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篇1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核心,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语文老师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 ;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图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等。把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堂上尤为突出。这样一段时间之后,问题暴露出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课堂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真正该掌握的知识却被忽略了,教学成绩可想而知。

2 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广阔,"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每次考试中,阅读理解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还有名著方面相关的题型,这就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学的老师大伤脑筋。

3 面对新课改,作文水平该如何提高?

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怕作文,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总是一片哗然,叫苦连天,抓耳扰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总希望交作文的时间延长,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是胡编乱造,涂涂改改,空话套话一大篇,批改起来真让人头痛,不知该如何作评,其实教学中我们老师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写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写日记,训练写作能力,甚至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大多数学生收获都不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没有找出一条明路。

以上三点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真切感受,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而我们之前为了适应新课标,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殊不知,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们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深刻感悟:

⑴ 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分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

⑵ 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并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但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首先是办好校图书室,利用好电脑室,其次充分利用《选读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开发报刊的阅读量。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篇3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写作文普遍成为学生的老大难,也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归纳起来,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语病也多,不会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二是无话可说,说则东拉西扯、层次混乱,不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三是内容空乏、言之无物,不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具体有序地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应该怎样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调查研究,认真反思,找到症结

造成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语文基础太差,字、词、句都难过关;(2)写作时心理压力大,再加上要写五六百字,畏难情绪加剧,难写出像样的文章;(3)本地条件差,可供学生读的书不多,读书时间少,头脑空空,缺乏写作的材料。(4)平时没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去获取材料,练习又缺少系统安排,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困惑,对症下药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都一样,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写作任务能完成,逐步对写作产生兴趣,适应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作文时,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注意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写作时就只好瞎编乱造。因此,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材料就越充足、内容就越充实具体,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怎么观察生活呢?要随时观察,即要时时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要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从琐碎的小事中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要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更需要再观察、再思考,使认识更清晰、更深刻;要动笔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典型语言、所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要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情感”的土壤。

3.激励学生多动笔练习写作

熟练的工夫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如果不动笔写,头脑中的材料再多,都不能转化为有用的材料,更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勤练是必要的。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他们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防止学生的自卑、自负心理。只有坚持练习,不断努力,逐步体会、摸索、掌握写作要领和技巧,才会真正有所进步。除此之外,还可以改换练习形式,增强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4.辅导学生多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篇5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1.1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1.2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1.3 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2.1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2.2 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

3.1 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

3.2 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 ,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

4.1 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4.2 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

4.3 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5.1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

5.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3 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

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教师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5.4 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困惑 出路

长期以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反思探寻中职语文教育的困惑和出路势在必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依据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经验,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面对曾被“忽视”的学生,发挥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

中职学生的生源很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生,心里有沉重的失落感,学习兴趣几乎没有,缺乏自信心,行动随便,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的事情经常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都漠不关心,对语文学习更是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尽管老师说烂口舌,使出浑身解数,对他们来说也毫无用处。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真是感觉无计可施。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中职的学生虽然在中学时经常受到老师的忽视、批评、否定甚至放弃,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但是经过细心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自尊心、荣辱感、表现欲特别强,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正是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更多地进行赏识教育。仅仅初中毕业的周弘老师能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教育成中国第一个聋人研究生,靠的就是赏识教育,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无任何残疾。把赏识教育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做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时时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从正面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过来。在课堂上我们要多用“真好”“真棒”“有进步”“好样的”之类的激励性的语言。作为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表扬远比批评好。我们的每一次表扬,都将成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面对学习“不主动”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势在必行

职校学生上语文课的纪律性普遍很差,上课心不在焉,随便说话,玩手机,哄堂;集体朗读课文读不到一块儿,领读也懒得出声;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一问三不知。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课本还是新的,一个字也不记。有的甚至蒙头大睡,有的干脆逃课,对语文的学习越来越淡漠,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

在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普通中学的教学经验在这群学生身上完全不奏效,学生课上的诸多不正常表现主要是因为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成为 “乐之者”,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1.应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咬文嚼字大赛;讲授《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话说农民工》的电视专题片等等。这些趣味性的教学环节都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应从就业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职校的学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非常渴望自己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在招聘职校毕业生时,不仅强调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非常注重他们的文化修养。如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求应聘者作自我介绍、写自我鉴定或朗读某篇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和语文课的学习息息相关的。试想,如果你们毕业后进入企业,连最起码的请假条都不会写,不会写计划总结,不会写报告,不会和别人交流,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说普通话,怎能应聘成功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教师让学生把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实现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面对“机械”的学生,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职校的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学习了两年,到企业实习还是很难适应本职岗位,技术不过硬,照搬课本,机械复制,以致有的被调离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被企业开除。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强调课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创新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老套的教育观念,树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灵活性教学,变呆板的一言堂教学为探索性教学,变教师领舞为师生共舞。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明和创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和调控,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及时肯定和鼓励。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将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倡导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中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表现在学习活动方面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求知欲弱,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主动;有的学生在学习中目的不明确,兴趣和志向经常改变,对所学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虽有学习欲望,但自制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等。

面对这些现实性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完成统一集中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针对少数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学习单元,以弥补统一集中教学的不足。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辅之以开放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挖掘、拓展以及深入浅出的优势组合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总之,中职院校语文课教学必须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五、小结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索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职校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策略,努力发掘有利因素,为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韩清林.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2]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篇7

初中教学是小学与高中的重要过渡阶段,关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对学生的性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刚刚完成小学与初中的转变过程,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很多学生独立性差,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周围事物变化敏感,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是学生能否吸收理解新知识,建立独立的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比小学语文相比,内容和难度都有所增加,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主要表现就是过于重视考试的作用,将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应试教育,初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全面高效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语文教育专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指导,一线语文教师也归纳总结除了相应的语文教学经验,近年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将教育专业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开展了初中语文试点工程,也得到了理想的效果,使得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是,在很多地区由于相应硬件软件差,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教学情况有着严重的不平衡,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平等、民主的数学教学环境,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在课堂教学中摒弃“填鸭式教育”的传统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走到学生中间去,用真诚、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全班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对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及时的赞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着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分数的提升,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作文以及阅读占了很大的分数比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积累,传统的“听说读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其实,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要平时学生的涉猎广,整体的语文水平就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单独训练转换为四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水平、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名次第一”的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目前,我国的初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学生的分数和名次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因素,实际上,这种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教学的丰富性,使得教师的理论教育都是为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服务。所以,在学校方面必须逐渐的进行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学生名次和分数的过度关注,在教师方面,也应该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天文、地理、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中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要经常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暂时落后的“后进生”,老师要给与特殊的关注,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教与学的内容,注重如何教课、教什么样的内容,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的怎么样,能不能考高分,实际上,这种教育手段带有一些急功近利的色彩,只是为了考试而教,等到学生高考完就发现在初中教育的三年并没有学到一些实质性的内容,造成学生的迷茫。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育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语文修养的内容比较简单,包括辨识语法、认识生僻字等方面,文化修养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包括尊重他人,合作能力、自律能力等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休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这正是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体现。

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初中教育中,一切都是为了考试服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开展频繁的测验和考试,这种频繁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压力过大,精神受到了一定的压迫。实际上,初中教育应该树立以人文本的意识,考虑到学生的难处和实际需要,减小学生的精神压力,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校应该协调好学生知识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需求三方面,提升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心的教学后果,从各个方面促

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实地的调查并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来改革初中语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提高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篇9

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和推广,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能使学生使用普通话阅读的能力,并且要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表述自己个人看法的能力,同时要是学生学会辨别各种文章题材并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以便于在写作教学中能够有效运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看来,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用一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校的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仍然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性,不能有效满足时展的需求。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是一味地向传授阅读知识,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学生们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也只是走个形式,不能真心的去感悟阅读的魅力。

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有效把握阅读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仔细把握阅读教学内容,分析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与衔接程度,依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有效融入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来。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提升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语文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在进入阅读状态之后,就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其性格特征也十分鲜明。尤其是在理解力方面,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巨大的不同。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反之,就会得到不理想的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对学习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耐心,使学生有自信地、有兴趣地进行阅读,从而能够准确把握阅读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案,阅读教学方案要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有效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3.加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效果理想与否与教师的教学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要定期请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要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的指导,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教学相长。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搭建博客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丰富语文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分两部分讨论了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博客与初中语文的关联

博客与初中语文的三个关联可以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博客提供了前提条件。首先,博客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是能够写作。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表达身边的事和物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博客来积累词汇和语句,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其次,博客和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互动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通过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模拟等手段来实现,而博客是通过留言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将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后,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记录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和写日记的方式来锻炼文笔和字体,博客则是通过手机来记录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生活,其实这也就是现代化日记本的表现。

二、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立班级博客,提供教学活动新平台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建立班级博客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研究平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互联网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发挥博客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做好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的管理和更新工作。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博客为学生布置拓展阅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指导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分享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意见通过博客反映出来。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博文的形式分享出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到一些具有吸引性的素材,插入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及时更新动态,达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目的。针对学生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将其分享出来供同学欣赏,充分认可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 搭建特色博客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初中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搭建特色的博客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平台中,学生能真实地分享日常琐事、旅游感想、日常见闻等,切实提高学生分享和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博客中单独聊天的功能,可以为教师及时解决困惑提供了保障,也避免了学生面子问题。针对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博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在此进行跟帖或评论,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所存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博客信息泛滥的现实,正确选择博客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评论和留言,帮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博客这一虚拟产物。

3. 建立创作博客,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博客即时分享的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评审博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借助博客,教师可以将优秀写作文章公布出来,家长也能够通过博客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搜集创作材料、琢磨创作路径和方法的意识,也可以搭建一条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在这一平台中也可以准确的掌握到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耐心交流。当然,家长也应该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造成对子女的内心伤害。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学生开通和使用博客,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成为博友。通过浏览博客使用记录,家长要适当对过度“迷恋”博客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使用博客来学习语文。

三、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博客的优势,充分借鉴将博客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全面认识到博客运用的价值与意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博客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红卫.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1).

[2] 董 羽.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李 香.浅议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5).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误区;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充分发挥初中语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正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自身能力的不足,教育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局限于考纲,只把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语文丧失热情,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此外,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存在部分教师课堂准备不够充分、讲课内容模仿或照搬教学参考书等问题,这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仅靠“粗放式”教学下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学生也盲目追求考试成绩,急于求成,只关注语文知识,而忽略了去感受语文的内涵与美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虽然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却不能保证各个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各种问题和困惑的累积将影响其学习语文的目标和方法。

3.缺乏课堂交流和互动

受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对学生一对一式的提问。这就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和呆板,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投入到其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学生一味机械、被动地学习和自我表达的缺乏使其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按照自己的n程计划传授内容,不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脱离了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容易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情绪。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改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语文课堂。此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和学习初中语文的教学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唤起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

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居于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改善这一局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该重新确定师生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应当从不同学生的表达和反馈中了解其思想和水平,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效果。

3.进行启发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探究的观念引入课堂,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设置不同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教师应当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贴近实际,在实践中感受语文,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7-02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初中学生,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矫正与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培养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自尊自爱的心理有关,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民主,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时要相信学生,研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要清楚明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3 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3.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2.4 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通过生活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召开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让初中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魂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展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问题意识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问题意识能够驱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积极尝试解疑,以下主要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合理诱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激发问题意识。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均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预习,也只是将教材文本大概浏览一遍,既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又没有产生任何困惑,这样的预习只是浪费时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的预习为例,老师可以事先告知学生该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课时安排,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同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只是单纯地表示爸爸所种的夹竹桃凋谢了,还是有其他深层的含义?在课文中,哪一部分记叙的是眼前事,哪一部分记叙的是作者的回忆,文中又是如何引出回忆中的事情的呢?课文最后作者默念的话有什么含义?针对文本内容的主旨、中心思想、记叙方式等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有意识地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进行《丑小鸭》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相信在童年时代,大家都看了不少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拇指姑娘、丑小鸭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耳熟能详,今天再次品读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丑小鸭最后可以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大家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积极地思考,学会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对某句话的含义存在疑惑,有时候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存在不解等。但是很多学生在碰到困惑时选择将疑惑埋在心里,不敢提问,或者不会提问,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会越积越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会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继而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态度,注意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敢于提问,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伤仲永》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以“伤仲永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平庸之辈”为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烈的讨论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散思维,积极地思考伤仲永长大后“泯然于众人”的原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适时提出合理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后,教师应该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提问的方法,适时地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黄河颂》这一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引导学生推敲文本标题,同时在课中可以针对关键词句、文本结构适时提出问题。比如《黄河颂》的主体部分为“颂黄河”,但是在之前的部分为蓄势阶段,并有一个字(望)作为统领,请学生思考统领词。通过适时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本结构、内容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保持问题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培养与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学生还未真正建立问题意识,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激励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从而有效地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每一次问题讨论结束或者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均应留有一个评价的环节,可以是一对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采取总体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提问、思考方式、思考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以积极、肯定、合理的评价为原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有效地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问题意识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应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