,应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恰当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高校相关行政部门应该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改善教师生存条件,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3、合理膳食,注意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注意酸碱平衡、粗细平衡、颜色平衡、味觉平衡、生熟平衡,改善机体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燕子.山西医科大学教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0;1-11

篇2

Students attempt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an Ying

【Abstract】Ministry of Education, "Several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o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to a variety of way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actively create a harmonious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ng people, equal treatment of students, shortening and students "pitch". Sincer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Pour really love to promote students' feelings of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ry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当今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要承担起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下面谈谈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

1.创设和谐育人的外部环境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校园的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激发小学生的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在和谐校园环境,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快乐成长。

2.平等对待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距”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和蔼的面孔、用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教师要特别善于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距离”。

3.真诚相待,理解学生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而应该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

篇3

一、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心身素质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关照好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照自身的心身健康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锻炼。

学习,不能仅仅靠教育局、学校安排的继续教育科目,应付差事地学习。要善于自学,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和疑难困惑的学习。一次,在进修学校所专家讲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竟不知道或者没听说过“皮格马利翁现象”或者“罗森塔尔效应,”难怪我们的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批评、罚站等方法。

欣闻邢台市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将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开展专项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登记证书制度。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自学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报考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希望我的学习和进步会带给我的学生快乐。我坚信学生会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师生共同营造幸福课堂。

二、发掘小学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1.巧妙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环境保障。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在课堂导入方式上,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动画片。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看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阅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再如,上作文课,教师嘴中念念有词:“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擦倒学生我,笑死一头牛。”然后带领学生回味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再发动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情入景,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角色扮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将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角色扮演带来的角色体验能促进学生理解感受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情境、活动中,从而真切体会到课文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角色扮演会促使学生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演出或说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小狮子的情感反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起学生“从小应该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样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3.从心理健康教育技术角度引导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拒绝说教。语文课堂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回避了道德说教的痕迹,使思想教育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稳定性差,容易激动和爆发。他们一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一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理解了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安排学生给同学写谢意卡和歉意卡。对曾经得到的帮助,写谢意卡,对自己冒犯别人的事情,写歉意卡,然后送出卡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4.发动学生自己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换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自行调研、查找、访问、浏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例如,针对目前广告、电视等媒体的谐音字泛滥的情况,学生对滥用谐音广告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发出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倡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68-01

一、背景

2009年,课题组对临泽县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作为家长、教育者就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以免问题严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双亲心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入学适应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存在着厌学、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适应不良现象,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加之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苦闷感,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学习比较吃力,或是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当然了,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1、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

我们开设了团体辅导课,以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三足的游戏,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为此,我们还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

2、“双亲心育”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双亲心育”就是力求让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程度,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篇5

【中图分类号】R2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38-01

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核病教育工作的成效,本研究选择昌吉市开展结核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掌握结核病患者及普通人群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更好的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9年5月―2011年7月,在昌吉州疾控中心预防门诊收集昌吉市856名肺结核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男601人,女255人;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等分布情况,随机选择801名非结核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533人,女278人。

1.2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以“知情同意书”告知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情况、心理及行为习惯、知识知晓、饮食情况等。

1.3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知晓率描述研究对象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状况;用构成比描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于两组研究对象对结核病知识、营养知识、慢病知识等知晓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肺结核患者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1.31,对照组对于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8.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2.2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肺结核患者和对照组对人体所需要的五类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知晓率分别是7.5%和29.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五谷杂粮的知晓率和蔬菜、水果中富含哪类营养素的知晓率分别是65.6%和47.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6.1%和59.1%)(p<0.01);对哪种蔬菜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知晓率和精白米面中哪种营养素丢失最多的知晓率仅为18.5%和9.1%,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如何吃比较有营养问题的知晓率最高,分别是80.1%和89.2%,两组间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3肺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81.5%,对照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78.1%,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

研究对象中,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主要症状的知晓率仅为34.5%,明显低于对照组(40.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病例组对肺结核检查有无免费政策的知晓率为81.8%,略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和对照组对患了肺结核除遵医嘱治疗外还应注意的问题的知晓率分别是37.6%和49.2%,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肺结核患者对肺结核能否治愈的知晓率和肺结核能否不吃药自愈的知晓率分别为85.6%和81.4%,明显高于对照组(74.1%和68.2%)(p<0.01)。

3讨论

肺结核知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普及知识的手段,还是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之一。通过信息传递和行为干预,帮助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和控制结核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现患者的就诊率和发现率,达到提高督导管理率及治疗率的目的[1]。为此,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也提出了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2]。本次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组对营养与健康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结核患者对营养与健康知识掌握不足,不注重自我保健,从而可能影响肺结核的康复。

肺结核患者对于其中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结核病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饮食及营养知识仍未引起肺结核患者重视,没有认识到营养干预对于结核病防治和健康的益处。同时,肺结核患者对于结核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对于慢病知识知晓率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只关注肺结核病本身,而不注重对于相关疾病的了解,不能主动获取相关疾病信息。

本次研究显示,虽然研究对象对于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达到国家[3]规划目标,但是仍存在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对于营养知识和相关慢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更不乐观,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发现的问题,建议采取针对重点人群的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普及结核病相关知识,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诊断率和治愈率,从而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篇6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行,行必果”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篇7

对处于教育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么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常常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因深刻领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新要求,而狭隘地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另辟新径。

其实,不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教育要求,都是在原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中诞生的。正是因为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产物。也就因此,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学校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善于利用这种联系,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帮助教师很快适应和接纳新的教育要求、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降低其压力与挫败感。基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认为,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的梦想。

经过实践的摸索与思考,我们发现,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完全可能、也完全可行的。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和教师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我们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根本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其次,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是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

如,在语文课《鸟》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但是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如前所述,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亦然。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善于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重压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缴械投降,或放弃这个同学群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或选择破罐破摔、放弃与同学竞争和向上的机会,或无法承受而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无法上学。这点在中学生中更为突出。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此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看待教师的眼光。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同伴、教师—家长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一,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数学课关于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提请教师在教学举例时选用学生自己每天的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还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一生,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由此学会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二,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其实它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学生除却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就是课下、课余以及其它休息时间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这通常就是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应成为继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的又一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

由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而且正是以育人为主。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必要的。通常,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以及结课后、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其实,这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如,某一年级教师每天利用下午上课前的预备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故事天天连续。结果,不出一周,全班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没有了。而且,讲故事成为了班级的保留项目,一口气讲到现在三年级了还在讲,只是讲故事的人慢慢变了,不知何时变成了同学。

讲的故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童话、神话,变成了文学名著、变成了国内外大事、变成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接龙、变成了自创自编自导的创作、变成了辩论赛等等,就在这些变化当中,孩子们成长的很快,不仅学会了守时、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善创造、善想象、会表达、充满自信并且与人合作等种种优良的心理品质,班级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篇8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篇9

烧伤和烫伤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社区意外伤害,如果在现场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急救,就可以有效的减轻儿童的烧成程度,减少儿童的痛苦。如果所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烧伤加重的状况,甚至会耽误对患儿进行抢救的时机。本文分析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200例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进行了烧伤现场的急救情况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200例,其中女性患儿为65例,男性患儿为135例。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6岁,烧伤面积

1.2 方法 对患者的家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提问的方法进行整理回收,总共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结果分析 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从表1来看,大于90%的家长能够及时的将幼儿脱离热源,大约80%的家长能够在儿童烧伤之后帮助儿童涂膏药并及时的送医院就诊,能够保护患儿创伤表皮的家长数量也占到了66%,但是能够运用冷疗的家长数量却只有23.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烧伤急救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从医院获得。网络和其他方式也是急救知识传播的有力方式。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因为年龄小好奇心较重,很容易在家庭中接触到热源。通过实践分析,烧伤的热源中以热饭菜汤和热水最为普遍。幼儿的皮肤细嫩,且真皮和表皮都比较薄,在发生烧伤烫伤的情况下,同等的热力对于幼儿所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从表1来分析,不能正确的脱离热源的家长占到了9%。年龄较小的幼儿,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时间的接触热源对幼儿的伤害极大。家长在日常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危险的回避,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尽力的远离热源。分析表1可以发现,只有23.5%的家长在发生了烧伤之后能够应用冷疗法,但冷疗法是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对于幼儿的伤害。所以家长应当有意识的从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幼儿烧伤以及急救的相关知识,这样即使是发生了意外,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降低对于幼儿的危害。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主要是从医院获得。所以社区医院应当充分的发挥作用,开展健康教育。当患者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正确处理,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家长的紧张情绪,随后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家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进行纠正,向机长宣传简要的急救知识,如尽快的远离热源,脱去幼儿被热水浸透的义务,保持患儿烧伤皮肤的完整,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要使用剪刀剪开,使用清凉水对创面进行清洗。社区医院还可以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手册,向社区居民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医生则要对烫伤家长做好宣教,及时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患儿回家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就诊。

对家长进行正确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是最大限度较少幼儿烧伤伤害的有效途径,应该在社区医院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烧伤急救知识的宣传和预防烧伤常识的介绍,尽可能保护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 丁建华,何玉霞.健康教育在烧伤植皮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07).

篇10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56-02

以往一般单位职工的体检项目主要是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乙肝五项等,很少包括血脂、血糖的检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加快,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从年龄结构上看也趋于年青化,血脂血糖的异常是心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1】。因此,检测血脂、血糖对预防和诊断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每年都要对本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其中检验项目有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和血常规,可反映出血液系统、肝胆、 心脑血管、骨骼肌等疾病,有助于了解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现将本院2012年某地区某高校981例在职教师定期健康体检中的血脂、血糖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某地区某高校在职教师定期健康体检981例 ,其中男性521例,女性470例,年龄在25~60岁。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是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进行检测,试剂是上海科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甘油三酯(TG)测定方法为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总胆固醇(TC)测定方法为氧化酶法,血糖(GLU)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1.3 方法 体检者均3日内素食且空腹12h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5mI,置于红色帽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血标本放入37 ℃水浴箱内30min,使其血清完全析出,将血标本放入离心机内,3000r/min离心10min,均无溶血;将分离好的血清放入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的检测,在检测前,每天都要对BS一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仪器的维护、清洁及保养,做好定标及室内质量控制,在室内质量控制在控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检测,操作按试剂说明书及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进行【2】。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Microsoft Access作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脂、血糖检测数据统计结果见表l。40岁以上男、女在职教师的总胆固醇(TC)均值已超过5.8mmol/L,30岁以上男性在职教师的甘油三酯(TG)均值已超过2.1 mmol/L,本高校男性在职教师甘油三酯(TG)均值高至2.63mmol/L,显示甘油三酯(TG)处于高水平。50岁以上女性在职教师比男性在职教师的TC水平高,本次此高校在职教师健康体检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故未能对血脂异常者作进一步的高脂血症分型。血糖浓度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年龄组血糖均值均在参考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高。

2.2 对复查的99例职工进行问诊调查,同时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能、B超和心电图等,分析血脂、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3 讨论

参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及美国国家TC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专家组(ATP)关于降TC防治CHD的指南(ATP11I)【3】,总胆固醇(TC)以5.2 mmol/L 以下为合适水平,5.2 mmol/L~5.7 mmol/L为边缘性升高(或临界范围),5.7 mmol/L以上为升高;甘油三酯(TG)以1.7 mmol/L以下为合适水平,1.7 mmol/L~ 2.26 mmol/L 为边缘性增高(或临界范围)、2.26 mmol/L以上为高甘油三酯(TG)血症。2012年本高校981名在职教师健康体检结果显示,40岁以上男、女在职教师的总胆固醇(TC)均值已超过5.8mmol/L,30岁以上男性在职教师的甘油三酯(TG)均值已超过2.1 mmol/L,本高校男性在职教师甘油三酯(TG)均值高至2.63mmol/L,显示TG处于高水平。50岁以上女性在职教师比男性在职教师的TC水平高,本次此高校在职教师健康体检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故未能对血脂异常者作进一步的高脂血症分型。血糖浓度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年龄组血糖均值均在参考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工作压力及生活节奏加快,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总胆固醇(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甘油三酯(TG)中由于含大量脂质易于沉积在血管壁而形成粥样斑块,该斑块一般由一个坏死的脂质核心和一层纤维组织组成;斑块向血管壁内突出,造成血管狭窄和血管壁弹性降低;而斑块破裂又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个最重要始动因素。而肥胖、长期久坐、缺乏运动又是引起高脂血症的诱因。中青年群体男性社会应酬多,汹酒、吸烟普遍,生活压力大均影响TG的代谢水平,老年组女性饮食相对稳定,但运动量减少,绝经后体内激素失调。通过每年定期对高校在职教师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可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与血脂、血糖有关的疾病,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质量。

故对高校在职教师定期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选择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作为高校在职教师常规体检项目是比较合理的 。

参考文献:

篇11

一、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产生背景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心理技术的干预,借他助达到自助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针对某些问题自助的渴望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该着眼于学生这种自助能力的培养和达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效能。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要求学生心理防御和自助能力的稳步推进和润物无声的熏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求是多维度的,一节课无法实现众多孩子的多种心理呵护需求。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心理辅导课,面向群体的心理辅导,这些都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成长。基于这些理性认识的考量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特尝试制定心理常识自助活页制度。

二、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涵义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开发和实施,是围绕开发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探索。它以自助为着眼点,通过教师的帮助(常识内容的选择、活页的制作)来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他助和自助通过活页为载体实现二者的紧密握手、互相支持,是一种间接的心理辅导。

作为活页,一种纸面的载体,它所建立的基础就是信任学生有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是有这种需要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很好的描述。活页为辅导载体或者援助形式,教师主动地搜集和整理心理自助常识就是一种积极的援助或干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正常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学习、心理、人格、适应和社会性发展等进行指导和援助。这种指导和援助主要是以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的方式来介入。“三层次介入”理论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辅导,主要包括性教育性开发、心理辅导,比如学校生活指导、适应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辅导,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辅导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游戏疗法、松弛疗法等。第三层次,治疗性心理辅导,针对特点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治疗干预。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内容选择和规定是通过活页这个载体来实现对学生的援助。这种援助是无法能替代全部预防性心理辅导和治疗性心理辅导的。显而易见,它的作用是在于一种润物无声的干预中通过孩子的自我表现才能得以感官。

三、活页内容择取原则

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作为一种尝试,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内容的择取是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的,正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针对性原则

每次选择的内容必须要有所针对,选取之前需要明晰本次活页的方向性,明晰是针对学习方面的辅导,还是生活方面的辅导,抑或人格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活动的专题,依据教学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非越多越好,突出“小常识”的特点,精心选择能体现目标、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必要时要“忍痛割爱”,宁精忌滥。

2.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心理健康研究的引领者,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教师在选择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3.发展性原则

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制度是为了通过心理技术的干预,借他助达到自助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要牢固树立“为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切”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择取心理自助知识的分辨能力,提升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效性原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实效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取得实效的过程。心理健康常识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要这样,作为一种尝试,心理自助常识小活页制度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操作方法及内容选择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之余,由专任心理辅导教师择取心理自助常识,以活页的形式不定期下发学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常识,进而预防心理困境、解决心理困惑的效果,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开展。每发放一次,必须择取样本备份留档。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涉及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诸多板块,活页的内容也是针对这些。但因为本制度处于草创阶段,很多事情没有完形,暂时以生活辅导为主。

择取虽然是随机择取,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补充,心理自助小常识活页的择取需要遵循严格的步骤:观察/调查―归纳―分工择取―专业教师甄别―刊印、下发―反馈,环环相扣,不能有差池。

观察/调查。在平时的教学和课余生活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细细观察学生中潜在的或者隐性的心理健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合适的变化,甚至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当的科学调查,明晰问题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归纳。在前期观察与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发展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明晰选择资料的范围。

分工择取。每一个问题或者心理发展现状的具体干预都不可能是由一个老师就可以成功完成的,因此,在明晰选择资料范围的前提下,就要由教师分工合作择取心理健康常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个环节还是基于集思广益的考虑。

专业教师甄别。分工合作择取的内容有些是粗糙的,还需要进行专业的甄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这个工作必须要是由有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区工作等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

刊印、下发。显而易见,这个环节就是把专业教师甄选出的心理健康常识的相关内容编辑、打印出,然后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或者相关群体。

反馈。刊印、下发这个环节结束并不是意味着整个流程的结束,教师还要进行一些“明察暗访”,对学生自助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反馈,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心理自助常识选题的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或者学生、家长等的反馈,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心理自助常识活页内容的选题,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益补充的真实目的。

篇12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

把卫生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责令教务科在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考虑卫生健康教育,并建议把局部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教务科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本年度开设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周学时两节,进行了结业考试。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系统地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知识,防止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向学生普及了卫生知识

二、通过卫生知识讲座。

接受教育者达800余学生,本年度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共八次。给学生讲授了卫生知识,流行性疾病的特征、症状、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讲授了罕见性疾病的特征、症状、预防、治疗的有关知识。学生认识到疾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提高了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

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学科渗透的方法。

有些知识很难定位某一学科。教务科在布置学科教学时,卫生健康知识涉及面宽。要求任课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特点,不失时机的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电脑课中进行眼、坐姿等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形成了较好的用眼、打字习惯;体育课中进行运动卫生、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提高了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及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水平;幼师班的幼儿生理卫生课中,进行青少年卫生知识教育;幼儿心理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由于学科渗透卫生健康知识针对性强、更直接,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卫生健康知识,并容易形成较好的卫生习惯。

四、卫生黑板报和卫生专栏发挥料普及卫生知识的良好作用

教师的指导下,本年度利用校园内的壁板进行卫生健康宣传。由学生搜集卫生健康知识内容,学生自己设计版面,使得办板报的学生直接受到卫生健康知识的深刻教育。由于版面设计新颖,吸引不少的学生观看,达到卫生健康教育的良好作用,加之卫生健康教育专栏不时更新内容,校园内创造了卫生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卫生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挥了良好的卫生健康教育作用。

篇13

10月10日光明街道与光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门前联合开展了高血压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共有100余人参加,发放宣传单200余份,免费量血压40余人,通过此次活动,向居民宣传了高血压的相关常识,对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10月11日两家单位又联合举办了高血压病知识讲座,张宝龙主任向社区居民讲解了高血压常识、高血压的危害、药物治疗、日常饮食以及自我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处方210张、现场健康知识咨询、手把手教居民如何正确测量血压。42名居民参加了学习,通过讲座使居民了解改善生活方式,减少食盐摄入,对控制高血压,起到了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10月8日创业园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千台社区举行了宣传义诊活动,邀请了石主任为居民讲解了关于高血压病的一些知识,以及怎样预防及控制高血压。现场提问踊跃,受教育人数36人,发放传单80份,为居民量血压30次,回答居民提问10余次。

10月8日演武街道举办了高血压讲座,使居民直观地了解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常见的高血压防治误区,以及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场专家还教会社区居民每日饮食中如何控制油盐的摄入量,在家里如何自测血压的生活技能等。10月9日演武热电社区服务站以“健康心率,健康血压”为宣传主题在社区开展了现场宣传活动;设咨询台一处、悬挂条幅一个,黑板报一块、发放宣传资料200份,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够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养!

工农街道东丰社区卫生服务站于10月8日在门前进行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对过往群众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介绍“全国高血压日”的背景和高血压的知识及重要意义。对群众的日常健康问题提供指导,免费提供测血压、称体重等便民检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