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

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

篇1

一、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很多分类,有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还有创新、创业、创优的高技能人才。但不管怎么分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如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单纯依靠资源消耗、依靠环境代价的发展,进入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时代。企业的发展,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依靠人,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角度讲,这些年来,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讲,高技能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显得不够,所以有人讲,我们不缺博士,缺八级工,很多人才流向写字间成了白领,但是流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所以,从转变发展方式,从依靠人才强企、依靠人才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讲,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现在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党委政府,到我们各级从事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同志,要感到这是一个发展的春天,必须抓住机遇,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二、正确把握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

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就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把我们的工作放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全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发展。厅党组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拟定新厅“三定”方案时,从统筹全省职业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讨论、仔细研究,将“拟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和激励政策并组织实施”和“拟定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鉴定)评审工作政策并指导实施”两项职能划归职业能力建设处,同志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如何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首要的是把握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加快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迫在眉睫,我们的工作首先要服务于大局,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要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设“两型”社会,靠什么?靠科技,靠教育,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同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类型、结构要与我省的产业结构相适应,与重点企业、龙头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要按需来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高技能人才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

(二)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为保就业、保民生服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还在继续,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难”反映出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用工荒”则反映出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用工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农民工的技能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仍滞后于岗位的变化。“用工荒”实际上就是“技工荒”。国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现在来看,关键在于人才升级、培训升级。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围绕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紧缺技能人才,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为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元旦前夕,胡总书记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强调,“技能型人才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促进企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是企业兴衰的关键。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永远要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要依托企业的用人主体,制定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倡导岗位成才、技能成才,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员工,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省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为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我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好务。

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自古就有“唯楚有才”的美誉,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教、人才优势,而我们最大的不足则是没有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今天到会的有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负责同志,也有企业、行业的代表和技工学校的校长,大家工作在基层、在一线,对人才工作有很深的体会,我也曾从事过多年的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对一线的同志有很深的感情。政府、企业、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说,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学校是基础,三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人才之家”,肩负着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职业能力建设系统负责两支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农村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最近,我们提出的人才概念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人才的着眼点是使用。作为主管部门,我们要做好发展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强化激励措施,提高人才待遇,一个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他的社会地位、贡献、待遇,不应该亚于一个名教授。各地要按照省委23号文件的要求,尽快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有关待遇”的政策规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二)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者、管理者、使用者,是吸纳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我们设立了企业自主创新岗位,鼓励人才到企业去、到一线去,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地吸纳人才,依靠人才来发展,不能搞一锤子买卖,用人不管育人,用人不尊重人,这种企业是不长久的。作为企业,应该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的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作为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力这个重点突出出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发挥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肩负使命,履行职责,自觉当好“主角”、唱好“主旋律”,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上取得新突破。对那些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我们要加大表彰力度。

(三)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技工院校是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基地,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技工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先后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整个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和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近年来,技工院校在改革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温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实行工学结合。这两点的核心是一个,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今后,我们的技工学校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强化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建设系统自身建设

近年来,全省职业能力建设系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锐意进取,克难攻坚,付出了艰苦努力,促进了事业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我省的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全国是有位次、有地位、有影响的,厅党组对大家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目前,各地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如何保持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如何履行好新的职能,如何确保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再创辉煌、再上新台阶,对职业能力建设系统的干部职工的政治觉悟、能力水平、工作作风都是一次新的考验。

(一)敢于负责,不辱使命。责任就是使命,责任重于泰山。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为促进就业、提升城乡劳动者技能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同志们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敢为天下先,把“敢于负责”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不辱使命,无愧于职业能力建设事业,无愧于我们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涉及的工作面宽、职能范围广、服务对象多,如何做好各项工作,让党和政府满意,让基层满意,让群众满意,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我们在工作中要既要顾全大局,兼顾各方,十个手指弹钢琴,确保每项工作职责明确、落实到位;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抓好事关全局的几项重要工作,切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s become more and more,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office functions, strengthening schoo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a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major problems to solve.

Key words: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教育基建办的主要职能

教育基建办的职能有许多,从工程立项开始,调研、设计、招标、施工、监理乃至最后的评估验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教育基建办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因此,在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基建办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1组织协调职能

教育基建办必须担负起组织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调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各种材料及设备的招标工作,并且负责组织好工程项目的有关部门和人员把与该工程项目有关的各类经济合同合理、合法地按时签订。协助招投标单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严格审查投标企业资质等级,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投标企业,坚决不能使用。在工程承包方完全符合工程施工资质的要求基础上,还要把好转包或分包工程这道关,严禁中标单位违规转包或分包工程。

在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协助使用部门提交使用功能,建立并完善对使用单位在施工方案设计、主要设备功能等方面征求意见的程序与制度,工程施工时要尽可能采用比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在确保工程完工后达到要求标准的基础上,力求施工方便、符合规范、节省开支。

1.2监督管理职能

教育基建办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原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以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要求。除此之外,还要负责监督管理工程款到位情况,一定要按部位、按进度审核拨付工程款,认真做好基建财务的计划管理、工程项目预算复核、决算审计和财务决算,严格执行基建财务制度,配合审计部门完成过程审计及决算审计工作。最后还要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移交及保修工作。

2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管理的办法

近年来,学校工程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进度轻质量和安全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意识都相对淡薄,存在着工程安全、质量问题。而且由于工程项目在实施前一些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资金管理上也不够严谨,导致后期被动,工程实施阶段出现资金不到位、投资超标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发挥教育基建办的职能,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管理必须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强化制度管理,严格资金控制。

为了做好资金控制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基建办的监督管理职能,要在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把工作做到位,所有的金额比较大的项目,都要以过民主决策,博采众长,以使建设项目的风险降至最低,投资最小,不能由部分人“拍板”决定。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首先,建立与健全全过程监督审计制度。教育基建办,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审计制度,从项目建议书至项目竣工的全部阶段,都要做好监督工作,并主动联系、协助审计部门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合同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跟踪的监督和控制。

其次,建立健全职位轮换制度。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好资金的使用,应该汇同相关部门一道,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岗位轮换。将关键性的一些部门的领导和一些具有特殊管理权限的非领导职务上的工作人员,要做适当的调整,使权力的配置更加合理,避免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人为的腐败现象发生。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2.2发挥监督职能,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安全意识淡薄和质量控制不严问题,学校基建办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协调管理和监督。一方面要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体系,监督其质量和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还要监督施工监理部门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是否到位,是否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了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规范标准,尤其是对要对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和部位,一定要会同监理部门一道,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存在着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存在着违犯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范规定问题,就一定要坚持原则,绝不能手软,一定要责令施工单位进行彻底整改。如果问题比较严重,一定要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工,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方可继续开工。

2.3增强法律意识,强化过程管理。

教育基建办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工作一定要深入,一定要渗透到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切不可只重视关键环节而忽略了所谓的细枝末节。从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开始,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建设程序,把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履行合法的申请批准手续,坚决禁止手续不全、合同未签便先行开工。如果在总承包的合同中没有明确或都还需要增加的部分工程内容(如:拆除旧房子、围墙、道路、运动场等),必须应先签订补充合同或者出具施工联系单并经施工企业签字盖章后才能开始施工。而在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的编制和签订也一定要规范管理,不仅要内容齐全,而且要把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责任条款写清楚,除此之外,监理合同中一定要明确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关责任内容。当工程需要分包时,基建办一定要会同工程监理部门仔细核对分包单位的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分包单位的现场项目经理以及安全员的安全考核合格证书。不具备相关资质、资格的,或是证件不全的,不允许参与项目施工。

3结束语

教育基建办除上述主要职能外,还有许多。包括监督现场的文明生产情况,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现场与周边居民的思想工作,不要因为施工安排问题,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总之,教育基建办一定要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以强化学校工程建设的管理。

篇3

以后,我国开始进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在中央统一政策指导下,地方不断地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项改革和重建,先后实行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试点以及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改革试点,打破了社会保障由国家和企业包办的传统模式,初步建立了职工自我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也由过去的单一渠道发展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格局。据统计,到“八五”期末.全国已有R73R万职工、’241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地方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累计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766亿元‘给付}}G3亿元、累计结余418亿元。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已有1?000户,补充金额12亿元。失业保险也在全面铺开,已有72.R%的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尽管如此,由于体制缺陷和运作不当,地方社会保障事业发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要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越来越难,妨碍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正常进行,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压力持续加大。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和经济战略的重新调整都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地方社会保障运行新机制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一、目前地方杜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有关标准的确定缺乏法律规定,运营无序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实现法制化,各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五花}t门,中央政府和中央财政提出的政策和措施很难真正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度参差不齐,有省级、市级、县级统筹的,还有行业统筹的,导致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社会保障负担的轻重不一,无法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环境。其次社会保障的各项标准由地方自行确定.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各地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办法、提取比例、支付标准差别较大。部分地区将社会保障费的收缴看做筹集建设资金的最佳途径,无视中央有关规定,争提收缴比例。有的地区三项保险综合缴费率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缴费水平,这就明显脱离了我国国情,加重了企业负担,侵蚀了国家税基,无疑于拔苗助长。

2,社会保险援盖范围过窄,吸纳能力有限、社会保障负担日益财政化

经验表明,社会保险覆盖面越广,参保人数越多.统筹程度越高、其社会保障功能也就越强。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却仅涵盖了全民所有制及区县以上大的集体企业卜绝大部分的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城镇个体工商业者还一直游离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社会保险筹资范围十分狭窄。在国有企业效益低迷,社会保险费率只能保持较低水平的条件下,养老、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过小直接限制了各项保险对保险对象的吸纳能力。目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两大焦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及再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不足都是由财政资金支撑着,并随改革步伐的加快、保险费欠缴状况日益严重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一状况如不尽快解决,将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占7 96即为老年型国家,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要占,4 96,开始进入老年型国家,到2040年前后将达到20%以上,这个速度远比那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快得多。老年型国家的逼近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会给地方社会保障带来更加沉重的压力,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供养人口的支出比重要持续加大,各级财政的负担会大量增加,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将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要面对极大阻碍。

3、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出多门,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财政的社会保险职能严重弱化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一种分配行为,直接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与财政的职能范围休戚相关,保障资金的筹集和支付直接影响着各级财政的收支状况,因此,财政是社会保障分配的主体,社会保障是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1995年国务院6号文件明确规定社会保障资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过渡期的.L专户存储,,管理,行使财政的社会保障职能,但执行结果并不尽如人惫,转人财政专户的资金规模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既有条块分割由来已久,协调起来困难重重的原因,又有部分领导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想让财政掌握这部分资金的原因,有的于脆就是地区内部各部门之间利益之争的结果。国家已成立了社会保障部,部分地区还未根本到位,社会保障还是分散在劳动,人事、卫生、民政、工会等多个部门管理,造成一种谁都插手管,谁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散乱局面,最后还是要靠财政兜底,削弱了社会保险的严肃性、强制性、安全性。

二、地方杜会保呻制度运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全面规划是实现各项治国方针、保证各项事业顺肠发展的首要条件。建立地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全面提高国家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能力的重要政策,必须由国家统一领导、全面规划。但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良芳不齐,相应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是各具特色,很难一刀切齐。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和都集中在地方,地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支出、结余要占全数的80--90 9b,单独的条条管理很难适应社会保障事业的地区性特点,必须依靠地方的行政和经济力量,实行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应在杜会保障事业中承担主要责任。

2、社会保障的规摸和标准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经济发展制约社会保障,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超前发展了,会加重财政和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展。滞后了,则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最终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西方福利型国家推行的广福利、高标准的社会保障模式使这些国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企业成本不断加大,削弱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陷入自制的高福利高负担的不良循环中。我国是一个入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必须保持较高的积累水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保障目标只能界定为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就是说国家在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和规划时,必须从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具体国情出发,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使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经济实力可能的基础上二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收支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区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的缴费比例和支付标准,使之既能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又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避免社会保障摊子铺得过大,导致面面俱保,又无力全部保好的被动保障局面,在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

3、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即每卜社会成员在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效率是公平得以持久存在的基础.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公平与效率相互统一,并得到适度发挥。由于资金来源、作用目标不同,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所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资金由政府(财政)提供,实现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目标,强调要大体一致,在目标选择上要着重公平,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无偿享用。但过分强调公平,实质上就变成福利型国家,在缩小社会成员生活差距的同时,会带来国家福利开支庞大,财政负担过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弊端。社会保障实现的是产业者的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目标.其资金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职工享用的社会保险水平,既要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与个人缴费比例挂钩,但缴费水平一致的职工享受保障的程度也要大体一致,以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地方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必须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挤为补充,合理布局,并针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采取可行的管理办法:

三、强化财政职能,建立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新机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彻底理顺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社会保障资金需求无限扩大与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有限的矛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使社会保障责任由国家载体转为单位和个人载体,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与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运行新机制。

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从理论上讲,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保障的社会化又要求保障资金管理的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从现实需要看,建立地方社会保障运行新机制的突破点就在于打破旧有的社会保障利益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实行社会化、系统化、专业化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国家已成立了社会保障部,职贵权限也已明确,地方应按国家政策要求,克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将原分散在劳动.人事、卫生、民政、工会等部门的社会保障职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和运作。必要时可组建临时的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牵头。财政、银行、体改委、监察部门、保险公司等部门领导参加,协调各方面工作关系,彻底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及下一步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地方成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由人大牵头,吸收工会、企业代表、职工代表、有关专家参加,挂靠各级人大,定期检查和监督社会保障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营情况。

2、建立多渠道1多层次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坚持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确定由单位承担主要责任.财政给以必要补助.逐步提高个人负担比例的资金筹集模式,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总体规模,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自我保障能力。

第一,开征社会保瘴税,建立个人社会保障专用帐户、经验数据表明,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越广,覆盖范围越大,统筹层次越高。社会保障功能也就越强,每个成员承担的风险就越小,这就要求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必须具有强制性且达到一定规模,从国际惯例来看,具有这种特性的只有社会保障税。在世界上己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6I1个国家中,有9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这些国家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并成为国家税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我国国情特殊,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囿于收人较低的农业部门.社会保障供给率f供养人口占纳税人数的比重)因此提高很大,社会保障税的税源明显不足,对开征社会保障税带来不利影响。但现有缴费方式带来的约束不强、标准不一、欠缴严重等弊端正严重阻碍着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国家应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近期内可以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较早、统筹程度较高的地区试征社会保障税,待条件成熟,再正式出台《社会保障税法》,全面开征社会保障税。个别不宜并人的保障项目仍实行统筹缴费方式,与居民储蓄性保险相结合,形成税、费、储蓄并举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包括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杜会团体以及上述单位的所有在职职工和城镇个体工商业户。课税对象以职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其他收仪)为依据、个体工商业户以所得税课税额为依据。

同时,正式建立个人社会保障专用帐户,下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分户个人缴纳的全部社会保库税、企业缴纳的一部分(大体为Sil }6)记人个人帐户。给付保险费时,先由个人帐户支付,不足部分按照一定标准由社会统筹帐户解决、再不足则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

第二,积极筹措资金、强化社会救济功能、弥补失业保险吸纳能力的不足。提高失业保险给付能力不外乎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缴费率两种途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负责人透露。今年6月之前,失业保险将实现100 96菠盖。这当然有助于失业保险基金的增长,但工作难度很大、尤其是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很难一下子拢起来。从国有企业经营现状看、养老保险应缴尽缴已很困难、再提高失业保险缴费率企业恐怕难以承受。看起来,现阶段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及再就业总是还得依靠财政支持。财政部门必须积极筹集、合理调度资金,不断增加对社会救济的资金投入,力争建立一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化、社会化救济体系。资金来源包括:(1)增加财政预算的社会救济资金安排:预算外资金调人;(3)将公有住房出售额的一定比例(如19b )划人社会救济资金;(4)向国家申请开办社会救济有奖募捐,吸收杜会闲散资金。.

第三.建立中央对地方规范的杜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财政体制改革以后.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人占整个财政收人的比重成为分税体制的核心内容,中央政府有了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税制基础和财力基础。在初步实现均等化转换支付目标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应转移到社会福利、杜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库目标上来。实现中央政府的社会发展计划。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27-02

将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目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教育,是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最终培养目的。因此,深入研究分析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其对我国当代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培养质量、保证培养目标,意义也十分深远。可见,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这是从我国目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1 专业社会化

专业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个体在职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行为执行者。他们在社会劳动中,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特点,比如医学、教师、律师、工程师等,在这样极具专业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行为。其中,专业社会化是以专业的不同而形成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任务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2 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我国第一届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从2009年秋季到今天,已经有两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校学习,其中第一届已进入论文阶段。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这项培养要求,第一届学生必须有不少于一学期(半年)的实践锻炼,但从各高校的执行情况来看,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其中存在的原因如下。

2.1 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管理类专业的实践主要有课堂和现场两种实践方式,而课堂实践大部分是借助实验室相关计算机软件模拟完成的。由于受经费、人员等因素限制,实验室不能及时更新相关软硬件设备,导致软件滞后、功能不合理、缺乏系统的操作指导,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2.2 缺乏正规的考核制度

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考勤和实习单位意见等为标准,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结果。学校的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监督力度有限,容易出现实习造假等情况。

2.3 实践接收单位缺乏积极性

课外实践安排很难实现。许多单位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研究生实习或者只安排研究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性质的实习,研究生很难以一个真实的实施者身份接触具体业务,这样何来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同时,校外实习需要研究生自己负担风险,因此很多人将目光直接放在了找工作上,导致现场实践锻炼形同虚设。许多研究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时,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在大学过程掌握的专业知识没有丝毫关系,加之实习时间比较短,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仅仅负责端茶、倒水、打扫卫生、书写材料、复印文件等一些勤杂工工作。可见,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步入实习期后,要注意在实习过程中的“戒难”、“戒散”、“戒浮”、“戒假”、“戒偏”,端正态度,热情探求,才能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2.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对负责实践教学的师资重视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水平不高,以及这部分教师待遇较差的现象。甚至一些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在设置实验项目时往往会参考理论课内容,而对于一些创新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往往由于难度系数大,或者费时费力等原因,使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无法在高校中得到有效地落实。与此同时,高校的实践教学人员中,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无论是专业还是兼职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都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很大一部分的专职实践教学人员,实际上并没有过在工程实践管理、工业实践管理以及技术应用管理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锻炼。

3 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建立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化视角下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对社会的贡献要求。首先要注重基本能力的强化和提升,要针对社会和企业发展对培养的新要求设置实践内容,使研究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其次,在基本运作能力训练上突出特点。根据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新特点设置实践内容,培养研究生根据形势和环境特点,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要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制订相关激励措施,鼓励研究生自选产品、自组团队、自下企业和实验室进行实践,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培养。

3.2 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研究型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学科资源十分丰富。各高校中的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指导研究生专业导向,规划研究生职业方向,并对间接工程训练结果进行强化;学院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科研以及教学方面的渗透工作;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高校内部的专业实验室等,在高校内进行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团队,以及重大项目的载体作用,鼓励、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和实地训练。例如,汽车工程与机械学院,充分利用了环境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组织、鼓励硕士研究生进入这些研究中心,参与课题研究、产品设计、调试、产品推广以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3 发挥课题的载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企业

社会专业化视角下,大部分的高校导师,通过广泛有效的校友资源,都和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中的导师组织、引领学生参与研究分析横向课题并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了自身所承担的关于横向课题的载体职责。虽然导师这一个体在发挥横向课题载体作用的过程中是分散的,而学生也是分批以分散的形式进入到企业中,并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但是总体上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因此,导师所发挥的载体作用不容忽视。譬如,学校理工类横向实到科研经费在2008年时达到3.18亿,这占到同年全校总科研经费的50.2%,大部分研究生通过自己导师介绍、推荐到合作企业中,参与到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中以及技术创新活动等。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研究生参加企业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3.4 加强管理,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明确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保证正常的实践教学秩序。首先,完善实验室资源配置,保证充足的实践经费;其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和研究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建立校友资料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与校友进行联络,聘任指导教师,实施有效考评。我国在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时,对其定位是面向实际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他们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实际工程问题。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命题被提出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现代工程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化、巨型化和技术高度集中化,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是否能够依靠单一学科结构这一传统模式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3.5 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对专业硕士培养来说,听听报告就算完成实践教学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创新考核方式。首先要在课程实践这一源头上杜绝因人而异的现象。对于同一门课程,要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统一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保证课程实践教学不因教师不同而不同。其次在课外实践方面,要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时侧重于跨学科学习,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其他专业课程也需要进行辅修,有利于提高拓宽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提高广泛兴趣。比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新开设了“技术与政策”课程,并规定所有的研究生必须进行该课程的学习。而美国的其他大学,比如马里兰大学就曾经在美国国家基金的支持下,邀请多个学科的教授组成一个团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取众家之长,接受各个相关学科的学习、指导,促进掌握的各个学术专长能够互相补充。虽然马里兰大学的这种对于教授团队指导学习的教育方案探索,有利于培养面向实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投入。

4 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而实际应用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涉及到多个学科。所以,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单一的、传统的学科结构,能否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工程越来越向着集成化、巨型化发展。美国教育界通过种种实践,已经开始意识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不能单单依靠单一学科结构,并已经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改革。基于专业化视角,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趋势来看,结合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不难看出今后我国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的重点必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当然,随着我国进一步完善各种教育机制和教育体制,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定会步入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篇5

与智能化相比,智慧化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和目的,力求通过各种智能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等技术能力,对海量城市社会治理信息进行要素整合、主动感知、全面采集、数据积累、综合分析、快速反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发现和思考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进而提供更符合人全面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智慧化和全周期管理意识,用好科技支撑的新钥匙和科技驱动的新动能,保障城市生命有机体运转过程的信息顺畅流通、动态全面掌握、预警预测精准、危机快速应对、经验及时总结,使制度和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城市变得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智慧化是市(县)域社会治理手段革新的必然举措。智慧化意味着社会治理从低效率、粗放式、传统式向高效化、精准化、现代化迭代转型。为此,应当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用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和最经济成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会思考的智慧大脑,搭建触感灵敏、互联智能、开放共享的城市细胞神经和毛细血管。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县)域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核心环节的全面统筹和精细设计,推动数据收集、管理、存储、共享、分析、挖掘、预测、决策手段和能力升级,健全融合市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应急、就业、社保、养老等重点领域的综合型社会治理数据库,完善城市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综合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真正用智慧化手段把准城市脉搏、激发城市潜力、推动城市善治,构建起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的五维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化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智慧化作为基于新技术的治理模式,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具体载体和实现路径。

首先,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空间有效推动智慧互联、重心下沉、资源融合、全民参与、一体协作,使每个群众都能成为治理数据提供者、治理议题发起者、治理问题监督者、治理决策建议者、治理过程参与者。党wzf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方式了解基层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元化渠道依法参与城市治理,有助于形成以新技术为支撑、以协商为基调、以融合参与为特色的党群互动、政社共治、政企联动的自贸港市域社会治理新生态。

其次,智慧化治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手段将社区管理者、社会组织、居民等自治主体组织动员起来,将物业管理、疾病防控、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信息融合进入社区智慧平台,建立集线上政务、线上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智慧平台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夯实群众自治和群防群治等治理优势,构建智慧社区新模式。

智慧化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贸港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立场。应当把人民需求作为智慧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智慧化成效的核心标准。

篇6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等基本原则,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规划》提出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从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队伍等方面强化部署。二是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三是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发展高效智能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共享互信。四是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五是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网络、大数据、高效能计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六是前瞻布局重大科技项目,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整体统筹,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统筹当前和未来研发任务布局的人工智能项目群。

《规划》强调,要充分利用已有资金、基地等存量资源,发挥财政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形成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方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格局,并从法律法规、伦理规范、重c政策、知识产权与标准、安全监管与评估、劳动力培训、科学普及等方面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篇7

空气质量监测作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大多存在固定监测站成本高、覆盖范围不全、难以实时反馈等问题[1]。目前,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虽有好转,但由于机动车的快速增加,尾气排放加剧,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依旧严峻[2-3],亟需完善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机制,推进空气污染治理智能化进程。当前,国家在大多数城市布设或完善了颗粒物、气体监测设备,形成了国省控点结合的地面污染源检测网。然而,传统监测模式存在覆盖范围不大、数字化水平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且固定监测点成本投入较大、只能静态收集污染数据、不能实时掌握和反馈、日常维护复杂,难以满足大气污染治理的绿色发展需求[4]。由于交通工具的移动特性,若在交通工具上安装多种传感器,便能在城市中获取覆盖范围广,频率高的动态感知数据用以相关研究,弥补固定传感器静态感知的不足[1]。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可移动的传感器来感知城市空气质量[5-6],利用车辆的移动性来对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进行细粒度感知,弥补固定地面空气监测站的不足。然而,目前仍未见有系统的研究及规模应用。因此,面对我国空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亟需采取新方法实现空气污染治理智能化,并进行应用实践。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基于移动物联的空气质量监测大数据融合分析应用研究。利用公交系统覆盖范围广,运行轨迹、时间和发班间隔稳定的特点,在公交车辆上搭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采集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并与车辆定位等数据进行融合,对各污染物进行动态监测,全面掌握路段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的时空差异性,快速识别出污染因子,掌握其扩散与传播机理,并在广州市进行实践应用,助力空气治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研究框架概述

研究技术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①数据采集。通过安装在公交车上的车载移动式空气微型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气环境中的PM2.5、PM10等信息,车载GPS定位器可实时采集车辆的GPS位置信息,摄像头可以采集车辆运行时的环境视频数据。②数据传输。本研究采用标准的环保部通讯规范协议,将实时采集到的PM2.5、PM10、车载GPS数据,视频数据传输至网格化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平台。③数据分析。基于多源大数据融合分析,提供实时、准确、可视的管理决策依据,支撑政府环保部门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分析挖掘,可指导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实现治理工作的全面协同和问题的高效办理,使空气污染治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促进降本增效。④信息。应用可在公交车载屏幕上展示监测信息,为乘客提供实时空气质量信息服务,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移动端向市民空气质量相关信息。研究的整体框架图如图1。本文充分利用现有公共交通资源搭载移动式空气微型监测站,既能有效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又弥补了固定监测点覆盖面不广的短板。通过固定与移动监测的动静结合,使两种监测方式采集的数据相互补充,相互校准,真正实现空气污染的全面监测。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有效地融合多源数据,有助于实现空气监测区域化、精准化、智能化,减少人力巡查和治理投入。

2监测原理及设备安装布点选线

2.1监测原理

本文采用激光光散射法原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监测传感器主要由激光源、测量腔、透镜组、光检测器、滤波放大电路、微处理器元器件等组成,工作时,由激光源发出的激光通过透镜组形成一个薄层面光源。当其照射在由气流吹入测量腔内的气溶胶时,会产生散射光。散射光经过透镜组再照射到光检测器上面时,会产生电信号,经过放大电路生成模拟信号,得到散射光强度的变化曲线。微处理器可基于米氏理论算法,得到颗粒物的等效粒径和颗粒数量,从而输出结果。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公交车辆具有以下特性:①行驶时间一般为6:00-22:00,可满足对空气质量监测的时间段要求;②运行轨迹固定,能够满足对特定路线和区域进行持续监测的需求;③公交车辆发班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可满足对空气监测的频次要求;④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广,可以监测城市大部分区域内的空气质量水平。在公交车辆运行时,通过安装在公交车上的传感器,可实现对空气中PM2.5,PM10等污染物数据的采集,同时,车载GPS和摄像头等设备可实时采集公交车辆运行的位置和环境视频等数据,为空气质量监测大数据融合分析提供基础。

2.2监测设备安装与布点选线

2.2.1监测设备安装选择合适线路的公交车辆安装数据采集设备。采用车顶安装方式,利用设备底部的强力磁铁,无需对车体进行改装,直接放置即可与车顶牢固连接在一起。车载微站主机安装在公交车前端应急逃生口后侧,将主机磁体部分向下吸附在安装车辆车顶即可,主机电源线顺延车顶至公交车前门防水刷处,线缆加套波纹管并使用玻璃胶固定,可防止因为长时间暴晒造成线缆老化。使用玻璃胶对波纹管进行固定,可防止在车辆形成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刮蹭。2.2.2监测布点选线试点应用城市此前所使用的空气质量监测手段主要为地面固定监测站,存在成本投入高、难以实时跟踪污染情况等短板[15]。为了满足更高的环境治理要求,有必要采用更加科学、高效且经济的监测方式。基于重点监测区域和最大化覆盖范围原则,选择合适的公交线路。根据公交线路分布情况,共选择21条线路,225台公交车辆,监测范围覆盖10个国控站点,确定研究应用试点范围,数据采集时间段为每天6:00-22:00及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其他时间段。

3研究应用场景

通过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可实现空气质量动态监测和智能决策治理。具体研究应用场景如下:

3.1多源大数据融合的实时监控

融合车载GPS数据以及实时采集到的PM2.5、PM10等污染物的含量数据,可形成带有每个路段,每种污染物实时污染程度的电子地图,形成实时路段热力图及三维热力图;融合车辆运行所采集到的视频数据和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可以迅速定位污染源,初步确定污染原因,如道路施工扬尘,工厂工业气体排放等。

3.2污染因子识别

实现各污染物多时空维度的实时动态监测和分析,能够全面掌握路段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的时空差异性。通过多维时空交叉统计分析,快速识别出污染因子。(图2)

3.3数据存储与动态分析预测

对至少1年的实时数据及至少3年的平均数据(包括车辆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空气质量等)进行存储,根据路段及时间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供用户可视化查询。此外,可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并叠加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提供可视化界面供用户查询。

3.4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闭环治理设定

PM2.5、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预警限值,实时动态告警。同时,基于公交车辆运行的规律性,可对指定监测区域或时段进行重点监测。通过挖掘监测大数据价值,掌握污染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快速锁定污染源位置及传输方向。通过多维度智能分析,支撑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跟踪反馈治理效果,形成闭环。

3.5基于移动物联的多源信息服务

将空气质量监测采集数据与车载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信息交互,可在公交车载屏幕上展示监测信息,为乘客提供实时信息服务,也可通过手机APP移动端向市民空气质量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环保参与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

篇8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对城市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车辆日益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现有的交通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则就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而物联网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契机。物联网技术可以夯实交通管理科技基础,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1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从技术角度理解,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1.2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在体系结构上可分为感知、网络和服务应用3 个层次。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实现实体的信息获取,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采集实体信息;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主要完成信息的传递、融合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互联网; 服务应用层主要是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的智能化[2]。

1.3 RFID 概述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其特点为: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具有定位,长期跟踪管理及可全天候信息采集等优点,且受环境影响较少。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是一种利用电子标签进行数据采集的信息识别系统,RFID一般由3部分组成: RFID阅读器,电子标签( RFID卡) 和天线,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的数据载体,其一般安装在机动车挡风玻璃或机动车车牌上,天线用于射频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RFID工作原理[3]为: 当装有RFID电子标签的机动车驶入 RFID阅读器所发射的频域范围内时,由RFID阅读器发出的信息通过天线发送加密数据载波给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的发射天线工作区域被激活; 同时电子标签将加密的载有目标识别码的高频加密载波信号采用某种调制方式经卡内高频发射模块发射出去,从而将电子标签本身所携带的信息传送到RFID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并解码,并提取出可用的识别码再传送到后台进行处理,完成预先设定的功能。RFID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RFID 工作原理

Figure 1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RFID

2城市交通管理

2.1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20年,城市公共交通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得以相应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出行逐步改善。但长期以来,城市公共交通没有明确的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交通的规划设计上,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实际的交通运行能力难以达到设计的期望水准;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运营管理有待改善,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当然这也是地理和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关的指标和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很好的预测和评估交通管理质量的高低。

2.2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ITMS)是面向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先进的交通控制、交通管理和交通决策系统,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把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信息和各种交通服务信息传输到交通控制中心,交通控制中心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所获得的实时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利用交通控制管理优化模型进行交通控制策略、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的优化,交通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后的交通控制方案和交通服务信息等内容通过数据通信传输设备分别传输给各种交通控制设备和交通系统的各类用户,以实现对道路交通的优化控制,为各类用户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4]。

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交通管理者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当前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流动向,制定合理的交通诱导方案,实现快速反应,准确、及时地处理交通突发事件,提前消除交通隐患。增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控能力,改变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将得到根本改善。但是,由于ITMS建设工作多由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自行开展,缺乏统一指导和技术标准,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等问题,亟需改善和提高其建设水平。

3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的应用

篇9

一是完善法规规章。推进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规章制度。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立法调研,提高新立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解决执法依据不足问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城市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

二是规范执法。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切实提高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痼疾顽症的日常执法力度,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科技执法,提高执法效率。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与法院非诉执行的工作衔接。针对对公共利益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三加强基层综合执法。推进基层综合执法常态化。发挥基层综合执法平台作用,完善基层执法协同机制,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配齐配强基层执法人员,解决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严格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项清单,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等领域,明确街道办事处、部门相关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

四是营造好法治环境。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化执法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社会法治素养。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积极开展体验式法治实践教育活动。依法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处罚标准、违法事实、执法依据、处罚内容等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深化科技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

一是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落实大数据计划,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城市管理领域数据汇集梳理工作,逐步形成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大数据利用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和应用。

二是健全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化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职责清单,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云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发现问题处置机制,针对突出和易发问题,建立健全市、区主管部门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配合的高效处置机制。加强市、区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和公共服务企业与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协调和对接,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建立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普查更新机制,适度扩展网格化管理事项,加快组建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城管监督员队伍。探索将管理范围拓展至农村公共管理区域,逐步实现网格全覆盖。

三、强化科学管理,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化

一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在岗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城市管理队伍培训体系和专业等级制度,积极开展全员培训、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录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市属高等学校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或开设城市管理课程,培养懂城市、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是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专业化为基础,界定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流程,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市容景观专业设计,做好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计,统筹设施布局。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引入市场化专业化力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四、引导多元共治,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

一是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建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办好居民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社区职责清单,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服务,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延伸到社区,扶持养老、助残、物业、家政、零售等领域社区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篇10

随着智能社区的不断发展建设,特别是物联网的兴起,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兴未艾。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建设智慧社区的计划,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定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旨在大力倡导发展智慧社区。“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诸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将建设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已经建成的智慧社区有300余个,纳入智慧社区规划的约有1000个。开启智慧社区建设,是居民对优美人居环境和智能物业管理的殷切期盼。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借鉴优秀智慧社区实施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智慧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智慧社区与物业管理概述

(一)智慧社区的内涵

目前有关智慧社区的定义表述注重技术层面上的偏多,完整的定义还较为少见。我国学者关于智慧社区的涵义主要从信息技术、物联网、综合服务方面来阐述。蔡艳认为智慧社区是基于信息通信和射频识别技术而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张彭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物联网智能管控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服务,而且还是注重精细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学界各方观点总的认为,智慧社区的目的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先决条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似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集成运用,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专业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形态。智慧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和模块,可以被认作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普通社区相比,智慧社区在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改进:一是智慧社区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与数字生活于一体;二是智慧社区将周边的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纳入到综合信息平台;三是智慧社区将物业常规服务项目与智能化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门禁和监控系统、智能消费、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

(二)物业管理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小区的物业服务主要是基于房屋本身与社区配套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简单的社区环境的整治、处理,其服务项目、范围、立意都非常有限。20世纪90年代,物业服务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房屋的管理修缮、环境的维护治理,而是扩展到小区治安、监控、车辆管理等增值服务,这促使物业管理开始向物业服务转变。本世纪初,物业管理服务被看成朝阳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一路高歌猛进带动了物业管理服务的迅速发展,并成为与房地产配套的核心服务。[1]大量的物业公司参与其中,凭借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规范化、实时化及个性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正得到城市居民的极力推崇和支持。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小区设备监控管理、经常管理(如:电梯、车库、门禁、物业信息服务等)、各类房屋租赁销售、环境绿化管理及水电气财务管理等基本服务内容。智能小区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进度,使得物业管理服务不仅要提供规范、有序、高效、高质的管理服务,而且也要为用户提供准确便捷、安全丰富的人性化服务。

二、智慧社区形势下物业管理的特点

智慧社区建设给传统物业带来了积极影响。一是有效降低了物业管理成本。智慧社区所采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不仅降低了因物业人手不够的管理疏忽的风险,而且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如物业秩序管理中,依托“社区区域安监系统”,包括巡更、门禁和红外线设防、突发事件自动报警等自动识别系统,有效减少安防岗位配置,降低工资成本开支,提高秩序维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有效提高业主对物业企业满意度。“智慧社区”在满足业主多方面需求条件下,融合线上线下交易、家政服务、娱乐休闲和智能家居等功能平台,真正实现业主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实现获取信息、家政预约等一系列特约服务。三是有利于整合住宅小区资源。智慧社区具有明显的功能集成性,智慧物业管理通过整合小区周边商业资源主动为业主提供衣、食、住、行、游、娱、购相关生活资讯,营造社区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商业和物业高效结合,不仅让业主充分享受便捷的额外的增值服务,而且实现社区商圈范围内的资源互补和信息共享。[2]面对智能社区、智慧社区的蓬勃发展,传统意义的物业管理服务已时过境迁,无法满足居民便捷、安全、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智能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迎合了居民和时代的需要。结合前文阐述的智慧小区的特点,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物业管理特点在于:首先系统要具备高度的集成性、交互性及动态性,从而实现社区管理、运作的智能化;其次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加强物业服务的协同化管理的重要表现;最后高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必将是智慧家居、智慧物业的核心技术,智能数字化和网络一体化成为物业服务管理的时代特征。

三、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智慧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案例

某市的某智慧社区作为最早试点的智慧社区项目,率先推行智能物业管理,如今被作为智慧小区的榜样来推广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物业管理集成系统平台来全方位认识该智慧小区的独特之处和成功之处。从该智慧小区的系统平台构成来看,整个平台融合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基础功能,将建设、公安、房管、计生、就业、社区警务、调解矫正、流动人口、家政、养老、购物等不同类型的基础服务通过信息综合平台来准确、有效地实现。这不仅体现了延伸服务功能和智能化管理,而且将居民的衣、食、住、行、康、乐、养等需求问题都很好地解决和处理,充分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及便捷安全的体验满意度。这和传统的政府服务自成一体的物业管理有明显的区别和较大的改进。一直以来,政府街道直接管辖社区,政府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是单向的,社区群众办事的唯一途径就是到社区委员会办理。智慧社区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思路,在专业物业公司的运作管理下,政府提供各种服务业主基本都能及时知晓和积极配合参与,更具人性化,且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二)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物业管理创新举措

一是因企制宜,形式多样。物业管理一定要因企制宜地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根据物业企业自身的条件决定参与形式,小型物业企业以线下基础服务为主,依托一些互联网在线平台,如58同城、赶集网等,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增值便民服务项目。[3]而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大型物业企业集团,应积极参与智慧社区的建设。如深圳彩生活物业企业旗下管理600多个住宅项目,面积达7000多万平方米,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出“彩生活e卡通”,依托物业租赁平台为1万多户业主提供物业租赁服务;整合业主资源,搭建社区物业服务平台,吸引商家加盟,从而避免企业投入资金过大的风险。二是以品牌企业为依托,实现连锁加盟。通过以沿海一线城市为试点,依托行业龙头物业企业,形成品牌物业企业联盟,优化整合电商服务平台,吸引鼓励中小物业企业连锁加盟,从而降低建设智慧社区的成本,逐步推进基础物业服务和创新经营服务的融合,实现品牌连锁经营。三是依靠智慧社区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具个性。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物业行业融合线上和线下交易功能,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物业企业要瞄准现代化物业服务的市场机遇,实现物业管理升级。可以通过对家庭用户的数据采集,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慧云服务平台,建成一个智慧社区,并结合智慧社区中各自特有的习俗、天气、地理、生活水平、教育等,研发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数据模型,使看似寻常的物业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进而实现物管行业的转型升级及盈利模式创新。[4]

四、结语

建设智慧小区是当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小区的发展趋势,迎接智慧社区必然带来城市物业管理的转型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城市将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必将成为智慧城市最耀眼的明珠。不过智慧社区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现在的探索还仅仅是起步,此外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的成熟运用也需要一定时间和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卓思廉.社区物业管理[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8-39.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4:312-314.

篇11

然而,从试点城市的“顶层设计”来看,仍然有不少城市的建设方案存在内容以信息化为丰、项目停留在数字化或智能化阶段、“智慧化”色彩不浓等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运行和成长,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不等于智慧化,智慧城市也不仅仅是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三个主要着力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整合城市要素资源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城市中物、人、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信息化,提高其整合度,建立可快速互联互通的城市整体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运行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在城市运行中,要让信息代替物、人、技术和资金“多跑路”。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物、宏观经济、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城市三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承载城市要素资源的各类信息形成一个系统化、开放式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市整体而不仅仅是单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促进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换,为整合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服务,达到城市整体运行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还很突出。城市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很难形成协同高效的整体,使得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大打折扣。消除“信息孤岛”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比如“智慧衡阳”建设,依托中兴通讯云平台解决方案,打破“信息孤岛”己成效显著。该“云平台”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衡阳基础网络、云中心平台、指挥中心和平安城市、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四大典型核心应用系统的内容建设,还彻底解决了诸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

应用大数据的存储和“云计算”的分析,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服务,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重视的着力点。

正如人成为自然界最智慧的动物是因为拥有一个进化而来的有机组合的智慧躯体一样,智慧城市建设也应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功能有机、布局合理的“智慧躯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发现和揭示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布局缺陷,更加集约地促进城市各功能的配套建设和布局调整。

相比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投资的单纯信息化建设项目来说,这种以城市内部功能结构的有机化为目标来实现城市自身良性生长和发展的方法,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应该提倡的最佳智慧技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中,对这一点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多规融合”的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空间智慧化。通过对大量规划数据的分析、对比、整合,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划服务平台,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供一张总体性的蓝图和一套协调高效而科学合理的审批、评估、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协调性。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等新理念的深度融合,也将促进城市空间的智慧化。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服务

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加强的着力点。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推进快速、敏捷、及时、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12

顶层设计拉开城市管理智慧化序幕

杭州市以“数字城管”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契机,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瓶颈,制定出台《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5)》和《杭州市“智慧城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启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立案结案规范》等标准规范,形成了涵盖人员数据管理、事件数据管理、设备数据管理、流程数据管理等元数据管理标准和包括系统接口标准与规范在内的智慧标准体系,涉及智慧城管的管理、服务、运作、数据、技术等众多方面。

机制体制创新助推项目深化建设

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杭州市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举办智慧城管沙龙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营造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从而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企业的互动融合。同时,杭州市积极探索新的政企合作方式,2014年5月,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就智慧城管项目与浙江华通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云服务购买协议,积极探索云服务资源、迁移服务以及原设备合理处置等云服务外包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加快智慧应用步伐,共建美丽杭州

篇13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5 ― 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