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药行业技术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导向也成为一些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政策。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根据外汇资金短缺的实际国情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使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出口扩大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出口总量上虽然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
图1.1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26947.9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亿元,增长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长率仅持续上升了两年,从2003年开始连续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续增大,并在2009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几年来,在涉及到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贸易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如关兵[①](2009)通过各省际数据以出口增长与生产率关系为基础,沿着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计法综合分析出口—生产率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一些文章也肯定了两者间的促进作用,如倪海清[②]等(2005)通过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两方面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学习(Learning by exports)效应角度的研究,但从出口选择(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章较少,且大部分都是对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从技术进步这个单一因素研究其对一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似乎显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它既包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专业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贸易都是基于全国角度的数据,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会对不同行业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拟选取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为研究对象,使实证分析更为准确。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C-D生产函数:
(3.1)
式中,表示全国在第t期时的总产量,和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量,对该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
(3.2)
式中,表示随机误差项,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3.3)
以全国为决策单位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区间设定为1985~2009年。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方程中全国经济增长总量都以1985的平减指数为基期进行平减;取全国年末从业人员人数;取全国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到以1985年为基期的数额,由于该指数1990年前的数据缺失,固1990年前的数据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代替。
以上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各年?吨泄臣颇昙芳爸泻晖菘狻1疚牟捎肙LS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s.e.=(0.03234)(0.03318)
0.8728
对参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为0.5992和0.2973,括号内表示各自的标准误,值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估计整体效果不错。
我们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上文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导公式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全国各年数据分布如下:
图3.1 全国各年全要素生产率分布
可以看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这主要得利于我国正确的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得此阶段经济飞速发展,但全要素生产率在到达最高峰后,从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时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活跃的现象来看,可以得出我国此轮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技术与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这与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符。下面将使用测算出的结果对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TFP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跨期函数的建立及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贸易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本文假设一国的进口品与该国本土产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进出口贸易并存,同时考虑到一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是它的出口对象从该国的进口量,所以可以从其他国家需求的角度考虑一国的出口贸易,因此这里我们使用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消费作为我国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据拉姆齐模型建立跨期函数。
中国出口对象国家的每个家庭单位的跨期效用函数为:
(4.1)
其约束条件为:
下面对式(4.1)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令s=0,的
对求导并使结果等于0,然后化简可得到影响函数的几个因素国际贸易论文,即:
由于为中国出口对像的消费,也即等价于中国的出口,所以中国的出口函数可表示为:
这里不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所以把去掉;出口数据使用食品加工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总额来代替,分别用、表示,数据来自中宏网;关于函数中的,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显示,我国出口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荷兰、印度、英国、意大利、台湾和俄罗斯这10个国家或地区,但考虑到1991年苏联解体使刚成立的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罗斯,使用前9个国家或地区来确定函数中国外GDP的总量;汇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平均值来代替,该数值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用RE表示;使用前文测算出的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来代替,用TFP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这里取每项变量的对数形势,lnX、、lnRE、lnTFP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排除伪回归,首先必须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ノ桓煅椋浼煅榈姆椒ê芏啵疚牟捎美沟? Dickey -Fuller 检验,即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变量单位根检验表4.1
变量
检验形势(C,Y,K)
ADF统计量
Prob.(5%)
结论
(C,Y,1)
-1.595638
0.7644
不平稳
(C,N,0)
-4.852543
0.0008
平稳
(C,Y,1)
-1.215766
0.8841
不平稳
(C,Y,1)
-4.208412
0.0154
平稳
(C,Y,1)
-1.910584
0.6179
不平稳
(C,Y,0)
-2.244680
0.0268
平稳
lnRE
(C,Y,1)
-2.475256
0.3360
不平稳
lnRE
(C,Y,0)
-3.805800
0.0006
平稳
lnTFP
(C,Y,1)
-0.859395
0.9440
不平稳
lnTFP
(C,Y,0)
-3.693690
0.0445
平稳
表中(C,Y,K)分别表示检验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及滞后期数,通过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上述四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所以都是I(1)阶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Johansen协整检验。我们选择样本数据具有明显趋势项及截距项国际贸易论文,检验结果如下:
原假设迹统计量 迹统计量临界值 最大特征值 最大特征值统计
协整方程数0.05Porb.0.05 Porb.
食品加工业:
82.0157463.87610 0.0007 33.65017 32.118320.0322
48.3655742.91525 0.0130 31.61325 25.823210.007
At most 2 16.7523125.87211 0.4337 10.00953 19.387040.6178
机械设备制造业:
82.8526063.87610 0.0006 41.35908 32.118320.0028
41.4935142.91525 0.0689 26.77769 25.823210.037
At most 2 14.7158325.87211 0.5982 11.15763 19.387040.4972
结果表明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其出口贸易、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汇率、出口对象国民收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食品加工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
3.计量模型解释
从协整方程系数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9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51%,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带动其出口的增长;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中,有效汇率每升值1%,其出口贸易会降低0.11%,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贸易会增长1.31%,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两个行业的对比我们发现,有效汇率和主要出口对象国家国民收入对这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对两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效果相反。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食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代表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该行业的出口影响不会十分显著,该种生产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投入比的变化对产量影响较大,但从方程系数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该行业的出口促进率仅为0.38%,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主,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这就导致该产业链的研发与海外销售环节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出口贸易总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国仍然沿袭着高人力,高资本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该方式在短期内虽然可以使产量大幅上升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其优势将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生产过多的受国外技术垄断限制。
四、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发现影响出口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国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告别“工厂思维”
我国自“九五”计划起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建议,经过这十五年的发展,效果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32.9%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还差很远。目前我国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为主,而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也多以产业链中的组装环节为主,因此中国也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如何告别这种固有思维,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国际贸易论文,要把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产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会相应的扩大。
(二)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
一国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应从马歇尔-勒纳条件考虑,但就前面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提升确实会抑制出口贸易。目前,人民币正处在一个逐步升值的过程中,这也成为我国出口贸易增速下降的一个原因,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合理有效的汇率政策,防止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是使其处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平稳波动。通过有效调节汇率的手段来减小由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对出口量的损失?M保喙夭棵旁诜⒉加泄鼗懵市畔⑹币灿ψ龅胶侠斫魃鳎佣髌笠涤绕涫且猿隹诿骋孜饔钠笠狄桓龆晕蠢幢浠淖既吩て凇?
(三)寻找有潜力的出口对象,实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对象国家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出口国的出口量,这一点实证分析已经证实。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受前期金融危机及一些地区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对象美国及欧洲地区国家的国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需求持续低迷,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国家来支撑我国的出口已经很难维持。我国应该积极考虑寻找更具潜力的出口对象,如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样,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我国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关兵:《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_基于中国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目前,在我国商业智能应用最多的为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其他行业也正在和将要往商业智能这一方向发展。在金融行业,由于信息量越来越多,商业智能BI的优越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金融行业对B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的青睐程度就越来越高涨。BI不仅是提供决策的辅助者,随着BI功能的完善,相信将有更多来自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需求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行业还是BI应用的主要领域。在能源行业,虽然商业智能在这一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商业智能,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未能体现BI提供决策的功能,使得能源行业BI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在制造行业,由于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尽人意,BI在大中型企业已经在全面应用,而大多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商业智能的作用而未能应用商业智能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越来越高,BI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将有一股强劲的潜能。
2.医药行业应用商业智能的进行医药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经济的引入,势必会造成我国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现代医药企业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软实力。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产生大量的诸如订单、交易往来和客户信息等数据,而单纯的信息技术却对这些数据起不到分析的作用,因此,结合商业智能系统的强大功能,商业智能的应用就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商业智能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时展要求,解决医药行业中复杂多样的服务主体和医疗数据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并加以搜集存储,以达到医药行业的整体集中储存。应用商业智能系统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是为了解决不同医药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BI系统在已经存储好的数据库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筛选、识别和提取有效的数据联机分析处理,为医药行业管理者提供可行的管理决策。通过展示一些人们容易接受的图片和虚拟效果来为用户呈现参考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潜在利益和未来走向;对医疗服务的不同群体需要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数据方式,如报表,图表,记分卡,仪表板等,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处理的资源。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26; F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48-0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JIN Lianya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19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rein. Moreover, i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oo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aud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ibl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edicine economy; medicine developm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uditing management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地提升,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要把内部管理做好、做新,做出自己企业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对现在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所处地位,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医药企业经济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好。
1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地位
1.1 经济产业特性
医药行业是公认的世界化的行业,它的经济产业也有一定的特性,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的产业特性显得尤为突出,第一,医药行业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医药工业在经济上的价值可以通过医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我国GDP比例看出来,几十年来,医药产品总的销售额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呈上升趋势的,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出动态稳定性特征。第二,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永不衰落的产业。第三,其产业特性为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并且有垄断性质。高投入体现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上,制药企业新药的研究开发费已占其销售收入的15% ~ 20%。医药行业的高投入也导致其高风险,一旦企业开发失败,就会使其巨额投入血本无归,但是一旦成功,那么医药行业的利润是巨大的,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30%,而且医药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垄断的产业,利润巨大且具有垄断性。
1.2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按国际标准划分,是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1]。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制药机械、药用包装及医药商业。我国只是一个制药大国,并不是一个制药强国[2],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现状很理想。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 000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有200多家[3]。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达到了4%。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1.3 机遇与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的经济发展将迎来黄金的10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使得医疗药品市场迅速增大;新医改到2020年实施完成,医保全覆盖及大健康计划,会带来医药市场扩容及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对医药行业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而且,有国家政策的扶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显示了国家对医药行业将进一步加大管控和扶持力度,目的是尽快实现医药行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研发决定未来,得专利者得天下。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配套政策的加快推进和全面实施,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会很激烈;新颁布相关政策与制度对市场的掌控;各地区政府地方保护的设置;制药企业小而多、低水平的竞争等。
1.4 医药行业现有的地位
医药行业的地位十分重要。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保守与现代的综合高科技行业,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民群众非常重视健康、保健、看病等问题,所以它是保护民生的特殊重要行业,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享受的医疗水平直接相关。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医药行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2.1 发展趋势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经济发展到底是呈怎样的方向,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当今世界医药经济已经趋向于全球化[4],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需求的基本因素,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健康及生存质量提升的要求,加大了对药品的需求。药品价格渐趋合理,使得医药经济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药物制剂,生物药物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医药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年里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为9%,而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同时,非处方药的迅速增长趋势很明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物,一般都是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抗过敏药、止痛药、胃肠道药和维生素等。全球老龄化时代来临,在未来十几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会加剧,所以,老年用药市场将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也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
2.2 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制药企业小而杂,竞争激烈
我国大型的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使得产品经济效益太分散,中型尤其是小型企业太多,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些企业还无法达成规模经济优势。
2.2.2 创新体系不完善,效率低
我国创新体系不完善,新药产力不足,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我国产权品种很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新药的预期回报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医药企业很少甚至不愿意投入资金去研发新药,从而导致研发新药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2.2.3 医药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体制不完善
在旧的体系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药品低端而且重复,供应的量太多而卖不出去,流通秩序混乱,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医药市场治理任务艰巨。
3 医药企业的创新管理
3.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也有很多的机遇,只是医药企业的规模,流程管理有些问题,作为医药企业,要想做得很成功,企业管理是不可少的,管理有了系统的体制,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上台阶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环节。其深远意义不仅是资源合理的配置,全面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强化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制药企业经济技术管理学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构架的公司必须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认为“小企业是权威管理、中型企业是制度管理、大型企业是文化管理”。
随着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强化企业的制度建设及管理上台阶已是迫在眉睫。在多项日常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环节。这也是国外许多发展中的制药公司管理中所重视的。内部审计,也叫内部控制,与公司组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经营控制、生产控制、研发系统控制、财务控制、物资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控制等8个方面的合理化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审计、生产、研发和物资这4个方面又是一个制药企业的命脉。
3.2 审计管理
在管理系统中,综合审计部(有称“综合计划部”),这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也是一个复合型人材相对集中的部门。它不但要对生产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基建、技改工程计划、营销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科研计划进行全面制订、审计,而且要对相关图纸、材料预算、费用预算、各类合同进行审计、把关,不是简单扼要的文字条理性审校或靠“一支笔”签字能解决的问题。
审计部直接向公司领导汇报,犹如质量管理一样,是对一个制药企业的监管。一个优良的管理系统应该是“事事有人负责,人人勤于工作,减少管理层次,加快经营决策,强化内部控制,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复、不能有交叉”。
为了强化管理体系的控制,应采用多种方式建立报告制度。保障信息及时、信息准确、信息共享、信息互补和综合。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最重要的信息是财务分析月报、销售分析月报、库存分析月报、生产计划月报,这些将有利于正确及时地决策。管理系统既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要有利于内部监督控制,也有利于贯彻企业的政策方针。
3.3 研发管理
近年来,研发管理在现代化的制药公司(集团)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实际运作中,研发管理与企业中各项管理有着共性,也有个性。研发工作一定要重视信息工作,确定自己的优势,把握研发定位点。
在信息时代,审视确认研发的系统流程,完善职能系统建设。特别是对所开发的新项目的国内外市场、新产品专利、工艺路线调研后做出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立题并制订通过草案。经审计后纳入计划,其中包括了人员投入、计划指标、技术指标、工时预算、材料预算、设备预算、设备考察、成果监定和结题报告等。
3.4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力和机器的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批量的适宜性,要充分力求合理、经济地生产。对每个品种、每个批量要计算工时和设备运行台班,逐渐推行和完善工时管理制度。从这些基础数据出发,合理配置人员和设备,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设备的闲置或隐性浪费。
虽然是以销定产,然而营销预测常常不准确。受一些政策性和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非人所能预料。虽然营销的预测按月滚动,计算机系统也会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
实践证明,如能综合考虑到营销预测,以及前三个月平均销售业绩和未执行的合同,则生产计划会比较切合实际,可以纠正单纯营销计划所产生的误差。尤其是公司不是静态生存的,而是年年在发展,要采用动态管理,GMP实施必须量化,细到各个环节,而审计是保障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
3.5 物资管理
物资、物流要科学管理。库存管理是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美国FDA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验收物品要求实物清点,任何收发料、舱位转移等过账,都有单据备查,专人核对。计算机系统有过账审计报告,以此核对单据和系统的一致性。
负责计算机输入的人员和物流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避免帐物一人管理,造成帐物不清。发料和发货遵守先进先出原则,避免库存的积压和货品过期。物品应按日期的先后编制流水号、批号和供应商批号,以便跟踪。成品、药检报告、原料、包装材料、退货、不合格品、宣传资料、礼品、办公用品、设备、备品备件、废品等均需分类管理,进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以使电脑的查询功能更为实用。
仓库管理中,原辅包装材料、成品都要有状态。即待验、合格、不合格、销毁等,状态可划分区域和贴标签。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一般由QA负责。从GMP规范来看,标签的管理要特别重视。用计算机管理的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机过账和实物移动要同步,包括出入库和移仓。计算机管理库存中,有很多信息要能充分共享。总之,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代化物流管理,它与生产、科研、营销具有同等重要性。
4 结语
现代医药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最坚实的依托,无论是行业管理或是经济学家都无法将研发和制造业进行分割。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相辅相成,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当前,发达国家出现随着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研发也随之转移的现象是为了效益与利益的最大实现。中国医药制造业走过了一个个里程碑,而要走的路依然漫长。虽然任重道远,在《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医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 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药房, 2003, 14(3): 132-133.
[2] 孔学东, 干荣富. 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1):76-78.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