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2.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而教师也不会失去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控制和总体把握,通过及时、良好有效的引导点拨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在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将历史学习中遇到困难和产生的独到意见都提来出交流或者彼此分享,而当学生之间不能够沟通解决的时候,教师及时加入学生的互动引导点拨,以设计问题或者提出暗示性指导的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初中历史的互动性教学方案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方案应该涵盖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信息。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制订出明确科学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接受和学习。因此在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引用的历史资料和介绍的历史信息做出筛选和调整,避免让课堂教学活动偏离成以不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故事为主,而有效地使用一些涵盖着丰富知识内容的历史资料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穿插展示蕴藏历史知识点的图像或者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和历史归纳总结能力。历史图像和图片或者真实质朴,或者鲜活绚丽,向学生还原出一幅幅信息丰富的历史画面和历史场景,学生在观看图像和影片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并学习到历史知识内容,寻找并整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信息,思考历史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归纳能力。

3.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灵活并善于运用手边的现代科技工具。现代科技教育教学辅助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增强历史教师与初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将历史资料内容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旁白,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篇2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其任课老师在教学中跟据教学要求的内容,对学生采取历史学家式的研究方法去发现、了解、积累、学习、理解、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这种学习的方法其主体是学生,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再经过学生的不懂就问、努力寻求答案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创新方法。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加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自立思考的能力,且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一、学生探究性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

(一)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知识点,我们面临的任务也颇多,并且由于历史大多涉及的知识很不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的,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方法都是拿着书本死记硬背,结果根本不能真正的了解,就更不要说吸收然后去探讨历史问题了。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任课老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来播放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以这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致使达到学生从视觉冲击中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历史事迹、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目的。

(二)建立探究性学习历史的情境。历史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知识点繁杂、零散,但其实不然,因为历史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以目前的历史教材来看,其前后课之间的安排是有着必定联系的。因此,任课老师应当在新课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备课。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情境且把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可达到恩故而知新的目的,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准备学习情境的时候,慢慢的就会吸引,渐渐的对下面发生的故事越发的好奇,就忍不住继续探索。情境的建立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尽量避免知识混淆和减小知识部分遗忘的现象。

(三)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连接。因为历史和我们实际的现实生活基本是脱离的,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历史就是历史,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对于那个时空是十分陌生的,从而在学习中就会很困难,可能是潜意识里的那一丝惧怕。由于陌生,很多历史中人物的做法是学生们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就更不要说投入的关注力了。作为历史老师责任重大,必须把需学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理解。

(四)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都是老师单向的向学生传输历史知识,学生多数充当听客的角色,只是一味的接收知识,并不是去思考谈论相关问题,学习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固定的学习接受模式,其实,如果老师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这样学生做课前预习准备教学的时候,就会多做考虑,想到在教学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把知识的内容让所有同学和老师理解等一些问题,在进行这些问题的思索中,学生就会不断的去研究教材内和教材外的有关内容。而且,在这个教学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从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制定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吸收的教学安排,与学生更加贴近,同时,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出十分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

二、组织适当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活动

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历史学科所占分数比重较小就认为历史是小科,所以在课后,学生几乎都不会将学习时间放在学习历史上。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适量的组织探究性的历史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后活动,也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到抗战部分的时候,学校就可以组织老师们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或者纪念博物馆等地方去学习相关的事迹。在活动中增强学生们的感触,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深入探究各式各样的历史问题。

三、布置相应的学习历史的探究任务

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学习任务,它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与传统的书写、绘画、背诵等形式不同,学习任务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设课题的形式,把所有同学分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在每一阶段课程学习结束后,举行一次小组课题任务成果展示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辩论赛、朗诵会、舞台剧、论文等。这样的学习任务促使历史课堂变得十分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从而进一步的去探究更多的历史问题。

四、大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知识的能力

历史课程不仅涉及广泛。而且跨越范围较大,因此它的相关资料和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就比较繁杂。历史任课老师就应当加大力度去培养学生一些能力,从而促进历史学习资料和知识点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收集中探讨学习,可以提升学生梳理繁杂知识点能力。时间一久,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探究学习历史的习惯。此外,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知识点,可以按照朝代先后或者中外分开的方式来梳理所学的历史知识。

五、结语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习惯,首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历史的兴趣,组织适当的相关活动,安排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同样要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视为重点。做好以上几点就可以保证探究式学习历史的质量,为学生养成好的探究性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和以后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篇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篇4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篇5

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微时代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营销等微时代的新生事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教育和教学领域里,一场新型的教学革命――微课时代也随之展开。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已经迅速进入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微课教学呢?所谓微课教学就是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的目标,将短小的视频带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图像声音的观看和视听将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重难点归纳出来,并且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微课教学制作,将所要展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展示出来,在现代被广泛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信息互动、在线学习、同学之间的交流产生互动的效果,同时微课的教学核心还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测试。

二、微课制作促进教学高效实现的过程

理性的教学是众多教育哲学家所研究的内容,理性讲究对某一事物完满的看法,是一种社会与自然运行的秩序,是理性与智慧二者之间的重合。在微课制作中也讲究理性教学,老师的理性智慧展现在对专业知识与知识层面的理性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是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教学中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与历史学习的规律,使教学内容更为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资深的老师而言,教学经验是老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资源。教学经验是老师个人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是属于个人的一种认知方式,这种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人,使得教学经验外化。微课是以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将老师所要展示的图片、文章、文件、声音、动画等展示出来,将很多不能文字具体化的知识点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迅速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理性的新天地。例如,在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摧毁圆明园和圆明园旧貌的时候,老师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将耻辱的历史重现在生活在当代的、和平的、未经历风雨的学生面前,让他们为自己国家曾经蒙受的耻辱而发奋学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努力奋进,不断前行,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落实到智慧提升中

实践是丰富知识、文化积累最快并且记忆历史知识最迅速的方法,因为,当一名学生记忆了某一个知识点之后会在不复习的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地忘记,但是当通过自身实践会将这些细小知识点巩固强化,使得记忆存在的比较长久清晰,所以,在微课制作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素材查找或者制作中,老师可以将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三个人或者五个人为一组,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查找素材,整理制作成PPT或者小视频,让学生自己讲出来,呈现在同班同学面前,让学生对这样的知识点始终记忆犹新。当然,在一些教学重点中不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微课题材,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在老师微课制作中,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思想还不够成熟,比较贪玩,对学习某一学科会很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又会在一段时间和外力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兴趣,所以老师为让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中长久地保持这种兴趣,可以让学生参与在老师微课制作中,这样学生会在心中觉得自己在学习中老师是比较看重自己学好这门课的,而老师也是比较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制作能力的,这样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微课教学对现代历史教学产生的影响

微课的应用可以说在教学中利大于弊。因为在教学中,良好的微课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在平常生活中,并且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变快。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不同的个体相互之间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不喜欢死记硬背,有些学生喜欢理解记忆,这样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困难,但是微课可以灵活地将课堂困难转化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途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迅速掌握历史知识。

微课的出现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备目标化,在微课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掌握知识的程度创设不同的情景,创建出灵活的、因材施教的、分层次的教学课堂。

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课应是趣味性强、故事性强的科目,现实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内容的叙述是简单的、干巴巴的,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音资料,从而有效地扩充教学内容,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让历史变得丰满、立体,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教师的专业功底。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整合相关知识;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要学着影片的插入、声音的剪辑嫁接;要学着让声音与画面同步,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丰富与发展,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在微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五、文章总结

将微课带入历史学习必须是自愿进行的,在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教学的载体,以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共同愿景将乐于学习、乐于研究的人联系到一起共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过程,因此不管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微课在教学中都充当着教学的兴奋剂,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在历史教学中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从促进教学效率节节高升,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篇6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

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铺垫,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历史的学习是为了迎接更好的现实,从现实中找回历史。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历史的兴趣是在不断地培养的,价值是从历史中表现出来的。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利用有关的历史资料来了解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历史就在我们生活中。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掌握好历史知识。

二、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给学生找一个好老师,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生对习产生兴趣,就会不断的促进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学习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是我们帮助学习生存的学科,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的素质,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历史的学习性强,生活的运用性比较的广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历史注重掌握课本主干知识。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努力的学习,打好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能读懂历史材料,也不能吧历史材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把前后知识联系在一起,更形成不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生掌握好知识的基础,真正的学好初中历史。

三、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灵活

教学时,教师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学习的知识。由于讲授法具有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重知识逻辑顺序等特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起的作用比较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般运用的都是这种方法。这是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必须是时序性的历史概念,要求教师讲课时讲得系统有序,条理分明,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师必须把课堂内的知识讲好,讲明白。另外,历史教学中其它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以讲授法为基础,才能有好的收效。历史教学中的讲授法,是历史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描绘和刻画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对人物和事件的深入讲诉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住,更好的掌握。概述历史的梗概、要点、性质和意义;解释历史概念,阐明历史规律,论证历史结论等,从中完成历史教学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知识的传授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有很高的责任心,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前进。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意识和开拓学生视野,鼓励评价。教师注意自己评价,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篇7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篇8

关键词 “快餐式”教学;能力培养

快餐式生活已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的生活方式,因为它的方便、省时、速成等特点颇受大众的欢迎。目前更是进入了疯狂时期,冲击和影响了许多传统文化。如在阅读领域:作文速成读本到处都是;中外名著速读、经典浓缩版琳琅满架,令人目不暇接。在教育领域:各种短期速成班、培训班充斥大街小巷。目前这种快餐教学也已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原来以实践、感悟、探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大容量、快节奏、花样新的快餐式教学所取代。初中历史教学更是深受其害。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断代史”教材的选用,不易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按主题来选材,即把能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课程放在一个单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知识容量,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只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对基本的朝代知识都不了解,何谈历史素养?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历史史实(南京市的开卷考试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服务。现在这种主题式的教材史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根本没有阅读兴趣。学生只能掌握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不易构成知识体系,也无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这样的教材让初中历史老师往往只抓“点”而不顾“线”,既然只抓“点”,就可以速成教学。于是有些历史老师上课只是简单、机械的勾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后果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困难,因为缺少了初中历史通史学习的基础。

二、各种应试“宝典”的出现,放弃历史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的历史中考每年都会根据《课程标准》出台“考查内容与要求”,并要求老师对“考查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解读。于是我们一线的科任老师就据此编制各种应试“宝典”,然后让学生脱离书本,死记考点,反复练习。南京市初中历史教研员王兵老师就非常反感这一做法。他认为这样一来,一个个活的历史知识就成了脱离历史背景与史实的死考点。学生死记考点,谈何历史素养与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勾画考点式教学,尤其是初三的一轮复习。一节课20分钟老师就可以讲完,完全忽视了知识点过程的教学,完全丢掉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能记住一个个知识点,却不能加以应用。因为他们不知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近几年,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活,以材料形式出现的题目越来越多,而我们师生却感到越来越难。这既反映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表明出卷者想把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目光引向课本,回归史实,注重能力。显然,这种速记考点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中考模式的制约,挤压历史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目前许多地方中考内容为初中教学的六本书。考查内容广,使得初三的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大多数学校第一学期要上完全部世界史的内容,而下学期要进行六本书的复习。而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这就逼得一些老师不得不用一节课时间上两节课内容。这样的历史教学真可谓是“快餐式”,老师只讲“重要的”,学生只要掌握“必须的”。在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阅读历史史料的时间,也失去了历史阅读的空间,最终失去的是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课件,粗粝化教学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的形式新颖、材料丰富、课堂效率高而广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班班有多媒体,这确实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了方便。于是,现在不少老师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离开它课就不会上了。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有许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舍本逐末,不去看是否适合内容而一味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是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就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教师对多媒体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文本内容的深思。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有些老师从网上下一些课件直接拿到班上去上,这不仅没让课件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反而受制于教学环节。虽然教学节奏变快了,教学容量变大了,但教学效果却变差了。

总的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快餐式”教学在前几年还是大有市场的。在短期内,也确实提高了一点均分。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2011版课标的落实,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种机械、僵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他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快餐式教学实现不了这一目的,它犹如一份方便面一样,在盲目追求了色香味的外在因素后,恰恰丢弃了营养价值这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了。我们千万不能只关注成绩和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样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篇9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根据《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二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思考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及图表的形式陈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从教初中历史多年,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提问法,不失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运用提问法加强学生记忆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对教材中大量的史实进行记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加强记忆的方式很多,其中,课堂提问法就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手段之一。即老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与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相对零碎的知识点链接起来,整理成相互关联的知识框架。在以后复习时,只要提及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就能联想起该知识框架中的相关内容,起到“以一统万”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对于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回忆林则徐“”的经过,回忆中英《》的内容,回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回忆英法联军,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零碎”的知识点总结成便于记忆的知识链,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运用提问法时,设计的问题既要巩固原有的知识,又要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内容;不仅要承上启下,而且要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比如,教师在上完新课后,提出问题,总结新课内容,提出下堂课的思考题。在下堂课上课之前,提出问题,复习上堂课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涵盖性和代表性,能将新知识和旧知识都纳入其中,真正达到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运用提问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让学生在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新课的预习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避免盲目地通读,而是带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寻求答案,即边阅读,边思考,边解决问题。学生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就会主动在阅读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终身受益。

我在《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活动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活动小组,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对其中几个小组布置的预习要求是:仔细通读两遍新课内容。对另外几个小组的预习要求是:带着老师布置的思考题阅读教材。第二天,分别向这两批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结果是,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的学生的阅读效果明显好于只是通读教材的学生。然后,我让学生现场比较前者和后者的区别,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两种阅读方式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和动机越明晰,理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由此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运用提问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篇11

比如,教学“失误与挫折”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本中了解“、化运动、”中的相关信息,从中感悟如何正确面对失误与挫折。教材上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复杂性,了解导致各种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记录下来,整理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所列举的实例很经典,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材情境,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也承载这一种教学功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历史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材时代性、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知识,体验历史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或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包,选出适合本节课使用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历史教材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大事年表”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读书教学法,在课前从网络上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资料和图片信息。上课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资料,结合历史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话题。教师除了对照教材上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承担责任感的教育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如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视频画面,展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视频,展示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视频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实中的历史事件谈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要敢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繁多,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些知识点又具有对比性。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比如,在进行“”的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丧权辱国的“、、、、”等“思维导图”,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解读。待每个知识模块学完后,教师再进行对比教学,可使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日期、原因、内容等知识,感悟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12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去学习历史,具有较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社会生活相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灵活使用社会生活知识去探究和感悟历史。这次改革,将实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本课题所研究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便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

二、时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伴随着新世纪日益向我们走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竞争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新的人才,呼唤教育的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正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

三、新教材的需要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它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新教材以其特有的内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等,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教材从精心设计这些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讨论、交流、评价、查找、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们借鉴国内外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既符合学生主体发展,又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学生兴趣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更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

五、实验目标及内容

应用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实现学生的主体构建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自觉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发现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它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形式,又为新一轮的教材改革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不同的活动课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目标,例如“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课实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彩陶,可以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可以形成观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需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实现了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能力,也达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宗旨。

篇13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