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核算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以计算机的智能判断替代会计职业判断,使得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核算的种种活动,即会计核算的智能化。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计信息化无疑将能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会计信息化的关键
会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会计信息。从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到会计电算化、直至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信息,使得会计处理信息的数量、传递速率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现时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实现了从记账凭证自动登记账簿、并且自动生成报表的智能化处理。然而,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智能性处理尚未实现,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
会计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将经济业务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这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
2.会计信息化的实践
把记账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看似复杂。但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观察,它仅是一个公式的运用而已,即:(某个科目的)本次余额=前次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式中的±符号表示:当余额方向为借方的时候,取+;当余额方向为贷方的时候,取-。
由账簿等资料编制会计报告,比上述略有些复杂,但是它的规律也很简单。如:其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是企业期末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总额……其二,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是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
然而,由经济业务到编制记账凭证却复杂得多。第一,是经济业务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会计记账凭证的内容繁杂,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中不同的记账凭证;第二,是经济业务的分类和过程状况与其结果的分类有着本质的差异,其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的区别巨大。
后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突破依据经济活动后果性质进行会计的分类的思想束缚,从经济业务的类型和进程探讨由经济业务转化为记账凭证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可能有所突破。这是因为这样划分可以深入分析每类经济业务活动自己的特征,从中可以找出编制记账凭证的条理化线索,得到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规律,对于每类经济业务活动都有可能找到关键判断因素,进而将可以唯一地判定记账凭证的内容,使得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明朗化、简捷化。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需要创新。
3.实现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 按照经济业务的分类划分分别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情况,可以寻找到每类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例如,可认定采购活动会计核算编制出记账凭证的关键因素是: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以及采购的付款方式;构成它们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将在下述集合中:
PZ={采购的物资种类,采购的结算方式,采购物资到达情况,采购的付款方式}
即,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必将在上述集合中选取。
对于采购的物资种类如果不含固定资产,则有三个元素(生产材料、商品和周转材料);对于采购的结算方式,考虑有5个元素(交款发货、货到付款、预付定金、分期交款和赊购);对于采购物资到达情况设定3个元素(如交款货未到、货物已收到、货和款同期);对于采购的付款方式设定4个元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其他)。每项关键因素中的某个具体元素的变动,都将改变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如此将有3×5×3×4=18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内容形式。用关系的合理性加以限制,剔除矛盾内容,则可得到90种采购核算的记账凭证。这里所说的矛盾内容是:如当赊购定货时显然不涉及付款,而当赊购结算时必定只有付款元素等。
类似地,可以得到采购业务核算、库存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应收应付核算等由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的方法,解决了从经济业务信息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难点,实现了会计核算的智能性处理,荡平了会计信息化全面智能化核算的一个最终障碍。
4.会计核算系统
在解决了经济业务自动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瓶颈之后,可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
4.1智能凭证集合了根据经济业务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的功能
利润核算是在逐个分析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类似于利润表的计算。再如,纳税核算是在逐个对比损益类科目的情况与税法约束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其如招待费与收入的比例等)。
4.2设置一般凭证处理的功能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用于输入非智能生成凭证程序之外的记账凭证;第二进行记账前的凭证审核工作;第三修改智能生成凭证程序,提高智能凭证的灵活性。
4.3账务处理的目的
账务处理的目的是实现登记账簿、期末结账等活动,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4.4智能报表的依据
智能报表的依据是已经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信息,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处理。这也是现有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的智能性自动处理的功能。
至此,已构建了智能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模型。在具体的程序设计中,基本实现了这个系统。
小结
(1)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为智能型会计决策系统奠定基础。财务决策直接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提供。现时经济管理的决策模型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十分丰富,而财务管理决策的方法却相形见绌,会计信息不能迅速供应可能影响了它的发展。
(2)智能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将提升会计信息价值。网络时代,各种经济信息的处理与传递,都已经可以用光速来衡量。会计信息处理与反映的滞后与此极不相称。实现智能化的自动会计核算,在形成与各种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的同时,迅捷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将带来巨大效益,从而提升会计信息价值。
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离不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应用,为此我们要确保会计监督的强化,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率的提升,促进腐败现象的减少。为此我们对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以找到目前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积极目前会计核算运作环节中的难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剖析
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制度是应用于单位资金使用系统的有效模式,它满足了行政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相关环节的财产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实行其内部系统的财务系统管理,它实现了对单位出纳环节、会计环节的取消,通过对报账员的设立,以促进行政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会计委托记账方式的有效应用,实现会计核算环节、监督环节等的有效统一,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日益发展,实现了机制环节的有效创新。
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处理的过渡,缺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单位领导阶层与会计人员之间没有领导联系,有效避免会计信息作假现象的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实现了会计监督环节和财务审批环节的相脱离,这种脱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相互监督,行政单位拥有财务审批的能力,会计核算中心拥有会计监督的能力。这一系列的监督体系的优化,促进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健全发展,此模式的不断健全,也促进了会计凭证业务和存放管理工作的相脱离。其中,会计凭证的处理权利由会计核算中心掌握,会计稽查人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相应制度规范,进行会计凭证任务的监督,确保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监督。会计核算中心在运作过程中,要受到不同环节的制约,比如财政内部的监督制约、各预算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审计部门要做好审查环节的工作。实现对预算单位财务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会计凭证任务的稳定运行。
2.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推动,促进了会计业务相关环节的公开,这促进了会计业务活动的透明性运行,一项会计业务的开展要经过相关会计人员,比如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会计主管等环节,一些涉及资金较多的业务环节,还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相关领导的审批。这种业务处理受到各国环节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确保舞弊行为的减少。
二、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存在弊端的分析
1.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核算工作环节的脱离,不能实现这两者的有效协调,在具体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环节是由原单位掌握的,而相关核算工作却由核算中心的相关会计人员去执行,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有效结合,不利于财务管理的有效展开。一般来说,行政单位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其内部会计核算环节与财务管理环节的结合,两者相互促进,而现在两者出现分离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的。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能实现与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质量效率的低下。
2.在会计集中核算时间过长中,也出现了实际支出与财务支出标准较大差异的情况。这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资金管理的有效控制,出现相关规则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何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如何促进经费的节约,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环节的稳定运行。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工作环节本身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规范制度相背离的情况,一些硬性的规则也不利于实际工作的正常展开,比如对超标开支的严格规范,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业务环节的正常展开。我们也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规范性。确保其财务制度开支标准的统一性,以有效促进行政事业财务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对超出规定开支的财务业务进行监督合适,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行事,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稳定运行,以有利于减少腐败的情况。
3.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操作环节依旧是不健全的。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实现对会计集中核算过程的整体环节的监督控制,出现核算中心对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的滥用情况,却难以实现对自身会计核算中心的有效监督。我国的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难以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缺乏相应的会计人员考核与考评制度。 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于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至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化措施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stages of the accounting data processing.
1.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
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管理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对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所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工具,它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的投资作出正确的决策。
1.1手工记账
手工记账是指会计人员主要靠人工进行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等形式,传统意义的会计工具主要是采用手工珠算核算,管理的主要工具也是算盘、计算器和经济统计图,只是财会部门非常专业化的大量的数据运算工作,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完全脱节。
1.2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通过数据库存入或提取会计信息,打破了传统手工系统会计工作对会计事项分散处理的记账规则。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运用,加强了会计核算功能运用计算机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功能,在会计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
会计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使人脑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等会计职能真正实现了反映数据信息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真正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2.1开发软件
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实际,这从根本上就要求我们软件开发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与精通会计业务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程序,共同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软件,进而达到为应用而开发。
2.2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2.1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一些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实质上的认识,认为只是从“算盘”到计算机换算速度快慢之差,没有认知到是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2.2.2会计软件模式的效益性。目前在整个财务软件市场中,用友软件或金蝶软件虽然开发的份额比较大,但也只是以软件开发公司经销商的利益为出发点,各自为营、互不兼容,在使用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是为了用户的核算和报表使用方便,造成用哪种软件就只能接受该种软件操作的培训及使用单位初始建账、报表系统等方面的简单数据输入、输出的机械工作。
2.2.3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没有深度和广度。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比较好,基本上完成了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但这仍旧滞留在财务核算方面,如只是简单再不能简单的工资发放、固定资产核算、报表编制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分析中。
2.2.4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差。会计电算化初期参加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只能肤浅地记账、算账、不懂会计报表核算的“半路出家人”,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着对数据的分类录入,对计算机的应用不熟悉,即使进行了短期培训也效果不明显。
2.2.5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 财务核算复杂同时设计了多个模块和多层次的核算,在财务信息处理上导致了数据错误,增加了财务软件使用中的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人、硬件和软件三位的统一体,为了更好地在使用中的便利,还应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进行防范软件装配。
3.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进步和发展的趋势。 它使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但结束了手工记账的几百年历史,实现了记账、算账、报账电算化,而且逐步替代人工完成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了会计核算。
3.1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全面地会计信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由于以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强调了会计数理处理的规范化。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化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前提。他们都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领域的结合,只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2会计信息化特点
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信息环境的改善,促使了电算化向更高的领域发展。
3.2.1会计信息化电算化主要是服务于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会计信息化的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子系统。
3.2.2会计信息除了应用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为管理层提供管理方面的信息,达到会计除了核算外的决策,分析职能,远远超过了电算化时只是对日常会计的基本核算工作,实现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的自动化。
3.2.3会计电算化只强调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而会计信息化则成功于对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为各类报表的使用者管理提供多个报表。会计电算化业务具有一个单位的单机核算和局域网技术的局限性。
3.2.4会计是一个以内部控制为核算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信息核算加工系统。
4.网络会计
4.1网络会计的概念
网络会计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狭义概念的网络会计仅指网络财务会计并未包括对内服务的管理会计,它是指基于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只是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报告的会计活动,就是“网络+会计”;而广义概念的网络会计,指一切建立在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之中的会计,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分支,其子系统共同构成了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就像财务和会计两个不同概念一样,只是都赋予了新的外衣-“网络”。由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网络会计”只侧重于对数据处理和实时监督及对外提供有用的信息;“网络财务”则是利用网络会计提供的信息制定财务计划,实施管理职能。
4.2会计网络化的要求
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建立互联网结算,打破单一单位下的局域网络结算;实现会计软件的兼容性,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真正实行会计参与经济的分析和决策职能;强化财会队伍的业务水平建设,把会计人员真正培养成为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理论和务实上充分练习迎接挑战。使会计、计算机、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投入到会计信息的工作中去;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建设,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努力做到会计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者按程序操作,达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人和技术上过硬蹦能有效地阻止预防病毒和黑客的侵入,减少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系统故障风险。
关键词:企业 会计 核算 措施
会计核算,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总结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过去给出评价,并在通过对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不及时,会计信息未能及时反映。核算工作中,另一个严重的弊端是不讲及时性。核算工作即使是做到了客观、全面、深入细致,但如果不讲及时性,也会失去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客观事物一直在变化,很多状态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去核算,其客观性、正确性也是无法保障的。以最简单的现场材料盘点为例,露天材料现场上的大片砂石料一般很难通过计数或称重来直接盘点,通常是通过有规则的堆放,通过计算体积和比重来确定其实物量的。你不及时去做盘点,等又有了进料和出料以后,或又发生了自然损耗以后,又怎能对当时的结存情况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大处说,核算不及时影响了管理者对情况的正确及时的判断,有时甚至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
2、会计原始记录不够细致,致使成本分析难以深入开展。核算工作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不够深入细致,或者不愿深入细致,只讲粗线条。要对设备进行单机考核,而核算工作却难以提供每台机械设备的确切耗费:要对班组或个人进行考核,却不对生产指标和耗费指标进行详细的分解,而核算工作又难以提供或分解出班组或个人的详细数据,这种考核又如何进行呢?一个分项工程可能要经过多道施工工序才能完成,如果这些施工工序在材料、人力、机械等资源耗费上各有特点,而我们又不进行分步核算,要想进行成本管理,又从何处下手呢?粗线条核算的最大的弊端是难以反映出人们凭直觉不易发现的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数据传递较慢,会计信息滞后。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部分都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垫支款高居不下,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被淘汰将是时间问题。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1、建立制度,把能否达到会计核算要求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范围。
一定要转变管理观念,要视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而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把核算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把核算质量作为对核算员及项目经理的考核重要内容。规范会计核算,严肃财经纪律。上级主管企业应严格要求建筑施工单位规范会计核算,认真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并做好检查监督,发现违纪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财政、审计等检查监督部门,有必要在对企业的检查监督过程中,重视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检查监督工作,有效地促使其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地方财政部门可否在《企业会计制度》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出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细则,从制度上规范其会计行为。这样,不仅使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得到了必要的规范,也使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的检查监督,具备了详细的标准和法规依据。
2、 提高项目部核算员素质,重视项目部的核算工作。
要想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必须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项目部条件的艰苦性,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及提高福利待遇等方法,提高统计员(或核算员)的素质。要教育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原则,规范会计核算,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拒绝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3、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并严格执行。
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责。对于人员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砂石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应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对外购材料应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并且每天应统计完成的工程量。要求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原材料结算价格、半成品结算价格等,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统计部门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统计产量资料;物资供应部门(主要是指生产单位)在月末摊销材料时,应按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的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应按划分的责任单位及财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4、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繁重的核算工作。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核算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我们要在工程施工中引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统计并输入每天投入的人、机、料及每天的完成工程量。只要完成了原始数据的基础输入工作,那么所有的计算、储存及数据的传递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还应该安排专人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
三、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1、按期确认合同。只要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了双方间的工程承发包合同,企业都应当于合同规定的结算日(而不仅限于年末)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的收入与费用。这样“应收账款”就反映为已开票结算但尚未收到的工程款,“工程结算预收入”则反映已确认为收入但尚未开票或已开票但尚未确认为收入的工程款,期末“资产负债表”中“以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反“映工程结算预收入”的借方或贷方余额。
2、确认成本性质账户真面目。只登记实际发生的工程成本,结转完工工程成本时应当转出;期末借方余额只表示尚未办理结算的工程成本,“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存货”,可以对其计提“预计合同损失准备”;实现的工程毛利还是要放“在本年利润”中通过损益账户的结算产生。当然,目前的账务结转方式也要改变。
3、按照造价预算书确定成本项目。成本明细账中的成本项目应按工程造价预算书(或标书)中所确定的项目设置。在直接成本下分设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其它费,问接成本下分设现场管理费、措施项目费、其它项目费、规费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作对比分析时,应注意费用项目口径与内容的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数据处理和工作效能的影响
1.1 引起会计操作规程的改变
在会计工作中,采用电子计算机后,原始数据被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存储。根据会计部门管理的需要,再有计算机打印输出各种帐表和其他核算资料。为了便于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进行排序、合并、分类等处理,以及实现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原则,操作规程需要有代码设计、凭证设计、加强输入校验、账簿改变等。
1.2 引发会计制度的改革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张传票要经过很多人过手,会计工作按职能分工,凭证、账簿和报表按照一定程序分别由不同人员记录和编制,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统一由计算机来完成。过去账簿体系内部的牵制制度消失了,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对计算机正确性的控制主要靠硬件或者程序来保证。
1.3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电子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大量地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准确地对账目进行查询和统计,能随时提供管理、控制、预测、计划和决策所需信息,能及时反馈资金运转和资金占用情况,参与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2.1.1 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凡是有会计科目的地方,如在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时候,会计软件一般会用科目代码来代替科目名称,这要比手工会计核算下直接写出该会计科目的名称更方便、合理。可以说科目编码方式的变化是会计实务在会计电算化下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另外,编码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仅用于会计科目上,而且也会用于往来账单位、操作人员等方面,这样既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又方便了核算、查询等工作的开展。
2.1.2 会计电算化对填制与审核凭证的影响
(1)为了使一些不合规范的录入不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控制凭证中各数据项的类型和范围及勾稽关系,使会计凭证更加规范化,同时也降低了会计凭证的差错率。
(2)记账凭证添加了“科目代码”栏。电算化条件下,按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人员先设定好凭证要素和格式,计算机通过设定的程序会自动拒绝接收与制度不相符的凭证,从而促使会计凭证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另外,计算机根据设定的代码而自动产生相应科目的名称,使凭证的录入速度得到了提高。
(3)原始单据承载的信息量加大。会计信息为满足各层次需要者的要求,而在会计电算化下,原始单据的录入是资料登记的惟一入口,因此要承载更多的信息量。
(4)如果记账凭证发生错误时,结账前手工条件和电算化条件下处理类似,而在结账后,手工会计条件下可采用划线更正的方法;而在电算化条件下,财务核算软件具有反结账的功能,可以采用补充登记法或者是红字冲销法对其进行修改,或者把错误凭证删除或修改,但我们在账务处理时一般提倡使用前面两种方法对凭证更正。
(5)会计凭证的生成手工条件下全都要依靠人工来完成。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软件都提供自动转账功能,计算机根据程序设计可自己生成所需凭证,比如用于定期结转损益、结转有关税金的账务的业务处理方面。
(6)审核凭证。在电算化条件下,只要凭证输入正确,账、表资料则一定正确,因为会计凭证是全部资料的惟一入口,而对于录入和审核凭证就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2 会计电算化对内控管理的影响
2.2.1 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进行控制电算化会计中的开发、安全、组织、制度等系统环境方面。组织控制为了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舞弊发生为基本目标,是指通过岗位的职责制度、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权限的划分等,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安全控制是为了防止会计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而采用各种方法保护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而实施的一种控制制度。系统开发控制则出现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分析及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其控制实施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各项活动在开发过程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是要加强应用控制建设。应用控制是为适应会计电算化,就要保证数据处理完整、准确,是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而建立的。应用控制是以一般控制的基本原则为依据,进行重点控制关键性操作功能,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是系统控制的核心和重点。
2.2.2 禁止使用“反记账”、“取消审核”、 “反结账”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核算软件自带有“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会计处理中给财务人员带来很多方便,因而很多实务工作者对其依依不舍。但也有一些会计学者却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解决出错的电子数据的办法只有一个,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重新输入正确记账凭证,并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并据以登录账簿。但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因为很多错误的记账凭证,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很多无用的冗余信息。因此,不管是电算化会计,还是手工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是手工方式下会计的基本职能。而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在,应当对手工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并参与经营决策,从而加重发展管理职能。
2.3.1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及时性,为实施控制提供了保障。
2.3.2 会计电算化使财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会计管理活动中去,使他们从简单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3.3 计算机具有强大模拟功能,如可以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决策方案的最优选择,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销售变动趋势等方面的预测,从而使科学化的管理成为可能。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铁路事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运输部门。不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而且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也比较复杂,这就使得铁路会计工作处于繁忙状态中。核算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大,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新会计准则下强化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当前在铁路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核算出现了严重失真问题
因为铁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制度,管理思想意识比较薄弱,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外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力度,这样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严重的失真问题。其中主要是体现在成本的操纵过程过于随意、投资不合法、偷税漏税的现象等等,导致在记录会计账簿时使信息出现严重的失真问题,这样就不能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2.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我国的铁路系统及规模比较强大,而且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广,分布着很多个部门。这样就导致铁路企业的组织结构处于复杂的管理状态,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从当前的现状可以看出,在铁路企业的管理及经营中、财务的审计及会计核算工作中都暴露出一些缺陷。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执行的力度,都会破坏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会使会计核算工作脱节。另外,还出现了的现象,有个别的员工通过收取钱财,经不起金钱的贿赂,使铁路事业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中。
3.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在铁路企业当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有很多,但是自身业务能力较强,自身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却少之又少。有些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对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不懂,有些会计人员只会简单的记录账簿、制作财务报表、处理上面的检查工作。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提高工作质量是非常难的,不能科学的规划企业各项财务工作,在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将财务管理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4.会计信息失真
因为铁路系统的工作分支比较多,这就造成所传递的会计信息受到时间和各种工作环节的影响,在进行会计信息传递时,很可能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有一定的风险。会计核算工作需要经历很多个程序,并且是由下级向上级进行逐级的汇报会计核算信息,导致信息丢失、凭证缺失等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阻碍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强化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在日常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应该以收取的 凭证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依据,然后才可以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要保证审批手续的完好,这样才可以使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有序进行。
2.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完善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基础数据来支撑,强化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只有把握好基础的数据,才可以有效提高核算工作质量。因为铁路系统比较分散,财务报表要进行汇总,在这当中,很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要对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完善,并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并且要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质量,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信息处理的实效,进而保证会计信息核算的真实准确。
3.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自身的业务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职业素养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给予企业会计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然后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让会计人员掌握较强的业务知识,使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和严格的要求下,在工作中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
4.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
建立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账目及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会计工作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下规范、科学的运行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由于铁路系统有着较庞大的规模,覆盖着我国多个地区,同时也有很多个分支机构,众多个部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量加剧。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财务管理,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利于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向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庆.新时期对铁路会计核算应注意事项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于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对企业预算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预算的影响,保障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对于预算管理要进行严密的控制。
一、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1.预算管理的特点。(1)预算管理的及时性。企业在每次进行重大投资和交易决策之前,都要对企业进行前期的预算管理,并分析投资和交易的成本以及计量预算成本。如果不能对企业决策进行及时有效和准确的判断,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所以会计预算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对成本的核算一定要及时准确,及时准确的判断,可以为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信息。(2)预算管理的信息可比性。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一定要具备容易理解和可比性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化,还可以为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2.会计核算的特点。(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经营活动的真实性。 企业必须按照符合市场要求的预算管理来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要更加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实质。会计核算的基础信息是要如实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绝不能出现虚假、伪造和不是的信息以及证件。让企业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都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信息应当与股东所得到的财务报考信息是一致的。这样不仅有利于股东提高决策制定水平,还可以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编制的基础。除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对企业财会信息进行有主次、有层次的管理,对于企业财会的重要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相对简单的则简化处理。
二、企业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相互关系
1.预算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前提。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决定了一个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真实有效性。但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预算管理的有效施行。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性。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的各个因素总是发生变动。这样就很难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参照性,更不具备可比性,这样就会导致会计核算陷入困境。
2.会计核算的清晰度可以影响企业的预算管理。企业内部不同产品要具有不同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途径,企业中产品、服务、专利,这些收入的计算,成本的核算都需要进行提前的管理——预算管理,只有科学的预算管理,才能够制定合理的会计预算。除此之外,会计项目的核算明细化,细化会计核算项目,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企业就可以根据细化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核算。
3.会计核算的公正性决定预算管理的公正性。对于会计核算的公正性来说其会计收集、计算都要严格的遵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实施。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数据的收集,计算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什么样的预算,都需要与以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发现差错并改正差错,以此,始终保证高度公正性。
三、实现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会计核算的策略
1.实行现代化的预算管理方式。随着我国逐步的和国际市场接轨,其会计核算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化的接轨不但可以增强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质量,还可以减轻其中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让会计核算和企业预算管理的时间提前到事先的规划和控制阶段。
2.核算时要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要求。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预算管理时,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步骤,分层次的划分与监督管理。预算管理主要是针对生产经营的相应步骤来落实、完善企业的相关规划。为了强化企业股东的控制力,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执行核算和管理的人员进行监督。为此,需要建立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责任,并将预算与核算相统一。在进行最终的核算时,可以进一步的分摊共有费用,实现责任的明确化。
3.预算制定严格考虑核算的适应性。预算和核算是会计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最初的会计预算可以和最终的会计决算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会计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结果在内容、信息以及信息的传递上均无差错,预算和核算就是一致的,这可以保证公司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因此,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明确性 。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对于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与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核算对于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等,来逐步认识与了解预算管理与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让两者的实现有效地有机结合,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始终让企业预算管理成为为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会计核算有效地指导,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前行,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会计核算和企业预算的策略,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9日
我国400多万户企业中,小企业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针对小企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2011年10月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此举标志着我国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微型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我国小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实际情况,《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简化处理,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
一、统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
对小企业的资产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实际损失的确定参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发生减值的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当小企业资产确实发生损失时,要确定参照《企业所得税法》中的有关认定标准,标准如下:
小企业发生下列资产损失,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等等。
以固定资产损失为例:(1)固定资产盘亏、丢失、被盗损失时,报经批准前,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已经批准后,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残料价值)、其他应收款(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营业外支出;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2)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出售、对外投资损失时,报经批准前,按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已经批准后,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小企业法则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不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发生亏损等损失时,直接做亏损的账务处理。因此,少了一道账务处理程序,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
二、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
在长期债券投资(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债券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债券摊销的实际利率法是指各期的利息费用以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应付债券账面价值而得。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逐期不同,因而计算出来的利息费用也就逐期不同。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减少,利息费用也就随之逐期减少;反之,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债券账面价值逐期增加,利息费用因而也逐期增加。当期入账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的差额,即为该期应摊销的债券溢价或折价。而直线法是指将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平均分摊于各期的一种摊销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又便于理解。
三、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要求小企业统一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时,就要判断是否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具体方法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这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差额)。持有期时,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亏损,投资单位都要作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调整。盈利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记投资收益;亏损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长期股权股资科目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如还需承担的投资损失,应将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应收款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也要作账务处理,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相反的分录)。
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时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贷记银行存款。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
从以上账务处理可以看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比权益法的会计核算简单得多。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时,就要根据初始投资成本和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来判断分别做不同的账务处理;而成本法下,账务处理单一。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投资单位都要做账务处理;而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不需做账务处理。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小企业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简化了账务处理,简化了会计核算。
综上,小企业会计准则更立足于我国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简化了会计核算要求,又与我国税法保持协调,体现了极其鲜明的特色,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一、引言
集中财务管理依托于高度信息化的系统运作平台,以更加全面地的管理体系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资产等财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有效控制、调配筹划等操作,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安全性、及时性、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促进发展、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和信息质量,适应管理体制规范化、经营体制多元化的改革进展,实行银行帐户、税号等核心财务资源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管理等改革措施,财务职能需由单一的费用控制向资金筹集使用、成本控制和收益管理转变,某科研院所实施了以实现集中核算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方案,财务部门的职能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
改革后该院各二级单位不再设独立的财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同时逐步取消过渡时期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会计核算中心,切实履行财务的反映、核算职责,直接为基层服务,向各内部独立核算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其他核算成果。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集中会计核算是否能顺利实现改革目标,纳入集中会计核算的各二级单位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等问题显露出来,接下来将对集中核算后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二、集中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实行集中会计核算以前,各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反映与监督是一体的,是无法区分的,在反映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监督控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准确反映。而且各单位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会计核算、资金使用、编制报表等业务,忽视财务分析、管理、控制等职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往往被弱化,被简单的会计核算取代。
集中会计核算实行后,核算与管理职责相对分离,反映与监督职责分由不同部门执行,即进一步做大做强会计核算中心,将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整体置入,切实履行财务的反映职能,精简财务部门,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一定程度上对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监管,制衡。同时,集中会计核算,集约利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改变了一个单位多名会计的人力状况,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加强了单位资金的监督,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的情况下更有效的利用资金。
从单位角度来说,一些管理基础较好、资金量大的单位,积极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资金收支比较规范,能及时提供项目预算等信息,依托于中心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保障了单位的正常运转;一些单位则基本取消了财务管理,完全依赖于中心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等财务管理活动,单位只管经手收支,领导签字就支出,基本没有内部控制,单位预算编制粗糙、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中心报送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也无人重视,财务风险较大。其中一些单位是认识偏差,认为集中了会计核算、加强了监督,单位就不再作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了,无须再进行财务管理了;有些单位更严重的会抵触集中核算的改革,认为其独立的财务机构被撤销,既难以掌握真实的财务情况,又无法对财务信息保密。
同时会计核算集中后,由于认识上的错觉,导致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有些单位领导认为资金支付均由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审批经费支出;会计核算中心根据经费、资金原规定的支配权、使用权、审批权限以及财务管理权均不改变的处理原则,坚持经费、资金支出、管控的决定权在各单位,其职能仅为准确反映财务信息。基于此,各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财务管理工作职责的归属难以界定,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但即使各单位管理层想承担财务管理的职责,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控制,但由于财务信息必须由中心提供,同时又不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无力为继。同时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由不同部门执行的现状,会计核算中心由于只须对核算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即可,无须对资金支付的真实性负责,单位经营效益如何亦对中心无影响,导致中心的财务人员很难有了解单位业务实质,参与管理,充当决策参谋的意愿,如无法了解支出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性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控制进一步分离,既难以保障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实现,又对经营效益的情况难以考核、监督。
三、集中会计核算后各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践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各项工作、包括财务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定位,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的实现起重大作用。单位负责人及管理者,首先对单位整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要明确财会工作的定位,而一个单位的主要目标决不会是算好帐,管好钱,而是获取利润、履行职能等。为此,单位应依托于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单位主营业务指标,中心也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单位的主营业务服务。
财务管理是建立在会计核算信息基础上的。中心除承担会计核算工作外,还承担大量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但最终的财务管理权仍在各单位,保持不变。再此基础上,两个部门如果沟通、配合方面始终存在障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将无从谈起。为此,首先,中心应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单位制定内部财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会计核算设置上也要求于单位的财务需求向匹配,及时准确提供财务信息。其次,中心必须按照单位要求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会计报表、财务报告,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积极深入了解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单位要高度重视相关的财务报告,并针对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高积极、认真分析、整改;最终,中心与各单位针对全面预算中的相关内容,以及专项经费财务报告、分析等,应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已保障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与资金支付的安全运行。
管理终究是要靠人来实施的,做好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的素质如何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中心的财务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财务会计专业技能,从而有效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参与单位运营决策、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其次,财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会计政策,提高专业技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最终,财务人员经积极了解单位业务情况,以便针对性的实施财务管理,做业财融合以便更好地编制预算、审核支出和为业务服务。
四、总结与思考
针对集中会计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实践的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下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财务管理权不变的情况下,会计核算中心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各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应当说每个单位的财务部门均需承担单位全部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承担法律赋予的反映与监督职能,这是两项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其中会计核算就是经济行为发生后用专业术语准确记录与反映相关信息,财务管理则是在核算反映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加以分析,从而指导单位经营决策,完善内部财务制度,监督、控制资金、经费使用的全过程,既保障单位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又降低单位资金风险,更加安全、可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新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与扩展,是需要越来越重视的。通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用会计核算来指引公路养护的财务管理方式,是完善未来公路养护财务管理所必不可少的。以往的管理核算经验中出现的问题,是阻碍公路养护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问题提出一些需要革新与完善的对策,只有不断的提高整体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很好的领导该行业更上一层楼。
一、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现状
现在公路养护会计核算所存在的状况一般表现为,会计核算所编制的会计报表不能够反映与满足企业的财政、纳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的整体内部系统的有效性减低,并且可比性与价值的延伸性都在下降。这样无形中加大了我国税务机关的监察困难,而且会计核算中的偏差也会让公路养护企业的财务信息失真。
二、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公路养护会计核算滞后性
在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意识着人们的整体会计思想与会计核算方式都发生变化,而针对于公路养护行业的会计核算的新方式、方法并未明确规定与细化。这样就无法让财务人员进行正常的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所以让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公路养护经费保障困难
公路养护行业的革新与管理,一般都是经由国家的财政资金拨付管理实现的。但是,一般的拨付款项只能够保证其相关人员的开支与企业一般日常经费,针对于深一步的保障、管理,尤其是公路的修复、维护、补救等没有明确的保障体系与管理体系。
3、会计核算报表的缺憾性
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与编辑报表的相关条款还不能够很好的涵盖与完善公路养护相关部门的财务管理与相关财务报表的编制,这让相应的国家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没有办法以一个完整、公平、真实的准则与管理条例去管理。这就会造成公路养护企业的自身费用管理、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等情况相应的复杂化。在未来的管理与企业发展方向上就会造成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阻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与繁荣。
4、公路养护收支费用统一管理
由于我国的南北经济、企业管理制度等差异化,让整体的公路收支费用统一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的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行的制度下其公路养护所涉及的全部费用,都会经由我国的公路管理部门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会计核算具有普遍性,没有独立性,让整体的费用管理与拨付进入混乱阶段,超支与结余时常会出现账实不相符合,为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改善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措施
1、完善、丰富会计核算制度
通过逐步的完善与增加、扩展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与管理方式,让整个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做到最好。让每一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都能够有理、有据所依、所查询。
2、大力调整公路养护经费发放
由于我国的南北差异性,所以针对于南北的地理特点、经济环境等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去制定公路养护经费新拨付情况。我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所以一般的公路养护就需要针对于相应方向进行调整,南方也是如此,根据期固有的特点,夏季多雨等,让其公路养护经费进行适宜的调整,以此做到最好的满足南北到全国的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核算方面。
3、创新思路、拓展筹资空间
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工作的艰难与实行中的资金短缺是相互冲突的矛盾点,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未能够更加确实的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在会计核算上做到整体的扩大资金争取;确实保障资金的管理;透明化会计核算的方式等。正确能够利用新的会计核算工作调整方式来广开言路,拓展公路养护的资金来源。
4、细化公路养护会计核算报表
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财务报表,应该具有针对性并且其覆盖方面要完善、全面。针对于会计核算的相关报表,需要公路养护企业自行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待统一上报后,再经由总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汇总。以此,保障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细致化。
5、坚持开展会计内审工作
通过坚持开展会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的督促、控制公路养护企业的财务管理。经由公路养护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不仅是对企业的监督,更主要是由于他们相对于外人更容易明确、找到公路养护中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并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这样,在整个公路养护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上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循环与管理风气。
综上所述,经过分析我国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现状,得出现在我国的公路养护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随着会计制度的新规范,公路养护的会计制度并没有与时俱进,相反的还会不断的阻碍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发展与完善。在整体的公路养护款项拨付与收取时,其地区差异也会严重的阻碍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有序实施。我们只有不断的通过解析公路养护会计核算的问题,来逐步的改善与扩展公路养护财务管理的问题,才能够使公路养护工作整体进入全新的会计核算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贺旭玲.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9(18)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企业在运行和经营当中更要注意低碳经济在本企业当中的成长和发展。在企业生产和经营当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行动计划,以求能够达到低碳发展自身经济的实际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实行可持续化的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从财务信息角度出发,研究在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内部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掌控,推动企业走向更加低碳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现代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需要。
三、如何推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1、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保障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制度是一种用于保护企业措施有效实行的外部保证体系,只有当企业出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规范行为和运算准则,保证在出现意外情况中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相融合的工作,强化的运行政府职能,从制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方面来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满足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在其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监管职能,对不满足低碳经济的企业进行强制执行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理。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指导和分析,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彻底贯彻制定好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企业中要加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与低碳经济的融合也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求更多的帮助。企业内部其他领域对于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门要搞好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从企业内部寻求帮助,综合性的融入各方面素质和要求的考量,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除此之外,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包括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部门从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计算当中融合多种算法和实际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3、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和建立奖惩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可以通过建立外部的监督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和分析,帮助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部门能够更好的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上报不真实环境成本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惩罚,对于积极上报真实环境成本数据的企业进行奖励和鼓舞,从政策上对该类企业进行支持和又会,促进各个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和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有效可靠。
4、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极大的不足,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发展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且先进的经验,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够在我国实地的环境当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一)循环经济理论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各个行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旅游业作为传统和服务产业,受信息化影响之广、范围之大,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但是随着公园建设等旅游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资源过度消耗,如何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公园在内的旅游管理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2]循环经济模式重视公园资源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时期,公园数量不断增多,在公园发展中,既要重视资源的合理优化,也要重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到公园休闲娱乐的权利。通过制度创新,使公园生态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公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
循环经济是将资源置于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使资源获得合理的、持久的利用,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而会计是经济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核算内容更加全面,既包括管理中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也包括对环境的损害、对资源利用情况,也就是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补偿、治理和处理等的成本进行全面核算、核实,同时也核算产品建设成本。[3]1.货币计量与非货币剂量并用的多元化会计计量工具。循环经济模式,特别强调和重视对环境的损害,因此,其会计核算模式的核算主体,既包括生产部门,也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会计核算在客观、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客观、全面地反映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用的计量方式,与传统计量工具有明显不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可通过综合实物、物理、生物和货币计量等多种工具,客观反映环境、资源信息。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流程。现行会计核算成本为会计逐步结转模式,以单位成品或半成品为会计对象,根据会计核算标准流程核算经济效益。但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这种会计核算存在明显不足,比如无法实现各个工序间资源的最优利用,也难以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4]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在管理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实现经济效益、资源节约和对环境损害最小化三重目的。3.循环经济会计主体核算的范围。众所周知,循环经济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会计核算中环境经营成果也是重要的核算主体,属于主体核算范围。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下的主体核算包括经济成本、负债、收入、利润和环境经营成果,这是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优化升级,也是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的优越之处。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在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一)公园生态循环机制
循环经济下的各个部分和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实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公园中的水资源、空气资源、林木资源等之间也发生着能量转换,需要合理计算各部分的投入与产出,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园管理模式的发展
公园与生态环境是一种双向交互的关系,在清洁生产中,通过公园可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做到持续开发清洁能源,并减少清洁能源生产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创造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5]在公园管理中推行清洁生产,可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根据科学规划,加强旅游管理控制,主要是严格控制资源评价、地域评价、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日常维护等各个环节。而在微观层面上,可控制物料转化过程,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引入到公园管理中可为真正实现公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引入国际化标准的项目、服务设施和管理模式。为了实现公园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公园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坚持品牌化导向,扩大公园宣传力度。
三、提升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在公园管理中运用效果的策略
(一)转变管理人员观念
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入园游客管理上,实行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信心和使命,以坚强的生命力和目标实现不断创新,实现管理上的蜕变和升级。作为公园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紧紧依靠自身资源,通过部门建设来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在管理上,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提升公园整体管理品质;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公园可持续发展创造力量。[6]公园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但是公园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公园管理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积极转变观念。根据公园管理的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确保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出色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并善于运用高层次专业人才。着力构建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加大奖励、职位晋升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公园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7]
(二)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在不断完善自身政策规定的同时,强化公园旅游资源管理,从公园角度看,应构建协调发展的公园管理规定,实现公园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加强公园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保障。而健全公园管理规范,使公园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公园管理的重视,加强对公园管理的检查,根据公园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体系,确保各级公园管理有法可依。由于公园制度规定建设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可允许各级公园管理部门自行探索适合本公园的管理规定,弥补公园立法的不足和空缺。中国是旅游大国,各个城市和乡镇大都建设了公园,因此,在公园管理上,要不断探索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在管理中的应用,拟订符合我国公园实际的法律制度。在考虑国家自身的前提下,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才能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为公园管理提供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三)实践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
实现公园的长足发展,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善公园的旅游管理,实现循环发展,为公园管理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园管理的监管,实现公园景区管理工作,实践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旅游资源大国,在公园管理中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际的管理中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公园管理与资源开发的同步发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知识更新速度超快,作为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持续就业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为企业提供一个获得培训的发展平台,制定相关培训需求评价、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的其他策略
要加大宣传,通过宣传,帮助游客和公园管理人员树立公园循环经济观念,使循环经济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帮助人们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资源观念和系统观念,为提高公园管理的效益提供帮助。在宣讲过程中,综合考虑公园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
四、结语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中,兴建了大量公园,国民绿地拥有率不断提升,公园也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为了实现公园可持续为人们服务,需要不断加强公园的管理,在管理中运用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对公园资源、消耗、成本和管理成果等均进行核算。
作者:何艳芳 单位:新乡市人民公园
参考文献:
[1]张东燕.试论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郑燕.滨湖旅游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基于云南省抚仙湖禄充景区的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
[3]杨新.论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餐饮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16).
[4]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8).
[5]郝家龙,翟纯红.循环经济与资源城市成长路径[J].北京大学学报,2014(13).