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是为了充分发挥单位资金的功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规范单位资金的使用,有效避免行为的产生。新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所提出的,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正视在实行新会计制度过程中暴露出问题,寻求解决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者素质不足
财务工作的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执行者,其专业素质高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不足,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这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另外,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也十分重要。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不严谨,就容易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失误,忽视许多能够反映问题的财务数据;财务工作者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就容易在工作中投机取巧、,甚至于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良
新会计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中的合理部分,又做出了重大创新,在操持相关法规政策一贯性的同时,又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将基建数据并入在建工程,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力度,强化了资产的计价管理和入账管理,系统整顿了财务报表体系。但如果在财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自然过渡,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依据,这也是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账本上的会计账目是会计人员私自增添、设置的,还有一部分账目没有正确列举在所属的科目之下。这种行为给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加大了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记录进行规范的工作难度。
(三)资金管理不够正规,缺乏财务预算能力
资金管理不够正规,缺乏财务预算能力,预算管控工作存在粗、疏、漏、乱等问题,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引发原因需要深入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挖掘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但是,国家拨款的金额有限,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通过预算管理对国家拨款进行有效使用。而就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讲,普遍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能力,经常会出现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大量资金流向不够明确,虽然能够编制本单位的资金预算,但是在往往没有进行落实,或者在落实过程中走样,丧失了控制单位资金使用的根本目的。
二、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为了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推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是一项必要的条件。行政事业单位要聘请财务管理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单位来进行现场讲解,向广大财务管理的基层员工普及新会计制度,让员工领会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应用要领。同时,还要加大财务管理人员与同行业人员的交流力度,向其他单位借鉴财务管理上的成功经验。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激发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热情。除了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培训,行政事业单位也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积极表彰工作态度认真的员工,大力宣传爱岗敬业的代表性事迹。
(二)改变会计记账方式
新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部结合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所制定的,比旧有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未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首先改变会计记账的方式,弥补以往会计记账方式的缺陷,提高会计记账的规范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记账要明确记载单位的资产总值、净产值和负债金额,严格按照会计分录记载,协调各项财务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确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
(三)资金管理正规化,提高财务预算能力
为了改善资金管理不够正规,财务预算能力缺失的问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关注重点项目的预算,以点带面;完善预算编制考核评比,以考促效;加大预算编制执行力度,以定促管;进一步促进资金管理的正规化,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加大单位资金使用的透明程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单位的专项资金与日常开支区分开来,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资金。还要将单位资金的使用状况与财务预算进行对比,分析资金使用状况与财务预算方案出现差异的原因,评估资金使用价值的高低,规范单位资金的使用。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我国财政部制定了新的会计制度,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正视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对会计记账方式进行调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促进资金管理的正规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目标,应当是将以原有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并从事业单位的运行方式出发来进行有效的经济活动状况分析,从根本的相关性系统统计来实现对整体经济活动的最优化管理。对于这样的制度管理环境,遵循法律规范是其运行的标准指标。新制度下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管理活动,并保证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有效的约束以及合理的管理形态来实现对整体的工作的监督。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时,需要建立在有效的依法秩序之上,并依据相应的法律政策监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通过对行政单位财务信息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整体策略上的正确指导。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财务管理理念
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运营管理目的,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目的上来看,建设有效的补充机制,从原有政府补贴形式上跳脱出来,并以自身的运行模式来实现整体的影响力。在市场的经济体系改革中,通过有效的事业单位对现有国有资产上的全面建设,并通过内部的建设,从根本的行政模式上完成对整体风险上的分析,然而对于企业内部的风险,则还难以完成有效的承担。
( 二) 缺乏相应的财务预测管理能力
我国的财政管理工作,过去主要有相关部门进行直接管理,而在现代经济化的发展中,其独立的进行管理后,就缺乏了对合理性财务预测管理的有效建设,对于财政资金的支配形式,也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到有关部门,这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资金的使用,都会超出预算的评估等级。现阶段,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部门虽然全面实施预算编制零基预算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零基预算法短期内难以推广,再加上各地区单位各部门领导观念意识过于落后,其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对于项目资金的安排极其不合理,许多不应当安排的项目经常性的人为安排,而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的项目,其预算也不足,严重影响着单位财政预算编报的准确性。
( 三) 资金管理工作不够严谨
在进行资金的预算过程中,控制力度不够严谨,从而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浪费现象。最明显的使用问题出现就是在公款吃喝、高消费、旅游等多个方面,都会出现较大的超额制服,这样就大大的加重了在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运算上的预算标准。当这些单位进行单独的管理过程中,就会直接的产生较大的事业影响。从一方面来看,单位内部的信息是从使用者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内部的行政事业管理形式来看,对资产内部的管理形态,还需要站在资金的管理效率上进行国有资金的现象展示,从有效的管理行政形式来进行全面的资金管理,从而实现对资金闲置问题的有效处理,以及实现实际的操作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实际标准。在进行年终盘点时,常出现资产账务不够完整,出账纳入不符合标准。
( 四) 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的未到位
虽然在进行整体管理方面已经逐步的实现范围内的有效性,但是其在专项的资金管理上,还不够完整, 这都严重影响了自身管理的有效性现象,对于资金的使用管理,也产生了考核问题上的监督缺陷。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督管理上,针对于所从事的检查形态上,还未真正做到位,这是导致管理缺陷的根本所在。
( 五) 单位内部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与会计制度不配套
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不配套,进而影响并造成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许多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重缺失纪律性,对于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不重视,完全凭借着自身经验、习惯来工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一些大额开支的项目则使用现金支付的方式,但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白条抵库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就加剧了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程度,进而造成出现了设备不齐全、资产闲置等不良现象。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善对策
( 一) 树立全面的科学性规划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当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操作,并依据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今后的主要管理任务。在管理中,应当做到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这样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二) 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全面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革新,其革新的方法可以有:(1) 集中化管理。全国事业单位制定统一的采取管理办法,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从而有效的实现集中化财务管理,降低损耗。(2)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认知。严格的区分开信息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在思想观念里,提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并且以信息化财务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认知度。总之,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打好管理基础,在软件、硬件上实现双重强化。
( 三) 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中,应当加强对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到有效的提高其运行的秩序,从而完善对整体运营成本上的缩减。这样不仅完善了对审计审批工作的有效管理,同时对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有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依照原有的计划制度进行相应管理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执行标准来进行岗位内部的分离管理,对于提升会计的核算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落实效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不断加大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约束力,包括各部门、各科室工作人员职权的规范。在预算管理工作方面,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三个阶段的并重原则,有层次、有目的的彻底根除传统陋习中的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通过不断强化与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单位内部逐步形成一套完备化的相互约束与监督机制。包括对项目资金的管理、项目财产的审批、以及各部门职权与项目审批权限的合理分配等,进而构建健康、科学、规范化的资金筹集、使用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评价机制。
( 四)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进行财务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审计管理的有效监督。只有对采购、出纳等部门的财务进出项目进行了有效监督,才能够真正的确保管理的合理有效性进展,通过有效的采购形态加强对会计制度的强硬管理,这对于其今后的合理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好的资产总结管理。而加强了在监督管理工作上的有效完善,也能够从工作的有效性上,真正的做到依法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所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监督管理任务,应当进行及时的取缔,纠正不良形态,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管理。通过监督管理,落实依法执行的力度,对于整体的行政事业管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 五)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多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以及知识技能的更新教育。包括职业素质、道德素质、自身修养的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逐步提升财务会计人员专业化素质水平。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水平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出党员新形象、新面貌,带领着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财政、财务以及会计核算方面的业务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以此全面提升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以及依法理财的业务能力水平。只有全员做到认识并重视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功用,才能有效的确保整个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行下去。
( 六) 加强基础设置建设
一、前言
早在2012年,我国财务部门颁发了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出现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满足了社会主意市场经济化发展的需求,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强化,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全面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任务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二、新旧会计制度业务处理的差异比较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传统会计制度中的原则创新、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并对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项全新的会计信息方案。而这一方案的出现可以让全国的事业单位实现会计信息的比对与分析,了解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促进事业单位快速l展。新会计制度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有着灵活、方便、快捷、开放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会计制度,并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比性操作。
2.新会计制度原则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在对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其中的核算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会产生一定对冲入,主要指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固定资产的租期未还满,其中的归于事业单位所有。从经济角度来讲,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所有权都会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风险进行转变,并将其转交给承租人进行控制。
3.新会计制度处理方法与原则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得的各项财产都会按照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并根据新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原则对事业单位的财产下的减值问题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事业单位的回收价值,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而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进行合理规划,这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不能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原则实施各项投机行为。
三、新会计制度的特点
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事业单位的资产计价和财政管理体系流程创新、完善,并将财务的收支分类、集中支付、资产管理等各个部分融入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并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进行总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2)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现状开展对应的分类管理工作,比如说员工的工资、津贴、保险费等,只有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员工的合法权益体现出来,并对其进行保护;(3)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加强了对净资产的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增强了财政补贴的结转,实现了事业单位部门的预决算管理工作,强化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进行;(4)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将事业单位的支出与收入进行细化,从而将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流程的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制定,并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明细核算进行仔细监测,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现结构内容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体现出来。
四、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1.账务处理问题
在我国新会计制度制定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设,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全新的财务法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另外,事业单位加强了对财务处理的改善与宣传,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保证会计预算工作以一个合理化、科学化的形式运行下去,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固定资产管理的强化分析
在新会计制度颁发之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以一个会计核算的形式运行, 并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进行重新规定,将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进行定位。如果事业单位在发展期间资产价值没有达到制定的标准,那么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会以核算的形式进行处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问题,可以将其转交给上级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并根据新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原则进行折旧年限计算,如果没有达到制定的年限,那么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进行折旧年限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权责现象发生。
3.财务管理中财务工作人员
现阶段,我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较低,在实际工作期间常常会一些失误现象,从而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管理工作现状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总结: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可以有效的强化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财务管理操作要求,并将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再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从2013年1月1日起所有的事业单位将执行新制度,新旧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制度需要从出台形式、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从而达到学习领会,掌握运用之目的。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对新旧事业会计制度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权作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将原账会计科目余额转入新账。
1.旧制度设置了“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 “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新制度设置了“库存现金”, 就是将“现金”变为“库存现金”,这与企业一致,其他科目不变,其核算内容与原账中上述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
2. 旧制度设置了“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
新制度取消了 “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但设置了“存货”科目,其核算范围包括原账中“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科目的核算内容。存货的核算方法与企业几乎一致。
3.旧制度设置了“对外投资”科目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相应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两个科目,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与原账中“对外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转账时,应对原账中“对外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将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对外投资余额转入新账中“短期投资”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长期投资”科目。账务处理:
借: 短期投资(不对应基金账户) 长期投资
贷:对外投资
同时对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
账务处理: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4.“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标准和企业一致,在使用的过程中实物形态保持不变,使用的年限超过1年,但没有具体的金额标准,要靠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去判断,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账务处理: 借:存货
贷:固定资产
同时,借:固定基金 领用该存货时,借:事业基金
贷:事业基金 贷:存货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剩下的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借:固定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新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要计提累计折旧。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的事业单位,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旧转新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2013年度全面核查其原价、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并于2013年12月31日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相当于企业会计处理追溯调整法。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也就是说2013年1月1日后新购入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老的固定资产2013年12月31日补提,2014年正常计提折旧。
5.“无形资产”科目
新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原价。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反映的是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转账时,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账务处理:
借:事业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按新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应当自2013年1月1日起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以“无形资产”科目2013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为原价,按新制度规定进行摊销。
参考文献:
一、前言
预算项目支出,是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针对特定的项目工作或发展目标而安排的预算专项资金支出。而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是以绩效管理为手段,以实施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控制并节约项目资金,最大化完成项目目标。如何确保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意义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关注预算项目资金的分配,却往往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而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观念,为行政事业单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员工的财政效益意识;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凸显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严肃性,及时发现项目预算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动态调整和纠正,以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单位财政资源的分配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提高财政开支的透明度,减少政府公共项目投资的盲目性,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存在着重投入轻绩效管理的思想,对项目支出资金只进行例行审计,忽略了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财政的公共性,这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绩效管理方面执行的依据,主要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以及各地方制定的制度,不过具体操作办法还比较少,各地尚未统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管理不到位,绩效管理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绩效管理不科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按规定用途使用预算项目资金,擅自挤占、挪用项目经费,变更项目支出内容、扩大开支范围等现象时有发生。绩效管理办法中缺少过程监控环节,有的过程监控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忽视了财政资金对社会公共事业的促进及补偿作用。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对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两方面。目前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指标的设计欠缺科学性、合理性,有的评价指标过于框架化,有的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有的注重产出指标而忽略了效益指标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评价报告的质量不高。
(四)绩效考核待落实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科学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导致预算项目支出管理效率低,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掌握不全面,甚至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已完成项目的绩效评价对其他项目起不到参考和导向作用,无法达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
四、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认识,把“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建立健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明确绩效管理责任和分工。《新预算法》中规定“预算要遵循绩效原则”,这在财政支出中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绩效管理的地位,但落实到实践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绩效管理办法需要补充。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方案、操作细则、评价指标、考核机制等,不断推进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二)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过程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管理控制,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资金安排、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预算的执行力和规范性。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目标,以最大化发挥出项目资金的效益。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绩效管理运行监控机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开展过程控制,做到动态实时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控制还要与预算执行密切衔接,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对信息进行数据采集与核实、量化与分析,对绩效目标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预测。此外,对于形成的绩效评价报告要与部门决算紧密衔接,以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三)完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在编制项目预算的阶段,不但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还要完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其中,指标内容包含成本指标、效率指标、业绩指标、效益指标、环保指标等,首先设定几个大项的指标,再设定细化、详实的指标,并设置指标的权值。其次要注意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确保指标的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全面落实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利用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判断每一项资金的金额及去向、每一项成本及费用、产生的效益及社会影响,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据可依。
(四)健全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自评、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要求各相关部门先自评,然后围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考核结果进行总体评价,实现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机制科学化。在考核评价结束之后,要公开考核评价结果,同时合理运用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奖励和处罚,并把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此外,还要坚持绩效管理公开化、透明化,将绩效评价结果,特别是涉及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证财政支出对公共事业的补偿和促进作用。
五、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的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时展的步伐相契合。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的动态控制,以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创新。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庐江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加强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绩效评价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财政支出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点。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监督乏力,在财政支出中大手大脚,资源浪费,不讲资金使用效益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
2.项目支出方面的问题。在项目支出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项目前期不注重审计,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项目支出在预算上没有明确的项目绩效目标,执行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项目事后评估,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缺乏绩效问责机制,使得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3.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产管理基础薄弱。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资产管理没有明确责任人,导致部分单位资产账实不符;资产处置不合规,资产报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处置。在资产管理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善的履行问责机制,即便是出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这是导致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4.经费支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只重视资金支出的规模,但不重视支出的过程管理和效益评估;“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三公”支出预算定额标准不够规范、支出标准失控、支出规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巧立名目,公费旅游;承办会议和公务接待活动中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的行为时有发生;公务车辆购置数量和标准控制没有严格落实到位。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
1.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前提,只有构建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才能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目前根据绩效评价内容和设置要求将评价指标分为项目管理、投入、产出与结果、综合社会贡献和修正指标五大类指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置可以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种形式。针对这两种形式的设置。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共性指标主要指的是符合单位所有部门的评价指标。个性指标则主要指的是单位各个部门的特定指标。指标设置还要结合财政支出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有效设计。
2.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是衡量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标准。因此,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至关重要。在评价指标确定后,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值是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保证,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规模,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专家评估、公众印象等方法取得。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1)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2)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3)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4)其他标准。
3.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就会出现偏差,误导评价主体,无法实现评价目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比较法是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因素分析法是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低成本法是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像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公众评判法是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绩效方法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使用时可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4.制定严格绩效评价程序。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还很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文件。因此,必须严格绩效评价程序,要把财政支出纳入到法律轨道上来,要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完善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要把绩效评价的主体,流程,监督制衡等不断完善。要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能够在法律框架下有序运行。
三、绩效评价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的运用
1.循序渐进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在绩效评价工作的初级阶段,绩效评价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财政预算安排金额达到一定规模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在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法规制度、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基础条件后,再尝试开展部门基本支出及项目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
2.适当合理引入公众评价法。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众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过程中要合理引入公众评价机制。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财务支出的有效管理。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引入公众评价机制。一是要根据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聘请在这方面具有专长的研究所,专家来进行第三方评价。由具有专业素质的第三方人员来评价可以提升绩效评价的公信力。二是要与第三方评价机构签订协议。要明确规定评价过程,评价程序。这样对于科学评价,保证评价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协议来进行有效评价,这对于提升管理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时候财政部门应当对第三方组织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并指导其开展工作。
3.建立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管理效率,而要想真正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的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健全评价结果运用奖惩机制,根据绩效的好坏建立资金分配的“优奖罚劣”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要明确制度的权威性,针对明确违反纪律和规定的行为必须要进行严厉惩处。
4.将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项目支出预算要有明确的项目绩效目标、实施计划和时间进度,保证项目可执行,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价,其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项目事中评价,以此作为预算资金拨付的依据。预算年度终了对项目进行事后评价,以此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在部门预算支出管理方面,要建立资产、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促进预算单位加强资产管理,重视支出的过程管理和效益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今后预算管理工作中,要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构建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抓手,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后馈为依托,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支出效益为目的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EVH;垂体后叶素;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胃复安;疗效
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EVH)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并发症[1],本病往往出血量大,出血率高、死亡率高,在止血措施上有其特殊性。控制EVH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门脉及曲张静脉压力,而无明显全身副作用。为此我们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及胃复安治疗该病,并与奥曲肽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均为住院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者为研究对象:①出血24~72 h内胃镜证实为EVH;②无严重心脑血管疾患;③未施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及硬化剂注射和套扎术治疗。共有56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8岁,肝功能child级A级10例,B组38例,C级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32例,给予垂体后叶素12 υ/h和单硝酸异山梨醇酯25~50 υg/min持续静脉滴注,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1次/8 h;奥曲肽组24例,给予奥曲肽100 υg加入25%葡萄糖液20 ml静脉缓慢推注后,以25 υg/h 持续静脉滴注。以上两组药物均连用24 h,如有效,皆继续应用24~48 h;如无效,则采用其他止血措施。2组基础治疗相同,2组患者治疗前各种临床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3 疗效判断 置胃管,定时检测血压、脉博、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出血停止标准:胃管冲洗无新鲜血液抽出,血压、脉博平稳,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无继续下降。24 h内止血有效,24 h以上仍有活动性出血为无效。
2 结果
2.1 二组治疗比较见表1。
奥曲肽组无明显副作用,仅有2例出现腹痛、腹泻,联合组4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昏、腹痛、腹泻、面色苍白、心悸、出汗。
3 讨论
近年来,虽然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术、套扎术、组织粘石剂注射及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分流术等介入技术应用于EVH治疗,使该病的疗效有很大提高,但由于人员技术及条件限制,这些技术开展的并不广泛。因此,药物治疗仍然是一些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首选的治疗方法。
垂体后叶素是治疗EVH的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但因副作用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是经过活化的单硝基化合物,不需要经肝脏脱硝基,且半衰期长,适用于肝、肾有损害者,其通过直接松驰门脉侧枝,松驰肝血窦前纤维和窦隔的肌纤维,松驰动静脉平滑肌的作用,降低门脉阻力,减少门脉血流,从而达到止血目的[2]。同时还能防治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收缩等副作用。垂体后叶素与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合用可显著减少前者副作用,同时可促进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胃复安通过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直接减少奇静脉血流量和降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3]。恶心、呕吐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诱因,胃复安通过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区中多巴胺受体而提高催吐化学感受区的阈值,使之降低对各种反射冲动的敏感性而止吐。其中枢镇吐作用可阻断门脉高压出血恶心、呕吐加重门脉高压出血这一恶性循环,与垂体后叶素联用,可消除后者用量大时出现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上消化道出血时,肠内产氨增多,垂体后叶素能够促进肠蠕动,促进肠内积血、积食等含氮物质排出,减少氨吸收,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4]。
综上所述,垂体后叶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及胃复安治疗EVH取得了近似奥曲肽的治疗效果,且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价格低廉,适用于基层医院,但因其耐受性差,心血管副作用大,不适宜老龄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雨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0.
Abstract: now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overstaffed, inefficient, the country has embarked on the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of the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Establish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making training plan, training content, an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execu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ensure that training goals.
Key words: institutions;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中国特有的社会组织类型,具有非政府机关、非营利的特征。正是因为这一特征,现在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出现制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倾向。国家已着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也逐渐被打破,拥有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已成为决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成为发展的关键。
1、树立正确认识,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证
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逐步由“人事”向“人力资源”转化,但通常只重视建立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等,而对于单位的人员培训重视不够。事业单位要对培训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尤其单位领导要给予充分重视,支持培训工作设立预算经费和建立人员培训规划、培训制度等。同时,不能把事业单位的培训看成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2、充分调查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员培训计划
事业单位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的性质,子牙河务处是全额事业单位,在我过去这些年从事培训工作中发现,在制定培训计划过程中,并没有分析单位形势,调查职工需求。其实,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是培训工作的一项重点,应该从单位战略目标、工作岗位需求以及职工个人需求三方面着手,对这些需求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来制定培训计划。在针对事业单位职工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需求分析会显示职工要求不高,那么就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建立相应的培训决策机制,确定要开展的培训类型,达到培训的目的。这种通过科学决策确定的培训计划才能更容易被职工接受,培训的效果也才会更好。
3、从战略目标出发,确定培训内容
撇开具体培训内容的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和全面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3.1基础知识培训,是培训工作的第一层次。基础知识一般是从书本中获,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的就是基础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从单位发展来看,要求学校教育,提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需求更为强烈,应该就部分人的需求安排好第一层次培训内容。虽然基础知识获取容易,但仅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上的培训,效果不好是可以预见的。
3.2业务技能培训,是培训工作的第二个层次。所谓业务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招聘新职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现在继续教育其实就是技能培训的一部分。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工作,使职工随着科学进步、技术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职工的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单位的中心工作。
3.3全面素质培训,是培训工作的最高层次。所谓全面素质是指职工个体能否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提高职工素质是培训工作的最高层次,也是要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的培训,学习面广,内容没有逻辑确定性,时间比较灵活,就要求时常发现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造就一支技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职工队伍。
4、建立合理的执行和激励机制,实现培训工作目标
(一)建立合理的培训执行机制。执行培训是培训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训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a.确定受训者,根据单位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从而大体上确定不同的培训对象,主要分为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
b.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可分为内部教师和外部教师,内部教师包括单位的领导、具备高级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外部教师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最终由培训内容决定培训老师的选择。
c.选择培训日期,除做到大方向的固定培训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培训时间,如新进职工,职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等,估算培训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便合理安排培训日期。
d.选择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可以在会议室,也可以是工作现场。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那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闸门启闭程序等,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总之,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e.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收集职工对培训的信息反馈,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并采纳其中的合理化建议运用到培训过程中,实现培训目标。
(二)建立职工培训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a.将培训与职工的考核、职务晋升、奖励绩效挂钩。培训不能与其他工作相脱离,在评定职称、选拔干部、岗位晋升等方面把是否经过培训以及培训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以增加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b.将培训本身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要让职工认识到,单位愿意为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善于学习的人提供培训机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能力、技能的提升和晋升机会的获得,让职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培训将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职工潜能的发挥,使培训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培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王林雪,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员工培训与开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在我国,事业单位有着一种比较特殊的性质,有着特别的组织形式,不但具有企业的性质,还有着行政的职能,这种特别的性质使得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企业单位也不同于行政单位,于是就要有一套属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制度和规范。也正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质致使在财务管理方面不受重视,加之本身还存在一些相对较薄弱的环节,是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方面有着很严重的缺陷。根据事业单位现行的有关制度分析,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应的看法。
一、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在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是财务人员的管理与监管,但是很多财务人员本身就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单薄。在我国这种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已经弱化了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也就造成了他们中间的素质相差太多,也就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只能以简单的会计计算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通过三点表现出来,一是财务人员没有对信息有一个加工整理的过程;二是财务工作太限于形式;三是财务人员没有在重大经济过程中起到决策的作用。
2.财务人员在会计知识方面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对过少。事业单位具有与其他企业部门不同的性质,也就需要财务人员对各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更高,但是现有的体制下,事业单位中的财会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都欠缺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样就严重的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进行。
3.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对于管理固定资产也不是很规范。现有的财会核算制度主要反映的是资金流动方面的问题,但是却很难反映出投资权益和资产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固定资产方面,很容易出现重大的问题与漏洞。比如很多的资产核算可能不够真实,也可能不够完整等。这一点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对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与管理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改进措施
1.首先在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管理工作,加强意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单位的领导要对学习财经方面的知识放在第一位,只有做到掌握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将品质、素质、责任心、业务能力都提高了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对管理工作者的培训进行加强,不仅要进行各方面的培训还要进行继续教育,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管理制度要完善,必须要持证上岗,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2.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加强。要认真学习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3.对于资产的管理要加强,还要提高单位的理财能力。在现有的体制中,很多的事业单位或多或少在资产挪用、管理、使用效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不仅要在制度上对其加强管理,还要提高这些单位的理财能力。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登记,确保对其的安全监督,防止流失。在资产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才能为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4.对于外部措施实施,要加强外部审计的管理,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评价体制,提高信息对外披露的程度。就目前来看,很多的财政资金流向并不明确,至少对外公开的过少,可能其中存在很多腐败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对这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对广大群众予以公开,在相关监管部门和群众们的监督下,做到对资金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从而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在监管下实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与国家创造更大的效益。
5.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为了迎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要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这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为了给财务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与简单,提高工作效率。不仅要拥有强大的硬件支持,还需要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将财务与业务进行结合,积极构建出一个集成化的财务管理平台,这样可以在很大策划给你度上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也有助于信息的流通。
三、总结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之下,要想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那就要根据各方面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再根据单位本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还要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重视起来,根据以上建议制定出一个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增加人力物力方面的素质,还要将现代企业化制度融入我国事业单位的建设中。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才能发挥出财会管理部门的优势,更好的为社会、国家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事业单位在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需要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全新的大背景下,计划资金时代的资金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发展机制,现代资金管理模式不管是在内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根据事业单位发展形势,资金管理工作关系着事业单位机构是否能够长远发展,资金管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自身资金管理工作,继而实现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在竞争中能够博得一席之地。
1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1.1财务监督过于薄弱且信息反馈不够及时
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施的是计划资金管理模式,所以我国各大事业单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随着事业单位制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对资金活动进行监督是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水平的关键因子。由于财务监督力度过于薄弱,所以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购买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缺乏事业单位整体预算基础上,利用公费也无法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极致。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运用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收入和支出的分析,因此常常出现收支不平衡情况。财务监督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的随意性,很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等行为,再加上信息渠道反馈过于单一,所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比较困难。
1.2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比较随意
现阶段来看,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最终使得成本管理比较随意,相关资源此时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用的整体效益处于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在没有对市场的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盲目进行规模扩张行为,导致费用支出超标和固定资产闲置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却不是在同一个水平,水平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部分事业单位追求高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盲目引进了一些价格昂贵但是功能十分有限的设备,最终使得事业单位的各项资源严重浪费,加大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
1.3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
从我国各大事业单位的领导结构层来看,事业单位专家和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和教授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岗位。由于上述领导级的人物把精力都放在与自身相关的专业中,难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在资金管理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渐落后,一旦事业单位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资金管理团队,势必难以将更多先进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全面。基于此,事业单位将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水平不够高。
2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相关对策
2.1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来充分调动资金管理人员在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基于此,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对资金管理人员素质的能力培养,逐步树立起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基础知识,充分调动资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效果。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对财会和资金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部分有l件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将资金管理人员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中实地学习,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开展定期培训,及时更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结构。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表现优良的员工,应该提供物质方面的奖励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再提高其工作热情。基于此,不仅仅能够帮助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还能够从社会中吸引更多的专业资金管理人才。
2.2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种事业单位行业得到了显著进步,诸如医疗市场的逐步扩大和私立事业单位的逐渐增多,使得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阶段来看,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了市场资金的制约,事业单位只有顺应了市场资金的发展需求,才能够站稳脚跟。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不仅仅是支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基础,也是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必须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集法规政策和业务等为一体的工作。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来执行,在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特点之上,考察事业单位是否能够进行高效率地组织,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因此,可以说财务监督工作在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对于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整体效益中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组织效率;(2)确保事业单位筹集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3)通过各项活动分析经营流程,最终形成财务监督工作的经验或者结论,再帮助事业单位能够及时找到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差距,为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关数据参考。
2.3树立事业单位运行成本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对应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规范性及制度化方面越来越符合市场需求。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效率,提升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概述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及会计核算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本单位会计凭证的设计、制作、审核、保管的整个过程;对本单位会计信息档案的保管、归档、移交及销毁;对本单位账簿及会计报表的设计、登记、计算、审核及报送期限的设定;对本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分配及管理;以及对本单位会计监管的要求、程序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的交接等。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岗位在设置方面存在漏洞
为了减少会计岗位的开销,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人员,或者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把关不严格,导致专业知识欠缺的会计从业人员进入本单位,有的单位甚至一人多职,既管财务又管会计,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漏洞,影响财务决策。
(二)原始凭证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原始凭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不严格。具体来说,主要是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也让其通过,例如对外来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审核不严格;报销人和领款人使用铅笔签字;转账、报销等凭证没有完整的领导、报销人或审核人签字;很多报销单据并没有附相应的明细,报销金额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收款时用白条代替合法的收款单据,挪用公款等等。
(三)随意填制记账凭证
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完整的填制记账凭证,主要表现在附件数量不完整以及编制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制方面不够详细,例如单位内部设施的维修以及公车维修等,只简单的写着“维修”,没有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详细说明;还有部分财务人员为了方便省事或因时间不足,因此将同类经济业务统一为一类进行记录,例如将所有支出类业务进行归并然后做分录,这样就导致一个分录之中包含很多附件,造成勾稽不清,账目混乱。
(四)记账及结账错误较多
事业单位记账的错误之处主要表现在:(1)记总账时只记余额,忽略发生额;(2)使用圆珠笔及铅笔进行记账;(3)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对明细账和总账进行分别记录,导致两者不相符。事业单位结账的错误之处主要表现在:(1)结转次页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在结转次页时不作任何标记,直接记录新的业务。还有部分事业单位不进行数字结转,只写上“承接上页”等字样;(2)年末结账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在年末不进行结账,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将有余额的账户中的资金转出,使余额不存在。
(五)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不高
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不高主要表现在:(1)部分事业单位为了掩盖财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随意编制财务报告,使得报告中的数据与真实数据相差甚远;(2)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虽然有报表,但并没有相关的附注说明及分析。即使有,也只是简单的数字比较或应付式的文字,使阅读者不能深刻的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3)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进行伪造,或做出明账和暗账。
(六)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事业单位对不在固定资产范围之内、容易损耗且但本身价值不高的物品管理不完善,任其损坏,造成财产损失;(2)部分事业单位经常出现超出规定限制的资金支出,在对待这种情况时采取私自提高开支标准或增加开支项目;(3)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只重视交易额,而对应收账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催收制度等等。
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上述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及财务决策,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造成不利影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只有在思想上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多加重视。但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由于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简单的收支,因此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且经常按照自身意志对会计工作中的部分指标进行随意更改及调整,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会计从业者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事业单位会计从业者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文化、学历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有所上升,但部分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及道德素质还是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部分会计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且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导致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理论及知识不是很熟悉;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虽然业务水平尚可,但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对新知识的了解不够,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按照自身经验及惯性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造成失误。
(三)事业单位内部原因
部分事业单位为了达到掩盖本单位亏损金额、隐瞒实际财政状况以减少纳税金额、公款私用、资产转移等目的,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使得单位内部财政收支混乱,管理出现各种问题。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部分行政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干预程度不够,错误的认为这是下属单位的内部事务,不应该进行过多干涉,造成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及审查工作不到位,最终使得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或是走程序,敷衍了事,或是假账泛滥,总之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整体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四、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作为各项事务的指挥者及掌管者,事业单位的领导层要多学习及了解与会计基础工作有关的知识,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层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对会计基础工作对本单位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有深刻的了解。
(二)提高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首先,事业单位多组织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相关培训活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会计工作者学习及进步的兴趣和动力;再次,培养会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危机感,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勤恳;最后,提高会计工作者的道德水平,以法律和道德为工作准绳,严格要求自身在工作中的言行。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对领导层和会计人员两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对领导层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加强其奉公守法的理念,使其做到不挪用公款、清正廉洁,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假账及其他会计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主要是使其真实记账、认真记账,做到不徇私。
(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机制
各事业单位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同时参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严格制约及监督,同时对相应的处罚条例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监督及制约作用,促进会计工作更加合法化、透明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财务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重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决策工作的正确性及可靠性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了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事业单位本身到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会计基础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江岸.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的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一)部分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很大程度上是无人领导、无人管理的状态,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很少有直接的领导负责人,由于部分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不热情,致使档案管理的工作很难开展,档案收集工作也很困难,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材料的完整性很难实现。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知识匮乏
很多事业单位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接手档案管理工作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属于零基础知识储备,更不用说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对于单位委派接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由于接手后没有接受正规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在工作过程中也是摸索前进,很多管理工作都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档案的收集、保存、归档和立卷,这就给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与信息化融合的难度。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设备陈旧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致使档案管理的设备落后,有部分先进地区也仅仅是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基础设备。另外多数单位的存放档案环境达标率很低,给传统的纸质档案保存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大部分纸质档案在整理存放过程中造成了信息的缺失、材料的不完整、纸面的破损和字迹不清晰等现象。
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软件的逐步升级,给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优越的发展环境。
(一)比纸质保存更永久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纸质保存,纸质档案的保存很容易受到自然天气、室温的影响,易受空气潮、虫咬、干燥、浸染等因素的破坏,致使档案保存难度增加。而且纸质保存对空间要求很高,查询起来也比较困难和麻烦,档案材料缺失的可能性很大。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的多份备存,将档案用扫描、拍照等方法存储到电脑磁盘里,节省了档案存放的空间,也加快了档案查询的速度,提高了档案查询的办事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档案管理的永久性和完整性。
(二)有效地促进便捷工作
传统的档案管理比较繁琐,建档存档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大量的历史档案,查询起来也很费时,且程序繁杂。而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应用先进的查询工具,输入查询档案的几个关键词,与之相关的档案材料都会出现在一个页面上,查询起来省时省力,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信息化管理改变了存储方法
加强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将传统的纸质媒介、人工录入整理等方式转变为以电子录入方式、网络平台为媒介的新方法,使档案的传统职能转变成为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存储等相关类型的服务,推动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
三、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一是事业单位领导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及领导决策起到的重要作用,应该把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标准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二是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办公室,提升办公配置水平,包括所有的门窗和存储设备;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密性,委派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档案查询程序步骤,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严密性。三是定期组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知识的学习,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同时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服务。逐步普及单位其他员工的档案管理知识,为档案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将档案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相结合
目前,由于我国很多事业单位还是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保存为主要方法,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会有一个缓冲期,不能因为信息化的推进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在推进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是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档案管理制定办法,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自身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下档案管理工作才能长远有序地开展。同时要制定档案工作的考核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升单位员工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二是在制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出台的《档案法》要开展持续地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一、招聘人员计划的制定
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办统一组织。
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实行招聘人员计划管理。原则上每年招聘两次,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确定。事业单位拟招聘人员,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分别于每年2月底、8月底前报市编办进行编制和人员结构审核。根据审核情况,事业单位拟定招聘计划,按照管理职权,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招聘计划包括的内容为:招聘单位编制数、空编数、拟招聘岗位及人数、编制审核情况、招聘的范围、标准及条件等。
招聘计划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编办下达。
二、招聘人员的范围和条件
公开招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应聘人员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符合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其他条件。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应聘该单位组织、人事、纪检、财务、审计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在职人员应聘的,要征得所在单位同意,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分为: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范围指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科级以下普通管理岗位。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科级及相应管理岗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应聘人员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具有*市常住户口、大专以上学历(应聘工勤岗位的可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全日制普通高校择业期内未就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不受生源地限制。应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其资格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条件要明确、具体,易于操作和界定,并对是否允许相近专业人员报考作出规定;同一主管部门下属不同招聘单位的相同、相近岗位,可予以适当归并,集中招聘。
三、招聘的方法步骤
(一)招聘公告
根据批准的各单位的招聘计划,制定招聘公告,通过相关媒体。招聘公告的内容为:招聘岗位、招聘人数及相关待遇;应聘人员条件;考试、考核的时间、内容、范围以及报名方法等。招聘公告一般在报名前15天,公告时间不少于7天。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1、个人报名。由各招聘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初审,初审通过的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缴费。
2、资格审查。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应贯穿整个招聘工作的全过程。进入面试的应聘人员资格审查时,要提交本人相关证明材料,主要包括: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身份证、户口簿、专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属在职人员的,需提交单位同意报名的证明;全日制普通高校择业期内未就业毕业生报名的,需提交就业推荐书或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等。
(三)考试内容和方法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原则上采取笔试、面试(专业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笔试
招聘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笔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命制,主要测试其掌握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理论、时政方针、公共管理、市情市况等基础性知以及综合写作能力。
招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对急需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以及因、专业特殊等不宜公开或难以形成竞争的岗位,分别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认定,按照《*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及其《补充说明》中的有关规定程序进行。
招聘工勤岗位人员,原则上采取笔试和专业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根据岗位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
笔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应考人员有政策加分因素的,在笔试成绩上增加规定的分数。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笔试成绩合格分数线,根据招聘人数和考试情况确定。
2、面试
进入面试人选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照招聘人数与应聘人数不低于1:3的比例依次确定。面试可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专业测试及实际操作等方法,主要测评应聘人员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等方面内容。面试考官一般为7人,由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面试考官资格的人员及用人单位有关人员担任。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确定考官人员的组成结构和比例。面试成绩由考官当场宣布。
(四)考核体检
按照笔试、面试(专业测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不进行笔试的,以面试成绩确定)计算总成绩。根据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1:1的比例,确定进入考核体检范围人选;采取直接考核或按简化程序招聘的,按应聘的实际人数确定人选。考核主要内容应包括拟聘用人员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情况。体检应在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可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考核、体检人员不合格的,可从报考同一岗位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
(五)签订聘用合同和编制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