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语文必修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

篇1

总体而言,当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兼有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特点,与传统教材相比有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变化。

1.专题编排方式的变化

与传统教材的编排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摆脱了以知识能力点织网的编排结构,整个教材设置了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又是块状结构,整个框架体系新颖、发展目标明确。

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借助于专题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天地被有效拓宽,而且每个专题还向外延展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活动内容,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与文本、与其他同学、与老师、与作者多重对话的过程。

2.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科书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语文因素中熔铸人文精神。从话题的选择来看,重点突出,服务于高中学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生命精神,有意传递人类文明,旨在完善学生的人格。整本教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主义学说镶嵌,对相关的人文内涵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梳理,有利于高中生研读,学生涵泳其间,促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从选入的文本来看,选文时代性和典范性很强且大多是大家名篇,美的文字、语言同时蕴涵着美的思想。

3.课文注释的标新立异

从课文的注释来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与老教材或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可谓是标新立异,当然这是课改专家研究的成果,不过给我们教材二次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赤壁赋》一文,一共有62个注解,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其中有些变化,笔者认为是有争议的。如“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流光”,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注解分别为“在

水波中流动的月光”和“江面上浮动的月光”,只要稍作比较和推敲,便可以看出后者的注释来得更准确些。

4.更适合探究、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这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整本书在呈现形式上大胆革新,“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模块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合作、体验式学习转变。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策略

1.教材内部资源的整合

江苏高考语文权重大,所以每个学生对语文还是很重视的。课本一发到学生的手中,学生通常会浏览,不过缺失了教师的指导,也就是随手翻翻而已。在学习了一本教材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方法和情感还处于零散状态,更是需要我们教师用整合的思想去帮助学生串起前后所学的内容,编制成立体的认知链,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样的整合属于教材内部资源的整合。具体在教材内部资源整合使用过程中,要强化对教材的研读,要树立专题模块教学的意识,将人文板块与知识、能力板块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文”与“道”的水融。

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与“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西地平线上》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着重体会作家独特的生命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写出有真实性与独特性的生命体验。

篇2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數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汉献帝年号。

6.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公公和婆婆。

9.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出嫁。

14.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卵.....;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21.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琐。“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26.视,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视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已日。视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家”。

2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5.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36.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7.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8.苏轼

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9.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选修课程 发挥性 基础性 矛盾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已经被广泛推广了许多年,而且教育部门对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实施已经成为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突出亮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补充,也是必修课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将选修课必修化,没有正确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差异;还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过分的拔高选修课的发展性,将选修课专业化,从而忽略了选修课程的语文特性,即工具性和基础性。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选修课程中有基础性的基本特点,相比起必修课程而言,相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选修课程中关于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发展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上述情况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基础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高中学生提供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其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注重的是针对性的发展基础,其中也包括学生的积极研究探索精神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2.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不管是哪个学科以及哪个阶段都有着发挥性的特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课程价值的个性化。陈小飞学者在《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以宁波效实中学为例》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及不同发展特点来允许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选择,从而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从选修课制度本身来说,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所存在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矛盾

1.很难平衡基础性以及发展性

高中教师在语文选修课程中应该注重基础性与发挥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模糊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界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过分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而不是发展性;其二,混淆选修课程以及必修课程的相关区别,把选修课程定义成为必修课程;其三,过分重视发展性,从而脱离了学生的自身文化水平,与实际相分开。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不但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选修课的课程定位是摆在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

2.过分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诸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了选修课程以后,认为选修课程仅仅只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举例来说,高校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只是从学生本身来考虑,没有从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另外,还有许多学校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只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发展性特征。知识教学不仅仅只是必修课程中的知识,也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重要起点。高中语文知识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教学,而不是仅仅一味的考虑要不要教的问题。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该着重注意体验的过程,重在迁移[2-3]。

三、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发展性以及基础性的相关策略

1.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选课制度

高中语文的选修课程主要是以系统的形式来组成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选修模块。每一个系统之间都应该坚持发展性与基础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促使选修的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此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不能够把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简单分割,使学生能够在各个系统中发展好基础性以及发展性特点。把握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特点之后,能够设置更加合理的选课制度,这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

2.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把高中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能够体验到高中语文的乐趣性。另外,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方法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在此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综合传授知识给学生。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学习。并且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高中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把一切知识讲授给学生。在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学生能够对基础与发展方面综合发展,养成学习语文的能力,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本选课制度,注重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教学,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评价体系,能够解决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矛盾,适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虽然选修课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是一些高中教师在选修课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策略。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2003年开始设置,虽然距今十多年了,但是在开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不足。比如说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评价过于单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对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认为选修课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课下自己看,课上没有必要拿出太多时间,而是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必修课上面。有的高中对于选修课的考察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根本达不到选修课要求达到的目标。第二,不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水平,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由于一些高中教师没有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教学方法,照搬大学教学模式。大学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开设的,而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大学选修课一般是教师讲一些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课下看课外书,主要是以自学为主。若高中选修课也这样开设,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第三,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无视选修课设置上的独立性。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大联系,但是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喜欢将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练习题。比如说在学完文言文后,教师将选修课上的文章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解释字词句。

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3.1明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的设置是语文课程改革结构的重大突破,是一个创新性的举动。选修课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重大作用。为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的知识,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的课程,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课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潜能发展为现实,最终成为学生的特长。首先,选修课应该以必修课为基础,在掌握了必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将学得更好。必修课的开设应该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其次,选修课应该在借鉴必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虽然选修课与必修课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两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和评价的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照搬到选修课上来,要形成一整套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2选修课应该突出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所选择的模块或者文章,尊重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向。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学生的选择,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小说专题时,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看一些有关电子书,有的学生喜欢看纸质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喜欢探讨小说的语言、结构,有的喜欢对作家作品背景进行研究……无论学生研究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4.结语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无疑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高中语文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专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选修课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选修课程的发展。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的不同与联系;突出选修课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