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篇1

【关键词】

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影响

在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认清统计的真谛、领会统计思想,对统计本身来讲,有利于提高统计水平和统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对外界而言,有利于树立别的工作及别的理论不能取代和比拟的统计权威。

一、统计思想简述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

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要求统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总体资料是由作为承担者的个体身上搜集后综合而来的,而个体资料千差万别,有些界限还不好判断。这时就需要站在总体的角度,看哪些符合总体要求,哪些不符合总体要求,避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避免偏离统计本身的功能。

二、统计思想的几个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也就不需要做统计,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三、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应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应用和等D个环节;而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统计资料显然应包括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的系统资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资料;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研究统计资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个涵义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辨证关系。

统计工作的5个环节中,设计是基础,说统计学是方法论的科学,最主要的就体现在统计设计上;统计工作能否达到目的,关键也在于设计。若把统计工作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统计设计就相当于产品设计,统计调查就是施工,统计整理就是组装,统计分析就是质量检验与分析,统计信息应用与就是广告宣传与销售。每一环节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设计和分析是技术性、理论性最强的工作,统计的特殊功能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统计设计实际上是告诉操作者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整理;分析与信息就是告诉用户统计可以达到什么目的,而这些目的是别的专业达不到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统计如此重视,联合国为什么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关键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今天的社会,统计已相当发达,无论是资料搜集方法研究,还是统计规律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统计总体。统计工作者从调查开始到整理出对外服务的系统资料,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统计总体的外貌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再从数字后面找出内部特征,就能总结出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结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法则,就可以提出管理社会经济的有效建议。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由统计指标所核定的数量是有科学涵义的,指标之间是有严密分工的。因此,统计分析是别的分析所不能比拟的。

四、统计工作如何改进

统计学虽然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但还没有成熟为一个具有完整稳固基础的知识领域,因为就统计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围是如此之大、我们所面临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断夯实和拓展其学科基础,以保证统计学定量认知的职能与功能。所以,从人类不断增加和提高的对统计的要求出发,我们要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相融,要不断汲取其他相关学科例如数学、复杂系统科学、混沌学、仿真学、计算机学等的最新发展成果来补充、拓展统计学的基础,否则,统计学的发展就会缺乏生命力,就会裹足不前。

在市场经济时期,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贻误正常工作。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企业单位,行业系统,尤其是企业集团需要具有责任心、富有时代感,并有开拓创新精神与较高业务素质,能带领同事一道学习与工作的统计负责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重视,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将会不入更高的一层台阶。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80-02

1 前言

在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当普遍,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受到极大压制,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及创造性。合作学习指的是通过合作的方式M行学习。目前,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很多[1-2],但均是关于合作学习模式如何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的,关于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不多。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及合作学习模式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江山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年级4个教学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个组,每组2个教学班。其中,对照组的2个班有男生53名、女生45名共98名学生,平均年龄12.18±1.03岁;实验组的2个班有男生52名、女生44名共96名学生,平均年龄12.25±1.07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1)合理地进行分组: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学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科学分组,每个小组应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和难易程度,科学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还可以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探索性任务供学生合作学习。

3)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3]: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设定富有趣味、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下发任务(教师结合课程设置制定探索性任务,分发小组子任务)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个人职责)交流协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示评价(对小组作品进行展示,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归纳总结(进行组内、组间及教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向相关学生反馈,督促其进行改正)。

3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在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结束后,其相关指标可以进行评价。

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0~50分,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认可程度越高。

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等3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0~50分,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越高。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4个方面,其中理论考试及(电脑)操作考试分值均为0~100分,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分值均为0~50分,总分30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成绩越好、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越高。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

师生互评情况

1)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两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分等方面的评价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两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总分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情况。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操作考试、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以小组为载体,采用探索性任务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组内和组间建立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3-4]。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后,对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教师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情况通过数字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用数字说话,根据数据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避免了单纯文字的说教[4-5]。

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分等方面的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表明教师对两组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类似,没有因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教学态度不重视;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总分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程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平丽雅.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6(4):164.

[2]杨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效率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9):108-109.

篇3

二、课题界定。

要求回答"什么是"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要领的定义、涵义及来源。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出去。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可说明:

1.研究原因。具体说明:

(1)时代背景。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

(2)针对问题。说明根据新的社会参照标准的要求,本课题试图解决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问题表述要求:①一定的维度说明,并使彼此边界清晰,不致混淆。②同一方案中旨在解决的问题前后一致,防止互相矛盾。③彼此逻辑关系正确,母概念与子概念关系清晰。④总课题所列问题要包容子课题旨在解决的问题,防止各说各的互相矛盾。子课题要根据总课题所列的某些问题作具体说明。⑤旨在解决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指导理论、研究内容及操作变量等相呼应,前后照应,防止相互分离。

(3)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校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可说明:

1.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

2.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

3.通过前测对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进行等化处理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对照对象。

五、研究思路。可说明:

1.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在有假设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必须围绕“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这样一些标准:

(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通常说明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那么就(有可能)……"

(2)一般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假设有待检验,且必须可以检验。必要时可对假设作理性分析。

2.指导理论。主要说明原理性理论。要求:

(1)少而精(2)针对"问题"(3)能指导操作(4)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可引经据典,也各自圆其说。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3.研究目标。独特的研究课题应有独特的研究目标。表述时要注意顾名思义、切题、个性化。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至少说二点:

(1)研究目标。也称中介目标、自变量。即解决问题的对策。常简述如何操作,包括途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注意:①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②体现先进性。在收集和研究相关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③如总课题分解为子课题时,则要分别说明。

(2)学生发展目标。也称教育目标、因变量。常简述由于实施上述操作,学生发展将如何。注意:①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②理顺逻辑关系,如说直接目标1,由此导致目标达成2、3……③与研究目标构成函数关系:(假定其它因素作用为零的情况下)

六、因变量及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求:

1.将前述因变量分解为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2.说明评价指标的测试及观察判断方法

3.设计好相应的统计表格

七、自变量与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说明:

1.自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原因

(2)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规范,将方法化为方式,并体现先进性。如说"模式",则按"模式"要素分别说明规范要求。

(3)规范操作

2.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八、研究方法和设计逻辑。可说明:

1.研究方法。说明每一研究方法用于什么。

(试介绍教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

2.设计逻辑。说明如何取样,绩效如何反映。

九、预期研究成果。可说明:

1.研究报告2.其它论文3.专著4.音像资料5.典型教案6.教具学具(含课件)等

(附鉴定材料:①主件:研究报告;②附件:有关研究的支撑性材料;③研究工作总结)

十、研究步骤及进度。可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可说明:

1.课题研究的类别。说明是独立课题,还是集体课题。如果集体课题,则要说明如何分工协作。

2.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说明是集体研究式、总分协作式还是纵何分层式研究形式。

篇4

Influence on Blood Gas Analysis of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SONG Wei-rong,ZHAO Hua,LIU 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3):132-13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aled prostaglandin E1(PGE1) on blood gas analysi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Method:50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in acute phase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24 patients) and treatment group (26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con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uch as systemic spasmolysis,relieving asthma,anti-inflammatory,in treatment group who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atomization inhalation of PGE1.Then compared the patient’s radial artery blood PaO2,PaCO2 index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3 days.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1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7.67%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ronchial asthma; Aerosol inhalation; PaO2; PaCO2; PGE1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3.039

支气管哮喘又被简称为哮喘,是因过敏原或者其他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极度增高的过敏性疾病[1-2]。该病已经非常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针对该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病因病机的研究和探讨等,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支气管哮喘可以诱发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文献[3]研究表明,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噻托溴铵对老年支气管哮喘能蚱鸬胶芎玫闹瘟菩Ч,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并有效缓解相关临床痒状、体征。前列腺素E1(PGE1)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因此,本研究选取患者的血气分析作为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桡动脉血中PaO2、PaCO2的变化。PGE1是常用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它能够抑制多种参与发病的脱敏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生成以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PGE1具有扩血管、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4]。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尚有不少新用途,其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PGE1是前列腺素中具有很强舒张支气管作用的物质,其作用机制是可直接对抗血栓素的收缩支气管作用,并且维持内皮细胞功能等作用[5]。本研究着眼于前列腺素E1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从而开辟该病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雾化吸入法以其见效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作为平喘、消炎、化痰、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6-7]。本研究对26例采用雾化吸入PGE1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aO2、PaCO2情况进行探究,探讨其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2015年1-12月经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13例,女

13例,年龄20~60岁,病程3~12 d;对照组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1~63岁,病程3~14 d。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解痉、平喘、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支持治疗,治疗组研究对象给予PGE1雾化吸入为主的治疗方案,10 μg/次,每天雾化吸入2次,共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用药期间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出现的时间、实验室检查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生的情况,治疗后复查血气分析了解血气分析改变。治疗3 d后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评估,(1)痊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复查实验室检查好转;(3)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复查实验室检查有所好转;(4)无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改善,复查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总有效=痊愈+好转+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PaCO2、PaO2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中PaCO2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治疗组有3例出现腹痛、腹泻、上腹部不适(疼痛或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3/26);对照组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4/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该病的产生是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产生可逆性的痉挛、狭窄等表现。临床上,经常表现为患者发作性的、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的呼吸困难,症状可以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相等。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自行缓解,亦或经过一定治疗过程后方可得到缓解。但是有些患者的临床症状非常严重,他们的症状可以延续到数日甚至于数周不等,针对某些患者有时还可以出现反复发作的病程。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会感到身体极度不适,该种疾病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恶劣影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引起的缺氧和CO2潴留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酸碱平衡失调的表现被作为本病的发生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础,并且决定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影响它的转归。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经过3 d的治疗后,治疗组应用PGE1雾化吸入治疗前后PaO2和PaCO2的变化显著(P

前列腺素(PG)存在于许多生理组织中,由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多种形式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的作用广泛复杂,按结构可分为A、B、C、D、E、F、G、H、I等类型,各类型的前列腺素对不同的细胞,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前列腺素作为组织激素广泛存在于器官组织中,在细胞受损时必然涉及前列腺素系统。急性呼衰常见于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休克、烧伤、败血症、肺栓塞以及长时间应用呼吸机等情况。在上述情况下均可发现循环系统中前列腺素水平的改变,前列腺素的变化与肺有密切的关联[8]。前列腺素E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减少血流的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前列腺素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传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起调节作用。PGE1具有选择性的扩张肺血管,改善通气与血流比值,减少无效腔通气[9]。PGE1也可通过抑制肺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升高,从而起到解痉平喘的作用[10-11]。Kazui等[12]给失血性休克犬输注PGE1,导致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降低了肺动脉压与肺血管阻抗,与对照组相比还明显降低了跨肺泡床压力梯度,组织学检查证明经PGE1治疗,肺间质水肿有所减轻。PGE1尚可对抗PGD2、PGF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以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的合成,稳定肥大细胞,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13]。PGE1亦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14],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右心负荷,使右心功能得到改善,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心输出量。PGE1的上述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纠正呼衰,疗效确切。临床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1与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AECOPD,可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指标,临床疗效比较显著[15]。

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大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无创呼吸机能有效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改善患者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情况及肺功能[16-18]。

雾化是通过喷嘴或用高速气流使液体分散成微小液滴的操作。被物化的众多分散液滴可以捕集气体中的颗粒物质。通过气体雾化将液体经过特殊装置化成小滴,成雾状喷射出去,易于进入气道而发挥作用。它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介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并能减轻抗原抗体结合时激发的酶促过程,抑制支气管收缩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而减轻平滑肌的收缩反应。PGE1静注联合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治疗组患者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并优于对照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5]。

PGE1雾化吸入较传统用药有明显的优势,可使气道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并且充分发挥局部作用,可避免或减少患者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文献[19]研究表明,单肺通气前右侧肺雾化吸入0.2 μg/kg PGE1能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综上所述,PGE1雾化吸入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显著缓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借鉴、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代亚东.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吉林医药,2008,29(19):1689-1691.

[3]吕昊泽,刘仲祥,侯松萍.布地奈德、沙丁胺醇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01-4002.

[4]刘春云,刘永平,龚享文.前列地尔药理学研究进展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31(11):648-651.

[5]刘红卫.简述前列腺素E1的临床新用途[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11(11):16-17.

[6]陈倩霞.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2):230-232.

[7]潘玉辉,李颖超,邱跃灵,等.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及教育管理应用于COPD及哮喘患者的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924-1925.

[8] Demling R H.The pathogenesis of respiratory failure after trauma and sepsis[J].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80,60(6):1373-1390.

[9]毕筱刚,周凤丽,张天托,等.前列腺素E1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429-430.

[10]韦俊,丁华荣,梁自乾.前列腺素E1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8):992-995.

[11]赵陇,雷军,夏薇,等.前列腺素E1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7(2):1-3.

[12] Kazui T,Webb W R,Wax S D.Effect of prostaglandin E-1 on the lung in hemorrhagic shock[J].Surgical Forum,1976,27(62):187-189.

[13]宫子超.前列腺素E1治疗支气管哮喘40例[J].临床荟萃,1996,11(4):173

[14]郭振辉,叶曜芩,景炳文,等.前列腺素E1联合氧疗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50-51.

[15]乔云峰,王冬梅.前列腺素E1联合喘可治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9):126-128.

[16]⒀.无创呼吸机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24-26.

[17]訾春雷,赵亚君,马鑫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76-77.

篇5

本组37例患者均来自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情感障碍、成瘾物质滥用史,无心、肝、肾等脏器的严重疾病,无严重产科并发症。曾在我院行规范产前检查,接受健康宣教,在我院分娩,并接受每周1次的产后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存在产后抑郁症入选。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产后抑郁症的诊断采用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EPDS内容包括10个问题,分别反映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应付能力、失眠等情况。由受试者根据自已症状出现的频度“从未”、“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进行评分,每个问题得分为0~3分,各项得分累加即为量表总分。得分范围0~30分。EPDS总分>13分可诊断产后抑郁症;EPDS总分<12分可认为无产后抑郁症。

分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及生产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20例,均来我院进行心理疏导配合音乐治疗,治疗周期4周。专业对照组17例,仅进行产后随访。两组入组前与4周后均填写EPDS问卷。

处理:心理疏导内容包括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苦恼和担忧,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绪困扰和心理失调的非理性认识,代之以逻辑的、合乎理性的理念,帮助患者建立一种较实际的、合理的人生哲学,使其善于接纳现实,不苛求他人与自己;同时明确抑郁症是常见的病症,经科学治疗可得到缓解。

音乐治疗由音乐专业人士根据患者欣赏水平选择歌曲列表。通过不同风格的歌曲来依次达到宣泄不良情感、缓和矛盾情感,支持和强化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等效果。音乐治疗1次/日,每次30分钟,4周1疗程。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两组确立诊断时的EPDS评分及4周后EPDS评分,对评分资料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EDPS评分发现干预组干预前后的评分差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不仅危害产妇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到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应引起重视。

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体育疗法、音乐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电针疗法等等[3,4]。本研究致力于通过非药物疗法改善产后抑郁症。

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建立起较合理的思维方式,正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的方法,又被称为认知疗法,已被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并广泛地应用于抑郁症的不同情况。

音乐疗法是指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受治疗者在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内容,经历音乐的体验,以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及生理健康,达到强健身心、防病治病的目的[5]。本研究请音乐专业人士协助,针对患者欣赏水平选用音乐开展音乐治疗,较好地解决了依从度的问题,且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利用心理疏导与音乐疗法联合,发挥了两种疗法的互补作用。该方法费用低廉、简便易行、轻松愉快,适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明芳.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28-30.

2 陈露露,周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8):982-983.

篇6

快速康复外科(FTS)是临床上外科围术期处理最为先进的措施之一,此全新理念是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围术期护理,目前已被认定为安全有效[1]。LC有创伤小、恢复快、伤口美观等特点,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2]。但是该手术术中和术后仍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FTS采取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伤应激发生率,并使其快速、顺利康复。本研究主要探讨在LC围术期中,FTS护理措施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本院行LC的120例患者。选入标准:单纯胆囊结石、良性胆囊息肉、非急性发作期需行腔镜切除术的患者。排除:合并心血管疾病、胆管狭窄、肝硬化的患者和妊娠女性;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术中发现合并其他腹部疾病、由其他原因需中转开腹的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FTS组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47.6±8.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37 例,年龄25~75 岁,平均年龄(45.5±9.6)岁。两组患者在基础情况(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分别采用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 具体措施对比简述如下;

1.2.1对照护理组 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相关信息,使其放松心情,减轻术前焦虑,积极配合治疗;②术前禁忌,12 h内禁止进食,4 h内禁饮;术后禁食维持至排气后,同时可适当饮水;③术中、术后控制室温在 23℃~25℃;④早期运动应在护士协助下进行;⑤术后疼痛对症治疗即给予止痛剂镇痛。

1.2.2 FST护理组 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缓解焦虑;术前禁忌同上, 此外术前2 h饮5%葡萄糖注射液400 ml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②术中除了保持室温适宜外,还用加热毯及其他措施进行体温监测和保温;③术后饮水控制:麻醉清醒后无异常体征,可进少量温水,以后渐渐增加,第1 d饮水量不能超出500 ml。恢复饮食:遵循少量多餐、循序渐进原则,术后6 h可进少量无脂流质饮食;④术后第1 d可在外力协助下下床小便,第 2 d能下床进行简单活动;⑤术后疼痛时使用自控式静脉止痛泵缓解,配合口服非甾体抗感染止痛药。

1.3观察指标 ①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的指标:比较两组术后首进食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②评价LC围手术期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FTS组首次进食时间、肠道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FTS组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对照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多脂饮食使得胆囊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LC是经过临床医生不断的探索,能使患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术方式[3]。而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则能够在LC围术期为患者提供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并将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实现最小化,也因此被临床运用以减轻患者的病痛,改善疾病的预后[4]。在LC的围术期,FTS护理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术前访问:告知患者及家人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鼓励和安抚患者,照顾其不良情绪,如术前焦虑。②调控饮食:术前严格要求禁食禁饮,与麻醉医师协商后可在术前2 h饮用碳酸饮料以减轻术前焦虑反应,也可有效预防术后胰岛素抵抗。术后早期4 h后即可恢复进食,有效降低吻合口瘘和感染的发生。③肠道准备:近来,大量研究表示腹部外科手术的肠道准备会增加手术风险,如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鼻胃管是否置入不是导致术后恶心的原因,因此可不用常规放置;为减少感染的机会,除了因前列腺肥大等导致排便困难的患者,应尽早拔除尿管。④术后锻炼:鼓励术后早期运动,利于减少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麻醉清醒当天便可在外力协助下小便,第2 d能下床进行简单活动。⑤FTS护理的患者应用自控式静脉止痛泵进行止痛,有利于消除疼痛引起的不良心理体验,从而益于患者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和护理。

医学的发展与时俱进,LC已是临床上的常规手术,将FTS应用于LC围术期护理中对提高术后患者康复水平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综合本次研究发现,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有效实施尚有赖于综合多学科合作的医疗模式的发展。本次研究将范围限定在LC围术期中FTS的相应措施,虽然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符合统计学规律,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临床工作的现实意义,FTS与目前的常规护理比较而言,更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也因此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平,杨惠,韦文萍,等.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胆囊切除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1):140-141.

篇7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855-02

Theory andApplication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Song-lin1, GAO Pei-pei2

(1.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of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China;2.Department of Forensic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 Pattern Recogni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Summary of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and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pattern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ng; classifier;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引言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一种从大量信息和数据出发,在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及数学推理的方法对信息特征自动完成识别的过程。模式识别属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1],内容非常广泛。20世纪70年达国家开始将模式识别广泛技术应用于刑事侦察部门[2],近年来,模式识别在我国刑事技术的应用也取得长足发展,模式识别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刑事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建设。

2 模式识别与模式识别系统

模式识别是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或逻辑关系的等)特征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3-4],一方面研究生物体(包括人)是如何感知对象的,另一方面是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用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后者则是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范围,目前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模式识别通常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实现阶段,前者是对样本进行特征选择,寻找分类的规律构筑分类器,后者是根据分类规律对未知样本集进行分类和识别,模式识别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模式识别系统框图

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数据采集是指把被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转换为机器可以接受的数值或符号集合。这种数值或符号所组成的空间为模式空间。为了从这些数字或符号中抽取出对识别有效的信息,必须进行预处理,包括进行二值化处理、数字滤波进行平滑去噪处理及规范化处理等。

2) 特征提取:

预处理后的信息送入特征提取模块抽取特征用于分类器的设计。特征提取的目的是从原始信息中抽取出用于区分类型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识别过程还是训练学习过程,都要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本质的重要特征或属性进行量测并将结果数值化或符号化,形成特征矢量。比如,指纹识别时,提取的特征有纹理、交叉点、形状等。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对识别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模式选择得好,对不同类的模式就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能比较容易地设计出性能较高的分类器。因此特征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分类器的构造和识别的效果。

虽然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在模式识别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迄今没有特征提取和选择的一般方法,大多数的方法都是面向问题的。有人可能认为在处理识别问题时,模式特征取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模式向量的维数越高,对分类器的设计越是有利。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用一组特征做出来的分类器不能满足要求的话,自然就会想到增加新的特征。虽然知道特征的增加同样也会增加特征提取的困难和分类计算的复杂性,但总认为这样可以改进分类器的性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当特征的数目达到某个限度后,不但不能改善分类器的性能,反而使它的工作恶化,产生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用以设计分类器的样本数目是有限的。为了使模式识别的结果满意,在增加特征的同时,必须增加供学习的样本数量。

3) 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

生成的模式特征空间,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的最后一部分: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该阶段最后输出的可能是对象所属的类型,也可能是模型数据库中与对象最相似的模式编号。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通常是基于已经得到分类或描述的模式集合而进行的。这个模式集合称为训练集,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称为监督学习。学习也可以是非监督性学习,在此意义下产生的系统不需要提供模式类的先验知识,而是基于模式的统计规律或模式的相似性学习判断模式的类别。分类器设计及分类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模式识别方法:模板匹配、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或结构)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和神经元网络模式识别。

3 模式识别方法

3.1 模板匹配

模板匹配是一种相对简单的也是早期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之一。匹配是模式识别的一种分类操作,主要是判断同一类的两个实体特征间的相似性。模板匹配的基本思想主是利用实体的特征进行模板匹配。但是该方法计算量非常大,同时该方法的识别率严重依赖于已知模板,如果已知模板产生变形,会导致错误的识别结果。

3.2 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理论是一种相对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识别理论。统计模式识别,又称决策理论识别,该方法基于模式的统计特征,用一个n维特征空间(特征集)来描述每个模式,然后基于概率论矩阵理论等知识,利用合适的判别函数,将这个n维特征空间划分为m个区域,即类别。特征值分布函数可以通过指定或学习得到。统计模式识别经常用于解决分类问题。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支持向量机就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模式识别方法。

3.3 结构(句法)模式识别

结构(句法)模式识别主要是基于特征的结构相关性将复杂的模式用简单的子模式或基元递归来描述,这种描述与文字中的句子通过多个单词来描述相似。

3.4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由大量交互的神经元构成的计算系统[5],神经模式识别即是利用神经元网络中出现的神经计算模式进行。神经元网络允许模式可以有噪声,若训练得当,神经元网络会对未知模式的类别做出正确的响应。

4 模式识别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模式识别已被广泛应用在了刑事科学技术领域[6],如痕迹检验、票证印章识别、相貌识别等。

4.1 痕迹鉴别

痕迹鉴别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于查证、披露和确认罪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指纹鉴别、足迹鉴别、掌纹及皮肤纹鉴别、枪弹痕迹鉴别、凶器及作案工具鉴别和汽车轮胎等其它痕迹的鉴别。其中指纹识别[7,8]最为常用,经专家证实,每个人的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凸凹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样的图案,而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种唯一性,就可将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从而识别出对应的案犯。现代公安系统中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并与人工认定相结合,效果十分显著。这种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金融、保险、出入境安全通道、医疗卡、安全系统等重要业务的身份鉴别。

4.2 票证印章识别

票证包括护照、支票、银行信用卡、股票、国库券、发货票、产权证、工作证等有价证券、证件和票据,一般票证均采取相应的高新技术防伪措施如在票证上印刷上有特殊花纹、加金属线和荧光粉材料等。除了用一些简易的紫外线方法检验外,通常可将形成防护信息转换成代码均匀散布在票证上[2],鉴别时只需将防护信息代码提取出来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如直接通过刷卡、扫描等方式即可鉴别真伪。

4.3 生物特征识别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统计学等手段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9,10]。生理特征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多为后天性的。同时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和可接受性等特点。

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手形识别、人耳识别、基因识别及红外温谱图识别等。基于行为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有步态识别、击键识别和签名识别等。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式识别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模式识别技术越来越完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模式识别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将为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刑事科学的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贾铁军,李锦.人工智能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02,(6):56-60.

[3] 严红平,潘春洪.模式识别简述[J].自动化博览.2006(2):22-26.

[4] 熊超.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1-172.

[5] 潘盛辉,韩峻峰.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及其应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0,11(4):33-36.

[6] 贾玉文,张书杰.刑事科学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7] 杨宏林,吴陈.指纹识别方法综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17(3):37-42.

[8] 谢健阳,李铁才,唐降龙,等.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156-157.

篇8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34-02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发病率高,值得我们重视。热性惊厥是因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渐出现紫绀、缺氧,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激素,除了通过缩血管作用来调节脑血流之外,还可以作为神经肽发挥神经元调节功能,参与脑部疾病的发病过程。正常情况下心肌的糖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这表明心肌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在心肌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首先受损心肌酶逸出,导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检测血浆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动态变化,判定热性惊厥患儿有无一过性脑功能及心功能的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热性惊厥组30例病例均选自200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患儿,其中单纯性热性惊厥27例,复杂性热性惊厥3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岁10例,1~3岁9例,3~6岁8例,>6岁3例。正常对照组22例均为同期正常健康体检儿,男14例,女8例;年龄:6个月~1岁12例,1~3岁8例,3~6岁1例,>6岁1例。

1.2 研究方法

热性惊厥组于入院24 h内经静脉采血,查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热性惊厥7 d后再次抽取静脉血复查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

1.2.1 血浆内皮素(ET)测定 取静脉血2 mL,注入含有30 μL EDTA-Na2(10%)和40 μL抑肽酶的试管中,混匀,4℃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浆(溶血样品影响初定结果)。存在-20℃可保存2个月。测定前将样品取出,置于室温或冷水中复融,再次4℃离心(3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测定,正常组标本处理方法相同。

1.2.2 血清心肌酶测定 取静脉血2 mL,使用东芝7BA-120生化分析仪及利德曼心肌酶试剂盒,室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组与热性惊厥组(24 h内)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经SPSS 16.0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t = -6.453,P = 0.000

2.2 热性惊厥组(24 h内)与热性惊厥组(7 d后)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比较,热性惊厥组24 h内增高的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经SPSS 16.0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进行t检验,t = 10.285,P = 0.000

表1 正常组与惊厥组ET、CK-MB变化(x±s)

注:正常组与热性惊厥组(24 h内)比较,*P = 0.000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发病率高,儿童期患病率为3%~4%,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值得我们重视。热性惊厥是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血浆内皮素(ET)在热性惊厥患儿发作时参与了脑功能的调节,参与了发病过程[1]。正常情况下心肌的糖代谢是以有氧代谢为主,这表明心肌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2],在心肌缺氧时心肌细胞生物膜首先受损心肌酶逸出,导致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故我们开展热性惊厥血浆内皮素及心肌酶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以判断热性惊厥患儿脑功能损伤及心功能损伤情况。

3.1 血浆内皮素简述及变化

1988年日本学者Yahawn等从猪主动脉发现并分离出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其具有很强的收缩血管作用,被命名为内皮素[3]。ET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一种缩血管活性肽。通常ET以极低的生理浓度存在于体内。其合成和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而缺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均可促使ET的大量释放。血管内皮释放的ET可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与G蛋白偶联的磷脂酶C(PLC),从而促进细胞外钙内流和胞内钙的动员,使胞内钙浓度升高,Ca2+与钙调素结合后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引起钙介导的平滑肌收缩,并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改善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激活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最终加强Ca2+介导的细胞收缩过程,引起血管收缩[4]。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内皮素升高的机理可能是:①由于存在明显的缺氧,抑制了ET基因的表达,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ET增多[5]。②血液中的β-脑啡肽含量增加,参与并介导了脑缺血、脑损伤等一系列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病理过程,并促使ET过量释放。综上所述,血浆内皮素(ET)在脑功能损伤时其浓度可以增高。本研究显示:①热性惊厥组(24 h内)患儿血浆内皮素(ET)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00

3.2 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热性惊厥时因出现全身抽搐及呼吸暂停,从而出现全身短暂缺氧状态。缺氧可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缺氧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心肌损伤。心肌损害发生率为65.5%[6]。缺氧使心肌细胞代谢障碍,通透性增加而产生心肌酶学的异常。另外,缺氧使体内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加,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膜,导致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酶从细胞内溢出,释放入血,使血清心肌酶水平升高。AST、LDH、CK、CK-MB、HBDH为心肌细胞内酶,是其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类,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同工酶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7]。该酶在血浆中活力增高与否对判断心肌损害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显示:①热性惊厥组(24 h内)患儿血清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00

[参考文献]

[1] 董化江,徐鹏霄. 血管内皮素的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6):557-558.

[2] 李明. 新生儿窒息心肌酶与胆红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6):564-565.

[3] 甘金莲,樊有赋,陈晔,等. 内皮素的特性与生理病理作用[J]. 生物学教学,2009,34(4):2-3.

[4] 苏浩彬,吴燕云,张红珊,等. ET与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探讨[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5):122-123.

[5] 张玉红,陈传兵,李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ET、SS测定的临床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6):541-542.

篇9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管理系管理$902班学生为对照班,采佣传统的常规教法进行教学;以建筑系总图$9U2班学生为实验班,采用完整技术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与方法

第一节课;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学习栏间跑技术。

手段;1、简述跨栏运动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2,教师做完整技术示范.3,站立式起跑过3粗,栏间距8.3--8.5米.栏高$4厘米。

教法提示。①在上一单元课的结束部分.提前进行栏的专门性练习和与栏有关的肌肉群力量、柔韧练习.②在课的准备部分选择一些能提高灵敏、柔韧、协调性等紊质的练习。③讲清概念,启发自觉性、趣味性。④把栏的专门练习穿插安排在}习之间屯使之既可调整运动负荷。又可使消极性休息变为积极性休息。⑤抓性存在的主妻进行纠正,如出现跳栏,也不必过多强调动作细节,主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跨栏跑,什么是跳栏跑.⑥学生练习几次后,按照其技术掌握情况分成甲乙丙三个组,让掌握技术较好的甲组为掌握技术中等、较差的乙、丙组做示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甲组则增加栏数以提高强度、

第二节课:改进栏间跑技术,学习蹲踞式起跑过栏技术。

手段al,站立式起跑栏5步过3-5栏,栏间距10,5-11米,栏高厘米.2.蹲踞式起跑过3个栏至半程栏练习。将第2栏以后的栏架向终点倾斜240,以强化快速过栏意识,特别是下栏速度.教法提示、①学习蹲踞式起跑过栏时、在起跨点上做标记,以免起跨距离太近或太远。②栏间5步过栏练每个栏前起跨点设标记外,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节拍信号进行栏间跑,以提高栏间跑速度,并获得正确的节奏意识。③针对学生在掌握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动作,除教师做正确示范外·还应根据他们已具备的物理知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使他们获得理性认识,帮助其纠正错误动作.例如用动量矩定理解释为什么攻栏时要求上体前倾,异侧臂前伸;为什么摆动腿直腿摆是错误的。用两点之间的直线距最短原理来强调起跨腿应向前拉,以免栏间跑成曲线S形。④对掌握技术较好的的甲、乙组增加栏数、高度、进行计时。以强化动作提高强度和难度、并使学生清楚地懂得正确掌握栏上技术,可缩短过栏时间,对提高全程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节课:改进提高全程跨栏跑完整技术

手段:1、全程完整练习,第九、十栏,栏间距缩短,栏高度降低.G、全程教学比次赛,栏间距、高度均按考试标准设置,后半程计时。测验。

教法提示:①每节课练习的间歇都应另行安排专门练习。②为了提高课的密度,在整个教学中大量采用口诀法讲解提示,如起跑至第一栏以早、好、高概括,栏f可跑用高、节、直、大四字要求;摆动腿的动作以摆、、压概括;起跨腿的动作以屈、展、平、拉、跨跑括等等。③让技术好的同学多做示范,使学生感到学有榜样,身边的榜样最具有对比性和说服力。

实验班经过三次课的教学后,通过观察、课堂提间和考试等方法,发现新教法对学生技术、知识和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的密度及运动负荷也达到了要求.对照班用传统教法讲授、练习。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由于注重分解技术动作的练习和专门性练习,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普遍反应活动量不够.后期则运动负荷变化过猛,过于突然,从所测的学生脉膊数上也反映出脉膊曲线上升、下降的趋势不够合理,实验班由于采用以完整练习为主的新教法.运动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比较合理,不论是受试者的自身感觉,还是教师的观察及脉膊测定都明显地显示出新教学法的良好教学效黑。负荷最高点出现的时间及最高脉膊数均达到高校体育课的要求,全班平均最高脉膊数,

篇10

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与评价对象,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价,通过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及相关认知表现分析来获取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过程[2]。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中心工作,从学科出发,研究团队由点到面地进行了系统研究,即由学生个体-班级群体-学校整体-全市学科,进而推广到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监控与评价,历时四年对连续两届全体学生进行了全程监控、研究与评价,达到了预期效果。对其间采取的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3]两种主要研究手段的诠释和应用如下。

1.定量研究

研究者以“宏杰公司”的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以监控对象高中入学成绩(简称入口成绩)为评价基点,用教育统计学原理对原始数据加以分析,对其高中阶段学业的阶段性成绩和终结性成果进行预测,将其学科模块监测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实践考查、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和高考成绩与之对照作出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可定量获取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与之对应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校管理水平。

(1)数据分析

研究者以我市当届高中学生中有本市中考、学业水平考试且有当届高考成绩的学生为样本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基础数据计算采用我市普通高中网上招生数据库统计出的各校录取的高一新生的总分分数分布情况和各中考学科分数分布情况,设置一个适合本届学生实情的分值分数段,根据统计公式预测出该校学生各科学业水平考试应达到的A等率、B等率、C等率以及高考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应达到的上线率(简称入口预测),待每项阶段性学业考试或高考(出口)结束后统计该校各科实际情况,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即得入出口评价数据。同样的方法也可将新课程实施中的全市统考(包括模块考试)进行预测与实测对比评价。如此,我市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均处于质量监控之中。每项考试成绩数据均可以与入口预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反馈、指导矫正,待高考成绩统计出来后,得出本届学生三年中过程性质量监控完整数据,即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水平进行较为完整的评价。

(2)评价数据产生原理――以学业教育水平预测与评价为例

评价数据用宏杰公司软件作支撑,以我市高中学生入口(中考)成绩为基准,结合多年进行预测的经验公式,对全市及各校学业水平考试等等人数和高考上线人数进行预测,作为对一届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评价的依据。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用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评价,简述如下:

①学生届巩固分值(G)

G=■×100

其中:n1――本届学生应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人数。其计算方法为:高一年级入学人数-转出外地(非统计地区)学生人数+转入学生人数

n0――本届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人数。

②学科学业水平第等预测人数(Ai)

本校学科学业水平第i等预测人数Ai∑?籽jnj

nj――本校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人数;

?籽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第等率。

?籽j=■

M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学生第等人数;

Nj――全市本届入口成绩第j个分数段人数。

③学校第学科分值yt

本校第t学科分值yt=■■×Ki

Bi――本校第学科实得第等人数;

Ki――第等权重分值;(i代表A、B、C,权重10:30:60)

④本校学业教育水平总分值Y

Y=G+∑yt(yt=1,2,……,9)

上述方法同样适用高考预测与评价。

(3)原始数据采集说明

①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成绩转换成100分制进行计算;

②因我市中考科目设置为上述七科,故需监控评价的生物的初始分以化学为基准,地理初始分以历史为基准。

2.质性研究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教师及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教学视导、问卷调查、资料查阅、随堂听课、师生访谈等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状况、教学行为和管理过程,分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做出分析评价。同时通过教学视导深入课堂与教学一线,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进学校,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初步设计的质性评价框架为:学习常规评价、实践与操作能力评价、课堂活动评价。

质性评价由于目前研究所遇到的大量工作,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全部监控对象的有效信息,目前暂不纳入学校学业教育水平评价,但研究团队将连同数据分析形成综合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

二、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一:某校学业教育水平入出口评价

⑴学业教育水平预测:某学科全市中考91分数段人数618人,该分数段在学业水平A等人数为302人。其中某校中考该学科91分数段人数21人,则该校在这一分数段上A等预测人数为:A91=■×21=10.26,同理求得在每一分数段上A等预测人数并求和,得到该校A等的预测人数142人;同理得到B等以上的预测人数304人和C等以上预测人数447人。

⑵学科分值计算:某校高一入口总人数486人,出口人数为481人,某学科学业水平A等水平预测人数为142人,实际达到人数为128人;B等以上水平预测人数为304人,实际达到人数290人;C等以上水平预测人数为443人,实际达到人数为447人。

则该校学生届巩固分值:G=■×100=98.97;

该校该学科得分:y=■×10+■×30+■×60=101.42。

同理可计算其他学科得分。

(3)将各学科得分求和,加上学生届巩固得分,该校学业教育水平总得分:

Y=G+∑yt=1084分。

同理可计算各校学业教育水平。部分学校学业教育水平统计总分列表如下:

表中数据显示,上述高中学校学生学业成绩存在差异,反映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该统计法适用于以学校为整体、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综合统计和评价,也适用于单学科的统计和评价。

2案例二:个案分析(以L、M、N三校为例。统计数据见下表和图1)

将上表中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可以计算出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质量监控期间,我们对上述三学校作调研进行分析:

(1)L校是城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入口成绩相对较好,前期的学业教育监控显示,学生学业水平达标率和A、B达标率情况良好;但在升学准备中,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松散,没有延续之前的优势,顺势而下,以致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偏离预期较远,只在三本、大专段达到预期,可见该校在对中低端学生的教学及管理中思路正确,成效显著;对优等生的教学和管理需要整顿和改进。

(2)M校是一所区级普通高中,生源情况属于全市最差的学校之一,学校领导从高一开始就有一套管理思路,“以生定教,不放弃一个学生”成为一种制度,常抓不懈。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该校不管是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除二本完成率不达标外,其余各项监控评价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特别是三本升学率特高,为全市最高水平;该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为普通中学、区县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做出了表率。

(3)N校位居郊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周边有几所优质高中,生源情况不太理想,过程监控显示,学生学业水平达标情况良好,但A、B达标率较低,说明学校前期和中期的教学及管理成效低微。针对该校前期和中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多次深入学校和教研组调研,与教师共同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共同制定高考复习方案,在研究团队的指导下,每次考试学校工作细化到每生每科每题的分析,基本做到“一生一案”,将“快乐”、“素质”、“成绩”[4]系列教育抓准抓实,成效特别显著。从高考成绩曲线可以看出,与同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L校在高端学生的培养方面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子,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研究成果与应用

1.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经过对两届学生连续四年的监控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和大量的实证资料及案例分析,在明确了各部门的功能和职责的前提下,建立了有利于我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业成就提升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即“贵阳市普通高中过程性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基本流程图2。

2.研究成果的应用及其影响

我们的研究得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县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因此对各层次学校都有激励作用,对各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普遍认为该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市各级各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监控与评价对推进学校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2)为上级领导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该评价体系,我们可及时客观地掌握各高中学校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动态,及时研究分析对策,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高标准、高质量为追求目标的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也可督促政府加强对普及高中教育的办学力度、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也将发挥其影响力:主张不只用考试的原始成绩数据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使我们对学校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这将影响到大众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判断和对学校的理性选择;为教育决策者思考公平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制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均衡发展策略提供了一定依据;通过对不同层次学校的个案分析,全方位、多层面分析学生发展所需的环境因素,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

(3)促进和激励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我们的研究,即入口预测与过程性评价认同不同学校在各阶段的工作成绩,是调动学校积极性,促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该评价方案的实施,能帮助学校准确定位,改变了以往学校不择手段抓优质生源的倾向,更多的薄弱学校注重过程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在“入出口评价”中取得可喜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作为教师层面,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能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时时把握方向,促使教师树立依据人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来办事的生本理念,了解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通过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其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研究团队、学校和老师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共识:在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适时监控与干预比仅进行终结性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入学起点低的学校,采取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学,降低教学难度的做法是有效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落脚点在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决策力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探索、实践、修订,才能得以不断完善。

我们希望通过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方案的实施,建立起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年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为成果呈现形式的监控与评价制度,并与我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控方案整合,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实现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整合与整体提升。

――――――――

参考文献

[1] 董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人民教育,2007(Z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21-03

Study of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Ouyang Ming1, Yang Wei2

Abstract Personalit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n influencing learning,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deep,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cognition of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t is important to practicing. We use the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to modeling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which is nonlinear and complexity. Thus we can realize the nonlinear mapping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so that we can explore the new approach to improv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Last, we hop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useful kind thought for individualizing teaching and competence education.

Key words big five personality; learning performance; BP model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occupati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2 Center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091

1 引言

1.1 学习绩效的概念

对学习绩效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1)基于AECT04的定义。学习绩效指学习者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包括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学习成绩只是一种量化的结果,但不是绩效的全部内涵[1]。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体现在能力与社交、学习效率及学习成果的质量、数量、效益等诸方面,最终是个人或组织学习能力的集中反映[2]。2)基于结果的定义。学业绩效即学习的结果,简称学绩,指学习成绩和效能[3]。它是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学习业绩、效果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自身的各项素质,是个人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3)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综合定义。这类学者把学习绩效解释为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反应在内的学习结果及其影响产生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5]。

本研究采用以AECT为代表界定的学习绩效内涵,即学习绩效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在新环境中灵活运用它们的迁移能力和对组织或社会的贡献;同时要考虑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人格对学习绩效的影响

人格是预测个体学业成败的重要因素[5]。学业行为的各维度与大五人格各因素间显著相关,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吴海棣、李建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7],它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多种因素之一[8]。大五人格模型的兴起推动人格差异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人格特质决定了学习适应行为的方式和特征,并影响适应行为发展的水平[9]。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人格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具有影响。吴秉恩教授(l983)指出,以组织行为的特点来说,人格特质的主要效用是预测及说明实际行为与绩效能力,人格特质通过个体实际行为影响其绩效。有研究已证明,影响学习绩效的有个人特征、教育、学习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中个体人格特点是主要因素,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也已取得大量成果。

高等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与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十分突出,但对大学生个性特质指标的评估似乎是目前学生学习绩效评估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个性特质的充分发挥与创新精神的充分展现是更重要的,行为过程和个性特质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产生动力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将决定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是综合素质中更重要、更应该备受重视的成分。

素质是驱动学生产生优秀学习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无论是表象的特质还是潜在的特质,都与学生的学习绩效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尤其是潜在特质是素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并且持久的角色,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情境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归纳总结,人格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主要有学业、学习成绩、学习行为、学习绩效方面,这也是人格与学习活动相关研究的主流。通过对学习绩效内涵深入的研究、分析,可知学习成绩、学习行为属于学习绩效的一部分,而学业也与学习绩效息息相关,两者反映的内容是相符的。因此,人格对学习绩效的影响不言而喻。用人格特质来分析绩效,长期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但其结果效度却众说纷纭而不能得到满意答案。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缺乏一个统一的可以接受的人格模型,很难确认人格与绩效之间是否有一致的和有意义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大五人格理论,代表了广泛而稳定的人格因素模型,用大五人格来描述个体差异已被广泛接受,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BP神经网络模型机制的建立

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表达。虽然关于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研究也可以采用统计学软件如SPSS来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统计学处理方法一般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条件较为苛刻,且计算方法不具有学习的功能、联想记忆等能力。因此,本研究没有采用统计学方法,而采用最适合处理具有模糊、残缺、不确定等特点的数据,更适合表示复杂关系的BP人工神经网络来对人格与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另外,人工神经网络的开放性、非线性、自适应、自学习、联想记忆、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能力等特性更适合后续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智能系统。

2.1 BP网络的结构

BP神经网络即误差反向传播神经(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多层前馈网络,模型一般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以及层间节点连接组成。层间节点有前向连接,无反馈连接;层内节点之间无任何连接,学习过程由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通过周而复始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调整各层权值,使得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BP神经网络的本质即使误差不断减小,最终确定能够使网络稳定和有效的权值,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之间区别就在权值的不同。网络结构中确定隐含层层数和节点数对网络结构很重要,虽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但尚未有标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常以经验、网络性能等试探的方法来确定。本研究的BP网络的模型如图1所示。

2.2 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中输入数据的收集工具是20世纪80年代Costa和McCra提出的大五人格量表,它是“目前人格特质理论的最佳范式”。大五人格即人格的5个属性,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各因素、次级指标和维度分数描述如表1所示。

本量表共60道题目,每个维度12道题,其中,神经质包括题项1、6、11、16、21……;外向性包括题项2、7、12、17、22……;开放性包括3、8、13、18……;宜人性包括题项4、9、14……;尽责性包括题项5、10、15……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以湖北师范学院某院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专业的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跟踪每个学生,调查他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共三批数据;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问卷有效率为97%。根据引言中对学习绩效的简述,本文以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为测量学习绩效的标准,并在相关学生、教师的帮助下取得该批调查对象大五人格数据、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

2.3 数据的处理

首先,将网络的大五人格输入数据应用“Xi=2*(xi-min(xi))/(max(xi)-min(xi))-1”,函数标准化在[-1,1]之间;根据需要,选取140组样本数据作为网络训练数据,26组作为测试数据。其次,以研究对象的综合测评成绩和排名对学习绩效样本数据分类,这是网络的输出数据,其中调查对象三年综合测评算术平均分在80以上的为优,75~79的为良,75以下为一般。

2.4 网络结构的确定

BP神经网络结构的输入与输出神经元节点数由实际问题决定。本文中输入的是人格的5个维度,即5个神经元;输出为3类,用0-1模式表示,即(0,1)表示优,(1,0)表示良,(1、1)表示一般;对于隐含层的个数与每层节点数以Kolmogorov的N×(2N+1)×M定理为指导,N为输入特征向量,M表示输出状态类别,确定网络初始结构为(5,11,2);训练中以试探性方法做进一步的调整,使网络性能、输出误差、拟合效果等指标最终符合要求。

3 网络模型的训练、测试与应用

3.1 网络模型的训练

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对建立的网络进行训练与检验,训练的中间层神经元传递函数为S型正切函数,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为线型purelin函数,利用newff函数创建BP神经网络,训练函数为trainlm,学习函数取默认值learngdm,性能函数取默认值mse。网络训练函数为“net_yw=train (net_yw, pn, tn)”,pn表示网络的输入样本向量,tn表示网络的目标向量。经过训练后,当迭代次数为14时,网络误差已达到可接受的阈值,即网络模型可以投入使用。

3.2 网络模型的测试与应用

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学习后获得记忆、联想、抽取、概况的能力,这样的网络是否符合要求通过仿真来验证它的可靠性和达标度?随机抽取p为测试样本,共26组,其中优状态为10组、良状态为6组、一般状态为10组;由仿真的结果知前10组数据中9组分为优状态,中间6组有4组分为良状态,最后10组都分为一般状态,即网络测试的符合率达到80%以上。由此说明,该网络已经能够正确地分类、判断,模型有效,可以投入使用。

4 结语

终身学习成为这个学习型社会的生存理念,学习绩效是提高个体或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关于影响学习活动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生的创造力、智力、能力等方面,而关于学生的性格特点或人格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个性差异包括智力、能力、态度、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但人格是个体在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综合素质的人格对学习者有终身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与之对应的实践要求便是“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知识经验、个体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应该认真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综合体现在个体的人格上。

随着个体身心多元化的发展,人格对学习绩效复杂、非线性的重要影响无可置疑,而经典的二元模型或多元模型不足以反映、描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借助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这种新的途径、方法探讨人格与学习绩效的关系,能够实现对这种不良结构映射问题的逐步逼近,克服精确建模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为个性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改进应试教育给家长、学校和社会带来“高分低能”学生的困惑一定的启示。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的,目的不仅是教书,更多的是育人,要想成才必先成人,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本研究能够挖掘相应等级学习绩效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为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提供参考。钱学森教授的大成智慧教育为培养新时代的学生指明了方向,即学校应该培养理、工、文、艺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协调,又全又专,全面发展的、有智慧的人才。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一。

参考文献

[1]戴锡莹,孙跃东,李岩.基于Kirkpatrick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9(1)

[2]王丽.基于绩效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8.

[3]高述华.中小学生班级群体性质及学习绩效[J].教育科学,1998(2).

[4]苏晓丽.网络化学习绩效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5]赵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绩效分析支持工具包的设计与开发[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6]Busato V V, Prins F J, Elshout J J, Hamaker C. Intellectual ability, learning style, personality,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 of psychology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0,29(6):1057-1068.

[7]张丽.中学生人格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新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12

中图分类号:G849.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3

高尔夫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它整套运动动作形式比较复杂,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需要很强的腿部爆发力和肌肉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很强的空间预知感觉。近些年,很多高尔夫运动教练越来越注重对队员核心柱力量展开训练,这能帮助队员提高和维持体能,同时也弥补队员在专项力量上的薄弱。以核心柱力量训练的理论为基础,高尔夫球员击球的效率、准确性等都能因此而逐渐得到改善。不少研究文献均表明[1],过去传统的力量训练往往只能调动运动员60%的肌肉群参与运动,效率非常低,但是核心柱力量训练在60%的基础上却增加了肌肉群整体协调性的训练,而这些训练则是对其余40%未调动能量的补充,有助于运动员提高动作效率。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尔夫运动

纵观世界性的体育产业,高尔夫已经逐渐与足球和网球成为了三大支柱性质的产业,而这种运动近些年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发展。但是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高尔夫在我国兴起以及引发的潮流相对较晚,我国高尔夫运动员整体的技能水平还没有与体育产业水平相契合,尤其体现了体能上,严重限制了高尔夫运动员技术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纵观世界级的知名高尔夫运动员,伍兹就是非常注重个人体能训练的代表之一,他专门高薪聘请体能专家为自己制定个性化的体能恢复训练,而在种种科学体能训练方案中,伍兹确保了自身体能的大幅度提升,从而也保证自己在高尔夫运动界超高的竞技水平。每一项竞技运动的发展都需要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如今,高尔夫对我国除了体育产业的带动外,作为一项休闲运动也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新时期下教练员更要注重对高尔夫运动员的科学培养,尤其是体能训练,更是成为运动员的必修课。

二、核心柱力量

核心柱力量最早由美国AP体能训练机构提出,而其应用的初始领域是康复领域,出现于解剖学的教材上。医学家对核心柱力量做出解释,核心柱力量是指人体中间部位肌肉群的力量,包括腹肌、臀肌、背肌以及胸部的肌肉群。也有学者对人体核心柱部分和核心柱肌肉展开了研究,指出人体腹部与背部包含的绝大多数核心柱肌肉群,但并不是所有肌肉群的训练都对人体整体的体能产生影响,强调只有29块肌肉群能成为体能提高的重要训练对象[2]。

在核心柱力量训练实现全球范围的传播与推广以后,我国不少学者和教练员也更关注了核心柱力量所产生的作用。比如,人体在跑步时首先发力的不是腿部或上肢肌肉,而是腹横肌,所以关于核心柱力量训练并不是四肢肌肉群的首先发力,核心区肌肉群会优先,在稳定躯干后保持身体平衡才组织其他肌肉参与。再比如有教练学者指出,核心区属于人体的能量库,其提供的力量就是能力库中的有效动力,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是产生动力,推动人体运动并完成各项要求动作;其次是核心区深层小肌群起到的稳定作用,帮助人体支撑身体,保持平衡;再者是提高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核心柱力量训练基本都处在不稳定的环境下,这才有助于激活神经对肌肉的协调支配能力,提高完成各项动作的效率;最后,核心柱肌肉群还能控制人体身体平衡,完成动作r保护躯干,避免脊柱损伤。

三、体能训练在高尔夫项目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伍兹曾将自己多年的高尔夫运动经验写入到一本《怎样打好高尔夫》的书中,术中提到高尔夫项目不只是运动竞技场和对手展开的竞争,还包括自己与自己的对抗,而这种对抗则体现在球员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能和体能方面,这对运动员竞技场上水平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且与各要素的影响有着直接的相互关系。长期的实践表明,高尔夫运动员爆发力也影响着成绩,尤其是挥杆的动作,这与击球时杠头速度、球速和击球距离相关。此外还有柔韧素质,包括挥杆的幅度、做功距离等。比如高尔夫运动员躯干或关节柔韧性受限,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击球效果和竞技水平,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几年前,瑞士高尔夫球协会曾对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机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高尔夫球运动员的躯干、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力量与试验进行前比有非常大的提高,水平较高的球手与较低的球手之间在躯干、肩关节、髋关节、柔韧性、睁眼平衡能力方面差异非常大。台湾的高尔夫球研究学者也研究了全挥杆速度和运动员体能的关系,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腹肌肌力和挥杆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与挥杆速度有显著关系[3]。也就是说,当前对高尔夫运动员的培养中,注重球员核心柱力量的优劣情况,对专项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而针对高尔夫水平不高的运动员,确保其体能素质改善后,挥杆速度才能受到正面的影响,线速度也会大幅度加快,也就是提高了爆发力。由此可见,高尔夫运动核心柱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各方面提升的重要性。

四、高尔夫运动核心柱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协调能力及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例研究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队伍中16名青少年高尔夫球员的情况,进行有关核心柱力量训练对其协调能力与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8名,青少年高尔夫球员的基本情况如下。对照组8名运动员平均身高(173.1±5.3)cm,平均体重(59.6±7.6)kg,平均年龄(18.4±0.5)岁,平均肺活量(18.4±0.5)ml,观察组运动员对应数据分别是(170.8±3.2)cm、(58.2±3.0)kg、(17.9±0.4)岁、(2498.8±62.8)ml。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共采用3种方法展开研究。

1.文献资料法

笔者翻阅知网关于“高尔夫运动训练”“核心柱力量”“协调能力”“核心稳定性”等关键词,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参考进行切入,整合消化相关知识与观点融入研究工作中。

2.问卷调查法

主要通过调查本校甚至城市内相关的高尔夫运动员、教练员以及高尔夫俱乐部相关人员在体能训练方面的意见,将其整合为问卷形式发放调查,发放21份,调查对象有效回收20份,有效率为95.2%。现归纳主要的问卷问题,集中于体能训练对高尔夫运动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是否满意高尔夫运动的核心柱力量训练,最终20例当中非常满意有10例,比较满意有8例,一般满意为2例,不太满意与不满意的结果均为0。证实参与的研究者均对高尔夫运动中核心柱力量训练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另外,笔者通过了问卷重复调查的方式,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求出问卷可信度,最终r=0.92,这表明笔者所用问卷的有效性与研究指标相符,并由较高的可信度。

3.实验法

这是本研究论证观点的重点方法,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笔者在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对16名在校的高尔夫运动员进行8周时间的实验,得出相应数据和结果对观点进行论证。根据高尔夫运动员专项力量的特征以及年龄段内身心发展的特点,集合当前使用的科学先进的核心柱力量训练理念与方法,笔者特设计符合高尔夫运动员该年龄段中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将16名运动员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例。对照组运动员以过去相对传统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尤其是加强核心柱力量训练,对比训练后的数据和结果。训练的具体时间安排在2016年10月10日―2016年12月9日,共8周。对照组运动员每周只做专项的体能训练,观察组运动员则加入3次核心柱力量训练,每次维持的时间为1小时。具体的协调能力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内容如下:协调能力指标包括肌肉间协调和本体感觉,测试内容分别是侧抛实心球、击球、立定跳远、1分钟拍球、1分钟跳绳、闭眼前行、侧滚。核心稳定性指标包括核心柱力量和平衡能力,测试内容包括1分钟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踩球和走板。

体能训练实施过程:(1)训练目标: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促进肌肉整体发展。(2)训练任务:结合高尔夫运动探讨高尔夫运动核心柱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协调能力及核心稳定性的影响,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3)训练原理:扩大肌肉横截面与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能力,先训练形成大肌肉,再练习小肌肉,前者不易疲劳,后者容易疲劳。(4)训练量保持中等,训练强度也为中等。(5)内容简述:准备活动10分钟,运动员慢跑热身2圈,静态关节活动操,必要的拉伸;基本训练40分钟,俯卧撑10次,训练胸大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仰卧双腿蹬伸8次,训练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组合器械平推8次,训练背阔肌与肱三头肌,俯卧后折腿12次,训练半腱肌、股二头肌、半膜肌,坐立双手下拉8次,训练斜方肌、三角肌、大圆肌和冈下肌,背起10次,训练竖脊肌,坐立前摆小腿10次,训练胫骨前肌,仰卧起坐10次,训练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引体向上8次,训练斜方肌、肱二头肌和背阔肌;整理训练10分钟,慢跑1圈,拉伸。(6)效果评估:运动员每节课后做好训练笔记,针对每一次的表现进行记录与描述,根据效果适当调整训练。

核心柱力量训练实施过程:(1)训练目标:提高运动员核心柱力量;提高协调能力与核心稳定性。(2)训练任务:结合高尔夫专项设计进行相应的力量训练,提高体能水平。(3)训练原理:训练有助于实现运动员对自身力量的控制、协调与传递,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协调控制能力与力量训练效率,提高核心稳定性。(4)训练力量中等,训练强度中等。(5)内容简述:准备活动10分钟,慢跑热身2圈,动态关节活动操,动态拉伸;基本训练40分钟,仰卧顶髋15次,训练半膜肌、半腱肌、臀大肌、盆底和股二头肌;跪桥伸展8次,训练三角肌、臀大肌、竖脊肌;侧桥转体10次,训练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三角肌;俯卧双肘支撑1分钟,训练三角肌、股四头肌和腹直肌;坐立左右D体10次,训练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竖脊肌;弓步抬手蹲10次,训练臀大肌、三角肌和股四头肌;转体垃10次,训练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股四头肌;俯卧背起15次,训练竖脊肌和臀大肌;转体抛球10次,训练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股四头肌;俯卧撑10次,训练腹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6)整理部分:慢跑1圈,拉伸。(7)效果评估:运动员每节课后做好训练笔记,针对每一次的表现进行记录与描述,根据效果适当调整训练。

(三)结果分析

(四)结果小结

1.肌肉间协调性表现出运动的动作效率。侧抛实心球、击球以及立定跳远能够反映高尔夫运动员动作的效率,由表3可知,在8周训练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增长均超过对照组,P

2.空间感知能力是协调能力的重要判定指标,闭眼前行与侧翻能反映高尔夫运动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由表3可知,在8周训练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增长均超过对照组,P

3.动作节奏也是协调能力重要的判定指标,1分钟拍球能反映高尔夫运动员动作节奏,此外还有1分钟跳绳(表中省略),表3的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4.高尔夫运动员需要有力的核心柱力量支撑技术来实现竞技场上技术动作的完成,根据两组运动员身体素质情况并结合高尔夫专项体能需求发现,平板支撑和1分钟仰卧起坐(表中省略)能反映运动员核心柱力量评价指标,由表3可知,在8周训练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增长均超过对照组,P

5.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结合高尔夫专项体能需求确定走板与踩球(表中省略)符合训练标准,并将其作为高尔夫运动员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由表3可知,在8周训练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增长均超过对照组,P

五、总结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核心柱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高尔夫运动员的平衡协调能力。对高尔夫运动员而言,平衡能力与协调性是其需要重视与训练的基础能力,也是核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从运动学角度上看,平衡能力与协调性是人体重心在支撑面内或有外来力量时保持身体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有研究显示[4],人体的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与核心区肌肉相关,比如专家将人体核心区分为表层运动肌和深层稳定肌两个部分,前者参与人体运动,后者则负责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控制协调与平衡。另外,深层肌肉群还被统称为稳定性肌肉群,成为人体维持平衡与协调稳定的重要部分。深层稳定肌肉只有在人体非稳定状态下才能有效激活,过去的训练方式过于注重四肢大肌肉群的训练,且训练的方式较为单一,运动轨迹相对固定,所以难以对肌肉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而核心柱力量训练的手段较多,更注重多关节肌肉的参与,且动作轨迹也不固定,同时加入非稳定状态肌肉训练方法,可以实现深层稳定肌肉群的激活,确保这些肌肉得到锻炼而提高,改善力量,提高人体身体平衡与协调的控制能力[5]。

(二)核心柱力量训练显著提高核心柱力量和核心稳定性。首先核心柱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基础与保障,与传统训练相比,增加了核心区肌肉群的训练,细化深层肌肉群力量训练,达到促进核心区肌肉群整体发展的目标。很多研究文献表示,主动肌力量训练越大,肌纤维越粗,那么就会增大受伤的可能性,而不均衡运动会导致两块肌肉力量悬殊,将有可能改变关节力学结构甚至影响关节解剖结构,导致其错位而影响正常体态,严重限制高尔夫竞技中技术动作的发挥[6]。核心柱力量训练则更注重肌肉群的整体发展,有研究显示[7],核心柱力量属于人体最基础与最重要的肌肉群,从人身体处于发育状态开始,就应首先对这部分肌肉进行锻炼与管理,这也是人运动的基础,也是为后期培训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能力以及预防运动损伤而做好的准备。核心柱力量训练方法是对传统力量训练形式的强化,重点放在核心区肌肉群的强化上,采用了多维度、多平面与多关节的力量训练方式,更好地激活核心区肌肉群尤其是深层小肌肉群,这对人体的身体稳定性与平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关节训练则使得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激活肌纤维比例大增,也有助于力量训练效率的提高[8]。

综上所述,高尔夫运动核心柱力量的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和核心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练员要针对高尔夫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稳定性的发展积极采用科学的核心柱力量训练方式,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云聪.青年赛艇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1(22):11-17.

[2] 张莉清.核心柱力量训练对9-10岁高尔夫队员协调能力和核心稳定性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5.3(25):41-42.

[3] 鲍杰.青少年男子游泳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对传统力量训练优化的实验研究――以河南省体工队12-16岁男子游泳运动员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4] 张硕.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5] 李山.力量专项化训练的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7(4):47-49.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8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IA110155。

收稿日期:2013-07-29

作者简介:魏海苓(1980-),女,山东青州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道德教育研究;广州,510420。

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责任居于重要地位。如康德(I. kant)所言,“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1]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与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时代,作为独特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如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大变革,导致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淡漠国家和集体利益,逃避或放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阿什比(E.Aahby)曾指出:“英国大学目标的实质仍然是造就有教养的人而不仅是有学问的人……教育的成果不是书而是人。”[2]美国波士顿大学顿安(Kevin Dunan)也强调,“今天,高等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心、品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3]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亦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研究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社会责任感的结构与测量。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中的社会责任维度量表[4],高夫(H. G. Gough)等编制的社会责任感人格量表[5],伯科威茨(L. Berkowitz)和莱特曼(K. G. Lutterman)编制的社会责任感量表[6],斯塔瑞特(R. H. Starrett)的全球社会责任感量表等[7],奥尔尼(C. Olney)和格兰德(S. Grande)开发的社会责任阶段测量量表(SSRD)[8]43-53。二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威利斯(J. A. Willis)和戈索尔斯(G. R. Goethals)研究了大学生社会责任与心理压力和榜样的关系[9],维特(L. A. Witt)研究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角色外行为和满意度的关系[10],兰提尔瑞(L. Lantieri)认为是自我意识障碍以及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疏离[11],肯内梅尔(K. N. Kennemer)则提出参与社区服务的预期、家庭收入、宗教、性别是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最重要因素[12]。三是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如王艳[13],马库斯(G. B Markus)等[14],贾尔斯(D. E. Giles)和艾勒(J. S. Eyler)[15],肯德瑞克(J. R. Kendrick)[16]等的研究都验证了服务性学习对于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积极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重要性、现状、成因和培养对策等方面。研究者普遍认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但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评判、归因和测量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评判上,彭定光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17]41-44,朱晨静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矛盾状态[18],刘微微、盖臣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增强与减弱并存的双向趋势[19],郑玉莲等则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多元态势[20]。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上,主要围绕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如彭定光分析了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17]41-44,车文辉、杨琼则研究了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1]。产生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选用上,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思辨,实证研究偏少且研究设计规范性不足,测量工具普遍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

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鉴于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选用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量表(the Sca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SSRD)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以“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围绕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活动的态度和实践情况开发。根据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尝试阶段(exploration),个体饱含热情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认为自己所面对的人都是需要帮助的,并因能帮助别人或得到他人认可而备受鼓舞,对兴趣、社交和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性较高,更多地关注自身表现;领会阶段(realization),个体更为自知,更加坚信自己的信念,更关注于某一特定的人群或者事件,并且开始真正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而不仅仅是为了有趣或是得到他人的赞扬,开始意识到服务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行动阶段(activation),个体具有更强的自我认知,更积极地参与服务活动,且觉得自己与服务对象密不可分,开始将社会服务融入到其生活或职业生涯中,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8]43-53

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多元文化差异和中美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SSRD量表进行了修正,通过实证调查来把握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广东省104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其中男性占28.1%,女性占71.9%;所属专业,理学占8.3%,工学4.4%,农学5.5%,医学4.6%,文学15.3%,经济学17.9%、管理学10.2%,法学10.9%,教育学18.5%,艺术学4.5%;所属年级,大一占31.7%,大二占27.6%,大三占35.4%,大四占5.3%。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在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原量表包含64个题项,采用4点评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修订和建构量表时,根据我国大学生对所有题项的回答,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以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作为提取因素的标准),KMO值为0.884,Bartlett’s的球形度检验的χ2值为7375.573(df=595,P=0.000)。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依据因素负荷情况、题目与总体的相关度以及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的变化情况对问卷题目进行删减,主体问卷最终保留35道题目,包含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体变异量为63.234%,分别为:尝试阶段,包含6道题;领会阶段,包含9道题;行动阶段,包含20道题。主体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33,其中,三个维度的各自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672、0.720、0.857,总体以及各维度内部的信度比较高,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正式施测问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社会服务经历和动机。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阶段。共包含35个题项,采用5点评分方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担当与疏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般特征

为检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般特征,对三个阶段的单题平均数排序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阶段2&阶段3”单题平均数的差异为0.38742,t=20.804,p=0.000<0.001,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维度1&维度3”单题平均数的差异为-1.24544,t=-49.215,p=0.000<0.001,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表明三个阶段的单题均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更多的处于社会责任感状态的领会阶段,其次为行动阶段,尝试阶段表现得最弱。在对“参加志愿活动的最主要原因”问题的回答上,“丰富人生阅历”和“对志愿工作感兴趣”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6.6%和27.8%。由此可以判断,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状态尚佳,但社会责任感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具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时较为自知,能够主动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能够意识到社会服务过程是与被服务对象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更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行动上。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志愿者中超过80%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汶川地震后,大学生们不仅积极募捐、献血,争当志愿者,还多方调查认真研究、撰写抗震救灾报告,为灾后重建献言献策,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大学生尚未将社会服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或职业生涯中,社会服务活动的持续性较差,且对产生弱势群体社会根源的关注不够。上述矛盾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角色迷惘,由于尚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知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外部环境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尤其是市场经济逻辑、后现代思潮,在增强大学生竞争意识、批判意识、自我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性别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影响显著。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尝试阶段,有显著差异存在,t=3.058,df=1006,p=.002<.01,达0.01显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为0.81779,表明男生较之女生在尝试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表现更为明显。在领会阶段上,无性别差异(p=.791>.05,t=-.265,df=995);在行动阶段,存在显著差异,t=-2.708,df=424.992,p=.007<.01,达到0.01显著水平,男、女生的均值差为-1.99352,说明进入行动阶段的女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表现得更为执着和投入。该结果与科德尔(K. N. Kennemer)的观点一致,认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热衷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22]吉利根(C. Gilligan)的研究也指出,女性情感丰富,富有同情心,在做责任判断和归因时,女性感到自己拥有更多的责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自我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对与她有关的对象拥有更多的责任心。[23]

第二,专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影响显著。从表2的方差分析摘要表知悉: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8.468(p=.000<.05)、4.073(p=.000<.05)、3.823(p=.00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不同阶段有显著差异。事后比较雪费法(Scheffe)显示,十个专业的大学生在尝试阶段,农学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领会阶段,农学专业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行动阶段,艺术学和教育学显著高于医学,其他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各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设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关。以“暑期三下乡”为例,各高校组织者都重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活动,如某高校动物科学学院师生对渔业资源进行调查、林学院师生对区域绿化树种调查、人文学院学生对农民工情况进行调研、教育学院则开展义教服务等等。专业背景和实践体验的差异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发展上的差异也与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关系。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显示,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7%),最低的为农学(53%),2011-2013年9个“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中,农学专业占据3个。[24]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学农学的仍以农村孩子居多,他们的就业渴望远比城里孩子要强烈得多,他们不能容忍自己一毕业就失业。所以,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时,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农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兴趣、社交和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性较高,非常关注自身表现。

第三,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方差分析后知悉(表2):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603(p=.187>.05)、3.329(p=.019<.05)、2.830(p=.037<.05),领会阶段和行动阶段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后两个阶段具有显著差异存在,而在尝试阶段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事后比较最小显著性法(least Signiticance Dittevence LSD)法显示,在领会阶段,低年级大学生(大一、大二)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在行动阶段,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这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更乐于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且大二学生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可能的原因是:大一时,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感觉自己是“准成人”,具有更高的自我要求,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政治生活和祖国富强,并渴望在其中承担责任,做出贡献。[25]经过大一的各种尝试后,大二的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方面更为理性也更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及至大三、大四,大学生的现实压力开始凸显,尤其是在专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又转而关注自身的发展,而疏远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疏离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反,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有心无力”的尴尬心态。

第四,社会服务经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影响显著,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表3),社会服务经历(包括参与次数和频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责任感发展三个阶段上,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146(p=.330>.05)、1.381(p=.247>.05)、37.902(p=.0007<.001),只有行动阶段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在行动阶段,社会服务经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次数和频率与社会责任感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热衷于社会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之所以长期坚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甚至毕业后选择全职做社会公益,与大学期间的社会服务经历关系密切,如“爱心中国行”公益组织创办人梁海光大学毕业后选择做全职公益人的想法就起源于大一大二时的下乡支教[26]。

第五,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影响显著,源自内在动机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大学生社会服务动机方面,选择情况如下:“丰富人生阅历”占36.6%,“对志愿工作感兴趣”占27.8%,“迫于学校(学院或专业)的要求”15.3%,“丰富简历”6.6%,“积累志愿时数”3.8%,“从未参加过志愿工作”3.8%,“因为身边很多人都参加了”3.3%,“为了获得奖学金”2.8%。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动机更多源自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压力,也进一步验证了前文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所担当的判断。有关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发展的方差分析显示,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8.461(p=.000<.001)、1.253(p=.271>.05)、8.856(p=.000<.001),在社会责任感发展的尝试阶段和行动阶段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不同动机的志愿活动参与情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事后比较雪费法显示,在尝试阶段,“对志愿工作感兴趣”的大学生得分最低;在行动阶段,得分最低的是“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说明社会服务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社会服务效果更佳。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过程是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互动的过程,是大学生形成知识技能,丰富情感和态度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三)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尚佳,但呈现出担当与疏远的矛盾状态,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仍需加强;第二,性别、专业和年级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影响,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分离、生存压力是导致大学生疏远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服务经历和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显著影响,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和源自内在动机的社会服务更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措施

为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结合上述调查结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和改进。

(一)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从认知导向走向“认知-实践”导向

社会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它需要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基础,而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实践则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主要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中心开展公民责任教育。在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上相对单一,以知识性的责任概念和责任规范的讲授为主。这种脱离学生个体的经历、需要、感受和体验,凭靠一腔热情和想当然的责任说教,致使大学生对各类责任教育产生麻木和厌恶之感,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无益。

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创新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体系,将责任认知与责任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知行统一。具体来讲,在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反思环节,经由实践和反思来内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的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能去发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和责任感的确立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27]“回归生活世界是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28]。此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社区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以社区现实社会问题和公共服务问题为中心,为大学生创造责任机会,让他们参与其中,促使其不断产生对他人、社区和社会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的需要,从而推动个体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和发展。

(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更直观的认知;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在角色承担中体验社会责任感,继而为转化成责任行为提供条件。反观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在活动形式还是管理体系上都存在欠缺。在社会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等。尽管这些服务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沦为形式,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反而会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弱化其社会责任感。加之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时,往往立足于慈善和爱心,把自己当作服务者、奉献者,而非学习者,普遍缺乏对社会服务之于个体生命价值塑造方面的认识和体悟,甚至被支教学生发出“叔叔阿姨,你们别来支教了”的呼声[29]。在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上,高校与政府、社会诸单位间尚未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常出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不规范、沟通不畅的情况,如出现“学雷锋月”独居老人被献爱心学生5次剃头的尴尬。

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完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首先,丰富社会实践类型,推广“菜单式”社会实践活动方案。通过学生“下菜单”的方式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还有助于活动组织者合理规划、组织活动。在活动类型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定制情况,实现各类社会实践类型的有机组合,如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这种“菜单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定制方式有助于将社会服务与个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感受生活、感悟责任,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构建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主体协调互动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由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一项由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育人系统工程,因此,在社会实践管理方面,不能仅靠高校一个维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等其他相关主体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制定弹性化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常规规划与例外管理相结合、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需求相匹配,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学习”有机结合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曾提出过“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30]同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责任教育主要是以一种隐蔽式、间接性的方式将社会责任价值观渗透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这种隐蔽性、间接性和渗透性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有助于打破目前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教学的专门化、知识化和灌输化,实现显性社会责任教育与隐性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体来讲,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经验,将社会服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开展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在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中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1]服务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服务活动,而且还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一部分。在“服务-学习”中,社区服务和知识的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学生要对服务实践进行有计划地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同时还要针对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与撰写心得体会,实现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责任教育,将服务性学习引入课程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其情境联系起来,探索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不同解释、发现意义的多层次性。同时,学生通过对服务和服务过程中的反思,能够将概念内化,进而获得学习与成长,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2]阿什比,E.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

[3]转引自:刘川生.社会责任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核心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4-7.

[4]纪术茂,戴郑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最新研究与多类量表解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12.

[5]Gough,H.G.,et al.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2,47(1):73-80.

[6]Berkowitz,L.& K.G.Lutterman.The Traditional Socially Responsible Personality[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68,32(2 ):169-185.

[7]Starrett,R.H.Assessment of Global Social Responsibility[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535-554.

[8]Olney,C.& S.Grande.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5(2).

[9]Willis,J.A.& G.R.Goethals.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reat to behavioral freedom as determinants of altruistic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73,41(3):376-384.

[10]Witt,L.A.The Effect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on Extra?role Behavior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4,15(3):329-338.

[11]Lantieri,L.Hooked on Altruism: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J].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1999,8(2):83-87.

[12]Kennemer,K.N.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1-70.

[13]Wang,Y.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s 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Course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3:1-398.

[14]Markus,G.B.,et al.Integrating community service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enhances learning:Results from an experi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3,15 (4):410-419.

[15]Giles,D.E.,& J.S.Eyler.The impact of a College Community Service Laboratory on students’ personal,soci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4(17):327-339.

[16]Kendrick,J.R.Outcomes of service?learning in an Introduction in Sociology Course[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6(3):72-81.

[17]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

[18]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6.

[19]刘微微,盖臣.论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学术交流,2012(4):193-196.

[20]郑玉莲,等.浅谈9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3):96 -99.

[21]车文辉,杨琼.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 (4):93-99.

[22]Kordell,N.K.Factors Predic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D].Newberg:George Fox University,2002:28.

[23]Gilligan,C.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5-50.

[24]邓晖.2013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N].光明日报,2013-06-14 (6).

[2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07-232.

[26]邓仲谋.全职公益人能当终生职业吗?[N].广州日报,2010-05-31(D12).

[27]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师博览,2005(5):6-7.

[28]刘桂梅,彭忠益.回归生活世界:高校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9(4):39-43.

[29]殷航,潘芝珍.山里娃娃盼支教老师留久一点[EB/OL].新闻.新快网.(2012-11-04)[2013-10-07]. http://news.xkb.com.cn/gongyi/2012/1104/233805.htm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