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对公司的价值

财务对公司的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对公司的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对公司的价值

篇1

摘要院公司财务治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将财务治理体系划分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并且从“四个中心”的角度出发,即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利益相关者为中心,论述了各财务治理主体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应如何运用其享有的财权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关键词 院公司财务治理;财务治理体系;四个中心;公司价值

中图分类号院F27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41-05

0 引言

良好的公司财务治理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司价值是衡量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财务治理主体如何在不同财务治理模式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是有必要的。

1 财务治理及其体系构建

财务治理,顾名思义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结合。詹森(Jenson)和梅克林(Meckling)[1](1976)系统研究了股东与管理者的问题,对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进行了详尽地分析,这一度被认为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融合的标志。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 E. W.)[2](1996)对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进行了综合地考察,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理论上强调了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公司制企业稳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内对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衣龙新[3](2005)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关于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国内学者根据其选取的不同角度分别构建了相对应的财务治理体系。例如,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出发,伍中信[4](2006)认为,财务治理结构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中心、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等基本要素;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出发,高明华[5](2012)认为,财务治理应该包括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激励四个方面。

财务治理体系的构建是财务治理理论的重要一环。从财务治理手段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工具,是管理工具论的表现,然而,从财务治理参与要素的角度划分财务治理体系则更注重财务治理是一个治理系统,是系统论的体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系统论,在适应公司内外财务环境的条件下,构建完整的系统更能清晰地反映财务治理的过程。财权配置作为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财务治理体系包括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主体、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模式、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目标六个维度。

1.1 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环境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因素,李心合[6](2001)认为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财务治理环境渗透公司整个财务治理过程,对财务治理主体的行为、财务治理手段与模式的选择以及财务治理目标的制定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狭义上讲,财务治理环境是指包括企业现行规章制度、员工素质以及隐性企业文化淤在内的公司内部环境;从广义上讲,财务治理环境不仅是对公司内部环境的概括,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产业态势,乃至全球经济趋势在内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五个方面。

1.2 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杨淑娥[7](2002)认为根据对财务信息生成和呈报的影响力,可以把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由于公司内部存在多层次的利益主体,本文将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财务总监)、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于。淤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的权力机构,掌握着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力,董事会拥有的财务决策权利是股东大会赋予的,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股东。于董事会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董事会享有财务决策权、监督权等一系列权利,其下属机构———经理层是董事会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董事(会)。盂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由于经理人员享有公司收支管理权、财务执行权等财权,其进行财权配置的对象是各职能部门,财务治理主体是公司经理人员。榆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内部人,还涵盖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区等外部相关者,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具有公司的财务监督权,财务治理主体是各利益相关者。

1.3 财权配置财权配置指的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对财权的分配过程,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财权配置并非财务治理的唯一手段。例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顾客等)享有对公司财务监督的权利,他们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转变消费态度等方式改变公司财务战略,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根据配置对象的数量,财权配置可以分为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两种配置手段的选择应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同时,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也对财权配置的集中程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4 财务治理模式根据前文所述,财务治理模式分为“四个中心”:以股东大会为中心、以董事会为中心、以经理层为中心、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由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下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成员构成,因此这四种模式并非独立存在。淤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即股权的集中与分散以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公司财务治理的侧重点,股权的集中程度直接影响着股东大会的决策效率与决策过程。于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公司小股东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有效杜绝了小股东“用脚投票”的现象,因此治理侧重点是董事会独立性与规模。盂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经理人员实质性掌握公司经营权,其职业素质与积极性的高低是公司能否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财务治理侧重点是在对经理人员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榆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合理调整资本结构、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是该治理模式下的重心所在。

1.5 财务治理客体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权利与价值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的载体,财务治理的核心手段在于财权配置,通过合理有效地配置或使用财权,实现公司内部各组织机构职能最优化,用以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务治理主体所享有的财权。然而,财务管理的客体是公司的运营资本,其核心在于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组织内部不同机构所享有的财权也不尽相同,饶晓秋[8](2003)认为财权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管理权、财务剩余索取权和财务监督权。笔者从事物发展的角度将财权分为财务过程和财务成果两大类。其中财务过程包括的财权有: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财务成果包括的财权有:剩余占有权、剩余使用权、剩余收益权和剩余处置权,公司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收支管理权应包含在财务控制权之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享有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以及公司剩余的各项权利;经理层盂享有公司财务执行权和财务控制权;债权人、政府、社区、顾客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仅享有公司财务监督权。财务各类财权与组织内部机构的匹配如图1 所示。

1.6 财务治理目标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最终目标与公司治理的战略目标一致。公司财务治理注重的是财权的价值,旨在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财权本身没有价值,财权的价值体现在财务治理主体通过使用财权,达到公司运营的最优状态,因此,笔者认为财权价值是指财权的使用对公司运营、协调内外部人员利益关系的正面效用。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是财务治理主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权使用效率,协调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保证公司健康运营。

综上所述,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务治理主体在适应公司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条件下,分别从不同财务治理模式出发,以财权配置为主要手段,合理运用其所享有的财权,实现公司财权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关于公司财务治理体系构成框架,如图2 所示。

2 公司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治理的最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从而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公司治理核心内容的财务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下,财务治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2.1 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掌握着董事会的任免权。在以股东大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公司股东的集中程度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是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因素。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成本直接影响公司价值的大小,公司股权越集中,股东间利益趋同效应越明显,从而形成的大股东成本就越小;公司股权越分散,股东间壕沟效应越明显,从而形成的大股东成本就越大。关于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沈艺峰、江伟[9](2007)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在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时,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公司股东间的壕沟效应会不断增强,减少公司的价值,然而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所产生的股东间利益协同效应将增加企业的价值。股权集中程度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如图3 所示。

图3 中:A 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为提高公司价值,可通过回购股权等方式提高股权集中程度,向B 区发展;

B 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此时公司价值达到最高;

C 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为提高公司价值,不仅需要提高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D 区表示该公司股权较集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为提高公司价值,可以通过增加大股东持股比例。

2.2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董事会是公司股

东大会的常务理事机构,掌握着公司日常决策的权利。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下,笔者拟选取董事会结构中董事会规模与董事会独立性作为研究指标。对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Jeffrey L. Coles、NaveenD. Daniel、Lalitha Naveen[10](2008),James S. Linck、JeffryM. Netter、Tina Tang[11](2008)等认为两者存在相关关系,但M. Babajide Wintoki、James S. Linck、Jeffry M. Netter[12](2012)等持相反态度。对此,笔者坚持二者存在相关性关系,并且假设公司规模不变,董事会的不断扩大会提高公司日常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一段滞后期后会增加公司价值,然而,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应严格与公司规模相匹配,在董事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增益效果会减小,甚至变为负增益。

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表现在董事会决策完全依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不能完全依据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A. A. Drakos and F. V. Bekeris[13](2010)等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然而Anup Arawal and Charles R.Knoeber[14](1998)认为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本文认为出现这两种极端结论的原因,一是独立董事的选取由公司大股东操控,与大股东利益相关;二是独立董事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小股东利益代表。董事会独立性越高,公司决策越难以被内部控股股东控制,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会减小,同时保障了小股东的权益完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避免出现“用脚投票”的现象。

公司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如图4 所示。

图4 中:L1、L2、L3 分别代表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共同作用下的公司价值曲线、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关系曲线。由上所述,L1 曲线呈现递增,随着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强,公司价值不断提高,但其边际价值呈递减规律;L3 曲线在A 点之前逐渐上升,在A 点之后出现负增益。A 点表示公司最优董事会规模,在董事会规模超过A 点时,由于董事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会出现“多头领导”、“直接责任人缺失”、“搭便车”等不良现象,直接导致公司运转失灵,公司价值下降;L2 曲线在L1、L3 曲线共同作用下,在A’点之前,由于L1、L3 曲线同时上升,L2 曲线上升,在A’点之后,L3 曲线下降,且L1 曲线上升速度变缓,故L2 曲线缓慢下降榆。因此,公司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目标,应在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的同时,根据公司规模确保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并保证独立董事的个人素质和合理的选聘程序。

2.3 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模式经理层掌握着公司日常事务的执行权和控制权,是公司财务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绩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价值的大小。在以经理层为中心的财务治理模式下,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监督是衡量经理层如何合理运用财务执行权和控制权,达到财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财务治理方面,财务激励是建立和完善分层的财务决策机制及对财务治理团队的激励机制,使各层人恰当运用财权履行其职责(申书海,2006)[15]。财务激励是对经理人员绩效成果的评价,涵盖了绩效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包括确定经理人员报酬水平、向经理层分配股权、解雇部分管理人员等。然而,财务监督则是对经理人员日常事务处理过程的控制和约束,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有力保证,包括对财务执行权的监督和财务控制权的监督。财务激励和监督是财务治理主体发挥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因为二者不仅是公司内部员工工作动力的源泉,更是协调公司整体工作人员矛盾的剂,一套好的财务激励监督机制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对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越健全,公司运行越合理、健康,公司价值越大。

2.4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涉及公司内部人的治理,更强调的是公司外部人员或组织对公司财务的治理,如债权人、政府、消费者等。李心合[16](2001)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与某一企业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群体,而不管这种利益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企业内、外部人共同治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证,笔者认为以利益相关者为重心的财务治理模式应包括一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合理调整资本结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在初创阶段,由于企业规模小,偿债能力有限,应尽量使用权益筹资,避免采取举债筹资。在成长阶段,企业规模有了一定的扩大,但其偿债能力仍不能承担过大的负债风险,应采取适量增加负债比例的措施。然而,在成熟阶段,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大大加强,正是扩大负债筹资比例的最好时机。在衰退阶段,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以获得节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价值,这在表面上看是损害了债券人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因转嫁风险而免于破产,债权人当前的预计损失会在后期得到补偿,是有利于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企业内、外部人共同协调相互利益冲突。外部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其享有的财务监督权,有效约束内部人的治理行为,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

篇2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考量,通常是以若干个涉及到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的财务指标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组合,并选取适当的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值,建立一个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体系,最后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与这样指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传统的会计利润无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

近几年来,EVA成为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炙手可热的一个概念,并成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EVA的基本概念

EVA理论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传统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忽视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 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式中的NOPAT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的。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

(一)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会计收益是按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出的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GAAP要求从收入中扣除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等)的费用,得出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residual income),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会计成本。

与传统会计计算剩余收益不同,EVA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操纵。

相对传统会计利润,EVA具有理论内涵上的优越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EVA 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公司具有很强的规模膨胀动机,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盲目进行各种投资,只考虑了经营多元化可能会带来的利润和风险的降低,却对资源的使用成本重视不够,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股东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1、调整的原则

由于会计准则将太多项目作为本期费用处理,调整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去处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使数据更真实的反映公司情况。

研究表明,这样的调整理论上总共有一百多个项目,但一般只作主要项目的调整,通常是否应作会计调整的4个评价标准是:

这项调整是否基于一个正确的财务理论?

这项调整是否对激励性计划中采用的EVA衡量标准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调整是否显著地提高EVA对回报和市值的诠释力?

这项调整是否对经营决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2、调整的内容

篇3

一、对价支付方式述评

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采用了多种方式:派现、送股、转增股、送权证等,同时辅之以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中,既有投资大众熟悉的,也有投资大众不熟悉的。

派现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现金的方式支付对价。其优点在于:流通股股东相当于获得了现金股利,收到了现金。但非流通股股东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否则会造成现金的捉襟见肘,甚至导致上市公司现金短缺,可能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送股就是非流通股股东以其股份免费送给流通股股东的方式支付对价。转增股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支付对价。两种方式的共同优点在于:流通股股东免费获得了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如果除权后股价上涨就能获得价差收益;非流通股股东无需支付现金,不必设法筹措大量现金和担心由此造成的现金短缺。但送股改变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转增股则改变了公司净资产内部项目之间的结构。

送权证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权证的方式支付对价。权证是指标的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有权购买股票的权证称为认购权证,有权出售股票的权证称作认沽权证。权证又分为欧式权证和美式权证两种。欧式权证就是只有到了到期日才能行权的权证。美式权证则是在到期日之前随时都可以行权的权证。现在送出的大都是欧式权证。送权证的优势在于:流通股股东免费获得非流通股股东送出的认购权证或认沽权证,权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出售,从而获得价差收益;如果持有到行权日,持有人可以按约定价格向权证发行人购买或出售相应比例的股票,如果股票市场上标的股票价格高于行权买价或低于行权售价,持有人便可获得价差收益(反之则会产生价差损失);非流通股股东无需立即支付现金或送出股票,有较长的缓冲期而赢得回旋余地;权证的推出还创新了我国大陆证券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丰富了交易制度。但权证的市场风险大,在牛市中由于标的股票的市价往往高于权证的行权价,使得认沽权证的内在价值为零,而在熊市中由于标的股票的市价可能低于权证的行权价,使得认购权证的内在价值也可能为零。

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手段实质上并不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而是非流通股股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注入优质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和减轻流通股股东债务负担,以达到改善上市公司经营条件、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间接给予流通股股东回报。这些手段是常见的资本运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实际支付对价时并不一定只采用单一的对价方式,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同时使用几种方式和手段,使支付对价的综合效果更佳,使股权分置改革进程更为顺利。

二、支付对价与股权结构变动探析

无论非流通股股东采用哪种对价支付方式,都将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是支付对价可使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内部构成发生结构变化。二是大多数对价支付方式会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具体探析如下:

以现金方式支付对价,一方面使公司的现金资产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其结果是现金流出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各项目之间发生结构变化。但它不会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仍然维持非流通股股东的原有控股权。

以送股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改变了两类股东持股比例,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有所稀释。同时,按市场交易规则,送股部分也随即上市流通,扩大了流通股的比例,这实际上是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第一批转为流通的非流通股。由于送股方式只涉及股本内部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结构比例变化,总股本并未改变,也不涉及所有者权益其他项目的变动,因此,不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发生变动。

以转增股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不变,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股本总量增加,也改变了两类股东持股比例,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相对有所稀释。按市场交易规则,转增股部分也随即上市流通,扩大了流通股的比例,这实际上也是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第一批转为流通的非流通股。由于该种方式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从而使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相应发生变化,但并未产生现实的现金流出量。

以送权证方式支付对价,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在行权前均不变,认购权证行权后会使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有所稀释。反之,认沽权证行权后会使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增加,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减少,非流通股股东的控股权更趋集中。但这种方式不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发生任何变化,只有当权证行权时才会产生现金流入量或现金流出量。

股票回购、缩股、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注资、承债等辅助手段的使用,最终都将导致资本内部结构变化,运用得当就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降低综合资本成本,提高每股收益。若运用不当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股权结构变动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时代,扭曲和阻碍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定位与顺利实现。由于股权分置状况下,流通股股东关注的利益焦点是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非流通股股东因其不能在证券市场上出售非流通股票,只能在场外协议转让,协议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度极低,不会随股票市价上涨而增加收益,也不会随股票市价下跌而产生直接损失,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利益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财务目标扭曲,财务治理不完善。如控股股东将上市公司作为“摇钱树”,大肆违规占用控股上市公司资金,免费使用上市公司优质资产,强令上市公司为其提供借款担保等。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目标名义上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实质上是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交易,上市公司流通股本大约只有总股本的1/3,流通规模较小,股市投机性强,价格发现不充分,使得股价不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难以用股价和流通市值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往往只能用传统方式进行考评。而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考评,缺乏市场化的客观标准,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十分有限,难以充分调动他们提升公司价值的内在冲动,不利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通过前面的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以多种方式支付对价,大都会从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和所有者权益结构两个方面改变原有的股权结构,而股权结构变动又对上市公司财务目标的定位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演绎的呢?下面作具体的探讨:

(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变化乃至非流通股消亡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乃至最终消亡,上市公司股权进入全流通时代,“利益分置”状态也随之变为“利益趋同”,所有股权价值直接与股票市场价格息息相关,都可以通过公司股价上涨而增加收益,也会随股票市价下跌而产生直接损失,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利益趋同必然目标一致,全体股东都会迫切要求加强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上市公司多角度、全方位的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关注资本运营和财务效益,关注公司股票价格,努力提升公司价值,从而消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名不副实的状况,使大小股东的财务目标统一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上来。

(二)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后,一方面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结构随之改变,即股本中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之间的比例改变,大股东要巩固或扩大自己的控股权,就必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才能实现,即适量买入本公司股票;另一方面所有者权益中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变化,进而改变总资本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发生改变,财务杠杆效应也相应变动。实践证明,如果支付对价方案论证科学,对价方式优化组合,对价标准适当,能够得到投资大众认可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好的市场效应,公司股票价格上涨,公司价值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如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时,按10送10股后每10股派现20.66元加送1.2股及16份欧式认沽权证,该公司股票“贵州茅台(600519)”2005年6月30日的收盘价为53.65元/股,2007年6月29日的收盘价为119.68元/股,上涨66.03元/股,涨幅123.08%;假如按复权价计算,2007年6月29日的收盘价为426.07元/股,上涨372.42元/股,涨幅694.17%,两年中该公司的市值大幅提高。

(三)股权激励措施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为规范股权激励的管理,中国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供了法规依据。实际上一些上市公司伴随股权分置改革,在上述“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就已经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不过这些方案五花八门。如中信证券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于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带有明显的股权分置改革烙印。“管理办法”出台后,中捷股份、广州国光、苏泊尔等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都是按相关规定制定的,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于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新股。总之,股权激励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上市公司推出具有“组合拳”作用的股权激励方案,改革传统意义上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考核的财务指标体系,融入市场化的客观评价标准,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他们关注公司的股价,调动他们提升公司价值的内在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顺利实现。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已经在国际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经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借鉴和消化,将来一定会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何丽梅,刘晓春. 《股权分置改革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财会月刊,2006.6.

[2] 曾爱军.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财会月刊,2006.8.

[3] 罗俊晖. 《从财务视角看待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问题》. 会计之友,2006.7.

篇4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考量,通常是以若干个涉及到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的财务指标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组合,并选取适当的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值,建立一个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体系,最后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与这样指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传统的会计利润无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

近几年来,EVA成为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炙手可热的一个概念,并成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EVA的基本概念

EVA理论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传统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忽视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 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式中的NOPAT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的。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

(一)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会计收益是按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出的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GAAP要求从收入中扣除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等)的费用,得出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residual income),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会计成本。

与传统会计计算剩余收益不同,EVA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操纵。

相对传统会计利润,EVA具有理论内涵上的优越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EVA 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公司具有很强的规模膨胀动机,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盲目进行各种投资,只考虑了经营多元化可能会带来的利润和风险的降低,却对资源的使用成本重视不够,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股东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1、调整的原则

由于会计准则将太多项目作为本期费用处理,调整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去处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使数据更真实的反映公司情况。

研究表明,这样的调整理论上总共有一百多个项目,但一般只作主要项目的调整,通常是否应作会计调整的4个评价标准是:

这项调整是否基于一个正确的财务理论?

这项调整是否对激励性计划中采用的EVA衡量标准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调整是否显著地提高EVA对回报和市值的诠释力?

这项调整是否对经营决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2、调整的内容

1.研发费用。这一调整的基本原理是,将用于创造未来收入而不是用于创造当期收入的营业费用资本化。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另一个理由是,研发费用的收益在未来取得,如果不将其资本化,就会使得短期利润降低,由此可能导致研发投资不足。

2.递延税款。EVA支持者一般用当期发生的递延税款负债的变动值调整税后净利润(NOPAT),来削弱递延税款的影响:如果递延税款负债额增加,则增加相应数量的NOPAT,反之亦然;同样道理应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增加额从NOPAT种扣除,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减少额加到NOPAT中去。如果递延资产帐户是贷方余额,则资本投入应增加相应数额;如果是借方余额,资本投入应减少相应数额。

3.存货。后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对EVA的实施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存货资产被低估,从而将净资产和资本投入低估;二是当存货数量减少时,将现时的收入和以前的成本匹配,EVA和利润被高估(假设价格上升)。调整时要将后进先出准备金,即存货帐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加进资本投入,并且将每一年度改数额的增加值加入NOPAT,或将每一年度的减少量从NOPAT种扣除。

4.折旧。主要是确定选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偿债基金折旧法。

5.各项准备金。EVA支持者认为在计算NOPAT时应只考虑实际发生的准备金支出。

6.商誉。调整类似研发费用。

7.经营租赁。应付租赁费一般被认为是租金费用。但一笔租赁费用暗含了租赁利息费用,它应该划归利息费用,而不应该包含在经营利润中。调整方法是把未来应交租金费用按公司借款利率计算出现值加入资本投入。

8.重组费用。一般情况下,EVA支持者会把重组费用资本化,但却并不在随后的期间里将其摊销。

三、EVA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收益的重新度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注重的会计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资产规模的收益率,而根据EVA理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获得的收益能否足以弥补投资的资本成本,只有能够弥补投资成本的利润才能真正增加股东价值。

(二)报酬计划的基准

根据EVA理论,企业给予报酬和激励都应是基于EVA的,公司经理人员要获得较高报酬,就必须贡献更多的EVA。

(三)分支机构的评估

传统的财务管理很难对如培训部门等公司的分支机构进行评估,而根据EVA需要将公司活动尽可能细分,每个部门的相对绩效才能更为透明。如果某一部门正在损失价值且这一状况无法纠正,那么就应取消。EVA的奖励与部门的大小无关,更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规模。

(四)现金的管理

依据EVA,只有当现金能够获得收益并且收益率高于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时,才应将现金进行投资。如果不能预测到这一点,那么就应通过股票回见或增加股利的方式将现金归还给股东。持有“过多的”现金会减少公司价值。

(五)资本成本的考虑

如果不改变风险就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就有可能增加价值,这是EVA股利进行负债和权益筹资的原因之一。由于负债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并能够抵税,因此更多的负债可以降低平均资本成本。当然,只有当权益持有者因承担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而要求获得的更多收益不会抵消较低的负债成本时,增加负债才会降低平均资本成本。

同时,由于负债需要支付利息,从而降低了经理人员浪费资金和冒经营失败风险的可能,所以EVA更倾向于进行负债。由于不存在支付股利的责任,经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更乐于进行权益筹资。

(六)EVA的不足

尽管EVA具有以上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却没有得出与公司价值高度的价值相关性。国外研究表明,尽管EVA在经营收益、剩余收益基础上具有增量信息,但是其信息增量却小于剩余收益,同时在三者中相对信息含量(即价值相关性)是最低的,经营收益最高。研究指出可能的原因,一是未经审计的剩余收益和EVA等经济指标不能得到市场对经过审计的会计收益指标同样的认同;二是EVA尽管具有种种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由于其进行会计调整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复杂性、高成本,使实践中的运用得不偿失。另外,由于EVA更关注于投资资本,而不是现金,因此也受到批评。

四、关于EVA的简单实证分析

以下以G公司作为实例,对其EVA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G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其所处行业是煤炭行业。其2009年半年度财务报表主要数据如下:流动资产394732万元,负债371213万元,非流动资产405743万元,所有者权益329261万元,资产7004875万元,营业收入495244万元,利润总额40205万元,营业成本454621万元,净利润26890万元,每股收益0.559元。

根据计算所得的该公司半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68%,净利润2.69亿元,每股收益0.559元,该公司应属于业绩优良的蓝筹股行列。那么这家公司的EVA情况如何呢?

查看其财务报表,显示开发支出为0,递延所得税资产为38786478.88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为79254478.56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58918863.44元,其它应收款坏账准备8963555.12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6675485.22元。另外,G公司的营业外收入678380.47元,营业外支出5722019.53元。

考察同行业的18家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财务数据情况,其净资产收益率从3.03%至19.93%不等,其中值为10.74%和10.82%,其平均值为10.54%,考虑以10.74%作为本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认为它是行业无风险的投资回报。若低于此回报率,认为其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于行业情况;若高于此回报率,则认为其资本运营的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情况。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其EVA指标为-53424987.41元,我们认为该公司管理层并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而是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当然,EVA指标的计算,资金成本的取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本例中,如果资金成本取值为5%,则EVA指标为129674939.10元,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 比尔・尼尔(Bill Neale)、特雷弗・麦克尔罗伊(Trefof McElroy) 著,汪平、何瑛、闫甜等译,《公司理财----基于价值的方法》,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2] 邵春燕,《经济增加值(EVA)对传统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 《金融会计》,2004年第9期

[3] 张海霞,《经济增加值透视及实践应用中的思考》,《企业研 究》总260期,2006年2月8日

[4] 李利,《财务管理:EVA――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英 才》2004年第1期

篇5

在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带来“反直觉”的效应。这种“反直觉”效应很容易误导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具体来说,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下降时,信用风险下降意味着公司主体违约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其发行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会升高,由于金融负债价值上升,就意味着公司有可能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清偿该项金融负债,因此确认了一笔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本来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下降是正面的经济事实,但是却在会计上确认一笔负面的账面损失;相反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时,由于公司主体违约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其发行在外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会降低,这就意味着公司有可能仅以较小的代价即可清偿该项金融负债,因此确认了一笔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是一项负面的经济事实,但是由此却在会计处理上确认了一笔正面的账面收益。这种对损益表产生的反直觉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职业团体和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信用风险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实证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列示汇总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的变革及其争议,旨在探讨现阶段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的最优形式。

对于在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是否应该将信用风险考虑进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引起的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问题,理论和实务届对此存在极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考虑信用风险,并且需要确认由信用风险变动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信用风险应该是公允价值反映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FASB在其的SFAS No.157公告中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解释中,主体信用状况应该是公允价值反映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考虑公司主体信用状况影响的计量不属于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不管是在初始计量还是在后续计量中都应该考虑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二,信用风险的变动会相对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主体资产的要求权,两者之间存在财富上的转移。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下降,债权人对公司主体在债务立即结算时的要求权则会降低,因此股东对公司主体的剩余资产要求权就会增大,这其中存在着财富从债权人到股东的转移,反之则是财富从股东向债权人的转移。由于存在这种财富上的转移,所以支持者们认为应该在会计上确认这种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以反映其经济实质。

第三,信用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确认应该在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中保持匹配。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相对应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会发生变动,由此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已经计入到公司的净收益中,那么如果不对金融负债采取同样的会计列报形式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话,会引起“错配”问题,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司主体的财务状况,也达不到公允价值计量反映金融工具信息相关性的初衷。

然而对于这种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损益表的“反直觉”影响,反对者也有其不赞成计入损益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负面的经济事实却能够带来正面的账面收益,这种反直觉的损益表效应将会掩盖了公司信用恶化的实际状况,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若不是经过专业知识的训练,对于一般的信息使用者,收益意味着正面的经营业绩,使用者无法想像和理解收益也能来自于公司实际恶化了的信用状况。

第二,即使在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同样也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在计量上的错配问题。对于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考虑了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公司其他的资产,比如无形资产,商誉也会因为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而发生价值的变动,如果不对这部分资产计量,则同样也会引起错配的问题。

第三,对于这种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可实现性上提出质疑。SFAC No.7中强调收益只有等到可实现或者已经实现时才能予以确认。对于这种在实现性上存在很大质疑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予以确认,既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持续经营,也不能够提供更具有相关性的财务信息(Lipe,200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SFAC No.7)中提到:一项负债的大多数相关计量都要反映负有支付义务的主体的信用状况(FASB 2000 SFAC No.7 para.78)。但是FASB在2007年的SFAS No.159中的态度十分含糊,表示仅关注与金融工具特有的(instrument specific)信用风险所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要求将这一部分变动损益计入到净收益,对于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问题一直未能在准则中予以考虑。2005年IASB在对IAS 39进行修正时,引入公允价值选择权概念(Fair value option),强调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反应包括与该项负债相关的信用风险,包括在对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并且规定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计入损益表。

基于对损益表产生的反直觉的效应的争议,IASB在2010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在征求意见稿中,FASB承认在SFAS No.159中仅仅确认了与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充分,因为这种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仍然是来源于公司主体自身的风险,因此该问题其实仍然是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问题(FASB,2010a BC162)。在新提议的列报形式下,不再将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到净收益中,而是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在综合收益中。并且规定在金融负债被处置以后,这部分其他综合收益不能够再转回净收益中。同时将最终确定改变的部分写入IFRS 9,而其他对于IAS 39中没有改变的部分,继续在IFRS 9中沿用,并且计划于2015年开始实施。

四、结论

信用风险对权益价值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会带来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下降,这将直接导致公司权益价值的下降;另外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会导致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而这意味着公司有可能以较小的现金流偿还债务,这将导致公司权益价值的上升。

由于主体信用风险的存在,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造成“反直觉”效应,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报表中列报形式不同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同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报表中列报形式,以及导致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信用风险的变动,也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产生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于“其他综合收益”中更能反映其经济实质。

参考文献

[1]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IASB.Credit Risk in Liability Measurement. Staff paper accompanying Discussion Paper DP/2009/2.

[3]IASB.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 Liabilities.Exposure draft paper ED/2010/4.London,U.K.:IASB,2010.

[4]张丽霞.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形式―信用风险与投资者判断[D].南开大学,2012,11.

[5]IASB.Progress report on IASB-FASB convergence work.London,U.K.:IASB,2011a.

篇6

一、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财务控制从广义的解释应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就控制主体而言,既包含所有者(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又包含经营者之间不同层次的控制;财务控制的内容是对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从严治企,实现管理创新,是国有施工企业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经营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对此,企业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管理方式。

财务控制的重要性是保障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机制。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做保证。其次,对经营者而言,财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再者,财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现代企业中,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有助于管理层改善经营方式,实现经营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可见,财务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责、权、利失衡。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施工企业的改制进行不够彻底,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机制和人事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够,造成责、权、利失衡,责、利不能同时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成本在手中,效益不在心中;三是项目经理负盈不负亏。

2.“管”则死,“放”则乱。权力过度回收企业层,不能充分调动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过大,则难以有效控制,必然引发滥用权力的负面效应,这是目前施工企业授权管理普遍遇到的尴尬局面。

3.内部控制观念陈旧。由于施工企业的改制不彻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俗称的内部监督,这种认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4.委派会计人员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授权管理的控制。授权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是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里指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经理行使管理权限的范围及内容加以核准所进行的控制。授权管理控制的方式是通过书面授权书(或正式文件)来明确授权事项,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授权控制按实施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对工程项目部的一般授权应包括:在保证总工期的前提下有权对自行施工项目及负有管理责任的分包项目的施工工期进行安排和调整;有权制定自行施工项目的作业承包方案;有权建议选用或辞退分包队伍;有权自行决定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权直接向项目业主进行现场施工数量变更、索赔等事项的签证和相应的经营工作,对自己的跟踪中标的工程项目有优先承包权;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决定项目可控成本的支出。对于分包项目的确定、分包队伍的选用、分包合同的签订、分包工程结算、分包工程款的支付、大宗材料的采购、大型施工机械的租用、非生产性开支、项目资金的借贷和分配等必须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并得到上级特别授权项目经理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就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管理跨度无限延伸的特点,实施对项目经理的明确授权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

总之,授权控制应实现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得审批。(2)所有业务未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2.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说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我国以宝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都实践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这里所指的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以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文件,它指明了施工阶段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整个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控制必须在授权管理控制的制约下,上升为事前及施工过程等一系列细化的财务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的预算情况结合本企业的定额水平将工、料、机,责、权、利关系落实到各部门、各工序乃至每个员工,将项目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变动成本(主要指工、料、机)中的数量部分为作业层的可控成本,实行定额控制;单价部分为项目管理层或公司职能部门的可控成本,实行预算和市场孰低原则控制。固定成本(主要指间接费用、管理费、利息支出)实行总额控制,将项目计划总费用按计划工期分配到各职能部门的每月中进行控制或包干使用,使之明确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责任区域和责任成本以及相应的奖节罚超配套措施。实施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强化工程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便于在施工过程对项目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与考核,以利于随时发现成本水平的偏差,及时调整决策。施工过程的成本水平真实与否来自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控制会计信息在过程中一贯真实可靠,是有效实施预算控制,防止寅吃卯粮、项目前盈后亏的关键所在。

3.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的资金内部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内部单位的现金收付;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的资金需要;办理内部各单位(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

4.改进项目会计主管委派制。实行对工程项目部委派会计主管,是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保证。上级委派会计主管确定了会计监督者的地位,在会计工作中建立一个约束工程项目部权力的关口,有效实施对项目经济活动的日常及过程监督控制,防止经营承包者利用占有和掌握着会计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粉饰会计报告,实现短期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5.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资金控制、委派会计主管等约束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禁止经营承包者的投机行为。企业对属下的工程项目经理能够做到合理的设计“约束+激励”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承包者的行为,使其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或可以预期。即应该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报酬和名誉地位的满足),但是仅此还不能阻止经营者会想方设法去获取报酬之外的收入。因此必须在制度上规范管理程序和设计控制方式去禁止经营者的投机行为,以及一旦发现“经营越轨行为”所采取的严厉惩罚性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在得失之间进行理智的权衡,引导他们放弃“非分之想”,心安理得、稳定地获得“满意”的报酬。

财务控制是企业治理控制权的一种体现,有效的财务控制有赖于完善的、良好的控制环境。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拥有财务资本,企业经营决策人员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资本,工人拥有人力资本,可以说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同时,由于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它不能消除每个要素所有者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个人价值最优化的选择一般不等于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价值最优化选择。所以,笔者认为,最优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使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使企业每个参与人行为的外部效应最小化。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也必须贯彻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只有实现这种对应,才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内部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石本仁。公司治理与中国会计改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篇7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01102

0 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将会带动一系列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如勘探、建筑、装修、广告、物业销售、物业管理、银行、会计、评估等等。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调查、教育测量、心理分析、成因分析、财务分析等各个领域。由于上市公司财务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过程,其涉及的评价指标因素众多,传统的主观加权方法过分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且难以解决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而因子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以房地产行业49家上市公司9项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模型的方法,结合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所选的9项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比与分析,把握公司在行业内所处位置及优劣环节,以实现房地产行业跨越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因子分析模型及SPSS的实现的步骤

(1)对原始数据矩阵先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做KMO检验和Bartlett假设检验,以确认待分析的原有若干指标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2)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λi和特征向量αi(i=1,2,…,n),确定公因子的个数k,称βk=λk/∑ni=1 λi为第k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称γk=∑ki=1 λi/∑ni=1 λi为前k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公因子的原则是:当前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或k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取前个公因子代替原来的n个指标。

(3)求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一般各公共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很突出,各指标前几个公共因子上均有相当程度的载荷值,难以合理解释其实际意义,所以要进一步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再用k个公因子对原来n个指标进行分类,对每个公因子的意义进行解释。

(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个主因子得分表达式和综合得分表达式。

(5)对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或企业进行综合评估。

2 实例分析

选取中国房地产行业49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9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3月31号的数据,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这9项指标是:X1:每股收益摊薄,X2:每股净资产,X3:净资产收益率加权(%),X4:每股资本公积金,X5:每股销售收入,X6:资产负债率(%),X7:速动比率,X8:流动比率,X9:息税前利润率(%)。

2.1 因子分析

2.1.1 KMO检验和Bartlett假设检验

从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KMO检验结果为0.546,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0.000,表示拒绝各变量是独立的假设.因此可以说明因子分析对这9个指标变量有意义,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1.2 提取主因子和解释主因子

篇8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员工、环境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有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在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能为公司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但履行社会责任也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已有文献在研究社会责任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公司绩效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对财务风险的作用,会影响到公司财务稳定性,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这是社会责任影响公司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把财务风险作为传导机制,按照“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探讨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大都把财务风险作为研究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因素,基于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的研究较少,从财务风险角度探讨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文献更不多见。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探讨,希望能丰富现有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维护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表现。它能向债权人传递积极的信号,帮助公司获取债权人的信任,减轻公司的还款压力,提高财务的稳定性,而且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关心员工、客户、债权人等的利益,保护环境,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能为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财务的波动性。反之,不履行或履行较少社会责任会给公司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投资者会对公司的责任意识乃至风险管理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扩大公司的财务风险。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1: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公司利用债务融资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利用利息免税的作用达到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但债务融资也会给公司带来还款压力。负债率高的公司,偿债能力较弱,财务稳定性差。投资者中风险规避型的居多,财务风险高的公司对其的吸引力较弱。受其影响,公司的投资价值便低,公司绩效也相应较低。李义超、蒋振声(2001)发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负相关;肖作平(2003)的研究也发现,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公司价值越低。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H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根据上文对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的分析,借鉴赵春光等(2011)的模型,本文设计了模型一:

Dar=α0+α1Csr+α2Lnasset+α3Roe+α4Growth+α5Collateral

+ε (1)变量的选择和定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Dar――财务风险。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较多,一般包括会计数据指标和市场数据指标。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因为资产负债率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相对于市场数据受到的干扰较少,精确度更高。资产负债率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公司举债的状况,体现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作为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赵春光等(2011)也使用资产负债率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Lnasset是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规模大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往往会选择以借款的方式来满足资金的需求,而且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相对较多,因而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②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年末净利润与年末总资产的比值。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留存收益比较多,公司会优先利用内部留存来满足资金的需求,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会少些,财务风险相对较低。

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计算公式为:(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能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一般成长性强的公司,发展速度快,对债务融资的需求较大,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④有形资产比率Collateral,计算公式为:(本年末存货+本年末固定资产)÷年末总资产,用它代表公司的资产结构。存货和固定资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有形资产比率高的公司需要较多的借款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根据上文对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的分析,借鉴肖作平(2005)的模型,文章构建了模型二:

T/Roa=β0+β1Dar+β2Lnasset+β3Roe+β4Growth+β5H10

+δ (2)研究变量的选择和定义分别为:

(1)被解释变量T/Roa――公司绩效。文章用Tobin Q值(T)和Roa来度量公司绩效。Tobin Q值是公司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资产之比,代表公司的市场价值;Roa是公司期末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之比,衡量公司的会计价值。

(2)解释变量Dar――财务风险。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模型二也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财务风险。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Lnasset。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因此本文把它作为控制变量。

②净资产收益率Roe。Roe高的公司,满足投资者利益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绩效也相对较高。本文用它来控制盈利能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能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用它来控制成长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④前十大股东持股比率之和H10,是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之和与总股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治理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肖作平(2005)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1年沪深两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共有580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如下筛选:(1)删除ST公司;(2)删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该类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自身的特点;(3)删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根据模型一和模型二涉及到的变量,分别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两模型共取得相同的522个样本。

本文的社会责任评级得分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网站,其他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得并经整理而成。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stata软件完成。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模型一和模型二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限于篇幅,有关统计和回归结果的数据表略,下同,编者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级得分的差距比较大,各个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迥异,而且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只有32.545和36.019 2,属于较低水平,可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整体不是很好。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距也很明显,其中举债最高的洛阳玻璃高达0.944 4,而最低的天源迪科只有0.038 9,显示各个公司财务风险的巨大差异。Tobin Q值最小值为0.700 2,最大值为6.942 5,平均值为1.557 2,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别,Roa的情况亦然,可见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会计价值,样本公司的绩效都存在较大区别。尽管有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但其均值为0.109 4,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比较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标准差很大,表明公司的成长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最大值严重偏离中位数和平均数,可能存在异常值。有形资产比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前十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均值为0.592 5,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状况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三)敏感性分析

为保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对模型一的解释变量Csr和可能存在异常值的控制变量Growth在1%水平上进行winsor缩尾处理,回归的结果与上文基本一致;在去除控制变量Growth后重新回归,结论依然成立。可知模型一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稳定性。对于模型二,本文也对解释变量Dar和控制变量Growth在1%水平上进行winsor缩尾处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去除可能存在异常值的控制变量Growth后,回归结果也没改变。模型二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稳定性。

(四)实证结果总结

文章以财务风险为传导机制,按照“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展开研究。其中模型一的实证结果验证了“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的思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财务稳定性越高;模型二验证了“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即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财务风险越低的公司,公司绩效越高。由实证结果可以推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公司,公司绩效越高。这样的推论也符合信号传递理论,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能向公司外部传递对公司有利的信息,提高公司声誉,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降低公司财务风险,而良好的公司形象和公司声誉也会促进公司的价值提高。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与以往的研究将财务风险作为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调节因素不同,本文以财务风险为传导机制,通过构建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的模型和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的模型,探讨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其财务风险;而公司的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财务风险越低,公司绩效越高。社会责任表现能通过降低财务风险来提高公司绩效。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虽然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但其对公司的积极意义更高,本文的研究即从降低财务风险和提高公司绩效的方面提供了支持证据。公司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的不足是只选择了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而没有考虑未披露的上市公司,而这些公司或多或少会从各个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本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但本文只选择了典型性的财务管理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Preston,O’Bannon.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 36(12):419-429.

[2] AUPPERLE K E,CARROLL A B and HATFIELD J 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2):446-463.

[3] 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4]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李正.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6]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7]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北京:会计研究,2006(10):36-43.

[8] 赵春光,张人骥,李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2011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11.

[9] 王力军.大股东控制、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国有及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J].北京:证券市场导报,2006(11):63-70.

[10] 王凤.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北京:经济管理,2007(8):16-21.

[11] 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哈尔滨:管理科学,2005(3):16-22.

篇9

一、引言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形成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教师有过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Milne andMcConnell,2001)。这些都迫切地要求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课程专题研究(course researchproject)为训练载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self-directed learning)。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根据问题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辨析式思维能力;有能力识别和搜集相关资料,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现行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辨析式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认知和学习的一种能力,强调有选择性地对知识和信息加以判断与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方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②有针对性地学习。从对现实问题思考中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和应用能力。③组织学习小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④开放式的动态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确定分析对象、鉴别问题、搜集信息。⑤非结构化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现实的、复杂的管理环境,并逐渐养成对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课程专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专题研究,是在运用专业课程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提炼出的关键性、综合性问题为主题,利用开放性的资源环境,结合现实商业环境,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并完成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三、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课程专题研究为主要训练载体。笔者根据本科生财务管理平台课的特点,遵循研究型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了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三个系列课程研究专题和体现财务管理核心内容的六个分析案例。每个研究专题都使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点体系,通过完成该研究专题,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案例分析则针对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在学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研究相关专题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整个财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本文以公司价值管理为主线,设计了公司财务状况分析、财务预测和价值估价三个核心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包含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点群,同时,三个研究专题知识点群之间紧密联系,涵盖了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这三个研究专题的逻辑关系是:①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针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与财务状况,目的是发现公司过去及目前存在哪些财务问题,并延伸寻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公司调整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②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对公司近期未来的规划,强调在上述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短期预测和规划,解决公司营业收入和融资策略相配合的问题,是对公司短期的价值管理;③公司价值估价是对公司的长期价值管理,通过对公司价值评估,发现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问题及关键因素,为管理层进行价值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投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学生在完成三个研究专题的同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上述系列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也关注公司在当前、近期与长期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价值管理的理念。

2、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问题设计

(1)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研究专题的分析框架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和现金流分析两部分,涵盖了三张基本财务报表的全部信息。学生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平均水平比较,对公司的基本财务报表全面解读和分析,发现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引发财务问题的经营与管理的因素,为管理层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提高公司价值提供依据。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样本公司存在哪些财务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本研究专题提供的分析框架对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②产生这些财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些根源对财务问题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寻找公司财务问题背后的根源,探究是什么样的经营问题导致了这些财务问题,又是如何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的计算和简单的比较分析上,而是深入分析财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逐渐体会到经营策略与财务策略的相互关系,以及体会如何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研究专题,在财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公司近期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是对公司的短期价值管理,对未来经营期内公司价值目标进行修

正和调整,为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提供依据。本研究专题设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规划。传统的财务预测与规划主要运用销售百分比法,一般分为收入决定融资和融资决定收入两部分。传统的财务规划一般都把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保持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追求的目标,只是单纯地考虑公司的市场目标,而没有考虑与公司市场目标相配合的各项财务目标,特别是公司的财务价值目标。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关心公司的财务目标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目标相统一、相协调、相配合。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将公司价值目标与营业收入与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相配合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规划。对传统的财务规划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改进:①对各项目的预测不是简单地同比例地放大或缩小,而是要考虑各类资产以及资产项目与主营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②考虑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③针对资产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④根据预期的财务指标以及改变假设条件后的可持续增长率,更能反映公司在预测期的情况;⑤考虑了公司的主动投资行为。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如何基于核心财务价值指标进行财务预测?引导学生采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方法,结合公司的财务比率对公司短期未来进行财务预测。

②如何解决企业营业收入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配合?

这个问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按照传统的财务预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全面考虑公司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要在达到预期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既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并能完成对公司的融资规划,安排好融资规模及融资方式,即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统一。

(3)公司价值评估问题设计

公司价值评估专题,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专题。需要结合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分析和未来财务预测方法,对公司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各价值评估方法的原理,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司的长期价值进行评估,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管理。是三个研究专题中对学生财务判断能力、专业敏感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研究专题。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公司价值管理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不是单纯地预测数据而完成一个价值评估作业,而是从管理层对公司进行价值管理的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对公司价值有着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并为管理者提出可行的价值管理建议。

②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这个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提出,公司价值评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公司的投资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公司的投资人需要从公司的价值评估报告获得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相关信息,并作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因此,学生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样本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被市场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样本公司是否仍值得投资人投资。

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价值评估的同时,从公司的价值管理和市场价值角度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而对长期价值管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个研究专题选择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主体,逐步提出层层深入的研究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置于开放式资源环境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每个研究问题都没有惟一的答案,选择的样本公司不同,公司的经营方式、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界定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个研究专题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问题,涵盖了一定数量的财务理论和知识点,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只给学生提出基本研究目标、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由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公司的特点自主决定需要的相关资料、研究方法、具体研究问题及确定研究方案,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挖掘公司的信息和分析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专题研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对研究专题项目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库资源、分析模型与工具、评估标准等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交流沟通;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

①确定研究对象。每组学生根据公司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选择较感兴趣的某一行业的某一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样本公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②确定研究问题并细分为具体问题。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在研究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公司的特点和经营情况,确定公司围绕该专题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细分问题。如对财务规划问题进行细分,确定具体研究项目为经营战略研究、利润规划、资产规划、融资规划等几部分,再针对各个具体的研究项目,结合公司的基本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③拟定小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后,学生小组成员讨论拟定较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的工作计划安排和确定的分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工作,使整个学习过程有序而高效。

④自主学习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必要时可以小组谈论共同解决,或请教教师。例如,对公司财务预测和规划时,需要学习销售收入预测、股利政策、项目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等相关知识模块。

⑤侧重发现问题。学生选择的公司不同,规划时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例如,规划时可能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市场需求如何;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关键因素;目前资产规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融资形式配合资产规模与结构的调整等,根据研究公司的具体特点,确定研究的重点,为提出解决方案做准备。

⑥ 提炼研究结论。完成研究内容,并依据对研究结果的判断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针对研究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为测评阶段。学生根据每一个研究专题的要求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就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炼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点评;测评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篇10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的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篇11

相关文献概述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后的余额,这部分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不影响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向资本提供者提供的可供分配的最大现金余额。根据自由现金流理论的观点,进行负债经营的公司能够有效利用公司债务的约束机制,减少公司管理层控制的闲置自由现金流,激发管理层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负债经营公司能够促使负债经营公司成为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Jensen(1986)的研究结果发现,负债经营公司承担的债务能够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释放闲置的自由现金流,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以及促进公司成本的降低,最终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展开经验研究,以探讨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具体影响,为自由现金流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运用提供有价值的支持性证据。

根据对国外学者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自由现金流理论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现实解释力已经得到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基本认可。Shleifer & Vishny(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进行高负债经营的上市公司能够消除管理层控制的闲置自由现金流,从而避免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不利于公司价值的资源浪费行为,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完善资本结构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进而促进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更大的公司价值。相对于国外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上。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汪辉(2003)、李永杰和谢军(2009)等对进行负债经营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债务能够对公司价值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影响是由于财务杠杆能够对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产生良好的影响,进而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并最终实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张俊瑞等(2003)、杜兴强和王丽华(2007)、杜兴强和王丽华(2009)亦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手段,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证实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影响。

通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查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统计关系,并未能对资本结构如何发挥对管理层的激励功能的机制展开详细的阐述。管理层的薪酬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激励机制。假设资本结构能够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资本结构必然也将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产生比较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资本结构是如何实现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为自由现金流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运用提供有价值的支持性证据。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立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作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衡量标准,采用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程度作为衡量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程度的标准。因此,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公司负债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敏感程度的强化,在此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本文设立了以下两个研究模型:

com=α+β**per+ε (1)

com=β**per (2)

com表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薪酬总额,per用上市公司的年净利润总额作为对公司业绩的衡量,α、β为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具体的变量说明见表1。从上述两个研究模型中可以发现, 能够从绝对数的角度反映com(管理层薪酬)与per(公司业绩)的关联程度;而且,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关联程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管理报酬的激励强度。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为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能够获取有效财务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择取上市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财务数据的截面分析以及混合分析,最后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其中2009年的观察样本为755家公司,2010年观察样本为829家公司。

本文利用STATA分析工具对总体样本数据分别从2009年和2010年两个年度进行截面分析,并且以财务杠杆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将两个年度的样本数据进行划分,具体分为低财务杠杆组(LL)、中财务杠杆组以及高财务杠杆组(HL),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与相关检验

(一)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

本文以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对公司业绩敏感程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的具体量化指标。首先,将样本总体数据分成2009年度、2010年度截面数据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混合数据;然后,针对2009年度的截面数据,运用模型(1)对截面数据以及混合数据的低财务杠杆组(LL)高财务杠杆组(HL)采用模型(1),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OLS法),从而估计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联程度;最后,根据相同的研究思路分别对2009年度、2010年度的截面数据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混合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进而,运用模型(2)和模型(3)来估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β),在此基础上对β进行等价性和差异性检验以测定财务杠杆水平对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关联程度的影响,具体见表4。

从表4的White-test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否提出金融业公司,高财务杠杆组的 值都要显著高于低财务杠杆组,表明:从绝对数的意义上看,高财务杠杆组的管理层报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程度要显著地高于低财务杠杆组。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公司债务能够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对公司业绩的敏感程度。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债务水平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减少自由现金流的成本,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改善并最终实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

(二)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为了检验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积极效应,本文以财务杠杆水平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采用OLS法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从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务杠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积极反应。而且,剔除了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极端值效应以及时间效应等变量的影响之后,这种积极反应仍然是显著的。

研究结论及展望

研究结果显示,高财务杠杆组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敏感程度要显著地高于低财务杠杆组。研究结果证实,高负债经营的上市公司承担的债务能够对公司价值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这种积极效应是通过债务约束机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而实现的。因为高负债经营的上市公司能够促使管理层减少闲置的自由现金流,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的证实了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水平对公司价值的积极效应。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对公司债务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程度的强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债务约束机制有效地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的改善。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可以证实负债经营公司的债务约束机制能够减少公司管理层控制的闲置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成本,促进上市公司提高管理效率进而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和投资者利益保护[J].经济研究,2001(11)

2.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7(1)

3.杜兴强,王丽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股权结构、行业特征及最终控制人性质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1)

4.李永杰,谢军.资本结构和管理报酬的业绩敏感度:基于自由现金流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经济,2009(1)

5.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0802

1引言

政治关联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学者所关注,但都没有对政治关联的概念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Faccio(2006)认为政治关联是指企业通过政治关联高管影响政府部门从而获取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优势。国内学者刘晓薇(2008)利用公开的可观察的信息给出了两种定义方法,把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曾经或当前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担任人大代表界定为高管具有政府背景。在法律层面上,政治关联被认为是合法的。在各国政治关联都被认为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法制水平也较为低下,政治关联被当作是一种非正式的机制来帮助公司提升公司的价值。而国有企业因为本身就为政府所控制,故其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而民营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设法建立政治关联。例如:聘请有政府背景的人作为公司高管、聘请政府负责人作为公司的顾问。研究表明,政治关联有助于民营企业业绩的提升。

2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行为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关系主导型社会结构下,公司越来越重视政治战略,一般公司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尤其是政府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公司的不利影响会努力建立一定的政治关联,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来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2.1政治关联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各个公司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向银行融资的难度也不同。由于民营公司资产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的不确定大、风险大等原因,民营公司往往很难在银行融资。这也导致近几年江浙一带许多民营公司破产的一个原因。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公司销售不畅,融资也遇到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破产。在民营公司建立政治关联以后,民营公司将会因为政治关联而形成一定的声誉,从而使其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也可能会增加该公司在银行的信用评级从而增加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这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政治关联对公司获取政府补贴的影响

民营公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经常无法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公司建立了政治关联,方便了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从而能获取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的信息,从而能使公司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和更优越的资源配置。例如税率的优惠,曹书军、刘星等(2008)年研究发现建立了政治关联的公司要比没有政治联系的公司税负更低一些。陈冬华(2003)发现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具有政府官员的背景,则该公司更容易获取政府补贴收入。政治关联使公司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弥补了民营公司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使其更具竞争优势。

2.3政治关联对政府干预的影响

潘红波、夏新平和余明桂(2008)发现政府干预对业绩较好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活动进行负面干预。但政治关联有助于降低公司的经营决策受到政府的干预。由于地方政府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一些公司进行经济干预,一般民营公司在经营较好时,会遇到一些政府干预,政府会要求该公司去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公司,但这种政府干预会影响公司的发展,负面的政治干预可能会导致公司经营决策的失败。在公司建立政治关联后,可以有效减少这种负面的干预,从而使公司可以按照正常的节奏经营发展。政治关联可以作为一种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减少政府的干预,保护公司的产权免受政府的损害。

2.4政治关联的危机救助

Faccio等对政治关联与公司救助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测试,研究测试了在1997年到2002年6年间35个国家的450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和与其相应的配对的同等的无政治关联公司,研究结果表明450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比没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借到更多的钱,在他们遇到经济困难时,有政治关联的公司更能得到本国政府的救助。故政治关联能帮助公司在陷入经济危机时给予其经济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从而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3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行为消极的影响

3.1政治关联容易导致过度投资

由于对政治关联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公司为了建立政治关联可能会通过权钱交易来贿赂政府官员,在缺乏司法制衡、舆论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严重的和权钱交易机制。与政府形成了良好政治关系,公司将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获得更多银行贷款,贷款期限也更长,其投资时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少,导致公司不注重自身的经营管理,不注重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注重与政府官员建立关系,热衷于盲目的投资和增加资本。盲目地投资可能将资金投向盈利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政治关联公司经营业绩降低,从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

3.2政治关联会导致政府的负面干预

梁莱歆和冯延超(2010)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发现政治关联民营企业雇员的规模、薪资成本均显著比非政治关联企业高,表明政治关联企业受到政府为扩大就业、提高人均收入而进行的政治干预,这些负面的干预使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偏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了公司的价值。

3.3政治关联会降低公司财务决策的谨慎性

雷光勇等(2009)研究政治关联对审计师的选择的影响,结论表明政治关联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外部制度环境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相对于制度环境更要受制于政治关联的影响。面对与政府关联的公司,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承受较强的政治压力,从而更容易丧失独立性。因而政治关联公司在作出财务决策时将会更大胆,缺乏谨慎性。

3.4政治关联会导致寻租行为

余明桂等(2010)研究发现基于政治关联的财政补助是没有效率的,有政治关联的公司在获得财政补助后并没有提高公司的业绩,反而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公,降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有政治关联的公司通过影响掌握着财政补贴支配权的官员来获取财政补贴,这是建立政治关联的寻租假设。并且在制度约束越弱的地区这种寻租行为就越盛行。

4结语

政治关联在国内外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并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以民营公司建立政治关联的动机更强。的确,政治关联会给公司的公司价值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能使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同时政治关联也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公司无法正确的认识政治关联就有可能导致公司价值受损。因此,正确对待政治关联是公司建立政治关联的前提,一些政治关联公司过度依赖政府,认为即使出现财务困境,政府也会对其进行救助,因而就盲目投资,导致业绩下滑,企业价值受损。积极建立政治关联没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公司治理,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放大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及财务决策积极的影响,才能保证公司健康、稳定并且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69-04

中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其既有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不稳定因素在增加。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中国上市公司如何面对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成长战略、引导公司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公司成长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的成长率对公司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使命,它直接涉及到公司经营的好坏及管理的成败。许多高级管理人员把成长率简单地看成是某些必须最大化的事情。他们认为随着成长率的提高,公司的市场股票价值与利润必将增加。然而,事实上,快速成长和成长太慢都会对股票价值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方式不同而已。快速成长一方面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成长可能导致破产,从而影响公司的股票价值。另一方面,公司要想快速成长,公司的管理水平必须要相应地提高,以便提高成长的质量,假如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快速成长对公司是一种桎梏。成长太慢意味着公司有多余的现金流。大多数人认为,公司高成长能够增加公司的价值,而低成长则会减少公司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宏观环境的条件下,很多公司认为这个条件是他们发展的大好机会,都加快投资,扩大规模,以便使公司得到更快的发展。在此,笔者分析公司的成长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公司的成长分为可持续成长、高成长和低成长,其中,高成长是公司的成长率大于公司的可持续的成长率,而低成长是公司的成长率小于可持续的成长率。公司的可持续成长率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二、解决中国上市公司高成长问题之策略分析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比较多,解决公司由于高成长带来的融资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多。通常,上市公司的解决高成长问题的方法有如下四种:(1)发售新股;(2)提高财务杠杆;(3)有益的资产剥离;(4)供售渠道;(5)与“现金牛”进行兼并。目前,虽然中国采取抑制某些行业投资过热的宏观政策,但由于中国处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和消费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中国目前大多上市公司认为这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会,其一般采取提高财务杠杆和供售渠道的策略来解决高成长的问题。笔者对这五个策略进行分析,以给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发售新股

当一个公司有能力通过发售新股来筹集权益资本时,用增加的权益资本及因此而可能增加的借贷可为公司提供现金资源,满足公司成长所需要的资金。由于发行了新股,虽然公司的成长率增加能够使公司价值增加,但融资改变了公司股利的分配情况和公司的平均加权成本,这样的成长战略能否增加公司的价值值得讨论。在此,笔者用公式(4)来表示融资发售新股后公司的价值:

在式(4)中D11是发售新股以后每股股利,r1是发售新股以后的权益报酬率。

公式(6)与公式(3)式相比较,由于D31>D1,g′>g,r3几乎与公式(3)中的r相等,所以在这种情况,公司价值要比在可持续成长率情况下公司价值大,采用此策略是可行的。(2)公司仅仅是为了解决成长快需要筹资而进行购买而非自主生产,那么,公司就处于被动地位,成长率有可能增加,而公司的利润由于购买(成本增加)而减少,同时,由于大量利用供货渠道融资,降低了公司的信誉度,公司的经营失控和管理质量的大幅降低,从而使公司的平均加权成本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供货渠道为高成长融资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还不如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加公司的价值。

(四)资产的有益剥离

资产的有益剥离是公司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它描述了公司中持续的健康推动力。资源不断从价值低的使用渠道向价值高的使用渠道转移,对于售出公司而言,采用资产的有益剥离来为公司的高成长进行融资,公司的资源从价值低的地方转移到价值高的地方。但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公司往往会看到某些行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国家正在控制的行业而进行盲目投资,这样就会使公司的经营更加不稳定,增加了公司长期经营的风险,从而为将来的再一次剥离提供了机会,导致更大的失误。此时,资产的有益剥离还不如在可持续成长的策略下经营。另外,假如公司的资产剥离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战略地位,其将从资产的有益剥离得到的资金投资到更有竞争力的行业,一方面,资产的有益剥离增加了公司的赢利并减少公司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会减少公司的平均加权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使公司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五)与“现金牛”进行兼并

兼并是满足公司高成长所需大量资金的重要渠道,它为公司获得资金提供机会。一般说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兼并,一般会选择像“现金牛”这样出名的成熟期的企业,其正为多余的现金流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如果对高成长的公司来说,除了获得财务协同效应以外,还能获得管理协同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那么,这样的兼并无疑会增加公司股票的价值,从而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深远的、积极的、有利的影响。但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中国兼并的政策存在某些缺陷,即使具有以上的各种效应,兼并的代价可能很高,这是因为当前的宏观环境不太适合兼并策略,除非在兼并以后,能够更显著地减少公司的平均加权成本,否则兼并策略是不可行的。假如兼并只是从财务协同效应的角度考虑,即为满足公司的高成长而融资,从长远来说,这并不一定就能增加公司价值,在此情况下的公司价值并不一定比在公司可持续成长率下所计算的公司价值要大。

三、结论

笔者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下,分析了上市公司为高成长策略的融资问题。笔者从发售新股、提高财务杠杆、有益的资产剥离、供售渠道和与“现金牛”进行兼并的五个策略进行分析,得出了公司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是否应该采用高成长策略以及采用高成长策略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此问题研究,以期为中国上市公司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适时抓住机会,扩大经营,加快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戴维・F・霍金斯.公司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道格拉斯・R・爱默瑞,约翰・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