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资要求

小学语文教资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资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资要求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标;识字写字教学;变化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多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针对很多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变化,认真研究学习新课标对于改进教学、推进课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在“识字写字教学”的部分主要有一下变化:

一、调整识字量

义务教育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2500个左右会写”这个整体要求不变,但各个学段“会写”的字数有变化。也就是说,第一、二学段,要求“会写”的字数减少,第一学段减少200个,第二学段减少400个,第三学段则增加400个。

调整之后各学段的“会写”字任务更能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教学任务偏重,特别是“会写”的任务偏重。因为,在字的音形义里面,字形教学为主要矛盾/新课标调整后,减少了第一,二学段的“会写”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做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基本熟练地掌握了偏旁部首/汉语拼音/间架结构/查字典等等,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会写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汉字也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第二学段(3~4年级),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第三学段(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要让学生有主动识字、喜欢学习汉字的愿望。上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那么乏味的事情了。

三、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在新课标里,强调了“写字姿势要正确”。第一学段(1~2年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划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教学建议部分,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端正、正确、整洁。书写姿势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法创新

篇2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拂了整个中华大地,对各个中小学的每门课程教学也产生了非常深远地影响,尤其是一改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具有不同心理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取得了较多的成绩,这对于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本研究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而据此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旨在为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供切实科学的依据,最终使其更好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相匹配。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阻碍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的相关因素及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一)教学观念较为滞后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农村小学教学设施以及人才引进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村小学课程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意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仍然显得十分保守。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也未进行完全地更新与改变。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农村教师得到的教学培训不够完全,从而导致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力低下,无法全面地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行领悟。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及理念更高地比较慢,从而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当前时期下,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贯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占用了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教学模式依然是“言传身教”,教师一味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整个过程显得十分呆板。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顾及到小学生的这些实际身心特点,也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不相符。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受挫,课堂教学实效性也比较低下,最终会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及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普遍较低

当前时期下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低下以及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再加上农村小学教职工待遇低下,所以很多刚刚毕业的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广大的农村去任教,那么这就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年龄较大,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也就根深蒂固,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时展不相符,而且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用当地方言进行教学,学生们的语言功能也无法得到提高,而语文又是语言要求非常高的一门课程。种种迹象,均直接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低下。

二、当前时期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完全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至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断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意识。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的角色。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路径

小学生们还会对同一个事物很难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注意力。所以说,单纯的教学方法或者一味的教学方法已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极为不符,也无法引起其注意力,所以如果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者途径就会让他们感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毫无生机及趣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借用多种手段使其变得很丰富,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其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方法等,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W之中引入游戏,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综合素质,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特别是对于在广大的农村,教师更应该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热衷于自己的职业。对于当地政府,首要做的就是才去强有效措施,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购置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教学器材,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开展教学活动。此外,还应该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定期地培训、指导,以开阔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制定学习计划,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极为不利,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以改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短板与不足之处,从而找准突破点,对症下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

参考文献:

[1]陈庆松.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长丰教育信息网,2010,(06).

[2]管理员.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云南教育,2010,(12).

篇3

一、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1.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与农村相比,城市有更好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不喜欢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工资而选择在城市学校教学,导致农村教师资源紧缺。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平均年龄普遍偏高,其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也远远跟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社会需要脱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现在教师选择的标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一个老师身兼数职的现象,语文、数学甚至多个其他学科,导致教师不能专心准备一门课程,再加上教师自身教育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地区条件的种种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培训机会,再加上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所掌握和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他们接受的教育的那个年代,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人说”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单纯地对学生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这些都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陷入困境。

3.教学资源不足,设备不全

教学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限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障碍,与城市相较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相对贫穷。尽管这几年国家一直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实际的投入仍然有限,再加上一些农村学校地处偏远,道路不方便,消息不灵敏,得到的教育经费更少,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桌椅都满足不了。农村小学教学方式大多仍是黑板和粉笔,不像城市学校拥有电子设备、显示屏等。各方面硬件、软件都达不到基本要求,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农村学生在我国学生总量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更应该对农村教育提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水平,通过提高生活补贴等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去;另一方面要将加强老教师的培训,在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上交流沟通,通过培训弥补短板,与时俱进,提高农村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

2.更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方式的先导,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育水平,首先要转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对多年的教育习惯形成了依赖,“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跟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通过培训等方式接受现代教育的观念,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融入现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进取,探索更高效的教学理念。

3.加大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资金的投入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5-01

汉语作为我们国家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的课程,语文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因为我国较强的贫富差距,农村的语文教学水平整体较低,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就我们农村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作简要探讨。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语文教学自身素质不高

农村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即使有部分志愿去农村服务的高素质教师,也因为农村的艰困坏境,农村教师的低工资待遇而望而却步。所以目前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大多是 “”中的中师、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专业文化知识已远远落后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早已陈旧,根本赶不上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还有很多的教师已经丧失了敬业精神,对学生疲于应付,也就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是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农村土生土长的老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老套。他们从事教育工作以后,尽管教材和课程都在不断的改革,但是很少有人重视农村教师的培训。这些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年复一年的教学,对课改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要求、任务都理解的不透彻,对新教材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教学效果也就难尽人意。

3、农村教学资源短缺,实施不齐全

教学资源不足,设施不齐全,是阻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限制性因素。农村本就贫穷,政府能给学校的投入也非常有限,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的教学设施太过寒酸。近些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扶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在资金拨付方面都是从上而下。这样就导致越靠近城镇的地方,得到的投入越多,学校设施越齐全,而越偏远的农村,由于消息闭塞,道路不通,设施越是落后。有的农村学校用的教学设备都是从比较先进的城里学校淘汰而来,甚至到目前,我国还存在连课桌椅都不齐全的学校。教育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教育的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所以农村小学的教育更要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希望全社会都要关注我们农村孩子,改善我们农村孩子的教学实施,提高我们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有崇高的为教育献身的精神,要真正的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当前,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缺乏基本的理论素养,知识层面低,专业知识技能匮乏。有一少部分教师不懂英语,也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上课就用方言授课,使得很多孩子长大后都不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总的来说,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教师。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教师走出“教书匠”的行列,走上“教育科研之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

2、转变农村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老师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依旧采用以前的“五环节”方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种模式只注重了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在的教育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都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当代我国的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现代教育的思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但是也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为教学找到更多的实用的新方法。

3、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教学设施

我国的农村与城市相比还比较贫困和落后,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农村,除了没有一批强大的师资力量,而且教育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没有足够的课桌和椅子,很多孩子共用一个桌子,而且桌子还很破烂;没有图书室,学生学到的知识只局限在课本上,知识面太过窄小;没有电教设备,学生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眼界窄小,思维狭小。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逐渐增大,越来越重视农村的教育。为了给农村添加更多的基础设备,教育部会给农村地区拨款,国家也倡导城市帮助农村,为农村捐资助学,建造教学楼和图书室,购买图书资料,配备电教设备,建造计算机教室,引进多媒体教学。国家以后一定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把农村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切实做到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质量,一切为了教育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88―01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下,有关农村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是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对于农村学生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本文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 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现如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观念仍然较为落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落后性。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缺乏一定的培训,虽然更换了语文教材,然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知识更新慢,有些教师使用的教材仍旧是旧教材。课堂中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 农村教师的素质不高。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工资也比较低,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所以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都是年纪较大的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一些比较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另外,在很多地区的农村,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方言来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与其它地区学生的交流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会造成一些知识传授的失误,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

3. 教学资源短缺。因为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因此教学资源短缺是当前阻碍农村教育的一个显著问题。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农村的教学资源及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消息也闭塞,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连基本的课桌椅都没有。而且教师资源也严重缺乏,很多教师无法忍受贫穷,纷纷到外地谋生,使得学校教师更换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适应时间就会相对增加,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提升。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篇6

汉语是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学习的语言,是人们平时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生素质的提高、综合发展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与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很大关系。然而,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各地的语文教学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应引起人们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理念落后。虽然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多年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转变,但是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传统守旧,教学方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改和变换,但由于农村教师得到的教学培训不充分,致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透,不能全面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更新较慢,仍然以课本和教辅教学工具为主要,使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导致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四十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写板书、学生做笔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大等特点,而这种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不利,最终会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再次,教学水平偏低。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普遍偏差,再加上工资待遇偏低,因此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这些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方言,致使其教学水平偏低,这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教师大多是当地人,不但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加班加点做农活,这或多或少地都会影响到教学工作。

最后,教学设施较差。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近几年,农村小学生源越来越少,村集体不愿意也无力对小学进行过多投资,同时,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投入较少,因此,与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农村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则显得落后和陈旧,甚至是缺少教学用具和设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高,但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还是很薄弱。此外,农村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常常不完善,一是教师数量不够,受农村条件影响,有些教师在农村待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调到条件好的地方,而新的教师又不能及时补充,因此会导致教师不够用;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缺乏,有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上述情况在农村学校非常普遍,频繁地更换教师会使学生的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改进策略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彻底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索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尽量地多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丰富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好奇心大,而且对同一事物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走神,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习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等,使教学内容富有趣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开展小学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善于挖掘和发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分析其人文特性。比如,教授课文《黄果树瀑布》时,教师要把握好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展现人文之美,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在挖掘人文素材的同时,要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通过以情激情的方式开展人文教育。比如,教授《秋天的怀念》时,文章思想感情丰富,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叙述其主要内容,将伟大与无私的母爱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作者也描述了自己的友情,可帮助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从而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友情与亲情更加珍惜。其次是以景触情,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内心共鸣,有效培养其人文情怀。比如,教授《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和雷锋,表演“帮助盲人过马路”,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盲人生活的不易与帮助他人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爱心。最后是由情悟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再与实际相联系,得到切身体会。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涉及到人与自然或人和动物的感情,教师在教授此类内容时,可以将文章中的感人故事作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是否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并鼓励其呵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道理。

二、促使学生主动提升自我,给予人文指导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开展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时,也要遵循该理念,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给予一定的人文指导。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性,而且在课堂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文性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比如,教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师可以提前设计一系列问题,并且在课堂上一一提出,逐渐增加问题难度,由大体概括到具体细节,使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答案。比如先提问“骆驼为了什么内容而感到自豪?”接着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受到小红马的嘲笑时,小骆驼的心里在想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你是否曾像小骆驼一样遇到让自己委屈的事?”接着着重介绍恶劣沙漠环境的特殊性,使学生掌握骆驼各个身体部位,如眼毛、脚掌、驼峰等的作用,从而认识到别人看到的、了解的自己并不全面,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缺点具有片面性,所以要学会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客观、全面地认识,增强学习信心,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39-01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博学多才的

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可能出现在语文课本中,所以语文是博大精深的,这一学科特点就决定了语文老师必须博学多才。我们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把这些庞杂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传授给学生。我们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语文老师越越博学,越有才,学生就越喜欢你的课。如果你只知道照本宣科,考什么讲什么学生就会非常反感语文这门学科的。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加强阅读,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不然我们会越来越局限在一座知识的孤岛上面,很难让学生接受和喜欢我们。

2.优秀的语文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3.优秀的语文, 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能读懂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己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对教师而言,阅读能力的高低,决不仅仅停留在解答几个思考题的层面上,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教师这样去指导学生的阅读也肯定是机械呆板的、索然无味的。

教师的阅读能力,在于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内在美。而真正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方法和思路,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辩证地汲取个人所需、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勤于阅读、善于阅读。否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同样,写作也是如此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最有力、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效果。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他的"下水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示范。它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近距离获得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要比任何一种优秀作文集的效果来得更快、更好。

4.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激情,意识等

语文教师要有"语文味":丰富的感情,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课堂教学。因为有激情,教师的眼里就会流露出对语文的爱,对学生的爱,工作就会精力充沛,教学就会富有创造性。因为激情,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就成了一个兴奋源,感染着学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活跃和学习亢奋状态的持续,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语文就是由一堆堆细节组成的,教师要有责任意识,关注语文细节:写字的姿势、看书的距离、写字时哪一横短?哪一横长?读书时那一句抑?哪一句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和耐心对待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掌握扎实严谨的语文知识。

5.优秀的语文教师,学校要为语文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现在大多校长不愿把钱花在教师技能提高上,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学校甚至连一份教育报纸都没有,连一本教育刊物都没定,小学就更不用说。业务学习只是常规工作的布置。

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学生的榜样,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使学生在人格和知识以及能力方面效仿的楷模,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致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知道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学好语文就等于锻炼了,因而就要具备以上素质。

篇9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渐的受到大力的支持,而关于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进行运用也是目前我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试着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1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1.1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积极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可以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1.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3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2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2.1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通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2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通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篇10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不但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作文也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

篇1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的预设往往遭遇“生成”的挑战,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新课程理念下,课程生成资源往往也成了教学亮点部分,逐步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生成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资源反映学生的真实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于生成资源,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性。语文基本属性是人文性,语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化的学习、儿童发展的情况,重视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其次,是开放性,语文课程比较丰富,开放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观点、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的想法不同,生成资源也就不一样。再次是生活性,语文学习的外延部分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语文的应用。最后,是审美性,语文具有审美功能,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活动是审美活动,这项特点使得语文生成资源同样具有审美特点,表现的形式比较丰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现阶段,部分教师不了解生成资源的内涵,更不用提及生成资源深层的含义。语文教师不重视生成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更多的是注重课前预设环节,忽视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的生成资源。

其次,是课堂生成资源的损失比较严重。教师对生成资源不够重视,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生成资源。多数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更多是局限在教材以及课堂练习方面,教学活动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多数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只是注重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答案一致,对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重视。当学生提出的答案和预先设置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引入到自己设定的环节中,浪费生成资源。

再次,是教师在开发利用生成资源方面过于形式化。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注重开发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但是,教师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行为是受到新课程改革影响,是外界压力使然,教师自身在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并不具有自主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成了应景的点缀而已。

三、开发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资源

1.引导学生对字词巧妙地理解

小学生思维想象力比较丰富,课堂上通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和教学的方向相偏离,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课堂具有正确的认识。如在学习《春晓》时,要求学习文中的生字,部分学生在学习“眠”时,通常会把左边目字旁写成日子旁,出现读写错误,教师如果强制学生记住“眠”字的写法,学生只会是短暂的记忆。对于这种情况,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老师,眠字我为什么总是写不正确呢?”教师如果回答自己多写几遍就记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教师应当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春眠不觉晓”句子的意思是春意绵绵,睡觉十分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教师告诉学生“眠”字的意思是睡觉,睡觉需要闭眼睛,因此,“眠”字的左边为目字旁,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2.建立互动的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学生敢于和教师对话。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文章主要是介绍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小壁虎向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比较富有趣味。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读解这篇文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会比较单一,学生对此不能产生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教学的方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引导,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壁虎借尾巴》中包括很多对话,包括小壁虎和小鱼、大黄牛、燕子等借尾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课堂的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在完成角色扮演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小壁虎为什么会自己长出尾巴呀?”对于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学的知识,部分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小壁虎长出尾巴是自然的现象,我们只要知道就可以了。”教师的这种回答并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抹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增强对生活常识的理解。

3.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关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以及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生成可能会和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相关,若处理不当,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给予学生拥抱,同学给予鼓励,对学生起到的作用较大。

以《送给奶奶的阳光》为例,笔者为学生布置任务,回家帮奶奶做事情。在第二天上课时,多数同学都向笔者汇报帮助奶奶做事的过程,有的同学陪爷爷去逛公园,有的同学帮助奶奶穿针,有的同学给爷爷奶奶讲述故事。当同学都在热烈的讨论自己的事情时,班里的一位同学沉默不语,笔者问起原因,学生回答说他的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笔者当时非常后悔让孩子提起自己的伤心事,班里的其他同学提到“我的爷爷奶奶也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其他的孩子也是这种说法,笔者感受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对于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体验。

四、结语

生成资源具有突发性,并不能事先进行预测。教师需要强化自己进行课堂驾驭的能力,对课程的标准进行准确的把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篇12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核心就是课堂中的这40分钟的高效利用,而且尤其是新课改以后,课堂更是变成了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既然课堂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那么就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切入点,像以学生为核心,学生对语文的探索兴趣,以及运用现代化手段全面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

方面。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

1.教学计划是按照既定的教学任务制订的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课堂教学

它是让课堂教学有序运用的基本保障。而且,它也对小学这个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计划的制订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以及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出发,运用逐渐递进的方式将韵味深藏的语文知识被学生吸收到自己的脑海中。

2.想要真正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去牢牢抓住“课堂”和“学生”这两个核心

第一核心就是课堂,课堂是破获课文中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心中疑虑的一种重要平台。能否使学生心中的疑虑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种豁然开朗的效果,课堂就成为教学中一个关键点。因此,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课外补习班开始出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许多教师因为开设额外补习班,为使更多的学生来参加补习班获取工资以外的利益,将许多课堂上应当做细致讲解的重点知识保留在课外补习时讲解,而家长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起步的时候就落下,就盲目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这样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现象最终不仅不会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个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新教学理念也是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套路,总是重复着老师先领读,接着就将生字给学生画出来,最后老师就开始了对课文滔滔不绝的讲解的这些旧教学模式。尝试一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之下,先用自己所掌握的汉字词汇量去读课文的这种开课方式,让学生自己先读过之后将自己读不出来的生字画出来,让所有学生一起交流汇总生字,教师再对生字进行讲解。而且,在这个全体学生交流生字的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得来的知识可能会比教师重复地读的效果好得多。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切入讲解这一环节,课堂教学还是始终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例如,就课本中《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一课为例,让学生先讨论一下自己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可以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在海底的动物的名称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再逐渐引进物产丰富等等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充分响应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是学习一切新知识以及新事物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面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切入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在平时将课中遇到的拟人句或者短语作为一个引导,让学生练就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例如,《白鹅》这篇文章,作者将白鹅的许多神态运用“高傲”这类形容人的词来形容一只白鹅,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其他事物也进行拟人化。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并且以最积极的学习兴趣去吸取这种拟人的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同时扩展了学生的创造和联想的思

维。同时也更加实现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教学这个终极目的。

总之,真正加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基础,就要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抓住教学的核心,并且以此为切入点,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不断更新,不断探索,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因材施教,让更高效的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娜.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7).

篇13

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成长的一部分,既然是社会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社会对优秀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包括尊师重教,鼓励上进的社会文化氛围,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管理的方式和提供的各种支持与服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途径和方式等;二是学校小环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校长的引领,“重要他人”的推动,同伴的影响,等等。下面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外部推动力进行具体阐述。

一、良好而符合现实情况的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指的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是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宏观环境因素,它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教师发展成长提供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赋予教师基本的权利和义务。

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主要表现为:

1.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学习。

关于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各个国家和政府都充分意识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使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更积极的关注,而教师水平的高低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核心因素。因此,国家和政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有关教师的政策,提出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样就为提高的教师水平提供了各种制度上的保障。

2.约束、限定和引导教师的行为进行。

教育政策是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具有强制约束力。它强制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强制教师必须写规范汉字。新出台的教师标准这样的教育政策规划了教师职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目标确定了具体方案和方法途径,为教师的行为提供具体指导,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还促进了教师观念和思想上的认同。

3.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国家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师考核晋升制度,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等,肯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表扬特别突出者。引导、促进并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批评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纠正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或是气场,看不见也摸到不着,但是如果来到学校,身处其中就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师生在价值观念、态度、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异于别处,这是一种对其成员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心理环境。学校的文化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1.引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予必要的定位。

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理解并掌握在学校内必须遵循但又是非书面化的学校文化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学校的规章制度能给予教师清晰明确的指导,则会给教师以专业成化长的安全感,减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那些不确定的策略,增强专业成长的稳定性。例如备课要求,用有效教学备课框架备课可以迅速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备课时就能做到以生为本。

文化的长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团体会对教师的成长产生约束力,成员之间团结、合作而友好,同时又尊重个性。这有利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每个教师都受到同化和规范。

2.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

在一个专制和缺乏信任的环境里,教师的工作热情会丧失殆尽,就根本谈不上专业化成长。如果能营造信任和支持氛围,那么教师就会更为积极地、主动地追求专业成长。

三、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师的外部推动力

1.教育政策方面。

国家非常重视保障教师的权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那么,地方政府的实际执行情况是怎样的呢?由下表可知:

表 教师收入状况

单位:元

由上表可以看出,教师月工资收入大部分处于是2000—2500元这个水平,占被调查教师的61%,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2109元,在当时当地属于中下等水平,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比较满意。(资料来源:陈建波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收入比较低,那么福利待遇如何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农村小学教师健康的关注较少,医疗保障落实并不理想,安排教师进行休养,从来就没有,在编的老师都没有住房公积金,无失业保险,更不用谈代课教师。此外,农村小学教师在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政策要求向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一定倾斜,但主要表现在不用考英语、计算机,在名额上不突出,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晋升的时间上要晚于同样教龄的教师,整体上处于不利地位。

2.校园文化方面。

由于农村小学条件艰苦,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具有这种良好的学校文化的学校几乎没有,更是缺乏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推动力。

因此,尽管教师是人们心目中的“灵魂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从教育政策方面,还是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外部推动力都不足。而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由于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知识与能力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高知识层次,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但由于外部推动力不足,教师个体如果没有强劲的内驱力,就根本谈不上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团体专业化成长的面就很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位教师、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管理者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