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认识

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7-02

社会学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始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几十年来,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认识,还有些甚至抱持着错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误区,以及纠正错误认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与学。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

1.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根据这种认识,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实,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隐藏着这些知识背后的严密一体的一整套统计思想和观念。的确,社会统计学实质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认识事物和问题,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数据,但是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想为基础,只有掌握了统计背后的思想,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如果学生对社会统计学进行工具化理解,也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知识、统计公式和方法的学习,忽视对统计思想和观念、统计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难免出现认识模糊,看不到这些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也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3.将社会统计学本质化。这种认识将统计视为科学分析的代名词,认为只要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就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些人认为,当数据充足的时候,统计就可以代表一切,通过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不需要了解其他的东西。的确,统计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测试,可以为人们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人们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认识事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尽管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研究,但统计不能代表一切。在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人的思考是核心,脱离了思考的统计分析,这种分析不会是可靠和有效的,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简言之,统计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过程。社会学家邓肯(Duncan)将这种认识讥为统计至上主义。他(1984)曾指出,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事实上,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我称之为统计至上主义的病态:把统计计算混同于做研究,天真地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的完备基础,迷信存在能够评价不同实质性理论之优劣或是能够评价任何‘因变量’之各种原因重要程度的统计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随意拼凑起来的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一个‘因果模型’,而且能证明一个‘测量模型’。”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的办法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对社会统计学的教与学都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社会统计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重点不是数学推导,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数运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本门课程的学习。和数学相比较,统计学不仅仅是进行计算得到答案,也并非推导定理、证明公式。社会统计学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描述,即用某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总结概括;第二是归纳,即根据从总体当中抽取的样本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概括。统计学的核心是统计思想与观念,而不是列示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求解平均数、建立模型等知识与技能。因此,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即使碰到复杂烦琐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也只是手段、方法。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是以这些定理和公式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定理和公式涉及较少,并且也不很复杂。因此,并不是数学基础不好,就注定学不好统计学。通过这样的讲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误解,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走进这门课程。

2.注重社会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讲解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强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概念、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思想和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社会统计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统计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公式的讲解、学习和套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观念的塑造,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重点关注知识的讲授、公式的讲解和推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和观念,掌握了如何进行统计思考,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数据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懂得了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能力都更为扎实和牢固,真正达到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合理看待社会统计学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的是,统计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统计方法不能将任何研究“点化”成“科学的”。统计学不能用来检验任何想要检验的观点,也不能防止那些滥用、误用或弄虚作假的人借此乱作结论。实际上,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则和范围,对由统计获得的结果的解释不能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其次,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深入地思考问题,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决定权不应该留给统计工具和数据分析,而应该留给人的思考和思维。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时,常会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过于依赖程式化的统计检验,而不是实质性的知识。事实上,普遍的经验是,只有对社会过程有实质性的理解,统计方法才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过于专注统计方法本身,而缺乏对实质性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解,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严格服从以科学为中心的任务。统计方法在指导研究时不应该与所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分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统计学;教学;实用型人才

一、引言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著名统计学家袁卫说:“统计是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通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工作思想,提高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人多年从事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统计学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我校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几点建议,旨在从统计学教学源头做起,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二、统计学教学当中已存在的问题

(一)教方面已有的问题

1.课程内容和相应专业需要契合度不够。通过多年的与统计学相关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同行教师统计学教学方面的了解可知:在统计学教学中,大多统计学教师都是依据教材,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没有结合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取舍内容而进行教学。或者说统计学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要求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很好体会到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2.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具体情况:首先,在教学计划设置中大多数专业只规定统计学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安排实践环节的学时,即使安排实践学时也仅限于理论教学中的几个学时而已。比如:以往教学计划中只是规定理论教学学时,新教学计划中规定48学时理论教学,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只有8学时。第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在规定的学时里完成了理论内容的教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践性教学仅限于课堂举例、练习和课后作业上。没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实践性教学,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很好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3.多媒体成为教学过度依赖的手段。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较好地视觉效果。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都是以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的,也带来一定的弊端,一是无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所学知识,学习效果不明显。二是教师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程序步骤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学模式单一,统计学案例应用太少。在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环节。并且统计理论和实际现象结合过少,让学生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字游戏,上课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统计模型,枯燥无味极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5.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统计学课程习惯的考试形式便是闭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不能较好考查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即限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

6.师资队伍中知识结构不合理。统计学师资队伍中数理基础知识和有关经济管理学科知识缺乏,相当一部分统计教师不是科班出身,是改专业教统计学的,数理基础知识薄弱,而且相关经济管理知识缺乏,又不具备统计学前沿知识,使得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拓展外延方面不够,很难将知识讲深讲透。再有,高层次高学历统计学人才短缺,应用型、复合型、年轻型统计学教师更是短缺。

(二)学方面的问题

1.观念上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20%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没影响,60%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影响不大,15%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影响,5%的学生们认为统计学知识对学习专业知识影响很大。73%的学生们认为是否具备统计学知识不直接影响毕业与就业,27%的学生们认为具备较好的统计学知识,会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能有利于学生们找工作和顺利就业。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们认为学习统计学用处不大,因而重视程度不够,对统计学学习热情不高,只是为应付考试,为得学分而已。

2.统计学学习的前期知识薄弱。首先是数理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招生时是文理兼招,一些数理底子比较薄弱的文科学生感觉统计学深奥莫测,他们看到教材中的很多难懂的公式计算就心生畏惧厌烦。其次是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较差。统计学学习强调实践性,对数据调查、整理各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操作。再次对统计应用软件学习不重视。有些统计应用软件是英文版,也增添了学生学习和利用软件的难度。最后是管理学、营销学等其他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足够。学好统计学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撑,否则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体会不深。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学生们认为学好统计学这门课太难了,考试能过关就不错了。

3.课后学习与复习不够。古语说:“温故而知新”,说明了课后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要用于学习主要专业课程、考研知识、英语四六级知识、以及各类考证知识等,真正用在及时学习与复习统计学,完成统计学课后作业的学生只占5%。可想而知学生们对统计学的学习是马马虎虎,不求细节的,课上学多少,是多少。

4.对统计学实践学习重视不够。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对统计学学习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80%以上学生认为统计学实践工作太麻烦,用时长,耗费精力大,所以就滋生懒惰情绪,不愿意动手去实践。课后安排实践作业不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不愿意参加,因而学生体会不到该门课程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统计学知识可学可不学,只为考试而学,失去学习兴趣。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教方面的建议

1.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双方双管齐下,在加强统计学理论教学的同时,更重视其实践教学。具体做法:(1)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计划制定中,要求专业相关负责人和教师应充分重视统计学在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保证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充分增设实践教学课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充分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2)任课教师应结合统计学教学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市场调查这个内容,在理论教学之后,就要及时安排实践课,使同学们充分体会问卷设计、资料收集的方式方法等。(3)任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生实践活动,比如:建模比赛和创业大赛,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拓展他们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要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要做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统计,运用统计。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做法:(1)在统计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出发点是:理论知识是前提是基础,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适当取舍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重点阐述市场调研预测与决策,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原理与方法,强调教学内容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应用。(3)提倡教师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内容一定突出专业课学习对统计的需要和社会工作对统计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教材的不断完善与修改也是非常关键的。

3.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应将多媒体看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较好地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1)教学中多媒体应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将教科书以外的资料、案例、数据等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2)教学过程中很好运用板书,帮助学生记录、消化所学知识。(3)将统计软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对统计软件的运用,安排学生充分地利用软件实训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第四、要创建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统计学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4.提倡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的作用是使得课堂教学气氛生动而活泼,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做法:(1)案例选择要适合。就是要把案例与课堂知识点的相结合,要选择具有很强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案例。(2)案例教学实施要得当。强调学生是案例讨论与分析的主体,任课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做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掌握案例讨论的进度,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统计学理论课程教学中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很多,组织得当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创新统计学考核方式。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比如:可以采取平时考查、期末考试、实践操作三方面相结合,已达到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效果。

6.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尤为重要:(1)要提倡教师到名牌大学统计学院进修学习,更多参加统计学术会议,更多接触统计前言知识和掌握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2)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提高统计教师的教学能力。(3)要提倡任课教师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学习交流,目的是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邀请在统计局、企业事业等单位工作的统计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对学生开展生动实际的教育,增强学习趣味性、主动性。(4)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撰写教材讲义、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等,任课教师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就多,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统计学知识,还要求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踏实的统计工作作风,让学生明确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进而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学好统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二)关于学方面的建议

1.学生应转变对统计学的认识。要求学生一要转变对统计学学习的态度,应充分认识在经济管理各领域都离不开统计,高度重视对统计学的学习。二要加强学习统计学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生应端正学习统计学的态度。知难而进,刻苦学习,准确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另外学习好各种统计学应用软件,夯实计算机基础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基础。

3.课后及时复习。要求学生把完成作业与课后复习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学生也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和技巧。

4.重视实践性学习。统计学学习重在应用,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要明确实践性学习环节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掌握统计学实践技能,才能使统计学真正成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因而学生应重视实践性强的案例学习、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省里及国家举办的各类统计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真正体会到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就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统计,离不开统计。因而要让统计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学校统计学教与学这一源头做起,针对统计学教与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而有用的统计人才,达到为社会服务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谦.周传胜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1):62.

篇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篇4

一、《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因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统计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实践技能,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统计学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强大武器,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要真正发挥《统计学》的作用,我们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需要

《统计学》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分析,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效果差。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学生如果单纯听课,只能记忆5%的内容;单纯读书能记住10%;如果在听课或读书过程有听觉或视觉辅助,记忆有20%;如果其间有讨论,记忆会增加到50%,而如果学生有动手参与的机会,记忆会达到75%。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动手参与的?C会,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各阶段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室讨论制定,统计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始终未能走出校园。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单一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将来要步入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单纯的校内实践,统计工作涉及面相对狭窄,学生无法应对一些特殊问题和突发事件,无法真正适应市场。《统计学》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知识能力系统性的需要

《统计学》教学围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都配备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配套有例题和练习题,但是各阶段之间是脱钩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片段,没有围绕某一目的和任务系统性地学习。《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围绕同一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可以快速适应社会,承担起具体的统计工作。

二、《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一)深化《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据统计,该系学生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其次,更换了教材,将传统的教材更换为项目化教程,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开发《统计学》课程

笔者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模式,首先在班级中分组,每6人一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统计设计阶段各小组确定好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可以由教师给出任务,小组选择,也可以由小组自拟),然后编制计划任务书。接下来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部围绕已选定目的和任务展开。最终,小组要上交的资料包括:计划任务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报告、整理方案(含分组表、汇总表等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等。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与模拟工作场所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发了《统计学》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培养“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2014年8月,我国《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但是,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参与统计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涉及企业机密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问题,企业一般都不愿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去实践。

企业要占领市场,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经常进行市场调研,然而调研项目费时费力,企业很难从工作岗位上抽出太多人力资源。而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的市场调研,或调研项目中的某一专题调查,企业有师傅指点迷津,徒弟(学生)按照要求带着任务进行市场调研,既解决了企业的市场调研难题,也让学生真正当好了学徒,接触了市场实践,培养了学生“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三、完善《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融入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整个实践过程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出现,各小组要做好讨论记录,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有区别的确定实践成绩。

(二)教师严格把关,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统计学》课程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在最初就确定下来的,整个统计工作阶段必须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后续工作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但不可以中途变换目的任务,不能“知难而退”,更不允许后续的调查分析和前面的目的和任务脱节。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统计工作流程,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模式和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篇5

作者简介:阮万清(1979-),女,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张鸿艳(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研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121205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C1109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7-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内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理论学时为54,实验学时为6。该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后开设的第三门数学基础课。由于该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现象,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因此,该课程在学习中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有些概念难懂、定理抽象、思维方式独特,而且所学的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该课程的时候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在金融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理论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适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当中去。作为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有先有了兴趣,才能增强对所学课程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源于现实生活的课程,很多的定理和现象都源于生活。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学科。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对该课程的第一次课进行简单的介绍:

(1)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概率论部分起源于赌博,可以介绍17世纪中叶法国的赌徒梅累向帕斯卡提出的“赌博中止,赌金该如何分配的问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了概率论这门课程。而数理统计源于人口普查问题,是概率论部分的应用。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该课程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该课程的地位和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每门学科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

(3)介绍课程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学习的内容。

(4)介绍课程中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例子和结论的一些常识。比如,“抽签不必争先恐后”就可以用第一章的乘法公式来解决。另外,常见的一些谚语也可以从理论上得以解决。比如,“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可以通过小概率事件原理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可以通过概率的性质来解决;“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就可以通过装置的使用寿命来解决;“真金不怕火炼”就可以从比赛获胜的可能性角度来解决。[2]通过这些实例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拉近了与该课程的距离。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首先要精选出适合本次教学内容的案例,然后学生利用所学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案例的策划方案。通过案例式教学法既看到了该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引入“狼来了”的案例,然后得出随着小孩说谎次数的增多,村民对他可信度依次下降的结论;也可以讲解该公式在医疗诊断、市场预测、信号估计、概率推理和工厂产品检查中的应用。在讲解乘法公式时可以引入“排队抽签”的案例,得出抽签不必争先恐后的结论。在介绍正态分布时可以引入“公交车车门高度的设计问题”的案例。在介绍数学期望时可以引入“装置的使用寿命问题”和“投资的风险问题”的案例。在介绍假设检验问题时可以引入“小概率事件的问题”进行说明等等。通过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内涵,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形,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和对理论教学的检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往往忽略实验教学部分。没有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结合。当今社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技能、创新与开拓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都依托于实验教学的加强。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点,可以通过上机实验的形式得出既形象又直观的结论。目前,较为常见的软件为Mathematica、MATLAB和Spss。比如,在介绍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时,可以通过上机模拟得出非常直观的结论。在描述常见分布的分布列和概率密度时都可以通过上机得出形象的结论。再比如,统计抽样检验、方差分析等一类实验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计算,而且还使学生熟悉了各种软件在统计方法中的应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某些内容的直观性、动态性和立体性的特点。例如,在讲解正态分布时可以演示密度函数曲线的特点,进而可以直观地看出对称轴、最值、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等一系列的特点。在讲解二项分布x~B(n,p)的最值时:[3]

(1)当(n+1)p为整数时x在(n+1)与(n+1)p-1处的概率最大;

(2)当(n+1)p不是整数时x在[(n+1)p]处的概率最大。

这一性质的得出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体现了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定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正态分布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图像演示,进而得出结论。总之,该课程还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师下大功夫推敲,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对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加强教材建设,更好地服务专业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要以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专业的思想进行建设,突出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以专业中工程实例为载体,编写基础课程以专业应用为背景的案例式教材,形成满足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为了更好地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强化特色,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课特色教材建设,理学院提出了进行案例式教材建设的方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为矿业与安全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机械工程类、土木工程类、材料类和经济类共六大类进行建设。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系列教材一定能够建出特色,达到更好地服务专业的目的。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和加强教材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玲,罗党,张清年.浅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3):100-102

篇6

儿童人类学研究包括文化取向和哲学取向两大视角。哲学取向的儿童人类学研究关注儿童的本质和发展,重视儿童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强调教育者(教师、家长等)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文化取向的儿童人类学研究认为,儿童是文化的构建,应将儿童视为童年的主体,在研究中应充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不同文化环境下儿童的文化习得差异,特别是性别、族群、阶层等因素的影响。本期教育人类学专栏的4篇论文,分别从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教师的儿童观、童年民族志书写以及儿童与秘密的个案研究等不同角度切入,对“儿童与文化”等相关主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国内教育学界和人类学界对儿童人类学这一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海 路)

摘 要: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可以概括为如下3个主要方面:文化之网上的儿童、主位的儿童、具体的儿童。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对分析教育问题很有价值,例如对当今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自主发展这3个议题进行的分析。

关键词:儿童人类学;儿童观;儿童教育;教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27-05

儿童人类学①属于人类学范畴,遵循人类学研究的准则,坚守人类学研究的学科立场,运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开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体现了其在儿童研究方面的一些基本主张,对分析当今的儿童教育问题很有意义。

一、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儿童,这是所有有关儿童研究和儿童教育工作中最为基本的概念。人们心目中认为儿童是什么,就会怎么对待儿童;认为什么是好的儿童,就会把儿童的发展引导到什么方向。不过,由于人类学界在研究中关注于特定情况和背景,因而在关于不同年代和地方的儿童与童年的研究中反对对儿童和童年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1 ]。但是,儿童人类学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关于儿童的一些共同看法,可以回答儿童人类学视野里的儿童是什么样子的。

1. 文化之网上的儿童

当今儿童人类学研究一个重要渊源是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该学派的人类学家所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使他们发现了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期望如何影响不同文化中的成员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教育或养育的方式,使得不同社会中培养出的儿童是不同的。例如,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M. Mead)在其享誉世界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分析了萨摩亚儿童的成长历程,其中涉及婴儿的出生,萨摩亚人对儿童的哺乳、照管,儿童游戏与社交等方面,并发现萨摩亚青少年在青春期没有美国青少年所经历的各种情况,就源于他们在成长中的不同经历,而两种社会中青少年的不同经历与社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米德还在文化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米德根据其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中田野调查研究所写成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提出,男女两性在人格特征上的许多差异与性别差异本身无关,而是与两性受到教养的内容和方式方面的差异紧密相关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与该社会中的文化相联系的 [2 ],这纠正了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的男女两性不同的特征和社会行为方式是由两性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观点。

关于儿童的其他大量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社会中,塑造童年的社会文化基础是不同的,其中包括对童年的形成有至关重要影响的方面。没有对某一赋予童年以意义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关于童年的理解就是不可能的 [3 ]。例如,不同社会中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儿童习得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方式以及儿童的日常生活形态是不一样的。不理解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这一社会中的儿童。

对近些年人类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学家格尔兹(C. Geertz)说:“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4 ]任一儿童也是某一文化之网上的儿童。如果再细化的话,“文化之网上的儿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文化层面的复数,即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二是个体层面的复数,即同一文化环境下的不同儿童也是各不一样的。

正因为儿童是处于文化之网上,不同文化塑造了不同儿童,所以儿童人类学提出要关注把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加以普遍化所带来的问题。有关童年的研究者提出,既要关注有独特和不同经验的个体儿童,也要关注带有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特征的群体性儿童 [5 ]。简而言之,任何儿童的文化背景都是各不相同的,任何儿童分别在不同的文化之网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2. 主位的儿童

所谓主位的儿童,通俗的理解即儿童自己视野里的儿童。根据格尔兹的观点,在对文化的解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 [6 ]。马林诺斯基的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描述阐释的见解,在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以贯之的指导意义的地位 [6 ]。正是因为人类学坚持的“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使得儿童人类学能够从儿童主位的视野来分析问题。

拿在儿童生活中占较大比重的儿童游戏来说,儿童主位视角的分析特别有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对儿童的游戏熟视无睹或在游戏引起“捣乱”情况下给予批评的情况很多,例如,大部分儿童喜欢并经常做的“假扮角色”的游戏,在很多成人看来只不过是“小孩子家”的玩耍罢了;再如,有些家长给儿童买枪炮之类玩具时,儿童或许并不将之当作枪炮来玩耍,而是将之拆卸下来,当作电话玩具等来使用。这时大人常会说:“我花那么多钱买给你的枪,你却把它拆了!”更有甚者,斥责或打骂儿童。人类学关于儿童游戏的饶有兴趣的研究,则肯定了儿童在所谓“假扮角色”游戏中呈现的是他们眼里的真实角色,人类学因而对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游戏对儿童而言是一个有主体意义的事件;游戏是儿童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儿童表达或处理其社会生活经验的方式;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学习有关社会文化习俗和生活技能②。

从关于游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儿童人类学的研究对成人有关儿童所做所想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儿童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分析当前有关儿童研究的理论,也有助于包括实践工作者在内的所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人员反思当下有关儿童日常生活和经验的观点。

正是诸如游戏方面的上述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界人士呼吁,在研究中还要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参与者。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主席迪帕・库玛・比赫拉(Deepak Kuma Behera)提出:该委员会成立的初衷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和意图,就是鼓励那些把儿童本身作为主动参与者的研究,而不是像过去常常出现的那样,仅仅把他们作为研究的对象 [7 ]。

3. 具体的儿童

如前所述,儿童人类学关于儿童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文化。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视角的儿童研究并不是属于儿童人类学所独有的。但是,与其他方面文化视角的研究稍加比较不难发现,其他方面研究中的“文化”多是宏观的、抽象的,很少涉及具体的文化;而人类学研究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是对具体的文化进行研究,因而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研究便能发现其他研究中难以发现的关于儿童的具体情况,所研究的儿童是具体的。对于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认知、语言、游戏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具体的,因而能够详细地描述出所研究儿童的具体情况。

例如,在认知方面,关于利比亚的佩里人计算能力的田野研究发现,虽然佩里地区的人们没有现代社会所谓的数学方面的认知活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西方学校教育的课堂中所教授的基本的几何概念,也不了解基本的计数或度量方面的知识,没有西方课堂教学中专门性、程序化的数学认知活动,但是佩里人的数学认知活动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佩里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具体的和实践性的。虽然佩里的儿童在做西方教育中用于测试数学能力的试卷时,成绩通常是很差的,但是他们却具有西方社会的学生所不具有的其他方面的数学认知能力。例如,估算大米的能力就是佩里人普遍具有的一种非常强的能力。一般地,佩里的儿童在只看一下一堆大米的情况下,就能精确地说出这堆大米能装多少杯,而西方社会的儿童对此却是望尘莫及。佩里儿童具有这种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大米是佩里重要的一种粮食,在市场上能够精确地估计出所卖或所买的大米的数量是这个地区的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这样的研究就对佩里地区儿童的认知活动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分析。

再如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有关我国农村儿童游戏活动的研究发现,玩耍和游戏是儿童期的人生内容之一,是儿童“自己”的事情,因而成人很少给予干涉,成人也认为:“小娃娃不就是耍嘛!” [8 ]故尽可能让儿童去玩耍和做游戏。农村地区儿童游戏有基于当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很多特点,有与当地社会生活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具体内容,这就很具体地揭示出所研究地区的儿童游戏情况。

正是关于具体的儿童的研究,能更有说服力地呈现出儿童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独特性,也清晰地呈现出儿童的日常生活结构及其它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促成不同童年的过程,为其他相关学科及政治领域提出的保护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下儿童教育的不同资源与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二、儿童人类学儿童观的启示:对当前三个儿童教育议题的分析

从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来看,当前有关儿童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 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得到了很多方面的关注,尤其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政策领域给予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很多方面的扶持,有关社会人士和机构也给予援助。在各种援助中,所参考的标准多是发达地区儿童教育的标准。从儿童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例如,在师资建设方面的两个做法就很值得反思,一是向贫困地区输入师资,这些师资既包括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发达地区的热心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并有一些文化水平的其他人士在贫困地区担任教师;二是根据发达地区经验给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既包括在当地进行的培训,也包括把当地教师送到发达地区进行的培训。上述做法忽略了去了解当地作为教育中心的“儿童”的具体情况,如他们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儿童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影响,而一味地给予“落后”的评价,然后把发达地区的一些价值观或具体做法强加给当地。根据大量的人类学研究可以推测,长此以往,恐怕会出现学生在校内外经历“非连续性”情况,也恐怕会带来更多相关问题。

所谓“非连续性”是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少数族群学生学业失败问题时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和学生间在互动、语言和认知方式方面出现差异的话,则会导致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所习得的被认为合适的行为与学校老师的期望之间的非连续性,而学生的互动、语言和认知方式与他们的家庭和社区背景是紧密相联系的。这种非连续性导致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出现学业失败。例如,从互动规则方面来说,其社会与文化背景和学校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相吻合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与教师进行交流的一些隐性规则。相反,来自于其他文化与语言背景的学生则必须用宝贵的学习时间来学习这些规则,但是经常并不能学好。虽然这些学生在进入到学校中时具有多方面的交流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由于与学校所认可的能力不相吻合而被忽视了。近些年有人类学家在研究中也发现,所谓“主流”的儿童培养方式和逻辑背后其实带着深刻的“阶层烙印”。因为这种方式需要父母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教育文化水平以及“时间资源”,而这一切往往只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才拥有的 [9 ]。由于这种非连续性的存在,儿童在学业中很容易出现学业失败的情况。

除了师资支持之外,在硬件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也呈现很多类似的情况。从儿童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过程中,用所谓发达地区的标准来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把所谓“发达”地区群体的资源“资助”给贫困地区――人类学的诸多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可能在经济发展方面贫困,但是在文化发展方面并不缺乏“资源”――实是另一种“文化殖民”,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因此,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需要吸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实例证明,国外一些在基于人类学研究基础上开发的教育援助项目是很成功的,值得当下我国借鉴。例如,为本土夏威夷儿童开发的“克姆哈马哈早期教育项目”,为纳瓦霍人设立的“拉夫洛克示范学校”,以及对墨西哥裔美籍孩子的介入研究。基于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另有研究者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解决策略,认为由于在同一社会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智力活动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完全一样的,因而个体从智力活动中得到的抽象知识与在一定的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的日常知识之间存在着分歧,故最近发展区理论不但包括孩子如何通过教学获得知识方面的观点,还涉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 [10 ]。

当然,完全根据贫困地区的情况,遵循当地人现有价值体系和认知方式等进行教育,是难以帮助这些地区发生实质性改进。但是,无论如何,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援助需要的是在充分了解当地社会文化情况、当地儿童发展的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

2. 儿童个性发展

如前所述,任何儿童都是其所在文化之网上的儿童,每个儿童发展的情况肯定不是一样的。因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之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因材施教的情况却普遍存在,例如,有的教师看到有学生坐在椅子上不时动一下,就批评他们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你看看人家都在认真听课,为什么就你总捣乱?”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名去学钢琴、奥数、英语等课外班后也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并声称是为了孩子好。诸如上述的儿童培养目标和具体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源于当前我国教育研究中缺乏从文化的角度对儿童进行研究,也源于教师和家长们没有深刻地理解个性发展的理念,源于他们没有充分地了解儿童,缺少了解儿童的具体方法。一切教育行为如果没有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之上,那么都是缺乏针对性的,其结局必然难以取得实效甚至是无效的,更为甚者,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儿童人类学所分析的文化之网上的儿童,从儿童主位的角度来分析具体的儿童,都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体地了解所面对的每一位儿童。只有真正地从每一位儿童的角度来分析,才能真正地了解他,如他的认知特点、他的情感需求、他的人际交往特点等。例如,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发现,有的儿童上课时一直一动不动坐着就难受,因而可能要不时动动身子,这并不能表明他们不认真,就如同有的儿童做作业时习惯听音乐,或需要身边有人陪着他,这些都是儿童个性的区别。再如,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适合学习奥数或钢琴,不同儿童在这些方面既有先天差别,更有后天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区别。

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地了解儿童个性?儿童人类学视野下的儿童观从宏观上提供了方向;在具体做法上,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关注每一位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点点滴滴的事例。格尔兹指出,典型的人类学家的方法是从以极其扩展的方式摸透极端细小的事情这样一种角度出发,最后达到那种更为广泛的解释和更为抽象的分析 [4 ]。要细致地来了解和研究儿童的话,也需要细致地来研究儿童的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

3. 儿童自主发展

帮助儿童自主发展是当今教育界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儿童人类学的研究者也特别主张儿童自主发展的理念。哈德曼(C. Hardman)认为,应当把儿童作为有自己权利的人来研究,而非教育的容器。她指出,儿童人类学的研究“是为了发现儿童是否拥有一个自我调节和自主的世界,而不仅仅是早期发展中对化的反应” [11 ]。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儿童自主发展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儿童仍然是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指令和安排下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沟通中,成人的有关要求没有真正地让儿童理解,儿童只是被动执行罢了。成人作为儿童发展的引导者,需要给儿童的发展提出方向和一些具体要求,儿童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成人的要求,明确这些要求的意义,接下来的言行才是自主的,否则仍然是被动的。例如,很多家长和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求儿童在学习时要“认真”,但是却常常发现儿童没有做到“认真”,如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要看电视,等等。于是家长就说:“我已经告诉你要认真学习,你为什么不认真?”有些儿童则反驳说:“我已经很认真了!”听到这句话,家长容易得出“学习不认真还嘴硬”之类的结论。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成人与儿童之间出现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人把自己的认真标准强加给儿童,如正襟危坐,而儿童处于儿童期的天性则让他难以这样做,所以是被动地“执行”成人要求;二是儿童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成人所谓的认真,或者说成人所提出的“认真”这一词对儿童来说过于抽象。没有让儿童真正理解“认真”一词而要求他们认真的话,他们是难以做到,更无法自主地做到,只不过是在成人的要求下“执行”认真罢了。但是,如果告诉儿童,所谓认真学习就是“10分钟内专注于学习内容,没有东张西望、看电视等与学习内容没有关系的行为”,儿童就容易理解了。只有儿童真正地理解了成人的要求,才能主动用之来管理自己言行,才能做到真正自主地发展。

因此,成人只有在充分地关照并尊重儿童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儿童才能达到真正的自主发展。

需要提出的是,主张儿童自主发展,并不代表放任儿童发展。在儿童教育中,成人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成人的引导与儿童的自主发展是不相矛盾的。我们所反对的是,主要根据成人意志、不考虑儿童发展具体情况和儿童自主性的儿童教育。

以上只是分析了当前儿童教育中的三个议题。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一些议题也很值得从儿童人类学的视野进行分析。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可以汲取儿童人类学的成果,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儿童,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改进儿童教育工作。

注 释:

① 在国内,儿童人类学也被称为童年人类学。尽管儿童与童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界,关于两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也将二者视为同一。

② 相关内容请参见如下两篇文献的有关分析:吴航.美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传统――海伦・斯瓦茨门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7,(6):12-15;涂元玲.村落中的本土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59-73.

参考文献:

[1]Myra Bluebond-Langner,Jill E. Korbi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s:An Introduction to“Children,Childhoods,and Childhood Studie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7,(2):241-246.

[2][美]米德.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宋 践,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Robert A. Levine.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ldhood:A Historical Overview[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7,(2):247-260.

[4][美]格尔兹(Geertz,C.).文化的解释 [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Myra Bluebond-Langner,Jill E. Korbi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s: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Childhoods,and Childhood Studie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2007,(2):241-246.

[6]王海龙.导读一:对阐释人类学的阐释[A].[美]吉尔兹(Geertz,C.).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印度]迪帕库玛・比赫拉.国际视野下的儿童权利――介绍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杨春宇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10.

[8]涂元玲.村落中的本土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篇7

自19世纪70年代第一块单片机问世至今,单片机以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芯片制作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单片机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也为单片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单片机广泛运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生活用品、办公室自动化、通信系统等领域,学生是否具有单片应用甚至开发能力已成为相关产业的一个招聘衡量标准。教育当然也要与实际需求接轨,才有可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目前就业市场的要求。

一、利用汇编语言结合电路理解单片机原理

在笔者学校历年来的教学检查中,大多数教师反映本课程难教,除了教学设备没跟上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职中技目前的生源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特别是中技的学生对于英语的认识基于字母,所以一看到编程所用的操作码就头大,从而一开始就放弃了学习。111条汇编指令就令他们产生畏惧,更不要提什么C语言编程了。对于掌握C以及C++的人来讲,采用它们来编程序易修改,使用灵活方便、可移植性强,而且不需要考虑到寄存器存储空间,当然比汇编来得容易。而汇编语言也有它自己的优点:汇编语言比较贴近于硬件,而且时间比较精准,且学习汇编有利于更为细致地了解对程序。鉴于在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汇编语言更适合于初学者,即便111条汇编没有C语言方便灵活,但对于学生学习单片机入门也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单片机的原理理解,利用汇编语言结合电路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在指令的讲解中多结合实例,通过实验板演示,以提高学生对指令的理解和兴趣。如果没有实用器材,那么采用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调试并观察程序的运行结果,对于学生理解程序也会有帮助。人喜欢感观认识,以眼见为实,见到了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就有很好的帮助。最简单的单片机软件是Keil uVision系列。但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应该就是Proteus,它与Keil uVision结合给学生进行展示程序执行结果,可谓是“两个搭配,干活不累!”但是同时也要提醒学生,软件的应用和仿真不能代替实际电路。当然如果有条件,用硬件来调试软件是最好的,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它们的组合将是不错的选择。

二、采用任务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任务教学法。在讲解完各个指令后,会要求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写出指令通过调试,并在单片机开发实验仪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按指令功能分类进行教学和实验:例如数据传送指令,可利用它来实现控制灯亮和灯灭。如下列程序:

LINE SOURCE

1 ORG 0000H;程序开始,ORG是一条伪指

令,表示程序从地址0000H开始

2 LJMP MAIN;跳转到主程序

3 ORG 030H;主程序从地址0030H开始

4 MAIN:MOV P0,#00H;对I/0清零,即无信

号输出,灯灭

5 MOV P1,#00H

6 MOV P2,#00H

7 MOV P3,#00H

8 ACALL DEL;调用延时子程序DEL

9 MOV P0,#0FFH;对I/0置1,即无信号输

出,灯亮

10 MOV P1,#0FFH

11 MOV P2,#0FFH

12 MOV P3,#0FFH

13 ACALL DEL

14 AJMP MAIN;跳转到主程序

15 ORG 0200H

16 DEL: MOV R5,#04H;以下为延时子程序

17 F3: MOV R6,#0FFH

18 F2: MOV R7,#0FFH

19 F1: DJNZ R7,F1

20 DJNZ R6,F2

21 DJNZ R5,F3

22 RET

23 END

该程序只是让灯全亮全灭,把程序烧录到单片机实验板上,先分析程序,再演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从知识的理论层面到感观层面进行认识。再给几段差不多但灯亮灯灭不一样的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实验演示。当学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作用后就可以让全班同学按8人一组进行分组,并提出想要实现的不同结果功能,让学生们通过自主讨论和分析写成程序,并通过现场调试再演示出结果。让组员上来讲解程序以及各条指令运行的结果。学生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可加深其对指令语句的理解。在此,不仅让学生巩固指令,同时还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上安装Keil uVision3,可以在平时进行软件仿真程序的调试与运行。

虽然上面所演示的程序很简单,而且只能算是简单实操辅助理论课程,但它可以使刚入门的学生在成功的结果后面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作为一个单片机的入门程序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应该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和引发学习兴趣。人往往在知道了一点后才会有想深入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学生学习好该课程的动力。因而,无论教或学都应该由微入细,由易到难,逐步实现教学目的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单片机的学习中,难的并不是硬件也不是接线,而在于指令学习与运用。硬件相当于人的身体,软件相当于人的思想,只有强壮的身体而没有思想是傻子。想要更好地发挥硬件的作用,就必须更好地掌握软件。加强对指令的熟悉程度是必要的,对于44个操作码,笔者首先用最笨的方法――背和抄,先记住它们,再与7种寻址方式相结合进行记忆;其次是多看程序,现在单片机的发展使它有着各色各样的程序,从程序中了解指令的功能和应用。对于小程序要懂得分析每一步运行结果,及其对其他寄存器内容和各种标志位的影响。对于较复杂的程序要学会分析出最终的结果和执行目标。在不断地看程序中掌握指令。最后就是利用指令对一题用不同指令进行编程,也可以加强对指令的灵活运用。

总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状进行教学,通过多展示、多总结、多分析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注重引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让学生自主编程、调试和演示,并学会与同学进行知识的交流,把自己的程序讲解给同学们。而且师生之间要多交流和沟通,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疑点要进行一一突破。

参考文献:

[1]陈亮,康娟,刘涛.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1).

[2]林格,程鸿勋,唐曾磊.自主学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3]袁道香.《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10)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4-03

同性恋是指同性别之间的或情爱关系。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性恋一直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近年来,同性恋逐渐被人们看作一种符合其个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恋人群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大学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长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居住,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较其他同性恋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为会对同学、室友等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排斥同性恋同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同性恋问题给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为大学生营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北京地区选取12所高校进行了便利抽样调查。

一、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1.调查过程与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点及学生构成的差异,选择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发放并收回问卷36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354份,问卷有效率达98.3%。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8.5%的学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学生一般了解,38.4%的学生较少了解,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表2中四个有关同性恋的基本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仍不高,四个题中错误率最高的达56.5%,最低的也为23.5%。大学生接触同性恋有关信息的渠道根据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网络(27%),电视、电影、电台(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学校教育中较少提供同性恋有关信息,其比例仅为5%。大学生较倾向于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同性恋进行归因(62%)。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容易遭到歧视和拒绝,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为宽容。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学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发生在周围人身上;4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学生偏向反对,但不厌恶;6.5%的大学生表示厌恶。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有关问题的一般性态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

相对于较为宽容的一般性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高,92.9%的大学生认为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反对同性恋者参与包括入党、获奖,参与科研和社团等在内的很多活动(详见表4);虽有70.3%的大学生赞同同性恋者参与学生社团,但近78%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与同性恋者成为同事。以上表明,尽管总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以往更为宽容,但是,当同性恋者的活动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直接联系、密切相关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仍然难以接受同性恋者。

二、影响大学生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主要取决于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家庭情况以及是否认识同性恋者等因素,上述变量大多为虚拟变量且变量个数较多,本文也初步选取了上述变量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剔除系数不显著的自变量。

2.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是否农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单亲家庭(Ifamilly1_2)、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Iclassmat_2)等三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条件下,农村家庭学生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身边有同性恋者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过程中,年级、性别、家庭收入、专业类别等变量对认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和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资讯越来越多,不管是性别,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或专业因素,都不会制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认知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是否在城镇,见表6。女生(gender)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生宽容,城市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location_3)更宽容;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know)越高,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也越宽容;家庭年收入(income)与对同性恋的态度成反比;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师范类(major)大学生更宽容。

三、结论及思考

1.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本次调查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性恋同学。考虑到大学特殊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直接面对同性恋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来开展同性恋的教育和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恋者遭遇问题需要帮助时,对走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有可能遭遇更强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偏向给予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并不能具体协调解决实际事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探索建立处理学生同性恋问题的长效机制。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加强性教育。调查中明确表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学生的性知识大多间接地来源于网络媒体,不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在上述有关同性恋认知的基础性问题上正确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更多误解;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当前学校的课程或相关教育中普遍不能获得相关知识。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公共选修课,成为首个面向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反响热烈,场场爆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具有较大的了解兴趣。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行为,高校应适应形势需求,增设相关同性恋课程、讲座或培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严肃、正规、系统的性教育。

3.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不够宽容

学校还需下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不够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进行性教育或知识普及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引导同学转变观念,掌握相关人际交往技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学正确认识、理解同性恋同学,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恋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维护所有同学的合法权益。

4.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实施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专题培训

如果同性恋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选择寻求帮助最多的对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所以应尽快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学生同性恋问题,并掌握相关工作原则和技巧,以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解决由同性恋带来的冲突和问题。

5.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处于集中学习、生活的环境,宿舍集体生活的氛围对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笔者的调查表明,仅有7.2%的大学生赞同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学生认为在入学时调查学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虑很有必要;86.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自愿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学校可为其单独或集中安排宿舍,而当学校不具备相关住宿条件时,63.7%大学生建议学校在相应承诺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同性恋者到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不愿意公开其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大学生建议对其进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同性恋学生提供正规的交流、活动机会。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诉求,表明如何对同性恋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疏导,如何在学生生活管理中协调不同性向学生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解决不同诉求引发的各种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学研究,2006(S2):36-38.

[2] 刘斌志.现状透视与服务拓展: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同性恋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6-38.

[3] 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08(3):115-116.

[4]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01-604.

[6]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6):6-10.

[7]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71-73.

[8] 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6.

篇9

“我们是人民警察,是人民公仆,清廉是我们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和立身之本”。在任长霞心目中,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她清正廉洁,惩恶扬善,在公安局长这个岗位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不以权谋私,不徇私枉法。她一上任就向全体干警公开提出“跟,向我学,对我监督”的倡议,将自己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面对各种威胁、腐蚀和利诱,她刚正不阿,是非分明,坚决拒绝犯罪分子巨额贿赂,并将其绳之以法。她致力践诺“平安必保、命案必破”的誓言,要求每个民警必须坚守原则,秉公办事,3年间她领导下的登封公安局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400余起,打掉涉黑涉恶团伙20余个,沉重打击了黑恶势力和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任长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造就了登封市的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篇10

在当今高科技高信息时代社会里人们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生存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学知识储备知识就是为了将它用到社会上,也是为了在这社会上生存。通过知识的积累,说大了就是为社会和公民造福做贡献说小了就是为了谋生之道。我们知道知识是渊博的,人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这个道理。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学科储备知识,而这些学科之间紧密相连的。例如:统计学和新闻专业也有本质的联系,也许有的同学可能问我们为什么要学统计学?统计学和新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搜集信息是他的职责范围,那么他用什么方法搜集数据信息呢?这当然用统计的方法搜集。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2]

表1的数据表明,随着人均收人的增加,奶制品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所以,收入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乳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而且应用性很广的学科

(一)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国家各大要害部门,像国家统计局、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统计局及地区、乡、镇各部门都设有统计部门,还有非统计行业各企事业单位都设有专门统计部门和所需的专门统计专业人员。例如:医院需要统计人员,对病人、职工人数的统计,还有各种病情性质不同方面分为神经科、外科、内科、耳科、眼科、少儿科妇科等等都是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类的。法院也需要统计人员,如对死刑犯的统计,各类死刑案件的统计。学校里对各院(系)的分类,每院系里各专业分类,学生人数和学生宿舍的统计等等都用了统计方法。还有人口普查是利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的:

还有古代也很早就用了统计方法,如: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治世界时,他把军队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等,十户有十户长、百户有百户长、千户有千户长、万户有万户长这样有利于作战,有利于管理军队。

1.统计学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

同学们将来就业的时候,都想以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发挥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大家想过吗?就是拿统计学这门课来说,学好统计学我们就有机会到各个统计部门上班。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

2.统计学与我们工作生活紧密相连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是很多院系组成的,系里有很多老师和员工组成的而这些老师当中的班主任是有很多学生,学生公寓来说,公寓有长,而公寓长管理着各个楼,楼里分为宿舍,这些都是用统计方法统计的。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统计学家不像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一样在家里就可能推断谋中公式。统计学家(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因为、统计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仔细的调查和整理。

篇11

作为描述及揭示事物存在方式的数学,是反映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渗透,能够促进儿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理解建立在人们头脑当中的抽象关系,从而为儿童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想。怎样才能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前儿童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

对儿童的数学教育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数学又会给学前儿童的未来带来一些什么?笔者认为,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迁移和构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数学能力确是个体发展的必需,能够保证学生们将来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个体所具备的迁移及构建知识的能力是一定的,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数学能力,就可以在学习上具有较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都有着比较严重的重知识、轻思想方法的倾向,过分的重视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让数学自成体系,不重视建立数学同儿童之间的关系,导致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在内容上比较庞杂,形式上比较单调,重复性非常强。例如基数的内容是2的形成、3的形成等等,形状的内容则为认识正方形、三角形等等。事实上,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如果儿童可以找到数学的规律,那么很容易就能学会大部分数学知识。而儿童的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及应用规律的整个过程就是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过程,如果没有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前数学教育就会造成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片段的、孤立的、僵化的。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如果儿童刚开始接触数学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那么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学意义也就失去了。

二、积极建立探索式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该过程通常都是在儿童进行自主操作及活动当中来实现的,活动是主体意识发生的一个根本,在活动当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探索。如果没有相应的探索活动,那么儿童学会的知识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不用提创新能力了。只有在相应的探索学习活动当中,儿童们才会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所独有的乐趣,进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儿童们就会逐渐生出一双学习数学的“慧眼”,能够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相应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及策略进行解决。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让学前儿童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喜欢上数学。

要想建立有效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出内容丰富的数学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开商店这种游戏当中,儿童在摆放货品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加美观、整齐、方便人们的拿取(排序)、按照什么功能摆放相应的物品(归类)、一共卖出了多少东西、收了多少钱(统计、对应)等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第二,不能为儿童提供现成的数学模型或者结论,必须让学生进行讨论、尝试、想象和发展,因为在教学当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开商店这个游戏当中,过去教师们一般都是在活动完成以后对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行演示、讲解及总结,就算让儿童进行讨论,时间也非常短,所以在儿童的注意力还在我喜欢这样摆放、不喜欢他那样摆放的表层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告诉学生要怎样摆放及这样摆放的原因了。在学前儿童的严重,教师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非常习惯依赖教师来获取现成知识,而教师这么做则相信教学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另外教师有完成的活动模型,生怕既定的教学顺序打乱。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表面,不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阻碍儿童能力的发展。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过探索式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努力引导儿童自己对问题进行逐步深化,进而升华知识,只有这样,在上述的摆商品中我是这么摆的(是什么),就会变成我这么摆的原因(为什么),另外,教师一定不要着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答案,最好让儿童自己去参观一下商店当中物品的摆放,这样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将教学同生活进行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是在现实当中抽象而来的,在生活当中随处都含有数学。例如玩具的归类?去幼儿园的时间?食品的分发?路边共有几辆车?怎样搭积木等等,儿童可以在生活当中随时捕捉到数学的影子,而他们对于数学的感知正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17-01

我作为13管钳焊班的班主任,面对50几名入学门槛很低的清一色的应往届男生,感到过灰心,也感到过无奈。有时你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且你个人感觉班级越来越好的时候,刚想松一口气,出人意料的违纪事件会不断发生,且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或几个学生身上反复发生,真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有过被违纪受到批评的学生,当众污言秽语谩骂的时候,我也有过心灰意冷之时。这时作为老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热爱学生,积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只要功夫下到了,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老师,班风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成为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发展出力。以下是我从教多年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个人总结。

在开学之初就应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否则学生思想不稳、不统一就容易造成班级纪律涣散,班级难于管理。首先要真诚地欢迎他们,用诚挚和温暖的语言让这些以前饱受歧视的学生树立信心。老师首先要成为激励大师,用成功学理论,用我校毕业生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明晰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这是拉近老师与学生心灵距离的有效手段。紧接着开始的军训,这期间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不仅能尽快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老师的陪伴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快速、公平、公正,这会让一些学生了解老师,打开心结,大部分学生接受老师,能让班级更快的形成一个整体。

对一些违纪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处理,及时让他们写检查,写违纪心理报告,因为他们犯得往往是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深究他们心理深处的原因才能让他们慢慢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同时让他们理清自己思路,用心感悟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技校学生最头疼的是数学、英语等基础科目,作为班主任要想让他们安心学习,快乐学习就应该打开他们的心结,允许他们出现数学、英语不及格现象。毕竟基础在那,一味强调这几科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当然到技校以后所学专业科目成绩要常抓不懈。

还有就是班级里班委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要作为班级管理重点。作为班主任在军训期间就要注意观察那些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有坚强意志品质、对教官指令能够心领神会、动作干净利落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他们个人素养在技工学校这一块来讲是比较难得的。大部分班委在以前的学校是没干过班委的,作为班主任就应从细节着手教会他们平时怎样管好自己,带动别人,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班级班委大都是独生子女,受父母教育和影响较多,做人做事只想管好自己,对管理别人的纪律、作业、做操、值日、劳动等大多是点到即止,甚至不点全凭自觉。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经常召开班委会,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告诉班委一是平时学习生活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树立威信;二是要大胆开展工作,只要是为班级好,为学生个人好,同学们是一定会支持你工作的。你们要相信老师一定会妥善处理你们上交上来的问题,决不会激化班委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三是对辛苦工作的班委要多表扬、多鼓励,该给他们的荣誉一定要争取,当仁不让。大部分班委是很珍惜这一经历的,这是一生中难忘的经历,通过老师的传、帮、带和自己的摸索,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强了自信心、也增长了才干。四是对个别班委出现的品行问题,违纪问题,只要是触犯底线,就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这样会更有利于班级的班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13管钳焊班的班主任,回想我和这个班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思绪万千。当我接手全部由男生组成的管钳焊班时,刚开始我也很忐忑,看着他们五颜六色的头发、桀骜不驯的眼神和刚开始军训就请假不回的一部分学生,我感到无从下手,是校长一次一次给我们班主任开会,找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慢慢我们的班主任都走入角色之中。

篇13

学习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当前,全国档案系统“学时代楷模刘义权、在本职岗位作贡献”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刘义权同志38年忠于职守、持之以恒,高度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和震撼了我,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爱岗敬业的新篇章,铸就了爱岗敬业的新精神,成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先进战士,成为全国档案战线的优秀楷模,成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先锋。身为同行,他的先进事迹,对于我们有着更特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档案工作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守望辉煌、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刘义权同志为榜样,以刘义权同志为代表的先进档案工作者所铸就的敬业精神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献身档案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力求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伟大进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进全区档案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档案部门是区委、政府的窗口部门,平时经常要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通过与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相对照,自己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转变以前一些模糊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用最好的服务为领导排忧解难。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站在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思考工作,积极创新,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努力为和谐沙坪坝建设多做贡献。对待社会大众,要时刻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时时、事事、处处做好换位思考,照好镜子,找准差距,扎扎实实地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将把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学有所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爱岗敬业、认真奉献、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牢记档案工作者“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岗位使命,进一步加强责任心、加强爱岗意识,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以实际行动为档案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