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技术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行业技术分析

篇1

一、引言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图1.1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①](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②]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

(3.1)

式中,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和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3.2)

式中,表示随机误差项,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3.3)

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取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固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吨泄臣颇昙芳爸泻晖菘狻1疚牟捎肙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s.e.=(0.03234)(0.03318)

0.8728

对参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

图3.1 全国各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

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

(4.1)

其约束条件为:

下面对式(4.1)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令s=0,的

对求导并使结果等于0,然后化简可得到影响函数的几个因素国际贸易论文,即:

由于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

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RE、lnTFP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ノ桓煅椋浼煅榈姆椒ê芏啵疚牟捎美沟? Dickey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变量单位根检验表4.1

变量

检验形势(C,Y,K)

ADF统计量

Prob.(5%)

结论

(C,Y,1)

-1.595638

0.7644

不平稳

(C,N,0)

-4.852543

0.0008

平稳

(C,Y,1)

-1.215766

0.8841

不平稳

(C,Y,1)

-4.208412

0.0154

平稳

(C,Y,1)

-1.910584

0.6179

不平稳

(C,Y,0)

-2.244680

0.0268

平稳

lnRE

(C,Y,1)

-2.475256

0.3360

不平稳

lnRE

(C,Y,0)

-3.805800

0.0006

平稳

lnTFP

(C,Y,1)

-0.859395

0.9440

不平稳

lnTFP

(C,Y,0)

-3.693690

0.0445

平稳

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国际贸易论文,检验结果如下:

原假设迹统计量 迹统计量临界值 最大特征值 最大特征值统计

协整方程数0.05Porb.0.05 Porb.

食品加工业:

82.0157463.87610 0.0007 33.65017 32.118320.0322

48.3655742.91525 0.0130 31.61325 25.823210.007

At most 2 16.7523125.87211 0.4337 10.00953 19.387040.6178

机械设备制造业:

82.8526063.87610 0.0006 41.35908 32.118320.0028

41.4935142.91525 0.0689 26.77769 25.823210.037

At most 2 14.7158325.87211 0.5982 11.15763 19.387040.4972

结果表明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其出口贸易、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汇率、出口对象国民收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食品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

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四、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

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国际贸易论文,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二)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

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通过有效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减小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出口量的损失?M保喙夭棵旁诜⒉加泄鼗懵市畔⑹币灿ψ龅胶侠斫魃鳎佣髌笠涤绕涫且猿隹诿骋孜饔钠笠狄桓龆晕蠢幢浠淖既吩て凇?

(三)寻找有潜力的出口对象,实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对象国家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量,这一点实证分析已经证实。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受前期金融危机及一些地区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及欧洲地区国家的国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持续低迷,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国家来支撑我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我国应该积极考虑寻找更具潜力的出口对象,如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我国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_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篇2

目前,在我国商业智能应用最多的为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其他行业也正在和将要往商业智能这一方向发展。在金融行业,由于信息量越来越多,商业智能BI的优越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金融行业对B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的青睐程度就越来越高涨。BI不仅是提供决策的辅助者,随着BI功能的完善,相信将有更多来自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需求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行业还是BI应用的主要领域。在能源行业,虽然商业智能在这一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商业智能,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未能体现BI提供决策的功能,使得能源行业BI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在制造行业,由于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尽人意,BI在大中型企业已经在全面应用,而大多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商业智能的作用而未能应用商业智能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越来越高,BI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将有一股强劲的潜能。

2.医药行业应用商业智能的进行医药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经济的引入,势必会造成我国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现代医药企业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软实力。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产生大量的诸如订单、交易往来和客户信息等数据,而单纯的信息技术却对这些数据起不到分析的作用,因此,结合商业智能系统的强大功能,商业智能的应用就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商业智能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时展要求,解决医药行业中复杂多样的服务主体和医疗数据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并加以搜集存储,以达到医药行业的整体集中储存。应用商业智能系统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是为了解决不同医药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BI系统在已经存储好的数据库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筛选、识别和提取有效的数据联机分析处理,为医药行业管理者提供可行的管理决策。通过展示一些人们容易接受的图片和虚拟效果来为用户呈现参考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潜在利益和未来走向;对医疗服务的不同群体需要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数据方式,如报表,图表,记分卡,仪表板等,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处理的资源。

篇3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篇5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b)-0132-04

Th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specific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es, its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relates to every household,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logistics oper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thus make the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structure develop to the positive direc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al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由于医药行业的流通绩效与千家万户都密切相关,所以,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较为特殊的位置,实现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高绩效和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药流通的集约化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成为被广泛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中勾画了未来我国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新蓝图,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医药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 医药物流

关于医药物流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医药物流给出了如下定义:医药物流是指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物流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中的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通过对医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过程、存储过程、分拣过程和配送过程等一系列作业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医药订单的处理能力,减少医药货物在分拣时产生的错误,缩短医药库存时间与配送时间,进而减少医药物流的费用成本,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我国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提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和药品的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有机整合”。可见,医药物流是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点提升改造领域,推动医药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医药成本过高的有效途径[1]。

2 医药物流的运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医药物流项目基本上大都还停留在医药企业内部的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供应商和下游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的整合,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重复运输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一系列现象,致使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情况。

国内的一些已有研究探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医药物流的本质和医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探索了医药物流行业的新型交易模式,但我国医药物流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医药物流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划,目前医药物流中存在如下四大问题:

2.1 医药流通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

在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交易渠道复杂,物流节点过多,致使流通费用过大,药价过高。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要经过5~7级经销商,过多的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商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则占到了销售额10%以上。而在美国,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3%,销售利润率为2.4%[2]。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侵蚀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桎梏。

2.2 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尽管我国曾对医药行业实施了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但药品管制的方法和监管模式仍处在探索和不完善的阶段,管制政策也随着国家相应体质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政府管制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一直显著,但效果一直不理想[3]。医药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腐败现象较严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负担重,医药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大。因此,医药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分家”制度,旨在改变“药价过高,以药补医”的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很明显。

2.3 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其中80%以上是中小规模企业,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排名前四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占到美国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目多且规模小,导致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偏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2.4 盲目建设医药物流中心

近年来由于医药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生产和药品批发企业所关注,因而,关于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实践性探索正迅猛发展。但部分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过程不切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建设,没有投入产出的观念,而且在基础管理和经营流程没有做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寄希望能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5];尽管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个医药企业都需要配备物流部门,但在我国不同省市地区中依然存在忽视当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现状而盲目建设医药物流项目的情况,最终导致建成的医药物流项目不理想[6]。

3 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2010年,商务部在首次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上明确指出: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药品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医药的连锁经营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通过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在最近启动并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中也十分明确的指出:对于基本的药物今后将采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并实现药品的统一配送,并进一步规定医药生产的企业作为招投标的主体,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实现全部配备基药并使用基药,最终实现药品的零差率销售。显而易见,该政策启动实施后,那些网络覆盖面较全、药品的配送服务质量较好的大型的医药企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医药流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实现的,而这基本上也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来引导和实现[8]。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医药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扩张,因此,医药企业之间合并是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通过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降低医药流通费用、提高医药的流通效率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与国外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起来,仍相差甚远。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兼并策略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场市场扩容、行业兼并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改革却是关乎自身的存亡,中小企业应积极谋求自身生存的发展策略,除了选择被大的医药企业兼并之外,还可以选择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的医药集团的方式来求得发展,否则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2 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健康发展

医药行业是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受市场制约外,还很大程度受到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等都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还必须时刻关注制度性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产生比较强烈的积极作用,而不合理的过多干预,将会导致医药市场失灵,致使制药企业给药品定高价。

为了促进医药物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2010年以后每年召开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等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些急需得到改革的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正确使用价值规律,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来改革现有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利益格局,创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医药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力量更加趋于均衡分布,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各主体间的协作性将会被进一步增强,最终会使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被极大地降低,医药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9]。

3.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较为密集的颁布了一些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的制度和政策,显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的极大重视。如2012年,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发展,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2009年国家公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基本药物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从政策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医药物流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各界关注的重点,是否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医药物流能力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10]。因此,新形势下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实现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管理来抢占医药物流市场先机。

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为物流企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我国医药流通必须打破传统的医药分销体制,向公平化、透明化方向变革,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来配合这种新型的医药交易模式。目前,现代化医药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要求医药物流企业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分装、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上的增值服务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花费最少的资金和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既定的任务[1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12]。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13]。

3.4 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来解决这个难题。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以外的物流企业去完成医药物流的服务。借助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不必要的环节,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和进行集中采购来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降低医药物流的费用。

作为第三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医药物流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医药物流的全程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明确药品的一些特殊存储和运送要求,能够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贮存、养护和配送,并可以提供一整套与医药行业的特殊要求相符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国内一些已经具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在现有物流能力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要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能力,就需要重组第三方医药物流批发企业的资产,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与医药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结成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紧紧把握医药物流市场的节奏,以及时地调整自身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向其他医药公司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2]。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目前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为数不多。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医药公司之一,九州通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拥有80余万平米物流中心仓储资源,4000多名物流精英,850余台运营车辆,集团7万余家医药上下游客户,良好的物流资源和业务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4]。

3.5 研究医药行业物流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运作形态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或完全规制行业,由于医药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较大,还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其运作还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医药行业的供应链组织和物流运作具有较大程度的竞争性,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致使医药行业中的企业供应链相对比较复杂。当前缺少对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内在绩效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调查研究医药供应链的组织模式现状。

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探寻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展望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变革发展的趋势[15]。

3.6 构建医药行业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在我国医药行业领域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设计合理有效的医药供应链组织及运作模式,致使药品在供应链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诸多环节,极其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活动集成和合理的医药物流管理体系。对于这种情况,应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现有的制度嵌入对医药物流的产业结构和医药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各项宏观管理政策是如何改变医药行业商业利润的转移和利益方利益的调整。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嵌入性制度和供应链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进过程,探索制度嵌入关键节点和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与制度要素契合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组织网络结构和运作流程。并基于上述分析判断,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采用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对整个医药产业供需链进行整合,促进良好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提供医药行业物流产业化研究的新思路。

4 小结

从医药物流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医药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系统地分析、设计医药行业的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亟需在理论方面对医药物流管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亟需在实证方面去探究我国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医药流通的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制订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以促进医药物流的理论发展,并在应用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2]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3] 吕红.转型时期我国医药商业供应链的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4] 陈红丹,李锦飞.试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6,(6):50-51.

[5] 李璨,游娟,吴志利,等.医院中药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1,(9):42-45.

[6] 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68.

[7] 冉宝松.医药流通变革潮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3):50-52.

[8] 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9] 叶堂林.我国现行医药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战略构建[J].江苏商论,2008,(5):30-31.

[10]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11] 吴志利,程潇,陈瑞.优化医药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9(4):66-67.

[12] 藤志香,王彦.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10):725-727.

[13] 卢奇,王荣.医药物流商与渠道商的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0):72-73.

篇7

关键词 医药上市公司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是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消费类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理和精神健康的关注以及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医药行业长期豁求增长的坚实基础。在证券市场上医药板块对风险厌恶型资金和从周期性行业流出的资金产生强大吸引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00多家医药类上市公司,进一步细分主要可分为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医药流通业五大子行业,以下将对这几个细分子行业进行逐一分析。

一、化学原料药企业

2006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288.81亿元,同比增长16.7%;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化学原料药工业为1258.50亿元,同比增长13.41%。从利润来看,化学原料药工业为71.99亿元,同比增长17.87%;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但从医药上市公司2008年3季报分析,化学原料药板块的收入和利润同比都是增长最迅速的板块,收入同比增长30.02%,与行业增长速度相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5.19%,远高于行业的增长速度。

二、化学制剂企业

化学制剂生产商研发能力较低,产品主要以普通仿制药为主,产品同质性高,竞争较为激烈,导致盈利能力较低。虽然由于“医改”的因素及包括震后防疫在内的大规模传染病防治需要,一些厂商的普药产品有望放量,但是较低的毛利率水平不易给公司带来太多的利润。相较而言,依靠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品,从而维持较强盈利能力的模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重点关注我国化学药领域内研发能力最强的恒瑞医药。

三、中药企业

我国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在中药原料和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中药类上市公司大多拥有难以模仿的生产工艺和历久弥新的专利技术.具有垄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能保证风险相对较小但长期稳定而丰厚的收益。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此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对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此政策性文件的公布对中药类上市公司构成利好。另外,中药企业走中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路线已成趋势,关注江中药业,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改造传统中药的前景也十分可观,关注先行者天士力。

四、生物医药行业

一方面,由于生物药品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且可大规模生产,生产周期短利润极高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其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国家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清晰显示出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意味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获得政府更多的扶持,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仍然以仿制为主,需要关注具备成本、技术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他们可能不断推出新产品,且可能抢夺跨国公司市场份额,关注天坛生物、华兰生物、通化东宝等公司。

五、医药流通业

我国医药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以及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我们保守估计,到2020年,药品市场规模也将是目前的3倍以上,总规模将超过1.2万亿。医药流通业作为药品从生产企业到达医院、药店等销售终端的必经环节,是药品市场扩容的最直接受益者,2007年医药流通行业销售规模达到4026亿,年增速创近年新高,达到19.82%。

基于新医改扩容,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加速,产业格局从春秋到战国,企业盈利能力有显著改善以及我国进入降息周期等理由,我们给予医药流通行业“增持”评级。根据公司的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关注四家上市公司:一致药业、国药股份、南京医药、上海医药。

篇8

职业素养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笔者提出了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并从现代企业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总结了现代医药企业对“准职业人”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本文就医药行业“准职业人”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分析讨论,提出培养方案和见解。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与现代职业教育德育范畴和现代医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相通的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职业学校德育的延伸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学校德育和职业素养都属于行为意识范畴,只是对应的落脚点有所区别。所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素养中,不仅能拓展学校德育的发展平台,而且能更好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者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不牵强。

(二)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医药职业素养,自觉地用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通过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的思想,护佑健康,保护生命。现代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心里健康等社会意识范畴。很少有德育工作涉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德育修养等职业意识范畴。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旧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而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也是侧重法律法规教育,求职技巧等很少涉及职业素养。很多的校长和老师都认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入职之后,在工作岗位、生产实践中靠企业培养出来的,跟学校关系不大。学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主体,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同样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考试,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养成。即使是在德育课程中,由于德育课程的涉及范畴,学生也很少能接触到与医药行业关系密切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素

(一)观念上的改变

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概念的提出,从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中,突出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职业性”不只是涵盖了学生对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更包含了塑造和养成学生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实训课堂为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特别是有关制剂工艺流程、岗位操作SOP、制剂生产GMP意识、药品经营GSP意识等,引导学生时刻思考、体会、感悟医药行业管理生产、仓储、检验、物流等一系列药品生命中期中药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控制中体现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践中,德育课程会更多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把课程整合,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发展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形成这种观念,一名教师既讲授专业知识、演示实践技能,又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受、体会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专业课和德育教学融合,不再完全割裂划分。

(二)现行的实践技能课程更适合学生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养成

南京医药中专校实训以模拟药品的生产、质检、物流、零售等药品使用周期设置任务课程。在生产中除了设计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岗位操作SOP、GMP要求规范之外还有这些行业规范中蕴含的安全意识、卫生意识、质量意识、承载健康与生命意识等职业道德的感悟和体验。在质检中养成数据真实、尊重客观事实、为患者的健康肩负起药品入市最重要关卡的意识。在物流、零售中体会感悟当职业素养与经济利益、个人利益有所冲突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赢的各种利益的博弈。在所以接触药品的环节,始终意识到产品的特殊性,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养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医药专业院校,学生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行业规范、行为意识的养成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走出医药院校的失败者可以是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但绝不能是医德、药德不高。在此次课题的调研实践和实训教学课程实践中,笔者深入了解了企业管理层、企业一线岗位、学校专业教师、学校德育课程教师等几个重要部门和相关教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方法讨论研究。整合各种意见,笔者认为学生对身边生活和真实经历过的医药事件中对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王瑞,南海.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2014(12).

篇9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年大致与××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年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年持续。

第三;××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年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

篇10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篇11

一、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职能,更承担了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不论是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别于我国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逐步投入,尤其是“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医药行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重复建设,环保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还未根治,而入世后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危机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医药行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力量,通过并购来整合具有优秀产品或资源互补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来整合研发、生产、流通等价值链环节,加大品牌投入、渠道投入和研发投入,促进份额分割、市场扩容、以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并购重组作为联系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必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数量多,规模小,且普遍具有流通市值小,主要股东持股分散,现金流充沛,财务状况佳等特点,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历来十分活跃,且并购类型多样,方式丰富,为并购绩效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对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我国并购重组理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Patricia M. Danzon (2007)使用SDC数据考察了1988年到2001年间的383起医药行业并购事件,指出大型企业并购后企业价值通常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运营利润增速却较未进行并购的同规模企业有所放缓。Carmine Ornaghi(2008)采用倾向性评分法研究了1988-2004年间医药上市公司的绩效,发现并购活动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及生产带来统计上显著的负影响,并在事件期内持续不断地损害并购公司股东的财富。雷奕敏(2005)运用EVA法对58个样本公司连续5年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并购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短期绩效虽然较好,但长期绩效并不显著。胡怡(2006)运用超常收益法和财务分析法对2002年间医药并购样本进行分析,认为收购公司在特定区间里可获得一定的累积超常收益,而目标公司在这个区间里没能获得累积超常收益。

三、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截至2008年底,我国医药行业共有126家上市公司,在03-08年这五年间共发生并购事件约500起。并购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锐思数据库,大智慧行情软件等,在对各个并购事件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如下标准,筛选出其中的342起并购事件组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1.并购事件在窗口期内的数据连续完整,规定短期窗口期为[-15,15]共31天,长期窗口期为[0,12]共13个月。

2.在并购事件公告日前后15个交易日内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重大事件(如分红、配股、送股、公布年报)发生。

3.在检验区间内同一公司发生两次或以上的并购事件,将并购金额最大的一起事件纳入样本,并规定并购金额必须大于500万元。

(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累计超额收益法CAR和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法BHAR分别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31天)和长期(13个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1.选取样本并购事件,确定各个并购事件的事件日,事件期和估计期。选取2003-2008年间了符合标准的342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研究对象。然后选取并购公告当日及前后15天作为事件期进行短期绩效考察,再对并购事件当月起和之后12个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长期绩效分析。

2.对样本并购事件进行划分。依照公司类型(其中化学制药业发生并购122起,生物制药业56起,中药行业84起,医药流通业56起),并购类型(横向并购124起,纵向并购52起,混合并购142起),以及支付手段(股权支付18起,置换重组64起,现金支付260起)对样本事件进行划分,分别研究对比不同类型的并购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估计正常收益率。以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收益率作为考察对象,计算并购事件期内市场指数的短期和长期收益率。

4.估计异常收益。计算并购公司在并购期内的股价收益率,通过与市场指数和行业指数在同期内的正常收益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异常收益率。具体计算公式分别为:

CARt=∑Tt=0Rit

其中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A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超额收益率,T表示窗口期。

BHARit=∏Ti=n(1+Rit)-∏Ti=n[1+E(Rit)]

其中,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T表示考察的事件窗口期。

5. 显著性检验。分别构造统计量tCAR=CARtS(CARt)/n,tBHAR=BHARtS(BHARt)/n,对异常收益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

1.按公司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不同公司类型分类的并购样本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1不同公司类型CAR走势图

图2 不同公司类型BHAR走势图

从图中可知在公告日前3日至公告后首日不同公司类型样本的CAR值都有明显上扬。医药流通业的CAR值在短暂上升后,又回落到0轴以下。其中医药行业中的中药子行业的短期并购绩效最佳,在短期内取得了最大的CAR值。样本的中药和化学制药行业的CAR值也都通过了同一t检验。从长期BHAR走势来看,医药流通业和生物制药业除了各有一个月取得了正的超额收益率外,其余12个月的BHAR值大部分在0轴以下,甚至取得显著的负超额收益率。综合来看,中药行业及化学制药行业的超额收益率较高,且大部分月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生物制药业和医药流通业的超额收益率较低,甚至显著为负。

2.按并购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分别是按并购类型分类的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3 不同并购类型CAR走势图

图4 不同并购类型BHAR走势图

横向并购的CAR值虽在公告日后基本取得了显著的正CAR值,但是在三种并购类型中回报最差。从长期看,其BHAR的值从并购公告后第2个月开始就跌破0轴,在其后的11个月内一直扩大负值,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负收益率,表现最差。

纵向并购在短期内取得了最高的CAR值和显著的正累计超额收益率;而长期来看,纵向并购的BHAR表现一般,介于混合并购和横向并购之间。纵向并购的BHAR值脉冲式地取得了大半时期的显著正收益率。

混合并购的CAR值在并购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都迅速由负转正,且经过短时间的下滑后,又震荡上升,取得了最高的回报。CAR值始终保持在0轴上方,并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长期来看,混合并购的BHAR都远高于纵向和横向并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绩效表现大大优于其余两种并购类型。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来众多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随着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的长期走牛,这些公司的投资回报非常客观。市场也十分认可这些混合并购。

3.按支付手段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分别按支付手段分类的并购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5 不同支付手段的CAR走势图

图6 不同支付手段的BHAR走势图

公司采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不必负担债务,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运作,财务风险极低。市场也给出了合理的回应,从公告日起样本的CAR值大幅上扬,大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正超额累计收益率。但是从长期来看,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值都是先扬后抑的趋势,尽管如此,所取得的正超额收益率还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普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增发股份高溢价购买一些对本公司发展无实质帮助的资产甚至是问题资产,在市场炒作后回归理性,因此这一方式只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正回报,长期并不能给股东带来稳定的正回报。

现金流是公司运营的血液,上市公司以现金支付手段收购资产,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这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短期来看,相对大盘指数的CAR值只有少部分取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的短期绩效表现是最差的。从长远看来,样本的BHAR值在公告日后还是获得了显著的正超额回报的,但是表现依旧是最落后的。毕竟公司肯花血本收购的资产,一定是对公司的发展有较大推动的。从长期来看,对公司的发展还是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的。

置换重组方式是市场最追捧的一种支付手段。从短期来看,CAR值在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开始迅速上扬,并且在之后的交易日中稳步上升,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从长期来看,BHAR值始终运行在0轴上方,都取得了正回报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BHAR在经历2个月左右的下滑期之后,开始正当回升,并不断创出新高。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置换重组这一手段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绩效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支付手段为公司注入新鲜活力,极大的改善了上市公司质量,也给予投资者满意的投资回报。

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措施

1.鼓励技术引进,加强渠道整合,合理开发资源

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并购还处于原始阶段,仅仅停留在资产的积累层面上,为技术的积累还刚刚开始。政府应该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并购手段,抓住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到海外积极寻求新技术、新产品的整合机会,迅速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充分的迎接国内外的竞争。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上市公司在扩张时只看重营销渠道的整合,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整合,尤其是并购后的品牌建设和商誉的树立方面显得更为迫切。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尝试以商业品牌为核心的医药连锁经营,鼓励营销团队取长补短,为连锁药店设立的统购配送中心将彻底整合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和组合效益,降低费用,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提高品牌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

2.努力实现横向并购规模效应,谨慎选择多元化并购

企业在施行横向并购时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规模化的目标,通过实质性的产业化,集约化来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医药行业本身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特点为并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以及入世后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又为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医疗改革的实施为有实力的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兼并收购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医药行业应该充分发挥横向并购的作用,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优势。企业实施多元化并购前应该仔细、客观分析市场、本行业的特点及自身条件,再考虑扩大。在实施多元化并购前要审慎决策,不能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一味进军所谓的新兴行业。从单一产品经营到实施多元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规模化,再考虑多元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并购后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企业管理,重视整合,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多种支付手段综合运用

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的支付手段比较

单一,现金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购方式,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国内的并购活动绝大部分是依赖于借贷资金和自由资金,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前为数百万千万的并购活动用现金支付来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购金额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现金支付已远不能满足并购的要求。为促进相关行业公司的并购活动,充分调动被并购方的积极性,加快行业资源的整合,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逐步强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调查和事后监管,降低并购交易成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入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期权等创新型支付手段和方案,为并购方提供更为科学和灵活多样的支付选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Patricia M. Danzon,Andrew Epstein, Sean Nichols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 industrie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7(8):307~328.

[2]Carmine Ornaghi. Mergers and Innovation in Big Pharma.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United Kingdom, 2008(4).

篇12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篇13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