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篇1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却是不定的。教师的何种教学方法既反映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也反映教师的备课态度。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都是在文学史上地位较高、成就较大、影响面较广的文学作品,也是学生比较喜欢、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法的运用,带领学生走近作品,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由此逐步地感知、感悟和理解人生的很多情感,并在情感的感悟中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性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讲授法以教师的讲为主,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形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其实际的功效。所以长期以来。讲授法普遍地应用着,但是讲授法作为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领域,评议者认为讲授法在长期的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似乎讲授法必须退出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仍普遍地采用讲授法教学,但诸多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讲授法才被“隐身”起来。

讲授法出现偏在于教师的素养高低,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贫乏,教育教学的认知理念不明,对教材学生研究不够,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不了解、要求不明确等等。讲授法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应用时按照原其应有的原则进行效果将会是明显的效果。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仅仅靠单纯的使用讲授法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将不同的教学法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讨论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集体对话和互学,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一种常用教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增进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语文课的人文性。

首先,讨论题要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其次,讨论题要有吸引力,学生要对它感兴趣;第三,讨论题要有梯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讨论题之前,必须深刻挖掘教材,要通过讨论达到对复杂问题简单化,对模糊问题清晰化的效果;第四,讨论问题的表述要精炼,尽量在三句话以内表述完,且问句不能太长。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没有资格进入神圣的教室和课堂,因为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对教学的不尊重,是对教育的亵渎。

三、情景教学法

篇2

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学习语文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俗语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要经常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阅读中外名著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精品;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制订阅读、背诵计划,背诵一句或一条名人名言;把课本与课外读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充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比较;就阅读报刊来说,每期都有文学版,也会有不少好的诗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重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即使是电视中播出的新闻,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三、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篇3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是汉语言,而汉语言作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母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只有学好语文,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更好的沟通和表达,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然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都不够重视,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另一方面,有些语文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很难吸引学生兴趣,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也正因如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不断尝试创新,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是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具体应该如何实现呢?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导者,而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基本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打破这些理念的束缚,形成一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1.角色转化式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可能会比较枯燥,所以学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而角色转化式教学,就是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由学生讲课,而教师则负责听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反要主动地去讲授教学内容,所以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高中生的表现欲比较强,在渴望认同的心理下他们会提前准备所要讲授的内容,如此一来,就会主动地学习,其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选择角色转化式教学,一方面是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是理解性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够掌握一二,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思维方式,对于讲课活动能够有一个合理的把握。2.小组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教学,这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本身在教学目标上就包含提高沟通和交流能力,而小组讨论的过程,本身也是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这样对于语文的学习,包括写作学习和阅读的学习等,同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小组讨论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对小组讨论活动的把握,要保证小组内部成员认真参与讨论,并且全部参与讨论,这样小组讨论的价值才能实现。

二、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盲目的,更不是随便照抄照搬已有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充分结合高中语文的特色开展,既要考虑高中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更要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所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就是确定情境模拟式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模拟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记叙类文章的学习,特别是一些古典名著的学习,可以由学生对文中内容进行情境模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展现出来。我们知道,高中生本身学习任务重,各个科目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所以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如果在语文课学习中能够有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并且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那么高中生自然是愿意接受的,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另外,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情节性较强的内容,如果单纯地通过讲课的形式讲授,学生对其中人物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可能就会存在问题,而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那么很多情感的产生是自发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对于人物和人物情感的把握。高中生也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所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融入表演中,这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中,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同样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并且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学习效率较低;三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一味注重考试成绩,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缺乏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必须不断创新与改革,最明显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普遍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迫接受学习内容,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激情,只是机械地记录课堂教学内容,无法主动参与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导致其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降低了学习效率。学生为应付语文考试,一味地死读书,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无学习激情和积极性可言。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到课文设定的情境当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丰富的资源再现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情感人,寓理于情。比如运用视听情境教学,融情于境,打造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堂。文字可以传达出更为复杂的道理,但是,单纯的语言描述有时候很难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时,教师借助其他的工具,比如图片或者是音乐展示出来的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深层次的寓意。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些在校园中或者生活中所见的与课文相符的景色,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深刻地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苏教版《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深刻感受到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与优美意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文章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作者的写作心境,优化学习效果。

朗读能让学生进入书中的角色。教师讲解课文时,当学生已经被书中的意境深深地吸引住,他们就会产生朗读课文的冲动。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融入书中的角色,站在书中角色的立场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跟着作者的思绪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创造,去尽情地彰显自己的个性。

2.课堂提问法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问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未知领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既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出的问题要力求有趣味。精彩的问题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大胆有趣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的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而且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换提问的方式,让问题更具有矛盾性。课堂教学中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很重要,问题问得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进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互相讨论,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和记忆。

三、让人文教学走进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且能够丰富教师的授课艺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学生对文化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与人文修养。例如,为了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可通过课堂活动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加大课堂学习的活跃程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师“笑”进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教学中的微笑也是一样的。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够给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学生也会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回应教师的教学。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微笑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微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有些学生会把教师的微笑比喻成:“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天,老师的微笑似春风,让我们感到温暖。”微笑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篇5

但是,给我们留下的困惑也不少: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唯一形式吗?在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语文课究竟是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还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予以慎重的反思。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构想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认为应当树立以阅读为主的观念,解决多媒体滥用的问题;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归纳或调整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合情合理地思考,有目的、有步骤的合作探究,并及时地调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

1.“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2.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一切知识不需要,也没必要都让学生亲自探究,同样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积累下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况且,高中阶段的读书,除了极少的“经验性阅读”以外,绝大部分属于“体验性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体悟前辈先哲的人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思维。只有把“经验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受到全面性的教育。不能为了有限的直接经验,而排除或轻视间接经验,人为地把“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3.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篇6

一、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

1.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1.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1.3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二、正视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2.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

2.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3.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

3.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

3.3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

篇7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②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也曾提出:“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兴趣激发的重要。兴趣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及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习效果的质的飞跃。因此,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1.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迷茫,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关键。首先,以课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语段为依托,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作者思路是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等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其次,通过语言、动作等品味情节,深入挖掘文章主题。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文学类课文,离不开情节的理解与梳理。情节的发生、发展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而这种矛盾又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等的表达来激发的。第三,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提炼文章主旨。解读文本,不仅要在知人论世、因时悟文的基础上,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还原出来,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复现出来,而且要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立足文本语言,瞻前顾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最终明确作品题旨。③正因为这些特有的历史环境、民族文化、时点、领悟与感受、写作的机缘与灵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以及所表达主题的走向。

2. 拓展语文知识视野。知识的容量影响学生思维的角度与方式,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学生知识的含量越大,对所学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层次就相对越深,新概念、新思想、新内涵就越容易吸收和理解。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视野,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认同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真实解读。所以,要注意扣紧文本与延伸拓展的有机结合。④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如果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知识有深刻了解,或者读过与那个时代相关的展现这层关系的文章、书籍,或者听自己的长辈们讲说过自己祖辈们的相似经历,他就更能深刻体会和理解作者与其乳母之间的浓浓的“母子情”。由此引发的作者对乳母的怀念、感激、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乳母的同情,对“不公道的世界”的仇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文化知识、延伸课文内容,触类旁通,拖宽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⑤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显和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融合中促进感性知识与实践经验向理性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自身感悟力。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领。毕竟高中学生的知识涉猎面有限,对知识的理解不可避免会出现偏颇的现象,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就会如黑夜海上航行的灯塔一样起到“导航”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二、文感培养,促进知识的正确把握

文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⑥高中语文教学,要拓展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需要培养文感。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文感,让学生“凭着感觉”就能直接快速把握文本意思,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整体把握,领悟文章内涵。培养高中学生文感的首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领悟文章内涵。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既是高效领悟文章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字、词、句的“知识性”传授,对学生高层次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读音、词义等,尽管这些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确有用。然而,正是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导致了高中学生对字词句的过度重视,忽略了对文章的鉴赏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义的理解,让语文课堂变成了积淀“知识性”语文知识和经验的场所,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涵,强调对文本中众多信息点的整合,强调从整体来浏览、研读、体验、感悟文本内容。但这种文感培养方式与传统方式相异之处在于: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传授,是基于学生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融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鉴赏等能力。

2. 经验积累,促进知识融通。高中三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让他们学会积累经验,并能把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实践体验进行对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这种积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他人经验(知识)在头脑中的简单堆积,而是以文感培养为目的、以自主思维与探究为获取方式的知识的积累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⑦通过激发、唤醒学生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来促进学生拓展性的学习与思考,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知识积淀,达到更深层次的融通。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的回忆,思考其中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法西斯的暴行的手法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如此文注重景物描写,《一个人的遭遇》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们是否有本质上的相似点?与你读过的其他描写战争的作品相比,此文有哪些不同点等等。通过学生对已学课文的回忆,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沉淀,激发学生急切阅读的激情与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通。

3. 教育引导,培养阅读习惯。中国现代文学家巴金认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⑧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拓展知识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文感,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获得阅读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割裂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经由文本的直觉感知内化为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从而培育学生的文感。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思考:雷锋叔叔早已去世,但文章中为什么还说“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引发学生对文章迫不及待的阅读与思考。在强烈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细致地阅读课文,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挖掘文章的深层次的内涵,并提出更多的阅读需求,以满足对文章的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情感互动,是有效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民主平等、理解信任,促进教与学积极性的提高并产生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师生关系构建及高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这对学生学习、探索等积极性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便会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又会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及教学状态的变优,而良好的教学状态又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提升与成就感,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⑨本文中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只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中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而针对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时代性等,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并在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和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实践新教改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与能力培养目标。

注释:

①冒继承.试论语文课改模式的活化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72-76.

②马慧华.语文教学拓展设计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87-88.

③徐聪.探寻文学类文本解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评论,2014(6):134-136.

④颜禾.对语文教科书使用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4(2):141-145.

⑤罗运江.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4,5:102,105.

⑥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篇8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小学初中语文的教育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高中的语文教育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我国传统的高中语文的教学一直不太注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一直是按照中小学教育的方式进行,也因此,许多高中生都感觉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的教育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预习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预习是课前把要学的知识过一遍,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教师在课堂或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跟不上节奏,反应迟缓,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了解,自己可以试着去思考不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着手预习。那么,课后学生就会专注自己预习中的弱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正是这些所得或困惑,使学生产生了合作交流的渴望,也只有这些所得或困惑,才能保证在学生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讲话不能大声讲,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提,这样势必就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了折扣。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脱离了思维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学生还没有从教材中获得交流的材料,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用什么来交流呢?既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失败的困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智力与能力。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互通有无的材料,才有互相交流的欲望,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思维交替引申,最后达成认同。

二、处理好“讲”与“读”之间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讲”与“读”的方法。但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而微妙,课堂讲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从现代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看,传授知识已经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了。概括地说,讲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一对学生的学习起铺垫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越过学习上的障碍;二对学生的学习起示范和教授法的作用,让学生直接学习教师的经验、技巧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三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发和鼓励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四对学生的学习起总结、梳理、评价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必要的,但要抓住要害。该讲的不讲是教师的失职,但盲目的、过度的讲则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所得就越多。

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中要树立新型教育观,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被动的听者。课堂就犹如教师的舞台,唱着独角戏,学生则是观众,单向的传授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低下,这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作为现代教师应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本属于他们的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最后总结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活跃,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发散了思维,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在学生的探讨中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9

一、前言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小学初中语文的教育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而高中的语文教育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我国传统的高中语文的教学一直不太注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一直是按照中小学教育的方式进行,也因此,许多高中生都感觉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的教育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

传统的语文应试教育已经明显难以跟上我国新世纪对于高素质语文人才的需求,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新课改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不符

当前,许多高中的语文老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一味的求新求异,以便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却忽视了对所教授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比如,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却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手段的变换,以至于很多的学生上语文课时常常走神,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况,这不仅达不到改革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课堂缺乏活力,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按道理来讲,高中的语文应该是趣味性比较强的,但是,很多高中的语文课堂却是死气沉沉的,缺乏活力。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老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上课都是无精打采的,无法集中精神,另外,

一些老师课堂的笔记较多,许多学生只是忙于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老师在讲的内容,因此很难有发言的机会,这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很多语文老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理念比较落。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无法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面,他们认为,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能够得到高分,而常常忽视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

三、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力”,而语文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与时代同步的能力,常常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随便使用多媒体课件,结果不仅达不到使用的效果,同时还使得许多的学生产生厌烦感,因为相比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输入的信息量较大,学生需要记的笔记较多,很多的学生上课只能忙于抄笔记,根本来不及思考相关的问题以及体会课文的感彩。不过也有些课文是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才能让学生领会其中意境的,比如,一些抒情的散文,诗歌等,描绘的东西比较抽象,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2.借助相关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是读就是概括意思,基本上比较沉闷,这是因为许多地老师都忽视了课堂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在轻松的环境中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关的手段,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包涵的情景进行表演模拟,或者是组织相关的游戏,或者是设定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辩论等。

3.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目的在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语文人才,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深入专研新课改的基本标准和相关要求,结合相关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必须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使语文生活化。也就是说,要积极引导学生使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结合,使生活成为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学堂。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高中语文的教学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本文主要对当前新课改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晓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2.04:27.

篇10

引言

阅读教学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重非常大,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离不开阅读,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对阅读不重视,既没有阅读兴趣,也没有阅读品位和能力,导致学生语文阅读题做不好,理解不上去,考试成绩也无法提高。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日常的阅读教育有问题,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因此,阅读教学还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技能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从狭义上来讲,想要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考试试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讲,无论是与教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还是了解更多的课外信息与知识,每个人做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阅读。然而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时间就是高中语文时期,这便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之后,理解了书本知识的内涵与精华,并且经过组织讨论之后,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各自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理解与见解。这样一来,学生们汲取的知识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师凭空塞给他们的,所以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长久,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的基础,那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一定也会轻松许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完成了,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教师由于教学时间太紧而占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时间。这个问题看似不成问题,但又是实际教学中最现实、最普遍的问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在两个半学期内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每个模块有四个单元的阅读内容,共八十篇课文,与以前的教学内容相比,阅读教学的量增加了,而教学时间却由原来的每周五节课减少到每周四节课,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压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的时间,或是干脆取消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教学环节,直接进入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缺少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就没有个性化理解。教师要留给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阅读文本,而不是以自己的讲解取代学生的阅读。有的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一堂课从头到尾唱独角戏,学生无须读课文,只要用耳听、用脑记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上,只要老师知识渊博,功底过硬,能把文本讲深讲透,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传神,学生不读课文也能听得明白。但是,学生所得的却仅仅是老师所讲的,自己的感受、见解、质疑就谈不上了。如今,诸如此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以代替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现象有很多。尤其是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动辄就播放电影电视剧片段,那些动感十足、色彩艳丽的画面的确能够吸引学生,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这样却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亲近文本,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阅读教学的途径

第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举一反三,迁移和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多写读书笔记,持之以恒,一直坚持到高考前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若能长期保持学生对阅读写作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有了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加上得当的做题训练,高考拿到好成绩不是难事。而语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绩的突破也在此举。高一学年进行个好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阅读数量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读书笔记。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四、结语

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中语文教师在不断思考创新性阅读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明白,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方法的来源是阅读,方法的掌握还是阅读,方法不能替代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鲍慧莉.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篇11

一、卓越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1.1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即使是日常与学生交谈也应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我觉得知识面不妨宽一些,从天文到地理甚至艺术多方涉猎,广为吸收。

1.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1.3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1.4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

2.1 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2.2 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2.3 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3.1 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

3.2 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

3.3 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

篇12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知识储量成倍增长,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教学生“会学”为目的的“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什么叫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实施自主学习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1.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内在需要时,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钻研,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后,效果又转化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兴趣并不是形成主动性的唯一因素, 当学生意识到、体会到学习对自身、他人、社会的价值时,责任感也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2.培养学生独立性原则。自主学习非常注重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也很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各种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渐渐形成归纳概括的能力,形成适合于自身的一套学习模式和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和解题。

3.教师科学诱导原则。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决不意味着把教师放在一旁,教师始终是学习中的指导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诱”即以设计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性思维。“导”即教师在探究的不同阶段应给予学生适时地指导。如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合适的情境、进行课堂评价时注意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等等。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设置目标,激起学习需要

目标设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专心于某一项学习任务,得当的目标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奋斗,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作为学习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本身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地进行目标设置。设置目标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把简单的易达成的目标放在前面解决,让大部分学生体验成功并激发起兴趣;把较难的目标放在后面解决,以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善于提问,促进创新思维。

与接受式教学的“满堂灌”相对,在语文课堂中又出现了“满堂问”的弊病。据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十分之一包含着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五分之四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记忆,这样的课堂仍是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力都受到了限制。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是思维的基础,发散式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3.善于引导,探索解疑途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主导者身份,要善于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在他们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加以指点,使整个课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学生极易关注于小说情节而忽视环境的文化内涵,教师需及时点拨。

4.反思过程,注重激励评价

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师必须要做教学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质量。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合理,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新课改提出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地评价,课堂的教学评价要很好地贯彻这一点。

面对浩如烟海的科技知识和不断提高的职业要求,人们日益认识到只有通过贯穿整个生命历程的不间断的自主学习,才能适应就业要求,才能完善自身,实现人生价值。语文学习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学习,更应成为伴随人们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引导,正如《学记》所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参考文献:

篇13

1.引言

苏教版的教科书是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良成果。自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推广并使用,鲁教版和广教版等的教科书相继被推出,打破了学生一直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局面,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激情和活力。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历来都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难点。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难题和弊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低下,文言文学习形式过于单一,致使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优点

2.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学习文言文,突出的特点、完备的知识是新版教科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苏教版的教科书中选编了文质兼嘉的闻名经典的世界名著,以佳作精品的独特魅力滋润学生的心灵。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体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标,提供给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自由、多元的选择。面对所使用的教材资料,教师点燃了教学热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而转变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2.2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学科的人文性为基础,与新课标核心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文言文内容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和谐、主动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的双重表现。

3.苏教版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3.1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活在作品时代的人生产生活的具体表现。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把握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要表达的内涵和深意,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更需要开展情景式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高中文言文的作者、时代、人物的各种背景,充分做好文言文的课堂备课和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各个时代的背景、事件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厚重感,感受到历史发生的景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3.2运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诵读式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大声朗读和背诵。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在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心等感官,达到从语音到语义整体认知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后找到《大风歌》和《垓下歌》这两篇诗歌。课前,可以先让两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到正文的学习中,思考这样意气风发的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鸿门宴》中的刀光剑影。诵读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文简单地朗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时,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教学《鸿门宴》时,要让学生根据主要人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3.3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替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深入探究文言文,自己独自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寻找和解答目标答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课题和活动探究三种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既指导学生“乐于探究”,又指导学生“精于探究”。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才能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3.4评价的发展性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与评价的发展性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以对学习成绩的奖励作为最后的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评价的发展性,是为了改善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利之处而产生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师生建立起相互平等和信赖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知识、意志、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求加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

4.结语

选择合适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中语文老师要坚持以新课标的先进观念为指导,采用探究式、诵读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