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篇1

体育锻炼是达到健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运动促使呼吸系统加强工作,促进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生长,提高消化和代谢功能,使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总之,运动使人的体内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是增强抵抗力,减少、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生长发育中的少年儿童来说,运动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其赖以生存发展之必需,是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从心理意义上说

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无数运动健儿的成长经历和热衷于运动的普通民众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以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同时,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缓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释放不良情绪,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愉悦。

三、从培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说

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作风、体育规则。这些规范在孩子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对其行为同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这些规范是在运动中出现的,参与活动的孩子往往乐于接受。所以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为少年儿童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而且使他们学习到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般规则。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解公平竞争的含义。

四、从社会交往的意义上说

篇2

在人的一生中,不论是出生前(胎儿阶段),还是出生后(婴幼儿时期、学生阶段到长大成人),都要接受来自家庭成员、成长环境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情感、养成习惯,这就是家庭教育。通常来讲,家庭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胎教。胎教可以说是人一生中受到的最早、最初的家庭教育。日本胎教、学前教育专家七田真说:“每个胎儿都是天才,胎教影响人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资料记载,我国古代时期就出现过胎教,现代社会,胎教更是成了孕产期妇女的必修课。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产科医生提倡胎教,80%以上的孕妇接受这一早教方式并身体力行。现代科学认为,胎儿的素质是可以随胎教的进行而发生变化的。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从事临床的产科医生,通过使用B超、胎儿镜、脑电图等仪器,对胎儿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证实:怀孕24周后的胎儿具有一定的听觉功能,大部分出生后的婴儿,对在母体子宫内曾经听惯的音乐有记忆表现。实验证明:经过胎教的婴儿比一般婴儿学话、走路均早,并且反应灵敏,记忆力强。二是婴幼儿教育。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去接触一个大环境,并且通过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来构建自己的世界。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婴幼儿接触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在这一时期,父母成为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父母的待人处事态度、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动作技能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由于婴幼儿判断能力还未真正形成,他们在模仿他人时,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因此,父母在对婴幼儿教育时,更应小心谨慎,重视细节把握,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三是学生教育。这个阶段应该说是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人接受新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到达巅峰,这个时候积累知识和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孩子步入校园,开始从学校获得知识,但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责任,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社会上也有一些人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重要,孩子能否成才主要在学校和老师。这种观点在中国教育领域里也占有一席之地,致使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学校老师占主要责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老师教给孩子的是基础文化知识,而孩子的人际关系、思维模式和生存能力都要靠家庭教育去养成。事实告诉我们,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虽然学习好,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着让人遗憾的缺陷。考上了名牌大学,生活却不能自理,导致辍学、跳楼的悲剧。有着渊博的知识却找不到好工作,只因没有好的职业操守,只会纸上谈兵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醒我们,家庭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地位特殊,十分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接受的最初、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起点和基石,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人就很难再继续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人成长、成才的奠基工程。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剂良方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接受的第一次教育来自于父母,源自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熏陶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保持一个快乐、向上的心态,而快乐是成功之道。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功,成为社会栋梁之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这是基础和前提。家庭环境,主要分为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两个方面,外在重点指物质层面的富足,内在则是指家庭氛围的影响,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后者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项统计表明,在全世界5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3名诞生在5个家庭中。通过对这几个家庭跟踪研究发现,这些人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发现有些获奖者虽然家庭清贫,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有的甚至是孤儿,但他们从家庭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行习惯,学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精神层面,他们足够富有。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传导给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我们客观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反之,孩子就容易步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离异家庭超过百万,这些家庭中,有近三成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从而出现品行障碍,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笔者在对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调研中发现,吸毒犯罪人员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低龄化,戒毒人员中40岁以下占84.6%,20岁以下占6%,这些人员绝大多数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关系个人的成长进步,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引起足够重视。

篇3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儿童早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一直离不开父母。进入儿童、少年、青春期,他们大都生活在父母身边,例如:婴儿出生以后,母亲哺乳、教其说话,与人交流,教其走路,与人游戏,简单自理,父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时代属于奠基阶段,是身体发育的时期,也是思想和知识的启蒙时期,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从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很关心的,但是,应当怎样去关心孩子?应当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在这些问题上,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有正取的认识,有些家长只想到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有些家长只顾孩子吃好、穿好,对其他方面 撒手不管,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儿童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抓紧这个时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是由于无心上学,不守纪律,缺乏良好习惯所造成,所以抓学习,首先要抓思想教育,只管学习,不思考思想品德教育,还可能留下后患,至使学习成绩良好的青少年,品质、 行为、不端正,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教育孩子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手里边的故事,就受到深刻的启示。家庭成员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就容易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孩子心灵中,留有热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颗红心。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模仿更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一般均没有成文教材,也没有固定统一模式,而父母言行在子女心目中都具有较高可信度,家长的举止言行便成了孩子模仿对象,是强有力的教育要素。孩子对父母模仿,往往是无选择的。父母身上表现出优良品德和正确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样,而父母身上不良思想和言行,对孩子也有强烈的影响,甚至父母的某些不自觉的思想言行,也往往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造成很坏的影响,导致学校和社会某些教育措施的失效。所以学生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不允许孩子做的,自己也一定不做。家长必须具有严谨的作风和刻苦的精神。没有严谨的作风,不能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而是忽冷忽热,或是家里一套外面一套,不仅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还会给孩子极坏的思想。没有刻苦的精神,也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要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家长本身就得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家庭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影响作用,主要是使孩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不段扩大孩子知识领域。入学前,孩子们都盼着有一天自己能背上书包上学。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机会,运用浅显的道理向孩子说明:“每个小孩子长大都要做有用的人这就要有本领,就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当解放军要用现代化武器;当工人要会使用现代化机器;要会看图纸;当农民要使生产有好收成,就要懂得科学种田,要会使用各种现代化农业用具;当医生、 当老师 、当演员……都需要知识,总之,做任何一种工作都不能没有文化科学知识。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富强。从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来看,也必须有科学知识。

每天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必要的学习条件,学习知识要抓好开端,又要靠长期坚持,才能收效。孩子刚入学,还不懂得学习,未能养成学习习惯,家长必须每天过问一下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老师教什么内容,有无家庭作业,作业完成了没有,低年级作业一般要求在饭前完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学习提供条件,要有适合孩子学习的桌子和椅子,要创设安静环静,孩子做功课时,大人不要在傍边大声说话,如果要开电视机和收音机,音量尽可能降低,最好关上,让孩子做完功课再打开;给孩子必须的学习用具,经济条件允许,最好给孩子购置使用的课外书,体育、文艺用具。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有疑难问题,家长自己不能解决,可以教孩子去请教附近能够辅导的人。同孩子一起去就更好,因为这个行动本身就是鼓励孩子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力争搞好学习。

节假日和寒暑假,学校都要布置一定量的的作业。家长更要注意,每天督促孩子去完成,最好安排孩子在精神充沛的早晨做作业,要是上午想带孩子出去,则应前一天让孩子把作业完成,免得归来时疲倦不堪,只好马虎应付。

复习考试时,督促孩子抓紧复习外,还应注意让孩子有足够睡眠。平时有分担家务的,可考虑减免。经济条件许可的,应适当增加营养,让孩子有充足的经历迎接考试。

有的家长对儿童所取得分数有一定的价格,像搞生产承包一样,公开向孩子提出:得一百分得五十元奖励,以为学习不是为了长知识,而是为了得到钱,奖励的东西最好能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如图书、彩色笔等。对于学习成绩差的要与老师密切配合,仔细分析,找出补救办法,提高积极性。

篇4

仔细观察孩子们的爱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进行教育,不能勉强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不能长期保持严厉态度,尽量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国家的未来,生命的继续。为了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大,培养有素质的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三大过程。

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创建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积极参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在家里家庭成员要保证保持和谐相处的状态,发场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以及开展学校社会教育的基本,家庭美德教育进行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的思想,性格,态度和观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需要,家庭美德完善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作为家庭应该从孩子刚入学期开始就仔细进行思想教育,每时每刻都教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诚实,开朗,活泼 ,健康的人。

在家里勤劳节俭也是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所以不能轻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勤劳,勇敢,自觉参加劳动的好习惯,在家里家长要树立榜样,做好思想教育,家长的一举一动,性格,观念,直接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家长特别注意自己的文明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点,打好基础。

加强并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目标需要我们去不断努力。

为了培养千万个有素质,有道德的合格建设者和继承者首先从未成年人开始。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策略性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是每一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任务,家长要随着时代要求,对孩子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给予关爱,以孩子的特征,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家长必须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们养成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学校经常讲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制度,并开展一些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常教导学生每天穿校服,争取做个整洁朴素的文明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好,但品德方面存在一些不理想的问题。比如:说脏话,不尊敬老师,父母和长辈,家长们为此也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但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孩子走上不正。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行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党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并实现教育方针是党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篇5

1.父性教育的概念

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则“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但我认为,用“父性教育”应该更准确一些。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的前提,是父亲们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对父亲们自己的教育。

2.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现状

2.1 母亲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部分。

由于中国的父母受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男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酬越来越多,教育子女的重担基本落在了女人肩上。据《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一些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是埋怨父亲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在放学的时候接自己。

2.2 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更多的儿童问题产生。

现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夫妻离婚后85%的孩子是由女方抚养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谈到,在少年犯罪者中,认为父母关系不好的占34.89%,而对照组的普通孩子中只占9.9%。06年曾经震惊杭州的“萧山杀人分尸案”就是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主谋陈娟从小遭遇父母离异,后来基本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是母亲也同样忙于工作。曾经开朗、活拨的女孩变成了杀人犯。可见父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的性情大变,最后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杀人,酿成大错,毁掉几个家庭的幸福。

没有父性教育,母性教育较难支撑,而且较容易变得偏激狭隘。单独的母性教育,就像跷跷板没有另一面的重量,难以达到平衡。可惜,我们现今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母亲一个人站在跷跷板上,唯有母亲这一侧在费心思、在用功,而跷跷板的另一侧则空空如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不健全、家庭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3.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3.1 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

在现今的中国,很多父亲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事,而父亲自己的责任不在此。有些父亲甚至认为花多些钱将子女送进名校,给孩子请名师辅导,进培训班等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这样看来,父亲是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了。

3.2 父亲不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亲,在家庭中过于严厉,过于严肃,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对其敬而远之。不敢接近,不敢沟通,这样就适得其反了。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与父亲之间产生更大的距离。一个13岁的孩子强强伙同他人将亲生父亲活活杀死,强强的父亲总是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打骂,使强强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长期的家庭暴力使强强变的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可见父亲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当然父亲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太过宽松,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不管怎样,教育孩子要宽严适度,刚柔并济才会达到效果。

4.父性教育的重要性

4.1 父性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重中之重。

首先,父亲会给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通常父亲都会是坚强的,父亲是山,他能支撑孩子的信念,使孩子变得刚强。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亲总会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它,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孩子们最佩服父亲的不低头、不服输、不流泪的精神。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其次,父亲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天生就喜欢探索,喜欢新奇的事物。在与孩子一起的时候,父亲总会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探索。他们会将玩具拆开,在组装,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这时母亲总觉得他们在捣乱,还会伴有训斥。父亲会带孩子弄一些“恶作剧”,而母亲则禁止孩子的这种行为,父亲有时会带孩子弄“大恶作剧”,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探索,并且好奇心会增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是在他们父亲的启发下联想、思考所取得的成果。父亲会培养孩子大胆的思考,大胆的实现,充分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再次,父亲会带动孩子身体及整体素质的发展。一般与父亲常接触的孩子更容易亲近大自然,父亲常会带孩子玩,如爬山,打球,玩沙子,和泥巴等。当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这样做会促进他们的骨骼发展,身体发展。而母亲则不会带孩子们做这些认为比较危险的活动。

4.2 父性教育是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

篇6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为目标,并同时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最主要的是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调适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教育,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的习惯。

二、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为幼儿提供了教育化的学习环境

(1)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和品格,并能针对孩子具体情况进行相适宜的教育。

(2)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相适宜的引导和教育。亲子教育是促进家庭教育的有益手段。

2.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亲子教育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儿童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2)孩子在与父母一起游戏中,成人能敏感地知觉到儿童对游戏方式的情绪与体力反映,并采取适合儿童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来调整游戏,使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安全、健康与发展,发展体能。

3.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从出生开始,由于婴幼儿就具有探索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动作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获得的直接生活经验来发展各种能力。如,在热身活动、点名游戏中,可以让孩子熟悉适应环境,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做做玩玩中要针对孩子的精细动作和认知的发展,培养其专注力、独立性和协调性。在走走跑跑中让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得到发展。在说说唱唱中发展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三、亲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亲子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尽量尊重孩子选择的游戏方式,即使他的方法不对,父母也不要去干涉。当然,如果孩子有要求,父母应适时地帮助他。

篇7

2认清教育本质消除教育恐慌

很多家长特别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一谈到教育就错误地认为教育是非常深奥的东西,只有学历相对较高的知识分子或者学者才配谈教育。因此,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全靠学校和老师,要么不假思索随性管理。其实教育很简单,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培养;二是技能培养;三是能力培养。知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例如苹果是什么?葡萄是什么?这些都是不难掌握的。

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例如怎样蒸米?怎样煮饭?说到底就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记住。对一般人来讲,常用的知识并不多,也不难。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教师和家长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盲目要求孩子一味地去记,一味与其它孩子做比较,使孩子原有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实践、激发孩子兴趣上下功夫。技能按活动方式的不同也分两种:第一种是操作技能,操作的对象为物质客体。如投篮球,骑自行车。这种技能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

据专家研究,21天便可以形成一个动作习惯,个体之间无太大差异,经过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没什么奥妙。因此,青少年时期,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家长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错误地认为有知识才是人才。所以,孩子感觉不到知识真正的价值,认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到空虚和飘渺,这常导致很多孩子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知识和技能两失。

3尊重孩子个性正确选择培养方向

俗话说:一人一性,百人百性。孩子与孩子之间无论智力、性格、兴趣以及成长环境都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不要随意让孩子去比较,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它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因为,这种比较不仅不科学,反而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家长,重要的任务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孩子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计算智商、音乐智商等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7-02

一、前言

近些年,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人才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培养。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儿童的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抓好幼儿的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社会中对两种教育方式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作为幼儿的两种基本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已家庭教育两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其一,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家”“园”合作新模式的优势,才是我国开展幼儿教育的正确道路。

二、幼儿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概述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部分,以幼儿园为教育场所对幼儿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肩负着幼儿的知识启蒙和健康成长等重任。幼儿园教育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和社会需求的产物,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幼儿身心和和谐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基本上采取“保”“教”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注重幼儿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此外,幼儿园教育还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保证幼儿在社会中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幼儿园教育为人才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指定的,引导幼儿直接感知自然环境,在对空气、花鸟等的欣赏中幼儿对人类的自然环境产生热爱,培养幼儿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的社会责任感。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认知,幼儿园主要采用合作、分享等教学模式,通过幼儿之间的情感与话语交流,促进幼儿帮助、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加快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三、幼儿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伴随人的终身发展,对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广义的家庭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教育,另一方面指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教育。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属于后者,主要指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具有灵活性和连续性。幼儿家庭教育的灵活性格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上,幼儿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较长,家长可以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尤其是在幼儿出现错误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不会出现中断,稳定的亲子关系使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首先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幼儿营造了爱的摇篮,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安全感,有利于幼儿形成稳定、活泼的性格,反之,不和谐的家庭会带给幼儿心理阴影,从而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在教育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对幼儿“爱”的尺度,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的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不要对幼儿过分溺爱,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是在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而家庭教育局限于家庭之内,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对幼儿的教学比较随意。再加上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家长本身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教育掌握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即使在幼儿园放假期间幼儿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幼儿的家庭教育要以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为标准,促进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之中都能健康成长。

(二)幼儿家庭教育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科学、规范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幼儿园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保持一致,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保持连贯性,幼儿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能够显著提升;反之,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左,幼儿园教育的难度会相应加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之下降,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科学有序的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幼儿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两种教育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同步性,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的基本认知能力和科学逻辑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则侧重与对幼儿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幼儿的智力、能力、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

五、幼儿教育新道路——“家”“园”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两翼”,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我国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幼儿教育的改革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家”“园”合作的幼儿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家”“园”合作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要注重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一方面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会或幼儿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家访,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长通过家庭教育在幼儿心中树立教师的威信,言传身教,做到尊重教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严格要求,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1、加大对教师和家长的宣传,增强“家”“园”合作意识

目前,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工作比较繁忙,对幼儿的教育有所疏忽也在所难免,“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增强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家”“园”合作的宣传,比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共同致力于幼儿的教育工作。

2、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幼儿园应该积极的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亲子运动会、家园主体活动、亲子音乐游戏等亲子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都进行了深入的情感交流,为幼儿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拓宽了幼儿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相互信任、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家”“园”合作。

3、定期进行家访活动,深化“家”“园”合作层次

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机会,但是“家”“园”合作不能流于这些表面的文体形式,“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和交流。家访是增加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在园期间的表现定期进行家访。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家访工作,制定明确的家访目标和家访内容,在家访中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结合家访的结果,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提升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园”合作的教育水平

提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素质是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水平的基础。幼儿园要十分重视幼师的选拔工作,聘用热爱孩子、有亲和力、专业素养高的综合人才,提高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素养。幼儿园定期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和教育,邀请幼教专家举办讲座,不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另外,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切实提高“家”“园”合作教育模式的效率和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幼儿的终身教育中同等重要,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亲子活动等教育平台,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239-240.

[2]黄绪云.重视家庭教育 突出育人地位——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2):67-68.

篇9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参考文献:

[1]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大量事实证明,儿童早期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未来人生发展的高度,儿童早期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未来发展的轨迹,简而言之,早期教育具有定位、定势的功用和价值。对此,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作是人的一生。”[1]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有发展眼光的父母来说,都不会忽视孩子早期的教育,都会“慎之初”,都会“教儿婴孩”。把握好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儿童。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是人整个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婴儿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革命性转变:首先,他学会了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初步形成了人生最为核心的能力——注意、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内容;其次,他初步建立了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心理要素——好奇、兴趣、快乐、痛苦、排斥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再次,他初步学会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爬、坐、走、拿等肢体协调运作能力,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吃、拉、撒、睡、玩等。正常儿童到了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2]。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教育好孩子,为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也十分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深谙爱护家园才会有幸福人生可言的至上明理。家庭和谐的根本在于夫妻的恩爱。夫妻双方相识相知、相亲相爱,志同道合、同舟共济。“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生活一以贯之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家庭和谐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十分讲究“道”和“德”,所谓“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就是太极之阴阳;所谓“德”就是按“道”的规律去做。对一个家庭而言,夫是阳,妇是阴,夫妇各正本位,才合道。阴阳和,而后万物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健康还是羸弱,是乐观还是消极,是聪明还是愚笨,在父本和母本两种染色体电石火光相遇的一瞬就注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原始信息,其阴阳之道都发端于父母,所以就有人说阴阳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夫妇的问题,如果夫妇和谐,家道祥和,孩子自然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反之,男无阳刚,女无阴柔,家道不宁,就没有好儿孙。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道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3]为人父母者,如果明白了阴阳的道理,符合天与地的定位,阴阳和顺,则他们所生的孩子必然健康和睿智。所以,有人说:无论到何时,女有阴柔之美,男有阳刚之气,顺阴阳之道,阴阳调和,在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场,生活在这种良好气氛中的孩子,不但聪明,而且身体健康。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庭,夫妻双方不是相互理解和爱护,而是相互埋怨、相互猜忌,以致相互怨恨,甚至是夫妻不和、同床异梦,尤其是在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贫穷夫妻百事哀”,相互之间争吵不休、战斗不止,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家破人亡。在这样一个阴阳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铭刻下终其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些伤痕就像可怕的幽灵,随时都会扼住无辜者的咽喉;这些伤痕就像潜伏的炸弹,随时都会拉响浮躁的引信;这些伤痕就像罪恶的罂粟,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不可遏制地疯长……追根溯源,病根都在父母身上,都在家庭氛围里,——即便是一个只有几个月大小的婴儿,听到父母相互之间的责骂和争吵也会吓得哇哇大哭,烦躁得手脚乱动,更不要说其他的家庭成员了。普天之下,没有孩子不对紧张的家庭气氛深恶痛绝,没有孩子不对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庭望穿秋水、心向往之。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位家长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父母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夫妻关系的好坏、家庭氛围的优劣会影响到子女的身心的健康与否。家庭不和,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病很有可能伴随其一生,现代医学的大量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春晚上的一首《让爱住我家》的歌曲让千千万万的人唏嘘不止、感动莫名,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赵明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魅力和风范:有爱的家庭,就是人间的天堂。爱是什么?爱就是我爱我的家,爱就是夫妻相互尊敬、相互包容、相互体贴;爱就是疼爱子女经常陪他玩耍,爱就是“不嫉妒,弟弟有啥我有啥”;爱就是“没有哭泣不会惧怕”,爱就是“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家庭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生活目标和人生境界。敞开心扉对话,彼此理解尊重,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家庭,是最适宜早期教育的家庭,也是最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家庭。

参考文献:

篇11

一、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第一学府

对于孩子,鲁迅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看,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的确,在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教育不当,长大后就很难有所作为。黑格尔在书中曾写道:“子女有被抚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其费由家庭共同财产来承担。”家庭作为孩子最初学习成长的环境,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

儿童的成长中生来具有各种本能和反射,能被环境造就成各种各样的“成品”,从而得以发展各种品格。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幼儿的早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能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品格就是最有希望的。既然家庭环境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供孩子成长呢?家庭对孩子的作用首先是抚养,其次是教育。家庭氛围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智力和兴趣,成年人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将对儿童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家庭是孩子前进路上的第一个驿站,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所学府。所以说,每个家庭都有必要,更有责任营造好这一学府,让孩子上好人生路上的第一课。

二、父母――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德行、才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这个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培养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来说就极其重要,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关系很大。“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子女的样子”,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父母要是能做到,那将是孩子一生的福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的全部和基础。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呢?

(一)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

首先,利用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孩子虽小,但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自尊心和是非辨别能力,只要父母做有心人,一些不良习惯就可以克服。比如,当孩子看见别人买零食吃,也缠着要买时,你就告诉她:《好习惯》书上不是说了吗,吃零食不好,会影响身体健康。孩子是讲道理的,是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辨别对与错、好与坏的。这就要看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我班有个孩子不吃青菜,他妈妈说:“他在家里就不吃青菜,他不吃就算了,你就给他吃白饭吧!”对于这种家长的教育态度,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实现对孩子的引导。

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孩子从小生活在礼貌、文明、有学习气氛的家庭里,求知欲就高。因为孩子善于模仿,一般来说,父母爱好什么,其孩子就对什么有偏爱。如书画世家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涂鸦,文艺工作者的孩子也喜欢表演,搞体育的孩子爱好运动,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爱看书,这都与环境熏陶有关。相反,很难想象在麻将声中,孩子怎么能安心地学习。父母有必要在必要的时候严于律己,给孩子的成长营造温馨的环境。

(二)营造和谐的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篇12

据调查【4】,我国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2000 年已高达 80.9%,死亡数近 600 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解决慢病问题迫在眉睫。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当代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促进人类健康的首要战略。健康教育是目前开展慢病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家庭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

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5]。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质是一种干预,

提供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认为:卫生保健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因此,健康教育在改变人们不良行为方式、预防疾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2.2 家庭及其作用

是指在同一处居住的,靠婚姻血缘或收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国内家庭医学理论认为[7]家庭功能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各种需求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情感、生育、社会化、经济、抚养和赡养、卫生保健等功能。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人,人体的一个细胞一样,所以人体的这个细胞健不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家庭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家庭是推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国民营养不良的一个关键环节。

2.3 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个人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场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健康教育是以家庭健康为目标,对家庭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家庭成员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便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卫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体育锻炼、防病知识和家庭重点成员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与营养、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休闲与健身运动。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科学对待家庭不良生活事件,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人们在家庭中可以凭借“一家人”的身份,获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议、帮助或关心[8]。

以家庭为一个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改善家庭中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果的现代生活方式病,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利用家庭的特殊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知识,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去除危险因素,改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态度,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家庭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3.1家庭健康教育在干预慢病危险因素中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因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发生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对于人群来说,这是最经济亦三最有效的措施。在家庭健康教育中重视生活方式教育,如控烟限酒、合理营养、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影响和相互监督,比起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建立。

3.2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病临床前期的重要性

慢病的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完全做到病因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病的发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行的。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有利于掌握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提高家庭成员自我监护和对一些疾病早期发现和处理的家庭保健能力。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发现家庭成员中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3.3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的重要性

篇13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发面来实现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幼儿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是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互补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里,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

总之家庭教育并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1.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3.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